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2024-07-01

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精选11篇)

1.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一

围绕“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题

努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蓬安县人民医院肖向华

我院现有党员134人,成立7个党支部,党员数占职工总数的30%。充分发挥支部和党员在医疗活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是我院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我们确定了“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工作思路。根据院行政提出的重点工作任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通过努力,顺利实现了各项工作目标,医院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成效显著。

一、以抓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战斗力 党委班子成员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水平、领导能力,坚持做到模范执行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干实事。党委、行政班子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精诚团结,凡遇重大事项坚持集体研究决策,不搞个人主义。

我们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发挥各党支部在医疗服务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开展评选先进支部、创建“四强”支部和“党员示范岗”活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把学习党章、认真履行党员权利、义务作为提高党员素质的重点内容,要求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起好模范作用,树立良好形象。

在组织发展工作上,我们始终把对年轻职工的培养作为实现医院未来兴旺发达的大事来抓,医院近几年每年都有20余名新进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尽心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院党委委员主动找他们谈心,各支部认真做好培养考察工作,业务科室对他们采取强化读书学习来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近三年先后有22名大学毕业生申请加入了党组织,给党组织增加了新鲜血液。

二、做深入细致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文明、和谐氛围形成我们在组织党员、职工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重点结合医疗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进行教育;集中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狠抓医院管理年活动。去年

针对修建业务新区问题,全院出现了很大争议和不同意见,我们结合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院开展了“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我该怎么办”的大讨论,经过一个月的学习讨论,90%的职工转变了观念,形成了全院上下希望医院加快发展、盼医院加快发展的一致愿望。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协调和化解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纠纷和矛盾。职工出现思想表现不稳定、工作、家庭和医患关系方面的问题和苗头时,所在科室、支部及时做工作,近两年共解决和协调职工反映的问题共4起。

我们坚持把为职工办实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在近年医院面临药品经营利润大幅下降的形势下,我们通过抓服务、讲信誉吸引病员就诊,增加经济效益,保证了职工工资、离退休费的及时发放和缴纳各种保险,使大家对医院产有了较强的凝聚力。

我们坚持把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精神文明、医德医风等纳入政治学习及考核内容,要求医务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处处都要为广大患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

三、以抓党风廉政建设,促进行风不断好转

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列为党委工作目标,院党政班子经常研究分析廉政建设工作,经常开展自查。院主要领导经常在各种会上结合医疗、检查、用药、物品采购、财务管理等相关问题,要求医务人员禁止一切违纪违规行为,做到警钟长鸣。

制订和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每一位领导分管联系一个支部和片区,实行分工负责,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以身作则,不得利用职权及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加强内外监督和增强透明度,医院重大问题和重大经济开支每季度都要通过专栏向院内外公开。

定期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把行风建设与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结合起来,并开展自查自纠,促进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以抓文明创建工作不放松,促进健康和谐环境我们认真结合“为民健康,从我做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开展工作。并建立了医院诚信服务评价制度,院党政把开展诚信服务作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

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贯彻落实,要求每个职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树立诚信服务意识,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处处讲文明,讲诚信。

在全院推行文明服务、诚实守信,接待病人使用规范的文明用语,诊疗过程中强化“合理检查、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尊重患者,维护病员利益,抵制不正之风。

医院是一个社会服务窗口,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我们将在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医院新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决心为广大伤病员创造一个更加优良的就医环境而努力。

二00九年六月

2.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二

1 创新党建工作理念, 使党建工作服务于科室改革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新形势下, 要创新理念, 将党的建设融入科室的发展大计, 用党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作风指导科室改革。努力使党建工作服务于科室改革的不断深化, 同时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监督保证、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确保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使党建工作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

科学谋划党建工作, 服务科室中心任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自觉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科学谋划科室党建工作, 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理清科室发展思路, 自觉把党建工作融入科室中心工作, 使党建工作与科室其他工作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做到中心工作强调什么, 党建工作突出什么;中心工作需要什么, 党建工作就保障什么;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 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坚持以人为本, 凝心聚力确保科室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党建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病人为本和以职工为本, 加强人文关怀, 体现到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基层党支部和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多渠道、多视角发现和启用人才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增强广大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 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室改革和发展的工作中去。

以和谐为前提, 促进科室全面协调、健康发展。要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稳定环境, 必须妥善处理好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做到围绕中心点防止自转, 明确立足点防止乱转, 找准结合点防止空转, 认清共同点防止独转;妥善处理好同级党组织与业务部门的关系, 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关系, 做到上下左右目标同向、思想同心、工作同步;妥善处理好基层党建工作各个环节的关系, 使每个环节互为补充, 相互促进, 协调运转。对于基础性的工作, 坚持常抓不懈, 扎实推进, 在发展中求突破;对于客观存在的工作难点、薄弱环节, 坚持有效应对, 开拓创新, 以实践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使基层党建工作与时俱进, 充满生机, 蓬勃发展。

2 创新党建工作策略, 促进党建与科室工作的融合

构建与医院发展模式相协调的科室党建工作格局, 不能把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简单定位在抓一般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而要用新的思维, 明确科室党建工作的基本属性就是服务。认清卫生改革形势, 服务于科室中心工作, 增强党员和党组织参与服务的自觉性。

突出党建的引领作用, 推进科室目标的实现。从科室管理实践看,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才能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质量为核心, 才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这是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科室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科室的中心任务, 把握正确的行动方向, 为推进科室各项工作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突出党建的引领作用, 推进科室目标的实现。正确理解党建工作与科室工作的辨证关系, 多方探索党建工作与科室工作全方位的紧密结合, 围绕“以病人为中心, 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 不断创新党建模式。以科室工作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 将科室工作的目标、措施纳入基层党支部计划, 通过“一课三会”共同研究、剖析, 共商破解对策, 确保党务工作与科室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

突出党建服务作用, 推进科室工作发展。党组织要抓住业务技术、服务质量、队伍建设中的难点、薄弱点以及患者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作为党支部工作的突破点。从政治思想教育入手, 统一认识。倡导爱岗敬业, 加强责任意识, 树立集体荣辱观, 奠定推进工作发展思想基础。以建章立制为抓手, 服务于中心工作的机制建设, 以干部管理为重点, 服务于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调研机制, 通过调研出思路, 通过分析出对策, 通过改进出成果, 使得基层党建工作变被动、抽象、无为的服务为主动、具体、有为的服务。

坚定科学发展方向, 突出党建保障作用。基层党支部在科室工作决策中, 发挥参与作用, 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方面发挥监督作用, 在维护医院权益方面发挥协调作用, 在处理好各部门及职工关系方面发挥领导和凝聚作用。基层党支部要加强对班子成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成效以及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监督。建立“教育、制度、管理、查究”并举的长效机制, 实行基层组织的自查、互查,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推动党建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创新活动载体, 提升党建工作的动力

载体的创新是新时期激发党建工作活力, 实现党建工作目标, 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的有效手段。创新党建载体, 丰富党建活动, 不仅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目标和要求鲜明地反映出来, 而且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思想、智慧和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 实行正确的导向, 形成浓烈的氛围, 为医院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创新文化建设载体, 引领核心价值观。党建本身离不开文化, 先进文化是党建的灵魂。医院文化是医院立院理念、办院体制、兴院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价值观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在创新文化建设载体中, 树立“文化凝聚力量, 文化提升形象, 文化推进党建”理念, 科室党支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大力弘扬“对工作极端负责, 对人民极端热忱,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 着力开展制度文化建设, 使良好的理念拥有一个规范的操作平台。利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优势, 积极营造健康的科室文化氛围。

创新党员活动载体, 保持党员先进性。围绕保持党员先进性,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目标, 加强活动载体建设。推进“强基工程”,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科室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诚信服务、优质服务、品牌服务、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科技创新等为主题的活动, 努力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引导党员把先行性体现在比学习、比服务、比创新、比贡献中, 提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建立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长效激励机制, 激发党员干部奋勇争先的积极性,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创新学习型组织载体,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强化思想建设作为科室党建的根本。开展党建理论的学习研讨, 理论联系实践, 经常性地组织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开展调研, 将调研收集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难点、热点问题, 带到理论学习中加以研究、探讨, 统一思想认识, 为科室的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学业务、学技术、学管理, 真正做到专有所长、业有所精,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学习法律法规, 增强法制观念, 不断提高自身法律意识, 把组织学习与科室的改革发展、治理创新的实践结合起来,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和驾驭科室发展的能力。

3.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三

摘要: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而且在于全体职工较高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管理水平。准备大队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强化推行自主管理,以实现了"管而不死、放而不乱"的目的。本文简单阐述了自主管理的内涵和意义,并对准备大队的自主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探讨、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关键词:自主管理;以人为本

1 自主管理的现状

准备大队下设六个基层队,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工作性质各有特色,自主管理开展情况大致相同,总结归纳出当前所处的管理现状。

1.1自主管理现状

各基层队结合大队相关管理制度及自身实际,自主制定了部分管理制度。包括《勞动纪律管理规定》、《设备监督检查管理奖惩办法》、《质量考核细则》、《节能管理规定》、《班组对标排名管理办法》等,与大队制定的制度做到无缝衔接,全面覆盖安全、生产、质量、经营等各个方面。近年来,各基层队在经历了严格的制度管理过程后,各项管理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各项制度内容被职工认可并遵守。

1.2 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主管理的内容包含基层队、班组、个人三个层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基层队层面的自主管理已经开始起步,班组和个人层面的自主管理尚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真正的开展起来。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2.1 组织结构不够扁平化

目前大队的工作千头万绪,每项工作上至领导、机关组室,下至基层干部、班组长,牵连甚广,负责人繁多,实际工作起来,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恰恰是阻碍自主管理顺利推行的原因之一。自主管理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应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下面的操作层,中间层次要少。这样的体制才能保证上下级的有效沟通,下层才能直接体会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上层也能了解到下层的动态,单位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持久的创造力。

1.2.2 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自主管理的原则是群众参与、全员参加。目前部分职工仍留恋于消极的被动管理,存在着消极的“等、靠、要”的思想和做法,这是自主管理最大的瓶颈和制约,是开展自主管理和各项载体活动的阻力。推行自主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坚决遏制这部分人的“等、靠、要”思想,打造硬朗的思想作风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带领大家将工作做得更好,有效减少扯皮、内耗和矛盾,与自主化管理相互呼应,这是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和使命意识的思想。

1.2.3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和组织体系

自主管理绝非对现有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的“杂烩”式的组合和拼接,是协调、有序地结构体系。自主管理有其要达到的目标,有为确保目标实现的方法、途径、步骤实施,需要引导、营造环境,并进行各项基础工作评价、考核,提高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实行有序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对产生的有效地工作方法要进行强化,并且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完善激励机制。激励环节缺失、激励手段简单,形成的是机械的、单调的而且是被动的行为,可能使自主管理徒有其名。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为推行自主管理提供推力。

2、提升自主管理所需要加强几点措施

2.1、推行职工自主管理,构建灵活配套的运行机制

2.1.1建立完备的责任机制。严格贯彻管理只有一个责任人原则,即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点的管理,只有一个人全面负责,每个点都是一个责任点,管理工作时时、处处都有责任人,消除管理的"死角"和"盲区"。无论是干部还是职工,都有明确的管理责任区、岗位标准和考核目标,在责任区内按照总体管理要求,自主地实施、调整管理措施。

2.1.2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一是完善标准约束。职工的自主管理,必须有相应的标准来规范。每个岗位都制定详细的工作标准,岗位职工自主管理,必须严格在岗位标准的范围之内进行。二是严明纪律约束。把职工的自主管理,严格限制在纪律和道德规范的范围之内。三是落实规程约束。职工自主管理要严格按照岗位安全规程、设备规程、进行管理或操作,并在不违反规程的前提下,自主提高管理水平。四是明确目标约束。按照大队的发展目标,每个岗位都明确了目标任务,包括劳务创收、成本等内容,职工按照目标要求,自主研究、改进岗位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

2.1.3、建立健全符合自主管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企业活的灵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使企业的目标,各项规章制度等被员工认可并愿意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这是推行自主管理的基础,否则自主管理无从谈起。这就要求必须根据大队实际和发展需求,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要包括大队长远发展目标和中期、近期发展目标,以此引导各自主管理单元的工作方向,并在职工中营造一种人情味与亲和力,引起职工的共鸣,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当大队文化理念形成与职工共同的价值观时,职工就会自觉遵守与维护,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2.1.4建立科学有效并符合自主管理的绩效考核。

有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是自主管理成功的保证。成功的自主管理必须辅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首先,大队应设立绩效负责部门,制定先进的绩效考核办法,定期对自主管理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要注意自主管理单元的自主考核与绩效负责部门的考核有效结合,使绩效考核成为自主管理单元的自觉行动,避免考核冲突;其次,绩效负责部门要加强绩效考核总结,对先进的自主管理方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推广。通过总结,不断完善引导自主管理的目标体系,持续改进自主管理,不断提升自主管理水平;第三,要将自主管理的绩效目标及考核结果与自主管理单元的切身利益挂钩,实施有效的激励。

2.1.5对职工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培训。

职工的素质水平是推行自主管理的条件之一,高素质的职工对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有较深层次的认识,也能敏锐地捕捉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和对策也会更科学和有效。因此要不断加强对职工教育与培训,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要求基层队每月组织培训不少于2次,培训方式上,理论上采取以业余学习、集中培训、个别辅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在大队层面上,继续开展机关大讲堂活动,使每个职工都具备一定的领导艺术和管理才干,为自主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奠定基础。

3结束语

4.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四

西兰乡位于罗源县西部山区,面积78.4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5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194户13966人,耕地面积16760亩。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确保了农村安定稳定。根据县纪委工作部署,我乡着力加大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力度,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农村“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会计委托代理中心、资产资源管理中心、招投标服务中心,有效规范乡村两级在物资采购、工程建设、产权交易等领域的投招标活动,有效规范村级财务收支,防止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有力推进了源头防腐工作,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基层和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招投标制度建设:

1、规范乡村招投标委托代理的组织建设。一是加强领导,2008年9月成立以党委副书记为主任,纪检、司法、经管、村建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乡村招投标委托代理中心。二是硬件建设。落实一间办公室,一间会议室,相关制度上墙公示,已配备一台电脑。三是签订协议,在坚持集体财产所有权收益权和决策权不变的前提下,签订《招投标委托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纪责任,保证代理的合法性。四是制度建设。乡招投标委托办公室制定并上墙了《招投标工作程序》、招标会场纪律等制度。

12、规范乡村招投标委托代理有序运作。一是严格“范围关”,对乡村两级使用国有、集体资金、单项金额在5000元以上或批量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物资采购,造价5万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乡村两级房屋、设备等集体资产所有权或经营权转让或出租,进入乡“委托中心”实行统一招投标。二是把好“审核关”,对进入乡“委托中心”运作项目规定了“四道”严格程序:①提出事项,确定标的。②申请委托,组织审查。③发布公告,组织开标。④结果公示,签订合同。对招标结果进行公示确定中标人。三是落实“监督关”,针对当前招投标工作的实际,着重对标前、标中、标后的监督管理,制定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做到动作合法、程序合理、结果合情,真正体现公正、公开原则,增强了透明度,减少了随意性,杜绝了暗箱操作的隐患,促进了廉洁自律行为。

3、主要成效。2008年9月至今,我乡招投标委托代理中心共

受理西兰村自然村道、石别下村农村文体公园绿化工程建设等招投标15场次,总标的达到245万元,节约了集体资金,降低了工程造价。

二、村财委托代理工作:

1、精心组织,健全管理。2008年9月按照县纪委部署,我乡

成立了以副乡长为组长的村财委托代理中心,在几年来开展村帐委托代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深入运作,规范管理。通过县人事局考录1名代理记账员持证上岗,引进专业财务管理软件,全部实行电算化管理。在业务处理上,严格按照《会计法》等法律法规操作,在资产、资源的管理和处置方面,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价值评估、招投标。相关文书、合同严格按照规范制发、签订,并由专人实行档案化管理。在监管服务过程中,中心工作人员严格按程序办事,对不符合法律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资产运营、资源开发等业务予以纠正或拒绝办理。至目前,乡村财委托代理办公室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村财得到有效监管,杜绝了村干部在使用村财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减少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2、规范实施,有效运作。一是各村与乡签订委托手续。二

是各村取消村会计、出纳,只设一名报账员,负责“三资”报账工作。三是各村取消账户,设立统一的银行账户。银行预留印鉴章由村账委托代理中心统一保管,按“一村一账”核算并纳入电算化管理。乡“三资”监管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对村集体“三资”使用、运作、开发等情况的审核、指导、监督。对于1000元以上和支出必须经村两委会议通过。进一步提升村财务管理的质量,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依据,有效减少由于往来款引发的呆账、坏账和村的非生产性开支,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村集体经济的扩大再生产上,最大限度地避免村的闲置、流失、浪费,解除群众对村干部的疑虑和误会,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3、完善制度,初见成效。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我们制订了《西兰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度,确保村账委托代理制的有效运行,每月1-10日为报帐员报帐时间。自推行“村账委托代理制”以来,村级财务公开更加及时,民主

管理更加规范,提高了各村财务收支的透明度。

4、村帐乡管,初见成效。通过实行村帐委托乡管代理制,一

方面促进了村干部廉政建设,把村集体财务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并及时上报县经管站。及时公开各村收支情况,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干部大手大脚乱花公家钱财的现象,杜绝乱开支、变相开支、借项目开支等以权谋私问题,有效地控制了公款私存,白条抵库、现金坐支坐收超限额及贪占挪用公款等行为,提高了各村财务收支的透明度。另一方面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强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去年以来,村帐委托代理中心通过审核把关退回各村不规范票据12笔,金额0.45万元。

三、集体资产监管工作:

按照县纪委的统一部署,我乡于2008年9月成立的以党委副

书记为组长的资金资源监管中心,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对辖区17个行政村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做到摸清底数,严格审核锁定旧债,核实新增债务,建立债务台帐和固定资产台帐管理制度和监控体系,全乡17个村共核实上报债务180多万元,目前已经化解债务48.76万元,并分别分类输入电脑计算机,建立相关数据库,17个行政村均建立资产台帐。

四、存在问题:

在“三资”管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

1、个别村存在白条抵库现象;

2、村理财小组作用有待加强。

3、村帐委托代理记帐员只配备1人,人员少,工作量大,2009

年的凭证刚录入完成,相关账本还在装订与完善中。

乡“三资”监管服务制度实行几年来的经验表明,推行村“三

资”监管服务制,让群众对集体的资源、资产、资金放心、安心,将对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资”监管服务中心的建立,让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到位,财务收支更加规范、资产、资源处置更加得当,达到增收节支目的,也有效地解决了过去许多村集体在财务收支、资产承包拍卖、工程发包时,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公开不到位,监督乏力的问题,消除了群众对村干部的不信任,避免发生因“三资”问题而引发群众上访、越级上访等现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我乡“三资”管理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创新阶段,不同程度

5.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 篇五

通过参加“**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北京大学研修班”,个人感到受益颇丰,开阔思路,启发思考,就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谈点想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正在转型发展,治理方式也要变化。回顾乡村治理方式经历三个阶段:

1954年9月,颁布政社合一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2年之后,人民公社调整并确立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

1982年,用宪法确立了乡镇村治理模式,设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这种农村基层组织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乡村治理期待转型。

目前的村两委承担了整个村庄的政治、经济、社会职能,简单的治理体制与面临多元结构转变的村庄,已经不相匹配。传统治理模式之困主要表现:体制单一与事务多元的冲突;体制固化与村庄变化的摩擦;治理形式与村民理念的断裂。

乡村治理转型趋势:一是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转化刚性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共同利益促进群体合作。二是构造多元治理体系,弥补体制单一不足。培育社会组织,弥补单一治理体制不足,缓和村民与村庄治理的矛盾。积极发展民主,民主决议制度要成为满足村庄多元治理的一种渠道。加强党的领导,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三是注重乡村治理文化,解决“失根”危机。当前,以“失根”为表现的农村文化危机日益凸显,严重干扰了乡村有序治理。重塑乡村治理文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宣扬“服务型”治理理念,搭建“服务型”治理文化培养平台,特别是搭建好村民决议平台。

6.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六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统一战线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独特优势,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国县委统战部扎实开展基层统战工作,广泛凝聚统战成员政治共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积极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发挥统战优势,积极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1、落实政策,改善环境。自县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以来,基层统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极大提升。2008年以来,县委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统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123”工程进一步加强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等4个统战工作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工作范围和主要任务,为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以落实统战政策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解决基层统战办公阵地、办公经费和办公设施问题,为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造条件。据统计,全县近三年来投入基层基础建设经费达多120万元,建立乡镇、县直部门统战活动室122个(其中乡镇49个、县直部门31个、社区42个);县委统战部统配备了一辆工作用车,工作经费、电脑、传真机等设备均得到了增加和增补,办公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保证了全县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健全网络,延长手臂。把健全组织网络作为创新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积极争取,对乡镇、县直部门统战工作力量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截止今年5月底,全县乡镇(街道)已配备专(兼)职统战委员49人、专职统战信息联络员49人;县直属部门和单位配备统战委员31名,社区配备统战工作联络员42名。

建立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统战工作网络体系,确保了基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网络化、常态化和日常工作的全覆盖。在完善县、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统战工作网络的基础上,积极搭建活动载体,延长社会管理手臂,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全县组建基层商会、知联会、统一战线乡土人才联谊会、台属联谊会等具有统战性质的基层社会组织15个,新建各类统战服务基地8个。

(三)、发挥作用,整合力量。一是发挥平台作用。结合以“一条计策谋发展、一篇文章论发展、一场访谈话发展、一次竞赛促发展、一台演出颂发展”的“五一个”活动,组织统战干部、党外代表人士、党外知识分子人士展开深入调研,上报调研文章13篇、意见和建议50余条;以“深入沉下去、融洽干群情,做深做细做好群众工作”活动为载体,组织统战干部、党外干部、党外知识分子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联系帮扶群众工作,采取“一助一”方式,与1686户2000余名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扶慰问现金物质达20余万元;组织开展“民企联村,共促发展”活动,促进9家非公有制企业与农村达成共建关系,投资多3000万元、共建项目11个;配合县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等涉农部门的党外科技人员,组成“阳光培训团”,深入全县49个乡镇,为返乡民工创业提供服务,培训返乡农民工12600余人,发放各种资料36600份,确定创业致富项目18个;注重发挥统战成员经济资源丰富的优势,与社区签订了就业安置协议,主动提供就业岗位优先照顾社区内的4050人员、残疾人家属等弱势群体就业,开展了4050人员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三年来,共举办民营企业招聘会6场次,提供1360余个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全县统一战线配合相关部门引进投资项目21个,合同金额达

3.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的经济建设。二是发挥引领作用。发挥统战优势,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投身新农村建设、创办产业园区,县诺水米业公司、诺水粮油工业公司建立了以优质稻、油菜为主的粮油生产基地35个,鸿盛食品公司、天仙食品公司建立了以生猪、黄羊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基地30个,山霸王公

司、光泰科技公司等建立了以银耳、木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12个,金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罗村茶业公司建立了优质茶叶生产基地8个,梁山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德富隆实业公司建立了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12个;组织和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据统计,在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我县去年“7·17”、“7·24”及今年“7·6”洪涝灾害中,全县统战干部、统战成员为灾区捐款捐物600余万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三是发挥协调作用。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党外代表人士、信教人员、港澳台胞眷属和少数民族群众为重点,在12个中心乡镇和6个边远乡镇建立工作联系点,建立了“统战惠民帮扶中心”,开设统战便民窗口,采取“一站式”、“结对式”、“登门式”的办法,为辖区群众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农技指导、手续办结和纠纷调解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共受理民族、宗教、对台等信访案件45件,接访群众380多人次;将民族宗教工作与促进社会和谐相结合,不断深化“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各宗教团体、宗教界人士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扎实开展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打造少数民族聚居村建设为重点,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上学、就医、行路、饮水等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强民族沟通,促进了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保障了民族宗教力量。四是发挥载体作用。全县12个一类乡镇建起“统战委员之家”,组织统战成员深入小区楼院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普法知识,开展“文明楼院”、“平安街巷”创建工作,吸收了一批统战成员担任社区信访稳控信息员及社区治安联防队队员,配合辖区相关部门,整治骑门摊点和沿街叫卖,形成了治安防范整体联动,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同时,由统战成员为主的20余支治安联防队、红白理事会、腰鼓宣传队等,三年来为乡镇街道门市开业吉庆献艺1358次,红白理事会为居民和单位料理红白喜事628件,丰富了文艺生活,维护了群众利益,和谐了邻里关系,展现了统战风采。

四是完善机制,增强合力。在坚持原有一些工作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乡镇(社区)统战的规范化管理,相继建立了乡镇(社区)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乡镇党政领导联系交友制度、统战委员职责及工作制度、乡镇(社区)统战工作目标管理制度、乡镇(社区)统战工作例会制度、乡镇工商联工作制度、统战理论学习制度及区域性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和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机制,同时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建立了学习培训、情况通报、建言登记和领导干部联系等制度,有效推进了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与些同时,将统战工作列入乡镇、县直部门目标任务,完善了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与县委组织部门、县委宣传部门、群团部门以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增强了基层统战工作的合力,为创新全县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新形势下,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我县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党组织对统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统战观念淡薄,存在重经济、轻党务、党务之中轻统战的现象;一些统战工作人员对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深入调研不够,对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认识模糊,找不着抓手。

2、工作进展失衡。由于县级与乡镇(社区)在统战力量、办公经费和阵地建设等方面差距明显,基层基础薄弱,致使两极分化严重,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同时乡镇之间、社区之间的工作进展也极不平衡。

3、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影响和制约基层统战工作的体制障碍有待突破,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考核评价标准和体系有待完善;社会创新意识不强,激励引导创新措施不配套,县、乡镇、村居(社区)三级统战工作网络还不能充分发挥互动作用。

三、下一步,对做好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目标凝聚强大力量。这与统一战线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根本任务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总结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特殊规律,准确把握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功能定位、对象重点、方式载体,努力形成推进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合力,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兴国县统战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创新社会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思想认识,在落实统战政策上下功夫

推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要结合贯彻落实各级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统战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对统战工作的认识,通过争取领导、争取政策,在办公条件、人员经费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努力形成“党政重视、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基层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中情况复杂、任务繁重,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套科学的工作机制。要注意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等,确保基层统战组织的高效正常运转。

2、抓活动载体,在打造品牌亮点上下功夫。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各级统战部门的社会责任。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统战,抓好统战促发展”的工作理念,科学确立活动载体,充分发挥优势作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打造“同心·兴国”品牌,为兴国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要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统战干部、统战成员立足本职工作献箴言、出良策、做实事;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管理服务,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组织、群团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中的非公经济人士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大力开展扶贫开发、救急助弱、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尽可能地帮助困难群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帮助困难群体渡难关,切身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3、抓关键环节,在促进和谐稳定上下功夫

一是抓统战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加大统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本领,教育和引导统战干部树立社会化工作理念,学会运用以诚待人、民主协商的方式开展工作,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二是抓党外人士的社会管理队伍建设。支持非公经济人士、工商联和党外代表人士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好参谋,搭建好“知情问政”平台,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民主监督,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紧紧把握“育人、用人、选人、助人”四个环节,切实加强对党外人士政治安排、实职安排和社会安排工作,促进党外人士健康成长。

7.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七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强调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高校是传承文明、塑造民族情操和民族性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担当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的重任,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 建设和谐高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客观要求, 也是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在党;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在学校各级党组织。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党在高校联系群众、引导群众、团结群众共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 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力量, 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 “围绕中心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为高校中心工作服务, 维护高校发展稳定大局, 这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又是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如何通过加强高校党建工作, 促进和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问题上, 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觉与学院行政班子共进退, 抓住机遇, 坚持改革, 为和谐校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996年10月,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院初期, 外部面临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改革开始起步的发展机遇, 内部则面对着各种矛盾交织, 各方面竞争更加激烈的严峻挑战。

面对这样的形势, 学院党政班子清醒地认识到, 形势逼人, 不进则退,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实现学院内部的和谐。然而, 如何摆脱困境?怎样实现发展?是迫切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学院党政班子经过认真分析和研讨, 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抓住机遇, 坚持改革。具体说来, 就是牢牢把握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重要机遇, 通过改革, 调整和理顺各种关系, 推动学院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实现学院内部的和谐。

(一) 从基层组织改革入手, 建立和谐的党政关系, 奠定学院发展的组织基础。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育人是根本, 学科建设是核心, 而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则是学科建设和育人的根基。经过慎重思考, 我们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学院的实际情况, 把学院改革的第一个目标确定在完成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改革上。

但是, 高校以系、教研室为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是我国建国以来高校已经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过去高校以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的形势下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形式当时在国内没有先例, 一切都需要我们从头开始, 要开这一先河就必须勇于克服阻力、敢于承担风险。

当时, 按照传统的做法, 学校二级行政单位党组织的任务是“保证、监督”, 学院党委完全可以采取稳妥、保守的做法, 不去冒改革失败的风险。但是, 为了学院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探索“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 学院党委知难而进, 主动迎着矛盾和问题冲上改革的第一线, 全力支持学院行政班子推动基层组织改革, 并且积极承担改革中的实际工作任务, 有力地支持、促进和推动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经学院党政班子主动请缨, 信息学院于1997年12月被选定为学校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单位。经过多次酝酿、讨论, 终于在学院教代会上通过了改革决议, 并于2000年4月完成了教学科研基础组织改革的首次尝试, 建立了以学科为依托、学术带头人为核心, 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行政管理、党群建设“五位一体”的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研究所。从此, 沿袭了半个多世纪旧的基层组织在信息学院范围内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种新的教学科研基础组织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和“全员聘任制”, 教师根据研究方向和承担的教学任务实行“双向选择”;党支部建立在研究所, 体现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研究所的所长、副所长经自荐或推荐由院长聘任, 学院党委任命党支部书记, 实行党政领导交叉兼职, 实现了“学术带头人和管理者的结合”。

十年多的运行实践充分证明, 新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模式“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 有利于科研和教学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有利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有利于建立现代大学运行机制”, 适应了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建设国内一流信息学院”目标的需要。同时, 基层组织改革也理顺了学院内部的各种关系, 调动了学术带头人和大多数教职工的积极性, 为学院的发展与和谐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在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改革工作中, 学院党委始终和行政班子坚定地站在一起共同决策、共同负责、共同奋斗, 共同走过了艰难、坎坷的探索之路。从改革方案的讨论、确定, 到做好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再到改革中每一个环节的实施, 都凝聚着我们共同的心血与汗水。通过这次改革, 建立起党委在学院改革发展工作中的威信, 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探索出了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 开创了在学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中党政班子共同奋斗、共同负责的工作模式。

(二) 推进内部资源配置改革, 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赢得学院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物质资源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 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是和谐学院的关键因素。在学院基层组织改革组织调整初步完成后, 我们面临着学院内部资源严重不足与资源闲置浪费并存的现象。为了给学院的事业发展赢得必要的空间与时间, 我们决定通过推动内部资源配置改革, 最大限度地实现学院资源的优化配置, 保证学院生存、发展、和谐。

2000年5月, 学院正式启动了资源配置改革工作。面对来自学院内部的各种阻力和压力, 学院党政班子认识统一, 步调一致, 齐心合力地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 使得改革工作最终得到了广大教职工和离退休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顺利地完成了学院内部的资源配置改革, 按照“资源的分配、使用与工作需要和贡献大小相结合”、“资源的分布、管理与建立形象和方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实现了学院全部空间资源统一规划、合理调整, 为学院后来的改革、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机遇和空间。

在基层组织改革和资源配置改革的基础上, 学院筹集资金进行了内部环境的装修改造, 使整个学院的教学、科研、实验和工作环境焕然一新, 树立了学院新的形象, 为教职工、学生提供了一个整洁、温馨、和谐的内部环境。

我们抓住资源配置改革的契机, 组建了学院实验中心, 将过去分散的实验人员、仪器、场地和资金集中管理, 按照“重复合并、相近集中”的原则统筹规划, 彻底消除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诸多弊端, 取得了明显效果:相继建成了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和国家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使学院的实验基地建设跃上更高的台阶。

在资源配置改革中, 学院党委和行政之间的配合变得更加默契, 从方案的制定到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 从资源的重新分配到内部环境的装修改造, 学院党委都始终坚定地和行政班子站在一起。通过这项改革的推进, 我们看到了学院党政班子百折不挠的勇气、雷厉风行的作风、大刀阔斧的魄力和秉公办事的人格魅力, 这些都成为后来学院发展的希望与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 也进一步学会了如何在学院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党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工作内容更加具体、充实, 工作更有活力。

(三) 实行科学规范管理, 理顺学院内部各种关系, 探

索现代大学与和谐学院的管理运行机制。

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和奖励制度是现代大学管理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调整、理顺内部关系, 调动、发挥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 推动学校事业快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 在完成基层组织和资源配置改革的基础上, 我们选择教职工考核制度改革作为切入点, 理顺各种关系,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探索适应现代大学与和谐学院的管理运行机制。

2000年底, 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本着“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实现个人与集体协调发展的目标, 我们制定的学院《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正式开始执行。新的《考核办法》, 改变了传统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和模糊的定性考核办法, 利用学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动态跟踪管理, 客观、公正地记录下了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术成果、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按照不同的权重折合, 计算出了每个人的考核成绩,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岗位调整、确定劳动报酬和年终奖惩的主要依据, 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 实现了“科学、合理、效益、激励”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

与此同时, 我们还于1999年启动了以学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使用为标志的“数字化学院”建设, 于2003年制定、出台了学院《管理规章制度汇编》, 实现了学院各项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逐步向现代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迈进。

回顾学院九年多改革发展的实践,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党的基层组织在新时期里最主要的任务, 就是团结和带领大家同心同德实现党的基本路线,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等理论是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提升的历史经验, 也是包括像我们这样千千万万处在发展建设第一线的基层单位改革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二、以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陶冶情操, 凝聚人心, 全面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文化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 是凝聚人心、陶冶情操、促进和谐的一面旗帜, 是我们对外展示形象、提高声誉, 对内凝聚力量、弘扬正气的战略资源, 是大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深深地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 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同时, 学校的文化建设也是实现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的最好形式。

正是意识到大学文化在学校改革、发展、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学院党委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将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党委重要的工作议程, 围绕建设和谐学院的工作目标, 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加强组织领导, 为学院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为了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保证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学院明确由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学院成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由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组长, 成员由副院长、工会主席、团委书记等有关方面同志组成, 负责统一规划和领导学院的文化建设工作;建立了以基层党支部牵头, 行政、工会组织协调配合, 学院工会、团委侧重宣传和文体活动组织的学院文化建设组织架构。

结合学院第一、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 学院党委制定了学院“文化建设规划”, 明确提出了学院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安排:“以学院全民健身活动为切入点, 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 为教职工提供一种文明、健康、动感、多元的文化生活;以学院视觉识别系统建设为载体, 统筹规划和设计学院对内对外的整体形象, 为师生员工构筑一个优美、统一、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以学院宣传沟通渠道为传播网络, 保证师生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参与权, 增强大家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以学院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 凝练学院文化理念, 倡导共同的价值观, 使‘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的学院精神成为每一名东信人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指南。逐步拓展和深化学院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全面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二) 选择好切入点, 为和谐学院建设搭建有力的支撑平台。

2004年初, 学院党委以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本着“组织与自愿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组建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长跑、健美操等12支体育运动队, 给予了大力的资金支持, 先后拿出十几万元购置了运动器械、服装等, 还为各运动队聘请了专业教练。全院教职工响应热烈, 报名参加的教职工达到260多人, 占当时全院教职工总数的86%。

全民健身活动活跃了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和学院的文化氛围, 加强了领导、教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和教职工的归属感, 教职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竞技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此外, 学院党政工青还联合组织了“和谐新信息, 魅力天华山”、“我们与春天有个约会”、“快乐十二生肖, 缘聚和谐东信”等每年一次的集体旅游和主题郊游活动, 举办了首届教职工运动会、乒乓球比赛、摄影比赛、文艺晚会等一系列文体活动, 活跃了学院的业余文化氛围, 释放了大家工作中的压力, 为大家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营造了“快乐工作, 健康生活”的和谐氛围, 倡导了文化理念。

(三) 建立沟通渠道, 为和谐学院建设营造温馨的环境氛围。

一个高效、和谐运转的组织, 内部有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推进的改革和开展的各项工作, 要想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 就必须让大家对形势、任务和政策有基本了解, 政通才能人和, 只有信息渠道充分、畅通, 内部才会保持稳定、和谐。

2000年以来, 学院党委从建立、拓宽宣传和沟通渠道入手, 先后建立和发挥学院办公自动化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手机短信群发系统、教职工统一电子邮箱、学院网站、《东信视窗》简报、大屏幕和各种层面的例会、情况通报制度等交互性、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网络, 及时、准确地将学院改革、发展的各种信息对外宣传并同时传达给每一位师生, 随时倾听、沟通和反馈师生们关心的各种意见建议, 实现了学院内外部舆论宣传和信息沟通的及时、畅通。

我们还主持设计了学院标识, 制作了学院宣传画册, 拍摄了反映学院全面情况的专题片《世纪朝阳》等宣传材料, 扩大了学院的对外影响。

实践证明, 及时、畅通的宣传、沟通渠道树立了学院的整体形象, 扩大了学院的对外影响;保证了内部信息沟通的准确、及时, 确保了教职工、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有利于对外沟通情况, 取得外部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化解内部矛盾, 统一大家的认识;有利于调动教职工、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大家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培养师生员工的归属感, 以主人翁的姿态齐心合力地做好学院的各项工作。

(四) 把握建设核心, 为和谐学院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精神文化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是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积极因素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在建设和谐学院的进程中, 我们始终把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的核心。

2003年, 在学院第一个《三年发展规划》中, 学院党政班子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信息学院”的学院愿景, 如今已经成为学院师生共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2005年, 学院党委牵头总结、凝练出“以人为本, 育人为先, 追求集体与个人和谐发展”的学院理念和“行胜于言, 敢为人先, 和而不同, 居安思危”的学院精神, 经过大力宣传和领导班子的带头实践, 已经和正在唤起学院师生的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 逐步得到大家的广泛赞同并形成了共识, 成为激励斗志、激发潜能、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强大的精神动力。

信息学院十几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 正是因为我们秉承了老一代东大信息人“行胜于言”的务实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魄力, 努力打破束缚人们头脑和思想的旧的传统观念, 坚持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坚持“和而不同”, 才走出了一条符合我们实际的“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学院发展”的实践探索之路, 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主要成果如下:

建成2个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建成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部、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02、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2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分别名列第一、第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名列第九;主办的《控制与决策》学术期刊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当选院士2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 (讲座) 教授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新世纪 (跨世纪) 优秀人才12名;新增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创新研究群体。

建成国家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各1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辽宁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2项;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辽宁省精品课程8门, 4人获辽宁省教学名师奖。

学院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种科技比赛中共获得大奖400多项;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 全国“三好学生”1人,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本科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超过95%以上, 连续多年全校排名第一。

2000年以来, 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00余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973”等课题45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省部级科技奖项22项, 申请专利47项;累计科研纯进款1.2亿多元, 年均增长30.8%;发表学术论文3532篇, 年均增长37.4%;出版专著、教材118部。

学院党委和行政2000年以来连续12次被辽宁省高校工委、沈阳市政府、沈阳市委教科工委和东北大学授予“先进党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在工作实践中的几点感受和体会。

回顾学院十几年改革发展的艰辛历程, 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感受和体会:

(一) 团结群众, 凝聚人心, 建设和谐校园, 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推进改革创新, 促进本单位事业的科学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院在没有推进改革、发展缓慢的情况下,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经常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各项工作的开展往往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局面;由于体制和机制的不适应, 党建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舍本逐末、苍白无力。学院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后, 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党建的思想教育工作也仿佛如鱼得水, 变得一通百通, 由以前的动员入党, 很少有人响应, 到现今的不用刻意去做思想工作, 大家就主动提出申请。学院的集体活动、公益活动, 以前费了很大力气去动员大家参加, 效果也不好, 现在是一呼百应, 大家积极响应踊跃参加。由此看出, 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显著增强, 学院各项工作都出现了良好的上升势头。

实践证明, 创新是改革的灵魂, 改革是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和谐的基础。推动改革, 就是开启前进的加速器, 促进事业快速发展;事业发展, 就会纲举目张、一通百顺, 实现社会内部和谐, 否则就是“一叶遮目, 不见森林”。新时期高校的党建工作不贴在改革发展这张“皮”上, 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本之源。

(二) 思想教育要放大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去进行, 党的建设必须融入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去加强, 只有这样, 高校党建和思想教育才会有生命力, 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改变过去固有的传统的工作内容和方式, 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以前, 我们往往把实际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对立起来, 这是我们思想上的一个误区。很多思想问题就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 尤其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 涉及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等问题时, 便需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有为才有位”, 正是因为我们这样做了, 学院党委才有了今天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发言权和地位, 也正是因为我们这样做了, 学院才有了今天的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三) 在新形势下, 高校基层改革发展工作应该坚持“党政共同负责, 共同决策”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 理顺党政之间的关系, 真正改进和加强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后,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也要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从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二级单位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之间的关系需要理顺, 否则就会限制和束缚基层党组织作用的调动和发挥。我们之所以比较好地处理了学院党政之间的关系, 很重要的原因是学院党政两个“一把手”个人的素质因素。在学院改革发展的实践中, 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当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时, 快乐就会不期而至”的境界。但要形成良性循环, 还必须靠制度和机制来保证。

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我们十几年改革发展进程的探索改进和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 可以看到高校各级党的基层组织积极投身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实践的缩影。虽然我们的实践还是初步的, 不够系统和完善, 但是我们会一直沿着改革发展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 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我们坚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 高校党建工作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6.10.19.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 2005.02.20.

[3]刘云山.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刘云山同志在第十五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告, 2007, (05) :3-11.

[4]谭循恩, 练伟杰.高校党组织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 2007, (5) :8-9.

8.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八

一、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根本职责在于通过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因此,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提升社会功能,就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检察权的社会管理属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将面对严峻复杂的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基层检察院处于打击犯罪、执法办案的第一线,处于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线,是检察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主动服务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积极推动社会管理手段创新,主动回应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二)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社会成员各主体在社会管理中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结合强化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检察工作的应有之义。基层检察院深处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应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通过履行职责化解社会矛盾、结合强化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延伸法律监督触角等方面,切实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要求落实到基层。

二、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

1.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检察职能,通过执法办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新时期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检察机关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职能作用,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认真抓好涉检信访积案化解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尽快消化解决检察环节的信访积案;结合执法办案,建立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检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新举措;高度重视敏感案件的办理及“三个效果”的统一,防止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组织检察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切实把排查化解矛盾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真正践行执法为民。

2.积极参与对特殊人群的帮教工作。特殊人群是社会管理的难点也是重点。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要着眼实际,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所检察工作,促进监所依法、文明、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认真贯彻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检察方式,加强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妥善安置、融入社会;与共青团、学校、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密切配合,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工作。

3.积极参与对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着力解决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整治开发、服务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在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过程中,检察机关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对排查整治出来的黑恶势力、“两抢一盗”等犯罪案件,适时介入侦查,依法快捕快诉,及时、准确、有力地打击。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增强公民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4.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媒体,也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思路指导下,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认真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二)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

1.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

(1)探索试行点名接访、预约接访制度。由来访群众点名要求检察长或主管检察长、部门负责人、案件承办人接访,根据来访群众要求,控申部门及时安排被点名接访人接待。(2)完善案件信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制定《案件信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办法》,将案件信访风险等级分为三个级别。风险等级评估为“一级”的案件,息诉工作预案报本科室审批;风险等级为“二级”的案件,息诉工作预案报主管检察长审批;风险等级为“三级”的案件,息诉工作预案报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审批。该工作办法规定,对于应当进行信访风险评估预警的案件,因案件承办部门未进行风险评估而造成涉检上访的,根据相关规定追究案件承办人员的责任。(3)实施主动排查化解制度。重点排查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或者反映检察人员违法违纪的案件,全院各部门每月排查一次。(4)加强协调配合工作。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积极争取上级院的支持与指导;加强院内各部门间的配合,做到通力合作;加强与公安、法院、信访等有关部门的联系,通过召开多方联席会议等形式协调解决重大疑难涉法案件,最大限度地做好息诉息访工作。(5)建立说理析法制度。对“三不一撤”案件在采取法律文书说理和口头说理的同时,采用“论证会”、“听证会”、“说理会”等形式让当事人明白不捕、不诉或不立案、撤案的理由,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2.建立检察工作联络站制度,主动联系群众、服务企业

一是建立乡镇检察工作联络站制度。建立乡镇检察工作联络站,明确院党组成员、部门负责人分包联络站,聘请乡纪委书记、村支书、主任作为兼职联络员,明确分包联络站人员的任务和职责,以联络站为媒介,把检务公开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最大限度地把可能引发信访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建立完善服务企业工作站制度。(1)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定期派员到企业工作站进行接待,受理案件、开辟案源。通过法律咨询、法律宣传、送法进企业等活动,为企业解答法律疑问,提供法律帮助及延伸服务工作,提高企业自我保护意识。(2)建立涉企案件优先快办制度。对涉企案件做到优先受理、优先立案、快速审查逮捕、快速审查起诉,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3.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加大教育、矫正力度

一是结合检察职能,拓展管理和服务渠道。监所部门要把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被宣告适用缓刑和适用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等在社会执行刑罚的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纳入社会管理的重点来抓,对此类人员的执行监督逐人建立相关检察档案,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帮教管理,并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妥善安置、融入社会。

二是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检察方式。(1)建立矫正对象信息收集管理制度。要求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每月通报矫正对象信息,主动收集监狱送达的假释、保外就医犯人的资料和外地法院对本地籍人员判处监外执行的资料,将两方面信息比对整理,形成社区矫正对象总表、社区矫正情况分类表、各地区社区矫正情况表、社区矫正情况变更表、分类监督管理表等五类表格,充分掌握矫正对象信息和每月变动情况。(2)建立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每月例会制度,必要时随时召开、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共同分析交付执行、监管活动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改进工作的措施,促进跨系统、跨部门之间的互动,形成社区矫正的整体合力。(3)联合开展矫正效果综合评估制度。在矫正期限届满前与司法局工作人员、社区民警联合组成考核组,对于即将解矫的社矫对象再次进行违法情况核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社矫对象在矫正期间的考核情况、奖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填入《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如果矫正对象期满行为考核评定为良好,可监督社区矫正机构及时办理解矫手续。

nlc202309022001

4.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县域稳定

一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各项工作制度,形成全院参与、单位协同、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1)建立信息传输协作配合制度。加强与公安、法院、信访等部门合作,畅通传输渠道,实现对县域范围内治安信息的动态采集、整理,实现情报等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换和共享,提高动态环境中科学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积极参与防范、控制和打击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2)建立健全快速反应处置制度。对县域各类社会治安稳定问题特别是突发的重大案件、重要事件、重大安全事故、集体上访,以及其他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重大问题,能够快速掌握、协同相关单位迅即作出反应,并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控制和应对措施,确保处置突发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延伸检察机关的服务保障职能。

二是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活动。(1)重点打击故意杀人、黑恶势力犯罪、坑农害农犯罪、企业周边的黑恶势力干扰、无偿占用企业水电资源或以征用土地、环境污染为由强行索要、敲诈企业的犯罪行为。(2)积极解决群众民生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参与平安建设的根本目的。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及依法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推进检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5.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继续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

一是完善“未成年人维权岗”制度。配备业务素质高、熟悉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的女检察官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监所检察、控告申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细则办案,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实行案后回访帮教制度。制定《被不起诉未成年人回访教育工作细则》,进一步规范对被不起诉未成年人回访教育的对象及帮教方式。在做出不起诉决定后,公诉部门的承办人将于三日内对该未成年人建立回访教育档案,通过与被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或监护人电话联系或直接会面联系,了解未成年人接受管理和教育情况,及时协助、指导家长或监护人落实家庭教育措施的工作。同时,对判处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也比照“细则”实行案后回访帮教。

三是组织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校园计划”。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每月抽出半天时间,到学校开展内容丰富的法制教育讲座活动,进行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运用典型案例、图片展示等形式,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

6.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发挥网络正面引导作用

一是加强检察门户网站和“心连心”网站建设。设置“检务公开”、“工作动态”、“交流互动”、“媒体播报”、“检察长心语”、“控申接待”“检察长信箱”等多项栏目,开通案件信息查询系统,包括审查逮捕案件、公诉案件、自侦案件、民行案件、控申案件在内的五大类案件内容,定期及时更新内容、不断完善栏目建设、积极发挥网络宣传阵地的正面引导作用,杜绝损害检察机关形象的公共事件发生。

二是完善涉检网络舆情监控机制。进一步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制度,指派专人负责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和研判,及时上报有价值情报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使舆情信息真正发挥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引领网络主流舆论、敏感案件的风向指南、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等作用。

三、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项重点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各司法部门必须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但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新课题,各级检察机关都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地的做法不一,从目前检察机关的创新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存在检察机关内部人员思想不重视、创新不切实际、创新背离检察职能、创新走过场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突出社会管理创新职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

一是要强化服务职能。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首先必须从理念上反思、重构,凸现司法工作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服务作用。要树立牢固的服务为先、服务为本意识,不断优化工作思路,不断彰显检察机关的服务职能,使检察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是要以办案为中心。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办案为中心,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现阶段,检察机关只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群众才有安全感;只有严肃查处职务犯罪,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才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有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才能树立良好的法治、道德标准,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才能得到净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检察机关必须守土有责,其根本点就在办案,必须通过办案活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三是要坚持依法参与。检察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参与的原则,在方式方法上仔细遴选,科学取舍,对通过行政手段、道德手段能解决的问题不宜过多介入,对依靠社会组织和当事人自治能化解的矛盾不宜启动诉讼程序,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度的消极性、被动性,不能大包大揽,自我放大检察职权。

四是要注重方法创新。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国情特征和当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新变化,了解社会各阶层真正的司法需求,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检察工作新的切入点,要保证既不突破法律框架,又确实具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此项活动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

五是要关注长期效果。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有长远眼光,对工作部署落实动作要快,但不能仓促上阵,要有较长的规划,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宏观方略结合起来,与检察机关近年来制定的检察改革、队伍建设、基层院建设等长远发展思路结合起来,整体推进。

9.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九

时间:2011年02月01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李立国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切实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的重要作用,推进城乡社区自治和社会自治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

注重发挥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多元主体的作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党委和政府的领导、组织力量外,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是重要的主体,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力量与重要依托。健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就是要协同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工作者队伍)凝聚各方力量管理社会事务,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有序运行;“公众参与”,就是要以城乡社区建设为基础平台,依托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社会问题日渐复杂,社会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在“单位人”日益向“社会人”转化的趋势下,城乡社区是大多数居民生活的基本依托,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社会组织是公民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自我组织形式,能够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群体行为和提供社会服务;基层社会工作者具有立足一线、直接联系群众特别是直接帮助弱势群体的优势。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发展社会服务,都离不开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植根基层、贯通社会、联系群众的特点和优势,实现协调社会利益、增进社会福祉、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的目标。

注重发挥城乡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发展基层民主,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础。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基础平台,加强社区建设,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这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迫切要求我们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自治功能,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深入推进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实现城乡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保障基层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理顺乡镇街道政府机构与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尊重城乡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形成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着力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制度

建设和设施建设,把城乡村、居委会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社区自治机制。完善基层自治制度,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城乡基层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让基层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安定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城乡社区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基层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培育城乡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使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作用。社会组织是联结各个社会单元的重要纽带,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的基本方式。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积极作用的发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质上是政府依托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共进的过程。当前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个性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特点日益凸显,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共生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有效解决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复杂多变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组织引领、协调整合、示范带动和排忧解难功能,充分发挥其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要从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出发,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职责明确的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社会事务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作用。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社分开,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建立登记管理、备案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社会组织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应注重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要按照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社会组织发展要求,指导社会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健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监督机制,完善法制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加大对违法违规社会组织和非法组织的查处力度,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维护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秩序。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层面的良性社会治理。

注重发挥社会工作者队伍直接服务群众的作用。广大社会工作者是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最前沿队伍与最基本力量。他们贴近基层,面对群众,能够体察群众需求、社会心态和各种矛盾,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和提供系统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把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在基层;有利于通过社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效率;有利于疏导公众情绪,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性社会心态,构建平等互助、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有利于更新群众工作观念,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密切新形势下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与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社会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此带来了诸如道德失范、心理失衡、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既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贴近群众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突出中国特色、贴近社会需求,坚持服务社会发展、讲求社会实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公众参与,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一要加强制度建设。抓紧出台《国家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纲领性政策文件指导全国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加快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专业社会工作信息披露、专业督导、服务评估、行业自律等专项制度安排,完善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薪酬待遇、考核评价和权益保护制度,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二要加大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构建社会工作的服务平台。要坚持职业化发展取向,以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政策支持等制度激励方式,引导成立公办与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中重点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吸纳专门的社会工作人才。三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广大社会工作者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广大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培训,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逐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服务水平。

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注重基层,立足基层,加强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建设,是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点之一,是解决社会管理和服务中问题与难题的重要途径。

(作者:中共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10.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十

集团公司矿区服务工作纪实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2012-03-06 08:17 ]

2007年年初以来,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矿区服务工作,明确工作定位——保障生产、服务生活、维护稳定,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和谐石油石化矿区。

随着社会发展,矿区居住人员结构日趋复杂。针对这一情况,中国石油矿区服务系统各单位积极探索,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上下工夫,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2月24日,记者在集团公司矿区服务系统2012工作会议上获悉,矿区服务系统将以居委会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为切入点,通过企业搭台、政府和社会唱戏的方式,逐步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导入矿区,逐步理清政府管理和企业服务界面,促进政府管理职能逐步到位,让矿区员工群众也能够享受到地方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社会保障、公益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成为加强和创新矿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和创新矿区社会管理,让矿区员工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得更加幸福,并逐步让矿区社会管理职能回归政府,让石油石化矿区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庆油田矿区服务系统作为油田的“后勤部、大本营”,既是传递油田惠民之情的“传感器”,也是油田再续辉煌的“助力器”,还是化解社区矛盾的“减压器”,更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的“扬声器”。积极探索建立矿区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11年年底,集团公司各类离退休人员已超过49万人,“十二五”末将超过7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这些老同志大多是老会战、老石油,为我国石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做好矿区养老服务,让老会战、老石油安度晚年,既是矿区应尽的责任,又是保障一线员工安心生产的现实需要。集团公司按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实际、保障全面、特色鲜明的养老服务体系。华北油田建立居家养老信息平台,长庆油田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矿区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着力提高矿区医疗保障水平。保障矿区员工群众身体健康是矿区服务系统的重要工作。今年1月,中国石油医疗远程会诊系统在管道局中心医院、兰州石化医院、独山子石化医院、塔西南医院顺利上线运行,成为一项造福石油员工的民心工程。下一步,矿区将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机构与大型综合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新型矿区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诊疗模式。大力推广矿区主力医院领办社区医疗模式,配套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点建设和服务功能,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为解决员工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矿区引进社会优质办学资源,联合兴办托幼园所,提高教育质量。围绕员工群众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利用市场化方法,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畅通供应渠道,为员工群众生活提供质优价廉的放心食品。

2011年,矿区服务系统大力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实施增收增效节支降耗措施,着力加强安全环保工作,顺利完成安全环保隐患专项治理工程,进行了900余次应急演练,提高了事故防范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大港油田、大庆石化矿区推广燃气报警入户安装,提高了燃气使用的安全性、可控性。由于安全工作出色,华北油田华苑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安全社区。

矿区服务系统深入开展“规划管理年”活动,稳妥推进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积极实施绿化美化,参与支持“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华夏绿洲助学行动”等公益活动。

11.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十一

一、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现实紧迫性

(一)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社会稳定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是社会发展规律性、社会控制有效性和社会生活和谐性的有机统一。”实现社会稳定是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社会冲突日趋激烈,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多。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渡是风险性最高和危险性最大的时期。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最容易发生动乱。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普遍发生了政治动荡与社会不稳。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启动了全面系统的现代化进程,由此使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社会的利益结构不断分化、社会系统的异质性空前增加,这些都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所以,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农村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国由于人口、产业、发展阶段等多种原因,保持农村稳定有着特殊而迫切的意义。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小平同志的讲话,精辟地阐明了农村稳定在整个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亨廷顿在其研究中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其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说:“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对政治体制来说,城市内的反对派令人头痛但不致命。农村的反抗派才是致命的。得农村者得天下。在传统社会和现代化初期,稳定的基础是在农村。”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局面是稳定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农村长期积淀下来的一些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梳理和解决,农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干群矛盾比较突出,农村贫困状态没有真正改变,农村治理机制不够完善,不少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没有根本改观。所以,当前农村的社会稳定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重点研究和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农村社会稳定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中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不到位,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新型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没有形成。具体表现为:

第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这是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代替了人民公社时期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然而,由于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村民自治还没有完全到位,村支两委关系和乡村两级关系尚不规范,导致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第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良性运转的管理机制系统作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中,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如缺乏乡村社区发展和管理的参与机制、缺乏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机制、缺乏基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预警机制与协调机制等,致使农村基层民主流于形式、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积怨过深、突发事件增多,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农村社会管理理念存在缺陷。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重管制、轻服务,服务理念缺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深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政府要么简单地对农村实行国家社会一体化的社会控制,要么从便于向农村汲取资源出发实行严格的社会管理,没有为农民提供全面、公平和有效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式单一、手段简单粗暴。大多是强迫命令式的,基本以行政手段为主,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由此可见,基于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落后,基层社会生活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基层社会矛盾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化解,这既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也制约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二、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及维稳成效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农村的新变化,推动制度创新、寻求治本之策,以消除不安定因素。而舟山市在渔农村基层管理模式上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一个重大的创新。所谓“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按照“网格化定位、组团式联系、多元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整合,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和综合服务的效率。

(一)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模式

从2007年下半年起,舟山市开始在渔农村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它融合了乡里制、里甲制、保甲制等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和“民情日记”、民情恳谈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成功做法,并充分运用了“网格”和现代数字技术,是三者结合的产物。

(1)实行网格化定位,落实责任区域

根据社区所辖范围、村域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结合各乡镇、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数量,合理设置网格。网格范围不搞一刀切,渔农村一般以100~150户为一网格。在实施过程中,每个网格都对应相对固定的联系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做到“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通过划分网格、明确相应服务团队,努力实现政府管理服务由以往的条条、单向,朝块块、点面结合转变,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避免出现“真空”和“盲区”。

(2)实行组团式联系,整合服务资源

注重各层面管理服务资源的集中整合,由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和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管理服务团队,并吸收渔农村老干部、优秀联户党员、社区成员中的骨干力量加入,增强服务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同时,注重团队管理服务能力的集中整合,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性格特点等因素,科学配置、优化组合。注重团队成员各领域知识的集中培训,加强团队成员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等方面知识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提高团队成员把握全局、服务群众、处理基层复杂矛盾的能力。通过组建团队,将乡镇(街道)辖区内各种管理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科学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的集中优势,提高了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

(3)实行多元化服务,完善服务体制

建立积极主动的服务体制,将管理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各团队牢牢把握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促进发展这一核心,把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作为主要工作内容,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蹲点住家、发放联系卡等形式,通过多种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积极主动、广泛深入地联系服务群众。一方面,加强对群众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切实关注民生,重点围绕如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如何引导群众创业创新、如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如何解决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谋对策,进一步掌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4)实行信息化管理,共享数据平台

运用先进的网格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集服务对象正反两方面信息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将网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群团等资料输入信息系统,汇总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并注重信息的日常收集积累和维护更新,使政府可以随时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提高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还在数字平台上开设服务团队成员个人“民情博客”,记录团队成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做法、心得体会、难点疑点、意见建议等,促进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困难互帮,提高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维稳成效

1.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通过经常性走访联系群众和建立网格化信息管理数据库,使政府对群众信息的掌握更为全面详细,查询信息也更为快速便捷,提高了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如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普陀区迅速启动应急程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作用,以网格为单位,通过数据排查、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区内网格系统数据库中的7431名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了上门走访或电话咨询,在第一时间内摸清了全区三周岁以下婴幼儿食用问题奶粉的情况。通过全面有序地做好受“问题奶粉”影响小孩的排摸和治疗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减少了重大项目的推进阻力

随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党委、政府与民众有了更好的沟通渠道,增进了理解。群众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实施的建设项目也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如桃花镇金沙五星级温泉酒店建设,因部分群众不愿意拆迁而进度受阻。自“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干部深入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通过多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并妥善地解决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终于用真情和行动感动了群众,统一了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而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3.畅通了群众利益的诉求渠道

网格服务组成员经常性深入走访群众,嘘寒问暖,了解民情,改变了以往群众有事找政府、围着政府转的状况,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如白沙乡为更好地倾听民意、视察民情、解决民难,在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着力实行解决问题、每月集中走访、每月工作例会等三项制度;勾山街道开展“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通过这些途径,不仅使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也促进了社会稳定。

4.消弭了干部群众的情感对立

通过团队成员经常性入门串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实打实解决问题,逐步消除了群众与基层干部之间的隔阂,增进了彼此感情,老百姓有什么问题、困难也愿意跟团队成员反映。截至目前,普陀区各服务团队通过下村走访群众,征集群众反映的问题意见达1403条,已经解决1164条。通过一件件细微事情的解决,改变了群众当初观望、怀疑的态度,使这项工作得到了认可,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

三、舟山渔农村“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舟山渔农村探索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践模式,在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上,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与有益的启示。我们要搞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下好功夫。

1.崇尚以民为本,强化服务行政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功在于,它充分体现和贯彻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我们党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立,到“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上强调“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权利观与亲民政策。这都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是以民为本的社会。关注民生,服务民众,把心思用在为老百姓排除困难上,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这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解决一批民生问题,树立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最大的成功经验就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网格化管理是基础,组团式服务是关键,落脚点在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种人性化的服务与硬性管制相比更有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大量事例显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正是通过细小而实在的服务工作来赢得民心,从而促进社会稳定。通过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了解其不同的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帮助,使群众把我们干部当作知心朋友,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基层干部只有在内心深处真正确立了民本理念与服务理念才能做到这一点。

2.创新工作载体,及时化解矛盾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开展以来,基层政府把党员联系群众、农村老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村党员星级管理等一系列活动融入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和整合各个载体的资源优势,力求做到为民服务更全面、惠民机制更长效。例如在构建网格体系时,由政治性强、素质较好的联户党员来担任小组长,同时,把各小组长开展走访和联系群众工作的情况作为对联户党员工作考核和实施党员星级管理的评定标准。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基层政府还积极创新服务手段,采用分层分类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举办“干部听民声、共说连心话”活动,以座谈交流、双向互动为主要形式,以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对于平时一些简单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当场进行答复或解决,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对于群众提出的诸如建房、生育、就业等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来解决的事项,由网格服务组长负责向社区(村)和乡镇有关职能部门联系落实后进行答复;对于各职能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汇报后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回复;对分管领导不能解决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由网格服务组长会同分管领导向乡镇主要领导汇报,经乡镇班子会议研究后提出解决办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通过创新工作载体和服务手段,建立与公众沟通对话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及分层分类解决问题机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了矛盾纠纷的积压和激化,真正实现“察民情、解民忧、顺民心、保民安”。

3.培育公民精神,追求共同治理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践过程,也是公民精神的培育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过程。公民精神是公民对“公共”所持有的一种信念与承诺。公民精神“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热心、关爱与尊重,意味着公民对‘公共的责任与义务,意味着公民崇高的公共品德与素养。”而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公共治理理论所倡导的核心思想。现代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体,政府、公民个人、非政府组织等都可以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它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共享资源,相互作用,共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这也意味着公民组织发展和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与相互合作关系是公共治理得以运转的社会与道德基础。所以治理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活跃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公民精神在推动和促进政府善治、民主行政、社会正义、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实际上也蕴涵着对共同治理与公民精神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的充分肯定。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形式,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其实践中,充分发挥乡镇干部、社区(村)干部、退休机关老干部、医护人员、教师、民警与农村党员等的作用,组成乡村社区网格服务团队。很多人一方面作为网格内的居民直接接受服务,另一方面又是组团服务的成员为公众解决问题,这对于培育公民精神,培养公民的公共责任和公共意识,实现协同共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们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上一篇: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下一篇:新老师培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