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共13篇)
1.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 篇一
客家围屋客家先民进入赣南之前,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为干栏式(架空地面楼居)居所。而土围子,则是明末清初时期,赣粤边境匪盗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家客的大户人家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这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火力交叉如网;御火攻,围内设有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围内置设多处粮仓……对于围屋,如果分得细一些,还可以看出两种基本模式:实心式空心式,实心式,围内主体建筑采用“厅堂式”,只是将两侧横屋升高,连成全封闭式的方形围屋平面客家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如关西新围,面积10000多平方米,内有三条(一主二次)三堂式中轴线,门道重垂,廊环巷深,厅前还有禾坪、照壁、马廊及花园等设施。空心式,如杨村燕翼围,面积2500平方米,围内不设主体建筑,只沿围的四周建房舍,中间除水井外,就是一个大禾坪。如今的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700多万客家人。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
事,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形式,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留存人们的心里,构成飘泊他乡客家人梦牵魂绕的呼唤。
客家节日
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
客家祭祀
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
一般实行二次葬!
二次葬时,要把尸体拿出,清洗,然后拿去祭祀。
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2.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 篇二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 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 那必定是佛教。”对照佛教的基本目的、理念及其精髓, 我们会发现, 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的思想和理论内蕴丰富, 博大精深。按照黄念祖居士的话来说, 佛教是哲学而超越了哲学, 是宗教而超越了宗教, 是科学而超越了科学。对于佛教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定义, 我们会发现佛教的很多理念和观点对于我国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与其他宗教相比, 佛教有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 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佛教既没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出世观, 也没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原罪说。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 才使佛教几千年来生生不息, 被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庶民所接受。但佛教文化与企业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 首先要定义好什么是佛教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
从上述所说不难看出, 佛教是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种讲求以人为本的宗教派别。我们一般认为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人和超能力的, 而佛教认为佛陀其本身只是人类的一员, 他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 完全归功于人的努力与才智。人, 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 并且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因此佛教文化可以定义为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 用以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强有力的规则体系”。
对于企业文化, 我们通常理解为企业的一种共有的价值体系, 可以用以规范企业人员多数情况下的行为, 是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的体系。也就是说,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并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守的, 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 是团体意识、行为规范、思维模式和共同愿景的总和。目前的企业文化, 大多定位不清, 企业主在西方经济学的指引下, 理直气壮的认为企业的目标即为利润的最大化。本文通过佛教基本教义以及佛门管理的探索, 将重新对企业文化作出定义。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 企业文化越符合民族的文化, 越能够扎根久存。在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如果同时考虑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 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 将西方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 堪称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条新的出路。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佛教传达了一种圆融的辩证法思想
佛教的众多经典中, 都强调此岸与彼岸、现象与主体、全体与部分, 乃至一多、大小、长短, 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别之间是相通互融的。禅宗主张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等也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不仅开导了我们的思维方法, 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 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 也为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全心的视角。
佛教的圆融无碍观作为一种观点、一种方法、一种境界, 体现了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精神, 在当今多极化的社会里, 仍然需要这种智慧和情神境界。在企业文化中, 圆融同样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在企业文化中, 圆融包含两个重要思想:
1. 在企业政策方针确定之后, 重要的是我们的执行, 但在实际
运用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我们需要创造性执行, 不能僵化, 需要适度的灵活。
2. 在团队内部建立一种团结合作的思想, 一个圆融的团队才是真正有执行力又不乏温情的团队。
二、佛教揭示了“诸行无常”这一永恒发展变化的规律
“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为法, 皆生灭变异, 不可长往。“诸行”讲的是范围, 意思是“一切”;“无常”是这句话的中心, 意思是世界万物 (包括人的生命) 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 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 相反, 它们都是瞬息化、流变不止境的。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 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对于企业来讲, 一方面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 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小环境变化、大环境也在变化。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量, 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 因势而变, 以变应变, 以变制变。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每天我都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另一方面, 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借鉴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人的心理因素的多重性和外部环境的千变万化, 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一个微妙的具有柔性的心理过程, 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可以遵循。
三、佛教提出了“诸法无我”的大智慧和大境界
佛教认为, 天地宇宙包罗万象的一切东西, 其演化与运行遵循着自有的诸多大法, 可谓“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这些法有的至深至奥, 有的至简至明, 有的亘古不变, 有的应运生灭。但无论怎样变化, 万物都不可能脱离大法。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这是从第二个方面来看待“诸法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 因为“有我”则“蔽法”。佛法又讲“无我利他。普济众生”。实际“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
古人说:“由无我, 方能经世;由利生, 方见无我。”这句话的前半句意思是, 心中破了“我相”, 方能治理国事、世事 (世事中当然包含着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这句话的后半句意思是:怎样才知道已经“无我”了呢?看看他所作所为是否已经利益众生和他人 (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了价值) 便知。
从企业文化和管理角度, “诸法无我”给予我们三个方面的借鉴:
1. 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 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
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 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 而不能主观的臆断和盲目决策。
2. 在与客户和消费者的各种形式的沟通中, 应以对方为中心。
在现实生活中, 调查证明三分之二的人在处理和判断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我们只有“无我”的心态, 才有“利他”的结果, 才能使客户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 接受我们和我们的企业文化。
3. 在企业内部, 我们以“无我”的精神, 对待企业、工作和同仁, 就能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的氛围。
四、佛教对僧团队伍的管理功能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自我功能有相似之处
佛教僧团队伍作为一个组织能历几千年而不衰, 经数十代而不竭, 这与佛教用清规戒律管理佛门弟子以及它组织完备的丛林 (即寺庙) 制度有关。作为一个团体组织, 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 指出只有按照“众恶莫做, 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才能修成正果, 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另外作为佛教传播的基地 (寺庙) 也建立了严格的组织机构。纪律严明、上下明晰,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这种严密完备的组织方式及严格的规章制度保障了佛教历经几千年流传到今而不衰落。
作为现代企业, 从佛教的组织和管理中可以得到的借鉴是:必须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 必须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 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职务说明书、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知道员工的日常工作, 要有“规矩”来管理企业员工,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同时规矩的建立不是摆花架子, 还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对任何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要严格惩戒, 不能姑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 并以此建立责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 促进有质量的工作成果, 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这是因为, 作为现代企业, 其成员来自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 甚至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 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 跨国经营越来越普遍。企业的经营日益国际化, 企业的成员也日渐国际化。个性和文化各异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企业, 企业成员的差异前所未有地变大, 这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 加剧了企业成员之间的摩擦、排斥、对立、冲突甚至对抗。这大大加大了企业沟通协调的成本, 不利于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文化通过建立共同的愿望,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寻找和扩大观念共同点, 不断强化企业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 使之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 实现价值观的认同和融合, 达成共识, 使企业具有一种巨大的耐力和凝聚力, 从而协调企业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共同行动。
五、用佛教的思想重新定义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中, 员工的流动率高是所有企业主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在员工的离职调查表中, 半数以上的员工都会选择---缺乏归属感。佛教众僧能够将生命燃于佛前香灯下, 是以信仰作为支撑。“信仰”对于企业管理来说, 即可诠释为认同感和归属感。
用佛门的话来说: (1) 为每一个住众提供皈依处, 也就是强烈而永恒的认同感; (2) 为每一个皈依者确立一个共同而神圣的皈依处, 这个皈依处能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体获得真正的归属感。
佛教的“认同感”即为佛教的目标———弘法利生。每个僧侣的心中都烙印着这一信念:利生是事业, 弘法是家务。“认同感”或是“归属感”, 归根结底, 都是企业文化, 企业应找到一个属于该企业的, 能够激起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目标。
首先, 必须明确企业的目标和企业的使命。西方经济学对于企业的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以及“或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培养企业员工的认同感, 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构建一套适用于企业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自古以来, 中国传统商业精神的代表墨子就提出了“义利兼顾”的思想。对墨子精神的有力诠释: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它采取自愿的原则, 组织一批批的民营企业, 到偏远地区发展企业,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义利兼顾”的精髓在于提醒企业家, 企业并不孤立于国家与社会, “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
因此, 企业要想长久生存下去, 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企业的目标要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结合。
当代企业家中也不乏有着佛家思想的企业家秉承着这样的价值观, 并在企业中作为企业的核心文化执行。如:前四通集团总裁万润南曾提出:我们在从事一项事业———改革的事业;我们在创造一种形象———改革者的形象;四通奉献给社会的, 不仅是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 以及这一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四通人。如果四通人离开了四通, 再造一个四通, 那件事四通的骄傲, 是四通对社会的贡献。
华为总裁任正非在致新员工书中写道:我们以产业报国的方式去关心、去爱自己的国家。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需要无数大企业组成的产业群去支撑。一个企业要长期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唯一的办法便是拥有自己的竞争力。当华为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以强劲的竞争力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的时候, 他代表一个国家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不但过去曾是文化科技大国, 今天、明天、后天……还会再创辉煌。
综上, 这些企业文化都是现代企业中有代表性的, 都是值得企业家重视的。加强企业家个人修养, 加深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认识, 无疑是一个企业建立牢固的价值观体系的基础。企业主需扪心自问, 企业是否能像佛门管理中信奉“弘法利生”一样, 将纳税、福利员工、捐赠社会慈善作为事业, 将建立有效管理作为家务, 从而完成企业自身的神圣化?
3.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 篇三
【关键词】舞蹈课程教育 传承舞蹈文化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27-01
教育理念的本質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舞蹈教育而言也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即在开展舞蹈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不仅是对舞蹈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是对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本文将通过介绍几种不同的舞蹈种类,说明舞蹈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并在其基础上论述舞蹈课程教育对传承舞蹈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舞蹈文化概述
从现流行的舞蹈种类来看,民族民间舞的文化韵味较为浓厚。民族民间舞是一种起源于人们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闲化为表现形式,也可以称之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或者国际民俗舞蹈。不同于着重表演的芭蕾舞或是制式化的运动舞蹈,土风舞源自于各国不同环境、生活以及风俗,与各国的特色音乐服装也有互相的搭配,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因此,民族民间舞与国家文化、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密切相关[1]。
民族民间舞中的蒙古舞,其与蒙古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歌舞相伴卫生的马背民族生活息息相关,在跳蒙古舞时总是能够联想到蒙古人民的生活原貌。壮族舞也是典型的民族民间舞之一,例如妙趣横生的壮族《火猫舞》便体现着壮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祭祀和节日文化活动特点。此外,还要很多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代表性舞蹈,即以民族特征命名,从而在舞蹈特征中表现出文化的差异。
民族民间舞也可分为现代舞蹈和传统舞蹈,其暗含了舞蹈的时代演变以及民族的变化历程,除了民族民间舞以外,丰富多彩的现代舞是现代文化的象征。因此舞蹈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文化的艺术表达[2]。
二、舞蹈课程教育对传承舞蹈文化的意义
(一)舞蹈课程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文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舞蹈课程教育的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是加强学生对舞蹈文化认识与理解的重要途径,即在舞蹈课程教育开展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舞蹈动作以外,还要将舞蹈文化以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教育给大家。其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提高学的文化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和情感体会。因此,以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识是十分有效的。
其次,舞蹈课程教育中,会采用文化激励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舞蹈动作进行纠正。文化激励就是指通过学习舞蹈文化进而学习舞蹈动作,从而使舞蹈动作达到一定的规范化水平,使其每一个伸展动作都饱含情感。因此,舞蹈课程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传承舞蹈文化作出贡献。
(二)舞蹈课程教育可以促进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扬。舞蹈课程与一般课程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一致性,即在学习过程中依然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发扬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只有在了解舞蹈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舞蹈动作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演绎出有价值的舞蹈表演。因此,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与知识的传播与发扬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统一性,这也是舞蹈课程教育对传承舞蹈文化的主要表现。
舞蹈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提高舞蹈动作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对舞蹈文化的学习和领会,从而将舞蹈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舞蹈表现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知识教学与舞蹈动作实践教学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保证舞蹈文化传播与发扬的有效性。
(三)舞蹈文化课程教育有助于传统舞蹈文化的创新发展。 舞蹈文化课程以学科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体制当中,其意味着学生以及教育者要承担起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和创新优化的重任。当舞蹈课程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舞蹈动作水平达到一定水平时,舞蹈文化的创新发展便会形成一种必然趋势。从现代舞的特征分析,尽管现代舞是现代文化的象征,但是不难发现其原型依然是传统的现代舞蹈。由此可见,舞蹈文化的创新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舞蹈文化的基本表达形式,说明了舞蹈的文化属性和艺术表现力。在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舞蹈课程教育对传承舞蹈文化的重要意义,即在舞蹈课程教育开展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化舞蹈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传统舞蹈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倩.中小学舞蹈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见解 篇四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是一个中国基层的平民。体会着在中国每天的柴米油盐普通生活。我也爱这个国家爱自己的家乡,愿意子子孙孙一直守护祖先留下的土地,文化传统。我觉得我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最有切身体会,也最有发言的权力。可是现实是我们没有。
在发言的有些是拥有“美国绿卡”的华侨,也有都将子女送到国外的官商。当然了有些送子女留学欧美,是为了学习先进文化知识,技术知识,增长见识,也有可能会回国发展的。
第一要讲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奴性的问题。就拿这个作业来说,从实质上看就是拍马克思恩格思,拍执政党的马屁的“八股文”。国家给了你这本花里胡哨的书,限定了各个方面涉及,照书里说的,就是十八大的思想,也就是要我们说十八的是对的。就是要我们说不管以前对错,现在的这个十八大精神肯定是对的。就像老师说的一样。毛泽东的时候说毛泽东对的,四人帮的时候说四人帮对的,邓小平当然说邓小平对的,三峡水电的时候当然也说是对的。这就是奴才相,就是奴性,经历了这么多重来也没有变过,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抛弃“杭儿风”,抛弃奴性?
说到底一个是政治的问题,国家和村委会的事情都是早已经内定了,所谓的投票啊,公证会很多时候,都只是过场,人们也不用有什么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只要一切听组织听领导就行了。这就是不容否认的一个政治制度的一个弊端,结果缺失了许多的有效监督和看管。使得贪腐过于容易,各种工程的实施更是肆无忌惮。不过近年来国家的监管力度有很大的加强,如果常态化保持下去是非常有利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的。
还有一个是文化传统的问题,中国即使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请让我用民族代替流行的“国族”)。南宋时遭受灭国,中国人沦为亡国奴,成为蒙古人眼中的四等公民。明末,满清入关,也是屠戮中原,中国人又一次被彻底征服。特别是清朝,剃头,八股文,文字狱。使得中国人彻底沦为奴才。也是传统文化遭破坏,忘记祖先的奴才。满清末期许多学者,革命者到了日本才学到了中国的历史,不禁泪流满面。我可以说奴性传统直到现在,就拿公务员考试来说,各种职业招聘来说,就是一个培养奴才的过程。不过可悲的是他们培养的不是人民公仆,而是拍领导马屁的奴才。帮老板赚钱的奴才。在我看来,报道说开什么习仲勋座谈会,就是拍马屁。怎天说彭丽媛多端正大方,多慈祥友爱就是拍马屁。难道这些人都没事情做了么,这些新闻都没有事情报道了么?人民要的很简单生活水平,当然包括有改进的政治生活。
不过奴性也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不同的价值观去看,比如说庆丰包子铺服务员,为了老板打工,服务人民群众,你可以说他们是奴隶供人们呼来喝去。但你又可以说他们是拿工资的,只是用劳动来换取工资,是一种等价交换。社会在进步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因为我是学医的,所以我觉得,有病就要重视,只有重视才能保证健康。
第二,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的概述,就是稍微发表下,看了老师的讲课后的一些切身感谢,和个人浅薄的看法。
马克思讲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我把中国建国以来的发展也套用到这个理论里面。一开始是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可是生产力里面的人力因素却发生了消极偷懒的情况。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也由于国家赶英超美大跃进公社化的政策因素,使得中国承受了灭顶之灾。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承包制,及个体经营者,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生产关系极大的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最后的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是符合国情,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国家现在很重视经济。其实个人认为发展的重心因该发展社会教育文化道德体育和环境的建设中去。中国经济从很低的起点出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人们的虚荣心也在一步一步膨胀,表现在小时候自己没饭吃,现在自己有钱了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整天大鱼大肉,要让自己的孩子衣来伸手,要让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小平同志说的是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而现今发展两级分化在加剧,如果不多加控制那么,一定是大大加剧的。其实加剧起来也不一定是坏事,比如李嘉诚,虽然是亚洲首富,可是一个具有品德的富人,对社会是大大有益的。我们的问题是要培养有品德的接班人,对社会有奉献精神和责任心的“富二代”。至于环境卫生更是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为什么不努力做好呢。优质的空气,安全的饮用水胜过黄金白银啊,有时候真不明白经济发展有那么重要么,重要到让人都有失去生命的隐患。
还有就是人才培养才是社会发展的潜力。一切教育,和考试,请为了培养人才为目的而设立,不怕在考核中漏进1000个普通人,就怕在考核中逼走了1个人才。
5.我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一点理解 篇五
By cy
因为父母的缘故,喝茶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初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喝水的方式;现在,才终于理解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深入到历史和社会之中,深入到我们的情感和和生活之中。
第一次听说陆羽是在初中的时候,活动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知识,自然也少不了陆羽和他的《茶经》。开始只是出于好奇看了看那篇不长的古文,觉得不过尔尔,好像并没有想想中的那么惊人。平实的语言,简单的介绍,并不像想象中的文采斐然,意味深远。可是,那么一篇小文就这样流传下来,作为对于茶和茶文化的经典阐释。那时,我其实更喜欢裴汶的《茶述》:“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国人寄托于茶中的眷恋。人们喝茶,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多的有着情感上的依恋或者说是文化上的解读。而我曾以为,《茶经》似乎并没有对于文化的解读。
再读《茶经》是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带着老师给的任务出差到安吉,品着当地的白茶,想着西湖的龙井——喝了这么多年的茶,龙井只是品尝过几次,但就那么几次,却是让我一直恋恋不忘的——这次总算是走到了西湖边,总要买点喝喝。可是其实我对于茶叶的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如何判断茶叶的优良,实在是处于文盲的状态。在我的意识中,茶叶的品质虽然有高下之别,但是那些天价的茶总有些过分的夸张,不过是商业炒作的结果。无非是树上的一些小叶子,不该贵的那么离谱的。为了不在买茶的过程中受骗,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关于安吉白茶与西湖龙井的相关内容。我翻着一页页的介绍,突然想起茶不仅是我们口中的饮品,也是那些美丽的传说,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纽带,是心情的寄托,也是茶农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它深入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于是,我再次阅读了《茶经》。这一次,多少有些惊叹。学习了四年文化人类学之后,再读从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几乎各个方面介绍了茶的《茶经》,以一种客位的角度来审视与茶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在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茶文化以茶作为符号基础,系统的整合,为人们所共享,代代沿袭。这些,刚好满足了“文化”所有的特征。
选择中国茶文化的课程,一个方面是我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导师的指定。研究区域中茶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作物品种,直接影响着茶农的生活质量。而不同茶叶品种的比较,和与茶叶种植和生产相关的文化特征也是茶叶产地重要的社会文化特质。而这方面的研究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还是空白。带着这样的任务,我在这个学期中更加系统的学习了关于茶的相关知识,了解它的历史、产地,茶叶的化学特征,制作的工艺,茶具和水,如何品茶,如何判断茶的质量。从一个较为科学的角度重新看待了茶。再读《茶经》,也就能从一个较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唐朝的《茶经》,以史实的笔法较为准确的记述了当时的学者对于茶的认识。全文中对于史料的考据对现在的研究依然有所启示,而其对于茶具、水、茶叶产地等的记载,更是展开了一幅当时社会的茶文化绘图。这些对于我们追溯茶文化的历史和文化随时代变迁都有极大的价值。
6.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 篇六
年级:性别:
()
1、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如评剧、豫剧、秦腔、黄梅戏、粤剧等),你:
A、非常喜欢B、可以去看看C、不感兴趣D、非常讨厌
()
2、“百家讲坛”中于丹、易中天等学者用新观点解读传统文化的节目,你喜欢看吗?
A、喜欢B、无所谓C、没时间看D、情愿看电视剧E、不喜欢看
()
3、当前,一场从未出现过的“中华文化浪潮”(“中国风”)正吹拂着流行乐坛:对《曹操》、《霍元甲》、《老子说》、《本草纲目》、《牧笛》、《叶落归根》等流行音乐,你认为:
A、很喜欢B、一时的商业行为C、是一种怀旧风D、听不懂
()
4、你曾经学习过书法、国画等民族传统艺术吗?
A、是B、否
()
5、如果你要学习一门艺术,你会选择民族传统艺术还是外来的艺术呢?(如乐器)
A、传统艺术B、外国艺术
()
6、国画、京剧及下列哪一项并称中国传统国粹?
A、中医中药B、儒家文化C、古代建筑D、书法E、其它
()
7、对于“四大名著”,你:
A、多次阅读过全部B、阅读过全部C、阅读过少部分D、一本也没阅读过
()
8、知道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吗?
A、只知道一部分是哪些书,也没有阅读过B、只知道分别是哪些书,却没阅读过
C、从来不知道有四书五经存在D、根本不知道是哪些书,也没阅读过
E、知道分别是哪些书,而且都阅读过F、只知道分别是哪些书,但只读过一部分的书
()
9、四书五经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是是怎样看待的?
A、四书五经应该有精华的部分,值得吸收
B、四书五经都是过时的东西,与现代化社会格格不入,应该摒弃C、说不清
()
10、如果你在空闲时间手边只有两本书,一本是西方名著一本是中国古典名著,你会选择:A、西方名著B、中国古典名著
()
11、你能够记住中国的传统节日吗? A、全部记住B、记住一部分C、记不住
()
12、你更喜欢参加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活动还是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A、喜欢传统节日,没啥原因B、喜欢传统节日,有名族特色
C、喜欢西方节日,气氛浓厚D、喜欢西方节日,没啥原因E、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
13、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看法:
A、全都知道但自己不会做 B、知道一些,但都是家里长辈做 C、全都知道并且乐于参加
D、不清楚,过节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E、知道一些,但自己不会做
()
14、现在国家将传统节日列入公共假期,你怎样看待此事?
A、赞成,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赞成,可以趁机会好好休息
C、不赞成,传统节日过时了,浪费时间D、说不清
()
15、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样?
A、很乐观B、不太乐观C、不乐观D、可能会消失
()
16、你认为最能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是:(可多选)
A、国家提倡B、学校开设必修课程C、媒体宣传D、民间人士及组织推动
7.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 篇七
一、跨文化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从一门具有强烈交叉学科特性的边缘学科, 发展为近年来颇具热度的研究领域, 这一过程与全球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际方式和交际范围发生改变。交通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更为便捷, 上午还在东京洽谈贸易, 下午就可以在纽约的酒吧里休闲, 一天甚至可以巡游几个国家。与此同时, 互联网, 卫星电视等各种大众传媒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变得更为普及, 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进行跨文化交际。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离跨文化交际如此之近。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跨文化交际研究致力于解答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试图寻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跨文化交际的着眼点在于交际。“交际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意义被创立并且以符号的形式在人们的交际中得以体现”。 (Samovar, 2000:20) 这一符号可以是言语, 也可以是非言语的手势语、面部表情等。需要符号来进行交际是因为人不可以直接进行思维对思维的交流。“交际是我们定义世界的一种方式。交际具有反思性。我们常常审视评价自己的交际行为。大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在每一个交际行为中发现自己。交际行为总是会导致一定的结果”。 (Samovar, 2000:20)
跨文化交际相比普通交际的区别在于其参与交际的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群体。他们拥有不同的文化知觉、符号系统, 并且这些因素足以改变他们各自的交际行为。“文化知觉是以信仰、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文化影响交际的特点表现为:可被学习;代代相传;建立在符号的基础之上;动态性;组合性;民族中心性;可适应性”。 (Samovar, 2000:52-53)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正是由交际和文化这两个要素的特点所决定的, 而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法也需要从这两个要素的特点中寻找答案。下面以电影《阿凡达》作为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案例, 对其进行研究, 以期在分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跨文化交际相关问题研究的启示。
二、《阿凡达》与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常有以下几类:交际双方的陌生感、交际双方对交际行为的不确定性、交际双方交际目的的不同、文化定式和偏见、权力滥用、文化冲击等。这些问题在电影中纳威人和地球人的跨文化交际中都有体现。
人类的交际倾向总是尽量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为伴。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致使人和人之间充满差异, 这种差异带给交际双方的是陌生感。电影中纳威人与地球人住在环境迥异的不同星球, 相隔遥远。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两个物种在外形、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差异所带来的陌生感使两者之间的交际充满了不确定性。谁都不确定对方的言语和动作传达着什么样的意思, 自己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示回应。这种不确定性如果不能随着有效沟通得到减弱, 交际双方便会渐渐对交际采取保守回避的态度, 甚至会出于自我保护与交际对方发生冲突。电影中纳威人只要遇见地球人就会进行攻击, 而地球人也会时刻用机枪进行回击, 因为交际双方都不确定对方的言行表达何种意义, 双方的防卫目的都被对方猜测性的理解为进攻意义。当地球人驾驶飞机对纳威人发出催泪瓦斯攻击时, 纳威人不确定这一攻击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部落的人们都在猜测、迷惑中, 而没有及时离开家园树, 结果导致众多人死伤。
交际目的不同是跨文化交际矛盾的根源。如果交际一方的交际目的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 并且损害对方的利益, 交际的进程将会困难重重, 冲突不断。电影中地球人的交际目的便是如此。出于一己私利, 不尊重交际对方的信仰、生活方式, 甚至危及其部落的生存, 强行让其从家园树搬走。地球人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的交际努力, 包括制造阿凡达, 派杰克深入纳威人的部落, 都没有取得成功的交际结果。
文化定式和偏见同样阻碍着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其甚至可以在交际之初就为交际的失败埋下伏笔。电影中地球人依据自己的有限观察和粗略判断, 便将纳威人归为野人的范畴, 伴随“野人”这一概念的, 自然是未进化、野蛮、落后、愚昧、无知等负面属性。“纳威人是一群野猴子, 是一群住在树上身上爬满苍蝇的野人”。而纳威人将地球人归为“无法用心去看世界”“没办法被教化”“身上散发着臭味”的“skypeople”。这一文化定式和偏见直到杰克的到来才有所改变。“文化定式和偏见的产生是一前一后的。文化定式指盲目的将事体过分简单的归类, 认为一个文化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具有这些文化特征, 而忽视了个体的特性。文化定式形成的依据通常是不完整和片面的。偏见是指对某一群体成员不公正, 片面以及不具任何容忍度的评价”。 (Samovar, 2000:246-247) 文化定式和偏见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极易对交际对方的交际言行产生误解, 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对方的交际方式和交际目的, 从而妨碍交际能力的提高, 这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是极为不利的。
权力的滥用在交际双方一方处于强势文化时表现的更为明显。电影中地球人因为拥有高科技和先进的武器, 而试图将交际简单化处理, 甚至终止交际的努力, 都是滥用权力的表现。滥用权力使得交际双方的地位不平等, 一方的利益受到不断的侵害, 这种情况无法保证交际的进行。
文化冲击常常使跨文化交际者陷入困惑与矛盾, 特别是在两种迥异的文化碰撞下, 冲击力会来的更为猛烈。杰克在电影中的一席话便揭示了他内心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每一件事好像都颠倒过来了。仿佛那里才是真实的世界, 而这里反倒变成了一场梦。”杰克在两种文化之间挣扎, 不知该以哪种文化的价值为追求, 不知该对哪种文化的信仰表示忠诚。杰克所经历的文化冲击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冲击, 即对非本文化的排斥、不适应造成的痛苦、压抑、不被人理解等心理感受。杰克所经历的文化冲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逆向文化冲击, 即从非本文化回到本文化中所感到的对本文化的排斥、不适应。
三、《阿凡达》与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解决
面对这些跨文化交际的摩擦, 电影中杰克所化身的阿凡达的解决方式或许会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为了减弱陌生感和由此所带来的交际中的不确定性, 杰克所化身的阿凡达首先打破了地球人和纳威人的外在差异, 然后跟着部落首长的女儿学习纳威人的语言、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学习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历史传说。在这之前, 葛瑞丝 (创造阿凡达的女科学家) 也曾做过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她办学校, 教纳威人英语, 而帕克 (地球人在潘多拉星球采矿的负责人) 也试图承诺要给纳威人建医院、修公路等, 但交际的结果并不理想。纳威人虽然学会了英语, 但他们并不信任葛瑞丝, 对医院、公路等也并不感兴趣。由此看来, 在跨文化交际中, 即便语言相通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沟通基础, 但是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而相互之间的信任才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顾交际对方的需求, 单方面输出自认为对方需要的信息, 这样的交际努力不会达到好的效果, 往往事倍功半。
交际目的的改变对于杰克来说是无能为力的。然而, 交际目的的不当却是交际冲突的根源。如果一个文化群体与另一文化群体对话时, 目的仅仅是一己之利, 完全不考虑交际对方的需求和立场, 交际将会十分困难。
面对纳威人对地球人所形成的文化定式和偏见, 杰克总是不言放弃地一遍又一遍地努力改变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尽力学习纳威人的生活技能, 还是在误会时, 勇敢地尝试取得对方的信任, 这些都改变了纳威人对一个skypeople“不能被教化的”“无法用心看世界”的偏见。可见, 执着的交际努力和尝试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杰克在交际中没有滥用权力, 没有用机枪武装自己, 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平等的心与纳威人交往, 这样才取得了对方的信任, 为成功交际打下了基础。在现实世界的跨文化交际中, 不平等交际似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强势文化压迫弱势文化, 这种压迫常常有武力相伴。滥用权力只会造成交际对方的反感与排斥, 不利于交际的进行。
电影中, 杰克在处理自己的文化冲击时, 采取了极端的方式, 他选择放弃自己地球人的身份, 全身为纳威人而战。这种处理文化冲击的方式在电影中是为了特殊的警世效果, 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交际方式, 但在现实中, 这种处理方式并不理想。因为生活在一种文化群体中的人, 在接触另一文化时, 是不可能完全抛弃自己潜意识里本文化因素的。人的大脑呈现开放的状态, 可以不断接受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经验, 并将其内化。同时, 人也有自我选择的自由, 将新的文化因素内化后, 表现为言行、思维的改变。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得以提高的理论假设前提, 但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者在交际中不能实现完全文化替换的原因。因为文化对于文化群体中成员的影响是潜意识的, 各种文化因素都已内化为潜意识层面的各个范式来指导影响人的思维与言行。人具有个体性, 他会根据个人倾向来选择性地接受内化的文化成分。在跨文化交际中, 当其内化的本文化成分与异文化成分发生矛盾, 他依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异文化中的某些成分进行内化, 然后与已内化的本文化成分进行替换, 或者依然保持某些已内化的本文化成分, 拒绝内化异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因此跨文化交际者内化的文化整体一般会呈现混合状, 不会是纯粹地具有某一种文化的所有文化因素, 个体的差异性在这里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想要合理有效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 跨文化交际者必须明白文化没有优劣对错之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将异文化与本文化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双方通过交际, 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文化冲击时, 交际者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 发挥解释的作用, 而不是已经在心里作出主观的判断, 或者具有明显的文化倾向和文化偏见。明确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工具地位, 或者说是, 描述解释的立场, 不仅可以减轻自身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所带来的困惑, 而且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反思跨文化交际中自身所存在的民族中心主义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影的整个构思反映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观点: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重要影响。什么是民族中心主义?交际一方认为自己文化中的世界观、历史、家族的文化倾向比交际另一方的更有价值, 更为进步。民族中心主义通常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人们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思维、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主要障碍都可以归因于民族中心主义。以本文化为中心就会形成不公平的, 只顾一己私利的交际动机, 认为自己民族才是先进、正确、有价值的, 便会以自己民族文化的评价标准评判其它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得出不客观、不公正的结果, 导致偏见的形成。电影中将纳威人与地球人进行对比。纳威人朴素的自然观, 对自然的尊重, 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对家园和家族的忠诚和热爱, 与地球人自私、霸道、冷酷、贪婪形成对比, 凸显了电影的警世作用, 人类应该反思自己的民族中心主义。其他的人种即为未进化的野人, 难道我们就是最为高级的生物吗?最为高级的生物为什么无法保护自己的星球, 无法得以生存下去呢?原本可以通过有效的交际尝试, 寻求纳威人的理解和帮助, 与他们共享这一星球, 可是狭隘、偏执的民族中心主义让我们无法容忍平等、宽容、谦卑的姿态, 学会与他人相处。现实世界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无论是哪一文化群体都应该以开放的胸襟与其他各文化群体平等地进行交际, 增进理解, 互相学习, 这样才能共享我们的家园, 地球, 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不断反省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思维和言行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反思自己的重要途径就是重视交际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反馈指接收到交际对方发出的交际信息。电影中, 地球人在接受到交际反馈, 即即使他们为纳威人提供有学校、医院、公路的新的居住地, 纳威人也不愿离开家园树时, 他们就应该对此阶段的交际反馈进行评价和分析, 是交际方式出了问题, 是文化定式和偏见的存在, 还是根本的交际目的不当, 及时对交际方式和交际思维进行调整, 这样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否则失败的交际只会使双方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本来可以互惠互利的机会被浪费掉。同时, 反馈的分析和处理必须及时。如果交际对方发出了信息, 你没有对这种反馈进行及时的分析, 继而及时对交际策略进行调整, 这一迟缓的交际反应所传达的信息同样会被对方当成交际反馈进行评价和分析, 分析的结果很有可能为:你并不是他们合适的交际对象, 你没有真诚地进行交际, 你的交际能力不足等负面评价, 这些负面评价势必会对交际产生负面的影响。
移情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之一。移情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在同种文化背景下的亚文化交际中较容易实现和操作, 但是在不同文化的交际中, 就会掺杂更为复杂的文化差异因素。所以第一步必须融入交际对方的文化, 第二步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移情能力。如电影中的杰克一样, 在融入森林, 融入纳威人之后, 便可以更加容易地从纳威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明白什么才是纳威人想要的, 什么不是, 应该怎样与之交流, 应该避免什么样的交际方式等。接下来的便是采取对交际方式进行调整等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措施。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应该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以共同点来沟通。电影中, 纳威人与地球人有许多的共同点。例如, 他们都是浩瀚宇宙中的生物, 拥有彼此可以不再孤单无助;他们都渴望种族可以生存和延续;他们都渴望爱与希望, 等等。这些共同点足以使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联系起来, 寻求交流, 互相帮助, 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更应该如此。因为生活在一个星球, 共享一个星球, 所以无论皮肤是哪种颜色, 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 讲着何种语言, 我们都拥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都要面对疾病和死亡、都要面临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热爱家庭、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等, 正是这些共同点使得众多国际组织的建立成为可能, 以此来增进跨文化之间的交际, 并希望通过交际来克服不同文化差异带给我们的交流障碍。强调共同点, 同时接受不同与差异的合理性。电影中纳威人的蓝色皮肤和身高与地球人不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所致, 并不代表他们比地球人低等。一个人信仰一个神, 一个人信仰多个神, 一个人不信仰任何神, 都有各自存在的道理、存在的价值。差异性不能作为评判交际对方的依据, 否则就无法以平等的姿态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电影《阿凡达》中纳威人与地球人之间的交际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普遍问题: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陌生感、交际中的不确定性、交际目的的不同、文化定式和偏见、权力的滥用、文化冲击与民族中心主义等。电影中杰克的处理方式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带来启示, 强调交际双方的信任、交际目的的合理性、不懈的交际努力、以平等开放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交际、反思民族中心主义、注意交际反馈的分析、重视移情能力的培养和对于共同点的寻求, 这些都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摘要:本文以电影《阿凡达》为例, 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文化群体之间的陌生感、交际中的不确定性、交际目的的不同、文化定式和偏见、权力的滥用、文化冲击和民族中心主义等。电影《阿凡达》以其独特的想象力, 用艺术的形式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一些“超现实”的解决方法, 其中包含的隐喻性为跨文化交际带来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电影《阿凡达》,交际障碍
参考文献
[1]Gudykunst, W.B, B.Mody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2002.
[2]Samovar, L.A, Richard E.Porter,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8.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 篇八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国家文化类课程;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41-01
一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高职层次的学生学习、了解了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比如英语听说、阅读、语法、写作等课程后,在高年级学生的课程中有必要增加英语国家文化类或者英语国家概况等相关的常识性课程。这对于增加他们的知识面,扩展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
英语国家文化类的相关课程主要包括英语国家比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为第一母语的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等一系列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了解和认识上述英语国家的人文和制度以及风俗习惯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英语交流和沟通的素质和能力,已经在英语基础课程、基本能力方面比较熟练,能够做到灵活自如的运用英语这种语言来实现基本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再者,对于高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进一步的、更高、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英语国家的歷史和现实就变的非常迫切了,一方面,增强了这些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领域,另一方面也为今后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客观上,也有助于促进和加深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国家青年和外国青年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二 教授英语国家文化课程的方法
1.以学生为本,以兴趣为导向。大多数学校目前已经比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已经能够按照在课堂上始终做到让学生成为授课主角的思路去实施教学,英语国家文化类的课程因为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也就是,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必须以鲜活的、生动的案例为依托,所以更应该符合当今大学生的特点,也就是符合他们的性格方面比如年轻有活力、有激情、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等特征。
在授课课堂上面,要尽量多采取提问、分组讨论、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点评等形式,一可以提高授课效率,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轻松愉快的问答和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更能够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各个领域的有关知识,课后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和一些辅助性的工具主动去查找资料,等再次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演示、集中展示自己的课下学习成果,并通过其它学生的评价来实现互相交流和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最后教师的点评要做到客观和科学,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2.借助辅助性工具和设备增加授课的兴趣点和效率。大学英语课堂,特别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始终以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为主的话,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听课疲劳症,课堂效率可想而知也不高。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学习的环境,比如可以通过一些英语国家的视频光盘、软件资料、生活点滴的音频等等工具或者辅助性的软件的话,那么,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求知欲和渴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符合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很快适应新式节奏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够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学生的兴趣点被提起,况且也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会提高英语国家文化类课程的授课效率。
3.在课堂上积极引入讨论话题,丰富课堂知识,培育学生为真正主体的大学课堂。传统课堂,教师一言九鼎,教师把讲授贯穿始终,始终没有脱离书本、教材和讲义,课堂上的学生学习的气氛始终没有被真正的调动起来。本人根据多年在英语国家文化课程方面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应该在讲授常识性的、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开展并大力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讨论的话题,可以采取选出所讲内容的一个章节或者一个相关领域,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堂课在最后的20分钟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就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这个过程客观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育一个多元化观点碰撞和交融的、生动的课堂气氛和环境。教师在学生讨论后的点评环节尽可能以鼓励的态度为主,尽量真实的、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的观点。教师选择不同的文化方面的话题供学生讨论,这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别国文化,文化间交流的精髓就在于实用性、理性和民族性。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被培养起来后,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去主动思索问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4.邀请外国专家或者学者做讲座。英语国家文化类课程的讲授,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更加形象的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内容,应该尝试并逐步的加大邀请英语国家人士比如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学校外教,各种语言类培训机构或者办事机构的外籍人士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直接互动和交流。传统的文化类课程比如传统的英语课程主要是国内教师,这种课堂讲授的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全面地把握所学知识、总体上对于知识和内容的分析、概括和总结比较到位,理论性较强,知识非常系统化,结构也比较清晰,不足之处在于讲授时间长了,学生对于英语类文化课程的学习很容易与其它非英语类课程混淆,从而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反之,如果经常邀请外国专家或者学者进课堂讲授的话,那么英语类文化课程的这种内在的、固有的东西比如感性认知就被极大地激活,学生对于这种较新的课堂模式、对于一个新的面孔以及对于这种全新的授课风格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能够提高课堂讲授的实际效果,进一步能够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也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的融洽。本人结合多年教授本课程的经验,英语文化类课程的这种全新模式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
综上所述,英语国家文化课程的长期开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教授这样的文化课程也是需要在与时俱进、进一步的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做改进方面多下功夫,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结合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实际阅历,共同建立一个现代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安杰拉·索迪,成功教师的教育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2] 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9.对于试用期员工的总结 篇九
我很赞成“总结”的工作习惯,不光员工,企业也需要总结。员工不能胜任工作,我们不能只看到是员工的问题,很多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被辞退员工的不满在于1、为什么平时你没有告诉我哪里存在问题,三个月后你告诉我不能胜任,不能胜任在哪里,出现了什么问题,平时有否指导我改正,给我提过建议。2、凭什么定义我不能胜任,你有何证据?你觉得我做的不好,是你个人感知,评判标准呢?这些问题反映出来的就是我们的基层管理人员的日常沟通和总结的能力。任何企业招聘人才是以创造价值为目的而不是以辞退为目的,员工与企业与工作本来就需要一个磨合度,所以员工平时存在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指导,及时纠正,及时处理,帮助其成长。同时也能不断提醒和增加员工潜意识认识到工作能力与岗位差距,在以后辞退的谈判中才能占据心理优势。其次,制定好规范的工作流程与指标并与员工达成共识。最后,有意识的收集、总结,保存证据。为以后辞退做好准备。这样,我们在基于可观情况下做出辞退决定才能顺利达成。
[对于试用期员工的总结]
10.对于音频走线的理解总结 篇十
对于我们的产品来说,电路板的构成大致分为一下几种信号:
1,电源信号
2,音频模拟信号
3,数字控制信号
常用的电源器件主要是LDO给蓝牙供电,以及其他比如功放的芯片工作所需电压。音频器件主要为蓝牙模块,运放,功放。数字信号产生来源于蓝牙模块。
对于蓝牙音频这块,我们重中之重在于对音频信号的处理。
音频信号流向依次经过蓝牙模块,运放,功放输出到喇叭。布板过程中一般按照其信号流大致方向进行布局,并尽量减少音频线路形成的回路。器件及其外围元器件组成相应的功能模块,各行其是且相互联系,尽量减少其电路的回流串扰。喇叭表现出声音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外来信号对音频信号干扰的强弱程度,理论上说干扰是绝对存在的,我们的目的是尽量减
少其干扰强度。
那么外来干扰信号也就是噪声从哪里来的呢? 电路板上的噪声来源途径是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空气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的噪声,二是通过公共传输线传递的噪声。
相对于我们的产品来说蓝牙天线产生的噪声比较微弱而且缺少必要的工具,那么我们就重点对公共传输线上的噪声进行合理的消除。而公共传输线就是电源。之前我们一直在说把地分开,然后单点连接。我不是很理解,不理解两点:
一是既然都要连在一起,为何又要分开。
二是单点接地,接在哪里比较合适。蓝牙边上?功放边上?
直到去到美信公司,我问到工程师噪声的来源一般是在哪里,我想让他能给出一点建议。他提出,噪声主要取决于电源,只要电源干净基本上就没什么噪声。我当时听到了大感兴趣,为什么不是地,为什么他不是说地该怎么划分,而只是说到电源。因为之前听到的都是关于地的一些划分,创新的板子看到的依然是地。所以我很好奇,但没有往深了想。然后他介绍到一些走线的各方面注意事项,我再一一解释。当时脑子有点乱,不是很明白,说的电源是怎么一回事。直到调派瑞的板子仍然没有头绪,茫然一片。当我再次拿起创新板子看时,感觉抓到一点(虽然现在还只一种揣测)。好像自己能给自己解释为什么要地分开,为什么要
单点接地了。
因为电源包括“电源”和地。“电源”是5V 或者3.3V的电源线。而地则是相对与5V或者3.3V的零电位。这是整个电路板系统最根本的地,只有这里才是绝对的零电势。但是有一点,电源线上本来是有噪声的,所以我们必须加上大电容滤波小电容去耦进入电路板。为了给各个功能模块相对独立切干净的供电源,最直观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给他一块独立的地,来规定他的活动范围不影响其他功能模块的工作。这是我现在能理解的划分地的原因。而工程师提到的电源,则是为各个功能模块有效的去耦。真正的实现电源干净切隔离。其方法则是串入大磁珠并小电容。这是对地划分的理解。
接着我们需要解释单点接地的原因。单点接地该接哪里,是不是跟着音频信号的方向将地串起来好不好?纸面上分析是不可取的。个人理解也有两个原因:
一是器件之前的噪声会耦合的很混乱,二是大环路过长会引起不必要的噪声。器件工作产生噪声是肯定的,噪声会进入信号,那么先理解信号是怎么来的。从蓝牙出来的没错,但是蓝牙提供的是原始信号,没经过偏置的小信号,也就是没有放大,假设这是最干净的信号,那么进入器件加入偏置,产生噪声是顺理成章的,这个时候信号被污染了,电源也被污染了。那么电源上的噪声去哪里了呢,地,只有通过地才能形成回路。那么单个的地回来绝对零电势,噪声自然到这里终止,然而当我们把运放 功放地串起来时,地带来噪声影响电源,影响偏置,然后加载在信号上输出到喇叭表现出来的底噪难听的问题。然后当地串起来之后电源走过的回路会大大的被延长,变成了电源包围了信号,这可能是有
问题的。
综上所述,单点接地点一定要选在电源地上,而不是串成一列。
这就要求我们让电源与各个音频器件的相对位置的选择有一定的判别能力。
最后对数字信号的处理:
数字信号的高低电平的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噪声。这是模拟信号的杀手。所以我们需要把他很谨慎的处理,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尽可能的远,切避免相互交叉,引起不必要的污染。低频的数字电路对干扰抑制能力比较强,所以走线绕一点有没关系,不怕打过孔,因为我们的数
字信号速度真的不快。
纸面上的分析总结就是这些,对于我的挑战在于,结构的固定,电源与器件间的位置摆放,以及器件间信号流向之间的矛盾,让我很难把握。需要一些时间去验证,寻求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11.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教育 文化教育 价值
在当下的英语教育中会选择更多的英语文化素材来做教学,一方面这种选择更贴合英语使用的真实环境与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文化教育。人们通过对英语的学习来达到了解更广阔的世界文化,了解不同语种之间的文明知识,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渗透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一、英语教育中做文化教育的根本原因
在英语教育中渗透文化教育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要素,而存在这种文化渗透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差异性。在中国文化中,更多是农耕文化为主发展起来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国家文化,其中又以汉文化为主。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欧美文化有很大差异。特别是美国文化,有较大的殖民文化内涵,其在宗教、饮食、服装、历史、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与中国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甚至很多方面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情况。例如,中国文化注重家文化,重视家族意识,而美国文化更加强调个体文化特色,强调自我奋斗;在金钱观念上,中国人崇尚节俭的储蓄文化,而欧美等国更加注重超前消费的消费观念;在中国,国人崇尚含蓄谦虚的做人标准,而欧美文化更加的开放与彰显个人个性的状态;在宗教文化上,中国主要以佛家与道家文化为主,而欧美等国更多的是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相关例子有很多,其差异性较为显著,从而导致了人们在英语学习中,对于一些问题与场景发生难以理解。如果对欧美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在英语内容学习时就会相对简单。文化的差异是英语学习的难点,也是人们想通过英语学习去了解世界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欧美发达国家,在社会文化发展上领先于中国的发展中状态,需要学习的文化内容还有许多,人们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了解程度也尚且较少。
二、英语教育中对于文化教育渗透的意义
1.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会选择多种英语环境下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小说选段、英语语种国度的文化事件等,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让英语学习融合到其真实的语境环境中,有利于还原于一个更加贴切的英语学习氛围。相关学习中会有英语的俚语、俗语使用等,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感受相关语言的真实运用效果。如果采用中文文章做英文翻译做教学,就完全无法再现语境的真实环境,而且在语言运用上会有一定障碍。就如同学一门外语最好的方式就是融于相关语言生活环境中一样,这种深入到真实环境中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其用語的规范性。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只有让英语教育融入到相对应的文化中,才能充分的展现其使用的实质效果。文化的介绍有利于人们对英语中所描述内容的理解。不同文化之间会有较多的差异性。
2.满足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渴望。对于本土文化,人们已经有较多的了解,而对于异域文化,人们相对陌生。而英语教育中为了提升学习者的兴趣,引入更多的异域文化内容可以有助于开阔人们视野。部分英语学习者都有意愿到欧美等国进行游学或者移民的愿望,而在英语教育中较好的融入其文化教育,满足了人们对相关文化了解的需求,也便于人们在旅游、移民或者公干等情况下尽快的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与文化氛围中。当下很多人都喜欢出国旅游,游玩是一方面,很多人还希望从中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而英语学习则是有效的了解异域文化的一种方式。人们天生就有对不同文化求知的渴望,“生活在别处”也是这种不同文化需求的一种理念。
3.培养人们的综合素养。无论何种教育,在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起培养综合素养的责任。在英语教育中,需要通过对欧美文化的渗透来培养其个人对不同异域文化的接纳与理解能力,培养一种个人正确看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提升个人的宽容度。同时也通过不同文化的渗透来提升个人世界文化的含有量。通过文化的渗透,将欧美优秀文明进行有效的吸纳,从而来调整自身不良习惯,提升个人素养。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其文化发展在我国之前,因此有更多的文化养分可以供人们吸取。人们通过英语的学习,不仅懂得这种语言工具,更是通过其语言来了解更为文明、更为广阔的世界。特别是世界各国融合逐步增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甚至在人们的工作中就会遇到更多欧美工作人员,或者有更多的出国机会,了解不同的文化可以有助于提升不同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得到更多的辅助,减少相关问题带来的阻碍或者矛盾。特别是在人们无法充分尊重异域文化的情况下,会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敌对、不友好状况,这种状况显然不是文化有序发展所需要的。提升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是教育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同时也是文明发展的表现。人类文明正是需要在不断地融合中去发展,降低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可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性。
英语教育中渗透文化教育是历来英语教学中的惯例,这种文化渗透并不是一种文化入侵,更多的是让人们打开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促进英语学习的效果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社会的理解,以及提高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特别是打开国门,人们更多的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人,见到不同文化的环境,了解相关文化,并且充分的尊重异域文化可以有助于人们不断的去与社会文化相融合,减少文化冲突与矛盾。
参考文献:
[1]常云霞.大学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意义[J].青年文学家, 2010,16:45.
12.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 篇十二
同时, 随着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的深入实施, 系部已成为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的主体, 作为在学校总体目标、原则指导下, 拥有足够权力和利益、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系部在加强专业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相应的, 构建好系部文化建设成为系部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前, 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等方面已取得成效, 在此同时引入优秀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来促进系部文化建设和学生日常管理规范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系部文化特点
当前, 各高职院校已经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及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 (试行) 》等有关文件也明确指出了要注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不断引进先进、科学的学生管理办法, 这就要求高职院积极开展适合本院发展的校园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而系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发挥系部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系部文化是指各系部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结合系部自身的性质和专业特色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是系部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既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有特性, 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从理论上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部分, 即专业文化、管理文化及活动文化;也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块。根据高职学生的教育特点和专业实践训练方式要求, 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与企业文化融合, 凸显其职业性的特点,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服务本位意识, 从而体现出专业性特点。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企业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愈演愈烈, 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演变为企业文化的竞争。实践证明, 各行业中发展强劲、做大做强的企业必然拥有适应行业需求的优秀企业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 尤其是先进的企业文化, 不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行为方式, 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具有共性, 即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给企业提供实现其目标的土壤, 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中, 企业文化具有个性, 其特点各部也不相同。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基本的原则和基本的方法, 而没有统一的模式。企业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 但从其本质特征来说有别于其他文化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独特性、创新性、传承性和地域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认同和管理理念的认同, 是用文化理念去指导企业员工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增强工作热情, 提高创造价值的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三、引入优秀企业行业文化对于构建系部文化的积极意义
为了全面建设高职院校文化, 形成具有特色的系部文化, 我们不仅要完善物质文化基础建设, 而且要着力推动精神文化建设, 正确认识并吸收行业企业文化的管理理念和职业教育精髓, 使之与系部文化建设相融合将成为必然的手段。下面我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系部文化特点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引入企业文化构建系部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 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教育。
高职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要突出其职业训练和技能培养, 培养成技能型人才, 并辅以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从而推动高职学生的职业化、专业化教育。
(二) 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具有行业职业属性和地方特点的系部文化。
一方面高职院校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因此, 只有发展适合各行业 (或职业) 属性和地方特点的专业文化建设, 才能构建优秀的系部文化。
(三) 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顺利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直接有力地促进高职学生就业。
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弄清各专业对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质量, 以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向。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 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较早接受企业管理理念的熏陶, 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尽早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个人就业发展。
(四) 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全面发展, 面向社会企业建设、制造、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将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不断深化职业教育, 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因为高职院校的培养主体是学生, 要面向企业、服务企业, 不断适应企业的要求, 所以, 高职院校文化不仅仅要有普通高等教育文化的优秀元素, 还要吸收和融入企业文化的优秀元素。同时, 在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也要对企业文化进行过滤和筛选, 不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精华, 并内化提炼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使高等职业院校系部文化具有实践性、服务性和专业职业性, 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宜松, 李先明, 龚卫.高职院校系部文化建设探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第19卷
[2]付海龙.引入企业文化, 顺利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21卷, (3) .
13.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 篇十三
上午九时,队员们全部准备就绪。工作人员非常耐心的教会我如何使用病历打印系统来查询,并且详细的向我解释了如何才能拿到病历:“住院病历在大约一个月后才能拿到,可以选择自己回来拿,也可以由医院寄到家里。”其中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看一下需要邮寄的病历能否打印,以及把情况告知与过来取病历的患者。
随后,我便开始将要邮寄的病历进行分类,期间有患者或者患者家属陆续过来询问病历能否打印,在输入他们的身份证号码或者住院号之后,系统便会显示能否打印,大多数患者的病历可以打印,然而也有部分人的病历仍然无法打印,原因就是间隔的时间太短,需要在10—15个工作日之后才能过来,很多人听成了10—15天之后,导致白来一趟。有一位老奶奶的病历经过查询之后就发现无法打印,但是不甘心的她仍然一遍又一遍的问我:“真的不能打印吗?你再帮我看看,我好不容易过来了。”这给很多患者带来了不便,所以,当有刚出院的患者向我询问何时过来那病历的时候,我便特地强调3个周之后,以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有一位妈妈想要打印自己孩子的病历,说孩子没带身份证,问我能打印吗,我说可以,只要带着家长的身份证就行,然后指引她去打印的地方,她非常感激的对我说:谢谢你啊小姑娘。这让我的心里瞬间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对于客家文化的总结】推荐阅读:
对于员工的个人总结10-17
对于素质培训的建议09-22
对于美术课改的反思10-12
对于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10-04
担保公司对于银行的意义11-01
服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06-09
对于雀巢公司的战略建议06-14
对于成功的理解作文600字07-29
对于钓鱼岛问题的看法08-08
对于视觉忽视的研究论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