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精选8篇)
1.南县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篇一
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强国必先强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伸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的重要基调。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同时建立在应该教育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一直饱受质疑,虽然素质教育已引起了社会重视,相关政策旅行了多年,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负担并未真正减轻;传统文化备受冷落,功利学习大行其道;特别是近年来实行的大学扩招政策,其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大学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教育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渐加大,农村教育发啊呢严重滞后,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变革现有教育体制中有失公平的政策措施;
二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方面的改革如火如茶地进行,对社会成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一些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教育体制与社会、民主要求相适应; 三是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以量为主转变以质为主、质量结合,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保持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安全民展的内在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同时针对现有教育弊端提高出来的,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着重视程序,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等情况;存在着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情况。可以说,教育体制中不合理的因素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再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制约我国发展的外部因素仍然存在,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国际竞争新形势,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认伟大旗帜,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尊重教育规律,构建更加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人才辈出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上个新台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不断奋斗。
2.南县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篇二
主要从土地管理制度简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内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现阶段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做简单的介绍。
1.1 土地管理制度简介
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 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因土地的归属, 以及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狭义的土地制度仅指土地的所有制度, 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土地问题的一些必要的管理条例, 对土地关系进行比较明确规定的管理制度。
1.2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内容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内容多, 范围广。只要涉及到土地的事情都是土地管理的范围, 主要包括征地制度改革,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宅基地管理, 农村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些专项的土地应用问题存在疑问, 这就需要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 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做一个比较好的体系。相关的改革内容以及条例都有比较详细具体的分析, 这样会比较详细具体地了解相关程序以及规定。
1.3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现阶段的问题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现阶段的问题相对较多。主要是因为现阶段的土地管理制度相对不清晰, 相关问题以及责任不明确, 相关的管理制度改革体系不是很完善。
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实施的难度比较大, 相对的土地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的整体土地管理制度比较混乱。因此, 如何更好地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非常重要。
2 土地管理制度现状
土地管理制度的现状不太乐观。现在的土地都是比较重要的, 尤其是在比较好的地段。土地管理制度相对比较滞后会导致人们对于土地的使用权非常重视。对于一些即将拆迁的地段, 很多私自搭建的帐篷占用了公用地段, 钻法律空档时有发生。以下主要从土地管理制度的现状、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做简单介绍。
2.1 土地管理制度的现状
土地管理制度的现状令人担忧。土地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导致目前人们对于土地管理制度的认识不到位, 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于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比较热衷。目前, 土地管理的现状比较滞后, 迫切需要进行相关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
土地管理制度的现状其实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制度没有参考, 我国是自己在摸索着前进。因此, 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现状比较差在情理之中。如何更好地将土地管理制度的现状进行改善成为现阶段比较重要的事情。
2.2 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主要问题就是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所引起的, 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很多。如何更好地将这些问题解决, 主要是将相关的土地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以及健全。
3 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
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是相对比较大的工程, 有些人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对待这件事情, 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涉及到土地纠纷, 掌握土地管理中的有待改良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对不法人员对于法律漏洞以及土地管理体系的漏洞的钻空行为起到非常好的制止作用。
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很多方面来看都是比较重要的。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 因为现阶段大家都形成了一定的管理, 并且约定俗成。但最好还是进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相应的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样一来, 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以及完善才能够避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
3.1 如何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
如何更好地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是现阶段比较重要的问题。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应建立土地管理体系上, 相关制度的改革以及完善就会相对比较容易。很多人认为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大家都认可, 因此, 在大家认可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更好地对其进行一个比较完善以及系统的补充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多人都会因此而进行相关的调整, 刚开始大家都会不适应, 但是习惯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改革之后还是比较好的。
3.2 土地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
土地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前提。将土地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后, 就完成了土地管理矛盾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来说, 土地管理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 导致的土地管理以及现阶段的很多问题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在其中的纠纷问题上有了法定的参考依据, 人们就会有法可依。综上所述, 本研究对于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简单介绍, 将如何更好的对土地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土地管理问题以及对于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纠纷。如何更好地将其中的关系协调好, 就需要进行相关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向导.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亟待创新—基于自贡市望云村的调查[J].改革与开放, 2009, (07) :41-42.
[2]张娟锋, 贾生华.征地制度改革的新思维[J].广东土地科学, 2008, (03) :77-78.
[3]张克旺.试论农地整理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J].乡镇经济, 2007, (05) :24-25.
3.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 篇三
1.高校科研工作者工作强度过大。近些年,关于高校年青学者和教授英年早逝的信息屡见报端,不但数量呈现增加趋势,而且年龄更趋年轻化。究其原因,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是罪魁祸首。
2.学术腐败问题还比较严重。除却个人因素,不科学的科研项目申报和浮夸等不合理现象,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科研是有偶然性的,并且很多时候是要建立在多次失败基础上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只能催生更多的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并使国内的科研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3.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目前国内许多一流高校致力于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把主要精力放到了科研上。更糟糕的是,一些教授以科研成果转化之名纷纷“下海”办企业,进一步影响了日常教育教学。
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加强高校科研体制改革:
1.研究和制定更加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估机制,让他们能够在更加轻松和愉快的环境下履行他们的教育职责,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和科研真正有了“人”的基础。
2.对于学术腐败问题,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要从科研的本质特点出发,以务实和客观的态度设置和评估科研项目。专家组成员选拔时需要做到更加公平和透明,可以考虑聘请一定比例的独立成员。可考虑在学术科研领域试推行学术信用制度。
3.限制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发展趋势。重新研究高校的发展经费来源问题,避免高校不得不通过科研经费来生存的现象。既要解决高校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要使科研经费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高校的科研重点也应以基础研究为主,把应用研究的主要任务放在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各个行业的重点企业,以实现更明确的社会分工。
4.南县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篇四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们对于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早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这条道路,凝聚着几代人的艰辛探索,积累了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经验,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这条政治道路的重大意义。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们劳劳抓住历史机遇,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进而基本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上奠定的,主要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实现和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但是,任何一种新生的社会事物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成熟和完善的。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起点落后,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以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我们在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也发生过一些失误和挫折。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成完全合格的社会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断创造和积累条件,不断对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1978年底,在对“文革”**进行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由此,拉开了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文化大革命”暴露出来的党和国家一些具体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等,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同志指出,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过去我们都不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民主和法制。他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邓小平同志不仅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而且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总的目的。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改革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此后,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坚持贯彻和丰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指明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党的十三大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要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党的十五大提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特别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始终如一,而且越来越深入、全面、明确和具体。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不可动摇的原则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性质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决定的,是不容改变的。只有坚持这一性质,才能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以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现实和长远利益。
但是,众所周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在没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两条道路斗争的环境中进行的。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颠覆、演变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和制度的政治图谋。改革开放以来和苏东剧变发生后,他们更是企图乘机加紧和加深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战略。中国在粉碎“四人帮”后出现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由化思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不断兴风作浪的。
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是要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方向上去。他旗帜鲜明地强调: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
邓小平同志晚年特别关注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两个问题。他说:民主集中制“这个问题不要丢”。“我们总有一天要找机会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不管怎么样,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民主集中制。”他强调:人民民主专政“这个问题可以敞开来说”。“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他还特别指出: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没有四个坚持,究竟会是个什么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
根据邓小平同志确立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更好地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针对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党内外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胡锦涛同志强调:任何一种类型的政治文明都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牢牢把握这一点极为重要。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地推动政治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始终一贯和非常清楚地阐明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近28年的实践证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决抵制和排除国内外敌对势力和自由化思潮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干扰和误导,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
在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的指引下,与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积极稳妥地不断向前推进。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各方面内容:
这就是:针对我国原有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陷,并进而针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包括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固有弊端的负面影响,我们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下,在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发展城乡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和反腐败斗争等各个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政策规定,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推进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其中,有些已经取得了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成效,有些还在继续探索、经受实践的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但是,国内外有些人,包括我们党内也有极少数人,对此完全视而不见,总是指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甚至根本“还没有起步”。一言以蔽之,这是因为他们所主张的政治体制改革“到位”的标准,是要我们废除四项基本原则、在中国实行多党竞争和自由主义宪政的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政治理论和主张的影响和危害保持足够的警惕,同时告诉他们,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不接受他们的理论主张,因为他们那一套理论和主张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中国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前车之鉴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必须汲取的深刻教训,他们的那种期待是注定要落空的。
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中国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和胜利成功提供不可动摇的坚强政治保证。
当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论是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是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仍有不足和弊端,依然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是要抛弃而是要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目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越性。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进行,而不能背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和人民在深刻总结长期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确立起来的,是我们党和人民尊重国情、尊重历史的正确选择。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鼎立那一套。
5.南县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篇五
摘 要:只有改革才会有活水源头,才会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四原则教学法,探索教学模式,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改革;四原则;一个中心;四种课型;八字方针
多年来,永济中学始终坚持了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则给学校输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变化:学生素质明显提高,高考质量连年飚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做法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名师实验,头雁领飞,打开局面;青师观摩,雏雁学飞,扩大层面;全员幅射,群雁争飞,确保全面。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层次推进,夺取全面丰收。
十年来我校承担两次省课改实验,2011年运城市在我校召开教科研永济现场会,号召全市高中学习和推广我们四原则教学经验:
三点三基三结合原则:
注意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注意突出知识点、能力点、德育渗透点;注意强调把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与激发学科兴趣结合起来。
优化教学目标原则: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是兆始,也是归宿。因此,首先,我校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规范了四个要求:一要明确,不模棱两可;二要具体,要提出本节课完成后应达到的从明理到导行的具体要求;三要恰当,把《课程标准》“考纲”化,把“考纲”“微格”化,把教材例子化,把起点大众化;四要完整,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智能目标,还应有情感品德、非智力目标。
优化课堂结构原则:
这里主要强调备课时要实施“五要度”
(1)遵照“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在每节课为新知铺路时要精选与新知密切联系的旧知,作为温故的内容,以小题“搭桥”,短时高效,平中见奇,快速反馈,迅速接触新知。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要讲出复习铺垫的“高效度”。
(2)新课的导入语要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要有导入新课的“强力度”。
(3)要尊重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教师这个主导者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内化为自身的智力因素。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要讲出传授知识“参与度”。
(4)过关习题在内容上要切中重点、难点、疑点;在形式上,口头练、板演练、书面练;在题型上,有主观题、客观题;在层次上,有基本练、变式练、综合练。根据实况,认真选择。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备练习要做到“多角度”。
(5)古语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课堂教学要力避这一弊端,定要做到“有始有终”。课堂教学终结时,要归纳,要概括,要提要,要勾玄,要画龙而点睛,要精要而深刻。这就要求中心发言人课堂总结要“高浓度”。
优化教学方法原则:
教法可以八仙过海,不拘一格,但有四条原则是不能放弃的。其一,变“苦学”为“乐学”的原则。要循循善诱,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诱导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二,变“死学”为“活学”的原则。根据材料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着力启导,变机械地灌输为主动地索取,灵活地融合。其三,变“难学”为“易学”的原则。遵照“道法自然”的规律,要寻找化整为零、大步为小的方法,引导学生拨云见日,曲径通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四,变“学会”为“会学”的原则,这就要求一方面在学法指导上要变授鱼为授渔,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在认识策略的指导上,变只靠直观感知的思维方法为直观和思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从而变“学会”为“会学”。
2007年,山西省教委确定我校为新课改实验基地。我们抓紧机遇,积极试改、又一次走出自己的新路子,受学生欢迎,为社会关注。我们的观点是,围绕一个中心,分四个课型,贯彻八字方针。
一个中心
此次课改中心是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学案教学。用学案来引领学习,完成学案规定的任务,写出学习报告,提高学习效率;要求教师以学案为模板来设计教学思路,重视课堂生成因素,有针对性地授业解惑。在学案课堂的统领下,学校的课堂管理、教研活动,课表安排、时间分配等一系列制度相应变革,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四种课型
由“学案课堂”延伸出四种课题,分别是自主课、展示课、训练课、反思课。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按照四种课型展开教学。自主课、展示课是基本课型。
自主课要求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认真读书、自主思考、每节课最后五分钟讨论研究,写出小组学习报告。教师现场观察、指导,根据学习报告设计教学思路。每天下午和晚上共六节自主课。优点:在自主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悟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是不能脱离知识的产生过程的,一旦把知识从特定的过程中抽取出来,知识必然成为死的知识,就如同把人的手指从人体中分离开来一样。我们在充满激情地讲授知识的意义与应用时,是我们已经谙熟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学生眼中的知识就如同把人的手指从人体中分离开来一样没有生命活力,难怪学生总是把知识等同于枯燥乏味。
展示课是“学案课堂”的核心,每天上午的五节课为展示课。各学习小组充分展示学习报告上的内容、教师对学生展示中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对展示中的问题再次让学生讨论,并适当点拨,力求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多讲一个字,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展示课上重视课堂生成问题。提出一节课的成败不在于是否顺利完成,而在于生成了多少问题。
反思课是前两种课型的延伸,师生共同反思课堂的优缺点,并写出总结。
训练课是学生学习、展示后的知识巩固,通常是每周四晚上进行。通过检测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检测试卷批发不过夜。
八字方针
教案课堂在具体操作时,围绕“八字方针”来进行。“八字方针”要求教师做的是:编――科学编写学案,在固定时间召集各备课组统一编写一周学案,集思广益,确保教学中的针对性;验――验收课堂中的学习报告;点――恰当点评学生展示的成果;导――引导学生思考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做的是:学――围绕学案自主学习,做――写好学习报告,完成学案并提出问题,展――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悟――课后思考领悟。
课改给学生带来了欢乐,他们有兴趣学习,也会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给学校带来了活力,呈现出一片生气勃勃景象,生源格外充足,高考成绩不断刷新。今后我们要一如既往,搞好改革,顽强拼搏,创建国家级一流示范学校。
6.积极推进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 篇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宏观管理以及现在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是为了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加大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力度,国家统计局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统计方法的制度改革,其中加强统计的“四大工程”建设更是成为夯实数据质量体系的基础。
“四大工程”是指国家统计局从深化统计改革、推进统计事业的发展、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提高统计能力、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推进统计工作的规范统一、改革创新和公开透明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点推进的工作。“四大工程”包括:一是要建设一个真实完整、及时更新的统一的单位名录库。我国的很多调查都是被调查单位填报法定的统计报表,我们这个名录库要真实可信,是真有这个企业,而且这个名录库要不断更新,确保填报数据的调查单位的真实性。二是要建立统一规范、方便企业填报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过去由于各种原因,统计系统内部,中央和地方统计单位对企业的统计有重复调查、重复报送,我们现在要把这些分散报送的合并在一起,规范统一,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建设功能完善、统一兼容的统一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统计数据报送处理的软件不要太多、太乱。四是建立统一高效的统计联网直报系统。被调查单位填报数据以后,直接通过互联网报送国家统计局统一的数据中心,减少层层报送,从而减少那些可能存在的因层层报送而带来的问题。
在“四大工程”中,“企业一套表”改革是核心,因为“企业一套表”改革的推行是一项覆盖国家、省、地(市)、县等各级统计机构和企业统计业务工作全流程的系统工程。从统计工作本身来讲,涉及到统计制度方法的设计、业务流程的管理、工作机制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基层基础建设等各个方面。“企业一套表”是关系整个统计改革发展的总体进程,是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对统计系统和统计工作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从本质上来讲基本单位名录库为顺利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提供了调查单位名录,这是推行“企业一套表”改革的重要基础。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是“企业一套表”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为顺利实施“企业一套表”改革提供数据采集平台。
“企业一套表”是指以统计调查对象为核心,整合现行报表制度,消除不同统计调查制度对同一调查单位的重复布置和重复统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采集方式的统一组织管理和统计资源共享的一种新的统计调查制度。“企业一套表”制度下,统计部门只向企业布置一套统计报表,由企业通过网络直接向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报送数据,各级统计部门在线审核、查询及汇总处理统计数据。
“企业一套表”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整合统计资源,统一设计和布置统计调查报表,统一采集原生性指标数据,统一不同专业报表中相同指标的涵义、计算方法、分类标准和统计编码,统一数据处理软件及平台,推进统计工作一体化,从而实现由各专业独立设计转变为统一设计,由各专业分散布置转变为统一布置,由各专业自行确定调查单位转变为统一确定调查单位,由间接采集数据转变为直接采集,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需要相适应的新型统计制度和工作机制。所以说,实施“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政府的公信力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服务科学决策的需要,对于推动统计建设和发展、有效发挥政府统计在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实施,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优势,采用统一数据处理平台,集中统一对企业采集数据,避免统计机构多头向企业布置报表收集数据的重复劳动;实现数据在线审核,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实现统计机构专业间、上下级间数据的共享,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提高统计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国家统计局开展“企业一套表”试点工作,是改革统计数据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探索,通过“企业一套表”的推进,逐步实现统计业务的标准化管理,实现统计资源共享,提高统计工作效率、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此次系列培训,就是要使统计程序达到进一步的规范,即在报表流方面,达到从上至下,逐步扩充的过程;在数据流方面,由基层开始起报,由下而上,逐级上报,形成逐步过筛的过程;在加工流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将现行的统计业务及管理活动集中到平台上,使大量复杂的统计业务和统计数据的处理达到简单化和规范化。让企业重点掌握“企业一套表”试点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网上直报系统的操作要领,探索“企业一套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及在网络平台报送条件下统计数据的业务流程和统计工作的组织方式等。
“企业一套表”改革涉及到的行业和单位包括几个方面:规模以上的工业、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等国民经济行业。“企业一套表”试点的范围是指这些行业中规模以上的法人单位。选择这些行业主要考虑:一是这些行业统计是国家统计局现行常规统计调查的主体部分和核心业务;其次,规模以上企业增长变化基本上反映了这几大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同时由于这些调查单位规模比较大,管理比较规范,统计工作的基础比较好,一般多数规模以上的企业(相对比较大的企业)都配有计算机,具备网络直接报送统计数据的条件。因此,将涉及到以上行业的规模较大的企业作为推行“企业一套表”改革的首选行业。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统计调查制度,就是统计部门按国民经济各行业分别向企业布置统计报表,再层层上报统计数据。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各专业独立采集原始数据,自成体系地完成各环节统计业务,客观上导致了各统计专业之间互补性不强,统计制度方法及数据处理软件标准化程度不高,不仅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增加了基层统计部门和调查对象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统计工作整体水平和各级、各专业统计数据的衔接及匹配性。“企业一套表”制度对统计调查流程和数据产生系统进行了再造,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统计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与可控性,保证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有利于避免统计任务的多头布置、调查单位重复填报,减轻调查单位统计负担;有利于统一规范数据采集、处理、汇总工作流程,提升政府统计科学化、信息化水平。这既能解决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制度设计缺陷、统计手段落后、口径不统一和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又能保证数据质量,避免重复上报,节省企业的人力财力。
2011年企业一套表试点工作于8月8日在13个全面试点省(区、市)的所有地区和13个非全面试点省(区、市)的部分地区正式启动。所有试点地区将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统一管理调查单位库的基础上,采用联网直报的手段,运用统一数据处理软件,按照统一的企业一套表制度,向国家统计局报送2011年6月、7月份月报和一季度、二季度季报数据。因为企业一套表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号工程”,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试点工作是今年统计系统“四大工程”的最关键战役。首先,统计联网直报就是网上报送、采集数据,是统计数据传统采集方式的一场革命,也是统计工作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我们都知道,过去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是最基层的企业将它的统计报表送到乡级、县级,由这些统计机构进行录入采集后层层上报。实行联网直报后,就是由基层企业直接将数据传到国家数据中心,那么就实现了数据生产过程中的“两点一线(企业端到国家数据中心)”,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我们统计的生产过程完全透明、可控,使企业的数据从它的端口报出送到统计局的过程是非常透明。这个数据在上报过程中间各个环节是不能干预的。它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原始数据的质量。过去,数据在传统的报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受到人为的干扰,会影响统计数据质量。采取现代化的手段后,原始数据由国家直接掌控,首先就保证了统计数据的质量。第二,实行网上采集后可以提高采集效率,提高工作效率。第三,采取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轻基层统计人员,包括企业统计人员以及基层的县(乡)统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到对数据的审核和分析上。
企业要根据内部分工,确定负责“一套表”工作的统计负责人以及相关统计人员,全面接受本单位一套表网上直报的任务。同时,要积极落实联网直报工作环境,按要求参加统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熟悉操作要领和基层表调查内容,以及网上数据填报、审核、提交方法、网报设备和环境要求。开始实施后,企业统计人员要根据分管基层表的填报内容、起止时间等,按规定分别完成数据填报、审核、提交等工作,并随时接受统计机构对数据的审核、查询。企业一套表制度,其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核心就体现在有力促进了统计工作的规范统一。通过实施企业一套表,借助于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加强统计工作各个环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由各专业独立设计转变为统一设计,由各专业分散布置转变为统一布置,由各专业自行确定调查单位转变为统一确定调查单位,由间接采集数据转变为直接采集数据,由层层上报转变为同步共享,是统计生产流程的科学再造和高度整合。这一凝聚了统计工作理论创新、管理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大变革,大大促进了统计生产流程的统一、规范、高效、共享、开放、扩能,将明显提升统计工作能力和生产效率,减少基层负担,提高抗干扰能力,优化数据质量,提高中国统计的生命力、真实性和科学性,提高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7.积极推进农民自办特色文化的建设 篇七
从人类文化的产生来看, 有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而农耕文化占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农耕文化的起源, 虽然历来众说纷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是农人为了生存为了填饱肚子去种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随着耕作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随着“刀耕火种”的产生手段成为了历史, 我们的农耕技术, 已经进入了机械化、工业化阶段, 而农村也逐步进入了城市化年代, 因之, 原先的文化, 已经满足不了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和物质水平, 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精神生活的需求。此其一。
第二, 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掌握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 使农民逐步具有了文化消费的经济能力。过去为吃饭、住房、穿衣发愁, 现在不一样了, 欣赏一场电影、观看一台戏曲、跳上一场交谊舞, 需花几十元钱, 也花得起了。
第三, 农民自办文化的兴起, 有着农民自身主观的强烈原因。这种主观原因来自对我们许多传统文化的依恋, 或依恋情结。比如, 在常州郊外、郊县的农村, 上了一定岁数的人说, 哎哟, 倒像好多年没有看“滩簧”了, 很想听滩簧戏调。滩簧是常州农村一种地方戏, 在旧时十分盛行, 有些农家妇女至今还能哼上几曲, 十分动听。
又比如, 在常州郊县, 有一位农村青年, 宁口不造房子, 自费到民间去收集了数百件石器, 诸如磨盘、石臼、石凳、井栏卷、石狮、石雕、石碑、石砖以及奇形怪状的石头。为了收集这些东西, 他已经花了超过20万元。前期, 常州电视台对这位青年作了新闻专访。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 他说, 他觉得这些东西不仅好看, 好玩, 还感到它以后越来越稀少, 也许一块石头记录了一历史或者一个故事, 有价值。
第四, 农民自办文化, 是对现有文化形式、文化内容和设施等的一种补充。如丧俗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的丧俗文化, 不仅有较大的需求, 还有较大的市场, 从事这一“文化活动”的人, 不在少数, 而我们的“官办”文化几乎尚未涉及。
总之, 农村社会发展到今天, 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从“自发倾向”已经逐渐形成“自觉行为”, 它的产生完全有着历史的必然因素。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大致模式
农民的自办文化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且因不同的地区而各不相同。以常州地区的农村为例, 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民间工艺类。如编织、根艺、绘画、剪纸、食品制作和服饰工艺及产品等。
2. 说唱表演类。如民间演唱小分队, 以家庭成员为主要演员的说唱小组, 以及有一定“绝活”表演能力的民间艺人。
3. 文化收藏类。这类收藏特别丰富, 大到金银首饰、瓷器古玩, 小到老皇历、家传纪念品、家谱、老照片等等。
4. 家庭图书馆。
这种图书馆的特点是, 以户主的喜好和文化素养为藏书标准, 购书收藏, 除了供本家庭成员阅读外, 也借给亲朋好友。藏书量从几百删到万余删不等。
5. 家庭博物馆。
这种博物馆目前以经济实力较强的人家为主流, 投入巨资兴建, 单一或多元的实物为藏品, 在常州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如在常州武进有一位王姓的企业家, 经营着一家纺纱厂和织布厂, 且资产过亿元, 闲暇时光, 他产生了收藏瓷器的想法。2008年, 他在厂区开辟了近500平方米的房屋, 进行了专门装修, 制作了足够的收藏架和玻璃厨柜, 办起了家庭瓷器博物馆。这个家庭文化项目, 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 收藏历代瓷器珍品1万余件。
6.“著书立说”类。
在常州农村先富起来的一些有识之士中, 出现了为数不多的“想写一本书”的人物。在前些年, 也是武进区一个厂长, 给常州市文化馆一位同志送来一部18万字的书稿, 这个作者只读了小学三年级, 手稿错别字连天, 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字迹难以辨认, 但这位“农民作家”想出版一本“散文集”的愿望非常强烈。
农民自办文化的样式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之中, 我们的群文工作者, 当密切加以关注和重视。
三、创立新机制, 搭建新平台
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民自办文化, 对农村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做好这一工作, 我们必须创立新的文化机制, 为农民朋友搭建新的文化展示平台。
一是要建立评估机制。对辖区农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摸底调查, 搞清该地区农民自办文化的品质和规模, 进行科学论证, 区分公益性或商业性的自办文化项目, 摸清“家底”, 并写成调查报告, 及时供上级领导参阅、决策。
二是要建立协作机制, 对公益性的农民自办文化要大力给予扶持, 或包括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如有些家庭图书馆, 因缺少管理的专业知识, 书刊没有按照科学方法编目, 导致图书只借不还, “有去无回”, 最后弄得难以维持。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要指派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辅导, 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这种家庭图书馆, 甚至可以作为我们的协作单位, 使这种小型图书馆遍布千家万户, 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三是建立常年辅导机制。如把农村的松散型的说唱表演团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辅导, 使他们逐步提高演出水平和专业知识, 从而发挥更好更大的社会效益。
四是建立重点项目发展机制, 为一些比较重要的农民自办文化搭建长期有效的舞台。比如, 上文提到的武进农民企业家王先生创办“历代瓷器博物馆”, 其6000余件藏品数量令人惊叹, 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几件真品, 几件膺品, 这对收藏和妥善保管及如何对外开放都带来了难度。在我常州市文化馆同志的帮助下, 专程到北京请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顶级专家, 对藏品逐一进行了科学鉴定, 结果发现有五六件为国宝级文物, 价值超过1个亿人民币。鉴于这种情况, 对原有的藏品进行了重新分类, 在摆放保管和开放的方式加以区别。如此, 对这个自办文化项目的扶持, 有力保障了其健康发展的需要。
五是要建立奖励机制, 专门奖励寻农民自办文化有较大贡献的人员。群众文化包括农村文化工作, 往往是吃的良心饭, 做好一项工作, 总是要花很多功夫。决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上文所述对那个想写一本书的农民, 我们的一个文化干部, 花了半年的业余时间, 对他进行了辅导, 并对没有标点不成的稿子进行了整理, 终于, 一部18万字的散文集得以公开出版了。我们的群众文化, 本来就是有辅导、培养社会青年的义务, 奖励是次要的, 关键是要鼓励, 要对这类工作加以肯定。
建立必要的机制, 是积极扶植农民自办文化的有力保障, 而农民自办文化对新农村建设及构建农农村和谐社会, 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时刻关注农民自办文化的新动向, 积极稳妥地为农民自办文化搭建平台, 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摘要:农民自发或自办的文化, 尤其是特色文化, 往往带有盲目性或不自觉性, 但它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发现和扶持农民自发自办的特色文化, 对于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建立切实可行的扶植农民自办文化的新机制, 是促使这一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社会的不断进步,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 遇到了一个良好的时机。农民自办文化在一个特殊的新旧交替时期应运而生。农民自办文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正确的引导, 以至一些农民自办文化或夭折或误入歧途, 不仅没有给农村的社会发展带来和谐之声, 反而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 正确指引农民自办文化的导向, 积极支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成了当今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工作。农民自办文化是历史的必然, 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问题是, 这种文化的出现, 作为我们文化工作者, 作为政府的文化机构或称为“官办”文化, 应该去做些什么?
8.积极推进首钢的企业文化创新 篇八
历史悠久的大型集团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创新,这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首钢近几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针对性、实践性,努力打造出有自己特色的大型集团企业的企业文化。
一、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首先打好思想文化基础
首钢始建于1919年,距今已有85年,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国经营的“四跨”型的大型集团企业。首钢集团以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新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首钢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机电有限公司、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北京首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4家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到2003年,拥有固定资产47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66亿元,实现利润5.9亿元,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率100.5%。
首钢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传统。近年来,在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中,首钢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努力实现由传统企业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型,在实现首钢改革发展战略目标,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提高首钢综合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和机遇,首钢党委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底蕴,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深层次的驱动力。它是一种无形力量,始终支配着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行为,左右着企业的前进方向和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管理现代化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企业文化的落后,是最可怕的落后。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管理氛围,推动企业的发展。2003年初,首钢党委提出了“苦干三年,打好四个基础”,明确提出,打好思想文化基础是先导,是打好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才建设基础的前提。2003年7月,为推进首钢的企业文化建设,首钢党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04年初,首钢党委在总结企业文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要把企业文化制度化、目标化、系统化、具体化。
二、与时俱进,明确新时期首钢企业文化的内涵
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首钢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围绕首钢加快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针对首钢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为实现首钢发展战略目标服务,为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服务。
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融合国际最前沿管理理念,促进首钢加快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先进企业文化。对内,确立这种先进文化在首钢的主导地位,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活力,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外,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展示首钢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有利于首钢发展的外部环境,增强首钢的市场竞争力。
原则——(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首钢的实际出发,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变革创新、体现自身特色与吸收外部经验结合起来;(2)坚持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3)坚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与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相结合,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4)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典型引路与广泛开展、领导带头与职工参与相结合。
首钢精神:“自强开放、务实创新、诚信敬业”。
自强——就是要有一种不怨天、不尤人,一切靠自己的自主意识;就是要有一种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是要有一种敢竞争、不服输、不服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开放——就是要跳出自我封闭、夜郎自大的狭隘圈子,以博大的胸怀融入社会、面向世界;就是要积极接受新生事物,广泛开展合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要以虚心的态度,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把首钢办成学习型企业。
务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真话,干实事,重实效;就是要坚决克服图虚名、重形式、走过场的坏风气,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核心内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多用真实可靠的数据说话,用不掺水份的业绩说话,用具有说服力的典型说话。
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打破常规,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要改变因循守旧的思维,摆脱僵化落后的状态;就是要以超常的努力,把挑战和压力变为机遇和动力,把目标变为现实。首钢把弘扬创新精神作为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突破创新,实现首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诚信——就是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就是要信守合同,平等竞争,公平交易;就是要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的不道德行为。
敬业——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企业发展恪尽职守,建功立业;就是要克服对事业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推委扯皮的不良现象;就是要破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树立开拓进取、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崇高境界,做到创新敢为人先、创业敢比人快。
首钢十大优秀理念。
(1)树立“没有发展就没有首钢的一切”的发展理念,把能不能促进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评价工作效果的标准。
(2)树立“把握时机就能获得发展”的机遇理念,抢抓机遇,抓紧机遇,抓实机遇,使机遇产生最大效果。
(3)树立“人人为企业,企业为人人”的共存理念,职工为企业发展尽职尽责,企业为职工发展搭建舞台。
(4)树立“我就是首钢形象”的责任理念,人人从我做起,从本岗位做起,从每件事做起,为优化首钢发展环境做贡献。
(5)树立“有什么不如有人才”的人才理念,努力创造一个人才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6)树立“人、技术、环境高度和谐一致”的环保理念,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加大环保投入,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
(7)树立“以顾客满意为宗旨,以持续改进为手段”的质量理念,用科技进步和标准化管理,创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8)树立“安全、顺行、清洁、高效”的生产理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的低成本、高效率、清洁化。
(9)树立“诚信、高效、共赢、发展”的营销理念,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互相信任、互惠互利、长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10)树立“一切为用户着想”的服务理念,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着想,机关为基层着想,企业为用户着想。
首钢的职业道德标准和作风要求。
首钢在开展规范职业道德的工作中,认真贯彻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诚信敬业为宗旨,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素质。全集团各行业、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工作岗位特点,抓住关键性的岗位责任,制定出简明易记的岗位行为规范,并建立考核、监督机制,保证落实。
首钢党委还强调了要培养和锻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工作作风是企业精神在干部职工行为方式、工作方式上的直观体现。工作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影响到企业形象和职工形象。要坚决克服只想不定、只定不干、干而不实、抓而不紧的不良作风,做到多想事、快定事、做实事、团结一致干大事;看准的事快定,定下的事快干,干就干出一流水平。
首钢的企业形象。
首钢高度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不断扩大知名度,增强美誉度。重点塑造了首钢注重环保、实现清洁化生产的绿色形象。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可协调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实现清洁化生产和清洁化管理,优化首钢的生态环境和厂容厂貌。塑造了首钢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形象。围绕市场需要,大力进行新产品研制和开发,形成首钢各个行业的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塑造了诚实守信、文明健康的职工形象。从职工的衣着文明、语言文明等具体事情抓起,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概括起来叫做“绿色首钢、科技首钢、人文首钢”的新形象。特别是近几年,围绕首都经济发展和申办奥运成功,首钢还注重在全社会塑造顾全大局、甘于牺牲、为奥运做贡献,与首都人民共创美好生活的新形象。
三、 建立适合集团企业的新型文化体系
大集团企业与单行业、单体制、单法人的企业相比,有着综合性、广泛性、层次多的特点,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也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律性。首钢党委针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化、目标化、系统化的要求,并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正确处理首钢母文化和各子公司、独立厂矿子文化的关系。在这方面关系的处理上,首钢总的原则是:各子公司、厂矿的子文化要服从于总公司的母文化,总公司的文化是源,子公司、厂矿的文化是流,基层单位的文化是首钢文化的延伸和支撑。各子公司、直属厂矿一级的单位,都要认真贯彻落实首钢“自强开放、务实创新、诚信敬业”的企业精神、十大理念和三大作风。这是全集团共同遵守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是首钢长期以来,工作实践的总结和针对当前所面临新形势的需要提出来的,是全体职工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应该让全体职工都知道,并成为共识。
各子公司、独立厂矿也要建立有自己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首钢在进行结构调整的非常时期,要做好内部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外部形象的树立,增强内部凝聚力和扩大对外的影响力。各子公司、独立厂矿都要建立自己的子文化系统,要在符合首钢企业文化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创新,完善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
对于新成立的企业也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用首钢文化推动这些新企业的建设和管理。
正确处理继承首钢传统优秀文化和培育新时期创新文化的关系,学习外部经验和保持自身特色的关系。
首钢作为一个老的国有企业,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既要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要坚持开放合作的文化,走出去学习外部的先进经验。企业文化建设要深深地植根于企业发展中,努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文化。
【南县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荐阅读:
积极推进质监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发展07-13
洛南县国际文化会展中心项目申请报告11-14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06-21
积极推进党务公开 创新民主监督形式11-01
苍南县教师进修学校11-10
创新思路-完善服务-积极推进劳务派遣工作10-28
积极推进村务公开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10-13
灌南县五队中学学生请假制度10-14
洛南县科技教育体育局09-03
潼南县邮政局综合管理岗竞聘书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