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县148法律服务所工作总结

2024-11-23

陕县148法律服务所工作总结(共2篇)

1.陕县148法律服务所工作总结 篇一

精选内容, 丰富文化内涵

陕县在大力抓好农村文化墙建设的同时, 充分利用省助文化墙这一契机, 在西张村镇连片8 个行政村新建大型文化墙3 个, 新做高标准文化宣传栏14 块, 并突出就近、便民、人员集中, 让“文化墙”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当地采用群众喜欢看、看得懂的漫画、卡通画、格言、寓言等形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政策法规、道德文化、环保科技、安全常识、卫生保健、善行义举等知识生动活泼地展现在村民面前, 让村民变“被动看”为“主动看”, 耳濡目染, 春风化雨, 促进了村风、民风进一步改善。文化墙不仅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色彩, 而且有效提升了村民精神文明素质, 也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群众精神文明素质的“固定课堂”。

突出特色, 挖掘人才资源

为使文化墙更具当地特色、更加贴近生活, 陕县除统一制作外, 还请村民自己创作文化墙, 创绘人员以当地村民、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校师生为主。这些人来自农村, 了解农民, 有书画功底, 热心宣传工作。这样做大大增加了村民参与宣传的积极性, 效果也更加突出。

及时更新, 扮靓美好乡村

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 当地及时更新文化墙内容, 满足村民新奇感, 既让村民学到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美化了村容村貌, 又弘扬了先进文化, 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目前, “文化墙”已经成为陕县“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2.宁陕县干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二

1 干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几年, 该县引进了多种适应当地栽培的核桃优良品种, 进行大面积栽培。截至2012年底, 全县累计发展板栗园1.4万hm2, 核桃园7 133.33 hm2 (其中新建5 000 hm2) , 农民人均占有干果经济林超过3 333.33 m2, 产业覆盖了90%的村组和70%以上农户。2012年全县核桃产量1 157 t, 产值达2 314.0万元;板栗产量3 835 t, 产值达2 684.5万元。干果产业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 086元, 占到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6%。

2 近年来建设情况

2.1 2001—2012年干果产业建设情况

目前该县板栗、核桃干果基地2.11万hm2, 其中核桃7 133.33 hm2、板栗1.40万hm2, 2001—2012年新建林果园6 066.67 hm2, 其中新建核桃5 000 hm2、板栗1 066.67 hm2;每年平均核桃低产改造1 333.33 hm2, 板栗嫁接 (低产改造) 1 333.33 hm2;完成板栗、核桃综合科管1.20万hm2, 其中板栗、核桃综合科管示范园各33.33 hm2, 2012年发展核桃、板栗农业园区各1个。

2.2 截至目前全县干果园建设情况

2.2.1 新建园情况。

2012年以来, 宁陕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科技先行、政策扶持, 狠抓基地、上规模, 搞示范、强科技、创品牌等关键环节, 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科学化, 做大做强核桃、板栗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 努力实现“产业快发展、林农得实惠”的林业工作目标。截至2012年底, 全县新建干杂果经济林园1 666.67 hm2, 其中核桃园1 333.33 hm2、板栗园333.33 hm2。

2.2.2 低产改造情况。

按照适生优生、有一定发展基础、群众积极性高的条件, 确定核桃、板栗干果经济林低产林改造重点镇, 推进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12年春季, 完成核桃低产改造33.33 hm2, 重点布局在江口镇、广货街镇、城关等镇, 辐射带动其他镇;完成板栗低产改造1 333.33 hm2, 主要在城关镇、汤坪镇、四亩地镇、筒车湾镇、梅子镇、江口镇、广货街镇、丰富镇、金川镇、太山庙镇等10个板栗基地镇, 辐射带动其他镇。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产条件差

该县果园大多建在山上, 土壤肥力差, 又缺乏必要的排灌设施, 基本是靠天吃饭, 抗灾能力弱, 自然气候对板栗、核桃产量影响非常大。若当年出现霜冻、干旱、低温连阴雨等异常气候, 则干果产量明显下降, 部分高山区基本绝收。

3.2 重建轻管现象严重

每年应开展的清园、扩盘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 管理差的仅在每年收栗前除草1次, 使部分林果园基本处于半自然生长状态。这种粗放、不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造成树势衰弱, 产量低下, 商品性差, 农户收益低。

3.3 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个人投入不足, 干果园建设早期投入大, 而许多栗农则因建园时花光积蓄, 有的甚至举债, 再加之因行情不稳定, 投入数年没有效益不愿继续投入。二是财政投入不足, 近年来没有板栗产业专项信贷政策, 政府对板栗专项投入也不多, 与产业发展需要高投入、高产出的要求相距甚远, 而技术探索、推广示范、良种引进等几乎得不到支持。

3.4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全县与林副产品加工业相关联的企业少, 并且规模小, 没有产品精加工企业, 都只是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 没有加工增值, 没有形成商品优势。再加之没有龙头企业, 不具备作为龙头企业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 干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4“十二五”末发展计划

4.1 板栗基地建设

以老园综合管理和低产栗园改造为主, 以新建为辅, 通过嫁接改造、优化品种、整形修剪、配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有效管护措施, 抓好现有1.40万hm2板栗园的综合科管, 促其尽快增产提效。到2015年, 建成1.67万hm2板栗园基地, 其中新建2 666.67 hm2, 丰产管理1.40万hm2, 板栗产量达2万t以上。

4.2 核桃基地建设

坚持新建与改建并重, 按照良种壮苗、科学规划的原则抓新建, 按照改良品种、强化土肥管理的思路进行改建和管理。到2015年建成核桃基地1万hm2, 其中新建5 000 hm2, 改造管理5 000 hm2, 核桃产量达到6 000 t, 产值达到6 000万元。

5 对策

力争到2020年发展核桃8 666.67 hm2, 板栗1.40万hm2, 使干果产业成为宁陕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5.1 加强技术培训

结合树种特性和季节特点, 开展经常性的技术培训, 围绕嫁接改良、整形修剪、科学施肥、病虫害普查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 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干杂果经济林管理技术培训[1]。以现场技术演示为重点, 手把手地教技术、教管理, 使每户至少有一个明白人, 会经营, 懂管理, 以管理促效益, 不断提升干杂果经济林管理水平。

5.2 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

有关部门进一步扶持和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指导, 规范运作, 鼓励林农成立果业合作社, 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干杂果生产、销售、加工诸环节中的积极作用, 以解决农户个体经营与市场的对接问题[2]。

5.3 实施品牌战略

以注册商标品牌为重点,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力争2~3年内形成1~2个具有省级影响力的干杂果及其加工产品品牌[3]。

5.4 培育加工企业, 延伸产业链

积极论证一批干杂果深加工项目, 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合资等多种途径, 创办干杂果加工、深加工企业, 延伸产业链, 实现干杂果种植与加工转化的有效对接,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全面提升干杂果的经济效益, 努力将干杂果产业做大做强[4]。

参考文献

[1]贾长安, 陈枞, 郭磊.陕南干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11 (4) :211-212, 248.

[2]韩文茂.发展壮大干果产业努力实现兴林富农[J].中国乡镇企业, 2010 (11) :44-47.

[3]宋丽青, 牛慧.发展干果产业的九大“法宝”[J].中国林业产业, 2009 (5) :48, 50.

上一篇:小金库自查下一篇:信访工作基本程序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