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参考文献

2024-11-30

论文中参考文献(共10篇)

1.论文中参考文献 篇一

[1] 杨延双,

张艺,

袁小栋. 基于ERP的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脑应用技术,

,

(02) .

[2] 葛慧明. 诠释ERP[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

(02) .

[3] 邓国如. 企业实施ERP的思考[J].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

[4] 唐文文,

张彦鹏,

黄萌,

宫映华. ERP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

2007,

(01) .

[5] 杨伟. 中小企业ERP选型分析[J].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1) .

[6] 黄水香. ERP实施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8,

(02) .

[7] 戴颖鹏. 关于ERP系统与电子商务的有效集成[J]. 消费导刊,

,

(04) .

[8] 黄海霞. ERP中的资金管理[J]. 涟钢科技与管理,

2008,

(01) .

[9] 马春香. 电子商务模式下的ERP功能需求分析[J]. 北方经济,

2009,

(0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徐学军,

花雪兰.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ERP中的.成本经营研究[J]. 商业研究,

,

(21) .

[2] 代伟光 ,

刘烨. 中小企业ERP系统应用研究[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12) .

[3] 楼润平,

王惠芬. ERP实施方法论与实施过程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

(03) .

[4] 孙鸿飞,

武慧娟,

张英. 论ERP与业务流程再造[J]. 工业技术经济,

2005,

(09) .

[5] 刘瑞娜. ERP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问题探析[J]. 价值工程,

2005,

(12) .

[6] 陈勇,

蔡淑琴. 可持续升级的ERP实施战略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2) .

[7] 王振武. ERP环境下采购业务循环控制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

[8] 肖艳菊,

李冬生. 基于ERP环境的成本管理思考[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5) .

[9] 吴小玉. ERP系统实施与项目管理[J]. 企业管理,

,

(11) .

[10] 张玲,

董天阳,

曹玉华,

张云. ERP中BOM结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5,

(04)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曹柬. 流程工业ERP及其供应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浙江大学,

.

[2] 吴国良. 流程ERP:制浆造纸行业应用[D]. 浙江大学,

2002 .

[3] 胡江涛. 企业实施ERP的若干问题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

[1] 金保军. 企业实施ERP中的BRP问题[J]. 现代企业教育,

2004,

(04)

[2] 蒋志松. 浅谈影响企业成功实施ERP的两个因素[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3] 孙林岩,

高杰,

李刚. 业务流程外包的概念化分析[J]. 管理学报,

2004,

(02)

[4] 宋卫. 实施ERP的关键因素与成功模式[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1)

[5] 韩纪强 ,

闫志浩. 要上ERP,

培训须先行[J]. 现代企业教育,

2003,

(02)

[6] 廖馨. 中小企业实施ERP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 求索,

2004,

(07)

[7] 郭维森,

党延忠. 基于业务流程技术的企业过程性知识获取方法[J]. 中国管理科学,

2002,

(06)

2.论文中参考文献 篇二

a.薛社普等[1]指出棉酚从体内排泄缓慢。

b.麦胶敏感性肠病的发病有3种机制参与[2,4,5,6]。

c.间质细胞c AMP含量测定方法见文献[7]。

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如例a);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句末(如例b);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将之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不用角码标注(如例c)。

图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标注写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图中不应出现引文标注。

3.论文中参考文献 篇三

【关键词】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国外医药期刊;投稿

【中图分类号】R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14-02

为了对原作者研究工作和结果的尊重和承认,同时也是避免任何可能存在的剽窃和抄袭,我们需要把所引用的相关文件作为参考文献(Reference)予以标注。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越来越多国内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知名的期刊杂志。然而,由于国内在著录常考文献的格式、方式甚至思维方式等诸多细节与国外要求甚严的格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笔者根据自己在英国桑德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经验和感受,整理列举了国外主流参考文献的格式和方法如下:

1 三种Reference方法[1,2,3]

1.1 Author-date system (作者-日期)

由于这种标注方式最初由哈佛大学开始使用,也被称为哈佛系统(Harvard system of reference)。应用法时,被引用文献的作者之姓氏(surnames)和相应引用部分的出版年份被一同括弧并标注在文中。完整的参考文献则按照被引用的作者姓氏和年份,按字母顺序详列在文章最后。

哈佛系统受到很多人喜爱,是由于其相对容易编辑,读者也不需要反复地通过查阅文后参考文献才能了解相关的信息。然而,当在文中对同一处的标注超过4个时,将使文章变的凌乱不堪且影响阅读。

1.2 Numeric-system(数字标注系统)

数字标注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学技术专注,是通过在文中加括号或上标方式的数字,以及在文后按照数字的顺序列举相应的详细文献资料的引用方式,其中最广泛应用的当属Vancouver style(温哥华格式)。它是由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制定的《生物医学期刊对原稿的统一要求》。但是其后期编辑也给作者提出了难题,尤其是当数字序号较大时(例如超过100),任何一处的调整和改变将使整个参考目录文献的数字序号出现混乱。

1.3 Footnote system(脚注系统)

相比较于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人类和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采用脚注系统。脚注系统多用于对文中图表中非标准化的书写进行阐述和说明。主要包括Chicago style和CSE system。为了在文中提供附加信息,常用按顺序的小写字母(例如a,b,c,……)或用特殊符号(例如?,§)上标于所引用部分,并紧接图表之后附上与之相应的解释和出处(例如source:…或data from:…,即来源于…)

2 应用实例[1,4,]

这里以Vancouver style(温哥华格式)为例,简述如何在文中和文后准确地标注符合国外期刊要求的通用著录参考文献格式。

2.1 在文中的标注注意事项

文中使用连续的加括号或上标数字,并与文后的详尽参考资料序号相对应;在被引用的作者姓名后面用上标或加括号的方式标注数字(例如:McArthur1 suggested that…);再次引用同样的文献时应标示同一数字序号; 当标注一至两个作者时,仅给出其姓氏而不需其称谓(例如:不需要Dr., Professor等);当三个以上的作者时,仅标注其第一作者并附上“et al.”(等等)或“colleagues/other”(合作)(例如:Straus et al.2 found that);当某一组织为被引用文的作者时,标注出其全称。(例如:The United Kingdom Clinical Pharmacy Association(UKCPA)3 agreed that…);避免在章节或其标题后标注数字序号。(例如:Chapter 25)

2.2 文后的详尽参考资料目录格式

2.2.1.Journal articals 参考资料来源于期刊文献

通用格式为:

即:作者姓名.标题[文章类型].期刊名的缩写.发行年份;卷(册):页码

不超过6个作者时,需列举完所有作者之姓氏加以各自的名(forenames)的缩写,并以逗号间隔(例如:Hepler CD, Brodie DC, Poston PM),超过6个作者仅列举前6人并附以“et al.”;文章标题部分仅其首字母为大写,余下均为小写字母,即便其标题中包含有副标题;在中括号文章类型中注明所引用文章的类型,(例如:abstract(摘要);comment(批注)等);正确使用期刊名称的缩写,并以英文句号结尾;准备发行的文章的年份应注明“in press”(印刷中);若同一份文献中不同部分被引用,应标注其不同页码并以逗号间隔(例如:2006;103(3):209-12,215-9,223-5)。

2.2.2 Books 参考资料来源于书籍

通用格式为

即:作者.书名.版本.发行地:出版商;发行年份:页码

注意事项:作者的书写要求与期刊中相似;书名部分仅对首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若该书已发行多次,添加“ed.”表示其版本(例如:The clinical use of drugs. 8th ed.);出版商的名字仅需要其精缩名称(例如John Wiley & Sons,Ltd.,仅需写作John Wiley & Sons,而省略掉Co., Inc.,和Ltd之类)。

2.2.3 Homepage/website 互联网主页或网址

例如:Oxford Centre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homepage on the internet]. Oxford: Department of Primary Health Care, University of Oxford; C2005[updated 2006 July 1;cited 2006 Aug 31]. Available from: http://www.cebm.net/index.asp

互联网的资料被引用已越来越多,需要注意的是,在引用时需注明网页数据的更新日期以及作者從网上引用时的日期。

3 结束语

参考资料是国外的研究报告中其研究本身的深度、广度和可信度的标杆,而在国内往往都是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本文亦不可能详列所有书写参考方式的格式和要求,希望通过文本的介绍,在结合各不同出版社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国内医药研究对外发表医药科研成果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Winit-Watjana W. Study skills in pharmacy practice [M].Sunderland: Sunderland Pharmacy School, University of Sunderland;2006

[2] 张和平, 朱湖根, 瞿尔仁, 马小妹. 关于英文学术论文中的参考文献[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1998,3:53-5.

[3] 周园.著录外文参考文献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l9(3):488-9

4.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的设置方法 篇四

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的设置方法

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省时省力——写论文时如何利用word编辑参考文献 使用Word中尾注的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排序问题。方法如下: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选“节的结尾”。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5.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6.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7.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入所要插入的参考文献。8.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普通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删除。(怎么做?)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12.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这时,无论文章如何改动,参考文献都会自动地排好序了。如果删除了,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会自动消失,绝不出错。13.参考文献越多,这种方法的优势就体现的越大。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就是用这个方法分节插入参考文献的,真爽!以上就是我用Word中的尾注插入参考文献的方法,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请高手们不要见笑。存在一个小问题: 如果同一个参考文献两处被引用,只能在前一个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时都插入。这样改动文章后,后插入的参考文献的编号不会自动改动。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3。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引用”——“交叉引用”命令。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加粗者为首选)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不过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如果不容易只选定交叉引用编号,请连同周围的文字一起选定,然后按 F9 键。

5.论文中参考文献 篇五

医学sci论文写作中参考文献的利用方法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但文献总是浩如烟海,怎样才能高效利用这些文献,让自己的文章如虎添翼呢?

首先,你要根据自己的的主题去搜索要参考的文献,可以根据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去搜或者根据自己熟悉的本领域的作者名去搜,或者你搜到一个自己很欣赏的文献后,再去搜这个作者的其他文献,在搜索时可以大致浏览一下文献的题目摘要,了解一下这个文献是不是能帮到自己。其次,将那些自己觉得有参考意义的文章下载下来,粗略浏览一下,看看文章分析和结论,去掉那些不相关的,然后将文献分一下类。第三步就是认真阅读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献,参考别人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实验方法,了解前人研究成果,吸取别人写作的优点,但是不要被别人的思路带着走,看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并且继续提出那些没有参考意义的文献。

必定要用到大量的参考文献,读起来那是相当枯燥无味,但是大家要是想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上,这点苦还是必须要吃的。

6.论文中参考文献 篇六

★ 我是好人么

★ 领导是一种行为 领导力只能修炼

★ 你是内个女孩么美文随笔

★ 经典语录: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_经典语录

★ OA是什么的英文简称

★ 英文打字机?什么是记忆装置

★ 万圣节是几月几日英文怎么说

★ 苹果的英文是脑筋急转弯为什么

★ 骆驼的英文是什么的相关英语知识

7.论文中参考文献 篇七

1 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

1.1 纸质文献特点

以纸张为载体用书写和印刷等方式记录知识的文献被称为纸质文献。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纸质文献相伴,纸质文献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纸质文献只要温度、湿度等方面把握适度便可长期保存。纸质文献在知识产权和版权方面纸质文献已具有较全面的法律法规。传统的纸质文献是伴随着人类文明成长起来的,在广大读者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在社会教育中还才充当着重要角色。从启蒙教育到科研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纸质文献。

由于文献信息量的急剧增加,纸质文献本身的存储空间和文献所含信息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纸质文献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并且许多相关知识内容需要承载在纸质载体上,这非常不利于图书检索和利用。并且对于中小型图书馆馆舍小,这一不可改变的现实问题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纸质文献是以优质木材为原材料不仅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也大大消耗木材资源,又因制造纸张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

1.2 电子文献特点

基于纸质文献的局限性,电子文献通过其可在网络环境下可被多人同时阅读,信息传阅流通性强,能够快速检索、收取网上信息的特点,成为信息社会文献载体形成、发展进化的必然产物。电子文献以磁、光、电为介质,以数码方式将文字、图形、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储存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进行阅读。检索时,读者只需通过某些软件或网站输入“关键词”就可轻松获取所需信息,大大提高了检索效率。电子文献体积小、易复制、存储量大只需一张光盘或者硬盘等其他载体就可存储大量信息,有效地解决了军队院校中小型图书馆空间紧张这一突出问题。但电子文献使用条件比较高,不像纸质文献只要有光源便可阅读。但是相对于纸质文献保存时间不受限制的特点,电子文献所依存的介质寿命却是非常有限,比如最耐用的CD-ROM寿命最长也不过30年左右。基于这一特点,如果需要长久保存信息,只有不断的重新复制。但是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芯片的更新换代也非常频繁,这也增加了电子文献的不稳定性。而且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使用并习惯于纸质文献,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电子文献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它不可完全替代纸质文献。

2 整合原有纸质文献

2.1 整合原有纸质文献形成学科中心

一般的图书馆资料室有3万册 ~10万册的纸质文献资源。由于校区中小型图书馆书库具有馆藏小、文献特点不突出等特点,因此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专业文献中心十分必要的。可将原各系资料室纸质文献按其学科特点,重新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学科文献中心、既突出了学科特点,又有效利用原有纸质文献方便读者阅读借阅,并做到藏阅一体。

2.2 馆藏文献老化和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新知识、新思想不断涌现,文献内容快速老化。大部分的纸质文献失去了使用价值,还有部分文献在多年流通过程中损坏严重。目前,图书馆采用的都是分类排架法,这些文献在图书馆中不但占用了大量空间,更容易造成库容紧张,上书困难,而且和有用的文献混杂在一起,降低了馆藏文献质量,影响了其他文献利用率,不利于读者查找有用文献。需通过复选进行剔除。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十年前的图书基本无人问津,特别是计算机类和摄影技术类信息等知识更新快的图书更是长期无人翻阅。在此情况下,可成立复选小组由馆领导带头,流通工作人员组织文献复选小组针对副本量大的图书进行剔旧工作,对此类图书按出版年份进行剔旧打包分类上入密集架。部分副本量过多的图书分类登记后,分发到各个学院进行图书漂流活动,将馆藏图书有效的利用起来。

3 电子文献的合理配置

3.1合理配置、科学选择

电子文献作为当今现代化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其种类繁多重复购置情况十分普遍。而校区中小型图书馆应当结合本馆馆藏特征,经费情况购置。目前,电子文献种类繁多 ,重复情况十分普遍,各馆应该结合本馆馆藏特点、读者对象,秉承传统的针对性、权威性、系统性、连续性及层次性等原则。针对自身的特点和情况,规划出几套符合自身藏书要求的数据库作为电子文献的收藏基础,极力避免随意和盲目性的购置。而对于已经收藏电子文献,如果做出一个明细目录,则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重复购置。要结合本馆的经费、合理开支,不要求多求泛。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两种文献,而二者之间肯定存在着交叉和重复,采集时必须注意二者的协调,否则会造成资金浪费和采集的盲点。如南京政治学院图书馆,由于电子文献大多滞后于纸质文献,将有电子文献的纸质文献版本,只购置一册以供读者先行阅读,做到一对一的对应购置。在资源共享的时代,没有特色的资源就失去了共享的必要,因此,在采集电子文献,尤其是采集网上免费资源时,做到严格筛选,以便逐步形成本馆的收藏特色。

3.2 建立特色数据库

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购置电子文献;另一方面,也应该利用现有的设备和人才,建立反映其馆藏书特色的相关文献数据库,让图书馆已有的纸质文献转为电子文献,以便于中小型图书馆真正做到小而精、小而专和小而特的要求。数字图书馆藏书建设作为图书馆文献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之高作用之大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合理、科学、认真制定出电子文献收藏规划,充分利用开发好电子文献,这都将为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累积积极的影响。

4 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共存与互补

图书馆事业承载着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遍科学文化知识的使命。不管是纸质资源或者是电子资源,它们所存在的目的和承载的使命其实都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文献载体的方式不同。进入21世纪后,图书馆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关系也将日益亲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之间必将以相互补充、彼此依存,整体结构比例也会逐步调整。电子文献代表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它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它的脆弱性问题也会得到逐步的改变,并将逐步在文献收藏体系中的比重增加。而在电子文献的冲击下,纸质文献的出版周期将不断缩短,传播速度也会逐渐加快,在此基础之上还会不断向网络靠拢,以纸质文献的优势来继续发挥它的影响和作用。总之纸质文献仍将继续发挥影响和作用,电子文献也将有较大的发展。纸质文献是基础,电子文献是发展。没有基础,藏书不会发展,只要基础,不求发展藏书也不会日趋完善。所以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在互相竞争中发挥各自特点,从不同角度满足读者,互补解决各自突出问题,最终达到共存、共享。

参考文献

[1]戴龙基.文献资源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4.

[2]石宝军.论电子文献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1998(7).

[3]张玉珍.在竞争中共同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2).

8.敦煌文献中的游艺资料研究 篇八

关键词:敦煌书仪 中古大族 游艺文化

中图分类号: K87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006-07

书仪是礼经的通俗形式,是关于典礼仪注和书札体式的范本,其作为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行为规范准则,记述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书仪兴起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衰于宋代,可惜史籍中所记载的五代以前的书仪,除宋代《司马氏书仪》外, 其余皆已亡佚。幸赖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出敦煌文献中保存了百余件唐五代时的书仪,可以补传统史料之不足,为后人认识和研究中古社会生活提供了素材。

1 敦煌书仪与中古大族游艺之关系

关于中古时期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主要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这一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阶段,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长足发展,游艺活动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对这一时期游艺文化的研究,众多游艺史和社会生活史论著均有涉及,尤以王永平所著《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为代表,此书广泛运用正史资料,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中古社会流行的游艺活动[1]。然前辈学者对中古游艺的研究,或集中于对游艺项目的讨论,或关注游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虽也有对宫廷贵族游艺的涉及,但对中古世家大族这一对中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有着重要影响的特殊阶层的游艺文化却未有足够的重视。

敦煌书仪多成书于唐五代时期,其编撰者,如郑庆余、杜友晋等人皆具有出身于世家大族这样一个特定的身份,文化素养相对较高,所编书仪中所包含的内容,在很大程度能够体现中古世家大族的生活常态。可以说,自1900年敦煌书仪面世以来,学界利用其中的材料,从中古历史、礼俗、语言、文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诸多成果。礼俗方面,诸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而藏匿其中的游艺文化,除了李重申、李金梅在《忘忧清乐——敦煌的体育》一书中使用了部分资料外[2],尚未得到系统性的整理和论述。

敦煌书仪中游艺内容的出现,说明其被其纳入到士庶知识分子日常行为的规范中去,反映了游艺活动在中古世家大族中的盛行,为研究中古世家大族的游艺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样,也能为敦煌书仪研究增加新的选题和切入点,拓展其研究领域。因此,笔者以赵和平所著《敦煌写本书仪研究》[3]和《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4]二书中所辑校的敦煌书仪为底本,通过对这百余件书仪的释读,摘录出与游艺相关的内容,并结合其他传世史料和敦煌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敦煌书仪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古世家大族的游艺文化,以期为学界提供新的材料和研究视角。

2 敦煌书仪与中古大族游艺之礼仪准则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核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敦煌书仪的编撰内容,而敦煌书仪的编撰者又多为世家大族的代言人,因此,敦煌书仪所体现出来的礼,其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制约着士大夫阶层的相互关系,以此保证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尊卑和社会秩序。这种礼的行为规范,在敦煌书仪有关游艺的内容中也得以充分体现,成为世家大族进行游艺活动所必须遵守的礼仪准则。

P.3723《记室备要一部并序》的作者郁知言在序言中写道:“知言谬学雕虫,曾亲射鹄,知难而退,适意所从。时以咸通七年偶游于鲁,遇护军常侍太原王公,好习儒墨,常以文字饰于缄章,染翰抽毫,皆成四六;至于球酒娱乐之际,虽有掌笔之吏,亦未尝委马。”[5]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乡贡进士郁知言参与射猎,而监军太原王公则喜欢球酒娱乐。《记室备要》是古代送礼的清单,其记载有:“送棋局、长行局、送弓箭、送球杖、送鹰鹞、送猎狗”[6]等,由此可知对所送游艺器物的清单有明确的礼仪准则。

中古世家大族在进行游艺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更是有着繁琐的程式规范。以打马球为例,首先要写信诚挚邀请,S.5636《新集书仪》之《打球会》载:

数日方会,群公意集,朋流悦兴,无过击拂。优承畿官,骏卫爽明,每事华饰,终是球伯。美之难及,愿惭指拨,陪随仁德,便请降至。不宣。谨状。

《答书》:忽奉来书,优承诸贤并至,深谢眷厚。喜得陪随,便乃奔赴,不敢推延,谨还状不宣。谨状。[7

当然,被邀请者一般会愉快地答应。在打马球的过程中,更是有着严格的礼仪流程,P.3691《新集书仪一卷》记载道:

《初入球场辞上马》:厶乙微贱,不敢对厶官同场上马。客将再三屈上马,则然始上马。《球乐散谢》:厶乙庸贱,伏蒙厶官特赐同场球乐。厶乙下情无任感恩惶惧。[8]

打马球本是一项竞技性和对抗性兼具的运动,但是从“不敢同场上马”、“特赐同场球乐”这样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参与双方不具备竞争的对等性和公平性,表现出来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或许也是导致中国古代竞技游艺一直没有兴盛的原因之一。

中古世族游艺活动中的另一个礼仪便是要有音乐伴奏,同样以打马球为例,P.2842v《归义军乐营都史严某转帖》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奉处分,二十九日球乐,切要音声。不准常时,故须鲜净。应来狮子、水饰、铃剑、杂物等,不得缺少一事。帖至,今月二十九日平明于球场门前取齐。如不到者,官有重罚。其帖立递相分付。如违,准上罚。五月二十八日都史严宝帖。”[9]本件文书为归义军乐营都史严某所发转帖,内容是通知乐营音声人张苟子等19人备齐道具,在指定时间、地点集合,前往应役演奏打马球音乐的通知,并且规定“如不到者,官有重罚”,可见士大夫们对马球活动中的音乐礼仪是相当重视的。

敦煌书仪中所记载的本应是“游艺礼仪”,但我们从中看到的却是“礼仪游艺”,这反映出了中古世家大族的游艺活动丧失了其基本的独立性,为礼仪而存在,变成了礼仪的附属部分。在游艺活动过程中,更是偏离了身体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淡化运动本身,转而“强调游艺文化的社会作用,使游艺活动呈现出鲜明的伦理色彩。”[10]

nlc202309031617

3 敦煌书仪与中古大族游艺之节日风尚

节日是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中古时期岁时节日新旧并存,逐渐增多,并且呈现出浓厚的娱乐色彩,其显著特征便是众多游艺活动的开展。敦煌书仪中对中古世家大族的节日游艺活动有着明确的规定,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游艺活动在士大夫阶层的盛行。

中古时期的寒食、清明有着明确的假期规定,据《唐会要》卷82《休假》载:“(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790)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11]寒食、清明前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处于假期中的世家大族阶层有着充足的闲暇时间去进行游艺活动。S.6537v《大唐新定吉凶书仪一部并序》记载有:“寒食假花、绣毬、镂鸡鸭、子推饼、鞭、秋千、气球”[12],鞭为打马球之用,秋千多为仕女娱乐,气球为蹴鞠或打马球。P.3608v《寒食篇》亦载有:

花场共斗汝南鸡,春游遍在东郊道。千金宝帐缀流苏,簸琼还坐锦筵铺。莫愁光景重窗暗,自有金瓶照乘珠。心移向者游遨处,乘舟欲骋凌波步。池中弄水白鵰飞,树下抛球彩莺去。别殿前临走马台,金鞍更送彩球来。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13]

可知寒食、清明世家大族的游艺活动丰富多彩,有春游踏青、蹴鞠、马球、斗鸡、抛球、秋千、乘舟等。

春游踏青或许最受世家大族的喜爱,卢廷让在《樊川寒食二首》中写道:“寒食权豪尽出行,一川如画雨初晴。谁家络络游春盛,担入花间轧轧声。鞍马和花总是尘,歌声处处有佳人。五陵年少粗于事,栲栳量金买断春”[14],反映了贵族阶层春游娱乐的盛景。S.5636《新集书仪》之《寒食相迎屈上坟书》对中古世族的春游有着更为生动的描述:“景色新花,春阳满路。节名寒食,冷饭三辰。为古人之绝烟,除盛夏之炎障。空携渌酒,野外散烦。愿屈同飨先灵,己假寂寞。不宣。谨状。”《答书》:“喜逢佳节,得遇芳春。路听莺啼,花开似锦。林间百鸟,啭弄新声。渌水游鱼,跃鳞腾亹。千般景媚,万种芳菲。蕊绽红娇,百花竞发。欲拟游赏,独步恓之。忽奉来书,喜当难述,更不推延。寻当面睹,不宣。谨状。”[15]此卷书仪虽然只是邀请春游的范本,但从受邀者“忽奉来书,喜当难述,更不推延”的答复中,完全可以体会到士大夫们对春游踏青的期待和愉悦之情。

斗鸡也是在寒食节流行于世家大族的的一项游艺活动,这在敦煌书仪中也有所体现。P.4092《新集杂别纸》:“三月,伏以画鸭嘉辰,斗鸡令节”[16],从中可以看出斗鸡是被纳入世家大族的节日活动中的。P.2552+P.2567《唐人选唐诗》之《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有云:“弱冠早登龙,今来喜再逢。何知春月柳,犹忆岁寒松。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17]S.6171《水鼓子·宫词》中亦有云:“春时□□宴文王,弄戏千般赏□□。移却御楼东畔屋,少阳宫里斗鸡场。”[18]由此可见斗鸡深受中古上层社会的喜欢,成为他们奢侈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并且在寒食时节得到广泛的开展。

中古世家大族所重视的另外一项节日游艺活动便是重阳登高。P.3637《新定书仪镜》记载:“九月九日,菊酒一罇,欲登高饮,不惜马蹄,即同往,幸也。”[19]P.3723《记室备要》之《贺重阳》记载:“伏以星迥晚景,候变重阳;古贤落帽之辰,风俗登高之日。伏惟黄菊芬芳,酒清醪泛,滟陶公此日,驱车戴杯,况者今时,宁无追赏。见惠餻酒,莫匪精浓,佩荷殊私,此难备述;专伫同赏。芦芯似雪,菊蕊如金,何处登高,酬此嘉节。少许糕酒,素非精浓,芹子之诚,敢此尘献。”[20]可见重阳节登高是世家大族惯例的节庆礼仪活动,并且备受重视。

敦煌书仪中对节庆性游艺活动有着明确的记载,说明游艺活动已经被纳入到中古世家大族的节日礼仪中去。这些游艺活动具有强烈的休闲娱乐性,与中古岁时节日欢快喜庆的气氛正相吻合,而士大夫们则可以借助这些游艺活动放松身心,尽情愉悦。因此,中古世家大族的游艺活动带有鲜明的节日特征,成为世家大族节日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

4 敦煌书仪与中古大族游艺之社交功能

中古世家大族之间,因为共同的利益和处事原则,容易在政治生活中相互帮助,形成社交圈子,进而形成一股政治力量。因而他们之间的游艺活动,与市井平民纯消遣娱乐的目的有所不同,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功利性色彩,甚至成为一种社交的手段。

狩猎是中古时期备受士大夫们推崇的游艺活动之一,他们往往将狩猎活动与社会等级空间化联系起来,狩猎人员构成的分野反映社会地位的差异,狩猎人群的不同决定着狩猎文化实践的迥异,其实质是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稳定。在这其中,狩猎器具的赠送是大族之间沟通感情的常见手段。S.5643《诸杂相贺语》之《谢赐弓箭》记载:“某乙弯弧伎薄,伏剑功微,伏蒙阿郎恩慈,特赐弓箭,下情无任荣戴。”[21]有了狩猎的装备,打猎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P.4092《新集杂别纸》中记载了两则有关打猎的书札:“《不赴打猎状》:右厶昨日偶转着脚,行履稍难,不获陪奉台斾打猎,卑情无任煌灼之至。《打猎迎司空状》:右厶伏审司徒打猎却迥,冲冒日月,涉风寒霜,计劳动尊重。厶以行履,未能赶赴,不获郭外祗候攀迎,卑情无任惶惕之至。谨专具状启闻。”[22]从中可以得知,打猎活动实质就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手段,借此机会增加和上级或同僚之间的情感,从而达到自己的社会政治目的。

球类活动也是中古世家大族重要的社交手段。受此影响,打马球乃至马球场,都可以成为社交活动和领域。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本《驿程记》载:“二十四日,天德打球设沙州使至”[23],说明打马球是接待使者的礼节性活动。P.3702《儿郎伟》载:“朔方安下总了,沙州善使祗迎。比至正月十五,球场必见喜鼓声”[24],P.3451《张淮深变文》载:“上下九使,重赍国信,远赴流沙。诏赐尚书,兼加重赐,金银器皿,绵绣琼珍,罗列球场,万人称贺……到日球场宣诏谕,敕书褒奖更丁宁……安下既毕,且置歌筵,球场宴赏,无日不有。”[25]这都说明了马球场是一个有着象征意义的社交场所。蹴鞠也具有社交的效应,P.2619《书仪》之《召蹴鞠书》载:“阴沉气凉,可以蹴鞠释闷,时哉!时哉!垂情幸降趾。不宣。谨状。《答书》:雨后微凉,纤尘不起,欲为打戏,能无从乎!苑勒咨迎,枉驾为幸。不宣。谨状。”[26] 共同踢球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必须要发邀请信并得到回复,才能进行,由此可知此时的蹴鞠活动已经成为士大夫们之间相互往来和联络情感的重要渠道。

nlc202309031617

中古世家大族把游艺活动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使得这一时期的游艺活动带有工具化的特征,这也使得进行游艺活动的士大夫们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不得不时刻注重身份并保持风度,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参与游艺活动,更是在进行礼仪准则下的社会交往。

5 结语

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一般是具有特定内涵的贵族阶层,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特殊地位,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刻意去实践一些礼仪准则,以此标榜身份。作为中古世家大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书仪中所表现出来的游艺活动带有鲜明的礼仪特征,并且成为士大夫阶层节日娱乐的主要内容,在一定意义上也起着社会交往的功能。通过对敦煌书仪中游艺活动的释读,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游艺阶级属性的探讨,丰富人们对中古世家大族社会文化生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永平.游戏、竞技与娱乐——中古社会生活透视[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李重申,李金梅.忘忧清乐——敦煌的体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3]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4]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6][20]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 27册[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8,135,137.

[7][15][2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 8卷[Z].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96—197,180,246.

[8][13][19]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26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2,74.

[9]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19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3.

[10]刘媛媛.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游艺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游艺科学,2012,(1):83.

[11]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797.

[1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11卷[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01.

[14]彭定求.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8213.

[16][22]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 31册[Z].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101,107.

[17]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15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3.

[18]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10卷[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35.

[23]高田时雄.池田温编《敦煌汉文文献》(《讲座敦煌第五卷》)[J].东洋史研究,1993,(52卷1号):124.

[24]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27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

[25]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24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53.

[26]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16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3.

作者简介:丛振(1984—),男,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敦煌学。

9.《池塘中的植物》参考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2.观察植物外形,了解其生活环境,能将观察结果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知道其外形及生长方式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3.了解更多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能利用语言描述水生植物外形及生长方式特点,能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依存关系。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指导生活。8.知道外来物种的引进有时会严重影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环境改变和经济损失。

教学准备

1.有关池塘植物的挂图、课件。

2.种植了池塘水生植物的生态缸(瓶)、毛巾或卫生纸。3.水生植物标本。

4.供学生观察、实验的水生植物。教学过程

一、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池塘中水生植物图片或播放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赏,然后回答:你从中看到了一些什么?关于池塘中的植物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3.提出研究问题:关于池塘中的植物,有什么问题你最希望了解?要了解池塘中水生植物的外形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二、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1.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便于相互合作与交流,大家最好选择

/ 2

同一种植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大多数小组在教师带来的植物中选择了菱(也可以是别的植物),因此下面的观察就以观察菱来展开,各小组在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对植物器官逐个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

3.各小组领取植物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4.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订正。

三、对假设作出推断与猜想。

1.提出假设,让学生推断事实结论:把菱(也可以是别的水生植物)种在陆地上的土壤里,你认为它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观察记录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对假设作出合理推断。3.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4.老师布置课后实验任务。

四、应用与实践。

1.有的物种在改变环境后不仅没有生长不良,反而大量生长繁殖,使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动物无法生存,甚至引起物种消亡,成为了具有极大危害的物种,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

提出问题:池塘里凤眼莲生长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引进外来物种引起生态灾难的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本地经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小结。

2.课外或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家乡的池塘、水库、湖泊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生长方式与环境的关系,并作好相应记录。

10.诗词文献中的军坡剖析 篇十

——古代诗文中的海南迎神赛社(会)

庙祀之后迎神像出庙,伴有仪仗、鼓乐、旗幡、歌舞、地方戏曲,甚至杂伎、方术、巫术,遍游神所“管辖”、“辐射”地域的街市、村巷,以达到为居民酬神还愿、神欢人娱的目的。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迎神赛社(会)。

迎神赛社(会)起源于何时何因? 北宋高承撰《事物纪原》“赛神”条言:“《礼.杂记》曰: 子贡观于蜡,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今赛社则其事尔。今人以岁十月农功毕,里社致酒食以报田神,因相与饮乐,世谓社礼,始于周人之蜡云。”(注1)《中国风俗辞典》“赛会条”的解释亦依据前书,言:“又作‘赛神’、‘赛神会’。旧时汉族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周秦时代十二月陈酒食祭田神亦即腊祭的遗俗。每年春秋两季以仪仗、鼓乐、杂戏周游街巷的还愿酬神的一种活动。唐宋以来颇盛,……明清时仍然不衰,即含祈福、喜庆之愿,也是民间娱乐盛会之一。”(注2)至于中国的“赛神”是否受佛教“行像”的影响,尚未考实。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确有记载洛阳奉佛像出游之盛况。(注3)

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仪式,海南军坡与历史上大陆民间迎神赛社(会)的形态基本相同。现在,军坡已列入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民俗类中,证明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一部分的常识已被官方确认。军坡——这海南的迎神赛社(会)活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一、唐宋诗词中的内地迎神赛社(会)

内地民间迎神赛社(会)习俗至少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形成。唐代文人官宦多有关于民间迎神赛社(会)活动的记录,在比较著名诗人中,王维、韩愈、王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张籍、温庭筠等人的诗句中均有记载。(注4)其中描写较详 细诗句,如王维《凉州郊外游望》:“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芻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温庭筠《烧歌》:“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王建《赛神》:“男抱琵琶女作舞,主人再拜听神语。……但愿牛羊满家宅,十月报赛南山神。青天无风水复碧,龙马上鞍牛服轭。纷纷醉舞踏衣裳,把酒路旁劝行客。”(注5)

宋代诗词中对迎神赛社(会)也有不少描述,如苏轼词[浣溪纱]、陈师道词[少年游]、高翥词[秋日田父辞]等。(注6)诗人陆游有三首同名但不同时间、地点的《赛神》诗,其中两首生动描写了赛神的场景,其一:“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大饼如槃牲腯肥,再拜献神神不违。晚来人醉相扶归,蝉声满庙锁斜晖。”其二:“击鼓坎坎,吹笙呜呜。绿袍槐简立老巫,红杉绣裙舞小姑。乌臼烛明蜡不如,鲤鱼糁美出神厨。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愿神来享常驩娱,使我嘉谷收连车;……神归人散醉相扶,夜深歌舞官道隅。”(注7)

宋代笔记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也有详细记载民间迎神赛社(会)的场面,多为都城附近风俗,不详录。(注8)有关海南的宋代笔记如《岭外代答》、《诸蕃志》、《桂海虞衡志》等,大多记载地理、气候、海况、风物、特产、军备、熟黎、生黎等,却没有关于汉族移民的生存情况的记载。(注9)

二、苏轼诗中海南的社祭与雩舞

唐宋时期的贬官至海南,影响了海南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增多的汉族移民也将内地民间信仰传播到海南。由于明代以前地方志大多散佚,无从得知汉族移民详细的生活状态及民间信仰活动。经过查找,在苏东坡的诗中见出端倪。苏轼居儋期间作《和 陶劝农六首》之六,有句:“大作尔社,一醉醇美。”(注10)《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二,有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11)诗句中的“社”即社神,也称土地神,其功能为保佑农耕民族的丰收,社神崇拜源于上古三代,是中国百姓最基本的神灵,延续了几千年。诗句中的“雩”就是祭神祈雨仪式,殷墟卜辞与甲骨文中对雩舞有大量记载,可见当时已很流行。由祈雨产生的雩祀、雩礼,也沿续了几千年。社祭与雩祀、雩礼本来都是国家、地方官员与百姓都要举行的祈祷神灵,护佑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的仪式,但随着民间信仰逐渐游离于国家信仰之外,并在道教的整合、佛教的渗透与儒家的影响下,各地方出现的神祗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势,以至于宋代(尤其是南宋)大批赐封民间神灵与祠庙,在精神上安抚地方官员和百姓,稳定外忧内患的局面。唐宋及其后,乡村社神的主导地位被其他神灵取代,乡、里甚至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主神和配享神,形成了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特点。这些神灵包括道教、佛教神祗、先贤神(文、武官员等)、山神、水神、神话传说神等等。雩祀、雩礼也走入民间,除了官方在旱魃之年行雩祀、雩礼之仪式,民间多由百姓自发请道士作祈雨斋,原本具有礼治性质的雩祀、雩礼,被道教改造为斋醮活动,而广为民间接受。(注12)

苏轼的诗句证实了北宋时期海南存在民间社祭和祈雨活动,而这些活动属于民间信仰范畴。但从苏轼诗句中看不到迎神赛社(会)的场面,可以判断北宋时期海南尚未形成具有仪式性的迎神赛社(会)。

三、李光诗文中的海南迎神赛社(会)

南宋贬官李光居琼、儋十一年,其《庄简集》中记载了当时民间信仰活动。《儋耳庙碑记》有描写庙祀的场景:“每岁节序,群巫踏舞,士女軿輳,箫鼓之声不绝者累日。自郡守已下,旦望朝谒甚恭。”(注13)当时儋耳庙祭祀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否迎神 出游,碑记中没有记录。另外从李光的《昌化军学记》中,还可以看出当时海南的风俗,其文有句:“丧祭冠婚无悖礼之失,禨祥巫觋祛习俗之蔽。”(注14)其意大概是:通过学习儒学,改变了地方风俗,办婚丧大事没有违背礼教,去除了神鬼占卜吉凶的陋俗。

重要的是在李光的诗中发现了对海南迎神赛社(会)、类似今天军坡场面的记录。《庄简集》五言古诗《元夕阴雨孤城愁坐适魏十二介然书来言琼台将燃万炬因以寄之》:

海滨遇元夕,况值愁阴天。重阴障佳月,微雨杂瘴烟。孤城欲黄昏,里巷已萧然。荒祠鼓坎坎,老巫舞蹁躚。挥杖眩村氓,捩齿传神言。异城俗尚鬼,殊形耳垂肩。邦人素敬畏,香灯竞骈阗。使君招我饮,老病不得前。有如伏枥马,硉兀难加鞭。遥知琼台上,万炬照绮筵。幽人正愁绝,跏趺坐深禅。雾霭埋群山,不礙孤月圆。茅庵一灯留,照我独不眠。夜阑香篆销,息息火自传。何当访羽客,同上罗浮巅。(注15)

孤寂中居儋的李光在元宵节接到友人信件,得知琼州府要“万炬照绮筵”,更感愁绝。看看自己所处的环境:“微雨杂瘴烟”、“里巷已萧然”、“茅庵一灯留,照我独不眠。”而城中敬畏神鬼的百姓正在迎神赛社(会),祠庙中“香灯竞骈阗”,街巷“老巫舞蹁躚”;神附体的人“挥杖眩村氓,捩齿传神言”。……

此诗描写的迎神赛社(会)大多与内地的一致,唯有“挥杖眩村氓,捩齿传神言”这一句,在描写内地迎神赛社(会)的历代诗词中尚未见到,而这句与今天海南军坡的穿杖场面极为相似。由此,可以推断南宋时期海南已形成仪式性的迎神赛社(会),并具有地方特点——穿杖,这种特点一直传承到今天。

元岭海廉访司照磨范梈有《高山毗耶神祷雨有应记》一文,述毗耶神之来历及显灵诸事,其铭曰:“……天造石室,有神居中。灵妙变化,机神感通。英物呵护,三边 息烽。阳沴而和,十雨五风。民受乃赐,报彰神功。岁有常祀,爆牲致恭。……”(注16)高山毗耶神坛延佑年间立碑纪功,至正年间封为显应侯,入祀典。虽然“岁有常祀”,但其性质与民间迎神赛社(会)活动仍有不同。

四、明代海南先贤诗文中的“神道”环境

从明代开始,海南出现一批由学入仕的文人与官员,这些先贤遵循着儒家治学安邦的理想,他们的诗文中极少涉及“怪力乱神”的民间信仰活动。但历代统治者以神道立教,明代也如此。《明史》礼四“诸神祠”载:“洪武元年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神祗。名山大川、圣帝名王、忠烈臣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命有司岁时致祭。二年又诏天下神祗,常有功德于民,事迹昭著者,虽不致祭,禁人毁撤祠宇。”(注17)尤其明中期以后,朝廷对民间神祠疏于管理,各地方祠庙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海南也不例外,据《正德琼台志》载,明代所建祀典内外的祠庙神坛远远多于宋元所建。

因此,从海南先贤们的诗文中还是能看到当时海南的“神道”环境。如成化年间任左、右佥都御史的邢宥,老年归乡时所作诗《安乐乡长寿歌》有句:“日落春山社散时,少年醉卧老扶归。”(注18)迎神赛社(会)到天黑才结束,少年酩酊大醉,由老人扶伴回家。明代海南著名文人王佐《鸡肋集》卷五《三圣堂记》载:“琼之西九十里濒海澄迈南楚都那托村有三圣堂。所谓三圣,未究其何神。……水旱火伤,有祷即应。……”(注19)是否有求必应,是民间为神灵建祠修庙的前提,而神灵的来历并不重要。又《鸡肋集》卷八《鬼物辨》载:“辩鬼物何辨?琼俗所谓北天佛也。盖国初海上有炼形者,自焚其身,土人肖像事之,有‘东天’、‘南天’、‘北天’之号,俱谓之佛。北天旧有木像,在临高居洋山庵中。成化初,适有神物来凭其像,事甚奇异。吾友王聪子达始事之虔,每欲神降,即置像竹舆中,令二人手舁,以扳布灰。神至,用舆脚书诗辞,甚有声响。……其诸阴阳术数书皆能通之,与专门术士无异。乡之人士好事者爱其诗词,亦争肖像事之。未期年,建遍阖郡,……”(注20)琼俗将神鬼冠以“佛”号,但又具有道士阴阳术数的本事,人们争相为神灵造像并崇拜之,不到一年神灵造像遍及全郡。明代海南大儒之一的钟芳,在其《钟筠溪集》卷九《琼州府城隍庙碑》中言:“若城隍则浚筑所为物焉耳矣,顾崇之者何?盖阴阳至灵之气,无往弗贯,人心所注而神在焉。”(注21)明初,城隍神被纳入祀典,成为对应各级官府的冥界统治者,是直接管理一方百姓的神。碑文中钟芳站在官府立场上,把城隍神说成无所不在的阴阳至灵之气,统辖着百姓的人心。正德甲戊进士、官至按察使的林士元在其《北泉草堂遗稿》中有《员山里记》一文,记述了今定安县境内的员山里依山、旁湖、望江、涌泉,物产丰富,“岭下有水田数十顷”、“狐兔鹧鸪麋鹿野雉之属,未尝不有,故一时刍荛苫盖畜牧祭祀之用,多取给于此。”并记录了该里之俗为:“岁时伏腊,祈报登科。”(注22)《海南省志.文化志》载:琼山龙塘镇仁庄村有丘文庄公所撰《祭抱元境神碑》,记述丘濬祭祀抱元境神,祈求退洪水、保农田。(注23)该碑《广东碑刻集》未录,《民国琼山县志》亦未录,应是近年所发现。(注24)一代大儒竟也祈求神灵退水护田,可见神在儒门官宦人心中的地位。

此外,外地任职致仕回乡的琼籍官员、外地籍任职琼州府的官员,也常常受邀撰写祠庙碑文,文中亦颇具“神道”精神。如曾任广西按察司佥事前监察御史的李珊,为琼山郡城撰写的《重建东岳庙记》中引张公诩言:“庙宇之不治,迨守土者之责。国家之礼,天地百神不失其常,惠天之人不失其和,神既不妥,人胡以宁?”(注25)将神庙的地位与国家礼治、守土责任相提并论。任琼州府推官的湖广人洪之杰撰《重饬天妃庙田铺碑记》云:“厥地庙祀天妃,岁时崇礼,凡鼓楫扬帆乘潮 而顺渡者,莫不肃容起敬。盖俨然海天巍柱,为神称赫赫焉。”(注26)渡海往来琼州之官员,北宋始祀伏波将军以祈平安;南宋时,受赐封的妈祖其信仰传播至海南,官宦商民渡海多祷天妃(康熙二十二年施琅上表言其灵异,遂进封天后)。任广东按察司副史的江西丰城人涂棐撰《重建灵山祠记》言:“琼州以神为有功于民言,乃得正今号曰灵山之神,……惟夫天下名山,卒能兴云致雨,而利济民物,然亦莫不有神以尸之。”(注27)天下利民济物的山必隐有其神,灵山便如此,其神有功于琼州百姓。另有有琼州知府湖广罗田人程莹、同知广西陆川杨启等外地籍官员撰文,海南籍致仕官员唐舟、周绍廉篆额、书丹的碑记《重修天妃庙记》,均为赞颂神灵之辞,不赘言。(注28)

上述诗文碑刻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民间迎神赛社(会)的场面,但乡野有民间神,府厢具城隍神,祭祀祈报于图里,祷神献奉逢伏腊。官宦文人、商人百姓均离不开 神的指引与护佑,那是什么样的“神道”环境啊!

五、王弘诲诗文中的军坡

王弘诲是明代海南先贤中名气较大的一位,《咸丰文昌县志》载其所写《祭铜鼓山灵文》,言:“而神又聪明正直,屹然镇之,宜其孕灵毓异。时能兴云雨而振起文人,如世所称嵩岳降神、尼山毓圣,非虚语也。”(注29)屹然矗立的铜鼓山神聪明正直,不仅能兴云雨,且钟灵毓秀,孕育出才人;如同尼山降孔子,嵩山生甫侯、申伯二位周朝贤臣。可见其对神的认识与其他先贤同出一辙。

由于其诗文中有军坡活动的记载,因此单列一节。

几年前曾遇《话说南建州》的作者、定安县龙河镇副镇长邓学贤先生,询问:历史文献有没有关于军坡的记载?最早是什么时候?这位地方民俗学者显然已查阅不少资料,肯定地说:所有文献包括地方志均无记载,只有王弘诲的诗文中有载; 并推荐阅读《话说南建州》,之后便一目了然。该书引王弘诲《天池草》记载祭祀冼夫人的场面,并对军坡的性质、特征、形式、过程、时间、境域、功能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查王弘诲《天池草》卷九,确有碑文记载祭祀冼夫人的场面。

《新建谯国诚敬夫人庙碑》:“每令届期,即云集飚附,若三军之奉主帅,曾无敢有越厥志者。……且系以诗曰:……年年诞节启仲奉,考钟伐鼓声渊阗。军魔俨从开府日,杀气直扫蛮荒尘。高阁飞甍新启宇,百灵拥扈神戾止。岁时伏腊走群氓,祝禧报赛歌且舞。羽衣绛节来云房,即之若无视洋洋。奉帝威令俾勿爽,鲸鲵戮死魑魅藏。……”(注30)

其场面与今天军坡一样:庙祀、抬神、装军巡游、降神、鼓乐、歌舞……。除了装军巡游,其它内容与内地的迎神赛社(会)也一样。民间迎神赛社(会)不同于一般祠庙祭祀的烧香、上贡、礼拜,还要有游神,游神队伍有仪仗、鼓乐、歌舞、民间伎艺、杂技表演甚至还会有方术、巫术的呈现;重要的是大部分地方迎神赛社(会)中的神不止一个,根据赛社(会)区域的大小,可能是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神。

可以推断,到了明代中后期,海南的民间迎神赛社(会)即军坡,已经形成一套较完整、规范的仪式,这个仪式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军”的体现。由于各区域境峒所崇拜的神不同,“军”的体现有些地方是装军巡游,如冼夫人崇拜地区是依照军队出征仪式进行装军巡游;而在大多数地区则体现在军人勇武精神与方术巫术结合的穿杖、过火山等行为中。体现“军”的活动与行为,是海南军坡与内地民间迎神赛社(会)最显著的区分。

六、清代海南先贤诗文中的“神道”环境 清代海南先贤对儒家“道统”并没有严格的坚守,其诗文中已然关涉到民间神祗。如王弘诲曾孙王懋曾的诗文集《松溪小草》中所收《重修庙宇题名记》一文,言:“治民事神,其道恒相需而不缺也。那危镇原有南天火雷娘娘庙宇,阅久剥落。虽岁腊牵牲献醴,祷祀缤纷,然榱桷倾圮,雨矢风轮,斜飞迅卷,神之怨恫实甚。……”(注31)南天火雷娘娘应该是民间神祗,而儒门之士能为民间神庙题记在明代的先贤中不曾见到。受赐六品官衔的王承烈《扬斋集》收《拟王赞襄琼南人物风俗对》有句:“春逐疫而行傩,夏和水而浴佛。冥衣焚去,为赈孤魂;灵丹祈来,皆名辟瘟。”又有《孝贻祠堂纪》言:“南人信神,始祈终报,必筑祠以祀之,惟恐其不至。”(注32)所言实为当时海南民间习俗的缩影。

如果说道光甲辰进士林燕典为文昌东郊墟关帝庙重修题记尚不涉及“怪力乱神”,(注33)但其另一文《琼山仓一图兴贤社宾兴序》言:“图旧有冼夫人庙……相传前明丘文庄公过此默祷于神,迨公显贵,大而新之。图人岁时祈报,以行乡约,故至今益盛。”(注34)文中见出海南大儒丘濬的显贵与笃信先贤神冼夫人相关,有使文庄公失儒门风范之嫌。王承烈长子道光年间拔贡王廷傅《海南竹枝词十二首》有句:“鸣钲击鼓日喧阗,听说田家赛社神。何事村翁忙太甚,羔羊朋酒乐豳民。”(注35)显然是记录迎神赛社(会)之事。王廷傅之子增贡王沂暄《海门竹枝词三十首》之十二:“海南神显羡真君,最是潮行祷真殷。袋裹炉灰身上带,舟人每日把香焚。”之二十:“海渡神祈圣母多,人人喜愿拜娘婆。低头默祷无他语,惟欲天清海不波。”(注36)所咏为渔民与渡海人的海神信仰行为,句中所称“圣母”、“娘婆”应是妈祖。

清代外地任职致仕回乡的琼籍官员、外地籍任职琼州府的官员也承前朝传统,为祠庙题碑记。康熙四十八年任文昌县知县的旗人马日炳,撰有《创建龙王庙碑记》、《玉阳山神坛记》,《创建龙王庙碑记》言:“余惟神与风、雷、雨相呼吸,实司民命。…..乃买田五丘,以为香火之资,蓄其赢余,以供递年迎神办会并祈祷所需礼物。”(注37)神与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是相通的,是关乎百姓的生计和命运的。康熙四十四年按察史司奉天人黄国材撰写的《重修灵山祠记》言:“盖神之灵诚足以捍灾御患,……于以邀福于神,奠我黎庶,……咸庆年丰而荷神庥欤!”(注38)神能抵御天灾人祸,于是祈福于神,保佑黎民百姓,在神的荫护下获得丰收。进士谢宝于《南天闪电水尾火雷夫人庙碑》一文中言: “实理者,在诚不可掩,有声有光,其光其诚也,即其神也。先儒有诚精,故明神应,故妙之解,今观火雷夫人而益信。”(注39)雷声闪电,就是人心的致诚使神发出的;先辈祷神之心颇诚,因此能得到神的响应,这就是其中的奥妙,今天闻见火雷夫人的神迹,更加相信了这个道理。康熙十九年任文昌县知县的浙江人何斌,在其撰写的《重修城隍庙碑记》中言:“城隍之神庇佑兹土,以无灾害,乃享其祀,而无忝一也。……上下休和,神人共协之怀,若有所不容,已而今得以告无憾也。神式鉴之,庶其无怨无恫欤。”(注40)城隍神保佑着这块土地没有灾害,因此享受着百姓的祭祀,没有辱没城隍神的名声。神与人的共同努力,使管辖之地官民融洽,如果我和士民做的还不能让您满意,那是能力、条件所致,今天告诉您我们就不遗憾了,城隍神明鉴,不要怨恨更不要恫吓我们。

从上述诗文碑记中可以见出,清代官员、文人、百姓对祀典内外的各种神的憬仰与膜拜是非常虔诚的。因此清代海南的“神道”环境仍然是宽松的,迎神赛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发展与传承。

七、云茂琦文章中的军坡

文昌人云茂琦曾师从探花张岳崧,道光六年进士,历任兵部郎中等职,道光二 十四年乞养回乡,翌年主讲琼台书院,五年后便病逝,年仅58岁。

云茂琦是清代先贤中少有的极端无神论者,其文章对“怪力乱神”的批判十分严苛,由此也可见当时海南炽盛的“神道”环境。《除邪编跋》言:“今天下妖庙日盛矣,左道日炽矣。高者玩心二氏,卑者趋避为心,侈谈神怪,然犹有神之名号也。吾琼乃大开名目,大帝圣母,封自道士师巫。”(注41)文中妖庙即淫祠,左道即非圣人之道、儒门之道。他继而批评:地位高的人崇佛信道,百姓为避灾祸,笃信神怪,并冠以名号。他忧心忡忡地讲:海南神怪更是名号繁多,都是民间道士、巫师所封。其《致从弟以聘书》言:“琼俗甚溺于风水时日之说,此圣经贤传所不言,先贤名儒所深斥,……”(注42)《初任须知》言: “境内如有荒诞大不经之淫祠,众所蛊惑者,即为毁去。……城内外有非祀典之庙,相其地势可以更改,则或为义学,或为书院,或为普济院,皆化无用为有用。”(注43)

云茂琦对鬼神论的批判态度和坚决破除陋俗的行为得到张岳崧的支持,据《除邪编》序、跋中所述,《除邪编》乃记录云茂琦的二伯父云崇维(字道枢,号定岸)在乡几度烧毁神佛雕像之事,而序为张岳崧作,跋为云茂琦作,成唱和之势。此事陈徽言所著地理杂记《南越游记》中亦载: “嘉庆中,琼有诸生云道枢者,嫉里人惑于邪说,数以得失谂于众,冀迁其俗。众闻群咻之,反以为邪说,而莫之信。云乃先毁数像,众为惴惴,谓获罪于神,祸且不旋踵。久之,竟无恙。更为众毁其聚会最著者,久之,又无恙。于是,众憬然于妄诞相沿,知所供奉者不足以祸福,人相率尽毁之焉。”(注44)

云茂琦《除邪编跋》在批判琼人陋俗的同时,对军坡形态的叙述更加详细。文中言:“始特崇祀于家耳,继也敛金钱,创庙宇,备仪卫,野游谓出军,筮日曰军场,董事曰军首。男女杂沓,老稚奔波,卜昼卜夜,举国若狂。”(注45)家家参与 迎神,户户为赛会捐钱,有主办人,有庙祀,有神灵装军出游,有军坡赛场,人们不分昼夜,神欢人娱,举境(乡里)若狂,这不正是海南迎神赛社(会)——军坡的形象写照?

从张岳崧的《除邪编序》中也证实当时军坡的规模,其言:“琼俗惑邪说旧矣,僧宇佛观之外,雕木象神,名号纷纠。甚者骤会万人,喧阗阅月,岁为常。”(46)

《南越游记》亦言:“琼州土俗多淫祀,梵宇之外,木俑、土偶、雕塑者不可胜计,其神名号亦夥,迎神时,銮舆彩杖,炫耀道周。如上帝、天妃、邓天君、羊元帅等,动聚万众,男妇喧阗,举国若狂。每会各自为群,大乡于村中,月余始罢,耗材荒业,莫此为甚。”(注47)能达到上万人祭神活动,显然只有军坡;每年定期一次,为何喧闹一个多月,是一个区域中各境峒军坡日期的不同,前后延续超过一个月。

八、结语

无论是记录、批判、赞颂,无论是旁观者抑或参与者,我们从儒家士大夫的诗文中,寻找到海南民间迎神赛社(会)萌生、形成、传承的脉络。

为何大部分传统儒家士大夫并未完全摈弃民间信仰?“传统儒家所主导的社会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要消灭部分民间信仰,但更主要的是要借助民间诸神的象征空间,将其意义铭刻于民间传统之中,从而实现控制与改造民间信仰的目的。”(注48)这的确是学界研究民间信仰时需要思考的。

2013年12月15日初稿 2014年2月19日定稿

释: 注1:[宋]高承撰:《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9页。注2:《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785页。

注3:见[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M],中华书局,1963年版;“长秋寺”条:第52—53页;“昭仪尼寺”条:第59—60页;“景明寺”条:第114—115页。

注4:[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八<凉州郊外游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页。《全唐诗》卷343韩愈《游城南十六首·赛神》,第3850页;《全唐诗》卷298王建《赛神曲》,第3377页;《全唐诗》卷436白居易《春村》,第4841页;《全唐诗》卷396、398元稹《赛神》二首,第4453页、第4465页;《全唐诗》卷359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第4057页;《全唐诗》卷382张籍《江村行》,第4291页;《全唐诗》卷577温庭筠《烧歌》,第670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5:见注1中王维、温庭筠、王建诗。

注6: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一册,第316页、第591页,第四册,第2284页。

注7: [宋]陆游:《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卷16,第1282—1283页、卷29,第1975页、卷48,第2891页。

注8:[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卷八(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7页。[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八日祠山圣诞)、卷十九(社会),《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4页,第299—300页。[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社会),《东 13 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77页。

注9:见[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南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1—179页。

注10:[清]王文诰 辑注《苏轼诗集》卷41,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57页。注11:[清]王文诰 辑注《苏轼诗集》卷42,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23页。注12:见诸下列文献:

一、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礼记.祭法》第1304页、第1295页,《礼记.郊特牲》第788页。

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司巫》第687页,《女巫》第691页。

三、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出版社,1997年版,第六章“两汉民间信仰与神祗崇拜”,第332—372页。

四、储小军:《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民间巫术、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民间神祗崇拜,西北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五、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第158页。

六、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三章祠赛社会、第四章 祈雨与宋代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七、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第162页。

八、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250页。

13、注14:[宋]李光:《庄简集》卷十六,《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集部七七集,沈阳出版社影印本,第3567—3568页

注15:[宋]李光:《庄简集》卷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集部七七集,沈阳出版社影印本,第3401页。

注16:[元]范梈:《高山毗耶神祷雨有应记》,载《光绪临高县志》卷十九艺文类,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450—452页。

注17:《明史》礼四.吉礼四.诸神祠,《二十四史》,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06页。

注18:[明]邢宥:《湄丘集》,《湄丘集等六种》,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注19:[明]王佐:《鸡肋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注20:[明]王佐:《鸡肋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205页。注21:[明]钟芳:《钟筠溪集》,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注22:[明]林士元:《北泉草堂遗稿》,《北泉草堂遗稿等七种》,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注23: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文化志》,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第523页。注24:

一、见谭棣华等编著:《广东碑刻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海南地区,琼山县,第909—913页。

二、见《民国琼山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卷

14、卷

15、卷16,第741—911页。

注25:《民国琼山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卷15,第808——809页。

注26:《康熙琼山县志》[康熙四十七年本],《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卷10,第352页。

注27:《民国琼山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卷14,第789——790页。

注28:见《民国琼山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卷14,第768—770页。

注29:《咸丰文昌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卷15,第669页。

注30:[明]王弘诲:《天池草》,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242页。注31:[清]王懋曾:《松溪小草》,《北泉草堂遗稿等七种》,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注32:[清]王承烈:《扬斋集》,《北泉草堂遗稿等七种》,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180页。注

33、注34: [清]林燕典:《志亲堂集》,《北泉草堂遗稿等七种》,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第345页。丘濬祷冼庙事,县志亦载。

注35:[民国]王国宪编:《琼台耆旧诗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注36:[民国]王国宪编:《琼台耆旧诗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387—388页。

注37:《咸丰文昌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卷14,第648——649页。

注38:《康熙琼山县志》[康熙四十七年本],《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卷11,第361页。

注39:《民国文昌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卷9,第910页。

注40:《咸丰文昌县志》,《海南地方志丛刊》,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卷14,第642—643页。

注41:[清]云茂琦:《阐道堂遗稿》卷五,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75—76页。

注42:[清]云茂琦:《阐道堂遗稿》卷十,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注43:[清]云茂琦:《阐道堂遗稿》卷十一,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注44:[清]陈徽言:《南越游记》卷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页。

注45:[清]云茂琦:《阐道堂遗稿》卷五,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注46:[清]张岳崧:《筠心堂集》文集卷五,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 页。

注47:[清]陈徽言:《南越游记》卷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页。

上一篇:雨点儿教学反思下一篇:话题作文分类素材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