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戏剧教学设计

2024-06-15

创造性戏剧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创造性戏剧教学设计 篇一

《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读后感下

这本书集结作者十年内的教学与研究心得,针对创造性戏剧之理论与基础做综合整理。对初学或已有戏剧教育概念的读者而言,本书可提供有系统戏剧理论与教学实物参考。另外,本书以幼儿园为主进行临床教学研究,为进行戏剧行动教学研究的老师提供参考范本。

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即席自发的教育性戏剧活动。通常由一位带领者,利用戏剧活动如戏剧游戏、肢体声音活动、默剧动作、即席口语对话,以及故事或诗的戏剧化等技巧,引导一群参与者在教室或活动室等非正式的表演空间,利用【假装】的游戏本能,共同去想象、体验与反思人类的生活经验。本书重点讲述创造性戏剧在教室中的行动研究成果。

一、创造性戏剧初级课程——肢体与声音 本章第一节中,呈现研究背景及实施概况。接着从第二节起,针对音律动作、模仿动作、感官动作及声音与口语练习、口述默剧等分项活动,分析个别课程设计内容,并利用系统分析表呈现研究反思成果。最后,以原始的教学事例来说明教学与反思的详细过程。

二、创造性戏剧进阶课程——故事戏剧

本章第一、二节,将就本研究之实施概况与戏剧流程做介绍;接着,再呈现三十次故事戏剧教学反思之研究结果;第三节中,将对故事选择与导入做说明;第四节中,将对情节与角色之发展过程做讨论;第五节将分享戏剧之计划呈现;最后一节,再对故事之回顾与再度创造的部分作分析。

结合这两个章节的学习,对于班级创造性戏剧进行实践,进行了以下戏剧活动。活动案例《大石头》

(一)故事起源

围绕班级主题活动,班级阅读区投放许多关于职业的书籍,经过孩子们的投票推选出此次要表演的故事——《大石头》。在表演之前,师幼间先对绘本《大石头》进行了共读,共读结束后,教师提问:“老鼠村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们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深入,师幼间共同梳理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如图:

大石头→搬石头(大力士、科学家、矿工、魔法师、发明家)→失败→成功(大家齐心协力)

(二)练习默剧活动

首先进行一个热身环节——吹气球,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团队的参与性。再讨论各种职业的特点,如矿工可以挖矿,魔法师可以变魔法,发明家可以发明创造等,并询问幼儿,他们是怎么样“搬石头”的?最后透过讨论,练习不同职业“搬石头”的动作技巧。

(三)角色竞选

幼儿根据剧本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在第二天参加角色竞选活动,竞争自己喜欢的角色。之前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往往性格外向的幼儿更容易竞选到自己喜欢的角色,一方面这类幼儿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在班级中的好朋友也多。为此,我们根据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如何才能竞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小观众如何才能公平的投自己的选票?”文文说:“我可以表演角色中人物的动作,这样大家看我演的好就会选我了!”七仔说:“我会设计大树的衣服,这样大家应该会选我!”浩浩说:“不能因为是好朋友就选他,要说的好才行!”丹丹说:“他要能干才能选他,不能因为是自己的朋友选他!”在本次角色竞选中,我发现孩子自我表达意愿更强了,有的孩子还会通过表演文本中的人物为自己拉选票!就连不太爱说话的琪琪也积极的参与到角色竞选中,竞选到自己喜欢的魔法师角色!

(四)分组创编动作

孩子们根据自己竞选的角色分组创编对白和动作。因为剧本中的大石头是一块很大的石头,经过讨论由十位小朋友共同扮演。在创编动作时,开心说:“我们应该一起手拉手快速走到台上!”我问:“为什么要快速呀?”开心说:“因为大石头掉到地上的速度很快,所以要快速!”然后开心带小朋友一起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由于小朋友人数多,在快速走的过程中手会断开。这时开心又提出大家抱一起快速走的想法,达成一致后他们又试一试,纷纷表示比上一次感觉好多了。幼儿在创编对白和动作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相互帮助,以游戏的形式体现活动的乐趣。

(五)分组制作道具

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放在不同的箱子中,有卡纸、海绵纸、即时贴、布、报纸、剪刀等等,孩子们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想法,分组设计自己的服装道具。设计道具时,孩子们的现象力丰富。石头组的丹丹说:“石头是灰色的,我们就用报纸把我们自己包裹起来吧!”石头组的其他成员都表示赞同。于是孩子们开始用报纸制作衣服,由于下面的报纸群太长不方便幼儿快速走到舞台上,于是大家商量决定用报纸分别包裹在两条腿上,这样远远的看就像是一个整体了。矿工七仔在制作铁锹时用报纸卷成的棍代替了木棍,并在木棍头上面的横条上涂上了黑色表示铁的颜色。小老鼠琪琪想出在大家一起搬石头的时候可以借助绳子的力量,可是没有绳子怎么办呢?于是和其她两位女生一起剪布条编成麻花辫来代替绳子。

在分组的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帮助,遇到困难,共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三天的时间基本上制作好了服装和道具。

(六)排练并发现问题

在排练中,孩子们不断的发现问题,比如上场的衔接,一起推石头的站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孩子们的商讨中一一解决,整个表演越来越顺畅。

在大家一起推石头这个环节,老鼠村的小老鼠一起用力推石头,出现了拥挤现象,有的小朋友(大石头)还被推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讨论决定推拉的小朋友各排成一队,在推的过程中大石头自己假装被推动轻轻移动。这样大石头既不会被压在下面,又能让观众看见。

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站在观众的角色看自己的表演,我把幼儿每次的排练录制下来并播放给大家看,这样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就能不断的审视自己,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对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个提升。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倾听者和总结者,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尝试,不断挑战,在表演活动中不断的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审美能力。

(七)制作海报与巡演

经过不断的调整,幼儿的表演越来越精彩。文文说:“老师,我们能不能去其他班演给弟弟妹妹看?”我说:“好呀!可是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我们演什么呢?”丹丹说:“我们制作海报就可以让别人知道了!”于是大家开始分组制作海报,然后到其他班级宣传自己的故事表演并预约表演的时间。

整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一共经历了一个月的时间。整个过程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支持策略就是观察、欣赏和跟随,在需要时借入,适时的退出。看到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相互帮助,不断尝试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中,提升了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2.创造性戏剧教学设计 篇二

2013年,在青岛政区图的正中心,诞生了一所崭新的学校———青岛立新小学;2014年,它作为青岛市市北区四所实验校之一开始实施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全课程改革到底是一项怎样的改革?

全课程,它指向的是完整育人、育全人,覆盖学校全部生活的课程;它强调的是突破学科界限,推动学科全面融合,将学校全部生活课程化,实施的是跨学科的主题项目学习。

全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有哪些改变呢?

学校一、二年级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北京全课程实验小组编写的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原有的每学期一本的语文课本变成了每学期3~4本不同主题的A4横版大小的精美读本。内容上采用大量绘本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突出体现“教育即生活、学习即游戏”的理念,在低年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充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全课程教材在编辑方式上,纵向———每月一个主题项目引领,构建起每月一个大项目单元,每个大项目单元由四个小项目单元支撑,以二年级第一学期为例共有三个主题:《你好,二年级》《我的动物朋友》《漫游童话王国》;横向———每个项目都是跨学科整合:把识字写字、阅读、绘画、音乐、戏剧等都整合在一起。如二年级这学期的第一个主题是关于春天的,这个主题下又有四个小项目单元:《正月里》《春的笔记》《春的调色板》《春天里,做一件美丽的事》。每个单元都由至少3个文本构成,大量的绘本阅读是全课程的突出特点,尤其是在低年级,每个主题下来至少要阅读16篇绘本和诗歌,一学期初步估算一下学生的课内阅读量是近50篇,还不包括拓展阅读的内容。与每学期大约25篇的苏教版的阅读量相比要高出许多。

全课程倡导的是为学生构建有意义、有趣味的教育生活,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广博的智力背景。在这样的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概念被弱化,但是阅读素养的要求被提高,大量的绘本阅读就是旨在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奠定基础。

面对如此大容量的绘本阅读,我们该如何更有效地实施阅读教学?又该如何为学生提供更人文的阅读体验?

于是我们在摸索中前行———

第二部分:简介教育戏剧、创造性戏剧活动与绘本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参加了2015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教育戏剧大会,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戏剧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就教育戏剧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展开交流与讨论。通过具有国际视野的主题演讲、具有实践意义的示范课、工作坊、圆桌论坛等多元形式,我们认识到戏剧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教育戏剧———它不是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为目的,它是一种教育性质的戏剧活动,它区别于舞台演出,它以创造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观察、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参与者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想象、调动自己的经验去表达、交流彼此的理念和感受,从而实现开启智力、增加知识、活跃身心的目的。其中创造性戏剧活动因为更加能激发参与者的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声音、情绪来进行表达,所以更加适合儿童。创造性戏剧与传统戏剧不同,它注重过程而非以表演排剧为主,鼓励学生利用“假装”的游戏本能地去想象和自我表达。

更令我们惊喜的是,这种创造性戏剧的载体多是绘本。日本绘本界泰斗松居直曾经断言“我们想告诉孩子的事在绘本中都能找到”。可见绘本可以很好地拓展儿童体验,戏剧同样也是,扮演是儿童的天性,戏剧对于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于是当绘本遇上戏剧,这对天作之合自然就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愉悦、充满体验的阅读学习,同时也带来了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三部分:创造性戏剧活动应用于绘本教学带来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也是我们在探索绘本教学方式过程中的一个着眼点。实践中我们努力将创造性戏剧活动应用于绘本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新转变———

转变一:开放,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投入阅读

全课程改革着力打造一个自由、开放、民主的生态场,这也为绘本阅读教学和创造性戏剧活动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它的理论依据是具身认知理论,具身认知作为当代认知科学与认知哲学研究的前沿,告诉我们尽量使学习环境能够让学习者更多的感知器官参与进来。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是知识理解与传递的窗户,及时的感官反馈能够被调入工作记忆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应用。我们努力将这一理论应用于绘本与戏剧的实践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感觉形态(如视觉资料、画外音、各种动作等)的感知环境,所使用的感觉形态越丰富,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越深刻。

我们根据不同绘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们创设了不同的阅读环境,例如学习绘本《小牛的春天》,我们把学生带到开放的阅览区或是楼外的长廊里,让学生们在春风的沐浴中,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文本中“春风吹过、草儿冒出了嫩芽”;再如学习《儿童古典音乐绘本》中的《动物狂欢节》,学生们的阅读场所设在了教室学生活动区域的地毯上,学生们把自己扮成文本中的小动物,把文中的狂欢节现场搬到了教室里……没有固守的教室,没有既定的座位,学生们身心放松,无拘无束地席地而坐,营造的是一种宽松、积极的阅读氛围,拉近的是文本与学生内心的距离。

转变二:体验,让阅读变成分享而不是分析

绘本阅读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分享,而不是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他们的阅读实践。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绘本阅读的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尊重学生读书的主体性,与他们平等地分享自己阅读的感受和内心体验,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和教导,也不是冷漠地旁观,或者权威地讲述。从过程方法上看,这个分享的过程通过组织创造性戏剧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感知,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巨人的花园》讲述了一个拥有美丽花园的巨人拒绝任何人进入他的花园,即使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后来当他意识到自私的行为让花园不再美丽时,他改变了自己,让春天和快乐又回到了花园。

文本中孩子们在巨人不在的时候在花园里玩耍的快乐与后来被巨人粗暴地赶走后失落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花园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以及孩子让花园变得更美丽,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创造性戏剧活动,即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花园里会玩些什么游戏,用肢体表现出来。学生们对“玩”非常感兴趣,也具有丰富的经验,于是课上他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捉蝴蝶、跳绳、奔跑,还有多人组合的“跷跷板”“荡秋千”……学生对于花园游戏的体验和演绎体现出自发的创造性,在整个戏剧活动过程中也表现出较好的理解力。

另外,在其他绘本的教学中我们也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戏剧体验活动中学习文本,如《云朵面包》《不一样的小豆豆》《能听见春天的声音了》(《雪夜怪声》)等。

转变三:合作,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学习能力

合作与想象,这两个貌似关系不相近的关键词,在绘本与戏剧相融合的教学中关系却非常密切。具体来说,首先关于想象,就绘本的文本特征来看,已有的多姿多彩的画面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遐想,另外绘本中还有很多不是连续性的故事,画面多有跳跃性、留有许多空白,这就需要学生去想象、填补,才能立体、完整地理解故事。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呢?我们采取的策略就是用戏剧手段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补白,这样往往能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大卫,不可以》,如果学生粗略翻阅,可能只看到几个孤立的生活片段。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画面已有信息,发挥独有想象,触摸人物的心理活动,预测未知的故事情节,把每个画面拓展丰富成一个小故事。以封面为例,引导学生想象:大卫想干什么?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结果如何?妈妈来了会怎么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创作,用语言和肢体将想象变出来,在表现的同时也就将画面里隐藏的内容和意趣呼唤出来,加深对故事的解读。

再如,李欧·李奥尼的《小黑鱼》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小黑鱼的同伴都被鲨鱼吃掉后,它曾经一度害怕消沉下去,但是后来它决定改变自己,走到海洋其他地方去看看。这时我们没有直接把它看到的各个场景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展开想象,合作用肢体表现出看到的场景,于是一幕幕海底世界就呈现出来:有的学生摇摆身体扮演水草、有的扮演一张一合的扇贝、有的用摆动的手掌来表现来回穿梭的游鱼,还有的学生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原来他们在扮演海底的海参……在即兴想象补白中,文本被激活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更积极、更精彩。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四部分:努力方向(后续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在绘本教学的课堂上引入创造性戏剧的方法,收获的是学生们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当绘本遇上戏剧,阅读就从静变动,从浅入深;当孩子遇上戏剧,他(她)就不只是那个日常状态下的他(她),还可以是别人,或是未来的自己;而作为教师,我们也在每一次阅读实践中,读懂了每一个孩子……

不可否认当戏剧遇上绘本,就是阅读教学上的一个跨界,关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方式真的不仅仅局限于用口眼读书,莫言就是在“用耳朵阅读”的童年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具身认知告诉我们:“可以特意地利用行为来调整心态”,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绘本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肢体动作和情感理智来推动学生的阅读理解,推动他们阅读素养的发展。当然,对于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教育戏剧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戏剧的优越性,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是我们在下一步将要努力探索和实践的。

3.创造性戏剧教学设计 篇三

《四世同堂》在台湾首演时,连战坐在头排;转到深圳时,院线老板望着满场的人感叹:深圳剧场终于出现了“爆满”;导演田沁鑫本来最担心石家庄站,但开演五分钟前,没买到票的观众挤坏了剧场的门。

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是超强的阵容。没有任何一部话剧如《四世同堂》这般能够云集孙红雷、黄磊、陶虹、殷桃、秦海璐等诸多影视明星。去台湾演出时,著名娱乐节目制作人王伟忠看到演员名单后唏嘘:“这个戏就是话剧界的《建国大业》啊!”

而既能拉来大明星,又不用巨额开支,得益于田沁鑫所在的体制:中国国家话剧院。“如果是民营院团,支付演员的报酬就是大开销。”田沁鑫坦率地告诉记者,“但在我们这部戏,‘腕儿们’拿的都是基本演出工资。”

2011年4月20日晚,在“壹戏剧大赏”中,田沁鑫执导的话剧《四世同堂》夺得最重量级的奖项——年度大戏。

做戏十四年,从话剧、音乐剧到戏曲;游走在体制内外、文化与商业力量交汇处,排了近二十部戏的田沁鑫如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赢家。

“我要二十万,我要做话剧”

“今年是您做导演的第几个年头?”

“从第一部戏《断腕》上演到现在,算起来,已经做了十四年了。”田沁鑫陷入沉思。

的确,弹指一挥间,十四年过去了,田沁鑫早已不是当初戏曲学校那个热爱电影,每天坚持骑一个半小时自行车去电影学院听戴锦华的课的“刀马旦”。

1997年中戏毕业之后,田沁鑫揣着向母亲借的2000块钱,跑到深圳,在一家民营广告公司做广告。在这个被田沁鑫形容为“中国最能感受到资本压榨”的城市里,她过得并不愉快。在帮公司盈利98万元后,老板许诺的二万五千元的奖金迟迟没有到账。后来,她找了一个哥们扮成“黑社会”找老板讨薪。老板说:“我没有钱。跪下可以,但就不能给你钱。”

深圳一年,田沁鑫只看过两场戏,一场是安徽省黄梅剧团来深圳的巡演,一场是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奏会,其他的演出不是在“夜总会”就是在“歌舞厅”。

田沁鑫决定返京的唯一理由是“骨子里还是割舍不下话剧”。

刚回北京,处处是困境,毕业后,田沁鑫的档案放在北京京剧院,体制展现出“温柔”的一面。按田沁鑫的话说:“一年没上班,自己跑出去了,单位没把我开了就不错。”但是,她没戏可导。

某日,在中关村开电脑公司的同学叫她去玩。她踏着一双片儿鞋晃荡跑过去。同学说:“你怎么混那么惨。我带你买双鞋去吧。”田沁鑫摇头。“那我给你两千块钱。”“不行,太少。”“那你要多少?”“我要二十万,我要做话剧。”

经历种种曲折,田沁鑫最终“牵手”话剧《断腕》,那一年,日历上刻着1997。

因为没有做市场推广,仅凭着舞蹈家金星的名气,《断腕》的上座率差强人意。但是演员强烈的感情投入和强烈的肢体语言,却给台下的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年底,《北京日报》评选出年度最好看的三部话剧:《断腕》、《生逢其时》、《古玩》。

《断腕》并没有改变田沁鑫的际遇,她仍旧是一个每日穿着片儿鞋、在北京晃荡的女青年。直到某一个看戏的夜晚,她被当年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赵有亮叫住,问:“你是田沁鑫吧,我看了《断腕》,我们缺女导演。你愿意来吗?我调你进来。”

时隔多年,她仍能真切地想起那时的情形:自己手足无措,清醒而镇定地发蒙。心里有声音一直在说:“这事不靠谱。人家就那么一说,不要当真。”

而后的故事就稍显俗套,赵有亮院长力排众议,将田沁鑫调入了中央实验话剧院。

“文化是一种活法儿”

1999年,孟京辉开始做《恋爱的犀牛》,田沁鑫也开始了她的《生死场》。这部戏也成为她舞台史上的一座纪念碑。

那时候田沁鑫没有名气,但是状态却非常纯净:“睁开眼睛就写作,也没别的事,我现在就很感动于我那时候的纯净。”

萧红写《生死场》的时候,是饿着肚子在写的。

田沁鑫做生死场的时候,是在一个没有暖气的房间里,吃烧饼就着凉水。

田沁鑫说:“《生死场》触动我的,是那种非爱非恨的生活图景,以及面对生老病死不动情动性的麻木的态度。这恰与当时某些现代社会中的景象相似。”

最终,《生死场》在舞台的呈现是完全田沁鑫式风格的。萧红的文字里孩子气的可爱,温柔的悲观和宿命感,在舞台上被呈现出来的是苍凉、血性和义烈。原来没有关系的赵三和二里半因为子女的恋爱相互纠缠。人物的造型极其夸张,吸收了现代绘画的元素。

“我所有注重的这些,包括肢体语言和演员动作上的张力,以及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一直贯穿于我的戏剧创作中,这使得现代观众、青年观众也可以喜欢这些戏。不管这些戏是近代的还是古代的。”田沁鑫回忆说。

1999年6月,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话剧《生死场》首次上演,全国戏剧界便为之一震,称之为“植根现代文学沃土的奇葩”。无数观众在剧场里“声嘶力竭”地叫好。青年演员任程伟谈到第六次复演《生死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每次排《生死场》,听到舞台上回荡的锁呐声,胸中总有一股热血在奔涌。”

《生死场》红了,田沁鑫也红了。

此后,《赵氏孤儿》、《1699桃花扇》、《红玫瑰与白玫瑰》……田沁鑫将这些经典一部一部搬上了舞台。

这些年里,田沁鑫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得到了专家、观众和市场的认可。

“我一直在坚持排演一些中国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也是能通过舞台上的立体呈现传递给观众的。文化不是单纯的知识掌握,它是一种活法儿。我的话剧是以情感为纽带,勾连起观众情感的。戏剧的内容必须是有品质的,形式则应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我在创作过程中,会使用快速的节奏,用一些观众可感可知的表现形式,让观众在看戏的时候不会觉得距离遥远,不会觉得无趣,这样更容易让年轻一代认同我们的文化传承。”田沁鑫没有加强语气,还是缓缓地说。

“听了溢美言辞,接了难度大戏”

老舍先生不简单。

好的作品多不胜数,《四世同堂》更是经典中的经典,那一句:“这年头钱不值钱,只有房子才是货真价实的产业。”到今天仍是“真理”。

田沁鑫也不简单。

因为她是第一个敢“碰”《四世同堂》的戏剧导演,还敢在这部经典剧目里用上“新现实主义手法”,最勇敢的是她将雷恪生、黄磊、朱媛媛、辛柏青、秦海璐、陶虹、邢佳栋、侯岩松、陈明昊以及助阵的孙红雷全部“搬”上了舞台……

打从《四世同堂》创排起,它就注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2010年10月30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首演即起,他们就开始“征服”观众,深圳、石家庄、上海、南京、天津、重庆、绵阳、西安,北京……所到之处,无一不是“一票难求”的轰动。

2011年,田沁鑫带领《四世同堂》剧组继续风靡全国。自3月16日亮相青岛,一个月内,相继在青岛、常州、合肥、深圳、东莞、温州、武汉、郑州等7省8市,完成了16场演出,场场爆满,不少观众意犹未尽。

对话田沁鑫

《中华儿女》:你第一次读《四世同堂》是什么时候?当时有什么感觉?

田沁鑫:应该是在1985年《四世同堂》电视剧播出的时候。那时候也认字,看到大家都买了,自己就也买了一套。那时候小,还真没有什么感觉,就觉得看着挺高兴的,纯粹凑热闹。

《中华儿女》:接戏的时候有没有犹豫过,感觉这个本子太大了?

田沁鑫:刚开始还真没因为本子太大而犹豫,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好,但确实没有完全决定接这部戏。直到后来北京儿艺董事长王颖说了一句话,认为我比较踏实,从眼神里,她能看到一些纯洁。人都爱听溢美自己的话,我也是俗人,不能免俗。我当时就感觉这个话比承认我前面那些作品还要珍贵,所以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当然,我也不是头脑一热就做的,答应她还是有基础的,作为北京籍导演,老舍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我也有一半正红旗血统,跟老舍先生是一个旗,满族嘛,老舍在我心中一直处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有一种“情结”。

《中华儿女》:因为“情结”,因为溢美之词,您接戏了,但是要把这80多万字在舞台上表现出来,还是挺难的吧?

田沁鑫:是的。因为没有前人把《四世同堂》做成话剧,老舍先生生前也没有把《四世同堂》改编成话剧版。还有一点,老舍先生非常想把戏的结构做成像但丁的《神曲》那样,就是做一百万字的长卷。但是“文革”打断了他的理想。《四世同堂》足有85万字,篇幅也很长,改编的难度是很大的。

但是,我还是很信任自己有这个能力去完成,北大教授韩毓海曾经对我说:“每次觉得很难的戏,到你手里就像骆驼穿针,都能穿过去。”这句话使我的自信心、虚荣心都膨胀了。但是现在想想,实际上自己还是很愚昧的,难度那么大,怎么接了这件事?把85万字的鸿篇巨制改成一个晚上就演完的话剧呢!这种盲从和盲目是取决于我当时一个完全感性的认识,就这么进入了老舍先生这部作品的改编工作。

《中华儿女》:电影导演都说明星的戏难拍,那么九个明星的戏是不是更难排?

田沁鑫:我要说不难排的话,可能有些人就说,老田你别再说了,不能这么不负责任。但是我真的可以招他们讨厌,我说“好排”。我有能力让大家都平衡住,明眼人应该能看出来。

我说“好排”的原因是指态度上,这些演员都好,表演上很给力,他们确实身上有一种非常清澈的气质,很透明。所以他们跟角色靠近的时候,没有那么多障碍。按理说明星好像很不好合作,但是这九个明星都挺给我面子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我都不错。没有人在排练场发过任何脾气,这些明星在外面也是很有市场的,但是他们跟我一起合作的时候,非常的愉快。

《中华儿女》:您如何评价自己在《四世同堂》这个戏上的表现?

田沁鑫:我跟老舍先生合作这个《四世同堂》,首先我觉得跟他有相通的地方。此外,我要帮助老舍先生把《四世同堂》这部作品立体地呈现出来。我说话语气比较温和,没跟任何人红过脸,没吵过架,不带脏字。原来还暴躁一些,提要求。现在的我声音也不大,就这样。因为我不想把自己搞到总是筋疲力尽的层面。我的性别气质并不是像男人,有女导演她会有强权的一面,她会“男”一点。我不“男”,在这部戏里,这次排练其实也是向老舍先生学习的一个过程,我可能做的不好,做到现在,我只能说是我尽力了。

4.戏剧教学法 篇四

上周去ASTON英语学校,试听英语,感触很深,小结一下:

一、教材差异:ASTON英语课本对比儿子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本,同样的画面配文字,ASTON页面设计感觉是在随意摆放,但组合在一起时又看起来很舒服,这样编排方式,不整齐划一,但没有了学习上条条框框的感觉,从视觉和心理上更接近与孩子的认知,就好像雅典奥运会的集体舞,穿着风格相似的各个舞者动作各异,但又不会感觉凌乱,近看每个舞者都陶醉其中,远看,因为大家的节奏和韵律都是接近的,看起来又有整齐的动感之美,就像一棵大树上的树叶,虽然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但是人们不会觉得错落有致的他们不美,当风吹过时,谁会说他们动作不整齐呢?。

二、戏剧教学法:

1、外教在教孩子们学习新内容时始终伴随着体验+游戏+小幽默,比如:在帮助孩子区分Who are you?How are you?时,外教没有直接告知甚至书写区别,而是反复让孩子聆听发音不同,直到学会分辨,回答正确;学习颜色时,外教从袋中拿出一个绿球,指着球,反复读green,让孩子们直接反应这是绿色,再通过提问“What color is it?”的方式,让孩子主动说出单词,当手最后一次拿出时,外教对孩子们做了个怪表情,然后说“No more",孩子们都被逗笑了!

2、用表情+肢体和孩子们沟通,让孩子们多参与,除了配合新的学习内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语言干扰!老师让哪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先直呼其名+手势,再用眼神+身体前倾表示关注和鼓励,当孩子回答不正确时,不会直接说不对或直接告知正确答案或让其它孩子回答,而是用表情神态暗示孩子,再试一试!如果孩子确实不能正确回答,老师会自己说出正确答案,并让所有孩子跟读,这样的教育氛围很好鼓励了孩子们主动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起孩子们敢于尝试的勇气!

不得不佩服这样的教学模式,很有戏剧的张力,同时具备戏剧的魅力,老师就像一个能带人入戏的最佳演员,他通过自身表情+肢体语言来吸引每个孩子的关注,让孩子感受他的善意、鼓励,从灵魂深处接受老师想要传递的信息!

5.舞台戏剧与课堂教学 篇五

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

薛占秋

舞台戏剧与课堂教学

天津市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 薛占秋

内容提要:

舞台戏剧和课堂教学本是两个范畴内互不相干的两种艺术,本人得到这个论题也是在不经意的对话间偶然获得。从教6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最吸引学生?什么样的课堂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质?”这些问题在当我们亲身经历一部能让我们忘记时间、身临其境的戏剧作品时,就已经找到了答案。

一部优秀的戏剧,往往能使您随着剧中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而一起喜爱、厌恶、高兴、悲哀甚至落泪,此时的您完全是一位“剧中人”,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获得最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我相信,这样的剧情会让您终生难忘的!

而我们作为现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正是应该为我们的每一位学生“上演”这样一幕幕的“好剧”吗?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剧中人”,让每一节课都成为能让学生记忆犹新的“剧情”,而我们的舞台就是课堂教学。

舞台戏剧是一类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它利用高度集中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人物的交替登场,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语言来演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感悟。大体而言,戏剧具有“情境”“矛盾冲突”“语言”等几个显著的特点。而课堂教学也要讲究课堂情境的设置,认知冲突的制造,学科性语言的使用等问题。因此,转换一下思维,我们便可将舞台上的戏剧与现代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一般意义上的类比,希望能从中领悟到些什么。

一、作家的剧本创作与教师教学预案创作进行类比。

戏剧的文学贡献是剧本,一部优秀的戏剧剧本应该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切实体味,对素材的提炼和加工完成的,也就是说让人物和事件更具典型性,让故事的发生、发展更具戏剧性。而一份好的教学预案,首先应看作是教师的一部作品。里面融入了教师的种种创意,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要点的准确把握,以教材为范本的“背景”,从自身独特视角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合和再造性,从而达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转变的目的。

1、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教师首先利用与学生心理距离比较近的优势,组织班干部组织同学们在课前为上一周优秀卫生小组评比投出选票,到了课堂上就利用这些选票作为讨论研究的材料,使记数方法的确定和简单统计表的引出都围绕其展开。这样的“开场”也就把统计学中关于原始数据收集和整理等简单的统计知识,由儿童的简单接受和“事不关己”的例题的研究转变为对自己已有数学经验的明晰化和对身边数学的学科性再强化。

剧作家创作剧本,从布局构思到每一个细节的安排和处理,都要考虑到戏剧艺术的特性,特别是它的直观性和舞台性,而教师的课堂教学预案无论是形成了书面文字、还是构建于自己的头脑之中都要考虑到其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领悟能力和逻辑发展的自然性。

2、在教学“数轴”一课时,教材中从温度计到数轴的过渡,显得有些生硬,缺乏自然的演化性,对此教师加工并形成了如下教学片断,使之自然生成。

1、师:“温度计上用刻度来显示温度,自然界中有没有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生:“没有”(经科学证明宇宙中有最低温度,但这里不做考虑)。师:“如果有可能的话,温度计可不可以向上、下无限延长呢?”生:“可以!”师:“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知识中,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生:“直线!”师:“为了更直观、简明的表示有理数,这个温度计可否用一条‘直线’来代替?”生:“可以”板书:直线

2、师:“温度计上用0℃为标准,为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上也要有个基准‘0’点 吧?命名为‘原点’。”板书:原点

3、师:“为了在这条直线上方便地标示出刻度线和有理数,可以把直线平放,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是向左倒放,还是右倒放,为了不产生混乱和误会,一致向右,也就是原点右边的表示正数,统一用箭头表示,命名为‘正方向’。”板书:正方向

4、师:“温度计上有等长刻度来分布零上、零下温度读数,直线上也要标出等长的线段来表示正负数,命名为‘单位长度’。”板书:单位长度

5、结论:把上面这些名词连接起来就得出了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这样的演化,使实物“温度计”到数学图形“数轴”的过渡自然,顺理成章。教师将教学内容个性化加工并在课堂上呈现,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二、戏剧冲突与认知冲突的类比

一出好戏必须有合适的题材和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和语言。但最好的戏必然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一段平淡琐事的表演是没人愿意花钱花时间去看的。同样,白开水似的一堂数学课,也不会有多少学生真心实意去体味的。如果说在舞台上,戏剧冲突的制造是抓住观众,把他们留在座位上的法宝;那么课堂上认识冲突的制造也是教师赢得学生的一剂良方。在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中不难发现,数学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往往都是在学生原有认识无法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情况下,应需要而出现。所以,把握住了这一点也把握住了创设教学情境,制造认识冲突的最好时机。

例1:在教学“正数与负数”一课时,复习了自然数,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项活动:用一把尺子(直尺或皮尺)来测量教室墙的高度。说说你将怎样进行?请几个学生比划一下,这时问题来了,“你把什么位置看作0米了?”学生都回答是墙的底边或地面。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我们的教室在三楼,你把它的墙的底边或地面看作0米,那下面二楼、一楼墙的高度又怎样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因为原有的数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便立即产生了扫除障碍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智力也达到最佳状态。

戏剧冲突从理论上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演出时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之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而课堂上学生认识冲突、内心矛盾的解决,由于它的单一性和与戏剧性冲突解决本质性的区别所决定的,前者不可能像后者那样融入在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之中,但是学生认知冲突的解决也要有个过程,哪怕这个过程只有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因为这个过程 要体现数学的本质——“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要有一个从好奇、试图解决疑问到思维的专注与辗转反侧,再到疑问的消除、完成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并能用其自行解决实际的过程。

例2: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自行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课堂上开场白之后,教师首先请大家举起一个纸盒,问它的形状,学生回答是长方体,再问“你们举起的纸盒外形不尽相同,为什么都叫长方体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是啊?有大的、有小的;有长的、有短的;有宽的、有窄的,使什么让它们都可以称为长方体呢?”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具有同一名称的同类事物,必然有些共同的特征,大家能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集体的力量,把这些不尽相同的纸盒的共同特征找出来吗?”于是同学之间开始讨论、摆弄、交流。有的说:“都有8个尖儿!”有的说:“都有8条边!”有的说:“它们都有6个面”,有的补充道:“6个面都是长方形,对着的两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有的反驳道:“六个面不都是长方形的,还有正方形呢!”„„这时的学生正在享受他们的思辨过程,同时教师要做的只是用数学语言去规范某些说法(如“边”、“尖儿”数学中称它们为“棱”、“顶点”)和帮助进行矛盾的调和解决(如个人心里上的模棱两可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意见),这些都分别解决之后,再让学生自己用纸板做一个长方体,他们就会心中有数了。

三、戏剧情境与教学情境的类比

戏剧创作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一个情境,前面谈到的戏剧冲突,无论是它的发生、发展、高潮或结尾的每一个情节,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情趣,教师的必要手段就是设置能孕育出一连串数学活动情节的教学情境。它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各个活动情节中产生数学情结,从中体味到的不是枯燥,而是探索之美。让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的实现,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就是要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中、在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身上浓缩再现人类探索数学的曲折历程,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例: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咱们教室的地面铺设的地板专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一共用了多少块呢?(不够整块的不计)这里将计算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也揭示出数学不是空洞的,人 为的制造,一个个数学符号,数学模型,都来源于生活实际。

又比如课堂教学中悬念情境的设置。例2: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手里拿一把小直尺,“同学们,下面先做一个小游戏,你在地图上任意点出两个城市,我都能很快的告诉你这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学生纷纷一试。教师用小直尺测量后依次作答,并提问:“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窗外对面马路旁边那根高高的电线杆,我不用爬上去测量,只用一根小木棍和一把小直尺就能知道它有多高,想知道这也是为什么吗?”。创设悬念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这时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探索的境界,在分析、观察、对比中发现规律。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具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

戏剧人类学认为,戏剧不仅仅是审美,它被人类创造出来时,首先是为了生命的需要。而人类对数学王国的不断进军和探索,也是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正是为了通过学生的数学活动重现前人探索数学的场景,发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获得真正的知识,学得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摆脱高分低能的尴尬。

6.创造性戏剧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利用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比如京剧的脸谱知识和各种地方戏的名称、特色等;

2.让学生欣赏中国戏曲名段,感受戏曲的魅力;

3.积累中国戏曲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黄梅戏《女驸马》选段唱片引入新课。师生谈话,说说你刚才听到的是什么?你知道有关戏曲的哪些知识?

同学们,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2、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说说你所了解的戏曲种类。

/ 3 1 师生明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 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2、欣赏几种戏曲的精彩演段。(欣赏完每一片段后,留3分钟时间,讨论该剧种的特点。)

(1)京剧《玉堂春》选段《苏三起解》;(2)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3)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二)“戏曲知多少”知识竞赛

(全班分四个学习小组,每组各有三道必答题,答对者加2分,答错者扣2分并由其他小组补充)

第一小组必答

1、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剧种是?

2、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

3、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哪儿?

第二组必答

1、昆剧迄今已有多少年历史?

2、善于表演具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是京剧四大名旦中的哪一位?

3、下列哪一个不是1790年进京献艺的安徽四大戏班之一?

/ 3 2 第三组必答

1、在京剧脸谱中,颜色不同,象征人物的性格品质、命运也不同,下列代表褒义色彩的是?

2、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个剧种?

3、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是哪一行当?

第四组必答

1、下列哪一项不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

2、你设计一下,在京剧中扮演曹操,应选什么色彩的脸谱?

3、下列属于东北二人转曲目的是?

(三)“戏曲知多少”知识竞赛(抢答题,答对的同学加2分。)热身题:猜猜这是谁?(老师出示图片,学生抢答。)

1、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难度系数10)

2、戏剧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什么?(难度系数20)

3、请发挥你的演唱才能,为大家表演一段戏曲。(难度系数30)

(四)戏曲论坛

1、与流行歌曲、电影相比,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影碟机已经普及,流行文化对传统戏曲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你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是去还是留?

3、如何改变传统戏曲的困境,重获新生?

(组内讨论,谈谈你的观点。)

(五)学唱《唱脸谱》歌曲

7.戏剧手法与作文教学 篇七

莫言的获奖与他这“戏剧味道”有很大关系。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就写作而言, 中学阶段, “理论创新”不必过多要求, 而最强调的是“表达创新”, 用“亏他想得出来”的独特表达方式, 凸显文章主旨。缘此, 拿来戏剧手法, 最为简捷———用具象的“出戏途径”取代抽象的写作术语, 令作文像戏剧情节那样九曲回肠、峰回路转、扣人心弦, 成就高品格。

拿来戏剧手法作文, 有两大长处:第一, 凭借“出戏途径”的具象, 构思文章。第二, 用生动有趣的戏剧性情节, 揭示通常道理, 凸显文章主旨。

“出戏途径”之具象, 由两方面因素组成:其一, 动词。“出戏途径”具象中有“动作”, 这能迅速联想到现实生活, 立即进入构思状态。其二, 矛盾。“出戏途径”具象中蕴含矛盾冲突, 构思文章时, 迅速联想现实生活“矛盾冲突”及其发展过程。对于作文而言, 戏剧性就是出乎意外,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行文要有冲突、曲折、难意料, 方能出彩、出戏、出意境。

对高考作文而言, 当下我们要慎重处理“很好写”和“写得好”的问题。一般而言, 现在的高考作文都很好写:命题都面向考生的生活, 审题上无太大障碍。但要写好却又不易。作为选拔性考试, 我们千万警惕不能跌入命题人预设的“温柔陷阱”, 不能让常规表达迷住心窍!高考命题要求“命意是明确的, 表述是隐蔽的”, 务必发现隐蔽的真实命意, 展开超常思维, 进行超常思辨, 策划超常思谋, 找到“戏剧性表达途径”, 写出个性化的上乘之作。

先来看我校2009年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品味时尚

江苏东台中学2009届叶蓁

去年的现在, 我在上海黄埔江, 经不起旅游宣传手册上“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诱惑, 爬上了一叶扁舟。

“现在最流行这个了, ”漂亮的导游说, “大城市里就兴这个, 复古嘛。”

摇摇晃晃的小船上覆盖着一顶编织的棚, 游人就坐在里面。棚里贴着一张打印纸:30分钟50元。导游见我盯着纸看, 不无得意地说:“我们的团员只要30块钱, 1分钟才1块钱。你看这意蕴。”

意蕴, 船头的老人在摇桨, 沉默地重复这急切的动作, 我走过去也不回头来看一眼。而走进时才发现, 老人的白汗衫上露出的标签赫然写着:Made in China。原准备与老人搭讪的, 也只好悻悻地回到船舱。

船继续在江面上晃荡, 隔着晨雾依旧能看到这繁华的上海。高楼屹立在雾间, 消失在云尖, 好像在得意地诉说什么。而不远处驶来一艘不大的轮船, 飞快地开远, 只留下一道巨大的水痕, 让我们的小船颠得更厉害。

而这所谓的“复古时尚”, 在这繁华的城市面前, 卑微得一如这摇桨的老人, 一言不发, 格格不入。

从上海回来, 又到妈妈的老家逗留了几天。那是个沿海的小城镇, 混浊的黄海打小镇边起伏, 却承载了整个小镇的一切衣食住行。

我来到海边的时候是傍晚, 潮水不安地咕咕冒泡。恰好妈妈遇到她的舅爷爷, 便叫我爬到他的船里玩一会儿。这是只极老的木船, 船沿高高地围着船膛。舅爷爷和我一并爬进来, 让我坐在小凳上。船里有一张绿色粗绳编织的网, 也许是在海水里泡久了的缘故, 已经快成黑色了, 但仍散发出阵阵腥味, 鱼鳞也粘在上面。“待明天再热些就禁捕了, 那时候就不能下海啦。”舅老爷说。

老人的儿子也来了, 他是在海上开快艇的。10块钱坐1次的快艇可以让你在海上飞快地打旋, 惊险却有趣。这是这个小镇上最有趣的游戏。白天很多渔民的孩子会花上10块钱在海上刺激一把。老人力劝我也坐一回, 说不会收我的钱, 我却因恐惧不敢一试。这小镇上的“时尚”, 是那么的惊险, 弄不好就会翻船。他们没有更多的钱来构建更安全的游戏, 只能在这海上嬉闹一回。老人也很无奈:“这有什么办法, 开这玩意儿来钱啊!”

不一会儿又有人来乘快艇。看着快艇离我们的老木船越来越远, 开始不停地急转弯而激起一阵阵白浪, 又想起上海那“复古的时尚”, 不知为什么, 心里涌上一阵无名的酸涩。

而这两种时尚下, 又有着怎样的我所看不见的落差?

[简评]尼采曰:一切文学, 余爱以血书者。此文乃以“心”写者。从“世相”之下, 审视“人心”, 从“意蕴”中窥见“真相”, 作者始终投入了自己的“真情”、“真意”乃至“真魂”。“扁舟”与“快艇”, 都市与渔村的“时尚”之间, 存在的是何种“落差”?作者似乎没有说什么, 似乎什么都说了…… (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

何老师为高考作文作评, 一年也难得有一篇。这次他亲自“出马”, 足见他对这篇作文的满意度之高。他所欣赏的是这篇文章里所浸着的小作者的“真情”、“真意”和“真魂”, 而从写作的技法角度而言。文章正是成功运用了“戏剧笔法”。

叙述快节奏———“戏剧笔法”入境

“剧本笔法”入境, 多采用蒙太奇手法, 将多个场景、片断直接叠加, “赋予静态画面 (或思想) 以运动” (前苏联·爱森斯坦语) 。这篇作文写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在黄浦江边的旅游, 一个是她自己的家乡———江苏东台弶港农场海边的玩耍。场景的切换干净利落, 镜头感、戏剧味很足。

这样的笔法在高考满分作文中不乏其例。《心灵的雕琢》 (2011年湖南考生) 一文为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眷念, 第二、三、四段, 分别描写“坐在摇篮旁, 她……”“站在田野里, 她……”“倚在沙发上, 她……”等情景, 组组镜头, 直接叠加, 片断间不著一字, 却形象地传达出眷眷慈母之心。可在整体结构中运用此法。不少优秀作文全篇直接由若干画面组辑而成。《“我爱你”》 (2000年江苏考生) 描写一位女子从十五岁到五十岁40年的爱情生活, 条屏组合, 交相映衬, 连小标题也没用, 全文借酣畅的文气贯通。采用“剧本笔法”组句或组篇, 文章的叙述节奏大大加快, 激发了读者的联想, 扩大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戏剧笔法”还可用来组句。学会以纯名词性短语组句, 减去冗语, 凸显了作品的画面感。如与其写“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不如写“蓝天, 白云, 奔跑的马儿”, 同样能描绘出优美的草原风光。请看《交流的无奈》 (2012年湖北考生) 的开头:“君山旁, 断崖边, 菩提树下。风, 吹沙而过的风。我站在这三岔口, 心在徘徊。”再看《忧与爱》 (2012江苏考生) 一文:“深深的围墙, 明眸的宫女, 沉寂的粉蝶, 慵懒的梳妆……”两篇文章免去了不少山间景物和宫廷环境描绘, 通过几种特别的物象, 快捷而传神地勾画出人物活动的艺术环境。

描绘慢镜头———“戏剧笔法”入神

文章成功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是, 描绘要细致, 语言要有“浮雕”一般的质感。要在作品中巧妙安排几处精雕细刻的片断, 如同影视作品的慢镜头。考生写作时要注意多元透视, 从不同角度描绘所写对象, 还广泛联想, 打通多种感官, 全面立体地再现艺术形象。

第五小节“船继续在江面上晃荡, 隔着晨雾依旧能看到这繁华的上海。高楼屹立在雾间, 消失在云尖, 好像在得意地诉说什么。而不远处驶来一艘不大的轮船, 飞快地开远, 只留下一道巨大的水痕, 让我们的小船颠得更厉害。”

读这样的文字, 我们如看电影般。小船在江面上“晃荡”时的感觉与感想。“隔着晨雾看繁华的上海”, “高楼”好像在“得意”地诉说, 而不远处驶来的轮船“飞快”地开远, “让我们的小船颠得更厉害”。用笔细腻如画, 有浮雕的质感。写景由低到高, 由近及远, 立体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深刻展示了作者在黄浦江上对“古典”时尚的那种独特的品味。

“戏剧笔法”, 强调描绘形象一定要有强烈的构图意识。注重艺术画面的营造, 画图处理上, 有广角、中景、近景和特写之分;形象设置上, 有远近、上下、内外、面点、动静之别;画面构建上也要十分注重形象广度和密度, 主体形象与一般形象的配置。要注意远近或动静结合, 灵活地处理好不同类别的镜头, 从不同视角进行形象配置, 有意识地构划和着色, 突出视觉刺激, 这样文章的画面感一定更加明显。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篇学生平时写的随笔:

神圣的一刻钟

江苏东台中学2010届8班冯润城

清晨, 启明星依旧摇曳着微光在东方露着鱼肚白的天空闪烁着。而我们则像一棵棵白杨树一样笔直地站立在操场上, 静静地等待着那神圣的一刻。

“出旗!”一声嘹亮的号令从主席台发出, 声音还在操场上久久地回荡, 而护旗队的同学, 早已迈开整齐的步伐, 雄赳赳, 气昂昂地踏着步。

近了, 近了, 在离旗杆还有20米处时, 又一声嘹亮的号令:“正步走!”队列依旧整齐, 但护旗队队员们的腿却笔直地迈出, 与地面距离为标准的30厘米。腿整齐划一地翻动, 配着那蓝色的制服, 仿佛像巨浪一样涌动。有力的节奏传达着我们年轻的节拍和火样的热情。

“立定!”踏步声戛然而止, 最庄严的一刻终于到来———

“升国旗, 奏国歌, 行注目礼!”旗手托着一方醒目的国旗, 缓缓释放。风卷动着国旗的一角, 展开一片醒目的红色。那是从旭日上采摘下来的明艳, 那是从革命烈士鲜血中萃取出的刚烈, 那是从十三亿中华儿女心中奉献出的赤诚!五颗黄色的星星冉冉升起, 将五湖四海照亮, 将我们心中的激情点燃。

太阳已跃出地平线, 将光辉洒满大地。启明星虽已消失, 却指引着年青一代我们向前, 向前, 再向前!

旗杆上的国旗, 也沾染上这无比耀眼的火光, 像一团霍霍燃烧的团团火焰, 一团被包裹住的滚滚波浪, 迎风飘扬。

8.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探索 篇八

一.戏剧观赏,获得审美感受

戏剧观赏,即在戏剧教学中,通过借助一些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如播放音乐,观看影视、电影、演出等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审美形象,从而引发生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传统戏剧教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过多地注意知识技巧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习内容,巧妙地借助多媒体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观赏,与作品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例如,教授王实甫《长亭送别》时,笔者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有关课文选段中的舞台话剧演出视频,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尤其(端正好)中莺莺一上场就唱出了那首千古传颂的名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通过舞台话剧演员动人的演唱,渲染了凄美的氛围,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不禁使人为之黯然垂泪。课后,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西厢记》,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共振,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情感乃至人生新的理解。

二.戏剧表演,增强审美体验

表演能恰如其分地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得以呈现,表演的过程,是加深学生对戏剧直观体验的过程。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易于产生成就感,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戏剧文学的表演特性,选取表演场景和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在表演中感受人物性格特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把握作品思想主旨,体验参与戏剧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不断展示自我个性,发现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教学曹禺《雷雨》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对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激烈冲突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要求学生将节选部分中最尖锐的矛盾搬上舞台,开展情景剧表演,分组进行演绎。或者教师可以将整篇课文切分成多个表演模块,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情景的演绎和角色扮演,从而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主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模拟记者招待会的活动,让学生充当记者身份,分别对《雷雨》角色(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扮演者和学生观众进行现场采访,畅谈自己的表演感受和观看体会。

三.戏剧创编,培养审美能力

戏剧创编,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合作、组织、创作以及表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当学生完成戏剧表演后,会处于一种意犹未尽、兴趣颇高的状态,这时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鼓励那些写作水平高、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创作愿望强烈的学生进行戏剧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那些表演天赋高,表演欲望强的学生进行戏剧编排,使其表演艺术能力更上一层楼,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譬如,学习完《雷雨》后,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对原版《雷雨》的大悲剧结局进行交流讨论,谈一谈自己对这一结局的看法,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将自己心目中的结局写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接触过的戏剧作品进行改编,进行重新演绎,或自主创作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比如,有的学生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罗密欧和朱丽叶》改成了轻喜剧,将《祝福》改编成了同名剧本;还有的学生自创校园青春励志微电影剧本《我要飞得更高》,校园青春情景剧《青春·梦想》,校园心理剧本《青春蜕变》等。

总之,戏剧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方法和策略,提高戏剧教学有效性。

9.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论文提纲 篇九

摘要 6-8

ABSTRACT 8-9

第1章绪论 10-15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0-11

1.2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11-13

1.2.1影视动画美术相关研究成果 11-13

1.2.2国内影视动画美术风格研究的现状 13

1.3研究目的和方法 13-15

第2章影视动画美术风格的静态造型 15-25

2.1造型艺术的两大传统 15-19

2.1.1再现传统 16-17

2.1.2表现传统 17-19

2.2造型艺术影响下的影视动画美术设计 19-25

2.2.1典型艺术样式的继承与借鉴 20-21

2.2.2多种技法的复合与杂糅 21-22

2.2.3材质与纹理 22-23

2.2.4特定风格的凝炼 23-25

第3章影视动画美术的动态构成 25-41

3.1为运动而造型 25

3.2符号化:一种精炼的表达方式 25-33

3.2.1形式化的线条和色块 26-28

3.2.2装饰性的民俗元素 28-30

3.2.3标志性的时代元素 30-33

3.3传统影视动画基本风格 33-35

3.3.1二维动画的基本风格 33

3.3.2偶类动画的基本风格 33-35

3.4数字三维动画的基本特征 35-39

3.4.1漫画式风格 36

3.4.2仿真式风格 36-37

3.4.3“创真”式风格 37-39

3.5影视动画美术风格的独特风韵 39-41

第4章影视动画美术风格与接受 41-50

4.1影响接受的基本因素 41-44

4.1.1视觉心理的基本规律 41-42

4.1.2夸张变形和“感官修正” 42-44

4.2影视动画美术风格的分化 44-47

4.2.1动画“大片”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44-45

4.2.2观众分层引导下的分众趋势 45-46

4.2.3艺术短片的精英意识 46-47

4.3观赏期待下的影视动画美术风格 47-50

结语 50-53

参考文献 53-56

10.创造性戏剧教学设计 篇十

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 王蓓

 《灵动的生活》说课稿

一、内容简介及设计理念: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戏剧表演》第一单元第一部分的内容。本课做为起始课,旨在增进学生对本模块的学习兴趣,以便较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戏剧百花园。教材内容包括:戏剧的早餐、饕餮盛餐、咖啡与酒、“戏”字的写法四个部分。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这一理念,在设计时把教学重心放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戏剧想像中感知戏剧的基本常识,并结合简单的表演初步了解戏剧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戏剧、戏剧的基本特点。能初步认识音乐在戏剧中的地位与作用。

2、能在教学活动中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如:戏剧作品的时态、戏剧的“金手指”的基本含义等。

3、能激发学习本模块的兴趣,能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表演活动。

三、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戏剧的“金手指”的基本含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导入、展开、深入、巩固总结四部分。

1、导入部分:

从“戏”字的繁体写法入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明其意。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戏剧?”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回答,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戏剧的含义。“那么如何使普通的生活场景变为戏剧化的场景呢?”由这一问题进入到展开部分。

2、展开部分:

展开部分的教学重心是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即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为此我采用了让学生实践感知的教学方式。我先提供一个大家熟悉而又普通的生活场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一家四口(父亲、母亲、姐姐、弟弟)坐在饭桌前,开始吃早饭。

请学生根据要求展开想像,为这个生活场景加入一个主题事件,围绕该主题设想不同人物对事件的反应和表现。老师将同学们创设的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同步板书在黑板上,这是为解决教学重点戏剧的基本特点做铺垫。然后结合板书对比两种场景感知并小结出戏剧的基本特点,并明白戏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灵动的、富有戏剧性的。在对同学们的艺术想像力给予鼓励性评价之后进入到深入部分。

3、深入部分:

在这一部分教师先将刚才同学们创设的戏剧场景假设为一个故事剧本,引导学生分析其时态。然后提问:“戏剧采用的是什么时态呢?”为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即兴表演前面的生活场景片段,这也为突破难点埋好伏笔。然后引导其他同学在观看表演过程中意识到,故事中的场景已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也就是说,过去时态的叙述变成了现在进行时的即时展现,所以戏剧采用的时态是现在进行时。明白了时态问题,老师进一步提问:“是哪些表现手段使故事情节戏剧化的真实再现呢?”学生自然联想到演员的语言和动作这些表演手段,老师再小结归纳“将描述和叙述性的文字转变为即时的语言和动作,被称为戏剧的金手指。”这样就一步一步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接下来结合刚才的表演,引导学生感知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在情节需要时加入音乐能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制造气氛、为开展情节塑造人物服务,从而明白音乐在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做适当小结后进入到巩固总结部分。

4、巩固总结部分:

在这部分我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请学生找出戏剧中最不能缺少的要素,并结合前面的教学内容引出戏剧的重要法则:假定——共鸣——欣赏。让学生明白完成了这一过程,可以说我们已初步学会欣赏戏剧了。

最后小结结束本课。

本课将“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四个具体目标贯穿全课。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戏剧并喜爱戏剧。

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体会与反思

1、要认真研修《戏剧表演》的有关专业知识。(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戏剧表演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课程。它在表演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戏剧表演虽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音乐老师是门外汉。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因为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或者认为学生的潜能大于教师,就觉得只需给个课题学生自己排练就能搞定。事实上,学生的表演是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关键性指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要教好这门课程,我们音乐老师就必须努力钻研和学习这门艺术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教学课程内容。

2、要深挖教材和教参,理解编者的意图。(对教材把握的要求)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的直接体现。但教材内容呈现简要化既给了老师教学设计的空间,同时也为老师留下一些难题。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教,等等,都是很头痛的问题。因此,要反复读教材和教参,温故而知新,只有在反复地对照与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理解编者意图,理顺编写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也就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框架,才能体现教学意图和目标。

3、要深入浅出,把握好选修教学与专业表演之间的“度”。(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戏剧表演》是门专业的艺术课程,它有很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但在高中选修教学中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参与基础的模仿表演及简单地创编实践等活动,提高审美能力为目标的,是与专业教学有区别的。而且教学内容涉及面也较广。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选修与专业之间的“度”,深入浅出地教学。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还要处理好音乐与戏剧表演之间的关系。音乐本体固然是重要的,但人的个性的自然表露才是本模块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的表演才能在中小学时代表露出来,这是我们音乐老师需要去做的。所以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必要的。(在某些单元音乐就只是烘托和渲染的作用,如《小品表演》等。)

4、要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与排演的积极性。(对教学方法的把握)

戏剧表演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永远都是以训练为主,而不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特别是在基础训练阶段,更多的是通过练习来进行训练,并且让学生通过训练,自己去体会、领会和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我在教学中发现,刚开始学生不敢上台,逐渐地变为积极,但在反复多次地排演中又会产生疲劳和厌倦。因此,在各个阶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难点也是重点。所以,在初始阶段可以找个别有表演基础或是胆大的同学先展示,也可以教师自己表演做为引导,以此调动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在反复排演的过程中,在循序渐进,不断抛出问题让学生在

每一次排演中都能发现不同和不足,以此得到提高,让学生明白戏剧表演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道理。从而避免或减小排演疲劳和厌倦感。在教学中,坚持“发现法”教学是使学生们真正地掌握所学习的表演艺术规律的好方法。

5、要多请教专家、多探讨,多与学生交流对话,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

其实我们的每一次教学也同样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更何况戏剧表演这个模块对于我们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来进行,这就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多向专家请教和探讨可以丰富教学经验,解决教学难点。多与学生交流对话,能从学生“学”的体会与感受中发现教学设计中“教”的问题与不足。多从自己的每节课教学中反思成功与不足。从而多方面多渠道地快速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总之,《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对老师自身要求更高了,该模块虽说是有音乐素材在 里面,但更多更主要的是戏剧表演的内容,是音乐姊妹艺术。所以教师要教好这个模块就必须学习戏剧表演艺术,提高表演能力。

11.中学语文戏剧教学浅探 篇十一

一、抓住矛盾冲突,分析戏剧如何展示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再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譬如分析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就要紧扣一个“冤”字,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是什么让她蒙受千古奇冤呢?通过教师的提示,使学生领会到是官吏的昏聩,恶人的横行,法制的黑暗。一句话,是“为善的受贫穷”“造恶的享富贵”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样便抓住了戏剧冲突的核心所在——正直而善良的人民与罪恶腐朽的社会制度的矛盾,抓住这一矛盾冲突,便容易讲清楚为什么窦娥在赴法场时,愤怒地指斥天地鬼神——由冤生怒;为什么在诀别婆婆之际,凄然流泪——由冤生悲;又为什么在临刑之前发下三桩誓愿——冤而生愿,欲以“愿”的灵验来将冤情昭白于天下,进而领会到这折戏便是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通过悲剧的进展来逐步展示出窦娥这位善良美好的女子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二、将舞台移置到讲台之上

戏剧是一门舞台艺术,剧本是提供舞台演出的蓝本,因而它的舞台特点显著。只有将它复活到舞台之上,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特点与魅力所在。中学戏剧教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将课堂移置到剧场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将讲台变成一个小型的舞台,让学生亲身登台来扮演角色,把剧本这种平面的语言符号复活为立体的舞台艺术呢?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增进学生对剧情与戏剧冲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排演中,深切地体验到戏剧语言的特点。

在《雷雨》第二幕开始,有一段周朴园与鲁侍萍在30年后不期而遇的戏,乍看起来,人物对话极平常,毫无紧张冲突之感。如果学生不能领会其特定场合之下人物的心理和内在冲突,那么排演起来就会导致乏味。这时笔者便注意引导学生去揣度人物的心理:鲁侍萍在认出周朴园后尽管内心情绪波动很大,但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知道30年前的心酸往事,所以在谈话中,她一直是被动答话,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而周朴园尽管没有认出鲁侍萍,但毕竟对眼前的这个人产生了异样的感觉,所以他更为急切地询问:“你——你贵姓?”至此,戏剧冲突由舒缓而转为急促,鲁侍萍回答得却很平谈:“我姓鲁。”这句平常的台词中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周老爷,你不必紧张,我不是当年被你逼“死”的鲁侍萍,你过去的一切我不会说出……恰恰在平淡的话语中,显示出她自尊自重的性格。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揣测,使学生领会到戏剧的内在冲突,化平淡为神奇,进而让学生在演出实践中掌握了戏剧语言的特点——富于动作性的潜台词,也可逐步掌握戏剧表演的一些技巧。

三、教师要适时地更变“角色”

上好一堂课,犹如演好一出戏,教师既是一位精心的“导演”,又是一名不可更替的“角色”。要充分调度课堂这个“舞台”,就得不时地变更“角色”。

例如,在教学《雷雨》之始,笔者便以“导游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学习此剧所必须了解的一些知识,诸如创作背景、写作意图等。然后就有意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雷雨》这个剧本通过家庭的伦理大悲剧折射出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年仅23岁的年轻作家以他的剧作,不仅在那个黑暗的朝代炸出一声响雷,也在当时寂寞的戏剧文坛上炸出一场响雷!这时学生的情绪被“煽动”起来,笔者顺势将他们引进作品之中。

学生一旦步入戏剧之宫,教师就要及时地调整角色,让学生亲自登台表演,作主角;而教师则退居到观众的位置,让学生通过演出,深入戏剧的情境,去感受人物的喜乐哀愁,去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我们不妨把教师的角色称之为“配角”。但这又是必不可少的“配角”,因为他不仅要组织学生演出,更重要的还要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议,而评议的依据就是学生对剧作的正确领会如何,表演方法,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及其艺术性。

待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完毕后,教师再从“配角”回复到“主角”的地位,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并将学生所获得的浅显的、不完善的、感性的知识深化到较为深刻的、完善的理性的阶段,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

四、化知识为能力,培养学生学写短剧与剧评的能力

中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学写短剧、剧评的难度较大,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在备课时,我们应注意搜集一些优秀的短剧推荐给学生阅读、模仿,然后将学生创作的好的习作排演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使他们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到一些规律,为阅读、欣赏、创作戏剧奠定初步的基础。

上一篇:委托书公证词下一篇:注塑缺陷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