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18篇)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娱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如今在中职学校内,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重点课程, 同时也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但是, 从实际情况出发, 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技术知识有着不同的层次的要求, 这无疑是需要我们建立健全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 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不同层次需要。
1 计算机课程网络课程体系发展简史
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来, 计算机的发展史, 简直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经历过单机时代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更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就现今来说,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深深的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已经学习中的方方面面来, 它的应用范围不得不说是渗入了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 而且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的。
在改革开放后, 教育部门具有前瞻性的紧跟时代潮流, 把计算机课程纳入当代的教育的必须课程当中来。在九年义务教务阶段中, 我们大都学习一样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技术知识, 这是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中, 我们重温了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紧接着就是进入深入学习的初步阶段。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向着专业化与成熟迈进,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同层次。高等教育阶段中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专业课程, 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传媒、软件开发工程等等, 也有相关专业的应用, 比如说:电算化、经济类、工商管理类等等。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这就是需要建立健全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2]。
2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社会发展的步伐是越来越快, 计算机的更新也是飞速的发展。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与应用越来越广泛, 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掌握计算机技术。但是不同的部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也高低不同, 专业性强的就会提高其要求, 例如; 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软件开发工程、数字媒体、网络工程专业等等, 其他社会上的各个部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就相对比较低了, 例如公共管理类、建筑类专业等等, 这些专业要求会应用简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就可以。依托各个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需要也不尽相同的实际需求上, 加快健全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建设已经各个教育机构迫在眉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分层次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 也是计算机技术新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得到完善, 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向着专业化的方向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分层次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 有利于不同群体及时尽快的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也方便教学工作的展开[3]。
3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规划
依据不同专业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同层次需求, 需要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这无疑是需要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教科书;再根据每个专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能力要求, 结合理论与实际开展分层次教学。
3.1 分层次的教材编写
根据不同专业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需求, 需要有针对性的编写教材。在教材的设计上应该分为一般性、基础要求、较高要求、高要求等等。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学生需要具有高难度、侧重于理论技术与操作演练相结合的教科书。比如 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传媒、软件开发工程等等专业, 而对理工类的专业学生, 比如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信息与科技等等行业, 相对应的对其的要求就可以降低一个层次了, 达到计算机网络化的较高要求即可;同样的对于理工另一类的会计学、金融学科、电子商务等等学科要求到达基础性的技术即可。相对应的对各个专业的教材在撰写的过程中, 就要将难点与侧重的区分开来, 在每本教材的序言上就应该注明适用群体。
3.2 建立实验机房
另外考虑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殊所在, 中职学校在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实际的操作技术。这就需要各大教育机构的机房设置来配合完成的工程了。
在中职学校内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基础上, 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设施配备, 为更高要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便利环境。可以在各个计算机教学房内装置不同的运营系统, 为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建立不同层次的软件运营环境, 从而达到不同的学习标准同时也可以方便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业余的时间内了解更高要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便利。值得关注的是, 这些机房不应该仅仅在上课时向学生免费开放, 在课余时间里, 比如节假日、课余时间内, 各大教育机构根据实际的能力, 综合资源配置, 免费或者低收费向学生开放, 在培育学生计算机能力的也可以最大化利用机房。
3.3 教学规划
不同层次的课程应该有自身独具特色的教学的大纲和教学设施的配置, 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设施还是教学的软件配置, 都应层次明确的区分开来。高层次的专业要求, 就要配备高水平的教师, 并且加强课程的实际操作和检验。因为计算机这一门课程与其他的课程不同, 它不仅仅需要理论的授课, 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 在联系中学会并及时巩固所学。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重点的专业课程, 应该以实际操作为主, 以理论为辅助开展教学, 在教授理论课程的同时开展上级课, 这样更有助于计算机网络课程专业的学生掌握难理解的技术知识, 做到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 巩固所学知识,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工作中还要做到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注意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做到及时调整。
鉴于国外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开设比较早, 分层次教学实施的情况也比较不错, 建议中职学校在开展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时, 注意借鉴和吸收国外以及国内某些地区的先进经验, 同时也要注意吸取教训, 尽量避开教学的盲点。注意适应社会的最新需求, 逐步的开展新课程。
4 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意义所在
开展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正是计算机网络化向着专业化发展的进步体现。分层次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身专业所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分层次的开展课程,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的学习自身所需要的技术层次, 节省时间, 也具有针对性的学习。
另一方面, 更加有利于计算机网络化向着专业化方迈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为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的上的应用提供便利。分层次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 就把计算机技术的高低要求区分开来, 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向着专业化进步的体现[4]。
5 结语
计算机课程的不同层次的授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 并在以后的工作中积累实际经验, 健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层次课程体系。通过本文对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建立健全, 旨在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 把握自身所接受的课程的重点, 方便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 同时也希望可以为中职学校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提供学术上的依据, 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不同层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巧荣;郑娅峰;;协议分析软件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A];计算机研究新进展 (2010) ——河南省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李健秀;张鹏;高维平;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应具有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J];化工高等教育;2006年03期
[3]彭敏佳, 张玉芳, 吴中福;基于XML远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年10期
2.浅谈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 篇二
关键词:课程体系 TQCS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34-01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影响和改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 指导思想
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目标出发,结合本校实际,定期研究及时调整科学安排课程设置。总的目标是服务人才市场,培养适应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由过去单一设课改为按“职业群”设课,建立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先导,以文化课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新的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改革遵循的原则
2.1 服务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要为计算机教学改革服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校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努力。
2.2 前瞻性原则
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注重前瞻性。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和充满变化的时代,其变化速度之快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所以在产业竞争要素TQCS(速度、成本、质量、服务)中快速响应能力被视为21世纪企业最主要的特征。课程体系改革也同样如此,适度的超前意识是不可或缺的。
3 开放性原则
计算机系统的开放性结构被认为是体现计算机系统应用价值的一个特征。对于课程体系改革而言亦如此。课程体系改革的使用价值应当体现其可移植性和扩展性上。
总而然之,要面向社会,注重素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立足岗位,产教结合,突出应用。
4 课程体系改革的任务
(1)改革旧的课程结构,建立新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计算机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2)更新专业的教学内容。(3)扩展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4)开发新课程,新教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
5 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
(1)课程的分类。
①文化基础课;
②专业理论课;
③专业实践课;
④专业选修课;
⑤实习实训课。
(2)文化課与专业课的构建。
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规格,以专业教育为主,着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学习必要的普通文化知识。
(3)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体系构建。
培养综合能力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实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强化实践建立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4)专业选修课。
增加选修课,每学期不少于三门,根据课程体系的变化,将一些原来的必修课变为选修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6 实训教学内容改革
实训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着重突出了实训教学环节,建立了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合理安排实训课程进程,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第1~2学期为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3~4学期为综合应用技能培养阶段,第5~6学期为工程能力培养阶段,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在最后一学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内容可以是灵活的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而确定。
7 教学内容的更新
为了及时跟随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又保持教学课时的稳定性,我们注重处理好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重复或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8 实践教学新特色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2)以“评”促“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以“评”促“学”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把“评”作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动力的源泉。(3)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有的学生善于美工,有的学生善于文字加工,有的善于表达等,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所长,共同未完成教学任务。
9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
我校有专门机房装有“苏亚星”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投影教室形成了数字化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我校所有微机都接入互联网,并自己建立了网站、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3)建设开放式实验、加强实践教学。
①不断改进实验条件;②计算机中心实行全天候开放;③自主设计开发机房自动化管理软件,实现机房计算机管理;④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⑤建立计算机安全保障体系,提高设备完好率。
10 不断地探索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
(1)建立了学生社会能力评价考核体系。(2)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从内容上加大分析题的比例,加强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实行笔试、机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评分体系。(3)聘请计算机界比较知名的老师参加对我校学生作品评定。(4)当学生在计算机某个领域中成果突出的则相关科目的成绩优秀。
11 实施成果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的一系列改革收到了实际成效。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核心能力增强,个性得到发展,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学生能够自己动手组建网站;(2)学生能够组建局域网;(3)学生能够组装个人计算机;(4)学生能够维修个人计算机;(5)学生能够进行网络的维护与管理;(6)学生在机关企事业为骨干办公自动化操作员;(7)学生能够动用3D、Photoshop进行装饰、设计;(8)学生能够运用Flash制作动画;(9)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国际互联网。
参考文献
[1] 孙涛,靳荣.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8):278-279.
[2] 雷东升,郑全英.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0):71-72.
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 篇三
1高校积极打造网络创业基础平台
随着互联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创业的投入小、风险小、易管理等特征,使得网络创业成为高校学生创业的首选和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努力营造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
(1)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组织机构,积极引进供货企业、快递公司等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建立网络创业教师团队、实训室、货物保管平台,提供启动资金、创业补贴等相关支持,引导设置学生创业协会组织,推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等,学校积极探索师傅带徒弟的师徒模式、项目导向的项目团队模式、以及工作室和公司运营等模式。
(2)积极宣传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创业。利用学校各类传统和网络媒体工具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典型的宣传,设置创业实践课程和素质学分,给予经费和场地的支持。
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 篇四
摘要: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养出大批人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其中的重点专业,将现代学徒制学科应用其中,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影响。文章探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适宜性和科学性,高职院校在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考核,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1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关注,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开展了不少探索和研究,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现代学徒制,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及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进行总结归纳,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我国针对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于,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中明确指出,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将逐步落实,采用两种教育制度及劳动制度,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重视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要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此外,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0—2020)》中,针对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深入详尽的规定,以促进校企合作,让各个区域内具备相应能力及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之中,以彰显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在,教育部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颁布了相应的工作意见,并选择一批院校作为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1]。
2践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价值
基于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专注到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适宜情况及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及教学项目,引导学生一一完成,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完善教学设计,避免由于教学设计不严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失误等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要选择优质适宜的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将企业工作情景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岗位需求,从而逐步丰富自身工作经验,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将理论与实践并重[2]。
3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堂体系改革
3.1课程目标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了明确要求,课程建设要以此为基础,与课程内容、课程开展、考核评价这些内容上具有密切联系。基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目标,将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而现代学徒制体系有效调整了传统课程目标的局限性,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增强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在,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详细的规定,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秉承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现代学徒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之际,需要选择适宜的企业,建立密切合作,采用交流会谈、调查问卷以及数据分析等多种措施,对企业人才需求类型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明确教学重难点,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3.2课程内容建设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学校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在专业技能、知识储备、职业素养以及资格证书等方面制定明确具体的规定,对课程内容选择以及组织予以重视,从而在专业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完善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关于专业课程内容,高职院校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及发展需求,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符,让教学内容能够包含相应工作任务的各个阶段,并将行业发展趋势及国家规定,适当深入课程内容之中,以彰显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的密切联系。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行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研发出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故而在课堂内容中,需要适当引入新兴技术成果及知识,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此外,在课程内容组织环节,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能力水平,关注部分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佳的现状,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课程内容组织。一方面,在组织课程内容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具体工作人员运用到课堂内容建设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具体工作任务,明确相应的知识体系,科学整合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就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针对不同层级岗位,具有不同的需求,在设计工作任务时,高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秉承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确保工作任务设置的适宜性,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及知识积累。
3.3课程实施建设
在完成课程目标设置及内容设计之后,高职教师要开展课程教学,将工作任务与教学设计落到实处,彰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任务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任务,增进对相应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从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实施的各个阶段,高职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的内容。首先,高职教师要完善工作目标与任务设计,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将工作目标及任务要求进行阐述到位,让学生对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细致的了解,知晓学习过程及步骤,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辅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分析研究,锻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依据具体任务,科学应用团队合作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处理相应任务的效率。此外,对于学生相应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对于学生工作方案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采用客观评价,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4课程考核评价建设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题体系建设中,要体现层次性,完善课堂教学与实训课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考核与试卷考核科学结合,将职业技能作为考核评价的要点。在教学评价环节,试卷考核能够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能够起到巩固知识、增进理解的作用。形成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平时表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学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科学整合。不同的考核方式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所处位置及内容,科学设置两者评价方式在其中所占比重[3]。
4结语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对其具有深远影响,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对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践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不足,增进校企合作,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汤平,李纯,邱秀玲.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研究[J].物联网技术,(3):110-112.
[2]李琳.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测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福建建材,(4):114-116.
5.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 篇五
2.1 职业技术基础部分
通过开设以下课程,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进行基本的程序设计,能使用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2 职业技术核心部分
根据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职业技术核心知识模块中开设网页设计方向、Java开发方向、PHP设计方向,让学生能够深入、系统地学习各个方向的知识。这三个方向针对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某一方向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该方向的学习和知识扩展。
2.3 职业技术训练部分
在职业技术训练部分的设计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实践训练融入到教学的各个阶段中,主要体现在实训环节上,每学期根据所开设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训周(见表1),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开发操作相结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后期项目开发的认识。
表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安排表
经过了前期职业技术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锻炼。引入软件公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开发小组制来进行综合教学,让学生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经过概要分析、功能分析、详细设计、代码设计、调试与维护各个阶段对项目开发有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为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中,还引入了职业认证考试,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认证考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结语
在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追求各种特色,而是切实结合学生就业和实际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确定自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能力进而扎实、稳妥地学习相关知识。目前,这一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近三年来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
当然,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高职教育模式的改革都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紧跟技术的发展,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以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丹青,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3
6.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 篇六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导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内容包括概述、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 具有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集中的特点。而对于高职高专类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教学, 由于学制短 (通常是2~3年) 、学时有限, 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作用认识不够, 有的是学过就忘, 认为本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帮助不大;另外, 有的学生觉得内容太多理论性又太强, 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还有的认为难度太大, 学不懂。这样, 必然导致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出现很大的障碍。
二分析问题的原因及改革建议
1. 教学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学内容不适宜
目前在教学中对计算机导论的定位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将导论的学习等同于计算机文化基础 (或计算机操作初步) , 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日常的Windows操作、打字及Office办公软件就够了, 而对于计算机理论的学习因为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较多、学生缺乏兴趣就讲得很少甚至不讲。显然, 这种定位降低了教学要求, 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主旨相去甚远, 当然也就完不成导论课的重要任务。另一种是将导论课设计成一门纯理论课, 理论教学过于复杂, 使刚入学的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教师所讲的众多计算机理论内容。这种情况下, 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花很大的力气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做详细的讲解, 但由于面对的是大学新生, 这种教学效果往往不好。由于课时的限制, 每堂课都组织得非常紧张, 新的名词、概念、理论过多,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打击了学生日后学习的信心, 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 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导致教学内容难把握
由于现在的院校基本都是面向全国招生的, 这就导致入学的新生来自全国各地, 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其一, 在入校前, 存在家庭经济条件、对电脑接触时间长短等差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学生本身就很喜欢电脑, 从而选择了该专业, 因此这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很高;有部分学生对电脑没有多大了解也不是很感兴趣, 只是由于家长的决定才被迫选择了该专业;有部分学生对电脑毫无兴趣, 甚至讨厌电脑;还有部分学生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 没有自己的想法, 更无所谓兴趣。其二, 由于地域城乡教学水平的差异, 很多地区的高中甚至初中和小学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有的甚至还学习了一些软件编程的知识 (C语言程序设计) , 而一些农村来的学生, 基本上没碰过电脑, 这给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依据
上海市每年都组织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简称计算机一级) , 旨在检测和评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考试时间一般固定在11月份, 学生处于大二第一学期前半学期。考试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使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而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安排很难覆盖到考试要求的所有内容, 这就造成计算机专业学生一级考试的通过率还不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计算机导论课内容恰好能涵盖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 时间上刚好在计算机一级考试之前。笔者就组织了课题组老师进行多次讨论, 看能不能将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内容完全融合到计算机导论课中。这样既可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通过率来考核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同样学生也可以通过是否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作为检验该课程的学习成果。
计算机导论课应该能够使学生学到相应的一些实用技术而不完全是枯燥的概念介绍。实用技能的学习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也是其最感兴趣的。但在内容选择上, 应该是最基本的, 在学习、生活中又是最需要的, 使其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学习、工作带来方便。因此, 本课程总体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 将知识点的介绍融入具体的实际应用中, 并结合上海市一级考试的考点要求, 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4.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方案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的设计充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 将实践教学明确放在重要的位置, 更好地体现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通过拓宽知识面和强化理论性教育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体设计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 按学习情景 (学习项目) 的教学顺序描述教学内容, 按学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说明学习目的和要求, 特别要突出能力要求。具体方案如上表所示。
三结束语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好把握, 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不高的现象, 主要讨论了上海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在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和体系设计上的改革方案。整个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将具体的知识点融合到具体的实际应用中, 同时将计算机一级考试的通过率也纳入到计算机导论的课程考核中来,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高职高专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进行分析, 结合上海地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指出目前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上海地区该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 按学习项目的教学顺序组织教学内容, 重新确定了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和体系结构。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导论课,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玉龙.计算机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7
[2]李志蜀主编.计算机文化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7.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 篇七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需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45-04
一、专业的培养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岗位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培养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中职学校,专业设置需要以社会岗位为导向,知识和技能培养符合社会岗位的需求,应使毕业生与企业员工无缝衔接,而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现在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专业也需要提高和发展,甚至转型或趋于消亡。也就是说,如果专业不想转型或被消亡,就必须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不断进行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探究和改革,进行阶段性的发展。
我校计算机专业设立于1994年,由于当时处在计算机技术的成长发展阶段,社会需求量大,岗位对计算机就业要求比较低,毕业生就业对口率非常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受到强烈的冲击,很多学校都剩余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和为数不多的软件开发方向。计算机专业已经不能以普及计算机技能的性质设置课程,也不能片面地将学生训练成为某一软件或某一作业的娴熟工匠,因为时代是发展的,软件是会被更新换代的,尽管是图形设计,主题元素和视觉审美也会变化,熟练双绞线的工匠面对新的传输介质,施工标准也将会不同。因此,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注定专业课程需要不断的发展。培养学生娴熟当前主流技术,更要培养学生能更新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社会的发展,懂得选择和处理信息资料为已用的能力,具有任务分析、策划、执行和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工作的具有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的就业前景
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应用、物联网智能控制以及移动互联的发展背景下,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不再仅仅是网络公司或IT企业的需求,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现今互联网下物流业和电子商务的成熟发展,大量的企业都走向信息化建设,甚至将业务接入互联网,建立自己的营销平台或加入阿里、天猫、京东、微店等,出现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例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不再局限于建设一个单一网站用于发布新闻、发布产品服务、技术支持和被动的收集客户需求等,而通过投放在互联网络上更加主动的挖掘数据,更多的全方位的宣传推广,甚至建立网上旗舰店、移动微店等,如此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将往着更高层面和更广的宽度发展,这些发展将使网络人才等到大量的需求提升。
据智联招聘“www.zhaopin.com”发布的《就业信心指数》2014三季度分析报告,IT/互联网的招聘需求高达40%,通信/电信的招聘需求达36%。而2014年国内二线城市招聘需求上升25%,三四线城市上升29%。
图1数据是来自CSDN“2015IT人才招聘趋势分析”文中的科锐福克斯服务的数据汇总分析,显示了2015年全部招聘职位中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计算机软件硬件占据了60%以上。如果忽略学历层次要求,从专业课程体系来看,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需要预测就业走向,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合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
图2数据是来自智联招聘的计算机专业五大就业岗位分析,由于计算机专业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质量高技能的人才比较少,就业对口率比较低,大多从事销售业务、行政文秘和仓库管理等,相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链来说处于低端位置,在网络管理、系统集成虽有一定的就业率,但比较少,而且在技术活,诸如售前售后工程师、信息安全和数据库方面的就业就更少了。甚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工程类的岗位,例如布线施工等,也是一种体力活,并不受毕业生欢迎。而且企业普遍认为在入职之前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岗位培训,或约一周的岗位熟悉时间。因此,职业学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进行专业改革,并在雄厚的实训设施支持下,培养满足社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纵观社会上诸如“北大青鸟”等教育培训机构,大多都开设软件技术人才的职业培训,也极大的推动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就业,但很少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就业推荐。而且网络与软件相比,网络技术人才知识体系复杂,职业技能要求高,人才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例如网络通讯设备、服务器、存储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培养成本高,教育和培训的实施难度大。因此,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具有资源的优势,同时为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多方面的发展,我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了包括了网站开发、智能楼宇综合布线、网络搭建、网络配置与管理,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及时把握社会上对安防监控、智能家居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人才需求,使网络技术人才从业范围更广、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专业的课程体系
1.专业课程培养需求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时代发展为指导,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围绕着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确保专业培养与产业需求在岗位上的对接。职业教育既然要不脱离时代的发展,改革需要准确获得企业的需求,需要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才能得到。以网络服务公司为调研对象,网络服务公司的部门一般有运维、网络管理、移动互联、工程和销售等,其部门职能如表1所示,培养需求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培养需求,可以看出学生的素质培养对于企业用人基本一致,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学习能力是中职教育的素质要求,根据学生个体气质特点适合不同的岗位发展。而能力培养与岗位的要求基本一一对应,不同的岗位其技能要求基本不同,体现了网络技术专业复杂的知识结构,涵盖了硬件与软件两大体系。
2.专业课程设置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根据不同岗位就业需求调整或制定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对于网络技术专业,其就业方向虽然有明显的分工,例如网络搭建与管理和网站开发与维护这两个方向,其中网络管理专注于网络设备、服务器硬件设备,以及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维护等;而网站维护专注于应用软件使用、编程开发和维护等。但对于小型企业网络管理岗位通常需要兼顾网站维护,这也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混杂着硬件与软件两个方向的缘故之一,让学生具有更广的就业面。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体现专业特色和专业的就业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具有创新与学习能力。实施层次培养,在达到专业基础的要求后,提供适合个体发展的技能培养,培养出专业的优秀人才。课程建设的重心首先是让学生得到专业培养,拥有很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就业或提升等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达标后,可以进入提高阶段学习,以优秀人才培养为目标,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和更深的技能水平,更好的与企业岗位对接。
综合上述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和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另外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智能控制技术人才需求日渐增大,而且智能控制网络的搭建与计算机网络的搭建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可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增加传感器应用课程,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延伸到物联智能控制网络,在网络搭建与应用方向为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提供课程支持,例如图3所示是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图。
3.专业课程实施
(1)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需要投入建设了专业相关实训场地,也就是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培养技能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般需要建设如下校内实训室。
①计算机实训室,为人文素质课程所使用,主要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色彩构成、网页布局与美工、编程基础、网络应用开发、网站设计与开发等课程的教学。
③网络实训室,主要完成网络技术基础、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智能)网络构建等课程的教学。
④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主要完成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智能)网络构建等课程的教学。
⑤服务器实训室,主要完成网络服务器部署与管理、数据库管理等课程的教学。
另外,以校企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础,使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更贴合企业的发展需求。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确保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能推行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课程的内容,使专业学习与企业接轨,让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共同发展与进步,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得到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信息化建设
目前校园网主干网络已经覆盖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各个区域楼宇,教室联网及多媒体化也基本普及,配备并启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由课程负责老师建设各门专业课程,依据传统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教案等制作资源库上的课程内容、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及学生作品等,使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信息化手段,实现随时随地教学与学习。
(3)教材建设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必须重视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建立课程组,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研究,制作教学项目案例,进行项目教学配套教材开发。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依据企业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的需求,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与企业合作开发制作校本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微课/慕课的培训与制作,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形成学校和企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4)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由课程组在教学研究中进行探索分析得到,并进行培训推广。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培养为基本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下,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技能要求,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实践“做中教”、“做中学”的以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做起来”,对学习的知识技能“用起来”。使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做”中求知,在“用”中增知,形成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为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智联发布《就业信心指数》2014三季度分析报告[EB/OL].http://www.taihainet.com/lifeid/science/201410/1327045.html.
[2]最受程序员欢迎的公司榜单发布:2015 IT人才招聘趋势分析[EB/OL].http://www.csdn.net/article/2015-01-16/2823595-careerfocus.
[3]崔艳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实践探究[EB/OL].http://www.bxjyw.com/jspd/jyyj/lw/156248.ht.
8.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篇八
开好活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雷志
素质教育的目标要通过每个教学岗位、每项教学活动来实现。在这一点达成共识之后,我们不能不思考:教学工作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而这一改革又必须从优化课程结构开始取得突破。
早在1992年,国家教委就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试行方案。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活动”和“学科”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结构不可分割的“两大板块”,这无疑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改革,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从我省的情况看,近4年来,不少地方如常德、岳阳,大胆实验,积极探索,普遍开设活动课程,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了直接推进作用。但也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条件不到位、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形式上作了安排,实际上敷敷衍衍,效果当然极不如人意。
“开设活动课不一定就是素质教育,但不开设活动课就一定不是素质教育。”
常德、岳阳等地的经验告诉我们,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开设活动课程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同样提醒我们,在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活动课、认真上好活动课势在必行。
开好活动课程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现代课程观。要充分认识到,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把开设活动课程的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其次是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活动课师资队伍。学校要根据现有教师的特长和活动课的要求安排好活动课教师,同时搞好教师的在职培训,逐步实现一专多能。学校还可聘请社会上专门人才作为活动课兼职教师。
第三,要加强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探索“活动”规律,改革教学方法,避免走学科教学的老路。第四,活动课程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应以教师为主,严格控制学生用书,防止一哄而上,搞形式,走极端。
9.结构课程设计总结 篇九
学院:土木学院专业:姓名: 蒋金华学号:
结构设计课程总结
结构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
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做中学、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团队精神,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结构设计大赛可以很好地将课堂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设计与计算能力。结构设计内容:
1.用木条和乳胶设计制作如
图房屋结构模型。模型结构的外形
尺寸:长650mm,宽600mm,高500mm。
内部空间不小于550mm,宽500mm,高400mm。尺寸精度控制在+5mm。
2.在该房屋结构模型的顶面
中央作用四个等值竖向荷载,竖向荷载总值为2.5KN。通过抽签确定在房屋的顶部和宽度方向作用两个水平荷载。结构水平向承载能力不小于竖向荷载总值的10%。
结构体系概述 :
纵观当今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一般有:框架结构:(缺点:侧向刚度小,侧移较大)
框--剪结构体系:(缺点:对结构设计大赛而言,自重较大)
巨型桁架结构体系:(经典案例为香港中银大厦,由贝聿铭设计,全楼可以说是结构美和建筑美的统一。建筑即结构,结构即建筑。三角形的受力简洁明快,巨型立柱对角布置,使得抗倾覆力臂达到最大,而从底到顶不断缩进,使得结构受力极为合理。
筒体结构体系:(西尔斯大厦应该说也是建筑和结构统一的又一著名案例,成束筒向上逐渐截断,简单却又完美。
框筒结构体系:(著名的建筑如汉考克大厦,核心筒+斜撑)结构构思:
老师在课程之初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上一届比赛的结构图片和情况。在构思上我们遇到难题,不知从何处入手,第一步迈出去很艰难。在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大胆尝试,琢磨出自己的方案。同时老师让我们把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他,在相应的课程中他逐步为我们解决。方案设计出来还要进行理论计算,木条性能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让每个杆受尽可能小的力。同时我们组员之间还进行了讨论,几经修改才最后确定方案。
我们构思的过程大致如下:大胆尝试设计初步方案—向老师反馈问题—确定初步方案—理论计算—组间讨论修正方案—确定最后方案。模型的制作过程:
我们先粘好了外部框架和几个斜杆,由于需要等外部框架晾干之后我们才能继续施工,所以进度减慢了一天。我们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真的很差,两个斜杆切削不够精确,不能有效支撑主体结构。而且外部
框架没粘好—不规则,我们只能在以后制作中采取补救措施。我们讨论斜杆之间的连接方式,斜杆与柱子之间的连接部位的处理方式,并最终确定。这需要花费我们大量时间,也需要我们团结合作。而且我们为了让结构牢固的粘接,在晚上用重物适当地压在结构上。
两天努力后,只剩下屋顶,可留下的木条不容我们乐观,因为估计不够用。为了保证上部主要受力部位的牢固,我们只得放弃原先用小斜杆加固结构的计划。关于上部受力结构是上放还是倒放还进行了一番讨论,经过分析还是认为上放牢固。就这样整个模型制作完毕。实验结果:
未达到要求。
总结:
10.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篇十
关键词: 网络安全与执法 课程体系 公安机关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目前的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已经从以前的“人群扩散”走向“深入发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应用已经深深植入网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网络基础设施隐患重重,网民安全意识薄弱,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我国的网络执法建设严重滞后,所以公安机关急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网络安全保卫与执法的队伍,以期预防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保证网络环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2]。为了满足国家和政府在网络安全执法方面的人才需求,公安政法类高校相继开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2014年教育部新批了7个学校开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至此已有21个学校开设了此专业,其中20个公安类院校,1个政法类院校(甘肃政法学院)。
1.研究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历经十年的努力,最早开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由于早期开设该专业的几所学校里该专业所属学科不同、培养方向不同、师资情况不同等原因,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不统一[3]。多数学校该专业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招生,尚处于摸索前进状态。目前,公安技术正式被设定为一级学科,网络安全与执法已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因此结合已有的有限经验,认真研究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课程体系十分重要。尤其是作为唯一开设该专业的政法类院校的甘肃政法学院,在借鉴已有公安类院校的学科建设经验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院自身的特色和所处的位置,制定和完善课程体系。
2.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职业需求确定的。首先,要保证该专业的毕业生有优良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警察的基本素质;其次,要掌握网络安全执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最重要的是,要经过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情报技术、计算机犯罪侦查取证技术和网络监察技术的专业学习与实践,确保毕业生能在公安机关的网络安全保卫与执法部门及相关的领域进行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控制、进行网络犯罪的执法工作,也能在相应的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从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这个专业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毕业生需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4]。因此在专业建设上,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并逐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5]。
3.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网络安全与执法技术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法学、公安学等领域的综合知识[6]。该专业研究的领域广、涉及的内容多,且具备明显的跨学科特性。在研究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到总课时、学分,学校的特色定位等细节问题。既要充分兼顾跨学科特性,又不能一股脑地堆砌。考虑到本专业人才的应用型特点,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兼顾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还要掌握可以直接使用的技术。
本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
(1)熟悉我国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熟练使用计算机及常用办公软件和工具软件,搜集整理信息,撰写网络技术文档。
(3)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熟悉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网络安全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4)能胜任网络安全与执法方面的实际业务工作,组织实施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完成互联网的安全监管,进行信息网络违法犯罪的侦查办案,监控互联网违法信息,搜集互联网情报信息,并且对重要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监察。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要结合上述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同时,设计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完整性、系统性、交叉性问题。要确保专业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体系系统、完整。某个课程是开设还是取消,要作深入调研,而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尤其甘肃政法学院是唯一开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政法类院校,我们在借鉴公安类院校的经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发挥自身的优势。
我们组织教师到较早开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学校进行调研,到相关技术设备企业参观学习,并专门召开多次公安技术学院内部教学研讨会,在内部讨论的基础上,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分析。最终,根据国家和政府对网络安全与执法人才的实际能力需求,结合及我院师资和实验室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种调研结论和分析研讨结果,最终确定我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计划,将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执法两个课程群。用箭头表明了课程之间主要的选修课关系,实线方框表示必修课,虚线方框表示选修课。
图1 网络安全课程群
图1为网络安全课程群。由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主干学科之一是计算机科学,因此《计算机基础》是后续多门课程的基础。但受限于课时及学生精力,在该课程中仅将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在内。而《网络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体系与技术》则需要《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多门课程的支持。除了必修课之外,网络安全课程群里也包括一些专业选修课,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拓宽知识面。例如,对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可选修《网络程序设计》,而对信息保密技术感兴趣的同学可选修《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技术》课程。
图2 网络执法课程群
图2是网络执法课程群。这些课程之间的先修关系并不明显,但是内容有交叉,为了充分利用教学学时,在编写教学大纲时要做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电子证据分析与鉴定技术》和《计算机取证技术》在当今形势下是非常实用的,现在各级公安系统都十分重视计算机勘查取证,取证专家在实验室内分析从犯罪现场获取的计算机及外设、各种电子产品等[7]。国内的电子数据勘察取证工作正在迅猛发展,甘肃政法学院已经建立电子取证实验室,所以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取证、电子证据分析与鉴定能力,可以考虑把电子取证作为该专业的一个特色方向建设。
4.结语
以上是我们学院确定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要细致地研究每一门课的教学内容,做到前后衔接、内容不重复。通过教学实践反馈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社会检验,进一步完善并优化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课程群设置,构建具有政法特色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群体系,力争把我校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打造成西北地区甚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http://www.cnnic.net.cn/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2015-02-03.
[2]杜瑞颖,张焕国,王丽娜等.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8):1-3.
[3]靳慧云.地方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探究[J].技术研究,2011(10):78-79.
[4]佟辉,齐莹素等.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11),84-86.
[5]曹金璇,张建岭.公安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14):63-65.
[6]李瑞生,王秋云,金涛等.公安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法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3(7):74-76.
[7]蔡满春,王宇.公安政法院校开设电子数据课程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24):68-69.
11.关于建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 篇十一
1 基本理论
1.1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另一个是武法提博士给出的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的通过网络实施的以异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 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1]。这个定义抛弃了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作为网络课程组成部分的思路, 更加注重对网络课程的课程属性的描述, 我们通常运用这个定义来进行网络课程的规范性评价。
1.2 网络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泰勒 (R.W.Tyler, 1950) 首先提出来的。他在《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评价是决定学生的行为实际发生的变化达到何种程度的过程。”[6]泰勒把评价看作对目标达成与否的判断。即评价首先要确认目标, 而目标可视为行为的改变, 评价人员通过收集资料, 与预定的行为改变相比较, 最终得到结论。网络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网络课程, 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支持、学习评价和教与学活动的评价。
1.3 网络课程评价的分类
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从课程开发的角度, 分为两种类型的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 评价结果将反馈给课程开发过程, 用以调节该过程, 保证课程开发的质量。主要有专家评论法和实地测试法。
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完之后, 对课程的有效性做出价值判断, 这种价值判断将影响决策人员对课程的采纳。总结性评价一般采取专家评判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2 网络课程应用效果及评价体系的现状
2.1 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单一, 学习环境设计欠缺
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 有些课程内容比较空洞, 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的规划, 没有给学习者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 缺少一些让学习者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无法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问题解决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时, 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或去讨论组织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2.2 学习者自主学习资源不足
目前网络课程评价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 并没有为他们提供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网络用户的广泛性, 使教师可能无法预测网上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水平。而对于所有的学习者来说, 在他们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时, 就需要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案例, 使他们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次建构。
2.3 系统导航功能不强
目前有很少一部分课程评价体系给出课程单元数、学时数、学习目标, 而在以下方面涉及不多:没有建立帮助学习者了解学习该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自己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系统;没有便捷的检索方式来帮助学习者使用网上图书馆中的资料, 学习者只能中断学习进程, 进入“图书馆”才能查阅;缺少课程学习的帮助系统, 学习者只能按自己的上网知识来进行操作。
2.4 缺少评价与反馈
目前网络课程的评价方式仅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 (作业和考试) , 很少考虑学习者自我的评价、学习同伴的评价, 而这两种对于学习获得学习成就感非常有效。评价的形式一般是客观题 (选择题、是非题) 和问题简答型的主观题, 缺乏基于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往往是仅给出答题结果, 而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评语, 学习者只能自己猜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基于问题简答方式的主观题, 更着重于学习者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再组织, 并不是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这种题目前大多采用人工改卷的方法, 使学习者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
3 关于建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一些思考
3.1 网络课程的本质界定要明确
在建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时要明确网络课程的本质。今后的网络课程开发应该基于共用教学平台, 平台完成课程的管理、教学交互、考试、评价等一些共性的东西, 在技术方面可以更好地支持课程的使用, 简化课程开发的难度, 避免大量重复性劳动。然而网络课程是脱离不了技术的支持而存在的, 特别是课程支撑平台在较大程度上会影响网络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 因而对这部分的评价又不能完全抛弃[5]。
3.2 评价主体需要多元化
对网络课程的评价并不能指望通过单一主体来完成, 因为不同主体总会因为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从而可能在评价过程中预设立场, 不够客观。因此一个完善的评价系统应该是有多元评价主体的, 包括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专家以及相关领域专业评价。
3.3 重视全程评价
在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时, 为了操作上的方便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了总结性评价, 但是只有进行全程评价才是最全面、客观的。也就是应该对网络课程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4 规范评价过程
对于不同的网络课程评价目标可能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侧重不同, 但评价过程应该规范化, 保证每一阶段的评价工作落到实处。首先, 确定网络课程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 评价主体依据评价对象选择评价方式;其次, 评价主体依据公认的评价规范对具体的网络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分类型的评价;再次, 收集数据进行系统分析, 并结合定性分析资料给出网络课程的综合评价;最后, 评价结果和修正建议要及时反馈给网络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以便及时对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继续进行补救。
4 总结
网络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面非常广, 对网络课程的评价不能简单的以好和不好来衡量。对网络课程的评价必须考虑其本身的客观情况, 不能盲目的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同时, 国外的一些评价标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我们可以结合网络教育现状, 提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只有科学利用网络教育的特点, 既要有总结性评价也要有形成性评价, 综合地、客观地、全面地评价网络课程, 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摘要:网络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效果分析, 了解网络学习者以及远程教育体系对网络课程的需求。网络课程因为融合了教育、教学、技术、网络文化等因素使得网络课程评价比传统课程评价显得更加复杂。首先阐述了网络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网络教育现状提出了关于网络课程评价的一些合理性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建构,思考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谢绍平, 李盛聪, 等.论当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问题与改革[J].成人教育, 2006, 13 (2) :12-14.
[3]李真, 岳从远, 冯路, 等.国外网络教学的发展状况和启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5, 15 (S1) :46-49.
[4]李中华.我们到底应如何来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2 (5) :72-74.
[5]王跃.中英远程教材编制的差异[J].中国远程教育, 2002, 17 (6) :34-37.
[6]泰勒.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85.
[7]陈丽.远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1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 篇十二
论《结构力学》课程的考核方法与改革-谈开卷考试方法在我院《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尝试
本文通过对我院目前的考核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的不足.考核方式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健全考核机制,提出适合于高职教育的考核方法,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是十分重要的.重实践、重应用、重视各种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够用为度”的教育理念也应该在考试考核的方法中加以体现.在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只要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我院高职教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试考核方法.
作 者:杨韧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18刊 名:科学与财富英文刊名:SCIENCES & WEALTH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教育改革 考核方法 高职教育
13.钢结构课程总结 篇十三
《钢结构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对这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几点目标:掌握钢结构的特点和钢结构的应用范围;理解钢结构按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掌握其设计表达式的应用;初步了解钢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了解钢结构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入学习钢结构知识打下基础。
一、钢结构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由型钢和钢板连接成基本构件,然后运至现场组装成整体结构形式,称为钢结构。钢结构具有以下集中特点:①轻质高强;②塑性韧性好;③施工周期短;④材质均匀;⑤气密性和水密性好;⑥耐腐蚀性差;⑦耐火但不耐热;⑧低温冷脆。
钢结构的合理应用范围主要取决于钢结构本身的特性,从技术角度看,钢结构的合理应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大跨度结构;②重型厂房结构;③受动力荷载影响的结构;④可拆卸的结构;⑤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⑥容器和其他构筑物;⑦轻型钢结构。
二、钢结构的极限状态
《钢结构设计规范》除疲劳计算外,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当结构或其组成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此特定状态就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包括构件和连接的强度破坏、疲劳破坏和因过度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结构和构件丧失稳定,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和结构倾覆。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包括影响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
三、钢结构的材料
1.对钢结构用钢的基本要求
(1)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屈服点;
(2)较高的塑性和韧性;
(3)良好的工艺性能;
(4)根据具体工作条件,有时还要求钢材具有适应低温、高温和腐蚀性环境的能力。2.钢材的主要性能
(1)强度性能
比例极限;屈服点;抗拉强度或极限强度。(2)塑性性能
伸长率:试件被拉断时的绝对变形值与试件原标距之比的百分数,称为伸长率。(3)冷弯性能
冷弯性能由冷弯试验确定。试验时使试件弯成l80°,如试件外表面不出现裂纹和分层,即为合格。冷弯性能合格是鉴定钢材在弯曲状态下的塑性应变能力和钢材质量的综合指标。
(4)冲击韧性
韧性是钢材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指标。由于低温对钢材的脆性破坏有显著影响,在寒冷地区建造的结构不但要求钢材具有常温(20℃)冲击韧性指标,还要求具有负温(0℃、-20℃或-40℃)冲击韧性指标,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脆性破坏能力。
3.钢材的选择
选择钢材时考虑的因素有:
1)结构的重要性:重要结构应考虑选用质量好的钢材;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可选用普通质量的钢材。
2)荷载情况: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和强烈地震区的结构,应选用综合性能好的钢材;一般承受静力荷载的结构则可选用价格较低的Q235钢。
3)连接方法:焊接结构对材质的要求应严格一些。
4)结构所处的温度和环境:在低温条件下工作的结构,尤其是焊接结构,应选用具有良好抗低温脆断性能的镇静钢。
5)钢材厚度:厚度大的焊接结构应采用材质较好的钢材。
四、轴心受力构件
(一)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和刚度
1.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
轴心受力构件的强度是以截面的平均应力达到钢材的屈服点为承载力极限状态
Nf An
2.轴心受力构件的刚度计算
轴心受力构件的刚度是以限制其长细比保证
(二)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
1.理想轴心受压构件的屈曲形式
理想轴心受压构件可能以三种屈曲形式丧失稳定: ①弯曲屈曲双轴对称截面构件最常见的屈曲形式。
②扭转屈曲长度较小的十字形截面构件可能发生的扭转屈曲。③弯扭屈曲单轴对称截面杆件绕对称轴屈曲时发生弯扭屈曲。2.理想轴心受压构件的弯曲屈曲临界力
若只考虑弯曲变形,临界力公式即为著名的欧拉临界力公式,表达式为
[]
2EI2EANE=2=
2l
(三)轴心受压构件的局部稳定
一般组成轴心受力构件的板件的厚度与板的宽度相比都较小,如果这些板件过薄,则在压力作用下,板件将离开平面位置而发生凸曲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板件丧失局部稳定。
五、钢结构的连接
(一)螺栓连接
螺栓连接分普通螺栓连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两大类
1、普通螺栓连接
普通螺栓分为A、B、C三级。A级与B级为精制螺栓,C级为粗制螺栓。A、B级精制螺栓表面光滑,尺寸准确,对成孔质量要求高,制作和安装复杂,价格较高,已很少在钢结构中采用。A、B级精制螺栓的区别仅是螺栓杆长度不同。C级螺栓一般可用于沿螺栓杆轴受拉的连接中,以及次要结构的抗剪连接或安装时的临时固定。
2、高强度螺栓连接
高强度螺栓连接有摩擦型连接和承压型连接两种类型。
(1)摩擦型连接:只依靠被连接板件间强大的摩擦力传力,以摩擦力被克服作为连接承载力的极限状态。为了提高摩擦力,对被连接件的接触面应进行处理。
(2)承压型连接:允许接触面发生相对滑移,以栓杆被剪坏或被承压破坏作为连接承载力的极限状态。
高强度螺栓性能等级包括8.8级和10.9两种。摩擦型连接的螺栓孔径比螺栓公称直径d大1.5-2.0mm,承压型连接的螺栓孔径比螺栓公称直径d大1.0-1.5mm;承压型连接的承载力比摩擦型连接高,可节约螺栓。但剪切变形大,故不得用于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中。
(二)焊接
钢结构中一般采用的焊接方法有:电弧焊、电渣焊、气体保护焊和电阻焊等。
1、焊缝连接的优缺点
优点:焊件间可直接相连,构造简单,制作加工方便;不削弱截面,用料经济;连接的密闭性好,结构刚度大;可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焊接结构的质量。
缺点:在焊缝附近的热影响区内,钢材的材质变脆;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使受压构件承载力降低;焊接结构对裂纹很敏感,低温时冷脆的问题较为突出。
2、焊缝的形式(1)角焊缝
角焊缝按其截面形式可分为直角角焊缝和斜角角焊缝。两焊脚边的夹角为90°的焊缝称为直角角焊缝,直角边边长hf称为角焊缝的焊脚尺寸,he=0.7hf为直角角焊缝的计算厚度。斜角角焊缝常用于钢漏斗和钢管结构中。对于夹角大于135°或小于60°的斜角角焊缝,不宜用作受力焊缝(钢管结构除外)。
(2)对接焊缝
1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 篇十四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因为效率高、应用广泛而广受欢迎和应用。所谓任务驱动教学, 是指教师将教学任务和课程目标全部隐藏在一项具体的任务之中, 引导学生们完成这项特定任务, 进而实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习主动性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受教育的者的角度来看,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在理工科操作类的专业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摒弃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取向, 将教学的内容都隐含在一项具体的任务之重, 学生们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 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2. 有利于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短板。
在传统教学课程体系中, 由于无法对教学成果进行及时的检验, 教师也就无法发现自己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和不足。在任务驱动模式下, 通过完成任务, 可以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3.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论比较枯燥乏味, 如果运用传统教学方式, 学生们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 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 而在任务驱动模式下, 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 教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更加突出, 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更容易满足,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1. 以职业能力为突破口, 科学划分教学课程。
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来看, 主要是围绕计算机网络的构建、使用、管理和维护来实现的, 这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因此, 基于任务驱动模式, 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六个部分, 一是计算机通用技术, 这是计算机的入门知识, 也是学好其他技术的最基本知识。二是网络通用技术, 它与计算机通用技术构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础部分。三是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 这是讲计算机技术与施工操作紧密结合的重要课程。四是网络工程施工, 这是网络技术的关键部分, 是计算机网络硬件建设的核心部分。五是网络编程, 这是网络管理技术的主要部分, 直接关系网络软件与硬件的配套施工。六是网络管理, 这一部分主要围绕网络技术的软件构成来进行, 课程主要包含网络管理、安全防护和日常维护等。
2. 借助知名企业资源, 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实效性。
需要看到的是, 在任务驱动模式下,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单靠高职自身是很难完成的, 因为, 高职的教学课程比对社会生产的技术需要和更新, 具有相当大的滞后性。因此, 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构建中, 特别是对专业水平的测试和评估方面, 必须要借助知名企业的资源。比如:比对华为、IBM等知名企业的国际IT认证中级考试标准, 构建高职院校自己的专业人才技能水平标准, 然后细化到每一门课程之中, 让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直接、有效。同时, 要以此为基础, 构建相关课程的操作考核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 一方面借助企业的培训资源来教学, 另一方面, 通过在企业的考核资源部来检验教学成果, 检验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发挥精品课程的带动作用, 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整体水平。
通过分析当前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 我们就会发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很快, 很多知识随时都在更新换代, 只有一些最核心和最基础的知识是相对固定。因此, 给予任务驱动模式,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构建必须要实现精品化。一是对课程大纲进行修改, 突出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部分。二是在实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要比对华为等知名企业技术标准, 提高课件的实用性。三是推进网络教学的普及和应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来讲, 必须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网络化, 搭建网上教学平台和实验室, 为学生们更好地应用网络知识提供载体和平台。同时, 要加大教学科研力度, 紧跟社会生产需求, 围绕网络信息技术的核心课程, 进行集中攻关, 成立课题小组, 组织专人进行技术攻关,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陈顺立, 邓荣, 姜雷, 何同林.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01) .
[2]池瑞楠, 蔡学军.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7 (13) .
15.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专业 课程设置 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4;G6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30-01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深入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规划也不断得到了具体和细化。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分化为四个大的发展方向,每个发展方向也有了具体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等的制定。这些知识体系、专业规范的制定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指出了明确的学习范围和要求,同时满足国家规定的人才培养要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特征。但由于计算机人才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广泛、层次众多,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水平各异,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有突出的专业技能的现状,就决定了构建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时要结合本地人才需求特点及办学条件,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知识结合应用的能力等。计算机专业学生工作后要将计算机知识与工作具体业务相结合,如:教育、金融、税务等。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有较为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这样才有可能增强其知识结构的延展性与实践性。
计算机学科发展历史很短,但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十分迅速,这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的知识结构要有与计算机行业相适应的动态性,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从而适应行业发展。概括来说,计算机专业有以下特点:
一、基础知识要求高。既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二、实践性强。实践性内涵丰富,既是技能操作类的实践能力,又有与其他专业相结合应用的实践要求,专业技能要求高。
三、知识更新速度快。知识更新的要求高,不断有新技术、新技能的出现,要求知识结构动态更新的能力强。
四、教学实施条件差异大。全国各地不同院校采用全国统一的专业规范进行教学,未必能起到一样的效果、使计算机专业学生拥有统一的知识结构。
为更好的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定位应符合如下特征:
(1)知识结构的专业性特征
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带有专业特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构成了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计算机专业有着它固有的核心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网络原理等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主要课程,这些课程知识构成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
(2)知识结构的延展性特征
知识结构的延展性是知识结构的开放性,不断扩充新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计算机专业是个飞速发展变化的行业,不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都在以年、月的时间单位变化翻新。因此,在构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时就应该注意把握专业知识的延展性。
(3)知识结构的综合性特征
把各种知识和能力进行纵向与横向的交叉与关联,构成知识网络。计算机专业的各个基础科目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在构建知识结构时要考虑各个专业知识间的综合性特征,保持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完整性。从而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对计算机系统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
(4)知识结构的适应性特征
计算机知识结构的架构除了要与自身的智力水平相适应外,还要与社会现实和未来工作相适应。完备的知识结构应该能够根据客观需要进行动态调节,使之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使学生具有在实践中发现知识结构的缺陷,及时调节知识结构的知识,成为社会所需的真正有用人才。
(5)知识结构的实践性特征
知识的来源不仅包括书本知识还包括很多客观、实践知识,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知识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计算机专业知识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在构建知识结构中要充分考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
计算机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强等特点,尤其是专业技能突出的需求非常明显,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又存在这几方面的不足。而大部分高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完全按照国家制定的专业规范,这虽然能有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但缓解当前在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供需就业矛盾,就必须对学生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之具有突出鲜明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蒋华.新中国历次教育方针变革及评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95?鄄96.
[2]胡斌武.课程社会学基础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11:97?鄄99.
16.幼儿园课程体系 篇十六
立体活动课程——多元智能,立体培养、主动发展
幼儿园立体活动课程是幼儿园自主研发的园本课程。课程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借鉴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形成鲜明的教育特色:主题建构,双语培养,区域配套,能力延伸;师幼互动,家园共育;主动学习,个性发展;多元培养,立体成长。
综合构建数学课程—逻辑的起点,智慧的灵光,理性的基石!
是赵宋光教授亲自创建并指导下的数学教育课程,是国家七五跨八五的教育科研成果。在数学中,通过幼儿亲自的操作、体验、思考,从具体、半具体、抽象的数学操作中,构建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抽象难学的数学,体验成功的快乐。
国学教育课程——以国学的优秀内涵熏染每一位儿童
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成为幼儿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幼儿园的国学教育是从民族文化中产生的课程,以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祖国特色民俗活动、民间游戏活动以及民间庆祝、娱乐活动为形式,营造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思想和谐统一的氛围,培养儿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
双语课——做会交流的中国人,做开放的中国人,做国际化的中国人
采用形式灵活的TPR教学方法,结合丰富的多元智能教育活动和大量的感觉统合训练,通过中外教师的默契配合,为幼儿营造地道的英语口语环境和游戏氛围,使幼儿感知不同的语音和语言节奏,体会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从小培养幼儿的自信、活泼和开朗的性格,使幼儿乐于并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
快乐绅士教育课程——培养身心健康、德行良善、志趣高雅、温文尔雅的孩子!
幼儿园的快乐绅士教育包括了体育、德育、智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教育内容,培养的是这样的现代小“绅士”:身体健壮、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彬彬有礼、谙悉社会生活与人情世故、宽容大度、懂得感恩,关心社会;具有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具备高雅的情趣与音乐、舞蹈、绘画、手工、乐器等知识和技能;掌握园艺、自我服务及集体公益服务的能力。
快乐创意美术课程——涂鸦幼儿心中对美的朦胧感受,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美术是心灵表现出的最持久、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幼儿园的快乐创意美术课程采用幼儿感知训练、主动创造和情感体验行动等途径,注重美术教育的自由性、表现性和情感性,通过幼儿小手,涂鸦幼儿心中对美的朦胧感受,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激发、表现并提升幼儿内在的艺术创造潜能。
科学教育课程——世界在眼眸中,智慧在问号里,灵感在指尖上!
幼儿科学教育是从尊重、呵护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以及着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入手的。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课程注重对幼儿进行早期的科学熏陶以及对自然、对科学兴趣的培养,从幼儿生活出发,通过“做中学”、亲身体验等形式,培养宝宝初步的数学逻辑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使幼儿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萌发并保持对自然、科学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半日托管课程——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为家庭解决后顾之忧!
幼儿园的半日托管课程以其趣味性、操作性、互动性、情感性的内容与活动,为婴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富于启发性的活动环境,提供均衡的活动内容和儿童同龄交往的机会,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安排,使婴幼儿在开心的气氛中愉快地度过半日时光,并获得系统的早期启蒙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未来的入园焦虑。同时,也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妥善的婴幼儿托管服务及相应的教育咨训服务,使父母安心工作。
戏剧课程——艺术人生,快乐童年,把戏剧带回家!
戏剧课程是与中国木偶剧院合作共同开发的新课程,它将帮助幼儿认识、了解、喜欢、体验戏剧,培养幼儿初步的戏剧素养。在观看、参与、表演中,增加幼儿对艺术创作的理解、感受、体验和热爱,并发展幼儿的思维、记忆、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大脑发育以及增加情绪体验。
感统课程——让孩子的智慧通道畅通无阻!
幼儿园的感统课程以美国爱尔斯博士的感觉统合理论为基础,通过滑板、大陀螺、滑梯、独角凳、吊缆、大龙球、彩虹伞、万象组合等大量的专业的感统器材,预防和治疗由于剖腹产、独生子女问题以及不当教育方式与生活方式等原因造成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状。促进幼儿四肢协调发展,加强幼儿对肢体动作的控制能力,提高身体素质。
蒙氏课——精心准备的环境,主动探索的儿童,建构正常的人格
幼儿园的蒙氏课程以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开设生活、感官、数学和科学文化系列的蒙氏教育课程。结合亲子课的特点,帮助家长更深入地理解蒙氏理念,促进婴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内在的秩序感,培养宝宝初步的数学逻辑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音乐游戏课程——音乐,使宝宝的生活更精彩!
幼儿园的音游课程以德国音乐家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游戏活动为载体,通过儿歌说白、唱歌、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孩子们积极运转着思维、肢体,在丰富的视觉、听觉的刺激下,配合各种身体动作、手势来体验、表现音乐
某幼儿园特色课程案例: 多元国际化课程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内容。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课程体系定位为“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特色及本质特征,旨在通过创设丰富的支持性环境、日常生活、游戏、主题探究活动、小组或个别指导、集体分享与交流、家园合作等多种途径及方式引领幼儿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培育自信·自主、关心·合作、探究·创新的国际化中华新未来。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的课程体系突出以下几项教育特色:
双语教育:在美国英语协会专职教师建构的纯英语环境中,实施渗透式英语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通过各国文化习俗、艺术、节日等教育内容,让婴幼儿在感知、体验东西方文化的丰富和差异性。
生活-情感教育: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帮助婴幼儿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婴幼儿关注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和需要,提高自信心及人际交往能力。
科学探究:提供能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材料,通过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初步的科学态度,鼓励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旧经验、获得新经验。
蒙氏教学:创造性地将蒙台索利教学法与五大领域相结合,利用蒙氏教具的系统性,促进幼儿数理逻辑思维和感知觉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的社交行为和内在的自律能力
电脑教学:通过电脑进班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区,孩子自主选择、操作生动形象的幼儿教育软件,使幼儿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现代学习手段,获取相关知识经验。
才艺启蒙:聘请专业教师,及早发现和培养幼儿在钢琴、舞蹈、芭蕾、象棋、绘画、武术等方面的才能。
17.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 篇十七
在我国各大高校中,计算机专业是相对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现如今人才培养力度相对较高,而且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的基础上,只有对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相结合是现如今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重点。
1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现
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可以看出,进行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不同类型的院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些院校中过分地对理论进行重视,却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学生们进入到社会的工作岗位中会存在着严重的劣势,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最好要做到面向社会来进行教育和管理。计算机科学的教学中,很多学校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不重视课程的科学设置,应该按照社会对课程和技能的需要来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可以实现学生技能、素质和岗位技能的要求相一致,促进学习和应用结构的平衡程度。另外,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系统性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革。因此,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受到了计算机教师的普遍关注,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中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以学科建设为重点,而是比较强调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专业能力。这种模块化教学可谓是课程创新的主要途径。
2 计算机专业模块化
课程体系的构建我国教育界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已经有多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比较突出的效果。逐渐实现了现场化教学,同时还能够将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应用到其中,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化程度相结合,同时满足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逐渐对课堂设计中比较落后的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在采用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面向学生大众为主,实现逆向思维的模式。所谓的逆向思维就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对企业所需要的计算机技能和专业水平进行分析和确定,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些需求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设置,这样教师的课程讲授就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而且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还将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的课程进行高效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模块化教学的高效性。
2.1 专业基础模块所谓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部分,这一课程内容的开设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进行计算机知识的讲授和灌输。为学生们从事计算机行业提供最为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们素质的一种高度地锻炼。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在课堂上就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另外,从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中可以看出,其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广,除了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之外,还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数据库基础等等。
2.2 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就是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其中加入了一些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在知识体系的构成上看,其中包括网络、软件以及嵌入式等相关的内容。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不应该停留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上。需要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放置到首位。从计算机教学专业的.设置上看,实现模块式的教学也是一种相对比较实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职业岗位群模块对于职业岗位来说,对于学生们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技术水平的要求都相对较高。不仅仅是要实现专业的宽口径,更多地应该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岗位群模块是相对比较重要的模块教学的一种,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从岗位需求本身出发实现的一种岗位群模块。在现如今的计算机科学教学专业中应该得到广泛的借鉴。
3 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和对教学的改革
3.1 按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化的形式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其进行高效地组织,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介绍。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模块的特点来对人才进行高效的培养。要以目标为主,对学生内容进行改进和变革,另外,还需要不断打破章节之间的限制,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现技术和能力的双向培养,构建不同的学习专题,分设不同的学习单元。将教学模式推向一个实用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层次。所以说,按模块组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是一种应用性较大的方式。 3.2 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模块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中一种,将其运用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就要对以往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变革,让广大师生能够不断的学习以及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得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
3.3 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促进教材建设由于模块教学法对教材要求较高,这使得在市场上很难找到与之相关的教材,即使找到也未必能够用的上,从这点上来看,模块化教学法对于现有教材内容的革新、现行教材体系进行突破、增添教材的专业性、实用性以及正确解决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具有极大帮助。
18.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 篇十八
1.1 课程开发定位不准
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有效的开发方法, 无法与普通本科以及高职院校的定位差异化。
1.2 课程结构错位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照搬母体, 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培养规格要求不明确, 特色不鲜明。
1.3 不能因材施教
三本学生大都基础不扎实, 自学能力差, 理解能力弱, 将知识点内化成综合素质的能力显弱于一、二本学生, 相同或相近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在独立学院效果不好。
1.4 与社会需求脱节
不重视市场调研, 无法形成既与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切实可行的课程发展规划, 人才质量标准与社会需求有差距。
1.5 理论脱离实际,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到位
课程内容体系仍沿用研究型大学的体系, 缺乏应用与实践, 复合型知识少, 实际动手能力差。
1.6 师资建设严重滞后
缺少既懂理论又有工程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从而影响实践实训教学展开。
1.7 教学安排混乱
相同的内容会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 课程衔接不合理。
1.8 缺乏对服务意识的培养
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我为中心, 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 服务意识的培养有待加强。
2 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
经过调研,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WEB开发领域, 围绕着JAVA编程技术体系, 要求学生具有三个层次的能力:第一层具备建设中小型网站基本技能;第二层能够对大中型网站进行维护、管理以及优化的能力;第三层要求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数学等科学文化知识, 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 系统的WEB应用开发技能,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 能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从事WEB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及相关工作的高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3 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路和原则
3.1 将WEB应用开发作为主线, 统筹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
课程设置处理好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3.2 依照企业用人需求和自身教学、管理实际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从社会需求入手, 采取“自顶向下”整体性地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的逐步实施的原则, 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 确保课程结构的合理支撑;处理好课程之间的互相衔接, 实现优化和整合, 保证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合理安排课时与学分, 充分体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个性素质等协调发展的机会。
3.3 不断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体系
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实践教学, 强化基础实验指导, 增加一定综合性实验项目, 以提高实践技能,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体系的实现
4.1 基础层
在基础层, 先进行语言类课程的教学, 紧接着讲授数据结构,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开设算法设计与分析。在语言的教授过程中, 要轻语法, 重设计与应用。基本层课程群重点考虑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需基本覆盖学科内容, 该课程群的开发方法宜采用传统的教学简 (Didactical Reduction) 方法。
4.2 单向应用层
主要掌握主流的WEB开发工具和环境, 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具备WEB应用的维护和管理能力。单项应用层课程宜采用CBE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方法开发, 从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 确定能力目标, 继续分解为专项能力, 然后根据各专项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
4.3 综合应用层
为培养综合能力, 综合应用层, 采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开发方法。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4.4 综合实践层
综合实践层由合作企业开发, 学生主要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项目或在学院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技能竞赛。
一般该层次的课程主要是在理论课程的配套和实验训练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主要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实习项目开发、学期社会实验调查和参与企业的在研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5 结语
独立学院面向WEB开发方向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根据各个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且要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改进、优化, 逐步完善和规范化, 形成一个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结构科学、开课顺序合理的课程体系。
摘要:本研究针对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需求, 针对国内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 构建了面向WEB开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新体系, 分析了该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并从基础层 (抽象层) 、单向应用层、综合应用层和综合实践层4层次说明了该课程体系课程的选择和实现。
关键词:独立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
参考文献
[1]方跃峰, 王晓勇, 奚李峰, 陈仲委, 李继芳.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11, (5) :1-8.
[2]朱鹏程, 王杰华, 管致锦.“3+1”模式下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 2013, (2) :79-83.
[3]黄磊, 黄同成, 谢兵, 许又泉.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2) :48-49, 71.
[4]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5]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中国技术前瞻报告2003[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计算机体系结构06-11
计算机系统结构06-13
桥梁结构计算学习心得10-14
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与加密技术思考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论文12-05
新型计算机论文06-24
中职计算机论文07-19
数学计算机论文08-17
计算机论文致谢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