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艺术考察报告(精选7篇)
1.河南艺术考察报告 篇一
赴河南沁阳市永威学校挂职学习的考察报告
马兰教委
贾传文
为深化“三六五”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我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培养业务精通、适应素质教育形势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区教育局选派部分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一行77人,于2009年4月12日至4月22日,赴河南沁阳永威学校挂职学校学习。
在学习期间,我们听取了蔡林森校长的报告,李富兴校长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堂结构的操作模式、“‘四清’是优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赛课是推广课改最有效的教研活动”的经验介绍,参观了永威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听取老师的赛课及领导、教师互评课,浏览了教师的备课、学生的作业、教导处的各种检查表格等,和小学部业务校长、部分教师、学生进行了交谈,参观了学生宿舍、课间操、早操等活动。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研教改等方面,进行观察、思考,与永威学校的老师“结对子”深入班级听课,深入教研组参加活动。经过十一天的考察学习,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理论,具体操作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感受。
一、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
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分四环节:辅助环节(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环节(巡视组织、检测效果)——后教环节(引导更正、发现问题)——训练环节(布置作业、当好监考)。
第一、辅助环节。上课时,教师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然后按“三大目标”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后进行自学指导。教师指导体现“五个明确”即明确“时间、内容、学习方法、达到的标准、考核的方法及要求”让学生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
第二、先学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先学分为两步:先学和检测。“先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读书开始自主学习。教师一是盯住班内的学困生,特别是后十名学生,二是全面了解学情,为下一步的检测和“后教”做准备。为利于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习,教师不说闲话、不做闲事、不板书、不随便走动,站在讲台上进行目光巡视,确保巡视到每个学生。“检测”,一般用口头和笔头两种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学情,操作时选择学困生作为检测的对象,目的就是要 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了解学情。而检测题设计要以课本为主(课后题,课文中),几题4一起更正、点评,易于发现带有倾向的问题,便于找出规律,归纳总结。
第三、后教环节。“后教”并不都是教师讲,二是教师指导下的“兵教兵”。它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更正(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学生兵教兵的过程,先让会的学生教,学生不会教时教师才开口讲,“以学定教”。第二步讨论(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以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在“后教”时的讲是必要的,教师的讲解要注意六种基本方式:一是补充讲解,二是更正讲解,三是点评讲解,四是归纳总结讲解,五是按顺序讲解,六是拓展延伸讲解。
第四、当堂训练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六点:一是精心设计习题,二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是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先复习再做题,四是强调学生作业当堂独立完成,五是教师不当堂完成作业,六是强调学生纠错,有错必究,建立“错题集”。
二、扎实的教研活动促教师专业成长
永威学校的青年教师多。为了让他们最快掌握或基本掌握课堂教学改革,每年暑假,教师提前一个月开学,先学校规、课堂教学模式,再进行集体备课,单独备课,全员赛课等一系列的岗前培训。加强基本功训练,哪项不过关就进补习班,比如教师的粉笔字培训、普通话培训等。
赛课是最有效地教研活动。学校每天都举行赛课,经常举行公开课。每学期每个老师可以轮两到三次,课后每个老师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写好赛后感。最精彩的是蔡校长的评课,他能抓住每个学科的不同特点,一针见血的指出教师授课中出现的错误,并且不留一点情面;李校长的评课专业性很强,细节把握的很好,很有针对性。用这样的实战培训,督促每个教师不仅上好自己的课,还要多看书,多学教学理论。
在平时的教研过程中,学校狠抓了集体备课。备课时,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大家讲教案,疏通教材;然后大家修改教案,比谁改得好;各自改好后,进行集中交流,取众人之长,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执笔、定案;再把定下的教案印发给大家。上课前,个人根据本班实际,再 对教案作适当调整。每节课上完后,必须写好教后反思。集体的智慧、相互间的课堂观摩,真诚的协作精神,严格的制度,敬业的校长,促新教师迅速地走上成功教学之路。提高了教师素质,优化师资队伍。
三、“四清”是优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 “四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符合认知规律,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四清”中,“堂堂清”是基础,“日日清”是前提。“周周清”是核心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才有可靠的保障。否则,课上留下一大堆问题,课后再怎么努力,时间、精力也不够用,“日日清”清不了,“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周周清”“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直至“清”完。最后是“月月清”,就是月考。月考是教学实绩考核的依据之一。每月考核一次,命题原则本着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严格按大纲、教材命题,不出偏题怪题,注重代表性,强调覆盖面,以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弥补。
四、唯旗是夺的目标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永威人的口头禅,走廊上都贴着本学年各级各个学科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比如小学部:三年级语文、数学期末平均分均达到100分,每次统考必须取得全市第一等等。另外,永威学校的每个墙壁都会说话,小标语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比如:拾起一片纸,干净全校人;教师衣着会说话,举手投足显人品,幼儿园的“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 等。
五、我的收获
在考察学习过程中,从他们学校、班级管理,教学模式,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我受益颇多。
1、领导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独特管理
从周一至周五每天早晨,校歌响起,我们就会看到蔡校长第一个站在操场上,抑扬顿挫的早间致辞。虽然他的话我听着很是费力,但从那热情洋溢的语气中,我感受到了一位老人对学生的严管后爱,对这个校园的尽心尽力。平时的走动式管理,更体现出老校长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
2、高效的教学模式充满魅力
从听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这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改理念,充分把时间还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综合学习习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紧张、愉快地学习,当堂完成作业,特别是“四清”的落实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研活动扎实有效
每学期组织二到三轮的赛课活动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每次赛课以后都要把赛课教师按学科排出名次,确定优劣,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对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出示黄牌警告。以利于教师高度重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打铁还需自身硬
蔡校长、李校长他们每天都深入课堂,教研室,听课评课,这与当下一些校长只抓行政工作的做法,实在是天壤之别。他们每节课的评课,点面到位,入情入理。总能发现问题,指明方向。不止能指出问题,更能讲出理由,给出方法。令人折服。因此我认识到,作为一位业务管理者,必须业务精湛,专业素养丰厚,否则工作很难开展。
六、我的反思
通过考察学习,在很多方面对自己都触动很深,“不能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从永威的管理、教学来看,我们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如:教研活动开展的不扎实,不能持之以恒,评课不能深入下去,好话连连,指导性不强,课改模式研究不透,反思不到位等。我们应该学习并借鉴永威之长,弥补自我之短,尽快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力的推进“三六五”课堂模式改革的深入开展。
近期我们将
1、调整思路,明确认识,统一思想,做好专题汇报。
2、修改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为深入推行“三六五”课堂教学改革保驾护航。
3、加大培训力度,挂职教师公开示范,以赛课活动,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
4、研究调整课改操作流程,加强训练,组织学习,使老师明确了解课堂结构流程,以利于操作。
5、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强化“四清”的落实,特别是“堂堂清”的落实,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9.4.27
赴河南沁阳市永威学校挂职学习的
考
察
报
告
贾
传
文
马
兰
教
委
二00九年四月二十七日
2.河南艺术考察报告 篇二
农民画反映了农民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 是农民的现代意识与古朴的民间绘画艺术风格相互糅合而形成的独特绘画形式。它既具有民族、民间的艺术风格, 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时代性。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逐渐形成了陕西户县、江苏邳县、上海金山、山东日照等地的农民画乡。金山、户县等地的农民画已经家喻户晓, 而邳县的农民画却还不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邳县农民画艺术源于农村, 源于农民, 别具特色, 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艺术缩影。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在逐步萎缩, 面临失传的危险。笔者通过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及电子资料等, 梳理了邳县农民画的发展脉落, 归纳出其艺术特色, 并探寻了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
一、邳县农民画发展概述
邳县农民绘画的创作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形成阶段 (50年代“大跃进”时期)
关于农民画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起源于江苏邳县与河北束鹿。另一说法认为起源于江苏邳县、河北束鹿、甘肃庆阳、陕西户县、安徽阜阳、四川绵阳、湖南浏阳等地的1958年‘壁画化’、‘诗画墙’等配合‘大跃进’的活动。”[1]无论哪种说法, 邳县都是全国农民画的发源地之一。
1957年, 当时中国美协的华君武、蔡若虹等人发现了邳县农民画这个新生事物, 并在《美术》杂志上撰文介绍, 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农民画由于受政治运动的影响, 有好的方面, 也有不足之处, 如艺术的夸张成为浮夸风的象征, 但也有真实地反映农村劳动生活的农民画佳作。
(二) 发展阶段 (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后期)
此阶段的农民画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 发展迅速。60年代中期, 邳县农民画出现了不少版画作品, 丰富了农民画的表现形式。但由于农民自身的美术功底不深, 在文化素养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1975年, 邳县正式举办农民画创作学习班, 学习年画、版画、国画等专业性的表现手法, 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
(三) 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邳县农民画步入了繁荣期, 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越来越需要精神文化食粮, 农民画创作活跃。邳县农民画返璞归真, 转变为创作表现民族风情题材的文艺作品。农民画先后送至北京、南京、上海、深圳、沈阳等地展销, 同时还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日本及港、澳、台等地展出, 有1000多件展品被中外美术馆和艺术家收藏。1991年6月, 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称号。1992年, 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组来此采风, 摄制了艺术片《邳州农民画》, 并用英、法、俄、日、西班牙、阿拉伯等6种语言译制, 向国外146个国家发行, 使邳县农民画一时间蜚声海内外。
(四) 商品经济时期 (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 邳县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民画开始与市场接轨。邳县在2004年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2006年, 邳县农民画成功申报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如此, 邳县农民画还早已成为了国际文化市场上的“香饽饽”, 近年来有6000余幅农民画作品在国内外展出, 500多幅获各种奖励, 200余幅被国家美术馆及美、法、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的艺术馆购买、收藏。据了解, 邳县岔河镇以画为媒的夫妻画家邹文才和朱成梅经营的“乡韵文化公司”, 2006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源源不断走向市场的农民画, 不仅为农民画家们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更成为邳县对外最为响亮的一张“名片”。
据统计, 目前邳县全县每年可产生作品一千余件, 骨干作者也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人, 遍布全县农村乡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 邳县的农民画爱好者队伍现已达到一万余人, 农民画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二、邳县农民画的艺术特色分析
在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的今天, 农民画也在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农村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邳县农民画家们创作的源泉, 他们用质朴、新颖的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美好的图景, 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
(一) 题材及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邳县农民画题材丰富, 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瓜果蔬菜、古今人物、神仙异怪、婚丧嫁娶、吉祥喜庆、驱瘟避邪等, 形象自然生动, 贴近生活。画家们以其丰富的想象, 生活化的艺术表达, 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 使作品极具艺术感染力。如农民画家邹文才的作品《集镇》, 就用生动优美的造型, 明快强烈的色彩, 较好地表现了农民赶集时的热闹场面, 作者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历时15年完成的百米长卷农民画《运河之春》 (现存国家美术馆) 则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农民昂扬进取、对美好生活充满感恩的精神。仇奎训的《丰收的南瓜》、《水塘秋色》、《还是醉了好》等作品则以新的视角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感悟。
邳县农民画的绘画种类和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 出现了壁画、年画、宣传画、水粉画、装饰画、连环画、木板年画、喜床画、灶台画、汉画像石画等, 表现手法纯真自由, 使人想到璀璨的民间文化和风俗。
(二) 艺术风格特色鲜明
1. 色彩明快, 对比强烈
邳县农民画既保留了民间传统的艺术特色, 又吸收了当代艺术的绘画技巧。在色彩上, 吸收了木版年画和民间刺绣的用色特点, 色彩对比强烈, 多用红、绿、蓝、黄等纯色, 很少用调和色, 呈现出清新明快、丰富和谐的艺术效果, 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现出独特的地方民族民间艺术风格。如作品《牛耕》 (图一) 就是利用大块的黄、蓝与绿色来表现耕作的劳动场面。同样是表现农民劳作场面的《收麦子》 (图二) 则运用了大面积的黄色, 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联想。
2. 造型夸张随意, 画面丰满充实
邳县农民画发展了传统民间美术最明显的特征, 造型简单、朴实、夸张、生动传神。还有很多复合变异的造型, 将不同的动、植物复合于一体, 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充满生命之蕴, 并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作品《嬉戏》 (图三) 和《舞蹈》 (图四) , 造型复合变异, 虽夸张, 但不失其形。观赏此类作品, 我们能够深入体会邳县农民在劳作之余自娱自乐的欢快场景。
在构图布局上, 邳县农民画吸取了汉画像石的特点:不受空间、时间、地点的限制, 随心所欲。画面饱满, 罗列了作者乐意描绘的所见所闻。同时也受地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 画面以块面为主, 采用一种完全平面化的构图, 流畅的线条, 沉着厚实, 不留空白, 不追求空灵, 而求丰满充实, 打破了一般的三维空间, 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包含了浓郁的民间意味和芬芳的泥土气息, 富有很强的装饰美感。
(三) “我画我心”, 绘出农民自己的“生活之美”
邳县农民画家远望大山大水, 近观田园风光, 品味民俗风情, 生活经验丰富。不仅在画面内容和形式上追求自由, 而且每幅作品都是自己心灵的再现, 表达了一定的意境和审美理想。他们笃信“生活中有画, 画中有生活”, 对他们来说, 任何美好的物象或事件, 都能通过直观的生活体验, 激发内心深处的感情, 进而产生用画笔表现的愿望。所以画家的作品是为农民自己“说话”的, 是为农民“代言”的, 表达农民的思想情感。他们常说, “我画我心, 爱画啥就画啥”, 画是“随心鸟”, 凭爱好和兴趣,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三、邳县农民画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
(一) 面临的问题
经过考察, 笔者发现邳县农民画发展势头良好,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其他发展成熟地区的农民画相比, 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这些问题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方面:
1. 组织辅导活动资金投入不足。
基层农民画的组织机构是县乡文化馆和文化站, 由于基层政府对公益文化事业缺乏足够重视, 对这些单位经费投入不足, 难以定期开展农民画创作、展览、培训等活动。
2. 农民画辅导人员队伍呈现不断萎缩和老化的趋势。
农民画辅导保护工作需要制度来保障机构本身的正常运行, 还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开展具体工作。当今邳县农民画辅导者由于工作长期不受重视和待遇低等原因, 年轻人跳槽, 老同志将要退休, 出现了作画人员严重缺乏, 青黄不接, 人才断层的难堪局面。
3. 市场管理制度混乱。
邳县农民画市场竞争激烈, 管理制度不完善, 受商品画的冲击和经济利益的驱动, 粗制滥造、复制、临摹、剽窃他人作品的现象充斥着市场, 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
4. 传承状况令人担忧。
传承人年事已高且后继乏人是一种普遍现象。传承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思想、经济、历史、文化上的多重原因。比如说, 有的是因为市场狭小, 效益低;有的是因为学艺比较艰苦, 学艺周期长, 行业成才率不高。此外, 邳县农民画还没有专门的商业网站, 仅仅是作为一项民俗或土特产放在政府网站的一角, 寥寥几十个字的介绍显得非常单薄。
(二) 解决的途径
如何解决农民画现存的问题, 把农民画的可持续发展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与市场接轨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农民画的传统特色。把农民画推向市场, 并不是为了迎合或满足文化消费主义者对农民以及农村生活的想象, 农民画家应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所以, 一定要提升农民画质量, 创造出真实体现农民思想感情的原生态的农民画。农民画成功的标准不仅仅是市场的销量, 更是作品的质量。
对此, 我个人提出一孔之见, 希望得到相关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
1. 增加经费投入, 重点培养新人。
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对农民画保护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确保资金真实、及时地落实到位, 做到专款专用。开放文化馆承担农民画的组织辅导工作, 场馆可以利用农闲季节等休息时间, 定期举办农民画辅导班。
2. 成立农民书画院, 建立农民画家档案。
由文化馆创办, 联合专业团体, 成立农民书画院, 聘请有一定组织能力, 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画家担任画院兼职领导和固定画家。
3. 组织展览, 扩大交流。
经常举办农民画学术论坛等各种交流研讨活动, 并定期组织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民画大展,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 加强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嘉兴秀洲等国内其他著名农民画乡的交流, 和它们联合办展, 在国内巡回展出, 促进政府文化部门、专家学者、民间传承人与广大群众之间的广泛交流, 鼓励广大农民画爱好者参与这项事业, 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4. 繁荣农民画市场, 依法规范经营。
针对近年来农民书画市场繁荣的背后暴露出的问题, 如复制伪劣品造成大量艺术质量低劣品充斥市场, 应采取对应措施:一要组织农民画作者学习有关著作法、文化经营方面的法律, 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一旦发现侵权, 可以诉诸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二要加强农民画市场的稽查力度, 保证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 不得复制。
5. 邳县农民画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
我们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搭建邳县农民画展示、保护、传播的特色网络平台, 建立一批专业的宣传网站, 如:淮海/徐州农民画网、邳县农民画网等, 打造出邳县农民画自己的“品牌”。还可进行农民画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 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丝巾、手帕纸、刺绣、床单、挂毯、艺术靠垫、台历、贺卡等一系列的农民画衍生产品。还可以把农民画和民间刺绣工艺结合起来, 打造出具有传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艺术品。
现在的农民画家作画面对的不再是自己的邻居、村民、朋友, 而是文化市场上的买家。这种创作上的转型, 使一些年轻的画家出现了某种骚动不安的情绪, 朴实的农民画变了味。笔者认为走商业化的道路无可厚非, 但要首先保证农民画的本质特征不改变, 要扎根“泥土”, 浓厚的地方特色才是它的生命力。农民画的题材要和地域风情、民间习俗紧密结合, 如果缺失这点, 农民画也就失掉了存在的根本。因此, 如何将地方化与学院化、品牌化结合起来, 在国内、国际树立农民画的声誉, 使农民画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而有特色的新路, 是当今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邳县农民画只要坚持原生态、大众化、时代性的价值取向, 不失根本、不丢本色、不丢文脉, 必定会在中国绘画的百花园中傲然挺立, 永盛不衰。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
[2]夏潮, 吴长江.中国农民绘画调研汇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3.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考察 篇三
[关键词]民族文化;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满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75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6.010
民族文化是指某一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河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共计约145万人,其中回族1 241 085人,蒙古族91 545人,满族75 750人,其他少数民族45 110人[1],是全国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相对于聚居地区,河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较小,居住地域比较分散。在与汉族长期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过程中,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并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从而与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有所差别。长期以来,学界对河南省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略显不足。鉴于此,本文拟在对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这对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2009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2]。河南省作为多民族的散居地,其光辉灿烂的中原文化也是由中原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1.回族文化
河南省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原地域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经过上千年的本土化发展,既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质,同时还具有中原地区的地方特质。具体而言,河南省回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建筑文化。河南省回族建筑文化主要表现在作为回族宗教和文化中心的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上。河南省现有清真寺近千坊,清真寺作为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举办婚丧事务等活动的中心场所,对回族群众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3]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河南省清真寺在恪守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基础上,其建筑风格、布局、装饰等又别具一格。从郑州、开封、南阳等地的一些清真寺来看,其建筑风格充分吸收了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的特点,兼有中阿清真寺的特征。在建筑布局上,清真寺皆以座西向东为正,不同于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的座北朝南布局;在具体设计上,大多数清真寺采用了四合院式设计,这与中原地区传统建筑设计风格相似,不同于阿拉伯的穹顶式设计风格。由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河南省辖区内承载回族文化的郑州市北大清真寺、开封市东大寺、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清真寺、沁阳北大寺等,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饮食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河南省回族群众以伊斯兰教及其教法规范为原则,借鉴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饮食习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回族饮食文化。河南省回族群众主食以米、面、杂粮为主,基本上和当地汉民相同,传统食品有油香、三角、馓子等,油香有大小、甜咸之分。回族家庭若有祭祀等重大活动,常制作油香并分赠亲友邻里。开封地区回族群众在婚丧嫁娶和宗教仪式后,有办“经堂席”(俗称“八大碗”)的传统,“经堂席”以牛羊肉为主,深受当地回族群众的喜爱。此外,河南省回族群众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特色清真食品品牌,如郑州合记烩面、开封马豫兴筒子鸡、驻马店王守义十三香等。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田烨: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考察三是体育文化。河南省回族群众有尚武健身的习俗,不少清真寺都设有习武场,每日晨昏礼拜后,一些回族群众便开始弹腿打拳,相互交流切磋演练。广泛流传于河南省回族群众中的优秀拳种有查拳、汤瓶七势、心意六合拳等。心意六合拳从清初开始一直在河南省回族群众中流传,涌现出了马兴、马三元、马梅虎、卢嵩高、吕瑞芳、于化龙等一大批心意六合拳大师。心意六合拳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武术外,河南省回族群众还经常从事撂石锁、掷沙袋等传统体育活动。撂石锁项目长期在开封市回族群众中流传,清代及民国时期,开封曾涌现出周开元、沈少三等一些撂石锁高手。开封回族石锁队代表曾在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大展风采,多次获得一等奖,目前撂石锁项目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是歌舞文化。河南省回族歌舞颇具特色,比较知名的主要有槐店回族镇的文狮舞和项城市南顿镇的回民秧歌。文狮舞流传于周口市沈丘槐店回族镇一带,属豫东平原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质朴美,主要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演出,由狮子舞、麒麟舞、独角虎舞组成。沈丘县槐店回族镇文狮舞历史悠久,在全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也独树一帜,2007年文狮舞入选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城市南顿镇的回民秧歌也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回族民间舞蹈形式,常年活跃于城乡的春节、开斋节或各种大型集会活动中,是一种民间集体表演,2013年回民秧歌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是节庆文化。伊斯兰教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是河南省回族群众的盛大节日。伊斯兰教历中9月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只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各用一次餐,中间不吃不喝,禁绝一切饮食,称为“把斋”或“守斋”,其目的在于体验生理上的饥饿、干渴等磨难,培养对弱者的同情心。到教历10月1日斋戒期满,将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即开斋节。开斋节当天回族群众早早起床,然后沐浴、燃香,接着到清真寺开展宗教活动,聆听教长讲经布道,还要制作馓子、油香等传统食品。古尔邦节为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古尔邦节也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在节前河南省回族群众先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节日当天,回族群众在清真寺里举行聚礼,听阿訇朗诵《古兰经》等教义。聚礼之后,男子们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准备节日食品以迎接客人。圣纪节为伊斯兰教历3月12日,是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纪念日。节日当天,回族群众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听阿訇们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和创建伊斯兰教等功绩。除了庆祝伊斯兰节日外,河南省许多回族群众也过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与汉族一样吃元霄,看花灯。[4]在中原回族聚居的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回族同胞制作的元宵;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许多回族同胞也要制作月饼。
2.蒙古族文化
河南省的蒙古族多数是元朝蒙古皇室成员的后裔,少数是蒙古功臣的后裔。由于封建王朝复杂的民族矛盾,居住中原地区的蒙古族群众为了生存,采取了隐姓埋名的方式生活,将蒙古族姓氏改为汉人姓氏,使用汉语和汉文进行交流沟通,逐渐失去了使用蒙古语和蒙古文字的能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同姓不能通婚的原故,隐姓埋名的蒙古族先人及其后裔大多与周围汉族通婚,母系基本上是汉族,发展至今已经与汉族融为一体,接受了大量的汉族文化,经济方面也同中原地区的汉族一样从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营,改变了蒙古族原有的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河南省许多隐姓埋名的蒙古族群众开始确认其蒙古族身份。历史上河南省蒙古族有八月十五不吃月饼、不过中秋节的习俗,但现在这一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不少蒙古族人也开始过中秋节、吃月饼。
3.满族文化
目前在河南省留存的满族文化主要有武术文化和舞蹈文化。其一,武术文化。河南省满族武术文化主要有完式九节鞭、完式大洪拳,活动区域在满族聚居村鹿邑县马铺镇完老家村一带。目前全国共有女真(完颜)后裔11 590多人,其中河南省共有 6 600 多人,鹿邑县有5 830多人,完老家村有3 500多人,完老家村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完颜姓氏聚集村。相传河南省满族武术文化完式九节鞭、完式大洪拳由完颜宗弼(又名金兀术)创办,具有悠久的历史,仅限于在家族中传承。[5]其二,舞蹈文化。河南省满族舞蹈盛京舞流传于鹿邑县马铺镇一带。舞者身着五彩旗袍,头戴高耸华丽的旗首(现多称为格格帽),脚穿高底旗墩,手持团扇、手绢等饰物,踏着节拍,欢快地舞动。目前,在完老家村传承人完颜芝萍的影响和带领下,在马铺镇的镇南、镇北、蔡楼等自然村,已组建民间舞蹈娱乐团体10余个,参与人员达1 000多人。以《盛京舞》《寸子步》等为主导的民间娱乐舞蹈,成为许多群众喜欢、乐学、乐演的经典舞蹈,并很快风靡马铺镇周边乡镇。[6]
4.其他少数民族文化
河南省的少数民族除了回族、蒙古族、满族外,还有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52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45 110人[1]。因此,河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除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满族文化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但由于一方面这部分少数民族在河南省的人口较少,而且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群;另一方面还存在作者搜集不全面、挖掘不深入等原因,因而对河南省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总结尚不充分。
二、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先后出台了一些扶持措施,有力推动了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2010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一些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制定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八项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民族文化宣传;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2012年9月,国家民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原经济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在实施有关文化工程中加大对河南省的支持力度,保护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支持河南省实施少数民族文化重点保护工程,支持加强少数民族精品文化建设。[7]
1.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成就
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业已得到重视。
一是成立了相关少数民族文化社团。为了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河南省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社团。2011年成立了河南省民族书画院,隶属于河南省民族团结发展协会,成员大部分是河南省少数民族书画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办院宗旨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充分发挥各族艺术家的特长,广泛团结热爱艺术事业的各界人士,坚持“两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通过各种笔会、艺术研讨、书画展览和艺术培训等活动,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2014年周口市沈丘县成立了由20多名机关/社区退休干部、学校退休文艺教师和广大文艺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少数民族艺术团,其成员大多为回族。少数民族文化社团的成立,为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是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名人人才库。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0〕79号)和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河南省民委按照个人作品获得过省级及省级以上奖励的标准,对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名人情况进行统计,建立了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名人人才库。截至2013年7月,河南省共有少数民族文化名人108人,其中,书法绘画71人,摄影雕塑12人,剪纸2人,戏曲12人,文学创作10人,其他1人。少数民族文化名人来自河南省各行各业的少数民族群众,有干部、工人、农民、教师等。河南省民委计划今后每年对全省少数民族文化名人进行统计,及时更新人才库,以进一步推动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举办了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自1982年开始,河南省每4年举办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现已举办7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为河南省各族人民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大舞台、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载体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阵地。2007年,河南省民委、省文化厅、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举办了首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展,收到来自省内外的作品907件,内容涵盖了书法、绘画、摄影、剪纸、汴绣、烙画、根雕等,作品主要反映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场景及其独特的文化风貌。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举办,对于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经费支持。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管理单位还提供经费,用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2012年,河南省民委与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召开了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负责人和教练员座谈会,制定了《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管理办法》,下拨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补助经费10万元。此外,河南省财政曾拨付文物保护经费300余万元,专门用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工作。[8]
2.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由于不能得到稳定的资金投入,相关工作缺乏可持续性,在政策落实、人才培养等方面也缺乏有力支撑。二是少数民族文化社团建设有待完善。少数民族文化社团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无论是从数量上来看还是从质量上分析,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社团建设都相对不足,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社团的发展。三是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河南省有一些民族乡镇、民族聚居村还没有建立民族文化馆、民族文化站、民族文化大院等文化机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公共文化设施十分简陋,当地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十分有限。四是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基层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需要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河南省比较缺乏国内外知名的少数民族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性人物,需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创新培养方式。五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中,河南省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正在加速消亡,需要加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和整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亟需加大保护力度。
三、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些建议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中原文化建设的重要优势资源,发展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推动河南省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中原地区全面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资金投入力度
针对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扩宽投入渠道,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领域。一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捐建或助建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馆、民族文化站、民族文化大院、民族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通过捐助机构、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另一方面,采取激励措施,对投入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活动等建设的民间资金进行物质奖励或税收减免。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并扶持民族城市区、民族乡镇、少数民族聚居村开展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
2.深入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与西北、西南、东北等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相比,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有着较为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例如,河南省清真寺的建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汉族建筑的特点,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系。与中原地区丰实厚重的汉文化相比,河南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显得不够充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河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展特色旅游、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省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体育项目竞赛,以及传统文艺等民族文化表演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深入挖掘整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产业化运作,不仅可增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认识,还可增强这些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促进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展。
3.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是推动河南省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培育、发展和壮大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既能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能传承、发展和弘扬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
河南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等一批重要的政策性文件。这些文件在税收、金融、土地、财政、工商等方面给出了诸多优惠措施,为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有其鲜明的特色,如回族、满族的舞蹈、武术,这些特色文化都可以通过培育和扶持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将对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带动作用,将给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4.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才队伍建设是其根本。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河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将各级各类少数民族文艺专业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发展纳入其中。其次,应完善少数民族文化机构编制、人员配备、财政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城市区、民族乡镇、少数民族聚居村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应通过设立民族乡镇、少数民族聚居村基层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人才进行培养,可以与相关高校、相关文化团体开展合作。同时,还应通过建立健全民族城市区、民族乡镇、少数民族聚居村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专兼职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培训、轮训力度,有计划地选送一批有能力、有特长、热心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层专兼职骨干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才能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
总之,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原文化建设的重要优势资源。发展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推动河南省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河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二处.河南省民族经济统计汇编:2013[M].郑州:[出版者不详],2013:1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EB/OL].( 2009-07-23)[ 2014-11-12].http://www.gov.cn/zwgk/2009-07/23/content_1373023.htm.
[3]李尊杰.河南百坊清真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
[4]穆殿春.青海回族与河南回族风俗习惯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80.
[5]李现理,王进海.鹿邑三项传统民族文化同时命名“县级非遗” [EB/OL].(2014-12-18)[ 2014-12-25].http://hn.ifeng.com/hnzhuanti/henanshengzhiguanxianshi/lvyou/detail_2014_12/18/3306002_0.shtml.
[6]张莹莹.鹿邑特色文化站:以文惠民乐万家[N].中国文化报,2015-01-29(12).
[7]新华网.国家民委出台《意见》 全力支持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EB/OL].( 2012-09-04) [2014-12-25].http://www.ha.xinhuanet.com/ttxw/ttxw/2012-09/04/c_112946570.htm.
4.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篇四
湖北省党政考察团
2008年第6期 ——他山之石
近几年来,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中州河南一马当先、率先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迈上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新征程。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5058.1亿元,居全国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8位。特别是发展县域经济,成就卓尔不凡,经验难能可贵,令人刮目相看。
为了学习借鉴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做法和经验,5月9日—11日,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率领湖北省党政考察团,赴河南省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活力之强、亮点之多、效益之好、变化之大,令考察团全体成员深感震撼、深为钦羡、深受启发。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印象
河南省辖18个地级市、158个县(市、区),总人口9869万,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食品、纺织、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河南承东启西、连贯南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在考察学习过程中,大家对河南感受最深刻、印象最主要的是四个方面:
(一)县域经济发展快。2002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六个突破”:一是2007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624.4亿元,比2002年增长99.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6%,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二是县域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427亿元,比2002年增长152.9%,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51.1%,比200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三是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四是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1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五是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支出超过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9倍和3倍,收入超5亿元的县(市)20个、超10亿元的4个;六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两年突破两位数,去年达到3852元,比2002年增加1637元。全省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强县(市),2006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前10强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200强行列,其中巩义市、新郑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分列第52位和第100位。在第7届中部6省百强县(市)排位中,河南省占了42个,其中在前10位中占了6个。我们这次考察的巩义市,2007年GDP达到289.4亿元,增长19.4%;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88元。县域经济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爆发点、增长点。
(二)农产品加工业做得好。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快、质效好,走在全国前列。省委提出,要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河南从“天下粮仓”变为“国人厨房”。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18家,粮食、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和255万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500亿元,在全国的排位超过浙江、江苏、广东,由第5位跃居第2位。河南食品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率高,每10箱方便面中就有3箱出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中就有5根出自双汇,每10个汤圆中就有6个出自三全,每10个饺子中就有5个出自思念。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大,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100个,过5亿元的有24个。漯河市双汇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总资产70多亿元、员工4万多人,去年屠宰生猪1000万头,年产肉制品12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类联合加工企业,肉制品产量和生猪屠宰量分居世界第3、4位,2007年完成销售收入303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双汇集团雄心勃勃,要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末,使年销售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新郑市是我国红枣主要种植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孟庄乡农民石聚彬从承包濒临倒闭的乡果品厂一个车间起步,带领乡亲念枣经、发枣财,逐步发展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红枣加工企业——河南好想你枣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年加工大枣2万多吨,带动数千户枣农致富。孟庄镇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枣,每个农户种一亩多地10多棵枣树,年可增收6000多元。
(三)工业发展势头猛。我们考察的县(市)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在建、新建项目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如火如荼。他们发展工业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巩义市只有80万人、千余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当年毛主席视察该县回郭公社社办企业时曾盛赞农民办企业,“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而今,巩义工业仍在全省一马当先,2007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75.8%。我们考察的该市工业园,企业总数达到600多家,2007年有196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完成销售收入430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34家,超10亿元企业8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上市企业6家,是中西部地区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级市。新郑市近几年引进项目280多个、到位资金7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3%、54%。走进新郑市,路旁的大小食品企业随处可见,从缤纷的广告中即可发现:统一、光明、伊利、蒙牛、康师傅等食品行业巨头都在这里抢滩中原。市领导告诉我们:全市仅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就有164家。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3亿元,增长16.6%;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增长42.9%;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28.6%。这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市,已经成为工业化水平在全省领先的地方。临颍县过去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几年确定了“全党抓经济、重点强工业、关键上项目、核心增投入”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推动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食品加工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共有360个企业,年加工小麦132万吨,相当于全县小麦年产量的7倍,此外,玉米、蔬菜、肉类年加工能力均突破100万吨。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112.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几近2/3,被誉为“平原农区工业化样板县”。
(四)干群开拓精神强。河南省不仅经济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使我们深受感染。全省各地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都十分强烈,只要有利于发展,就敢打破常规,敢为人先。郑东新区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不争论、埋头干。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将使郑州与开封连为一体。五年来已投入500多亿元,开发50平方公里。该规划设计系通过国际招标,由世界顶尖的日本黑川公司完成,它引入了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以及环境城市等众多先进的理念,体现了新颖的创新和独到的风格,在2002年“世界建筑师联盟年会”上获得“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我们参观的会展中心,气势恢弘,蔚为壮观;设备先进,亚洲一流。超前的发展理念、优越的发展条件,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荷兰飞利浦、韩国LG、台湾台塑集团、美国杜邦、日本日产以及国内著名企业海尔、安彩、乐百氏、希望、宇通等纷纷进驻。临颍县南街村在争议中发展壮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敢想、敢干、敢于斗争、敢于坚持”。村党委一班人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使该村成为全国闻名的“红色亿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河南干部群众抓发展有一股钻劲、韧劲,找准着力点,咬定青山不放松。漯河市瞄准食品加工业发展方向,十年磨一剑,发展成为“中国食品名城”。双汇集团由过去一个小小肉联厂发展成为今日全球肉制品行业巨头,就是靠不断地打破常规、抢抓机遇、奋勇争先。我们此行到达漯河市时,该市刚刚召开招商引资百日会战动员会,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大干一百天,努力实现邀请参加第六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的重要客商2000名以上,签约生产性项目100个以上,项目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的总体目标。在交流中我们还了解到,河南省自上而下建立了责任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在发展经济社会方面,各级政府都有硬指标,各级干部肩上有担子、身上有任务。全新的机制促使干部群众人人思进、干劲十足,始终围绕更高的目标而努力,为着更快地进位而奋斗。
二、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经验
河南基本省情与湖北大体相似,他们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对湖北来说弥足珍贵,可资借鉴。
(一)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支撑。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大工业基础比较薄弱、81.9%的人口和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等省情,确立了强省富民的“两大战略”,即一手抓“中原城市群”,他们喻之为“柱石”(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城市);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他们喻之为“基石”。提出“实现中原崛起,既迫切需要中心城市这个‘柱石’更加高大,也迫切需要县域经济这个‘基石’更加坚实”;特别强调“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决定着全省跨越的步伐,决定着中原崛起的进程”。他们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中原城市群一起,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战略支撑,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地理清思路、创新措施,持之以恒地营造环境、形成合力,锲而不舍地谋求突破、推进发展。
(二)建立健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04年以来,河南省先后确定巩义等6个县(市)为重点扩权县(市),享有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实行计划直接下达、财政直接结算、经费直接划拨、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税权部分扩大、政策直接享有等;同时对新密等41个县(市)赋予省辖市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二是制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从2006年起至2008年,省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计划2009年至2012年,省财政每两年安排6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奖补资金,奖励经济强县和经济社会发展快、质量好的县。从2004年起,省级营业税除省投资的跨市经营企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企业所得税除重点企业、特殊行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个人所得税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全部下划市县。对财政困难县(市),分三年逐步取消原体制上解。除特殊收费项目和中央规定的规费外,取消省、市两级对县(市)非税收入分成。落实“三奖一补”政策,建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3年来已奖励县(市)资金56亿元。三是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扶持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免于工商税务登记,免收有关税费。四是改善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建立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各商业银行调整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扩大农信社支农贷款规模,要求农业主产区的农信社每年农业贷款投放量达到信贷投放总量的80%以上。引导各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吸收的储蓄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鼓励支持县(市)和民间经济组织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担保机构。五是改进建设用地管理。科学调整和修订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财政的外,其余由县(市)征收并用于耕地开发复垦,将通过空心村治理、砖瓦窑场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形成的集体土地,作为存量建设用地异地置换使用。优先保证县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允许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以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形式进行有序流转。
(三)不断推进县域改革开放。一是强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25%,减少乡镇153个,清退分流乡镇人员19万人。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巩固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县乡财政改革取得实效,96.8%的乡镇实行“乡财县管”。二是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积极推进县域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采取改组改造、租赁转让、破产兼并等形式,基本完成了县域公有制企业改革任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每两年召开一次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在新郑等7个县(市)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户籍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四是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对外开放重点县由最初的23个扩大到52个。2003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县(市)发展到l1个,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县(市)由2个发展到12个,出口超1亿美元的县(市)发展到8个。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是激励经济强县(市)和发展快县(市)增强竞争优势。2006年,省政府决定每两年安排3亿元资金,对20个经济强县(市)和10个发展快的县(市)各奖励1000万元,且允许从中列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有功人员。从2009年开始,将奖励总额增加到6亿元,对“20强10快”县(市)各奖励2000万元。二是扶持困难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对13个困难县(市)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工业小区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加大对4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投入,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4.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3.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43.1亿元,共有42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三是支持产粮大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全省基本实现大范围旱涝保收。特别是2005年以来,河南省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市)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四是扶持畜牧重点县(市)加快发展。先后设立专项资金扶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市)、31个生猪调出大县(市)发展,推动畜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养殖场户发展到60.5万个,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578万吨,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五是鼓励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五)不断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市)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一是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机制。规定巩义等五个重点扩权县(市)的党委书记由所在省辖市的市委常委兼任。对埋头苦干、做出贡献,在一个县(市)担任党政正职8年或党委正职5年以上的干部,经考察可提拔为副市(厅)级干部,并要求其分别留任2年和5年以上,以鼓励县(市、区)党政正职扎根基层、干事创业。这次在漯河市考察时参与接待工作的新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国志同志,就是这一政策的受惠者之一。他深有感触地说,这项政策既可鼓励干部扎根基层创事业,又可防止干部“跑官要官”误事业。二是积极探索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机制。将省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乡(镇)延伸机构党的关系,明确为属地管理,赋予县(市)党委对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延伸机构领导干部的任免建议权,并要求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以地方管理为主。三是不断完善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河南省目前的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三大板块21项指标,增加了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以及人均、可持续发展等指标,更好地体现了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并把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结果纳入县(市)领导干部考察任用内容。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近几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县域经济仍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体制机制不活等。我们一方面不能妄自菲薄、灰心丧气,要重新审视省情、正确分析我们的比较优势,看到我们的长处,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能盲目自满、夜郎自大,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是要奋发有为、敢想敢干。面对各地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形势,面对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境外和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等大好机遇,面对我省具有一系列比较优势、县域经济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后劲等有利条件,我们要有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树雄心、立壮志,自加压力、自强不息,敢闯敢冒、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抢前争先,奋力开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二是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外地的好经验、好作法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谋划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不能缩手缩脚、畏难不前,要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努力营造超常规发展的小环境,想方设法破解用地、融资等方面的难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对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现实检验。三是要不尚空谈、真抓实干。河南郑东新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得益于他们不宣传、不争论,先一步一个脚印地干起来,用发展的事实来证明自己、说服别人。解放思想的成果要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凡是有利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事、凡是认准了正确的事,就要不被外界的非议所扰,不为各种困难所惧,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不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决不罢休。
(二)必须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战略。河南的经验证明: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赖以发展、实现富裕的根本所在。工业强,则湖北强;工业兴,则湖北兴。没有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就缺乏支撑和基础。近几年河南县域经济之所以发展较快,就是因为牢固确立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发展工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之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的地方,慢就慢在工业发展上。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县”理念,坚持把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作为坚持“一主三化”方针的核心举措来抓。一是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坚持重点突破、持续用力、连年推动,扶持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把支持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回归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境外特别是沿海产业转移,力争每年引进一批企业、新上一批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二是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要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坚持走集约集聚发展的路子,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要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决定成败。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仗,培育壮大自己的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切实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努力避免县域经济发展趋同化。四是要不断改善发展环境。要增强政府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真正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好用地难、招工难、融资难和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联结起来。他们认为食品工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是永不衰败、潜力无穷的产业”,提出要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我们考察的双汇集团、奥星实业等企业,就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食品工业的典型代表。湖北农副产品极其丰富,水稻、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淡水养殖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是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最大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对比河南省,我们在农产品加工这篇大文章上做得很不够。必须站在新的视角,深刻认识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发挥农业优势、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的重大意义,把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快取得大的进展、实现新的突破。力争用3—5年时间,彻底改变我省粮食、林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带动力不强的状况,真正把我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
(四)必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要针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借鉴河南的一些成功做法,研究制定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有实质性突破:一是要继续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可以考虑将扩权县(市)范围扩大到全省所有县(市),全面实现省对县(市)项目、资金、计划、信息直达。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只能由省、市(州)管理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外,一律下放至县(市)管理。二是要建立县(市)财力稳定增长机制。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税收增量部分全额返还给市、县,由各地统筹安排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实行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中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现有政策;省财政安排的支持工业化和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都要向县域经济发展倾斜。三是要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在实行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力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试点项目区整理出的土地可以全部置换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还可以考虑将城镇周边国有农(林)场的土地、丘岗坡地改造的土地,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于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优先保证县域重大工业项目、重点加工型项目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所需建设用地。四是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各类资金到县(市)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激励机制,建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借款支持县(市)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创新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优质企业上市。
(五)必须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是靠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全省干部群众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蔚成风气,县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快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发展县域经济的合力。一是要强化中心意识。邓小平同志说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摒弃部门利益和小团体意识,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多在服务上做文章,在服务经济建设中找准位置,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找准发挥职能作用的结合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领导干部,要坚持围绕发展干、围绕项目转,少搞迎来送往的应酬和文山会海的虚功,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办实事。二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决策形成的关键人,又是决策落实的重要推动者。要克服重决策轻落实、重部署轻督办的不良倾向,经常亲临现场、靠前指导、一线督查,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创新在一线、突破难点在一线、识别干部在一线,弘扬真抓实干、雷厉风行、认真负责、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三是要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办法,完善评价体系,增加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以及人均、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指标,并把考评结果纳入领导干部考察内容。探索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机制。四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对长期在一个地方埋头实干、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适当提高职级待遇,并保持相对稳定。通过干部制度改革,鼓励干部扎根基层、艰苦创业。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奖励力度,扩大奖励面,提高奖金额度和用于奖励贡献突出个人的比例,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5.河南艺术考察报告 篇五
情况的考察报告
(2009年7月7日)
6月25日至7月5日,由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榆阳区委政法委等同志组成的考察组,对吉林省农安县、河南省漯河市农村技防工作建设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学习,考察组认真听取了农安县综治办、漯河市综治办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现场参观了农安县万金塔乡、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漯河市召陵区姬石乡和翟庄街道办事处等5个乡镇(办事处)、2个派出所和10个村组(社区)。现将这次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印象
这次考察,两地的农村技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农安县的平安创建总体工作情况:第一,治安防控机制新。农安县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是以人口聚居区和案件多发区域和时段为重点,突出抓好农村防 的意义、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使加强技防理念扎根于群众之中。
漯河市的平安创建总体工作情况:第一,领导高度重视。从2007年起,漯河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把“加强技防工作、推进平安建设”作为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列入全市重点工作台帐,狠抓落实。市委、市政府把技防工作作为年终创优评先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体系。市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予以支持,同时,成立了以市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多部门参与的技防工作领导小组,市综治办实行技防工作月通报制度,通报结果直接发送县区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进度慢的单位责令其主要领导说明情况,限期整改。第二,多途径筹集农村技防资金。一是财政出资。漯河市每年安排200万—400万元平安建设奖励资金,重点支持农村技防工作。各县区、乡镇也都拨出专款用于农村技防建设。到2009年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农村技防资金4000多万元。二是单位扶持。漯河市综治办与市驻村办联合下文,要求各级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村官所在单位,对所驻村农户安装技
件逐年呈下降趋势,群众满意度逐年上升。在2008年河南省开展的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漯河市的安全感达到95.14%,居全省第二位。今年5月份被中央综治委授予“2005—2008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
二、两地农村技防主要形式和特色
农安县和漯河市在农村技防工作中有很多创新举措,很有特色,对我们具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
1、农安县万金塔乡的“平安之声”大喇叭。该工程主要是将大喇叭安放到一个村的中心位置(一般以村小组长家为主),设定一个固定的报警电话号码与广播相连接。农户一有警情拨报警号码,由村小组长通过广播大喇叭就立即传出报警声音,并喊话求助。这就要求小组长的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印制便民服务卡,将电话号码公布出去。广播员以小组长家的成年人为主,每天安排有人值班;同时,将全乡村民小组联系电话集中上来统一印制通讯录,便于日常管理和使用。
平安互助网。平安互助网是建立在 “平安之声”大喇叭的基础上,利用联通公司免费发放的平安互助传声器(每月联通公司收取15元月租费)连接到 “平安之声”
开会没场地的实际问题,变行政命令为政府服务。四是服务经济作用。可以用来发布致富信息、科技知识、化肥价格、粮食价格、养殖、招工等实用信息。五是文化阵地作用。可以在群众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茶余饭后,选播一些群众喜爱的曲目,满足农村文化娱乐需求。六是商业创收作用。大喇叭除提供公益性服务以外,也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实行有偿使用适当创收。经乡村审批同意,可以为合法的商业行为做宣传,收入用于补贴人员工资、电费、维修维护费用等,保证大喇叭正常运转。
主要设备:大喇叭两个(榆林市场价,真美牌25瓦的每个80元)160元,功放机一个(榆林市场价,容宁牌100瓦每台500元),平安互助网传声器一个约120元(山东省厂家生产),麦克风一个(25元),广播专用线每米约4元(根据实际情况购买),全部共计约800多元。
2、漯河市郾城区的“无线遥控联网自动报警系统”。无线遥控联网自动报警系统是由乡镇指挥中心、村主控室和农户遥控器三部分组成的技术防范装置,即农户配备
为kl-8828b可接入2560户,价格为4800元)。村主控室安装一台256路无线接警主机(型号为kl-8824可接入256户,价格为600元),四个无线转发器(型号为kl-8831c每个可转发50户,每个300元),紧急遥控按钮200个每个15元。村设备共计4800元。
漯河市主要使用洛阳康联电子公司的产品。
3、商户自动红外报警器。商业门店安装红外线自动报警装置,和派出所安装的无线接警主机进行联网,一旦有警情发生,派出所内的监控平台立即自动显示报警信息,并迅速出警处置。这种类型主要适用于乡镇所在地的村和沿街门店。
主要特点:这种报警装置可以发展成为有偿服务。漯河市此项工作是由商户向购买派出所自动报警器,每月向当地派出所每月交付20元维护费,同时当地派出所每年从中拿出20元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保值为1万元。一旦商户被盗或其他原因产生损失,由保险公司向商户赔付。
主要设备:镇派出所安装一台无线接警主机(可与无线遥控联网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商户自动红外报警器
6、漯河市保安服务公司。该公司是挂靠在公安部门的专业性机构,业务涉及技防、人防、犬防、武装押运、特勤支队、物业公司等领域。技防实行市场化运作有偿服务,由保安公司给每个用户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全天候监控,并给各技防用户购买保险让各技防用户“零投入”、“零风险”。同时该公司组建成立了专职治安巡逻队实行24小时定点巡逻,一旦用户发生警情3分钟内赶到报警现场。
三、启示和建议
通过考察学习,农安县和漯河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在农村技防工作中的创新特色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刻启示,确实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技防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平安创建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平安创建的满意率和知晓率,切实使平安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1、推行 “平安之声”大喇叭。针对我市部分县区的农村群众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有些群众居住地距派
1也可以使派出所快速出警,为破案创造有利时机。
4、推行自动红外报警器。目前城区个体商户除了加强自身防范以外,基本没有由政府或政法机关组织的治安报警体系。自动红外报警器与派出所接警主机联网,报警及时,出警迅速。
6.艺术考察报告 篇六
王一夫
(12级油画 2012030106)
考察时间:2015年10月
考察地点:北京(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央美、清华美院、中国油画院、798艺术区、大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宋庄艺术区、大师与大师作品展)
摘要
2015年10月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为期两周专业考察正式启动。作为一名艺术生,艺术考察不单单是一门课程还是我们一段必不可少的美好经历,多走出去看多走多听,会让我们的思想得以提升。本次考察意义重大考察的地方非常具有代表性,有国家宝藏聚集地——国家博物馆,有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有重点美术类院校——央美、清美,还有具有代表性艺术区——798、宋庄。因而这次考察对于美术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意义非凡,我们都倍感珍惜。
关键词:美术馆
博物馆 艺术区 美术学院 美术考察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主体大楼仿古阁楼式,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该馆还担负着,主办各种类型的中外作品展览,进行国内外美术学术交流,建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料等重要功能 我们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了黄河哺育——马建飞油画展,马建飞油画展以母亲河——黄河为题材生动展现了黄河地理风貌,运用多种手法生动描绘了母亲河黄河。作者坚持贴近大地贴近现实的主义观,在面对陕北大自然之时,他努力思考油画的表现语言,注意把握画面的色调,画出了黄土高原的色彩意境。
接下来我又参观了重返单纯—明艺术展,此次展览意在展现吴山六十年来在中国人物画方面的探看到了吴山明先生的中国人物画,常漂亮一些技法非常熟练,我深受
—吴山明先生索,我画面非启发同时对于吴山明先生对艺术的追求更让人佩服,很欣赏也很感激老先生对中国画做出的贡献,看到吴山明画的林风眠画像,百草园还有些人物画,真的很喜欢,从本次的展览中我对中国画有了新的认识,也提高了我的审美意识,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最后还欣赏到了王雷用报纸创造的艺术作品,真的很惊叹,也是我受益匪浅,有些事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有时候想不到,这次中国美术馆的专业考察欣赏到许多艺术家的作品收获很大也感觉到自己的 专业水平和前辈们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接下来我要加强自己专业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国家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一座系统展示中
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长年推出十余个常设和临时性展览,不愧是管家博物馆真的很大很漂亮。首先我参观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览以历代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八个部分,其中有很多的奇珍异宝如:三星堆面具、四羊青铜方尊、秦兵马俑、唐三彩等,较为全面的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规模之大、种类之多不禁让人惊叹不已,真的很佩服古代人们的精湛技术。
其次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采用了大量的文物和美术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回顾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级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带下,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通过“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看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也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从历史经验及教训中我们得到“落后就要挨打”由于清朝后期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等政策导致与世界失去联系,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朝逐渐走向了衰落的局面,因而中国近代史又称屈辱的近代史,所以历史教训我们要时刻谨记。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爱国人士发起救亡图存的道路,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一些爱国人士发起了反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失败了,从而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责任,开始探索建设新中国,最终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期间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以此来鞭策我们不要忘记历史,通过考察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从而为我们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期间也有许多优秀美术作品产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也是我做梦都想看到的,在这一时刻终于看到了真的很开心,同时受益颇丰。
最后参观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友好往来 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大美木艺——中国明清家具珍品”以及“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等等,真是大开眼界,真的感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的了不起,有许多名画真品技术之精湛堪称精品,同时也看到开国大典等优秀美术作品,陶瓷艺术也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央美、清华美术学院
央美、清美中国两所美术学院是中国很好的艺术院校,堪称中国艺术发展的前沿,在这里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前辈,也是广大美术学子梦寐以求的殿堂,多么希望能在这里读书学习,只可惜自己不争气。在两所院校我也看了本科毕业展,通过考察发现我们的确和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的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当然中央美院清华美美的一些硬件条件比我们好,这也是其中的条件之一,担主要的还在于我们本身没有做好,需要更加努力。通过考察发现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的学生作品做的很大胆而且很有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设计材料也很独特,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题材也大不相同,真的很独到很独特,我要好好的反省寻找差距,要迎头赶上以至于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798、宋庄艺术区
怀揣艺术梦想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移居宋庄、798从事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他们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断的努力着,即使北漂的生活很拮据,但是艺术家们却不放弃仍然在坚持自己的梦想追求,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回头想想这些艺术家们已经都很优秀了,但是他们还是在不断学习,我们的专业又不怎么好又有 何理由不努力呢!参观了那么多的作品,我也从中体会到艺术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要有好的成绩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学习实践在学习在实践,通过知识的日积月累,相信会取得不错的结果。
大师与大师展
大师与大师作品展在中华世界坛展出,作品主要展示了徐悲鸿和他的四位老师的作品,可以说质量是相当之高,很幸运的是我有幸的欣赏到了。展出的每张作品都堪称精品,都很具有代表性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需要我们用心的去读画,去领悟其中的艺术价值。其中有些罗马奖获奖作品其艺术欣赏价值更是不可估量,所以我们更应该用心去读画去学习。我们对于徐悲鸿并不陌生,他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者,他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我们都比较熟悉徐悲鸿画的马,但是你是否知道徐悲鸿的牛也是画得很好的,例如徐悲鸿的【牧童】,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期间描画的牧童与牛,是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事实对其童年的美好回忆。画面以水牛、草地、儿童宁静和平的江南水乡生活,水牛粗燥的皮肤用大笔墨表现而孩童细嫩的皮肤则用双钩加淡色渲染两者产生强烈对比使画面更显精彩丰富。通过本次展览的考察我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总而言之大师就是大师,我们要向大师学习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与美术鉴 赏能力,为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7.河南艺术考察报告 篇七
在郑州宏达汽车有限公司, 考察团察看了农村小型商品混凝土运输车系列产品和新型预拌砂浆运输车、搅拌罐、背罐车等产品。公司为满足农村市场不同用户需要, 根据省散办要求, 组织技术力量对农村小型混凝土搅拌车的产品方案进行了完善, 已研发出3立方、3.5立方等规格, 形成3大系列8种规格产品。农村小型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既可以和搅拌站配套使用, 也能单独加料作搅拌机使用, 并以其性能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 在农村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此, 考察团给与了高度赞扬和肯定。
到达驻马店西平县后, 考察团首先对农户使用商品混凝土进行了现场察看, 随后召开了粤豫两省散装水泥交流座谈会。省散办刘焕胜副主任主持会议, 西平县政协主席王梅军致辞, 驻马店市商务局于明标局长介绍了驻马店市和西平县的经济发展情况, 县政协常委、金鼎商品混凝土公司董事长董宏伟介绍了公司发展历程, 介绍了近几年在省、市散办指导下, 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下乡进农户取得的成绩。
广东省散办副主任林林介绍了广东省的散装水泥工作。对这次学习考察得到的周密细致的安排表示感谢, 并且对河南农村推散工作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表示一定要把河南的经验结合广东的实际落到实处。
【河南艺术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河南艺术生高考新政策09-04
河南省普通高考艺术统考分数段公布08-29
艺术考察报告11-12
西安艺术考察报告10-24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习报告10-18
河南农村发展报告08-22
河南社会调查报告09-03
河南大学专项学分讲座报告08-16
广西采风艺术报告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