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信息技术教案

2024-08-27

认识信息技术教案(共18篇)

1.认识信息技术教案 篇一

认识计算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能够认识计算机的一些硬件设备的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计算机设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过程与方法:采用实物展示,学生思考,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分工。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媒介: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的功能确实非常强大,你一定很想知道计算机是由什么组成的,又是靠什么来进行工作的吧?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计算机的组成。

二、新授

1、认识计算机

从外表上看,一台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及音箱、打印机组成。

一般的计算机有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就可以进行工作了。请学生分别认识以上设备,并能记住它们的名字。然后教师提问,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查。

2、计算机的硬件系统(1)理解什么是硬件系统

计算机由很多部件组成,每个部件完成不同的工作。各个部件协同工作,相互配合,计算机才能完成各种工作,显示出强大的功能。这些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我们就称为“硬件”。

(2)部分计算机硬件及功能列举

主机:主机是计算机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指令输放计算机后,主机负责整理、分析、处理,然后输出。

拆开主机箱,让学生认识

对硬盘、光盘、优盘、软盘进行比较讲解。

3、计算机的软件

计算机仅仅有硬件还是无法工作的,它的工作需要软件的支持,什么是计算机软件呢?(学生按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软件的的概念

支持计算机进行工作的各种指令,就称为计算机的软件。计算机要靠软件的支持,才能进行正常工作。

(2)软件的分类

系统软件,如Windows7/xp等

应用软件,如 Word/Powerpoint/WPS、金山打字等。

打开“金山打字”软件,让学生对软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3)认识键盘 常用的计算机键盘上有101个键,为了方便操作,一般将这些键分为四个区:

文字键区:这是键盘最常用的区域,也叫主键盘区。由英文字母键、数学符号键和一些输入辅助键组成。

①空格键 ②回车键 ③退格键 ④上档键

编辑键区:一般用于文字的处理和编辑。其中的上下左右键是用来控制光标的。

功能键区:作用是配合各种软件,执行特定的功能。

小键盘区:按键与文字键区的数学键是一样的,把这些按键集中在一起是为了可以更快地输入数学。

注意:在用键盘输入字符时,手指击键时要轻快、有弹性,就像弹钢琴一样。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实物展示,学生切身观察了计算机设备,特别是拆开了主机箱内部的部件,揭开了学生对主机的神秘感。所以整节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对设备的认识掌握得非常牢固。

在键盘的教学中,不易过于详细,主要让学生了解键盘的各个分区,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对键盘的各个功能键进行讲解。

2.认识信息技术教案 篇二

一、信息技术教师对于课程价值认识的功利主义取向

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方面,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功利主义取向。许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都强调信息技术课程要教授一些实用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甚至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有用就教什么”,这是一种明显的功利主义取向的表现。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的技术化倾向

由于历史发展背景与自身的技术特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始终停留于简单理解的技术化倾向层面。技术理性膨胀导致信息技术课程仍然仅仅停留在“什么有用教什么”的技能培训层面,而不能够使得技术与人文融合,技能培养与素养养成共生。技术化倾向还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只关注技术操作的细微处,或者关注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些方法与策略,许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仍然不能站在信息处理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普遍缺少对于信息的批判性使用等能力培养的认识。如何使得技术取向与文化取向相调和,则是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不同学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的不同

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访谈情况来看,不同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有所不同。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工作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其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呈现出一些差异性。首先,在认识层次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认识深度比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要强一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普遍都是科班出身,大部分教师都是计算机专业或者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同感也相对比较强,再加上学历也普遍高于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所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深度方面比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更强一些,所思考的问题也更深入一些。其次,在认识内容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由于科班出身的较多,所以学科本位更为明显,更加强调技术取向,强调编程。

四、课程政策与教材成为影响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最关键因素

从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认识来看,课程政策和教材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最关键因素。我们普遍感受到课程政策直接制约着教师的课程积极性。在高中,由于会考的存在,各地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应试的倾向。在义务教育阶段,则由于国家在此阶段课程指导文件的缺失,直接导致各地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差异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的缺失也导致小学、初中、高中内容体系的不连贯,导致了初、高中都是零起点的尴尬局面。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没有信息技术教材或者缺少好的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材的需求,某种程度上在呼唤体系化的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在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中,由于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逐渐加大了教育投入,硬件设备不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3.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篇三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博士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这样定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味着结合实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它们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中国台湾淡江大学徐新逸教授认为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或网络科技、信息集散地和融入教学及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所需,应用多媒体和网络,将信息技术视为教学工具。上述观点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

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

1. 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托夫勒(Alvin Toffler,1980)曾写过《第三次浪潮》一书,提出过“信息化社会”的变革。目前,在美国,信息型工业所占用的劳动力以及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已超过50%,下面我们先讨论一 下信息。信息是一种消息,数据是未经处理的原始消息,经过分析(滤筛、提炼)变成信息,对信息再加工即综合(对不同信息互相比较与组合),经过综合后的信息便成为知识。传统意义上教师站在讲台传递信息或知识,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这两种方法只能保证拥有信息和知识。可是在信息社会里,仅凭拥有,获益甚微,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曾指出:在以往,知识意味着记忆中留下的东西,拥有一系列的知识,但到了今天,要靠个人或某些机构记忆或拥有的知识太多了,即使图书馆也无力收藏哪怕是全球信息和知识中的一小部分,应将知识看成是掌握信息处理的方法,也正像莫尔纳(Molnar,1978)所说:“拥有被方法取代了。”信息社会,教师通过提供掌握信息和知识的方法给学生,不再过分强调事实和信息,而达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和综合信息的目的,在信息社会,人们要想得以生存,就得具备信息素养,其中一项素养就是计算机素养。

2提升教师的需要

培养知识劳动者离不开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提到教师要能应用和教授新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非常熟练地使用技术,就像使用书本和铅笔一 样,教师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能力上,本能加经验加知识等于能力,知识要尽可能转化为经验,经验尽可能转化为本能,才可能确保知识与经验的接受、理解与充分利用、转化,才能适应培养有知识的劳动者的目标,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使自己的专业不被时代所淘汰,使自己的专业水准适应岗位的需求,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信息社会的作用也变成“点拨指导”,主要致力于通过分析和综合来帮助学生,以达到帮助他们掌握概念或综合信息的目的。

三、加快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设想

1.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府支持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必须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美国可说是教育信息化最早的国家,克林顿总统于1996年2月15日提出的“技术普及挑战计划”,核心是以20亿美元做为技术普及资金,以便推动州、地方和个人达到普及信息技术的目标。从1993到2000年,美国在教育技术的投入上增加了30多倍。1996年1月23日,克林顿总统在其国情咨文中宣布了《总统的教育技术倡议》,广泛依靠私营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来帮助美国中小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学受到企业的捐助。1999年,Intel公司在教育项目上的投入达7000万美元。新加坡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将信息技术结合到教育中,并制定了规划MP1,用2亿新元的预算用于学校的网络建设,还下拨了4.5亿新元用于“重建和改进现有学校计划”,配备媒体资源图书馆、信息技术学习资料等在内的最新设施。从2003年起,启动了教育信息化的二期规划,强调信息技术将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有力手段,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而我国虽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但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有2.3亿的受教育人群,投入仍显不够。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投入显得尤为重要。

2.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

教育信息化教师首当其冲,教师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各国的经验各不相同,香港地区在《五年策略》中要求所有教师在2001年前达到基本程度,2003年前75%的教师达到中级程度,约25%的教师达到中上程度,即有关电脑联网和运用编写软件备课的训练。特区政府预留5.14亿港元在未来四年为在职教师提供四种程度不同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新加坡1999年实行扇形模式,分职前和在职两种,为了使计算机的使用成为每个教师的个人工具,政府还为教师购买个人电脑提供资助,在教师电脑购买计划中,教育部承担教师购买台式计算机30%的费用,或笔记本电脑40%的费用。我国很多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受过专门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管理人员,使用信息的意识不强,缺少信息形态转化的必备技能,一些效果很好的教育教学软件至今都不能在学校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因此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势在必行。培训教师也分职前和在职,对在校大学生增加信息化教育内容,是为未来教育发展培养合格的教师;对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必要时可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强化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并建立考核指标,真正地使教师培训落到实处。

3.加大教育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力度

4.认识信息技术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启动、退出Excel的方法。2.使学生了解Excel窗口的组成

二、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观察法 3.自学法 4.启发式。

三、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室。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课题

教师展示如图1-1所示的成绩统计表。要求学生讨论在Word中怎样绘制这个表格。

教师小结:如果需要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算,应用Word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学习新的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

二、新课 1.启动Excel 教师介绍:Excel和Word一样,是MicrosoftOffice家族的成员,启动方法与Word相同。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启动Excel。

学生听教师叙述。学生听教师介绍。学生完成启动Excel的操作。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应用Word字处理软件,绘制需要对数据进行大量计算的表格很不方便。

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程序、Word的启动方法。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掌握启动Excel的方法。2.认识Excel窗口

教师提出要求:观察Excel窗口与Word窗口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结合Excel窗口,教师介绍单元格、行号、列号、名称栏、编辑栏以及工作表标签等。

学生听教师介绍,认识Excel窗口。

学生上机实践,找出表中的行列数。

使学生认识到:Excel窗口中的标题栏、工具栏和提示行与Word相同,其余不同。

学生了解Excel窗口的组成。3.保存文件

教师讲解:在Excel中保存文件的方法与Word中保存文件的方法相同,Exce系统自动为文件添加的扩展名为“xls”。

教师要求学生把新建的表格以“成绩表”为文件名保存。学生可以掌握在Excel中保存文件的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板书

一、启动Excel

二、认识Excel窗口

三、工作表的编辑

四、保存文件

五、退出Excel

选择题

1.启动Excel方法是:()A.1种 B.2种 C.3种 D.4种

1.退出Excel方法是:()A.1种 B.2种 C.3种 D.4种 2.Excel窗口是()组成 A.7 B.8 C.9 D.10

《美化工作表——Excel表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格式居中与对齐的方法;文字样式、数字格式的处理方法;

(2)学会使用格式工具栏;调用格式对话框处理表格的操作;

(3)学会按要求对工作表设定不同样式的框线和背景颜色的操作;

(4)能根据实际需要,对表格进行适当的格式处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掌握Excel表格的格式处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使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的便利和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用Excel处理数据,呈现、交流信息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齐与居中,表格框线处理,填充表格颜色。

教学难点:表格框线处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讲、演、练相结合”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本节课中将这几种常规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形成课堂知识的延伸。教学过程 1.复习,请学生上台演示excel公式和函数的操作 2.引入新课创设情景,设置情境、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文字和数字的格式处理, 布置任务一,巡堂辅导教师(或请学生)讲解和示范任务一的操作

4.设置表格框线布置任务二,巡堂辅导请有典型操作错误的学,生上台操作,引起其他同学思考和重视,最后教师讲解和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5.填充表格颜色和图案布置任务三,巡堂辅导,请操作成功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讲解操作的要点 6.布置学生做综合任务巡堂辅导、个别答疑

5.认识信息特征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普遍性、载体依附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辨别信息的真伪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体验信息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信息的特征

2、难点:辨别信息有效运用信息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无处不在的信息

(2)提问:信息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3)我们生活在信息海洋中,如何识别信息呢,要识别这些信息,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信息的特征(揭示课题)

2、讲授新课

(1)通过观看图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归纳提取信息中的一些特征(普遍性、时效性、共享性)

A、一组图片:鸟语花香、电闪雷鸣、报刊信息、一组交通标志(普遍性)B、一则天气预报信息(时效性)

C、小游戏:传递纸条信息(传递性、共享性)(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阅读《孙膑减灶诱庞涓》的故事

A、在故事中,通过什么载体,反映了什么信息? B、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C、故事中的“炉灶”、“树”、“文字”、“火”起了什么作用? D、在这个故事里,反映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可伪性、依附性、可传递性)(3)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活动,集体归纳总结

信息的基本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可传递性、可伪性、时效性、共享性)(4)学生探究讨论(如何识别信息)

A、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B、讲一个小故事来激趣,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C、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3、课堂知识检测

下列事例,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A、通过电视、网络可看奥运直播 B、空城计 C、红灯停,绿灯行 D、一传十、十传百

E、我们的学籍档案、我们的个人信息通过文字和纸张来传递

4、总结归纳

(1)信息的表达方式(2)信息的特征

5、练习

(1)请查阅资料,举例说明信息的依附性、时效性、可伪性特征。

6.信息技术 - 认识画图 篇六

2.掌握画图软件的进入与退出,并熟悉画图软件窗口的组成。

3.熟练掌握窗口中各部分的操作方法。

4.通过运用画笔软件绘制小鸡,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画笔软件各部分的操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电脑的兴趣。

教学重点:绘图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教学难点:曲线工具的运用。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教学

1、启动“画图”软件:讲解并演示启动“画图”软件的方法与操

作步骤。

a.单击“开始”按钮,打开“开始”菜单;

b.将鼠标指向“开始”菜单下的“程序”选项,打开“程序”

菜单。

c.将鼠标指向“程序”菜单中的附件选项,打开“附件”菜单。

d.用鼠标单击“附件”菜单下的“画图”选项,启动画图程序。

启动后的屏幕窗口如图1所示:

2.讲解并演示画图软件的窗口组成:

(1)标题栏:它包含了画笔的标题和图画的命名。

(2)菜单栏:有六个下拉式菜单。

(3)工具箱:有许多绘图工具,绘画时任选一项工具。

(4)线宽框:改变每个工具的线条宽度。

(5)调色板:左面是绘画时的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显示框,右边有28种颜色供选择。

(6)滚动条:上、下、左、右移动绘图区域。

(7)绘图区:在该区作图、绘画。

3.讲解绘画工具的选择和应用:(边讲解边演示)

(1)剪切工具:裁剪工具:它可以定义形状自由的剪切块。

(2)选定工具:它可以定义一个矩形剪切块。

(3)橡皮:可以擦除图面中不想要的部分。

(4)涂色工具:用前景色对封闭区填充。

(5)取色工具:它是用一个图形的颜色填另外的封闭图形区域。

(6)铅笔:可以在绘图区内任意画线,(7)刷子:与铅笔工具相似,只是刷子工具状态有12种,使绘图更

为丰富。

(8)喷枪:该工具与前两种工具的功能类似,它们留下的痕迹的不

同是由鼠标的拖动速度决定的,速度越们慢,斑点越密。

(9)文字:利用文字工具可以在图画上写字。

(10)直线:利用它可以画直线、水平线、垂直线。

(11)曲线:利用它可以画单弯头曲线、双弯头曲线。

(12)矩形:可以画空心方框或空心矩形。

(13)多边形:可以画一些多边形图形。

(14)椭圆:可以画一些垂直或水平的椭圆环。

(15)圆角矩形:可以画一些圆角方框。

4.实例:“画小鸡” 画鸡身

(课件、范图演示)画鸡头

画鸡眼

讲解并演示作画步骤: 画鸡脚

画鸡嘴

涂颜色

图 2

5.作品存盘退出:(讲解并演示)

讲解:选择“文件”菜单下的“保存”命令, 将所绘制的图画保存磁盘上。

退出画图程序:a.单击画图窗口右侧的关闭按钮;

b.单击菜单中“文件”选项中的退出命令;屏幕弹出对话框如图3所示;

图 3

c.单击【是(y)选项,保存当前窗口中的图形并退出画图程序;

d.单击【否(n)选项,不保存图形,退出画图程序;

e.单击【取消选项,取消退出操作,继续使用画图程序。

6.练习:选择“文件”菜单下的“新建”命令, 打开一个空白的绘图窗口,绘制小鸡觅食的简笔画。如图4:

图 4

全课总结(略)

7.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再认识 篇七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新课标提倡新教材具有内容的现代化、整合的教材设计思想、具有探索精神的教材设计。新课标的实施, 使得各科教材加大了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的力度, 提供了尽量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和需要, 也考虑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工具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而带来的有利条件, 使教材呈现出新颖、信息性等新特点。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加速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 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 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 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 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网络教学能更提供形象直观的互交式学习环境, 图文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 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 师生之间不再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课堂教学也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 教学过程更加交互、个性突出, 知识和问题大量生成, 师生创造力极大提高, 教师的角色也有了新的定位。

1.学习课程的设计者

传统课程条件下, 教师在课程面前是被动的, 教师根据大纲进行理解、处理教材, 进行系统的传授, “抓纲务本”是典型的要求, 纵然有所创新与创造, 相对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则是有限的。

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新课程条件下, “无论是‘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种意义上说, ‘教师即课程’” (钟启泉《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前言) 。可见, 每位教师在新课程面前都是设计者。作为一名设计者, 教师必须做到: (1) 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 结合学生知识和经验实际, 发挥课程精神, 有效传授知识。 (2) 要将文本课程变成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网络课程, 创设合适情境, 实施课程, 帮助学生建构和生成知识与经验。 (3) 要利用和借助信息技术, 开发校本课程, 以激发课程的生成与发展, 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 促进学生能力的成长。

2.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 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 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学习得更为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等, 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这一角色要求教师: (1) 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确立学习目标, 防止方向和策略的偏差。 (2) 监控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3) 创设良好情境, 在学生既有经验和一定知识的基础上, 建构和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 (4) 培养学生兴趣, 提供学生可接纳的、支持性的心理和思想支撑。 (5) 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 帮助其开展创造性、挑战性、批判性的探索活动, 帮助其超越自我, 跨越式发展。

3.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 从原有单一的纸质课本转向以文字教材为主体, 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 向网络教材发展的教材媒介体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 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 能够将网络上知识信息应用课堂教学中去, 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要有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操作能力, 能够将教学软件、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 并且能指导学生进入互联网络检索信息获取知识。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人机关系,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时,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甚至是一些事前难以预料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因此, 要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 防止“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 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 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

2.严防技术和课程教育生硬嫁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但是有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而是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果, 反而会干扰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常规教学手段能达到的, 就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

3.不让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教学中, 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是任何形式的媒体都不能达到的。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 应适当走动, 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 活跃课堂气氛。此外, 优秀的课件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无缝结合、适合教学实际的产物。不能仅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 还要考虑学生的感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 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创设主动学习情境, 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 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8.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篇八

一、课程地位有明显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而原有的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将其作为“副课”。

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通过与原课程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拓展与深化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新增部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二、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三、课程目标体系有变化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重心偏向注重学习过程,共同构建信息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培养锻炼学生对信息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与管理的能力;对信息及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协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新思想,新理念,新标准的学习中,不免有些问题心里还存有疑惑,不甚明了,与大家一起共勉。

1.“非零起点”

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尚未制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免成了“空中楼阁”,这就难免事实上还要从“零起点”去考虑问题。信息技术课和其它课不同,它需要电脑作为工具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2.教师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学习课目。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上好这门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另一方面选修课存在很大的弹性,更需要授课教师不断自我地学习、自我更新。仅仅依靠教师去摸索、尝试,恐怕教改质量是要大打折扣的。快速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怎么解决?

3.选修模块

课改加大了选修分量,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的确容易激发起教学双方的兴趣。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别,所能开出的选修课差别甚大。比如信息技术新课标虽然规定了5个选修系列,但是,每个系列的模块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考核?老师按自己所长报出的选修课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选择老师时如果厚此而薄彼,学校该怎样排课和协调?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

4.评价方式

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领域,由于一直以来都属于高中的次科,甚至可以说是次次科,学生一直以来都不够重视。现在按新课标的精神,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这一领域修完四个学分,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这一学习领域的重视程度。但是,如何给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给予一个客观统一的评价?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中信息技术课改就有可能变味。

9.认识信息技术教案 篇九

————任务7.1 认识多媒体技术

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主要讲解通过了解多媒体技术及使用Moviemaker软件制作视频的基本过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较高的实用性,通过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以高一年级金融与计算机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情感态度上作为在信息时代下成长的90后学习群体,他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愿望,活泼好动,但是大部分同学还缺乏主观能动性;而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上也给他们提出了需要掌握扎实计算机操作的要求,多媒体软件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以后的职业生涯。同时,在学习本课之前,现有知识水平上学生已经学习了Ofiice应用软件,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并不陌生,同时对多媒体技术有很强的好奇心。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Moviemaker 的基本功能,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利用该软件制作视频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多媒体软件MovieMaker制作简单的视频,体验多媒体技术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探究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观;

 教学重点:Moviemaker视频编辑的基本方法

   教学难点:理运用Movie Maker制作美观的视频短片 教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启发引领法 学法:类比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 教学准备:

1、分组,将该班学生分为三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有不同层次学生,选出组长;

2、准备不同种类的素材、设置操作任务题、准备资源包;

3、下发技能评价表,便于操作训练考评;

4、创建FTP提交区,便于成员间进行成果交流和评价。

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由同学们常用的QQ空间中动感相册的功能所制作的动感影集,抓住同学们对动感内容的兴趣,通过展示提出问题:QQ动感影集是我们的一种应用,相比静态图片有何优势?继而引导:其实用多媒体软件Movie maker就可以制作完成。

二、情景创设

三、任务进阶 任务

一、初体验 明流程

(演示讲解,同学动手实践,初步明确短片制作的流程)

视频编辑的一般流程,即素材导入、片头片尾制作、转场添加、效果运用、视频输出。

任务

二、重阅读 连连看

(认真阅读书本内容和助学内容,掌握功能运用的基本方法)

设置连连看,将任务一中的设置选项和具体操作流程进行链接,帮助我们的学生进一步明确软件内容与编辑步骤的对应关系;

操作连连看,则是针对操作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去进行实现的考验,帮助学生了解软件操作,熟悉编辑功能,进一步的巩固和进一步的记忆; 任务三:善设置 巧修饰

(设置好相应的素材内容和效果,对完成的初稿进行修饰和美化)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

1、素材选取

2、转场及效果

3、音频

4、字幕

反例对比 小组作品评价

四、归纳总结(问答及板书)

五、拓展延伸

基本任务:将你所导演的高中生活视频进行完善,制作一个不少于两分钟的视频

10.认识信息技术教案 篇十

姜教授教导知识gif动画是第二单元动画世界的第一课,江师傅的课堂让人感觉非常亲切,自然状态,教室是学生为本,教师发挥针效果。这里我专注于我的观点我的观点:

第一,明确思维,明确目标

在这个大厅里,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四个链接,通过动画的欣赏,学习动画,探索动画,动画四层板的应用到层次深入,让学生了解动画的原理。培养思维方法和培训,建立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软件平台技能,实现有机结合三个目标,同时渗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成功进口,刺激利益

蒋老师班进入设计非常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姜老师在介绍学生喜欢的山羊图片的宣传地图,两个宣传地图哪一个?幻灯片是图片的正常格式,另一张幻灯片带有gif动画图片。学生的眼睛立即被吸引,从而刺激学生学习渴望和学习激情。好的开始是 一半的成功,一个好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来自其他同学的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三,注重自主,互相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江教师非常重视自主研究的学生,在学习每个新知识之前,江师傅将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尝试然后广播反馈,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力驱使一个弱小的学生,而不是单调的灌输。

本课程,无论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或教学过程的安排,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理解以动画为主线,在课堂上始终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使学生对这一思路和发展的主线感兴趣,实现教学目标。以下是相同的

11.认识信息技术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错误;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93-1

如今,小学信息技术课已经被选为必修课。因为信息技术课是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和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前所未见的问题。怎样依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一般来说,在经济较为发达、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国家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不太发达、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来讲,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错误认识。主要的问题错误认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错误

从计算机课程逐步转向信息技术课程,实际上就是把计算机作为授课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出发点是运用信息技术课程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运用它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把信息技术作用作为教育工具。学校的老师在这方面付出了很多这是肯定的,并且学生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然而成效却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又偏离了开设信息课程的宗旨。

二、教材编排的错误

1.迄今为止,我国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间不长,在教材的编排问题与课程的设置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每个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大体上一样的,其核心就是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水平。因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是大致相同的,编写教材时运用的是“一纲多本”的形式,所以体现不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有些条件差的地区没办法进行信息教育。这就导致了有些地区课本与实际没有结合,使学生不能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2.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定下的课时不吻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学校都选择最少的30至40节课时,这样只能刚好达到教学目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创新,效果不佳。教育界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让它为其他学科服务,并且在实践中得以应用,然而如今的教材编写没把这一点作为重点。

3.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法太过简单。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按部就班地解决任务,在解决任务的时候引出课本中的知识点,其中是存在较多弊端的。

三、关于信息教育错误认识的应对策略

1.对于信息技术教材开发的建议。我们应当着重对信息技术课本的研究和挖掘,信息技术的课本不可能是长时间一层不变的,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先进的知识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更有兴趣,并且也避免了不同的年级教材却相同的现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知识也在不断变化中。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融入到其他学科中,信息技术学科安排的课时较少但知识点又相对比较多,增加信息技术课时又觉得不切实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其一部分知识融入到其他学科中。

2.可以在每章课程结束后加上小结。教材是需要有总结性的,并且教学的主体又是小学生,可以在每章课程结束后面加上小结,把本章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概括,让小学生节约学习时间的同时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关于上机练习。当今教学更注重学习应当和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劳动相结合,学习要结合实际,计算机课程也是如此。上机练习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必经之路,老师应该采用随教随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知识的时候学会灵活运用。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它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一切日常生活。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投入不少的人财物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将信息技术推广到各行各业。我国教育界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学科,老师们平时要关注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都要能应付自如。把信息技术课本的精髓与其他科目课本相结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的熏陶下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时俱进的同时不断创新,为祖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雅芬.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评价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6).

[2]胡朋贵.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3(31).

12.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认识 篇十二

1 微课概念的演变及其特点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 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 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然而, 微课程是什么?它有没有统一规范的概念等一系列的疑问, 为此本文将先对微课程概念的演变进行梳理和简单的总结。

1.1 微课程在国外的发展

在国外, 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 Roy A·Mc Grew所提出的60秒钟的课程, 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 (简称OML) 。2008年, 微课这个名词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一分钟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 并且给出了较新的富有讨论性的微课程概念。戴维·彭罗斯认为, 微课既可以作为一种进行知识挖掘的工具, 又可以作为知识脉冲。

1.2 微课程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的微课程的发展起源于电化教育, 早期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幻灯、无声电影、录音、电视和录像等, 并且有一段狂热时期使用这些媒体技术制作了一大批以T为存储单位具有教学性差、视频质量差、效率低等显着缺点的教学电视节目。这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 有相当数量的电视教材不能进入课堂。

在我国, 首次关注并提出微课程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的胡铁生, 他在2011年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定义, 他的最新版的关于微课的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 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 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在国内教育技术界出现了几位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分别以他们各自的专业视觉诠释他们对微课的理解:华师的焦建利教授撰写了一篇文章《微课及其应用》, 该文给出的微课定义比较具体清晰, 其目标是以讲解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达到学习要求, 组织表现形式的核心特点是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播放;南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张一春教授对微课的理解是使学习者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达到最佳效果, 从而通过载体流媒体形式展示简短、完整的且经过精心设计的某个知识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活动。

1.3 微课的特点

通过对有关专家对微课的诠释,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 (CLT) 理解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认真分析和整理, 可以发现微课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 时间短暂性, (www.fwsir.com) 一段教学微课程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符合心理学上有关人的注意力规律。

(2) 目的明确性, 仅就为某一知识点的讲解, 教学内容精简。

(3) 呈现形式多样性, 可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 采用不同媒体来呈现, 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4) 共享性, 精心制作好的教学微课程可以多人重复学习使用

(5) 资源占有率少及重复性, 微课视频及配套资源容量一般只占几十兆左右, 视频支持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多样不受限制。

2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展情况

2.1 信息技术与微课之间的关联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它通过教师直观的讲解及简单的演示, 然后通过学生的自我操作练习来掌握技能。信息技术课程在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1) 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将为学生今后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基础铺垫。

(2) 发展性:信息技术课程起步晚, 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3) 实践性:操作与知识和过程与结果两大块并重。

信息技术课堂是由若干个短小精悍的微课学习环节组合在一起的, 如能将其中的教学环节制作成微课的话, 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

微课是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较好地符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所强调的语言、空间、音乐等智能的培养和发展。

2.2 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逐步规范了, 各省纷纷以各自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出台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纲要文件, 比如,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013年修订) 》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 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但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 微课建设方面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学校或教师对微课、翻转课堂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造成错误的盲目实践。

(2) 面向的教学对象模糊, 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3) 对微课的本质认识不清, 与传统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相混淆。

(4) 在设置教学环节时不规范。

(5) 技术和设备的限制, 拍摄效果差。

2.3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优势

胡铁生老师曾提出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6+1”来解释:即1个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 配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教育资源的手段。尤其是对融合微课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 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 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节约时间, 对某些简单的操作不重复教学, 从而改善或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巩固自主学习。

总之, 微课是我们应该去尝试的新模式, 我们应该去创新和突破, 从而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微时代已悄然而至, 逐渐地改变并微化了阅读以及学习方式的习惯。在微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微课程是一种符合认知负荷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 并逐步整合到各种学科实际教学当中去。对微课概念的演变及特点、小学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整合微课之后的一些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可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时代,微课,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3.认识信息技术教案 篇十三

教学反思

夹河中心小学马文玉

主要内容及其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是整套教材的“开篇”,信息技术学科的启蒙阶段,担负着引导学生 入门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形象直 观的讲解和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快速掌握 Windows 的基本操作,熟练鼠标的操作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更多的应用软件以及信息技术 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本套教材以 Windowsxp 为操作系统。学生应该对 Windowsxp 操作系统有一个 初步的了解。Windowsxp 是目前 PC 机上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操作系统,但它并 不是唯一的、毫无缺点的操作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 实践掌握 Windowsxp 系统的桌面、窗口、开关机等基本操作,了解用计算机处理 信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为今后学习在此操作系统上 使用应用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14.认识信息技术教案 篇十四

----分数的初步认识

温宿镇六校

李薇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技术,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应自己水平的联系,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以上理念,我在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如何把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作了如下的安排。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这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数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练习内容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力求为学生数学学习设计一个便于操作的平台,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将教学流程预设以下版块:认识二分之一,我的学习我做主,分数名称,勇闯智慧关。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变得生动活泼,实现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学一开始,创设情境;“老师这有4个一样的苹果,请同学们移动鼠标任意选一份把它分给两个同学,看看谁得最公平。”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引导,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紧接着“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当学生得出每人得到半个后提问?“一般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讨论,一半该怎样表示呢?由此自然引入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1)初步认识概念

学生只要操纵鼠标点击二分之一这个板块,½的演示过程就成现在眼前,一目了然。看这样的显示多直观,比用学具、教具的操作方便,科学得多了,而且还改变了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这里我设计了一下活动 活动一,我的学习我做主

在“我的学习我做主”这个版块里,设置了“小熊分饼”的演示过程,此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你想学习哪些内容,让鼠标动起来吧!”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落实新理念。

活动二,交流汇报自学情况,充分展示自己。

谈谈自己都认识了几分之几,学生可能会说“我在小熊分饼”这里知道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个饼的三分之一,也可能说认识了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使几分之一的含义得以充分理解,在这里再次强调“平均分”的概念。

活动三,我来创作

要求学生打开“画图”程序,确定要求,让学生自主操作,创作一个几分之一。在这里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得到锻炼,达到了数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整合。

活动四,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学生通过点击“分数名称”这个版块,完成自学,交流汇报,以二分之一为例。

三、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想的重要手段。打开“勇闯智慧关”这个版块,学生操作鼠标,回答正确,会对学生表示表扬:“噢,答对了!”并到下一关,如果学生答错了,会说:“嗯,答错了”,并要求重新进行操作,这不仅让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情况,还时时激励他们认真动脑,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而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活泼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学、敢于学、会于学,从而体验成功快乐,既保证了全体的达标,又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2、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由于数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并且在这个教学网页中,每次返回首页,学生都会看到“你在专心听讲吗”这个界面,避免了教师生硬、强制的约束、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以此课为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配合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个别差异,提供弹性学习空间,避免了传统教学形式中以教师演示、概念整理、习题巩固的单

15.认识信息技术教案 篇十五

1. 运用信息技术应遵守的原则。

1.1 运用信息技术要以教学为主。

在很多公开课上, 有些教师千方百计地用上课件, 以此来体现这是一节充满现代感的好课。针对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课件应主要针对某个教学难点或重点来设计, 紧扣教学内容, 切忌脱离实际, 使学生的注意力仅停留于课件本身, 对其包含的内容却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对此,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教师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 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课件辅助教学。

1.2 要以学生情况为背景。

在许多学校, 多媒体已成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 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 不作任何改动就拿来用。而课件内容不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效果上也会相差甚远。因此, 教师要先熟悉教材内容, 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 按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 然后根据教案内容的层次, 设置课件的页面, 再上网查询和教材有关的信息资料, 最后经过比较、筛选, 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 完成课件。

2. 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 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 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 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 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创设问题情境阶段, 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 把学生引入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 并提出探究的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 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 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探究各种问题, 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 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 互相交流, 对比, 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 配上不同颜色, 鼓励学生设计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 画出的图案千姿百态, 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 开阔了视野, 激活了思维, 增强了想象,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3. 应用多媒体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在讲立体图形时, 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片《旋转着的地球》, 时间是半分钟。在同学观看时, 结合课题讲解,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我们在制作幻灯片时, 注意用意明确, 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课件中, 幻灯片的连接注意合理、自然, 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 使其变化有序, 尽量使得求解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 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学习状态。

4.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 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再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 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 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在《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中,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 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 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 从而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 可以利用实物, 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六个字母, 但由于实物不透明, 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 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 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 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 抽象于实践, 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 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 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 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5.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利器———《超级画板》。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光有计算机没有适合的技术支持同样无法实施。中科院张景中院士主持开发的“Z+Z”智能教育平台作为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教育软件, 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其中的《超级画板》更是为我国师生量身定做的教育软件。《超级画板》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便利。《超级画板》相比较其他教学辅助软件而言, 有如下特点:智能画笔、智能化的数学文本显示、选择操作更加如意、视窗功能、支持色彩渐变画笔和填充、角、任意角和线段的标注、可变换文本、对象锁定、跟踪的几何对象、能生成表格和统计表、动态测量和测量的格式多样化、推理和自动推理、函数或参数方程的曲线作图、变量对象和变量动画、手写手画、多媒体、编程计算和作图、迭代作图和宏工具、几何变换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黄平.《超级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OL.

[2]沈晓芸.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OL.

[3]陆琼.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OL.

16.认识信息技术教案 篇十六

我在数学课改的实践中,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就能有力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现代教育技术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脑子里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让教学形式有趣、新颖、生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运用电脑动画讲述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理,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索学习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统计》(北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知识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想看动画片,教师准备了四部(电脑播放片段):《蓝猫三千问》、《西游记》、《蜡笔小新》、《猫和老鼠》。现在只能放一部,问小朋友放哪一部好呢?多媒体呈现的是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动画片,小朋友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解决问题的动机一触即发。再如教学《可能性》(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导入设计为:屏幕上出现顾客参加超市幸运转盘的摇奖活动,许多人没有中。正在同学们焦急观看时,教师说:“这些摇奖活动中蕴涵了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渴望知道答案的同学们马上进入了探究状态。

多媒体计算机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主人

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微机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及开发,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环境,也就不断地强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刺激——反应”,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发现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自己参与并发现新事物、新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一年级北师大版本《认识图形》一课,为了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就在多媒体中制作了一组由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组成的各种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象什么,如鸡、船、树、狗、交警、亭子等,使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在大脑中想象出来并说出用什么图形表示物体的哪一部分。接下来让他们自己拼,看谁拼得多、拼得好。有的小朋友就拼出了机器人、鱼、汽车、坦克、不倒翁等。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有利于我们突破重点和难点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很多学生都感觉它深奥而枯燥。为转变这一状态,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教学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教学北师大版《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钟面,学生可以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从而可以自主地发现整时的特征:“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一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整时的能力。

四、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取、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效率高的特点,能增强课堂密度,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内在的迁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课堂中学生们在电脑“动”的显示过程中,辅之以“静”的思考,既增加了容量,又扩大了思维的空间。如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张能操作的“百数表”,学生用鼠标点击按扭,能利用颜色的变化突出显示出横排、竖排、斜排上的数,帮助学生发现排列规律;还能提取单数或双数,进行转换格式排列,让学生探究数的特征;学生还能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数的排列形式呈现出来,充分挖掘出了“百数表”蕴含的奥秘。同样新知识教学后,学生已开始疲劳,而这时却又是很重要的练习环节。教师会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以基本题为主的尝试练习,以及以变式题、综合题为主的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而这层次不同的多种练习,要靠粉笔一一板书,一是浪费时间,二是课堂节奏不紧凑,三是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若在这时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所达到的练习效果完全不同。

17.《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篇十七

1、学会设置超链接。

2、掌握设置动作按钮的方法。

3、学会打印幻灯片。

重点难点:目标1、2

教具准备:

电脑、投影机、幻灯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网页中的超链接一样,在演示文稿中设超链接,可以在放映时方便、快速地展示相关的内容。

一、设置超级链接。

1、可为选定的文字、图片等对象进行超链接。

2、[动手做]:设置文字的超链接。

操作:打开文稿——选定文字——幻灯片放映、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确定。

3、其作用是:从一张纪灯片,跳转到指定的下一张幻灯片上。

二、设置动作按钮。

1、为控制幻灯片的播放顺序,可设置一些动作按钮。

2、[动手做]:在幻灯片中设置动作按钮。

操作:打开演示文稿并指定当前幻灯片——幻灯片放映、动作按钮——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确定。

三、链接到文件或网页。

1、为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超链接到本地文件或网上的网页。

2、[动手做]:为幻灯片与WORD文档建立链接关系。

操作:选定对象——动作设置——超级链接到……——确定。

3、[动手做]:把文字“骆驼和羊的故事”链接到网页上。

操作:选定对象——插入——超级链接——插入超级链接(网页地址)。

四、打印幻灯片。

1、[动手做]:打印幻灯片。

操作:文件——打印……——确定。

2、了解:演示文稿的打包与解包。

五、小结。

学生小结:[我的收获]

教师小结:xxxxx。

六、课后练习P65

1—5题。

[课后记]:

信息技术教案:超链接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超级连接的含义。

2、学会演示文稿内部的超级连接。

教学重点:

学会在幻灯片中设置超级连接。

教学难点:

理解超级连接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演示文稿范例。

2、上次制作的演示文稿“动物的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超级连接的含义。

“同学们,你们到饭店点过菜吗?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会儿点的菜就端上来了。在电脑里也可以‘点菜’,当然这菜只能看不能吃(开始演示范例)。在这一张幻灯片里有四种动物,想看什么就点什么,它马上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请同学们先打开上次保存的演示文稿——动物的家。”

二、设置超级连接。

要完成点菜的效果就要用到“超级连接”这个功能。(演示对猴子的超级连接)

1、将猴子两个字选中,选择[幻灯片放映]菜单中的[动作设置]命令,弹出‘动作设置’对话框。

2、在‘单击鼠标时的动作’一栏里选择[超级连接到]一项,选择要连接到的那张幻灯片,点确定。

3、回到视图状态,你会发现猴子的文本框变了,鼠标指向猴子的针也变成了手,单击后你发现了什么?

4、现在用同样的方法连接好其他3张幻灯。同学自己超做完成幻灯的连接。教师个别指导。

5、但我们又想回到开始时的第一张幻灯片,那该怎么办呢?学生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提示:同样的连接可以用复制的方法。

三、共享成功的喜悦。

18.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认识键盘》 篇十八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认识键盘》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键盘是计算机最基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键盘的操作及指法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教材上本课内容比较多,因此,我将此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键盘分区及名称;熟悉主键盘区的字符键,能正确输入字符;学会使用几个常用控制键。第二课时,认识光标控制区及小键盘区的常用键;认识“写字板”,能够在“写字板”中正确输入字符。本设计为第一课时。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有些初步的了解,基本掌握了鼠标的操作,这些内容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从我以前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来看,有不少学生对于键盘及指法训练很难产生兴趣。即使在教师的强烈督促下,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甚至易养成不良的击键习惯。为了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就巧妙地在课堂上设计了童话情境及闯关游戏的任务形式,以求创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之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了解键盘分区,能说出各分区名称。

2、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熟悉主键盘中的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的名称和分布规律。

3、让学生了解Enter键、Backspace键、Shift键和Caps Lock键等的使用方法。

4、初步认识基准键,在体验中感悟击键方法。◆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找”和“摸”的过程中,熟悉键盘并认识主键盘区各键的名称及分布。

2、在“闯关”游戏中,学会输入字符并体验控制键的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认识、操作键盘,使其在不断地尝试中,感受成功,体验学习计算机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教学策略】 ◆教法:本课主要采用引导法、演示法。本节内容中,键盘分区及字符键的分布,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键盘来完成。控制键的认识及字符的输入,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学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尝试、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主键盘区的字符键和几个控制键——Enter、Backspace、Shift和Caps Lock。难点:认识并会用Backspace、Shift和Caps Lock。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神秘的地方,你们愿意吗?好,出发!播放动画——《键盘群岛》。

师:这是什么地方呀?(生:键盘国!)恩,那我们今天就到键盘国去旅游吧。

〖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时,我没有按常规教学出示一个键盘,而是创设了键盘国情境——将键盘各分区打散,设计成键盘群岛出示。动画配上音效新奇而有趣,不但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还为下面教学键盘分区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研讨学习部分

1、键盘分区。

师:请你仔细地观察,键盘国由几个小岛组成?各小岛的名称分别叫什么?生观察并回答:五个,分别是主键盘岛、功能键岛、光标控制岛、小键盘岛和指示灯岛。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键盘,就藏在桌子下面。你能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出这5个岛吗?请大家用手指在自己的键盘上分一分,圈一圈。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师生交流:找好了吗?请你上来指一指!指名一学生演示。师:这些岛在键盘上我们称之为区(课件演示:键盘群岛变成键盘图,并标出分区线)。下面,请大家一起说出各分区名称。师逐个指,生说名称,然后师简单介绍各区:蓝色区域为功能键区,每一个键都有它特定的功能;黄色区域是光标控制区,这里的键可以控制光标的位置;绿色区域是小键盘区,常用来帮助我们输入数字;键盘右上角是指示灯区,告诉我们指示灯的一些信息;红色区域是主键盘区,包含了我们最常用的一些键,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主键盘区。(板书“主键盘区”并出示动画:放大的主键盘区图)

〖设计意图:键盘群岛的划分,符合键盘分布“将功能相近的键放在一起”这一规律。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键盘国各岛并说出其名称,再通过观察自己的键盘,认识各分区,最后由教师简单介绍各分区主要功能。这样由浅入深的安排,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组织顺序。〗

2、认识字母、数字键。

师:主键盘岛上住着四种小居民,它们分别是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和特殊控制键。(板书: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特殊控制键)请你找一找,字母键和数字键分别住在什么地方?数一数,这两种居民各有多少人?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交流:找到的人请举手!师对学生回答作适当的表扬,用课件出示键位并板书: 字母键 26个(键变色)数字键 10个(数字变色)〖设计意图:学生很容易找到主键盘区的字母键和数字键,因此此环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师生谈话交流,帮助个别没有找到的学生掌握正确的位置。〗

3、认识符号键

师:下面我们再来认识符号键。符号特别外向,喜欢交朋友,总是两个两个地住在一起,有的是符号和符号住在一起,有的是符号和数字住在一起。同学们,你能在主键盘区找出多少对这样的朋友呢?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交流:你找到多少对?我们一起来数数吧。(课件出示键位并板书:符号键 21个(键变色))师总结:符号键都是双字符键(课件出示“双”),每一个键上都有两个字符,在键面上方的叫上档字符,在下方的就叫——下档字符。比如:分号冒号键,冒号是上档字符,分号是下档字符(课件演示)。〖设计意图: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将双字符键的特征用“喜欢交朋友”、“两个两个地住在一起”这样的儿童化语言来说明,生动而形象,唤醒了学生的无意识记;“你能找出多少对这样的朋友?”则鼓舞着学生主动探究。〗

3、认识特殊控制键

师:主键盘岛上还住着一群特殊控制键,主要是由这些键组成的(课件出示键位及名称):制表定位键、大小写锁定键、换档键、控制键、转换键、空格键、回车键和退格键等等。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我说你找”的游戏。请大家把自己的键盘拉出来,对照大屏幕上的键盘图,请你用手指出老师指定的键。

师生活动:师说生指,认识各键位置及名称。活动中指出: ·大小写锁定键是Caps Lock指示灯的开关 · Shift、Ctrl和Alt在主键盘区两侧各有一个键

交流:这些特殊控制键你们都认识了吗?下面,老师要来抽查了。师说名称,请学生指出键位,然后听主键盘岛岛主的介绍并板书: 退格键Backspace 回车键Enter 换档键Shift 大小写锁定键Caps Lock。

结合课件,认识退格键Backspace、回车键Enter、换(上)档键Shift和大小写锁定键Caps Lock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Backspace: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 Enter:换行或命令结束。

★ Shift键:输入双字符键的上档字符。★ Caps Lock键:切换大小写字母。

〖设计意图:控制键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将其分解成三层,一找出位置,二了解作用,三学会用法。玩“我说你找”游戏,让学生通过触觉感受键位;借助“主键盘岛岛主”这一声音形象,再结合动画演示操作,调动听觉和视觉多种感官学习、记忆;最后通过读键名,再次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活动尝试

师:主键盘岛岛主觉得大家学习得很努力,所以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但是必须要闯过三关才能拿到,大家有信心过关吗?

请大家打开你桌面上的“闯关”。

师:在闯关之前,我先来说说闯关的方法,(准备广播了,可以吗?广播教学)单击文本框,出现一条闪烁的插入点后,你就可以键入你的口令了。输完口令可以敲回车键确认,也可以单击Enter按钮确认。如果你输错了可以按退格键删除,也可以单击“重来”按钮重新输入。大家听明白了吗?

1、第一关:输入数字口令“20061025”。

师:下面我来公布第一关口令——20061025,这一关,我们要请主键盘区的数字朋友帮忙。学生尝试,师提醒大家:自己完成后可以帮助旁边有困难的同学过关。

交流:过关的请举手!这些数字都是下档字符,你是怎么输入的呢?(直接按数字键就可以了。)

2、第二关:输入字母口令“asdf JKL”。

师:这一关比第一关要难一些,我们先来看看口令是什么?(出示)是七个字母,要请字母朋友帮忙。前面四个是——小写字母,而后面的是三个大写字母。怎样切换大小写呢?——按大小写锁定键。师:谁上来试试?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练习。

3、第三关:请输入属于你的一种表情符号。开心 :-)难过 :-(失望 :-| 犯困 |-)老师先来采访一下,现在你的心情可以用哪种符号来表示?为什么? 师生谈话。(2名)

师:老师也很开心,因为你们都很棒!那你知道你的心情符号怎么输入吗?比如,我的开心表情是由三个符号组成的,分别是冒号、减号、右括号,其中减号是下档字符,冒号和右括号是上档字符。怎么输呢? 生说,师示范操作:强调Shift键要先按住,输完上档字符再松开。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闯关”形式设计了三个由易到难的练习,第一关,数字,当日日期;第二关,大小写混合字母,体验大小写锁定键的用法;第三关,表情符号,体验换档键的用法。在闯关内容的设计上,我有意识地选择日期、基准键位字母、QQ表情等信息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打字游戏。

哦!原来岛主的礼物是一个打字游戏呀!老师作一个友情提示: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要坐端正了,并且尽量用两只手、十个手指击键,能做到吗?好,开始吧!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礼物”是一个基准键指法练习软件,但本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指法不作要求,只要学生熟悉ASDFGHJKL这几个键的位置,并且端正打字的姿势,为下一课练习指法作准备。〗

四、总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在主键盘岛岛主的指引下认识了键盘(板书课题:认识键盘),知道键盘是由五个区组成的,分别是——

生回答:主键盘区、功能键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和指示灯区。师:我们还认识了很多键盘朋友,是吗?谁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

拓展:生活中,我们使用的键盘是各式各样的,课后,大家可以在不同的键盘上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的键和不同的键。板书设计

8、认识键盘

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和特殊控制键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上一篇:我是一个捣蛋鬼作文下一篇:交通安全体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