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总览

2024-07-14

地域文化总览(精选8篇)

1.地域文化总览 篇一

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作文

从本质上讲,建筑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全球化的建筑有其合理的内涵。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

从大的方面说,欧洲与美洲就有相当大的差别;即使在欧洲,西欧与东欧又有所不同;西欧中,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亦各有特色。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如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等风采各异。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

中国从历史地理条件发展,从来就有文化上的分解。陈述彭院士将地域文化分为绿洲城市、港口城市、盆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并且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列有12个都市群,它们与中华民族多元古文化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近代建筑也有利用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的实例,从50年代起更有佳作陆续呈现。

因此,我们要有更为宽阔的地域视野,在全方位发展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时,发展建筑地域文化,促进建筑创作的繁荣,而不能流于建筑表面新式的追求。

2.地域文化总览 篇二

■李军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在当前全球化大潮冲击下, 西方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形成巨大冲击。面对充斥着平庸、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的现代城市, 人们渐渐意识到建筑与城市的本土特色缺失以及地区风格雷同等问题, 及其造成的地方文化的衰落与历史文脉的断裂。面对种种问题, 在今天中国的快速发展建设中,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形式多样的优秀乡土建筑, 挖掘本土建筑文化传统, 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弘扬地域文化,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与建筑。

一、地区主义研究概述

地域主义建筑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刘易斯·芒福德于加州所说的:“海湾地区建筑形式”是一种“现代主义的具有本土和人文的形式”。1957年, 英国著名建筑师斯特林在《论地区主义与现代建筑》一文中, 更明确地提倡“地区主义”, 主张“考虑现实技术和现实经济”的“新传统主义”。1964年, 鲁道夫斯基主持了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展览, 同年出版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 成为引发建筑学术界重新认识“非主流建筑”的经典著作 (图1)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建筑界提出了“全球——地区建筑” (Global Architecture) 的概念。今天, 全球范围成功的建筑实践非常多, 比如伦左·皮亚诺设计的特吉巴欧文化中心 (图2) 及德国的生土建筑实践 (图3) 。

亚洲的日本十分重视发展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丹下健三设计的香川县厅舍、仓敷市厅舍, 都通过清水混凝土, 将现代功能、技术与日本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特征较完美地结合起来。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 现代地域性建筑的主要特点表现在适应当地气候与重新阐释当地传统建筑文化上。如以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为代表的“生态热带建筑”思想及其设计实践。南亚地区以印度为代表, 其地域性建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气候的设计;二是采用当地建筑材料;三是注重当地文化。查尔斯·柯里亚是印度现代地域建筑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 印度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印度的自然气候与文化条件。

二、中国民居建筑研究

中国民居研究, 早期只是单纯地对现存的民居建筑进行测绘调查, 从技术、手法上加以归纳分析。而对传统民居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因素、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以及使用人的生活、习俗、信仰等对建筑的影响等方面较少涉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 民居研究从单学科研究进入到多方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关注的范围也从建筑层面上升到村落、聚落层面。

由于中国南北气候差异悬殊, 材料资源又存在很多差别, 加上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 形成了我国传统民居鲜明的民族特征和丰富的地方特色。今天的地域建筑创作可以从传统民居中汲取最直接的原始资料、经验、技术、手法以及某些创作规律。

三、中国地域建筑创作实践

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 一直是中国建筑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20世纪50年代,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局部符号嫁接或简化应用到建筑中。如北京火车站、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民族饭店等建筑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可以明显地看到很多活跃的建筑创作实践:福建武夷山庄, 体现武夷山“碧水丹山”的独特风貌并使用地方材料和当地民居的建筑做法;仪陇朱德纪念馆、四川九寨沟宾馆、临潼华清宾舍等建筑体现了当地民居建筑的诸多特点;新疆地区则主要体现在民族形式向地域性转换, 如吐鲁番招待所拱结构屋面上覆以黄土, 冬暖夏凉;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改造, 延续以北京四合院民居为代表的有机更新。

近些年, 有一些建筑师在对中国本土建筑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投身建筑实践, 创作出一批极具乡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建筑作品, 如九寨沟国际大酒店、深圳万科第五园、云南昆明“土著巢”、西藏阿里苹果小学、甘肃毛寺生态实验小学 (图4) 等。

四、地域建筑创作的几点思考

回顾中国地域建筑的创作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实践是对传统建筑“形”的抽象与摹仿。如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 将中国传统园林、庭院及中国传统民居部分符号成功运用到现代建筑中;齐康设计的河南省博物馆以覆斗形的宋陵为原型, 并对中国远古时期的建筑特征进行了抽象化运用。但在探索各地域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精神特质及营建技术等方面地域建筑创作实践仍然较少。

当前, 中国地域建筑创作应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对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与精神内涵的把握与传承

传统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合”的文化精神内涵其实是传统建筑的气质与灵魂所在。在今天的建筑创作中, 如何很好地透过表面的形式去理解和把握传统地域建筑的内在空间特质是我们每一个建筑师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这要求我们立足于特定的城市肌理、聚落环境以及建筑空间构成, 探寻其空间生成的内在成因, 以达到建筑与环境之间及建筑空间本体与传统空间的默契。这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

2.对传统营建技术与地方材料的创新再利用

市场经济大潮中, 建筑已经成为一种产品, 形成一种快餐式的建筑文化, 忽视了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及先进建筑技术是现代建筑的标志性特征, 但是对于今天中国的广大乡村地区, 这种建设模式并不适宜。传统材料给人的生命活力与人性的温暖是我们今天很多现代材料无法做到的, 而传统营建技术更是经过千百年实践检验逐渐选择的本土适宜技术。乡村建筑必须强调传统营建技术的更新发展及地方建筑材料的创新性利用, 不断总结、研究传统营建技术与地方材料, 并与现代技术结合, 使营建技术、材料、使用功能与艺术达到和谐统一。

3.对传统建筑朴素生态观、生态思想的总结提炼与继承

传统村落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营造等方面所包含的朴素生态观念, 集中体现了古人的生态智慧, 不断研究与发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思想和手法, 学习其中适应地方气候的原理、模式和方法, 可以为发展、运用并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建筑提供启迪。

五、结语

研究乡土建筑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人的生存智慧与营建智慧, 更好地建设我们生存的家园。对于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 加大乡土建筑研究, 推进地域建筑创作, 推进建筑的地区化、本土化, 无论从文化的角度、环境的角度或是建筑设计的角度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 提倡各种本土建筑技术的应用, 发展地区建筑, 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视角审视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徐洪澎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说起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实质上就是建筑的地域性问题。受到广泛认同的建筑地域性的含义是“建筑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特定的关联。”即强调建筑与特定时期地域文化的关系而非建筑或是其特定文化环境本身,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扩展视域, 从更宏观、更整体和更动态的视角研究建筑的地域性问题。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借助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人类文化的新兴学科。如同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建构基础一样, 文化生态系统是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核心。文化生态系统由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共同组成, 涵盖了人类生存的整个文化环境。文化生态是指“一定时期、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各种具体文化样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其核心含义有两点:一是强调文化类似于生命体, 是动态发展演化的;二是强调这一生命体在整体环境中的互动关系, 这是文化动态发展演化的原因。具体到建筑文化, 建筑的地域性也是强调建筑文化的动态发展, 以及建筑与其所处环境中文化要素的相互关系, 这说明建筑地域性与建筑文化生态的核心含义是一致的。经过文化生态学学者的研究, 已经探明了文化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规律, 借助这些规律, 至少可以对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关系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形成较确定和清晰的认识。

首先, 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和载体, 其表现要依赖于地域文化生态系统的状态。文化生态学中文化要素和文化生态系统整体的关系是统一、不可分割的。要素是整体的基础, 整体相对于要素居于支配的地位, 是系统的主导, 对其内部构成要素具有制约性, 即系统中要素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并不完全由其自身决定, 更主要是受到整体的制约。任何地域的传统民居都是当时地域文化生态系统的景观表现载体, 其建筑空间效率的高与低、建造形式的美与丑、建造工艺的好与差都是由当时地域文化所主导, 反映的是整体文化生态系统的状态。东北民居形体方正、造型简单、工艺粗糙、材料廉价就是由气候寒冷、地域偏远、经济落后等整体地域文化特征决定的。时至今日, 东北大部分新建乡村民居的文化品味和个性特征依然不强, 这也是由当前东北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特点所决定的, 不是光靠几个建筑师的精心设计, 或是政府的经济扶持等措施就能够改变的, 必须依靠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建设来推动乡村民居的发展。

其次, 特定区域的文化生态系统与其他区域系统之间存在文化能量互换, 传统民居文化也会受到其他地域建筑文化影响。一方面, 文化底蕴越深厚、文化活力越强的文化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 民居文化对其他地域建筑文化影响的抵御力就越强, 相反若系统的稳定性弱, 就很容易受到其他地域建筑文化的冲击。当前保存较好的、个性特征突出的传统民居大多是因为自身文化生态系统一直具有相对较强的活力, 有足够的外来文化抵御力, 保证了其发展的连续性。如徽州民居、北京民居等。另一方面, 先进的民居文化拥有较高的文化势位, 相对落后的民居文化处于较低的文化势位, 当两个文化生态系统存在文化传播途径时, 势位高的建筑文化必然向势位低的建筑文化传播, 传播的程度将由两者的势差和传播途径决定。一些文化势位不高的传统民居因为自身文化生态系统的封闭性, 也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比如刚解放时黑龙江鄂伦春等民族还有“仙人柱”这样的简易民居, 但随后由于和先进文化的交流增多, 这种民居很快就消失了。

第三, 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生态系统动态演变的结果, 对其保护必须适应文化动态发展规律。文化生态学研究认为系统整体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 而变动是绝对的, 系统随时间不断发生着运动, 系统中的结构总是要被打破, 由新的结构所代替。系统与环境或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系统内部保持必要活力、相对稳定而又不至僵化的必要条件。系统的动态性决定了对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需要动态地考察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不但要从共时态认识其文化系统处于相对稳定时的状态, 而且要从历时态考察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性, 揭示其动态发展变化的根源及其规律, 据此采取符合系统发展规律的有效措施。如对待当前的传统民居, 一味的片面保护或是拆建都未必是正确的做法, 应该根据当前文化生态系统的特征, 采取适合的办法使这些传统民居发挥最大效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这些传统民居更好地传达地域文化, 实现更健康的发展。

传统民居和建筑地域性的问题是建筑理论永恒的话题, 上文只是概述文化生态系统的理论对廓清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关系的作用, 在范围和深度上都只是泛泛而谈, 这方面真正的研究还需要不断扩展和深入。

闽文化对福建传统民居的影响

■戴志坚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教授

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副会长

福建传统民居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积而形成的居住建筑模式, 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闽文化与福建建筑文化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

一、闽文化特征

1.多元性

闽文化的主体是多元的。纵观福建文化的发展历程, 闽越文化遗风、中原文化传入、宗教文化传播和海外文化冲击是其形成的主要源流。

福建古为闽越地, 秦汉之前, 百越文化在福建占有重要地位。闽越人喜欢濒临江海居住, 其住屋形式应为干栏式。

中原文化的传入是闽文化覆盖层中最厚的一层。据考证, 中原汉人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一是西晋末年的八姓入闽, 二是唐初陈元光开发漳州, 三是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 四是北宋南迁。此外, 从永嘉之乱前至明清, 都有中原人士陆续入闽定居。入闽的移民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 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土坯土墙住宅就是中原汉人带进福建的。另外还有不少闽人北上访学, 也将中原文化带回闽地。现存的福建传统民居, 既有北方盛行的抬梁式木构架形式, 又有南方普遍采用的穿斗式木构架体系, 许多中原地区已经失传的构架和构造做法在这里得到延续。在平面布局上, 既有三合院、四合院等中原传统建筑形式, 又有土楼、土堡、竹筒屋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 呈现出多元建筑文化并存的现象。但是不管传统民居的形式和风格怎么演变, 依然保持着中轴线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坡屋顶等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

五代时由于王审知父子崇尚佛教、道教, 佛道文化在福建影响广泛。福建一些著名的佛寺、道观都是在唐及五代时期创立的。伊斯兰教在唐中叶由海路传入泉州, 宋元时有数万阿拉伯人云集泉州。穆斯林后裔在泉州生息繁衍, 建造了我国最早的清真寺, 留下了安葬伊斯兰先贤的灵山圣墓。基督教在明代传入闽北, 并向闽东、闽南发展, 基督教建的教堂、学校、医院几乎遍布全省各地。福建的民间宗教颇有影响, 尤其是宋元前后的民间造神运动, 造就了妈祖—林默、临水夫人—陈靖姑和保生大帝—吴等神, 至今在福建民间仍有广泛影响。祀奉妈祖的天后宫是福建宫观建筑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海外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国际贸易、外商定居闽地、闽人越洋后回归故里等方面。福建东濒海洋, 深水良港星罗棋布。福州的马尾港、泉州的后渚港、漳州的月港、厦门港是四大古港。海上交通的便利扩大了沿海地区与海外商人的贸易往来。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 他国的文化风俗、民情信仰便逐渐与福建文化融汇渗透在一起。在闽南, 各类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应运而生。

2.地域性

在福建, 不同方言区的文化存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性。自然环境和方言是造成地域文化千差万别的主要原因。福建素有“东南山国”和“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境内山岭耸峙, 丘陵起伏。在两条河流之间往往有高大的分水岭阻隔, 所以住在同一流域的人们在社会、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都显示出某种独立性。不同时期的汉人南迁, 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汉语言, 在不同定居地与当地土语相融合, 形成了福建3大方言群、16种地方话和28种地方音。由于北方移民的迁移时间、路线、定居点各不相同, 历史上长期交通不便, 各地域之间交往甚少。纷杂的地方方言与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文化交流的隔阂, 形成了闽文化风格各异的基础。

福建各地的传统民居同样表现出地域性特点。如流行于闽西、闽南山区的土楼和流行于闽中山区的土堡都是防御性建筑, 但在结构、布局等方面存在差异:土楼防卫区与生活区合为一体, 外墙为承重墙并连接其他建筑;土堡以防御为主、居住为辅, 堡墙不作为建筑的受力体, 外围的木结构体系独立存在。又如, 土楼根据所处区域可分为闽南土楼和客家土楼, 虽然它们同被学术界称为“福建土楼”, 在外观造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在平面布局等方面有所不同,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闽南土楼多采用单元式布局, 以满足家庭私密性的需要;客家土楼则采用通廊式布局, 以更好地适应聚族而居的要求。

3.融合性

闽文化并不是封闭的地方文化。无论是历史上, 还是近现代, 它都广泛吸收海内外的优秀文化, 同时把自身文化传播到各国各地。尤其是闽台文化的交融, 是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福建和台湾一水相隔, 许多学者将闽台同划为一个文化区。福建和台湾都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稍有不同的是, 中原移民南徙入闽, 至宋代已基本完成;台湾则是自明末清初开始, 才由南徙入闽的移民后裔再度大规模迁入。在台湾汉族人口中, 福建人约83.1%, 其中闽南人占绝大多数。福建人移民台湾, 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 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 因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祖籍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如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临水夫人也是台湾同胞信奉的神。

闽台民居的建筑形式极其相似。台湾的许多深宅大院完全模仿祖籍地民居, 而且木材、石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大多是从闽地运送来的, 工匠也是从中国大陆聘请来的。清光绪之后至21世纪初仍有不少漳、泉名匠师应聘抵台, 亲自施工或授徒。台湾各地传统建筑的结构、风格大致反映着移民祖籍地的建筑特色。其建筑流派可分为闽南派 (泉州派、漳州派) 、客家派, 个别的还有潮州派和福州派。

二、福建各区建筑文化

1.闽南民居—海洋文化

闽南人具有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传统。人多地少的现实促使闽南人以其面临大海的自然优势, 从海上向外发展谋生。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使闽南民居明显地刻上海洋文化的痕迹。如泉州民居用红砖砌成多种图案, 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红砖文化, 这与古代伊斯兰建筑手法相通。闽南一带大量的中西合璧建筑的存在, 也证实了海洋文化的深层影响。

闽南民居从地域上可分为泉州、漳州两大匠派。平面格局大多是以“三合天井”型或“四合中庭”型为核心, 向纵、横或纵横结合发展起来的, 在城镇人口密集地区还演变出“竹筒屋”的特殊形式。出于防卫的需要, 乡村修建了土楼、土堡。泉州民居“出砖入石”的墙面独具特色, 惠安石雕精美异常, 精巧的砖雕、木雕、泥塑、嵌瓷和丰富生动的屋面形式也很有特色。

2.莆仙民居—科举文化

莆仙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特点。莆仙地区素称“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文化教育兴盛, 科举文化发达。历代世家名宦辈出, 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是他们的追求。体现在传统民居中, 受中原京城居住文化影响至深。

莆仙地区处于闽南与闽东的交叉点, 民居建筑既保持了泉州民居注重外部装饰的优点, 又带有福州官家大宅的气派和威严。县城人口密集地方不乏深宅大院, 多是纵向多进式合院布局, 具有官式建筑的气派。乡村的民居建筑进深不深, 但是面宽很大。莆仙民居的外立面竭力追求气派, 表现出明显的炫耀性。建筑细部过分堆砌, 铺满墙面的装饰使建筑外观极其花哨。外墙面采用“砖石间砌”和“红壁瓦钉”的处理手法, 既富有美感, 又经济实用。

3.闽东民居—江城文化

福州平原是北方汉民入闽后最先定居的地点之一, 中原文化传入的历史比福建其他地区长。经过唐和五代300余年的发展, 闽江下游成了以省会福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

闽东民居具有鲜明的江城文化特色。历代不乏达官贵人在此建宅立业, 民居建筑有较浓的文化氛围, 工艺水平也较高。纵向组合的多天井式布局是福州民居常见的布局形式, 多变的风火山墙是闽东民居最突出的外部特征。连片纵向多进式的合院民居如“三坊七巷”布局有方, 设计合理, 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在民居内部装修上, 制作精良, 雕刻生动, 构图活泼。在外墙材料上, 福州民居采用“城市瓦砾土”, 福清民居采用“金包银”, 可谓匠心独具。

4.闽北民居—书院文化

闽北是中原文化最早到达的地区。两宋时期闽北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 人才辈出。特别是朱熹在闽北讲学数十年, 使闽北成为理学中心。当时闽北书院如林, 学者如云。后因明清开发沿海, 重心南移, 闽北相对落伍。闽北盛产木材, 民居至今沿用木作穿斗木结构。

闽北东片民居建筑以南平为中心, 有合院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天井式民居、虚脚楼民居等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闽北西片建筑以武夷山为中心。这里是朱熹讲学、述著之地, 大型多进合院式民居常设有书院或读书厅, 体现了理学之邦的书院文化传统。闽北山区的民居多为两层的“高脚厝”干栏式建筑, 达官贵人则盖“三进九栋”式的青砖大瓦房。规划水平甚高的村落布局、丰富多彩的马头墙、工艺精湛的砖雕艺术、厚重朴实的生土夯筑墙体等, 既是闽北民居建筑的成功经验, 也体现了闽北民居深厚的文化底蕴。

5.闽中民居—山林文化

闽中是福建开发最晚的地区, 闽中移民大部分是闽北移民的分支。这里青山长绿, 植被多样, 宜于农耕。但由于谷地狭窄, 水陆交通不够畅通, 与外地交往历来比较困难。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 养成了闽中人知足长乐、眷念故土、安土重迁的小农经济思想。体现在建筑风格上, 形成传统民居外观纯朴、不求奢华、讲求实用的山林文化气质。

闽中区地处福建腹地, 各种文化成分混合交融。加上外地移民众多, 带来了各自原住处的建筑文化, 因此呈现出多元建筑文化现象。闽中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有“一明两暗”、“三合天井”、“土堡围屋”和“连排屋”等。“土堡围屋”由四周极其厚实的夯石生土的“城堡”环绕着中心合院式民居组合而成, 是闽中民居的一种独特形式。因地处林区, 木材在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运用。

6.客家民居—移垦文化

福建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龙岩市。客家人和闽海人一样都是南迁的中原汉人, 入闽之前已经历了数次大动乱。在饱尝颠沛流离的痛苦之后, 客家人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逢山必有客, 无客不住山”是客家移垦文化的写照。团结和奋进是客家精神的核心。

福建客家民居最具有神秘色彩和引以为豪的是土楼。福建土楼以神奇的聚落环境、特有的空间形式、绝妙的防卫系统、巧夺天工的建造技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闽西客家聚居区有一种被称为“九厅十八井”的合院式建筑, 是按照客家原籍地北方中原一带的合院建筑形式, 结合南方多雨潮湿的地理气候环境而构建的, 同样适应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尊祖敬宗的心理需求。

三、关于传统民居保护的几点思考

1.传统民居是在千百年文化沉积和淘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优秀的传统民居既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又有实用和艺术价值。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福建民居, 不仅有聚族而居、粗犷雄伟的土楼、土堡, 也有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尚书第”、“大夫第”、“进士第”、“九厅十八井”等大型府第, 更有许多坐落在山坳林间、点缀在幽谷溪畔、建筑布局活泼自由的民间小舍, 还有不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和谐、空间布局富有变化的民居建筑聚落。福建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工, 显示了地方建筑特色和建筑装饰手段。福建民居广泛地集中了传统营建经验而世代相传, 体现了民间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某些独特的布局形式及营建手法, 如今在许多地区新建住宅时仍被沿袭使用。

2.来自工业化社会的挑战和来自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使传统民居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

一是行政管理手段和文物保护意识滞后于经济发展。随着房地产开发和旧城改造、村镇改造的进程加快, 人们纷纷拆旧屋建新宅, 传统建筑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二是建筑创作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脱节。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 生搬硬套、简单抄袭、粗制滥造等现象比比皆是。于是, 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和典型民居建筑越来越少, 渐趋消亡, 一些假古董却浓墨登场, 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的新民居更是四处崛起。这些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有识之士的忧虑。

3.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 永远处于延续、创新的过程中

传统民居根植于农业文明, 不可避免地带上时代痕迹。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 传统民居必然与人们现实生活发生矛盾。如传统大家庭生活方式与现代多以小家庭居住的矛盾, 单层或二三层建筑与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矛盾, 木结构或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与林木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矛盾, 建筑内部水卫设施落后与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矛盾等等。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 正确审视和评价传统民居。用狭隘、封闭的心态来发思古之幽情是不现实的, 用当代甚至未来的价值观来挑剔、苛求它也是不正确的。从文化的角度我们应当尊重和保护它, 从居住现状与环境上我们必须改造和发展它。对传统民居的保护, 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继承发展,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在保护好我们引以为豪的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上, 创造出更值得后人自豪的、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延续的居住建筑形式,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老调新谈—实用、经济、美观与吉林省新民居建设

■王亮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

一、吉林乡土建筑的基本状况

几百年来, 吉林省境内居住着汉、满、朝、蒙、回等少数民族,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传统民居特色鲜明。吉林省地处东北中部, 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省份。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 民族建筑风格逐渐淡化, 形成了地域差异大于民族差异的现象。

吉林地区大量传统乡土建筑以“一”字型的2间房、2间半房、3间房为基本建筑形态, 以秫秸、柳条、木材和土墙等为材料围合成院落空间以满足充分的采光和日照。建筑密度较低, 聚落形态松散, 没有明确的核心空间。单体建筑多为单层, 其原因有三:一是经济条件制约, 楼房建造成本明显大于单层住房;二是技术条件制约, 主要是严寒气候下的楼房采暖问题;三是生活习惯影响, 即“穿土为床, 火其下”的炕居习俗。

东部为山区, 西部为平原, 是吉林省域主要地貌特征。从山区到平原, 乡土建筑就地取材, 建筑材料从木材、草坯、土坯到砖石等, 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 (图5图7) 。

二、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存在的问题

为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 吉林省政府编制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 并选择部分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指引下, 吉林省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开发与乡村经济的矛盾

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由于吉林省乡村地域广袤, 农村经济尚不发达, 实现城市化开发所需的市政配套设施在一定时期内还无法提供给广大农户, 如给水、排水、燃气管线等, 尤其以排水和供暖矛盾最突出。个别地区农民抵制厕所入户, 主要原因是水压和排水问题难以解决。水压不足使卫生洁具成了摆设;以渗井方式为主的排水方式对地下水构成的污染不能解决。在广大农村住房中, 火炕还是主要采暖方式, 这直接影响厨房、居室的形态。在集中供热无法实行的条件下, 城市住宅中的床居模式、会客模式、就餐模式都受到限制, 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 大多数居住行为主要还是在温暖的火炕上展开。虽然集约化是村镇发展的大趋势, 但吉林省距城市化开发还有很大差距。

2.新材料应用与整体设计的矛盾

在吉林省已经建成的示范农居中, 出现很多节能环保的新材料, 如稻草砖、秸秆砖、蜂窝混凝土等。调查显示, 示范效果不佳, 推广前景黯淡。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因素。新材料的造价至少要高出传统的红砖1/3以上。以在城市中广泛应用的节能外保温苯板复合墙体为例, 对3间房的农村住宅 (约90m2) 墙体外保温后将增加近1万元的成本。对6万元左右成本的农村住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次新材料应用受限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整体设计, 如基本的结构体系、配套的构造体系、便捷的营建体系等。对一栋建筑而言, 建筑材料虽然重要, 但毕竟只是“点”, 结构体系与营建方法才是“面”。目前新式农居体系的研究还极不完善, 新材料的应用往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自主建设与技术提升的矛盾

乡土建筑的最大特色之一即“自主建设”。乡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地方习惯和做法进行营建活动。随着社会的转型及行业分工等的变化, 传统的工匠、手艺人逐渐减少, 传统营建工艺日渐式微, 使本已属于粗犷型的东北农村住宅更加粗犷。求新、求变、追求美好时尚生活是多数农民的普遍心理需求。在营建过程中新格局、新式样、新做法的确立, 以及与地方传统的协调, 都需要对理念和技术进行更新。乡土建筑营建过程中的“低技术”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4.乡土生活模式与新农居适应性的矛盾

生活模式决定住宅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民传统的生活模式呈现高层次和多元化倾向。人口结构变化、娱乐方式改变、家用电器普及、新能源利用等都对传统生活模式带来影响。而传统的东西屋、南北炕的农居模式显然不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模式。人可以塑造建筑, 建筑也可以改变人的生活, 但新式农居决不是城市住宅的农村翻版。

5.标准化设计与乡村风情的矛盾

由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不分南北、不分西东, 千城一面的建设风已经刮至新农村, 不少地方出现了千村一面的趋势。以吉林省某小康示范村为例, 相同的形式、相同的材质、整齐划一的规划, 使整个新村形式呆板, 均质化。刺眼的彩钢瓦屋面、雷同的聚落肌理, 破坏了乡村原生态景观。乡土建筑的地域性、丰富性荡然无存!

6.大量的现实需求和较少的专业投入的矛盾

作为发展中国家, 农村人口众多, 每年新农居建设数量极大。现实需求要求更多的专业技术支持。而目前无论是在农居研究方面还是设计方面都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在研究方面, 乡土建筑更多的是基于建筑史学的民居研究, 居住建筑研究的重点则在于城市住宅, 新农居研究处于边缘化地位。在设计方面, 由于设计公司的经营性质, 在经济效益驱使下, 不可能在极其微利的农村住宅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设计师不了解农民生活, 生硬地照搬某些城市住宅格局和式样, 致使许多新农村住宅图集出版后即被束之高阁。

三、再谈实用、经济、美观与新农居建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提出“实用、经济以及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原则。改革开放30余年, 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建设中超规模、高品质、实验性建筑纷纷涌现, “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原则在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的脑海中似乎已被淡化。而新农居设计无疑是适用这个原则的。新农居首先要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 即“实用”—不能成为某些官员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次, 新农居造价一定要控制在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 即“经济”—不能成为某些新产品、新材料的试验场;第三, 新农居要尽可能地体现地域特色, 即“美观”—不能沦为千村一面的模式化产品。因此, 吉林省新农居建设还要以“实用、经济、美观”为指导, 在延续传统、引领生活、提高品质、自主建设、技术投入等方面不断深化。

小型技术改造—如传统采暖技术改造 (火炕、火墙、地炕、土暖气) 、建筑构造改造 (屋面、地面、墙身) 、营建技术提升等。

功能空间优化—结合院落空间设计, 优化“一”字型农居内部和外部空间结构, 使新农居具备更强的适应性。

形式美化—根据各地区的传统、习俗, 提炼特色, 将地方材料与新材料、新做法相结合。努力创造大众喜闻乐见、专家基本认可的新农居风格。

建筑细部精致化—在低技术前提下, 从施工到做法使建筑细部精致化。如檐口、屋脊、山墙、窗台、外墙装饰等。

公众参与—新农居建设从设计到施工都需要有当地工匠、民众的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居无论功能、材料以及效果都更符合当地的习俗、审美要求, 并使传统营建技术做到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公众参与的效果, 各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工匠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居自主建设中的作用。

3.放鸡岛钓点总览 篇三

钓点之一:“鸡头”

放鸡岛略呈鸡形状,有一处陡峭险峻的岩石礁岬位于该岛的前端,当地人习惯称之为“鸡头”。鸡头处岩石峻拔,海拔在30~50米之间,有一处礁岩较为平坦(离水面有5~10之距),可以置放钓具。鸡头钓点水深约4~12米;主要鱼种有:黑毛、黑鲷、黄鸡、红友、雀鲷、石狗公、牛屎鲷、白鲷等。此处水流大而急,地势险峻,水位较深,黑毛众多。

钓点之二:飞来石

飞来石位于鸡头的南方向,站在鸡头处便可以阅览飞来石一带礁石海岸。飞来石是一块耸立在海边的巨大岩石,是放鸡岛景点之一。飞来石一带海岸曲折迂回,岬角、断层、凹陷较多,礁石岸形较为复杂。

飞来石钓点水深约4~7米,鱼种有:石斑、鲳鱼、黑鲷、黄鸡、红友、雀鲷、石狗公、牛屎鯛、黑毛等。此处地势复杂,暗礁丛生,水流不稳定,漩涡多。

钓点之三:鸡尾

鸡尾位于放鸡岛末端的最南方向,此處海岸线较长,有小型内湾、岬角、凹坑等不同地形。礁石有平有坦,有峻有峭,比较丰富。从码头停车场搭岛内免费大巴可以直接到“鸡尾”山腰,然后步行十分钟即可到达鸡尾。

鸡尾钓点水深约3~8米;鱼种有:黑鲷、白鲷、红友、石狗公、牛屎鲷、鲳鱼、黄鳍鯛、鲈鱼、臭肚等。鸡尾处钓位较多,交通便利。但地形复杂,有疯狗浪。

钓点之四:八角亭

八角亭是放鸡岛景点之一,这里视野开阔,站在亭中,凭栏而眺,大海苍苍莽莽,尽收眸间。八角亭沿礁石而建,下面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地段,适合小孩、妇女、老人垂钓。有大巴直达八角亭,累了可以上来稍作片刻,甚是怡人。此处水深约3~8米,主要鱼种有:黑毛、黑鲷、黄鸡、石狗公、牛屎鯛、鲈鱼等。八角亭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钓点之五:八角亭左侧内湾

此内湾位于八角亭左侧、“鸡尾”右侧方向,是一个天然内湾。此湾狭而偏长,背靠郁郁青山,右向层礁叠岩,俯视而览,青山碧水,优雅至美,娴静至韵。可以乘坐大巴至八角亭下,抑或至“鸡尾”右转。内湾水深约4~7米,鱼种有:石斑、黑鯛、黄鸡、石狗公、牛屎鲷等,此处适合水冷风高的天气施钓。

钓点之六:防波堤

防波堤位于码头外围,长达几百米。从停车场出发至码头仅有几百米路程,大巴不能行使于防波堤,要步行而至,比较方便。由于放鸡岛外围200米水域都在保护区内,所以鱼况不错,是小孩、女性,老年人垂钓的好去处。

防波堤钓点水深约5~10米,主要鱼种有:黑鲷、鲳鱼、雀鲷、黄鳍鲷、黄鸡、石狗公、臭肚等,因此处是人工防波堤,因而作钓比较安全方便。

其他钓位

4.地域文化(模版) 篇四

一、填空题

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和()。

2.贵州气候属于()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3.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4.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乌江以南实行(),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

5.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

6.贵州正在开发的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生产为关键,通过()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的一种循环农业。

7.解放后贵州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以()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8.贵州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成为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

9.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

”)和(“

”)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10.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的、()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的贵州。

二、判断题

1.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2.黔金丝猴是贵州的特有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贵州实际现状的描述。()

4.“十一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全国竞相发展的大潮中,贵州仍处于落后地位。()

5.唐代朝廷在贵州实行“土流并治”,形成经制州、羁縻州与藩国并存的局面。在三种制度中,实行“羁縻州”的地区朝廷权利比实行“经制州”和“藩国”的大。()

三、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A、红水河

B、乌江

C、北盘江

D、赤水河 2.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位。A、5

B、6

C、7

D、8 3.贵州的疆域范围基本定型是在()。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贵州少数民族有的存在自己的文字。有一种从字形看有的类似于甲骨文或金文,有的则是仿汉字倒写或反写,被称为“反书”。它是()族的古老的文字。

A、彝

B、仡佬

C、水

D、瑶 5.2011年贵州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A、1000

B、4000

C、5000

D、6000 6.贵州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变化,2010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是:()A、种植业下降,林业、畜牧业、渔业上升

B、种植业上升,林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C、种植业、畜牧业下降,林业、渔业上升

D、林业上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7.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贵州电力工业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主要以()为主。A、黔电送湘

B、黔电送粤

C、黔电送桂

D、黔电送沪

8.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

A、李端棻

B、严修

C、王阳明

D、尹珍 9.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

A、清明文化

B、沙滩文化

C、黔北文化

D、西南文化

10.()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一国两制”

四、多项选择题(所列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1.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下列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A、珙桐

B、贵州苏铁

C、银杉

D、马尾松 2.下列矿产中,贵州储量排全国前三名的有()。A、重晶石

B、铝土矿

C、磷矿

D、黄金 3.下列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历史纪念胜地是()。A、黎平会议会址

B、遵义会议会址 C、息烽集中营旧址

D、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 4.下列民族中属于贵州世居民族的有()。

A、苗族

B、藏族

C、水族

D、畲族 5.贵州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主要以()为主。

A、板栗

B、油菜籽

C、甘蔗

D、茶叶 6.贵州工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开发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有:()

A、无人驾驶飞机遥测遥感技术 B、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技术 C、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技术 D、纳米氧化锌开发技术

7.下列属于贵州特色食品的是()。A、老干妈辣椒

B、过桥米线 C、牛头牌牛肉干

D、手扒羊肉

8.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的部分学校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迁入贵州的学校有()。

A、私立大夏大学

B、私立湘雅医学院 C、国立浙江大学

D、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9.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A、侗族大歌

B、苗族蜡染

C、茅台酒制作技艺

D、彝文习俗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A、农村

B、农田

C、农业

D、农民

四、分析题

1、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结合实际说明“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试述贵州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试述贵州的城镇发展规划。

5、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6、试述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7、试述贵州构建反腐倡廉工作的“三道防线”。

8、试述“十二五”时期,贵州全局发展需要切实把握好的五个重大问题。

9、写一篇学习“地域文化”(贵州省情)课程的心得体会。

5.地域文化作业一 篇五

第 1 大题:(得 38 分)单项选择题 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在“闽中四先生”中,()最为重要。

A.B.C.D.陈襄

郑穆

陈烈

周希孟

正确答案: A.2.(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明代晋江人()对肖像画有独到贡献,能突破成法,创造出一种新的表现方法,人称“凹凸法”。

A.B.C.D.周文靖

郑文林

郭汉

曾鲸

正确答案: D.3.(应得 2 分,实得 2 分)()不是关闭在书斋里的学者,他关注国家民族兴亡,关心民间疾苦,强调当官要廉洁奉公,认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A.B.C.D.罗从彦

真德秀

朱熹

黄道周

正确答案: C.4.(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元代最著名的福建画家是由南宋入元的连江人(),其《墨兰图》画兰而不画土,寓意国土被异族践踏,兰花不愿生长其上。“露根兰”由此成为一种绘画流派,在福建一直盛行到清末。

A.郑思肖 B.C.D.林希逸 章友直

吴激

正确答案: A.5.(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流行于龙岩、三明及龙溪等地,因其主要声腔属弹腔南北路,故称“乱弹”;又因其声腔来自外省,亦称“外江戏”。

A.B.C.D.词明戏

平讲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正确答案: D.6.(应得 2 分,实得 2 分)明代晋江人()的《国史唯疑》,通记历朝人物遗事,后半卷专记闽事,可补史传不足。

A.B.C.D.郑鸿逵

王忠孝

黄景昉

谢杰

正确答案: C.7.(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刘念兹在《南戏新证》中指出,()剧本之多,“全国以至全世界,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

A.B.C.D.莆仙戏

闽剧

芗剧

梨园戏 正确答案: A.8.(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北宋时,()成为国际贸易港,被称为“涨海声中万国商”,与三十六个岛国有贸易关系。

A.B.C.D.福州

漳州

泉州

厦门

正确答案: C.9.(应得 2 分,实得 2 分)福建闽越人图腾()

A.B.蛇

C.猴

D.狗

正确答案: A.10.(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基督教在明代福建得到广泛传播,其影响最大的是称被为“西来孔子”、开教福建第一人的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

A.B.C.D.艾儒略

白多禄

颜珰

雅禆理

正确答案: A.1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是元代福建颇有名气的作家,被称为元四大家之一,其诗歌理论著作为《诗法家数》。

A.B.C.D.黄镇成杨载

洪希文

林泉生

正确答案: B.12.(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中国第一部道藏刻版完成于宋代()。

A.B.C.D.福州于山九仙观

泉州玄妙观

莆田江口东岳观

武夷山冲佑观

正确答案: A.13.(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其浩繁的《石遗室诗话》力主“三元说”,对中国近代旧诗坛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A.B.C.D.陈宝琛

林文

陈衍

林直

正确答案: C.14.(应得 2 分,实得 2 分)祖籍浙江平湖的()于1929年1月入闽后,先后在闽南十四年时间,曾挂锡过厦门、南安、泉州、惠安、晋江、漳州、同安、永春等闽南名刹51所,并创办了“南山律学院”。

A.太虚法师 B.C.D.常惺法师

印顺法师

弘一法师

正确答案: D.15.(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

A.B.C.D.《福州府志》

《八闽通志》

《闽大记》

《全闽记略》

正确答案: B.16.(应得 2 分,实得 2 分)泉州拓庆寺沙门静、筠二师于南唐中主保大十年(952年)合撰的()二十卷,为禅宗现存最古的灯史。

A.B.C.D.《高僧传》

《释门正统》

《宋高僧传》

《祖堂集》

正确答案: D.17.(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宋代一首诗描写当时()佛教兴盛时称:“潮田种稻重收谷,山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A.B.C.D.福州

泉州

南平

三明

正确答案: A.18.(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唐五代福建作家(),《全唐诗》收其诗267首,亦长于赋,其诗歌理论著作《雅道机要》力主“磨炼”成诗,实为中晚唐苦吟诗人创作方法的总结。A.B.C.D.徐寅

黄滔

林藻

翁承赞

正确答案: A.19.(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各种木偶头中,以()最为出色。

A.B.C.D.泉州木偶头

石码木偶头

漳州木偶头

龙岩木偶头

正确答案: A.20.(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宋代福建作家()编有《西昆酬唱集》,是“西昆体”主要作家之一,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A.B.C.D.郑文宝

杨亿

黄昇

杨徽之

正确答案: B.第 2 大题:(得 30 分)多项选择题.(应得 3 分,实得 3 分)一般认为闽南十音是从北方传入闽南,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闽南的()中许多精华,形成了浓郁地方风格。

A.B.C.D.伬唱 民间戏曲 民歌 民间器乐曲

正确答案 B.C.D.2.(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惠安石雕的种类有()。

A.圆雕 B.浮雕 C.沉雕 D.影雕

正确答案 A.B.C.D.3.(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对于闽学,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如(A.闽学即朱熹学说 B.闽学即理学

C.闽学是与濂学、洛学、关学相并列的一个流派 D.闽学即闽中之学

正确答案 A.B.C.D.4.(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文学最主要特点是()。

A.长于文论 B.擅写山水诗 C.小说创作出色 D.散文创作经久不衰

正确答案 A.B.5.(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有许多道教或与道教有关歌谣,主要表现在(A.道士做斋醮法事(也称做道场)时的说唱 B.对各类神祗的赞颂 C.迎神活动时唱的歌谣 D.对道士的描绘)。)。

正确答案 A.B.C.D.6.(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清代是福建戏曲的繁荣时期,其标志为()。

A.戏班众多 B.流播国外 C.剧种繁多 D.演出更加普及

正确答案 A.B.D.7.(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闽书》价值主要表现在()。

A.保存了不少明以前罕见的史料 B.以较为先进的史学观统摄全书 C.在标题和分类上有创新

D.现存最早而卷帙又最多的地方志

正确答案 A.B.C.D.8.(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宗教中道禅合混的主要表现形式为(A.理论混为一谈 B.寺观合融

C.在打蘸拜忏等表演活动中杂混 D.在服饰上不分

正确答案 A.B.C.9.(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有代表性的福建畲族舞蹈有()。

A.福鼎的《栽竹舞》 B.连江的《迎龙伞》 C.霞浦的《祈福》)。

D.福鼎的《藤牌舞》

正确答案 A.B.C.10.(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闽文化的形成的形成与()、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A.B.C.D.古越文化的遗风 中原文化的传入 宗教文化的传播 海外文化的冲击

正确答案 A.B.C.D.第 3 大题:(得 24 分)是非题 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高甲戏传流剧目约600多个,大部分来自民间传说。()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闽剧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莆田等地。()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寿山石雕在1500年前就已问世,南朝墓葬中出土的寿山石雕“卧猪”形象逼真,雕工简朴。()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南音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和最完整的乐种,被称为“活的音乐历史”和“音乐化石”。南音不仅是唐末五代燕乐杂曲的遗响,还可从中探寻到宋代南戏的声腔,甚至可以从中找到在戏曲史界已无法寻觅的海盐腔、早期弋阳腔、青阳腔及昆山腔、二簧腔的音调,堪称绝响。()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闽学以朱熹理学思想及其学派的确立为主要标志,朱熹殁后,闽学就不再发展了。()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0 分)否

宋代,伊斯兰教在泉州很活跃,这与穆斯林人数急增有关。()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0 分)福建小说不发达,与语言这个构成小说最基本的要素关系极为否

密切。福建方言不但在语音上、还在词义上与传统书面语言差距极大,无法写成书面语言,而小说中最丰富形象的语言往往在这些土话俚语之中,这不能不说是福建小说家的一个悲剧。()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使山歌和渔歌成为福建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样式,是因为福建依山傍海,江河纵横,山文化、水文化与海文化交织。()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我国回族族居情况,大都是“大分散,小集中”,回族虽然散布在各地,但其聚居点比起其他地区来说是小集中。福建的回族族居却仅见大分散,难见小集中。()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处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在闽南的传教士为了学习汉语和传教的需要,拟定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记号体系的白话字,被称为闽南的白话字(即厦门话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其字母一共只有23个。凭这23个字母就可以写闽南地方方言的一切,凡是口里可以说出的,笔下完全可表现出来。()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立雪程门”,讲的是宋代崇安人游酢、将乐人邵雍受业于程颢、程颐的故事。()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福建道教音乐具有独特的乡土味,它从福建民间音乐和戏曲中汲取营养,又给福建民间音乐以多方面影响。()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福建的蛇崇拜沿续至今,到今天福建还有不少地方保留崇蛇习俗。()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否

从影响上看,闽学曾由地域性上升为全国性并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6.地域文化单选 篇六

(2/20)、潮州、揭阳、潮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和今天梅州市的丰顺,古称()。(2分)    A、潮州八府 B、潮州八邑 C、潮人古邑 D、潮人八邑

(3/20)、梅州成为了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是在()。(2分)    A、元人入主中原后 B、秦统一中国后 C、唐朝以后 D、宋朝以后

(4/20)、“筛茶”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   A、第六步 B、第三步 C、第四步 D、第八步(5/20)、七夕节被称为“女儿节”的原因是()。(2分)    A、未婚女性乞求得到织女一样的巧手 B、牛郎织女相会 C、织女下凡

D、未婚女性乞求象织女一样成为仙女

(6/20)、在()的婚礼仪式中,保留传统“六礼”的内容较多,保持传统习俗的程式比较多。(2分)    A、客家民系 B、广府民系 C、潮汕民系 D、岭南少数民族

(7/20)、“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是()的俗语。(2分)    A、潮州菜 B、广府菜 C、客家菜 D、海南菜

(8/20)、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代。(2分)    A、唐 B、秦 C、汉 D、宋(9/20)、“冲点”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   A、第三步 B、第一步 C、第二步 D、第四步

(10/20)、“摸龙床”是()的信俗活动之一。(2分)    A、波罗诞 B、龙母诞 C、北帝诞 D、妈祖诞

(11/20)、“护国菜”是()的名菜之一。(2分)    A、潮州菜 B、广府菜 C、客家菜 D、海南菜

(12/20)、新郎和新娘进家门时,要一起跨过用茅草等烧起来的火堆,这是()的婚俗。(2分)    A、客家民系 B、广府民系 C、潮汕民系 D、岭南少数民族(13/20)、粤方言主要分布在()。(2分)    A、韩江平原一带 B、东江一带

C、珠江三角洲一带 D、粤西一带

(14/20)、岭南四大画家指的是()。(2分)    A、林风眠、黎雄才、关山月和杨善深 B、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和林风眠 C、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和杨善深 D、赵少昂、林风眠、关山月和杨善深

(15/20)、“粤乐”是指()。(2分)    A、咸水歌 B、广东汉乐 C、南音 D、木鱼

(16/20)、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是属于()。(2分)    A、图腾崇拜 B、自然崇拜 C、神灵崇拜 D、祖先崇拜

(17/20)、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仪式是()。(2分)    A、对月穿针 B、穿针 C、对影穿针 D、闭眼穿针

(18/20)、“营老爷”是()春节期间的狂欢活动。(2分)    A、客家地区 B、广州地区 C、潮汕地区 D、闽越地区

(19/20)、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分)    A、新加坡 B、台湾 C、澳门 D、泰国

(20/20)、()是近年在绿色低碳生活观念影响下的一种扫墓形式。(2分)    A、网上扫墓 B、只用食品拜祭 C、只用点心拜祭 D、在墓地不然鞭炮

1/20)、秦始皇死后的公元前203年,时任南海郡尉的()以番禺(今广州)为都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王。(2分)    A、冼夫人 B、任嚣 C、赵眛 D、赵佗

(2/20)、近代历史名人丘逢甲是()。(2分)    A、雷州人 B、潮州人 C、新会人 D、梅县人

(3/20)、“烫杯”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   A、第六步 B、第二步 C、第七步 D、第一步

(4/20)、梅州成为了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是在()。(2分)    A、元人入主中原后 B、唐朝以后 C、宋朝以后 D、秦统一中国后

(5/20)、在广州的茶楼喝茶,结帐时应对服务员说:()。(2分)    A、埋单 B、卖单 C、结单 D、买单

(6/20)、佛山祖庙供奉的是()。(2分)    A、南海龙王 B、北帝 C、赵佗 D、南帝

(7/20)、2008年,“晒莨染整工艺”入选为()。(2分)   A、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B、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C、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20)、冬至吃腊味糯米饭主要是()的习俗。(2分)    A、客家人 B、潮汕人

C、广州人、潮汕人、客家人 D、广州人

(9/20)、每年农历()是北帝正日,民间称为“北帝诞”,各地皆举行大祭北帝的仪式。(2分) A、四月初四    B、三月初三 C、五月初五 D、二月初二

(10/20)、文白异读是()的特色。(2分)    A、广府话 B、客家话 C、壮侗语系 D、潮汕话

(11/20)、潮汕民系主要是宋以后中原汉人经()迁徙而来与原生居住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族群体。(2分)    A、江苏 B、江西 C、福建 D、湖南

(12/20)、目前,全球大约有5000座大小不一的妈祖庙(天后庙),都是从福建()的妈祖庙“分灵”出去的。(2分)    A、福州 B、泉州 C、湄洲 D、漳州

(13/20)、七夕节被称为“女儿节”的原因是()。(2分)    A、未婚女性乞求得到织女一样的巧手 B、织女下凡

C、未婚女性乞求象织女一样成为仙女 D、牛郎织女相会

(14/20)、秦末汉初()建立南越国。(2分)    A、赵昧 B、任嚣 C、赵越 D、赵佗

(15/20)、“治器”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   A、第三步 B、第二步 C、第四步 D、第一步

(16/20)、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仪式是()。(2分)    A、对月穿针 B、对影穿针 C、闭眼穿针 D、穿针

(17/20)、在广州茶楼饮茶,注重的是()。(2分)    A、茶具 B、点心 C、蔬菜 D、茶的品质

(18/20)、把普通话的“冰淇淋”说成“雪糕”,这是()。(2分)    A、客家方言的说法 B、潮汕方言的说法 C、雷州话的说法 D、广府方言的说法

(19/20)、南海神诞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举行。(2分)    A、二月十一至十三 B、二月初十至十三 C、二月十六至十八 D、二月初十至十二

(20/20)、()是岭南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器乐。(2分)    A、广东音乐 B、咸水歌 C、木鱼 D、江南小调

(2/20)、在中元节的民俗活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2分)    A、放风筝 B、斗鸡 C、荡秋千 D、放河灯

(3/20)、广府人普遍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经()进入岭南的。(2分)    A、华南巷 B、珠玑巷 C、百越巷 D、十三巷

(4/20)、“护国菜”是()的名菜之一。(2分)    A、客家菜 B、海南菜 C、潮州菜 D、广府菜

(5/20)、()是近年在绿色低碳生活观念影响下的一种扫墓形式。(2分)    A、只用点心拜祭 B、在墓地不然鞭炮 C、网上扫墓 D、只用食品拜祭

(6/20)、近代历史名人丘逢甲是()。(2分)    A、潮州人 B、新会人 C、雷州人 D、梅县人

(7/20)、在潮汕地区,人们把供奉的神称为()。(2分)    A、神仙 B、老灯 C、老爷 D、佛爷

(8/20)、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仪式是()。(2分)    A、对影穿针 B、闭眼穿针 C、对月穿针 D、穿针

(9/20)、把清明节的活动称为“行青”,这主要是()。(2分)   A、潮汕人的说法 B、客家人的说法 C、广府人的说法

(10/20)、珠江三角洲沿海居民所说的“黑胶绸”,实际是指()。(2分) A、蕉布    B、竹布 C、薯莨布 D、夏布

(11/20)、秦汉以后,因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中原战祸、天灾等因素,引发中原地区汉人多次大规模向南迁徙,最终在岭南形成了今天的()。(2分)    A、潮汕民系 B、谅雷民系 C、客家民系 D、广府民系

(12/20)、“营老爷”是()地区春节期间的一种游神狂欢活动。(2分)    A、客家 B、雷州 C、粤西 D、潮汕

(13/20)、广府生菜会的主要内容是()和吃生菜包。(2分)    A、拜祖先 B、拜土地公 C、拜观音 D、拜佛

(14/20)、()是岭南文化中最有影响并最具典型性的文化。(2分) A、潮汕文化    B、琼雷文化 C、客家文化 D、广府文化

(15/20)、()是岭南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器乐。(2分)    A、南音 B、木鱼 C、咸水歌 D、广东汉乐

(16/20)、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分)    A、澳门 B、泰国 C、新加坡 D、台湾

(17/20)、新娘要在婚房里吃“五碗头”,这是()的婚俗。(2分)    A、潮汕民系 B、岭南少数民族 C、客家民系 D、广府民系

(18/20)、潮汕地区扫墓时的祭品种类繁多,但一般必有()。(2分) A、粿条    B、朴籽粿 C、螃蠏 D、春卷

(19/20)、“淋罐”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   A、第六步 B、第八步 C、第七步 D、第五步

(20/20)、一般不在清明节进行扫墓活动,这是()的习俗。(2分)     A、潮汕民系 B、粤西地区 C、客家民系 D、广府民系

(1/20)、岭南地区的端午节也吃棕子,且品种多样,五色棕是()的一个品种。(2分)    A、客家部分地区 B、珠三角部分地区 C、粤西部分地区 D、潮汕部分地区

(2/20)、岭南画派“岭南三杰”指的是()。(2分) A、高剑父、高奇峰和关山月    B、高剑父、高奇峰和黎雄才 C、高剑父、高奇峰和林风眠 D、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

(3/20)、()是岭南文化中最有影响并最具典型性的文化。(2分)    A、广府文化 B、潮汕文化 C、琼雷文化 D、客家文化

(4/20)、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代。(2分)    A、秦 B、汉 C、宋 D、唐

(5/20)、香云纱是岭南特有的衣料。其原材料是()。(2分)    A、丝绸 B、丝麻 C、薯莨 D、纱

(6/20)、陈慈黉故居是潮汕民居中典型的()建筑。(2分) A、下山虎    B、四点金 C、百凤朝阳 D、驷马拖车

(7/20)、()是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最大的民间庙会,也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2分)    A、龙母诞 B、北帝诞 C、妈祖诞 D、波罗诞

(8/20)、岭南的“岭”,是指()。(2分)    A、大庾岭 B、骑田岭 C、南岭 D、都庞岭

(9/20)、粤闽客三方言的声调中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声,而该声调在北方方言里则已完全消失,这是最具特色的。(2分)    A、平B、上 C、去 D、入

(10/20)、在潮汕地区,人们把供奉的神称为()。(2分)    A、佛爷 B、神仙 C、老灯 D、老爷

(11/20)、传统的花市一般是()。(2分)    A、1天 B、2天 C、4天 D、3天

(12/20)、放风筝是()的习俗。(2分)    A、春节 B、中秋节 C、冬至 D、重阳节

(13/20)、“烫杯”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   A、第一步 B、第二步 C、第七步 D、第六步

(14/20)、广东()妈祖庙为省内最大的妈祖庙。(2分)    A、汕尾 B、澄海 C、珠海 D、南沙

(15/20)、2008年,“晒莨染整工艺”入选为()。(2分)   A、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B、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C、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6/20)、生菜会的会期是()。(2分)    A、正月十三至十六 B、正月十八至二十四 C、正月二十六至二十八 D、正月二十四至二十七

(17/20)、“候茶”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   A、第一步 B、第二步 C、第四步 D、第三步

(18/20)、2007年,首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华侨文化项目是()。(2分) A、客家围龙屋    B、潮汕百凤朝阳 C、广州西关大屋 D、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19/20)、七夕节被称为“女儿节”的原因是()。(2分)    A、牛郎织女相会 B、织女下凡

C、未婚女性乞求象织女一样成为仙女 D、未婚女性乞求得到织女一样的巧手

(20/20)、行花街(逛花市)是()的习俗,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2分)    A、广州地区 B、潮汕地区 C、闽越地区 D、客家地区

(1/20)、在()的婚礼仪式中,保留传统“六礼”的内容较多,保持传统习俗的程式比较多。(2分)    A、广府民系 B、岭南少数民族 C、潮汕民系 D、客家民系

(2/20)、以中国画为基础,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的流派,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画派。(2分)    A、广东 B、南方 C、南海 D、岭南

(3/20)、七夕节中的“穿针乞巧”仪式是()。(2分)    A、穿针 B、闭眼穿针 C、对影穿针 D、对月穿针

(4/20)、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分)    A、台湾 B、泰国 C、澳门 D、新加坡

(5/20)、“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是()的祖训。(2分)    A、广东人 B、广府人 C、潮汕人 D、客家人

(6/20)、两晋,特别是东晋末年(约公元317年前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民南下大迁移,也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波聚量,这被称为()。(2分)    A、青徐流人 B、乌衣南渡 C、衣冠南渡 D、司豫流人

(7/20)、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尤以()表现突出的地方戏曲。(2分)    A、丑生 B、武生 C、小生 D、花旦

(8/20)、在潮汕地区,人们认为()是他们的福神。(2分)    A、龙母 B、月亮娘 C、三山国王 D、妈祖

(9/20)、崇拜石狗是()的风俗。(2分)    A、韶关地区 B、江门地区 C、梅州地区 D、雷州地区

(10/20)、注重甜菜的烹调是()的特点之一。(2分)    A、广府菜 B、ABC都不是 C、客家菜 D、潮州菜

(11/20)、岭南的“岭”,是指()。(2分)    A、大庾岭 B、南岭 C、骑田岭 D、都庞岭

(12/20)、近代历史名人丘逢甲是()。(2分)    A、梅县人 B、新会人 C、潮州人 D、雷州人

(13/20)、秦末汉初()建立南越国。(2分)    A、赵佗 B、赵越 C、任嚣 D、赵昧

(14/20)、飘色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及粤西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其表演时间一般是()。(2分)    A、北帝诞 B、妈祖诞 C、龙母诞 D、波罗诞

(15/20)、粤闽客三方言的声调中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声,而该声调在北方方言里则已完全消失,这是最具特色的。(2分)    A、平B、去 C、上 D、入

(16/20)、“营老爷”是()春节期间的狂欢活动。(2分)    A、广州地区 B、闽越地区 C、潮汕地区 D、客家地区

(17/20)、“护国菜”是()的名菜之一。(2分)    A、广府菜 B、海南菜 C、客家菜 D、潮州菜

(18/20)、陈慈黉故居是潮汕民居中典型的()建筑。(2分)    A、下山虎 B、百凤朝阳 C、四点金 D、驷马拖车

(19/20)、“自梳女”是()地区的一种奇特婚俗。(2分)    A、珠三角 B、东江地区 C、韶关 D、海陆丰

(20/20)、一般说的“秋色”,是指()。(2分)     A、秋天进行的游神活动 B、秋天进行的民间游行活动 C、秋天进行的民间表演活动 D、秋天参加比赛展览的工艺品

(1/20)、粤方言主要分布在()。(2分)    A、东江一带

B、珠江三角洲一带 C、韩江平原一带 D、粤西一带

(2/20)、在人们的观念里,春节至少要过了()才算基本结束。(2分)    A、年初五 B、年初七 C、年初八 D、正月十五

(3/20)、新郎和新娘进家门时,要一起跨过用茅草等烧起来的火堆,这是()的婚俗。(2分)    A、广府民系 B、潮汕民系 C、客家民系 D、岭南少数民族

(4/20)、文白异读是()的特色。(2分)    A、潮汕话 B、客家话 C、广府话 D、壮侗语系

(5/20)、广东音乐是一种地方音乐,它所描绘的主要是()。(2分)    A、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乡土民情 B、粤西一带的乡土民情 C、潮汕地区的乡土民情 D、粤北地区的乡土民情

(6/20)、“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是()的俗语。(2分)    A、广府菜 B、客家菜 C、潮州菜 D、海南菜

(7/20)、“治器”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2分)    A、第一步 B、第二步 C、第三步 D、第四步

(8/20)、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传说与古代的()有关。(2分)    A、春龙节 B、上巳节 C、寒食节 D、上元节

(9/20)、七夕节被称为“女儿节”的原因是()。(2分)    A、牛郎织女相会 B、织女下凡

C、未婚女性乞求得到织女一样的巧手 D、未婚女性乞求象织女一样成为仙女

(10/20)、秦末汉初()建立南越国。(2分)    A、赵佗 B、任嚣 C、赵昧 D、赵越

(11/20)、行花街(逛花市)是()的习俗,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2分)    A、广州地区 B、潮汕地区 C、客家地区 D、闽越地区

(12/20)、岭南地区的端午节也吃棕子,且品种多样,五色棕是()的一个品种。(2分)    A、客家部分地区 B、珠三角部分地区 C、潮汕部分地区 D、粤西部分地区

(13/20)、“东江盐焗鸡”是()的名菜之一(2分)    A、广府菜 B、客家菜 C、潮州菜 D、海南菜

(14/20)、七夕节最早起于()。(2分)  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5/20)、两晋,特别是东晋末年(约公元317年前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民南下大迁移,也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波聚量,这被称为()。(2分)    A、青徐流人 B、衣冠南渡 C、司豫流人 D、乌衣南渡

(16/20)、粤西的雷州话和中山的隆都话(或叫“村话”)是属于()。(2分)    A、粤方言 B、闽南方言 C、客家方言 D、ABC都不是

(17/20)、佛山祖庙供奉的是()。(2分)    A、南帝 B、北帝 C、南海龙王 D、赵佗

(18/20)、崇拜石狗是()的风俗。(2分)    A、韶关地区 B、梅州地区 C、雷州地区 D、江门地区

(19/20)、每年农历()是北帝正日,民间称为“北帝诞”,各地皆举行大祭北帝的仪式。(2分)    A、二月初二 B、三月初三 C、四月初四 D、五月初五

7.地域文化总览 篇七

一是以历史的视角看待地域文化的底蕴, 去粗取精, 去弱取强, 传承本土历史文化。盐城地处黄海之滨, 历史上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 范仲淹、吕夷简、晏殊三位宋代丞相曾在盐城做过盐监官, 又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和全国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所在地, 红色文化、海盐文化和湿地文化积淀相当深厚。盐城是淮剧和杂技的发源地, 所属九个县 (市、区) 有“中国发绣之乡”、“中国二胡之乡”、“中国书法县”、“中国散文县”、“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小戏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面塑之乡”等多个特色文化县 (市、区) , 传统文化资源丰饶, 传人辈出。盐城电视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和分析本地的文化遗存, 梳理出具有产业开发价值与竞争优势的文化资源, 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开发后劲的现代文艺节目和文化产业。盐城电视台创办了《唱响淮剧》、《艺字号巴士》、《石头剪刀布》栏目, 举办了“淮剧大典”、“淮剧票友戏迷演唱大赛”、“老年才艺大赛”、“首届少儿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 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电视文艺节目和内容产业经营活动。

二是以现实的视角看待地域文化的个性, 扬优蓄势, 巧妙发势, 发展电视特色文化。凭借盐城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 盐城电视瞄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富矿和核心资源, 寻求启动文化资本的突破口。我们大力实施精品战略, 《唱响淮剧》采取戏迷、票友自动报名参赛的方式, 集纳遴选业余尖子选手, 展示淮剧的传统精华;组织《淮剧大典》, 特邀各地专业淮剧团梅花奖、白玉兰奖的得主和优秀演员演唱经典唱段, 制成专题片刻成光碟进入市场销售;开办《石头剪刀布》情景剧专栏, 选择有关住房、上学、看病、就业、医保、社保、拆迁、物价等社会热点事件和故事, 编成短剧, 挑选社会业余演员进行排演, 拍摄电视短剧。这些活动不仅充实了节目内容, 也获得了相关行业的资助, 还成功进入市场营销, 增强了电视媒体的扩张力和内容产业的延伸力。

三是以未来的视角看待地域文化的潜力, 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 提升电视文艺节目品牌形象。盐城台成立了大型活动部, 招募文化业内资深的行家担当策划和组织要任, 每月组织一到两次大型文艺活动。如2008、2009、2010连续三年的“5·18”经贸洽谈会暨湿地文化节, 邀请到国内当红的大牌明星来盐献艺, 其票务收入和现场转播广告收入及后期制成碟片的销售收入都相当可观。大型文艺活动已成为盐城台内容产业创收的支柱之一, 锻炼了队伍, 扩大了创收渠道, 提升了电视媒体的美誉度和公信力。盐城台自办的“广电文化周”活动, 全台各频道、频率及有关部门自编自演节目, 在台内外共演出20余场。这些资源经组合、包装成40多档不同样式的电视文艺节目, 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统筹发展

电视文化产业和文艺节目发展、提升离不开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离不开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 也离不开对市场的培育。

一是在政策和管理机制上体现“实”, 打造扶持电视文化产业的浓烈氛围。发展电视文化产业要依赖市场运作手段才能保证降低成本, 实现盈利。比如大型文艺活动的票务销售, 一场活动演出公司就要拿走上千万元。电视台完全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在销售票务时将一些营销高手推上市场。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也要主动配合, 回报有关赞助商和赞助单位。这其中, 售票人至关重要。我们拟定奖励政策, 让售票人每卖出一张票得到20%的劳务薪酬。2009年“5·18”和2010年“5·18”湿地文化节的大型文艺活动, 台内售票业绩最高的人一次就获得劳务薪酬20多万。有运行机制规则摆在那里, 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谁多劳谁就多得。这种绩效挂钩的运行机制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也是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8.地域文化与文物遗存 篇八

传统建筑最为直观地折射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其中不少佳构,目前已成为各地重要的文物遗存。当然,反映地域文化的载体可谓纷繁多样。以地处皖南低山丘陵的徽州为例,这里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世事沧桑,但仍然保留着极为可观的地面人文景观——既有世人熟知的牌坊、宗祠和古民居,又有浩繁无数的传统历史文献。更为幸运的是,这里留存有目前所知国内为数最多的民间档案文书,这些反映传统徽州民事惯例的乡土史料,几乎涵盖了民众生活的各个侧面,对于重新建构数百年来中国民间的历史文化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对此,日本学者岸本美绪教授曾指出:“契约文书作为史料的魅力还不仅仅在于所记载的物价、租额等数据,纸质、字体、笔触以及其他通过文书可能察知的如登场人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等,都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气氛。这些文书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的事物,但正是由于其普普通通、无意造作的性质,反而能够给研究者带来关于当时生活现实的实在感受。”学界普遍认为,作为明清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以徽州文书为代表的民间档案文书,具有不亚于故宫档案或地方衙门档案的数量和重要性。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徽州文书是当地造纸厂收购来作为纸浆的原料。郑振铎先生曾说过,当时皖南的炮仗铺通常是将明代白锦纸印刷的书籍撕成碎条,作为鞭炮的心子。据说,用这种好纸做成的鞭炮,燃放时会特别地响,许多珍稀文书亦因此而灰飞烟灭。历史时期,由于移民众多,商业往来频繁,徽州是保存珍贵信封最多的地区。在时下“集邮热”的背景下,许多值钱的信封被形形色色的人购买走,但其中极富史料价值的信纸,却因“不值钱”而往往被付之一炬!原本颇成系统的重要商业文书群被分割,以致历史学者面对的,往往是东鳞西爪式的零散文书。好在目前已被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收藏机构收藏的徽州文书,大概不下20余万件,民间收藏的数量更是相当可观。此前,安徽省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率先对部分徽州文书做了整理,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毋庸讳言,在现有条件下,原本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支持的不少收藏机构,事实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文物收藏单位的不少珍稀文献,迄今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掘和利用。最近,我看到一些文博界的老前辈淳淳告诫私人收藏者,应将藏品面向社会,而绝不可秘不示人,那样将失去收藏的意义。由此我也想到,对于收藏单位而言,文物保护自然是他们的守土之责,但除了做好诸如防止文物被盗、被人破坏之外,是否也应该予学术研究以更多的支持?

上一篇:路政管理求职信下一篇:如果我是太阳3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