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楼平面图(精选13篇)
1.中学教学楼平面图 篇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并能灵活应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辨证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难点: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检测:
1、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2、叫做直二面角;
3、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用字母符号表示为;实质是由垂直推出垂直;
4、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有①②
一、问题情境、学生活动
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平面CDD1C1平面ABCD,则平面CDD1C1中所有的直
线都与平面ABCD垂直吗?什么情况下平面CDD1C1里的直线与平面ABCD垂直?
二、数学理论、数学运用 A
AB C1C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简记为:面面垂直线面垂直
例
1、求证: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必在第一个平面内.例
2、S为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A⊥平面ABC,平面SAB⊥平面SBC。
求证:AB⊥BC。
例
3、如图,在斜三棱柱A1B1C1ABC中,底面是等腰三角形,ABAC,侧面BB1C1C底面ABC。(1)若D是BC的中点,求证:ADCC1;(2)过侧面BB1C1C的对角线BC1的平面交侧棱于M,若AMMA1,求证:截面MBC1侧面BB1C1C。
三、回顾反思
1.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面面垂直线面垂直 2. 已知面面垂直,如何找一个面的垂线?
3. 解题时要注重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相互关系
1.2.4 两平面垂直的性质作业
1、下列命题正确的有
(1)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3)若平面平面,平面平面,l, 那么l;(4)如果平面平面,那么经过内的一点P垂直于 的直线必在内;
2、下列命题正确的有(1)若,,则;(2)若,,则;(3)若1,1,,则1
13、如图,l,AB,ABl,BC,DE,BCDE,则AC与DE的位置关系是
4、设是直二面角,直线a,b,且a不与垂直,b不与垂直,则()A. a与b可能垂直,但不可能平行B. a与b可能垂直也可能平行
C. a与b不可能垂直,但可能平行D. a与b不可能垂直,也不可能平行
5、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A
1上运动,并且总是保持AP⊥BD1,则动点P的轨迹是()A.线段B1CB.线段BC1
C.BB1中点与CC1中点连成的线段 D.BC中点与B1C1中点连成的线段
6、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C1BDC的正切值。
7、如图,在与的交线l上取线段AB=4cm,AC、BD分别在内和内,ACl,BDl,AC3cm,BD12cm,求线段CD的长。
8、如图,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1C1=A1C1,A1BAC1,求证:A1BB1C。A C
A1119、已知,平面DAB平面ABC,平面DAC平面ABC,E点是A在平面DBC内的射影。(1)求证:DA平面ABC;
(2)当E为DBC的垂心时,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B
2.中学教学楼平面图 篇二
一、把握识图规律, 培养识图能力
识图教学应紧抓方位、结构、定义三点, 使学生能根据定义识别处于各种方位的各种结构图形。简单、常规的图形学生容易识别, 而位置交错、重叠又无特殊性的图形, 学生常混淆不清。教学中应紧扣定义的每个条件, 加强训练。例如, 要找出图1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角各有几对, 就要抓住构成三种角的每个要点:同、内、错、旁。在第三条直线同旁, 在两直线同一方位的两个角是同位角;在第三条直线同旁, 在两直线之间 (内) 的两个角是同旁内角;在两直线之间 (内) 交错, 在第三条直线两旁 (错) 的两个角是内错角。
二、观察图形的基本规律, 掌握内在联系, 培养识图能力
平面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形象、直观的图形, 这就决定了观察能力在平面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对平面几何问题的分析, 首先是对图形的分析, 对图形的分析, 又首先基于对图形的深刻观察。因此,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图形的规律, 并利用图形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指出图2中的全部线段。
最初学生容易出错, 若考虑到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就可观察出共有十条线段。用类似观察方法, 不难数出图3中共有十个角。
以上问题虽然简单, 但对于初学平面几何的学生而言, 确实可以在提高他们观察能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在章、节小结时, 不仅要对基本内容进行总结, 而且要对基本图形进行系统的总结, 以便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内在联系, 加强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例如, “相似形”一章把相似三角形从基本构成上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平行线型和相交线型, 可如下图所示进行总结:
平行线型:
三、运用直观教具、实物和多媒体课件, 培养识图能力
3.中学教学楼平面图 篇三
平面构成教学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基础课程,是现代艺术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为基础课程已经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起来。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关键点,也是平面构成教学中研究的重点。
一、平面构成教学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要方面
(一)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自然界中,所有物体的存在模式都是具象的,因此人们的思维模式通常也是具象的,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常常会存在抽象的概念,这些抽象的形态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在进行观察训练的时候,可以选择由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观察事物外在形态,分析与内在机构的联系,并将其简化成最简单的几何图形。观察角度的选择以及观察事物的新颖度对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在进行观察时,尽量使学生的思维向外扩展,多角度地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学生的联想能力
联想能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尤其重要的,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能力才能不拘泥于现实的因素,让自身的思维不断延伸,去探寻未知的领域。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联想能力的训练一般放在制作之前的草图的设计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能力,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草图的设计。通过学生自身的联想,学生会将自己独特的见解表现出来,在完成草图的过程中学生的联想思维不断延伸,创新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
(三)学生的思维模式
人的思维模式能够影响人的思考方向,创新的思维模式要求从别人并没有注意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行多层次、全面的分析,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的基本的创新思维模式被分为横向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对于三种思维模式的锻炼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横向思维基本上指的是避开直接的思考而从横向的两个方向展开,使得注意力由一个点扩展成多个面,这是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基本来源。其次,逆向思维指的是从与正常的思维模式相反的方向上进行思考,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最后,发散思维是由一个点而进行的思维联想,从不同的方向去设想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将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原有的知识相结合,能产生崭新的见解,这种思维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
二、平面构成教学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要方法
(一)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
平面构成是一门造型的基础课,对于平面构成课程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主动思考是紧密相关的。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学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无疑是一种束缚。因此,要在平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新教学观念,在进行基础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尝试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去,既能够发挥学生主动的求知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
在平面构成教学中要注意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侧重,尽可能地侧重于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运用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冲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考,不断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以及思维拓展的能力。例如在平面构成教学的抽象构成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用实践的方式进行造型的设计,在亲手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作品更加具有创意,创新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师要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
教师对于学生的科学、客观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不同先天条件和学习成绩的同学应当给予不同的评价,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使得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尤其是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切勿采用固定标准的评价方式,这样会让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自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很多创造能力表现出来的都是异于常人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应该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创作。作为美术设计的工作人员,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消那些只有一个标准的评价方式,避免学生在作业上仅仅只是跟随标准进行思考,避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彭鹤年.现代平面构成教学的造型意识培养[J].云梦学刊,2008(01)
[2]李媛媛.浅谈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新思路[J].中国外资, 2010(14)
[3]叶晓波.关于平面构成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4.中学教学楼平面图 篇四
1.在ABC中,AB2,BC4,B60,则AC_________________.2.a,b,c 是ABC的三边,且满足b2c2a2bc.则角A=______________
3.在△ABC中,sinA:sinB:sinC=3∶5∶7,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4.△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1,△ABC的面积
则a的值为____ _.π33 2
二.【重点讲解】 1.余弦定理:
a2___________________ b2__________________c2__________________
2. 变式:
cosAcosBcosC
3.结论:
a2b2c2A是直角ABC是直角三角形
a2b2c2A是钝角ABC是钝角三角形
a2b2c2A是锐角ABC是锐角三角形
4.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三【例题分析】
例1.(1)已知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AB=2,BC=6,AD=CD=4,则
S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b2=2c2,则cosC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
例2.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bcosC+ccosB=acosA 判断ABC的形状
变式训练:
(1)ABC中,acosA=bcosB,则ABC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
(2)ABC若sin2A+sin2B 例3.在ABC中,已知22(sin2Asin2C)(ab)sinB,ABC的外接圆半径为2.(1)求角C;(2)求ABC的面积的最大值.C的对边分别为a、b、c,变式训练:ABC中,角A、B、且b(b+c)=(a+c)(a-c)(1)求角A的大小;(2)若a3,求bc的最大值。 四.【训练巩固】 11.在△ABC中a2,bc7,cosB,则b___________.42、在△ABC中,若2cosBsinA=sinC,则△ABC的形状一定是。3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c2b2tanB3ab,则角B的值为。 4.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b(b+c)=(a+c)(a-c)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班的小摄像师×××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一段录像,大家想不想看看? 生:想。(课件播放录像:小摄像师×××站在学校的前广场环视操场一周) 师:你知道刚才录像上的画面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 生:拍的是学校的前广场。 师:谁来说一说,学校的前广场四周各有什么建筑物? 生1:前广场北边是童心楼,南边是学校大门,东边是希望楼,西边是群星楼。 师:同学们看到的这段录像是小摄像师×××站在前广场中间向四周拍摄的,请大家设想一下,用摄像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应该拍到什么画面?(学生小组先交流再汇报) 师: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要站得很高才行。别着急,学习今天的内容后,你就可以把前广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了。(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 [评析:课始,教师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导入新课学习,先让学生说一说学校前广场四周的建筑物,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是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紧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摄像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应该拍到什么画面”,并由此自然贴切地过渡到平面图的学习。这样教学,既符合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又使他们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平面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校的前广场平面图(如图1),图的中间是学校的前广场,想一想前广场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然后把它们记录在平面图上。 (1)学生活动:分别把童心楼、学校大门、希望楼、群星楼填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师巡视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 师:请这些同学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谁先来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有和黑板上不一样的作品想展示吗?(展示学生的作品,如图2、图3、图4和图5) ■ (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这四个同学自制的平面图,你能发现问题吗?如发现问题,你又怎么解决?(确定北面的位置不一样)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3)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确定方向应该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统一标准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方向标,这个方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5)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看一下,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如果有的话,就把它改正过来,改正以后再把它展示给同学们看一下,看你改正的对不对。 (6)展示作品,全班交流:自己作品中的方向标在哪里?其他三个方向怎样确定? [评析:教师精心设计学生制作平面图、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规范平面图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2.完成“试一试” (1)师(课件出示教材p130的图,略):请看图,谁知道平面图上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根据这个符号,你还能确定其他的方向吗? (2)师:仔细观察图,你能知道什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再完成教材p60上的填空。(学生交流时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表达) (3)反馈: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认识了平面图,对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能清楚、准确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你们真棒! [评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爱好,教师以小动物的家为题材,从小动物家的位置关系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表达,既使学生体会到物体间的相对性,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应用巩固 1.明辨方向 师(课件演示教材p131“想想做做”第1题):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谁能看懂指路牌?图中的小明站在什么位置? 师:小明要去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明想到新华书店又该怎么走?去百货大楼呢? 2.现学现用 师(课件出示教材p61“想想做做”第2题):这幅平面图是青山小学校园平面图的一部分,今天学校有很多客人来校参观学习。如果你是这所小学的小导游,怎样把这所学校介绍给客人?(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小组自行推荐一名小导游向全班汇报交流) 3.服务生活 师:同学们,我校为了确保大家在关键(如地震、火灾等)时刻能安全脱身,每个月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还记得吗?(记得)大家怎样能既安全,又迅速地离开现场?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道题。(课件出示教材p61“想想做做”第3题,并请一名学生读题) (1)题目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大楼的紧急疏散图的作用是什么? (3)紧急疏散时,电梯为什么不能乘? 师(在学生看大楼平面图时):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把图中的电梯、紧急出口、会议室、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表述出来) 小组讨论:假设现在遇到了紧急情况,每个房间里的人,你认为该走怎样的路线? [评析:此环节把枯燥的习题训练变为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反思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完善知识结构。] 五、拓展作业 师:课后回家,自己制作一幅家的平面图。 教学内容: 教材60-6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平面图。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平面图。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学校操场的平面图,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学生活动。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方向不统一)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的。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它三个方向。 2.教学“试一试”。 课件出示:先出示小兔、小熊、小猫、小鹿、小松鼠的家。 谈话:根据图上这些小动物家的位置,你知道了什么?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全班交流。 三、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四、总结与反思 一、一种教学模式:复制商业设计环境 通常, 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决定了学生需要完成一定量的理论和技能课程。然而, 如果我们要求学生的培养真正应对市场需求, 有些教学环节是不能一位“求全”的, “求全”的结果会让很多课程演化为背诵和考试的无意义过程, 变成考验学生临时记忆的流程, 丝毫结合不到技能应用。笔者接触到的很多学生 (比例高达95%) 在理论课考试前突击背诵考点, 不求理解, 考试过后迅速遗忘。所以平面设计教学要做出改革的话, “取舍”是难免的。 “取舍”的重点在于把更多的纯理论教学时间用于模拟真实的商业设计环境。我们的专业和职业不对应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商业设计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学生毕业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真实的商业设计环境训练, 毕业后对于自己要生产的产品非常陌生。那么如果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需要尽可能复制出一种商业设计环境, 这一环境同时决定了该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管理的特殊性。 首先, 商业设计环境它包括了高级别的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他要求学生具备自我技能管理、自我行为管理、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成长的。简单的说, 学生在接到模拟的商业设计任务 (设计作业) 后, 需要首先对项目要求进行分析和评估, 同时评估自身具有的技能基础, 得出可行的项目方案, 并在规定的提交时间内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 最终指导自己或团队完成整个实践过程。这在初期会受制于学生的技能基础 (比如对设计软件的掌握程度, 对结构、色彩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 然而, 即使低年级学生可能基础薄弱, 这样的训练对于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笔者进行过相应的试验, 让大一年级学生在理论知识课堂上尝试完成服装设计和手工制作甚至T台模拟走秀的任务。虽然大部分最终成品略显粗糙, 但是学生的设计思维明显得到启蒙, 并带着一定的好奇心窥探设计世界的有趣和可爱之处, 从部分作品中还可以看出学生独立开启的原创性思维, 这是非常可贵的。 其次, 我们需要保证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呆在工作室风格的教室中着手实践项目工作。工作室风格的大的房间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工作区域用来安排他们的草稿, 另外设置一个共享区域用来放置各种材料。在这样放松的氛围中, 学生可以尽可能的释放自己的思维, 进入理想的创作状态。设计是创造性生产, 需要特定的生产方式。这类似于高科技产业巨头谷歌, 让员工在尽可能自由的工作环境中创造, 并保证员工有1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于是学生在工作时可以比较随意, 还可以伴随低音量的自选音乐。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宣讲式教学方式几乎没有。与传统“专家教练”式角色 (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明确的设计学习) 不同, 老师更多的是在工作室中“巡航”, 回应学生的协助性要求或者坐下来与学生讨论他们的独立性工作——话题围绕他们特定的设计或者创意。通常这种交谈更像是非正式的聊天, 尽管也要安排稍微正式一点的一对一聊天从而保证老师基于公平的基础能关照到所有的学生;这样的谈话可以安排在老师办公室或者讨论会房间。更正式的教学活动则安排在老师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作业评定会, 从而评定学生的成绩。 此外, 一个很重要的对于老师的要求, 就是老师要以他们擅长的方式进行学习管理和课程解说从而把握实践情况。老师需要把控进度和时间, 要延长工作室的开放时间表来适应这一教学, 一般来说学生每周至少有3天呆在工作室, 这三天老师是需要同时在场提供指导的。这也意味着前文提到的有些理论课程的时间需要取舍, 例如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这样老师才能确保学生实践工作的连贯性, 以及学生参与的普遍性。有一个关键点是, 从一开始,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就构成了工作室平面设计教学的主体模式。 根据笔者与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讨论、以及针对学生的调查发现, 理论课程压缩时间后可以由学生部分自学, 进行结果测试和实践模拟。因为传统的理论教学都是讲授式的, 学生其实能记忆的内容有限, 主要靠考前突击, 考后遗忘率也很高。各种历史事件最好由学生自行研究后, 搜集代表作平等进行探讨;各种理论原理最好由学生进行工作室实践, 进行分享, 从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让这些理论知识得以真正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 对于这种教学, 学生的反馈是:某三年级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学习体验时说:“这是一个浸润的过程, 而不是正式教学过程。实际上没有人会教你平面设计, 它很自然就来了……你用三年的时间来为进入这个行业做准备, 而不是为获得平面设计知识……你自己获得了这些知识。”另一名学生认为:“……一切都在我们周围。你认识到它, 把它拿过来或者是偷过来。它就在墙壁上——你们处于其中。”还有学生说到:“……进入大学, 把该吸收的基本上都吸收了, 然后你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一种语言训练:设计思维与设计语言 笔者在教学中还发现, 学生学习设计不仅仅是一项设计技能的习得过程, 还需要同时进行一种专业语言技能的培养。英国学者Cheri D.Logan在《Circles of Practice: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Graphic Design (实践循环:教育与职业平面设计) 》一文中提到过的“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概念。所谓圈内人就是从事整个设计项目相关人员, 或称“专业合作人员”, 包括与客户打交道的客户经理, 管控项目的流程人员, 以及合作摄影师、印刷厂等。而圈外人通常指学生从事设计行业以后所面对的各种客户。设计师需要用特定的语言与“圈内人和圈外人”进行沟通交流, 从而获得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以指导和调整设计工作。对于圈内人而言, 大家可以用比较专业而准确的设计语言进行交流, 这样的前提是学生从业之前要能比较专业的把握设计行业语言。那么老师和学生在进行工作室讨论时, 就要尽量使用行业语言进行评论和描述。例如, 一幅平面广告, 我们可能用到的描述语言包括:“创意点是否信新颖?”“视觉冲击力是否够强?”“给受众的记忆点是否集中?”“构图是否平衡、美观?”“色调过冷还是过暖?营造的氛围是否合理?”而在与圈外人的讨论当中, 同样的描述大概会变成:“广告是否有新意?”“好不好笑?”“好不好看?”“印象深刻吗?”学生不仅要学会与“圈内人”流畅沟通的“设计语言”, 还要在与圈外人的沟通过程中能引导他们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要求, 可以说成是一种设计思维的引导过程。只有这样, 设计师才能帮助客户客观地看待问题, 捋清思路, 从而得出可以指导设计工作的设计要求。例如, “不好看”需要拆解为众多因素:“构图过空还是过满?”“色调过冷还是过暖?是否过于复杂花哨, 还是过于单调?”“画面人物或事物是否符合审美要求?”“文字字体、位置是否协调?” 根据笔者对同行业着的调查发现, 对于设计行业的从业者而言, 刚入职的学生最不能让他们接受的除了“不切实际的工作期望”意外, 就是在工作中用成熟的设计思维帮助客户的实践能力。在这里, 学生不止是为同龄人或者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设计, 而是要面对真实的客户。所以专业的设计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 笔者认为设计教学的改革可以尝试复制商业设计环境, 把学生带入模拟环境中, 给予恰当的管控和激励, 让学生自己吸收知识和技能, 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 学生要和行业接轨, 设计思维和专业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步入行业时算得上是一个初级的, 可以融入团队的设计人员。 参考文献 1. 下列图形中,由AB∥CD,能得到∠1=∠2的是( ). 2. 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7∶4,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3.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8,4 B. 4,9,6 C. 15,20,8 D. 9,15,8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42°,则它的底角为( ). A. 42° B. 69° C. 69°或84° D. 42°或69° 5. 如图,已知:a⊥b,b∥c,∠1=130°,则∠2的度数是( ). A. 30° B. 40° C. 50° D. 60° 6. 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 ). 二、 填空题 7. 如图,有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 如果∠1=20°,那么∠2的度数是______. 8. 如图,在△ABC中,∠A=80°,点D是BC延长线上一点,∠ACD=150°,则∠B=______. 9. 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为130°,则顶角为______. 10. 如图,周同学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处,此时需把方向调整到与出发时一致,则方向的调整应是_______(填“左”或“右”)转______°. 11. 三角形一个外角平分线平行三角形一边,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 12. 如图,AB∥CD,直线MN分别交AB、CD于点E、F. EG平分∠AEF,EG⊥FG于点G,若∠BEM=50°,则∠CFG=______°. 13. 在同一平面内有a1,a2,…,a100共100条直线,如果a1∥a2,a2⊥a3,a3∥a4,a4⊥a5,a5∥a6,…,那么a1与a10的位置关系是______,a1与a99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14. 如图,在下列三角形中,若AB=AC,则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______.(只填序号) 三、 解答题 15. 如图,AD⊥BC于D,EG⊥BC于G,∠E=∠1,那么AD平分∠BAC吗?试说明理由. 16. 如图,△ABC中任意一点P(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0+5,y0+3). 将△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A1B1C1. 求:(1) A1、B1、C1的坐标; (2) △A1B1C1的面积. 17. 已知:如图,∠PBC和∠QCB的平分线交于点O,EF经过点O且平行于BC,分别与PB,QC交于点E,F. (1) 如图(1),若∠PBC=50°,∠QCB=60°,求∠BOC的度数; (2) 若∠PBC=α,∠QCB=β,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 (直接写出结果) (3) 在第(2)问的条件下,若∠PBC的平分线和∠QCB的邻补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图形,并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 (要有推理过程). 18. 如图,直线BD分别交AE,CF于B和D,∠1+∠2=180°,∠DAE=∠BCF,DA平分∠BDF. (1) 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 (2) 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3) BC平分∠DBE吗?为什么. 19. 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 如图a,若AB∥CD,点P在AB、CD外部,则有∠B=∠BOD,又因∠BOD是△POD的外角,故∠BOD=∠BPD+∠D,得∠BPD=∠B-∠D. 将点P移到AB、CD内部,如图b,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BPD、∠B、∠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2) 在图b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如图c,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不需证明) (3) 根据(2)的结论求图d中∠A+∠B+∠C+∠D+∠E+∠F的度数.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B 6. C 7. 25° 8. 70° 9. 50°或80° 10. 右80 11. 等腰三角形 12. 65 13. 平行 垂直 14. 1,3,4 15. 平分 理由略 16. (1) A1(3,6),B1(1,2),C1(7,3) (2) 12 17. (1) 125° (2) 180°-(α+β) (3) 90°-(α+β) 18. 略 19. 解:(1) 不成立,结论是∠BPD=∠B+∠D. 延长BP交CD于点E,∵AB∥CD. ∴∠B=∠BED. 又∠BPD=∠BED+∠D,∴∠BPD=∠B+∠D. (2) 结论:∠BPD=∠BQD+∠B+∠D. (3) 由(2)的结论得:∠AGB=∠A+∠B+∠E. 又∵∠AGB=∠CGF且∠CGF+∠C+∠D+∠F=360°,∴∠A+∠B+∠C+∠D+∠E+∠F=360°. 二、我的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可以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对于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必须以确定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民主,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倡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对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自主探索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 (3)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本节通过特殊到一般进行观察归纳、合情推理,探求定义、性质和几何意义。在整个探求过程中,充分利用“旧知识”及“旧知识形成过程”,并利用它探求新知识。这样的过程,既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我感觉不足的有: (1)教师应该如何准确的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准确,而不应该模棱两可。 (2)教师如何把握“收” 与“放”的问题 何时放手让学生思考,何时教师引导学生,何时教师讲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教师要点拨到位 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加以总结,要重视思维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 (4)课堂语言还需要进一步提炼。 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分析引导的话应具体,明确,不能让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当然有些问题我也考虑过该如何问,只是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提问方法,这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1 《平面图形的复习》是一堂复习课,我依据《新课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回忆整理 ——构建网络——实际应用”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 上这堂课之前,我考虑到两点:一是如何让学生上好复习课,使学生在复习中乐此不疲,提高复习效果呢?最重要是要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二是复习课要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深入挖掘和新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平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关注学生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和体现典型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的数学问题,并适度注意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学生在自主整理和综合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精制加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2 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师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联系,并构建起一张知识网,从而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使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整理的内容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我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小组交流合作、自主归纳总结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各图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又有效地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在复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时,学生整理可能不够确切、不够全面,这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现象。我在学生开动脑筋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往往效果更好。本课时复习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又是逐年学习的,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层层深入,注意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复习,既使各平面图形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显现学生整理、建构时的自主性,也提高了他们整理、建构的能力。电脑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使课堂锦上添花。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3 6月5日下午,在美术教室我们聆听了范雪梅老师的《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一课。整个听课过程中,范老师的教学给我一种清新、自然,一切都是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老师设计的课前备学。范老师的课前备学请学生做了两件事,一是整理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的公式及相互关系,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了几道题目。整个课堂教学范老师总体围绕这2件事进行。首先说说课前备学:学过的各种图形公式及相互关系。6年级学生已经进入总复习阶段,这节课的教学基本目标就是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理清各种平面图形间的相互关系。范老师打破传统的复习模式,将老师整理相关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整理,这样做的好处是真正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或许老师整理的知识更为完善,或许老师能够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因素,但那些都是教师的,不是学生想要做的。学生经过6年的数学学习,他们积累了教师教予的知识、能力,同时他也通过各种途径收获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唯一、那份思考。范老师在课前让学生备学,一来让有潜力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如何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搭建这个架子,去完善自己的平面图形结构图,事实证明在课堂展示中学生思考出了多种结构图,让听课教师欣赏到数学中的美;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非常尊重那些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我们教师关心的`重点,课前备学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也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可以在老师布置备学任务后第一时间去查漏补缺,自行弥补一些自己认为的不足,这样到课堂教学时可以表现得更自信,同时也可以关注自己不足的地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 第二个备学任务就是请学生自己设计和圆的面积计算有关的图形。这节课范老师主要复习圆的面积计算,选择的例题就是学生设计的题目。教师是有目的、有准备的在做这件事,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又能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 数学课教给学生的仅仅是知识吗?我想范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不是的。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信心……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4 我接到上课任务,并看了教材后,自己心里很没有底,不知道该怎样上复习课。因为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像新授课能体现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而复习课都是旧知,而且知识点多,要进行系统整理,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这些,最主要的是如何体现导、学、议、练的理念,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做到让学生自主整理,这的确有难度。为此特地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如何上复习课。最后我的理解是复习课至少要到达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回顾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自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我认为的难点就在第三点,毕竟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总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总复习单元中内容,将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图形面积集中进行复习。这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是分册、分散出现,由于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很多成了沉默的知识,要激活这些知识,就需要再次的认知。因此,通过复习,系统梳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本节课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经过集体备课后,整个课的流程大体定下来了。首先是复习近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然后是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就是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最后是综合运用练习。进行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形式就是用卡片摆。因为用卡片摆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摆的位置本身就能说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用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如果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结构图出来,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一次不一定就能画对,而且费时。当然学生也不能一次性就摆对,但教师可以适合点拨,学生随时进行调整。如:学生摆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为什么这样摆?学生摆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那应该摆在什么地方等等。总之要将摆的位置与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自主整理与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这个过程是师生动态交互的过程。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时间不够,最后练习的量比较少。在回顾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整理知识体系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学生在回答公式推导过程时不善于完整、准确的表达,在求周长、面积时计算花了一些时间。于是进行了以下改动,一是面积公式的推导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的回答配合课件直观的演示便于学生回顾和理解公式;二是做一做的练习只列式不计算。三是考虑把对公式推导过程的复习与知识网络结构的整理两个步骤合为一步,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时间,但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对学生也更有难度了。 后面的试讲就是先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进行整合构建,效果比综合在一起就好多了。在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要理解公式中每一个字母的意义,而在建构知识结构时只需说用什么推导出什么就可以了。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像一个机器的某一部分,而建构知识结构就像把各个部分组装起来一样。我们得把各部分做好后才能进行组装。经过历次磨课,我体会到:复习课并不是旧知的简单回顾,它有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复习课一样要立足于学生,一样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整堂课上下来,我感觉到这节课仍然有很多问题: ①教师的语速太快,有的学生思维跟不上。 ②教学环节控制不好,对于整体环节的把握有待改进。不能关注全体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有待改进,教学经验不足。 ③老师的话说得太多。放不开让学生自主。总是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放不开手,所以还是显得有些罗嗦。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话不严谨或不敢说 以上都是需要我注意改正的地方,以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5 “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复习内容,是将小学数学中的图形集中进行复习。通过复习,系统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复习了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及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重温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整理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新课导入的自然,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大合照的照片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会认真。又引出给相片做相框的问题,贴切、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的求知欲望驱动下,讨论学习任务,自主整理复习,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去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提高能力。如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同桌互考,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先是小组内自主回忆,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再所画的图演示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或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把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操作推导活动再现出来,展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的是哪一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比、想、说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我们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自主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本节课从课始的引入到学生的自主回忆概念和计算公式入手,抓住各个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整理,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之间的联系,同时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评价反思中展示出他们的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深刻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不少的缺点:由于是复习课,所含知识面广,范围大,时间有限,在复习时对知识的运用上还不够全面,深度不够,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有反映,那些练习题太简单。“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实现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今后教学时应注意思考的问题。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6 一、查漏补缺更到位 查漏补缺是复习的重要内容,以前我总是查阅很多资料,找了各种各样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生怕有些内容没复习到,考试时学生不会做。这样的题海复习,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而本节课中,学生在找联系的过程中,自然地生成了许多新授课没有讲到过的知识,特别是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有学生认为通过割补的方法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有学生认为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通过拉动转化成长方形,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发现用割补法,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是不变的,而通过拉动的方法,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是变化的。我想这不就是试卷经常要出现的题吗?以前我总是把这些题目自己找来让学生练习,效果又不太好,而今天学生自己通过找联系,自然地生成了这些题目,而且在对比中进行了练习,更是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知识梳理更自主 知识梳理就是将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它也是一堂复习课的核心环节。传统的教学中,梳理知识总是被教师所代替,教师通过自己的“理”代替了学生的“理”,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是千篇一律的。而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找联系,通过回忆、再现、交流、分类等各种活动,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再是教师牵着走,更具有主动性。特别是最后当教师问到这么多的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图形是最基本的图形时,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可见每个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又是不一样的。 理练结合更紧密 “理”与“练”是复习课的主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总是把“理”与“练”分两段式进行教学,本节课中“理”与“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比如当学生交流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时,我就趁机问学生:告诉你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5厘米,高是15厘米,那么你觉得可以求出什么?有学生说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学生说还可以求出与它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有学生提出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样使练习与整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以前学生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总是要忘记除以2,而这样的练习无疑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增强了对比,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总之,复习课应该抛弃传统的题海战术的复习方式,应该用系统论的观点,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知识串联起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以点带面,这样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复习》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由数学网收集整理,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如对提供的教材内容有兴趣,欢迎继续关注。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7 当我准备上这节课的时候,莹告诉我,她的孩子们都已经复习过了。不过,她提议,因为是复习课,本来都是已知的知识,再多复习一次也无妨。我想想也是,孩子们复习过一次,权当一次极其充分的备学吧!于是,准备依然上这个课题。 不过,问题来了。本来预设中,一开始让孩子们回忆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然后建立在备学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回顾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现在,孩子们既然已经复习过一遍了,我依然如初次复习般去上课,岂不怪异? 将这个问题抛出来向大伙儿请教,大家给出两个观点:1、改课题;2、演戏。 因为时间紧凑,改课题似乎有点大动干戈,而演戏,应该不是绿树课堂的真意。 于是,便出现了“这些平面图形我们都认识,面积公式大家也都学过,只是,这一条一条的线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现在想来,这8条线段还真是具有深意。只是可惜,我在实小上的时候,孩子们反应不是很激烈,我居然当时凑合着混了过去。其实,在这里,学生反应平平,我可以扔些问题的小石子儿,让他们去思考发表的。比如(如图):图中第4条线,可以问学生,这条线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圆面积推导中蕴含的“化曲为直”去思考。同样图中的第2条线也有其别致之处,因为正方形不是通过剪、拼等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导面积公式的,而是直接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推导而出。再如,第7、8条线,可以追问学生,这两条线表示的意义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当学生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可以适当进行反问,那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一定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从多个角度发散学生的思维。 此中有深意,课堂在回顾中,总有许多再一次的认识。暂且记下这一点。 课堂教学,从知识层面,应该真正建立在知识内部联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从学生角度,应该让学生通过前期准备活动,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展示细密思维的过程,凸显真实的思维,由此展示绿树课堂可爱的真切感! 感谢朱玉茹老师给予我这次思考展示的机会,朱莹老师给我一次次的帮助,还有我亲爱的同事袁勤、倪松美、冯桂群为我出谋划策,为我听课磨课,感谢! 《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8 在教学中,能按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在交流中复习、由于复习的是旧知,教师没有过多地演示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分步梳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回忆,讨论、在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相互提问,相互启发,相互商讨,相互鼓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在活动中复习、复习课很容易上成炒冷饭或;题海训练课,而这节课上,教师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平面构成 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平面构成是从点、线、面、体开始的,学习的几何图形较为抽象,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学习兴趣不大。有的学生学了,也只知道上的是平面设计基础课,不知道如何去灵活运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学过的内容。学生作业也大同小异,很难挑出有创意和想法的作品。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认识上不重视平面构成,而产生了单调的重复性的劳动。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不急于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工夫。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扩展想象空间的思考。 一、观察生活,寻找灵感 让学生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校园,感受自然界中的美的事物,感受美的存在。再让学生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记录,带学生到室外写生、拍照等,让这些基础较弱的中职生能联系生活,避免因过多理论而产生的枯燥感。 例如,通往宁波的跨海大桥,让学生理解点、线、面是相对而言的,夜晚桥上的灯光个体视为点,点的不断连续为线,还有桥体真正的线,桥面视为面,桥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大小不同的点,但相对大海这个大的面而言,跨海大桥概括为线。学生可以通过实例,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巧用兴趣,启发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主动性。 在一次教学近似构成的设计中,一个女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而且比较善于观察。她设计了一组小猫的动作,很可爱,也可以看出她绘画的基本功,她画出了小猫46种不同的动作,而且每个动作都画得很生动。在展示作品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惊讶平时不善言辞的她能画得那么好,都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该女生也比较有成就感,以后再学习构成时也更加主动、积极了。 日本著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巳先生说过:“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会找来大量的图片及作品资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在渐变构成中,老师展示一组图片:一个苹果由完整渐变为大半个、最后只剩下果核。学生思维很快,联想到一条完好的鱼,渐变为一条鱼骨头。这样就在单向渐变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重视手绘,发挥想象 学习设计离不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表达设计意图的手段。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脑越来越普及,在设计中的运用也比较多。但是,设计家好的设计思想最初是从手绘中表达的,之后再运用电脑进行处理,可见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以手绘为主,而且要求手绘工整、细致、干净。但只注重手绘能力是不够的,手绘是基础,培养思维能力是目的,也是较难的一部分。后期如何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让学生拓展了思维,可以不断提高想象力。在训练中,教师对一个规律要用多种形式进行表现,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一个独立发挥的空间。学生在找到自己喜欢的图案后,学习兴趣会更浓。 四、评价作品,提升理论 班级里的学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作品评价中,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评价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自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让别人来了解这幅作品。其他学生可以从作品的形式、创意、色彩、绘画的基本功、认真的态度等方面来进行互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指出画的优点和缺点、值得学习与改进的方面。最后老师进行补充,尽量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建立起信心,也找到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 平面构成可以在二维空间,利用黑白关系表现设计的规律和要求。学习平面构成可以让学生开始思考设计的来源、设计需要那些方面的技能,开始思考联想与创新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 精心设计, 使学生的兴趣“立体”起来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力参与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根本的就是吸引学生的兴趣, 并让其始终对美术怀有强烈而持久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发挥美术教学的魅力。 1. 激趣妙引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孩子对一件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 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如何在课堂的第一时间吸引学生, 抓住学生的眼球, 把他们全部的注意力聚拢过来?根据笔者对课堂的观察, 学生每次走进美术教室, 他们的兴奋点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其他事物身上。由于美术课给学生带来的轻松和愉悦, 使得他们即使坐在了相应的座位上, 还是喜欢相互交流, 悄悄地说一说。笔者认为, 这种放松的心态更体现孩子处在一种最适宜、艺术感也是最容易爆发的时刻。所以, 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 直接引导学生快速走入美术殿堂。如:一年级的《拼拼搭搭》一课, 笔者利用学校的白板教学, 课一开始进行示范:直接在白板上拼一拼、玩一玩, 在随意的拼搭过程中, 看看像什么呢。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得更清楚, 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交流, 这时再换个角度让学生试一试, 看谁能有新的发现。孩子们跃跃欲试, 当看到神奇的白板上不断变出的新造型他们开心极了。这样通过初步拼搭练习, 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吸引过来, 他们兴趣高涨, 这时再引导学生对七巧板的认知, 到再次有意识的拼搭, 自然而然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 可以用最短时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需要注意的是, 媒体导入也需要教师“七十二变”, 不能出现思维的定势, 比如:适当引入和课题关联的动画, 直接打动孩子, 让他们从心底喜爱美术课;以一段唯美的音乐去感悟绘画的节奏韵律;以一段影片启迪学生对美的感悟……各种教学媒体特有的光、色、声、像等效果, 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脉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融景导情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材上都有欣赏的内容, 由于孩子处于十岁左右的年龄, 讲得太深了学生难以理解, 讲得抽象更令他们乏味。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 如何让他们把握艺术真谛呢。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扩展欣赏的维度, 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 从而增强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为释疑解难巧妙地创设突破口, 从而上好美术欣赏课。 如省级展示课《像自由一样美丽》一课, 整个多媒体课件精致唯美:从简单的画本一页页展示, 让我们看到赭黑、桔黄、青绿中拼贴出山脉、房屋和河流, 也看到了珊瑚红的广口瓶中箭竹形状的叶子上静静盛开着波斯菊;鸢尾花自桔色的瓶中垂下头来。总有一束阳光从禁闭的铁窗外照在花瓶上, 或者是星光。穿着裙子在公园中奔跑的小女孩背影, 她身旁是一树一树火红的枫叶。还有深远的夜空中, 在星星之间驶向光明的小船……宁静美丽得叫人不敢相信, 这些小作者中间最大的, 也不过只有十六岁的年纪。再到一幅幅画面的对比讲解, 明白画面中大与小、虚与实等美术语言, 引出隐藏在画面后的天使———弗里德, 带领学生穿越时空, 一起静静走入纳粹时期的疯狂画面, 这些与唯美的语言和充满诗意的绘画强烈对比, 震撼了现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媒体的恰当运用, 让我们不仅仅感受到现场我们看到的艺术, 更体悟出生活中最本质的、俯拾皆是的东西。身体可以被摧毁、健康可以被剥夺, 但被拷打至残废的手, 仍然可以拾起木炭在墙上画出花朵!这样的媒体教学使课程得到良性的生成, 艺术之美使学生得到了发展, 更使他们的心灵之花静静绽放。 二、借助现代媒介, 人机互动, 让学生的知识“立体”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 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借助现代媒介构建智能化环境, 激励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和探索。好的教学必定让学生有足够自由创作的空间, 充分享受艺术的创作之美。美术课堂借助现代化的媒介, 不断创设宽松而新颖的教学空间, 使每个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展, 从而突破自我, 张扬个性。 以《光绘艺术》一课为例, 让学生以手电筒为画笔, 以照相机记录其运动痕迹, 再通过电脑转换呈现出一副光影画面。通过师生的第一次实践, 引入对纵深空间和立体空间的把握;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总结对手电光源的颜色、时间、开关和方向的控制;然后经过从经典作品的对比思考到创作主题的寓意……一步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光绘艺术作品要点。从学生自豪的介绍中, 让我们感受到, 即使平时最不会作画的孩子, 也能体现自己的创意无限!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自行解决问题, 控制手电, 利用照相机去操作电脑, 人机互动使光绘魅力无穷, 更使学生的艺术创作立体生成。 心理学研究认为, 学生的信息90%以上都是通过视觉渠道获取。学生在多媒体的引领下, 接收的知识比平时多数倍。利用网络平台, 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合作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建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网络教学协作室。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喜欢上网, 建立专门的校园美术教学网。指导学生分设网上栏目:“漫画天地”, “艺术畅想”, “水墨世界”, “点点画画”, “泥巴乐园”……各栏目全部由学生自行申请版主, 指导他们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生动性, 优化内容, 吸引学生, 启迪思维。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做幕后英雄,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时尚数码, 转换主体, 促评价的维度“立体”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必须教会人们怎样学习, 因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 如何应变, 如何改变自己,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美术教学更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小学生正处于动态发展期, 小小自尊已经来得很强烈, 只有不断的激励, 才能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促进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如《花的世界》这课, 学生有的画出了花, 有的用纸折出了花, 有的用泥捏出了花……孩子们兴奋地举给老师看, 笔者灵机一动, 把实物投影转向他们, 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动人的一幕幕:全班学生不约而同踮起脚板, 自豪得把自己的作品举高, 再举高。这样的评价, 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运用时尚数码产品, 展示孩子们的作品, 当他们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如同成人世界的展览一样呈现, 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成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重要动力。如在每一堂课, 笔者在学生作业的间隙, 总喜欢用手机拍摄他们的活动情景, 记录他们的作品, 每个学期结束, 制作成班级PPT展示, 一起回顾平时课堂上专注的样儿, 创意的瞬间以及合作的快乐, 当一件件小小作品展现出来时, 他们的喜悦和成就感写满在脸上, 更是激发他们思考:下学期如何努力让老师捕捉自己美丽的瞬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6.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 2002. 平面向量概念教案 一.课题:平面向量概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向量的物理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一些基本概念,能正确进行平面向量的几何表示。 2、让学生经历类比方法学习向量及其几何表示的过程,体验对比理解向量基本概念的简易性,从而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向量的概念方法源于现实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类型:新知课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向量及其几何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的概念。 2、难点:向量的概念及对平行向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在物理中,位移与距离是同一个概念吗?为什么? 2、在物理中,我们学到位移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量吗? 3、在物理中,像这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矢量。 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而把那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叫数量。 (二)讲授新课 1、向量的概念 练习1 对于下列各量: ①质量② 速度③位移④力⑤加速度⑥路程⑦密度⑧功⑨体积⑩温度 其中,是向量的有:②③④⑤ 2、向量的几何表示 请表示一个竖直向下、大小为5n的力,和一个水平向左、大小为8n的力(1厘米表示1n)。思考一下物理学科中是如何表示力这一向量的? (1)有向线段及有向线段的三要素 (2)向量的模 (4)零向量,记作____; (5)单位向量 练习2 边长为6的等边△abc中,=__,与 相等的还有哪些? 总结向量的表示方法: 1)、用有向线段表示。2)、用字母表示。 3、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 (1)相等向量的定义 (2)共线向量的定义 六.教具:黑板 七.作业 八.教学后记 篇二: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教学设计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是数学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的引言和第一节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两部分,所需课时为1课时。 一 教材分析 向量是近代数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桥梁,对更新和完善中学数学知识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向量集数与形于一身,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位移、速度、力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是它的物理背景,有向线段是它的几何背景。向量就是从这些实际对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数学概念,经过研究,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之后,向量又作为数学模型,广泛地应用于解决数学、物理学科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它在整个高中数学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本课是“平面向量”的起始课,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本节概念课,重要的不是向量的形式化定义及几个相关概念,而是能让学生去体会认识与研究数学新对象的方法和基本思路,进而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二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数的抽象过程、实数的绝对值(线段的长度)、数的相等、单位长度、0和1的特殊性、线段的平行与共线等。 三 目标定位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 ⑪ 通过对位移、速度、力等实例的分析,形成平面向量的概念; ⑫ 学会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理解向量集形与数于一身的基本特征; ⑬ 理解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的含义。2)、能力目标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类比的方法研究向量;获得研究数学新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会概念思维; 3)、情感目标使学生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实现“概念的形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活动中,享受寓教于乐。 重点:向量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以及相等向量概念; 难点:让学生感受向量、平行或共线向量等概念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概述: 4.1 向量概念的形成 4.1.1 让学生感受引入概念的必要性 引子:章节 引言 意图:向量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用这一简单直观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的客观存在,自然引出学习内容,学生会有亲切感,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1 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意图:激活学生的已有相关经验。 进一步直观演示,加深印象。 追问:生活中有没有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请举例。 类比数的概念获得向量概念的定义(板书)。4.1.2 向量的表示方法 问题2 数学中,定义概念后,通常要用符号表示它。怎样把你举例中的向量表示出来呢 意图:让学生先练习力的表示,让错误呈现,激发认知冲突,最后自觉接受用带有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几何表示法: 记作a b |a b|为ab的长度(又称模)。 字母表示法:a、b、c??或a、b、c 4.1.3 单位向量、零向量的概念: 问题3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学生演板,提出问题,大家画得线段长度长短不一怎么回事?如何解决这问题?由单位长度引入单位向量 意图:这样过渡学生不会感觉新的概念是从天而降,而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归纳小结: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并与a同向的向量叫做a方向上的单位向量. 让演板学生回到座位之后利用这个情境提出问题,他位移的大小是什么? 归纳小结:零向量——长度(模)为0的向量,记作0 提问:你们认为零向量和单位向量特殊吗?它们的特殊性体现在哪?类比实数集合中的0和1.4.2 相等向量、平行(共线)向量概念的形成 设计活动:传花游戏,游戏中将呈现通过学生之间传递花朵所产生的位移向量,让他们从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展开思考,教师适时介入,强化本质特征、规范概念表达,与学生一起完成概念的定义。 意图: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体会相等向量与平行向量的本质特征。归纳: 1、从“方向”角度看,有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就是平行向量。 记作:a ∥b ∥ c 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 2、从“长度”角度看,有模相等的向量,︱a︱ =︱ b︱ 3、既关注方向有又关注长度有相等向量:记作:a = b a 规定: 0 与任一向量都平行或(共线)。 教师通过动画演示深化上述两个概念 问题4 由相等向量的概念知道,向量完全有它的方向和大小确定。由此,你能说说数学中的向量与物理中的矢量的异同吗?另外,向量的平行、共线与线段的平行、共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意图:让学生注意把向量概念与物理背景、几何背景明确区分,真正抓住向量的本质特征,完成“数学化”的过程。4.3 课堂练习: 概念辨析 两个长度相等的向量一定相等. 相等向量的起点必定相同. 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 若 ab 与 cd 共线,则 a、b、c、d 四点必在同一条直线上. 向量 a 与 b平行,则向量 a 与 b 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教材例题 3、教材第79页,b组第一题(选择此题,可以进一步理解位移概念,又能为后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4.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问题5 欣赏一首关于向量的诗,布置任务能否用拟人的方式把你对向量的认识做个概述呢? 结束语:略 板书设计 5.5明确零向量的意义和作用,不过分纠缠于细节。 首先,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是完善概念系统的需要。其次,就像数零的作用在于运算一样,零向量的作用在于运算及其表达的几何意义。因此孤立地讨论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没有多少意义,也不必耗费过多时间。总之,作为现代数学重要标志之一的向量引入中学数学以后,给中学数学带来了无限生机。这节“概念课”,概念的理解无疑是重点,也是难点。概念的教学应在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揭示它的本来面目。要让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活动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 三、教学诊断分析 本节是平面向量的第一堂课,属于“概念课”,概念的理解无疑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向量的概念,与数、形的相关概念类比与联系是值得重视的。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数的抽象过程、实数的绝对值(线段的长度)、数的相等、单位长度、0和1的特殊性、线段的平行与共线等。具体教学中,要设计一个能让学生开展概括活动的过程,引导他们经历从具体事例中领悟向量概念的本质特征,类比数的概念获得向量概念的定义及表示,类比数的集合认识向量的集合,类比直线的基本关系认识向量的基本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认识一个数学概念的基本思路,而不是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概念学习上。这也是本堂课的核心目标。由于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学生往往要费很多周折才能理解,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针对学生的理解困难来展开教学,保证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活动,确保学生有自己想明白的机会和时间,这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的教学,我们力求使学生理了解向量概念的背景和形成过程,了解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怎样定义这个概念,怎样入手研究一个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宏观上为学生勾勒研究框架和总体思路,使学生能“抬头看路”,知道往哪里走,这是起始课的重要任务;微观上,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有序地给出向量的定义、讨论向量的表示、定义特殊向量、研究特殊向量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展开对向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应强调“让学生参与到定义概念的活动中来”,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恰如其分地“以问题引导学习”,在质疑——反思的过程中深化概念的理解,使概念的理解成为学生自己主动思维的结果。 本课中出现的特殊向量——零向量,很多教师都会在“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上”花太多时间,原因是“这是考试中的一个陷阱”。这其实是对零向量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到位的表现:首先,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是完善概念系统的需要;其次,就像数零的作用在于运算一样,零向量的作用在于运算及其表达的几何意义。因此孤立地讨论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没有多少意义,也不必耗费过多时间。 四、本课教学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在学生建立向量的概念之初,与数、形的相关概念类比与联系是值得重视的。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数的抽象过程、实数的绝对值(线段的长度)、数的相等、单位长度、0和1的特殊性、线段的平行与共线等。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能让学生开展概括活动的过程,引导他们经历从具体事例中领悟向量概念的本质特征,类比数的概念获得向量概念的定义及表示,类比数的集合认识向量的集合,类比直线的基本关系认识向量的基本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认识一个数学概念的基本思路,而不是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概念学习上。 在向量的几何表示中,我让学生大胆探索,而不是“全包全揽”,教师引导,学生补充改进,最终明确向量几何表示的正确方法。整个过程全体同学热情参与,自我教育,互帮互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当同学们能将向量正确的几何表示时,我又适时地提出问题:大家画出的线段长短不一,怎么解决?由此自然过渡到单位长度上,使得单位向量的引入也就顺理成章了。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相等向量、平行(共线)向量的概念,本课设计了“传花游戏”,通过学生之间传递花朵所产生的位移向量,让学生积极参与,仔细观察,自己概括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结束本课之前,为了让同学对向量加深印象,我让学生先欣赏一首关于向量的诗歌,再让学生在课外动笔写出自己对向量的感受。 【中学教学楼平面图】推荐阅读: 某中学教学楼施工方案08-11 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浅谈中学语文课的目标教学07-03 中学的作文教学07-23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07-25 中学写作教学策略10-04 江门中学田径教学10-15 中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反思10-23 中学写字教学计划07-01 中学政治教学反思论文07-13 中学教学常规检查记录07-275.“认识平面图”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五
6.中学教学楼平面图 篇六
7.中学教学楼平面图 篇七
8.中学教学楼平面图 篇八
9.平面向量教学反思 篇九
10.《平面图形复习》教学反思 篇十
11.平面构成教学初探 篇十一
12.中学教学楼平面图 篇十二
13.平面向量概念教学设计 篇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