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24-08-31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选10篇)

1.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篇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任务分工

一、发展任务

(一)学前教育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3、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园给予补助。

4、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

5、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

6、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7、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二、体制改革

(九)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73、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

(十二)办学体制改革

98、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99、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其实政策。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103、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

三、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38、制定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十六)保障经费投入

141、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144、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146、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十八)推进依法治教。

158、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

四、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二十)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172、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农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与动向摘要(2010-11-06 22:37:3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第九章 民族教育

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第十章 特殊教育

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

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修订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近日,国务院将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会议召开前,温家宝专门到北京调研。

温家宝说,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影响孩子一生。对学前教育要加大投入,拓宽投入渠道,既有 政府投入,也有民间投入,发挥合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学前教育的氛围。温家宝说,要增加政府投入,城市建设要为幼儿园留出空间,千方百计解决学前教育供不应求问题,通过立法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他强调,我们不仅要重视幼儿园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师资建设。

温家宝说,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随着国家的发展,民办幼儿园会越来越多。在政策上,我们对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要一视同仁,包括教师资格认定和跨省职称评定。民办幼儿园要保证老师在职期间的工资待遇和退休后的社会保障,吸引老师、稳住老师,让老师愿意来、争着来。

温家宝说,儿童是国家和人类的未来,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是孩子们接触的第一位老师。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扩大幼师招生规模,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都要扩大幼儿专业、院系。二是大学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可以经过转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进入幼师队伍。三是提高幼师待遇。四是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使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得到社会的尊重。

(——摘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到重要位置——温家宝在北京调研学前教育工作纪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0〕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从今年开始,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创造更多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合理布局,有效使用资源。

三、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各地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重视对幼儿特教师资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四、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各地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五、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各地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和社会对幼儿保教的不同需求,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审批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

六、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各地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安全设施建设,配备保安人员,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幼儿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幼儿园所在街道、社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七、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国家有关部门2011年出台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收费监管,坚决查处乱收费。

八、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九、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城乡建设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检、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十、统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省(区、市)政府要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发展目标,分解任务,落实经费,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2011年3月底前,各省(区、市)行动计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各省(区、市)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中广网北京12月2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今天表示,明年将多层次完善学生资助体系,除大学生、高中生外,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孤儿也将得到国家资助。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当天向全社会庄严承诺,明年将多层次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袁贵仁: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普通高中和研究生阶段政策体系,实现国家资助政策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孤儿和残疾学生接受学前教育的给予资助。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还上调了助学金资助标准,由2000元上调到3000元。袁贵仁表示,今后奖助学金将会随政府财力状况动态调整。

袁贵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和学习需要。

同时,国家将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标准,同时要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保障教育公平。

随着近年来生育高峰的持续,我国的幼儿群体数量不断增长,幼教市场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呈现出引人注目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幼儿园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要求,城市里的许多家长感觉送孩子入园存在困难,农村的家长更是没有多少幼儿园可以选择。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以及幼儿园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实质性的目标和方案,切实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正日益重视学前教育,今后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逐渐扩大。可以预见,学前教育规模将持续扩大,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将持续增多。政府将通过在城市改扩建和新建公办园,在农村的乡镇和行政村建立幼儿园的方式,让更多的儿童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农村儿童人口占全国儿童人口的多数,所以,加强农村幼儿园的建设,将大大增加入园儿童的人数。而幼儿园数量和入园人数的增加,不但需要大量师资,同时也必然产生对幼儿教材的需求,促进幼儿园教材市场的扩容。

我国特色幼儿教育市场广阔、利润率高,行业并未形成固定的游戏规则与品牌垄断,是最后的少有的高利润行业。从全球范围看,特色幼儿教育经济发展迅速,预计今后10年内,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经济收入将以7-8%的速度增长。在国内特色幼儿教育是一个新兴行业,算作是朝阳产业。各个品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是目前国内市场的一大特点。所以,国内的特色幼儿教育行业热仍在探索、摸索阶段,还并未成熟,未来五到十年时间,将是国内特色幼儿教育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整个教育产业中,特色幼儿教育是一个待开发的金矿,近年来被投资者看好。

从目前的情况看,其产业发展背景已经到了一个最好的时期。当前我国特色幼儿教育市场呈现以下特点:精英品牌渐出,但行业领袖出现需待时日,近几年,有实力的品牌幼教机构在较大的范围内暂露头角,一些特色幼教品牌中的翘楚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品牌最初都从某一城开始启动,然后才向其他地区辐射。在目前来看,他们远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地域性特点十分明显;幼儿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属性,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无论幼教机构的品质如何卓越,家长选择时仍然会主要考虑到就近原则,因此,幼教机构要实现拓展,就必须通过开办分支机构的方式来实现;在中国幼教市场日益开放的情况下,幼儿教育这个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幼教机构,并逐渐成为国内幼教机构的强劲竞争对手;诸多国外的先进幼教理念,诸如蒙特梭利教育、多元智能理论、感觉统合理论等幼教理论纷涌而至。先进幼教理论的导入提升了幼教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普通幼教机构成长为品牌幼教机构的必备条件之一。那么,未来特色幼儿教育发展会有怎样的变化?市场竞争力如何?投资热点在哪里?又有什么样的走向呢?

2.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篇二

罗立欣:尊敬的教育部领导:我是一名2010届毕业生, 学的是涉农专业。毕业在即, 但是目前还没有落实工作。我的建议是高等教育当中涉农专业的设置要和我们未来的就业紧密联系, 否则我们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之中派不上用场, 感到无用武之地。大学本科毕业生去做的事情是初中高中就可以做的。大学专业的设置要和就业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就像职业院校那样。可以和企业订单式的培养。学以致用!

曾韵洁:尊敬的各位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们:我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 谈一下我的看法: (1) 希望专业的设置更加合理。我的专业是财务管理, 我们学院还有个专业是会计, 两个专业的课程安排几乎一样。而且像我们这种文科的课程几乎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 学校也不知道安排我们进行怎样的实践。 (2) 希望大学不要太功利了, 国家为了帮助贫困生设立了8000元和5000元的奖学金, 这几乎成了每学期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最后拿到奖学金的人通常情况下都不是最贫困的学生, 而是那些学生会的干部和有很多加分的人, 而且对手之间的人身攻击更是家常便饭。奖学金的评比可以公正、公平吗? (3) 大学的考试也是一件很有中国特色的事。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没有作弊, 但上了大学之后我就不得不“被作弊”了, 很多事很无奈, 学校要求考试不作弊, 但是从老师给我们划考试范围考试就是作弊的开始, 而当同学找到你要求抄答案的时候, 拒绝是一件很难的事。当然, 如果家庭背景够厚, 也完全可以在补考后通过考试, 这些应该算“潜规则”吧。很多时候都想, 我们能不能不考试, 通过写论文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考察, 但这又会陷入另一个中国式的沼泽:论文抄袭。真的可以问一句, 哪篇论文不抄啊?大一的时候我想自己写, 结果发现几乎不可能, 给的时间很短, 写的东西自己并不敢兴趣, 最后自己写的分八成不如在网上下一篇来的高。感觉有很多话说, 却又理不出个头绪, 我真的希望中国的教育可以教会学生真正的知识。

胡凯敏:我是一名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我对第二轮公开征求的意见为:第一, 我希望国家教育机构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在提高高等教育整体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专科院校的设施建设, 加强专科院校教师资源的配置, 完善专科院校的就业服务体系。第二, 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参差不齐, 希望国家教育机构能够实现本科和专科的统一均衡发展。在某些正规大型的人才市场, 就业服务存在着很多漏洞, 如某些企业以假乱真, 以次充好, 欺骗引诱毕业生, 给国家造成了一种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普遍提高;还有某些院校的就业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 应当综合配置一些专业相关性质的就业服务, 把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建设做的更好更完善更公平。第三, 希望国家教育机构能够加强高等教育学生素质和诚信建设, 在高等院校的考试中仍存在漏洞, 加强舞弊的预防措施, 从小事做起, 让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 如某些地区出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前大规模泄题, 这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应该给所有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考试氛围。

3.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篇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指出,《纲要》的研究制定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基本成熟。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专业

新中职教育专业目录覆盖近80%新职业

近日,教育部公布新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目录》,该目录新增85个专业,“动车组司机”“咖啡师”“宠物训导师”等时髦新职业都在其中。新目录从今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使用。

新目录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保留专业126个,占总数的39%;通过更名、合并或拆分等衍生的专业110个,占总数的34%;新增专业85个,占总数的27%;从原《目录》删除专业22个。职教司副司长王继平表示,删除的22个专业中,有的如“碳素材料技术”专业因为就业需求不足被删除,还有的专业如“文化影视事业管理”专业因为就业准入门槛提高而删除。

国家陆续公布的122个新职业中,新目录有102个专业覆盖了其中的96个,覆盖面近80%。一些新出现的“职业雏形”,比如“彩铃、彩信编辑员”、“家具涂饰工”、“房地产经纪协理”等,既不是国家职业大典内的职业,也不是行业设定的特有职业,但是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一定就业群体,又是该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去向,此次修订也给予采纳。

遇冷

湖北高职单招计划遇冷

今年,湖北省四所国家示范建设高职首次试行单独招生:符合条件的学生只需通过学校测试,不必高考就可入学。不料,这个被誉为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破冰之举却遭到冷遇:四校400个招生计划,目前报名人数很少,而报名截止日期已到。

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开始批准在江苏、浙江等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试行单独招生。今年,湖北省目前仅有的四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湖北首批单独招生试点。

据了解,目前的报名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有的学校“剃光头”。“招生对象的政策条款限制太严,报名学生不多是意料中的事。”一位学校负责人说。

根据省招办下达的计划,各校单独招生计划拟定为100人,招生对象为获得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户籍在鄂的中职毕业生。而今年获得国家和省级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且户籍在鄂的应届中职毕业生,总共只有200多人。平摊到各校顶多只占六成名额。

一学校招办负责人表示,单独招生应适当扩大范围,减少政策限制性条款,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考生得到实惠。

撤销

河南13所民办学校被撤销

2010年5月5日,河南省教育厅公布去年对该省民办学校的年检报告,61所学校年检合格,7所学校基本合格,13所学校不合格。其中,合格和基本合格学校仍可继续招生办学,不合格学校将被注销办学资格。

13所不合格学校分别是:郑州商贸进修学院、郑州科贸专修学院、郑州中原专修学院、郑州工商管理专修学院、郑州同济医学专修学院、郑州京南专修学院、郑州东方外语专修学院、河南科达专修学院、郑州复达专修学院、郑州航海专修学院、河南育才专修学院、安阳司法局法律自考辅导站、焦作科技专修学院。郑州前进高等医学专修学院自动要求停止办学,河南省教育厅决定注销其办学资格。

另外,还有9所学校被要求整顿,期限为一年。

技能名师

湖北省设“楚天技能名师”,每人每年津贴2万元

湖北省将设置“楚天技能名师(中职)”教学岗位,聘请技术能手到中职学校任教。据悉,“楚天技能名师”为中职流动教学岗位,每年在湖北省中职省级以上(含省级)重点专业或实训基地设置,每个专业原则上设置1个岗位。

“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实行聘任制,聘期2年,面向省内外相关行业企业,由中职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中公开招聘,受聘者必须是长期在本专业(行业)技术领域或生产一线工作,具有高级技师职务或具有一技之长的省级、国家级技术能手(大师、名师)。受聘的名师要完整、系统地讲授一门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指导本专业学生实训。聘期内每学年在受聘学校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3个月或上课120学时左右。“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津贴为每人每年2万元。

智能楼

北京高职生比拼“智能楼”

2010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专项竞赛近日举行,来自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6所学校的13个参赛队参加了此次大赛。

在比赛中,参赛队员们面对的是一个模拟的、没有任何智能的微缩“裸建”,包括智能大楼、智能小区、管理中心三部分。队员们的任务就是通过管理中心实现智能建筑系统信息的综合管理,即通过安装和布置消防、安防、对讲门禁、照明等系统把大楼及小区变成可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建筑。比赛一开始,丈量、穿绕、编程……经过6个小时比赛全部完成,在管理中心的电脑上,大楼或小区的各种动向尽可“掌握”。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智能楼宇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该校应届毕业生去年11月就已经被“抢购一空”,高档的物业小区及高层建筑成为其主要去向。“这个专业的学生其实就像是电梯工、水暖工、空调工等的集成工。”

紧缺

浙江舟山发布55个年度紧缺工种

日前, 浙江省舟山市发布2010年培训项目补贴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包括制冷设备维修工、电工、钳工、污水处理工、调酒师等55个职业(工种)的从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时,最高可享受3000元的政府补贴。

据悉,舟山市今年新增培训补贴的紧缺职业(工种)14个,除对原有船舶港口、机电类职业(工种)进行补贴外,继续突出该市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工业急需的职业(工种),如数控车工、桥门式起重机操作工、叉车司机、船舶管系工、船舶焊工、船舶电工、船体装配工等。同时,针对大桥通车后旅游、餐饮行业井喷的现状,新增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公共营养师、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调酒师、茶艺师、导游员、理货员等的补贴项目。

百万

江苏:5年内多渠道培养百万高技能人才

未来5年江苏省将通过多种渠道培养100万高技能人才、500万技能劳动者,以应对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新一轮更大需求。

据介绍,从今年开始,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将从目前比较注重规模发展,跨向“数质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和效能提升的转变,由单一型技能人才培训向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转变。全省拟实施“1115”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构建具有江苏省特色的、以省重点技师学院为龙头的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学校以及依托企业建立100家高技能培训基地、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骨干的现代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培养100万高技能人才、500万技能劳动者。

招生

陕西将严查技工院校违规招生

针对一些院校存在不规范使用学校名称、违规欺诈招生等问题,陕西省要求,技工院校的招生廣告和简章须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真实准确地介绍办学情况;院校的法定代表人要对本校招生广告和简章的真实性负责,并使用学校校名全称;学生入校后,学校必须按照本校招生广告和简章的承诺提供办学条件,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育质量,不得组织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招生工作,不得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招生。

陕西省同时要求,技工院校进行招生宣传时,擅自改变学校名称被警告后仍不改正的,发布未经备案或与备案内容不一致的招生简章和广告,被警告后仍不改正的,聘用临时人员参与招生、组织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招生或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招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以及不参加年审年检的民办院校,将取消招生资格。对发布未经备案或与备案内容不一致的招生简章的行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依法查处,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

晋升

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晋升省级重点

2010年4月17日,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晋升“省级重点技工学校”揭牌仪式在莫干山校区举行。

该校的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的创建工作是从2008年开始的。当时学校争取到莫干山路102号地块,扩大了办学面积。同时,由校长牵头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将目标、任务具体分解下放,实行领导、人员、财力、物力、时间五集中。在筹备过程中,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领导和同行专家,还多次到校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则结合工作实际,迅速拟定行动方案,一一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2009年11月,由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培训处处长陈小克带队,省市级专家共8人,对学校申办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审。当年12月底,学校通过专家评审,正式升级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

据该校校长杨国强介绍,接下来学校将以“省(级)重(点)”为新起点,不断巩固和扩大创建“省重”的成果,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面向市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向着创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的新目标冲刺。

4.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篇四

报告人:刘长友老师

一、规划纲要起草历程回顾

(一)回顾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85,5)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94,6)1999年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1999,6)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010,7)

(二)《纲要》制定工作过程

1、第一阶段 2008.8-2009.5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亲自指挥;

战略专题研究、国内外调研,分省规划纲要;

温家宝任组长,刘延东为副组长。

2、第二阶段 2009.5-2010.2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从36条到20条热点问题大讨论;

14个部委成员参与讨论,形成规划纲要文本。

3、第三阶段 2010.2.28-3.28

文本公开征求意见。

2010年4月15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原则通过。

(三)《纲要》制定的理念

1、问需于民:“我的建议被采纳”

2、问计于民:“总理听我谈教育”

3、问政于民:聆听民主社会进步的足音

二、《纲要》十大看点

(一)十大看点

1、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

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

2、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近年来,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除了校际差距这个最直接的原因外,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盲从心理和攀比心态都导致了择校现象的加剧。

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根据2009年的统计,我国有1.3亿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如何享受“同城待遇”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鼓励城乡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让他们和城里孩子在各方面享有同一的权利和标准。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考试制度、学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

5、逐步实行中职教育免费制度,营造“行行出状元”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仍比较普遍,职业教育自身还存在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等问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6、推进政校分开官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得过多过细,导致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以“权力”而非“学术”为中心,影响了原有的单纯的教学气氛。

7、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高考改革多年来是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北大等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尝试,引发强烈关注和争议。高校改革要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

8、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目前,我国约有16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国大部分地区教师工资为每月2000元左右。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城市地区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生活压力也使很多农村教师无法安心从教。

9、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激发教师积极性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为“副高”,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对等,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利于稳固并提升教师队伍。建议对教师资格要每隔3至5年重新审查一次,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10、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

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09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2万人。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分秋色的局面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纲要》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

1、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

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4、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5年。

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

(三)《纲要》提出一系列改革发展措施

1、针对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提出“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2、围绕“学生减负”问题,提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3、针对“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压力现象,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三、《纲要》全文框架(共6部分、22章、70条,约27000字。)

序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实 施

四、《纲要》中基础教育关键部分

第一部分 《纲要》核心部分解读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一)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二)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素质教育”新解: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高中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教育阶段: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部分 《纲要》中“基础教育”解读

基础教育中的六个核心问题

1、巩固提高与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2、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

3、倡导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5、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5.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篇五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觉得对于一线教师,其实不光是教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课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教学的过程也是很重要。自从女儿上小学后,发现中、小学教学都比较注重认知,也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灌输的还是比较多,家长的攀比,考试结果的比较,奥数的辅导,各类兴趣班的开设,属于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其实,认知更应该是启发,教孩子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孩子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我想《发展纲要》要告诉我们的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孩子,不是不去管他们,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个人认为教育单位更应注重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随人给他们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和家长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我想小学里提出的作业减负,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吧。

《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我想教育局提出的“城乡结对”是一个有效地措施,我们幼儿园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使参与的教师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发展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虽然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是给了我们许多的期盼和愿景。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为我们电大的开放教育注明了方向。

6.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篇六

实验中心

姜学军

本纲要在全面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2010至2020年发展教育的宏伟蓝图。全纲要有五部分构成: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及实施。

纲要指出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我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作了重点学习。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结构应向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注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提高质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7.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篇七

一、高等教育先导发展, 京津冀区域发展应该确立的新理念、新战略

(一) 21世纪国家间的激烈竞争博弈中, 高等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集聚区域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

2006年9月, 美国政府在《领导力检验:美国高等教育未来指向》报告中指出, “今天,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美国, 高等教育中卓越、创新和领导力的国家能力将成为我们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2]。2009年11月, 英国政府在《更高目标:知识经济中大学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 “大学是知识经济和文明社会的心脏, 是英国保持国家特质并屹立于世界的根基。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就, 而且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思想和文化潮流”[3]。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 在规划21世纪继续保持领跑地位战略时, 发达国家将高等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 把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制胜法宝。在世界发展史上,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工业革命中的英国, 以及之后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兴盛都是以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作为基本支撑路径的。

高等教育集聚的区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发源地和汇聚地。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是美国高等教育最为集中的区域, 聚集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 吸引着美国各州乃至全世界的青年才俊和优秀学者在此学习和工作, 每年为该区域培养数以千计的各学科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 为区域内各类产业蓬勃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除世界一流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也拥有诸多地方教学型大学和社区学院。接受纽约市财政拨款的纽约城市大学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公立大学, 拥有超过26万的学位生和27万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学生, 为本地劳动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提供坚实平台。

在全球化背景下, 区域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作用, 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贯穿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和哥伦比亚特区, 这一区域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金融业、创意产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政府信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尽管该区域仅占美国国土面积的3.68%, 但其在2008年占全美GDP的比例高达22.4%。连同五大湖区域、旧金山-圣地亚哥城市带区域和德克萨斯州阳光地带, 美国东西南北四大著名区域的发展都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 各自承担不同的国家责任和使命, 共同铸就了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在这些区域, 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高等教育集群以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标志的集聚—溢出效应倍增, 有力地保证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能力始终处于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前沿水平。可以说, 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布局与技术创新的关键核心要素, 一国之内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区域, 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

(二) 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是优化京津冀区域发展思路, 实现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选择

京津冀区域发展潜力巨大, 有可能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是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制高点与桥头堡。在环渤海地区, 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与天津两大可以打造成为全球具有重要意义的“双核”门户城市, 是最具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的区域。在经济上,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天津滨海新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试点区, 大飞机、大火箭、大炼油、大乙烯、大造船、大机车等国家重大项目落户京津冀区域。京津冀区域开始成为吸引和凝聚创新人才和创新科技, 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至关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优化发展主体功能区。在文化上,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体现与标志。在全球以文化为主要标志的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京津冀区域内极其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将有机聚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成为打造中国特色软实力的主要阵地。在交通上, 京津冀区域内汇集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四大重要能源货运港口, 京藏、京承、京哈、京津、京石高速公路与京津、京石高铁形成了放射状便捷高速交通网络, 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紧密连接全国、全世界, 京津冀已经建设成为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国际航运、国际空运和国际物流中心。京津冀向内辐射和带动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 向外积极参与东北亚合作与发展。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发展框架下, 京津冀区域未来发展必须走优化发展的道路。京津冀区域的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开始减弱, 必须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 必须把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放在首位, 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要走区域优化发展的道路, 必须依靠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只有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强大的高等教育集群优势, 实施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才能为其全方位输送优质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 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高等教育先导发展应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 应成为优化京津冀区域发展思路, 实现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选择。

二、政府主导、科教驱动: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模式是指:中央政府与区域内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紧密协作, 以规划、财政、人事、法律等宏观政策调控手段为主, 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整合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 确立区域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战略, 发挥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并影响全国的创新发展。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是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为基础, 以高等教育溢出效应倍增为特征, 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核心, 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一)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为基础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以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关系为前提, 高等教育发展引导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本身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的重要标志。

1. 京津冀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 生态集聚效应显著。

无论从数量、质量、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来说,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都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 也是我国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主要代表,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集群的密集程度和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在世界各国发展中都是不多见的, 是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得天独厚的最大比较优势。

京津冀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总规模占全国1/10以上, 北京、天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 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每十万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都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每十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基本达到了国际大都市的平均水平;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和高水平大学数量居全国之首, “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占全国的1/4强, 设有研究生院普通高校占全国1/3以上;京津冀区域研究生教育总规模占全国1/5, 博士研究生总规模占全国1/4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开放程度最高, 京津冀区域外国留学生在校生数量占全国40%, 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外教占外教总数32.4%, 京津冀区域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也保持领先水平;高校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 以及拥有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的比例居全国之首。此外, 京津冀区域还聚集着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高水平科研院所。这一切都为在京津冀区域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先决条件。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要求改变区域高等教育亦步亦趋跟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 从区域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和普惠化水平, 使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中心。

2. 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贡献力强, 资源溢出效应倍增。

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以高等教育为核心的“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认为技术 (或知识) 、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提升、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以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倍增推动区域发展为基本特征。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强, 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用大。北京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社会的贡献力逐年增加。北京教科院高教所经过计算, 得出1990-2007年北京高等教育对地区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是3.32%[4],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之多。1990-2000年, 天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48%,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天津高等教育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能力居全国前列[5]。京津冀区域资源比较丰富, 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城乡人口比重和受教育程度差异比较大, 在未来数十年, 还将面临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挑战。据预测, 京津冀区域人口总量将于2027年达到峰值——1.26亿, 超过京津冀区域人口承受能力的上限[6]。区域内劳动力转移, 区域外大量流入劳动力的培训等问题都需要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加强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 为区域内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多类型、多规格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撑。

长期以来河北为京津两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甚至做出很大牺牲。京津反哺河北支持河北共同发展, 既是经济上应尽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要求, 其中高等教育可以发挥独特的功能。整合京津冀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 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资源的共享, 进一步发挥外溢功能, 可以有力促进京津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合作, 最终促成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的和谐稳定。在区域合作发展方面,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走在了前面, 京津冀区域需要把握时机, 迎头赶上。

(二)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全面推进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指出, 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为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全面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 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要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国家政策驱动、外资投入驱动模式为主, 资本的集聚效应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所累积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尖锐, 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型。世界金融危机也迫使我国进一步加速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从出口外向型经济向进一步扩大内需、内需外需并重转变,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科技创新力和知识贡献力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京津冀区域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和适度竞争并存的产业格局, 产业发展呈现出不断加深的专业化趋势。要使京津冀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将其强势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际发展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产业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问题就是必须增强区域技术和知识自主创新的内生能力, 形成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和大的产业集群, 使区域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京津冀区域肩负着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 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地, 也是拉动中国区域经济成长的强大引擎。从京津冀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区域高等教育已经具备生产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和创新人才的能力。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就是要以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全面促进区域内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

1.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原始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 尤其以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发现和发明为主。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原始创新的主体。作为国家基础研究最重要的资源集聚区, 京津冀区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首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京津冀区域基础研究投入居全国之首。2006年京津冀区域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1056.57亿元, 占全国的18.35%, 而基础研究投入占到了全国的近50%左右。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明显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是我国唯一能与美国、德国、韩国等高技术领域强国投入水平相当的区域。第二, 京津冀区域在基础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方面在全国居领先水平。第三, 京津冀区域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居全国之首。2007年京津冀区域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达到45026篇, 占全国的26.2%, 领先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并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第四, 京津冀区域高校科技人员占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的比例居全国之首。2007年京津冀区域高校科技人员7.84万人, 占该区域科技人员总数的12.1%, 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7]。

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增强我国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 解决我国经济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进一步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地方贡献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实施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京津冀区域高水平大学原始创新的能力水平和主体作用。

2.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 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相匹配, 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 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也就是说, 集成创新是将已有技术有效组合, 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发挥高等教育的纽带作用,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日本是依靠集成创新实现科技腾飞、国力强盛的典型。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集成创新能力, 建立官产学研合作组织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种子或创意的基础上, 促进新风险企业的创办;改革国立研究机构和国立大学为独立行政法人, 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自主性和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措施, 日本在新技术革命中, 实现了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腾飞。

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非常重视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在国家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应用研究”等意见和措施。2007年京津冀区域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971.3亿元, 占全国的43.6%, 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合同成交数占全国的28.4%, 长期领先于珠三角地区, 从2006年开始高于长三角地区[7]291。高等教育在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 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每年产生的辐射全国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数千项。集中了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 同时, 还是全国最大的软件开发和生产基地。中关村是以北京地区高等院校集群为母体的, 在这里密集坐落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 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213家, 两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7%, 是我国最大的科教智力资源密集区。近年来, 中关村科技园区对北京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在60%以上, 对经济品质提升和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 京津冀区域还拥有亦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等多个科技创新区, 成为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的主要集散地。

倡导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 需进一步发挥高校在集成创新中的作用, 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 努力实现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显著提高京津冀区域集成创新能力。

3.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可以提高京津冀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是发展中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快,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发优势”, 即可以凭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实现技术赶超。日本、韩国、爱尔兰等国家十分注重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 成功走出了一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道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颁布后, 国家和各地相继颁布实施了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实施细则, 强调“积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开发, 或者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依托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智力、信息、资金和政策资源, 引导区域内企业引进高新技术, 实现技术创新。”[8]在实践层面上, 也进行了引进高等院校共建创新载体,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探索。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发展模式, 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作用。第一,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中的技改项目, 以高校众多实验室和科研项目为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载体。第二, 以培养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 精通国际规则的人才, 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撑。第三, 建成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区域, 为我国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拓展空间。

(三)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新模式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强调以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为保障, 政府主导是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从区域发展来看, 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它不仅负责制定区域发展战略, 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而且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还要发挥基础性作用。

1. 京津冀区位特征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模式必须强调政府主导。

第一, 京津冀区域的经济主体是国有经济, 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第二,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是公立高等教育,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中有20%是中央直属院校, 北京地区中央直属高校占40%。因此要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 发挥区域高等教育的合力, 必然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第三, 京津冀区域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 承担重要的国家使命, 它的区位特征和战略地位要求其改革发展需要突出强调整体设计、稳步推进, 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国家意志。2009年3月, 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同意中关村先行先试, 为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2009年底, 国务院正式批复调整滨海新区行政规划, 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 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此前, 国务院还批准首钢整体搬迁至河北曹妃甸, 启动了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新布局规划。国务院在京津冀区域的一系列措施, 反映出京津冀区域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复杂性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紧密协同, 突破原有行政区划的界限, 对区域发展和体制改革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

2. 政府主导不等同于计划经济。

政府主导并不是计划经济的专利。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国家, 在相当长时期美国甚至没有设立联邦政府教育部, 但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 曾有过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干预成功主导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做法。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著名的赠地学院运动。美国政府和国会以法律的形式强有力地主导了高等教育的布局规划, 出现了以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应用型大学,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9]。

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发挥中央政府各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做好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建设与优化发展区主体功能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区域高等教育, 做好跨行政区划的发展规划, 为区域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谋篇布局, 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三、思想解放、体制创新、资源统筹: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

(一) 政府思想解放是前提,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科教资源统筹是重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 京津冀区域发展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天津凭借其良好的商业传统和轻纺工业, 河北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矿产区, 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异军突起、高速发展,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 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战、孤立发展, 北京、天津凭借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人才、资金、技术优势, 经济快速发展, 而河北不仅没有搭上“京津经济快车”, 享受辐射带动之利, 反而由于环绕京津, 在人才流、技术流和资金流方面出现巨大的“空吸现象”, 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紧邻京津的河北地区还出现了人口超百万的环京津贫困带。同时, 随着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 京津两地的发展也因为缺乏足够的腹地支撑, 越来越陷入“现代化孤岛”的困境, 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土规划,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完善区域政策, 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京津冀区域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 其发展模式亟待创新, 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政府主导、科教驱动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做强区域高等教育, 以高等教育的先导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 这是根据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实际和比较优势, 在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的一次创新。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进, 前提是三地政府部门思想解放, 关键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三地政府必须摒弃本位主义的发展理念, 形成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大视野、大规划, 在管理体制机制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界限, 同时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 有力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

加大统筹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 是成功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的重点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分布差异巨大。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京津两地科教资源密集, 而河北面积是北京的11.4倍, 人口是北京的4.4倍, 普通本科院校却只有北京的1/2;京津两地相继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而直到“十五”末期河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达到21%, 尚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同时, 河北省科研机构数量和整体实力与京津两地差距巨大。京津冀三地科教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对区域产业梯次转移和技术成果扩散转化都将造成重要影响。第二,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统筹不够, 对区域经济整体贡献力不高。由于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 科技与高等教育管理分属两个系统, 系统之间的资源统筹乏力,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 各省市科教资源的配置, 更多地体现出为本地产业发展服务的取向,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明显不足。近年来,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与河北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等大型综合项目加快推进, 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层面的科教资源统筹力度, 京津冀区域科教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第三, 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各有困境, 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但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土地资源短缺日益凸显, 空间布局结构问题制约困扰着北京高等院校的优化发展, 同时, 北京市属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生源结构优化的问题。天津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发达, 而普通本科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与北京优质高等教育错位发展问题。河北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 高等教育需求强烈, 但省域内高等教育, 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 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高等教育经费短缺。打破行政区划带来的政策壁垒和限制, 优化区域内的高等教育资源, 实行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强区计划势在必行。

(二) 以启动国家教育体系改革试点计划为契机, 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

1. 坚持政府主导、点面结合、梯次推进、追求共赢的基本工作原则。

《纲要》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第六十七条提出“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 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 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对于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的实施, 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工作原则:第一, 政府主导。京津冀区域合作必须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三地政府主导作用。建议国务院责成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联合制定《关于推进京津冀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此之下, 充分发挥三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和在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教育资源调控、优先合作领域确定等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第二, 点面合作。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注重实效、稳步推进, 通过区域内各地教育行政机构的协调沟通, 确定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合作领域的顺序, 按照“项目合作———全面合作———一体化发展”的工作目标, 以点带面, 优先推进共识程度高、条件成熟的合作事务或项目, 力争在一定时间内有所突破, 从而不断积聚对于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区域教育合作内容的范围和水平。第三, 梯次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立足区域发展的实际, 遵循“总体规划, 先易后难, 区域联动, 整体提高”的发展路径, 使京津冀地区成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中心、国际教育信息交流研究中心、中国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教育资源输出中心。第四, 追求共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必须以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宗旨, 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提升区域整体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2. 北京、天津应该扮演积极的倡导者、真诚的合作者、务实的行动者的角色。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教育发达地区, 北京、天津应在促进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扮演好三个角色:即积极的倡导者、真诚的合作者、务实的行动者。所谓“积极的倡导者”, 就是必须跳出行政隶属和地区利益的狭隘视野, 全面深刻认识到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对国家教育现代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影响以及自身在此进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所谓“真诚的合作者”, 就是必须把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 一方面坚持各地区不论发展水平高低, 一律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有主动服务意识, 主动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工作。所谓“务实的行动者”, 就是指要按照实事求是、力求实效的原则, 做好区域整体规划和政策配套工作, 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稳步推进区域教育合作。

3. 建立长效权威的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的机制主要有“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三省市常务副省 (市) 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 (高层) 座谈会”、“15+1”城市领导参加的“市长论坛”, 但都偏重于经济方面, 教育方面尚未启动。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目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问题;二是制度层面的制约问题, 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建议成立“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 承担起协调、规划、管理等职能, 下设协调管理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就合作的相关问题开展工作。

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对于带动华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发展, 拉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发展, 乃至推动东北亚合作发展也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 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 不仅仅是考虑高等教育自身如何发展的问题, 而且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全局发展, 因而研究探讨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实施的意义作用和责任就显得更大、更重要和更紧迫了。

参考文献

[1]吴岩, 等.探索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02) .

[2]赵中建.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87.

[3]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Skills, UK.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a Knowledge Economy[EB/OL].http://www.bis.gov.uk/policies/higher-ambitions, 2009-11-01.

[4]杨振军.首都高等教育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3) .

[5]刘丽娜.天津市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科教文汇, 2007 (01) .

[6]刘行舟, 等.京津冀人口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7]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8.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篇八

一、序言

人才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第一位的战略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重要的发展优势。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第一次全国、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区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人才强桂战略地位不断强化,人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才工作领导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09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约为210万人。其中,体制内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总量达到113.5万人。全区每万人中拥有人才410人左右。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人才持续增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逐年增加,工业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领域人才稳步增长。从2003年到2009年,全区体制内“三支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从17.6%提高到了36.5%,翻了一番多;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提高到了43.6%,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更趋合理。人才小高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层次人才开发迈出新步伐。全区先后建立了3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96个市级人才小高地,引进和柔性引进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促进了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博士后“两站”总数达到了40个。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了覆盖自治区、市、县三级的人才市场体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各级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的常态机制基本形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激励保障机制日益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不断改善。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区人才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人才资源不可避免地向经济实力强、科研基础好、产业集中度高、创新创业条件更成熟的区域集聚,我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压力增大。二是人才开发投入不足。全区人力资本投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和物质资源消耗,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三是人才发展水平不高。人才资源总量少、规模小,结构性矛盾和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了影响和制约我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人才政策创新相对滞后。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当前,我区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黄金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空间前所未有,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也前所未有。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着眼于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桂之路,科学谋划,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二、指导方针、战略目标与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更好实施人才强桂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开发为重点,统筹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制度创新,重在使用;高端引领,全面带动。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要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通过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制度创新,重在使用。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充分尊重人才的劳动和创造,围绕人才作用的发挥和人才价值的体现,大力推进人才吸引、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制度创新,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提升人才使用效能,形成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智慧和创造活力。

高端引领,全面带动。要紧密联系我区实际,积极构建以“八桂学者”为引领,以“特聘专家”为骨干,以人才小高地人才团队为基础,以海外引进人才为补充的高层次人才开发新格局,带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人才开发,促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推动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技效益和人才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区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逐步缩小与发达省市的人才差距,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竞争优势,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才聚集区和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

——人才总量较快增长。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55万人,年均增长4.8%,其中党政人才19.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8.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24万人,高技能人才3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6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95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提高到12%左右,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6%,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168人,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70%、70%和6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左右。人才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人才分布日趋合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人才比例更加协调,其中第二产业人才总量迅速增长。人才逐步向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向物质生产部门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向重点发展区域集聚,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集聚。

——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日臻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人人争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以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导向更加明确,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人才效能逐步增强。全区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4%,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9%,人才贡献率达到26%,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发明专利稳步增长,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明显增加,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在人才、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注:人才贡献率数据为区间年均值,其中2009年数据为1978—2009年平均值,2015年数据为2009—2015年平均值,2020年数据为2009—2020年平均值。

(三)总体部署

未来10年,我区人才发展的总体部署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项推进,逐步到位。具体分为两个阶段推进:

1.重点突破阶段(2010—2015年)。围绕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强人才发展投入,启动实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初步构建起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新格局。突出加强重点工业产业人才培养,为自治区千亿元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组织实施支持重点区域人才发展创新政策,发挥示范影响效应,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初步构建起环境宽松、机制灵活、保障有力的人事改革试验区。

2.全面推进阶段(2016—2020年)。瞄准国内先进水平,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竞争力为重点,通过高层次人才引领带动,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人才规模明显扩张,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人才结构明显优化,人才环境明显改善,人才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人才法制建设形成体系,人才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具有广西特色的人才竞争优势初步显现,人才竞争力进入国内中等行列,基本实现规划总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围绕“新高地、新一极”的战略目标,从自治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科研创新平台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发展建设需要出发,争取用10年时间,累计选聘100名左右“八桂学者”,吸引培养400-600名科研技术骨干;选聘200名左右“特聘专家”,带动培养1000名左右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培育50个左右人才小高地团队,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人才团队;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名左右海外引进人才来桂创新创业,构建符合广西实际的高层次人才开发新格局。重点引进和培养掌握我区重点产业相关核心技术,能够解决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在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工作,善于组织科研攻关,具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科研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化条件成熟,有意创办企业的自主创业人才及其创业团队;在知名企业重要岗位任职,具有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及其管理团队。

(二)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开发

1.工业产业等经济领域重点人才开发

在全区重点发展的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产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等14个千亿元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4个新兴产业当中,突出抓好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培养和引进重点工业产业专门人才75万人,2020年达到100万人,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千亿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00个左右工业产业紧缺高技能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培养造就一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管理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家队伍,一支掌握核心技术、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的技能人才队伍,促进我区工业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为目标,大力培养粮食产业、优势特色农业、畜牧水产业等高层次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流通经营人才。加大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会展服务、信息服务、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推进商贸流通、旅游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开发。

2.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

适应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到2015年,在教育、医药卫生、宣传思想文化、政法、社会工作、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专门人才100万人,2020年达到120万人。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高等院校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加强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加强高层次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医疗服务、民族医药和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抓紧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对外宣传等领军人才,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新媒体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政法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能力水平。大力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

1.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

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新技术、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九大产业,依托自治区重点扶持的产业园区、重大项目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大力引进和培养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实施北部湾经济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建经济区人事改革试验区,成立经济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设立经济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推行编制动态管理,逐步统一经济区津贴补贴标准。经济区各市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试行政府特聘专业人员、事业单位专才特聘等制度,加大人才挂(任)职交流和中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育区域产业人才小高地集群,构建统一规范的区域性人才市场,推进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打造区域人才竞争的新优势。

2.西江经济带人才开发

按照加快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带动西江经济带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总体目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关于加快西江经济带人才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沿江各市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柳州、桂林等市着重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大力培养和引进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旅游、医药、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梧州、贵港、玉林、贺州、来宾等市积极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培养和吸引现代农业、交通、物流、能源、建材、修造船、矿产加工等产业发展所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

3.桂西资源富集区人才开发

9.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篇九

龙源期刊网

【作者简介:张力,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自1985年以来,张力一直从事宏观教育政策的分析与研究工作,在国务院、国家教委和教育部调研起草有关重大教育政策,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的过程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从“七五”到“十五”期间,张力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其成果为制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参考。他共发表百余篇论文、报告,在公共教育政策分析及研究方法等领域作出了一定的创新。其论著曾获全国和省部级十次奖励,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领取政府津贴的专家。张力还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兼职教授,部分省区教育科研机构的兼职研究员。其他兼职还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战略学科组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高教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教育顾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常务理事等。曾任若干国际组织在华合作项目的中方负责人或顾问,出访了30多个国家(地区),主持过一些双边和多边的教育合作研究项目】

10.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篇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新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教育系统的中心工作。为广泛宣传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激励广大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切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根据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特制订我校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我们要充分认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领导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共识,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个主题,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学习宣传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

三、学习宣传内容与方法

(一)学习重点

着重学习宣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思想和科学理念,学习宣传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教育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学习宣传“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学习宣传“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学习宣传“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学习宣传《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教育改革、发展和保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学习宣传各地教育改革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优秀典型,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具体活动

以多项活动为载体,确保学习宣传收到实效。

1、开展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活动。一是抓好行政领导的学习。学校要集中安排时间专题学习,认真研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材料汇编,充分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研究讨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每位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二是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支部要运用组织生活、职工政治学习等多种形式学习。三要抓好广大师生的学习。

充分运用宣传橱窗、标语、广播站、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广大师生进行学习,积极倡导师生自发学习。

2、开展座谈研讨、专题讲座活动。学校领导要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专题讲座,在《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义务教育的相关意见中提出了我国将大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等教学的改革等内容,对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加深广大师生对《教育规划纲要》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对实施纲要的学习热情,为全面推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凝聚共识,聚集力量,形成重视、关心、参与和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更要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3、开展“我为教育改革发展献一计”活动。学校广泛发动,积极组织师生员工为我县教育改革发展以及我校的发展献计献策,集思广益,集中民智,以更新的思路、更好的措施,结合社会需求、教育规律、学校特点,破解当前我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全校教育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科学谋划未来我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规划。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更高起点实现我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4、开展全体教师《教育规划纲要》测试活动。为检验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全员学习《纲要》的热情,学校将在充分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的基础上,进行学校内部统一测试,学校全体教职工将参加测试。测试范围涵概《教育规划纲要》及相关材料的主要内容。

5、开展学习《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评选活动。学校要开展撰写心得体会活动,让全体教职工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阐述《教育规划纲要》的特点、要点,及纲要解决问题的认识,介绍自己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解,解读《教育规划纲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部分的教育的有关政策措施。优秀文章参加学校《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的评选。

三、实施步骤

学习研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思考阶段(9月1日至5日)。召开学习动员大会,印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对学习宣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具体部署。积极组织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纲要》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第二阶段,专题研究阶段(9月6至10日)。为做好权威引导和文本的深入解读工作学校采取集中学习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题讲座,并结合我校发展情况,拟定研究专题,有针对性地对《教育规划纲要》进行专题研究,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开展“我为教育改革发展献一计”活动,对推动我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第三阶段,讨论提高阶段(9月11日至14日)。结合具体工作撰写有实践意义的高质量心得体会。并通过校园网选登、讨论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提高认识、激发干劲,努力在全校形成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学习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认识做好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实施。

2、重点实施,浓墨重彩。要把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工作相结合。

上一篇:软件设计大赛下一篇:工程安全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