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知识点

2024-12-09

城镇化建设知识点(共10篇)

1.城镇化建设知识点 篇一

http://zj.offcn.com/?wt.mc_id=bk14234

2015国考申论知识储备: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十大关键词

1.以人为核心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划》指出,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2.一亿人进城

《规划》指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3.积分落户

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落户制,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规划》提出,逐步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大中城市可设置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但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年。特大城市可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

4.农民工参政

《规划》提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民工的比例,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

5.主攻中小城市

《规划》提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6.住房信息联网

http://zj.offcn.com/?wt.mc_id=bk14234

《规划》还提出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政策,共同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各城市要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确定住房建设总量、结构和布局。确保住房用地稳定供应,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机制,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优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实行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7.扩大社保覆盖面

《规划》强调,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保、连续参保。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强化企业缴费责任,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

8.培育中西部城市群

《规划》强调,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有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分工合作,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依托陆桥通道上的城市群和节点城市,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形成与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大合作。

9.完善交通

《规划》提出,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际交通骨干网络,强化城市群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到2020年,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民用航空网络不断扩展,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0%左右的人口。

10.生态文明

《规划》指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http://zj.offcn.com/?wt.mc_id=bk14234

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浙江中公教育

2.城镇化建设知识点 篇二

1 职业教育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 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城镇化则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 形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迁移以及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前提和保障之一就是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专业技能, 从而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教育就成为提高他们劳动素质、赋予他们专业技能、使其满足职业与岗位需要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2 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

城镇化过程的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口与其他经济要素由乡村向城镇的转移, 而作为城镇化主要特征之一的人口转移又会受到转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重要影响。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认为, 农村劳动力做出向城市迁移的决策取决于城乡预期的收入差异, 而不是城乡实际的收入差异。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也就越高, 因此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同样有其他研究表明,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倾向与其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越长, 程度越高, 对职业身份意识和职业选择的非农化倾向就越强烈, 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更加明显, 进入城镇以后的“回流率”也更低。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职业教育除了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赋予他们一定的劳动技能之外, 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功能, 那就是延长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 降低农村低龄青少年的劳动参与率。经济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那么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职业教育就可以作为劳动力的存储器, 通过吸收和培养农村适龄劳动力的方式, 部分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 而且通过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 为经济的复苏提前储备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我国现阶段虽然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农民工大量“回流”的问题,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我国政府对农民工进行多样化的教育与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 不管是农村滞留人口还是已进入城镇的农村转移劳动力, 他们大都由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而使得其收入水平得以提高, 而收入的增长必定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特别是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来说, 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以及更稳定的城镇生活, 他们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会逐渐加强, 随着他们个人教育支付能力的提高, 他们的教育需求也将逐步提高, 但就我国目前的实际而言, 普通中、高等教育的总供给历来就十分短缺, 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 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问题就使得我国这种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和突出。因此, 我国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长期以来都是通过向农民工子女征收赞助费等价格手段来抑制他们对于教育的需求, 从而缓解城镇之中的教育供需矛盾。但不管是从维护教育公平还是从促进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 这种做法都不可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不断增加, 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冲突就来自于转移农民与市民之间由于社会资源分配和经济地位的巨大悬殊所形成的矛盾。在我国现有的国情条件下, 大力发展作为普通中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力补充的中高等职业教育, 对扩大农村人口受教育机会,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维护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稳定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

城镇化的过程通常包括数量的提高与质量的提升这两方面的内容。量的提高与质的提升是衡量城镇化建设好坏的两大基本要素, 缺一不可。如果说第二产业对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水平量的提高方面, 那么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则更突出的反映在其质的提升上面。在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就业这个重要因素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因为在对职业教育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中, 社会就业起着最突出的导向作用, 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会自发调节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需求, 如果接受职业教育能够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得顺利实现就业的预期, 那么即使政府不予作为, 市场也会推动它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这个社会既需要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 同时也离不开实践型、操作型的人才。而且, 对于作为在我国经济腾飞和民族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来说, 就更加需要大量的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一线劳动者。因此, 我国政府首先应该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结构布局做出合理的规划, 并且一定要以能力和市场为本位, 指导职业院校对各类人才的培养, 使这些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符合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 还要通过政策手段对企业用人施加积极影响, 为职校毕业生开拓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当然, 这里的政策手段应该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 例如可以对雇佣职业院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和比例的企业实行减免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主动雇佣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这样既能够使企业获得所需要的优质人力资本, 而且还可以得到经济上的好处, 也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摘要:政府应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典型, 扩大影响, 帮助职业院校塑造新的形象, 扭转城乡居民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政府还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升级现有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 优化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且改变以往政策供给上的“城市化”倾向, 不仅从资金上更要从政策上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就要求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立法工作, 实行法制化管理, 引导职业教育走规范化道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镇化,农村劳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 2006.

3.城镇化建设知识点 篇三

关键词:大连市;城镇化建设;对策

2011年4月,按照《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的指示,大连市召开了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座谈会,并且就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教育、就业、社保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就大连市城镇化建设及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深入探讨,以促进全市人民踊跃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大连市城镇化建设历程

大连市近几年在推动东北经济、政治、文化、旅游等领域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而大连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纵观大连的城镇化建设,一共以下五个阶段:

1979年至1984年。这一阶段大连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刚刚起步,重点是改善原有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将解放后陈旧落后的城镇居民建筑拆除,并对部分居民进行改观,也形成最初的大连城镇化建设规模。

1985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是大连城镇建设正式启动的阶段,大连市针对城镇发展的情况作出了城镇化建设规划,从基础城镇设施的改善着手,将原有城镇体制进行了大范围改革,并扩大大连市城镇总数,推动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

1993年至1998年。这一阶段大连市主要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主作为城镇建设中心,促进城乡一体的目标实现,并将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大连市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并推出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同时将政策落实到城镇建设中,整治城镇街道、绿化城镇环境、建设城镇工业园区和农业发展基地、居民住宅等,创建了大连市城镇建设工程,取了可观的建设成果。

1999年至2003年。这一阶段大连市建设了“东西大通道”和北三市,并且对全市城镇规划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实施城镇建设工程,调整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现象,全面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

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大连市城镇总率已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五,并制定了大连市城镇建设总目标:实现大连城乡平衡发展,加强城镇社区服务力度,初步建成四大城市区,并重点发展城镇区域,构建“两核七极九节点”城镇体系。

二、大连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较小,城镇功能不齐全

与国内外许多发达城镇相比,大连市推行城镇化建设以来,城镇数量还不多,无法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无法为城镇居民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资源。此外,由于加大城镇化建设,匆忙之中建成的城镇往往缺乏有力的设施支撑,城镇外观较好,但是却缺少与之相匹配的环境保护、水电设施、道路网设施,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不少城镇将生活区和工业区混在一起,严重阻碍了城镇的合理发展,城镇的第三产业也无法带动城镇经济提升经济指标。

(二)城镇规划有待合理化,规划目标不明确

大连市在进行城镇建设过程中,多数还沿用传统的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规划编制等相对滞后,城镇建设规划单位实力不足,无法保证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合理。此外,对城镇建设进行规划后,没有按照規划文件或者规划方案认真执行建设工作。各政府部门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在建设过程中还会出现违章建设等现象。

(三)城镇建设机制固定化,不利于城镇化建设

一些有关土地管理的规章制度比较陈旧,已经无法与大连城镇发展现状相匹配,很多城镇管理人员本身没有重视城镇管理,无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欠缺一定法律保障的城镇管理制度,无法为城镇建设提供法律支撑,也无法推动大连市顺利突破城镇建设原有二元结构。

三、建设大连市城镇化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城镇建设,强化城镇应有职能

大连市城镇建设工作非短暂期间的小任务,而是长期进行的一项大任务,因此,建设规划部门工作人员要明确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分层次来推行城镇化建设,要明确重点发展的城镇,充分发挥每一个城镇的特色产业,确定不同城镇的优势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整体经济。同时,还需要强镇联合、以强带弱发展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城镇的服务职能和产业职能。

(二)做好城镇规划工作,带动城镇区域发展

大连市上级政府应首先明确城镇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从建设的源头入手,搞好城镇规划工作,为今后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首先,科学合理规划大连市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包括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城镇职能、城镇道路土地规模等。其次,做好城镇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编制相应发展方案。最后,由大及小发展城镇规划下各个分区体系,保证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完善城镇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城镇建设机制

对城镇建设中的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条例进行查漏补缺,对陈旧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并实施新时期的管理规章制度,保证规章制度规划合理,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应有的管理体制支持。此外,循序渐进探索城镇建设中融入进来的农民生活情况,以人为本制定城镇建设中的各项管理条例。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大连市城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取得了可观成果,大连市原有二元规划结构的变动势在必行,城镇化建设不仅仅可以促进大连城乡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减,还促进了大连转型期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大连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大连市城镇住房政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7(12)

[2]赵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5)

[3]张友良.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传承,2012(01)

4.城镇化建设知识点 篇四

【养老保险待遇】

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缴费不满15年如何处理?

答: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十五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五年后仍不足十五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十五年。

【养老保险待遇】

如何申请办理退休手续?

答:

属于企业(或单位)职工的由单位为其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报退休。属于城镇个体劳动者的,本人向代理其社会保险事务以及保管其档案的市、区人才市场、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机构书面申请,由服务机构为其申报退休。

【养老保险待遇】

参保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是多久? 答:

参保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条件需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并且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达到15年以上。如遇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但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十五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五年后仍不足十五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十五年,方可按月领取。

【养老保险待遇】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金额如何确定?

答:

统一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20%的比例缴费,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目前,仍可在全省社会平均工资60%—100%之间由本人自主申报。

【养老保险待遇】

参保人员退休年龄如何确认?

答:

参保人员出生认定实行居民身份证与参保人员档案相结合办法,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出生日期不一致的,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日期为准。男职工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在管理岗位工作的,退休年龄为55周岁,在工人岗位工作的,退休年龄为5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本人自愿申请并经单位同意,可以延期退休,延期退休时间以周岁计算,延期不超过55周岁。从事特殊工种满规定年限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非因工致残,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可以申请退休。

【养老保险待遇】

从事特殊工种工作如何认定?

答:

参保人员从事特殊工种的具体工作岗位名称、工作时间,以本人档案记载为准。特殊工种按国家公布的各行业特殊工种目录确认,企业不得跨行业执行其他行业的特殊工种目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您了解多少? 导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居民养老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城镇职工居民养老金在逐年的提高,参保市民也在逐年增加。本期索引收集了备受市民关注的问题,为大家详细解读。初步了解

啥是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被保险人按不同缴费比例共同缴纳。参保范围涵盖哪些人员?

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社会团体、基金会聘用专职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非在编人员,均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

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个人缴费标准

单位在职职工:个人缴纳部分以本人上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8%。个人缴费基数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缴;超过300%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

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20%的比例缴费,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目前,可在上全省社会平均工资 60%或100%中由本人自主申报。

你问我答

市民吴女士:因病或非因工负伤丧失劳动能力是如何鉴定审查的?

答:本人提出申请,由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个人向管辖区域内地级市以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心参保的人员向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

市民陈先生:我想申请提前退休,请问从事特殊工种工作应如何认定?

答:参保人员从事特殊工种的具体工作岗位名称、工作时间,以本人档案记载为准。特殊工种按国家公布的各行业特殊工种目录确认,企业不得跨行业执行其他行业的特殊工种目录。

市民徐先生:三年前我从事业单位辞职,现在在企业工作并交纳养老保险,先前的工作经历可以视为缴费年限吗?

答:职工由机关事业单位进入企业工作之月起,参加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原有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退休时按企业的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市民蒋先生:参保人员死亡后,个人账户如何处理?

答: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此外,参保人员因病非因公死亡后,遗属抚恤待遇包括丧葬补助费、一次性困难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

深度发掘

什么时间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多地参保最后养老金在哪领取?可能有很多您未必注意的细节问题,在此为你进行逐一梳理。

参保人员退休年龄如何确认?

男职工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在管理岗位工作的,退休年龄为55周岁,在工人岗位工作的,退休年龄为50周岁。企业中管理岗位、工人岗位设置、划分及其变更由企业自主决定。

女工人年满50周岁,本人自愿申请并经单位同意,可以延期退休,延期退休时间以周岁计算,延期不超过55周岁。从事特殊工种符合规定条件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可以申请退休。

参保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是多久?

参保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条件需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并且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达到15年以上。如遇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但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延长缴费至满十五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五年后仍不足十五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十五年,方可按月领取。

如何申请办理退休手续?

属于企业(或单位)职工的由单位为其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报退休。属于城镇个体劳动者的,本人向代理其社会保险事务以及保管其档案的县(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机构、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等机构书面申请,由服务机构为其申报退休。在多个城市就业参保,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在哪领取养老金?

根据参保人员在各个参保地缴费年限,按照“户籍地优先,从长、从后计算”的原则来决定。(1)参保人员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一致时,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2)当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不一致时,如果在最后参保地参保满10年,则在最后参保地领取待遇;(3)如在最后参保地参保不满10年,依次向前推至10年的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4)各地参保都不满10年,则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

知识小贴士

参保人员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时,个人账户资金及养老统筹基金如何确定转移额?参保个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时,其个人账户储存额按下列方法计算转移金额:1998年1月1之前的,按个人缴费累计本息转移;1998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期间的,按个人缴费工资基数11%转移;2006年1月1日之后的,按个人缴费工资基数8%转移。转出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参保人员1998年1月1日后各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向转入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转移统筹基金。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

职工个人档案遗失了对退休有影响吗?

蚌埠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实施之前,即1996年元月1日之前,经县级以上政府人事或劳动部门正式办理招录用手续的国家职工,其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如果职工个人档案遗失,无法确定其连续工龄,即视同缴费年限,将影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如何补建遗失的个人档案?

如职工遗失个人档案,可以通过原工作单位以及主管部门查找原始资料补建个人档案。主要补齐下列资料:1.县级以上政府人事或劳动部门正式办理招录用手续2.工作经历过程

3.退出或离开单位手续。

哪些情况可以办理个人账户清退?

5.城镇化建设 篇五

内容摘要:今天,城镇化正以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中国推进。以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发展为动力,城镇化正在对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演进。从严格控制到稳步推进,从茫然无知到积极探索,在经历了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的艰苦历程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逐渐清晰,并逐渐成为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率,城乡统筹 城镇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而产生的一种在空间地域上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随着沿海经济区建设和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一、城镇化发展历程

(一)发展初期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是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是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体,行政手段渗透于城镇规模的确定、城乡人口的流动及城镇化道路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一度出现工业化所引起的快速城镇化现象,但很快受国民经济调整的影响,工业发展停滞,政府大力精简城市人口,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同时,“文革”期间大量的知识青年和干部下放农村。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化进程受到抑制,城镇化水平一直很低。

(二)发展中期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自那时起,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的发展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城乡集市贸易更加开放和迅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的城镇暂住人口。与此同时,一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城镇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在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发展速度、动力机制、产业布局、城镇经营、发展定位等各方面进行摸索,并得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长期困扰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根本性突破,户籍、土地、住房、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为城镇化水平建设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表1.我国1978-2006年人均GDP(元)和城镇化率(%)

表2.我国1978-2006年人均GDP和工业增长率(%)

纵观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见表

1、表2),城镇化建设发展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徘

徊不前,在改革开放后快速推进。人均GDP、城镇化率等都在逐步增长,就业非农化率和产业非农化率的的增长表明我国第二三产业已经逐步取代了农业的地位,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GDP增长率和工业增长率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增加,表明我国城镇化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发展城镇化建设由进入发展中期加速阶段到中期加速、城镇体系构建完善阶段。

二、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现状及相关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行了东部优先发展、进而带动西部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东部经济实现了迅速发展,然而同时并没有出现带动西部发展的局面,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研究显示,在西部大开发政策背景下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

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表3显示了2007年31个省、市、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地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非常大。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上海,城镇化率达到了88.70%,而最低的省份—西藏仅为28.30%。人均GDP最高的是上海的66367元,而最低的是贵州的6915元,差距非常之大。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移的有效途径,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巨大差异将会引起地区农民收入的巨大差异,进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中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城镇化还存在人口城镇化率还不高,各省市城镇化水平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城镇化,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城镇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的竞争力、幅射力、吸纳力不强等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讨论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如果从根源上分析,应该说是民族命运使然:既然我们这个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小农经济国家通过“复制翻版”重工业、短期完成了国家工业化这个特殊历史进程,就得承受这种“重型”偏斜工业化必然伴生的制度“成本”。由此,后来者在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往往会略有尴尬。因为,一方面,中国所有位于世界前列的经济成就一旦被人口平均,就不得不堕入发展中国家行列,弄得“强国”就似乎永远是梦;另一方面,这个基本体制矛盾至今难以解决,60%的农村人口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自给、半自给社会而不能进入现代市场,又弄得人们即使再怎么想按照西方的制度改变自己,也只落了个“东施效颦”的痛苦病根。

自从1998年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城镇化”重大战略被明确提出之后,除了理论界继续其理性争论之外,更为尴尬的是,政策领域早已讨论过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城乡差距,反倒愈演愈烈,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未必会出现帕累托改进。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基本对立的长期的体制矛盾。这不只是因为中国总人口的增长趋势到2020年以后才可能停止,而且当今中国农民人口仍然占世界农民总人口的1/3,到2020

年以后农村还会留下不少于5亿人;更主要是因为利益结构固化于其中的城市体系是具有机体排异功能的。以往城市化过程的一般经验表明,这是一种实质上排斥三农的激进的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

近20年中,不仅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更加大规模地净流出农村,而且,每次中国出现经济高涨几乎都同时造成耕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非农转移,导致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几乎不可能随改革与发展而根本改观。

在20世纪末以来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导致工业化建设大规模占地不可逆转。目前这种制度软约束条件下的行政控制,实际上既不能有效抑制各级政府在财政亏损压力下对耕地“农转非(从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巨额增值收益的渴求,也不能控制中央上收了金融权利之后地方政府与具有垄断地位的金融资本之间“以地套现”的交易。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在资本增密的内在机制作用和以私有化为主的改制中,出现了始料不及的资本排斥劳动、使农村劳动力在本地的非农就业连年下降的情况,同时也并不因为产权清晰而出现原来坐落在乡村的企业向城镇的自然集聚。地方政府“以地套现”和改制企业排斥劳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给“城镇化”发展带来阴影,但却很少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发展城镇,推进乡村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也是目前我国缓解城市内需不足,减轻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城镇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既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的发展等问题,也涉及到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文化环境、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城镇规划、城市支撑力等问题。城镇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正确了解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综合水平,对城镇发展进行宏观评价,准确分析城镇发展动力,及时把握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结合城镇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揭示城镇化过程中需求与现状差异,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切实推动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政策建议

(一)正确处理“三农问题”

城镇化固然重要,但城镇化并不是目的。就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制度的环境制约而言,以城镇建设为主的城市化是手段。考虑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城市化进程导致农业、农村衰败和农民大量破产引发冲突的教训,中国在人口压力大而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之下提出“城镇化”战略,主要目的是在维护稳定的条件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合理地缓解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

这当然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应通过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使已经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和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附近城镇,从而减轻有限的农地已经超载的农业人口负担,以保证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此外,区域资源条件本身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区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需要分类指导。

(二)解决与城镇发展相关的产权问题

“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农村社区土地和乡镇企业产权关系。其一,农村小城镇的土地制度必须体现社区成员作为农村财产的所有者的权益。对于县及县以下城镇建设在内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以多种方式参与城镇开发,实行“基本建设用地作股,工商业用地租赁”的原则,并鼓励农民把在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中创造出来的“地滚地、地换地”等经验用到城镇建设中,分享土地农转非所带来的增值收益。

其二,在村级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中,应积极推广得以在一次分配中就保证公平的“社区共有制的农民股份合作制”,以国家赋予政策优惠来保持其原有的以社区公共福利和劳动力就业最大化为目标的属性。同时,还必须对县以下城镇政府占用资产的集体所有制属性,通过清产核资,推行股份合作制,重新予以明确。

(三)择优发展小城镇,提高小城镇的聚集辐射功能和生命力

由于大多数城镇近年来的变化基本上产生于“撤乡并镇”,是数量的扩张而非质量的提升,因此应该明确强调包括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城关镇在内的中心镇发展,一般乡镇政府则需改为派驻机构以限制其政府政绩目标下的盲目发展。中国各地事实上已经合并了一多半乡镇,从1984年进行“撤社建乡”时的约9万个,减少到现在的不足4万个。如果在实现全面小康大目标的未来13年内集中发展1万个中心镇,平均每县市3—5个,则可将2020年之前需要转移的2—3亿农村人口的一多半吸纳到城镇。如果城镇建成区面积以每平方公里投资1—2亿元计,则需要投资1—2万亿元。再计人带动效应,则每年就会有不少于3000亿元的投资总额,可增加近千万城镇人口的市场消费。这就有可能使“城镇化”成为拉动内需型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

(四)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要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要形成用经济办法抑制部分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的机制。对水资源严重短缺、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密度过高以及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的特定地区,要用经济手段抑制某些城市的人口过密问题。

(五)严格贯彻十七大精神

6.城镇化建设知识点 篇六

——加快城镇化建设调研

xx市建设局(2010年x月x日)

一、xx城镇化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建管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城市辐射农村条件基本形成。

1.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一是道路布局更加优化。“十一五”期间,xx市区道路先后投入23.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5倍,目前已完成清昌、清荣和清盛3条东西向主干道,福政、福通、福人、福和、福业、福兴6条南北向主干道、西环、中环2条环路的建设,正在动建xx大道、xx南路、xx大道、xx大道等主干道,新建道路总长度115.2公里,道路总面积265万平方米,新建主、次干道总长约75.37公里,主车道144万平方米、慢车道38.56万平方米、人行道45.6万平方米,安装道路路灯99公里,“五横、八纵、三环”的方格加环形的路网基本形成;农村道路投入2亿元,新建公路90条,全长200多公里,基本上实现村村通公路。二是污水、垃圾产业化深入推进。“十一五”期间,龙江治理全面推进,融元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8万吨/日,二期工程基本建成,日处理规模达12万吨/日,共处理污水12000万吨,辅设污水管道120公里,污水排放量达2927万立方米,城区污水处理率达68%,环东张截污工程和江阴、元洪工业区、龙田等3个镇级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使镇区的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提升。投资3.1亿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动工建设,为7个街道和 8个镇垃圾中转提供强有力的终端处理设施。三是自来水更加普及。“十一五”期间城区管网不断铺展延伸,供水管道总长718.6公里,年供水量达2506万吨,供水管道密度23.95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雨水管道总长144公里,排水管道总长215公里,排水管道密度7.17公里/平方公里,城市总供水面积达80万平方米,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农村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铺设引水、供水管道800多公里,建成各类水塔、高位水池和简易净化设施500多处,完成村级供水116个村,农村自来水更加普及。四是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十一五”期间,完成第二轮《xx市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场站建设、车辆更新和智能化管理明显加强;城区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龙东综合停车场,新添公交车辆150辆,开通公交营运线路33条,全面推广使用公交IC卡,城市公交服务区域除覆盖7个街道外,还延伸至龙田、城头、江镜3镇;农村开通公交线路12条,通班车近400个行政村,另有出租车公司3家,出租汽车共250台,参与城乡运营,与公交形成优势互补,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出行环境。五是公园建设势头良好。“十一五”期间,城区拥有大小公园共有21座,总面积321.12公顷,占全市绿地总量1107.32公顷的29%;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235.66公顷,绿化覆盖率39.86%;绿地面积1107.32公顷,绿地率35.72%;公共绿地面积321.12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1.07平方米;滨江体育公园、龙江两岸景观改造正抓紧推进;农村新建村庄公园28个,31个重点村村村有休闲公园。此外“两馆一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成为城市建设亮点。

2.村容村貌整治发生深刻变化。“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如火如荼开展,至2009年全市先后投入环境整治资金 2 1.5亿元,17个镇、438个村通过省、福州市验收,新建垃圾中转站、焖烧炉17个,配备垃圾池(箱)近2万个,保洁车1000多辆,垃圾转运车135辆,镇一级全部组建固定环境卫生保洁队伍,村一级基本上配备1-2个卫生保洁员,同时有216村按照“一事一议”原则收取垃圾处理费,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逐步与城市接轨;配套设施建设有了长足进步,至2009年,全市共投入资金4103万元,完成新农村示范村绿化建设31个,完成环村林带建设145公里,完成绿化示范路建设316公里,完成非规划林地种植珍贵树种15.2万株,拥有自然保护区12个,保护区面积达14121公顷;投入资金1500万元,清理沟渠2.6公里,辅设排水管道58.5公里。随着全市“双百工程”、“全民家园清洁日”活动持续高效有序开展,村民卫生意识不断增强,群众参与热情明显提高,涌现出省级村镇先进村4个、福州市特色村8个,xx市样板村12个、重点示范村31个,物业管理试点村4个,省级卫生镇7个、福州市卫生镇4个、省级卫生村39个、福州市卫生村131个、园林式小区13个,园林式单位42个,xx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家园清洁先进县(市)”等光荣称号。

3.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和出国出境劳务输出大量增加,收入实现较大幅度提高,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房地产开发和农村建房的规模和速度空前高涨,全市商品房总投资85亿元,总建筑用地127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36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约21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25平方米以上;农村自建住宅面积600万平方米,平均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户,人均建筑面积40平方米,商品房开发主要集中在龙田、高山、新厝、港头等镇区经济实力强的7个镇,共开发商品房项目18个,总投资14.7 3 亿元,商品房总用地面积40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12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23万平方米,部分镇商品房销售均价达3500元/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力推进,“福业小区”共建213套已竣工并已安置入驻部分住房困难户。“惠民花园小区” 224套限价房和“西环小区” 1126套廉租房正在建设当中,有效解决城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农村保障性住房也正在抓紧推进,东张等镇开始保障性住房前期准备工作。物业小区管理也逐步规范,全市物业小区81个,其中镇级物业小区5个,物业服务消费理念开始形成。

二、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道路建设差距呈扩大趋势。虽然近五年来,我市道路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但仍不完善,如人均道路面积仅为8.99平方米,与国家同等城市规模不低于15平方米相比有很大差距;城市万人拥有公交汽车量9.8标台,低于国家同等城市规模10-12.5标台的标准,公共汽车分担率12.5%,与标准值35%差距甚远;社会停车泊位少,不足千个且人行道多被挤占划为公共停车位,加剧交通拥堵等等。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则更为薄弱,农村公路网建设不够完善,大真线、海城路拓宽、渔平高速公路等上档次公路少,部分村镇还没有上等级公路,城市公交延仅伸至海口、龙田、城头3个镇,仅占17.5%,农村客运也还远远未形成覆盖全市交通网络。道路建设和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目前镇、村两级财力极其有限,城镇建设资金普遍缺乏。

2.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不少畜禽粪便、生产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沟渠河滨水塘,造成水体严重污染,我市最大的的龙江流域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水质功能达标率仅为70%,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进展缓慢,估计2012年才能投入使用;农村生态环境更为脆弱,人居畜圈混杂,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 4 处理等设施建设等级低,甚至空白,常常造成内河污染严重、暴雨季内涝、垃圾污染等问题,甚至少数偏僻乡村水源污染严重饮用水源水质尚无法保证;农村卫生保洁队伍也尚未完全建立,公园、绿地等公共休闲活动场所还比较欠缺,村落庭院绿化美化还不够普及。

3.农村住房建设无序发展。农村自建房多,较分散零乱,且建新房不拆旧宅、大量占用土地资源,不利于集约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率低;近年虽有龙田镇等7镇开始开发商品房项目,但城镇基础配套较落后,功能不全,物业缺失,无法形成有效需求,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性;土地资源供求矛盾不断加大,“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整治步履缓慢,城镇及开发区周边农民土地大量被征用,失地农民安置及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迫在眉睫。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把发展“绿色乡镇”作为打造宜居城市的切入点。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广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节能降耗,倡导绿色经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要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强城镇镇区内道路、供排水、环境整治等公用设施建设,狠抓城镇中心区绿化,注重小型公园、绿化带、庭院绿化建设和沟渠湖海及其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使乡镇绿化覆盖率从现在的15%提高到1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平方米提高到5平方米,镇区人均绿地面积达6-8平方米,镇区和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龙田、高山、渔溪、海口、一都、江阴、镜洋、东张等8镇可以先行先试,探索乡镇绿化特色,逐步推广至全市其他镇;要继续深化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配齐配全清洁保洁队伍和垃圾收集清运设施,扩大农村垃圾收费覆盖范围,努力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垃圾运转体系,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要加快建设速度,使 5 全市垃圾运转得出,清理得掉,确保垃圾日产日清,避免垃圾“二次污染”,共同促进农村环境彻底改观。

2.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造宜居城市的突破点。要突出建设求品质,继续按照“五横、八纵、三环”的路网布局,加快推进福和大道、福飞路等9条道路建设,全力打通福业、景观、清展路、福俱等33条断头路,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城区品质;要继续加快滨江体育公园、龙江两岸景观改造工程,形成环城生态绿色屏障,构建“城在园中,山在城中”的特色格局;要继续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提高全市污水处理率;要继续优先发展公交,建立规范的公交运行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补偿制度,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扩大线路覆盖范围,尽快填补一些线路空白,调整一批公交线路,新建一批公交场站,更新投放一批环保公交车辆,逐步增加公交车数量,提高公交出行率,争取公交出行率达25%以上,公交线网密度达3公里/平方公里,万人拥有公共汽车不低于11标台,公交场站及公交站覆盖率达到省级标准,满足城镇居民出行需求;要继续加快“两馆一中心”建设进度,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价值观与公众利益;要依法清理拆除各类违法违章建筑,加强沿街建筑立面景观、主干道广告牌及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全力营造整洁、美丽、有序、文明的宜居环境。此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急需建立一整套长期稳定的城乡财政转移支撑投入机制,让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同时鼓励城市周边及相邻的城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投资效益。

3.把改善住房促进和谐作为打造宜居城市的落脚点。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供应体系,尤其要积极推进危旧房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延伸到试点镇,享受城市危旧房改造同等优惠政 6 策,对试点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要优先安排,最大限度满足机关事业单位新进工作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人才等“夹心层”群体以及将农村无房或住房困难户住房需求,实现 “住有所居”; 要按城市管理理念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统筹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防止形成新的“城中村”;要重点培育和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市场,适当增加开发用地计划指标,积极引导实力强、信誉好的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到镇区成片房地产综合开发,通过税收优惠、信贷支持、进城入户、保留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农民进镇购房,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努力优化房地产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鼓励银行业机构积极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开发项目,共同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保证;要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引导,引导合理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购房,稳定房价,促进试点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积极完善三级物业管理体制,规范业委会组建、换届、运行,为市民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7.庆阳市城镇化建设研究 篇七

庆阳是仅次于陕西榆林的中国第二大能源大市, 文化底蕴深厚, 是“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的故乡, 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土地, 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 中医鼻祖岐伯的出生地, 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 这些资源优势使庆阳成为中央关注的重要区域之一。2012年3月25日, 国家发改委印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明确提出2012~2020年期间实现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 积极部署, 力促革命老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一、庆阳市城镇化现状

近年来, 庆阳市城镇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全市七县一区已初步构建起以凤甜公路沿线为主轴、以市区为核心、以县城为节点的“一轴一核七节点”的城镇体系框架。建成了驿马、肖金、曲子、甜水堡、平子等一批交通便捷、设施齐全、人气聚集、商业繁荣的商贸流通型城镇;开辟了延安-志丹-吴起-南梁环形红色旅游线;建成了南梁、悦乐、柔远、山庄等一批红色旅游型城镇;打造了和盛、早胜、赤城、彭原等一批农特产品加工型城镇。城镇建成区面积发展到115平方千米, 市区道路建成总里程达150.64千米, 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14.36平方米。市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32万立方米/日, 供水管道总长度368.8千米, 用水普及率达到98.67%。县城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达到73.5升, 用水普及率达到91.3%。集中供热能力为360兆瓦, 供热管道总长为38.6千米, 集中供热面积为384.51万平方米, 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47.6%。市区中压燃气管线共铺设61.17千米, 覆盖西峰大部分区域。城区使用燃气人口增加至15.48万人, 燃气普及率达85.56%。市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 950亩, 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 815亩,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17%,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15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7平方米。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 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3.5%, 尤其市区污水处理高达90.22%。另外, 小城镇面貌也得以改观。建成区面积达到80.4平方千米, 镇区人口59.1万人, 人均住房面积约28平方米, 砖木、砖混结构住宅约占住宅总面积的48.8%。60%以上的小城镇有了较为完善的排水设施, 排水管道长241.58千米, 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供水管道长562.48千米, 道路硬化率达到75%, 人均道路面积12.03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达到10.32%。

二、庆阳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一) 各县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且滞后于工业化。

根据《庆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庆阳市2014年城镇化率31.55%, 这一水平远低于全国同期54.77%的水平, 也低于甘肃省2014年41.68%的城镇化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数据统计显示, 庆阳市各县域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 发展较快的西峰区和庆城县城镇化率达到了49.75%和半, 仅为22.22%和23.27%;同时, 国际经验表明, 城镇化率应高于工业化率10%左右, 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应该保持在1.4~2.5之间, 但自2010年开始, 庆阳市城镇化率低于24.1个百分点, 2014年更是扩大到28.5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从2010年的0.55缩小到0.49。

(二) 城镇发展质量不高, “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共存。

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范围的扩大, 而且是包括了以人口转移为核心, 辅以产业结构调整、地域空间转换和生活方式转型、人口素质提高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2015年以来, 出现的大量楼盘空置、在建楼盘零开工、新开盘楼盘大幅降价潮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破产等现象, 均表明近年来城镇发展方式上仍没有摆脱以粗放型和单纯扩大城市地域为主的发展模式, 而作为城镇化核心的人的城镇化速度极其缓慢, 突出表现在大量农民工即使进了城, 也没有真正成为市民。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流动人口自身素质不高, 难以长期有保障地在城市得以生存, 因此出现了“高素质人才短缺”和“无技能型劳动力剩余”共存的现象。

(三)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现象严重。

一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较大, 布局不合理。无论是存量基础设施还是新增基础设施, 市县集中程度较高, 乡镇普遍落后, 而到了村镇严重不足, 且质量差, 等级低, 供热、燃气、环卫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基本没有,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明显;二是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公交交通设施覆盖率低, 线路不合理;停车场、停车位少, 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突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 安全隐患较大。

(四) 缺乏配套产业支持。

庆阳市现有产业主体是能源化工企业, 这部分企业大多数总部和生活基地设在西安, 吸纳本地富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狭小, 增加庆阳城镇人口能力有限, 带动和支撑城镇化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同时, 以能源化工企业为代表的央企往往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配置资源, 使得能够服务于这些大型企业的本地行业因为自身实力或是资质问题而被拒之门外, 兼之本地服务于这些大型央企的产业门类较少, 使得身处资源富集的庆阳人民并没有从经济发展中的得到更多的实惠, 必然使得该类能源企业对当地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 对当地产业拉动效应不足, 对城镇化的促进和推动乏力。2010年以来, 庆阳市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处于25%以下,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种由于第三产业长期发展滞后造成的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结构单一, 致使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能源化工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行业, 而以地方工业为骨干的轻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低、规模小、基础弱, 产业层次较低, 工业结构“头重脚轻”基础欠实, 从根本上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行业体系, 最终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枯竭, 其城市功能逐步衰退, 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庆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 抓住重点, 壮大中心城市规模, 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

庆阳市的整体发展, 应以西峰区为发展的中心城市, 扩大其建设规模, 加大对各个层面的管理力度, 增强对城郊和周边县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其次, 要把重点放在发展优势突出的城镇和县区,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强化服务功能, 完善服务体系, 逐渐增强县城经济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展特色, 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扩大建制镇规模, 带动城镇化发展。这样既可以降低投资成本, 又能有效地形成人口聚集, 由先进带动后进, 整体发展, 最终实现全市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的成效。

(二) 加快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 持续提升城镇居民基本素质。

加快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转型, 实现农民在城镇化中的角色转化, 不仅仅是换个户口本,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方面面与城市接轨。根本是要提升人的素质, 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 增强其稳定、持续的就业能力, 促进农民在城市生产、生活中获得平等就业机会和广阔发展空间, 使其在城市专业化生产体系和现代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角色转换, 进而实现从人居环境、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全方面地由“乡”到“城”的转变, 让农民及其子女能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真正融入到城市生产和生活中, 并实现在城市的稳定就业和长期生活。

(三) 合理规划, 建立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

加快庆阳市的城镇化进程, 做出合理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依据“七县一区”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富裕程度等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计划, 努力做到因地制宜, 重点解决好城镇布局分散、侧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具有地区特色、布局合理并能较快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城市化的中小城镇体系和中心小城镇网。同时, 要积极稳妥地进行小城镇区划调整, 鼓励迁村并镇, 使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尽量吻合, 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大力集中,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县域中心和中心镇集聚, 在较大的范围内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安排建设布局, 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在做出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前提下, 找准出发点, 集中优势力量, 做好资源合理的配置和优化, 这样才能在实践发展的道路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坚持产城融合, 因地制宜, 引导和扶持乡镇产业发展。

结合当地实际, 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路子, 推动产城深度融合, 以城带产, 以业兴城。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围绕特色产业建城镇, 积极培育和壮大商贸流通型、配套加工型、工业主导型、资源开发型、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型等多种模式, 尽快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景”的特色产业, 围绕红色旅游、民俗文化、能源化工、农产品资源, 着力发展壮大“五型产业”, 努力打造“五型城镇”。同时, 抓好重点小城镇的市场培育, 鼓励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市场, 找准机遇, 积极联系销售渠道, 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 以市场的发展促进小城镇周围农村的经济发展, 并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敬梅.庆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J].甘肃农业, 2014.17.

[2]李智辉.庆阳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陇东学院学报, 2014.11.

[3]庆阳统计年鉴2014[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8.城镇化建设知识点 篇八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做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其中包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高校图书馆是城市的文献信息中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技术设备优势、人才优势,有能力在服务好本校读者的前提下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技信息传播模式,特别是数字资源的网络传播,主动介入社会,为城镇化建设服务,为广大新市民提供信息服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获取工作生活所急需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既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社会宗旨的要求。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能够在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城市的文献信息中心,是社會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技术设备优势、人才优势,有能力在服务好本校读者的前提下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技信息传播模式,特别是数字资源的网络传播,主动介入社会,为城镇化建设服务,为广大新市民提供信息服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获取工作生活所急需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既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社会宗旨的要求。

(一)城镇化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需求

在我们所做一份调查中,有85.31%选择的是互联网查询和使用数据库下载;在所喜欢的信息资源一项中有76.33%的受调查者选择互联网资源或者数据库数字资源作为其喜欢的信息类型。这一结果符合当今网络通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的时代特色,从而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需求动力,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智力支持和资源技术保障。

(二)高校图书馆多元的数字文献资源是为城镇化进程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

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完善纸质文献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数字文献的收集、储藏和利用,遵循购买和自建数据库、共建数据库相结合的原则,收录各种数据库,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将现有文献数字化。以邯郸学院为例,作为本区域内地方高校的代表,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13个已购数据库和近20个其他在用数字资源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的同时,有目的地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大量收集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做好信息资源的高利用率配置,构筑虚拟馆藏文献。如网络报刊、在线图书馆、在线电子图书等,使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其他类型资源建设相互补充,构成较为完备的馆藏体系,这种多元化的文献资源能满足新生代市民对信息文献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链接奠定了丰厚的信息基础。

(三)数字图书馆为资源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是现代高新技术和文献知识信息完美结合的体现。远程访问技术的应用,使新生代市民可以不必亲临图书馆,不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直接见面。随着互联网、地域网和局域网的普及,对一所高校图书馆来说,馆藏文献中的数字资源建设以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传递迅速、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高校数字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提

随着高校图书馆中数字资源所占比重的增加和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经过在人才数量、质量、层次以及专业类别等方面重新选择和配置,高校图书馆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和图书情报人才方面的优势越发明显,拥有了一批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迅技术等复合型人才队伍。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有扎实的图书馆基础服务知识,还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分析、整理、传递信息,为图书馆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为适应城镇化建设而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一)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现状无法满足城镇化的需要

目前全国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项目主要有: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实施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由科技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由文化部和财政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NDCN、由中科院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以及各省建立的省级数字图书馆联盟等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组织机构。

但是这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组织(机构)的服务对象层次较高,多是直接为科研、教学等服务的,并且费用高昂。而城镇化进程中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普通大众,这些新市民的知识层次相对较低,获取知识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活、工作、学习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同时期关于如何使高校数字资源在共建共享中为社会城镇化服务的研究鲜有涉及。

(二)高校数字化系统建设不够规范,缺少统一规划、观念比较落后

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思想影响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缺乏共建共享意识,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以藏或占有资源为主导。在这种情况下,数字资源建设通常是低水平的、大量重复的建设。

(三)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数字资源设施建设滞后

9.海南特色城镇化建设 篇九

配音:今年海南省财政安排城镇化建设方面资金7200万元,较去年增加4200万元,增长140%。截至2011年底,我省的城镇化率为50.5%,低于同期全国51.27%的水平。小城镇建设专项补助安排3000万元,增加1500万元,增长100%;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及城镇化建设补助安排2000万元,为纯增加额;村镇规划编制补助安排2200万元,增加700万元,增长47%。

省委、省政府要求,以特色风情小镇作为我省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风情示范小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选择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产业基础相对扎实、群众工作基础较好的小城镇,集中财力,加大力度,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树立起城镇化建设的典型和样板,发挥好对全省的示范带动作用。

10.城镇化建设作业答案 篇十

一、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二、小城镇的分类:依照行政建制分类: 地方驻地、县城、县以下建制镇、集镇

依照形成原因分类:经济发达;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利用型的小城镇;

依照职能特征分类: 工矿城镇、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卫星城镇。

三、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发展小城镇战略提出的背景:中国将驶入城镇化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提到50%以上,基本完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

1、小城镇建设与“三农”问题: 小城镇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它对于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重要贡献。

2、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龙头和中心,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中等城市为纽带,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协调、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3.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四、小城镇的功能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多个,安排这样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难度很大。发展小城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发展第二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2、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

没有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兼有城乡特点。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因此,发展建设小城镇,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

3、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剂”

4、小城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有利于居民的素质提高。在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设施,可对农村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将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科技知识向农村扩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

五、小城镇建设的原则: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六、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

费孝通最早注意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他实地调查了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发展进程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进行了社会学的研究,研究了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与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关系,研究了现代小城镇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费孝通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在地方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影响,作为他构思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构架。

小城镇为主,大中城市为辅,是费孝通主张的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费孝通主张“做活人口这盘棋”,两个棋眼:“一是发展内地的小城镇这种人口蓄水池,一是疏散人口到地广人稀的边区开发资源。1983年《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即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费孝通指出,经济发展具有地理上的区域基础。不同地区因不同地形、资源、交通和所处方位等自然、人文和历史因素,因而在经济发展上有不同的特点。

七、小城镇发展动力?

农村工业化是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要走发展农村特色工业之路。作业2

1、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 答:中国小城镇建设将面临着以下挑战:

1)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改变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 2)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绕过生态环境的破坏; 3)小城镇建设与资源短缺;如何建立节能型小城镇; 4)小城镇建设与贫困、住房、交通、犯罪的矛盾; 5)小城镇建设与就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2、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是在哪些方面? 答:中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加入WTO将加快我国小城镇。①经济全球化给小城镇注入发展的资金;②加快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

2)农产品的丰富有助于小城镇建设突破发展“瓶颈”。农产品的流通超越了国界,打破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

3)城乡隔离壁垒的打破有助于小城镇建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由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变成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

3、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如何?

答:未来中国小城镇建设将显现出以下趋势: 1)小城镇数量减少,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大。

2)现有的小城镇将出现分化,有的将发展成为新兴的小城市或中等城市,而有的将消失。

3)东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差距将缩小。

4)乡镇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地位将出现历史性的变化。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城乡壁垒的打破、国家政策的有利导向等等,我国小城镇建设将走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4、简要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答:1)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全国最为成功。最为典型的有江苏省的苏南模式、浙江省的温州模式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模式。

2)中部地区的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省份,小城镇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樊市的“双阳模式”。

3)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甚大。西部小城镇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商品化牵引型、工矿主导型、旅游开发型、商贸中心型、交通枢纽型、边境口岸型、城郊型、地域文化促导型、综合发展型、兵团屯垦型等。

5、按发生机制分,我国小城镇有哪些建设模式? 答:1)政府主导模式。2)城市辐射模式。3)资源开发推动模式。4)市场带动模式。5)旅游文化推动模式。

6、分析当地的一个小城镇建设模式。

答:瑶琳镇属于旅游文化推动模式。原瑶琳镇的前身是“至南人民公社”,其所在地是在至南大桥的南端,那是一个不上一百户人家的农村,根本谈不上小城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瑶琳仙境开发初,现瑶琳镇所在地名叫“洞前村”,当时仅有十几间破破烂烂的泥墙屋,零零散散地居住着十几家农户。随着瑶琳仙境的开发,游客日益增多,促进了餐饮、旅馆、交通、旅游商品等行业的发展,居住人口尤其是非农业人口迅速增多,至南人民公社改为瑶琳镇,所在地移到原“洞前村”。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集镇,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镇党委、政府按照“主攻工业、综合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的思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推出了全国诸洞之冠的瑶琳仙境和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灯笼乡村家园、红灯笼外婆家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年游客达100万以上。全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印刷包装、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电线电缆、五金机械等块状特色经济,年甲鱼饲养超过400万只,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财政收入1305万元,连续三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工业重点乡镇。进入新世纪,镇党委、政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同心同德,争创一流,正朝着“工业重镇、旅游强镇、区域中心镇”的发展目标迈进,瑶琳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现瑶琳镇是在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瑶琳镇、毕浦乡、高翔乡合并而成的。富春江镇属于资源开发推动模式。

7、推动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有哪些?阻碍小城镇发展阻力因素有哪些? 答:动力因素有:

1)农业的基本动力:①食物贡献;②原料贡献;③劳动贡献;④土地贡献。2)工业的核心动力:资本、人力、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的聚集,促进了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3)第三产业的动力: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服务业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观念更新、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提高)。

4)集聚经济的动力: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是小城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产业聚集促进人口聚集,从边远、贫穷的地方向交通便利、富裕的地方流动。

5)比较利益的动力:农业是比较利益较低的产业,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通过非农业部门外在拉力和农业部门内在推力,农业生产要素必然流向非农业部门。6)政策的动力:①国家宏观政策(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道路);②国家专项政策(土地、户籍、产业等政策);③地方性政策(税收、用地、产业等政策)。7)区位优势的推动力: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距离资源较近等。阻力因素有:

1)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阻力(文化、技术、观念)。

2)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不协调的阻力(企业布局分散导致小城镇分布过密、过散、规模过小,生产销售不景气等)。

3)传统文化的阻力(单家独户、自然分散、处处分割,与生产和生活无有机联系)。

4)体制和政策环境的外部阻力(自给半自给的传统旧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之间的冲突;“离土不离乡”的制约;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8、分析你所在的小城镇发展的阻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答题要点和思路:(发挥个人主观意志,不做统一答案)1)你所在的小城镇概况简介:例如:瑶琳镇地处桐庐县中部,由原瑶琳镇、毕浦乡、高翔乡合并而成,距杭州85公里,05省道穿境而过,是杭州至千岛湖、黄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著名的瑶琳仙境、红灯笼外婆家、天目溪漂流等景区,被誉为中国旅游第一镇。全镇总面积64.2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26万人口,是省综治先进镇、省级卫生城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绿色小城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镇。

原瑶琳镇的前身是“至南公社”,所在地是大桥南端。现镇所在地原名“洞前村”,瑶琳仙境开发时仅有十几间泥墙屋,零零散散居住着十几户农户。随着瑶琳仙境的开发,逐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集镇,成为该镇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主攻工业、综合开发农业和旅游业”的思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先后推出了全国诸洞之冠的瑶琳仙境和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灯笼乡村家园、红灯笼外婆家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景点,年游客达100万以上。全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印刷包装、食品饮料、针织服装、电线电缆、五金机械等块状特色经济,年甲鱼饲养超过400万只,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财政收入1305万元,连续三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工业重点乡镇。进入新世纪,镇党委、政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同心同德,争创一流,正朝着“工业重镇、旅游强镇、区域中心镇”的发展目标迈进,瑶琳人民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2)按照第7题中阻力因素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按照第7题中动力因素的七个方面提出对策。(注意:要抓住重点)

1、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概念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小城镇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目标作出具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任务是以小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项目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

2、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在分析土地资源状况、建设用地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用地总量,再确定各项用地的构成比例和具体数量; 第二,进行用地布局,确定居住、公共建筑、生产、公用工程、道路交通系统、仓储、绿地等建筑与设施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做到联系方便、分工明确,划清各项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

第三,根据小城镇总体规划提出的原则要求,对规划范围的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电讯、燃气等设施及其工程管线进行具体安排,按照各专业标准规定,确定空中线路、地下管线的走向与布置,并进行综合协调; 第四,确定旧镇区改造和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第五,对中心地区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原则性要求; 第六,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和控制点坐标标高,进行竖向设计,保证地面排水顺利,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第七,综合安排环保和防灾等方面的设施; 第八,编制镇区近期建设规划,估算近期建设投资。

3、小城镇发展沿用“工业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产生了那些弊端,如何克服这种弊端?

这种设计原则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向郊区的延伸,导致城市郊区无遮挡的向外发展,导致大都市间已经不存在开放的自然空间网络。

第二、随着土地扩展型的城市发展,城市蔓延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在郊区展开,造成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过度使用。

第三、随着高速公路和汽车的发展,郊区村庄的尺度正在超出人的尺度,郊区村庄的传统社区特征正在逐渐消失。

“工业文明”设计下的小城镇建设弊端很多,在小城镇发展中,沿用“工业文明”的规划设计原则,是一种“削足适履”的选择。今后小城镇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具体来说要把小城镇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小城镇里的村庄应该有一个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自治管理村庄的各项经济和社会事务,还要有一个村民正式聚会的场所,通过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发达国家在建设城镇中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主要有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

美国没有给城镇划线,除非接近或遇到了其它的城镇,否则可以随意发展。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的二十年间,美国城市蔓延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美国城镇没有在布局上和基础设施方面没有给后续发展留下余地。美国甚至没有控制开发场地的相关法规,所以,规划工作常常遇到困难。在规划设计中,没有注意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英国的乡村居民点,小城镇或村庄,都是很小的。它们有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张它们区域。因此,他们在给小城镇或村庄做规划时,就特别考虑了它们扩张的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定他们的选择是否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他们也要考虑哪一个小城镇或村庄有发展潜力,如水源、学校、公共交通、等等。在英格兰的乡村,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民需要越来越大的农场以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得到殷实的收入。事实上,农民现在已经不再是英格兰乡村的人口主体了,只有很少的人从事农业活动。于是,他们几十年前面临与我们今天相同的问题。有时,他们需要就地为人们安排工作,有时,他们需要把他们带到其它的地方就业。在英格兰,直到现在都在推行了一个称之为“集镇”的政策,它鼓励发展集镇,以便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每个集镇有2 000到20 000人不等。当他们选择一个村庄,把它规划为一个集镇时,这个地方是不是一个“集”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个村庄是否具有支持乡村腹地的潜力。

5、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经验

主要经验有:具体考虑小城镇与乡村人口的关系,它是否能够成为地方服务中心,它是否能够推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它是否有水源,是否有适合于发展工业的土地,是否有便捷的公路,是否是它周围村庄的公共交通枢纽,在那里的人是否可以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如商业、卫生、教育、污水处理等。因此,在英格兰,这种可供开发成集镇的地方是有限的。今天的英格兰,大约有1030个这样的集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业成为集镇的重心,具有继续发展工业的潜力,不对周围环境具有潜在的威胁。

欧美规划师在做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规划时,特别注意了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周围的环境和资源,特别仔细地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等。

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师的确面对不同于城市规划师的问题:他们必须在小城镇和乡村扩张的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所引起的环境灾害;他们必须熟悉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各个规划要素的尺度、布局和功能。村镇的布局、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和功能变化多端,所以没有一种规划与设计原理可以保证村镇的新发展一定就适合于村镇原有的形体布局。居民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模式。他们在英国和美国乡村地区规划小城镇时,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与那里的居民进行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他们的愿望和需求。

6、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一般价值取向

1、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主要有:服从和不割断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原始的自然地貌;保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

2、保证人类的消耗是在自然再生范围之内的;主要表现为: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把人类的废弃物变为其它物种的营养,被其它的生物物种再利用;使我们的消耗在物理或化学上为自然所承受。

3、阻止人为的灾难

4、满足人的社会需求

5、居民参与 作业4

1、专家认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主要存在哪三方面的问题?

一、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二、非农化与城市化未能实现同步发展

三、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规模偏小;规划管理不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镇功能不完备;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2、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薄弱;一些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地方的领导无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切实际地推进城镇化,只重视城镇的硬件建设不培育城镇的经济增长点,致使一些小城镇成为一座座“空壳城”,出现硬件设施浪费、土地闲置、楼宇关闭、“高楼大厦乞丐住”的现象,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缺乏;在一些地区,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门槛”很高,买房或建房的价格或成本很高,在小城镇落户要交纳各种费用,并且由于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清晰,使得农民不愿完全放弃土地进入城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小城镇的积极性。

三、乡镇企业支持力度下降;乡镇企业出现增长速度放慢、吸收劳动力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使乡镇企业在广大农村过度分散的问题难以克服。进而影响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促进有效公共需求的形成和扩展,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推动力。

3、有什么样的政策选择来推进小城镇的发展?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要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引导乡镇企业的集聚;

四、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和管理;

五、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上一篇:关于清明节的问候短信下一篇:劳动仲裁申请书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