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共14篇)
1.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 篇一
中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决策部署,结合中山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立足优势特色产业,聚力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现代农业集群,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二)发展目标。各镇区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从2018年开展启动实施花木、水产产业园创建活动,至2020年,全市创建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加速提质增效,形成园区强农的农业产业兴旺新格局,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为启动创建年,启动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在
2革基金、农业信贷担保资金和各级财政资金的引领拖动撬动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打造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群。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结合职能定位,对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鼓励商业银行为新型经营主体开发低息、中长期贷款产品,为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地方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基金,对入园企业予以增信,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创建支持。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四、建设条件及创建程序
(一)建设条件。围绕1个主导产业,符合“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的全产业链要求,按照资源禀赋优越、产业突出、生产链条完整、资源要素集聚的原则,突出产业园的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主体功能,对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所在镇(区)应按照以下原则确定产业园创建区域与范围:
一是产业基础较好。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为基础,能够提供满足加工原料需求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种养生产基地。
二是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园有明确地理界限和一定区域范围,建设思路清晰,发展方向明确,全面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产业园建设与当地产业优势、发展潜力、经济区位、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并与有关规划相衔接。水、电、路、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
三是生产方式绿色。种养结合紧密,农业生产清洁,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全面推选“一控两减三基本”,绿色生态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广泛应用,符合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要求,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健全,养殖业布局位于适养区且具有规模化、标准化的污染处理设施,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四是品牌营销突出。建立了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发展、监管和保护制度,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提高。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与销售网络健全,质量效益水平较高。农产品质量控制高效,构建了严格高效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机制,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程可监控、风险可评估、事件可处置。
五是规模经营适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园区建设主导力量,体制机制创新活力迸发。通过农民承包地入股、托管等方式,促进规模化土地资源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有效解决土地碎片化、生产松散化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匹配,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物流及金融、保险、信息等产后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
六是增收机制完善。农民与市场主体间构建了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从优势特色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增速较快,建立了农民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有效机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
七是政策支持有力。主导产业与产业园创建政策体系较为完
2.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 篇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单位和个人,按《苍溪县公务员奖励暂行办法》给予奖励。对年度内未完成消债目标的单位和主要领导,不得评选先进;未经财政部门审核、县政府同意,单位擅自举债的,对该单位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单位主要领导由县政府党组建议县委就地免职并追究相应责任;对因未履行债务管理职责或弄虚作假造成决策失误等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管理工作,事关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调整,目前,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类型主要有财政补贴、参股经营和贷款贴息;扶持的方式主要有有偿资金、无偿资金、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管理的模式主要有合同模式、委托(协会)模式、公司加农户模式。双牌县自1989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扶持了一批产业有优势、生产有规模、原料有来源、科技含量高、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途、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2009年,双牌县产业化龙头企业万亩原生态茶叶基地建设项目和三鑫竹木地板扩大生产线贷款贴息项目双双被纳入国家农业产业化项目笼子,这是首次获得国家产业化项目。近日,双牌县按照省、市农发办的要求从产业化项目的立项和建设管理两方面入手,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要想取得预期的效益,选项立项是关键,建设管理是重点,两者缺一不可。
1 规范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管理工作必须抓好选项、立项这一关键
产业化经营项目在农业开发项目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直接将公共财政投入企业,其财政资金的公共性必须通过企业的发展和带动,间接地体现出来,所以项目的选项、立项就显得尤为关键。
1.1 明确选项的指导思想,坚持立项原则
选择什么样的企业进行扶持,如何选择扶持的对象,这涉及到一个选项的指导思想与立项原则的问题,它贯穿整个前期工作。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农业开发的有关政策规定,我们认为产业化经营项目
究刑事责任。选项立项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开发为民的指导思想。农业开发要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是否带动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是否扶持的基本条件。针对我县实际情况,要重点扶持能消化当地主要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型企业和能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把是否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是否与农民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动机制作为立项的首要条件。
坚持发展主导产业的原则。在进行产业化经营项目选项时,要体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规模、发挥优势的原则。双牌是一个林区小县,竹木、生姜、反季蔬菜、潇水河面网箱养鱼、花卉苗木和经济果木是我县六大主导产业。凡是符合这六大主导产业的加工或流通企业,不管是否是龙头企业,我们都应积极关注,跟踪进行管理,符合条件的进入项目库,重点予以扶持。同时对那些在主导产业中处于龙头或领先地位的企业,我们还应主动上门,宣传开发政策,力争立项支持。
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产业化经营项目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效益低下或不明显的项目坚持不予扶持。要着重考核申报企业效益的真实性、全面性,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有些企业眼前似乎很红火,名声在外、产销两旺、效益也不错,但从发展角度看不具备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原料来源受限制、产品市场受阻,或者企业机制不活、科技含量低,这类项目就不能立项扶持。
坚持扶持重点的原则。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资金是有限的,对项目的扶持只能起引导作用,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资金分散、项目繁多、面面俱到、平衡照顾。要把有限的资金整合到龙头企业上来。一是对农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二是对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要连续立项,重点支持,做大做强。三是对发展好、潜力大、科技强的成长型、外向型企业重点扶持。在产业化经营项目选项时,对那些产权明晰、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企业经营者事业心强、具有现代经营理念,诚实守信的成长型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通过扩建和技改,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同时,优先扶持产品科技含量高,转化增值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
1.2 严格立项条件,规范申报程序
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调整,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方式有了很大改变,惠农程度越来越高,赋予项目实施单位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想得到扶持,就必须有较强的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所以项目立项条件是硬性的、明确的、具体的。
要提高对产业化项目选项工作的认识。农业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选项,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一项政策性、预见性比较强的工作,对于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的成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高度重视,加强调查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开发政策,将选项工作融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
坚持逐级申报、越级考核的做法。根据国家和省发布的产业化项目选项公告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各种形式发布农业开发产业化项目申报信息,县级要主动做好有关企业的立项申报申请,对照开发政策进行初步把关后报市级入库,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逐级申报过程。在此基础上,市级根据县级择优申报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及专家深入项目申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杜绝包装粉饰,对每个申报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研究。这样既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不会遗漏,同时又防止对企业进行过分包装,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状况,对立项决策产生误导等情况的发生。
1.3 加强产业化项目立项评审
项目评审是产业化项目立项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就是选好项目,提高农业开发项目整体素质和建设效益。根据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和我们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我们认为项目的评审工作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对项目申报的各类指标进行综合评估。(1)对项目规模、生产建设条件和技术评估。主要包括项目规模及布局评估、资源条件评估、项目物资供应条件评估、环境保护评估、厂址选择评估、生产技术方案评估、科学技术推广方案评估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评估。(2)对市场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可研报告中有关产品需求情况、市场前景的分析;项目产品规格、质量、市场定位、营销策略是否得当、生产能力、产品性能、价格、销售对象与方式等进行评估。(3)对资金筹措方案、使用计划进行评估。主要包括项目资金筹措方案评估、资金投入是否符合“集中投入、规模经营”原则、金融机构贷款的承诺文件、资本金来源及数额评估、无偿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开发政策、有偿资金还款能力评估,以及企业资信情况。(4)对财务分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项目产品成本费用、销售收入及有关税费的评估和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5)对管理运营机制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企业带动能力评估、企业运营管理机制是否合理高效、与农民利益联动机制是否可靠稳定。同时,对企业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特别是对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诚信度进行综合评估。
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制定不同的评审标准。项目评审要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资金配套和偿还能力的可靠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农业开发产业化项目的前期工作如此重要,要求各级农业开发部门,特别是领导要高度重视,真正将此项工作列入领导的工作日程,坚持政策性、技术性,切不可拍脑袋,更不能卖人情。要选出一批符合政策,农民欢迎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立项扶持,做大做强企业,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 规范和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管理工作必须抓好建设和管理这一重点
产业化经营项目选准后,要用活用好农业开发专项资金,将项目建设好,实现扶持的目的,达到扶持的效益。作为农业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部门,责无旁贷。
2.1 抓好项目建设实施
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建设主体是龙头企业,农业开发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实施企业的宣传,让他们正确认识并严格执行农业开发政策,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明确项目建设的时间进度要求、项目质量要求,使企业真正确立项目的主体地位。
制订科学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项目实施的依据,同样也是上级进行验收的依据,它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能否取得预期效益。产业化经营项目计划下达后,要按照项目计划组织编制实施方案。
严把无偿资金安排使用关。农业开发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农业开发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要求,严格控制产业化经营项目无偿资金的使用方向,进一步明确只能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培训和前期工作等,坚决杜绝将无偿资金用于经营性设施的建设,真正发挥无偿资金的公共性。特别要注意,产业化项目实施企业用无偿资金建设基地的问题,这应该成为产业化项目实施建设的一个重点,要按照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要求,搞好基地建设,并注意基地的整体形象。
2.2 强化项目管理
按计划管理。项目计划是项目实施方案制定的依据,更是项目实施建设的依据。产业化项目管理中,要始终以计划为准绳,确保各项计划任务做足数量,做足标准。
采取资金控制的管理手段。项目资金是项目建设实施的源泉,要利用项目资金加强对项目管理的控制。一是要千方百计配足各级财政资金,并对企业自筹资金的到位进行管理,可以要求企业按照计划使用自筹资金进行超前实施,确认自筹资金已按计划足额使用到位后,再拨借或报账财政资金。二是通过有偿资金的拨借,控制项目工程实施进度与质量。可以采取按计划一次性签订借款合同、按项目工程建设进度进行拨借到账的办法来加强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的管理。三是通过对项目无偿资金的报账把关,加强公益性基础设施、科技等项目工程建设的管理。凡属无偿资金投资建设的工程,必须全部按照土地治理项目要求,实行单项工程验收合格报账制。在这里,要强调单项工程验收终身责任制问题,凡是单项工程验收,必须由县级开发部门分管负责人和业务负责人签字,这是实行报账的依据,相关人员要负起责任。
强化管理责任制。各级农业开发管理部门,特别是县级开发部门,要真正担负起项目管理的责任,在年度项目计划下达后,不能一批了之、听之任之,要明确专人紧跟项目实施,保持与项目实施企业的密切联系,督促企业按序时进度组织实施好项目。
2.3 强化项目检查验收
坚持项目建设中期检查制度,做好建设进度月报统计上报工作。抓好项目竣工验收。年度项目除进行必要单项工程验收、报账和有偿资金拨借外,项目建设竣工后,要认真组织项目建设的总体验收。对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年度验收要以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为依据,检查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其中要重点检查项目资金是否按计划使用到位,特别是无偿资金的使用是否偏离农业开发政策,项目基地是否按计划建设到位。同时,检查项目建设有没有带动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项目验收后,要充分使用项目验收的成果,真正体现奖优罚劣,对项目建设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企业,可以连续投入、不断扶持。
3.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 篇三
《意见》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粮食供求形势,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意义十分重大。要牢固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基础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改进物质装备,加快马铃薯主粮产品的产业开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相关热点问题,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做出了解答。
1.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提出马铃薯产业开发,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二,是如何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趋势。其三,是如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是顺势而为、因势而动之举。
其意义表现在:一是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的有益探索。二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三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四是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有益探索。五是带动脱贫致富的有益探索。
2.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答:在思路上,重点是“实施一个战略、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一个战略”,就是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一个理念”,就是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三个重点”,就是选育一批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建设一批优质原料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
在原则上,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不与三大谷物抢水争地。二是坚持生产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统一。三是坚持产业开发与综合利用相兼顾。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五是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协调。
在目标上,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3.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重点任务。
答:马铃薯产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加力推进,确保取得实效。重点是“五大任务”:一是以资源禀赋为前提,优化主食产品原料布局。二是以消费需求为引领,开发多元化主食产品。三是以品种选育为带动,强化主食产品原料生产技术支撑。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研发主食加工工艺和设备。五是以营养功能为重点,引导居民消费主食产品。
4.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保障措施。
答:重点是“六个方面”:一是加强协调指导。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四是搞好产销衔接。五是健全标准体系。六是加强宣传引导。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篇四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作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农业优质高效发展、职工持续稳定增收。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年,哈密瓜种植面积缩减到1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面积达到6000亩;小麦、饲草种植面积6000亩;蔬菜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畜禽存栏2万头/只。
二、具体做法
(一)做优哈密瓜产业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每年推进1000亩哈密瓜精品园创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园区林路渠配套合理,引进优质、抗病的品种,推广膜下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统一重大技术措施,哈密瓜商品率达到85%。积极引进哈密瓜深加工企业,修建哈密瓜保鲜库,延长哈密瓜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哈密瓜文化产业,建设集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瓜园,宣传哈密瓜文化。
(二)做大畜牧业
1、落实职工多元增收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大田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专业化从事畜牧养殖工作。
2、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3、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合作社与饲草种植职工签订饲草订单合同,按时足额保证牲畜的饲草供应。
(三)发展蔬菜产业
以现有的设施大棚为基础,积极发展大田蔬菜种植,建设5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一个,由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品种,为区域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
(四)发展其他产业
1、招商引资助力结构调整
引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种植适合区域生长的作物,企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农场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地。
2、新作物引进示范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其他经济作物进行试种植,不断总结经验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经济效益较好在农场逐步推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全场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现状。
5.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 篇五
近几年来,我县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全县已基本形成了“果菜药畜”四大特色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基地达60多万亩,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年活动,举全县之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配合县委政府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县广播电视台制
订以下宣传报道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围绕“果菜药畜”四大主导产业,突出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经营组织,服务体系四大重点,利用电视系列报道手段,长期不间断宣传报道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成功经验和发展前景,以达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示范推动作用,努力为全县产业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栏目设置
在《郧阳新闻》中开设总栏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设“三农工作集锦”,“农业产业化建设巡视”、“新农村建设动态”三个子栏目、每期节目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片头,节目播出中打子栏目题花。“三农工作集锦”子栏目主要报道农业农村工作及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成就、经验;“农业产业化建设巡视”子栏目,重点报道农业产业化推进进程,建设动态等,“新农村建设动态”子栏目,主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报道好重点村的建设。
三、报道选题
1、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果菜药畜”四大主导产业,从基地的规划、办示范样板到形成特色经济板块,进行全面跟踪报道;重点报道一批具有一定示范辐射作用的典型种养大户。
2、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做好政策宣传,营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舆论氛围,重点宣传白泉酒业、甘特食品,金丝蚕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品牌,报道这些企业对产业的示范推动作用,给农业带来的具体实惠。
3、生产经营组织,大力报道各种农业专业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从新闻的触角探讨“支部+协会”的组织形式,宣传推广“公司+中介+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农户股东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报道这些组织形式一手连农户、一手连市场、一手抓技术服务、一手抓市场销售,在市场与农户中架金桥、促进农民增收事迹。
4、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大对支持服务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相关的报道。
四、报道要求
1、每期节目报道要以点切入,由点到面层层展开,充分利用电视报道手段,尽可能采用现场主持、同期声等,文稿结束后加注记者感言。
2、画面丰富、声画统一,杜绝两张皮。
6.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 篇六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畜牧、水产)厅(委、局、办)、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有关部门: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提升国家、区域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试
行)
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约束的根本出路。为了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一、目标和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一)合理划分责任,强化协同配合
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中央主要负责体系建设的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和管理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落实产业发展任务,支持地方间建立区域农业产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等,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地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各类科技资源,落实统一规划和区域布局下的相关任务,做好涉及本地的机构、设施、人员等相关条件保障工作;地方与地方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本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工明确的原则,共同推进本区域内的产业发展。
(二)遵循产业规律,推动协调发展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合理配置种植、畜牧、水产等产业间和区域间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条块结合,稳定、持续和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三)强化制度设计,建立内在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从各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在内容设计、任务分解、协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系统化、制度化设计,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协作;通过基地、人才、项目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四)稳定经费渠道,提高资金效益
按照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规律的要求,在明确中央和地方以及依托单位投入责任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产业基地建设、地方政府和依托单位资金等的有机衔接,避免重复交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任务、结构和职责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二个层级构成。
针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置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个首席科学家岗位。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设一个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个研究岗位。其主要职能是:从事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与集成,解决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咨询;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监管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运行。
根据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个试验站站长岗位。其主要职能是: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
三、管理体制 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根据决策咨询、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权责明晰的原则,由农业部负责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专家组和监督评估委员会。各组成部分人员不相互兼任。
管理咨询委员会负责审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分计划,统筹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综合评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状况及其贡献。管理咨询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管理咨询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各体系运行管理情况。
各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负责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和分计划中的相关任务,组织开展相关科技活动,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业务活动。执行专家组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和功能研究室主任共同组成。
分产品(领域)分别成立监督评估委员会。负责对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含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进行监督和评估,以及对体系中有关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监督评估委员会由行业管理部门、主产区政府主管部门、相关学术团体、推广机构、行业协会、产业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代表以及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
四、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一)任务确定
每五年周期开始的前一年,由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组织本体系内的人员,全面调查征集本产业技术用户包括中央和主产区政府部门、推广部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进出口商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的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经执行专家组讨论梳理后,提出本产业技术体系未来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计划,报经管理咨询委员会审议后,由农业部审批后下达。
(二)执行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审批下达的五年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和分计划,制订本体系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分解方案,经执行专家组讨论通过后,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本体系内的每个功能研究室和每个研究岗位、综合试验站和站长岗位。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与功能研究室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研究室主任、综合试验站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站长分别签订任务委托协议,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和首席科学家与农业部签订任务书。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根据任务委托协议和任务书开展相关研究与试验示范工作,并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
执行过程中,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向相关部门(单位)提出支持立项建议,促使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与体系内的研究相互衔接。综合试验站收集、分析和整理本区域生产实际问题、技术需求信息和疫情、灾情等动态信息,及时反馈到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经会诊并提出明确意见和建议后上报中央有关部门。
(三)考核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内部绩效考评制度。每,由首席科学家根据任务委托协议内容指标,组织对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各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
监督评估委员会根据任务书内容指标,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根据考核结果,对未完成任务书任务指标的,提出整改要求。
每五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综合考核不合格的,调整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功能研究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各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和站长的相关资格。
五、遴选方式
(一)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功能研究室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现有中央和地方的研究、教育机构择优产生,不作为法人单位。依托单位必须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条件、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团队,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依托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单位)或所在地政府有较高的积极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首席科学家由农业部提出候选名单,征求相关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同领域专家意见后,由农业部确定。
首席科学家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各研究领域优势特点、技术需求、以往承担农业科研任务等情况,在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农业科研基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引智基地等建设依托单位中选择推荐功能研究室候选名单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学术团体组织评议后,报农业部公示批准。功能研究室依托单位隶属地方的,还应征求相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意见。
功能研究室主任由首席科学家提名,征求功能研究室依托单位意见并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功能研究室的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由功能研究室主任提名、执行专家组研究确定并征求所在单位意见后报农业部公示批准。同一功能研究室的岗位由不同单位的人员组成,首席科学家可以兼任其中一个科学家岗位。
(二)综合试验站
执行专家组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考虑生态特性、产品特色、优势区域代表性、综合试验示范工作需求、以往承担农业科研项目任务等情况,推荐拟设立综合试验站的候选名单,同时提出每个综合试验站站长的建议名单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由相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从中确定拟设立的综合试验站及站长名单,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
在地方的中央级科研教学机构进入综合试验站候选名单的,需征求主管部门(单位)意见并报农业部公示后批准。
六、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国家授予建设依托单位。建设依托单位可依法协商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等。同时,在特定情况下,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收集整理的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信息、技术经济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生产贸易信息等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免费提供,实现开放共享。
七、保障措施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在现有体制下,探索建立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新路子,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需要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在资金、人员、设施条件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
(一)资金来源与保障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由基本建设支出、仪器设备购置费、基本研发费、人员经费等构成,由中央和地方、依托单位共同承担。
为了保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顺利运行,存量经费维持原渠道不变,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体系建设的基本研发费和仪器设备购置费补助。基本建设支出、体系内人员经费等由依托单位按现有渠道解决。
(二)人员保障
依托单位主要负责体系中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党政关系、人事管理和后勤保障,保证人员的科研时间,提供必要的研究辅助人员,为人员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负责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障和支持。
体系内全部岗位和人员实行五年聘任制,在被聘期间,仍可视其所在单位的岗位和职责,承担相关工作任务,享受相关福利待遇。如未续聘,其工作岗位及人事关系等仍由所在单位按相关制度管理。
所有聘任人员均需保证优先完成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所承担的科研、试验示范和培训任务,需要承担其他科研任务的,首席科学家需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批准,其他人员需经首席科学家同意后上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批准。聘任人员应自觉接受体系内相关制度的管理,享受体系内相关政策,保证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生的技术成果优先交给体系及相关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部门使用,不得在企业兼职。
(三)科研设施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均依托现有农业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
依托单位应保证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功能研究室的办公条件和实验室条件建设、仪器设备使用和试验示范用地(或设施);保证综合试验站的办公条件建设、试验示范用地(或设施)建设;保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执行层级在业务上的垂直管理和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四)制度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应逐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建设。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体系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体系,优化体系内相关人力资源的聘用、保持、发展、评价与调整等工作。通过绩效考评制度建设,建立更加合理的体系建设与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通过知识产权和成果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共享、利益分担的机制。通过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实现信息和技术开放共享,做好体系建设的动态监控管理。
(五)做好试点
7.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 篇七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1月11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发展与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召开了2014年度工作会。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42家联盟发起单位近10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四化同步”和保障粮食安全,总结了农业装备联盟运行发展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形势和任务,提出要发挥好联盟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作用,扎实推进联盟各项试点工作,积极依托联盟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整合资源,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要瞄准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生态安全, 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技术预测和战略研究,组织推进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统筹项目、人才、基地,以技术创新带动技术标准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8.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 篇八
1.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产业规划不科学 目前农业生产已由原来的计划生产进入了按市场需求生产阶段,粮食生产已经取消了定购任务,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由于规划不科学,农户自由种植、自由调整、盲目调整,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形成了小而全、多乱杂的农业种植格局,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
1.2市场信息化服务网络不健全 千家万户的农户分散经营,根本没有能力抗御市场的风险,对市场的需求信息不仅缺少,而且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未能最终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1.3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 个体经营、小农意识、组织化程度低而导致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化组织程度低,如菜农只能任凭批发商和经销商定价。
1.4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明显 由于种养的面积小,加上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质量低,导致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1.5农业企业规模小 一是涉农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榆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产量、效益比较小,对当地的种植业带动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是种养殖规模小,都是小而全的企业。一方面,小型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规模的种养殖企业所提供的加工原料有限,同样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6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越来越少,不仅影响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农业生产靠千家万户的分散投入达到面貌的巨变是不可能的。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对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解放思想,强化以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意识;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服务,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协调好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9.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 篇九
(草案)
县委、县政府:
2015年7月1日,XX项目建设管理中心负责人、XX有限公司总经理XX,经与XX公司协商,就正式收购“XX商城”项目全部股权达成意向。
现就依托“XX商城”项目和XX项目,开发建设“XX现代农业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有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现代农业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二)项目地址
XX省XX市XX县
(三)项目建设及运营单位
XX项目建设管理中心、XX有限公司
(四)项目代表人
XX
(五)项目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搭建国内领先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服务平台,并依托服务平台集成包括园区建设、作物种植、产品储藏、加工、销售等模块在内的各项服务体系,其在最大程度上涵盖了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服务平台及各服务体系的搭建完成,能够有效整合并综合利用XX县的农业资源,全面提升XX县现代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六)项目建设期
-1-项目建设内容繁多,涉及到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中包含了综合服务平台所依托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服务平台自身的建设及构成服务平台各体系的建设(如园区建设、种植体系的完善、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打造等等),因此项目建设期相对较长,可分为三期完成:
I期:主要是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XX农资城建设与完善);搭建综合服务平台;
II期: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
III期: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示范种植及机械化种植等。
(七)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2亿元
二、项目的载体和平台
项目载体和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XX一线两点布局。
(一)XX农资城
在XX县城北将XX新商业城“XX商城”重新定位,命名为——XX农资城。其规划总占地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60万平方米,目前项目首批建设用地面积130亩,总建筑面积85000平方米,首批施工面积47000平方米完成主体验收,已取得预售许可证。
XX农资城划分为三区一中心:农机农资综合经营区、农特产品经营区、仓储冷链物流配送区及全功能综合服务中心。XX农资城将打造成为集农机农资、农特产品、仓储物流、服务为一体的XX现代化农业一站式综合体。
(二)农特产品展示体验馆
在XX县城南XX广场规划建设XX农特产品展示体验馆。其属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体验中心,涵盖了XX农产特色文化内涵、农特产品的生产加工流
-2-程、产品特点及优势,以休闲体验的形式展现给公众。
三、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在XX打造一个农业现代化综合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搭载各个功能服务体系,包括园区建设服务体系、作物种植服务体系、产品加工服务体系、产品销售服务体系、产品储藏服务体系、技术支持与协作体系等。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各功能服务体系,提供涉农产业全功能服务及涉农金融服务,通过公司+经营主体(包含合作社农场及其他经营组织)+农户,实现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产品产需对接,打造品牌农业(绿色有机农产品),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竞争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和“互联网+农业产业”行动,实现涉农产业链参与各方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全面提升XX现代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一)园区建设服务体系
园区建设服务体系的目的是打造XX县的农业产业孵化基地,培育和发展以农民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方面,项目建设单位投资建设200~300亩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将农特产品采摘、特色文化体验、休闲观光旅游元素融入示范园中,致力于打造品牌农业及旅游业;另一方面,项目建设单位通过自身的带动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或合作社、个人)兴建农业产业创业园、电商创业园、休闲农业园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并依托现代农业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其提供完备的技术指导、人才推荐、市场渠道、资金配伍等服务。
(二)作物种植服务体系
XX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粮豆作物90万亩,经济作物63万亩。大面积的条田适合机械化耕作。
为提高种植效率,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促进XX县农机现代化的发展,现
-3-代农业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并完善作物种植服务体系,引入农民土地代种模式。以联合社(农资合作社+各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形式,对社员所种植的集中连片的大田作物(至少5万亩为一区)进行机械化耕作,开展土地规模化种植及集约化经营,既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又便于轮作倒茬,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大田作物的大批量农产品可由综合服务平台代为加工、储藏、销售。
(三)产品加工服务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是贯穿一、二、三产业,衔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突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组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产品加工可分为初加工及深加工,初加工使农产品发生量的变化,深加工使农产品发生质的变化,深加工能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并完善产品加工服务体系,首先,将“徐福记”营养保健粥的生产加工线引进XX,推动本地农特产品的深加工发展。其次,为推动本县绿色农业的发展,引进保罗微生物酵素菌肥生产加工流水线,进行有机生物菌肥的生产和销售。最后,引进农产品精包装加工流水线,对XX县特色农产品进行精包装生产,并通过综合服务平台的网上商城进行销售,打造XX的品牌农业和农产品。
(四)产品销售服务体系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
-4-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并实行互联网+农业的产业模式,搭建与“淘宝网”、“京东商城”的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通过XX广场农特产品展示体验馆,让消费者对农产品全生产环节及价值进行体验学习,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XX农特产品在全国范围推售。
(五)产品储藏服务体系
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对大宗农特产品、新鲜果蔬、禽肉、鱼等进行贮藏、保鲜,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便民直营店”的一条龙产业化运作模式,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提供初级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站式服务。
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粮食银行的建设,通过建立粮食银行促使农民改变存储粮食的传统观念,使农民的存粮变成商品或部分商品化,减少存粮损失,提高粮食的使用价值,改变粮食消费习惯。粮食银行产业化后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也能够对粮食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六)技术支持与协作体系
农业现代化综合服务平台与XX农业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XX服务体系”,共同组建服务团队。为以农民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相关经营主体,提供围绕农业产业规划、合作社运营管理、农产品产需对接、合作社资金
-5-互助、农业项目申报等五项系统模块为内容的农业产业相关的培训、咨询、顾问服务等。
四、项目建设的优势条件
(一)XX区位优势明显
一是交通便利,京四高速、沈通高速,101线、康彰线、304线、303线,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京沈高铁均经过XX,使其成为上述庞大交通网中的重要一结;二是地理优越,XX地处XX经济圈,XX及其周边城市群对天然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为XX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生态环境优越
XX于2002年通过中科院生态所县域环评,是XX省少有的几个取得全部合格的县之一。这一先决条件,使XX成为XX及其周边城市群健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
(三)资源优势独特
东部以花生、蛋鸡业为主,西部以蔬菜、杂粮、果品业为主,北部以肉牛业为主。XX土质条件、生态环境尤其适合“黑色农产品”黑豆、黑花生、黑芝麻等杂粮的种植。其中全县花生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产量达2.8亿公斤;黑豆作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种植面积8万亩,年产黑豆2.4万吨,其中40%销往国外。
(四)农业基础较好
近年来,XX县相继承担并实施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蔬菜保护地建设项目等,有效地改善了XX县的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全县保护地面积达8.9万亩,其中暖棚4万亩,冷棚4.9万亩,蔬菜保护地面积15万亩,暖棚栽培模式为每年两季生产,为现代农业产
-6-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五、需要政府支持协调的事项
根据我公司对该项目的规划,现特恳请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为我司进行项目建设及生产,解决如下事项:
1、需要在政府层面上支持我司综合服务平台整合资源的建设;
2、我司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并进行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优良项目引入到平台上,为我县农业全面发展助力;
10.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 篇十
一、主要成绩
(一)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生猪产业超常规突破性发展。近一年来,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突破性发展生猪产业的决定》(黔江委发[20xx]33号),全区各街道、镇、乡,区级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到20xx年实现年出栏无公害生猪120万头(力争实现200万头)的目标,按照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养殖现代化的思路,制定了现代化养殖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实施、建设方案,全面启动 “11661”工程。完成1个一级扩繁场,30个二级扩繁场建设,培育100头以上养殖大户2343户, 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08个,1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个,生猪人工授精站31个,培训业主1.26万人。1-10月出栏生猪31.51万头,存栏生猪52.91万头(能繁母猪4.54万头),畜牧产值4.29亿元,同比增长89.82%,预计年底存栏62万头。二是烤烟产业在重大自然灾害中稳步发展。以主攻质量、科技兴烟、提高效益为重点,全区完成烤烟种植面积6.85万亩,收购烟叶10.95万担,上中等烟比例占75%,收购均价9.7元/公斤,实现产值5391万元。三是养蚕产茧突破万担大关。全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重庆市“高效生态蚕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在我区实施的机遇,巩固5万亩在地桑园,完成补植补造桑园8815亩,强化养蚕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产茧14300担,较去年增长56.7%,蚕农收入实现12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同时,2400绪缫丝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00万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场平。四是猕猴桃产业取得新进展。全区已栽植猕猴桃11763.3亩,分布在6个镇、乡,23个村、居委,种植农户达2850户,户均规模为4.1亩。今年挂果面积2310亩,产量412吨,与去年相比增长58.5%,产值210万元,出口产品169吨。五是高淀粉薯类产业和蔬菜等产业快速发展。完成高淀粉薯类5万亩,播种蔬菜7万亩。蔬菜产量12万吨,增产2万吨,产值1.2亿元,增长20%,其中出口2600吨。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山葵、花椒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20xx年,全区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以发展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型企业群是为突破口,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努力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区级龙头企业由去年的10家增加到13家,市级龙头企业由去年的3家增加到6家,全年可望实现生产总值突破2亿元,比上年增长30%。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生猪养殖业、加工企业不断入驻。今年以来,我区已有重庆百发肉类加工有限公司、重庆雨润牧业发展公司、重庆丰润牧业发展公司、重庆天雍农业发展公司等4家生猪养殖、加工企业落户,为我区生猪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基地。
蚕业公司实现超千破百。公司以巩固桑园,加强养蚕设施建设和“六化五配套”技术推广为基础,全年收购蚕茧14028担,实现销售收入1815万元,上缴税金75万元,实现利润105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48.9%、18%和15.4%。
蓬江食品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公司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加大投入,提高质量,不断创新,开拓市场,全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实现利税3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30%。
博龙食品公司。公司全面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宽融资渠道,保障生产经营,革新技术攻质量,20xx年销售粉丝、粉皮1300吨,完成产值1400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0%、30%。
11.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目前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合作组织有待成熟和完善,多种经营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有关的合作组织帮助解决,我市的农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发展规模偏小,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聚合效应差,联结 企业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的发挥受到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服务水平还不高,相关功能还没有发挥作用。加之我市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资金、技术、人才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占据比例较低,农村二、三产业还很落后。
(二)区域布局不合理,地方特色不明显
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狭小的区域内进行,产业间,品种间存在明显的类同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对一些传统的产量低、品质差、市场无销路的农产品舍不得,放不下;而对一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考虑自身条件和市场因素盲目引进,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反而造成不良影响。这里既有市场信息不灵、供求关系不稳定导致价格和决策失误的原因,也有行政干预过多和“形象工程”、“样板工程”的引导偏差。
(三)品种、品质结构不优化,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市农产品的优质品率较低,面临的问题是品种不优,品质不高,大路货多,畅销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少,农产品科技含量及标准化程度低等。而现阶段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的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等方面还是薄弱环节,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使得农产品深加工不够,规模化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农业关联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没有形成
目前,我市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相互脱离,使农业的产中环节仍处于仅仅为产后环节生产原材料的地位。不仅无法分得产后加工、销售环节产生的部分利润,反而是大量利润流向产后加工、销售环节,加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独自为政”,农业关联产业相互之间缺少信誉度,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共同体,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向产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
二、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
(一)发展质量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低质产品积压、优质产品畅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使农业发展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农产品生产经营都必须同时具备相当强的资源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农产品质量不高,己成为影响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市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目标。应立足于资源优势条件,依托加工企业,对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型高淀粉玉米、加工型脱毒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品种的引进改良和示范推广,实行标准化管理,无公害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监测,严格按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产地和产品认定,创品牌、出精品、系列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由谷物类食品为主导向动物性食品和果菜类食品转变,转向更有利于健康、安全和享受的高档次、高营养、保健的食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与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市场变化趋势相适应,大力发展林果、蔬菜产业及其后延关联产业的生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结构体系。从种植业内部来看,在提高单产和品质,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瓜果蔬菜和优质饲草产业。
(三)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
只有依托 “ 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确定农产品的加工与营销,带动优势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一批农产品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政府科技部门要给予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指导,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积极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增加销售渠道。要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财政、金融扶持方式。同时,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运销、保鲜等中小企业和中介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业链间的运作机制,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共同体。
(四)合理配置资源
结合客观实际,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 加速土地经营权平稳流转,进一步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和土地资源, 克服农业生产“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原始模式,建立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 实现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新的跨越。
三、结束语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就应该提升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 使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中得到共识和重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新农村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燕,李海涛,郝跃颖.衡水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分析探讨[J].地下水,2009,(01).
作者简介
12.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 篇十二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为核心,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 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 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实现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增强产业竞争力, 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在全国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优势区域 (含农场) 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 通过创建活动的示范带动, 力争到2015年, 全国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 其中达到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占规模养殖场总量的50%,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排泄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2010年创建500个生猪标准化示范场、400个奶牛标准化示范场 (小区) 、300个蛋鸡标准化示范场、200个肉鸡标准化示范场、50个肉牛标准化示范场 (小区) 和50个肉羊标准化示范场 (小区) 。
三、创建内容
(一) 基本要求
参与创建的规模养殖场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具备养殖场备案登记手续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养殖档案完整, 两年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且无非法添加物使用记录;种畜禽场须具备《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1. 生猪:
能繁母猪存栏300头以上, 育肥猪年出栏5 000头以上 (含5 000头, 下同) 。
2. 奶牛:
存栏奶牛200头以上。配套挤奶站有《生鲜乳收购许可证》, 运送生鲜乳车辆有《生鲜乳准运证明》。
3. 蛋鸡:
产蛋鸡养殖规模 (笼位) 在1万只以上。
4. 肉鸡:
年出栏量不低于10万只, 单栋饲养量不低于5 000只。
5. 肉牛:
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
6. 肉羊:
农区年出栏肉羊500只育肥场或存栏能繁母羊达100只以上的养殖场;牧区年出栏肉羊1 000只育肥场或存栏能繁母羊250只以上的养殖场。
(二) 示范创建内容
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创建的主要内容有:
1. 畜禽良种化。
因地制宜, 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 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
2. 养殖设施化。
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 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3. 生产规范化。
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 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 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4. 防疫制度化。
防疫设施完善, 防疫制度健全, 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5. 粪污无害化。
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 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 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四、重点工作
(一) 开展宣传动员
农业部召开示范创建启动工作会, 统一认识, 统一部署。各省区具体负责本区域内的示范创建工作, 细化工作方案, 成立创建技术专家组;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积极营造示范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 确定创建单位
农业部根据各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核定不同省区不同畜种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数量, 相关省区负责分解到县。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将自愿参与创建的养殖场户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农业部畜牧业司备案。参与创建的养殖场户数量不得超过核定创建数量的20%。
(三) 强化创建培训
全国畜牧总站分期对各省区负责创建的部门和技术专家组进行培训, 各省区负责对本省区创建单位进行集中培训与技术指导, 各创建单位根据要求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对管理措施进行规范。
(四) 实施验收挂牌
农业部制定示范创建验收评分标准,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创建情况, 按照验收评分标准和既定程序, 组织专家评审验收, 并将验收合格的标准化养殖场在当地媒体上公示, 公示无异议后报农业部畜牧业司。我部根据上报结果组织抽查复核, 统一对外发布, 并颁发标牌。
(五) 举行现场观摩
农业部组织召开现场会, 组织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选择有代表性的标准化示范场进行观摩与交流。各地也要结合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 组织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会, 总结示范创建的成效。
(六) 加强监督管理
农业部组织专家开展督导调研, 指导各地开展示范创建活动。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设立监督举报电话, 接受社会监督, 确保活动开展公开、公平、公正;要注重对标准化示范场示范带动过程的监督, 建立健全创建活动考核机制, 对于确实起不到示范带动的标准化示范场取消资格。
各地要加强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的日常监管与指导, 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使用, 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畜禽标识使用实施有效监管, 督促标准化示范场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从源头上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 推进产业化经营
各地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的产业化经营, 鼓励支持标准化示范场打造自主品牌, 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超市等进行合作, 促进产销衔接。
五、保障措施
(一) 强化组织领导
农业部成立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领导小组, 具体工作由畜牧业司牵头, 部内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参加。
(二) 加大政策支持
农业部将整合有关项目, 支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地方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加大项目资金和技术培训投入力度, 提高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 加强宣传报道
在媒体上公开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 引导广大养殖场户积极参与。在报刊上开辟专栏, 报道各地在开展示范创建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引导各地因地制宜,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
附件1:
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时间安排
4月中旬下发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
4月下旬召开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启动会暨第一期培训工作会
4—8月份各地畜牧兽医部门具体实施示范创建活动, 农业部组织专家赴各地进行调研指导。
5月中旬全国畜牧总站召开示范创建第二期培训工作会
6月中旬全国畜牧总站召开示范创建第三期培训工作会
9月中旬农业部召开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现场会暨第一批标准化示范场授牌仪式
13.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总结 篇十三
2005年,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紧紧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以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抓
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抓流通,拓市场,促销售,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经营体系、经合服务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工兴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循环新路子,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了重大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
1、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效果显著。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发展到159个,从业人数7000人,资产总值达到6.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值4.5亿元,销售收入(含交易额)95967.9万元,实现利税9550.5万元,创汇675万美元,带动10.5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2、巩固和扩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按照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优化结构,不断扩大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建成优质麦、辣椒、食用菌、速生丰产林、无公害蔬菜、肉鸡、瘦肉型猪等7大农业生产基地,其中优质麦生产基地达到50万亩,20万亩被列入国家优质麦示范基地。辣椒生产基地达到30万亩,其中新推广种植“益都红”辣椒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近10万亩;食用菌棚达到1.5万座,其中新增5000余座;速生丰产林基地面积达20万亩;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10个,初步实现了蓄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
3、培植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新建、技改扩建和资本整合等方式,全县共建成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家,安置劳动力4828人,带动生产基地80亩,带动农户80000余户,实现销售收入73763万亩,利税5090万元,创汇675万美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828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9个,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个。申菇业有限公司、清阳针纺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宏海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县种子公司、百斯特葡萄酒有限公司、源丰实业有限公司、清南养殖有限公司、濮阳市天口酿造有限公司8家企业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加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县、乡政府通过拓宽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筹措龙头企业发展资金,采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等措施,全县新增投资18679万元,新建、扩建、在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其中新建企业濮阳先锋实业有限公司、科迪饲料有限公司、利民面业公司、**脱水蔬菜厂等10家;投资4079万元,扩建申氏菇业有限公司、绿源面粉厂、百斯特酒厂等企业13家;投资6200万元,在建凯利万吨食用乙醇、普丰油脂饲料厂、中瑞恒立农业、保成仙人掌加工厂等企业4家,投入资金8400万元。
4、建成了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竞争力。几年来,我县的各级政府坚持把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先后建成了马庄桥蔬菜批发市场、城关蔬菜批发市场、阳邵苹果批发市场、大屯禽蛋交易中心、**粮油交易市场等29家专业批发销售市场、投资总额3351万元,占地面积723.5亩,年交易额36835万元。同时,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博览会、展销会、农展会等,组织龙头企业、骨干乡镇企业、经贸部门拓展国内外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农产品及其农产品加工制品,如辣椒、食用菌、蒜粉、茶巾、麦杆画等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5、形成了一批以协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全县共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服务组织51个,资产总额2848万元,入会会员1.5万人带动了2万余户参有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
14.市农业产业化情况工作报告 篇十四
一、基本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全面形成,主导产品已经确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增加,产业类型多头并举。据不完全统计,XX年底,全市共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基地300多个,其中5万亩以上的50多个,生产基地面积40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7%,全市成规模畜、禽养殖场200多处,牲畜饲养量302.6万头,占全市牲畜总饲养量48.2%,禽类饲养量2651.2万只,占全市禽类总饲养的35.3%。全市成规模水产养殖近100万亩,占全市可养水面60%以上。林果基地100多个,占林业总面积的10%以上。具有龙头作用的集贸市场360多个,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其中专业市场150多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全市共有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300多个,从事产业化组织4万多人,带动农户近70万户。其中全市龙头企业90多个,固定资产6亿多元,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净利润1.5亿元以上,创汇XX多万美元,中介组织40多个,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专业农协140多个,会员数1.3万人,固定资产XX多万元,兴办150多个实体。财税金融部门几年来对龙头企业有了很大的扶持,银行贷款5亿多元,财政扶持资金2600多万元,税收减免400多万元。创立各类名牌农产品20多个,绿色产品18个。
二、主要做法
(一)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我市在认真理清调整思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优质化上做文章。在种植业上,以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在过去占大头的水稻杂交组合上汕优63已由1998年的80%以上,降低到现今的20%以上;小麦老品种扬麦158面积由1998年的240万亩下降到不足100万亩。油菜品种实现了秦油系列向油研系列的转变。全市大宗农作物基本上改名换姓,被优质品种所取代。在养殖业上,生猪生产由“三化养猪”向“三元杂交猪”转变,年出栏三元杂交猪100万头以上,占年出栏生猪的总量的35%以上。水产品由青、草、鲢、鳙“四大家族”向螃蟹、鳜鱼、甲鱼、青虾“四大贵族”转变。全市以河蟹为龙头的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达70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59万亩,产量近万吨,比1997年增长2.8倍。尤其是“五早”生产已成为我市农业最具特色。近年来,全市“五早”作物面积已由1993年的91.5亩,发展到今年的288.7万亩。其中地膜覆盖保护地面积达232万亩,仅花生一项就接近100万亩。
【农业产业化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12-14
2022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情况总结08-09
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08-25
农综办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工作汇报10-2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工作总结01-03
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总结08-28
推动农业产业化11-29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08-22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12-26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