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

2024-09-30

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10篇)

1.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 篇一

〔提问〕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要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讲解〕首先要考虑的是反应原理,即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如加热、常温、催化剂)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样的反应来制取。我们先来讨论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板书〕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讲解〕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跟稀盐酸起反应制得。

〔板书〕

1.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与碳酸,而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板书〕

2.化学方程式 CaCO3 + 2HCl==CaCl2 + CO2↑ + H2O

〔设问〕为什么不用碳与氧气(或其他的)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实验室里制取气体,不能只考虑一个反应能否生成要制的气体,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反应条件、仪器装置在实验室是否易于实现等。

〔设问〕用什么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板书〕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展示〕装置并介绍各仪器名称。

〔提问〕为什么可以采用这样的装置?

〔讨论〕

1.怎样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为什么只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3.装置中的长颈漏斗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可用其他仪器代替锥形瓶吗?

4.能用这个装置中的仪器,装配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吗?怎样装配?

〔讲解〕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是根据所需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来确定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石灰石(或大理石)是固体,盐酸是液体,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反应前可以将固体置于锥形瓶中,液体在制取时从长颈漏斗中注入,液体与固体接触时生成的气体经导气管导入集气瓶中。

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又能溶解于水,所以用这样的装置来收集二氧化碳。

3.为了避免产生的气体从漏斗中逸出,必须使长颈漏斗的管口在液面以下,而普通漏斗颈太短不合适。锥形瓶在装置中作为容器,可以用其他(如大试管、烧瓶、广口瓶)口径大小适宜的容器代替。

4.这个装置的气体发生部分可以用来制取氢气,因为制氢气用的药品状态与制二氧化碳的相同,反应也不需要加热。但收集方法不同,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又难溶于水。

〔引言〕下面我们就应用上述反应原理和仪器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板书〕

三、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

1.制二氧化碳气体。

〔说明〕首先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放入数颗石灰石,从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注意观察锥形瓶内的变化。

〔讲解〕瓶内产生大量气泡。

〔板书〕

2.怎样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将导气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板书〕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

3.怎样证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演示实验〕将燃着的火柴伸到集气瓶口,注意观察。

〔板书〕将燃着的.火柴伸到集气瓶口,火柴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已充满集气瓶。

〔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反应原理,装置及验证气体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在常温下跟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及二氧化碳的密度,水溶性等,选择适宜的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思考后讨论〕

能否用燃着的火柴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作业〕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介绍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和常用灭火器有个初步了解。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与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的对照分析,提高学生归纳综合知识的能力。

重点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难点

联系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和演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用于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引言〕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二氧化碳的密度又比空气大,如果向燃着的物质喷洒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就笼罩在可燃物上,使之与空气隔绝而停止燃烧。这就是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的原因。目前有些灭火器就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灭火的。例如:泡沫灭火器。

〔板书〕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演示实验〕在吸滤瓶中注入纯碱(碳酸钠)的浓溶液,把用细线栓住的盛浓盐酸的试管小心地放进吸滤瓶中,塞紧塞子。

〔讲解〕这个装置的原理跟泡沫灭火器基本一致。不用时正立,灭火时倒立。现在我们就用它来扑灭火焰。

〔演示实验〕用废纸生一团火。压紧盖子将吸滤瓶倒转,对着火团喷射。注意观察吸滤瓶的侧管有什么现象。

〔讲解〕纯碱与盐酸在吸滤瓶中急速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气体带着里面的溶液喷向火团使可燃物停止燃烧。

〔设问〕怎样书写纯碱与盐酸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呢?

〔学生思考〕

〔提示〕比较纯碱(碳酸钠)与碳酸钙的组成,再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不难得出。

〔分析〕纯碱就是碳酸钠,与碳酸钙相比,有一相同的组成部分──碳酸根。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正是由碳酸钙中的碳酸根与盐酸中的氢结合成不稳定的碳酸,再分解出来的。所以碳酸钠与盐酸也有类似的反应。

〔板书〕Na2CO3+2HCl==2NaCl+CO2↑+ H2O

〔追问〕如果是碳酸钾或者其他的金属碳酸盐与盐酸(或硫酸)有相似的反应吗?

〔学生板书〕碳酸钾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2CO3+2HCl==2KCl+CO2↑+H2O(或K2CO3+H2SO4==K2SO4+CO2↑+H2O)

〔讲解〕用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都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否可以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泡沫灭火器中又能用碳酸钙代替碳酸钠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实际生活中,灭火除了使用泡沫灭火器以外,还有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有关这些知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选学内容。

〔边小结边板书〕

1.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CaCO3 + 2HCl==CaCl2 + CO2↑ + H2O

2.二氧化碳的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

3.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4.泡沫灭火器中的反应原理:Na2CO3 + 2HCl==2NaCl + CO2↑ + H2O

〔作业〕略

2.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 篇二

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 对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以下是本人通过新旧教材对比, 就教材调整前后对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原理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着眼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注重学生能力与智能的培养

旧教材对学科的知识体系过于强调, 过分重视学生知识的灌输, 而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对学生能力与智能的培养稍有淡化, 将知识与技能割裂开来, 变成互不相联的两部分。

新教材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并融为一体, 提倡在活动中形成知识, 在活动中学习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 新教材把学生实验改为实验探究, 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从中可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强化了知识、能力与智能的培养,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把学生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人材而奠定了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新教材中更加突出

多年来, 初中化学教科书中,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都是:

1.用MnO2作催化剂加热分解KClO3

2.加热分解KMnO4

而新课标中又加进了用MnO2催化分解H2O2的方法制氧气。那么, 新旧方法对比, 就能得到很多启示, 相比而言:

1.用KClO3和KMnO4制取氧气需要加热, 而用H2O2不需要加热。既使实验由复杂变为简单, 由难变易, 便于操作又可节约能源。

2.用KClO3和MnO2制取氧气后的生成物 KCI 与催化剂 MnO2焦结在一起难以分离;

而用H2O2和MnO2制取氧气后的生成物H2O与催化剂MnO2很容易分离。从而可获得资源再利用。

3. 用KClO3和KMnO4制取氧气, KClO3 虽然氧元素全部转变氧气但分解速率太慢;

用KMnO4 制取氧气虽然分解速率较快但只有1/4的氧元素转变氧气。

而用H2O2 制取氧气分解速率快, 氧气的转化率也有50%

由此可见, 用H2O2 分解制得氧气更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三、安全系数新教材中要求更高

实验中, 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旧教材中若KClO3或KMnO4 混有易燃物 (如:木炭、硫等) 加热时就可能发生爆炸。再者, KMnO4 粉末或烟雾进入人体会引起轻微恶心及神经系统中毒, 若与有机物、易燃物混运或混放、遇火或撞击、或未密封贮存, 都会出现不安全事故。

用来H2O2制氧气, 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从源头上解决了安全问题, 消除了安全隐患。

四、实验操作更方便, 效果更显著

旧教材中用KClO3和KMnO4制取氧气需要的化学仪器较多, 反应条件较高, 再加上实验步骤较多, 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 相对而言, 实验的成功率也会有所下降, 对实验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用H2O2制取氧气化学仪器较少, 反应条件要求也不高, 装置简单, 便于操作, 实验效果显著。

五、经济合算成本低

经过核算, 以目前市场上药品的零售价为参照, 每制取32g氧气用KClO3 (还不算MnO2) 需7元左右, 用KMnO4 13元左右, 而用H2O2仅需3元左右。可见, 用H2O2分解制氧气成本最低。

综上所述:利用H2O2制氧气较用KClO3和KMnO4制取氧气有化学反应速率快、通过加入H2O2量可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装置简单、操作简便、不需消耗能源、安全可靠、成本经济等优点;是一种简便、便宜、绿色化的好方法。但用KClO3和KMnO4制取氧气可以使学生掌握利用固体与固体反应制取气体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 以及对于实验室制气装置的设计和收集方法的选择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3.二氧化碳实验制法的方法比较 篇三

传统方法:由教师在黑板上写出CaC03+2HCI=CaCl2+H20+C02↓。缺点:这样平铺直叙就不能激发学生思维,使得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改进:教师首先提出哪些方法可以制出二氧化碳,这样学生就会写出①2C+02=2C0②2C0+02=2C02③CaCO3CaO+C02↑④Na2CO3+2HCI=2NaCI+C02↑+H20⑤CaC03+2HCI=CaCI2+H20+C02↑等,能写出很多种,然后教师根据每一个反应的原理,让学生逐一分析其优缺点,最后得出用CaC03+2HCI=CaCI2+H2O+C02↑来制C02最合适。

优点: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②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现代教学中以学生讲为主。教师从中加以引导、辅导,就更符合现代教学方式。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传统方法:教师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制取装置,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给学生看。

缺点:学生只知道这个实验装置,但不能运用它,更不能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实验中。

改进:把仪器分组放到实验室,首先让学生分析反应原理,再让学生在许多仪器中找出这一实验装置所用的仪器,然后根据原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组装并进行实验。

优点: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法,不依靠教师,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先演示、学生再进实验室模仿教师做同样的实验的教学方式。通过现代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堂课并没有利用什么先进的教学工具,只是采用了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但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动手的机会,能亲自设计出制C02的装置,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时间以学生为主:自己动手、自己提出疑问、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仅仅起到引路作用,只是提醒一些实验注意事项,提醒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方法。

由于是分组实验,因此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在学习中和实验中的重要性,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导,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使整堂课都很流畅,在课后的教学内容检查中发现,教学效果也很好。◆(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铜矿中学)

4.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 篇四

[阅读]93页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板书]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强调:大理石、石灰石为混合物)

[板演]2、化学议程式:CaClO3+2HCl=CaCl2+H2o+CO2

[思考]能否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碳酸钙能否换成碳酸钠?

[演示]在投影仪上放一只有稀硫酸的培养器,放入一小块石灰石,让学生观察现象。

[生答]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

[演示]在培养器中放入一块金属锌。

[讲解]放入金属锌有气体产生,说明还有稀硫酸,为什么停止呢?主要是石灰石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物质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稀硫酸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演示]在一支试管内放入少量碳酸钠,在加入少量稀盐酸。

[结论]不能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

[思考]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生答后板书]1、装置:与制取氢气的装置相似。

[讲解]采用与制取氢气相似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成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因。

[讨论、板书]2、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板书]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设问]⑴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⑵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生答小结]⑴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⑵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⑶将燃着的火着的火柴置于集气瓶口,火柴熄灭,证明瓶内充满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板书]三种常见的灭火器

[自学]阅读教材第95页的选学材料,回答每种灭火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总结]比较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练习]

[作业 ]课本习题1、2。

附:练习题

1、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是

A、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焦炭与CuO高温生成二氧化碳

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D、煅烧石灰石生成二氧化碳

教学教案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5.第四节 北京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职能,认识北京古城的成长情况和主要名胜古迹。过程与方法:

2、充分利用手中材料,学习查找资料并读图、分析、归纳的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面对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教学难点:渗透人与环境和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抗战胜利70周年首都阅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次阅兵是在哪里举行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你心目中北京的符号有哪些?

二、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1、概况:北京面积: 人口:

2、地理位置:纬度位置:40°N 116°E 海陆位置:位于 西北,面临 海

相对位置:东临 市,其余三面被 省包围。

3、自然地理特点: 1)地形地势:

读图观察: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地形单元? 2)主要河流:

读图观察:北京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它们的流向与地形有何联系? 3)气候:位于 温度带,干湿区

属 气候,特点

4、北京的职能:

5、北京拥有 年的建城史和 年的建都史。

6、列举北京的名胜古迹。

7、北京的现代化都市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展示交流:

学生分组汇报,进行交流。

三、)合作探究: 1、35页1题 从地形、地势、河流等方面,讨论北京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简要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2、35页2题

自辽代以来,北京城址在空间上怎样变化? 分析北京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

四、)展示提升:

1、北京有哪些名胜古迹?

2、如何保护这些名胜古迹?要求学生畅所欲言。

3、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是拆除还是保护?

三、全课小结: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当堂训练:

1、北京面向的海域是()

A、南海 B、东海 C、黄海 D、渤海

2、下列不属于北京的名胜古迹的是()

A、故宫 B、天坛 C、颐和园 D、秦始皇兵马俑

3、北京旧城排列为()

A、棋盘状 B、放射状 C、环状 D、不规则状

4、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筑是()

A、四合院 B、高脚屋 C、竹楼 D、蒙古包

5、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A、故宫 B、克里姆林宫 C、白金汉宫 D、白宫

6、北京的城市职能最好不能是()

A.钢铁工业中心B.旅游发展中 C.政治文化中心D.国际交往中心

7、下列是有关北京城市职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城市

B.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城市 C.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城市和对外交往城市 D.北京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旅游中心城市

8、下列属于北京历史名胜的是()

①明清故宫 ②八达岭长城 ③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④北京胡同 ⑤中华世纪坛 ⑥香山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6.第四节 澳大利亚 教案 篇六

教学设计

武安九中 张玉芳 ㈠教学目标:

1、能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并记住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能用地形图,记住澳大利亚地形的主要特点、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并记住澳大利亚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特点。

㈡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㈢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以及其自然条件与农牧业、工矿业发展的关系。

㈣教法学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合作探究

㈤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81----------84 导入新课

重难点教学过程

探究一: 古老的大陆

1.澳大利亚生物的原始性与大陆漂移的关系?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3.比较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大陆在生物物种方面的差异。

探究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自读“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的养羊史。

2、同学们,我们在逛商店时看到一些羊毛衫上标有“100%澳毛”的字样,就是说这些羊毛衫全部是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澳大利亚发达的养羊业使其成为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个牧场主,你会将自己的牧场建在哪里(1.根据澳大利亚的地形来选址。2.根据澳大利亚的气候来选址。)

探究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同学们,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的农牧业,而且矿产资源丰富,在发展采矿业方面具有很大的资源储量优势。(出示阅读材料P83):

2、现在澳大利亚的采矿业、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等工矿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出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图 9.17)探究四: 人口 和城市

1、通过读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假如你是一位人口学专家,试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等。)

2、.地形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影响。

3、.气候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影响。

4、.交通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影响。

㈥巩固练习澳大利亚联邦位于----------洋和---------洋之间,领土包括--------------和----------以及附近的一些岛屿。澳大利亚地形自东向西依次是:--------

-------------。3 澳大利亚地势最低处---------,最大河---------源于大分水岭------侧,注-----------。4 该国人口城市集中-------------。澳大利亚有现代化----------业---------业。二战前,澳大利亚以出口---------和---------著名世界,因为绵羊特别多,被称为“-------------------------” 7 二战后,澳大利亚---------业的收入已超过农牧业,出口---------和----------著名,被称为“-------------------------”。㈦板书设计

7.第四节澳大利亚教案 篇七

课程要求

1.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的生物及生存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点。

3.学会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的特点。二 教学重点;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三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特有古老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

产的重要意义。四 教学过程:

导入:谁知道有一个国家的国徽上有两个动物?那是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

板书:一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出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

1.结合图 73页8.35图说出澳大利亚的位置和范围。2.看图8.36并识记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有哪些? 学生读图 :讨论

回答。

{1} 位置:大部分在南纬10度----南纬40度之间,南回归线穿过本土中部,南邻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北面隔海与亚洲相望,南面隔海与南极洲相望。

{2} 范围:澳大利亚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是世

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3}

特有的动物:袋鼠

考拉

鸭嘴兽

鸸鹋。活动:完成73页教材内容 {!} 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在中生代末期古陆开始分裂,澳大利亚大陆同期逐渐分离和漂移开来,孤立于

大洋上,动植物缓慢地,孤立地向前发展,所以澳大利亚现在才有如此的古老

生物。

{3} 大约在什么时候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分离?

6500万年前。

{4} 长期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中,对生物的进化产生什么影响?

减缓生物进化过程。

{5} 为什么南极大陆很少有特有动物?

南极大陆气候寒冷。

自然环境对澳大利亚对生物进化有重要影响。

{4} 学生读图:课本74页的内容,了解澳大利亚其他特有的动物,体会到澳大利亚

生物的特有古老性,理解“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正含义。

过渡:澳大利亚不仅有许多古老生物,而且也是世界上绵羊总数最多的。板书:二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阅读: 75页图8.38“澳大利亚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澳大利亚可分为三大地形区。

东部---大分水岭。

中部---平原。

西部—高原 地势最低处----北艾尔湖

河流有---墨累河

达令河。

3.利用8.37图和8.38图,两图对照,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通过读图得知澳大利亚的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山地,北部有 的分水岭,东南有该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中部是澳大利亚大盆地,有北艾尔湖 西部是低矮的高原,据此得出可讲牧场建在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及东南沿海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地下水丰富。牧场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为天敌,一年四季 可露天放牧。

过渡:地形对澳大利亚农牧业有重要影响外,气候也对其有重要影响。阅读:76页8.39图“澳大利亚气候图”

{1} 回答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

有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2} 特点:呈半环状,以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干旱,4.看图8.37和8.39两图回答,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发展畜牧业。东南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 季温和多雨,适合发展畜牧业,也适合耕作业,因此发展农牧业的认识。5.说一说你对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认识?

学生回答|:1.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适合机械化农牧业占重要地位。被称为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出口产品:羊毛

牛肉

小麦。板书:“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阅读:课本77页8.40图澳大利亚矿产和城市的分布

学生回答:1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

镍矿

煤矿

铝土矿,矿产一半

以上出口,矿产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很大比重,被称为“坐在 矿车上的国家”.2.矿产的分布:铁矿----分布西北印度洋沿岸

煤矿---分布东部太平洋沿岸。

铝土矿----储量居世界首位。6.澳大利亚主导产业是什么?其经济发展的过程如何?

目前服务业已经大大超过农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澳大利亚的经济是:服务业-----工矿业----农牧业。

7.再次阅读:课本77页8.40,说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及主要城市? 8.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并分析原因?

{1}首都----------堪培拉

最大的城市------悉尼

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2}人口和城市: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堪培拉是一座经过规划建设的城市,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课堂小结:手持麦穗,怀抱绵羊,坐在矿车上,还有独特的动物。板书设计:澳大利亚

地理位置

“ 骑在养背上”的国家←自然环境特点→“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8.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 篇八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感性认识占重要地位,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他们具有一定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对资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比较欠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从他们感性趣的内容入手,并且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大胆提出设想,提出探究性的解决办法。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内容上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识图、绘图的方式),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情感教育上以谈话法(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突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社会进入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走进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学会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

台湾省农产品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台湾的工业发展和分布。

台湾的“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谈话法、比较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台湾》诗朗诵,让学生谈谈诗词中说的地方及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得出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祖国神圣领土—台湾。

讲授新课

一、祖国神圣的领土

1、出示《台湾省》图,让学生说出台湾的位置,周围的海洋和海峡:

(特别指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其中,钓鱼岛归属于中国,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让学生熟悉台湾的地理位置,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大量的资料说明,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

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台湾不仅风景名胜不胜枚举,而且物产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是个富饶的宝岛,现在我们从范围,位置,气候和地形来了解台湾。

学生读图:

(1)《台湾省》图,说出其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并指出北回归线穿过的部分。(2)《台湾地形图》说出地形的种类:中部和东部为山地,西部为平原。(3)《台湾主要农矿产品分布》 教师提出问题:

A 农作物有哪些种?主要分布的地区,其与气候和地形的关系: B 森林分布在哪?指出樟树是台湾著名的树种: C 矿产有哪些?分布在哪?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习题,进一步说明台湾是富饶的宝岛。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

学生读图:《台湾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图

教师提问: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以什么为主?60年代后,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60年代以前以农产品和矿产品为主,60年代以后,以工业为主

教师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呢?从位置,资源,教育,政策等方面加以分析,分析台湾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

展示《台湾主要城市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1)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2)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启发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与大陆的位置关系,交通等方面加以分析。

课堂总结

9.第四节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篇九

第四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叶县洪庄杨乡初级中学

杨民杰

第四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

②学会运用地图和景观图片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分布的特点。

③认识本区以高原为主的地形,记住本区主要高原、盆地、沙漠、河流和大裂谷的分布。

④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景观图的阅读分析,培 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记忆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干旱和荒漠化等原因,理解本区人口、粮食和环境 问题的严重性。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和因地制宜观点。教学重点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和气候特征。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那么请你回忆一下,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种?

学生讨论后,指名一学生回答: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师:说的很正确,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黑人的艺术才华。(展示课件)过渡: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及其他手工艺术等方面的才华;黑人大多会击鼓,常根据不同的需要击出各种鼓声;黑人的体育天赋也在世界体坛大放光彩。

师:黑人真了不起,我们一定要更多地了解他们,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生活的环境怎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快速预习P43——P48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师:(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大屏幕)这是哪个大洲的轮廓图?白色和黄色部分分别是哪个地区,其名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交流完毕后,指名一学生回答:这是非洲轮廓,白色部分是北非;黄色部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师:(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大屏幕)非洲两个地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后回答:非洲按照人种特征的明显差异可分为两部分,北非是以白种人为主的阿拉伯世界;而撒哈拉以南地区是以黑人为主,故有“黑非洲”之称。

师评价小结: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说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看看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有哪些主要国家?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读大屏幕上的图,讨论交流后回答问题)

生A:尼日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非等,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生B:赤道穿过本区中部,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本区北部和南部,本区跨南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

生C:本区三面临海:西临大西洋及其边缘海几内亚湾,东临印度洋,东北临红海。

生D:本区海岸轮廓平直。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撒哈拉大沙漠、马达加斯加岛、索马里半岛、莫桑比克海峡、好望角这些世界上著名的地理事物,以此扩大你的知识面。(展示课件,引导学生看大屏幕)

过渡:我们认识了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特点,接下来我们看看他的地形和地势有何特点?

师:(展示课件)观察图中颜色以什么为主?说明其海拔如何?判断海拔高度?说出本区地形地势特点?

学生活动交流后回答:

生A:图中颜色以黄色为主,说明其海拔较高,本区绝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上。

生B: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故本区又可称为“高原大陆”;本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师评价小结:同学们的读图能力非常强,回答得都很正确。下面在图中找到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并读其海拔高度。(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读大屏幕图)阅读课本P48阅读材料“乞力马扎罗山”并思考回答问题:为什么在炎热的赤道附近,会有如此壮观的雪山?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C: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度。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如此高大的山体,山脚与山顶气温就会相差35度多,当山脚气温为30度时,山顶气温只有零下5度多,所以乞力马扎罗山顶会有壮观的雪。

师:说得太好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还有一个典型的自然特征,同学们猜猜它叫什么?(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读大屏幕图)

生D:东非大裂谷。

师:对。(展示课件)观察图中的板块运动方向,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东非大裂谷的成因?并说出东非大裂谷的范围?

生E:裂谷两侧有方向相反的板块运动,使得地壳被拉张,断裂形成大裂谷。生F:东非大裂谷,自南向北分布在非洲大陆东部,是火山、地震、温泉集中分布地带。

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很正确,下面我们看图片资料,重点了解一下乞力马扎罗山和东非大裂谷。

学生活动:(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抢答填空题。

师:以上我们共同学习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地形,下面我们来认识它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分布的特点。(展示课件)引导学生看大屏幕图,并阅读课本P45 1—2自然段。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读图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①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②主要气候分布的地区及其分布的总特点是什么?③撒哈拉以南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分布的是哪些气候类型?④你能简单说说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

1组代表: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等。

2组代表: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纬度较高的地区和东非高原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3组代表:撒哈拉以南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分布的是热带疏林草原气候。4组代表: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是:终年炎热干燥。

师:(评价并引申思考)各组代表的发言都非常精彩。目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干旱灾害频繁发生,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6阅读资料及P46第1-2自然段,找出本区干旱灾害最突出的地区,以及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出现了哪些生态问题?

生:本区干旱最突出的地区是萨赫勒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开垦草原等;还有自然因素:如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和全年高温等;这些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失调、恶化。

师:(拓展延伸)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出现的环境问题,用你学过的知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生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生B:抓好粮食生产,解决饥饿问题。生C: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生D:加强民族团结,减少部落冲突。

师:看来大家给撒哈拉以南非洲提出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在本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明天会更美好!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布的主要人种、位置、地形特点以及气候及其自然景观分布的特点,还有气候干旱和荒漠化产生的原因。由此我们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6章

认 识 区 域

第四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黑色人种的故乡

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围

10.第一章第四节 教案 篇十

1、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看,以苏东剧变为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是20世纪末叶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它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向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为什么在20世纪的前半期共产党能够从苏联开始,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家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而在后半期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严重挫折?为什么在苏东剧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能够蓬勃发展?其中的经验教训究竟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新振兴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党是执政党、领导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责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以利于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发展自己。因此,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包括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最重大的变化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在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中,世界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进入70年代这一趋势日益明显。美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控制国际事务的能力明显下降。经济力量强大起来的西欧和日本,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第三世界中一些大国和地区集团随着经济和政治力量增强,在世界上影响逐步扩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两霸争斗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要求破除国家之间的各种羁绊,按照统一的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它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从而促使国家间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导致世界不安宁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判断。1985年3月4日,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4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在邓小平提出这一论断后,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作为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确立之后,经受了国际风险的考验。大的风险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旧的世界格局终结。加之1989年政治**之后中国面临严重的国际制裁,一时大有黑云压顶之势。在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前,有些人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产生了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不容置疑地告诫人们:“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1992年,党的十四大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另一次是20世纪末接连发生了科索沃战争、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一度面临十分严峻的安全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面对世纪之交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力量的消长,坚持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并进一步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党的十六大继续重申“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将和平与发展确定为时代主题,抓住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主要的特征,指明了世界人民所要解决的最主要任务。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还很不安宁,还有许多威胁国际和平的因素,如民族和宗教矛盾,自然资源争夺和领土争端,核武器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及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活动等,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上升。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打不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起时伏。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

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冷战时期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是两极争霸。冷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解体,这时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为一极称霸。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国鼓吹“为价值观而战”、“人权高于主权”等,形成了一整套新干涉主义理论。这种新干涉主义与昔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直接掠夺财富、占领土地的炮舰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为合法性依据加以实施的。这种新干涉主义的“人道主义战争”,是现代条件下强权政治的典型表现。它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国际关系准则,这是当今世界不安宁的一个主要原因。

4、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知识共享之上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当前,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基础,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国家实现实力的迅速变化。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它面对新技术革命所作出的反应和决策。目前,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高新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最重要措施。

国内形势:

1、从国内看,人民共和国刚刚走过了50年的辉煌历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江泽民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000年是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最后一年,党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总要求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 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特别是改革的深化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都带来深刻影响。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3、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再加上我们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现在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所有这些,都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紧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江泽民,生于1926年8月17日,江苏省扬州市人。1943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接受江泽民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的决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发展,这种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从国内形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从中国共产党党内来看,党的建设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这些背景共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世情、国情和党情。

1989年,邓小平对江泽民和新的中央领导作了“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交代”。到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同年5月,他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江泽民表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上一篇:女儿订婚贺词卡片内容下一篇:市场内参:201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结与2012市场总体趋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