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安全卫生防护(共8篇)
1.职业危害安全卫生防护 篇一
基层实验室职业危害因素及安全防护措施研究 Investigation and security occupation hazards basic laboratory protective measures
尚红光
1王爱珉2
(1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卫生防疫站
河北邯郸056201河北邯郸056201;2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河北邯郸 056201)
SHANG Hong-guang WANG Ai-min
[摘要]: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针对实验室工作环境内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者从
1、有毒化学因素,2、生物因素,3、物理因素
4、心理健康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其职业安全防护设施、个体安全防护、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培训及建立健康档案等方面提出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的安全防护措施。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occupation disease hazards classification directory”, ccupation disease common hazards in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the laboratory, 1, toxic chemical factors from the author, 2, biological factors, and analyzes 3, physic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4, and from its occupation safety and support facilities, safety protection, individual laboratory personnel safety training and to establish health files put forward security laboratory staff health protection measures.关键词:基层实验室 职业危害因素 安全防护措施
Keywords: safety protection measures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 disease basic laboratory
近年来,职业病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2011年12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由于实验室的特殊性,导致职业病的职业危害因素在实验室都可能遇到。实验室人员受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实验室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有:
1、化学因素,2、生物因素,3、物理因素,4、心理健康因素等方面[1],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期暴露于这些职业危害因素之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被严重损害。为提高实验人员职业危害安全防护意识,保障其身心健康免受损害,就基层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及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分析研究。1 基层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有毒化学因素
基层实验室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有毒化学试剂,尤其是化学实验室,经常接触有毒化学试剂:
金属与类金属:铅、汞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镉、钡及其化合物等;基层实验室有汞项目的样品检测,长期汞及其化合物的频繁接触,会引起体力减退、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容易在体内蓄积,发生慢性汞中毒。铅、锰和镉等金属的检测是实验室的常规检测项目,虽然由手工法改为仪器法,用到很少,但也不能忽视,它们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排除,会对人的脑细胞和神经系统有损害,如果进入血液,结合血卟啉,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石油醚、正己烷、乙酸乙酯、丙酮、氯仿(三氯甲烷)、甲醛、苯、乙醚、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会产生有毒有刺激气味气体,这些气体会给实验环境造成污染和给实验人员造成危害[2],其侵入途径是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和皮肤吸收,对皮肤、呼吸道、眼结膜等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接触高浓度可以导致中毒性脑病[3]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乃至昏迷,这属于有机溶剂共有的毒性作用。而每一种有机溶剂还可以存在其特殊的损害效应,包括神经系统的损害、脏器损害、致癌作用等,例如甲醛有致敏、诱变和致癌等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4]。
强酸强碱:具有强腐蚀性,会引起皮肤烧伤,呼吸道粘膜损伤等。在实验室,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混合物,通过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长期作用于人体产生毒性相加和慢性远期效应,这些效应不易被人注意而且难以鉴别[5]。1.2 生物因素
病原微生物感染
职业环境中的生物性危害按照其致病微生物的不同、感染途径和感染来源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生物性危害如下:①因职业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而导致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寄生虫病等;②因职业接触各种生物性致敏原而出现的过敏性疾病,例如桑毛虫皮炎等;③因职业接触各种生物性毒素而出现的急性中毒性疾病等[6]。
感染途径
病原微生物感染是个感染链,实验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呕吐物、分泌物、大小便、高致病性菌毒株等标本,被感染的风险很高。如①抽血时针刺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病毒病如HIV、HBV、HCV等;②在常规的微生物操作过程中形成气溶胶弥漫在空气当中,可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伤口感染,危害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微生物本身感染力、致病力、毒力、存活力以及工作人员的防护和实验室内的微小气流等条件。③喷溅物以及由于接触动物引起的感染。
1.3 物理性危害
烧伤、烫伤
实验室内一些常用设备,如:干燥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电炉、水浴锅等,实验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被这些设备产生高温、蒸汽烧伤或烫伤。另外,强酸和强碱被稀释时产生大量的热,都易发生灼伤或烫伤。
辐射
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和微波等产生辐射,主要对身体的影响:①神经系统:引起植物神经紊乱如头痛、乏力、失眠、情绪不稳定等;②心血管系统: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③眼睛: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工作人员,可发现眼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浑浊,个别可发生职业性白内障。电离辐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仪器会产生微量电离辐射。长期接电离受辐射会引起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并伴有消化系统障碍。严重可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
噪声
实验室内的一些常用设备如超声波清洗机、大型离心机、通风柜、干燥箱等在运行时会形成各种噪声,长期工作在有噪音的环境中,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造成紧张、烦恼;使听力下降,严重的可引起职业性噪声耳聋。1.4 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危害。
实验室的检测人员长时间处于检测任务繁忙、劳动强度大、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等容易形成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引起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2
实验室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2.1 化学因素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试验方法和化学试剂的选择:选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低毒的化学试剂,淘汰落后的试验方法和高毒的化学试剂,从源头降低化学因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改善实验室的通风设施。实验室设置的通风设施是及时排除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有害气体、悬浮颗粒和化学试剂存放时挥发的有害气体,减少检测人员暴露在危险空气下,并保障实验用易燃易爆气体在使用、储存时的安全[7]。.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存储管理严格根据GB 15603—1995《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2002年)“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9]及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专人管理,有系统地执行化学试剂出入库的登记管理制度。固体、液体试剂分门别类存放,严禁将能起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试剂存放于同一柜子。存放有机溶剂的柜子统一配备了排气通风系统。剧毒化学试剂单独设立存储间,并且存储于专用保险柜中,实行双人双锁、双入双发、使用过程由监督人员全程监督的管理制度。[10]
“三废”处理 由于化学实验性质的特殊,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和废气(俗称“三废”)。其中主要包括各种废弃的酸碱溶液、重金属、有毒有机液体等[12]。“三废”处理应该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完善实验室“三废”内部处理、移交记录[12]。杜绝由于随意排放造成意外事故及环境污染。
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杜绝培训流于形式。制定实验室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计划,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强化职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培训内容要全面,培训形式可多样化:①集中授课形式,进行考试,考试不及格的进行处罚。②现场培训,结合实际操作,并现场提问。③外出参加上级单位的培训,对培训效果进行确认。
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加强实验室人员个人安全防护。
根据试验的具体情况对个人身体进行安全防护:①头面部防护:在可能发生固体或液体飞溅时,必须佩戴防护面罩,增强防护效果;眼部防护,佩戴防护眼镜(镜框应有遮盖),防止溶液溅入;长期噪音需要佩戴耳塞。②呼吸系统的防护:通过通风系统和呼吸防护装备(防护口罩、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可以控制可吸入性化学试剂的危险。化学试剂的标签和MSDS上有该物质的吸入危险性信息和通风要求。当存在潜在的吸入危险,或者化学试剂的标签或MSDS上有如下警告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使用该试剂:“在足够通风条件下使用”;“避免吸入蒸气”;“在通风橱内使用”;“提供局部通风”。实验室中,通风橱和呼吸防护装备是减少呼吸损害的最主要的手段。③手部防护:使用危险化学试剂或可能触碰危险化学试剂时,必须佩戴防护手套。实验室一般配备了帆布手套、防酸手套、PVC薄膜手套等。手套的选择取决于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可能遇到的危险,以及操作的方便性。每次使用前都要检查手套的完整性。④皮肤和身体的防护:进入实验室一定要穿工作服,实验服的作用是防止人身与污物、化学粉尘接触,并将化学物质的喷溅或洒出造成的危害最小化。即便某些实验中皮肤不会直接接触危险化学试剂,仍需穿上实验服以尽量减少皮肤在实验室内的暴露。并可以戴帽子来保护头发和头皮免受污染。⑤配备急救药箱,能对身体受到小的损伤进行简单处理,配备紧急喷淋和洗眼器等安全应急装置进行应急处理。2.2生物因素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13]、《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14],和本省其他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定,完善防护措施。
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安全设备及个人防护装备又可分为一级防护屏障和二级防护屏障。一级防护屏障是指操作者和被操作者之间的隔离[14], 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和个人防护装备等构成的防护屏障[15];二级防护屏障是指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13], 即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系统等构成的防护屏障[15],有效降低了生物因素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的职业危害。
配备安全防护设备,按规范操作,定期检定和维护。
为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 实验室应具有相应的安全装备。安全装备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实验室操作设备, 如生物安全柜等;另一部分是个体防护装备[ 16] 实验室最常用、最有效的防护设备是生物安全柜,可使感染性气溶胶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而不扩散,起到防护作用。但严格的标准化操作以及定期检定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个体防护装备完善配备和正确使用[ 17]。
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个体防护装备是保护实验室人员的最后一道防线,涉及的防护部位包括:头面部、眼睛、耳(听力)、躯体、四肢、以及呼吸道,有防毒面具、面罩、帽子、眼镜(安全眼镜、护目镜)、口罩、听力保护器、防护衣(实验室服、隔离衣、连体衣、围群)、手提和鞋套等。正确使用防护装备不但要考虑选用的类型,还要考虑使用期限、清洁保养、佩戴尺寸和舒适程度等因素[ 18]。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提高法律责任意识。
要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职业安全培训(目前基层疾控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晓率为 73. 85%[19],低于市、省疾控实验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
实验人员要经过良好的培训,具备熟练的安全操作技术,提高其对生物实验室感染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其责任心至关重要。培训内容可包括:生物安全操作、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及原则 如何处理实验中潜在的危险和必要的预防措施和心理素质等。制定培训计划,定期演练,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
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职业健康体检,并有计划免疫接种相关疫苗。2.3 物理性因素危害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对工作时产生高温的仪器设备,实验人员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工作,如带好隔热手套,使用坩埚钳,煮沸时加玻璃珠防止爆等,避免烧伤、烫伤。
对辐射的防护,应遵循屏蔽、缩短照射时间和保持防护距离,目前基层实验室对辐射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几乎没有,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有多大,目前尚无研究。
对产生噪声的仪器设备,可设立玻璃门窗进行隔音,无法进行隔音的实验人员可佩戴耳塞进行防护。对产生巨大噪音的陈旧设备进行淘汰更新。2.4 对心理健康危害的职业安全防护。
增加实验人员,调整劳动作息制度,工作之余组织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外出旅游等缓解精神(心理)职业性紧张。设法改善长久站立和走动的强制体位,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防止身体疲劳,减少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3
讨论
基层实验室安全培训制度不完善, 未制定安全培训计划,有的虽有培训计划但落实不到位,培训流于形式。导致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对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缺乏了解,对其危害性的认识不够,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缺少职业危害和相关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因此要加强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与安全防护的宣贯和培训。
实验室的安全防护是实验室人员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离不开物质保障,管理层应定期开展职业安全防护自查,解决实验室存在的各种危害漏洞,增加防护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4
[参考文献 ]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2年最新修订)》[Z] .2011.12.
[2]吴小卫.化学实验室的通风设计[J].制冷,2005,24(z10):94-96.
[3]邓淑敏;李蕾;刘芳;孟肃;赵奕楠;何志义 .有机溶剂致中毒性脑病5例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7(29):639-641.[4]曾义虎,王禹鑫. 卫生检验实验室工作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5): 485 -486.
[5]赵凤仙,赵永胜.理化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 口岸卫生控制,2010,15(2): 46 -47.
[6]何纳,赵根明,徐彪,生物危害因素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吴晓平,郭颖燕,尚新大. 关于对县级疾控中心理化实验室通风系统的思考[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8): 2093 -2094.
[8]中华人民共和国.GB 15603—1995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版[R].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
[10]王研.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防护工作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83-185/194.
[11]殷馨.化学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规范化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166-168.
[12]叶继.实验室三废的处理方法及管理上的探讨[J].环境,2006(z1):86-87.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424 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14]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G B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 B50346-2004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6] 王鑫, 周安寿, 陈永青 1 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其防护措施[J].卫生研究, 2007, 36(2): 2531.[17] 王庆梅.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体防护装备[J].中国医学装备,2010, 7(2): 38.[18] 黄卫华.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现状调查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
2011,27(6)541-542.[19]顾华,朱炜,王芬,等.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知晓率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11): 3012 -3013.
作者简介:尚红光:(1976年11月出生),男,大学学历,学士学位,主管检验师,内审员,主要从事检验工作和质量体系管理工作。E-mail: shangyuxin6666@126.com 工作单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卫生防疫站,联系电话:***
2.职业危害安全卫生防护 篇二
1 基层实验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1 有毒化学因素
基层实验室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有毒化学试剂, 尤其是化学实验室, 经常接触有毒化学试剂:①金属与类金属:铅、汞及其化合物, 砷及其化合物、镉、钡及其化合物等;基层实验室有汞项目的样品检测, 长期频繁接触汞及其化合物, 会引起体力下降、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并容易在体内蓄积, 发生慢性汞中毒。铅、锰和镉等金属的检测是实验室的常规检测项目, 它们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排除, 会对人的脑细胞和神经系统有损害, 如果进入血液, 与血卟啉结合, 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②有机溶剂:石油醚、正己烷、乙酸乙酯、丙酮、氯仿 (三氯甲烷) 、甲醛、苯、乙醚、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会产生有毒、有刺激气味的气体, 这些气体会给实验环境造成污染和给实验人员造成危害[2], 其侵入途径是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和皮肤吸收, 对皮肤、呼吸道、眼结膜等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接触高浓度可以导致中毒性脑病[3]。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乃至昏迷, 这属于有机溶剂共有的毒性作用。而每一种有机溶剂还可以存在其特殊的损害效应, 包括神经系统的损害、脏器损害、致癌作用等, 例如甲醛有致敏、致突变和致癌等作用, 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 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4]。③强酸强碱:具有强腐蚀性, 会引起皮肤烧伤, 呼吸道黏膜损伤等。在实验室, 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混合物, 通过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 长期作用于人体产生毒性相加和慢性远期效应, 这些效应不易被人注意而且难以鉴别[5]。
1.2 生物因素
职业环境中的生物性危害按照其致病微生物的不同、感染途径和感染来源不同, 可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生物性危害如下:①因职业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而导致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寄生虫病等;②因职业接触各种生物性致敏原而出现的过敏性疾病, 例如桑毛虫皮炎等;③因职业接触各种生物性毒素而出现的急性中毒性疾病等[6]。
病原微生物感染是个感染链, 实验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呕吐物、分泌物、大小便、高致病性菌毒株等标本, 被感染的风险很高:①抽血时针刺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病毒病, 如人类疫免缺陷病毒 (HI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等;②在常规的微生物操作过程中形成气溶胶弥漫在空气当中, 可经呼吸道传播, 也可经伤口感染, 危害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微生物本身感染力、致病力、毒力、存活力以及工作人员的防护和实验室内的微小气流等条件。③喷溅物以及由于接触动物引起的感染。
1.3 物理性危害
实验室内一些常用设备, 如:干燥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电炉、水浴锅等, 实验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被这些设备产生的高温、蒸汽烧伤或烫伤。另外, 强酸和强碱被稀释时产生大量的热, 都易发生灼伤或烫伤。
非电离辐射, 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和微波等产生辐射, 主要对身体的影响:①神经系统:引起植物神经紊乱, 如头痛、乏力、失眠、情绪不稳定等;②心血管系统: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③眼睛: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工作人员, 可发现眼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浑浊, 个别可发生职业性白内障。电离辐射, 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仪器会产生微量电离辐射。长期接电离受辐射会引起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并伴有消化系统障碍。严重可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
实验室内的一些常用设备如超声波清洗机、大型离心机、通风柜、干燥箱等在运行时会产生各种噪声, 长期工作在有噪声的环境中, 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 造成紧张、烦恼;使听力下降, 严重的可引起职业性噪声耳聋。
1.4 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危害
实验室的检测人员长时间处于检测任务繁忙、劳动强度大、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等容易形成精神 (心理性) 职业紧张, 引起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
2 实验室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2.1 化学因素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①试验方法和化学试剂的选择:选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低毒的化学试剂, 淘汰落后的试验方法和高毒的化学试剂, 从源头降低化学因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②改善实验室的通风设施:实验室设置的通风设施是及时排除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有害气体、悬浮颗粒和化学试剂存放时挥发的有害气体, 减少检测人员暴露在危险空气下, 并保障实验用易燃易爆气体在使用、储存时的安全[7]。③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存储管理, 严格按照GB 15603-1995《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 (2002年)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9]及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 进行专人管理, 遵守化学试剂出入库的登记管理制度。固体、液体试剂分门别类存放, 严禁将能起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试剂存放于同一柜子中。存放有机溶剂的柜子统一配备排气通风系统。剧毒化学试剂单独设立存储间, 并且存储于专用保险柜中, 实行双人双锁、双入双发、使用过程由监督人员全程监督的管理制度[10]。④“三废”处理:由于化学实验性质的特殊, 在实验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和废气 (俗称“三废”) 。其中主要包括各种废弃的酸碱溶液、重金属、有毒有机液体等[12]。“三废”处理应该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三废”内部处理、移交记录[12]。杜绝由于随意排放造成意外事故及环境污染。⑤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制定实验室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计划,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强化职业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培训内容要全面, 培训形式可多样化, 可以集中授课形式进行考试, 考试不及格的进行处罚;也可现场培训, 结合实际操作, 并现场提问;或采取参加上级单位的培训, 对培训效果进行确认, 要杜绝培训流于形式。⑥加强实验室人员个人安全防护:根据试验的具体情况对个人身体进行安全防护。头面部防护:在可能发生固体或液体飞溅时, 必须佩戴防护面罩, 增强防护效果。眼部防护:佩戴防护眼镜 (镜框应有遮盖) , 防止溶液溅入。长期接触噪声需要佩戴耳塞。呼吸系统的防护:通过通风系统和呼吸防护装备 (防护口罩、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 可以控制可吸入性化学试剂的危险。化学试剂的标签和MSDS上有该物质的吸入危险性信息和通风要求。当存在潜在的吸入危险, 或者化学试剂的标签或MSDS上有如下警告时, 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使用该试剂:“在足够通风条件下使用”“避免吸入蒸气”“在通风橱内使用”“提供局部通风”。在实验室中, 通风橱和呼吸防护装备是减少呼吸损害的最主要的手段。手部防护:使用危险化学试剂或可能触碰危险化学试剂时, 必须佩戴防护手套。实验室一般配备了帆布手套、防酸手套、PVC薄膜手套等。手套的选择取决于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试剂, 可能遇到的危险, 以及操作的方便性。每次使用前都要检查手套的完整性。皮肤和身体的防护:进入实验室一定要穿工作服, 即便某些实验中皮肤不会直接接触危险化学试剂, 仍需穿上实验服以尽量减少皮肤在实验室内的暴露。并可以戴帽子来保护头发和头皮免受污染。配备急救药箱, 能对身体受到小的损伤进行简单处理, 配备紧急喷淋和洗眼器等安全应急装置以进行应急处理。
2.2 生物因素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13]《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14]和本省其他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定, 完善防护措施。①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 安全设备及个人防护装备又可分为一级防护屏障和二级防护屏障。一级防护屏障是指操作者和被操作者之间的隔离[14], 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和个人防护装备等构成的防护屏障[15];二级防护屏障是指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13], 即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系统等构成的防护屏障[15], 有效降低了生物因素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的职业病危害。②配备安全防护设备, 按规范操作, 定期检定和维护。为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 实验室应具有相应的安全装备。安全装备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实验室操作设备, 如生物安全柜等;另一部分是个体防护装备[16]。实验室最常用、最有效的防护设备是生物安全柜, 可使感染性气溶胶局限于一定的空间内而不扩散, 起到防护作用。但严格的标准化操作以及定期检定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个体防护装备要完善配备和正确使用[17]。③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 个体防护装备是保护实验室人员的最后一道防线, 涉及的防护部位包括头面部、眼睛、耳 (听力) 、躯体、四肢、以及呼吸道, 有防毒面具、面罩、帽子、眼镜 (安全眼镜、护目镜) 、口罩、听力保护器、防护衣 (实验室服、隔离衣、连体衣、围群) 、手套和鞋套等。正确使用防护装备不但要考虑选用的类型, 还要考虑使用期限、清洁保养、佩戴尺寸和舒适程度等因素[18]。④加强对实验人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提高其法律责任意识。要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职业安全培训, 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 将职业病危害降至最低。实验人员要经过良好的培训, 具备熟练的安全操作技术, 提高其对生物实验室感染危害性的认识, 增强其责任心。制定培训计划, 定期演练, 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⑤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并有计划地接种免疫相关疫苗。
2.3 物理性因素危害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①对工作时产生高温的仪器设备, 实验人员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工作, 如带好隔热手套, 使用坩埚钳, 煮沸时加玻璃珠防爆等, 避免烧伤、烫伤。②对辐射的防护, 应遵循屏蔽、缩短照射时间和保持防护距离的要求。目前, 基层实验室对辐射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几乎没有, 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目前尚无研究。③对产生噪声的仪器设备, 可设立玻璃门窗进行隔音, 无法进行隔音的实验人员可佩戴耳塞进行防护。对产生巨大噪声的陈旧设备进行淘汰更新。
2.4 对心理健康危害的职业安全防护
增加实验人员, 调整劳动作息制度, 工作之余组织各种文体娱乐活动, 外出旅游等缓解精神 (心理) 职业性紧张。设法改善长久站立和走动的强制体位, 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防止身体疲劳, 减少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 结语
基层实验室安全培训制度不完善, 未制定安全培训计划, 有的虽有培训计划但落实不到位, 培训流于形式。导致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对实验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缺乏了解, 对其危害性的认识不够, 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缺少职业病危害和相关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因此, 要加强实验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安全防护的宣传和培训。实验室的安全防护是实验室人员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 离不开物质保障, 管理层应定期开展职业安全防护自查, 解决实验室存在的各种漏洞, 增加防护措施, 把实验室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摘要: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针对实验室工作环境内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作者从有毒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和心理健康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并从其职业安全防护设施、个体安全防护、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培训及建立健康档案等方面提出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的安全防护措施。
3.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三
[关键词] 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36-04
Nurses' occupational harm and its protection
GUAN Yanhua ZHAO Mingyao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occupational harm which the nurses faced in the clinical work, we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to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es’self protection awareness,an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occupational harm.W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occupational harm the nurses faced who working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the hospitals.Then,we summarize the common occupation harm,and proposed the pertinent protective measures.The nurses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ve awareness,and properly used a varie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occupational harm has been deeply reduced,and the work efficiency was improved,either.For the clinical nurses,they should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ve awareness,and properly and reasonably take a varie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Nurse;Occupational harm;Protec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职业危害的认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认识医院职业危害的存在,掌握医院职业危害的特点和致病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和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不仅为了自身不遭受医院职业危害所致的损害,而且还关系到所有其他接触人员的利益。
1 医院职业危害范围和种类
由于医院职业工作的特殊性,涉及面很广,医院职业危害种类很多。护士的职业危害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有些物理性危害如医用仪器漏电、高压氧舱燃爆等易被医护人员所警觉;有些物理性危害如运动功能性损伤、电磁辐射和低噪声等在平时易被医护人员所忽略,等到出现严重损伤时才有所意识。
1.1.1 运动功能性损伤 运动功能性损伤最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一种较常见的职业相关性疾病。发生原因主要是护士常期处于一种超体力和持续弯腰状态,如弯腰为患者进行护理,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这种职业状态可导致护士的腰肌和韧带的损伤。
1.1.2 物理刺激
1.1.2.1 电离辐射 现在医院里,除了人们熟知的X光机、医用同位素源外,尚有大量功率强弱不等的电子仪器,它们可产生射线和电磁场,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就可致突变、致畸和致癌。
1.1.2.2 针刺伤 护士工作量的2/3是注射,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伤害之一。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0.3%[1]。其最大的危害不是对皮肤和其他组织的损伤,而是生物性感染的传播。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监测统计,每年因感染血液传播疾病而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其中护士占63%[3]。
1.1.2.3 噪声 病房的噪声来源于患者的呻吟,工作人员、探视陪护人员对话,电铃、电话、电视、物品、推车及仪器的移动声,机器、空调、监护仪及其它机械性声音等。据测各类报警噪音在53~73 dB,呼吸机在65 dB[4]。环境噪声超过50 dB将影响睡眠和休息,70 dB时干扰谈话,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护士容易出差错,同时也使胃分泌下降、内分泌失调、性功能紊乱[5]。
1.1.2.4 微小气候 指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如:空气的温度、通风情况、热辐射、热量的消耗、衣服的热阻等。不适宜的微小气候可造成健康的损害。供应室、手术室等场地长期使用热力灭菌方法,干热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明显升高,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交替中。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供应室的护士亦不可避免的接触冷水。急剧的冷热交替,会使机体组织器官出现血管的收缩和再舒张,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从而激活氧自由基、钙超载和中性粒细胞,造成机体的损伤。由此可见,寒冷和潮湿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化学性危害
1.2.1 消毒剂和防腐剂 医院长期使用的含氯消毒剂、甲醛、甲苯、戊二醛、乙醇等都是挥发性化学制剂,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对机体的生殖、发育、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多方面有害性影响。消毒剂还可致支气管哮喘、诱导机体突变和致癌等[6]。
1.2.2 麻醉剂 机体内安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剂,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除,少量经手术创面、皮肤、尿排出体外[7]。手术患者中大部分接受静脉复合麻醉,拔管后均直接送入病房监护。患者所处环境相对密闭,排出的带有麻醉剂气体并不能很快流通出去及医护人员近距离处置患者,都会较多的吸入此类气体。长期吸入被安氟醚污染的空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等[8]。护士接触麻醉性气体,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
1.2.3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下降、生殖系统损伤、皮肤过敏、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已被公认。在许多医院,无特殊配制化疗药物设备,配药时挥发至空气中的药物微粒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使护士被动吸收。孕妇接触抗癌药物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10]。
1.2.4 患者体液 患者的胃液、血液、尿液、胆液、粪便等都对护士产生不良刺激,同时也增加感染机会。在ICU病房,尿液、血液、痰液的溅落率分别为38%、26%、13%,平均每月溅落40次/床[11]。
1.3 生物性危害
在未经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无意识地把病原体带入了医院,导致在医院流动人群之间的传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便、胸腔积液等分泌物,手术切下的标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若不注意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染媒介[12]。同时,医院人群密集,人群流动性大,护士在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和频繁的接触中,容易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受到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特别是SARS,在流行早期,由于对其认识不清,未加严密防护,较多医护人员被感染,是呼吸道传播的典型病例。2003年5月6日,北京首次发布SARS疫情分析,截至到5月6日,北京确诊SARS患者1 897例中,其中医护人员感染有335人,约占18%,居感染人数类别的首位,并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妊娠期护士来说,受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受到诸多限制,被感染的概率也因此而显著增加。一些病原体可在胎盘上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从而感染胎儿[13]。
1.3.1 传染性肝炎病毒 生物性危害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疾病类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14]。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篇综合性报道指出,医院工作人员(包括护士)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
1.3.2 HIV病毒 据报道,美国1981 ~ 1993年发现的30万AIDS患者中,已有20万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0%[15]。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
1.4.1 医院生物性危害后的心理打击 当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时,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多数人心理会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悲伤、恐惧、消极无奈等,甚至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等。
1.4.2 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心理压力 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平常工作繁杂,在家庭要承担更多一些的家务劳动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加上住房条件、晋升等相对处于劣势,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身心疲惫。
1.4.3 医院暴力侵犯形成的心理压力 酗酒就医人员、病故后家属冲动、患者医疗意外后、精神病患者等常将护士作为直接暴力的对象。国际护士会(ICN)指出和其他行业相比,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暴力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
1.4.4 怀孕期护士职业压力形成的心理风险 占据临床一线的多为年轻护士,其中一些面临成家生育的问题。在怀孕到生育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保持工作状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性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变得不稳定。而稳定的个性有助于怀孕的护士身心发展,能保证她们平稳地度过孕期,同时也将对胎儿的身心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医院职业危害的发生原因分析
2.1 护士自身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宣教和培训。蔡志翔等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输液、注射等操作中从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的占15.4%,这反映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16]。
2.2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在传染科和有医源性辐射源的地方,给予重视和防范,在其他地方和对其他人员就比较疏忽,要求和管理不严格。表现为缺少对全院范围内各科室部门职业危害的分布状态掌握和防范应对措施;缺少相关知识培训;缺少必要制度和人员督察落实;缺少定期总结和预警提示,从而使得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必要的警觉,大大增加了遭受各种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和严重程度。有调查显示,只有7.3%的护士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远远低于国内报道的护理人员对正确洗手方法的知晓率(44.2%)[17]。相关知识的缺乏,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
3 医院职业危害的防护和补救措施
3.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一是护理学院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从职业生涯开始,就注意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二是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发现和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行为的结合。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详细了解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特别是各种污染或感染的方式与途径及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自护措施,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因为护士短缺较为严重,难以让护士离岗培训,可鼓励护士在线学习,大量的护士不必脱离临床就可参加学习。
3.2 建立健全医院职业危害防护的规章制度
组织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摸底排查医院职业危害,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医院职业危害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应包含医院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生物特性、传播途径、预防要点、处理要点及医护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后的补救措施和方案。规章制度建立之后,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设置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指导,有关情况适时通报全院各部门,以便指导正确应对医院职业危害。
3.3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3.1 开发或普及智能型护理器材 减轻劳动强度和一些重复操作,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器械车轮定期上润滑剂,以减少噪音。条件许可,引进或开发机器人替代护士完成简单的操作,如将必需品从保护区运输到隔离区传递给患者、病区智能对讲呼唤系统、输液自动报警系统[18]、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制的应用于护理之家的机器人援助系统[19]、爱尔兰人研制的机器人VA-PAMAID[20]以及日本人研制的机器人RFTD[21]和行走援助者[22]。
3.3.2 放射线和电磁辐射的防护 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对室内强电磁辐射源应设立隔离板(罩)或远离人群。
3.3.3 针刺伤的防护 护士应注意日常操作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预防的原则:①使用尖锐器械时,要特别小心,戴双层手套,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23];注射或穿刺时,先检查针头是否安牢,手绝不可置于针头前方,操作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针眼,手不可接触针头,针头向下直接放入耐刺的硬容器中,进行毁形处理。②使用防刺渗收集容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24];现已证明,防刺渗容器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
3.3.4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对高温、噪音、寒冷和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要宽敞,安装排气扇,有条件的可安装消音设施。冬季洗涤时最好用热水。高温的环境可安装空调。为了降低污染微生物形成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散布,可使用含氯消毒剂通过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到定时通风,同时定期消毒、擦洗病房内的桌椅。
3.4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3.4.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时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这样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
3.4.2 化疗药的防护 肿瘤治疗机构一定要组织和制定严格的防护政策和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教育和培训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配制对人体影响较大的药物也应参照化疗药的冲配规则进行。
3.5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医疗用品时均应戴手套。眼睛、面部应避免溅到感染性血液、体液,必要时除戴口罩、帽子外,还要戴防护面罩。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3.6 心理社会行为危害的防护
3.6.1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经常与同事、朋友沟通交流,以驱除心中的郁闷及工作中的不快,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必要时就诊于心理医生。
3.6.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
3.6.3 对医院暴力行为的防范 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的监控和报警系统;门卫和保安有义务限制探访者的数量,甄别和阻止有暴力和不良动机的人员进入医院和工作场所;并通过卡控通道来限制公众在医院的活动范围,这些也都是有效防止医院暴力发生的硬条件。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3.7 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
护士职业性损伤是一种潜在的职业风险,一旦发生,其身心两方面所承受的打击是非同一般的。大力提倡医院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以减轻护士的心理损害。
3.8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保护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是目前医院常见而不可回避职业安全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孕期妇女劳动保障问题制定的相关政策时间已久,这明显与当前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不能适应,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医院在充分服务好患者需要的同时,也应保护好每一位处于特殊时期的护士的健康和安全。
4 结论
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对于这些危害,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相关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但是由于医院内各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设置的不同,各个科室护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区别;护士年龄、性格类型、职业情感、学历及工作年限的差别,与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相关经费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处置予案,更有效地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值得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惠晓芳.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学,2007,35(6):491-492.
[2]于蕾.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9,(12):95-98.
[3] 向艳君,赛冬红,罗彦丽,等.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44-46.
[4] 刘英,张春菊.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2):21-23.
[5] 周春华,邹碧荣,喻谦.浅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J].护理学杂志,2004,19(20):65.
[6] 凌瑞杰,喻维,汪毅.医院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3):41-43.
[7] 景华.使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M].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42.
[8] 张雪寒.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我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5):200.
[9] 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
[10]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对护士升值结局的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11] 张锦.ICU护士心身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88,33(2):106.
[12] 王红,陆卫国.护士职业危害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474-475.
[13]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9.
[14]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3-434.
[15] 白雪,赵新汉.论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紧迫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3(2):31-32.
[16] 李映兰.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17] 蔡志翔,李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18] 张光慧,赵庆华,曹松梅,等.重庆市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防护认识的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3):1348-1350.
[19] Sun Lining,Zhao Jianwen,Du Zhijiang,et al.Development of a nurse robot serving in infectious disease isolation wards[J].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07,13(3):261-266.
[20] Pineau J,Montemerlo M,Pollack M,et al.Towards robotic assistants in nursing homes: challenges and results[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03,42(3):271-281.
[21] Lacey G,MacNamara S.User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mart mobility aid[J].Rehabilit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2,37(6): 709-723.
[22] Vladimir K,Chaitanya G,John N,et al.RFID in robot-assisted indoor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Proceedings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1979-1984.
[23] Oscar C,Yasuhisa H,Kazuhiro K.Control of walking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variable center of rotation. In: Proceeding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2289-2294.
[24] 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医护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4.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四
1.职业危害 1.1粉尘危害
粉尘是翻新胎行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之一,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清洗、打磨等岗位中都有大量的粉尘飞扬。从粉尘组分来看,翻新胎行业的粉尘成分较简单,主要为打磨形成的橡胶粉。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大,不仅对上呼吸道有影响,且能引起矽肺、炭黑尘肺、滑石尘肺等疾病,是危害工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能与其他有害因素联合作用危害人体,例如由于粉尘粒径小,在空气中能长期滞留,吸附空气中水蒸汽和各种有害气体而形成烟尘、飘尘,它们含有多种重金属及其氧 化物,在其氧化作用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转化为相应的酸。这些飘尘会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再例如,粉尘联合吸烟这一危害因素将会大大提高肺癌的发病率 1.2有机化合物
翻新胎行业接触的有机化合物主要为溶剂和原材料橡胶。溶剂主要是汽油,在半成品或成品干燥过程中产生溶剂挥发气而使工人受到伤害。按照国标,生产车间空气中溶剂的控制标准(m s/ m):苯和甲苯 < 4 0、二 甲苯 <1 0 0、汽油 <3 5 0。另外,硫化过程中产生的微量硫化氢也会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毒害。1.3 噪声
翻新胎加工过程中,由于机械摩擦、振动、撞击所 产生的噪声,使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操作的工人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例如导致耳聋、高血压、中枢神经受损等。按照国家标准G B J 8 7— 8 5 《 工业企业厂区各类地点噪声标准》规定,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工人每天连续接触噪声 8 h)噪声限制值 <9 0 d B。经过实测,橡胶厂多数工段在 8 0 d B上下,少数工段则超过9 0 d B[ 7]。另外,翻新胎加工生产过程中诸如高温、振动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危害因素。
2.常见职业病情况
目前在国内的研究发现,该行业尘肺病以尘肺为主。2.1 尘肺
在翻新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橡胶粉尘比重小、颗粒小,很容易悬浮于车间空气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网织阴影和肺纹理增 多、增粗并伴有呼吸系统疾病,自觉症状有咳嗽、咳痰、鼻腔干燥等;有尘肺发病的潜在危险。
尘肺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其次是胸痛、气短。X线特征以不规则形小阴影改变为主,类圆形阴影致密度较低,边缘欠清晰锐利;炭黑尘肺的大结节多见于肺上叶,可能是这些部位的活动度比下叶要小,使已到达肺泡的粉尘不易咳出之故。2.2其他疾病
橡胶制品生产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对机体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除橡胶粉尘影响外,还存在潜在的有机溶剂慢性危害。
尘肺病目前主要提倡早期预防和对因治疗为主,晚期则以综合治疗为原则,即在营养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依据病人的病情进行肺灌洗,使用抗纤维化、减轻或控制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抗脂质过氧化等药物。结合肺部理疗、雾化吸入治疗以及对症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加强预防和治疗肺气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及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因目前对尘肺病的治疗尚无突破性的进展,故尘肺病防治的根本措施在于预防。
3.橡胶行业职业病预防措施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较薄弱。但我厂高度关注工业卫生问题。有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 3.1阻断接触途径
橡胶制品加工厂要与时俱进,用新技术、新工艺。积极进行工艺改造,如密闭硫化、自动称量、粉料造粒等,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生产性有害因素的接触机会。如对粉尘的控制方面,在打磨岗位加设吸风罩,确保能将生产中产生的粉尘吸入罩内,以保证有效的除尘效果; 给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及时、定期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并要求工人及时、正确佩戴,做好个人防护;对生产设备及防护设施应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生产车间吸风排毒装置、通风设施的正常运转,并达到良好的吸风排毒、通风效果,将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控制到最低限度。消除尘肺的最好途径是控制病因,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采取除尘措施,消除污染源,阻断接触途径,是防止尘肺发生的关键。3.2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一方面是教育职工,只有广大职工真正理解了工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尤其是慢性危害的可怕后果,掌握了个体预防的知识和方法,主动参与和执行各项预防规定,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工业卫生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亟需提高专业水平,扩大知识面,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和整改建议,能识别和治疗职业有关疾病,保证健康监护工作的开展。经过对该企业工人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及职业卫生安全、健康知识教育与培训等措施干预,提高健康行为形成率、职工综合素质等。3.3开展健康监护工作
健康监护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减少暴露人数,早期识别和检出职业危害的亚临床改变及患有就业和上岗禁忌证者;早期检出职业病患者。健康监护主要运用在作业场所劳动卫生监测和职业性健康检查两方面。在卫生监测方面,要根据监测和检查结果,经常开展劳动卫生监督检查,尽早发现和杜绝严重职业危害,防止和减少橡胶加工工作对工人的危害,保护橡胶制品加工工人的身体健康。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和防护建议或方案,采取不同防护措施。如对危害较重的岗位工人或接触致癌物质的工人,除加强个体防护外,考虑实行定期脱岗休养或采取轮岗制,对生育期职工尤其要防止生殖功能和子代危害,加强女工保护和毒物登记工作。在职业性体检方面,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为从事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建立起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详细记录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在有职业危害的场所进行作业时,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随后定期进行检查,工作结束后还应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对流动和临时作业工人要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跟踪管理,医学检查时,在查体中发现的患者均应及早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职业病和与职业有关疾病,定期复查、迫访,详细记录存档。橡胶行业是职业危害较严重的行业之一,危害因素较多,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也较大,是职业病预防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采取以上综合预防措施,才能降低工人患职业病的可能性。4.结语
5.油漆工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五
一、职业危害
油漆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苯、甲苯、二甲苯、酸醋丁酯、丙酮等可能引起职业病的有害气体。可吸入,经口和皮肤进入人体,有害健康,大剂量会致人死亡。高浓度会引起瞌睡、眩晕、头痛、心痛、心跳加快、震颤、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经口还会引起恶心、肠胃刺激和痉挛等。长期接触会引起贫血、易出血、易感染。严重时会引起白血病和造血器官癌症。
二、防护措施
1、作业场所加强通风。
2、作业时,穿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佩戴合格的防毒面具,并定期
3、及时换洗工作服。
4、紧急救援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没有防毒面具或防毒衣服不要进入事故现场。
三、应急处理
急性中毒,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清新处。
皮肤接触,立即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尽快就医,严禁擦拭接触化学品处的皮肤。
6.油漆工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 篇六
来源:山东科技报
2009年11月23日
调查显示,超过10年工龄的油漆工大多数都有咳嗽、易疲劳、头疼、胸闷、四肢无力的症状。同时,这个群体得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结核、胸膜炎等严重疾病的比例也相当高。因此,油漆工人存在的职业病不容忽视。
油漆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有机溶剂蒸气。各种油漆都是由成膜物质(各种树脂)、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环氧铁红底漆含少量二甲苯,浸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喷漆(硝基漆)以及稀释剂(香蕉水)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
目前来看,很大部分油漆从业人员的防护条件极差,几乎没有任何 防护措施;有的也是用一些低质低价、防护性能差的保护器材。现场作业人员不得不大量被动吸入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采用喷涂方法时,整个房间弥漫着油漆颗粒,对人的呼吸道和肺部危害极大。
7.苯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七
苯的用途非常广泛, 早在1920年, 它就已是工业上一种常用的溶剂, 主要用于金属脱脂。目前主要用做脂肪、树脂和碘等的溶剂、光学纯溶剂和高压液相色谱溶剂;用作合成染料、医药、农药、照相胶片, 以及石油化工制品的原料;作为溶剂、萃取剂和稀释剂用于制造油漆、树脂、黏胶、人造革等。从事制鞋、箱包、家具、玩具、化工以及喷漆等工作均可能发生苯的职业性接触。另外进入新装修的住房、办公室、新汽车和接触新家具也可能发生苯的生活性接触。
我国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工作场所苯的职业接触限值为:TWA 6mg/m3 (皮) , STEL 10 mg/m3。
苯的职业危害
由于苯的挥发性大, 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扩散。人吸入或皮肤接触苯后会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
1.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蒸气或口服多量液态苯后出现急性中毒。急性中毒主要引起中毒性麻痹, 过程与酒醉或手术时的全身麻醉相似, 伴有黏膜刺激症状。轻度中毒者会有头痛、头晕、流泪、咽干、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步态不稳, 皮肤、指甲及黏膜紫绀、急性结膜炎、耳鸣、畏光、心悸以及面色苍白等症状。中度和重度中毒者, 除上述症状加重、嗜睡、反应迟钝、神志恍惚等外, 还可能迅速昏迷、脉搏快且弱、血压下降、全身皮肤黏膜紫绀、呼吸增快、抽搐、肌肉震颤, 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躁动、欣快、谵妄及周围神经损害, 甚至呼吸困难、休克。吸入极高浓度苯蒸气或口服中毒者, 可在几分钟内突然昏倒, 意识丧失, 如未及时抢救可迅速死亡。
2.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可引起慢性中毒, 主要表现为对神经系统和骨髓造血系统的影响。慢性苯中毒早期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 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 有的伴有心动过速或过缓, 皮肤划痕反映阳性。个别病例有肢端麻木和痛觉减退表现。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造血系统, 最早和最常见的异常表现是持续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中度中毒者可见红细胞计数偏低或减少, 重度中毒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网织细胞都明显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或紫癜, 重症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表现为贫血、严重出血倾向以及反复感染。长时间接触较高浓度的苯可引起白血病,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确认苯为人类致癌物。
经常接触苯可引起皮肤脱脂。干燥、脱屑以致皲裂, 有时会出现过敏性湿疹和脱脂性皮炎。苯还造成接触女工的月经血量增多, 经期延长, 对免疫系统也有影响。
急性中毒的处理
吸入中毒者, 应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 脱去被污染衣服, 松开所有的衣服及颈、胸部纽扣、腰带, 使其静卧, 口鼻如有污垢物, 要立即清除, 以保证肺通气正常, 呼吸通畅, 并且要注意身体的保暖。
口服中毒者, 应用0.005的活性炭悬液或0.0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催吐, 然后服导泻和利尿药物, 以加快体内毒物的排泄, 减少毒物吸收。
皮肤污染中毒者, 应换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袜, 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清洗皮肤和头发。
有昏迷、抽搐患者, 应及早清除口腔异物,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尽快送医院救治。
苯中毒的预防
1.以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取代手工操作, 避免直接接触。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加强通风排毒, 车间安装全面通风设施, 有挥发苯的局部要安装排风设施。
2.发生泄漏事故时, 迅速将泄漏污染区的人员撤离至安全区, 严格控制出入。现场处理人员要使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穿防护衣。
3.苯应储存在阴凉通风的仓库内, 远离火种和热源。防止容器密闭搬运时包装和容器损坏。
4.做好个人防护: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 接触苯的操作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 配备合适的防毒面具和空气呼吸器。不在岗位休息或进食。
5.对苯作业环境空气中的苯浓度定期进行监测, 发现超标应及时找出原因予以处理。
6.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凡从事苯作业的工人都要做就业前体检, 有血象指标低、各种血液病及严重的皮肤病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苯工作。在职工人每年体检一次, 检查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定量, 必要时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和骨髓象检查等。
苯中毒案例
案例1
李某, 男, 38岁, 某工程队油漆工。2009年9月某日上午他与另一工人王某兑好一桶防漏油漆 (含防腐剂、二甲苯和香蕉水) 后, 两人下到蓄水池内刷油漆, 王某下去后感觉头昏, 即返回地面, 向下看池内时见李某倒在梯下, 口吐白沫, 昏迷。随即将2人送到附近医院抢救, 经检查发现李某已经死亡, 王某经医院治疗后痊愈。
对现场收集的防漏涂料经气相色谱分析, 该涂料溶剂为苯;尸检时取心血, 经气相色谱分析, 结果检出苯, 浓度为19.8 mg/L。
分析:本案例中死亡工人使用的油漆是以苯为稀释剂, 施工地点在低于地面的蓄水池内, 通风条件差, 空气中苯蒸气的含量高;人在此环境条件下作业极易发生中毒。尸检心血中苯的浓度为19.8 mg/L, 大大高于苯的致死血浓度 (0.4〜0.9 mg/L) 。结合案情、现场情况和死亡过程等综合分析认定, 李某是由于在使用含较高浓度苯的油漆作业时, 因未戴防护面具, 又未采取其它预防措施, 发生急性苯中毒导致死亡。
案例2
2001年11月, 广州市某木业制品厂发生一起4例苯中毒事故, 其中1例重度苯中毒 (再生障碍性贫血) , 3例轻度苯中毒。4例苯中毒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21〜33岁, 其中3例是喷漆工, 1例是管理人员。临床表现: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腹痛、双下肢皮肤有少量瘀血斑。4人还有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降低, 白细胞数以及血小板减少。
现场调查发现患者所在木业制品厂是私营企业, 主要产品是木地板。患者所在的喷漆车间工人共3人, 全部有血象降低, 另一名患者为管理人员, 也经常接触到油漆工作。车间通风与采光欠佳, 对主要使用几种油漆原料液面上气体检测均发现有苯及其化合物, 其中天那水含有高浓度的苯。在模拟喷漆作业时, 检测到空气中苯的浓度为812.10 mg/m3, 超标20余倍。
8.妇产科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防护 篇八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1月14例妇产科护士,年龄20~48岁,平均31岁。在妇科工作时间1~20年,平均6年。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2人,护士6人,本科3人,大专9人,中专2人。10名护生均卫校实习轮转学生,在妇科实习时间2个月。
方法:采用例表式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2年,每6个月统计1次。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职称、妇科工作时间、接觸感染物的防护方法、被羊水、血液、分泌物,锐器损伤污染的次数,原因以及损伤后处理采取的补救措施,心理状态评估等。发放问卷24份,回收10份,回收率100%。
危险因素分析
羊水、血液、分泌物等体液污染:妇产科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需完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会阴护理等工作,有90%都被羊水、血液、分泌物污染过,在产程观察、肛诊、破水、接生时不可避免较多地接触到羊水、血液、分泌物。产后护理患者时接触概率也很高,新生儿出生后清洁,称体重,戴手腕带,盖脚印,洗澡都不可避免造成对护士的污染。污染后只有51%的护士及助产士采取标准处理方法,因此,妇产科护士是职业暴露最危险的群体。
锐器损伤: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1]。妇产科护士在操作中均有不同程度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刺伤过,经统计工作两年内损伤发生率为78%,高年资护士锐器损伤相对较少。损伤后90%的护士能够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皮肤,并用2%碘伏消毒伤口后包扎,护士损伤的医疗锐器中,以注射器针头、缝针、安瓿最为常见,护士损伤仅有少数护士进行登记及上报感染科。
身体压力:妇产科护士工作量较大,科室人员少,上班三班倒,晚上夜班经常有待产和生产妇。下夜班后需要应对医院理论及操作的考核,护士不断地学习利用自己时间考大专、本科学历,很多护士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会造成脑力和体力的严重透支,另外过度夜间失眠疲劳会引起身体免疫力降低,对不同年龄的护士造成包括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等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护士的工作紧张而繁重,又会造成工作中职业危害增加,减少心理因素引起的职业损伤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2]。
心理压力:妇产科护士面对的是女性患者和婴儿,工作言行举止不能马虎,工作中时刻处于害怕自己的一时失误或意外发生引起患者不满,甚至发生投诉。特别是急诊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加之对所患病病情严重性存在的误解,患者和家属会紧张和焦虑往往发生矛盾[2],面对家属和患者的质疑吵闹,精神上承受着严重的心理负担。护士的工作紧张,繁重,不分白夜,经常倒班,工作量强度大,经常是力不从心,非常辛苦。社会尊重程度和报酬地位相对较低,家人亲戚朋友的不理解等。护理人员经常感觉身心疲惫,出现不良反应,如焦虑症、烦躁、郁闷、失眠等,长时间得不到心理压力释放极易导致心理失衡,真的是处于身心疲惫不堪,对妇产科工作失去热情,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
社会压力:保护妇女儿童、孕产妇都是社会的焦点,现在社会重点关心关注对象,社会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做的每个动作都有好多双眼睛在关注,护士做每件事都会紧张,害怕一但面对病情变化有小的失误,很多产妇会不高兴,护士经常会受到怪罪指责,碰到不讲理的家属护士甚至还会遭到打骂,也还无可奈何,护士很容易产生精神压力社会不公平感。
防范措施
提高防护:加强对护士的职业暴露教育培训,针对性进行损伤知识宣传,护士锐器伤曾有报道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达到0.3%,乙肝感染率可高达30%,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妇产科护士在护理操作中应规范操作规程,接触血液、体液有污染时戴一次性手套,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护士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接触的血量少50%[4]。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接触传染患者主动穿隔离衣,接产时戴防护眼镜及穿防水衣、鞋,及时正确洗手,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一旦发生职业损伤,正确方法处理伤口,及时上报院感科,注射乙肝疫苗、高价免疫球蛋白等,并追踪指导。
心理疏导:护理管理者应培养妇产科护士学习些心理学知识,了解各类患者的需求,及时调适自己化解医患之间不愉快的情绪,工作中应注意适度运用心理学方法,学习和患者沟通技巧,工作中注意操作时间、地点场合和对象灵活处理工作。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面对家属的质疑,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多体谅经常换位思考,真心关心对待患者,获得患者的情感支持,同样的事情处理方式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和谐的完成护理工作,达到双方心情愉快。
医院重视:科室合理配置护理人员,高度重视妇科护理工作,关心妇产科护士的身心健康,减轻护士繁重的工作量,合
理排班,保证其足够的休息与睡眠。在紧张的护理工作之余,关心她们,和她们谈谈心,为她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遇到工作积极性降低,疲惫感较强烈时,多注意让她们调整情绪,与家人多开导交流。关心护士让她们主动扩大生活圈子,多结交朋友,找朋友家人倾诉遇到问题,根据本科室工作合理安排长假外出游玩减压的要求。科室护士长支持护士自学大专或本科,医院重视护士学习,给护士学习开绿灯,多听取护士的意见,发挥长处,肯定护士在工作中的成绩,培养护士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感,学会性格开朗,工作积极认真,只有热爱自己工作,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努力进取,获得患者和家属的认可。
讨论
2009~2011年通过对妇产科护士的问卷调查,100%认为存在心理压力,通过加强职业危害分析与防护安全教育学习后,注意护士心理压力的疏导,减少了护士受到工作中职业暴露的伤害。使护理姐妹们身心健康,能够更好地投入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的开展不但减少护士在工作中的锐器伤等职业危害,也使护士在辛苦和高风险的工作中做出良好成绩,自身价值也得到展现,开始逐渐喜欢了这份护理事业,工作中积极主动,关心和体谅患者,用良好的心态加上充沛的体力工作,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矛盾。护理管理者关心护士的需要,护士节开展表彰奖励,让护士得到经济和精神两方面的满足,减轻压力更好地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1 殷大奎.认清形势,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4(1):35.
2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3 辛红梅,赵振红.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07,5(30):36.
4 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职业危害安全卫生防护】推荐阅读:
职业病危害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09-21
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07-04
丙酮职业危害告知06-09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06-30
职业危害防治经费08-25
职业危害防止措施10-07
职业危害岗位津贴10-14
职业危害应急救援预案09-11
职业危害专项治理工作方案06-27
职业病危害与防治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