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2024-06-15

整理诗歌欣赏诗歌(11篇)

1.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篇一

常见诗歌类型整理

(一)咏史怀古诗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5)抑扬结合。情感

(1)讽刺当政者荒淫,劝谏统治者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2)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3)感慨历史沧桑变迁、朝代兴替、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抒发禾黍之悲。(4)悲哀年华消逝,感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5)忧国伤时,揭露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6)称颂、仰慕英雄,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例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答: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二)咏物言志诗

标志

(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常用技法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声绘色)与侧面烘托。(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情感

(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例题

(2010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南朝)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2分)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1分)(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3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

(三)羁旅思乡诗

标志

(1)诗歌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乐景衬哀情,哀景写哀情。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情感

(1)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表达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四)送别怀人诗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灞桥”“南浦”等。

常用技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乐景衬哀情(反衬),哀景写哀情。(4)想象(虚实结合),表达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情感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8-9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8、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9、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答: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五)边塞征战诗

标志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常用技法

(1)修辞手法: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3)意境的营造: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勇气概。(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例题

(201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②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所写景物是作者亲眼所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所写景物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尾联表达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的之情,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情。尽力王事征战边关,怎么敢在路途中迟慢,思念家乡只能私下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升华的作用。虽然远离家乡,思念家乡之情不至于感伤,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六)山水田园诗

标志

(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2)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情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情感

(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雅静的隐逸之乐。

(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5)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例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七)爱情闺怨诗

标志

(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2)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鹧鸪”“临笺泪长”等。常用技法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2)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骀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3)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情感

(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2)宫女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表达宫女寂寞凄凉,对自己自由被禁锢、遭到冷落的处境的怨恨,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4)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忧愁伤感。(5)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6)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例题

(2014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答题时需全面细致地分析。

2.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篇二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深深的感到, 没有哪一种文体比诗歌的教学效果更令人失望的了, 虽能诵读, 但欣赏水平不见提高, 学生甚至对诗歌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究其原因, 不过有二:一是诗歌语言难以准确理解;二是诗歌意象过于朦胧迷离。难怪古人早就发出“文之难, 而诗尤难”的感叹了。因此, 只有实现对诗歌障碍的跨越,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知人论世, 跨越时代的障碍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里的一种, 其思想内容必定要打上时代的烙印, 任何时代的文字语言都承载着丰富的时代文化信息, 诗歌语言也不例外。学生之所以不能准确理解诗歌语言, 首先是因为这种语言所承载的一定时期的文化信息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相距已很遥远。所以, 他们首先要遇到来自文化层面的障碍。如唐诗语言就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禅宗文化、隐逸文化、庙堂文化、科举文化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文化十分陌生, 就无法较为准确地理解唐诗的语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谢公宿处今尚在”“仙之人兮列如麻”, 如果不讲以道家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对李白的影响, 学生就无法理解这些语言的深层内涵。再如分析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二句, 如果不了解唐代官制, 就不知道白居易为何着青衫, 不了解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 就不明白他见到沦落到江州的长安歌女何以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叹。

此外,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时代不同, 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 所谓“文如其人”, 其实, 诗也如其人, 绝大多数的诗人, 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知其人, 方能解其言”。因此, 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 还应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如“诗仙”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 狂傲的独立人格, 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 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 在李白的乐府歌行 (如《将进酒》《梦游太姥吟留别》等) 和绝句 (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中, 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 出生第二年就适逢靖康之乱, 可以说他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 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具有完全不同于李白、王维等人的创作环境, 因此他的诗作中的抗敌复国主题就尤为突出, 爱国情怀终生不渝, 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勿忘告乃翁!再如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 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 情趣相投, 感情甚笃, 共立下“穷避方绝域, 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1127年北宋灭亡不久, 赵明诚因病而故, 词人孤独一人, 生活悲苦, 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有散失殆尽, 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代, 晚年十分凄苦, 从而创作宋词名作《声声慢》, 词中所言愁绪千丝万缕, 若是不了解其所处时代及其身世则定然不能洞悉词中真意。

在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前, 带领学生通过书本、网络等收集作者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跨越时代差异所带来的障碍, 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 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为赏读作品打开第一扇门。

二、驰骋想象, 跨越意象、意境的障碍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客观的景物即“象”与主观的情致即“意”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比如竹、兰、菊、梅、柳、蝉、荷、月、笛、笙、箫等。

诗歌的意境借助一个个意象来传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道:“……其文章之妙, 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 述事则如出气口是也。古诗词之佳者, 无不如是。”由此可知, 意境是由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有机的结合而成的, “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 两者结合, 相辅相成, 虚实相生。它既包含鲜明生动的形象, 又包括了形象中蕴涵的发人深思的思想和令人激动的感情。“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 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 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赏析诗歌的过程, 也就是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换句话说, 只有进入了诗的意境, 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首诗。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句诗, 六种意向罗列起来, 作者将凄清冷静的深秋景象与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意”与“境”浑然一体, 令人回味无穷。

陆机在《文赋》中描述诗歌的想象时说:“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同样若想拜会作者, 实现跨越时空的交谈, 鉴赏诗歌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诗歌的集中凝练性需要借助想象拓展, 诗歌的隔断跳跃性需要借助想象补充。意象和意境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 诗歌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来感受领略诗歌给我们描绘的情景交融而又空灵深远的艺术境界和氛围。

三、研读语法, 跨越语言的障碍

语言是诗的外壳, 由于诗的语言含蓄、跳跃、意象朦胧, 古诗语法又比一般文言语法更自由、更灵活, 也更难把握, 因而读诗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的“隔”。试看下面的例句:﹙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2﹚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4﹚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5﹚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如果不了解古诗中活用、倒装、省略 (不完全句) 等语法现象, 就很难准确理解以上诗句中的意思。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理解, 对“端居耻圣明”中“耻”的理解, 就必须掌握活用现象, 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为了表达的需要, 让一个词临时具备别的语法功能。在﹙3﹚﹙4﹚两句中, 显然又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 即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 调整了语言的表达顺序。“欲穷千里目”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欲目穷千里”;“竹喧归浣女”应为“竹喧浣女归”, “莲动下渔舟”应为“莲动渔舟下”。不明乎此, 这些诗句就很难索解了。在教学中发现, 语法障碍中困难最大的是古诗中的省略现象。本来, 在散文中也有省略,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然力足以至矣,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就是一个省略句, 但这是个别情况。在古诗中, 不完全句是经常出现的。例﹙5﹚就是一个典型的省略句。若依散文的语言看, 这四句是不完整的, 但诗人的意思已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 清新得就像庾信的诗一样, 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 李白在江东。杜甫看到了暮云春树, 触景生情, 就引发起对甜蜜友谊的回忆来。古诗往往以最精炼的语言, 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驰骋文思, 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 所以许多结构非压缩不可。

此外,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一般而言, 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对偶、通感等都很常见, 学生容易领会, 然而有些虽不常见但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就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 如互文。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为了避免词语的简单重复, 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语, 如屈原《涉江》中“忠不必用, 贤不必以”;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 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必须用简洁的文字, 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字而省略另一个, 所谓两物各具一边而省文, 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 下句省去了“迢迢”, 二者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 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 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 才能完整地理解它要表达的意思。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首先把诗歌语言转化为散文语言, 并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形象画面, 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和情感表达后, 再通过必要的语法研读、举例分析, 努力让学生逐一突破诗歌语言上的多重障碍, 感受诗歌语言的自由、灵活, 其妙处就不言而喻了。

四、吟诵赏析, 创造审美的心灵感应

语文既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 又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 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 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 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 我们鉴赏诗歌就必须从诗作者这一创作主体层面进行剖析, 然后用客体——读者的心灵去解读, 这两个层面缺一不可。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凭借诗情的激发, 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反复吟诵诗文, 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 加深对诗歌情韵、意境以及深刻意蕴的领会, 诱发通感, 产生共鸣。

诗歌的语言是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读起来朗朗上口, 听起来和谐悦耳。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好的诗:“诵之行云流水, 听之金声玉振。”意思是说, 诗朗诵起来像行云流水一样流畅;听起来有如金声玉振, 发出十分美妙的声音, 铿锵悦耳。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首先要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其次要读出韵律。在教学诗歌时, 不妨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诵读, 可以自由诵读或是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 还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 在班级大声朗读, 更可以开展诗歌诵读比赛。形式多样的诵读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诵读的热情读懂原诗, 反复吟诵还能使学生欣赏到其他同学在朗读中读出的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 使朗读者进入诗境, 品味其中的意蕴美, 深刻领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这样既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那种感情, 激起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朗读, 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人们常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因为诗歌具有极丰富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当我们深切理解到诗的内容, 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动时, 就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 这就有助于再现诗中的形象, 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所有语体中, 诗歌语言是最讲究韵律节奏的。诗歌语言具有的结构美、音韵美、意蕴美, 没有其他的语体能够匹敌。音律的抑扬顿挫, 结构的匀称错落, 意蕴的含蓄隽永, 诗歌的语言映入眼帘, 一幅图画就悄然印入脑海。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 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诗歌教学是美的教学, 它引领着学生走进美的领地, 领略诗歌语言美, 明悟诗歌语言生发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跨越诗歌的障碍, 以诗歌的美陶冶学生心灵, 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6.

[2]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诗歌或诗歌传播媒体 篇三

很不幸,当我们现在面对网络时,“网络文学”出现了,而且很堂而皇之。我只能说,这是一个“马甲”横飞的年代,习惯了各种命名与被命名,它们或者出于主动,或者出于被动。比如在新世纪以来,我们的文学不断被带上了各种“马甲”,有根据题材的,有根据内容与技术的,等等,不断地为文学作品制定“马甲”。但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我更关心“马甲”背后的东西。我相信,我们需要面对的依然是去掉这个“马甲”之后的文学,那才是文学的本身。很不幸,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境况就是文学披上一个这样或者那样的“马甲”之后,我们就真的不认识了,我们不断地被各种“马甲”迷惑了。当文学披上网络这件“马甲”之后,我们更在意的不是它的本身,而是“马甲”了。应该面对的文本本身越来越被弱化了,而我们对文学的审美也成为对“马甲”的审美,或者更多人在论证这样或者那样的“马甲”的合理性,对“马甲”背后的东西关注越来越少。

“马甲”能给文学带来什么,这也是我关注的,它带给文学的不应该只是市场影响、传播速度与方式改变。我关注的是这些披着‘马甲’的文学是不是能带给文学新的审美方式或者来自于文本的创新。优秀的文本,它无论是用网络传播,还是用纸本印刷体传播,或者是用手写传播,这都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只在意的是它文本本身的质量,一个读者阅读,或者一亿个读者阅读,都无法改变它文本的质量,它出不出版,传不传播,也构不成文本本身。面对新媒体的出现,我们文学也没有必要有这样的担心,或者那样的担心,我们写作者依然面对的是文本本身,或者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把写作归于作者本身,把市场归于文学经济人、传媒与发行人吧。

当然,并不否认,我们当代文学,特别近十年来,网络的出现给文学的传播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网络新媒体加速了文本的交流。比如网络的出现,使诗歌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网络使得诗歌初学者一开始就能够跟最为优秀的诗人与文本进行直接交流。相对来说,网络新媒体的出现让一个诗人的成长速度比起以往来说相对迅速多了,大大促进了诗歌传播的繁荣,而并非诗歌本身的繁荣。面对微信、微博等技术所带来的信息流通加速的时代,我不知道这种技术是使诗人们迷失在“美丽的新世界”,还是真正带来打破垄断的诗歌民主时代,进一步解放自身的束缚。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我总喜欢向后看一点,我并不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与诗歌的繁荣有必然的关系。比如中国历史上汉代造纸术、宋代的活字印刷术等划时代技术的革新,它们同样给诗歌的传播与交流带来重大的影响,回过头来看,它们的出现与诗歌的繁荣并没有多少内在的联系,诗歌的传播与交流的便捷与伟大诗歌的产生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很不幸,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我看到的是一个相反的景象,越来越多的诗人迷失在“自媒体”这个“美丽的新世界”。碎片化的阅读以及面对巨大的信息量,我们很多诗人丧失了分辨能力。面对“自媒体”这个“美丽的新世界”,在新技术面前,我们自己成为解放自己束缚的“独立者”,还是变为面对新技术的“从众者”?我是2001年开始写诗,如果以时间推算,应当属于网络一代诗人,我大约2003年才接触网络,在刚经历网络所带来的海量信息时,它带给了我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两三年后,我慢慢消失了这种激情,渐渐感觉面对海量信息时,我的分辨能力在消退,或者面对巨大量的诗歌,我渐渐有了无力感,甚至快要变成一个从众者,于是我开始写作《从众》这首诗。

在自媒体与新技术面前,我更关注的是新的网络词语的出现,或者区别于传统方式的文本的出现,这一切会不会形成文学的一种新的审美方式,新的文本方向?最初在面对网络新技术时,我个人对自媒体的传播没有那么关注。我偶然看到中国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分先锋诗人的“图像诗”,他们那些设计感十分强的诗在印刷体时代可能不那么灵动,也无法阐释自己的一些理念,倒是网络技术为他们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很不幸,这种探索在网络时代却很少见到,大家还是在以很传统的方式来面对自媒体等新技术。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有点守旧的艺术,它直接面对诗人的内心,人的本身,对外界新技术有些迟钝,这种迟钝倒让诗歌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纯粹性。如果翻开中国诗歌史更能说明这些问题。中国古诗在处理它们那一时代的新技术时,同样是显得十分缓慢,比如一些农业、手工业、印刷等新技术的出现,在这部分题材的处理上,虽然有一些咏物诗出现,但是很少有优秀的文本出现,能够流传下来经得起时间的依然是表达诗人内心的那部分。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媒体视域下的诗歌现状:繁华的媒介,落寞的文本,热闹的新闻,冷落的文学。很多时候面对这些常常令人悲观,就像今天,大家不辞千里来到福建相聚,讨论一些问题,但是在自媒体时代,我们讨论些什么具体说了些什么甚至连我们的主题是什么都不会有多少人关注,大家关注的是杨黎、马永波、道辉、陈卫、郑小琼等在福建漳浦聚会了,哪些人来了,哪些人没有来。很多时候,我们被迫在新闻中混成了一个个熟悉的人名,当这些人名越来越多,排成一大串时,或者当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越来越占据我们的朋友圈,甚至刷爆朋友圈时,我们误把这一切当作诗歌的繁荣了。我一直认为这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是悲剧的时代,而对于诗歌活动家与外交家来说是一个喜剧的时代,而自媒体似乎在加剧着这种悲喜剧。作为一个诗人,我更关注的是各位的诗歌与主张,比如杨黎的废话主义和他的诗歌《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我要用一种诗歌的方式……》等诗篇,道辉的新死亡诗派对诗歌的探索和他优秀的诗歌,马永波诗歌叙述技术中的主体性等,而并非其他。

无论是自媒体或者旧媒体,它们只是一种传播方式,而传播方式的改变,似乎与文学本身质量的好坏并无多大关系。

当代文学问题在我看来依然只是一个最为原始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文本上的纯粹,无论是科学技术主导下的传播媒介方式的改变,或者是资本主导下的市场走向的改变,抑或权力主导下的对于写作题材思想的侵蚀等等,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文学本身;而写作者会不会被这一切侵蚀、分解、打磨,我们的写作会不会这样被异化、奴役,它们会不会影响我们在文本中真实的表达——我们所坚持的文学也许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来保持对这一切的抵制,我们怎样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提供一些更为人性的世界观,这才是我们的文学所需要的。

4.诗歌散文欣赏复习第二单元整理 篇四

一、字音字形

滟滟(yàn)芳甸(diàn)似霰(xiàn)纤绳qiàn 纤尘(xiān)江畔(pàn)江浦(pǔ)扁舟(piān)砧板(zhēn)潇湘(xiāo)汀上(tīng)青枫浦(pǔ)捣衣砧(zhēn)扁舟(piān)碣石(jiã)栖隐处(qī)岩扉(fēi)瀛洲(yíng)剡溪(shàn)天台tāi谢公屐(jī)渌水(lù)殷岩泉(yǐn)鸾回车(luán)天暝míng 战栗lì D澹澹dàn 訇然hōng 青冥míng 天姥mǔ 霓虹ní 凤鸾luán 惊悸jì 恍忽huǎng东南坼(châ)戎马(róng)凭轩(xuān)垆边(lú)皓腕(hàowàn)辋川庄(wǎng)蒸藜(zhēng lí)东菑zī 军饷xiǎng 啼啭zhuàn 炊黍chuī shǔ 木槿jǐn 铜钲zhēng 西崦yān竹笋sǔn 姜夔kuí 榆关yú 聒噪guō 悲怆chuàng 荠麦jì 荸荠bíqí

二、文学文化常识

1.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水平一般。一首则是《春江花月夜》,是历代传诵的名篇。2.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与王维并称“王孟”。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语言瑰丽活泼,擅长乐府和绝句,许多诗成为千古绝唱。如《夜静思》《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4.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李白评价杜诗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有“三吏”“三别”分别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它代表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他的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5.韦庄,字端已,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他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叙事诗 《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与温庭筠其并称“温韦”,也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之一。

6.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其作品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以禅悟诗,故有“诗佛 ”之称。代表作有《观猎》《鸟鸣涧》《送元二使至安西》等。7.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有着极高的成就。倡导诗文革新 运动。著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等。与辛弃疾并誉为“韩柳”。并开创了 豪放词派。

8.姜夔,南宋词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善以健笔写柔情,风格清峻峭拔。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9.纳兰性德(1654-1685),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明珠之子。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词作后人汇辑本称《纳兰词》。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第二单元名句默写 《春江花月夜》

1.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了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6.“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7.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8.写出江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夜归鹿门歌》

1、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的诗句是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2、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的诗句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3、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的诗句是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梦游天姥吟留别》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天姥山高大的诗句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本文主旨和诗人高尚节操的诗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或李白的《梦游》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和“虎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6、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9、《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0、《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仙人们衣冠华丽,行为飘逸潇洒,降临人间的句子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1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由梦境转入现实后颇感失落的句子是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天姥山的雄伟气势的一番气象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1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天姥山洞外恐怖景象的诗句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登岳阳楼》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杜甫《登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的雄浑景象。

3、《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和《旅夜书怀》中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都形象地反映了他生前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4、《登岳阳楼》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岳阳楼真是幸运,有过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苍凉,也有过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豪情。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山水添色,使岳阳楼名震天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的诗句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2、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的诗句是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菩萨蛮》韦庄

1、描写江南风景之美的句子: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2、描写江南人物之美的句子: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3、抒发诗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的句子是: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忆江南》

1、《忆江南》白居易写江面如火江水如蓝的句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忆江南》中写在杭州的美好回忆的句子: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积雨辋川庄作》

1、《积雨辋川庄作》中王维用典来表达淡泊自然的心境的句子: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2、《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的句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旅夜书怀》

1.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2.《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两句,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的诗句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4.《旅夜书怀》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写诗人因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政治抱负,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旅夜书怀》中诗人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新城道中(其一)》

1.《新城道中(其一)》中描写野外远景的诗句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2.《新城道中(其一)》描写农家近景的诗句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扬州慢》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9、《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战后萧条之景。

5.黄鹤楼诗歌鉴赏(写写帮整理) 篇五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答案:

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各2分)

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B这句是写实)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答案: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6、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句?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昔人已辞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7、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篇六

魁梧狭隘(ài 老妪(yù 媲(pì美槐(huái树楼榭(xiè 堂倌(guān 珐琅(fàláng 城壕(háo 墙垣(yuán 画舫(fǎng 宽逾(yú百尺街衢(qú 嗜(shì好景(jǐng仰嬉戏诙谐

汉家寨

山坳(ào 褶(zhě皱风蚀(shí 狞恶(níng è 晕眩(yùn xuàn 脚踝倾(qīng斜蜃(shèn气嶙峋(lín xún 坐落砾(lì石白炽(chì 炫目屯垦(tún kěn 伫(zhù立贮(zhù藏储(chǔ藏矗(chù立汉家砦(zhài 俯瞰(kàn 严峻气概(gài 山麓(lù 马缰万顷(qǐng

特利尔的幽灵

鳞次栉(zhì比深邃沧桑橱窗斗笠剥削亘(gèn古汲(jí取留言簿(bù 冥冥(míng 损失殆尽摒(bìng除重蹈覆辙缥缈(飘渺 磕磕碰碰跋涉呕(ǒu心沥血

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 新纪元

发轫(rèn 蹂躏(róu lìn 销声匿迹鬼祟(suì 契(qì约差(chā强人意屈枉(wǎng 捉不住的鼬鼠

鼬(yòu鼠裹挟迷惘狩(shòu猎动辄(zhé千里藐视勾(钩心斗(dòu角谄(chǎn笑逃遁(dùn 荒诞无稽(jī 厮斗

眸(móu子一瞥(piē 蹙(cù眉波光粼粼雾霭袅袅(niǎo 绿毡(zhān 黛(dài色辩驳遐(xiá思手肘(zhǒu 遮蔽狡黠(xiá 双颊(jiá 挫(cuò折饶(ráo有趣味

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都江堰

都江堰(yàn 颓壁残垣惊悸(jì 稳稳当当邈(miǎo远废弛汩汩(gǔ 庇(bì护濡养灌溉修缮(shàn 卑(bēi处一隅(yú 炫耀骚动前兆(zhào 雍容大度踊跃喧嚣(xiāo 驯顺强悍众目睽睽(kuí 遴(lín选浚(jùn理长锸(c hā 玉玺(xǐ 铁戟(jǐ 圭臬(niè 韬略(tāo lüè 猜详怦(pēng然心动衮衮(gǔn诸公诘(jié问

Kissing the Fire(吻火 合欢树 琐事估量(liang 侥幸(jiǎo xìng 第四单元如真似幻的梦境 森林中的绅士

钦(qīn佩宛然掩蔽呻吟(shēn yín 懒散(lǎn sǎn 云霓

云霓(ní 薄(bò荷锭(dìng 港汊(chà 垂髫(tiáo 糠粞(xī 葛覃(tán 埃菲尔铁塔沉思

7.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篇七

一、选准教学“切入点”, 进一步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在高中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尤其是要选准切入点, 引导整个教学工作向着高效方向发展。首先, 教师要潜心研究考点, 可以结合各省市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诗歌鉴赏的考查范围与跨度很广, 涉及到诗、词、曲, 跨度从周代到清代, 选题范围较为广泛, 教师应当多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从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诗歌画面的想象、表达的技巧、思想情感的表露等考点的研究分析中, 提炼教学要点, 提升教学针对性。其次,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发挥出来, 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 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在提高诗歌鉴赏复习成效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强化对学生的科学记忆指导, 引导学生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来进行科学记忆, 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高的记忆与理解成效。

二、强化领悟“提升点”, 进一步夯实诗歌学习基础

在诗歌复习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着力于考点知识的记忆巩固, 还要注重从诗歌背景、原型意象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方面夯实学习基础, 为全面提升复习教学成效奠定坚实基础。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注重重现诗歌的背景, 让学生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古人说得好, “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学生要实现对诗歌内容与主题的深刻理解, 就必须要对世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之中所要体现出来的时代烙印进行全面的了解, 不同时代的诗人, 其作品之中所反映出来的内涵与情感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李白、杜甫与杜牧, 分别生活在盛唐时期、盛极转向衰败时期以及晚唐时期, 他们的作品中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不注重对诗人所处时代的了解研究, 是无法全面领悟作品内涵的。对于诗人个体而言, 自己的境遇、仕途等方面不同, 也对作品的风格烙上了鲜明的印记, 如同为唐代的三位诗人, 都写过有关蝉的诗, 正处于官场一帆风顺的虞世南写道:“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具有鲜明的得意之情;骆宾王身陷囹圄, 写道:“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从中可以体悟出患难之感;而李商隐仕途不顺则写道:“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从中可见牢骚之意。由此可以看出, 三首诗中都在咏蝉, 都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 但是自己所处境地、前途不同, 所言之志差别很大。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包括诗人的人生发展轨迹, 全面提高鉴赏领悟能力。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原型意象。古典诗歌内涵丰富, 许多事物是诗人笔下的常用意向, 如柳寓意送别, 菊寓意高洁、隐逸, 松代表顽强不屈, 梅代表高洁、刚强等,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指导点拨, 进一步提高学生领悟隐含情感的能力。另外, 教师在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还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诗人的语言特色, 如陶渊明的语言特色为平淡自然, 王维语言特色的的清新雅致, 王昌龄语言特色的雄健激昂等, 以此入手, 夯实基础, 为学生全面深入掌握诗歌情感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三、拓展能力“拓展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建设较为重要, 要突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启迪能力。首先, 要注重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古典诗歌鉴赏中, 除了要对诗歌背景、诗人情况、意向寓意等知识做到熟悉与掌握, 同时要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布局等方面知识有效掌握, 如抒情方式可以范围直接与间接两种抒情方式, 而其中间接抒情又可以细分为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不同方式, 从表现方式上可以细化为象征、反衬、对比、烘托等等, 从表现手法上可以分为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顶真、互文、借代以及对偶和通感等, 只有建构起系统的知识, 才能够全面提高鉴赏能力。其次, 要提高学生两种重要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分类答题能力, 诗歌鉴赏主要采取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等不同类型, 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答题的技巧, 如分析语言型的答题技巧可以归纳为:以诗歌中关键词揭示语言特色, 并选取诗歌之中的语句来对这种语言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并阐述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主旨, 通过技巧的掌握提高答题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诗评写作能力。

8.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篇八

【关键词】诗歌 景与情 手法 高考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古诗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也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如何才能轻松巧妙攻克高考诗歌鉴赏题?我觉得准确把握诗歌特点,抓住其景与情的关系,准确审题,明确答题的步骤,就能做到答案准确而不失分。

一、明确诗歌特点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清代李渔也曾说过:诗不过“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他的这些理论是对中国古诗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读懂古诗的关键所在,更可以作为攻克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指导思想。

二、正确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读懂诗歌

1.抓住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这样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也就很容易把握了。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考的是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有草、涧水、芳树、花、春山、鸟,这样就能知道诗歌的内容是描写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

又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的意象有阳光、江山、春风、花草、泥土、燕子、沙滩、鸳鸯,这样也能很快懂得诗歌描写的是明净绚丽的春景。

2.分析写景的技巧,把握诗歌手法

“诗言志”,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要鉴赏诗中的景,就需留意写景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也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绘声;还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明暗、虚实、香臭、酸甜、苦辣、冷暖等。留意了写景的技巧,也就准确把握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3.明确景与情的关系,把握诗歌情感

(1)从景与情的距离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缘情设景、融情于景、因景生情等。面对这么多的专业术语,我们的学生很容易被弄蒙,甚至有时连我们教师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就允许学生在考试时统言之“借景抒情”,不要去细分细说,免得弄巧成拙。

例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2)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例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三、利用诗歌景与情的关系,轻松攻克诗歌鉴赏题目

准确把握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诗歌内容、手法、情感,这样即使面对异彩纷呈的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也会觉得容易上手解决。

例如:2007年山东卷考的是徐兰的《出关》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题目:分析“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照应诗的最后一句,桃花是家乡温馨美好的景物,雪是塞外清冷生活的代表。作者通过两种景物的对比突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生活的厌倦。

这里考的是对比的艺术手法,但解决这个题目时却需要紧密围绕诗歌的景情关系来分析。

此外,江苏卷考查借景抒怀,浙江卷考查寓情于景,湖北卷考查对比。只要仔细分析,正确运用情景关系的相关术语这类题目就可以成功解决了。

高考中有不少题目要求再现诗歌描写的艺术场景、诗人的形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这类题目也要通过情景关系来解决。

例:2007年全国卷II考的是王维的《新晴野看》

新晴原野旷,纵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题目:说明尾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题目表面是要求分析场景,实际要结合诗人王维的形象才能正确答题。

这一联诗人描绘新晴之后农人忙于耕作的景象,这种热闹与前文中的静态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立于原野喜欢静观世象,但又在这一派生机中难以掩饰其喜悦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动景与静情形成对比,全诗也因此活了起来,布满了生命和生活的气味。

中国古诗数量众多,内容涉及面很广,理解的难度较大,而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类型多样,考生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紧抓诗歌的特点,准确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仔细审题,组织语言,运用模式,规范答题,就能自如地鉴赏写景抒情古诗,从容对待高考。

9.双语诗歌欣赏:穿越诗歌 篇九

丹尼丝·莱维尔托芙(Denise Levertov)是美国有重要影响的当代女诗人,1923年出生于英国伊尔福特。母亲是威尔士人;父亲是从德国移居英格兰的犹太人,后来在一间英国圣公会教堂担任神甫。莱维尔托芙自幼在家接受教育,五岁就立志成为作家。1947年与美国作家米切尔·古德曼(Mitchell Goodman)结婚后移居美国,二人后来离异。

穿越

Passage

by Denise Levertov/莱维尔托芙

The spirit that walked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s

Walks the meadow of long grass:

Green shines to silver where the spirit passes.

那曾在水面上运行的.灵

正走过没膝的草场:

那灵所到之处,绿草就发出银光。

Wind from the compass points, sun at meridian,

These are forms the spirit enters,

breath, ruach, light that is witness and by which we witness.

那自四面到临的风,天顶的太阳,

是这灵所进入的形体,

气息,圣灵,光,它的见证亦使我们见证。

The grasses numberless, bowing and rising, silently

Cry hosanna as the spirit

moves them and moves burnishing

无以计数的草,绵延拜倒起身,

默念着和散那,当这灵

在闪亮的运行中将它们触动

over and again upon mountain pastures

a day of spring, a needle’s eye

space and time are passing through like a swathe of silk.

一次,又一次,在山坡的草场,

在一个春日,一个针眼里,

10.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篇十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歌鉴赏

从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一)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二)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四)诗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三、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以上主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答题技巧几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谈论。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 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在平时的学习和高考中游刃有余。

11.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篇十一

一、对比手法

所谓的对比手法,就是用在语体的情感营构中,用辩证的手法,处理正反相对的概念的方式,以增强诗歌的张力,以强化诗人的某种情感、寓意、观念。刘频诗歌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如《站在一位少女殉情的大桥上》:

“目睹了一位少女高空旋转的侧影

死亡的芭蕾,古典爱情的凄美一跳

悠然闪过

一座大桥无法阻拦这梦的破碎和心的绝唱

一个人一生纯洁的泪水流向爱情

被一条河流将疼痛的盐份稀释得

不留一丝痕迹

一位少女内心的暴雨浇湿午夜的桥面

现在,我站在一个生命坠落的位置

看见一辆辆汽车轰鸣而过

在轻佻的夜色中朝着发光的地方冲去

一座大桥跨过现实主义的河岸

它更适合于喝完夜茶的情人散步

而那些香水味的爱情折叠在钱夹里

轻盈从容地走过了这座大桥”

诗中的“死亡的芭蕾,古典爱情的凄美一跳”中的偏正短语搭配,就是对比手法,“死亡”与“芭蕾”,“芭蕾”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是代表正面、积极的美,“古典爱情”与“凄美”,“古典爱情”本是美好,而又怎能和“凄美”搭配 ;整首诗又是在营造一种强烈的对比氛围,“现实主义的河岸”、“喝完夜茶的情人”、“轻佻”、“轻盈从容”等又和殉情少女“纯洁”的、“破碎的心”形成鲜明对比。

又如《一个人踽踽走过黄昏的十里长堤》一诗中通过一个人走十里长堤,而巧妙地把这个人分成了少年和老年两时期,反映了一个人一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及心理变化,感叹岁月的无情。老年时“一张新药说明书”和少年时“春意盎然的信”形成对比,烘衬显得更加意蕴深邃。又如《反义词练习》中诗人罗列一系列反义词,“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动”、“爱情”与“仇恨”等通过词义来形成对比,来达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一种万事都具两面性的哲学精神。

二、逆向思维手法

刘频认为写诗要“想象,还要力求新颖、独特、有审美力度。”因此,他在继承多家诗学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这就是巧妙运用逆向思维手法。如《把钟声赶回一口铜钟》中的几句 :

“一波波钟声,继续在烦热的空气中消失

贮藏在一口古钟里的钟声愈来愈少

必须把钟声赶回铜,赶回那精美高贵的工艺

就像把滚烫的血,逼回内心

在喧噪的风里

必须让一口铜钟经得起外力的一次次撞击

在一次次撞击中

依然保持铜的缄默和自尊”

诗中从题目就可知十分吸引人之处,诗人要“钟声”回到“铜钟”是一种有悖客观规律的思维,作者在这里是要表达一切回归平静的思想。

又如《反镜头》:

“镜头一 :

一个警察似乎在练习倒车技术,从爆炸现场

慢慢地,一直倒车到郊区,他要回到那儿继续打网球 ;

镜头二 :

一颗射向玻璃幕墙的子弹,很抒情地,退了

回来

退回到黑暗中一支狙击步枪冰凉的枪管里 ;

镜头三 :

一个精神病患者,散漫地,返回到五年前的

海滨

那时他还没发病,一脸英俊,在黄昏的沙滩上和梅莎

久久亲吻。

——哦,他说他喜欢用反镜头看一部美国枪战片

让时间在反向运动里重构这个世界。喏,办法很简单,

只需在影碟机遥控器上轻轻按下‘慢退’键”。

这首诗则表现得更为形象,诗人的逆向思维在这首诗中得到更好的阐述,犹如按下“慢退”键,一切要往后退,诗人用其特到的、灵敏的诗人嗅觉,从这里捕捉到了诗的意韵。

《夏季的11次空间跳跃》“如何照亮光明内部的黑暗 /如何将玫瑰香水还原为玫瑰 / 如何从一只水龙头开始 / 沿着弯弯的水管 / 找到那夏天的河源”中的“玫瑰香水还原为玫瑰”、从“一只水龙头”找回“河源”是同样运用了逆向思维手法,同样,诗《钢琴高音师》中的“他把医生赶走 / 把园丁从花蕊中赎回”,《那摩河上即景》中的“河坐在一条船上 / 船坐在一块石头上 / 有人在河边上诵经文 / 木鱼飞快敲着一只手”,《老电影拷贝仓库》中的“那夕照缓然放大的孤独,把一个人的背影 / 从有声逼回默片,从彩色逼回黑白”,《巴黎香水》中的“而花园中的春天已开始萎谢 / 无力将一瓶玫瑰香水还原为玫瑰”等等,也是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

三、象征手法

刘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诗大部分是以生活中所见一个物品、一种植物、一只动物、一部电影等为诗的题目,然后在一个诗里铺排若干表面上描述这个似无关联的事物。但实际上这些事物都有其深刻的寓意,这是刘频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1976年的红薯》:

“我知道,一年就这些了

1976年的红薯

走了30里夜路

被大哥从肩上

狠狠摔到了地下

嘭的一声,浮起一片灰尘

在昏暗的灯光下

我看见知识

从一个青年黧黑的脸庞消失

很多年后

那嘭的一声,还在我的诗里震荡

1976年的一袋红薯

沉重,忧伤,经得起摔打”

这首诗中的“1976年的红薯”,则是象征一段特殊的历史情境,“红薯”在这里是一个载体,承载那些日子的艰辛,那段历史的沉重,以及那段历史的坚韧。

比如《香皂》:

“亲爱的,你的爱

就像一块香皂——光洁,小巧

在爱情的身体和时间的流水之间

轻轻洗沐着,散发出兰花的清香

它越洗越小,在岁月里

缓慢地耗尽全部的芬芳”

诗人以“香皂”,象征着“爱”,一开始的爱是浓郁芳香的,然而随着时间流走,它会越加芬芳,而最后是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这和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出一辙,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爱的忠贞不渝之情。

《阿尔巴尼亚香烟》也是如此,诗人用“阿尔巴尼亚香烟”,象征那段历史,象征人类发展的历史学科本身,还有文学,包括诗歌。这首诗挑起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身体中最重要的一根筋,这根筋足以散发出诗人强烈的历史意识,而这种意识已经牢牢印刻在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的脑海中,无法挥去。

四、语言陌生化的手法

刘频的诗歌中,也有部分诗歌使用了陌生化的形式,在言语上避免常规的语法规则,对诗意语言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富有个性化的诗歌,加上诗人成熟的心智,品茶式地咂摸生活,很多诗句在精心安排下,呈现出出非同一般的韵味,体现出较强的个人化的写作技艺。

首先,刘频的诗歌中喜欢把日常生活语言中不能搭配、不合逻辑的词语按照他的审美视角进行重新组合。例如《夏天的美渐渐变小》中的“夏天的美渐渐变小 / 金属也矮了下来”,“夏天的美”照理是用“多”或“少”来形容,而诗人出奇新意地用“小”来形容,意味不变,却更显形象,把“夏天的美”看作一个空间、一个物体,一个容易感知的物体。《夏季的11次空间跳跃》中的“在空气中提炼黄金 / 从黄金中提炼青春 / 夏天传递的姿势使秋天提早成熟”,诗中的“空气”怎能“提炼黄金”,“黄金”又怎么能“提炼青春”,这样搭配,是为表达从粗糙中提炼精华的思想而服务,其中用了递进手法,诗性十足。而“秋天”与“成熟”搭配,则是跨了一层思想,“秋天”里的果实才与“成熟”搭配,但“秋天”与“成熟”搭配,又恰如人意。又如《芭蕾》这首诗,当时评价较高,其中也得益于想象、语言的新颖、独特,如“从春天里救出花朵 / 从镜子里救出美”,诗人在这里是一种特显个人化的写作,拟人式地把“花朵”与“美”看成是“春天”与“镜子”的俘虏,显得生动,与画面感。还有《我在杭州的哀愁》中的“春天就急不耐脱掉了内衣”,诗人把夏天比喻成春天脱掉内衣,在突兀感之余,又似乎合情合理,诗人为表达对生活的敏锐和惊奇,增加了语言的张力和弹性,而使用不合逻辑的组合与搭配,使家喻户晓的字取得新义。又如《清早起来,看到真理》这首诗中“‘真理!’/‘看,真理!’/……/ 就像一群孩子一抬头看见一架飞机”这里作者把“真理”比作“飞机”, 将那些无形的某些抽象事物“真理”,以孩子的角度,看成是的具体的事物,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晦涩难解的“真理”变得清楚明了,另一方面营造出充满童真趣味的意境。又如《拯救》中的“从窗外口瞭望远处的大海/ 我看到翻腾的海面上 / 到处是落水的少年 / 我用望远镜把惊恐的孩子们 / 向我拉 ,再拉近 / 让他们一个个爬进我的窗口”,诗中一个夸张的手法,诗人用孩子天真的想法,拉近望远镜去救落水少年,让诗中充满童真的意味,也有一种科幻的效果,新奇而不落俗套。

上一篇:2006-2010年路政工作汇报-新下一篇:六盘水市明确2010年煤炭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