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sd技术原理与应用(共6篇)
1.ebsd技术原理与应用 篇一
怠速停机技术原理与应用的研究
详细介绍怠速停机技术的发展背景、应用前景、基本原理及技术关键点.文献资料及装车验证结果,均说明了怠速停机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应用前景广阔.
作 者:董秀辉 龚保全 程传河 刘晓伟 李丰军 DONG Xiu-hui GONG Bao-quan CHENG Chuan-he LIU Xiao-wei LI Feng-jun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吉林,长春,130011 刊 名:汽车电器 英文刊名:AUTO ELECTRIC PARTS 年,卷(期): “”(4) 分类号:U464.11 关键词:怠速停机 节能 环保 起动机 蓄电池2.ebsd技术原理与应用 篇二
【关键词】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电磁感应;射频
时至今日,供电网、高压线已遍布全球的角角落落。不知不觉各种理不清的电源线、数据线带来的困扰也与日俱增。不过,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日益普及之时,无线电力传输也不再是幻想,在未来的生活中摆脱那些纷乱的电源线已成为可能。准供电线圈就能开始充电。
1.无线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
1.1电磁感应—短程传输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电磁感应是电磁学中的基本原理,变压器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进行工作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利用磁耦合来传递能量。若发电线圈中通已交变电流,该电流将在周围介质中形成一个交变磁场接受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势可供电给移动设备或者给电池充电。
1.2电磁耦合共振—中程传输
中程无线电力传输方式是以电磁波“射频”或者非辐射性谐振“磁耦合”等形式将电能进行传输。它基于电磁共振耦合原理,利用非辐射磁场实现电力高效传输。在电子学的理论中,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导体的周围会形成交变的电磁场,称为电磁波。当电磁波频率高于100khz时,电磁波便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且经大气层外缘的电离层反射,形成较远距离传输能力,人们把具有较远距离传输能力的高频电磁波称为射频(即:RF)。将电信息源(模拟或者數字)用高频电流进行调制(调幅或者调频),形成射频信号后,经过天线发射到空中;较远的距离将射频信号接收后需要进行反调制,再还原成电信息源,这一过程称为无线传输。中程传输是利用电磁波损失小的天线技术,并借助二极管、非接触IC卡、无线电子标签,等等,实现效率较高的无线电力传输。
具体来说,整个装置包含两个线圈,每一个线圈都是一个自振系统。其中一个是发射装置,与能量相连,它并不向外发射电磁波,而是利用振荡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通过发射线圈向外发射电磁波,在周围形成一个非辐射磁场,即将电能转化为磁场。当接收装置的固有频率与收到的电磁波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产生的振荡电流最强,完成磁场到电能的转换,从而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
1.3微波/激光—远程传输
理论上讲,无线电波的波长越短,其定向性越好,弥散就越小。所以,可以利用微波或激光形式来实现电能的远程传输,这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解决未来能源短缺问题也有着重要意义。
2.无线电力技术的应用前景
2.1为难以架设线路或危险的地区供应电能
高山、森林、沙漠、海岛等地的台站经常遇到架设电力线路困难的问题,而工作在这些地方的边防哨所、无线电导航台、卫星监控站、天文观测点等需要生活和工作用电,无线输电可补充电力不足。此外,无线输电技术还可以给游牧等分散区村落无变压器供电和给用于开采放射性矿物、伐木的机器人供。
2.2解决地面太阳能电站、水电站、风力电站、原子能电站的电能输送问题
我国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降雨量少、日照充足且存在大片荒芜土地,南方部分地区水力、风力资源丰富,这些地区有利于建造地面太阳能发电站或水电站、风力电站。但是,这些地区人烟稀少、地形复杂,在崇山峻岭之中难以架设线路。采用无线输电技术,还可以把核电站建在沙漠、荒岛等地。这样一方面便于埋葬核废料,另一方面当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也可以避免对周围动植物的大量伤害和耕地的污染。
2.3无接点充电插座
随着无线电力技术的发展,一些小型用电设备已经实现了无线供电。无线供电“片”/“垫”是一种家用电器无线供电方式,用一片图书大小的柔软塑料膜片就可对家电进行无线供电,可为装饰灯、鱼缸水中的灯泡、小型电机、手机、MP3、随身听、温度传感器、助听器、汽车零部件、甚至是植入式医疗器件等供电。
2.4为以微波作为能源的交通运输工具供电
以微波作为能源推进的发动机叫做微波发动机。微波是工作频率在0.3-300GHz的电磁波,不能直接用它来驱动电动机,如果把微波能量转变为直流电流的整流器,那么微波就可以直接作为交通工具的能源了。
3.结束语
从长远来看,该技术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但是,每一种无线传输方式,都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如电能传输效率问题,电力公司如何收费和计费,能量传输所产生的电磁波是否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等等。不管怎样,一旦这项技术能够普及,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白明侠,黄昭.无线电力传输的历史发展及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2010,31,(5):51-53.
3.ebsd技术原理与应用 篇三
关键词:LTE;OFDM;MIMO;原理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064-0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3G技术已经进入了全面推广的阶段,在各大运营商的推动下,LTE计划被推出并逐步实施。LTE即移动通信技术的长期演进,是3 GPP主导的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作为GSM和UMTS的延续已经成为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标准,提高性能为通信服务打下良好的演进基础是LTE技术发展的目的,文章对LTE关键技术和应用进行分析。
1 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1.1 OFDM技术
OFDM技术是LTE两大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时代发展,OFDM技术已经成为复用技术的主要形式,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对一个宽频信道进行人为的划分,使之成为多个正交信道,改变高速数据流的传输速度,降低速度使得每个信道的传递形成低速流,减少子信道之间的干扰。每个信道都是基础带宽,最大限度保持信道的衰落延缓,从而最大限度实现抗干扰。同时每个信道都是原始信号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处理相对容易实现。OFDM技术优势明显,频谱效率高、扩展性好、抗衰性好等,同时可以在不同的频带采用不同的调制编码来完成,提供了频率选择性,所以在CDMA和OFDM技术之间LTE选择了OFDMA技术作为下行多地址技术。为了在传输中实现PAPR上行LTE利用SC-FDMA技术,具体措施为DFT-S-OFDM技术,该技术在OFDM的IFFT完成信号调制前进行DFT拓展,这样系统发射时域信号避免了OFDM系统发射频域信号所带来的PAPR问题。
1.2 OFDM的应用
OFDM技术具有信道选择的功能,以此避免在通信中出现冲突和干扰,以此获得了较高的频谱利用效果。正因为OFDM子信道的接收机制可实现分离,降低了接收端的复杂性,使得OFDM系统对高速率移动数据的传递适应性很强。因为OFDM可以实现小区内的用户进行正交,从而避免客户之间的干扰,这就可以提高系统的容量。但是在多载波系统中小区的内部可以直接实现正交传输,但是可降低系统中出现的小区间干扰,所以小区间多址问题将更为严重。所以在利用该技术进行组网的时候有三种方式,同频率组网、异频率组网、频率移位频率复用(FSFR)。
在实际的测试中,利用不同的场景对三种组网的方式进行对比考察,其中场景一是FSFR组网,三个频道的带宽设置为20 MHz,其中一号和二号频段有5 MHz的复用区域,二号和三号也有5 MHz复用区。场景二是异频组网,小区内不存在复用区域,每个区占频20 MHz,系统总带宽60 MHz。场景三则是同频率的20 MHz进行组网。从测试的结果看,异频率组网的传输量最大而同频的最低,FSFR居中。从频谱效率来看,采用同频组网的小区效果比较FSFR和异频组网高40%,而小区边缘的频谱效率低32%,从另一个角度看异频组网性能是牺牲平频谱利用效率为代价而提高的。可见,虽然同频的组网方式边缘用户速率低,但是频谱利用效果好。所以在规模试验测量阶段,应采用同频组网,而在小区边缘如果需要高流量时,则利用抗干扰技术来辅助传输。
2 MIMO:多天线技术
2.1 MIMO技术原理
LTE是一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其重点改进的是网络速度增加网络的容量,扩大覆盖范围等。LTE设计的目标就是提高通信速率,下行峰值达到100 Mbit/s,上行峰值达到50 Mbit/s。频谱效率下行应保证5 bit/s/Hz,是HSDPA的3~4倍,上行链路应为2.5 bit/s/Hz,是HSDPA的2~3倍。与以往的技术相比,LTE的传输效率和速率的提高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辅助技术满足吞吐量的增加,所以MIMO技术被引入,以提高传输效率。
MIMO技术就是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根天线,扩展了空间域,充分利用了空间扩展所提供的特征,从而带来了系统容量的提高。以往的多天线技术都是利用多路径的传输来提高无线传输的质量,但是MIMO技术则是逆向思维,目的是在多个天线之间多路径的传递来实现高速传输,多个通道的建立可以帮助系统实现同步传输,在不同增加带宽的条件下,可以成倍的改善UE通信的质量或者大幅度提高通信效率。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其实现的方式也不同,MIMO在实现方式上有空间复用、发射分集、波束赋形三种。MIMO的应用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频谱效率,降低每比特的传输成本,帮助系统服务器实现优化,改善系统覆盖面积,尤其是在小区的边缘,其吞吐量明显提高,降低了基础设置投入成本和维护难度。
2.2 MIMO技术的应用
在实际的应用中MIMO的技术措施可以有多个方式,当前使用的有空间复用、发射分集、波束赋性等技术。在应用中其原理也存在差异,空间复用是利用多个天线实现发送与接收,接收端完成汇总还原,所以为其数据传输的效率较高。发射分集是发射端多天线,而接收端利用单接收器,可以提高信噪比。波束赋形是利用干涉的原理实现信号传递,在下行链路中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LTE中的MIMO技术应用因为其技术措施的多样性可以形成多个传递模式,其中包括了UE-MIMO或者SU-MIMO等,其核心的差异就是传输模式的不同,如利用空间复用或者反射分集等。因此LTE系统所采用的上行和下行传输也可利用不同的MIMO技术,如R8标准中定义传输模式有7种,其中包括了发送分集、开环和闭环空间复用、MU-MIMO、波束赋形等MIMO 应用方式。在R9技术标准中增加了双流环境下的波束赋形技术模式,增加了导频设计以此支持多个UE波束赋形。在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的传输数据类型、覆盖面积、系统容量等场景差异来选择技术措施,以适应LTE系统需求。
3 结 语
LTE系统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实现了新技术的引入,从而改变了原有的2G环境下的数据传输模式。如上所述,OFDM和MIMO是其两大核心技术,利用核心技术的合理应用形成了新的技术思路和系统,大大提高了本技术的通信效率,基本满足了现阶段的通信需求。实际上LTE的进一步演进将成为新的4G标准之一,所以对其关键技术的完善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然.LTE关键技术原理及其应用探讨[J].邮电设计技术,2012,(3).
[2] 郑有强,徐兆吉.TD-LTE业务承载能力及应用分析[J].移动通信,2010,(5).
[3] 杨鹏,李波.LTE的关键技术及其标准演进[J].电信网技术,2009,(1).
4.ebsd技术原理与应用 篇四
摘 要:佛山市的机动车数量增长非常迅速,而机动车带来的排气污染也对城市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甚至成为主要的城市大气污染源,造成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为了解决城市污染问题,必须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控制。文章对汽车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介绍了汽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的主要设置和组成部分,对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广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发挥其监控汽车尾气、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监测;遥感;汽车尾气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021-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机动车已作为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一方面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其产业的发展更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重大的贡献。然而,机动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铅化合物等,随着佛山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排气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在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造成了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促使当局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监测和解决汽车尾气的污染问题。因此,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是汽车尾气控制和监测的新兴手段。
1 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的主要原理
目前,我市对在用机动车的定期排气污染检测主要使用简易工况法(点燃式发动机)和加载减速工况法(压燃式发动机),路检及场检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则只能使用传统的双怠速法(点燃式将发动机)和自由加速烟度法(压燃式发动机)。前者的检测结果虽然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机动车行驶中的排气状态,但所需仪器设备及控制系统相对昂贵,且具有不可移动性。后者虽然操作简便、满足移动需求,检测结果的误差值较大。这迫使监测技术需要得到进一步优化——汽车尾气遥感监测。
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是一种实验室光谱分析技术,因此又被称为长光程吸收光谱法,它能够对道路上正常行驶的汽车所排放的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监控。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光源向道路对面的光学反光镜发送紫外光和红外光,光学反光镜会将其反射到检测器中。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要通过这些光束,由于汽车尾气会吸收光线,从而改变透射光的强度,从而通过对检测器中光强的变化进行监测,对道路行驶的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进行监测。
排气管排出尾气之后,汽车尾气就会向周围的空气中扩散,其浓度也会发生变化。风向风速和气体的扰动都会影响车尾气的浓度。因此,要对排气管中污染物的排放浓度进行测量,很难通过直接测量汽车排放的尾气烟羽的方式。事实上,汽车尾气遥感监测仪主要是对汽车尾气的各相对浓度进行测量,例如NO /CO2、HC /CO2、CO /CO2等。之后再依据一定的公式来进行推导和计算,从而得出尾气中各种气体的绝对浓度。因此如果行驶的车辆处于化学计量空燃比燃烧状态,则能够取得更好的遥测效果。
遥感装置与其他测量汽车排放的仪器不同,它不需要接触被测车辆,因此能够快速的对重污染车辆进行鉴别。不仅如此,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能够监测汽车的加速度和速度,对运行特征进行确定,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非正常运行对汽车监测准确性所造成的影响。通过拍摄汽车尾部的图像和车牌,能够在电脑中记录与汽车排放有关的一些数据,例如车辆的型号、制造厂家、车主、生产年份等等,以此为依据来判断该汽车是否存在排放控制问题。同时,汽车尾气排放的遥感监测中运用了可调二极管激光器技术(TDL),从而扩大了特定气体浓度检测的量程范围。
2 汽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的现场设置和组成情况
汽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监视器、数据处理装置、尾气分析仪、车牌摄像仪、加速度和速度测量装置、检测器、汽车检测光源。
要提高汽车尾气遥感监测的准确率,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检测地点。在测量的时候,最好使车辆处于正常负载的加速状态,不要在车辆马力过大、减速或者空挡时对其进行测量,必须把握最佳的仪器安置地点和交通状况。当车辆满足在轻微的加速状态下产生较强排放烟羽,保持0~110 km /h之间的平均车速,以及200~3 000辆次/h的车流量时,汽车尾气遥感监测达到最佳效果。
通过详细的现场实验和调查分析来确定合适的监测地点,对监测地点进行确定之后,还要通过实验来调整仪器的具体位置。为了避免两车排放的烟羽产生重叠,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两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故可以在桥梁引道的入口处、略有上坡的单行车道、高速公路收费站等设置测量点。
3 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检查净化装置
通过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中的可调二极管激光技术,对机动车环保催化装置产生的特殊气体进行检测,能够检查汽车是否已经安装催化净化装置,以及初步判断其催化净化装置是否有效工作。
3.2 筛选清洁车辆
为了缓解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政府一直鼓励高性能车辆的发展,并鼓励人们定期对车辆进行保养和检修。通(下转23页)(上接21页)过汽车尾气遥感检测筛选出清洁车辆,并考虑将其列入免检名单,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机动车环检机构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方便群众高效地完成汽车年检业务。
3.3 筛选污染车辆
在明确汽车工况的前提下,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能够对重污染车辆进行筛选,多次遥测不合格的高排放车辆,集中列入黑名单,为对其勒令整改、提前淘汰提供依据,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3.4 验证减排效果
为了控制我市的大气污染,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汽车尾气进行控制的相关政策,例如,分阶段实施限制高污染(高排放)汽车通行、提前淘汰黄标车领取奖励补贴等,可以通过遥感监测技术检测出来的结果,分析汽车尾气排放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对减排政策的使用效果进行考核的目的。
3.5 实现客观检测
与传统的汽车尾气检测技术相比,汽车尾气遥感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且无需停车检查等优点, 能准确地监测汽车发动机的运行工况,并如实反映汽车尾气排放的实际情况。通过隐藏监测点,在驾驶员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监测,可以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同时,驾驶员与仪器操作员之间没有产生联络,排除检测数据被人为干扰的可能,实现客观检测。因此,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更容易被驾驶员所接受。
4 结 语
尽管当前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还不能完全取代怠速法及工况法,但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其已经表现出了良好的使用性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尚未成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监测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具有较低的检出率、单车重复性较差等,故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需要研究者不断对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进行完善,从而推动汽车尾气遥感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晓亮,刘耀龙.遥感技术在煤矿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生产
力,2012,(11).
[2] 杨柳,林娟,池敏君,等.遥感技术在秦岭生态保护中的应用[J].价
值工程,2012,(29).
[3] 陆彦俊,陈亮,尚慧.遥感技术在惠农采煤沉陷区矿山生态环境监测
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12,(12).
5.ARP欺骗原理与防护技术研究 篇五
地址解析协议;ARP欺骗;MAC地址
1.ARP协议简介
ARP协议是“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的缩写。在以太网中,一个主机要和另一个主机进行直接通信,必须要知道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它是通过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Resolution Protoco,l ARP)获得的。ARP协议是一个网络层子协议,它用于将网络中的IP地址解析为硬件地址(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2.ARP协议的工作原理
在每台安装有TCP/IP协议的电脑里都有一个ARP缓存表,表里的IP地址与MAC地址是一一对应的,如表1所示。
以主机H(192.168.1.5)向主机A(192.168.1.1)发送数据为例。当发送数据时,主机H会在自己的ARP缓存表中寻找是否有目标IP地址。如果找到了,也就知道了目标MAC地址,直接把目标MAC地址写入帧里面发送就可以了;如果在ARP缓存表中没有找到相对应的IP地址,主机H就会在网络上发送一个广播,目标MAC地址是“FF.FF.FF.FF.FF.FF”,这表示向同一网段内的所有主机发出这样的询问:192.168.1.1的MAC地址是什么。网络上其他主机并不响应ARP询问,只有主机A接收到这个帧时,才向主机H做出这样的回应:192.168.1.1的MAC地址是00-aa-00-62-c6-09。这样,主机H就知道了主机A的MAC地址,它就可以向主机A发送信息了。同时它还更新了自己的ARP缓存表,下次再向主机A发送信息时,直接从ARP缓存表里查找就可以了。
ARP协议安全缺陷。在TCP/IP协议的网络环境下,ARP工作时,送出一个含有所希望的IP地址的以太网广播数据报。一个IP数据报走到哪里,要怎么走主要是靠路由表定义。但是,当IP数据包到达该网络后,哪台机器响应这个IP包却是靠该IP包中所包含的硬件MAC地址来识别。也就是说,只有机器的硬件MAC地址和该IP包中的硬MAC地址相同的机器才会应答这个IP包,所以,在每台主机的内存中,都有一个ARP→硬件MAC地址的转换表。通常是动态的转换表(该ARP表可以手工添加静态条目)。
ARP欺骗原理。典型的ARP欺骗过程如下:
假设局域网分别有IP地址为192.168.1.1、192.168.1.2和192.168.1.3的A、B、C三台主机,假如A和C之间正在进行通讯,此时B向A发送一个自己伪造的ARP应答,而这个应答中的数据为发送方IP地址是192.168.1.3(C的IP地址),MAC地址是BB-BB-BB-BB-BB-BB,当A接收到B伪造的ARP应答,就会更新本地的ARP缓存,这时B就伪装成C了。同时,B同样向C发送一个ARP应答,应答包中为发送方IP地址192.168.1.1(A的IP地址),MAC地址BB-BB-BB-BB-BB-BB(A的MAC地址本来应该是AA-AA-AA-AA-AA-AA),当C收到B伪造的ARP应答,也会更新本地ARP缓存,这时B又伪装成了A。这时主机A和C都被主机B欺骗,A和C之间通讯的数据都经过了B,主机B完全劫持目标主机与其他主机的会话。
ARP欺骗一般分为两种:主机型ARP欺骗。欺骗过程:A欺骗B,A告诉B,我(A)就是C,当然告诉的是真IP地址和假MAC地址,使B不能与C连接。若C是网关,B就不能上外网Internet了。
网关型ARP欺骗。欺骗过程:B充当中间人角色向两个方向发送ARP欺骗包,使A的上网数据包经过B再到C,又使C的返回数据经过B再到A,卡在中间,以达到窃取数据的目的。B发送ARP欺骗包给A,B告诉A,我(B)就是网关;同时,B又发送ARP欺骗包给真正的网关C,告诉真正的网关C,我(B)就是A,这样B就欺骗了双方,接着B通过劫持A和C之间的通信会话,就可以窃听数据了。
从影响网络连接通畅的方式来看,ARP欺骗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路由器ARP表的欺骗;另一种是对内网PC的网关欺骗。
3.ARP欺骗防范措施
建立DHCP服务器,另外所有客户机的IP地址及其相关主机信息,只能由网关这里取得,网关这里开通DHCP服务,但是要给每个网卡,绑定固定唯一IP地址。一定要保持网内的机器IP/MAC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客户机虽然是DHCP取地址,但每次开机的IP地址都是一样的或手工清除PC和网关ARP表项,从新学习正确的ARP信息。ARP欺骗发生后的PC和网关设备的ARP表被篡改了,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手工方式来清除ARP表项,然后让双方重新学习。
主机:arp–d
网关:clear arp。
建立MAC数据库,把局域网内所有网卡的MAC地址记录下来,每个MAC和IP、地理位置统统装入数据库,以便及时查询备案,PC机上静态绑定网关MAC地址,防止对主机的欺骗。在主机上可以使用静态的ARP绑定网关的IP地址和网关的MAC地址,比如在PC机上配置autoexec.bat批处理文件:
@echo off
arp–d
arp–s主机ip地址主机mac地址//mac地址格式为xx-xx-
xx-xx-xx-xx。
网关机器关闭ARP动态刷新的过程,使用静态路由,这样的话,即使ARP欺骗攻击网关的话,对网关也是没有用的,因此可以确保主机安全。网关建立静态IP/MAC捆绑的方法是:建立/etc/ethers文件,其中包含正确的IP/MAC对应关系,格式如下:192.168.2.3208:00:4E:B0:24:47然后在/etcrc. d/rc. local最后添加: arp -f生效即可。
网关监听网络安全。网关上面使用抓包程序截取每个ARP程序包,用脚本分析软件分析这些ARP协议。ARP欺骗攻击的包一般有以下两个特点,满足之一可视为攻击包报警:以太网数据包头的源地址、目标地址和ARP数据包的协议地址不匹配,或者ARP数据包的发送和目标地址不在自己网络网卡MAC数据库内,或者与自己网络MAC数据库MAC/IP不匹配。这些统统第一时间报警,查这些数据包(以太网数据包)的源地址(也有可能伪造),就大致知道哪台机器在发起攻击了。
使用支持端口隔离的二层交换机。通过端口隔离特性,可以将不同用户的端口划分到同一个VLAN,不同用户之间不能互通,从而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阻止了ARP病毒源的机器对网络的影响,提供了灵活的组网方案,同时节省了大量的VLAN资源。
安装杀毒软件,及时升级病毒库,定期全网杀毒。
[1]陈 明.网络协议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义先等.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ebsd技术原理与应用 篇六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0.引言
关于微机原理与接口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以应用的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工作原理、接口电路及硬件的连接等方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具备微机应用系软件和硬件开发的能力。由此可见,应用性强、内容丰富、教与学难度大、技术更新快是该课程的特点,加之计算机技术于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迅速发展,新的微机接口技术也在不断涌现,所以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优化,起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课堂内容与结构的优化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因为概念多、接口芯片多、专有名词多导致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随着高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微机课程的教学在基础性、前沿性、先进性方面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对课程内容中的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进行合理的协调。大学专業课程教学与职业技术培训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分析能力必须是教学中的重点,不能盲目追求与最新技术的讲解。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中需要遵循从熟悉基本原理和概念着手,注意引用计算机中的新技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持其先进性和时代性。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针对课程概念多、内容枯燥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课堂内容的组织时,教师可以采取重点讲解Intel的16位微处理器8086,对于其中相对重要的知识点包括部件结构BIU架构、执行部件EU、管脚定义与作用、指令系统、汇编程序设计方法等在内的知识实行详细的讲解。由于在8086CUP讲授上的方法和内容都比较成熟,所以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引用相对比较方便,而若是采用将教学内容的讲解全面提升到32位,就会加大学习难度,很容易导致概念和技术成为没有根基的东西,学生也就很难理解微机硬件结构和接口技术发展的过程,从而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关注计算机的新技术,将一些最新的微机技术适当的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借鉴和吸收国外计算机教材中的优秀理念。
2.课堂教学方式优化
2.1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在课堂的传授中合理应用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在微机原理与接口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内容都只是用文字进行描述和定义,学生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学习时大多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摒弃那种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合理引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辅助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多媒体教学中包含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在内的多种形式,能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上有很大帮助。例如,在讲授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寻址方式EU、BIU等部件做成Flash课件的方式。
2.2灵活引入现代仿真技术来加强教学
目前,虚拟仪器和仿真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的一大利器。而将这些仿真技术灵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样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强化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就EMU8086仿真软件来说,它不仅能模拟真实微处理器中的每一个步骤,显示出存储器、寄存器、变量、标志寄存器、堆栈,而且能虚拟外设,如交通红绿灯、LED、微机显示器等。可以称得上是一款极佳的辅助微机原理教学的仿真软件。
2.3强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可以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关于这一点,可以实施建立网络教室,而网络教室的建立具备三方面的优势。第一,将课堂教学中的每个课件和多媒体动画传入网络教室中,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后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工作。第二,在网络教室中还可以提供一些国内外课堂的优秀讲课录像和工程项目技术资料等,帮助学生轻松获取国内外相关技术知识。第三,网络教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利用网上交流、网上提问、网上授课等方式能有效提高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3.教学实验改革与实践
一直强调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让理论和实践实现统一。在实验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要结合实用性和创新性原则来进行合理的选择,让学生在熟悉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根据难度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验内容可以划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部分。
3.1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包含基本汇编程序设计、可编程并行接口、中断与定时等。验证性实验包括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验证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按照书中的要求、步骤完成实验的基础部分,还要求学生在有效完成实验基础部分的基础上作出小的改进,达到提高部分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的学生能对微机原理和接口芯片的相关工作原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对验证性实验的一次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包含D/A转换、A/D转换、键盘与显示等方面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在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软件编程、软硬件调试、硬件电路设计。
3.3创新设计实验
创新性设计实验是这三种实验内容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教师提供多方面的实验课题让学生自行选择,并依据每小组的实际情况下达不同的任务,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打开学生创作思维,指导学生有效完成实验。创新性实验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微机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敏,滕华.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改浅谈[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1):40-41.
[2]门洪,曹生现,冯玉昌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信息,2007,22.
[3]李骞,陈劲松.计算机高等教育改革若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7):10-13.
[4]吕淑平,朱齐丹,曾薄文.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63-65.
【ebsd技术原理与应用】推荐阅读: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08-1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小结09-19
小议粘钢加固技术的原理与施工论文09-16
跳远技术原理12-12
扫描电镜原理与应用08-02
光电成像原理及技术12-16
医学影像技术成像原理08-21
遥感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10-21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题11-08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