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0篇)
1.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一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陕建十一建学校白海英
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故《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也相应增加,教学难度自然增大,而且文言文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学生学习理解有较大的难度。然而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现状总是不理想,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习效果不容乐观。究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搞好文言文教学的关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
把古代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运用到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使现代紧张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幽默,简洁。有时现实生活中适当运用文言文,可以使语言简洁,产生一种意境美,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休养。比如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激励同学珍惜时间。当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可以说:自己比窦娥还冤,不但表达了自己的冤情,而且语言幽默诙谐,简洁。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自己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还有《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只廖廖数语,便将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用这样的一首诗表达天涯游子悲秋怀乡的愁苦情怀,恰如其分。当别人钻到钱眼里时,有人会说:“唯利是图!”以倒装句式强调“利”,鄙夷之情溢于言表。引用文言名句,不仅典雅、凝练,而且能体现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些实例,必定会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赏析文言文名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伤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
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和普
通人一样了。”
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
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希望同学们要不断学习,不做方仲
永这样的人,遗憾终生。这个故事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赏析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宋〕 苏轼 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
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
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这
首词语言含蓄、凝练,寄情景理与一体,让学生深受感染。我相信这首词一定会
激发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
三、用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讲解新的课文之前,先把课文的情节内容用故事的形式向同学讲一遍,或
者先将文中的经典诗句先用现代汉语讲述一下,然后再要求学生翻开课文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难度相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如讲述:《伤仲永》一文时,老师先用现代汉语向学生大
致讲述这个故事。《伤仲永》讲的是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人,世代务农。仲永
五岁便会写诗,而且很有文采,父亲以此为荣,带他四处做诗挣钱不让他学习。
十二三岁时,再让他作诗,无任何文采,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故事告诉
同学们:即使天生是天才,也要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这个故事定能激发学
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四、通过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由于他们具
有这一重要特征,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设计抢答题,通过竞争形
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
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在古诗文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气氛,必定能充
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我自己经常设
计一些竞赛题目,为上每一节课提供保障。例如:每天上早读组织学生进行古诗
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早读课上的诵读赛,学生的竞争意识
增强了,学习劲头更足了。我还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评
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在知识的长
河中遨游,有一种其乐无穷的感觉。在这些竞争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同学们参与
这些活动的热情和兴趣。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大大增强,学生
对教材的理解大大加深,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开阔,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通过多变的板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初中古
诗文教学中诵读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板书必须重点突出,为背诵服务。例:黔
之驴(寓言)板书设计
开端:黔之驴,好事者船载以入,放之山下。黔驴来历
驴虎
发展:虎蔽林间窥之 ——大骇,远遁——益习其声终不敢搏。惧驴
高潮:虎益狎,荡倚冲冒,驴蹄之。———甚 恐识驴 结局:虎跳踉大。吃驴
根据以上板书可把背诵内容化繁为简,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及
黔驴来历,惧驴、识驴、吃驴背诵全文,既有趣又容易。根据不同诗文内容可采
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可树状、网状、表格、图画等。如果是比较、总结性质的文
言文可用表格,板书效果良好。比如七年级下册24课《古代诗词三首》总结时,可将“作品、作者、体例、出处”等内容用表格列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为了
考验学生对生字掌握程度,教师故意将一些易错的字不写或写错,让学生填写或
改正,激发学生改错别字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归纳内容、写段意等可由学生自己归纳板书。这些方法都能有效调
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以上灵活多变的方法,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同
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文言文,如果你是语文老师,希望你也试试哦!
2.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二
关键词:兴趣,主动性,知识迁移,古为今用
“文言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 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身为科学家的杨振宁, 对其从《孟子》中汲取到的营养至今念念不忘, 常告诫青年学子要多阅读古代经典。然而现实是, 许多学生却发出由衷感叹:学文言文之难“难于上青天”。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呢?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一、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的原因
(1)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长期以来, 面对一篇篇文言文的讲解, 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这些文章, 学了之后在能力上又有什么提高, 重复与见不到希望的学习产生不了兴趣, 机械的题海战术只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缺乏兴趣。
(2) 教师机械串讲。许多语文老师偏重知识传授, 漠视能力培养;倾向梳理文本内容, 疏于挖掘其人文底蕴和人文价值。教师将文言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翻译, 文言作品被肢解破坏了。当学生将文言的学习只是当作为一个词找解释, 辨别一种语法现象时, 学生的兴趣就必将荡然无存。
(3) 文言知识繁复。由于年代的久远, 与现代口语脱离的文言文也确实让后人越来越难懂。一些多义的字词及多变的句式也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 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 文本主题深邃。文艺作品跟寻常读物不同, 是非辨出真滋味出来不可的。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而教材中所选文言文一般是名家名篇, 主题深邃, 学生把握起来较困难。
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
诸多原因融合在一起,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自然无法提高, 文言文教学也就更加难以有效开展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呢?
(1)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认读障碍让学生难以走进文言文, 从而认为文言文“学之无用”。没了兴趣, 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缺乏了应有的原动力, 又怎会想学并学好?所以想要学生学好文言文, 关键是让他们明确为何要学。学习的目的明确了, 兴趣就会继而有之;学习的积极性有了, 自然容易学好。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言阅读目的教育, 通过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需要和兴趣。例如, 以轰动全国的两篇高考满分文言作文《赤免之死》及《绿色生活》为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的成功与文言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密切相关的。这样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构建积极的心理准备, 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文言文本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思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魏征谏太宗十思, 求得“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的清明;杜牧构思《阿房宫赋》是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张溥写《五人墓碑记》 是“明死生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华章无不闪烁着光辉的思想。对这些思想有所了解, 让后人与先贤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 是文言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生在学习中积淀了如此深厚的人文思想, 又何愁自己的写作缺少思想深度呢?
(2) 减少串讲, 发挥学生主动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 是教师的独白, 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 而忽视了学生群体间智慧合作的力量。如今, 我们一直在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事实上, 能唤醒学生质疑能力, 使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方式———探究性学习也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从容进行。如在教授《鸿门宴》一课时, 让每个学习小组从文本中任选一个人物作为探究性活动的小话题, 要求他们立足文本, 讲求集体智慧, 合力参悟出文本背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探究式阅读, 有同学对“项羽优柔寡断, 有勇无谋”这一公认的观点就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在项羽看来, 刘邦并不是他实现目标的拦路虎, 而且当时秦患未除, 他还需要刘邦的配合, 如果轻易杀了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和恐慌, 造成抗秦联盟的破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加上项伯的撮合和刘邦降贵纡尊的登门谢罪, 项羽终于放弃杀害刘邦的打算。”所以说项羽是有计谋的, 只是这种计策没能成为现实而已。我们现在说项羽没有远见, 鸿门宴上没有一刀杀了刘邦, 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简单思维而已。一个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语文课堂, 不仅能让成就感在学生心头荡漾, 而且有效生成出许多的细枝末节, 挖掘出了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激起了教学的沸点,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 注重语言规律, 培养迁移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能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可见文言文的语法教学不容忽视, 它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掌握好这一部分的知识, 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健。但现实是由于初中语法教学的缺失, 大部分学生最感头疼的就是古文中繁琐的语法。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举一反三, 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效应。高中文言虚词对于学生来说历来是一处知识难点。在学习《师说》这篇文章时, 里面有两句有关虚词“其”的句子:“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其”这个字是高考文言文中重点考查的虚词之一。借此机会, 可以把初高中学过的几个关于虚词“其” 的文言语句全都投影出来, 趁机和同学们把该字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纳整理, 总结出“其”字的几种用法。经过课堂上的归纳整理后, 学生的知识盲点似乎一下子扫清了。另外, 还可以经常引进成语的一些语法特点, 来促进学生在文言词法、句法知识点上的迁移。如“夫晋, 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宾语前置) 与“何罪之有”;“不得已, 变姓名, 诡踪迹, 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 (名词作状语) 与“车载斗量”等等。通过古、现代汉语语法现象、文言书面语与生活中为人所熟知的成语等类比教学, 让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推理, 并在这些问题所产生的情境中, 达到知识的顺向正性迁移。通过知识的迁移, 举一反三, 化繁为简, 学生学习文言语法的难度自然降低了, 在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中, 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4) 联系现实, 古为今用。要想使文言文受到学生欢迎, 就要契合现代学生的阅读取向和审美心理。让哲理走出象牙塔, 将文言文用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白话来理解。不引经据典, 不考证训诂, 多结合当下的实际, 多联系现实人生, 多带点生活的酸甜苦辣, 带点现实的味道。跟现代文一样, 文言文也是文化的载体。“文言文要教文化”, 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要教文化, 就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字词缠住了手脚, 必须以抓住文化的精髓为主旨。我们可以对古文中许多深刻的哲理作进一步的开掘, 通过课文的学习, 学以致用。如教学《陈情表》时, 可以联系现实社会中尊重老人、赡养老人的社会问题, 培育学生的“孝”心。教学《廉颇蔺相如传》时, 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回避或消除私人关系的冲突, 很好地处理了人际关系, 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这就可以用来观照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教学《寡人之于国也》, 可以用现代社会正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去理解文中提出的“斧巾以时入山林, 数罟不入池塘……鱼憋不可胜食也”。 古为今用, 挖掘文言课文的现实意义, 或者说用现代观念去审视古人的进步思想,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 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也受到了优质文化的熏陶。
三、结束语
当然, 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希望在这些文言文教学新模式里, 教师能轻轻松松教学, 学生也能不再苦游题海、劳而不获, 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之路越走越轻松, 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谢基祥.让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D].西南大学, 2006.
[2]吴益.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3]吴志忠.文言文教学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 (S1) .
3.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三
关键词:文言文;兴趣;思考
文言文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由于年代久远,深奥难懂,加上学生认为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不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不感兴趣。这就造成了文言文课堂上的枯燥、乏味,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低下。如何让教师不再谈“文言”色变,学生学得开心呢?这就需要从学生的观念、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学习模式等方面
着手。
一、改变学生“文言文无用”的观念
让学生明确: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补充和丰富他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可以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还可以借鉴到古人创造的精神财富。
教师通过学习目的的分析,改变学生“文言文无用”的观念,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来学习文言文。
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诵读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文言文深奥难懂,如果学生不熟悉课文,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更不要说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了。因此,诵读是提高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必由之路。
2.多媒体教学法
赫尔巴特说:“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文言文学习让学生觉得枯燥,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一味地看书,或听教师讲课,就会造成学生的视觉、听觉疲劳。教师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明艳的视觉、悦耳的听觉,把学生从单一的形式中解放出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声与色的冲击下,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变得更强烈。
3.剧情表演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展现欲望比较强烈。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文言文。在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后,学生可以把文章改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如,《核舟记》中,学生可以分别表演船中五人的形象,其他的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来判断到底是谁,进而理解人物形象的逼真,感受雕刻技艺的高超。
学生通过观看表演,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教师采用剧情表演法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两点:(1)在表演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如表演时人物的语气、人物的动作。(2)该教学方法只适用于人物形象鲜明、叙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
4.图画法
所谓图画法,就是根据文章的内容画出相关的图片。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写景的文章除了展示图片给学生看,还可以采用图画法再次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景象;可以通过一幅画中不能同时画出“晓雾将歇”“夕日欲颓”而知道作者描绘的是早晚的景色;还可以通过自己画画的过程来达到背诵文章的目的。
除了写景的文言文,情节性较强的文章也可以使用图画法。学生可以通过画连环画的方式来展示文章内容。如,《狼》这篇文章,课文中只展示了屠夫杀狼的画面,那么屠夫遇狼、惧狼、御狼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描绘出来。通过画面的展示,学生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文言文教学中还有讨论法、想象法……教无定法,教师只有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能爱上文言文的课堂。
三、在课堂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如果说改变学生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从外在促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作者从以下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1.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设立主动学习的情境
对于文言文中的字词翻译、文意的疏通,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小组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用多讲。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点拨。例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学生对“天山共色”“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这两处翻译可能有问题,那么教师就着重讲解这两个地方,其他部分让学生自己翻译。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中有了收获,获得了成就感,他们就会有继续学下去的兴趣。
2.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模式,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学生之所以对课堂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有求知的欲望。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疑问,这些疑问是他们谈论后还无法解决的内容,如,在《与朱元思书》中结尾为什么写道“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为其答疑解惑,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思考产生疑惑:思考问题有没有价值?学生就会逐渐减少对问题的思考,不愿采用这种学习模式。
3.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还需要教师有把控课堂的能力
虽然学生的这种学习模式能较强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形。因此,教师应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小组讨论的方向,掌控学生的学习。
通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中变得生动、有趣。
总之,教师从学生的观念、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学习模式三方面入手,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局面,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真正使学生愿学、乐学。
参考文献:
[1]王红.文言文教学浅谈[J].文学教育,2011(05).
[2]周萍.初中文言文教学探微[J].现代阅读,2012(05).
[3]李晓.对当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反思[J].剑南文学,2012(06).
[4]严春红.文言文: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初探[J].你说我说,2010(03).
4.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四
魏红艳
文言文由于比较生涩难懂,真正喜欢的学生不多。除了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对他们以后考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才能避免文言文学习的枯燥,进而引导他们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的比较枯燥,、体会不深,懵懂如学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地想要教好文言文是一厢情愿,学生只是“逆来顺受”。
5.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篇五
同一年龄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千差万别,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做老师的不能主观地自以为是地判断学生的喜好,而应该走近学生,从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才能因材施教,让课堂得到学生的喜欢。
组织不同类型的课堂活动
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主要为讲授式,单一僵化,学生不喜欢。新的课堂教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讲堂为学堂,教师可以组织讨论、辩论、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可以利用开发学生的兴趣资源,让他们编故事、画图画、唱歌曲、跳舞蹈、演节目,让死气沉沉的课堂生动起来。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靠声、光展示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可以讲抽象的内容展示得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传统的教学注入新的元素,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知、情、理并重
就语文课文而言,它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或传播知识,或表达情感,或阐明道理。三者并不孤立存在,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重视挖掘课文知、情、理的兴趣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升素养。
多表扬善鼓励
自信和兴趣像孪生兄弟。表扬和鼓励可以使学生获得认同感,获得自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讲究方法方式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获得自信,产生兴趣。
保落实使有得
6.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六
内容摘要: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本文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主要从巧妙的情境导入法和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及促进情感交流、营造学习气氛等四大方面来阐述,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导入
模式
情感
学生
自信心
数学科不像语文科那样内容丰富多彩,描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相反数学科总是让人觉得枯燥无味,不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任何一个教师都感到非常烦恼,我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改进了教学方式方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一、巧妙的情境导入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善于巧妙导入新课,首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殊的、愉快的环境中去感知,体验新知识。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我根据小学生好玩的特点和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首先设问:你们想到教室外学习吗?老师带你们到校园走走好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然后,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条件,要求先熟悉本节课内容,并根据题中的问题到校园亲身体验寻求新知。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欲望,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中,我们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预习到例题讲解到练习再到小结。这种近似机械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上课枯燥无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时,首先指导学生看例题,并提出问题:(1)3除以4不够商“1”应怎么办?(2)例题中算法“1”和算法“2”比较有什么不同,3除以4这步为什么可省略?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放手让学生认真读懂例题,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最后明确小结。这样才真正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三、促进情感交流、营造学习气氛
作为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和关心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让自己在学生 1
心中不仅是值得尊敬的老师,更是他们可信赖的朋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勿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满堂灌”,这样学生就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淡薄,甚至会产生厌学和放弃学习。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认真听好每节课。例如:在数学“统计”一课时,首先,我准备了一瓶矿泉水,并当“调查员”指名学生当“销售记录员”,然后,进行“调查矿泉水销售情况”游戏。教师当然要做到语言既优美又幽默,教法灵活多样。还要精神饱满,态度和蔼可亲。这样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才有利于学生充分投入学习之中。
四、提高学生自信心
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程度来自于自信心,作为教师必须鼓励学生提高自信心。学生在学习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上课听不明、作业解决不了、弄不清解题思路等等。教师要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提高自信心,努力克服困难。教师还要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课堂设置难、中、易问题,当学生回答时,教师用鼓励肯定的眼神,让其充满信心和胆量。例如:我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时。设问:起始格怎样表示?其他格代表多少单位?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对回答错误的同学,当即说:“你虽然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态度逐渐产生变化。由厌学到愿学,最后到乐学他们有了自信心学习兴趣就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就得到保证。
7.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七
1. 创设合作学习小组
6人小组, 自由结合, 个别搭配, 每组一名组长。有小组活动情况表, 记录每节课小组学习任务, 小组学习情况呈现。学习效果按小组考核, 表现突出小组, 加量化分, 每人1分。全班就分成10个小组。个别学困的学生担心会被各小组排斥, 还有个别优秀的学生也不能集中在一个组里, 在自由结合的前提下, 教师适当地调整, 确保每个组学生比较均衡, 也便于优秀的学生帮助学困生。
2. 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学生好胜心强, 竞争意识也较强。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同学们互相约束, 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扎实认真, 再加上教师适时地鼓励、夸奖以及加分手段, 使得课堂生机勃勃, 热闹而有序。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 为自己的精彩表现而洋洋自得。
3. 培养“小组带头人”, 提高合作效率
挑选较能干, 有组织能力的带头人, 这样有助于提高小组竞争力, 增强自信心。组长要定期改选, 对那些进步大, 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机会, 提高参与意识, 培养更多“小能人”。除此之外, 小组长要及时推出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或展示。这样使小组学习成为人人参与的学习活动, 避免学困生混在小组中, 没有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文言文短文展示
在文言文单元教学时, 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 由语文科代表组织语文活动。每节课前抽两个小组展示, 由于是抽签形式, 因此每个小组均要认真提前准备。文言文短文展示内容, 可集朗读可背诵、可表演, 可小组集体上台, 也可小组推荐一人上台。一方面,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另一方面也极大范围保证了参与学生的人数,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文言素养的目的。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意疏通、重点词语积累整理
课堂上改变以往教师串讲的低效形式, 提前布置预习, 上课后小组成员在自主预习的前提下, 小组内首先疏通文意, 并整理出重要文言词语和语法现象。之后采用竞赛的形式, 进行组与组之间相互提问。各小组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小组学习时, 大家会更加关心学困生, 帮助他。因此, 小组每一个成员均很认真对待小组学习活动, 从而达到落实文言文重点文言词汇的目的。
3.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文言文朗读和背诵比赛
在学习文言文单元时, 教师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朗诵和背诵课文竞赛, 学生会自觉维护小组荣誉而认真地去准备朗读和背诵,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品位的目的。同时, 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更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文言语感。由于是小组集体展示, 各小组不仅朗诵上下工夫, 而在朗诵形式上也费尽心思, 特别是学困生收益匪浅, 同学们会帮助他, 指导他, 他的朗读能力也提高了。以往背诵对于学困生总是难题, 但现在同学们的期待, 小组的荣誉, 使他不得懈怠, 自然该背记的都背过了。通过竞赛的形式,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的兴趣。
4.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角色表演
初中生好表现, 有极强的表演欲望, 语文课堂, 尤其的文言文单元的学习, 表演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中很多故事性很强, 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我们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角色表演。如《伤仲永》、《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唐雎不辱使命》、《公输》等, 通过角色表演能使学生把已有知识运用到交际中去, 在角色表演中, 能力弱一点的同学可以扮演语言少的角色, 能力强一点的可扮演语言多的角色。同时, 各组同学自行设计与对话背景有关的道具和肢体语言。让他们集思广益, 打造出最生动形象的表演, 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不仅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同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大提高。
5.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巩固
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 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上, 更要延伸到课外学习生活当中。在学习文言文单元时建议学生课外要每天阅读一篇浅显的文言文。尽管教师只要求阅读即可, 但每个小组都不甘示弱, 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 不仅仅是阅读而且还完成了一定篇目的文言文阅读训练。由此可见, 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特别是针对学生不喜欢的文言文学习, 也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课堂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地位, 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会学, 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 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可以使学生学会沟通, 学会互助, 学会分享, 使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摘要:多年来, 初中文言文教学, 一直是老师费劲心思讲解, 学生觉得乏味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 缺少探索与研究, 缺少师生的互动, 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 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如令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言大餐” (名篇) , 沦为学生难以接受, 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烂, 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为此,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让学生有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的学习。笔者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放手让学生去做, 效果超出本人的想象。学生们主动愉快地参与了学习过程, 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8.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八
一、朗读文言文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即使是在信息技术步入课堂的今天,要真正体会文章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主旨,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感受文学的魅力,都必须认真抓好朗读这一环节。朗读是一个眼看、耳听、脑想、口诵等调动人感观系统的过程,它使“死板”的文字“活跃”起来,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子自知”。例如:在教学曹操《观沧海》一诗时,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掌握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句子,通过深沉、有力的朗读,配以一段恰当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把学生带到那种辽阔威严、宏伟壮大的海山秋色的意境,感受萧瑟秋风中,海水多么荡漾壮阔,山岛多么高耸突兀,百草多么丰富茂密。随后,教师在对这些句子的语气、语调变化进行指导,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此壮阔的景象任人看之心胸顿会豁然开朗,感觉自己就是一切的主宰,包容万千,心中豪气是喷涌而出,于是乎教师激昂慷慨的朗诵最后几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学生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下,深受感染,纷纷模仿,有点学生还不由自主地加上了自己的表情和手势,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诗人的豪情万丈和博大胸襟。学生通过如此读语气、读意境、读情感的朗读,较为轻松地理解了文章诗词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文章的主旨。朗读文言文时还可以模仿古人在诵读诗文时摇头晃脑的读书方法,学生会觉得好玩有趣而乐于模仿。等习以为常之后,便能把内心的体会自然而然地通过摇晃脑袋抒发出来,达到自我陶醉的境界。这就是入情入境入文的表现,教师再稍加点拨从而领悟到作者作文时的意旨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但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教学中传统地要求学生机械对照课文注释逐字翻译,既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种教师呆板教授,学生被动地听和记,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虽满堂灌输却收效甚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每一个不同起点,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思考。我采取了以下方式:分组进行擂台问答,给予一定的预习时间,定下各组必须完成的主要目标任务,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句、语法等问题,然后对方予以回答,答出则得分,反之则扣,最后教师再拾遗补缺作评价,补充总结。如此你来我问,问的同学竭尽全力“发难”,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甘人后,积极提问题,而基础好的同学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如一些常见重点虚词的不同用法,特殊句式的判断和分析。回答的怕“丢面子”,抓紧时间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就这样,原本一潭死水的课堂被激活了。一篇篇文言文中翻译的疑难问题也在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而且还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基础好的差的也都各有所获。同学们课前查字典、看注释,回顾以前的知识,课中动脑筋提问对答,课后仍回味无穷,更积极地准备下一课。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变“苦”为“甜”,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身心得到了陶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背诵文言文
背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背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义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在教学实践中,抓住以下几种方法便可帮助学生轻松灵活背诵文言文:(一)理解背诵式,许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加之读来拗口,背来易漏字脱句。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先理解后背诵。(二)问答背诵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三)联想背诵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四句古诗文中写 “山水”的诗句。学生通过联想复习背诵名句,一方面养成了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一方面还为写作提供文学素材。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种背诵法,既可帮助学生有效背诵课文,又能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让背诵课文不再成为一门苦差事。
9.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篇九
课堂上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主要的要从课堂入手。传统型教学模式,在某些环节上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很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偏重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解题训练,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学习氛围沉闷。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似乎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教学模式可以用“接受──理解──巩固──解题”来表示,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目标几乎无处着落,它是一种近乎封闭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的学习态度,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的学习态度,主要应做好以下两个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一个主导的作用,一节课主要由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学生在教师设计和安排之中顺利完成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师因此也完成的教学的任务。而新课改下的探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要由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方向转变,由论证知识的结构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因此,重视科学过程和重视能力培养,已构成了现代物理教育的基本原则。
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民主教学,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机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就是他自身的需要,学习是一种玩的过程。
10.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篇十
亲密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关爱,于言谈之间不时传递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期望,激励各类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励并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做到多表扬、少批评,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心。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学好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有趣的实验现象正是吸引学生学习化学的极好契机,因此老师要把握好实验教学,多做演示实验,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利用多媒体和模型教学
多媒体教学和模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观看到化学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同时可調动多种感官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难于操作的实验或比较抽象的概念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设置悬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设悬念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讲解分子的性质时,分子之间有间隙。可以设置1+1=2?在什么情况下1+1不等于2。比如我把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在一起,它的体积会是200ml吗?学生会马上投入思考,一下子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会牢固地掌握住结论。
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稳固学习兴趣
11.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十一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激发
习近平总书记有很深的文史素养,他在视察学校时还提出应该把文史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由此可见,文言文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而且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加强。那么,怎样让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由“最难”到“最易”,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由“最怕”到“最爱”呢?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兴趣。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和体验,着重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导语激发法。教学中可以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①故事导入。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时,为了介绍该词牌讲了一个凄悲的爱情故事:唐明皇在南逃途中,迫于形势不得缢死杨玉环。后于栈道上遥闻马铃叮当声,心情更加悲伤,于是命张狐作《雨霖铃》之曲,来寄托遗恨之情。后人就常用这个词牌来表达别愁离绪,从而将学生引入诗词情境之中。②图片导入。散文《答谢中书书》一文的导语设计为图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沉鳞竞跃。然后导语说,今天,就让我们携手步入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去品味那种特有的风光吧。③音乐导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意境的古曲,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当用笛子吹奏的《阳关三叠》;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可用古琴曲或古筝曲。用《高山流水》来体会人类音乐之美妙,表达情感之需要,来导出课题《陋室铭》。④引用名句。在学习《沁园春·雪》时,笔者采用此法,效果颇佳。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笔下的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张岱笔下的雪;“未若柳絮因风起”是谢道韫笔下的雪。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为我们描绘的雪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二、多媒体激发法。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古文课堂注入了一场新的视听盛宴。如在教学《童趣》这篇精美的短文时,笔者一改填鸭式的教育,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一幅幅与童年趣事相关的图片找出来,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简洁的解说。教学一开始,先放录像:群鹤舞于空中及蚊虫在空中乱鸣等,随之而来的白云及向蚊虫炊烟只景,气势壮观的景色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他们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上而下观察描述景物。之后提出:作者是怎样描写这般景象的?这时学生在欣赏美的景物、美的音乐中初步感知到了短文的美妙,理解文意,并产生进一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兴趣。比如上《山市》一文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优美的曲子,再配以图像,使学生在聆听与观看中,感到声情并茂,心旷神怡,对蒲松龄在文中所塑造的山市形象有一种切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为他们提供形象思维加工的表象素材,保证思维加工的顺利进行。另外,还可以配上古韵语诗的吟诵,使学生从吟诵的节奏和韵律上体味到古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很实在的感性体验。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对知识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记忆和激发兴趣,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绘画激发法。在教学时,笔者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利用中学生富有想象力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并要求学生用笔画下来,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教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先请学生拿出白纸、铅笔,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一幅画,再请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看法。然后我就向学生展示了画家石涛的一幅同样表现该诗意境的画。通过比较,学生们更深刻地体味了石涛在这幅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景中情”,也更体会了李白对友人的真挚怀念。在教授《后赤壁赋》一文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理解绘制、搜集相关题材的画作,加深对文章内涵意境的了解。然后将宋朝乔仲常据苏轼的名篇绘制而成《赤壁赋图》展示给大家欣赏体味。告诉大家该画卷依原赋叙述的顺序次第展开,将赋文氛围若干段移录于画面上。每段描绘一个情节,而全图首尾相连,并无间隔,同一人物在图中反复出现,是所谓「异时同图」的方法。可以让大家一边读原著一边看画作,可以更好地增加对名篇的理解和掌握。
四、诵读激发法。入选教材的文言作品文质俱美,篇幅大多短小精悍,读来令人回肠荡气,一咏三叹。教师用较标准的普通话,用抑扬顿挫的语音朗读课文必然大大增强文言作品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可以让学生领悟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凡是要求背诵的课内文言文,通过要求学生全文、流畅地背诵,以背促学,以背激趣,给不少学生增添了学习文言文的好感。如《木兰诗》、《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让学生反复地集体诵读,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走进周敦颐内心世界,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背,品尝着语感,主动甚至是忘我地倾向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也是美的享受。
12.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十二
一、利用乡土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故事的喜爱是人类的天性,而熟悉亲切的乡土故事则更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乡土故事,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兴味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全国最长的村名叫什么吗?学生都说不知道。我就告诉学生,全国最长的村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而这个村子就位于我们宿州市萧县杜楼镇。学生很是惊奇。接着我就把“鞭打芦花”的故事讲了一下,让学生了解我们宿州先贤闵子骞的孝行故事。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闵子骞的故事导入新课,既与《陈情表》中李密的孝行巧妙衔接,让学生很有兴致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也让学生了解到家乡厚实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如果能适时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常常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过秦论》一文篇幅较长,内容较难,学生不喜欢听,课堂气氛很沉闷。在讲到第三段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把事先写好的一段话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大泽首义,天下轰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民间传说至今流传;陈涉称王,万民景从,“涉故台”“柘龙树”“龙眼井”,历史古迹风貌犹存。陈胜起义虽然从起事到失败只经历了六个月的时间,但是他号召和鼓舞了各地各阶层民众的反秦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正如司马迁所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义旗动天地,丰碑昭日月”,这是宿州人民的骄傲,也是大泽乡风雨沧桑的历史见证。
学生读了这段话,马上就纷纷议论起来。学生在高一时都进行过徒步拉练,到过宿州市著名的历史遗迹涉故台,因而对涉故台非常熟悉。我有意识地把涉故台引入课堂,就是用学生熟悉的事情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大泽乡起义的历史价值。
三、借助写法相似的乡土文化作品,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项脊轩志》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古代散文中最著名的结尾,平淡中蕴含了作者多少的凄恻感伤。昔日新婚燕尔,凭几读书;而今斯人已去,此树独留。多少伤痛和爱意都浓缩在了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为强化学生对这一精彩结尾的理解,我又补充了白居易的一首诗进行比较鉴赏。白居易从11岁至33岁,曾在宿州符离生活了22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病逝于襄阳,白居易料理丧事后,护送家人回到宿州符离毓村时触景生情,写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一诗:“欲入中门泪满襟,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这首诗语言虽平淡自然,但字字出于肺腑。庭花无主,寂寞开放,帘窗依旧,老父长辞,作者只能睹物思人,泪满衣襟。两个作品,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体裁虽然不同,但都是情到深处语至浅,都在看似平常的内容中寄寓了作者物在人亡的感叹和至真至深的思念,让人读之如临其境,品之余味无穷。
四、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展延伸,补足作品形象
《项羽之死》中对虞姬的描写着墨不多,形象塑造并不完整。但霸王别姬的故事却植根于学生的心里,因为垓下之战就发生在宿州市灵璧县东南,虞姬墓就位于灵璧县城东。教学本课时,我觉得应该抓住这个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契机,力求把虞姬的形象补充完整。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则材料: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西汉杂史《楚汉春秋》的记述说,当项羽歌罢,虞姬相和的诗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相传虞姬自刎后的来年春天,墓地周围长出一种奇异的野花,花色殷红,人们都说是虞姬的鲜血染红,并赋予此花一个冷艳的名称:虞美人。清代许氏有诗《虞美人》:“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通过上述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勾勒虞姬的形象。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快,虞姬这样一位为鼓励君王突围,从容拔剑自刎,且具有柔肠侠骨、碧血丹心、冰雪节操的奇女子形象就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这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1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篇十三
列宁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现象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中学生缺乏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这不单纯是心理学的课题,它也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建国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更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命令与盲从、斗争与打击,成为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主要特征,人们对政治往往感到莫名的恐惧和神秘。父辈们经历过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和由此形成的心灵创伤,对当代中学生有惯性影响,那就是部分学生从功利出发去理解政治,而不是从国家利益和公民责任出发去理解政治,结果往往导致生活中的两种消极态度,即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和小资产阶级的冷淡。马克思、恩格思在《政治冷淡主义》、《论权威》中指出了这两种消极态度的社会危害性,前者只能引起不负责任的宣泄与投机,后者则无益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同时,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相适应,过去的思想政治课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的情况,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效果评估流于形式等等,这都导致了中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四全分离”为核心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发扬民主、促进人权为宗旨的司法体制改革,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教育体制改革等等,无不体现着人民群众高度的政治热情,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经受了锻炼,增强了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性。最近我国人民以反对北约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为目的的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就体现了我国人民特别是大中学生的良好政治法制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事实证明,要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就必须建立和健全真正民主法制的社会制度,唤起人们高度的政治热情,营造出青年学生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风气;就必须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与教法,让它更生动活泼,可读性、可信性、可操作性更强,更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2.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推动人民去寻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一种内部动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呢?
首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目的是行为人实践活动的起点的归宿;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驱动力。高尚的目的,纯洁的动机,才能唤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并告诉学生: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要求当代中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法律素质,这就要求努力学好思想政治课,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运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现象,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克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
其次,教学要联系实际,扩大学生视野。思想政治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必须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经常介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也是优势。如讲述税收的基本特征,就可联系建国以来的最大的税案“金华税案”、“宝日税案”,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收看录象后,阅读教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点拨,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并增强依法纳税、维护税法的尊严及和各种偷税欠税的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又如讲“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与作用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到市场去调查,了解如生猪、鲜鱼、VCD等某种有代表性商品的价格变动性质与原因,并运用所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写出论文。又如讲述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时,则可联系村委会直选,可组织学生观看南海市各级村委会直选的电视新闻,可组织学生下乡调查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使学生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性质、特点、重要性、必要性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又如讲述国际新秩序时,可联系北约东扩与南斯拉夫问题;讲述人的主观能动性时,可联系我国军民的伟大的“抗洪精神”;而讲述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则可联系黄河断流与黄河治理……总之,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思想政治课一旦与活生生的社会实际、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象可感,亲切可信,有趣实用的学科,学生就自然会兴趣盎然,自觉主动地学习。
再次,要教给学生学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只能引致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产生厌学情绪。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帮助其理解和记忆,减轻其学习负担,真正使他们愿意学,善于学,学得好。如举例说明法,比较法,图表法,归纳法与演绎法,逻辑的与历史的方法,这些都是十分有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如能正确领会和运用这些方法,就能准确全面地把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做到活学活用。此外,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如组织社会调查、编写时政专刊、参与人大选举、聆听劳模报告等等活动,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学生们都是乐于参加的。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明确自身责任,提高参政、议政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减少对思想政治课的神秘感、距离感。
14.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篇十四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知识,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当今生物取消高考,更为教师的教学论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几年来的教学论文实践,我深深感到: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感情投资,激发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为何会烧苗?南瓜为何有的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学家的趣闻秩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论文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领悟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15.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十五
首先, 教师和学生都要尊重这门学科。
从两个方面说起:
1.教师应端正态度, 不要认为教的是副科, 就任学生学或是不学。课前要认真备课, 不断给自己充电, 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 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 才能拓展知识, 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2.教育学生不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学习美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表现文化。”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不仅仅是绘画。
例如:初二年级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如:远古的岩画、唐代的仕女图,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岩画狩猎采用红泥、木炭或动物的鲜血等简陋的工具材料, 描绘出原始社会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从一个侧面使我们大致了解到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唐代周眆的《簪花仕女图》则描绘出宫廷贵族女子日常生活的场面。贵妇的衣料华美艳丽, 反映出唐代纺织技术的发达程度, 精美的首饰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工艺水平的高超, 以及画家绘画技巧的娴熟。从而总结出学习美术的重要性, 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及文化, 所以同学们应该认真学习美术, 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其次, 教学要有层次, 从简单基础讲起, 让人人参与。
通过我的观察发现, 学生很多时候不是不愿意画画, 而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就像他们刚开始学写作文, 千言万语, 理不清头绪。这时, 我们就要教会他们更多的绘画语言, 从最基础的学起, 一点一点积累, 积累的绘画语言多了, 自然就能画出好画。有了完整的作品, 才有成就感, 才能增强他们绘画的兴趣, 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只有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美术课堂, 才能感染到整个班级都喜爱这门学科, 达到美术教学的作用。
作为老师, 骄傲的不是难倒学生, 而是让学生超越自己。如果一开始就讲得很难, 让学生无从下手, 久而久之, 学生的这种绘画潜能就会慢慢被扼杀掉。所以我习惯从初一教学的时候, 把他们当作小学生, 从线条、图形讲起, 逐渐深入、循序教学。我还精心选择了几类常用的简笔画教学生, 看着那些很少画画的学生提起画笔, 聚精会神地画, 我的心中无比快乐;他们画完后脸上洋溢的笑容, 也让我无比欣慰。这样一来, 我的学生都会画画, 相互影响, 带动那些厌学的学生也参与进来, 做到人人动手。
最后, 教学过程中, 应多给学生鼓励, 增强其自信心。
自信的人最美。自信, 可以让一个人的能量完全释放, 发出最大的光芒。初一年级的美术, 需要同学们大量的绘画, 也是学生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时候。这一学期他们若对美术感兴趣, 将会把这种兴趣延续到初二、初三, 甚至影响他们一生。
多给学生鼓励, 尤其是学困生, 他们接受知识慢, 而且羞于表达, 往往把自己真实的想法掩盖起来, 迟迟下不了笔。如果让学生感觉到的是压力, 那么就少了不少乐趣。因此, 多给学生鼓励, 他们才会敞开心扉, 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当然, 鼓励也不能不切实际, 让学生觉得你虚伪, 要真诚地指出学生的优、缺点, 让他们把优点放大, 缺点缩小。
16.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十六
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面对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我们教师采取的仍是类似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学外语时采用的文白对译、语法分析的教学方法,老师喋喋不休地串讲,对号入座式地翻译,“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搞得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
要想扭转文言文教学中的这一尴尬局面,就要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早在两千年前,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只有带着兴趣而非任务或习惯去学习,使学生保持一种学习的最佳心态,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轻松感、愉悦感、新奇感、成功感,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其真正体味到“好学之乐”。
而诵读正是提高这种兴趣的有效手段。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反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可以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对文本的会意和理解),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意的整体感知,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学生面对文言时出现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就能体味到乐趣,就能享受到成就感了,为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扫清心理上的障碍。
那怎样才能把诵读变成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一个触发点呢?下面就结合笔者平日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感受诵读的魅力,诱发学生尝试诵读的动机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文言诵读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领略到诵读的乐趣。学生对文言诵读和文言学习的兴趣,主要是从聆听教师的高水平范读和背诵开始的。为此,教师就要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揣摩文本,反复练习,范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乃至背诵中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了诵读的愉悦,才会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
二、教师要改变生涩的教学模式,加强技巧指导
在学生受到教师的熏陶而对文言诵读乃至文言学习感兴趣之后,接下来就是让他们在自己的诵读中体验到文言诵读乃至文言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一改以往的生涩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每一篇文言文时,都把诵读作为吸引学生研读文本的开端,突出诵读在文言教学中的地位,使诵读成为学生学习文言的重要步骤和过程。 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节奏,让文言的音韵和谐美感染每个学生,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这个层面的训练主要以教师的范读和领读为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在语法知识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揣摩涵咏,找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一句的停顿和重音,可能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强调地是“是”和“寡人”之间的句中停顿(语法上主谓之间应有短暂的停顿)以及“子”“过”的重读处理,这样就可以读出节奏并很自然地读出郑伯当时坦荡和自责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受能力,让文言的音韵和谐美感染每个学生,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
第二,要让学生读出文章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诵读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更强烈地感染。例如:像《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这样的骈文,注意指导骈句的读法,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衔/远山,吞/长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通过正确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三,要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懂文意,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文言诵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使学习兴趣持久高涨。这个层面的训练应主要采用自读方式。因为诵读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诵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剌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于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如一位教师教读《勾践灭吴》,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主朗读,30分钟后教师检查,让学生分段朗诵,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人物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阵阵掌声。在接下来的思路分析中,同学们分析概括得快而准确;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迅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对勾践和文种两个人物的个性化理解。这一切都是在30分钟的自主诵读中会意得来的。通过诵读,学生理解了文本,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以及对文化的体认,开阔了视野,陶冶了心灵。这样轻松的学习学生怎么可能望而生畏呢?在这个层面的训练和实践中,可采取的诵读方式有很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还可以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个性化读、竞技性读等,以保证学生的诵读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和保护。
第四,学生充分诵读之后,教师还要有更高层面的要求。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诵读《语文读本》以及其他材料中的文言作品的习惯,以从中获得文言学习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样,学生的文言语感和文言学习兴趣才得以永久地巩固。
早在宋代,朱喜就指出:“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的地位。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许多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却把这一传统丢失了,我们今日要重拾起这把开启学生走入文言文学习之门的金钥匙,把诵读变成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一个触发点。
17.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有效途径 篇十七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有效途径
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了生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有效途径:教学语言、巧妙设疑、引用诗文成语、趣闻趣事、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课堂组织形式等.
作 者:李淑珍 作者单位:唐山市乐亭县毛庄初中,河北・唐山,0636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33.91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学习兴趣 有效途径
18.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十八
关键词:英语 兴趣的激发 小学生 课外活动
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学试验也充分的表明: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情趣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要求整个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音、语调、语句的传授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内因。而英语具有高度的记忆性和灵活性,常被人误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学科,使学生们误认为学英语就是背单词,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教学艺术,努力点燃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发展。
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的、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较大的喜悦和求知欲望。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应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因此在教学时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程序,严密组织教学,提高讲课艺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生动的语言和风趣幽默的表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儿童好动,爱说爱唱,爱表演的特点,通过说唱,游戏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养成敢说并乐于表演的良好习惯,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出英语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偏低,上课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在学习中也容易产生疲劳的情绪。在教学
中要保持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稳定兴趣,每节课中有意识地设置4-5个兴奋点,让孩子在一节课中始终处在新的兴奋点的刺激中,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根据儿童好动、善模仿等特点,把对话表演、角色扮演、做游戏、绕口令、小竞赛等活动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充满了新奇、有趣、嬉笑、玩耍,比赛等情景中学习英语单词和英语知识,让学生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情景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课堂的情景设计,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情景中,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颜色时,我们可以将颜料和调色板带到教室,在学生充满好奇的眼光中,向他们展示三原色:red,yellow,blue.,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将红色和黄色调和,这时学生会发现两种颜色调和变成了橙色。在不断地混合、不断地调和的过程中,他们又认识了:orange,green,grey,brown,black等,在看看、玩玩、说说中非常有情趣地完成了教学。结合不同的内容,用实物、挂图、幻灯、录像等各种教具,用提问、讲故事、问答、游戏等各种活动方式,构筑一幅幅生动活泼的交际情景,使学生感到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中,在进行“真实”交际活动。这不仅使学生容易在脑海中形成英语知识的带有色彩的记忆印象,而且能产生交际的成功感,形成积极学习英语的动力。
(二)、游戏激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游戏有着强烈的兴趣,期盼游戏活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游戏活动中,小学生情绪高涨,兴趣就能持久,学得就很认真。课堂上安排的教学游戏要新颖,富有竞争性,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使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三)、竞赛激趣
小学生好胜心理比较强,喜欢通过比赛来获得老师的表扬,学生的羡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学会团结协作、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让所有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如把学生分为几个竞赛小组,小组以red blue yellow green或apple pear peach orange等名字命名,小组竞赛可以贯穿全课,也可运用于某个游戏中,也可通过角色扮演,让几组学生上台做示范表演,同学们和老师当评委,看一看哪一组演得比较好。让学生展开竞争尝试成功,使其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样能强化所学的语言知识,强化听说训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
(四)歌唱激趣
音乐是通向思维的高速公路"。同时欣赏音乐又可使人的性情得到陶冶,使人得到美的
享受,让疲劳的神经得到休息。因此,在教学英语的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感到疲倦时,可以采用唱英语歌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在听唱歌曲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既能提高授课效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当然,歌曲的选择必须是有意识的,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关。以上几种学习方式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用,必须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之后,并且对所学单词、句子等掌握得较好时才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使课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氛围,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加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许多事实表明,学生学了英语会用,才会感到学习英语有意思。课外活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英语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办英语墙报、英文歌曲演唱、故事会、知识竞赛、小话剧、英语角等多种形式的比赛,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活动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英语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对激发兴趣,稳定兴趣大有益处。
同时,要对课外活动进行指导管理,不要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继续,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切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发展,着眼全体学生,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9.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十九
一、注重贴近生活的教学
“枯燥、抽象”常常成为数学课堂的代名词, 为了给沉闷的课堂加点“调味剂”, 我常常举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问题, 如, 我在讲“圆的知识”一节中, 讲完圆的定义, 学生觉得无趣, 为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便问:你骑过轮胎是椭圆形和正方形的自行车吗?同学们都见过自行车, 也骑过自行车, 都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最后, 老师总结轮胎一定要做成圆形的, 从而在教学中更深层地认识了生活中的圆, 使学生爱学习、爱生活, 敢于探索创新, 在学习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探索中投入更大的热情.
二、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会则不难, 难则不会”.怎么办?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一题多解, 不要怕麻烦.“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管走哪条路, 能到终点就行, 最后再找捷径.日积月累, 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个性得到张扬, 并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过程,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便于建立表象, 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如教学旋转一章中的图案设计时, 先让学生课前自己收集设计,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学们有自己手工设计的, 有用电脑设计的, 图案各种各样, 并且学生有的通过图形变换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得到了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在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中, 学生感受、体会到了几何图形之美, 提高了对数学美的认识层次, 陶冶了情操, 在快乐中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感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 学生如果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 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20.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篇二十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在学习第一篇文言文之前,教师就要事先给学生打预防针,告诉他们文言文并不可怕、并不难学,只要掌握一些方法,多积累、多理解即可。第一篇文言文《童趣》,语言简洁生动,内容浅显又充满情趣,很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并且文中所写事件充满了童趣,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相似的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公式化的分析。使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如此贴近,他们就会发现,文言文并不那么遥远,并不那么陌生。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读书的兴趣,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其中多读是关键,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文言文语言简洁生动,一般是三四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饶有趣味。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布置学生预习朗读全文至少三遍。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就不会那么陌生,学生做好了学习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学习起来就很容易做到与作者、与教师交流,也就是师生、文本间有了共同语言,沟通起来就很容易。所以,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时要认认真真地读课文。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文章,自读、齐读、个人读、猜读、教师范读、领读……并且指导学生当堂背诵下来。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和作者与文本心灵沟通的过程。读透了文章也就读懂了作者。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读书,每一篇文章都熟读成诵,学生就会和它们建立深厚的感情,想说不爱都不容易。另外,课外复习时还要读。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出来了,语感就好;语感好了,理解感悟能力就强了,这样他们就会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再是畏惧心理。
2.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靠老师激发和培养。教师讲课要有情趣,应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引导想象,兴趣更浓
魏书生老师说:“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学习《童趣》第二段“观蚊如鹤”时,笔者就运用引导想象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说:“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回到你的童年时代。”
①勾勒形象。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成千上万的蚊虫、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蚊帐、青烟的轮廓。
②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丰富多彩。学生们说脑子中出现了漆黑的夜晚、茅草屋内、一灯如豆,闪着微弱的黄光、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白色的粗布蚊帐、青色的烟雾。
③使画面动起来。成千上万只蚊子在小作者面前飞来飞去,小作者站在屋内目不转睛地昂首观看蚊虫飞舞,小作者捉了几只蚊虫放在蚊帐里用烟雾喷,蚊虫在烟雾中边飞边叫……
④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几只蚊虫叮在小作者的脸上、手上,光着屁股的小作者手托腮帮睁大眼睛出神地观看……
学习第三段和第四段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所想象的画面。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眉飞色舞,面带笑容,而不再是紧皱眉头,两眼无神。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进入情境,乐趣更多
①身临其境法。如讲《咏雪》一文,正巧外面飘着大雪,笔者把同学们带到室外,感受着雪花的抚摸说:“同学们,谢太傅谢安在家中聚会,把儿子、女儿、侄子、侄女,甚至外孙、外孙女都叫到一起,赏雪吟诗,好不风雅。我们初一的学生在古代也算是个秀才,我们何不也来个赏雪吟诗,感受一下文人的乐趣?”“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看看雪是什么颜色的?”“白色的。”同学们不加思索地回答。“再请同学们认真观看,雪是什么形状的?”有的学生,伸手去接空中飞舞的雪花,放在眼前细细审视;有的学生,蹲下身子,观察地上的落雪;还有的拿来放大镜来研究。“美丽的菱形。”“晶莹剔透的。”有的学生早已知道答案。“再请同学们免费品尝,雪是什么味儿的?”同学们接来一小点雪花,放在舌尖,舔舔。“凉凉的,没有什么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伸出双手,抬起头,和飘雪来个肌肤相亲。”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照做了,有调皮的还接了几朵雪花,放到同学的头上;还有的抓起大把落雪,放到同学的衣领里;还有的打起了雪仗;有些文静的女生,在那儿吟起了“大雪压青松”的诗句……看到学生们兴趣高昂,笔者把他们带到走廊下继续引导:“飞舞的雪花很美,引起了许多文人的诗性,谢朗认为这雪花像人们撒下的盐,而谢道韫认为像被风吹起的纷纷扬扬的柳絮。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给做一下评判,哪一个说得更好?”由于学生们认真观察,对雪花有了透彻的了解,所以都能感觉出是谢道韫的比喻更恰当、贴切、传神,他们都能说出雪花轻柔、优美的特点。笔者只需引用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明白谢道韫的比喻更有韵味: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给人以希望和向往。接着学生们开动脑筋,有把飞雪比喻为风吹梨花落的,有把飞雪比喻为天女散花的,有把飞雪比喻为蜂飞蝶舞的……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长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同学们身临其境,品尝到了赏雪的乐趣,同时也深深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就不会觉得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了。
②表演法。教授《陈太丘与友期》时,笔者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表演,一人旁白,一人演陈太丘,一人演友人。表演时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还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如“陈太丘与友人期”是怎么约定的,元方在门外是怎么玩的,“友人惭”,表情、动作、语言怎样等等。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表演时连人物的眼神表情都揣摩出来了,有的还把陈太丘等友人不来时的心情,元方见友人前后的表情、动作都表演得惟妙惟肖……表演使学生深入地研究了课文,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既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初中文言文,大多故事性很强,都可以拿来进行表演,如《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伤仲永》、《狼》等等。
③操作法。其实和表演差不多。但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性,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魏老师举了教学《核舟记》的例子。在教学此文时,笔者也实行“拿来主义”,效果特好。
魏书生老师说:“这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讲课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学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这些方法,可以交换运用到一篇文章中,也可以综合运用于一篇文章,应根据学情、兴趣,灵活变换。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例如,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文言文五步探究教学法》和《文言文教学三步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一生成就多多。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根的话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几乎对每个人都适用。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帮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助你学习文言文一臂之力》一文中,已有论述,也不再赘述。
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从成功中获得。例如,学生学习《童趣》一文,学得特别棒,在测验时,有的学生几乎拿到满分。学生从满分中得到认可,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就会对学习文言文产生特殊的好感。学习起来也很感兴趣,从而产生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特别重视第一篇文言文的讲授,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很透彻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掌握每一个学习方法,为他们后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并且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也要稳扎稳打、不留死角。在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在学生初学文言文时,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范文07-06
如何提高弄村女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专题07-21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Word 文档07-18
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09-24
提高音乐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06-20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体育兴趣06-22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06-11
调动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论文08-13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09-17
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