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题

2024-07-16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题(共3篇)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题 篇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课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组

马玲

一、学案设计指导思想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就教材内容本身而言,对这部分知识的阐述思路非常清楚,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文字内容。因此,学案的设计思路是以教材内容为纲,将知识点以填空和思考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重要知识点的把握。同时,学案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了教材的知识体系,从内、外力两个方面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仅凭教材文字的讲解和几个简单的实例,不能让学生建立起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只能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因此,这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每一种力的作用形式都结合一些案例来进行讲解,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

在导入部分,用多媒体想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片,内容是地表各种不同的形态,例如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怪石嶙峋的路南石林,平坦开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充满神秘色彩的“魔鬼城”„„让学生首先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结合学案,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来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部分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来作更正和补充。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入实例,以图片、表格、思考题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提升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练习部分其实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时引发学生的思 1 考解决问题。当然学案的练习题是更集中更有针对性的,是与教材内容紧密的结合,因此教师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以期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是否适度。

这节课从文字内容上来看,很简单,但如果只凭文字内容学生是无法建立起教材的感性认识,而对这部分内容而言,没有感性的认识就不能真正做到理解,只能是机械记忆,特别是在应对各种识图题时,没有相关的识图训练,是无法正确作答的,因此,看图的过程是必要的,但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图片只是一闪而过,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并不够深刻。

再有,因为与内容相关联的图片很多,即使每个内容只配一张图片,一堂课下来也有将近三十张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从课后的反馈看,学生过多地记住了图片内容,但与图片相配套的文字内容掌握不透彻不完整,看来图片过多有喧宾夺主之嫌,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多媒体应用的从属地位,不能让课堂教学让位成为录像课,知识的讲解和理解,还是最重要的部分。

2、学案设计基本合理

学案设计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几个环节的综合考查,体现了对学生综合地理解力的训练。知识结构基本合理,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3、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上教师充分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也注意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学案思考题的设计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达到了提升学生思维的一个目的,讨论环节,更激发了学 生思考的热情,虽然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但经过辩论,真理脱颖而出,也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结论的获得水到渠成。

练习题检测部分,完全由学生自己解决,从而反应出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良好,五、对学案教学的一点思考

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有“章”可循,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但由于文理分科教学,我认为有一些学科开展学案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这种难度不言而喻就来自反向教学的学科。因为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学习是不够重视的,因此学案的设置也就形同虚设,很少有学生在课前能将学案提前完成,因此学案即使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想法是好的,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这种差距也是永远存在的,请关注这一问题,形式的东西固然要有,但更重要的应该考虑实际的效果。

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题 篇二

本条课标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1)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个角度加以理解。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的理解,如高原、盆地等,这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结果;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的理解,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方面加以认识。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课标关注的是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这是本课标要求的重点。从“ 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最后,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教材分析】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其中一、二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把第三个问题放在一二问题后面讲,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旅游中见到过多种不同的地表形态,而且在初中已经学过“五种基本地形”的相关知识。在读图能力方面,学生对景观图并不陌生,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前面已经学习过“大气受热过程”和“水循环”,具备初步的图文转换能力。

但本节课涉及的地理概念较多,语言专业性的较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需结合材料、多媒体进行展示、模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 ——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②.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①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中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与交流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本节的教学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分析并结合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如分析四川地震的成因。

2、比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法,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本节课对比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当中相互交流,理清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地理思维的形成。

4、多媒体教学法:本节课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通过电教手段模拟演示,边演示边启发,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5、读图分析法:学会读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必须贯穿整个地理教育的过程。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例相结合,举一反三。

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

观察对比法:应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教学设计】

(一)理论依据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作为教学理念,它不仅从教学模式有根本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教学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原来被动(要我学)转变为主动(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达到地位转变成了现在的主导地位。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1)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5分钟) 视频材料:汶川大地震形成原因初探

思考:导致汶川大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位于板块跟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 运用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和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2)目标题目化导学阶段 ?一、地质作用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作用方式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作用方式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框架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3)知识系统网络阶段(35分钟) [教师]:四川地震发生后,致使河流改道、滑坡、泥石流,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地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教师]: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把它们合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补充解释名词]地质作用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

[小组分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思考下面四个问题:

1、什么是内力作用(第一组)

2、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第二组)

3、内力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哪些?(第三组)

4、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第四组)

[师生互答]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展示案例] “喜玛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分析二者的差异.

[教师]:由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如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图上的火山喷发和前不久给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带来海啸的海底地震、汶川大地震,它们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而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极其缓慢,不容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今天我们看见的喜马拉雅山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它经过了 4000 万年的抬升,才上升为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师: 为什么说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只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展示“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存在什么规律

师: 怎样给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下个定义?谁能上前来模拟一下呢( 提供海绵,要求两位同学演示,一位模拟、一位解说。 )

[模拟演示]

[教师归纳]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形成都主要靠地壳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其中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就是地壳上升的证据,而东非大裂谷正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中,水平和垂直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学生分组活动活动]

[探究活动1]书本P70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地壳运动痕迹,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活动2]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晋江深沪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探究活动3]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预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

[媒体播放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土地貌的发育”、“我国西北地区的风沙扩展与土地沙漠化”、“泥沙淤积与黄河三角洲的扩展”、“山区的冲积扇”、“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等。

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题 篇三

读右图,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 的后沉积的规律。回答1-2题。1.该地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山 2.形成图示地形的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读下图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3-5题。3.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属于 A、三角洲平原 B、冲积扇 C、山麓沙丘

D、河流沿岸冲积平原 4.图示的地貌分布在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5.从①→②→③地表颗粒物的大小总体上表现为

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 C、大小一样 D、杂乱无章 读某地沉积岩层剖面图,据图回答6-7题。6.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②处构造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C.③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D.④处地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内力作用 7.关于该地岩层结构形成过程,最合理的是 A.沉积→断裂→褶皱→侵蚀→下沉→沉积 B.沉积→褶皱→断裂→侵蚀→下沉→沉积 C.沉积→侵蚀→褶皱→下沉→断裂 D.断裂→褶皱→上升→侵蚀→沉积 8.右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9-11题。9.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A.花岗岩、石灰岩 B.石灰岩、页岩 C.砾石层、花岗岩 D.页岩、砾石层 10.“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景可能出现在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 http:// A.页岩地区

B.砾石层地区

C.石灰岩地区 D.花岗岩地区 11.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曾经经受水平挤压

B.曾经经受水平拉张 C.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分布

D.适宜建大坝水库 读世界某地区局部图,完成12-16题。

12.图中河流R、S、T段水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A.R>T=S B.R>S=T C.S>T>R D.T>S>R 13.图中河流R、S、T段对应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侵蚀、搬运、沉积 B.沉积、搬运、侵蚀

C.侵蚀、沉积、搬运 D.搬运、沉积、侵蚀 14.R处的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为

A.终年受信风带控制 B.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D.受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 15.由R到S体现自然分异的规律是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 D.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16.流经P海域的洋流可能是

A.秘鲁寒流 B.加那利寒流 C.厄加勒斯暖流 D.几内亚暖流

读下列地质作用景观图,回答下列17-18题。

17.左图景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外力作用的过程是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 18.关于右图中瀑布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岩层断裂,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因为上面岩层较下面岩层软,造成流水的差异侵蚀 C.因为上面岩层较下面岩层硬,造成流水的差异侵蚀 D.因为地壳隆起抬升,形成垂直落差

冰岛位于大西洋中北部,它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冰岛有“极圈火岛”之称。该岛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夏季气温不高,7月平均气温在10℃。苔原是冰岛主要的地带性植被。结合冰岛活火山带分布图,回答19-22题。19.组成冰岛的岩石主要是

A.大理岩 B.玄武岩 C.页岩 D.石灰岩 20.冰岛的活火山带东西两侧的板块分别是 A.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C.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 http:// D.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21.该岛冬季较温和的主要原因是

A.地热资源丰富 B.纬度位置较低

C.受极地东风影响 D.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22.冰岛不适于乔木生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状况 B.干湿状况 C.地形状况 D.地质状况

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读“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23-24题。

23.按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序,正确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岩层越弯曲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现象的形成 B.图中地形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背斜顶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

D.岩石的抗风化能力越低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现象的形成

读风化作用强弱与气候相关表示意图,回答25-26题。25.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②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作用逐渐加强

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26.地表风化壳厚度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回答27-28题。

27.引起海岸变迁的主要外力是

A.海浪 B.流水 C.风 D.冰川 28.图中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 B.海滩 C.沙丘 D.沙堤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29-31题。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 http:// A

29. 关于图5所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斜成岭,背斜成谷 B.地质基础很不稳定 C.②地有可能找到石油 D.②处比③处岩石坚硬 30.若在图5中乙处修建一水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会使图中湖泊不断萎缩 B.河口滩涂增速变缓

C.一定会造成库区周围土地盐碱化 D.使河流下游径流量变幅增大 3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图6中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

A.甲一III B.乙一Ⅳ C.丙一I D.丁一II 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维吾尔族语原意为“陡壁的险峻小丘”)。读图7,回答32-33题。

雅丹地貌示意图

32.典型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东南丘陵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33.我国雅丹地貌典型分布地区湖泊干涸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水资源利用不当 B.围湖造田

C.过度樵采 D.过度农垦

我国有很多以别离和思乡为主题的古诗。读图,回答34-35题。34.“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图中所描绘景色大致出现在 A.华北地区春意盎然时节

B.东北平原小麦收获时期

C.尼罗河正处于一年水位最高时期 D.江南地区烟雨蒙蒙时期

35.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推测,船只所停靠的 位置大致在河流的

A.东岸 B.西岸 C.南岸 D.北岸

右图为板块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36~37题。36.图中板块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7.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A.冰岛 B.非洲东部

C.太平洋东岸 D.大西洋西岸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 http:// 右图为45°S附近某地区的相关数据,其中 ①④处为海洋,②③处为陆地,80°、60°为当 地经度。读图回答第38-39题。

38.①处所属的大洋与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太平洋、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南极洲板块 C.印度洋、印度洋板块 D.大西洋、美洲板块 39.②处向北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现象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B.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C.山地的垂直分异 D.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 40.不属于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外发生的褶皱山系是: A.喜马拉雅山 B.乞力马扎罗山 C.阿尔卑斯山 D.安第斯山

41.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简述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2).乙处地貌类型为,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3).乙地与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按照埋藏条件,乙地为 水,丙地为 水;两地相比,水质较好、流量较稳定的是 地。

(4).丁地在海底地形中属于,该处蕴藏有丰富的 等矿产资源。41.(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2).冲积扇(或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出口 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沉积。

(3).潜 承压 丙

(4).大陆架 石油、天然气、煤、硫、磷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 http://

42.读下图,回答问题。

(1).A顶部缺失的原因什么?

(2).褶皱构造上覆岩层是____________(填外力作用类型)形成的。这个地方的地壳运动状况是怎样的?受过的外力作用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质构造A或B中,要寻找油气在_______找,要寻找地下水在_ __找。(4).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在A还是B?_____。原因是什么?

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不易塌陷;隧道中不易积水 42.(1).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疏松,易被侵蚀而缺失

(2).沉积作用 先出现地壳的水平挤压运动,后来又发生了地壳下降运动 侵蚀(或风化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3).A B(4).A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不易塌陷;隧道中不易积水。

43.读下列地形素描图或地质图”,分析回答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乙,丙

(2).丁图所示地质构造为,戊图所示地质构造为。

(3).某同学认为甲乙丙丁戊五幅图从地形成因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应如何分类,并说出你的理由。分类,理由。(4).下列关于甲乙丙丁戊五幅图所示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 http:// A.甲地形区聚落往往形成明显的条带状,蜿蜒分布于山前

B.一般来说,乙地形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成为人类的聚居地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丁地形区具有天然的洼陷,适宜建设大型水库或者输水通道

E.戊地形区应在本地大力发展水泥加工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43.(1).洪积扇/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沙丘(2).断层/地堑/地垒 向斜

(3).甲乙丙一类,丁戊一类 甲乙丙以外力作用为主,丁戊以内力作用为主(4).ABC

44.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地区发生里氏8.2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约31°N,103.4°E)。四川汶川地震影响范围很大,除吉林、黑龙江、新疆无震感报告外,其他省区市均有不同震感。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世界上的地震大多集中在岩石圈板块交界处,呈带状分布;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是 地震带和 地震带。(2).据图简述汶川大地震后,全国许多地方产生强烈震感的原因。

(3).包括汶川在内的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繁。除了地震以外,还可能有哪些地质灾害?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减轻灾害的措施。。(1).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2).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亚欧板块,造成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这种挤压使汶川聚集了巨大能量,而汶川处于地震活跃地区(我国亚板块断裂带上),能量在此突然间释放,沿着板块裂缝传递,对各板块进行挤压,地层破裂尺度较大,导致其他地区有震感,灾情严重。

(3).滑坡 泥石流

自然原因: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壳运动强烈),地质灾害多发(山体中断层发育);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山体陡峻),岩石破碎(山体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人为原因:人类对山坡植被的破坏(植被的破坏)。

减轻灾害的措施: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恢复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京翰教育中心 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 http://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检测题【参考答案】

1-10 AABCA ABABC 11-20 AABCA DACBC 21-30 DADBB BBCCB 31-40 ABABC CCBAB 41.(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2).冲积扇(或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出口 携带的物质在山前(山麓)沉积。

(3).潜 承压 丙

(4).大陆架 石油、天然气、煤、硫、磷

42.(1).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疏松,易被侵蚀而缺失

(2).沉积作用 先出现地壳的水平挤压运动,后来又发生了地壳下降运动 侵蚀(或风化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3).A B(4).A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不易塌陷;隧道中不易积水。43.(1).洪积扇/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沙丘(2).断层/地堑/地垒 向斜

(3).甲乙丙一类,丁戊一类 甲乙丙以外力作用为主,丁戊以内力作用为主(4).ABC 44.(1).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2).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亚欧板块,造成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这种挤压使汶川聚集了巨大能量,而汶川处于地震活跃地区(我国亚板块断裂带上),能量在此突然间释放,沿着板块裂缝传递,对各板块进行挤压,地层破裂尺度较大,导致其他地区有震感,灾情严重。

(3).滑坡 泥石流

自然原因: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壳运动强烈),地质灾害多发(山体中断层发育);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山体陡峻),岩石破碎(山体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人为原因:人类对山坡植被的破坏(植被的破坏)。

减轻灾害的措施: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恢复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上一篇:安全生产目标及考核指标下一篇:整改情况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