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2024-08-17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共8篇)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篇一

下面以《工业革命》一章节为例,说明在社会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教学设计。

1.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使用自制的《工业革命》课件(事先制成放在计算机上),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肖像和机器工具,如瓦特、史蒂芬逊以及蒸汽机、火车机头、早期的汽船等,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有感性认识,激发其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2. 确定目标与主题

根据这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主要问题:工业革命,就是用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一次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1)了解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成果。

(2)掌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试比较研究美、法、德国等其它国家工业革命的特点。

(3)掌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搜集资料、自主探索

明确了本章节的学习要点,学生就可以对所要调研的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探索)。

4. 网上协作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回到学习小组协商讨论交流。教师要考虑稍高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通过提问来引导组织学生的整个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阅读他人的反馈意见,对自己的思想、信念、感觉和现有知识质疑,参照他人的学习过程来完善自己,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看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开阔视野。

5. 网上小结

协作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结。 小结可以是学生(或学习小组)的电子文稿,亦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化的交流报告,后附有教师的评价和点评。

这种学习模式既有个人的自主学习,又有小组的研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分析:

1. 深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方面,根据学科内容的难点、重点,自主制作适合教学急需的课件、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库,以帮助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建构。

另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2. 教师角色的定位 。

网络历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不应是大量的历史信息的灌输者,而应靠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对学科的把握,引导学生将局部的分散的知识串接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历史网络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要熟悉网络环境下的各种信息技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 篇二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 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 学生主动建构, 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 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二) 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 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 核心是软件的共享。

(三) 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 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 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 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 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 教学不再是满堂灌, 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 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五)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

(六)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 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 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二、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与方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 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 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 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 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一) 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 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 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 提供化难释疑。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学生出现疑难问题, 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 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分学生, 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 指导学生解疑, 提供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 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

(二) 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 充分利用硬件资源, 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

三、目前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 课堂容量问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有关人员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但是却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 那就是:丰富的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 又是背景资料、又是电子板书、又是图片、又是相关链接资料。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 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 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

(二) 自主学习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 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 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随意阅读该不该干涉呢?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吗?这是网络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又一个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 网络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 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 反而会增强。

(三) 情感互动问题————传统手段的必要补充。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呢?通过探讨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 情感升华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潜滋暗涨。因此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题, 传统的教学手段可做必要的补充。

(四) 课件通用问题————课件模板的优化设计。

一般情况下课件制作基本上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 因此通用性很差。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标准。如果一个课件通用性很强, 不仅制作它的老师用, 全校都能用、全国都能用。提高通用性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制作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需要, 或嵌入讨论系统或嵌入留言系统等, 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另外, 制作课件也可以发动学生, 上网搜索资料等事情可以教给学生去做。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 并且是对主动性要求更高的学习。

(五) 网络教学对设备、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难以推广的问题————循序渐进、明确分工。

3.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网络资源;网络环境;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57-02

网络环境的形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优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得作文教学的观念和模式也不断创新。网络环境不仅为作文教学提供大量素材,也给作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

一、网络资源——作文素材哪里找

习作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无话可说”。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是困扰教师作文教学的“头疼”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资源作为作文素材,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作文教学的网络资源的利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基础教育网站;各大搜索引擎;博客。

第一,很多基础教育网站的“语文频道”都有“作文园地”栏目;“作文征答”解答学生作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一些网络资源还展示学生习作、考试作文等,针对性强,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作文。此外,网络资源还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文体进行了分类讲解和片段练习,每种文体又分成若干个单项进行训练,让学生逐一练笔,掌握其写作技巧。可以说,网上作文教学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第二,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利用Google、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为自己寻找资料,这本身就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此外,博客作为一个新的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帮助,博客里所谓的“圈子”具有衍伸功能,使得很多的资源由不可及变为可及。

二、网络环境——作文教学怎么改

网络环境的交互性,给作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还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使作文教学的改革成为可能。

1.网络环境下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作为写作学习主体的地位无法体现,不少学生畏难情绪严重,甚至厌弃写作。但是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长期自觉地生活积累,它是一门“自主式”和“体验式”教学。

那么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是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呢?何为“自主写作”?自主写作指的是,如果学生本人对写作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写作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说来,如果学生的写作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写作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写作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并能够对写作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写作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写作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调节,其写作就是被动的、不自主的。对学生来讲,写作必须以自身的内在写作动机为前提,也就是要“想学”。而网络的开放性、可及性、生动性为这个前提的具备提供了可能。

网络环境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空间。网络资源对每一位来访者都是开放的,不加以时间上和来访者身份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自主地选择网站资源来进行学习,按需索取,一改传统课堂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的相对封闭的教学形式。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下,却不容易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两种作文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模式下,学生学习资料匮乏和学习途径的封闭和单一。没有网络之前,学生学习写作文,都必须有作文书,而作文书的内容显然是有限的,书中观点也十分容易落伍。而网络环境下,几乎所有学生都可以轻松自如地利用Google、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为自己寻找资料,此外,博客作为一个新的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帮助,并且通过博客“圈子”的衍伸功能,学生可得到更多的资源。

因此,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更像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它类似以课题为载体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的作用仅在于通过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的心理也更为开放,摆脱了原来的为学生写不出东西来而“恨铁不成钢”的状态。以议论文的作文教学为例,网络环境下的议论文教学简直称得上是微型“论文创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可以从众多备选题目中自行选择一个,并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原因解释,然后提出自己拟定的写作流程,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并通过网络跟教师、同学展开互动。而大学的论文创作也不过是这样一个流程:了解学习目标——了解研究的一般流程——提出问题或形成课题——提出研究方案——讨论或可行性论证与答辩——具体实施研究方案——研究完成,形成结果——讨论——总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学生的作用在于积极思考,积极研究,而网络环境使得以上所有环节都变得更为开放和更为生动。而无论是知识的感知、理解,还是巩固、应用,都是在思考活动中完成的,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写作、自主学习。

2.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交互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下,学生写完作文就“万事大吉”,接下来的作文的评改完全交给教师。而如果学生的习作较差,教师读起来颇感“难受”。并且教师的评改只有修改建议和分数,而学生并不去按照教师的建议进行重新修改,从而缺少了将文章进行再提高的环节。这就形成了“学生艰难交差,教师自讨苦吃”的“双痛苦”局面。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作文学习与教师的活动彼此分开,难以展开有效的互动。

网络环境可以创设合理的对话“情境”,为学生与伙伴、教师、专家乃至与社会实现交互对话创造充分的民主自由的空间。作文的互评互改,与教师、专家的零距离接触,各类论坛的活跃气氛,电子邮件的相互往来,都体现着网络的交互性特点。网络除了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之外,它还代表着一种观念,即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捷、快速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学习网络。在这一学习网络里,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他与网上的其他兴趣相近者通过网络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共同寻找、开发和利用网络中的学习资源。与传统的学习小组相比,网络上的学习小组成员更广,没有年龄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学习中,每位学习者既可是学生,也可以是其他学习者的教师。每位学习者都具有多重身份,他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索者,又可以是知识与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这充分实现了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在大范围的交互中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从而突破了写作中语言的表达关,使学生达到了“有话善说”的目的。这可以使学生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网络环境为作文教学提供大量素材,解决了素材哪里找的问题,寻找到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另外,网络也给作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真正把被动的写作文转变为一种自主、能动、交互的“体验式”学习。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尝试小结 篇四

坡家初中:李生德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它有教学容量大、形象直观、能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等诸多优点,但目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1、学案设计不科学,学案中没有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途径提示,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求不明确,没有正真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2、学生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查找资料、反馈信息不及时、不到位严重了学生的学习.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监控不到位,至使学生乱翻乱看,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大,课堂教学效果较差.4、教师准备给学生查阅的资料没有系统性、分类不细给学生查阅资料带来了一定困难,影响了教学进度。

我认为要上好网络环境下的课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利用网络环境上课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浏览、搜索的丰富素材,所选取的素材要有利于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上网浏览,并在充分运用技术去处理并形成成果,譬如在教师留出的空白处打出答案,选择正确材料进行复制粘贴并剪辑图片、文字等资料,加工修改后,给教师机发出帖子上传,接受教师评价;

三、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给予”与学生“探究”的关系,频繁地打断学生学习活动不利于“自主学习”,反而影响效果。教师“给”的多了,学生“自主”的成分就少了,空间就小了,当然也不能全部内容和时间放任自流,随着学生“由马信缰”;

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随时进行监控,要坚决避免学生各行其是,由着自己乱击乱点,无目标的乱翻材料的现象;

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当好学生学习搜寻知识的指路者、指导者、合作者、激励者、评价者,一句话,教师努力在更多学生中间穿行,俯身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六、要处理好教材与资源的关系,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标”,以教材为本,以丰富的资源为拓展和延伸的原则。不能出现顾此失彼;

5.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篇五

湖南省衡山县第四中学 赵新连

(一)现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影响到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本文试图从目前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现状,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整合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环境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利用网络环境来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环境 阅读与写作教学 现状 特点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探索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QQ(网络聊天)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上机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特点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臵,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代理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代理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代理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几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现在很多的教学网站(页)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三)整合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

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3、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

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7、能认识信息对于民主的重要性。

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

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

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初步筛选、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

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MicroBlog(微博)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6.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篇六

作者: 胡记霞时间: 2013/5/16 18:01:00分类: 无分类

[摘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希望与生机,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让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是21世纪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利器;以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将信息技术内容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探索计算机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

课堂 教学模式

自由探索

小组协作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也从物质、制度、观念等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纵观现在语文课堂,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全国各地,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运用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2、从教学环境来看,教学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即教学环境的创造。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建构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还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它与教学活动共存共生,随着活动进程的展开,教学环境的情况和条件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网络信息化语文教学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3、从学生的认知学习理论来看,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手段。在教学中,我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借鉴专家和老师们的先进经验和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年多教学的实践与自身的理论学习,总结了这样几种新模:

1、自由探索学习模式

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技术为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它从多方面满足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人的需要,也从诸多层面赋予语文教学新的含义。在教学中,不再全是由教师向学生呈示现成的语文知识。教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学生自主进行探索研究,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也改变了教师的权威性和领导地位,二者建立起平等、互助、共学的关系。

自主探索学习模式有四个基本要求,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四个要素组织和衔接好,便能在简单的技术背景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个学期,我开展了主题阅读教学。在“走进冰心爱的世界”这一单元中,我利用专题冰心网站,通过学生熟悉的冰心作品《纸船——寄母亲》引导学生进入网站主动学习。在网站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进行鉴赏,抒发自己的感慨。学生对冰心的不同感受又形成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动力,推动学生继续探索和研究冰心,也使全体学生对冰心的了解更为全面。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是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将分散在各地的计算机有机地连在一起以实现教学信息在网络上的高效率传播,为协作学习提供学习资源与协作信息的交换等多种支持。

在学习中,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得到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因为学生的年龄较小,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深刻,因此我们只是在简单层次上进行探索和实践,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几人分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同一主题下的内容,最后形成一份演示文稿,或建立一个专题主页。通过协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认识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成员进行合作,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共享集体的智慧,最终在学习者之间达到一致的行动方案,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在《海底世界》一课中,我就运用多媒体和局域网尝试用上述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1、分组指导

请六人一组,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分成“鱼类展厅”、“珊瑚展厅”、“贝类展厅”、“藻类展厅”等组别,合作完成任务

(1)

组长(1人):负责协调本小组的协作学习

(2)

资料搜集(全体组员):负责搜集资料,存到相应的文件夹

(3)

图片编辑(2人):负责对资料加以归类、综合,存到以小组名字命名的文件夹

(4)

文字编辑(2人):负责用“Word”或“Powerpoint”展示图片,配上解说文字

(5)

美工设计(1人):负责规划版面设计,力求图文并茂

(6)

演讲者(1人):负责在展示作品时,对所设计的简报作解说

2、小组协作学习

3、交流与上传

从组内交流到组际交流,最后把作品上传到“作品专区”

4、展示与回应

各组“演讲者”讲解本组设计的“展区”。其他同学根据评价单对“演讲者”及电子简报进行评议

5、评价与投票

自我评价小组的协作学习,并投票评选最佳设计、最佳演讲者

3、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我们可从不同角度为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多样的呈现方式等优点,提供资源,创设情境。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结构单纯,学生被动地学。而现在,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特定的多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由单纯的空想变为主动活泼的想象,使学生感染、爆发出相应的激情,激起创作的欲望。在教学作文《农贸市场》一课,我特地跑了一趟菜市场,利用DV拍摄了现场。上课伊始,我播放DV,学生非常兴奋。于是,我顺势启发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教学软件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观察中开发智力,培养才能。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不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还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4、网络互动教学模式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而且它的信息资源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E时代,学生喜欢上网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电子公告牌功能(BBS),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因为网络上的BBS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诸多功能,因而很容易实现互助合作学习。我们可以对学生的网上学习进行监控,组织主题讨论组,学生也可以在自己学习的特定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不过,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有学生的讨论内容和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防止讨论偏离主题。例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利用网络举行了一次“课外知识知多少”的擂台赛,学生们纷纷在网上搜寻下载相关信息,我同时也在网站在开了一个BBS,供学生协作讨论和与外界交流。这样一节生动有趣的阅读课让他们印象深刻。

三、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时代呼唤教育创新,改革需要创新人才,现实驱使课堂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校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的升华。有利于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广播式”到“交互式”演进的教学模式到 “网络教学模式”再到“探究式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有新课程的理念支持,有专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引,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要不断尝试、探索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2、北京燕山出版社《现代教育技术》

3、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4、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E环境下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尤其是校园网络的建立和使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乃至教学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通过三年网络环境下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试验探索,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构建新型的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面试以《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开放学习内容

设置情景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完成学习主题的动机。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网络更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再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网络正成为学生输送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组织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为该课设计制作了教学虚拟网,链接到校园网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上课伊始,教师有意设问:“你对延安知多少?”这样一问,学生们便通过网络平台,输入关键词“延安”,通过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很快便检索到有关资料,不过几分钟,延安的风景名胜、人情风俗、历史掌故、战争烽火等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丰富的资料,更激发了学生们去探索诗歌内涵的欲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出问题,开放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追寻延安、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用你知道的具体事例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问题就是学习目标,学生带着以上问题,上网进行课文内容的自学。学生带着耳机,一边认真倾听介绍、跟读诗歌的朗读录音,一边欣赏图像资料、文字资料;同时还可以借助网上链接,搜索符合自学要求的其他声像资料,为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做准备。这样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学生通过上网学习,比较全面地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党中央所在地的延安,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寄托,也是各地进步青年向往的圣地,这样使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三、网上互动,开放学习时空,促进多向协作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即要求学生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公开、坦诚的沟通,学会面对个体的差异,学会把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团队的利益,最终促使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沟通协作能力的养成。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就是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充分自读、自悟,带着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疑难问题走向同伴,走近老师,相互合作,相互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对讲等多种功能,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教师在制作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课件时,除了为学生搜索好一些现成的课件资源,如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等介绍外,还将城域网接入网络教室,课上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的搜索,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让学生利用“网上邻居”和“聊天室”进行交流探讨。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时空的开放,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思维火花的迸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高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交流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四、网上冲浪,开放求知领域,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可以轻松地阅读和课文有关的读物,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阅读效率也十分高。

在学完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后,在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教师向全体学生提供相关网站,让他们去网上冲浪。学生通过“今日延安”“延安”“开放中的延安”等网页的访问,加深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延安的敬佩和向往之情。在访问过程中,同学们对学习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感想也自然地流露出来,并能很快地通过网络教室的“小区广播”与“聊天室”等和自己信赖的同学进行交流,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城域网和校园网络的相继建成,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逐步成为现实,并将改变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应积极探索研究,让网络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学模式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形式,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我校 2001年11月承担国家级课题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革,并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特点的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本文重点从以下主要方面进行粗浅阐述。

一、明确指导思想,立足课堂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要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构建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立足于素质教育这一基本目标,才能做到有明确的方向和具有新时代的意义。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人,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运用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分数”为目的,以“灌”为主,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能力”为目标,以“导”为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认为在 构建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做到:

1、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往课堂教学模式以“选拔”为目标,极大束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能力”为目标。在构建这类模式时,必须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信息量大、容量大、速度快的优势,使学生由“畏学”到“敢学”,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自觉树立自主学习的坚强意志。

2、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要尊重学生民主、平等人格,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融洽的协作关系,形成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善于参与的氛围。要大力提倡组织、协作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复习旧知、学习新知、操作实践,教师只起点播释疑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关键还是要通过这种模式的设计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初步的网络操作、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运用网络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三、构建基本模式,设计多样生动的教学课型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它具有实践性,从教学实践中产生,为教学实践服务,通过教学实践检验而不断创新发展。它具有灵活性,组织教学模式活动的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是灵活多变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创新。在构建运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网络技术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中其他媒体没有具备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我们构建了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兴趣)―――自主探索(提供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意义建构(重组自身知识体系)―――检测反馈(提供测评、反馈系统)”的教学模式。我们所提出的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借助教师制作的网络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并以师生、生生、人机多种互动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经过尝试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三种自主教学的基本课型:

1、自主探索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把网络作为认知工具,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自主探究知识、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典型课例:四年级网络活动课《节日》,三年级美术课《色彩的世界》。以《节日》为例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节日网页,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及教师提供的学法指导,上网自主操作,查找、收集信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小组协作型。学生围绕着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此展开讨论或完成某一任务的协作学习。

典型课例:六年级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三年级网络活动课《喝水的学问》。以《喝水的学问》为例,课前老师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认知能力、问题观点等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班上同学或是所认识的朋友及父母长辈进行关于喝饮料、喝白开水情况的调查。课堂上,学生上网浏览有关喝水的知识后,小组协作配合将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粘贴到记事本上,和其他同学交流。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喝白开水好处多”的宣传作品。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真正主体,而教师是整个群体学习过程中的设计师,她始终关注学生,协助学生学习。

3、课题汇报型。一般是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结果的汇报课。学生以不同的小组形式,接受一定的研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调查、采访等不同的形式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再通过现代化教学媒体等形式汇报。

典型课例:四年级语文课《海底世界》,六年级语文拓展课《鸟的天堂》。以《鸟的天堂》为例,在拓展性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学习需求分成几个小组,组成了“探索组”、“生物组”、“环保组”、“作家组”,有的调查研究大榕树“独木成林”的原因,有的研究鸟儿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有的进行保护生态平衡的分析研究,还有的进行了环保广告策划,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达到宣传“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目的。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探究合作,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研究报告。汇报课上,学生通过 word、powerpoint等形式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这种课型既锻炼了学生集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达到了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还有待研究及完善。需要强调的是,构建现代教学模式,要防止模式化,不能盲目照搬,机械套用。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科,学科的不同内容,都有各自不同特点,因此,要不断修改完善已构建的教学模式。

浅谈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全球化的初步形成,一场英特尔未来教育的风暴在全球范围内悄然掀起。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推进了教育的变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城市,随着校园网的建成,校园网络教学和学生网络下的学习活动应运而生,它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为中心”,真正建立了“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更具有主动性、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所具有特色。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企图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始终难以跳出“以教为中心”的圈,在教学活动时,教师总是千方百计为学生获得新知铺路子,指方向,牵着学生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依然是围着教师的指挥棒子转,思维沿着教师设计好的路子走,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个性化难以得到张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制约,其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扮演了主角,而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这种角色之间关系,必然会制约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制约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随着网络化构建形成,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发生本质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则体现了更多自主性,学生为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根据个人的需要实行自主学习,以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从而拓宽了视野,发展了思维,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则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其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指导意见,为学生在学习过程出现困难提供帮助,同时网络内交互作用又使师生成为合作者,师生可以极其方便地进行交流与沟通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小学自然十二册《生物的启示》,主要是介绍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从生物体的奇特结构和独特的本领中得到启示而进行的创造与发明,和一些现代仿生技术在生活、生产和建筑的应用。教材仅介绍由小草的启示发明了锯,鱼的启示发明了船及鸟的启示发明了飞机的发明等,以几种常见的仿生技术的应用。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已经了解,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软件,学生对这些并不感到新鲜有趣。但运用网络手段情形就大不一样,利用网络可以向学生提更多更新的仿生技术的应用及设想的知识信息,如:侦察机上锐利的电光鹰眼系统、响尾蛇导弹的来龙去脉、企鹅式的极地越野车、给潜水员装上人造鱼鳃、生物界的万家灯火--冷光源等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有关知识信息,学生学习兴趣很浓,通过学生的自动性、个性化的学习,使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会根据一些生物特殊功能想象出人类将在那些方面进行发明和应用,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如:壁虎在墙壁上行走自如,人们要根据壁虎的足的结构特点研制出一种鞋或手套,就可以为消防人员在火灾事故中解救受困人员、扑灭大火工作及登山运动员提供更大的方便。变色龙具有色变的功能,人们如果可生产一种布料在不同环境会变成同环境相同色彩,用这种布料制成服装,可以使人们在战争环境下更好隐蔽自己等。

网络环境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本人在听两节网络课后感触颇深,一节是五年级数学活动课《节约能源》,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关于世界及我国的能源的信息和生活中相关数据资料,这是一般手段所难以实现的,学生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不但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了有关实际问题,而且从中受到了良好的品质教育。再一节是六年级关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师运用了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地球上资源和问题等信息资料,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的学习,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组织交流的形式进行,使学生获得了常规课堂难以获得知识信息量。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鉴于个人粗浅的认识,认为: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目的设计问题,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为,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其次,要向学生提供获取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信息、途径或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要有充分准备,或制作网页将自己所搜集的相关信息置网页之中,或查找具有与此相关信息的网站地址,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学习与查找,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其三,要注重学生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四,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的网络学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利用网络获得知识信息的机会。

在这个经济信息时代,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形成,网络资源的共享,使网络环境五彩纷呈,内容丰富多彩,这给人们获得知识信息带来了最佳的契机,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了优越条件,学生除了在网络课上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课外,还可在网络上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获取知识的源泉,开拓视野,提高自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在这块知识与信息的沃土上,汲取营养,开发智慧。

当前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呼声是一浪高过一浪,各学校也竭尽全力建设教育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工程,使学校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城市各学校建了微机室,为实施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仅此,还不能满足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地学习,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学校要积极创建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使网络化进入班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运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信息,及时地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但在网络环境下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多样性的发挥,学生成长的过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形成是多样性,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还要有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信息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和探索事物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集体协作的能力等,这些在网络环境下难以实现,并且对于一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说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其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课外的网络系统虽然知识信息资源丰富,但网络环境下良莠共生,精华与糟粕并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必须加强管理,严格防范,以免少年儿童幼稚纯洁的心灵遭受污染。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它是以多媒体网络为教学环境,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自能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适应信息时代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并丰富相关理论。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阅读教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A、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有教学方法的更新;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为教育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兴未艾的今天,信

课题组组长:陆慧芳

顾问:周玉屏

执 笔:陆慧芳

课题组成员:郑爱琴

周小珍

郑晓霞

严莹燕

童筱妍

息技术的飞跃使得网络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成为必然的趋势,并必将在教育界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阶段目标中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探究性阅读”,“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在信息社会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显而易见的深远意义。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大多数学生虽已从原来的各种繁多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拥有比以前更多的课余时间来读书。但是由于受传统阅读观念的影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课堂上学生没有学会阅读技法,课外阅读活动中缺乏自主选择读物的能力。特别是在具有高容性、兼容性、瞬时性、开放性、形象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的计算机网络面前,不知所措,严重缺乏收集、分析、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阅读能力。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必将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因此,面对网络化的信息社会环境,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拓展语文阅读,培养语文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B、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已快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总量翻番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变短,集中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显著特征。面对社会发展趋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未来人才的研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我构建的实践主体,成为当今时代的弄潮儿,有潜力的未来栋梁,并通过广博而深刻的阅读学习,拥有整个世界。

2、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使之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最理想的平台。

3、现代教育实践的需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成熟,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也趋于高度的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这就促使现代教育在教育因素上要网络化,教育形式和手段上要信息化,开放化。但是当前许多学校及教师只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实质是传统教学的延伸,没有很好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构建因素互动、形式开放的教学体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新时代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育不仅应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针,锐意改革,而且应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创新改革。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个性化、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应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和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其它媒体或其它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它为拓宽语文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强调元认知学习过程,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2、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论: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论断,主张给孩子以广阔的空间,充分自由的活动,把教与学与实际生活广阔社会背景紧密联系起来,培养积极探索自我实践,自我发展的能力。

3、新课程标准理论:

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要使网络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创造信息、发布信息。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A、研究目标

1、利用因特网、校园网、虚拟网,开发阅读资源,实现师生、生生、人机互动,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能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提高适应信息时代的综合学习能力。

2、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并丰富相关理论。

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构建一支较高水平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B、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把网络作为阅读教学中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能力。

2、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特点的学习方式。

3、研究教师在学生网络环境中自主阅读学习中的作用。

4、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适合不同类型课文的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和步骤

A、研究方法:以实验法为主,辅以谈话法、观察法、测量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运用实验法,设实验班验证设想,总结规律,找出策略;运用谈话法、观察法着重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网络教学理论、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广泛的学习研究,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进行本课题研究;用测量法、问卷法了解学生信息阅读能力等状况。

B、研究对象: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

C、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3.6—2003.11)

1、学习掌握有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自我建

构的学生观。

2、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写出课题研究方案。

3、制定调查问卷,调查研究目前三年级学生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

学习的兴趣和需求,语文阅读现状,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3.12—2004.8)

1、按上述研究设计开展课题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沙龙,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随时调整研究步骤和方法。

3、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4.9—2004.11)

1、研究对象进行后测,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撰写研究报告。

五、操作措施和策略

1、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著作,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改经验;组织实验教师外出观摩、培训;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培训,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中探索一条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创新学习的新路子。每学年,课题组将搜集、整理一本《材料选编》,使课题组成员人手一本,供查阅、学习。

2、邀请专家,指导实践。

在实验阶段,我们将不定期邀请江山市进修学校徐金珠书记和江山市教科室、教研室的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听课和评课,对课题方案作进一步科学、规范的调整,并对实验过程作悉心指导。

3、精心设计,组织实施。

围绕主课题建立子课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课题网络。要求每位实验教师都有子课题,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争取大面积开展以网络课程为主的阅读教学活动,让每个实验老师摸得着,可操作,从而逐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

具体实施:

1、创情激趣,诱发阅读兴趣。

(1)情景导入。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如郑老师教学《动物过冬》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教材中春季的情景,画面中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树林里到处生机勃勃。接着出示深秋黄叶遍地、枯枝在风中作响的场面,配以“小树”的声音:冬天快来了,小动物们都到哪里去了呢?以动画形式呈现了情境,深深吸引住学生,为学习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浏览资料。

在多媒体网件中设立“资料室”,里面有色彩纷呈的图片、浅显易懂的文字以及充满动感的动画以及相关网站。学生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浏览主题。如《苹果落地》一课,资料室里有大量介绍大科家牛顿小时侯故事的连环画、文字及图片等,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科学家牛顿的生平事迹。此外还有各式风车及制作原理、英国的简况„„

(3)自学生字。

在多媒体网件中设置“小字典”,里面有每个生字的读音、书写笔顺、部首、近反义词、同音词、组词,以及相关成语等资料。学生在自学生字时,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信息,进行学习。如:《从现在开始》一课中的“惯”字,笔顺容易写错,学生只要点击“播放”按钮即可看到“惯”字的书写过程。经过测试,该字的书写正确率全班达98%。

因“小字典”里有每个生字的相关成语,因此学生在学字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语。如《亲人》一课中“及”字,学生通过搜索,查到三个有“及”字的成语:望尘莫及、措手不及、力所能及。

2、提出问题,合作探讨。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学习情境。教师在学生浏览大量学习信息后,引导他们进行交流。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三棵银杏树》一文,师生经过筛选、优化组合后提示主要问题:“冬、春、夏、秋银杏树各是什么样子的?”“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各有什么特点?”“这三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由此,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围绕这三个问题在网络谈论区进行探讨。如,某一小组选择第三个问题“这三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然后点击鼠标,进入相应的网页中进行自主学习。网页上不但有丰富的文字资料、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朗读声音,而且有激发学生思考的提示语。例:当学生读完第四自然段后,点击“提示语”按纽,这时荧屏上出现这样的提示:“读完这段课文,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银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学生的发表欲在网络环境中似乎特别强烈,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摇船人把船停泊在绿阴下吸烟,是那样的悠闲。他们在绿阴下煮饭,缕缕轻烟就袅袅升起。这真是一幅宁静悠美的画面。”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嫩绿的叶子从奶头似的地方伸展出来,枝叶是那么茂密,充满生命力。”有的说:“我仿佛听见了小伙伴们在绿阴下唱着欢快的歌;学着舞台上的演员唱京剧呢。他们玩得可快乐哩!”„„学生的想象好像插上了翅膀,迸发出可贵的创造火花。

3、在线测试,及时反馈。

要使学生自信学习,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评价。通过评价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而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自信心。多媒体网件中的“测试区”里有许多不同题型的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择相应习题,做好后通过网络发送到教师的“批阅区”。教师则通过网络浏览及学生发送上来的习题进行评价。教师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感到教师态度诚恳,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4、拓展学习,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地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意义建构。多媒体技术由于提供界面形象逼真,学生在网上浏览、制作小报、网页的过程,本身就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些知识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建构而成,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

如,学生学完《三只小板凳》这课,教师引导他们找寻其他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举行故事会;指导他们做一件手工制作,并把制作过程写下来。

六、研究成效

(一)我们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初步具备了信息素养能力。

1、学生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会上网查找、检索、筛选、下载相关资料,能独立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学会了幻灯片制作和简单的动画制作。如教完《苹果落地》,我让孩子们去上网查找科学小故事,然后在班里的多媒体电脑上交流收获;如在《葡萄沟》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根据课文内容为“葡萄沟旅游开发公司”设计一则广告,使更多的人了解葡萄沟,喜爱葡萄沟,到葡萄沟来参观旅游。可以去图书馆或网上查寻资料,可以找参谋,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然后参加班里的广告语设计比赛,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2、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主要体现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改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如学生表达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和深刻性得到了改善。

2003年6月和2004年6月,我们使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先后对学生进行了两次测试,并将前测、后测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学生的创造意识普遍增强。以三(4)班为例:(注:全班60人)

三(4)班学生前测、后测对比表

项目

数据

分析

有独立见解、创新意识

爱观察、爱思考、爱表达

接受 学习

阅读理

解能力

处理运用

信息能力

前 测

15人

占25%

占22%

占75%

占22%

占3%

后 测

29人

占46%

占52%

占48%

占33%

占18%

差 异

增加14人

提高21%

增加18人

提高30%

减少16人

降低27%

增 加7人

提高11%

增加

9人 提高15%

3、通过大量的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文字的瑰丽多姿,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表达愿望强烈,创作热情高涨,缕缕在各项比赛中获奖,其中祝雨薇获全国“童话故事大家写”征文比赛铜奖,毛润宇获全国少年“成才杯”创作竞赛二等奖,姜诗涵获中华少年英才作文大赛入围奖,姜梦佳和郑洁分别获《衢州晚报》创省文明卫生城市征文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一年来,实验班学生有50多篇习作在省市、国家级报刊发表。其中周至煊的《我是小小男子汉》在《提前读写报》发表;吴姝瑜《小熊遇险》在《小学生学习报》发表;姜诗涵《Mr.Tom》在《作文评点报》发表;刘庆丰的《泡牛奶》在《小学语文报》发表;严佳艺的《独自睡觉》在《少年智力开发报》发表;毛睿轩的《老师的手》在《作文周刊》发表;祝雨薇和郑琳凯的同题作文《恼人的雾》和《喜人的雾》在《小猕猴》杂志发表;张蔓苓等16位同学的习作在《少年科普报》发表;应函均等7位同学的习作在《少年日报》发表;徐若函等10位同学的习作在《衢州晚报》发表。

(二)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有了提高。陆慧芳老师的作文教学论文《怎样写好游记》在《少年科普报》发表,所主持的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获江山市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被评为《衢州晚报》优秀指导老师和中华少年英才作文大赛优秀教师指导老师;郑晓霞老师的教学设计《人物描述》和《有趣的尾巴》分别获衢州市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和三等奖,其中《人物描述》送省参评;周小珍老师和王兴老师的网络教案《海底世界》获衢州市三等奖;姜淑梅老师在江山市新课程阅读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毛园丽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比中所执教的《听听,秋的声音》荣获江山市一等奖、衢州市二等奖。在2004年江山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我校32位语文教师所撰写的论文有3篇获一等奖;9篇获二等奖;13篇获三等奖;

2、每位实验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会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附后面)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我们所建构的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简单归纳为:

(1)设境激趣,全文初探

(2)自提问题,网络质疑

(3)再现场景,体会感受

(4)领会表达,求异创新

(一)设境激趣,全文初探

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如《草原》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老舍先生以质朴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内蒙古大草原的独特景观,用真挚热烈的话语叙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草原的热爱,对蒙汉人民友谊的歌颂。但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文章描述的情景甚远,因此,在课始,严老师利用网络系统创设情景:大屏幕上出现了马儿驰骋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的生动画面,一阵阵马儿的嘶叫声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学生侧耳凝神静听,欣赏草原美丽的风光,思绪纷飞。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知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象。严老师因势利导,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那绿草似海的草原真令人心驰神往,真想到那儿游览一番。视听创设的情景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饶有兴趣地快速阅读课文。

(二)自提问题,网络质疑

1、自读课文,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网页中的师生对话面板。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严老师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网页中的师生对话面板。如《草原》一课,学生在计算机上打出了各种问题:“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里的空气为什么那么清鲜?空气那么明朗?”、“为什么说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为什么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在这境界里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实的吗?”„„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对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培育了动机。这时,教师通过师生面板查看优、中、差三类学生在计算机上提出的问题,为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又毫不影响每个学生的自主思考。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完成。但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教师必须采取指名请学生作课堂发言的方式来实现,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发言的学生面不会很广,教师因此难以全面把握各类学生对课文感知的程度:反之,如果让较多的学生发言,则无疑延长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

2、挑选典型问题,组织小组讨论。

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些问题甚至是很幼稚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对于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暂时“存疑”的方式;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浏览的方式查询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包括课文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来处理;对于某些学生提出的贯穿全文的典型问题,则利用网络技术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指名学生交流,其他小组可补充,从而达成的共识。

(三)再现场景,体会感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匠心独运地制作课件,就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达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

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由于小学生受年龄、阅历、乐理知识的限制,对《月光曲》中表达的内容理解不深,更谈不上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先试着播放一段《月光曲》,这首世界名曲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相反,他们脸上一片迷茫。于是,我就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演示动态的画面:开始,随着舒缓的音乐,屏幕上出现月亮慢慢升起,把柔光撒向大海,海面在月光照耀下微波粼粼的景象;接着,音乐逐渐高亢,这时天空出现了微云,月亮穿过了一屡一屡轻纱似的微云;最后,音乐高亢激奋,这时,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一个朝岸边涌来„„随着乐曲的内容用语言有机地联系起来,给学生搭设了一座理解课文内容的鹊桥,让学生解疑入境,深入体会到:当音乐舒缓时,作者的心情一定很平静,就像平静的大海;当音乐高亢时,作者内心也一定巨澜翻滚,表达了作者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厌恶和憎恨。

(四)领会表达,求异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发人的潜能,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关键是想象。想象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如在《守株待兔》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先播放图文并茂的动画课件,然后将画面定格于“庄稼地里处处荒草,种田人一无所获而又无可奈何”。转而问学生:“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让学生从表述中锻炼表达能力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由于有着丰富的表象基础,学生学得轻松且理解深刻,产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思想得到了升华。

七、结果分析与反思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1、教师角色要发生转变。

在互联网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的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对互联网上本学科的知识要有很强的敏感性,有全面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引入者。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2、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教育”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它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课本上的范文皆为名家名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囿于篇幅教时,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多媒体网络大量的信息,为师生的教与学,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宽了领域,培养了学生自主、自立、自理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无疑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意义尝试。

3、要抵制Internet带来的负面效应。

互联网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带来许多有害信息,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同时尽可能提供学生健康有益的网站,防止过滥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马捷、于冬.《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监控新任务》.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2003.3、吕永林、字正华.《网络教材设计的思考》.《开放教育》.2002年.第二期.4、邓祖道、李丽.《关于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思考》.北京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2002.5、詹素青、黄宣文.《网络信息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北京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2002.E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让新观念走进语文课堂

通过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的学习,我懂得了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技术杠杆。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我们学校也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因为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一个产业,其产品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也为语文教改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主要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语文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并能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同时,网络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等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无可置疑,语文老师们普遍感到了网络所到来的便利与优越,但我也感觉到了语文教师最关注和迷惑的是关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即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出现了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因为这毕竟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尚无章可循,笔者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借鉴了许多专家的优秀经验,结合实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有效的探索,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依据网络本身的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现在谈谈网络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1、转变了教学理念。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效促进了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即由过去的以“教”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旧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的“整合”教学新模式,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从而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极大地改变了死记硬背式地学习抽象的语文知识、思维活动受到严重压抑的状况,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特别是调动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型语文课堂

精彩世界杯 精彩进球视频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 “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在网络这股强劲东风的冲击下,教育内部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更是与网络相见恨晚。

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而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则要求建立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因此网络给语文课堂所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思想与手段的改变,更是教学方法和过程的一次革命。加上信息时代E-Learning的提出,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他们不仅能从书本上,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跨越学校、城市和国界获取大量的、新鲜的、有用的丁4幽诤峡矗珽-Learning强调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的紧密结合,它的实质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认知的平台,通过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学习工具的数字化,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及它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教育观点、模式乃至教育组织形式的全面变革,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然而,知识和信息的大爆炸又往往使学生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变得束手无策、无所适从,创新性教学的自由性也常常使求知者淹没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这样一些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不仅不能构成学习的资源,相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敌人,引导学生走向歧途。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教师抓准时机,合理运用各种新型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为提供丰富的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E-Learning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模拟情景,丰富形象。

以叙述、描写为主的文章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传递情感、感染读者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字词中所蕴含的声、光、色、画等,使之在学生头脑中以画面再现,形成语言的形象感。但对小学生来说,没有真正体验过,感受形象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此刻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上搜集到大量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语言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北京亮起来了》是一篇新课文,它以优美的语言、独到的视角展示了首都北京正在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用生动、新颖的语言描绘了北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迷人夜景,读起来让人振奋、令人回味无穷。然而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新词,如“光彩夺目、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川流不息、华灯高照”等等,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而去过北京的同学也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并且他们都是白天去看的,对亮丽、辉煌的北京,学生了解甚少。在备课时,我发现有关北京的网站很多,而且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象,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学生带到网络教室,让学生自己点击鼠标,网络上配有乐曲的流光溢彩的北京夜景便会顷刻间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嘴里不停地发出阵阵赞叹声。随即再引导学生打开教师制作的有关北京的专题网络课件,对几个重点的网站进行浏览,大量缤纷绚丽的图片、视频、文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视线,惊喜的啧啧声不绝于耳。对一个个难理解的词语,学生也在轻轻地敲击键盘、移动鼠标中,随着镜头的变幻迎刃而解了,学生看景、读文、想象,繁华似锦、亮丽辉煌的北京夜景就悄悄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这种效果是一般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二、追根溯源,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的网络化教学,在内容上体现出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有着显著的不同,网络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善于刨根问底、追根溯源,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事先在互联网上查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源,通过网络下载工具将网站的内容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筛选信息,方便快捷地在网络中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并对这些信息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加工,自主地尝试解决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结构,我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词意,再根据课文的描述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圆明园的结构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中键入关键词“圆明园”,进入相关网站,找到圆明园当年的布局结构平面示意图,学生通过观看示意图很容易就对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结构布局有了明确了解,重新修改了自己画出的示意图,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圆明园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瑰宝的原因所在,同时对圆明园的毁灭这段令人悲愤的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在《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同样的感受。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1959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时与朝鲜人民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全文语言朴实、感人至深。为了让学生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有更深入地了解,我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带领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到很多有关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网页,让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浏览。学生在网上阅读时精力相当集中,表情时而惊讶,时而愤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之后,再让学生自由谈自己对抗美援朝的了解,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分别从战争的起因,几次重大战役的基本过程,战争的效果,甚至敌我双方使用的武器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36万这个令人心痛的数字,从志愿军与美国武器的对比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清楚地了解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用双方鲜血凝成的。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个个感情投入,有的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做好了情感和知识上的准备。

三、人机交互,畅所欲言。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和谐、宽松、没有太多心理压力的学习空间,在这里,学生不必拘泥于大众之下开口朗读的拘谨和羞涩,可以在电脑这位“知心朋友”面前敞开心怀、大胆表达,或低吟而泣,或慷慨激昂,或娓娓述说,或拍案而起,抒发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的感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发现,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问题,有些解决得较好,有些还不完满,这都有待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寻找,去发现最令人满意的答案。此刻,丰富的网络资源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讨论与交流时空,学生与学生之间既可以同步地集中交流,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异步沟通,教师还可以通过BBS讨论平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重点问题,各抒己见,集中展开公关,实现人机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中,师生围绕“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却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大家在网上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异常激烈,以往课堂讨论中“几枝独秀,其他不动”的现象在网络课堂上全面改观,每一个学生都尽情地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园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说”得有理有据,信心十足,在热闹的辩论中,答案也逐渐接近明朗。接着,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把大家的观点进行综合与归纳,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真正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通过网上的交流与讨论,每一位同学都对地球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深刻的体会,激发了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课后,学生还将在网上采集的有关地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经过加工后以电子板报和网页的形式在网上进行传送,有的小组制作了板报《神秘而璀璨的地球》,有的小组制作了网页《地球哭了》,还有的小组撰写了宣传文稿《请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强调了环保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地球。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四、超越文本,大胆创新。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喜欢盲目地崇拜书本,认为“书本上的都是经典,对书本都不能怀疑。”长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的依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彻底地解放,学生在网络提供的宏大信息空间里自由驰骋,智慧的火花、创作的灵感也会随之喷涌而出。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在网络资源中自主探索,拨动学生的心弦,开发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求佳,独立思考,打破常规,敢于超越文本,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让学生个性化地选择去拓宽、拓深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趵突泉》这篇文章后,教师发现学生对趵突泉姿态各异的小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针对此专题开设了一次网上阅读课,引导学生对小泉进行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上网搜索,整理资料,然后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新的课型,新的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以往,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几乎是雷同的,然而,这一次却不同了,学生各抒己见,他们发现这些小泉还有许多可爱的名字,如金线泉、柳絮泉、马跑泉等等,在进行阅读汇报时,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发表的全是学生自己的心声。有的学生说自己知道了金线泉的来历,有的学生知道了乾隆皇帝还用趵突泉的水泡茶喝等等,这样完全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性,启迪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也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学生有的问:“小兴安岭的美源自什么?”有的问“树木有那些作用?”还有的问:“小兴安岭还有哪些珍稀动物和植物?”等等,教师捕捉到这一信息后,就立刻鼓励学生到网上寻找答案,学生纷纷行动,在交流时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学生们有的说:“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的美源自于那大片的森林”,有的说:“我知道了树木可以固定沙土,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这样既冲破了教材的束缚,又让学生在网上了解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7.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 篇七

1 正确理解网络优化英语教学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方面的探索。采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就是其中一种教学尝试。它可以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

现在,由于学生对多媒体以及网络的深刻认识使得学生通过网络多媒体系统获取知识信息、转化信息和进行信息再加工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所有的知识信息都来源于生活,取自群体。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仅局限于老师和教材。学习孤立、单一,量小、面窄是其最大的缺点。这就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系统,特别是网络的应用,已形成了群体控制的学习模式。由于教育是在群体中进行的,而且,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进行的学习和通过传统班级进行的学习,其群体的组成己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过程就基本上是由学生控制。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更高的自由度。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网络向学习群体成员获取知识信息和帮助信息。在教高二选修课本内容时,让学生讨论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内容。然后,将讨论结果全部通过网络终端上传到显示平台进行学习。这样,学生获取的是群体信息,并将之再加工成自己的知识信息。同时学生也可访问相关网站去获取类似的知识信息。这也就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总之,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进行整合是实现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2 网络优化英语教学的原则

2.1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观

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主动地建构的。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合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2.2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

设计一系列语言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转而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任务型教学途径常采用学生结对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集体讨论(discussion)等形式指导学生用英语去完成某项交际任务。

2.3 克拉申“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理论

学习和习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语言语法规则的过程;习得是一个无意识地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它的含义是:不论在任何场合下,学习者能够迅速地、流利地、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则进行交往。学会外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学习者可在目的语环境中用语言进行交际,重点不应放在语法形式上。

3 运用网络优化英语教学的重点与方法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我国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是非常有限的,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却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充与延伸。

3.1 运用网络优化英语教学的重点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主要通过课堂的教与学来培养的,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学生英语素质的重要条件。把网络资源引入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经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良好方法。

运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重点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课本,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我们利用网络的同时,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也随之而来。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随时注意网络的安全性,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2 运用网络优化英语教学的方法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到了各行各业,而且向教育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课堂教学?面对网上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英语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网上遨游,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获取所需英语知识,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应该怎样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也是我们所面临的巨大问题。

首先,教师本身应该对计算机有着彻底的了解,只有教师自己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充分的利用此技术优化我们的课堂。其次,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必须方法得当,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教学的具体方法如下:

其次、充分发挥校园网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必然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辅助设施走进了课堂,丰富的资源材料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更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节约用水(save water)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学生对此话题随有话说,但也都是老生常谈。因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资料,提出新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口语、动画,文字与声像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整个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法,而且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真正发挥。实践证明,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将学生领进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运用网络优化组合信息,能够使间接为直接,变枯燥为有趣,减少甚至排除干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亲切感,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迫切需要而不是精神负担,提供寓乐于学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贾冠杰,马寅初.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别利亚耶夫.外语教学的心理基础[M].马涤尘,译.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3]David Nunan.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60—01

一、网络教学的前提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知识传播的渠道已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的传授。面对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来的知识和信息,加之年轻人敏锐的接受能力,在知识接受过程中教师反而处于了劣势。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但有的教师防之如洪水猛兽,却大可不必。我们应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让它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课堂、取之不尽的资源库,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往,教师会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做;今天,教师要启发学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想,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这就是从传授知识向启发智慧的转变。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

二、网络教学的成败在于教育方法的改变

对美术教师而言,开放、丰富的网络环境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既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挑战。优势是在网络中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美术知识、访问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欣赏世界名画,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出讨论,但更多的是对传统的“去问题教育”的挑战。“去问题教育”,即常说的“不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的教学方式。一般步骤是: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上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学生没问题了就被认为是掌握知识了。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课堂上不仅要解决学生已有的问题,更要启发学生提出更多、更深刻的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走出课堂。

三、网络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好处

1. 便于散点教学。对美术教学而言没有绝对的基础知识,不必拘泥于“直线式教学”,而网络教学是十分适合美术学科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网页时,可选择部分重点的交给学生,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网页对每个学生来说既是相同的,但又有不同之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 充分感悟艺术。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种感受教育。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它可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文化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达芬奇曾经说过:“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务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学生要学会的就是“欣赏”。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如何画好直线,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去感悟艺术的语言。但艺术感悟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境界。学生会画画或知道这幅画出自何人之手并不等于已经学会了欣赏艺术,理解了作品。利用网络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绘画、雕塑等作品,感受到艺术语言的丰富多彩,领略艺术语言的卓越多姿。

3. 利于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倡导让每个学生都富有个性地发展,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和原则。学生对于美术的感悟能力、兴趣和基础有所不同,我们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们。所以,从学习的内容到问题的讨论,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论坛是网络教学的精华所在,在这儿进行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有助于集聚智慧、思想的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前景

上一篇:工会年度活动方案下一篇:简单英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