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打造小镇

2024-06-15

生态环境打造小镇(精选13篇)

1.生态环境打造小镇 篇一

新形式下特色小镇打造及特色小镇EPC模式运用

一、特色小镇发展的背景与新形势

1、新市场

(1)大规模的乡村游成为潮流;

(2)大城镇到乡镇异地养老的现象日益增多;(3)城里人到乡镇长期居住的现象日益突出。

(4)新市场为特色小镇发展康养、养老、田园综合体、休闲养生、文化旅游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空间。

2、新产业:农村迅速崛起的五大产业

(1)乡村旅游:古镇开发、民宿经济、景点开发、名山大川等。(2)乡镇的养生 养老产业。

(3)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养殖,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为主的生态型农业产业。如无锡的阳山生态综合体。(4)生态经济蓄势待发。如国外流行的“好空气装压缩瓶”。(5)民间文化、民俗、民间音乐、体育、传统农村的嘉年华,庙会等民间艺术类的资源的开发。

3、新工具:智能技术改变小镇运行模式

行业监管、数据采集、市场分析、预警机制等管理功能;在线预订、网络查询、语音导览、电子导航等服务功能;在线销售、客源分析、跟踪服务、宣传营销等营销功能现在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我们想象。

4、新资本:大公司、民营资本开始关注特色小镇

首批特色小镇批复名单中,不乏有企业和民营资本的特色小镇。如2016年,密云古北镇游客量突破245万,旅游收入7.35亿元。古北镇从2014年开业,从一个无名小镇变为当今“爆款”,成为众多投资商投资的效仿者。

5、新政策:中央有利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大政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16年1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2017年1月9日)。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 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2016年11月4日)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17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84号)

——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2017年2月)。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国办发(2017)21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

——李克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

二、特色小镇如何打造

1、突出特色:(1)特色是命脉。(2)差异化是要点。(3)因地制宜是灵魂。(4)比较优势是关键。(5)比较竞争力是目标。

2、小规模、紧凑型、集约发展。关键是从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讲求品质、效益

(1)改变单纯求大思维:微型城市是小城镇独有的优势。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城镇小尺度、近距离、微景观。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2)小城镇不要克隆大中城市形态,要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建筑、产业、技术、材料、色彩。

3、跨界、融合、共享:践行新发展理念

特色小镇力求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保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只有跨界融合才能丰富产品形态,增加盈利环节,衍生产品链条、形成多样化的商业模式。跨界、融合、共享,体现共享经济特征,而共享经济是面向未来的。

4、体制改革可能是决定因素

没有改革难以发挥。一个浙江桐庐县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发展民宿经济的例子。案例:桐庐破除城市资本下乡的制度障碍。为抵押贷款、出租经营、集体权益处分提供清晰的产权依据。农民住房确权颁证率达82%。设立农房和林权抵押贷款,创新合家乐民宿贷等金融产品。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创新宅基地使用办法,解决宅基地不能卖给城里人的制度障碍,吸纳工商资本下乡发展高端精品民宿。

具体办法是:农民将闲置房屋有偿流转给村集体。然后以联营、合作、出让方式引进外来资本、创意人才发展中高档民宿。逐步形成高品质、特色鲜明的民宿。

5、实现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对特色小镇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1)非工业类特色小镇,以康养、田园综合体、民宿、旅游、文化为主题的小镇。单纯做任何一个产业,投资收益都难以实现。(2)当地的特色手工艺、文化、土特产、符号,如何可以被传播、采纳、加工、产品化、被售买。需要挖掘、创意、细分市场,面临着巨大挑战。

(3)不同产业的融合。产品基因不同、服务领域不同、业务布局不同、产品周期不同、盈利模式不同。如果各自碎片化经营,谁也难以盈利。

(4)协调整合创新是关键。美国创投界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复杂协调的创新模式”。即通过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把散落各处的碎片重新整合,变成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东西。如特斯拉。产业组合很重要,互补共生很重要,商业模式集成很重要。

6、让老产业换发青春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老产业+新手段:(1)“老产业”+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融资模式/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新商业模式,形成=产业发展新生态。

(2)老产业之间互相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比如,工业企业的服务业化。农业变为接二(产)连三(产)产业。就可以增加价值链。(3)老产业用产业互联网进行改造。再造产业流程、供应链条、管理流程,使各类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7、市场化建设模式

特色小镇建设与一般的产业园区、景区开发流程类似,主要分为规划咨询、要素导入、EPC建造和后期运营四个阶段。

(1)涉及城镇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总规/概规/修规、建筑/景观/游乐设计、城镇风貌设计与城市品牌发展战略等板块。

(2)全要素的导入服务,循四招五引入的机制,四招为招开发商、投资商、服务商与运营商;并结合资金资本、人才团队、智库平台、IP项目与品牌企业等五方面资源引入。

(3)EPC建造模式,EPC模式指承包商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投资、设计规划、建设施工、文化挖掘等一体化综合整治开发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总承包,并对其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负责。EPC合同模式下承包商对设计、采购和施工进行总承包,在项目初期和设计时就考虑到采购和施工的影响,避免了设计和采购、施工的矛盾,减少了由于设计错误、疏忽引起的变更,可以显著减少项目成本,缩短工期,达到高效、快捷、资金节约化的交钥匙工程。主要包括城镇建设EPC及温泉、水乐园、漂流、游乐项目等旅游专项EPC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4)持续性后续服务,包括创建辅导,经营辅导,专业化运营支持,各种托管运营等,形成一个全面的服务结构。

8、EPC模式的优势

(1)特色小镇项目范围广,专业类别多,如外立面改造、道路改扩建、景观绿化提升、亮化工程等,集中发包给EPC总承包单位,可以让业主方从繁杂的施工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无需根据这么多单项工程组建庞大的专业管理团队,而是更好地关注项目前期策划、概算及后期结算。

(2)特色小镇项目工期紧、范围广、头绪多,采用EPC模式可以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的高度集成,实现各阶段工作的合理交叉、综合协调,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建造效率,确保工程实施的进度、质量和造价控制。

(3)EPC总承包单位能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强化设计责任,使设计院自觉地从造价、技术及采购等角度进行多方案比选,以设计为龙头协调各方关系,并且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争议、纠纷和索赔等环节的耗费,使资金、技术、管理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4)EPC总承包模式各分包单位招投标都在工程总承包单位的平台上进行,能够极大缩短项目建设前期时间,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简化审批环节,简政放权,在招投标程序上更有利于廉洁建设。并且EPC总承包模式特点是边设计边施工,无需等到方案评选至施工审查全部完成后再组织施工,可以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协调各专业设计进度,做到设计与施工的真正无缝对接,将6~8个月的建设前期时间缩短至1个月。

2.生态环境打造小镇 篇二

小镇以区域特色产业时尚服装产业为切入点,依托(跨境)电子商务开拓渠道、智能制造定制生产、时尚设计提升品牌,实现产品创新性供给过程中渠道、品牌、智造的互融互通,力争用3 年时间打造时尚服装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待上述生态系统打造初具成效,以“时尚+”的思维,跨界融合,不断将其他高创意、高市场掌控能力、高附加值,能引领消费流行趋势的产业并入整个时尚产业生态系统中。

1 时尚基因

作为新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和中国创意文化产业中心,杭州拥有与生俱来的时尚产业发展动力因子。小镇及其周边区域,是余杭和杭州城东城市化程度最高、城市功能最完善、对外交通联系最发达、产业基础最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成熟的区域。

1.1 发达的综合交通

小镇由东湖快速路至杭州萧山机场车程只需25 分钟;范围内拥有余杭高铁站,由沪杭高铁至上海只需35 分钟;杭浦、申嘉湖杭、杭宁、杭长、杭徽、杭州绕城等多条高速公路未来将使小镇1小时公路经济圈辐射江苏、上海、安徽。小镇连接杭州更为方便,乘坐地铁1 号线,30 分钟抵达武林广场,35 分钟抵达西湖,秋石高架、石大路、世纪大道27分钟车程抵达西湖(见图1)。

1.2 扎实的产业基础

杭州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跨境电子商务之都及女装之都,为艺尚小镇将时尚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镇紧邻国家级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四季青、乔司服装加工区(80% 以上杭派女装在此加工)和海宁皮革城、海宁中国家纺城、桐乡羊毛衫基地、湖州丝绸基地、柯桥中国轻纺城等区域产业集群基地。

临平新城也在积极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区城市,目前区内电商企业152 家,其中,规模以上电子商务企业18 家,规模以下电子商务企业134 家。重点将建设以尾货网项目为主的中小型电商集聚区、以555 网商园和中国服装纺织创意中心为主的网商集群区、以多家宠物用品公司为主的跨境电子商务集中区(见图2)。

1.3 成熟的城市配套

小镇拥有余杭区最成熟的教育、医疗、公建的生活配套资源:临平一小、临平一中、天长世纪小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杭州橄榄树外国语学校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浙医二院余杭分院、余杭区妇幼保健医院、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等顶尖的医疗配套;银泰城、上海崇邦余之城、开元名都酒店等项目为代表的完善的商业商务配套;占地150 亩的东湖水系、占地700 亩的华东地区最大森林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见图3—7)。

2 时尚产业生态系统构建

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艺尚小镇紧扣时尚产业,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服务本地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本土企业创新基地,提高“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以时尚服装、珠宝配饰等产业为特色,兼具时尚设计发布、时尚教育培训、时尚产业拓展、时尚旅游休闲、跨境电子商务和金融商务等功能,着力构建集时尚产业链、人才创新链、配套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2.1 时尚产业链

为延长时尚产业链,小镇配套大数据、云服务、培育孵化、设计研发、时尚教育、电子商务、智造物流等一系列服务产业,打造“创业苗圃+ 孵化器+ 加速器+ 产业园”接力式链条的时尚创意产业新生态。

依托万泰华东珠宝生产基地,推进研发、设计、交易中心落户,打造华东乃至全国珠宝、黄金、首饰设计研发展示中心。携手中国联通创新研究院、孵化器和大数据运营商,打造以设计、智造及营销为核心的云服务平台。引进北京FDC的全球面料图书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服装分馆,为设计师降低原料、技术、生产、销售、资金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在555 网商园的基础上,完善跨境电商孵化、服装电商体验分销、品牌电商与服务商运营、大型专业电商摄影等功能,配套餐饮休闲、会议、接待、咨询、印刷、物流、融资、人力资源等服务,壮大电子商务配套产业。

2.2 人才创新链

布局国际时尚教育、人才集聚孵化、众创空间交流、创意产品研发、国际时尚发布、时尚文化传播等功能。

启动“中法青年时尚设计人才交流计划”,与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法国时尚学院、中法时尚合作委员会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中国服装行业“十三五”创新示范基地、中国服装国际时尚交流基地、中国服装协会电子商务创业创新战略研究中心等机构,并成为“中国服装论坛”永久会址。举行国内优秀服装设计毕业生选拔活动,参加伦敦大学生时装周,并将小镇作为永久基地。联系法国和意大利、英国、美国时尚学院,启动新城的时尚学院筹建。与上海戏剧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对接,明确在人才引进、小镇运营、知识产权保护上进行合作。2015 年10 月,在艺尚中心项目的主持下,首期15 名企业家学员到达巴黎参访实践,由爱马仕、纪梵希等国际一线品牌的在职高管和资深专家等为这支杭州出发的团队量身定制专门课程。

2.3 配套服务链

服务链方面,着力就政策支持、金融配套、公共配套、政府服务四方面展开。

政策支持:符合小镇产业定位及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优质企业,最高给予免租三年的租金优惠;余杭区现行的产业扶持政策,特色小镇范围内企业均可享受;小镇还会根据时尚产业的特点,特别在时尚创新人才扶持和时尚活动举办这两个方面出台符合小镇产业发展特点的相关政策。金融配套:强化对设计师平台的支持,与金融机构合作成立不超过2000 万元的风险池,并将融资额度放大5 倍,一次性授信到位,对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在额度范围内,可不进行担保而申请低利息的不超过200万元的资金,管委会承担2000 万元以内的风险担保;同时,计划出资6000 万元与浙江东方集团共同成立3 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加大优质跨境电商引进,支持电商企业上市。公共配套:配套东湖·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作为小镇开展时尚展示、发布、交流、传播等活动的公共平台。高标准完善道路、水系、绿化景观,着力推进电力设施、公共交通、商业配套、无线局域网建设。政府服务:政府将从众创空间平台发展、人才孵化、金融发展、媒体外联、活动举办等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从“保姆式”向“店小二”转变,使政府服务供给更加精准、高效。

3 时尚产业的空间策略

规划设计结合时尚产业生态系统,将“时尚”这个美轮美奂而富有想象空间的词汇,表现为“一中心三街区”的物理空间,打造“产、城、人、文”融合的特色小镇(见图8)。

“时尚文化街区”作为小镇重要的自建部分,将汇聚国际时尚产业研发精英,以时尚全产业链为实战平台,引导时尚精英走向世界舞台;“时尚艺术街区”引进中国·艺尚中心项目为核心引擎,发展世界级时尚产业总部集群,建立国际文化沟通纽带与价值桥梁,以时尚之名为杭州带来国际化动力;“时尚历史街区”,继承杭州丝绸制造文明的优质基因,转型为时尚产业服务平台,从产业链的角度解决时尚产业企业运营的痛点,再现临平丝绸文脉的辉煌。

3.1 环东湖时尚产业中心:时尚文化传播、国际时尚发布、创意博览展示

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占地面积约128 亩,总建筑面积近9 万平方米,包括大剧院、小剧院、文化馆、创客空间等各类主题设施。其中大剧院作为灵魂项目,整合演出、会议、时尚发布、教育、秀场等空间,是多元、多面的综合功能时尚文化设施;小剧场是小型公共活动平台,对公众、余杭企业、周边产业群体开放;展览中心举办文化、时尚、电商和余杭产业的各类展示、推广活动;文化建筑群,将为全区500 多家文艺团体,提供演出、培训等活动载体。

文化艺术中心:标志性建筑将穿水而建,与东湖周边绿化融为一体,并作为枢纽辐射出一个时尚体验的文化创意经济带。通过展示中心、艺术中心、休闲商业中心形成的时尚中心地带打造公共空间,为“城市事件”提供绝好的场地与文化条件。通过各种城市事件。带动区域的活力,打造生机勃勃的滨水城市空间。未来这里将成为国内首开先河的融时尚艺术、行为艺术、灵感艺术与绿色创想、山水人文为一体的创意呼吸艺术空间(见图9)。

3.2 时尚文化街区:时尚创意人才聚集地

文化街区以现有道路为轴线,布局灵感艺术空间、商务智想空间等。综合利用多变的河岸,丰富滨水岸线的环境,用地形围合多变的小空间,创造适宜各种活动的场所。建筑单体将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会把展示、办公、休闲、制作等功能融入到每幢建筑中,打造一个开放式的低密度街区形态的时尚创意人才聚集地(见图10—12)。

灵感艺术空间:包含设计师群落、时尚买手店、展示销售空间、时尚创意秀场等,是传统格局与现代空间相融合、自然景观与步行街区相融合、文化内涵与功能业态相融合的高端设计师创意街区。建筑采用围合院落式、错落点条式小尺度布局外加长条式折线布局,从而获得丰富、多层次、可自由分割的创意展示设计和商务办公体验。

商务智想空间:集时尚商务办公、精品酒店为一体,温文尔雅的水乡竹韵与时尚因子碰撞。极具现代感的商务空间,在清新明快、现代简约的空间中,激发时尚精英超强的想象力与无穷的创作力。

街道空间:弱化机动车通行功能,将商业空间向外延伸,街道两边新老建筑风格对比强烈,碰撞出时尚韵味。随着小镇建设的不断深化、产业规模与配套的完善,街区将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发展战略,不断地 “学习”新功能,边建设边发展,拓展原创设计力量的活动空间。

3.3 时尚艺术街区:世界级时尚产业总部集群

艺术街区依托艺尚中心项目深耕细作,融合创意、产业服务、购物、文化、游乐、居住等休闲配套设施,培育国际时尚教育、时尚文化传播、国际时尚发布等功能(见图13、图14)。

艺尚中心: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作,围绕国际产业合作、教育、研发、人才交流等九大时尚产业功能,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时尚社区和世界级时尚品牌互联网发布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时尚力量汇聚于此。

国际化品牌展示基地:国际秀场宽30 米、长100 米、层高15 米,按照国际标准建设,是艺尚小镇打造国际时尚之城的专业配套。入住艺尚小镇设计师的创意产品将在这里发布,国外优质时尚创新产品将在这里展示,各类国际时尚发布活动也将在这里举办,这里将真正成为国际时尚的中国主场。

3.4 时尚历史街区:时尚产业现代服务平台

时尚不只是对新潮流的引领,也可以是对传统的另一种延续。历史街区继承杭州丝绸制造闻名的优质基因,转型为时尚产业服务创业平台。以成熟的时尚产业链为基础,推动为时尚产业的企业提供品牌战略、专利战略、创意技术支持等多门类、全方位的可持续运营解决方案的创业创新。规划将在传统村庄和工业的基础上,延续农村记忆、兼蓄乡土气息,打造田园诗的创业、居住街区,成为创业无忧、回归自然的样板区。

555 网商园:将老旧建筑最有价值的部分保留,结合现代材料修复残缺及损坏部分,新旧结合碰撞出时尚的韵味。街区还将在现有“555电商园”基础上打造一批专业化电商楼宇,与中国服装协会就“中国服装行业电子商务创新战略研究计划”展开合作,打造世界时尚品牌跨境电子商务聚合中心,创建互联网时代下的世界级时尚高峰论坛,作为世界互联网形态下的品牌发布中心(见图15)。

3.朔北小镇:打造塞上绿洲 篇三

朔州位于山西省西北部,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雁门关隘,东北紧挨古都大同。自古以来就是西北要塞,是中原和北部少数民族军事的必争之地,也是两地经贸的必经之地。其下设6县,皆有传统文化特色,例如怀仁县和右玉县,正在打造以饮食文化、生态旅游和瓷器生产为主线的特色小镇,展现塞北风情之外的别样风貌。

右玉模式:北方“沙县”与“塞上江南”

右玉县位于朔州市最北端,虽然没有江南小镇的山清水秀,也没有西南古城的重山茂林,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聚之地,除了历史赋予的边塞文化外,饮食文化更是成为特色小镇建设方面不得不提的内容。

当地面食种类颇多,右玉县亦然。多年来,莜面、荞面、豆面、玉米面、黄米面等的大量输出,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粗粮饮食文化,推动了面食品牌的发展,也吸引了周边不同省市的游客来当地品尝。目前以“小杂粮”为名的粗粮店遍布了西北城市的各个街道。

与此同时,右玉县牛羊成群,还形成了大规模的畜牧业、屠宰业和肉食加工业,在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完成了“养殖-屠宰-加工-输出”的闭合产业链,成功打响了以“玉羊”为名的首个品牌。饮食特色也在小镇建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除此之外,打造特色小镇还要环境宜人。无论是昭君出塞的“朔漠”,还是雾霾阴影下的“煤都”,人们印象中的右玉与宜居毫无关系。可是,如今的右玉并非如此。

早在建国初期,为了防范沙漠化侵袭,右玉县就开始广泛植树造林,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右玉森林的覆盖率已高达52%,远超西北其他地区,这也成为了其打造特色小镇的第二大品牌。由于纬度和海拔较高,右玉成了夏季的避暑胜地。近年来,右玉县政府着力打造宜居小镇,旨在吸引中部和南方地区人口来避暑。基于此,还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举办“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为契机,打造边塞风情、生态体验、消夏避暑等特色品牌。

据了解,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很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国内高校艺术院系师生常住右玉,进行艺术品创作,形成了国内艺术品界独有的“右玉现象”。为此,右玉县正式推出了“中国油画写生季”,并在右卫古镇建设艺术粮仓,推动文化旅游产品从单纯观光、休闲、度假向艺术品创造转变。据悉,今年7月21日,右玉县右卫艺术粮仓已正式揭牌“开仓纳粮”。

怀仁模式:打造北方“景德镇”

提起山西的产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煤炭,想到家产万贯的“煤老板”,煤似乎成了山西的象征。怀仁县就是个煤炭开采大县,但与之前的下蛮劲开采不同,怀仁正在用巧劲探索新的产业,在煤矿遍布的情况下,以另一种姿态打造小镇特色——陶瓷。

怀仁陶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早在辽宋时期就有“陶埴一技、独擅北方”之称。其境内有3处辽金时代的古陶瓷遗址,分别为小峪口古陶瓷遗址、吴家窑古陶瓷遗址和张瓦沟古陶瓷遗址。怀仁县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极具雁北特色。民间相传,闻名遐迩的大同九龙壁主体琉璃瓷就是由怀仁吴家窑赵氏兄弟烧制而成的。建国初期,吴家窑瓷厂生产的黑釉描金盖杯被载入《中国陶瓷史》,上世纪70年代黑釉描金盖杯被人民大会堂选用。

为打造以瓷器为特色的北方瓷都,怀仁县多次邀请专家在当地勘探。据专家探测,生产陶瓷所需燃料煤炭,在怀仁储量达44亿吨,被清华大学教授任磊夫称为“国宝”的高岭土储量达2.2亿吨,生产陶瓷的主要原料砂石在全县探明储量超过1亿吨。近年来怀仁县更是吸引了大量陶瓷生产专业技术人员近万人。

2010年12月20日,“怀仁陶瓷”商标正式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成为山西省第一件陶瓷产品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今,怀仁县打造的以瓷器科研、开发、生产、藏储、物流于一体的特色瓷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基地,目前正在从制作日用瓷器向高档瓷器品牌迈进。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特色瓷镇建设将给这个煤炭大县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4.生态环境打造小镇 篇四

关山草原旅游规划项目组本着以绿色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思想,资源、环境及社会文化是保护性开发的基础,其中资源、环境是文化的物质载体,社会文化是绿色(生态)的精神内涵,而经济利益是保护性开发的动力,鉴于景区开发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而居民又是外部性的直接承担者,所以在进行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方式可以多样化,还可以鼓励引导居民直接从事相关经营,从而直接获益,在此基础上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合理的选择景区开发管理模式是绿色(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应成立一个加强对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机构,发挥旅游业总体规划和指导作用,避免规划与管理分割现状,充分发挥风景旅游规划资源的整体效用和可实施性。

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将以市场为基础,积极引导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保证引入社会资本的成功。在景区开发中,对不同的功能区,可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如BOT、BT、合资、合作等,也可以采取综合开发、平衡投入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建设。旅游规划项目组以多元风情小镇为核心点,多元风情小镇区、欧尚风情度假区块、牧场生态体验区块、树林休闲体验区,形成由运动、休闲、会议、娱乐四大功能支撑的四季皆宜的完整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景区。

每个旅游规划项目功能节点带动相应区域内的度假产品销售,将自然风光、牧养产业、牧场文化、欧尚风情等诸多元素与现代度假旅游产业发展巧妙结合起来,该产品的开发形成后,游客购买度假产品的形式较为灵活,且度假产品本身能够变为投资的资源,如租用牧场、转租牧场,在完成旅游景区策划、旅游规划及招商、融资材料制作之后,经过对土地等资源控制、招商对象、公共营销及市场的前期调查工作,联合政府及陕西旅游集团一起打造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即搭建文化—政治平台;引导市场环境,集中对旅游人气的打造。

5.生态环境打造小镇 篇五

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工作总结(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澜沧县惠民乡生态植被恢复小组在景迈景区和惠民旅游小镇建设指挥部和生态茶园改造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及澜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景迈芒景旅游景区、惠民旅游小镇建设和生态茶园改造示范工作推进会中的精神,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在景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体人员及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惠民乡生态恢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圆满完成了年度景区生态恢复建设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生态恢复建设组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景区绿色家园建设

按照《惠民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方案》,今年惠民乡生态恢复工程项目计划实施造林任务面积5000亩,实际完成面积5510亩,完成率110%,所实施的生态恢复造林面积已纳入澜沧县2010年度中低产林改造建设任务,并按中低产林的设计要求完成了作业设计。实际完成的5510亩面积中,实施工程造林3364亩,封山育林2146亩。工程造林面积主要分布于旱谷坪、芒景、付腊、景迈四个村,共实施造林面积思茅松1733亩,西南桦831亩,橡胶220亩,澳洲坚果233亩,水果、茶叶混交347亩,8月底经工作人员开展造林成效自检自查资料显示,造林平均成活率在

185%以上。封山育林面积主要分布于旱谷坪、芒云村,今年实施的封山育林措施是封山管护和用80公斤的思茅松种子对林中空地进行了点播。

(二)依法依规,开展景区基础建设征占用林地办理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林业政策,对景区内的富腊温泉建设、景迈芒景景区内的“雨林会所”建设、停车场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办理了征占用林地手续工作,为景区建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

(三)科学调查,摸清家低,积极配合茶办生态茶园改造建设

生态恢复组在生态茶园改造建设过程中,认真深入山头地块,通过细致认真的外业调查,圆满完成惠民乡景迈村、芒景村、芒云村、旱谷坪村、富腊村范围内8.3万亩茶园面积的调查规划及茶园改造位置示意图的制作,并配合茶办开展了茶园改造套种树种的选定、茶地改造地块打塘、苗木定植工作,积极参与景迈芒景高密度留养项目建设。

(四)付腊温泉建设(保护)工程

1、工作开展情况

完成了知了谷景区的相关林业资料收集、整理和补充调查及景区的初步规划和保护措施的拟定工作,并完成了景区范围内500亩宜林荒山荒地的生态恢复工程造林项目。

2、调查结果

调查成果资料主要包括《知了谷保护实施方案》和《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初稿的编写。知了谷景区范围总面积29938.5亩,其中林地面积29208亩,非林地面积730.5亩。林地面积按地类划分:有林地28098亩,灌木经济林204亩,宜林荒山906亩;按林地使用权划分:国有林林地22110亩,集体林林地7098亩;按森林类别划分: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地26019亩,地方公益林林地349.5亩,商品林林地2839.5亩。景区总面积中已划定景区建设经营范围面积2000余亩。

二、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确保景区生态恢复任务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景区生态恢复工作,经常深入工程建设一线进行督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程进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生态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2、根据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发展进程,建设组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景区村组农户家中,大力宣传生态恢复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景区生态恢复的理念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参与到生态恢复建设的过程中。

3、加大林业科技培训,技术人员包村组,深入生态恢复建设生产第一线,通过现场指导,发放造林施工技术要求,加大林农群众对树种种植和后期管护的培训。目前为止,已举办培训12次,培训林农325余人,促进了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的健康发展。

4、在规划设计中,瞄准一流水平,立足景区特点,彰显特色,坚持乔木灌木的高低错落、乡土树种与新特苗木的相互搭配、生态树种与观赏花木的互相映衬、新造林木与山形地貌的相融共合,达到了生态与景观兼顾、绿化与美化双收的绿化效果。

5、为切实提升生态恢复绿化品位,在生态恢复建设规划区设计种植思茅松、西南桦、橡胶、荔枝、龙眼、李子、香桃、柚子、茶、澳洲坚果等十个树种,突出了多树种、多植物、多层次、多色彩的原则,实现了常绿与落叶互补、乔木与灌木搭配、绿树与花木互相映衬的效果,形成了绿不断线、色彩交错、四季延续的靓丽景观。

6、对树种选择、苗木规格、施工要求、完成时限、生态恢复绿化效果等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质量和验收标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

7、按森林资源的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认真组织景区基础建设征占用林地办理工作,对景迈村、芒景村、富腊村的景区基础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及时开展工作,确保景区基础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8、积极参与生态茶园改造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对生态茶园改造过程中树种的选择、配置、种植等各工序进行培训和技术把关,确保造林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生态恢复、生态茶园改造工程建设地块零星分散,点多面广,给造林规划实施和工程后续管理、跟踪检查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2)补助标准偏低,难以实施高标准的项目管理。

(3)由于景区建设各项基础工作正在逐步开展,生态恢复、生态茶园改造、基础建设等涉林教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加大建设项目的目的、意义的宣传,以便进一步提高对景区建设意识。

(4)由于生态恢复、生态茶园改造种植树种林木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加之在种植过程中的种植技术和种植后后期管理不到位,导致新栽和补植的苗木绝大部分因干旱枯死,成活率偏低。

(5)受生态茶园改造农户责任意识不到位、树种喜好程度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项目树种配套管理较差,虽经多次督促整改落实,但依然存在苗木保存率达不到检查验收标准情况。

(6)由于生态茶园改造配套树种建设工作是边实施边设计,配套树种的品种、数量、单价一直不能确定,而按符合技术要求的设计又难以确保树种种苗的采购,因而作业设计工作到现今还不能完成。

四、下一步工作

1、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继续抓好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主要载体的生态建设,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抓好生态茶园改造配套树种种植、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的实施。

2、加速产业建设,增强林业发展的生机活力,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科教兴林,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要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下功夫,加大林业科技推广的力度,增加投入。在继续生态茶园改造、生态恢复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性的科技项目和示范基地,努力在良种壮苗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林业科技在森林资源培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提高现代林业的生产力水平。

4、认真做好项目编制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做好生态茶园改造、生态恢复建设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已经实施的生态茶园改造、生态恢复建设成果综合治理项目,确保工程按质按量完工。

5、进一步加强和乡村两级的协调,督促造林农户加强对造林地的管理,防止牲畜破坏,确保项目造林成果。

6.完善生态体系 打造生态之城 篇六

徐国义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18期)

近年来,资溪县按照差异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打造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推进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被评为江西省省级生态县。

坚持保护优先,大力建设生态环境体系。全县大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水体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以上,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主要做法: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全县保护区总面积达30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6%;严格实行封山育林。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全面禁伐阔叶林,并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全县共建立生态公益林53.9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33.3%;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全县3年新造林绿化10万亩,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倡导使用家杂肥和生物肥,推广秸秆还田和人畜粪便沼化还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注重扬优乘势,大力建设生态经济体系。2007年以来,资溪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指标始终保持在省市前列,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县”。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力打造大觉山景区、法水温泉等一批旅游品牌。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亿元,获得“中国最具原生态的旅游大县”等称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的有机绿色农产品。“资溪白茶”被农业部认定为有机农产品。有机大米、有机蔬菜、有机油茶、绿色养殖等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县内创办高阜和鹤城两个工业板块,发展循环经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3.5亿元攀升至10.8亿元,获得了“全省工业三年翻番奖”。

全面提升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化体系。以培育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重点,努力深化生态认识,提升生活品质。积极开展生态品牌创建。资溪现已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县”,并将继续深入宣传发动,推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全面提高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有序推进山区整体搬迁扶贫开发,不断改善民生保障设施。举办李觏诞辰1000周年纪念活动,着力挖掘资溪地方故事和文化遗迹等,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大力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广泛深入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7.艺尚小镇:打造时尚文化新高地 篇七

艺尚小镇2015年6月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名单,是杭州市唯一发展时尚文化产业的特色小镇。小镇围绕“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叠加;“宜居、宜业、宜文、宜游”,“四宜”兼具,主攻时尚服装、文化创意产业,小镇未来将是一个“既有产业基础,又不乏文化气质,还有较高颜值的生活圈”。

漫步在全长1700米的时尚文化街区,大片的草地绿树和花海十分养眼。临平新城管委会副主任陈联宏指着河岸边的鱼形护栏说:“这些热带鱼也承载着小镇的愿景——让更多的人才‘游’进小镇,让更高端的时尚产品‘游’向世界。”目前,承载时尚复合功能的文化街区,已引进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师平台和工作室十多家,例如意大利米兰华夏集团与浙江功量集团将联合打造VDS众创空间,观想中国集团将成立时尚创意设计中心,还有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张义超的合集置和生活馆等。

在艺尚小镇的历史街区,白墙黛瓦、庭院修竹、小桥流水……29幢颇具特色的“江南民居”底部铺上青砖、外部增设披檐、回纹窗框,庭边植上绿萝、紫藤。新修的长廊为周边居民提供喝茶、看戏的开放空间。改造后的29幢房屋將成为555电商园的二期,为时尚营销开辟渠道口。

小镇骨子里渗透着时尚的基因。南宋时期,杭州就以丝绸文化影响着全世界的时尚发展,从那以后,杭州的时尚脉搏持续跳动,从未停止。如今,杭派女装在全国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而杭州品牌女装80%的产量来自余杭。

艺尚小镇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日渐成为杭州、浙江乃至全国时尚产业的重要窗口。如今,艺尚小镇也想让世界记住“艺尚”这个名字。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小镇目前已有意大利VDS、张义超生活馆等多家设计师平台签订入驻协议,设计师群落日渐成型。

“这里是设计师创业的天堂。”签约入驻的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张义超说了她的第一感觉。丰富的产业资源、便利的交通、较低的办公综合成本和优厚的扶持政策等,提供给她亟需的资源,用她的话说,就像鱼儿得了水,小镇给了她遨游的天地,“我需要的资源、平台和空间,这里都有。所以,我们来了!”

世界上有非常多的优秀设计师,需要一个核心的力量去聚拢,艺尚小镇恰恰担当了这个引领者的角色。

目前,“中法青年时尚设计人才交流计划”基地成功落户艺尚中心项目。40余家国内知名品牌已签订协议入驻。未来的艺尚小镇,将是驱动时尚产业、弘扬人文价值,让设计师们“聚集灵活思想、人性回归”的高地。

加拿大杰出设计师Rozemerie Cuevas于1986年创立JACQd—IBCONOIR品牌,同时担任首席设计师。几年前,她将品牌带到了中国并落户余杭,Rozemerie Cuevas将搬入镇内属于她的设计工作室。

时尚教育培训是艺尚小镇的主要功能之一。2015年以来,随着法国时尚学院、中法时尚合作委员会、中国服装协会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纷纷入驻,艺尚教育产业蓬勃发展,大批时尚人才集聚,艺尚小镇俨然成了时尚人才的“大本营”。

“小镇将有一座中国时尚教育学院,现在筹备工作已经启动。”陈联宏笑着道出了小镇的开放合作和国际梦想,“小镇将与美国纽约大学时尚学院、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和意大利马兰欧尼学院三大国际知名时尚学院深度合作。”2016年,即将开展的国内优秀服装设计毕业生选拔活动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部分优秀年轻人还将被输送到英国参与在伦敦举行的“大学生时装周”活动。

杭州这座时尚名城需要时尚高地,艺尚小镇,将崛起成为这样一个高地。

(本文摄影 李 忠)

8.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 篇八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评述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胡敏 《 中国青年报 》(2014年12月08日

02 版)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谋求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大力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社会后,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就成为了一对矛盾。今天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昂贵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与此同时,许多地方、不少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若再不改变,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就此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为此,他要求,“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此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建设生态文明是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关系需要建立社会规则和秩序。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基于保护资源环境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协调。建设和谐的生态文明就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现实地看,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解决这种生产关系的滞后,就要依靠根本性变革,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制改革、制度规范和法治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是依靠改革。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阐述,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要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资源环境需求,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措施,促进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要强化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逐步恢复我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

其次就是依靠制度和法治,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提高生态环境执法的刚性和权威。习近平同志说,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实现和谐生态关乎公平与民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他要求全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习近平同志也向世界表明,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9.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篇九

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杨伟民

《 人民日报 》(2016年10月14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基础地位。

人类文明进步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个最基本的关系。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导致社会崩溃、文明衰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 1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正是从这样的历史纵深思考,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确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任务,中央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快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步优化;全面落实资源节约战略,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大幅度下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治理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环境恶化趋势初步扭转;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有所恢复。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思想和行动正在统一到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最深、推进最快、成效最大的时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辩证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从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丰富了发展理念、拓宽了发展内涵,对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生产即供给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高度一致。把绿水青山即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开创意义。生产力既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取决于科学技术,也取决于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提供生态产品,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哪个地方珍视生态环境,就能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哪个地方忽视生态环境,就会破坏生产力。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发达的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消费或需求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工业品等物质产品虽然仍有巨大需求,但强度相对减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强度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强大,有的生产领域还出现了产能过剩,但生 态产品是短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现在,人民群众需要生态产品,就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把提供生态产品作为发展应有的内涵,为人民提供更多蓝天净水等生态产品。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就要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实现这种空间均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我们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的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GDP的差距,更要促进各地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不能以缩小人均GDP差距为由而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而言,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保护自然和修复生态,只要是提供了生态产品就是坚持了发展是第一要务,就应该得到合理的绩效评价。要把生态补偿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让重点生态功能区自觉转变工作重心。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关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形象地阐明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他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告诉我们,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坚持源头保护。一个区域内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总能找到根本症结即“源头”所在。要改变就事论事的思维惯性,找到自然生 4 态链条中的本源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修复措施。比如,一个地区水资源短缺,一个重要原因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了,降水存不下、留不住。因此,解决水短缺的问题要从水源地找,而要保护好水源地就要保护好涵养水源的山地、林地、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空间,并防止水源涵养空间被污染。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其他工程不同,应更多顺应自然,少一些建设,多一些保护;少一些工程干预,多借用一些自然力。历史经验证明,过度的大规模工程措施对遏制生态退化的作用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而一些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能力、辅以少量人工措施的做法,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要通过划定生态圈保护区域、通过减少人类活动促进自然修复,使被割裂的生态系统逐渐连接起来,使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恢复起来。对自然恢复要有耐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坚持系统治理。自然生态各要素是一个有机系统,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护修复生态不能单打一,不能单纯按照土地、森林、河湖、湿地等资源种类由各部门分别实行用途管制、制定政策、安排项目和资金,必须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坚持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联动,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习近平同志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举措。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 5 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已经充分体现在中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该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八大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着力解决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构建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着力解决资源使用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着力解决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等问题;构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构建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着力解决发展绩效评价不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损害责任追究缺失等问题。

10.生态环境打造小镇 篇十

夏天不是吃火锅的季节,火锅业态已是一片红海……出乎意料的是,内蒙古知名餐饮品牌阿荣小镇冒“营销之大不韪”在酷暑季节,于北京望京SOHO毗邻海底捞开了1600平方米的火锅店。阿荣小镇并不是胸口挂着勇字,冒然“逐鹿帝都”,而是握有筹码。

从乡村小镇5张桌子的小店起家,而今短短10年时间,阿荣小镇已经有了自己的50万亩碱草地畜牧养殖厂。自营的50万亩纯天然、无污染的碱草地,是阿荣小镇进京的最大筹码。同时,阿荣小镇拥有自己食材加工厂,内蒙古阿荣旗的两家火锅门店年收益超过千万元。阿荣小镇的创始人万海娟自信满满地说:“我们食材好,做地道蒙古涮羊肉,做蒙古餐饮文化,相信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敢用白水涮的碱草地羊肉

阿荣小镇对自家产品底气十足,首开“白水涮肉”。不加底料,用矿泉水涮肉,好不好吃,全靠食材自身的魅力。阿荣小镇火锅羊肉选用的碱草地羊为巴尔虎蒙古羊。巴尔虎蒙古羊是在高寒地区纯天然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下,长期孕育而成的地方优良品种,肉质水分含量低、蛋白脂肪含量高。碱草地之于羊,就像东北大米之于人一样,是大地厚爱的美食。以碱草为主要食物的巴尔虎蒙古羊,肉质鲜嫩、奶香浓郁、营养丰富,富含铁、锰、锌、钙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万海娟说:“我们的家乡阿荣小镇是呼伦贝尔的南大门,它并不是一座旅游城市,也不是工业城市,而是一个原生态的地方。蓝天白云、干净的空气清澈的河流孕育着绿色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很多人曾经劝万海娟把“阿荣小镇”,改名叫“碱草地羊肉火锅”,但是万海娟拒绝了,碱草地羊只是阿荣小镇品牌文化的一部分,她更希望通过碱草地羊,让消费者爱乌及屋地喜欢上家乡阿荣旗以及呼伦贝尔大草原。

5分钟羊颈片、脆骨高钙肉,草原羊肉吃过瘾

阿荣小镇80%的菜品都是从家乡运来,连工作人员也是从家乡带来的。万海娟自从有了在北京开店的计划,就开始全方位的筹备。2015年,带着阿荣小镇的高管专门系统地学习餐饮知识。虽然对员工进行国际化、标准化的职业培训,但是食材却保持着蒙古人爱吃的家乡味,带筋羊颈片和含脆骨的高钙肉则更是精工细作。

带骨羊颈片,肉厚1公分,取羊脖子的10公分长,前后都去掉,只留中间的部位。一只羊只能取到10 12片肉,是羊颈部的精华。羊颈肉呈蝴蝶状,带着筋,要煮5分钟才能吃。含脆骨的高钙肉取羊前腿的肩胛骨部位,每片羊肉上都带片脆骨,每只羊只能取750克左右的肉。精挑细选的羊肉,不仅没有膻味,还有种淡淡的奶香,再蘸以阿荣小镇香味浓郁的韭菜花酱,韭菜花的清香与羊肉的醇厚在口中回味,食客的心则驰聘到草原上。

大兴安岭的盛夏果实

阿荣小镇的故乡阿荣旗毗邻大兴安岭,不肯入乡随俗的阿荣小镇,菜品和饮品的口味上也保留着东北特色。用大兴安岭的榛子饼,实实在在的美味,饭量小的女士只一个就可以当午饭了;木耳选择大兴安岭的野生木耳,片薄清脆,但视觉上不如人工养殖的肥厚可人。粗壮的粉耗子,是北方的特产。农家自制粉条的时候,因为制作工艺原始,所以常常会漏掉一大块粉在锅里了,这粉用水煮熟了之后,就像耗子那么大,所以叫粉耗子,吃起来特别爽;冻豆腐也是从家乡带来的卤水豆腐,这种豆腐很嫩,刚出锅的豆腐一煮就碎没法做涮品,只能制成冻豆腐。饮品有山丁子汁、蓝梅汁、沙果汁等充满了山野风情的饮料。充满内蒙风情的餐品,引来食客的兴致,很多人慕名来吃“白水涮肉”。

特色餐饮,食游同步

阿荣小镇拒绝了很多加盟的意向,因为觉得时机不到,它希望稳稳走好每一步。打造闭环的全产业链结构是阿荣小镇的目标,包括自营50万亩碱草地牧场、做好阿荣小镇印象火锅以及碱草地羊肉的线上线下店面。万海娟说:“我们内功做扎实,加盟等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暂时不做加盟,其实是先把品牌文化做好。”

值得一提的是,阿荣小镇牧场的羊肉,可以在自家火锅店消化,也可以供给第三方或进驻商超。阿荣小镇亦会给食客旅游的机会,带着他们一览塞外小城阿荣旗、去呼伦贝尔大原草仰望蓝天白云、探访蒙古族蒙民家庭、看羊儿对碱草地的迷恋。

对话阿荣小镇 Q&A

Q:到北京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要面对的问题很多。阿荣小镇在家乡是一个10年的老品牌,年营业额达到千万元。但是,阿荣旗毕竟是一个只有6万人的小镇,突然跳跃到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一个全新挑战,也承受了很大的风险。为了应对这份挑战,我们员工2015年全年都在培训学习。很多员工都是和阿荣小镇一起成长,在这里工作长达10年,同舟共济。

Q:回顾阿荣小镇的十年,是怎么样发展变化?

A:阿荣小镇成立十年,前五年是初创阶段。后五年发展比较快,每年一个提升。尤其是后三年,餐饮店、牧场、加工厂都初具规模,并且把品牌提炼到最好。在北京成立阿荣小镇,是我觉得内功已经练好,应该好好发力了。望京SOHO只是旗舰店,北京各区还会多开几家分店。我们还会邀请贵宾顾客到内蒙古,去看我们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看草原、看湿地、看白桦林、看杜鹃花、看我们的有机牧场,与牧民接触,对阿荣小镇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案例手记

“为富不忘报桑梓”,不仅是做人的情怀而且考验商人的胸怀。十年光阴,阿荣小镇从塞外边疆小镇拥五张桌子的街边小店,发展成拥有自己的牧场、加工厂和餐厅的全产业链公司,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它把家乡“阿荣旗”镌刻在血脉中,带着使命感进驻首都北京,希望用美食带动家乡阿荣旗的文化旅游,同时也发展呼伦贝尔的经济。

11.打造绿色环境创建和谐校园. 篇十一

新集中学是襄城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坐落在隆中脚下。学校占地3300平方米,其中园林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走进校园内,一排排树木,整整齐齐;一片片花草,郁郁葱葱,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我们正是抓住了这一有利条件,不断挖掘、拓展、延伸已有的绿色资源,重视“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从“和谐”入手,全方位建设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绿色生态校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文化”,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一、植绿布绿,校园自然环境绿起来

一是精心安排。在打造学校品牌的过程中,我们学校把“打造绿色环境,创造和谐校园”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始终贯穿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我校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的安排。首先在2008年底就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绿色生态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开会研究部署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作,并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其次为提高决策水平, 学校特聘请了我校特级教师黄德荣、园林专家为顾问,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制订了“新集中学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规划方案”讨论稿。讨论稿下发征询师生意见。针对我校校园狭小,现有建筑占地面积大,我们想方设法提高绿化率。

二是科学规划。根据我们对绿化地段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首先将原来的香樟、杉树、杨柳进行修剪,使之焕然一新;然后将生长的一些杂乱无序的花草树木进行剔除和移植,在办公楼和教学楼之间布局六块植物绿带,分别栽培了紫荆、紫薇、红花杂酱草和一串红,并在合适的地方栽植碧柏、红枫等树木,使校园四季有绿,花草宜人,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同时为了增加品种,节约开支,我们组织教师上山坡、走田间,自己动手采挖一些葱兰、美人蕉等品种,教师通过学习技术,扦插、培育植物新品种,来不断充实绿色基地的品种,来装扮、亮丽我们的校园。

三是合理布局。为了遵循学校持续、和谐发展,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做到合理布局: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见缝插绿,这样08年我们就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学校进行了整体绿化,绿化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绿化率达

到20%。分别在学校的主干道两旁栽种了50棵香樟,在池塘的边上插上了一排排杨柳,在操

场的中间铺上草坪,在每个“小花园”我们因地制宜,既有鲜花,又有名树。09年我们又投资六万余元种植了一些新的树种和修复了受损的绿化带,形成了花草与树木搭配得宜,建筑与植物相互映衬。

在开阔而不适宜植树栽草的走廊、门厅等地方,我们尽量摆放各种花卉、常绿植物等盆景进行增绿补绿,既美化了环境,又弥补了人均绿化面积的不足。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更加美观、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学校发出“建设绿色教室”的倡议,同学们积极行动,你搬来一盆花,我书写一幅字,他出一个主意,共同设计,用绿色植物装点美化教室,净化空气。现在每一个教室里都建设得优雅、美观,且满目翠色、沁鼻芳香。学生们坐在这样的教室里,眼晴放松,空气清新,心情愉悦,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爱绿护绿,师生内心环境绿起来

在加强绿色生态校园建设的同时,学校十分注重营造绿色生态教育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师生内心潜在的生态意识,并促成自觉的绿色行动。

1、各科教学渗透爱绿护绿知识。绿色生态教育与学校的学科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科教材的编排,都含有一些绿色生态教育的隐性因素。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前,要求各学科组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筛选绿色生态教育知识点,形成各学科绿色生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各科课堂教学计划。新生入学,一年级班主任老师就要带领孩子走进植物园,进行爱校教育和环保教育;各年级作文教学,校园景色描写成了学生必不可少的作文话题;美术课上,校园绿色成了学生画中最好的素材。自然教学中,孩子们能在老师的引领下,来到植物园认识植物、采集标本、聆听昆虫的声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科学而直观地对学生进行绿色生态教育。实践证明,课堂渗透是对学生进行绿色生态教育的主渠道。

2、主题活动激发爱绿护绿行动。学校每学期的活动计划中都列入有关绿色生态主题的活动内容,并在每项活动的组织实施中都力求做到有声有色、圆满而富有成效我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主题活动,如充分利用“植树节”、“地球日”、“环境日”等纪念日,通过班会、团队活动、宣传栏、墙报、广播、演讲会等形式,广泛开展“绿化校园,美化环境”、“我为校园添片绿”等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绿色校园”板报比赛,发动师生积极参与绿色校园的建设工作,大力推动以植树、种植花草为主的校园绿化和环境保护治

理活动等,这些活动增强师生的绿化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提高师生参与学校绿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自觉地参加学校绿化工作,自觉地爱护校园内的一草一木。

3、实践活动增加爱绿护绿意识。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在全校各个班级中开展了“我的绿色我管理”护绿认养活动。先以班级名义认养,再以小组或个人名义认养,认养期为一年,认养者在认养期内定期为绿地花木浇水、除草,观察是否有虫害等,当然,也享有近距离观察、为其命名等权利。同时学校还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性劳动、社会调查和实践体验性活动。如寒假组织的“绿色生态主题社会调查”活动和“回收白色垃圾”活动;围绕“植树节”开展的“绿的篇章,爱的奉献”义务植树活动和“收集废弃木筷”活动;围绕“世界环境日”开展的“地球因我而美丽——现场涂鸦”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把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既增加了学生对植物生长知识的了解,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培养了他们对绿色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三、道绿播绿,生态文化环境绿起来

在净化、绿化的基础上,我们努力追求校园环境的美化、优化,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非常注重环境建设为教育服务,达到环境与教育的和谐、环境与人的和谐,让环境说“ 教育话”,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创设学校的教育特色作出应有的贡献,让学校焕发青春的活力,永远奏响“ 绿色” 的旋律。进

行特色布置,让生态文化环境绿起来。室外开设环保橱窗,定期宣传环保知识,展示学生环保征文,手抄报、绘画等作品。室内我们设计了一个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的“班级园地”,孩子们可以定期地、自由地把自己的科技创意、书画作品、精彩作文、成长愿景等展示其中,形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班级文化风景线。校园中,各种建筑雕塑、长廊、石路、喷泉等应势而造,一块草皮,一丛绿树,一簇鲜花,都是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的一本活的教科书,成为一种流动着、成长着的生命文化。

采取特色举措,让生态文化环境绿起来。一是制定出《新集中学学生环保日常行为规范》,以此引导、规范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二是成立环境工作室,以收藏学校近几来环境教育的成果及环境刊物,提高师生的环保知识与能力。三是开设种植类活动课程(花

草、树木),让学生学习各种种植技术,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促使植物与我校师生和谐相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课外活动上,我们常常带领孩子到植物园认领草地,播种绿色,亲自参与养树、护树,亲手呵护生命成长的过程;孩子们给花草树木挂牌,为植物园命名,在池塘里放养鲜活的生命,在昆虫园内实验;孩子们在园内写上环保标语,在草地上插上警示牌,自觉爱护小花小草。

12.打造绿色医院 保护社会环境 篇十二

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申报浙江省绿色医院汇报材料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康复、保健、科研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担负着临海市东部地区50万人口医疗急救任务。近几年来,我院始终以医院管理围绕病人、基础设施着眼病人、业务建设为了病人、后勤保障方便病人、文明服务面向病人的服务理念,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医院活动,现将创建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

广泛宣传

医院把创建“绿色医院”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与医院等级复评结合起来,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绿色医院”创建方案,明确了科主任为科室第一负责人。设立了创建“绿色医院”办公室,由总务科科长何端华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创建活动组织协调工作,督查活动的落实情况。

医院对全院职工进行动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理念。于2010年12月28日召开了创建“绿色医院”动员大会,教育职工树立环保观念,增强保护绿地、节约能源意识。院感科对保洁人员进行了垃圾分类培训。医院举办了“增收节支”金点子评选,党团员开展草坪清除垃圾活动等。

同时在医院利用大门口的电子屏幕和短信、院报、宣传窗等载体宣传环保意识,推动了医院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环境宣传氛围。

二、创建内容

措施到位

1、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医院总体规划布局合理,没有违法建筑,选择使用环保建材等各类产品,环境整洁,每楼层由保洁人员固定清扫,随时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卫生状况良好,不留死角。

2、医院占地面积100亩,绿化覆盖率达40%,室内主要场所有花卉摆放。医院设残疾人通道,门诊导医岗放置轮椅,方便患者使用。公用厕所设有残疾人专用厕位,医院卫生设施齐全,厕所清洁。

3、加强污水污物处理管理,有效预防环境污染,保障处理设施运转正常并达标排放,医疗废物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医疗废弃物交临海市卫生局、环保局定点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系统专人负责,严格管理,科学运行,废水按规定标准排放。

4、提倡无纸化办公,添置了办公系统(OA),采取有效措施节水、节电、节煤。对走廊开关更换为声控开关,打字室尽可能双面打印,减少一次性笔使用。

5、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标志醒目,急诊室医师具有三年以上临床经验且相对固定。

6、锅炉、焚烧炉、厨房油烟污染等有完善的污染防治设施。备用发电机、中央空调冷却器噪声与病房无影响。放射源每年进行环评,无辐射事故发生。中央空调定期清洗并有执行记录。

7、食堂不使用淘汰的餐盒等违禁用品,保证食堂营养膳食操作规范。

三、健全制度

保持长效

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设立环境保护宣传窗、警示牌,制作了禁烟标记50多块。工作人员文明用语,礼貌服务,衣着整洁,不随地吐痰,现为台州市“无烟医院”。

2、健全管理制度,医院管理人员参加院感管理的法律法规培训,每年组织开展宣传环境保护活动。建立了一套卫生管理制度,每月进行一次卫生大检查,检查结果与综合评分相结合。建立了节能管理制度和废物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建立环境事故应急处理方案。

3、为“绿色医院”创建提供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建立绿色医院档案,分类管理相关资料,长期积累。

4、建立奖惩制度,对节能降耗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予以奖励,对不执行相关规定,浪费能源予以惩处。

13.生态环境打造小镇 篇十三

[摘 要] 打造地区品牌是许多地区为了吸引人才、资金以及扩大影响力而进行的活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江西省以生态环境作为地区品牌的优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义,并对如何打造江西省地区品牌提出了初步见解。

[关键词] 地区品牌;营销;生态环境;核心价值

一、地区品牌的内涵及定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通讯和交通工具的进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也撕掉了朦胧的面纱,各地区为了资金、人才乃至自然资源展开了激烈竞争,于是出现了“人才磁场”、“孔雀东南飞”以及“外资流入大国”等现象。不可否认,人才和资金的聚集是和一些国家、地区的先发优势分不开的。如果一个地方有优良的管理制度、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无疑对外界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先发展地区将永远高枕无忧,或后发展地区将永世不得翻身。人才和资金是最具流动性的发展因素,“就像鲨鱼嗜血一样总是追求最大回报。”因此,各国、各地区为了发展自己的优势,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使自己对于外界更具吸引力,纷纷开展各自的国家、地区营销计划。也许很多人对地区营销的认识会有误区,以为地区营销仅仅就是宣传,就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那么什么是地区营销呢?菲利蒲·科特勒在定义什么是地区营销时指出,在谋求地区财富增长时我们可以采用战略市场管理的方法,对某个地区的起始条件,主要机遇、优势和劣势进行正确评估,然后找到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可靠的途径。地区营销着重处理的是将宏观经济的公共政策与产业、公司及消费者的微观经济行为的连接,也就是创建地区财

富的战略方法。

所谓地区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论,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工业、农业等诸要素进行合理的策划与整合,以求找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增加地区财富及知名度,提高本地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最佳发展道路的一门科学。需要指出的是地区营销有两点必须注意:(1)营销定位是否反映该地区的真实面貌和优势所在;

(2)找到定位后是否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换句话说,是否制定了一个策略并且全社会都围绕着该策略做文章。如果是这样的话,地区营销计划就上升为地区品牌计划。如云南省通过打造旅游品牌,使得前往云南旅游的游客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1/4。山东则着力打造投资环境品牌,通过名牌企业和企业家精神的展现以吸引更多企业家来山东发展。

地区品牌是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久发展的一种无形地推动力量。地区品牌很清晰,就能不断地吸引与品牌内涵相匹配的资源进入这个地区,这个地区就能够获得快速发展;没有地区品牌或者地区品牌不清晰,这个地区就不可能获得持续的资源注入,也就是说不可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譬如:云南的旅游品牌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召唤人们到云南来旅游,同时也召唤着从事旅游开发的企业和资源进入的云南。旅游开发资源的不断注入,又进一步改善了云南的旅游条件,这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到云南旅游。这样云南的发展就在旅游消费者和发展资源的正面互动中得以不断地规模扩展和效益提升,使之进入了良性循环之中。

相反地,如果一个地区不具备清晰的地区品牌,人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到该地区来。目标消费者和投资者双缺乏,就无法给这个地区注入活力,这个地区的发展也就无法获取外界的资源支持而受限。

具体来说,衡量一个地区品牌的有效性有以下四个指标:第一,是否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第二,该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能更多更好地卖给外埠人员;第三,建立地区品

牌后能否吸引更多人前来投资创业;第四,也是很重要的一条指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让外界更多地关注来自于该地区的信息。

二、江西的生态环境优势

江西省打造生态环境地区品牌具有较多有利条件,主要有:

1.具有较为优越的天然条件。江西地势南高北低,周高中低,最北部浩淼的长江把江西基本封闭,是我国少见的省级封闭式自然地理单元,江西域内山、江、湖紧密关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水陆相生态系统,可以阻断、防止外来污染,为生态经济战略实施提供了天然屏障。加之江西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良好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分布非常有利于生物多样化的发育。地质年代中,离现今最近的第四纪冰川对江西的覆盖不完整,留下不少生物物种孤岛,使江西成为亚洲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心之一,这更扩大了江西生物多样性的优势。江西全省现有44个自然保护区、50个森林公园,28个风景名胜区,其总面积占省国土面积的4%,此外还多种形式建成自然保护小区5000处。全省森林植被率现已达55.24%,位居全国第二位。

2.独特的地理条件影响并孕育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赣文化单元。赣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家族中的一枝奇葩,其四大特征是:(1)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2)文节俱高的人文精神;

(3)务实、求新的价值取向;(4)笃学、勤奋。赣文化中的佼佼者如客家文化、青铜文化、瓷器文化、傩文化、革命史迹文化、渔文化、茶文化等保存相对较好的文化资源,均是开发生态环境地区品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性文化生态资源,概括来说,对于江西生态旅游较有价值的赣文化资源可划分为赣儒家文化、赣宗教文化、赣民俗文化等三个方面。

3.社会各界对生态建设的大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对治理环境污染十分重

视,关闭了一些有污染的工厂,工业“三废”排放和大气污染相对较轻,有的边远县工业起步较晚,环境的污染源也较少。鄱阳湖是全国目前唯一污染程度较轻的大湖,几大山脉毗邻地区污染更轻,水质多为国家二级标准。1999年制定了《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江西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江西的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在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外经贸部等部委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欧盟、德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下,经过20多年实施,学习国内外流域开发整治和管理的经验和先进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生态经济区建设在理论、实践、教育、培训、国际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较好的生态建设区位优势。江西地近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京九铁路与浙赣铁路在南昌相交汇,使南昌成为连结京、沪、粤中国三大旅游客源地的汇合点。“革命摇篮”井冈山“红花”与“绿叶”交映成辉,7000公顷的次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是引人入胜的高山田园风光,近年井冈山主动向生态旅游产品转向,已建成花卉、果业9大生态旅游观光基地,并拥有生态旅游观光专业村19个。千古名山——庐山是中国唯一荣获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三块世界级金牌的景区,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世界环境日暨全球绿色生态大会”上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在生态保护方面具有杰出贡献的景区,庐山被评为本次大会全球唯一的“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成为事实上的生态旅游世界冠军。鄱阳湖被国内学者称之为“我国仅剩的一盆清水”,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位于定南县的“东江源”是香港人、广东人的母亲河——东江的源头,对该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和开发影响到“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和广东省的经济发展。

三、以生态环境作为江西地区品牌的意义

1.生态环境地区品牌与中央“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江西省“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自我定位相一致。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所谓“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就是把江西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劳动力输出的基地和旅游观光的“后花园”。毫无疑问,如果江西创建了生态环境地区品牌,将会接受更多东部产业的转移和来自东部的观光游客,东部地区也将更加愿意接受江西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

2.生态环境地区品牌的创立将加强全省的共同体意识。“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正是江西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江西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全省有94%的面积属于鄱阳湖水系,整个的水陆相生态系统是我国少见的省级封闭式自然地理单元。遗憾的是历史上由于山地丘陵的阻碍,各地赣方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人们的沟通交流存在障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局面有所改善,但是生态环境地区品牌的建立必将从根本上改变赣人的认识,热爱家乡的观念将会空前高涨。

3.生态环境地区品牌将时尚概念与江西形象挂钩,把崭新元素注入历史悠久的赣文化之中。提到江西,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以及宋、明、清三朝的江西才子。然而市场经济讲究的是向前看,是时尚和追随潮流,生态环保正是时尚的理念,江西的生态大系统将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可以说,通过把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江西省挂钩,就好像上海市把姚明、刘翔和世博会作为其城市名片、北京市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作为其“新北京”的精彩亮相一样,江西将为此而给人以焕然一新的印象。

4.生态环境地区品牌将加强全省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改善江西的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江西省大打“生态”牌,所有建设项目审批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江西省在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这对矛盾时,始终坚持这一标准,避免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目前江西虽然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但也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面临着生态退化、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通过打造江西的生态环境地区品牌,将对全社会进行一场全面持久深入的教育提高活动,更多的人会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去。

5.生态环境地区品牌将促进全社会品牌意识的形成。目前江西是经济发展欠发达省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的观念相对于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诚然,江西省部分地区历史上就有重商主义传统,如“江右商帮”的发源地南昌、抚州等地,但是儒家和小农经济传统始终在大多数江西人的思维观念中占据主流地位。通过打造生态环境地区品牌,属于市场经济范畴的品牌意识将深入人心。品牌的丰富内涵将使社会各界接受彻底的市场经济观念洗礼,诸如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价值意识、战略意识以及长远打算意识等等。

四、打造江西的生态环境地区品牌的对策

如同为产品建立品牌识别一样,有一个清晰、富有个性化的品牌识别是地区品牌化的最终目的。现代西方品牌管理理论认为,品牌识别是一项产品或服务形成品牌的精髓,或者说是建立品牌管理体系的核心,因为,它决定着品牌最初的定位、个性、视觉符号,一直到最后的传播和监管。依据美国专家大卫·艾克的观点,品牌识别是品牌战略制定者试图创造或保持的一系列关联物,它代表了组织机构希望品牌所象征的内容。建立地区品牌的第一步就是给这个地区在国内和国际社会环境中定一个位,即它在公众心目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

象,未来它应该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地区品牌定位的精神内涵构成了品牌的核心价值。那么,什么最能代表江西以生态环境作为地区品牌的核心价值呢?“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江泽民同志对井冈山精神的科学概括;“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是江西创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江西人的崭新形象。当然,有识之士还可以从瓷都文化、药都文化、“江右商帮”文化以及万寿宫文化等赣文化丰富的遗产当中挖掘提炼江西人的核心价值,以满足地区品牌建设的需要。

理念部分确定后,需要用一个视觉形象(LOGO)来表现江西的生态环境地区品牌。这也需要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是一个集思广益、集中民智、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的过程,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有些地区之所以拥有强有力的整体品牌形象,其中大部分是由旅游业带动,并由管理责任意识明确的政府部门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积极进行推广宣传,而且,这些成功的宣传运动全都是长年累月地不断坚持,并运用多种媒体发放一致的信息。

另外,优秀的地区品牌的建立不仅在于他们有一个体系在维持和推广,更为可取的是方方面面都在按照政府所确定的品牌策略去执行,并且,他们的品牌品质监管相当严格,而管理及统筹工作也十分优良。这样就保证了一个地区的巨大品牌工程从开始建立一直到全社会的贯彻落实在一个健康的体系中运转,而不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具体来说,地区品牌推广方可在省内外主要商业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并举行各种有关地区品牌的学术研讨会和公众论坛,并通过政府高级官员、私人机构演讲者及江西驻外办事处推广品牌形象。

利用联合品牌(Co-brand)的概念,推动省内有关机构、公司在推广自己的企业形象和产品时,企业的母品牌和地区品牌放在一起,似乎地区品牌成了一个背书的品牌,对于有信誉负责任的企业品牌,政府应鼓励他们与地区品牌同时使用。

打造鲜明的江西省地区品牌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活动,而且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将是这一活动的主体。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以生态环境作为江西省地区品牌这一命题,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也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有识之士为富民兴赣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术学科下一篇:学生公寓管理暂行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