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共9篇)
1.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 篇一
动量
1.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2.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或Ft=mv′-mv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
(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3.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②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中的摩擦力,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内力来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
③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的分量保持不变.
(2)动量守恒的速度具有“四性”:①矢量性;②瞬时性;③相对性;④普适性.
4.爆炸与碰撞
(1)爆炸、碰撞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突然发生,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大,且远大于系统受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
(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爆炸后会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而转化为内能.
(3)由于爆炸、碰撞类问题作用时间很短,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把作用过程作为一个理想化过程简化处理.即作用后还从作用前瞬间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
5.反冲现象:反冲现象是指在系统内力作用下,系统内一部分物体向某方向发生动量变化时,系统内其余部分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动量变化的现象.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实例.显然,在反冲现象里,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
2.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 篇二
【知识梳理】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 其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差异, 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 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与地理成因
1.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 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 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 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2.把握观赏时机
3.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种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 从审美特征到欣赏方法, 再到探究成因, 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各种景观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四、旅游规划设计
1.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
旅游规划的概念: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订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旅游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
2.旅游规划的内容
(1) 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对规划区域的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业基础、旅游竞争状况、旅游容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明确旅游产业地位, 旅游主题、功能, 市场与产品定位;确定旅游发展的“三战略”, 即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3) 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对衣、食、住、行、购、娱等进行规划, 具体如下图所示。
(5) 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提出旅游区分期建设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的步骤、措施、方法, 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环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统作出规划。
五、旅游及环境保护
1.旅游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也可能产生多种旅游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环境保护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六、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 (旅游价值) 、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 (费用、时间或距离) 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线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作出的一种导向性安排, 应该突出所设计路线的主题。旅游线路所串联的旅游区、景区或景点, 既要各具特色, 又要共同烘托同一个主题。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 才是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
2.讲究韵律
旅游活动要有节奏感、韵律感。组织旅游活动既要使旅游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 又要做到有张有弛。
3.“冷热”兼顾
不同季节, 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路线要从全局出发, 做到“冷 (不太知名、旅游者较少的景点) 热 (著名、旅游者较多的景点) ”兼顾。
4.发展创新
旅游路线设计可以体现创新精神, 也可动态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创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线设计, 一方面要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使旅游者游得开心, 玩得放心, 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区的安全保护规定, 避开军事禁区、保密设施等。因此, 旅游路线的选择, 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其次要根据各地区旅游景观的特色和交通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地区接待能力, 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旅游线路时, 要充分展现旅游地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 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欣赏到不同的旅游景观, 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围。但是, 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罗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观, 而应做到既要景观丰富, 富于变化, 又要突出重点, 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 (2012·四川文综卷) 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2) 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 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 睡起日斜闻竹鸡
思路分析:此组题以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
(1) 图片为峨眉山景观图, 图中有明显的断层面, 所以是断裂上升。
(2) 该山的山顶海拔为3 099米, 垂直温差大, 山顶气温低, 夜间气温更低, 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满山”;海拔高, 晴天观日出景观较好;山顶海拔为3 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 而桃树是阔叶植被, 所以A不对;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所以C不对;D项所指在丝竹之乡, 该项不正确。因此选B。
答案: (1) A (2) B
例2 (2012·浙江文综卷) 专家认为, 欣赏旅游景观, 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 (1) ~ (2) 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 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1) 下面四位同学对《村行》评论, 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 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甲、乙B.甲、丙
C.乙、丁D.丙、丁
(2) 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 正确的是
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
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
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
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思路分析: (1) 本题描述的是陕西商洛山村风景。“菊初黄”是视觉看到的景象, 甲错;“万壑”是指“千沟万壑”的黄土沟壑, 乙对;“荞麦花开白雪香”还有“菊初黄”是秋天景象, 丙错;“村桥原树似吾乡”是视觉看到的景象, 并引发思念家乡的情感。综上, 选C。
(2) 本题考查岩石的成因类型。火山地貌由玄武岩构成, 而非花岗岩;丹霞地貌景观由红色砂岩构成, 而非流纹岩;球状风化岩石是花岗岩, 而非砂岩;岩溶地貌景观由石灰岩构成, 是可溶性沉积岩, 选C。
答案: (1) C (2) C
例3 2012年暑期, 有一学生旅游团计划乘船和火车从北京出发到杭州萧山钱塘江, 途中还要参观游览下列景点:南京中山陵、九江庐山、武汉黄鹤楼、苏州拙政园 (从苏州到杭州一段要乘船)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请根据材料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线路 (走近路, 不走重复线路) 。
(2) 在出行前, 他们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3) 这一学生旅游团原本打算利用“十一”黄金周出游, 但考虑到种种因素, 还是选择在暑期出游。你认为他们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思路分析:本题以各类游览景点为背景材料, 考查旅游活动的设计等。第1小题考查旅游线路的设计;第2小题考查开展旅游活动要做的准备工作;第3小题考查旅游时间的选择。
答案: (1) 从北京出发经京广线到武汉市游览黄鹤楼, 再经长江到九江市游览庐山, 再经长江到南京市游览中山陵, 再经京沪线到苏州游览拙政园, 最后经京杭大运河到杭州萧山观钱塘江潮。
(2) (1) 设计好旅游线路; (2) 选择恰当的旅行方式 (自行乘车还是随旅行团) ; (3) 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了解与旅游景点有关的内容; (4) 准备好旅游时所需的物品。
(3) “十一”黄金周是我国集中休假的时期, 也是旅游的黄金期, 这导致旅游景点几乎人满为患, 从而使得旅游质量严重降低。同时, 也容易出现交通拥挤、食宿困难、物价偏高等问题。而选择暑期出游可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针对训练】
读四川省和浙江省的旅游资源分布图, 回答1~2题。
1.四川省旅游资源分布图中的两个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 夏秋季节游客人数明显多于冬春季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
B.国家旅游黄金周政策
C.地形、气候和交通
D.季节性保护遗产政策
2.据统计, 浙江省旅游收入明显高于四川省。其主要原因是 ()
A.浙江旅游资源较丰富, 世界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区较多
B.浙江的交通通达性好, 周围地区经济较发达
C.四川旅游资源没有特色, 景区比较分散
D.四川的物价比浙江低, 旅游收入少
近年来, 地处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的“地下画廊”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地质学家考证, 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堪称“江北第一长洞”。洞内流水潺潺, 钟乳石奇形怪状, 石笋、石瀑布、石花等千姿百态, 琳琅满目, 地下奇景扑朔迷离……据此完成3~4题。
3.观赏此类景观应 ()
A.在秋季观赏B.在清晨观赏
C.近距离观赏D.远距离观赏
4.“地下画廊”对旅游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 ()
A.美学价值B.科学价值
C.经济价值D.历史文化价值
读某沿海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底图, 据此回答5~6题。
5.此处旅游景区最适宜开展的旅游活动是 ()
A.沿河漂流B.生态旅游
C.悬崖攀岩或蹦极D.乘游船观湖
6.在此旅游景区中, 下列区域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
A.游览区B.保护区
C.服务区D.休息区
文明旅游活动既能使旅游者获取愉悦感, 又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文明旅游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文明旅游应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
B.旅游活动应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C.旅游时尊重地方习俗也属于文明旅游的要求
D.文明旅游不仅要注意个人礼貌, 还要注意旅游安全
8.旅游者在景区内乱刻乱画会直接造成 ()
A.环境污染
B.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C.对旅游景观的破坏
D.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9.石窟艺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在山崖上开凿洞穴, 并进行绘画和雕塑, 以表达膜拜或宗教虔诚。下图为三大石窟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 说出观赏石窟的主要方法。
(2) 下图中是莫高窟附近的胡杨林, 其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到此游览。要观赏至纯至美、层林尽染的金色胡杨之美和夕阳霞光, 应注意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10.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藏林芝县具有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的优势。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林芝地区旅游部门先后与福州市旅游局、武夷山市旅游局签订《旅游对口支援框架协议》, 共同发起“情系林芝、走进西藏”的大型赴藏旅游活动。
材料二西藏林芝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1) 依据材料, 概述西藏林芝县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2) 简述林芝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3) 作为旅游者, 如何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夏秋季节游客多于冬春季节, 主要是因为四川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山区, 海拔高, 夏秋季凉爽, 对游客的吸引力强。
2.B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客源市场广, 旅游收入多。
3.C地下溶洞应近距离观赏。
4.A“地下画廊”主要是由岩溶地貌构成, 主要有美学价值。
5.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由图可知, 本区以自然景观为主, 故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
6.B本旅游区以野生生物资源为主, 故保护区应占最大比重。
7.B在旅游活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同时, 人们也要保护旅游资源。
8.C乱刻乱画是在自然景观或文物古迹上进行的, 是直接对旅游景观造成破坏。
9. (1) 选择观赏位置、抓住景观特色、以情观景。
(2) 应注意把握观赏时机。原因:金秋十月是观赏胡杨林的最好季节;夕阳西下时是观赏霞光的最佳时机。
10. (1) 主要沿河谷 (河流、谷地) 分布。
(2)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接待能力有限;交通通达性差;旅游景区多功能开发不够等。
(3) 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具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高质量旅游资源, 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3.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 篇三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二)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的主要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对诸侯割据局面无力控制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韩非子创造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政治理论,为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2.变化过程
3.客观评价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统一的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阻碍历史发展。②独尊一家,束缚了思想。③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2.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二)近代中国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1.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1)政治变革由思想到实践
①早期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②康梁改良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实践中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2)近代民主建设的里程碑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
四、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框架: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出现曲折:“文革”时期,中国的民主法制被破坏殆尽,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的重大成果之一。宪法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五、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一)新中国外交的阶段性变化及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29个国家与会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主要外交成就:一是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二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趋于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三是1972年9月日本与中国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外交进一步完善时期。这一时期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我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一是反对霸权主义,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奉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加强睦邻友好政策,同周边国家交流合作推向新水平;二是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采取一系列促进裁军的行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三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包括东南亚国家联盟、欧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
(二)建国后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原因
六、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
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主要讲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古代希腊形成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罗马形成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它们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雅典的民主政治经由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经历了民主政治从确立到繁荣及最后走向衰落的过程。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临海、山多地少、矿藏丰富;经济因素: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条件:小国寡民的城邦,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人文条件:公民共同的价值观,仁人志士的探索。
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意义:增强了雅典人民的公民意识以及责任感;培养了雅典人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希腊在各领域都出现了巨大成就;保障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雅典民主政治所体现的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等原则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局限:雅典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过分强调个人,容易导致人民私欲膨胀,使社会道德沦丧;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存在着不小的弊端。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形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被称为罗马法。罗马法的形成过程包括:起源:国家形成初期,只有习惯法。局限: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工具。发展:《十二铜表法》颁布——公元前5世纪,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万民法——公元3世纪初,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完善:《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皇帝颁布,集罗马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的系统化、法典化。
评价:(1)积极作用:①维系帝国: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奴隶制,保护奴隶主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其统治基础;顺应经济的发展,进一
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②影响深远:罗马法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公平、公正、正义等自然法则,提出保护私有财产,倡导如陪审团制度等法治机制,这些规定都适应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受到欧亚许多近代国家的借鉴。(2)消极影响:罗马法是维护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法律,对奴隶是一种残酷的压榨。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史实、基本特征及历史作用
1.重要史实
2.基本特征
以法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以王权为核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①普选制。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②人权自由的原则。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③政党政治。它将竞争机制引进了政治生活。④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来制约君主或总统滥用行政权力,从而通过立法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
3.历史作用
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它是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和取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它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节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广泛影响。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由空想到科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吸收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部分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论述了阶级斗争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党学说,指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则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想到实践:《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第一国际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871年3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活动和所采取的革命措施,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由理论到现实: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到多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联)。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体系。
九、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到多极发展演变趋势及影响
趋势:二战结束后60多年,国际形势动荡复杂。美苏两国从战时同盟变为对手,形成“冷战”态势。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势,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新中国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4.高三语文复习知识点梳理精选 篇四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杯杓(“杯杓”同“杯勺”)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不者(“不”通“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啗之(“啗”同“啖”吃)参乘(“参”同“骖”)
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入前为寿(走上前)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称王)
寿毕(敬酒)
B名词作状语
发上指(向上)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E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今事有急(急事,紧急状态)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句式解析
(1)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军霸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为什么…呢”)
重点词语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昙花一现:原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很快就消逝。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礼尚往来:礼仪上重在有来有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很体面,有气派。
5.高三生物复习必考知识点梳理精选 篇五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
②特性: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③切割结果:产生两个带有黏牲末端或平末端的DNA片段。
④作用: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切割工具,通常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对自己的DNA无损害。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催化对象:两个具有相同末端的DNA片段。
②催化位置: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切口。
③催化结果:形成重组DNA。
6.高三英语重点语法知识点总结梳理 篇六
1、.先行词为all , much, everything, nothing ,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 none, the one等不定代词时
2、先行词被only, any, few, little, no , all, just , very ,right等修饰时.
3、当先行词是级或被形容词级修饰时。
4、当先行词是序数词或被序数词修饰时。
5、当先行词是数词时.
6、当先行词既指人又指物时。
7、如有两个定语从句,其中一个关系代词已用which,另一个关系代词则宜用that。
8、主句是There be结构,修饰其主语的定语从句宜用that作关系代词。
9、被修饰成分为表语,或者关系代词本身是定语从句的表语时,该关系代词宜用that。
10、先行词为what,关系代词用that。
11、有时为了避免重复而使用that引导定语从句。
只用which不用that的情况
1、当介词放在关系代词之前时。
2、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
3、当关系代词指整个主句的概念时。
只用who不用that的情况
1、当先行词是one, ones,anyone或those时。
2、there be结构中。
3、当先行词是人,后面有较长修饰语时。
4、为了避免重复或引起歧义。
5、当先行词是I,you,he,they等时(常用于谚语中)。
6、先行词是指成员的集体名词。
7、who可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8、先行词是拟人化的名词。
9、先行词指特定的人时用who,不指特定的人用that。
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1、when时间状语
注意:It/Ihis/That + be + the first/ second/ last time that…只能用that,that可以省略,从句用相应的完成时。
2、where地点状语
注意:当先行词为模糊的地点时,如point. Situation, case, position, stage, scene, spot, activity, family, job等名词时用where.
7.“寒潮”知识梳理 篇七
一般概念: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灾、雨雪等天气。寒潮是强烈的冷高压活动,是我国冬半年重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寒潮所到之处,寒风猛烈,气温剧降,低温、霜冻、冰雪等灾害性天气常相继出现,给农作物、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造成损害。
中国气象局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上海标准:24小时内降温≥2.6℃,日最低气温≤5℃;或24小时内降温幅度≥10℃,日最低气温≤0℃。
为什么我国各地寒潮的标准不一致?这是因为一是发布寒潮警报应以是否损害农作物为标准;二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强冷空气长途跋涉,到了南方后强度明显减弱,一路上气团会发生变性,气温逐渐升高,因而南方地区难以达到规定的寒潮标准,如最低气温没有降到5℃以下,但对农作物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因此,各地的标准不一样,也不应该一样。
二、寒潮的形成
北极地区因太阳高度角极小,地面和大气吸收的热量亦极少,终年为冰雪覆盖。冬半年因太阳斜射,加上昼短夜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少,其放出的热量远远超过所吸收的热量,因此温度就更低,天变冷,蒸发少,空气越来越干燥,空气热胀冷缩的特性,致使寒潮发源地带的空气越缩越紧,密度增大,重量加重,造成向地面下沉的趋势,形成地面上的冷高压,使寒冷程度逐渐加强,范围扩大。冬季的温度一般都在零下40℃-零下50℃之间,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过零下60℃~零下70℃的低温。这些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引导之下,大规模向南倾泻而下。这就是寒潮爆发。
三、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有3个源地:第一个是在新地岛以西的洋面上。冷空气经巴伦支海、俄罗斯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寒潮强度的也最多;第二个是在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冷空气大多数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俄罗斯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虽少,但是气温低,可达到寒潮强度;第三个是在冰岛以南的洋面上。冷空气经俄罗斯、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较多,但是温度不很低,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但如果与其它源地的冷空气汇合后也可达到寒潮强度。
发源于这三个地方的冷空气先在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积聚增强,形成冷高压,然后以爆发式南下侵入中国,形成中国的寒潮。冷高压的强弱决定了中国寒潮的路径,主要有三条:①西路,自西伯利亚,经新疆、青海、河西走廊,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经常可达华南。这路寒潮对中国西北、西南、华南地区影响较大。②西北路(或中路),自蒙古侵入中国,经河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冷空气多从北纬25°~30°人海。这路寒潮影响中国的次数最多、强度最大。③北路(或东路),自贝加尔湖以东侵入中国,经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这路寒潮强度较小,发生次数也较少,常常只影响到东北地区,在北纬35°以北人海。
从我国的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和长江流域再次之,华南最少。
四、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寒潮的功与过
寒潮天气会伴随大风降温和雨雪冰雹等天气。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主要是:风灾、雪灾、冻灾以及由风灾引起的火灾。
寒潮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但寒潮也能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等。
2寒潮灾害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从北到南,常常会影响我国十几个省(区)。
(2)常有多种并发灾害。如1998年3月18日~22日,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少见的春季强寒潮,农作物普遍遭受冻害,同时出现冰雹、大风、降雪或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3)多发生在冬春两季。
3寒潮的防御
目前,对寒潮无有效的防御方法。但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可大大减少损失。
4低温预警信号
低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低温黄色预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防御指南:①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热带作物及水产养殖品种应采取一定的防寒措施;②留意有关媒体报道降温和沿海大风的最新信息;③在生产上做好对寒冷天气的防御准备。
(2)低温橙色顸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防御指南:①做好人员(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工作;②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对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农作物等种养品种采取防寒措施;其它同低温黄色预警信号。
8.高三英语必背语法知识点梳理整合 篇八
1、作表语常用宾格,在独词句中用宾格。
a.—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It’s me
b. He is a student in this school. And me, too.
2、it 指无生命的事物、婴儿、以及who、someone等不名身份的人。
eg: a. —Who is outside? —It is me
b. Someone has entered the house. It must be a thief
c. The baby is very lowly. It was born half a year ago.
3、反身代词可用作①宾语②表语(表示“健康”的含义)③同位语(作主语同位语,可以放在主语后面,或后置; 如果作宾语同位语,则放在宾语后面)
eg: a. Mr Black can’t express himself in Chinese. b. I am not quite myself today.
c. She herself opened the door. She opened the door herself.
d. You’d better ask Mr Smith himself about it.
4、指示代词this, that用于电话用语中。
—Who’s that (speaking)?
—It/This is Tom (speaking)?
5、this/that 修饰adj/adv. 表示“这么”“那么”的含义,相当于so 。
a. Oh, the girl is not that foolish. b. I can only promise you this much.
c. We didn’t expect that the weather in Tongren was that hot.
6、it、that、those、one、the ones的指代区别。
1)it指上文提到的同一事物或整句话的内容。
a. “Do you want the watch?”“Yes , I want it.”
b. He warned his son not to play computer games again, but it didn’t help.
2)that常用来指代同名异物的不可数名词
a.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b. The weather in Kaili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in shanghai.
3)those或the ones 用来指代上文提到的复数名词。
a. Watches made in China are just as good as those/ the ones made in Switzerland.
b. The books are better than those you bought yesterday.
4) one指代同名异物的某个单数名词,如果特指就用the one.
a. I want to buy a Mp3. Do you need one?
b. Here are enough apples . Each of you can get one.
c. I don’t like this dictionary. I prefer the one on the shelf.
7、both、either、neither的用法
a. Both of them are right (主语)
Both the brothers/ Both of the brothers are at college.(定语)
b. Neither of the answers is / are correct.(主语)
Neither seat is taken .(定语)
c. You can take either of the dictionaries.(宾语)
9.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篇九
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所费k=c+v(耗)
生产成本(c+v)——〉成本价格(k)
所用预付(不一定耗)w=c+v+m=k+m 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c—过去的(物化劳动)v+m现在的劳动(活劳动)——〉劳动支出
生产费用:C+V ——〉资本支出 意义155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M-〉P(利润)w=c+v+P w=k+P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m`-〉p` ①p`=m/(c+v)
m`=m/v ②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A、经济关系不同(m`表现剥削率;P`表现增值程度);B、数量不同(m`>P`);C、揭示的意义不同
③影响p`高低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m`(正比);②资本周转速度(正比);③资本有机构成C:V(反比);④不变资本C的节省(反比)。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
C:V的差别、周转速度的差别——〉P的差别——〉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本质
3、平均利润形成的具体过程
①不同利润的差别;②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一资本周转为特征)
行业内部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 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
平均利润率=m`总/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X预付资本总额
(二)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W=c+v+m w=k+p 生产价格=k+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
作用形式发生变化——〉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各部门存在差异,总的没有变化)。
不违背价值规律P161:①总额一致;②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致的;③价格变动的规律基于价值。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1、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职能
①商业资本:商人资本,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②产生。条件:生产力提高——〉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人 ③职能: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家:W`—G`
商业资本家:G—W W—G` ④作用
积极作用:A、产业资本集中精力生产;B、节省流通时间;C、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D、提高周转速度;E、扩大销售市场或市场占有率。
消息作用:A、产业资本家——虚假繁荣;B、产、销脱节。
二、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的实质和实现途径
1、G—W—G` 转让剩余价值
2、实现的途径:购销差价差额
3、商业利润量的规定性 生产价格=k+P+n
4、商业利润率=m/(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5、商业利润
三、商业的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一)商业流通费用及其分类
1、含义:生产性流通费用——使用价值——包装、运输、管理;纯粹性流通费用——价值(广告、通讯、邮资、商业工人工资、会计、制费用)——〉加价
(二)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货币资本。
职能资本家:工商资本家(产业、商业)
2、借贷资本的产生:①闲置的资本:a、折旧费;b、一部分流动资本P177;c、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②自有资本不足。
3、借贷资本的本质
Pm 服务于职能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的资本。G—G—W A „P„W`„G`„G`
4、借贷利息和利息率:A、借贷利息的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B、借贷利息的量
(二)利息和企业利润
1、资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2、利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①含义;②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③影响利息率的因素:A、平均利润;B、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P178;C、传统习惯和法律。第二节
信用制度和银行
一、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银行和银行资本:自有资本+借入资本(存款)
表现形态:现金、有价证券(国库券、公债、票据、股票、债券)
(二)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银行利润=贷息-存息-经营银行业务费用
银行利润的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
银行资本获取平均利润:自有资本——〉平均利润;借入资本——〉利息 第三节
资本主义信用
一、资本主义信用及其基本形态
1、信用。商业,商品买卖——延期付款——商业信用——实物
货币资本的借贷活动——银行信用——货币
2、商业信用:发生在职能资本家之间,采取赊销方式。
局限性:①资本数量的限制(规模、期限的约束)②商品价值流动方向的限制。
3、银行信用 ①含义:P180 ②银行信用的优点:A、扩大信用范围、规模;B、借贷期限延长;C、更灵活的借贷方式(信用)。
4、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A、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B、促进资本积聚和集中(闲资、游资—存款—大的巨额资本,促进大资本兼并小资本,加速股份公司出现);C、节省流通费用(采用非现金的结算方式——资本周转速度加快。);D、信用工具
②消极作用:A、虚假繁荣;B、货币信用危机;C、投机行为;D、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第四节
股份资本和股息
一、股份资本的形式
1、股份资本
发行股份
小资本集中或大资本
2、股份公司:①建立在银行信用之上(发行股票,承销股票——证券公司);②股份公司;
3、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4、股票和股息
①股票(书面凭证)P189 ②特点:不可偿还性;风险性;流通性(可以抵押、转让)。
③股息:含义P190;本质:工人创造的一部分m;特征:无价值,有价格,买卖的是资本的收益权。
股票价格:A、股息收入的资本化;B、影响因素(股息、利息率、经济周期)
二、有价证券和虚拟资本
1、有价证券:
2、资本的双重性:现实资本、虚拟资本
3、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
性质:现实资本——职能资本(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虚拟资本——财产资本 所有权资本 量:a、虚拟资本>现实资本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1、地租
2、资本主义地租:土地所有者——地租;农业资本家——平均利润;农业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地租)。体现的阶级关系不同。
3、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剩余价值分割部分,相当于平均利润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
(一)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①定义:根据土地的不同缴纳的地租P205-205。租种较好土地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与土地等级相联系。②形成的条件。土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别:A、土地肥沃程度;B、地理位置;C、追加资本。③产生的原因: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是有限的,等级确定了+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
2、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争夺。
(二)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
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源泉: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4、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绝对地租的来源问题 ①消失论(工资、利润扣除论);②市场价格高于价值;③垄断价格;④国家补贴。
三、土地的价格(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节 生产社会化和国内垄断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1、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
自由竞争——〉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①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③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④经济危机的爆发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垄断形成的经济条件和必然性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垄断:(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垄断的必然性:A、生产的高度集中会阻碍竞争;B、避免供求矛盾引起的利润缩减;C、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一)银行作用:充当信用中介——自由竞争;垄断——由于服务于工商企业——>控制和监督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 金融资本:垄断银行资本+工业资本
形成途径:A、资本相互渗透(贷款、股票、投资、银行、投资创办);B、人事结合。
三、垄断组织的形式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含义:P268
2、垄断价格:垄断高价——销售时规定价格;垄断低价——购买时规定价格
3、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未违背价值规律:①以价值为基础;②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③来源:剩余价值(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他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五、垄断和竞争
1、垄断并未消灭竞争P239:①商品经济;②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③不可能出现“纯粹性”垄断。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A、垄断组织(企业)之间的竞争;B、垄断组织(企业)内部的竞争;C、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的竞争;D、中小企业的自由竞争——小部分、局布
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P239-240:
自由竞争
垄断竞争 主体
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少数垄断企业
目的获取超额利润、平均利润
垄断利润、垄断高额利润 手段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暴力
竞争形式
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品牌、服务广告)范围
国内
扩到国际
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
有限
激烈持久、破坏力大
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的过程
②经历了三个阶段:A、一战前后为形成期(应付战争);B、二战后为稳定的发展期(对付经济危机);C、50年代到现在广大地、高效发展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基本形式:①一体化;②内部结合(合资);③外部结合(进行干预、调节)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双重性)第二节 资本国家化和经济全球化
一、资本的国际化和世界市场
(一)资本国家化和资本输出
①资本国际化:资本运动由国内到国外(动因——追求剩余价值)条件:交通、通讯的发展
②三种形式:商业、产业、借贷的国际化
2、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必然性:国内无利可图、国际竞争;可能性:科技进步、生产进一步社会化,涉外银行的发展。)
3、资本输出的后果:A、截取高额利润;B、经济剥削的工具.输入国:冲击了自然经济,代入科技技术和经验,解决就业,不利于经济独立; 输出国:获得巨额利润,缓和国内矛盾有利于进一步扩张。
总之,引起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造成经济、技术停滞不前。二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①资本输出规模扩大;②私人对外投资比重增大;③对外投资部门发生变化;④流向发生变化。
(二)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1、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国际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2、二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跨国公司出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三)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
2、国际市场和世界市场价格
(四)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2、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趋势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社会主义部分 导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①社会主义名词的来源及含义
强调生产资料共有,分配领域要按劳分配,生产力要巨大发展,最终实行按需分配。②空想社会主义的含义及代表人物的思想:1516年 莫尔 《乌托邦》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主要内容:1948年,马、恩《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3、基本的制度特征:P3-4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对私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曲折性、多样性
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主义苏联兴亡的历史教训:①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②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缘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是具体模式的失败(苏联模式:a、所有制;b、计划经济体制;c、经济增长模式;政治原因)。③多样性(私有化——证券——激进式(休克疗法));中国——渐进式改革——价格改革,双轨制。
四、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产品的归属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马恩的基本设想;
2、列宁、斯大林的认识和总结;
3、我国的认识过程。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遵循基本原理; 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一系列的过渡阶段。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理论创新
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意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质的规定及其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提出:经典作家 列宁 ②定义:P27;
③质的规定性:A、社会性质;B、发展程度。P27-28
2、客观依据:①生产力是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较稳定,生产力较活跃,具有阶级性。);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特征P28;③决定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因素:A、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B、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所决定。C、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不平衡性,差异性,多层次性。D、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决定。
3、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大力发展生产力。理由:①要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要满足人们不断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思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基本经济制度)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范畴
1、归属论;
2、基础论:斯大林;
3、总和轮:于光远(所有——决定作用、占有、使用、支配);
4、回权论:产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
二、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所有制结构
2、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经济制度)。
3、这种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国情决定P35: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有利于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4、如何认识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A、公有资产占绝对地位,(数量:内涵扩大——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份;从全国全行业分析。);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国民经济主要命脉(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支柱产业、公共产品)。
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A、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B、由历史发展的原因和现实需求决定。„„
③二者的关系:统一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中,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及其实现形式。P36
1、公有制的内涵: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有制)
2、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认识:量的伏势、质的提高,控制各种经济命脉。
②理由:公有制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客观发展要求,是其它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坚持按劳分配)
3、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国家(全民)所有制。含义:实质上是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全民是一个整体概念。
②集体所有制。含义:生产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A、城镇集体经济;B、农村集体经济;C、村级经济。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企业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②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③共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原因:A、生产力参差不齐;B、资本的组织形式;C、利益驱动;D、随着Pm直接占有范围的不同而不同。④公有制实现形式
经营方式:A、国有国营(集体经营);B、承包经营;C、租赁经营。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A、所有者和劳动者联为一体;B、小规模的生产经营;C、小本、灵活、适用性强。
2、私营经济
3、外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A、国民经济中新增经济增长点;B、劳动产品劳务;C、社会资本、国家财政收入;D、就业;E、公有制经济。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客观必然性:A、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B、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决定;C、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原则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按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和劳动质量来分配——〉正确认识历史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劳动作为唯一尺度)——出现原因:A、生产力发展水平;B、公有制;C、劳动者的特点。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A、主体——企业和社会——〉所以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B、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作为尺度;C、他们不是采用劳动券,而必须按照„„;D、按劳分配是分配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
劳动——劳动券——个人消费品
劳动——货币(工资)——个人消费品
二、确立按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按生产要素分配。
原因:多元化的经济制度。
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 ①按经营效益分配:经营性劳动收入、创新收入、风险收入、机会收入。
②按资分配:A、个人存款收入;B、股息、债息、红利;C、租金;D、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资产收入。③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④按技术、信息、知识产权、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结合点:劳动属于生产要素中的一种)①共同标准:不同生产要素贡献的不同
②劳动是特殊的生产要素,地位较重要,应以按劳分配为主。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分配制度
1、认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元分配制度。
2、个人收入的主要形式:劳动收入、劳动力的价值收入、经营风险收入——即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剥削收入、非剥削收入)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
一、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内涵
1、市场范畴
狭义:有形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从经济活动的空间上来讲的广义:有形+无形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职业经理评价的市场)
从市场主体角度来看: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从经济运行角度来看: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来调节手段。
2、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商品经济 ①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配制。定义:P52;最优合理——宏观:全社会、每一种;微观:每一个行业、企业。③经济机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DIM”分析法 ④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共同:基础+价值规律
区别:A、对应概念不同——商品经济包含在经济形态中,对应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B、生产力;C、层次不同;D、范围。
二、资源配置、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1、资源配置的含义:自然资源(土地、森林、矿场)和社会资源(劳动力、制度、科技、信息、资本)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来分配资源。
2、配置资源的方式(指社会组织形式)
自然配置
市场配置
计划配置
基本经济条件
①以生产者家庭(或部落)为基本生产单位;②交换很少。
①资源归产权明显的自然人和法人;②经济主体独立自主受法律保护。
①资源归国家所有;②企业、个人归属国家。
决策机制
①决策权掌握在家长、酋长、庄园主手里;②依赖传统习惯、强制力
①决策权掌握在经济主体手里;②自主决策、分散决策。
①决策权集中在政府手里;②依靠强制力,所有制、所掌握的信息。
信息机制
封闭、缺乏
①价格信号透明、公开;②横向传递、无限传递、收集成本低。
①计划指标;②纵向、组织成本大。
动力机制
生存需要
物质、货币
精神激励、行政动员、道义劝说
三、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体制)的比较
(一)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1、优点P56-58:①以市场价格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②自动调节资源配置的流向和流量,使产需衔接;③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④优胜劣汰,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2、缺点:
①事后调节造成资源浪费 竞争
②市场竞争,导致分配不公
③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垄断
市场失灵:①短期行为出现,生产盲目,产品滞销;②无法解决公共物品的分配;③对“外部不经济”现象无能为力;④引起竞争,竞争又引起垄断从而阻碍竞争,效率损失;⑤收入不公平,引起社会矛盾。
外部不经济:①对宏观经济平衡的无力;②不能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及阻止“泡沫”的破灭。
(二)计划配置的优缺点
1、计划:指令性计划(直接);指导性计划(间接)。
2、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的优点:①能够保证生产按比例发展,避免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②能够迅速动员全社会的人、财、物力;③能够保证社会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3、确保计划配置资源有效性的隐含前提:①完全信息,假定;②单一利益主体假定。
4、缺点:①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信息不足、信息失真;②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管理成本高:“集体行为”、信息复杂性;③计划价格导致资源浪费——不反映价值、不反映分供求;④社会分配的严重平均主义。
三、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耦合:混合经济
1、基本特征(3个结合):①资源:民间所有+国家所有;②市场+计划;③自由竞争+国家干预。
2、结合的原则:市场——微观;计划(国家政府)——宏观
3、“DIM”分析 D——有管理的分散决策;I——价格,辅:政策信息;M——物质和货币:指导性计划;
四、认识一些基本关系
(一)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机制的关系:①决策机制;②信息机制;③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含义:体现一个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具有根本的质的规定性。
2、经济体制:含义:P66 资源配置的手段、经济运行机制;国民经济组织管理体制——集权型:前苏联为代表——激进式;分权型:中国——双轨制:计划市场。
3、二者的关系。区别:经济制度——本质;经济体制——表现形式。联系:①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前提和基础;②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基本框架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
(一)深层原因: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道路和特殊矛盾
1、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①理论——〉现象;②国际环境;③发展战略;④文化传统,路径依赖。
2、中国计划经济实践过程中的特殊矛盾:
①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VS政企关系危机(企业成了政府附属物):A、政府同企业搞好关系;B、企业办社会;C、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的扭曲行为。
②社会资源的行政化配置VS宏观经济失衡。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政府职能混乱——经济混乱。
③组织结构的条块分割VS社会化大生产 ④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VS经济效率的损失 ⑤“一大二公”所有制VS生产力状况
(二)间接原因:实现的社会主义经济首先是一种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依然存在。(基本条件:社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产权——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②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国有经济内部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活动是独立的。
(三)直接原因:计划与市场结合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体制。
(四)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接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内涵: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社会主义体制P76;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红管为辅。
2、市场经济的共性: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市场运行的开放性和有序性,市场体系的完备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制度,在宏观上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二者的长处。
4、主要特征:①所有制结构;②分配制度;③混合经济。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出贡献(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现代经济的一般框架 “四个基本要素”,市场体系,法人主体——〉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国内、国外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和特征。
三个体系、两种制度:①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微观基础;②市场体系;③分配制度;④宏观调控;⑤社会保障体系。
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垄断)
德国(市场)法国(计划)
日本(政府)
1、美国的垄断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与市场”柔性结合的市场经济(宏观较弱)
2、德国的社会经济模式:“自由加秩序”。
3、法国的计划主导型模式。
4、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概述
一、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与构成
(一)、含义及其构成
1、含义。狭义: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农民、居民个人);广义:微观经济主体+这些主体的基本特征。
2、构成:
企业——生产商品,提供服务,购买生产要素;
农民(家庭)——小生产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剩余劳动的提供者。居民个人——生产力的拥有者,劳动力的提供者,商品服务的购买者。政府——公共产品、公共劳务的提供者,政府采购。
(二)基本特征:判断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依据
1、平等性;
2、自主性;
3、逐利性;
4、自发性
二、市场微观经济基础形成的前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
1、产权:法律规定的一组权利。
2、财产所有权:所有权和产权
财物:所有物质的东西,代表一种财富。财产:当财物被某人所有,则成为某人的财产。A、狭义的财产所有权和产权的关系
联系:a、狭义的所有权是产权的一部分;b、所有权是产权的基础和核心;c、产权是所有权的派生。
区别:a、所有权属于所有制的范畴;b、产权属于财产运营的范畴。
3、产权的基本特征:①排他性——主体只有一个;②有界性——界限;③可分界性——分给不同的主体,利益随之分配;④可交易性。
4、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微观经济基础形成的条件
产权界定:P100——产权主体的界定,产权范围的界定。
原因:①产权主体的界定是市场交换的前提;②产权范围的界定为经济主体产生了激励、约束作用;③产权的界定是微观经济基础自主性和平等性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一、国有企业以及社会主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企业格局多样化
(一)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1、集合生产要素,利润动机,风险,商品服务,经济单位
2、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形式
自然人企业:个人业主制企业(个体企业、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①企业投资行为:怎么购买生产要素,怎么选择融资市场;
②企业生产行为:最优化的生产规模,既定总成本、总投资的最优化产量。③创新行为问题:成本优势,市场优势。
(二)国有企业以及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1、国有企业的性质——不是自由契约的产物
2、国有企业的特点:①被赋予社会政策目标——缺点:市场竞争力差;②特殊的融资渠道——财政拨款、贷款、向国外发放公债;③较高的信誉——缺点:破产倒闭困难。
3、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取向的改革
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企业制度——一种财产制度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微观经济体制(一种经济体制应该有一个与之适应的企业制度);B、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C、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四个方面16个字):a、产权明晰——明确的出资人、企业法人的财产权明晰;b、债权明确——出资人、经营者、劳动者。D、政企分开。出资者——〉股东——用手投票、用脚投票。
E、管理科学: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经营决策机构;经理人——经营决策执行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②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和分类改组
A、保留国有和国家控股的企业——安全、自然垄断(煤炭、矿山、石油)、公共产品; B、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区别对待:a、实力、竞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股、控股;b、竞争力弱,经营困难——联合、兼并、出售;c、长期亏损,扭转无望和资源耗竭。C、“抓大放小”方针:(a)“抓大”建立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b)“放小”:a开放搞活——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产结构;b、形式——出售、兼并联合、股份制和租赁;c、“扶小”——发展潜力。
③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国资委:全职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经济行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个人经济行为
1、个人消费行为;
2、个人储蓄行为;
3、就业的行为。——受自身资源的限制。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农户
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几经变迁(我国)
事实上和理论上的依据:
1、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理论依据);
2、可以减少交易费用; 第四章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体系 第一节 市场运行机制
一、市场经济运行流程
投入要素
提供商品、服务
个人(家庭)
企业
个人(家庭)
购买要素
购买商品、服务
支出生产成本
消费支出
企业
个人(家庭)
企业
获取要素收益
获取销售收入
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弥补市场失灵,宏观调控 政府
个人、企业
代表组成政府
财政支出、财政转移、政府采购
政府
个人、企业
二、市场运行机制(市场机制)
(一)市场机制及其构成要素
机制:机器构造和运动原理。
经济机制:一定的经济机体内部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功能。
市场机制:在市场运行中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制约的作用和方式(价值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
价格机制:价格作为杠杆调节资源的配置。
供求机制:供求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引起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竞争机制:市场运行的动力机制,引起生产的流向变化,优胜劣汰来调节市场的运行。
风险机制:企业所面临的不同后果,通过具体的决策,改进生产进经营。
1、市场的基本要素:价格、供求、竞争、风险互相作用。
2、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价格变动——生产规模变动——供求变化——价格变化。
3、中国价格体制的改革。
行政统一定价(早期计划经济时期,价格体系不合理)——〉“双轨制”(指令价格、指导价格、市场价格)——〉市场自发形成(商品、劳动力价格,金融市场还未完全做到)
(二)市场机制作用的具体形式
1、供求体制:A、商品、资金、技术;B、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必需通过交换解决;C、需求,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供给:信息、能力受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相关产品价格、预期的影响;D、内容,供求决定价格机制,价格影响供求机制。
2、竞争机制P136:
(1)
竞争与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的联系、作用(概念);
(2)
内容:A、竞争作用于市场价值的形式(个别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市场价值的确定。)市场类型:供过于求——生产者之间竞争——买方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之间的竞争(抢购)——卖方市场;供求均衡——生产者、消费者。
B、竞争作用于市场价格的运行。
3、风险机制。W—G—惊险的跳跃;风险来源——不确定性、竞争。
(三)市场机制的特征
1、作用的自发性;
2、作用的连续性;
3、作用的回归性。
(四)供求理论
1、需求定律(有支配能力的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运动的关系。
2、供给定理:价格与供给之间是呈正向变动关系。
三、市场运行的两种组织形式:市场和企业
1、交易费用理论
(1)交易:人们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生产、交易,除生产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2)交易费用:概念P131 类型:①偶然因素,发生损失的费用;②鉴定、履行、监督合同产生的费用。
2、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
(1)取决于交易的因素(市场,信息量)市场不确定性,信息成本;(2)人的因素:人的有限理性、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知识。
3、均衡价格问题。成交量影响成交价格。纳什均衡:针对对方策略的最佳选择。
四、怎样降低交易成本(手段、途径)
①制度的功能(合同制度(收银条等交易的契约))核心:产权制度(界定产权)建立(法人产权,法律所有权)第二节 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及其构成
1、市场体系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由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①从客体结构分:商品市场(Pm市场、Km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资金市场、A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市场)②从主体结构:生产者、消费者、(交换)中介者、市场调节者。③从空间结构:地区市场(区域)、全国市场、国际市场。④按时间划分:现金市场、期货市场、信用市场。
市场体系的特征:①完备性,市场体系——宏观体系、微观体系;②统一性:结构完整、多层合理、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外市场统一;③开放性:对内对外开放,有效、合理配置资源;④竞争性:要求公平、公正的竞争、基本前提;⑤规范性(有序性):遵守法律、法规。市场规则P150:
市场进出规则:主体、商品“三无”质量; 市场交易规则:欺诈、走私、债务; 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仲裁规则。
2、市场体系的分类
(1)按市场客体结构划分 客体(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一般的商品市场(有形市场);生产要素——无形的市场。(2)市场主体结构划分
主体:居民、农民、国家:生产者、消费者、交易中介者、调节者。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国外(所有者)(3)
按空间结构划分:地区、全国、边界。
(4)
按时间结构划分:现货、期货(商品标准性合同:套期保值、投机获利)、贷款(兼现货与期货特征)。
二、我国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的健全
缺陷:
1、完整性、滞后性、封闭性、垄断性
2、商业信用欠缺。
(1)
商业信用问题
不讲商业道德,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交易链条中断,影响经济运行(赊销)(逃债、假冒伪劣商品)解决:查办、教育。(2)行政垄断问题
指令性计划造成——〉地方保护主义(长期的历史渊源); 改革——〉深化政府部门职能——〉强调外部,开放经济; 建立健全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第三节 市场结构和市场规则
一、市场结构
(一)市场结构的类型
1、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参与者、参与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无差别;
2、垄断市场(边际收益至少等于边际成本,即利润为零)
3、垄断、竞争市场
4、寡头市场
(二)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
1、市场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效率低,成本高
2、行政性垄断企业
第五章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
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1、国民收入的两种含义
物质产品核算体系(东方核算体系):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社会总产品的净产品的价值。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西方核算体系)广义:国内生产总值(GNP,GDP);狭义:扣除资本折旧、间接税。
2、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GNP)①含义:
②两种“总值”的关系
区别:统计原则,核算角度;联系:A、GNP=GDP-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B、封闭经济体系GDP=GNP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两种体系区别:①二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②指标的内容不同。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两种核算体系的理解
初次
再
MPS
物质生产部门
非物质生产部门
初次
政府调节
SNA
物质与非物质
再分配
第一阶段:初次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效率原则,微观层次,也称功能分配,要素收入分配; 第二阶段:再分配,以政府为中心,公平原则,宏观层次,也称规模分配。
2、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控制收入差距拉大的需要;②社会管理者的需要;③宏观经济调控者的需要;④经济产品协调着的需要;⑤社会保证基金、后备基金。
3、政府进行再分配的手段
①税收;②财政转移支付——通会社会保障的措施;③其他政治经济政策:A、价格鉴别;B、希望工程:贫困儿童受教育机会;C、再就业工程。④最终收入: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基金、个人收入。
第三次分配: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收入以道德捐赠给社会。
四、按西方体系怎么认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要素收入(五大要素: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专利收入、管理者报酬、人力资本报酬)。
再分配:①理由;②手段:A、财政征税;B、财政转移支付;C、价格杠杆;D、银行信贷 形成三种原始收入:国家(政府)、企业、个人(收入)
四、功能收入分配与规模收入分配
要素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个人、家庭之间收入差距、程度)第二节 收入差距
一、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1、经济学中的效率:经济效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经济增长
2、公平:社会公平——收入平等、机会平等。
3、公平的效率关系:①公平和效率 替代关系 福利国家(瑞典、英国、德国)②一致性:效率促公平、公平促效率。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原则 不同分配领域:微观——效率;宏观——公平分配环节:初次——效率;再分配——公平
分配机制:市场机制分配——效率;政府分配机制——公平
三、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变量标准
1、生产要素数量、种类的不同;
2、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的不均等。标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四、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倒U假说”
五、改革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 “两个内部”——城市之间、农村内部;“两个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第三节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一、关于效率与公平投入——〉产出
公平:利益与权力的合理化分配。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西方经济学对效率与公平的三种观点。
三、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分配制度变革——〉生产积极性、差距、资源配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规则 目标:共同富裕。第四节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什么是制度保障制度:制度、法律、规章、措施的总称叫做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特点:强制性、普通性、互济性。
②社会福利:财政补贴、集体福利、环境保护、医疗福利 ③社会救济:自然灾害救济、孤寡病残救济、④社会优抚;⑤优抚措施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意义
(一)功能:
1、保障功能,稳定功能;
2、调节经济功能;
3、劳动再生产;
4、收入分配功能
(二)意义:
1、社会稳定;
2、增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发展;
4、协调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
1、保障对象社会化;
2、保障水平合理化;
3、保障规模多样化;
4、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拨、企业基金、个人缴纳、社保基金的运营收入、商业保险业);
5、管理法制化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衍变
我国目前当前面临的问题:①覆盖面狭窄;②保障主体错位;③待遇——平均主义和差别对待并存;④筹资单调、管理不科学。
四、改革的思路 适度水平(低保障,覆盖广)
发展的序列:生活救济、医疗保障——〉生育
层次:国有企业者——〉自由职业者——〉乡镇企业者——〉法律依托。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消费 第一节 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
一、欲望、需要、需求与消费(层层推进的关系)
欲望多样性:也是一种社会产物(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关系来联系),也是一种原动力。
需要更具有社会性,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制度相联系所提出的要求。需求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具有现实性,有效的需求通过市场来满足。
消费:人们为了生存发展一种合乎目的经济行为(满足生存发展)生产消费: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或劳动。个人消费(主要考察对象)
二、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
2、生产结构的变化决定消费结构的变化。
3、分配状况、水平、方式影响消费。消费体现了分配状况——〉改革分配制度
4、交换制约消费。交换流通就是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消费。
三、居民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第二节 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关系
一、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异同 都是要求,具有社会性。
需要只是欲望,需求更具有现实性,把想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
2、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
3、消费需求关系到经济健康有序的增长 ①供需协调的意义。
②消费需求直接成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问题。
二、我国在经济运行中的消费需求状况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之前:短缺经济变化——〉两大部类比例不平衡;之后:五个阶段 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
一、消费水平:按人均计算的消费资料和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二、合理的消费水平
三、消费结构:各类消费资料的比例问题。
消费方式:
1、社会公共方式;
2、个人方式——家庭方式、社会化方式。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1)
发展对外关系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历史背景)
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国家化、产品使用国际化、商品劳务贸易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A、一国资源的有限性;B、各国科技、管理水平差距已经显现;C、国际分工出现(追求国际分工比较利益的需要)(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和平崛起的需要)①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要协调发展)。②提高经济效益(从粗放性到有效性)。③加速现代化建设
④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1)对外贸易,增加出口;(2)引进先进技术、遵循原则;(3)利用外资的问题;(4)劳务合作。
3、怎样来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
全方位的开放
加入WTO——有利于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存
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异同
2、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①经济发展的速度——解决就业问题;②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
3、经济质量:①经济效益;②社会效益;③环境效益。
4、经济发展的波动和周期问题(持续稳定的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问题)
5、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人口、科学技术;(2)非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法制、劳动力、经济体制。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较长的时间看与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绿色GDP)意义:缓解人口问题、合理理解资源、社会全面进步
1、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第八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一、宏观和宏观经济学
宏观指总量关系,专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政府怎么来调节总量关系的经济学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组合、提供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社会总供给及其形成
1、定义:一国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2、社会总供给来源于总产出
3、影响因素:A、社会总需求;B、物价水平;C、一定时期的资源供给量;D、资源利用效率;E、政府及其政策。
三、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
1、定义:一国一定时期 最终产品和劳务需求、购买能力。
2、构成: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 政府拉动整个经济的“三驾马车”。
四、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1、总供求平衡 总量平衡——〉价值
结构平衡——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
2、总供求不平衡 总供给>总需求: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
98-2002年特点:①失业;②通货紧缩;③经济停滞。
总需求>总供给:短缺经济(供给不足)。特点:①就业;②投资、消费需求;③通货膨胀。
四、就业水平、物价水平
1、就业与失业
劳动年龄人口:生理年龄。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
充分就业:保持失业率在4%-5% 失业:有劳动能力的,原就业的,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
2、失业原因,失业类型
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本原因)。摩擦性失业:职位的空缺,失业人口并存的现象。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不适应该工作。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性波动。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社会总供求失衡是其根本原因)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上涨(货币贬值)——〉需求变化成本上升,结构性膨胀——〉货币作用扭曲。
通货紧缩——〉物价的下跌(总需求不足,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第三节 政府与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不等于政府行为干预。
微观管制:内部、外部、局部、中央政府。
二、宏观调控目标、基本目标:总供求平衡。具体目标:
1、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增加就业 ①内涵
②表准:失业率≠0 ③充分就业和宏观经济总供求平衡相一致。
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政府有管制经济的职能;
2、管理国有资产(确立产权主体);
3、调节收入分配;
4、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5、市场失灵需要宏观调控。
四、宏观调控方式、手段和政策
手段——指导性计划手段、经济手段(价格、汇率、利率、税收)、法律手段(完善司法制度)、行政手段
【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推荐阅读:
高三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29
高三政治学科的必修知识点12-09
高三政治常识易错易混知识点[教师用07-18
高三语文知识点梳理10-15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知识点梳理07-10
高三政治答题提示06-20
高三政治复习卷06-25
高三政治备考计划06-25
高三政治复习教案07-16
高三政治答题模板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