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2024-07-30

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精选19篇)

1.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篇一

关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的思考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从而稳固学习的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设置物理这一学科,是为了让我们学生对于科学有更清晰地了解,充分地了解科学的作用和意义。物理学的实验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物理方法的掌握及物理规律认识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对物理教材内容中科学的现象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具体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完全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

一、丰富实验设施

即使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物理上所需要运用到的实验器材都是由师生自创的。这些自创的物理实验器材只能在程序简单的物理实验中能够运用得到,但在多数物理实验中,实用性较低,对于实验结果没有帮助。因此,学校要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水平,需要综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规划出所需要购置的实验器材,充足的实验器材。高中学校可以从三方面丰富自身实验设施:(1)高中学校根据本校的经济能力,并且综合考虑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配备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器材。(2)高中学校可以与当地社会组织和教育企业展开友好的合作,让其为学校提供物理实验教学中所需要的器材。(3)高中可以联合高校物理专业和该地区的科学研究院,为学校提供专业设施。

二、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与理论这两者之间不仅联系紧密,在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是对立的。理论主要是对事物发生的物理现象提出观点,而实验是对已经发生的物理现象进行求证。当提出的观点被证实,理论和实验就是一致的。反之,当观点没有被证实,实验和理论这两者就属于对立的关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整体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和了解。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也更应该重视实验求证。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求证观点,比教学中提出的理论更让人信服,而这也是实验教学的魅力所在。学生通过理论得出与发生物理现象相应的观点和结果,在实验中证实提出的观点和结果,这样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有很多高中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一直处于被动,教师在课堂中属于主体,没有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而这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一直没有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和乏味,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和比赛的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述“力的合成”时,可以先向学生演示筷子提米,然后组织几个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力的作用,并且分享其中的物理原理。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趣味性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购置丰富的实验器材,高中物理教师还要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将以往被动式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学习物理建立信心,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芹模.关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J].教师,2009(15).[2]潘长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8).编辑 薄跃华

2.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篇二

一、在探究过程中要敢放会收

在探究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预料之外的情况, 而这些意外往往会拖延教学时间, 甚至有可能造成教师的尴尬, 所以很多教师尽量将整堂课设计得天衣无缝, 不允许意外发生。而这样做的同时使原本丰富的教学过程成了线性的教学流程, 封杀了教学中教师的机动空间, 剥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 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生成。而在生成性教学看来, 课堂中的意外是必然的, 并且为事物的多元化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抓住这些意外敢放会收是有效促进课堂生成的关键。

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中, 有一个探究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的活动。学生用金鱼藻做实验, 但是在探究过程中, 有许多学生都观察不到复燃的现象。这时, 学生就产生了疑问, 光合作用到底能否产生氧气。笔者此时把探究成功的部分学生分到各个小组中去, 让他们对其他同学进行同伴教育, 分析和解决探究中存在的问题, 改进实验方案, 共同完成探究活动。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学生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 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 平衡即被破坏, 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 (即顺应) 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进行二次探究

每次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都会产生更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有的是关于实验操作本身的, 有的是与实验结果相关的。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实验方法和操作, 令一方面可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一节中, 完成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活动后。笔者建议学生在课后进行二次探究:探究温度或土壤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并做好记录, 课上交流。因为这个二次探究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表格等, 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在探究中也更加体会到了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存的影响。生成性教学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的关注, 实际上是对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关注, 对学生发展的关注。通过这次探究活动, 他们不仅对质壁分离的实验操作熟练了, 探究能力提高了, 更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合作的乐趣, 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探究时要寻找适当起点

有的探究实验所需知识距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太远, 因而探究起来略显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重新选择, 寻找适当起点。如, 在教授《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安排学生组成兴趣小组, 分组进行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 并分析萝卜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细胞的知识还没有接触, 所以对植物吸水的原理比较难理解, 而这个课前活动能让学生在探究中相互帮助, 运用多种手段分析萝卜发生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从生活中来了解生物知识, 拥有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又避免了由于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所造成的难题。

四、探究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小所受的教育等的不同,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在教学中, 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就必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处理好教学中的统一要求与照顾个别差异矛盾的总体策略。记得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关郭靖学武功有过这样的描述:江南七怪教授郭靖学武多年, 郭靖却毫无进展, 而洪七公却在短时间内就教会了他盖世神功,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他们的教授方法不同, 江南七怪没有根据徒弟的个体特性而改进教授方法, 只是一味地灌输武学知识, 所以郭靖没能学成任何本领。由此笔者也深受启发, 在探究时不能死守教材的探究活动, 需要根据学生的特性设计不同的探究,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获得真知。例如, 在教授《昆虫》一节时, 笔者把观察蝗虫作为演示实验, 而安排学生在课前准备自己熟悉的昆虫在课上进行观察。这样做是因为学生不一定都熟悉蝗虫, 但是有可能有的学生熟悉其他昆虫, 在这种情况下, 利用学生对昆虫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探究活动, 同时不同的探究活动也能够使学生容易归纳出昆虫的共性特点。

3.关于新教材化学实验的探讨 篇三

关键字:实验改进;新教材;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自新课改之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已突显出来。学生能从实验中悟出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且也能够让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日益增强。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这个章节中,有用到白磷在密闭体系中燃烧来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老教材和新教材的实验有所不同,如图甲(老教材)和图乙(新教材)

在图甲和图乙中锥形瓶处有所修改,新教材中把插在橡皮塞中的玻璃棒改成为玻璃管,而且在玻璃管上增加了一个气球,虽说两套装置都可以验证出化学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质量没有发生改变,但新教材中的装置多的这个气球有了新的作用,因为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气球会先膨胀,再收缩。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个现象似乎和质量守恒定律无关,其实还是有作用的,以前我们是强调,当装置冷却至室温再称量质量,但有了气球之后,我们不但可以根据室温,也可检查气球有没有明显的收缩,否则就没有到称质量的时刻,并且实验并不是说只要验证出我们要学的知识就行,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注意细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放过任何细微。

因此我认为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新教材有较大的进步,但本人认为在有些方面,还可以再有所改进:

第二单元实验2—1,利用红磷燃烧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这个实验是与老教材完全不一样的一套装置(如图丙),我认为从现象中更加简单和清楚,但我认为在实验步骤中应该强调导管不能太长了,因为本人在实验时发现但打开止水夹时,水会倒流进入集气瓶中,但是在导气管中会留有一些水,这些水是本该进入集气瓶中的,如果不加处理会使得实验结果不准确,所以要么在实验步骤中强调导气管不宜太长,要么在实验中导管上使用两个止水夹,事先在两个止水夹中注满水,再用止水夹封住,这样就可以减少误差。

第六单元中的实验6—2,在描述实验步骤时,只是很简单写上“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的铺放进试管”,在本人做实验中发现,这样做效果一般,如果现将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稍加水用玻璃棒混合搅拌成均匀的糊状,在涂抹在试管壁上,经过烘干,在来做实验,则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所说这是做实验的细节,可本人认为如果把较好的做法写在书本上,可以提醒教师上课时多给学生讲解做实验的技巧,也能抛砖引玉,让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自行找寻有利于实验效果更好的方法和步骤。

第六单元课题3,有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新教材中凸显出让学生自己在众多实验仪器中选择合适的,来自己搭实验装置,再与老师组装的比较优劣,这是和近几年来考卷中实验题型的配合,让学生学有所用,较老教材来讲进步不少,但在我自己教学当中我会增加几个实验:第一,大理石和硫酸反应;第二,碳酸钠、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做这几个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清除为什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大理石和稀盐酸,而有些也能生成二氧化碳的药品不推荐用。我认为新教材中应该增加这些实验,因为在有些老师的教学中,可能只会给学生做书本中规定的实验,不自行增加实验。本人认为增加这些实验后,让它成为必做实验,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体会出一点:能生成同种物质的反应有很多,但是不是都值得使用,是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譬如装置、反应速率、成本、安全、环保等,这能让学生在课本上知晓今后在工业等实际应用中要努力追求最实用的方法,书本学习不脱离生活。

第六单元探究二氧化碳密度的实验——倾倒二氧化碳,在这个实验中特别容易出现上面的蜡烛先熄灭或者同时熄灭,这是与我们想要的结果不一致的一个现象,在本人做实验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可使得这个实验成功率比较高,首先装蜡烛的烧杯不可太小,因为要留出一部分让二氧化碳倾倒下来,二氧化碳不需要太多,大概集气瓶和烧杯大小差不多,开始做时将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先瓶口朝下接近90度,离烧杯倾倒处近些,将玻璃片移开二分之一,看见下面蜡烛火焰变小后,让瓶口全开,上面的蜡烛就可熄灭了。其实做这个实验特别要保证二氧化碳的温度不能上升的太快,否则二氧化碳下沉会受影响,还有二氧化碳倾倒时不能把玻璃片全离开瓶口,这样会使得二氧化碳大量扑下来使得上层蜡烛先熄灭。

第十一单元化学肥料,新教材特别把化学肥料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来学习,这也是体现新教材联系实际,在本章节中设计了常见化肥的区别和检验,但我认为在這一系列实验中应该增加一套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方法,比如从颜色中找出磷矿粉,从状态特殊中找出氨水,从气味中找出碳铵,用熟石灰和化肥在手中研磨找出铵态氮肥等,因为这些简单的操作虽然从化学实验的角度出发没有什么严格专业技巧,但是却让学生学有所用,或者也可以联系一些家庭小实验,也体现出新教材联系生活的方面。

4.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篇四

摘要:化学实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规律、培训实验技能,而是要使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深刻体会。因此,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实施;意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教学实践,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实验探究:

一、为什么要倡导实验探究教学

1.实验在化学学习中重要地位的需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既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最常见的有效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之所以显得很重要,是因为实验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能刺激学生发现新知识,领悟许多道理;从实验与其他内容的横向联系上看,实验是学生形成概念、认识并理解化学原理的依据,是掌握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方式。

2.素质教育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必须主动地进行研究,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选择能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教学就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3.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化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知识内容向探求知识转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开展探究学习实验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主要渠道。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1.在学科中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化学实验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多样的感性材料,虽然仅是认识的初步感知;但这些化学实验用生动、新奇的现象激发了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概括、归纳、联想、发散、迁移、综合等思维加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化学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领会。我们知道,中学化学的许多基本理论往往是比较抽象、概括的知识,仅仅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较难理解的。若能通过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宏观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抽象和概括,进而理解和领会基本理论,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中学化学的基本理论板块中有很多较抽象的内容,比如:必修1中对物质的量概念的讲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对盐类水解知识的理解等,仅仅通过教师的课堂口头讲授很难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就更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若借助于适当的实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化实验)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实际效果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3.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们都知道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知识的基本载体,是高考命题的基石。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具体的元素和物质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而离开了实验和实物,学生就很难获得正确的表象,也就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事倍功半,而印象也不能深刻,随着内容的增多和时间的推移,就更易混淆不清,更容易遗忘,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的认识和记忆规律。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现象去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去分析实验现象,进一步透过现象清晰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这样既能强化形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探究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授受式”教学。

它提高了课堂的活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也容易出现前文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为了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必须做好教学思路的设计。一般的设计思路是:明确研究对象――明确探究问题――明确探究方法――提出假设――取证――得出结论。

1.选择合适的探究对象

受所学内容特点的影响和教学时数的限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都实施探究式教学,哪些内容可以或者应该作为化学课堂探究的对象呢?首先,应是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处于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或重要的链结上,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加深对这些问题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所探究的问题要能切实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通过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形成严谨而深刻的思维,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磨练攻坚克难的意志。最后,探究的问题是高中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探究乐趣和成就感的问题。 2.明确解决的一般程序

探究式教学是针对具体问题展开的,探究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真相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进行教学思路设计。比如,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我们可以按照由结构推测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性质,进而由性质学习其用途和制备方法的程序进行。而对其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学:既有的事实或现象→抽象出定义或概括出规律→挖掘定义或规律的内涵→对概念和理论的发散与应用。

3.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启动和维持师生探究活动的最佳靶子,问题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呈现给学生,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连贯,环环相扣,形成问题链,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提出假设,搜集证据,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最终形成结论。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要以问题为引领,注意层次性和递进性,通过问题形成激趣、设疑、诱思启智、顺理成章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都将得到提高。

四、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的常见困惑

1.教师认为探究教学会影响知识的落实。实际上探究教学是有利于知识的落实的。同样一个知识简单的呈现给学生和学生通过一个研究过程得到它,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实验探究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应该体现这样的内容。

2.实验探究课堂的控制问题。我们应该逐步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从一开始让学生完成少量实验后教师再讲课,到最终教师对学生实验和自己讲授收放自如。

3.要不要开展探究教学。面对如此多的实验和探究,若一一都让学生到实验室亲历亲为,探究一番,无论是实验室条件,还是有限的教学时间都不允许。

4.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时的课时问题。

5.开展探究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条件问题,新教材中化学实验不再刻意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应该就是给各自的学校、教师在提供足量教学可用资源的基础上留下了选择的空间,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尽可能地为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做实验创设有利条件。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需要在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郑勇等.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3]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篇五

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 方军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成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生成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生成性学习了。生成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

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生成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生成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一.关于生成性学习

(一)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生成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生成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生成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生成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生成、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生成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生成活动的需要不同,生成视角的确定、生成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生成过程的设计、生成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生成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生成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生成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生成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在生成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生成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生成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生成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生成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生成性学习的目标

生成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生成探索的体验

生成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生成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成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生成,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生成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生成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生成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生成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生成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生成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生成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生成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生成,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高中数学生成性学习

(一)数学生成性学习

数学生成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生成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生成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生成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生成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生成性材料。数学生成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生成性学习的材料。在生成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生成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生成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二)数学生成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生成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生成。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生成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其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生成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生成成果,学会交流。

(三)数学开放题与生成性学习

生成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生成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生成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以来,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探讨开放题的理论文章或进行教学实验方面的文章,并形成了一个教育界讨论生成的亮点。

高考命题专家也敏锐地觉察到开放题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近几年在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连续出现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例如高考数学题中,1993年的存在性问题,1994年的信息迁移题,1995年的结论探索性问题,1996的主观试题客观化,1997年填空题选择化,1998的条件开放题,1999年的结论和条件探索开放。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摸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生成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生成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生成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数学生成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生成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生成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用于生成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生成性学习的一项内容。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生成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生成的乐趣。

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把它称之为封闭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开去,能够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生成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解答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探究更一般的结论,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它条件等。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生成方法编制开放题。数学家的生成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生成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生成,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在实际问题中,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型,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编制出设计类型的开放题,用于生成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将数学开放题作为数学生成性学习的一种载体,首先必须有适合的问题,如何编制能够用于生成性学习的开放题,这是值得生成的。在生成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生的参与,必将促进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6.关于高中政治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六

地区:

学校:陕西科技大学附中

学科:

姓名:

2010 年 7 月 29 日

关于高中政治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秦都

陕西科技大学附中 政治 杜源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新课改对高中政治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和精确阐述,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四个方面的特点,为政治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应该说,新课改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但是,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和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及解决的办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做,甚至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这些做法忽视了教学实际,人为地分割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造成的教学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的。高中学生因其知识层次、思维状态、价值观念等尚未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渴求很强烈,加之受接收信息渠道所限,因此,还是应该把教师的“教”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本末倒置。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面临的困惑还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许多教师仍没有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中解放出来。课前,备课主要是备“书”—吃透教材,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己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知识,学生配合教师活动,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许多教师受高考和统考的束缚太紧,既想大胆尝试改革,有所创新,又担心会影响统考和高考成绩,可谓进退维谷。

(三)评价标准单一,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在当前,有些地方的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尽管换了教材并增加了研究探讨性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教师依然采取了应试战术,单元考、月考、阶段考层出不穷,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过于强调了评价结果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的教育观。另外,评价往往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归纳起来,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全面、不系统、不透彻;二是对新课改的具体实施缺乏清晰认识

二:推进政治新课改实施的对策思考

(一)准确定位“教与学”,构建和谐课堂。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教师讲得愈少、甚至不讲,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大错特错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选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例如讨论某个问题,首先,要确定讨论的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当成课题;其次,要确定讨论方向,不能漫无边际,过于笼统;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点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驾驭者、调控者,不能失控、脱离主题。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教师要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应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应注重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同时,新课程知识综合性明显增加,课文中“想一想’、“忆一忆”、“做一做”、“讨论”等小栏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并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三)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有新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应该杜绝“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的早,学生思考少”、“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少”的现象。

秦都

陕西科技大学附中 政治 杜源

7.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的反思 篇七

一、对新教材的感想

1.对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全新认识

新教材的特点:话题与时俱进, 语言地道自然;教学理念先进, 倡导体验式学习;引导探究学习, 编排体系合理;设计图文并茂, 留给创造空间;单元生词大幅度增加;语法进度大步加快。

2.新教材容量大, 而实际课时有限

这就要求处理教材内容具有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特别是一些以训练听、说、读、写等技能为目的的活动, 教材往往提供多种活动供教师和学生选择使用。

二、对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 教学方面:注重常规教学中求创新

1. 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利用开学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尽快使学生适应高中英语教学, 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坚持尽量用英语授课, 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 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记的习惯, 读的习惯, 写的习惯, 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逐步形成有效策略。

2. 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1) 课上开辟on duty环节, 锻炼表达能力。每节课开始的2~3分钟为on duty环节。学生按学号顺序自己课前书写英语短文, 不限定题材和体裁, 但限定篇幅。学生根据所写内容设定1~2个问题供其他学生在听的同时理解回答。实践证明, 开展这个环节, 给学生创造平台, 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锻炼了学生在多人面前说英语的胆量, 锻炼了书写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听力和理解。课后将学生的短文收集起来保存, 结合学生的课上表现和课前准备工作作为学生平时学习评价的依据。

(2) 课上加强双人、小组活动;倡导有效合作;引进竞争机制;增加过程评价。

(3) 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 如办英语小报, 举行英语阅读比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4) 每周一至周五抽时间进行20分钟跟读课本词汇和课文、应试训练, 进行英语歌曲欣赏等, 及时巩固每单元学生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 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 于是高一我就要求学生人人尽量有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 让他们勤查字典。

8.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篇八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7-0009-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

《化学课程标准》对中学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上海新教材化学课本中的实验类型有多种形式,其中演示实验有85个,学生实验9个,选做实验21个,家庭小实验实验16个,演示实验占据的比例很大。 因此优化演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数学效果,这对中学的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演示实验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演示实验创新与优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为学生提供了真实、鲜明、生动的感性材料

演示实验有助干学生将具体现象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分析办法,通过实验现象,来认识微观世界的本质,加深对化学慨念、原理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外,教师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的演示,规范准确、落落大方的操作,有声有色、循循善诱的引导,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和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案例1:有机化学连续氧化实验的创新设计

1.1问题的提出

高三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有机信息题涉及从醇到醛再进一步到酸的连续氧化内容,或者是用强氧化剂把醇一步氧化为酸。在学有机化学时许多同学往往忽视了反应的条件,解题时思维在这些地方受阻。因此我们结合高三教材设计了以连续反应的实验装置。

1.2 实验用品

分析纯无水乙醇,氧化铜粉末,2 %的硝酸银溶液、2 %的氨水、10 %的氢氧化钠溶液,脱脂棉,20×200 mm具支试管1支,20×200 mm试管,试管,三通,酒精灯,铁架台,铁夹。

1.3 实验装置

1.4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将5 mL乙醇滴加到脱脂棉中并塞入左侧大试管底部,继续在左侧大试管中部装入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右侧具支试管中装入氧化铜粉末。左侧下方小试管中加入新配制的银氨溶液2 mL,右侧下方小试管中加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2 mL。

(3)打开通往左下方银氨溶液小试管的铁夹同时关闭通往具支试管的铁夹,然后点燃大试管处的酒精灯先加热脱脂棉使其吸收的乙醇气化并使乙醇蒸汽充满整个装置,再把乙醇灯移至氧化铜粉末处加热。此时由于乙醇蒸汽与氧化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观察到氧化铜粉末由黑色变成暗红色,在左下方装有银氨溶液的小试管由于出来的乙醛蒸汽温度较高所以不需要用水浴加热即可观察到银镜现象。

(4)打开通往具支试管的铁夹同时关闭通往左下方银氨溶液小试管的铁夹,点燃右侧的酒精灯,直到右下方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小试管中溶液由红变为澄清。

(5)先移去右下方装有氢氧化钠的小试管再熄灭酒精灯。这时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大试管中的黑色氧化铜粉末都已有一部分变成暗红色。

1.5 实验创新特点

(1)该实验装置为全封闭装置,药品用量少,基本消除了环境污染。

(2)由分步的反应改为连续的反应,同时深化了学生对有机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安全可靠,整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

在高三课堂复习中使用该装置对同学们进行了演示实验,并结合有关题型进行讲解后,我们对这个知识点的考查结果进行了得分率统计,发现学生在处理连续氧化这部分知识点时全班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5 %以上。

通过以上案例说明,演示实验在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外表特征,物质变化的条件、现象和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先演示分析,后得出结论的方式,有利于为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我想这就是在高三进行演示实验的优化与创新的魅力所在。

2应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演示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能起“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不仅仅限于导人新知识时运用,而应当遍及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分析、解答较复杂的计算题、推断题时,如果借用演示实验,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转变成一个个直观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减少解题时间,提高答题正确率。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向学生提问,则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

案例2:浓硫酸的脱水性和氧化性及反应产物的检验实验

2.1 问题的提出

浓硫酸的脱水性和氧化性是高中化学的验证型演示实验,一般该反应在烧杯中进行。由于烧杯体积较大,为了使实验有良好的效果,教师往往会采用多一点蔗糖好让“黑森林蛋糕”更明显。但是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有害气体却直接排放到了教室中。

2.2实验用品

所用仪器:具支试管、单孔胶塞、分液漏斗(盛放2 mL浓硫酸)、导管、试管、有浓氢氧化钠的棉团等。

试剂:5 g左右的蔗糖,浓硫酸

2.3 实验装置

2.4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分别将5 g蔗糖放入左侧具支试管中,在整套装置中间的小试管中加入3 mL浓度较稀的品红溶液,最后在右侧小试管底部装入滴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球。

(3)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通过分液漏斗向大试管中滴加5~8滴水。

(4)再继续向分液漏斗中滴加2滴管浓硫酸后立即关闭活塞。

(5)先打开通往品红溶液的铁夹,关闭通往装入滴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球的小试管的铁夹。将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先通入品红溶液,待品红溶液褪色后将通往品红溶液的铁夹关闭,然后打开通往装有棉花球小试管的铁夹。该反应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可以在装有浓氢氧化钠的棉团中被吸收。

2.5 实验创新特点

(1)试剂用量少, 节约药品,现象也很明显。

(2)既能够证明浓硫酸的脱水性,也能证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开放型实验变成了封闭型实验,对环境污染小。反应体系在该装置中始终处于封闭状态。用滴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棉球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可防止倒吸现象,安全且操作方便。

(4)通过演示实验改进后对尾气处理装置的科学设计,达到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从节约、环保和安全的角度设计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浪费和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该演示实验向学生提问,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如先让学生预习该实验内容,提出下列几个思考题:①黑色物质是什么?②品红溶液为什么会褪色?③反应过程中体现了浓硫酸的那些性质? 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如何从现象判断产物?

9.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篇九

看过人教版一年级的语文实验教材,感觉是明快活泼、童趣十足,而在使用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后,才真切体会到新教材的独运匠心和超前理念。这套实验教材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文本与学生对话”的编写形式,不但改变了传统命令方式,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而且用一些商量的口气让学生自主选择,如“我喜欢用这种方法学汉字”“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课文后的练习和“语文园地” 的设计很有新意,内容和形式都是崭新的面貌,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和“少而精” 的改革精神。

一、题目的改变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最显而易见的表现是题目以“我会” 的形式出现,如设计了“我会写”“我会连”“我会说”“我会读”“我会认”“我会找”“我会填”“我会猜”等学习形式,贯通多种学习途径,多渠道学习语文。“我会” 意味着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心。

二、练习设计的灵活性加强了学生的参与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与趣味性。如《自己去吧》一课的练习是“最近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使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沟通,在生活中积极地参与学习。例如,认字有这样一些练习:“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你呢?”“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这样也能认识很多字呢!” 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大量实践,不断扩大识字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练习设计的综合性注重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培养。新教材在练习设计上体现了这一综合性质。例如《四季》的课后练习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圆一画”。《兰兰过桥》一文后思考题:“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分头想一想,然后把它画下来吧!”又如《松鼠和松果》问题设计:“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咱们把它画出来吧!”《王二小》问题设计:“我们一起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这些练习设计都是融音乐、美术为一体,注意了语文知识与美术、音乐的沟通,让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练习设计的开放性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开放的问题意味着答案的多元化,学生作答可以借助图画,联系课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到生活中、图书中、社会中去寻求答案。学生可以进行合理想像,多向探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例如:《雪孩子》一课的练习:“想一想,雪孩子还会回来吗?”《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练习:“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春雨的色彩》一课练习:“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乌鸦喝水》一课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这些练习的设计让孩子们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意驰骋,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疑难,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引导学生去想像,积极去探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从而为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练习设计中充分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新教材的课文练习中处处为学生创设展示的时空,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诸如“我会认”“我会写”“我会读”“读读背背”“读读说说”“读读演演”“读读做做”“读读比比”“读读记记”都是从展示的角度来设计的,都给予了学生展示的暗示。如《识字8》课后“我还知道别的谚语呢!”,就是一种展示活动的提示。

新版实验教材把原来的单元复习改名为“语文园地”,这其中设有很多栏目,有“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背背”“展示台”等,给学生创设发现探究的契机,展示语文才能的舞台。例如“我的发现” 中,大部分是复习学过的字,同时也带出少量生字,加以归类,启发学生发现汉字构字规律,不断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台”栏目的设置,更是给学生提供舞台,不断引导学生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语文能力的平台。这样学生从自己的发现和展示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同时渐渐获得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0.关于中职数学校本教材编写的思考 篇十

摘 要 中职数学教学中教材未能够适应各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因此对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编著校本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校本教材 教改 教材编写

数学学科的成功教育改革是学科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其在中职阶段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决定了这门学科在中职教学学科的作用。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不少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没有完全从“升学教育”中解脱出来,忽视了学生素质和习惯的培养,采取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手段,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没有归纳出搞好薄弱的中职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这就迫使我们对中职的数学教材进行一种新的探索。

因此,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校本的教材改革就有其存在的必要。下面我就先对中职数学校本教材改革的思考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现有中职数学教材的特点

对中职的数学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了现有的中职数学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目标不合理

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没有突出数学知识与专业的联系,多专业一体化的教学体现不了专业特点,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如果按照数学课本的一贯编排,从集合开始学习数学,就未免太过僵化,如(1)汽车专业应多强调与汽车专业有关的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着重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讲解。对于这个项目,我校已经开始了尝试;从2004年第一学期开始就尝试以汽车班为试点,自行组织讲课内容,灵活选取不同书本的内容,针对汽车专业具体需要进行讲解。先从和汽车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立体几何一章开讲,重点讲解物体三视图及直观图的画法,让学生先来锻炼空间想像能力、绘图能力、计算能力。(2)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可加强或提调一些与统计相关的知识,如指数函数的学习

等。(3)电子专业着重简谐振动和简谐交流电的知识。

2.数学教学要求一刀切

教学内容没有多与生活实际情况接轨。教学要求只考虑进度,不考虑效益。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增加与生活有关,与工作有关的数学知识,数学例子。如在学习直线的点向式方程时,我在课件中就增加了卫星向地球发射信息的例子;学习中心投影平行投影时,我增加了太阳照耀、电影投影、手影、国粹皮影戏、手电筒、路灯的比较;学习排列组合时可用于揭示生活中各种彩票活动的实质等。中职学习应更贴近生活实质。

3.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中职学生的数学程度一般来说学习基础和能力较薄弱,在读中职的学生中,由于基础薄弱,刚入学时的成绩比较低,偏科情况比较严重,所以数学学习目的应该更加具有有效性,适当调整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降低和调整某一些利用程度少的教学要求,以满足学生、职业的要求,达到教与学的适应、教与学的促进、学与需的统一。

从以上看原有教材的各个特点,发现其结构体系和中职学生有比较大的需求差异。而教材是按知识本身体系组织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材中各章节进行一些新的探讨和编排。

二、具体的实施方案

1.规划

分析国家中职数学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研究学生学习需求,从业要求需求,学校整体发展需求,草拟数学校本教材改革的方案,成立教材研究小组,选择教材改编策略。

2.校本教材编写

(1)根据大纲排出教材中各章节的教学的理想教学目标。适当删节或增加相应的专业意识浓的知识。以适应专业需求。如原有教材中第一章数理逻辑用语,就考虑删节。

(2)以章节为单位编制整章知识的主、支链结构,调整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

(3)以章为单位编制知识网络结构。

(4)根据知识的主、支链结构和知识网络结构编制各章节的“知识题库“。

(5)增加相关的定向阅读,关乎经典数学知识、数学趣题的阅读内容。例: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更精确地计算出“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三、实施方案的思考

1.调整教学目标,以适应校本教材的针对性强的特点。可采取按专业分模块的方法。如番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现就把数学教育模块暂时分为(1)高职班:专门为高职考试培训;(2)汽车专业;(3)电子信息专业;(4)其它对数学要求差别不大的一些专业。模块式教学会存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进度。教材的需求就有很大差别,使得大家不断地尝试选用不同的教材,这样倒不如我们按所需,编一套合乎我们要求的教材更来得得心应手。

2.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除了常用的教师灌输法;还可采用观察法:直接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相关的数学现象如银行利率变化;实验法:如学概率时,可以以丢硬币来研究字向上的次数与丢的次数的关系作为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对概率的感性认识。

3.多实践,多活动,多与其它专业接轨,如汽车专业班学生学习三视图时可借用某些真汽车零件或汽车模型要求学生画三视图。

4.可通过校本教材改革评价方法,实施多渠道评价,除了常见的考试评价,可提倡当堂实践,由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价。如番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22006年对汽车班立体几何的评价均是采取课堂小组合作动手做模型的方式进行评测,让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合作制作立体模型,可分工合作完成。

评价可从答卷、模型、合作程度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前进;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学生要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用赏识评价去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巩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在感到非常快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真正成为21世纪的主人。而这种打破传统只靠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反而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通过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发,进行中职数学校本教材的改革,使数学课程在难度和广度方面具有不同水平。希望能使教学从中职学生的性质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突出和渗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11.关于旅游英语教材编写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旅游英语 存在问题 教材编写 工作岗位 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235-01

随着旅游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出入境游现在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旅游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英语教材的编写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编,以服务地方旅游业经济发展为宗旨进行完全创新的自主选择和运用。结合目前旅游英语教材的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了内容选择和课时安排。

1 存在问题

1.1 对酒店英语和旅游英语的混淆

酒店英语更多是指:前台—客房—餐饮—商务中心—健身美发等环节,旅游英语更多是指接机接船—城市概况—景点介绍—餐饮住宿—购物—送团这几个环节,即便都涉及住宿餐饮,但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一样,因此所涉及到的英语语言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1.2 出境入境旅游英语的混淆

旅游业一般分为三大块:出境游、入境游、国内旅游。在这三大版块中,旅游英语涉及更多的是出入境游。出境游涉及的岗位更多是领队,入境游涉及岗位更多是全陪和地陪。工作内容中出境更多涉及海关、签证等,入境更多涉及旅游景点讲解等。所以,从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旅游英语所涉及的词汇用语范围等是不一样的。

1.3 教材详略区分不明晰

教材要依据工作岗位的重点有详略之分。工作岗位涉及旅游景点、宾馆、餐饮、特产等各个环节,旅游英语教材的编写不能泛泛而谈,否则学生似乎是在旅游英语课堂上什么都学了,而踏入工作岗位后却没有实际工作能力。

2 教材编写

旅游英语教材要根据旅游业具体工作岗位对学生的不同要求,或是否强调学院教学为地方旅游业经济服务的宗旨等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编写。以下是以入境游的导游工作岗位进行旅游英语教材的编写,适合于中国的国际旅行社及国内旅行社的导游、前台接待等中英文工作岗位。

(1)顺序安排:音标—接团—城市概况—景点介绍—住宿餐饮— 购物—送团—考试。

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教材内容在选编时可根据工作岗位分成几个模块。,课堂教学工作模拟情景版块一般由:接机接船(欢迎词)—城市概况(风土人情、饮食建筑)—景点介绍—餐饮住宿—购物—送团(欢送词)几个版块构成。这几个版块是一个标准的工作行程,教师通过课堂版块组合让学生对于实际的旅游一个标准的工作行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口语实践模拟,学生一旦踏入工作岗位就会很快适应、熟悉,从而提高工作能力和竞争力。

(2)课时安排。每学期按教学大纲是72学时,分列如下。

①音标8课时。由于突出口语的纠正,所以在学生已经学习的基础上再分别按照元音(2课时)、辅音(2课时)、单(2课时)词、句子重音和语调(2课时)来系统安排课时。

②接团4课时。由于欧美或澳洲客人在大陆常用的交通工具是飞机和船,并且接团环节对给游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和情感融合非常重要,所以欢迎词也要以接机(2课时)和接船(2课时)作为重点。

③城市概括8课时。由于旅游本身的特点,地点的穿越性较大,所以有时在一天内跨越几个城市都有可能,告诉学生如何介绍城市的方法由为重要,并且还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自己写作的内容点评安排课时。

④景点介绍24课时。编写教材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同时结合讲解的内容,将景点介绍安排了24学时,选择10个景点用20课时,同时用4学时就学生自己创作内容点评。内容安排以下详讲。

⑤住宿餐饮8课时。中国饮食特点及本旅游区饮食特色介绍4课时。宾馆介绍4课时。

⑥购物8课时。茶(2课时)、丝绸(2课时)、瓷器(2课时)是中国的三大特产,与珠宝玉器(2课时)一起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购物中一般都或多或少存在,选择它们具有普遍性,同时,购物是旅游环节中创造经济利益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安排充足的课时来讲解。

⑦送团4课时。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在这一刻可以用欢送词尽可能弥补,从而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回忆。

⑧考试8课时。由于目前教学考试的环境和口语考试本身的特点,一般采取随堂实践考试口语,考试涉及的时间较长,因此安排8课时。

(3)内容安排。

①景点介绍的内容安排。(1)在编写景点内容上要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旅游英语核心是对旅游景点的英语讲解。在景点中涉及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宗教文化、民俗民风、都市观光等—分支自然风光中又涉及水、山、溶洞等风光—分支水中又有大海、湖泊、瀑布、溪流、温泉等。所以在一个涵盖面如此广的行业特点下,在一本书中要做到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要分类、归纳、突出重点,要做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如可以参考以下景点: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九寨沟,黄山、泰山、武当山,长城、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布达拉宫,西双版纳,等等,上述中也有宗教文教和自然风光相结合或民俗民风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景点,也有都市观光与历史古迹相结合的景点。(2)按照服务地方的教学要求,编写教材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如以湖北荆州为例,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参考湖北导游考试考题:黄鹤楼、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古城墙、荆州博物馆、章华寺、万寿宝塔、八宝山,既有利学生在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又突出了为地方服务。如果是别的省份,也可以按照当地的旅游导游考试为参考安排旅游英语教学内容。

②作业安排。学生作业以写作和口语为主。这里的口语是指学生对写作修改好的正文读熟,并可脱口而出。对于学生作业有这样的要求,主要是基于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等创作不同导游词,使之更符合学生自己个性,语言鲜活。其次,根据客人不同,改写不同适合游客特点的导游词,使之更有利于工作实践带团效果。第三,完善补充书本资料,使之更丰富,让客人满意。

③考试安排。考试的方式由原来传统的笔试改为口语,突出口语重要性,使课堂教学与工作过程和岗位相结合。其次,考试的内容为现场导游考试。模拟全国统一的导游口语考试形式,使教學为学生取得社会职业证书考试做准备。这就包括考试的内容为全国统一的欢迎词景点介绍欢送词,考试的时间为湖北省规定的10分钟/每人,考试的形式为抽签。评分标准有所降低,主要是在改革初期,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老师从工作岗位答对学生的要求:语音语调及面部表情、站姿等方面综合打分,做到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相一致,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相结合,使教学,考试,岗位要求三者结合,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周丽娜,李彦美,邢志勤.提高旅游英语教学质量之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25:122.

12.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思考 篇十二

同时, 教材又是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从需求的角度入手分析, 大学英语教材要重点侧重四方面, 即现实教学、教学大纲目的、社会对大学知识认知、以及学生实际学习四个方面。如果从人本主义的理论入手分析, 大学英语教材无疑要具有具备相当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 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投入更大的关注。当然, 我们不能忽略非常重要的一点, 就是大学英语教材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世界, 融入学生的世界, 从学生的角度阐述问题, 这将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学性和自我表现意识。大学英语教材还要平衡不同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方式, 富含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内涵。由此可见, 以上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要求都体现在交际教学法的教学思想中。

1 理论基础

如今我们所说的作为概念的“交际能力”是由美国学者Dwell Hymes最早提出的。在他的理论中, “交际能力”不再仅仅是理解或者掌握一种语言形式, 而是为其赋予了更多互动上面的含义, 即拓展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对象进行交际, 从而理解和掌握用最恰当的语言方式进行交际的有关交际能力的知识体系。

从深层次的角度分析, 这里的“交际能力”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概括的说, 它已经涵盖了社会、文化、语言学已经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的讲, 此时的“交际能力”是包括两种语言手段———口头语 (书面语) 和身势语, 并通过这两种语言手段达到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归纳起来, 这种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语法基本常识以及和语法运用能力———能听、说出没有语病的句子;心理语言理解及判断能力———能够理解并判断哪些语言是能够接受的或者相反;对社会整体文化的认知及其应用能力———能够掌握某一语言形式出现的频率, 区分它是大众常用语还是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如今, Dwell Hymes提出的有关“交际能力”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三个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同时, 作为“伦敦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美国语言学家Henry G.Widdowson提倡区分语言的用法 (usage) 与应用 (use) 的重要性。用法的含义是指使用者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应用则指有效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Henry G.Widdowson不仅仅强调用法的重要性, 而是突出用法与应用并重, 甚至有时更加倾向于后者。由此可见, 交际, 即应用才应该成为语言学习的目的。而以此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教学必然要涉及到社会、心理、语法、语调、词汇等诸多因素。Henry G.Widdowson的理论对以应用为导向的交际教学法的系统化实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 交际教学法更加强调教材内容、社会环境、学生三者需求的融合, 突出教材的广泛性和趣味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

2 笔者对于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的思考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此为目标, 笔者结合交际教学法的原则, 对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做出了一些思考。

2.1 应用性和实用性

我们以交际教学法作为基本指导原则, 就是要真正地把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培养和发展的目标。突出“应用性”就是在注重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质交流能力。关于实用性,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英文文学内容的篇幅可以适当减少, 多增加些涉及当代政治和世界经济的内容。

2.2 话题共鸣性

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 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和选择适合他们话题兴趣特点的英语教材就显得十分重要。大学生感兴趣的主要涉及大学生活 (College life) , 友谊和情感 (Love and friendship) , 文化和娱乐休闲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这些离自己生活比较近的话题, 这些都是学生易于体验、能够充分进行讨论、引起共鸣的话题, 易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以及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2.3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是介绍西方的国情、文化、文学和价值观,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仅仅单方面地了解西方的文化远远达不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知己知彼”才能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有实质性的内容, 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中国走向世界”, 所以我们需要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增加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比如中国的哲学思想, 道教 (Taorism) 、儒教 (Confucianism) ,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 , 春节 (Chinese New Year) 等, 这样可以增加教材的现实性和文化归属感。

2.4 文体风格多样性

单一的文体风格会导致教材缺乏活力, 在教学中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一部成功的交际法英语教材还要注意风格的多样性。《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摆脱了过去的纯language-based模式, 采用的是theme-based编写体例。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内容丰富, 涉及了诸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 注重信息性、趣味性、时代感和文化内涵, 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 培养人文素质和文化意识。

3 结束语

在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 教材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 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另一方面, 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大学英语教材的选用要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出发, 兼顾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教材的话题需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以保证课堂交互活动的展开,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并在教材中适量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做到这些, 大学英语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也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实际交际能力, 同时学到更多语言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 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Widdowson J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蔡基刚.浅谈21世纪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有关选材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 1997 (1) .

[4]范谊.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若干问题[J].外语教学, 2000 (4) .

[5]冯薇.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英语”特色的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8) .

[6]余千华.大学英语教材调查—从话题兴趣角度调查教材与学习者匹配情况[J].中国外语, 2005 (8) .

13.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篇十三

【摘 要】结合一线教学的实际感受从师生、实验、习题、课程资源、社会实践及评价六个方面的困惑出发,针对困惑进行思考,目的是让教师自己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尽快成长,取得有效教学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课标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困惑思考

物理新课程标准实行已有五年了,在这五年中,本人一直担任初中物理教学一f:作,一直处在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初中物理新教材过程中,努力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自己所任教班级中实践着、探索着,现浅谈自己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物理新教材特色简介

人民教育f}{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初中物理,其结构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能够反映物理学科的基本思想、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5)新教材突出了从生活建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6)加强了物理实验在教学中作用。

二、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

1、师生方面。物理新课程实施的五年来我的感受颇多,从总体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即“乐”了学生,“苦”了教师,“急”了家长。新教材一改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情境――陶冶)和(示范一一模仿)等教学策略引入新授内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去感知新知识,从这方面来看学生动得多了,教师动的少了。而且教材删减了繁、难、偏、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也比原来要轻松的多,课堂上学生们能大胆想像、认真探究,埘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2、实验方面。现有的实验器材与新教材所需的器材不完全配套,学校也因种种因素而不能很好的满足物理新课标所需的一些设备,致使教师的实验计划也很难实施下去,往往只停留在备课层面上,导致有些老师遇到困难时往往以问题的方式“变戏法”式的“讲”实验,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尽管新教材倡导简易实验,提倡“瓶瓶罐罐做实验”,但是这些简易器材大都是需要老师去准备,这样以来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习题方面。新教材中每一节后面配有“动手动脑学物理”环节,它属于活动类(社会调查、课外实践活动等)的题目,这些探究性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无法完成,需要向课外延伸。“人教版”的.《配套练习册》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很好的习题,但是有一部分还是原来的旧习题,市面卜出现的一些练习册上的习题可谓“深一脚浅一脚”,学生反映做起来很不适应,尤其是基本运算在教材中涉及到很少,但练习题中却频频出现。

4、课程资源方面。与新课程配套的参考课程资源很少,市场,E的很多资料尽管打着与新课程配套的旗号,但仍然干的是“旧教材”的复制粘帖的工作。教科书的配套素材光盘为任课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可惜许多学校缺乏多媒体播放设备,即使有,许多物理教师也很难做到上课随用,大多数情况下,等到一个章节结束后,老师把这一章的有关内容集中起来让生看一遍,增加了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5、实践活动方面。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上网查资料是常见的形式之一,事实卜难以做到这一点。信息技术课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有限的微机上课时间不可能让学生有很多时间去查资料,查到资料怎么办?这样以来,卜网查资料也就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此外,现实教学中的班额比较大,有碍于很多活动的实施,很多活动还是停滞于让学生“看”和“想”的阶段。另外学生的实践兴趣虽然浓厚,但由于小学的《科学》开展不够扎实,许多实践活动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问准备,最后学生还停留在现象表而,还有一些学生认为物理和小学《科学》差不多,玩玩而已!还有一些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感到: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1

6、评价方面。无论新课程如何改单,最终总逃脱不了考试的检阅,学生最后面对的还是物理中考。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看是否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是否体现《标准》精神,但是老师们对于《标准》很难把握,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去听公开课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研讨会也成了发牢骚的会议,只有苦衷,只有意见。

三、新教材使用过程的体会与思考

1、“丌窗”与“拆墙”。物理教师首先要学习新的物理课程理念。可以说,传统的应试教育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模式,可以不去知道外面的世界,只要有题做就行,大家交流的是试题库,教学方式为“灌输”式,课堂是教师的“讲堂”,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和“讲授式”实验,应该让学生亲眼目睹的现象变成了记忆和背诵的条条框框。而新课程注重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评价。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打开观念之“窗”,感受外面新鲜的空气,勇于拆除心中的“围墙”,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大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思维的火花在交流和合作探究中碰撞出来。

2、“一桶水”与“常流水”。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确实只用很少的时间讲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的教师失去主导作用。因为探究学习对于知识内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活动等都是开放的,这就对教师的知识面、思维想象力、创造力、逻辑分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对教学的态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就意味着教师要做更加精细的富有创造性的指导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缺少补给的水是潭死水,知识需要常刷新,在面对我们比较生疏的东西,要勇于学习,善于学习,唯有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

平时,除钻研新课程标准外,还经常翻阅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及其应用的参考书,同时还需订阅一些科技类杂志报纸,以扩大知识面。另外,对语文、外语等其它学科也应有所涉猎,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上课时,能见缝插针适时渗透,日积月累就会极大的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

3、加强集体备课,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集体备课的精华在于:互相借签,共同提高。年长一些的教师喜欢年轻人活跃的思维,年青教师喜欢学习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在集体备课中,不仅要注重教师,“教什么”,还应当研究“怎么教”,研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首先要研究教材如何体现课标的要求,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相应教法。如“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机顺利发射和回收,以及航天员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的太空生活等,可以结合教材中声音的传播、地球同步卫星的近地点、远地点的动能、参照物、等知识点加以渗透,把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E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

4、重视教学效果的反馈。新课程的教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在加强双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体验探究过程和掌握科学学的习方法,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这样做并不是在弱化教学质量意识,而是从另一方面强调了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考虑。在教学中当堂的反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小结等形式进行。如在学完“光的现象”这一章后,让学生看书自己总结本章要点,接着,让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派代表起来概括,从内容上可以分成三部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及应用),光的折射(及应用);也可以分五部分(即把应用分开算);(还有把颜色分开算)分成六部分的。从形式上来分:有的以段落方式表示,有的以图画形式表示。我们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积极性,这要比规范的答案本身更重要。课后作业一般采用查资料,写体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

另外,在一章一节学完后,经常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出题,做题,解惑。一旦有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便让老师释疑,对于普遍存在的或比较典型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当堂解答。这种作业形式比较新,学生感觉很好奇,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课改工作还在如火如茶的进行着,我们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探索还在继续中,我们相信,只要物理教师能够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学习,让课堂轻松,让物理学习快乐,那么,物理新课程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效,物理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也会更快。

参考文献

[1] 刘旭东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

[2] 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我们的探索》

[3]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14.职业教育物理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篇十四

关于职业教育物理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职业能力,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实现就业的必要基础.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思想,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主线,也是新教材编写的主要原则.

作 者:王绍章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0刊 名:物理教师英文刊名:PHYSICS TEACHER年,卷(期):31(6)分类号:关键词:物理 职业教育 课程结构 专业技能

15.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篇十五

高中三年, 学生除了要学习五本必修, 还要学习三本选修。仅必修篇目就有约120篇, 加上选修就更多了。既然高中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老师们也只好赶着先把教材上完了, 然后再按照《大纲》上的范围进行总复习, 这样一来, 总有一种“青黄不接”的趋势———前面的内容来不及仔细研究, 后面的复习内容又“铺天盖地”。不知一线的老师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针对以上情况, 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提高语文考试分数不应只在形式上, 而应该相应的加进去一些内容。比如, 《全国卷》中现在不考的字音、字形、标点的使用等可以再加进来, 而且就现在的情形来看这些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这样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我倒是很赞成将一些主观题改成客观题来考查的提议, 这样也可以避免阅卷时的“标准不统一”。

2.《大纲》一旦确定, 高中教材就应该围绕《大纲》编写, 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能“有章可循”, 而不是“大海捞针”;另外, 编写考试试卷的名师们, 也没有必要把考题搞得神神秘秘, 完全回避教材内容, 让学生产生一种“课本无用论”思想。今后, 《大纲》里可以明确考试篇目范围, 名师们出题时能够课内课外兼顾, 让学生平时也重视语文课堂学习。

3.无论《大纲》怎么变, 我们都应该恢复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其实, 不只是在高中教材中应该重视, 早在初中就应该重视起来。语法与应用很好地结合, 才能快速培养好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理由如下:

(1) 学生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所以写出来的句子常常让人难以看懂;病句连篇, 甚至还有自创的句子, 只有自己能看明白, 这样不利于学生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2) 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那么分析阅读理解一些较长的句子就较容易, 能快速领会其主要意思。

(3) 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那么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 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就很容易了。

(4) 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那么复习“修改病句”知识时, 就不会感觉无从下手。

(5) 学生如果真正具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这样不仅有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 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如政治、历史中的材料题分析, 数学中的应用题解答等;甚至还有助于将来的就业, 如一份好的自荐信、一份好的申请书等, 很可能会给一个人带来好运和机会。

4.随着语文高考分数的提高, 语文的教学任务也会相应的加重。我认为可以将语文的内容大体分成两部分———“基础知识和应用”“阅读和写作”, 并且由两位老师分开来代课, 正如数学可以分成“几何”和“代数”一样。这样老师在教学时, 责任明确且更有精力;学生学习时, 任务明确且更有效果。

在语文考试分值中, 尽管作文占了60分, 但在教学中根本没有重视起来,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 每个单元结束时, 只是轻描淡写点到, 选修的《写作》也是在高三才上, 有的学校干脆就不上了。如果单独拿出“写作”来教学, 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5.在作文的要求上, 我认为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无论是“体裁不限” (除诗歌外) 还是“自选文体”, 都会让学生误以为写作时可以无所谓“体裁形式”或“文体形式”, 甚至写成“四不像”也无所谓。为了消除这些误会, 我认为我们在今后的教材中可以把作文分为三部分, 如实用文体 (记叙类、议论类、说明类、描写抒情类) 、文学体裁 (小说、散文, 诗歌、戏剧) 和应用文体 (日记、书信、演讲稿、调查报告、广告、说明书等) ,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分阶段地、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话题或材料, 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这样, 考试时, 学生就会“胸有成竹”, 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扬长避短, 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形式, 进行合乎规范的写作。

以上就是我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些想法。衷心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能切实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优秀载体, 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切实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参考文献

16.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篇十六

1. 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条件虽然得到了一些初步的改善,但初中英语教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形式单一,课堂缺乏生动活泼的气氛,重视应试教育,大部分是哑巴英语,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不适应教材改革后的教学。这些现状的存在使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2. 我国初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

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很大问题就是找不到学习的方法,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英语的目标不明确,很多时间都是处在被动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创造性使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一些方法

1.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

牛津英语教材的编排突破了以往人教版教材单一乏味的编排形式,内容中加入了生活的场景,语法浅显易懂,能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活动中轻松学习到英语知识。只要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克服对单词的恐惧,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对教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具体的实施计划,最后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某中学的王老师在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先让学生在音标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语简单沟通,坚持每天让学生听录音,鼓励学生在写作文时创造性地使用课文中的词汇。

2. 教学中利用好媒体资源,让学生居于主体地位

如今在教学活动中,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应该采用多种媒体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当主人翁的角色,这样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津英语教材,更好地吸收英语知识。

例如某中学某班在英语课上讨论自然灾害时,学生进行分组自由选择灾害中的某一个话题,老师提供学生在话题资料中需要的媒体资源,包括图书室、互联网等。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后制作PowerPoint或者是Word文件,最后在班里进行成果展示。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自主学到英语知识,还能提高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积极主动,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3.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

英语课程中各个部分的着重点不同,只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才能在教学互动中根据教学实践不断积累出牛津初中英语的教学经验,让学生受益。

在英语课文的策略设计上,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的英语教学组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关于“梦想花园”的课程中,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通过日常英语问候自然过渡到课堂的正式学习部分。然后通过学生之间进行问答,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关注课文内容。在教授的过程中,老师展示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或音乐、视频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观赏之后让学生自己来描述Eddie梦想的花园是怎样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的能力。老师在课堂的后半段时间可设置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小型英语话剧表演,尽量简单有趣,让学生踊跃参与,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使学生能及时回顾当日所学知识并为下节课做好铺垫伏笔,这样就能起到一个良好的循环效应。

4. 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困难,教师给予不同的建议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和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比较起来,牛津版的英语教材难度更大,要求学生在英语科目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师要根据教材编排的变化来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而每个学生遇到的困难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可能在听力方面较为薄弱一些,而有的同学可能在阅读方面的能力较差。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的反应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或者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课程中具体出现问题的环节来讨论具体改进的办法。

5. 在教学难点方面教师可进行巧妙设计,使学生得以突破

不管是人教版还是牛津版,英语语法都是教学的重心和难点,如何让学生较快掌握语法并加以灵活运用成为英语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面对的焦点问题。而在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教学过程中,晓庄学院附属中学教师何老师把枯燥的语法复习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应用中不知不觉地复习本单元的语法。把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他让班里的学生们比较他选中的两位同学,采用someone taller/heavier than another one这样的句子来描述,这样不知不觉同学们可说的话题越来越多,最后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英语中比较级的用法。

6. 教师可参考他人的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

在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五年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个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都有一些成果可以借鉴参考。在同一个学校的可以进行即时的交流心得,对于不同地方的可以在网上或图书杂志中去了解一下其他地方的学校在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借鉴和对比,老师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就能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17.七年级英语新教材的使用 篇十七

刘会清

七年级英语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设置了逼真的语言运用情景,注重交际的语言实践活动,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并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来增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精心地研读教材和课标,我认为使用本教材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大胆补充,适当增删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对教材进行大胆补充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当然,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前提是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避免为了考试而随意对教材进行调整;如有可能,应尽量与同科教师一起协商补充或取舍的内容。

2.活动替换,内容筛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例如,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篇章内容适用,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就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替换原有的练习题。如果教师认为某部分的语言不够规范或缺乏真实性,教师可以选用其他语言材料取而代之。

3.扩展内容,延伸活动

在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增加词汇训练、进行写作训练等等。

4.调整顺序,发挥主导

18.新教材新教法的一些思考 篇十八

内容提要:

本文是作者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针对新教材的基本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新教法的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在具体操作中所产生的矛盾引起的一些思考所作的阐述,并提出了几点解决的意见与方案。

主题词:教材、教法

使用北师大版新教材已有两个多月了,在使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在旧教材体系中,应试教育的优势、特点、缺点,其实是合而为一的,那就是训练。刻苦的、重复的、机械的、年复一年的训练,直到这种训练成为你的本能。整齐划一的.训练虽然是痛苦的,但成品率极高。正常情况下,智力中等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是可以成材的,令人放心的。

在新教材体系中,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训练恰为所忌。而不管何种教学方法,上选之材是不会埋没尘土的。智力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却令人担心。

在新教材中,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展开数学探究。基于这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理想状态,具体操作起来,会遇到许多问题,稍不留意,就会造成失误,而矛盾主要集中在智力中等以及中等以下学生身上。

摒弃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代之以亲历数学活动,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这是一件说起来非常容易,想起来非常美好,做起来却非常难的事情

19.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实验的思考 篇十九

传统的词汇教学, 一般是学生按照词汇表跟教师或录音机读, 先熟悉单词发音, 教师再讲解词汇用法, 学生记笔记。对比PPT模式可以发现,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 教师展示的部分居多, 而学生练习和测试所占比例太小。学生除了有跟读单词的练习外, 剩下时间多花在记笔记上。至于对词义及单词用法的巩固, 学生只能依靠个人主动性在课后完成。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课堂词汇教学中加入练习和测试巩固的环节, 学生则能够眼、耳、口、手、心齐用, 对所学新词的印象自然也会更加深刻。练习和测试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如果采用TBL模式进行词汇教学, 其原则就是“利用词汇去完成阅读、听力和写作的任务”。呈现单词读音及词义之后, 学生直接进行阅读、听力或者写作任务。根据不同的课程重点, 任务也有所变化, 比如, 给出英文释义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单词和短语、让学生找出所给单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给出提示让学生利用所学词汇口头复述课文或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模块话题并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短文等。在任务完成之后, 还要有相应的展示和评价环节, 学生要通过口头或书面、小组或个人的方式展示出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 教师做出评价, 并观察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外研社《英语》高中教材充分考虑到词汇和听力以及阅读材料的结合, 每一个模块, 词汇都贯穿在了听说读写的环节之中。从“Vocabulary and Speaking”, “Reading and Vocabulary”, “Listening and Vocabulary”, 从这几个板块的命名中可以看出, 教材希望教师能够把词汇学习与听说读的活动相结合, 使学生通过不同渠道, 以不同形式学习词汇。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当综合考虑课型、课时安排以及学生情况, 参照PPT和TBL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下面以外研社高中《英语》第四册模块3中的“Reading and Vocabulary”为例, 看一下如何将词汇和阅读理解相结合来设计教学环节。该模块话题为“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其中的Reading部分着重介绍了不同文化的问候方式。

Pre-reading:生词导入:以图片引入话题, 呈现所需学习的生词。

词音学习:教师领读, 学生跟读、齐读及个体阅读交替进行。

词义学习:通过图片、同义或反义词或短语, 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巩固:教师读出或给出英文释义, 让学生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说出对应单词。

While-reading:

快速阅读:给定时间, 完成教材所提供的“选出最佳标题”练习。

细节阅读:再次阅读, 完成教材中活动2中的“判断正误”练习。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适当补充练习。

Post-reading:

词汇复现: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活动3练习:“用所给词汇完成句子”。

核对:让学生合上课本, 教师读句子, 空出所填单词, 学生口头完成。

复述课文:板书文章要点, 让学生利用所学词汇口头复述课文。

在上述三个环节中, 第一个环节采用PPT模式教授生词, 第二和第三个环节采用任务教学法, 运用词汇来完成相关任务。需要说明的是, 受时间和学生水平限制, 教师要灵活优化教学环节。

“Listening and Vocabulary”和“Vocabulary and Speaking”也可遵循类似环节。当然, 该设计只是诸多方案中的一种选择, 教学设计只要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并能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都是好的选择。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根据外研社《英语》高中版教材的特点, 教师可以结合PPT和TBL模式来设计教学环节, 以提高教学效率, 减少学生对词汇的课下认知负担。只要教师能够勤于思考, 钻研教法, 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理念和意图, 就一定能够在教材的帮助下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就使用外研社高中《英语》教材进行词汇教学作了简单的探讨。本文从教材中选取了一个“ReadingandVocabulary”的版块, 给出一种设计选择并进行简要说明。

关键词:词汇教学,PPT教学模式,TBL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英]Jim Scrivener·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2][英]Jim Scrivener·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办好进博会心得体会下一篇:教师三八妇女节趣味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