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2024-06-26

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13篇)

1.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一

学习创新素养教育心得体会

今天,我非常有幸通过学校组织的线上学习,听取了五位校长有关创新素养的理念与实践,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他们报告的主题分别是: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的实践;银川市十八中学创新素养教育实施路径探索;创新素养教育理念下的“生长课程”建设;以双师双线通识素养课程对接“5+2”课后延时服务;探析新时代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创新素养的有效路径。通过认真聆听与思考,其中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杨宝元校长和兴庆二

小集团黄莉书记的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触颇深。

两位校长分别分享了各自学校的一些创新和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带给我们一个便捷的,灵活自由的平台,讲座、课堂实录、网络交流、互动、思考问题、等等,新颖、丰富的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科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窗口。杨校长学校的具体做法:1.立足校本,做好顶层设计;2.立足课程,厚植培育沃土;3.立足教学,促进素养生成。课程资料是那样的丰富多采,又实在实用。同时也让我有所思考,作为身处出一线的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除在教学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外,在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业务素质上也要随之不断更新。提高对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认识 教师对素质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使自己对素质教育进小学英语课堂有正确认识,并付诸己的课堂教学中。

2.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二

一、在语文教学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富有独特内涵的民族传统文化深受许多国家的欢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信赖于语文。我们高中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习民族文化智慧,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得学生具备民族责任心。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我们不应仅仅陶醉于自己的五千年文明,更加应该对其他民族的优点和先进文化虚心学习,虚心求教。我们高中语文老师需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走向世界,开阔视野,吸纳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

三、高中语文老师在教育科研上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时代的发展逼迫我们每一个人向前进步,而我们作为学生人生的导航者,更应该对前沿的文化、潮流、发展趋势具备洞察力,并且能够有效掌握这些先进的教育和交流方式。做好加强管理,严格要求,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1. 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恰当使用网络教学

比如,大部分的中学都开设有计算机的课程,处于这个时期的高中生思维特别活跃,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很特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后,大部分学生的家中都配有电脑,使得高中生们上网更加方便。在班级中也经常听见学生利用QQ讨论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的事情,计算机网络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影响着世界,影响着青少年。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融入现在的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去主动接触、了解这些,用这些新的科技元素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我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本人开通了教学专用的QQ空间,让有条件的高中学生在教学专用QQ空间“日志”中发表自己的作文。我从专业的角度在留言处对学生作文进行评点,也鼓励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候一篇作文能有几十条评论。学生到其他同学的空间做客这种新颖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他们既能欣赏同学日志,又可以留言写上自己的读后感。当然,教师要全程监督、全面管理这个QQ空间。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在多媒体网络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的能力。比如布置学生课前在计算机网络上自行查阅、搜集或整理有关的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信息量。

2. 细化教学目标,巧教课堂知识

许多高中生对高中语文有很庞大、很复杂的感觉,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分解大目标,由大化小,将教学目标细化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掌握,再搞一些专题性小型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获得高分者和进步者进行奖励,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也就油然而生,有了自信心就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占据心理优势,从而更好地投入到高中语文学习中来。

四、重视德育工作,将其有效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老师也应该是德育工作者,语文学科教学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学科中同样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德育教育内容,其本身具备的强烈的人文性很多时候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在情感上产生激烈的共鸣。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依托语文学科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对高中生进行德育,使他们理性地体会教材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其无可替代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趣味。

五、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教学反思精神和习惯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反思自身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教学经验、技能、活动及教学观念,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做到改劣扬优,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为形成比较系统的创新教学理论提供有效途径。

我曾经听了《春江花月夜》这节课。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播放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月夜潮水之浩浩荡荡。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学生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诗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用这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得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在课后交流中,及时总结了这堂课的特点:诗词鉴赏的教学是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的,对古诗词的感悟的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这节课很好地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把课堂内容逼真地呈现出来,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

3.创新对联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篇三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对联

如果教师单纯讲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学生肯定觉得无味,更谈不上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些有趣的对联故事,寓对联教育于故事情节当中,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受到对联的魅力,从而对对联产生兴趣。如:“牛头喜得生龙角”对“狗嘴何曾吐象牙”讲的是于谦小时候与僧人南古春的故事;“母鸭无鞋空洗脚”对“公鸡有髻不梳头”讲的是林则徐小时候智对的故事;“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对“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讲的是郭沫若小时候偷桃的故事;“投石冲开水底天”对“闭门推开窗前月”讲的是秦少游和苏小妹的才子佳人风流逸事……一副副对联故事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对对联有了初步的认识,一步步让学生喜欢上对联。

二、探寻对联规律,让学生了解对联

对联知识很深奥,对于小学生这些初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讲授对联的知识时,我利用一些浅学易懂的句子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规律。如“春风春雨春色”对“新年新岁新景”,让学生通过诵读探究对句的要点: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用字不重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韵律、平仄皆可忽略不讲,只要读着顺口就好,感觉好就好。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东西南北、上下左右、里外前后、中间内旁,知道什么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同时,增加一些易懂的对联,如“莺啼北里,燕语南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理解,为今后正确运用,进行创作奠定基础。

三、搜集赏析对联,让学生感悟对联

著名学者刘征说过:“生活是语文之源,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对联,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课下,我成立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对联,并引导学生赏析。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是春节时贴的,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幸福的追求;“笑迎八方旅客,喜送四海宾朋”是宾馆的,一“笑”一“喜”体现了宾馆高档的服务质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祝寿用的;“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体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对大量对联的品味、赏析,使学生真正体悟到对联那精炼的语言、独特的风姿、奇妙的魅力和高雅的情趣。

四、尝试创作对联,让学生爱上对联

对联创作,这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怎样让学生掌握对对联的技巧,并乐于去创作呢?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尝试把对联引入课堂,引入生活,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对对联。如春天一到,我校的操场边、花坛里就会长出许多的蒲公英,朵朵蒲公英花在风中摇曳,甚是美丽。针对这一美景,我为学生出示上联“朵朵黄花迎风摆”,学生们便对出 “对对彩蝶伴花舞”、“片片绿叶随风舞”等下联,生动地描绘出校园的春光。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引导学生读经典,诵名著,我又根据学生所读书目出上联“品经典 悟人生 弘扬传统文化”,学生们纷纷合作又对出下联“看现在 思将来 发展当代科技”“讲文明 树新风 提倡五讲四美”“读名著 明文理 吸取古今精华”等等。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对联的创作不能光局限在学校里,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此,我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和小伙伴们对,和父母们对。譬如我们这里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合作,创作了很多佳作,如“春雨丝丝润万物,秋风习习吹千家”、“滨海大道宽了 快了 美了,珠山秀谷奇了 秀了 峻了”、“海上渔帆点点,山中花儿朵朵”等等。副副对联体现了孩子们对对联的喜爱,也包含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对联的学习,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很多家长踊跃参加,与学生创作对联。有“爸勤劳 妈善良 勤劳善良家家夸,弟天真妹可爱天真可爱人人爱”、“牵牛绕篱吹丰曲,迎春起舞报新春”、“天上风筝飘飘 五颜六色,空中彩蝶飞飞 千姿百态”等等。创作的这一副副对联虽没有大家之风范,但却显示出学生、家长们学写对联的热情。

光写不评价是不能完全调动起学生的创作欲望的,因此,我在班里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展示学生们的优秀作品,并把他们这一副副精彩佳作送到学校广播站进行广播。这一系列的措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创作激情,让孩子们从此爱上对联。

在语文教学中学对联,在了解对联中掌握语文知识,并且利用对联优化语文学习,这就是我们要提倡和达到的目标。的确,学生在对联这潭活水中游弋,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领域,而且训练了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正是“对对联对出新天地,学学问学来妙篇章”。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实验小学海之韵分校)

4.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四

关键词:电子实训;教学改革;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模式和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学改革是实现专业教学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迫切需要。《电子实训》课程作为最贴近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重要使命。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5.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五

课题结题报告

秭归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姜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界定为:品德课的主题活动是指以预设的意义和生成的意义为指导,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改造现实生活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主题活动设计”就是为了将“活动”赋予“主题意义”的设计,也是从“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出发,寻找恰当活动方式的设计。《小学品德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三个需要而提出的:

1、品德教学现状的需要。通过听课、调研等活动,我们发现教师重视了教学的预设,但是有些情境教学活动的创设不恰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导致了课堂的生成有效性不高。我们认真分析了老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主题教学情境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以课堂的动态生成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2)品德教学特点的需要。品德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只有通过设计实施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活动,才能真正落实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3)学生品德发展特点的需要。学生品德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儿童只有通过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才能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激发真情实感,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基于三个需要,我们启动了“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工作。三年来,我们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以学生品德发展为中心,以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全面开展了课题研究,提高了品德教学实效。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综述

我国自1981年在全国开设小学品德课以来,在教材、教法的建设和改革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加强了教育的基础性,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层次性,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品德发展的全面性,对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两面人”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品德教师积极探究出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把道德品质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脱离开来,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轻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使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活动性、实效性。因此,目前国内正在积极开展品德教学有效性研究。

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在品德教学中贯穿活动化的教育理念也有涉及,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深度教学、如何设计和实施主题教学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开展“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的探索将努力尝试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主题活动情境,促进儿童在这种活动情境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梳理出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在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总结提炼有效的、具有推广意义的主题活动设计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师设计和实施主题活动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验感悟,自主养成习惯,形成良好品德。4、编辑主题活动案例集,为全县品德教学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梳理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

2、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3、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四、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建章立制,保证课题研究开展

为了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我校成立了以品德学科组长负责的课题研究小组,由教学副校长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校长,县品德

教研员,校外的品德骨干教师等,以保证执行力度和业务引领。拟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有明确的奖惩规定。制定了详实的研究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通过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管理更加科学、实施更加规范,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突出重点,有序推进课题研究

(1)课堂问诊,寻找课题研究问题切入点。课题主持人召集四位县、市品德骨干教师和专家,组成了课堂问诊小组,认真聆听低、中、高年级的品德常态课,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思考与总结,撰写出 “课堂诊断情况报告”,找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深层剖析课堂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使品德教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真问题”。课堂问诊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2)名师引领,实现课题研究示范。特级教师游刃有余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学习的范例,课题组提出了“解读名师课堂实录,探索主题活动设计”的教科研方案,制定了“观、悟、移、省”四步走策略,首先通过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宜昌教育云等平台学习名师课堂教学技巧,然后品德老师与名师同课异构,录制课例进行研磨。为了查找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自觉改进,夯实自身内功。课题组还聘请了杨庆华、张光富、邓正平、赵小燕等名师到校进行讲学活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为我校课题研究传递新信息。

为了加大教师横向交流,课题组还在县内开展了与梅家河、两河、沙镇溪、泄滩、磨坪等乡镇中心小学跨校教研活动;县外与宜都市陆城一小、宜昌市伍家区东山小学、当阳东门小学、宜昌天问小学等跨区域学校教研活动。品德老师们在跨校交流活动中汲取了更多的新鲜养分,拓展了课题研究的空间。

(3)子课题研究,扎实课题研究过程。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每学年,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总目标,给实验教师提供课题研究子课题目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提供了5个子课题研究方向:本册教材核心素养要点研究、准确制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研究、不同年段主题教学活动类型研究、不同类型主题活动实施策略研究等等。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主题活动设计,研究问题细而小。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需要选择研究子课题,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困惑,让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现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有机整合。

为了让老师们明白子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目的,课题组还进行了“微型课题产生及研究”的专题讲座,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就什么是微课题?微课题产生的原因?怎样进行微课题的研究等作了解释说明。老师们根据讲座内容,围绕学校大课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一个研究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并展开研究活动,学期结束时,课题研究实验教师根据开学的计划进行本学期课题研究小结,总结自己研究成果和经验。做到研究有计划,研究有过程、研究有总结。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立足课例,挖掘课题研究深度

课题研究以课例研究为主,真正做到“行动研究”,将课题做成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课题。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学校的“示范课”、“达标课”、“竞赛课”,县、市品德协作区的研讨课,“一师一优课”等。每个课例都按照“三备两磨”的流程开展研究,即执教者第一次独立备课——执教者第一次试教——课题组集体研课备课——执教者第二次上课——课题组集体研课后执教者第三次备课。课题组全体成员观课议课,通过“阳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学生课堂素养观测记录表”等评价量表,采用课堂观测、课后观察访谈等方法,对教师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方法、思维参与状态、信息收集整理、合作探究与沟通交流、自主解决问题与创新意识等情况及时进行发展性评价,教师根据评议情况改进主题活动设计的策略,不断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五、课题研究成果

1、研制了主题教学活动与实施的评价标准 课题组从三个维度九个方面评价主题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评价:指向性(目标导向)、自主性(课堂开放)、生长性(德行建构)活动实施评价:综合性(学科整合)、参与性(面向全体)、实践性(生活践行)活动结果评价:生活性(基于学情)、体验性(亲身经历)、实效性(知行统一)

2、梳理了各年级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要点(1)一上《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适应学校新生活;第二单元“小学生守规则”: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纪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第四单元“冬天的快乐”: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四个主题内容基于学生生活视野,主题活动简洁、清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从儿童熟悉的小事情入手,有利于儿童通过心灵体验、感悟、实践,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淡化了生活与学习的痕迹,寓教育与无形之

中。

(2)、二上《品德与生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生日的祝福”:感悟亲情,有集体意识,有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美丽的秋天”:亲近秋天,有保健常识,正确预防疾病;第三单元“动手动脑更聪明”:爱动脑,探究新事物;第四单元“你好,人类的朋友”:保护动植物。四个主题内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梳理了学生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教材强调活动的主题性与创造性,教材活动丰富有趣,为儿童的思维和道德创造性发展留下空间,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六上《品德与社会》素养培育要点: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珍爱生命,自护自救;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知法守法,对集体和社会负责任;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关爱地球,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第四单元“探索人类文明的足迹”:探索文明成就,崇尚科学精神。四个版块主题活动相对独立,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以个人为起点,为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3、总结提炼出了主题活动的主要类型

(1)、低年级开展“生活性开放性”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如:一下第5课《我的眼睛明又亮》,一是设计了三个游戏感悟“眼睛作用大”,先用眼睛去看美丽的事物,再闭上眼睛画画,然后观察猜测图片上提供的各种眼睛表情。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了眼睛除了能看东西,还可以“说话”,表达一个人的思想,眼睛的作用可真大!二是设计“名医教我护眼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护眼方法。从专业的角度,请医生给出实用性强的建议,并通过儿歌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很快掌握了用眼护眼方法。

(2)、中年级开展“实践体验”型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如:三下第九课《让我说声谢谢你》,课前准备时,让学生看《环卫工人的一天》的视频谈感受,学生对环卫工人的劳动有了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者的辛苦,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品德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带领学生开展了“洁城”活动。同学们带着自备的清洁用具,把街道清扫得干干净净,路人也纷纷伸出大拇指赞叹。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谈起了劳动的感受:“我今天只劳动了半个小时,感觉好累好累,环卫工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比我们更加辛苦,太不容易了”;“以后我要讲究公共卫生,尽量减轻环

卫工人的负担”。生动的“实践体验”主题活动的开展,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更让孩子们在社会参与中学会负责任地生活。

(3)、高年级开展“合作探究”性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如: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一课,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孩子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地球上五个气候带的划分及其气候特征。(2)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3)生活在温带、热带与寒带的不同人种有怎样的体征。然后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进行学法提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步养成了有序、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4、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改变了课堂、发展了学生。三年来,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发表论文8篇,县级以上获奖论文18篇,县及以上示范课、竞赛课、研讨课13节、录像课5节。主题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促进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激活了,课堂中学生动起来了,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中迎刃而解,难点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师生阳光自信,和谐发展。

六、课题研究困惑:

6.创新培训形式 提高教师素养 篇六

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益

——中河乡2008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考核工作汇报

2008年我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考核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原州区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考核工作文件、会议精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创新形式,督查考核,全面做好了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考核工作,现做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乡现在岗正式教师187人(借入24人),聘用教师1人,特岗教师6人。本年度,参加原州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二级培训教师29名,其他教师全部参加了三级和校本培训,有166名教师参加了原州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考核笔试。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培训考核工作有效开展

为了全面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考核工作,我乡学区成立了以学区校长为组长、学区工作人员及各校校长为成员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考核领导小组,并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各校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学区、学校认真及时地做好了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考核报名、教材领取和发放、三级和校本培训安排、校本培训督查考核、培训考核笔试安排、自学及组织落实等工作,确保了本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工作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

(二)创新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综合业务水平

抓好教师培训学习是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考核工作的中心。为此,我乡在坚持以校本集中培训学习为基础的同时,以加强教师自学为主渠道,并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学习实践活动,使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取得实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学区精心组织三级培训学习。首先选拔好参加原州区二级培训的教师,我乡充分发挥中河小学作为全乡小学教研培训基地,在选拔二级培训教师上坚持以中河小学教师为重点,其它师生人数多的学校教师为补充,东西片相结合,以工作认真、敬业精神强、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为主,认真参加培训学习,做好学习笔记,为承担学区三级全员培训主讲任务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其次学区统筹安排组织开展三级培训学习,由参加二级培训的教师精心准备学习资源,全乡教师分小学部和中学部,分别在学区和中河中学集中进行为期2天的培训学习,让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本年度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考核的内容设置及重要性的认识,对全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要求,增强了广大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学习。各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培训学习计划安排,做到培训时间、内容、地点、人员四落实,小学部以学校为单位,中学以教研组为单位,将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与“二五”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对在校的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同时,重点要求领导班子和教师加强自学,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自身工作和教学实际,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等。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校长和 广大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有效推动了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实践活动。为了让广大教师将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校长和广大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我乡开展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与校本教研交流活动相结合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即学区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与“10+1”片区教研交流活动相结合,学校将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学习与校本教研活动相结合,让广大教师将培训学习到的先进理念、方法等运用到具体的课堂,对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将校本培训学习交流的成果以一个确定的主题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分享。为了使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学区、学校制定了具体的活动安排,做到活动时间、学校、人员、内容四落实,在活动中力求严格考勤、注重过程、师生互动、确保实效。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实践活动,促使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思、在学习中反思、在交流中反思、在培训中提高。

(三)强化督查考核,不断提升继续教育工作水平

为了使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考核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学校在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自查的同时,学区实行平时督查和学期检查考核制度,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计划安排、记录、笔记、考勤等纳入学校综合工作和教师个人工作考核内容,特别是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笔记、培训考核成绩直接作为教师个人年度考核、评优选先、职称晋升 等条件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督查考核,学校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教师将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作为自己业务水平提高的途径坚持不断,全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打算

通过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我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以下问题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学校校本培训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二是教师自学还需加强;三是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督查力度还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将进一步创新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形式,加强集中培训和自学密度,强化校内自评考核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继续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7.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七

1 企业员工媒介素养及其教育存在的问题

媒介素养的内涵: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传播学认为,媒介信息的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导面、态度层面及行为层面。所以,媒介素养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解读媒介信息 (认知信息) 、对大众媒体的批判意识 (形成态度) 和正确使用大众传媒 (采取行动) 。媒介素养的实质是信息接收者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问题。[2]在深入解读媒介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对媒介素养的教育提出见解。

当前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技能培训重视,对媒介素养教育不重视。许多企业对员工工作技能的培养很重视,但对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不重视。一个企业能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具有健康的企业文化,在这个信息时代,把握信息的脉搏,对传媒的信息去伪存真,从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个人工作绩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就要改变当前企业对技能培训很重视,对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的现状,将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同时纳入岗位培训机制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教育中,在企业中从战略层、战术层到事务层各个阶段形成一个重视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从而形成面对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能够正确判断与甄别的具有较高媒介素养水平的体系。

有些企业对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着内容单一、方法简单,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在欧盟地区一直备受关注。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机构逐渐增多,例如:托曼和乔其于1977年成立的媒介素养中心等[3]。媒介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社会的组织和分工来讲,除了媒介还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关注公民性的培育和素养的提升外,其他机构 (包括主管意识形态的相关机构) 主要是制定颁布一些禁止性规范或是发出一些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文件。[4]具体到企业当中问题也很多,有的企业在培训员工时,把媒介素养教育当成企业文化的一个小部分,一般也只是通过较少的理论讲解,对于教育内容更是简单,方法简单、内容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体系。

现在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与实践脱节。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很多时候不能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要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环节进行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员工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不能完全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良好的企业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许多企业员工媒介素养的教育由于不够重视、方法简单等原因,使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完全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良好向上的,有的企业员工总在宣扬低俗的甚至与企业发展背道而驰的信息。

2 构建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种实施机构相整合的创新模式

对于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其实施主体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培训机构、企业自身等,还包括制定宏观管理政策的政府以及对媒介教育具有重大推动力量的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还有提供媒介信息的各种媒介机构。在香港目前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机构和组织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二是有关的政府组织,如香港广播管理局;三是以香港电台为代表的公共媒介[5]。针对当前企业员工的媒介教育问题,实行政府组织、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业、媒介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五方协作,是促进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型模式。

有关政府组织是宏观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美国学者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指出:“虽然媒介自成一个行业,但他们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之中,在有限的程序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所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也需要在宏观和体制上有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即政府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6]对于媒体传播管理的政府组织部门要制定媒介信息的传播标准与要求,对于媒介教育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指导方针、实施方法、达到的目标及相应的评估方法等。这样与媒体传播和教育管理有关的政府组织制定整体规划,并有监督评估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

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香港有很多民间团体随时关注媒介信息,指导民众如何认识、分析、运用和监查大众传媒,同时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在我国也有相关的民间团体,比如一些“媒介素养行动小组”等,为促进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而努力。这些团体来自民间,服务于民间,所采取的行动更适合公众。

企业自身是企业员工媒介教育的主力军。首先员工的媒介素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次员工的媒介素养在许多时候关系到工作的完成情况。企业对员工的媒介素养的教育是其现代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员工进行较好的媒介教育才能实现从意识形态上和工作实践中得到收益。

培训机构是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培训机构主要是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除技术之外,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也是这些机构所应当承担的重要内容。培训机构应当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针对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方法。

公共媒介机构是企业员工媒介教育的重要桥梁。媒介机构在媒介教育中占有特殊位置,一方面它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它同时也是媒介教育的有力武器。公共媒介本身在公众中影响力较大,能够传播符合要求的媒介信息,同时制作播放媒介教育的节目,从而对公众具有较大影响力。其次,在公共媒体中,有许多与企业相关的节目,可以让企业员工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员工的媒介鉴赏力。许多企业也有自己的媒体,比如广播等,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媒体,来宣传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

3 采用多途径展开的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模式

当前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面对的对象较多的是:学生、大众等,由于企业员工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针对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健全媒介信息监管和监督机制。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关系到媒介信息来源、媒介信息处理、媒介信息应用的一个综合问题,所以,加强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时也需要在宏观和体制上有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监督管理。

建立科学的企业员工媒介素养评价体系。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评价体系是保证员工媒介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这样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从以上定义我们不难理解,媒介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理解与分析。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我们要基于一种或几种评价方法构建一套针对企业员工的科学完善的媒介素养评价体系。

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培训体系。媒介素养是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对于员工的教育要纳入培训体系,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入门培训,或者进行定期教育。

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当今信息社会,企业的工作与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有直接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要鼓励员工运行现代信息技术,多投入实际工作。

运用移动微型学习等方式加强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现在移动微型学习方式成为终身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与其他非正式学习的一种重要辅助方式,由于以手机为主的移动微型设备的普及,借助这种方式加强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教育本身就是在提高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同时由于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所以运用移动微型学习方式加强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是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将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在信息时代,企业文化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将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中,一方面保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同时更有利于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进一步提高。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行之有效的多种途径,对企业员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实力,更能加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整体实力。

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对于企业和员工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综合相关政府组织、培训机构、企业自身、媒介机构的优势,完善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采用移动微型设备、融入到企业文化、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员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提升企业员工的媒介信息的创造能力。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多个机构的配合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提高员工的媒介素养,促进企业的发展。

摘要:现代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对其工作能力、工作绩效以至企业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内容单一且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与实际工作相脱节、不能完全融入企业文化等问题,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以上问题提出了社会、企业、媒介机构、培训机构四方协作, 通过建立健全媒介信息监管和监督、建立科学的企业员工媒介素养评价体系、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培训体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运用移动微型学习等方式加强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 从而形成一个有利、有效、有用的、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企业员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先峰, 董小玉.分层次推进国民媒介素养教育[N].人民日报, 2011-8-16.

[2]刘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 2010 (12) .

[3]薛荣生, 眭国荣, 王利青.理工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5) .

[4]邹火明.我国当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误区[J].新闻爱好者, 2011 (1) .

[5]陆晔.媒介素养教育中的社会控制机制——香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特征[J].新闻大学, 2006 (1) .

8.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中学语文;创新技能;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42-01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本应充满生气灵性的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出品的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产品,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主体的激活,这就难怪孩子满脑子的问题都不翼而飞,语文课堂成了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要切实扭转这种现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把“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落到实处,唯一的途径就是放开手脚,把课改的步子迈得更大些,而不仅仅是形式上在搞所谓的课改,“骨子”里仍不放心学生,而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领悟知识、激活思维,积极开创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1语文创新教学的理念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在新课标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地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换言之,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给予“鱼”。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探究式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

2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2.1 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应:由内容分析本位转为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2.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

9.科学家的人文素养:品味与创新 篇九

科学家的人文素养:品味与创新

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而兼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甚至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方面都有登峰造极的创造,这是值得当代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者深思的现象.对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三种人文修养是哲学思维、情感动力和团队精神.

作 者:朱亚宗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74 刊 名:湖湘论坛 英文刊名:HUXIANG FORUM 年,卷(期): 23(1) 分类号:C96 关键词:科学家   人文素养   哲学思维   情感动力   团队精神  

10.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十

一、素养为本

义教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英语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既体现本课程独特的重要观念、思维方式、实践技能、价值追求对学生的贡献,同时又体现所有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即综合素质对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育部

2014

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 “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这一概念。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主持该项研究的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指出:素养是

“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

‘人’

‘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他带领研究团队遴选和界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林崇德,2016)。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

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文化基础”

体现

“人的文化性”,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把文化视为是

“人存在的根和魂”,强调

“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自主发展”

体现

“人的自主性”,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把人的自主性理解为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社会参与”

体现

“人的社会性”,包括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在“个人价值实现”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之间建立联系,强调

“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林崇德,2017)。本次义教课标修订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一一进行了对标。

义教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

“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与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契合。英语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了义务教育学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机融入义教课标中,对于英语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凝练起到引领作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英语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一般与特殊、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的关系,前者要通过后者得以在课程中体现和落实,后者又受前者的指引和规约,两者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的内涵体现了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学习能力体现自主发展,思维品质则渗透在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之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进步应具备的共同核心素养,英语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以此为指导,关注中小学生基础性、综合性的素质。

二、继承与创新

义务教育课程和高中课程相比,英语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阶段性、成长性更为突出,以英语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来凝练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可以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淡化学科本位色彩。高中学习时段为三年,而义务教育从小学到初中的时间跨度长达九年,是少年儿童身心成长最快的关键阶段。义教课标关于核心素养

“综合特征”的概括描述体现核心素养的整合性、成长性,如

3~4

年级学生是

“能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5~6

年级学生是

“能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完成学习任务”,7~9

年级初中学段直接写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是

“能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分项特征”的描述也体现成长性、进阶性特点,如语言能力三个学段的描述框架分别为:“能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实现简单的沟通与交流”

“能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实现基本的沟通与交流”

“能在教师引导和协助下,……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交流,……表达基本准确、连贯、顺畅。”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涵盖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七年时间三个学段之间呈逻辑关联和顺序性、进阶性的特点,反映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这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体现整体性与连续性、阶段性、层次性的统一。

三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新修订的义教课标确定的课程总目标充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突出了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课程育人价值导向,其内容比上一版课标的目标表述更丰富,站位更高,与党的教育方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变化、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密不可分,具有新的内涵和明显的时代特征。

义教课标基于义务教育的特点,将英语课程分为

3~4

年级、5~6

年级、7~9

年级三个学段,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课程总目标,制定相应的学段目标。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学段目标沿用了原来的分级目标表述,但将五个级别调整为一至三级三个级别,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路径更为清晰明了,也更具操作性。学段目标是对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学业成就的预设或期待,是

“素养为本”的课程总目标在各学段的具体化。义教课标从三个表现维度对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学段目标展开描述:

“语言能力” 的三个维度为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表达与交流;

“文化意识”的三个维度为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感悟与内化;

“思维品质”的三个维度为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批判与创新;

“学习能力” 的三个维度为乐学与善学、选择与调整、合作与探究。

核心素养每个方面的三个维度作为素养的主要表现特征,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而每个表现维度遵循素养的进阶和连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描述,立体呈现核心素养在三个学段的层级水平差异。三个学段目标结构化地描述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在各个学段应该达成的目标要求,体现出学段目标之间的顺序性、连续性、进阶性。

四给老师们的几点建议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义教课标有具体指导意见,特别是在第四章

“课程内容”的“教学提示”、第六章

“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

部分有很好的建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义教课标继承了高中课标的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发展为目标,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学习活动观,将包括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视为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素养导向的义教课标促使教与学内容和方式发生变化,在教学各个环节落实核心素养。

如文化知识教学,以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的英语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这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出新的要求。义教课标指出:“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判断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

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要从知识层面拓展,通过有层次的多种语言实践活动,理解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体验,感悟优秀文化,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这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义教课标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做人、做事相结合,使立德树人得以有效转化,并在落实这一根本任务时做到

“落小落细”。

思维品质的培养也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落实,如设计英语学习活动时,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观察理解、比较分析、归纳推断、评价创新等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在系统训练中不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管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坚持

“学思结合”

“学用结合”

“学创结合”,努力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义教课标提出

“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并在附录

提供了三个学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1.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篇十一

一、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1.忽视写作教学。在很多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以当堂作文方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给学生独立的时间写作,但由于时间较短,很可能仅仅帮助学生提升写作速度,而在写作能力方面的提升则十分有限。同时,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在话题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限制,在写作方式创新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

2.忽视写作指导。写作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作文的批改以及讲评方面,却没有对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行挖掘,不能够从写作方法角度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忽视学习交流。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写作结构模式化、评价单一化以及观念统一化的问题。这部分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以及兴趣的培养都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且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二、写作教学优化方式

1.创新写作方法。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拓宽学生阅读面,使其提高认知能力以及洞察能力,老师还需要对自身的写作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创新,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加强学生对资源的利用,包括课本资源以及课外资源;其次,要加强写作技巧方面的训练,鼓励学生能够进行有创意、有思想的写作;最后,要提升自身素质,保证自身的写作知识以及经验能够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做好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可能使学生以真实的经历进行写作,使作品更具真实性,能够以情感人。而在拟题方面要贴近学生生活,如《我的高中生活》《我的梦想》等等,使学生将写作作为生活中一部分、当成一种乐趣,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

2.抓住教学重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议论文、散文以及记叙文可以说是重要的文体类型。而议论文以及记叙文更是重中之重。对此,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文章言之有情。重视记叙文的细节描写,并通过真情的融入使作品能够以情感人;其次,要保证文章言之有理。要想实现该目标,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丰富学生议论文写作库存,在具有充足论据的基础上形成是非评价能力,使文章写得精彩;再次,要保证文章言之有序。对于散文来说,立意是十分关键的,也是确定文章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对此,就需要培养学生想象力,并提升其抒情能力。如2010年湖南省高考作文,要求以“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通过对该题目写作情况的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文体意识差、情感缺乏连贯性以及内容单薄的缺点。很多学生写惯了议论文,而不能够对记叙文文体做好把握,实际上,记叙文的立意就是实现话题到标题的转变,并将其以适当的方式演绎成故事并进行表达。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起重视,通过重点的把握进一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3.结合高考教学。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检验依据就是高考,对此,就需要在同高考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使学生写作能够更好地满足高考要求:首先,要做好拟题以及审题工作。在语文写作中,审题可以说是重要的步骤之一,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在做好引导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不仅需要对文章题目中存在的深意进行充分的发掘,同时也需要提醒学生做好挖掘“度”的掌握;其次,要做好文章写作提纲的罗列,即在实际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会打草稿,在做好提纲罗列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对于作文题目审题以及把握的能力;最后,在完成写作之后,需要及时地做好文章的检查,看是否存在语法以及错别字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交换,以相互纠错的方式获得各自写作水平的提升。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语文教师需要对自身教学观念进行不断的更新,通过科学教学途径及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12.高职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与创新 篇十二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各种媒介无时无刻不在提供着海量的信息。大量的信息在开拓现代人的视野、延伸活动空间的同时, 也会混淆视听、让人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而手足无措。因此, 提高媒介素养, 更好地利用媒介为个体发展服务, 就成为每个现代人的“必修课”。特别是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 包括各种信息, 更需要积极理性地对待媒介, 充分发挥媒介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助推作用。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也成为了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也是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主要途径。高职生每天都在与各种媒介打交道, 其媒介素养的缺失必然会引发一些问题, 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 有必要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所谓媒介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包括传统的印刷媒体和声像媒体, 如书籍、报刊、广电等, 以及新兴的网络和移动媒体, 如网络、手机等。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 它提供了海量的信息, 在现实世界之外建造了由信息构成的“媒体世界”, 延伸了人的体验、感知空间。而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具体包括利用媒介获取信息、合理分配媒体时间、具有一定的判断力, 能批判性地对待媒体信息, 甚至能参与到媒介活动中。此外, 媒介素养还包括媒介道德, 能规范自身的媒介行为。

而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媒介能力和媒介道德品质, 具体包括认识媒介, 学会有效地利用传媒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与社会发展;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过滤或免疫能力,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参与媒介产品的制作中;优化媒介传播, 最终帮助形成健康的传媒社区。在这几个目标中, 产品制作与优化传播属于较高层次的目标。考虑到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也在自己制作、传播媒介产品, 媒介素养教育也需引导学生做一个健康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 高职学生使用电脑、手机等早已是普遍现象。不少学生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老师强很多。高职学生会自觉利用媒介查找信息了解社情民生、开拓视野, 也会借助媒介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掌握新的技能或知识, 如不少学生通过网络自学了软件、法律、英语等。但由于高职生自主分配时间较多, 再加上远离家乡孤身在外、对专业不感兴趣、对未来感到迷茫等因素, 媒介也成了学生交友、娱乐、休闲的一个重要平台。有调查显示, 高职生接触媒体的目的中, 第一位的是增长见识 (81%) , 位居其次的分别是休闲娱乐 (69%) 、交友 (42%) , 还有18%的学生选择了没有目的, 只是为了消磨时间。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媒介的休闲娱乐中, 痴迷网络游戏, 荒废了学业, 造成了心理问题, 这样的个案在现代并不少见。

其次, 学生对媒介信息缺乏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 基本上还处于凭经验的感性认识, 极易相信媒介所传播的信息, 将媒介世界简单地等同于现实世界, 随大流或者是被媒介牵着鼻子走。如马诺宝马女、芙蓉姐姐等网络炒作中, 就有不少学生参与了口水战, 推动了事件升级。

此外, 高职生使用媒介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媒介道德问题在近几年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新兴媒介的匿名性和开放性, 有些网民进行无意义的情绪宣泄, 任意对人穷追猛打、侵犯隐私, 甚至干扰到当事人正常的生活, 被称为网络暴民。高职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学生在使用媒介时缺乏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出现道德失范问题或者法律问题。如有学生成为网络黑客, 将侵入网站作为一项对自己能力的挑战, 或者浏览黄色、非法网页, 或者借助媒介诽谤别人等等。这势必直接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培养。

媒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上述种种问题, 高职生均有体现。高职生处于人生学本领、获得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要阶段, 媒介已成为现代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生学习能力和可塑性都很强, 他们在媒介使用方面的误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媒介系统知识, 对媒介的运作机制不甚了解。媒介素养教育教给学生系统的媒介知识, 指导学生正确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信息, 合理合法合道德利用媒介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是培养大学生成为现代公民的重要途径。因此, 有必要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让媒介素养教育成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误区

1. 主体缺失

高职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处于自发开展状态, 由一部分眼光较为敏锐的教师和管理者“摸着石头过河”, 自行摸索开展, 比如在公共课、通识课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但更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这块内容处于不了解或不关心的状态, 知之甚少。很多高职工作者对媒体不甚了解, 有时也在不辨真假地传播媒介信息;有些则将媒介视为“洪水猛兽”, 以一棍子打死的姿态禁止学生使用现代传媒;有些抱怨学生难教、有各种问题, 却不知道有些问题的产生跟学生受媒介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系。高职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的缺失,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媒介使用放任自由的状态。

2. 媒介教育内容庞杂, 理论艰深

目前, 我国媒介素养教材相对缺乏, 高职教师所能利用的教材即是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这类专业教材的特点是理论建构十分系统, 跟传播学有关的交叉学科, 如政治学、社会学、符号学等都涵盖在内。这些放在公共课程的媒介素养教育中, 对于非新闻专业的高职生而言, 显然会导致消化不良症。

有些教师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 将教学内容片面地理解为对媒介的批评, 一味地涉及媒介消极影响, 甚至将媒介妖魔化。这样的内容固然很“新鲜”, 能激起学生一定的兴趣。但却可能导致学生的茫然, 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媒介信息, 也可能引起部分十分推崇媒介学生的反感。

3. 教学形式单一化

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刚起步, 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课, 大课堂教学。该类课程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台上讲, 学生台下听或记, 师生互动较少。这显然与学生个性不相符合。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多样化信息提供方式, 特别是新兴媒体的互动让学生乐此不彼。他们也有强烈的表达或言说意愿。提倡媒介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符合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媒介本身是丰富的, 媒介素养教育单一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四、创新高职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1. 引导高职教育工作者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

考虑到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及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在学校全面铺开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并不切合实际。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更多的只能纳入到公共思想教育课程中, 并由全体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教育一部分传递给学生。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身对媒介的了解, 提高自我媒介素养, 才能成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者。在信息化时代, 媒介已广泛地处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单独属于某个教师或某个教研室的事务。每个教师应清楚理性地认识到媒介的正面、负面作用, 成为成熟的媒介使用者, 强化媒介使用时的主体意识, 并在日常教学、跟学生接触交流过程中, 有意识地纠正学生对媒介的错误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利用媒介。

2. 借助校外力量, 合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作为一项新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教育组织者对媒介有系统、深入的了解, 能提供各种现实生动的案例, 实现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如果媒介素养教育只是就理论讲理论, 照搬理论书本的纲纲条条, 很难吸引当代学生的兴趣。当代高职生成长于信息时代, 各种媒介提供的信息不仅丰富, 而且形式多样, 枯燥的理论教学可能让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转向其他地方。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提供有深度的新鲜内容。而由于我国学术界关于媒介研究的“主力”集中在大学或专业性的研究机构, 成果也主要在本科类学校。国外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 通常会与相关社会组织、团体联合进行, 以弥补媒介教育资源的不足。高职学校的学术资源相对有限, 因此, 可以考虑借助校外资源, 如本地区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本地区资深媒体人等, 邀请他们成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兼职教师。一方面, 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师资的不足;另一方面, 这些学者已有一定建树, 拥有较多的实际案例, 能与学生开展较好的互动。

除了师资可以借助外力外, 高职媒介教育内容也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参考专业网站, 如复旦大学的媒介素养专业网站、中国社科院卜卫在中青网“青少年园地”开设的“媒介课堂”栏目等等, 这些网站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媒介常识、案例分析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推荐给学生、老师, 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

3. 丰富教学形式, 提供互动平台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有自主的思想, 有丰富的情感, 有独立的人格。媒介素养教育要培养学生使用媒介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相应的, 教学不能采用“一言堂”, 而需跟学生充分互动, 建设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充满对话的师生关系。在互动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传递与交流, 同时也实现了人格的发展。这种互动具体可以通过案例辩论、探讨、实践操作、实地参观等实现。如将时下社会热点事件的不同报道集中在一起, 由学生判断不同消息可信度的高低。还可由学生扮演记者, 选择某个议题采访教师, 形成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 再由学生判断这些报道的优劣。通过具体操作, 体验议题的形成过程。教师还可让学生结合专业实际或兴趣点如微博、博客等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等。

为更好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可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研, 摸底调查本校不同专业学生媒介使用及媒介素养方面的实际情况, 并针对调研反馈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 虽然由于条件限制, 教师不可能全部做到因材施教, 但做个有心人, 完全可以了解到学生使用媒介的情形, 并对有偏差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 避免进一步恶化。

结语

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10月召开了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同年, 教育部还将媒介素养列为新闻传播类的重点招标课题。从中可以看出教育界已重视学生媒介素养培养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具有媒介使用的主体意识, 能充分享受各种多元化媒介带来的便捷和丰富多彩, 也能分清媒介信息组成的世界和客观真实环境存在的偏差, 不至于被媒介牵着鼻子走而无法自拔。这是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旨所在, 如果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不上去, 思想政治教育也会显得很乏力。

参考文献

[1]赵娟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理论导报, 2011, (8) .

[2]罗文华, 孙墀, 林春雨, 马孝莉“.职技高师”在校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案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2) .

[3]张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

13.教学核心素养心得 篇十三

北戴河新区沟儿湾小学 王梓璇

第一次听到“素养”一词时,我用拆分的解释方法,释义为素质、教养,并未与教育教学相联系。第二次听到“素养”一词,便是在新教师培训中了,听过专家老师的细致分析,恍然大悟,不禁感慨“素养”、“核心素养”二词已然渗透进当今的教育事业,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务必要好好参透这两个词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何为“素养”?

通过查阅字典、百度等资料,我有了以下的见解,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那么,何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由此看来,在信息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要想让小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与步伐,着重培养核心素养非常有必要。

根据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养无需特别要求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故无需专门培养他们的信息技能,反而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和现实社会。

2、初步的逻辑思维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非逻辑思维。因此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训练是需要的。

3、平等合作意识 独生子女这方面比较薄弱

4、相对系统的知识学习

小学阶段学习的大都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等

5、保存活泼开朗的天性

最好的教育不是扭曲孩子,而是保持他们的自然天性。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此项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养:虽然现阶段很多小学生接触网络及电子设备非常多,但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小学生接触网络还是有限的,我将多利用多媒体白板进行教学,既提高了孩子们对于网络的认识,也将高效课堂和“核心素养”理念相结合,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2、初步的逻辑思维素养: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终生受用的,学好语文,对于锻炼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将着重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双管齐下,两手抓,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便可以相应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学会理解,对于学习和理解数学、科学等其它学科作用非凡。

3、平等合作意识素养: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虽然农村小学独生子女比例少,但现阶段,很多家庭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比较娇惯,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合作意识差。基于此点,我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多采取“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等新颖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在授课中,我也会对于平等、合作类为主题的课文以及课外阅读进行细致分析,利用更多实例影响学生。

4、相对系统的知识学习素养:众所周知,无论如何改革,培养学生的重中之重,还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切改革的出发点也都是更好地让学生吸收和转化知识,学有所用。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将更加重点强化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提升学习水平,从最基础的拼音、生字、词开始,到写句、段以及理解文章,按部

就班,有目标、有系统的对于学生的知识素养进行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保存活泼开朗的天性素养:学生的天性即活泼开朗,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变化,很多时候,磨灭了孩子的天性,部分家长给孩子的学业压力、成绩压力过大,甚至小学生都被迫整日上补习班,童年生活少了很多乐趣。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把握课堂四十分钟,都能够掌握好课本知识,没有必要把课余时间浪费在补课上。基于此,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改革:1向课堂要质量,提高学生的听课、思考和完成作业质量,学校事学校毕,不把沉重的负担带回家;采取丰富多彩的授课模式,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多发言,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多进行实践课、户外活动课、调查课等与大自然接触和有利于还原学生天性的课程。2作为一名班主任,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家校共同努力,给孩子适当减负,还他们快乐美好的童年。

上一篇:系统集成实训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浮与沉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