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

2024-06-27

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精选10篇)

1.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 篇一

兵团农业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兵团经济研究所 刘宗芸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继人口和环境两大问题之后,资源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温家宝总理指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问题将是对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农业也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这实际上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的发展。当前,兵团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是长远发展战略,也是与市场经济机制相匹配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新的历史任务。

一、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农业部发出《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意见》,指出今后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建设节约型农业,促进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国家提出这一农业发展新思路之前,兵团已在开展此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兵团按照农业现代化“五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加工增值率高、环境质量高、生活质量高)和“七化”(科技现代化、作业机械化、结构合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镇化)标准,率先应用精准施肥、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收获和精准田间生态监控六大精准技术,全面推广机采棉、机收甜菜、机收番茄,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在农场积极发展户用小型沼气技术,尤其是在农业节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05年6月已建设节水灌溉面积达570万亩。

二、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

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非常广阔。当我们说到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及生态农业的时候,它们已经包括在循环经济的范畴之中。循环经济遵循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这一原则运用到农业领域,首要的就是节约,比如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等等。无论在种植环节还是加工环节,都要做到浪费最小,效益最大。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有效利用率是兵团农业节约的重点。首先,兵团灌区处于新疆更为干旱、生态环境更为恶劣的“三边”地区,174个农牧团场中有121个处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 水则荒”的兵团绿洲,水是兵团发展的命脉,是兵团发展中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兵团主要是绿洲灌溉农业,农业用水占全兵团利用水资源量的98.6%,而目前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50%以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将会节省大量的水资源。其次是沼气的推广。据有关部门统计,1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处理人畜粪便能力是20吨,每年直接经济效益1000元,可保护6亩林地免遭破坏。循环利用资源,既可解决农户生产、生活用能和环境污染问题,还给农业提供优质的肥料, 节省了生产化肥需要消耗的大量能量,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兵团部分农牧团场都具备推广沼气的条件。再者,继续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为农作物送上“营养套餐”,改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农作物施肥中存在的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当、施肥不平衡、盲目施肥等问题,节约肥料成本,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土壤肥力。

三、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

兵团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是比较高的,但它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我们既要看到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正不断加大,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也要看到这一领域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现状尚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微灌节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大(每亩投入450—550元左右),因此目前喷滴灌技术主要在经济作物上推广应用,兵团尚有近1005万亩粮食作物、牧草仍采用传统地面灌溉技术。进一步探索投资省、见效快的其它灌溉模式,对于节水增产、节约资源、职工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

2、由于对耕地的用养失衡,大部分种植棉花的耕地未进行轮作倒茬,土壤肥力贫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白色污染等原因造成40%以上的耕地退化,中低产田占75%左右,土壤质量不容乐观,严重制约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过分依赖化肥来提高产量,化肥投入多,有机肥投入少,肥料效应降低,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农业增效和农场职工增收。据2005年《兵团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2004年兵团平均每亩化肥施用量为55.78公斤/亩,其中,农一师为96.34公斤/亩、农二师为73.11公斤/亩、农五师为70.04公斤/亩、农十三师为68.53公斤/亩。

4、一部分土地由于沙化、盐碱化及干旱、缺水等造成弃耕。

5、兵团多数垦区无霜期在160天以上,≥10℃积温大于3000℃,有复种绿肥、冬菜或短期作物的条件,但兵团目前播种复种指数仅为1.05,如果加强平整土地,改良和培肥土壤,加强农业技术措施和选用良种,积极推进复播绿肥种植工作,土地播种复种指数会有大的提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掘。

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缺口就是潜力与动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循环农业之路在兵团具有宽阔的开拓前景和广袤的发展空间。

三、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该怎样走

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循环经济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困难。面对存在的种种困难,当我们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眼光来审视农业的时候,首先需要以更长远的思路从制度和规范上着手运筹。这是因为循环农业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态农业,节约资源离不开法律和规章的约束,因此,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应放在首位。其次应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面的综合配套,协同努力。目前相对紧迫的还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而这仅靠国家投资、兵团财力和团场职工显然是不够的,需要着眼以下两点。

一是有赖于国家改革和优化农业投资体制。目前农业项目投资分口很多,比如,农户建沼气一事就由多个部门介入资金投入,以致不同的团场建沼气有的有补助,有的没有,建一个沼气池补助的资金每个团场也不一样,影响了职工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开发沼气资源的积极性。

二是有赖于社会各界加大对农业的直接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的资金进入农业生产,尤其是循环农业,为其发展源源注入强大的后劲。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和项目相当可观,比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培育动植物优良品种基地建设、自动化控制滴灌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城市郊区大型养殖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等等。

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不但是大势所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迫切需要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成为各师、各部门、各团场和广大农牧职工共同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叶梅)

2.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 篇二

按照 X 省农业厅鲁农财字[X]75 号《关于做好 X 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项目实施方案编报工作的通知》要求,8 月 9 日 X 县农业局抽调业务、财务有关专家组成项目现场考核小组,对照项目申报材料和实施方案编制内容,到 XX 有限公司、XX 银虎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现场实地考察,现将现场实地考察报告如下。

一、实施主体基本情况 XX 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3 年 8 月,注册资金 1000 万元,是一家集生产、销售、科技开发、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企业。公司位于 X 县胡集镇东张村,,现有职工 40 人,其中技术人员 20 名,高级技术人员 5 名,公司现建成了占地 200 亩的银耳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一处,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标准化银耳生产基地。截止 2016 年底,公司总资产达 3137.5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 2980.5 万元;2016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717.6 万元,净利润 837.6 万元,具有较强的经济

实力,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本项目,从银行贷款 500 万元用于项目建设;2016培训人员 2000 多人次,带动农户 1000 户以上,新增农民就业达 538 人,年雇工 2000 人次;示范带动作用突出。

XX 银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于 2014 年 6 月,注册资金 200 万元。合作社主要组织本社成员种植食用菌,收购、销售本社成员种植的食用菌成品,为社员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本社成员进行技术培训。至今,该合作社现有社员 150人,技术人员 5 名,管理人员 7 名。现拥有占地 100 亩的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园一处。2016年合作社资产总额为1691.3万元,固定资产967.4万元,流动资产723.8万元,负债总额 366.5 万元,所有者权益 1324.7 万元,资产负债率为 21.67%。合作社为了更好的完成本项目,从 X 农业商业银行贷款 300 万元用于项目建设2016年经营收入为2489.6万元,本年盈余367.2万元,年末未分配盈余为1124.7万元。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生产,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项目地点、布局及用地手续情况 XX 有限公司在位于胡集镇东张村 300 亩银耳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进行实施,重点建设 800 ㎡菌种厂;XX 银虎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实施项目在皂户李镇

西吕村新流转土地 100 亩,使园区扩大到 200 亩;重点建设 10 个高标准食用菌大棚。两个实施主体土地流转合同手续完备。

三、项目建设内容和推广技术情况 两个实施主体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和薄弱环节,分别建设 800平方米菌种厂和10 个高标准食用菌大棚,提高自身实力;同时针对我县夏季食用菌大棚大部分处于闲置和食用菌物料供应紧缺的问题,项目从全省 19 项高效特色农业主推技术中选择食用菌夏季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食用菌新型原料处理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 2 项技术作为主推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四、扶贫情况 该项目帮扶胡集镇东张村、南王村和皂户李镇歇马亭村 3 个贫困村,22 个贫困户,贫困人口 54 人,通过务工就业、技能培训、分红等形式进行帮扶,方案合理,措施可行。

通过对项目现场实地查看,XX 有限公司、XX 银虎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两个实施主体在资格资质、技术能力、经营水平等方面达到项目申报规定要求;项

3.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 篇三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有机农业的兴起,当时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F.H.King考察中国、日本、韩国农业后,1911年写成了《四千年的农夫——中日韩永续农耕》一书,总结了中国传统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原因和经验。1924年,德国学者鲁道夫·施泰纳针对农作物的生命力、品种及农业产量、种子质量和病虫害抵抗力的明显减少,提出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原理,倡导农业应与社会、环境和谐的思想。德国学者普法伊费尔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产生了生物动力学农业。这就是有机农业的雏形。其后,英国植物病理学家Albert Howard进一步系统深入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的经验,出版了《农业盛典》一书,论述了土壤健康与植物、动物健康的关系,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倡导发展有机农业。日本学者冈田茂吉创立自然经济农业,积极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产量,不施用化肥和农药增加产量。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布瑞奇首次首次提出生态农业概念。英国农学家华盛顿将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生产结构,是把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动力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和生态农业,这些种替代农业模式虽然都注重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循环,实现系统平衡,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但是这些模式是针对石油农业带来的危害所做的一种极端的应对,没有考虑农业的投入产出效应,不利于推广。

针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的不足,一些科学家开始尝试对农业发展途径的第二次替代。1975年,美国学者提出“可持续农业”说法。1981年,美国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在《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一文中,系统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1985年,美国最早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2000年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25次大会通过了有关持续农业发展活动的决议。1991年4月,FAO在荷兰登博斯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提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决策,对可持续农业作出定义,可持续农业应“不造成环境恶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原则》,明确提出了“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国外虽没有正式提出“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的概念,但对循环农业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概念的探索与研究阶段,各地已经纷纷开展了循环农业的建设和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循环经济在德国发展较早,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的除草方法,用有机肥或长效肥替代易溶的石化肥料,采用轮作、间作等种植方式,采用天然饲料饲养动物,控制牧场载畜量,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美国采用高效化施肥技术,高效滴灌和节水技术,高效化重视和养殖技术,实现高效率可持续农业。阿根廷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免耕直播法”,体现出环保、增产以及降低成本的诸多好处。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的。1991年,我国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试验示范县”建设工作。1992年,全国农业区域规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委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998年,循环经济概念萌芽。进入21世纪,“农村循环经济”理念走进我国广大农村。陈德敏、王文献于2002年在《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文中第一次提出“循环农业”一词,他们提出我国农业应该根据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和基本国情,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借鉴循环经济在工业发展中取得的经验,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向循环农业发展。同年,吴天马在《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最早提及“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他指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在农业系统应用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技术措施。陈德敏和吴天马的研究,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奠定了基础。2004年以后,国内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在研究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特征等的理论研究,如周振峰,郭铁民,李志强,宣亚南,张庸萍,瓮伯琦等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作了大量论述,吴天马,季昆森,楚永生等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特征进行了大量阐述。另一类是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和模式进行研究,如黄贤金,王鲁明,戴丽,唐华俊,杜华章等的研究。各种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定义的不同论述,其基本内涵无本质的区别,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三)研究意义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长期以来,在农业上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呈现出人地矛盾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较差,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较低。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础,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在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遵循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及农产品加工设备,可有效提高农产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从根本上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业循环经济实现了农业产业内部物质与能量相互交换、互为原料和废弃物资源化,较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如以沼气为纽带实现人畜粪便、秸秆和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清洁能源,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对解决农业环境污染有重要作用。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农业循环经济还能将种、养、加工等环节有机的联结起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深化了农产品加工,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二、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

(一)研究思路

本项目主要按照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开展研究工作。首先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文献和案例,系统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采用比较、归纳及演绎等方法,总结归纳出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启示。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优势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并分别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案例分析。最后,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全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就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梳理、归纳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特征及基础理论,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在经验借鉴方面主要从美国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瑞典的生态农业、澳大利亚的可持续发展农作体系、德国的综合型持续农业、日本的立法推动型持续农业等简要介绍了几个发达国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从国外经验总结出我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些有益启示,主要包括: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禀赋、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重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相结合。

第三部分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因素包括:农业生产取得较大成效、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展、形成了一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制约、循环经济意识淡薄、技术支撑体系薄弱、社会支撑体系不健全。

第四部分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根据河南省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差异,经过实地调查,将河南省的循环农业发展概括为五种主要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种养结合农业园区模式、农产品深加工资源最大化利用模式、低碳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第五部分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和对策。为进一步推动河南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因地制宜,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二是加强宣传培训教育,提高农技人员技能和全社会农业循环意识;三是开展循环农业试点,推广先进模式经验;四是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

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三)重要观点

1.在河南省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解决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发展。

3.开展循环农业试点、推广先进模式经验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支撑体系是发展好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

三、本项目创新程度、应用价值

(一)理论创新

系统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得出农业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不同与联系,在当前,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解决农业增效与环境污染的矛盾。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找到适合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模式。

(二)应用创新

对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优势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适合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型,并分别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案例分析。在循环模式选择上,第一次提出了低碳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新型农民社区建设相结合,建设低碳型新农村,真正符合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一模式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四、项目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一)项目负责人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

共主持完成六项省级课题,其中两项省级循环经济课题,完成14万字博士论文,在研一项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

专著:(1)循环经济下企业的运行机制研究[M](21万字)论文:

(1)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研究[J](2)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效应分析[J](3)循环型企业运行机制的博弈分析[J](4)浅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J](5)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模式与评价研究 研究报告:

(1)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研究

(2)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模式 与对策研究。

(二)主要参考文献

4.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 篇四

新疆兵团科协

“十一五”期间,兵团科协在兵团党委正确领导下,在中国科协的有力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兵团党委六届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兵团党委中心工作,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为实现兵团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十一五”期间兵团科协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兵团各级科协紧紧围绕兵团党委提出的“调高调优农业、做大做强工业、拓宽搞活服务业”,农业形成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工业“强纺织、精食品、拓建材、兴矿化、大力发展农用装备制造业和节水器材”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兵团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了以“六大科技行动”和“转化十大科技成果”为重点的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工作,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兵团特色种养殖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攻关、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用先进适用技术帮助贫困团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和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积极为兵团制定“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贡献力量。兵团有100多名专家参与了12个专题的研究工作,形成了3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为制定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兵团级学会对兵团经济发展中扶贫脱困、职工收入、团场发展、新建城市等问题进行7次调研,对贫困团场脱贫、团场发展和职工增收等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成功举办“天山南北院士行”、“科技石河子”活动。联合自治区科协、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和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人民政府主办了“科技石河子”活动。参加活动的5名院士,13名国家层面专家和12名自治区专家分为三个组,围绕“城市发展与核心竞争力”、“资源利用与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三个主题,进行为期3天的调研、咨询和论证,为石河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把脉和诊断,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角度研究了石河子发展所具有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为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撑。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农八师石河子市科协组织专家开展了“师市煤化工现状与今后发展方向”、“兵团农机装备与自动化发展”等调研咨询活动10次,提交报告9份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在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科协界委员共提交议案32件,办复率95%以上,其中《关于重视科普,努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建议》和《重视地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等分别被党委、政府采纳。农九师科协组织专家分析论证,提出在167团建设积质土生产厂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得到了师领导高度重视。

(二)加强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技术情况

“十一五”期间兵团科协充分发挥学术交流重要平台作用,调动各兵团级学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自主创新和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举办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活动。倡导学术民主,活跃学术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氛围,不断增强科协组织对学会和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是学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启动首届兵团青年科技论坛,明确论坛主题为“兵团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并设置分论坛,征集、出版论文集,有20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论坛。结合兵团产业结构调整,举办兵团红枣产业发展科技论坛和兵团纺织产业发展科技论坛,为兵团党委提供建议和意见。兵团级学会和两校一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科技讲座160余次,参加人数4万 人(次),交流论文1500余篇。新疆农垦科学院着力打造“援疆学者大讲堂”系列活动,努力营造增强自主创新的氛围。

二是择优支持重点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推进。组织申报中国科协学术交流择优支持项目,连续4年获得中国科协项目,资助经费14万元。4年择优支持兵团重点学术交流项目34项,支持经费76万元,调动了兵团级学会及“一院两校”科协开展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是学会工作进一步加强。成立兵团棉花学会、兵团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和兵团老教授协会。制定、出台《兵团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会工作奖奖励办法(试行)》并开展首届兵团优秀学会工作奖评选工作,评选出兵团护理学会等4个优秀学会。各兵团级学会,认真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参与科普工作,主动承担政府转移的社会职能,开展了行业标准制定、科技咨询和培训教育等工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情况

1、建立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工作实施。200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06]18号文)发出后,经兵团党委、兵团主要领导批准,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兵团领导任组长,兵团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发改委等18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成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兵团17 个师级单位全部成立师、院(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大部分团场成立了团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牵头部门协调、责任单位积极参与、师(院、校)逐级推动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制已经形成。

及时召开由兵团领导参加的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二、三、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兵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任务并连续4年印发了《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召开了落实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座谈会、兵团团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座谈会、兵团全民科学素质推进工作座谈会,为推动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发展奠定了基础。近5年来,兵团科协积极组织协调,八大工作方案于2008年6月全部完成并印发兵团各师、院校。各师(院、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也积极制定印发了师级各项工作方案。

为加强对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宣传,组队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兵团都进入前8强,喜获二等奖(8强中一等奖仅一名)。为总结推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来好的做法和经验,兵团科协积极参加中国科协开展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为客观评估兵团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普工作成效水平,探索提升兵团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提供基础依据,兵团科协组织参加了全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并组织开展了兵团首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开展了对兵团各师、各成员单位落实纲要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完成了“新疆兵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自查报告”,同时深入到农二师、农八师的团场、企业、社区、学校进行了抽查。启动了《兵团十二五公民科学素质规划》起草撰写工作。

2、主题科普工作开展情况。2007年以来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确定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主题,兵团各师(院、校)、各有关部门围绕这一主题,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之冬”等活动为平台,以“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团场、进军营”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工作,社会化大科普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据统计,近5年来,仅科技周、科普日期间兵团各级科协积极围绕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30余项次,共推出各类科普展板1万余块,组织现场咨询等科技活动260余次,举办科技讲座、报告会1300余场(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60余期,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64万余份,活动参与人数达300余万人

次,有约2.6万人次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医疗保健咨询服务活动6000余场次;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 的展教功能,积极在社区、村(连)开展科普宣传、播放科普电影、演示科普仪器。

3、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针对青少年加强了校内外科学教育工作相结合,积极开展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航空航天模型和车辆模型比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申报活动、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新能源应用动手做系列大赛活动、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等竞赛等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青少年科技传播调查体验和面向科技教师的科技辅导员培训工作,推动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深入开展。四年来,仅青少年创新大赛兵团共组织了十四个师、3个兵直单位的300多所学校的4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由学校、团、师、兵团及国家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兵团级奖项1458项,国家级奖项139项;组织中小学师生、科教者观摩兵团大赛人数达8万人,观摩全国大赛2200余人。

针对团场职工和城镇劳动人口,围绕兵团“三大基地”、“六大产业”建设的需求,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团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特别职工培训计划、“科技之冬”培训活动、星火培训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提高了团场职工和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及增收致富能力。近5年来各级科协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万余期,培训干部职工400余万人次,每年职工培训率达到团场职工的85%以上。

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兵团干部以正确的政绩

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举办科普专场活动。仅兵团科协为兵团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举办大型专题科普报告会5场、科普展览9场。农二师针对师机关、师政法机关及师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各类专题讲座举办了40余次。

4、加大科普资源与科普设施建设。各师、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行业和地方优势,与大众媒体联办科普栏目,开发并向基层配送科普图书、挂图、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等优质科普资源,有效的满足了基层科普需求。科普画廊、社区科普(科技)活动室、团场连队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基层科普设施数量大幅提升,科普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以来,兵团科协征订并发放科普挂图414套2300万张,科普图书9210本,《科学素质纲要》主题系列科普丛书1400套8400本,《领导干部科学素质》2500本;连续3年出资30多万元持续支持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农二师科协开展农业、畜牧业、林果业等方面的科普读物科普光盘编纂制作。

为改善基层科普基础设施落后现状,2006年以来兵团科协、科技局联合先后完成了为兵团17个师级科协建设科普画廊;兵团科协为11个师级科协配备科普大篷车,为列入兵团首批小城镇建设团场中的6个团场资助建设科普画廊工作,为兵团团场建设科普画廊工作2010年列入兵团党委为兵团职工办“十件实事”中,并得到有效实施。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兵团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发展,科协、科技局、党委宣传部开展了实施兵团科普奖评选工作。为加快兵团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向社会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发展,科协联合科技局向各师下发了“关于组织

做好兵团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制定《兵团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目前石河子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石河子大学博物馆被兵团科协命名为“兵团科普教育基地”。石河子大学昆虫馆、植物馆,天业集团节水产品成果展览馆、天宏纸业股份公司造纸产品展览馆,军垦博物馆、艾青诗歌馆、军垦第一连等设施的科普展教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并常年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科普活动。通过科普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兵团整体科普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对繁荣兵团科普事业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履行桥梁纽带责任,搭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情况 “十一五”期间,兵团各级科协组织切实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积极开展“科技工作者之家”工作,努力增强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积极参加兵团学会的年会,探讨科协和学会工作。

1、在激励人才方面,为发现和培养进入国内一流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表彰奖励在兵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兵团党委组织部、兵团人事局、兵团科协共同组织开展兵团青年科技奖评选工作,制定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年科技奖实施办法》;目前兵团青年科技奖共开展了两届,共有20位候选人脱颖而出,入选兵团青年科技奖。《兵团建设》杂志等新闻媒体对第二届获奖的1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广泛宣传,调动了师级科协和兵团级学会举荐人才的积极性。

2、在举荐人才方面,与兵团党委组织部、兵团人事局共同开展了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推荐工作,新疆农垦科学院温浩军副研

究员荣膺此殊荣(这是兵团首次获得此奖);认真做好“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候选人推荐工作,新疆农垦科学院陈学庚等3名同志获“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 推荐沈敏、陈伟两位同志为“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陈学庚、李尔文两名同志为“优秀科技人物宣传人选”;推荐石河子大学“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为国家候选创新研究群体;向中国科协推荐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推荐青年科技奖候选人4名,农七师的毕双杰、赵富强获自治区第三、四届青年科技奖。

3、在服务人才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兵团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评委专家库”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专家库。认真配合中国科协做好“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3项和中国科协组织的新中国成立以来“10位传播科技的优秀人物”、“10部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10个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10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和“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简称“五个10”)系列评选活动。认真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49项,参加“讲、比”活动科技工作者1334人(次),在“讲、比”活动中被兵团各级党委采用的合理化建议201条。召开“兵团大中型企业(石河子片区)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石河子10家企业代表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情况,反映了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对科协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积极协助中国科协搞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充分发挥农八师石河子市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作用,完成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问卷500份,企业科技工作者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2份,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呼声,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

难,及时把握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和变动趋势。

为了贯彻实施中国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资委《关于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意见》,扎实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兵团科技工作者、团场职工及企业员工的创造活力,积极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与兵团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国资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会在全兵团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为推动活动的开展,成立了兵团“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兵团团场、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讲、比”活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出台了《兵团团场、企业“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兵团团场、企业“讲、比”活动实施方案》和《兵团团场、企业“讲、比”活动表彰奖励办法》,下发了关于在全兵团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通知,号召兵团各单位深入开展此项活动。兵团各单位积极响应,农九师、农四师、农十二师等单位已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了相关文件,落实了相关资金,此项活动即将在全兵团展开。

(五)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情况

认真组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引导科技工作者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讲话》的深刻内涵及精神实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兵团科协系统干部在认识上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保持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兵团党委、兵团的大力支持下,兵团本级科普经费大幅度增加,从25万元增加到120万元,人均从0.1元增加到0.46

元,兵团本级科协5名事业编制改为行政编制,部分师科协增加了编制或人员,为科协工作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可靠保障。积极参加兵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对科普能力建设进行调研并提出调研报告。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提高科协工作人员思想水平、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科协事业的新发展,2010年组织兵团科协系统干部28名参加了中国科协在北京举办的“西部地区科协主席培训班”,提高科协队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兵团各级科协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狠抓落实,科协工作特色鲜明,兵团科协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为:围绕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扎实开展四大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科普资源与科普设施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围绕创新型兵团建设,主题科普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围绕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成效显著。但同时也看到,按照中国科协和兵团党委要求以及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对科普的渴求,还有许多差距,主要是:兵团各级科协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完全相适应;科协组织自身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普资源开发、集成和应用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普设施建设水平和档次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指导思想。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兵团科协三大召开的一年,兵团各级科协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12.15”讲话精神,积极贯彻“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和兵团党委六届三次、四次、五次全委(扩大)精神,紧紧围绕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化建设的新目标,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加强学术交流,努力提升兵团公民科学素质,着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作,积极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推动兵团公众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兵团,实现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并服务兵团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进一步协调好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致性;初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兴办科普的局面,大联合、大协作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逐步完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科协组织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兵团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有效运行,科普资源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兵团公众科学素质与“十一五”期末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力争高于西北地区平均水平。

兵团科协

5.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 篇五

农业科技创新作用:

第一,科技创新从根本上决定着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表现为市场价值的优劣。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有力杠杆,在引导人们新的消费观念、促使开发新的涉农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根本作用。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现代农业,没有科技创新的农业在国际市场中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科技创新的农业就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第二,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生产与消费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生产满足消费,消费促进生产。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常常因产品自身的问题导致市场与生产的脱节,从而使生产与消费不能协调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变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科技创新在农业中的地位分析,其未来发展目标可表述为: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安全、生态等效益;不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而且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享受需要。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就是开辟人类高品质生活的健康时代。

第三,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调整的动力。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表明,某一事物状态的改变,必然带动与其相互关联事物的变化或组合或产生出新的事物。农业科技创新在改变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必然打破原有产业结构的构成环节或方式,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组合,导致大批新型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从而适应市场新的消费需求。

第四,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基本出路。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是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农民收益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科技创新,即通过科技创新,改变生产环节的科技生产手段和程度,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出名优品牌,满足市场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使产品获取理想的市场价格,实现良好的产出效益,达到农民增收。农业推广作用:

第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大国,当时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依靠农业技术作支撑,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是一项战略性任务。现代农业是一种集约化、市场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农业,就是要扭转以人力劳动和蓄力耕作为主、以自然恩赐为基础的落后状态。通过引进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和广泛使用工业产品的过程。农业的基础地位得以强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必须通过农业推广体系将农业技术传播注入到农业发展之中,改变人力劳动和蓄力耕作之下的低生产率,改变以自然恩赐为基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从而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第二,加快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提出。这些限制条件阻碍了农业技术进入农民的手中,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农业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一个科学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承担着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使命,也是加快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重要的渠道。

第三,提高农民收入。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成效,三农问题要得到妥善解决,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农民是否得到了实惠。农业技术推广旨在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和技术的传播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一次免费教育机会。可以说,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第四,提升农村生活品质。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特点,只有农村人民的素质得以提高,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以文明的心态自处,才能造就文明的乡风与整洁的村容。以人文知识为主的软科学技术的传播使农民们的观念大为改变,从而适应技术变革和现代社会带来的变迁。

6.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 篇六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我局作为市政府的农业职能部门,局党政班子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始终把科技工作放在全局重要的位子上。今年,我们一方面认真学xxx省市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示精神,贯彻市委、市府关于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根据我市要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工作的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职能科室,确定专职科技管理人员,做好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农业科技进步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搞好规划,分级实施

为使我市农业科技的各项具体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我们在年初根据今年全市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市府下达给我局的科技进步目标任务,局制订了全市科教兴农工作计划,以文件形式向下属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下达了科技进步工作任务,使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单位任务明确,分工协作,责任到人。一年来,我局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项(有**项被列入市科技计划项目),其中“桐乡市农业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建设”项目被列入市级重点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农业丰收计划项目**项,其中**项被列入嘉兴市农业丰收计划,“两个计划”工作都超额完成了市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年初下达给我局的科技工作任务。

三、强化教育,提高素质

****年.为全面推进我市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效益农业发展,我局在认真抓好“两个计划”实施的同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落实有效措施,狠抓农业科技的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和全市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大力开展市、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工作。今年我们根据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针对全市现有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现状,及时开展了现代化农业科技知识的更新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一年来,我局先后开展*期农技干部业务知识继续教育(不含蚕桑,下同),受训人员达***人次;举办全市性农业技术培训班*期,培训人数达***人次;在**个乡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期次,受训人数达****人次,在**个乡镇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和农函大教育班**个(专业有蔬菜、养殖、蚕桑、水产、林业苗木、农业基础等),培训并发放“绿色证书”***人(本),并在乌镇、青石两乡镇开展了乡镇办“绿证”班的试点工作,目前已初步取得成功,因而为我市今后加快“绿证”工程建设步伐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因此,经近两年的努力,全市农技干部业务素质得到了较好改善,特别是乡镇今年又有*名农技人员获得了中级技术职称(农艺师)资格。

*、加强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全市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整体生产技术素质。一年来,我局共组织本局各业务科站和有关乡镇农技站开展科技一条街和送科技下乡活动**次,展出农业科普图片板**块,出动技术人员**人次,现场接受群众咨询***余人次,发放农林牧副渔生产技术资料累计******份(册),播放农业科技音像资料片**部次;此外,我们组织有关业务科站科技人员,编写水产、畜牧等养殖实用技术乡土教材*本,为全市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了以“农业热线”为核心的农技推广服务,实施了农业信息网络与发布体系建设。一全年发布《桐乡农林信息》**期,发布农业科技与市场信息**条,发放信息资料****份,其中有*条信息被省厅和嘉兴市局转载发布,有*条信息被《桐乡报》转载;二召开了全市“农技***”工作会议,布置了全市“农技***”咨询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名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农技专家组成的市级热线咨询服务组,建立了包括全市**个乡镇农技站在内的市、乡两级热线电话咨询服务网络,规范了技术服务质量,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急事上门和讯速及时,据统计,今年*月至**月底,仅我局市级热线网络共接到咨询电话****个(预计全年可达****个),收到来信**件,接待上门咨询****人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个(次),解决率达*****%,而且服务内容和辐射面比上年又有新拓展,今年咨询内容已由原来以常规粮畜桑生产为主转向现在以特种种养业和市场信息为主,咨询人员也进一步扩展到本省的丽水、金华、建德、淳安、江苏的如东、洪泽、山东的青州和江西等地,因而获得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欢迎、好评。

 

;*、发挥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阵地的作用,切实搞好基层农村干部和农村青年的业务素质教育。一年来,我市农广校分校向农技战线输送农业中专学历毕业生**名,并与市妇联等部门联合新开办中专学历《现代乡村综合管理》班*个,招收新生**名;桐乡农技校今年向全市农村输送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年**名(其中有**名获得了财会中专证书,**名获得了中级技术等级证书)。

四、改善服务手段,促进技术推广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乡、村、户四级农技推广网络,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和作用。首先改革了农技推广机制,年初制定并出台了鼓励农技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对乡镇农技站和兽医站进行了规模化建设,通过开展“五有”农技站建设、开通“农业热线”网络、创办站办农业示范场等措施,增强农技推广服务单位功能,提高了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第三,深入开展了市、乡两级农业科技示范户创建活动,培植、命名了第二批市级农业科技示范户***户,乡级农业科技示范户***户。今年我市有*个乡镇农技站配备了电脑等现代网络设施,河山镇农技站被推荐为部级站办示范场建设试点单位。

五、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今年,我局在指导全市农业生产中,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依托,通过大力调整优化结构,全面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努力提高科技在生产上的覆盖率和贡献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工作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市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给我局的各项工作任务。今年,全局又有**名农技干部与全市***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对口联系指导,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项,新引进、试种、示范动植物新品种**个,以《农业新品种引种示范中心》为代表的*个市级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并投入生产,梧桐东方红到河山含村长达**余公里的效益农业产业带建设进展顺利,现初具规模,全市粮经比例由上年的**∶**调整到今年的**∶**,农业新技术在全市的覆盖率已达****%,良种覆盖率达*****%;全市粮食总产(预计)仍达*****万吨,比去年约减****万吨(其中年亩产增**公斤),油菜籽总产****万吨,比上年增****万吨(其中单产达***公斤,创历史新高),蔬菜预计总产**万吨,水果总产达****吨,分别比上年增约*%和*****%,水果创历史新高;养殖业生产上,全年饲养生猪****万头(其中出栏**万头),饲养湖羊**万只(其中出栏**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和****%,家禽饲养量达***万羽,家兔饲养量****万只,分别比去年增****%和******%,肉类总产****万吨,比去年增*****%,预计全市今年水产品总产达****吨,比去年增****%,而且名特新优质水产品(如青虾、黄鳝、河蟹、鳖、罗鱼等)已占较大比例。今年我市共获得省政府农业丰收奖*项,获得嘉兴市农业丰收奖*项,平原绿化工作获嘉兴市政府考核一等奖;同时有*个单位被推荐为部级农技推广工作先进集体,有*名科技人员获得国家农技推广中心表彰。

“十五”期间我局农业科技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我局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目标和要求,以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为着手点和工作重点,以提高全市农民农业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为目的,以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机制为手段,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是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和新机制,努力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对技术推广工作的新要求。

二加大农业科技的培训教育和宣传普及力度,改进技术培训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农业生产技能,为我市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按照建设生态农业的要求,建立我市主要农业动植物品种、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等农业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实施,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

四建立农林科技与市场信息“高速公路”,增强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在全市农业发展规划、技术指导和综合管理等的功能。

五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现农技推广与农业开发、生产经营相结合,走生产科技型发展之路,以引导、促进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和效益提高。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按照市委市府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教兴农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市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氛围。

二继续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巩固市、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队伍,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户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依托,建立村及村以下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网络,改善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结构,强化科技网络功能,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三按照“稳一块、提一块、拓一块”的农业发展总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强化以“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工程建设和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重点抓好梧桐至河山农业产业带建设、市级农业科技示范

基地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乡级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名特优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提高基地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全市农业向现代高科技农业、市场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

四以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建立我市主要农业动植物的品种、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以推动农业品牌工程实施,促进无公害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十五”期间我市在搞好主要农业动植物农业标准建设的同时,将重点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开发绿色食品生产试点工作,提升我农产品质量档次,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五加快改革步伐,不断改进农业科技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种养殖业实用生产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业务技术水平。具体重点抓好市、乡两级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并以实施“绿证”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重点,通过送科技下乡、新技术培训、开设农业科技远程教育等途径,实现用五年时间对****名农民进行新一轮的农业实用技术系统培训,使我市农民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上一个新台阶。

7.科技减灾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七

朵志勇

(2013春季班)

【摘要】:农业生产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这些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波动性。自然界大范围的长周期变化或人为作用变化,如地质变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等无疑都会对农业生产发生长期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往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在农业生产上反映出来。短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气候的变化,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如旱、涝、风、雹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间的剧烈变化。病虫害的爆发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也可能导致严重减产。因此,防灾减灾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农业灾害 科技防灾 减灾

【正文】: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古老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然而,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多少年来,人们在不断得到农业发展带来实惠的同时,也经常受到农业发展滞后的影响和困惑。有人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入世后,“三农”问题越来越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愈加关注农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指出:“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业为什么是一个弱质产业?为什么说农业真危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这些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波动性。自然界大范围的长周期变化或人为作用变化,如地质变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等无疑都会对农业生产发生长期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往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在农业生产上反映出来。短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气候的变化,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如旱、涝、风、雹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间的剧烈变化。病虫害的爆发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也可能导致严重减产。因此,防灾减灾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灾害的概念及其影响

灾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灾害,即一些较大幅度的自然变异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破坏性后果的事件。由于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控 1

于自然因素,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人们对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破坏性等基本要素在灾害发生前难以确知,因而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开展减灾活动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减轻灾害损失是减灾活动的中心内容。衡量减灾成效的重要指标是灾害损失的减轻程度,它要求我们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针对性地用于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抗御、救助和灾后援建等减灾系统工程的各个子环节中去。分析造成自然变异的各种因素后可初步把灾害归结为四大类若干个灾种。即以水灾、旱灾、火灾为主的气象灾害,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以虫灾、病害为主的生物灾害和以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壤沙漠化为主的环境灾害。其中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是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环境灾害。

农业灾害涉及灾种众多,发灾频繁,被灾范围广大,总计而论是经济损失最大的部门灾害。据有关资料统算,全世界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旱涝两种农业灾害损失就占55%以上,我国耕地

1.1亿公顷,年均0.4-0.5亿公顷遭受水旱灾害,并有6.7亿公顷次发生病虫害。农业灾害酿致饥荒危及人类生命数量之巨远过于地震、山崩等突发灾害。目前,农业灾害的发生日益严重、频繁,损失越来越大,使大量的劳动成果毁之于灾害之中。农业防灾减灾的形势相当严峻,任务非常艰巨。

二、防灾减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然灾害是人类经济社会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严重的阻碍。我国是多灾的农业大国,农业灾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必然成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与战略任务。

1、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是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重大农业自然灾害既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又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自然灾害首先是通过破坏各种自然资源,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时甚至严重摧毁自然生产力,极大削弱资源与环境的再生能力,使生态资本存量下降,生态环境发展不可持续性,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首先要保护农业生产力,保持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潜力,确保生态资本宿量的非减性,从而巩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农村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

2、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确保物质资本存量非减性,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大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直接破坏农业生产、农村能源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等各项经济建设,尤其许多生态灾害则因破坏社会生产的资源与环境条件而极大危害社会生产,有时甚至严重地摧毁社会生产力。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使发生地区和某些部门创造的物质财富荡然无存,国民收入化为乌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00—400亿元之间;七八十年代为400—500亿元。进入九十年代,灾害的损失随着经济增长增加较快。1991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204亿元,1994年和1995年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达到1800多亿元;1996年增加到2800多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5%。1998年我国共有28个省级区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544万hm2,成灾面积达1599万hm2,受灾人口2.4亿,直接经济损失2542亿元。重大自然灾害破坏社会生产,使经济增长和经济收益的变异性增大,它吞噬国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使经济资本存量极大减少,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或至少是持续性不够。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就是保护农业经济生产力,力求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经济收益的变异性较低或最低,是确保物质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实现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进程。

3、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增强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重大自然灾害不仅危害农村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危害作用,因而严重地阻碍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文明进步。在历史上,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造成许多城市文明的毁灭;在剥削制度下,大灾必有大荒,饿殍遍野,社会**不安,尤其是灾害使农民贫困到极点,被迫揭竿而起,灾荒削弱民族的内在力量,使异族乘虚而入,危及民族和国家安全。这些历史经验教训是值得注意的。直到现在,自然灾害仍然是一些地区长期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就必然成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三、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技减灾对策

1、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加强自然灾害研究,就是要通过灾害预报、灾害区划与制订防灾减灾规划等措施抵御自然灾害。其中,灾害预报主要包括气象预报、理论预报和监测预报。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要逐步建成统一的大气——地球表层变化藕合的时空预警、预报和防治体系。

2、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减灾防灾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群策群力,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

3、加强自然灾害减灾工程建设

加强农业减灾工程建设是科技减灾的又一重要方面。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减灾工程建设应常抓不懈。西北地区每年因缺水少雨而导致旱灾发生的事例已不乏见,但限于国家财力,不能投入资金开发地下水资源,铺设喷灌、滴灌等高效用水水利管道,因而干旱制约农业生产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业抗灾能力的低下使旱灾常发不断,春冬旱尤为严重。在江河治理方面,因资金缺乏而积患成灾的事例也很多。相反,加强农业减灾工程建设,则可为农业丰收,人民生活富足提供有力的保证。

(1)建立减轻自然灾害系统一般是由各级政府领导和协调建立的综合性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减灾政策、确定灾害风险、发布灾情公报、决定减灾方案、领导减灾活动,以保证在当前的科技、经济水平上,尽可能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针对灾害发生和作用的特征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和生态维护措施

在干旱荒漠区,为了遏制荒漠化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拟定更为合理的放牧、耕作和林业开发计划;发展有助于限制沙漠入侵的土地利用方式;实施阻止沙漠推进的生态工程;资助有关的基础研究,对专业技术队伍进行科学训练和实践指导,以及提高民众的防护意识等。

为了防治洪涝灾害,可采取相应的工程和生态保护措施,包括兴建水库、整治河道、修筑堤防、退田还湖、开挖分洪水道和设置分洪区域,以及保持水土、封山育林等,做到疏堵并举,调蓄有致,才能正本清源,将洪涝灾害的威胁减轻到最低限度。

对城市基础设施,水库和交通干线危险区实施工程技术措施,包括修建排水沟、截水盲沟、支撑盲沟、敷设排水渗管、实施排水钻孔、增强稳定性、修建抗滑垛、往、墙和洞、锚固工程等,以防止滑坡、崩塌等灾害。除采取工程措施外,还可进行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如通过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以减小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坡面灾变发生频率和强度。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岩镕塌陷和地裂缝等与城市超采地下水有关。因此,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就必须加强地下水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要研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水环境问题,制定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规划,建立统一的地下水位、水量和水质以及地面变形的监测网站,及时掌握和预报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要利用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循环转化以及地下水运动缓慢的特点,充分蓄积天然降水,多渠道引蓄洪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有条件的地方可修建地下水库,从而达到涵养水源,有效控制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4、加强农业科研,合理防灾避灾减灾

减灾成效的高低既取决于削减灾害破坏力的能力,还与生产条件密切相关。承灾力是人类抗御灾害侵袭的能力,同样破坏程度的灾害,对承灾力较强的地区来说破坏性较小,而对承灾力差的地区则造成沉重打击。农业生产中这一现象十分明显,抗倒伏品种和不抗倒伏的品种在连阴雨灾害后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病害爆发时,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表现也大相径庭,进而出现产量上的悬殊差异。

由此可见,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减灾工作中同样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的特征培育优良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农业科技等均有良好的减灾效果。农业生产结构直接决定着农业灾害的种类。一个以牧为主的牧业生产区,危害生产的灾害将主要是畜禽疫病和草场雪灾、鼠兽害等;林区灾害将以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为主;鱼类养殖区面临的是鱼类病害;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水旱风雹等灾害危害性最为剧烈。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各地农业生产情况差异很大。从大的方面看,西北干旱区以早作农业和畜牧业、林业为主体,青藏高原以高原农牧业为主,东部地区以秦淮线为界又可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有稻作农业、渔业,北部有早作农业、林业的畜牧业。再从内部细微结构看,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内部在作物种类,品种构成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农业内部存在的分异现象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和破坏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根据农业灾害发生情况适当调整作物结构,可以避免或减轻某些短期流行的、危害严重的灾害。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优良动植物品种,增强个体抗逆能力,也能提高减灾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跃高主编.农业总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15

2. 张养才,何继勋,李世宝.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3. 粱鸿光.减灾必读[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4. 延军干.灾害地理学[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90

5. 范宝俊.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民增收难,难在哪?[J].中国经济信息,2004,4:13

7. 张波,李洪斌等.农业灾害学刍论[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21),2:1-6

8. 严立冬.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农业自然灾害防治[J].农业经济问题,1998.7:33-36

9. 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69-271

10. 卜风贤.科技减灾与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考古,2000(1):94-98

11. 卜逢贤.农业减灾与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J].中国减灾,1998(8),2:23-25

8.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 篇八

.2007-11-26戴旭宏

四川省提出“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四川省实施四个跨越的基础性跨越, 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从四川省当前的农业现状来看, 传统农业特征依然明显, 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水利化长期徘徊在40% 的水平, 远低于东部中部的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5% ,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个百分点。要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实现“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 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成为重要的关键因素。

一、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 四川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力度, 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新型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已初显成效, 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1.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取得较大突破

“十五”以来, 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批显示优势和特色的农业科研团队正迅速成长, 带动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广大的农业科研人员, 紧紧抓住农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 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大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克隆技术”“食用菌细胞融合技术”、“动物胚胎移植”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创制出水稻优质优良品种取得成功, 水稻, 小麦、玉米、油菜、果蔬等近千种新品种和新型配套技术的广泛推广使用, 为四川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是由市、县、乡镇三级政府系列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二是龙头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基地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由农村生产和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相关农村科技人员等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逐步成为农村中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四是由大专院校、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推广机构、人员及科技专家大院、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信息化基地等组成的农村科技中介机构, 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兴力量。

3.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不断创新

实践中四川省各地不断创新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创新出了许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方式。雅安探索的专家、产业、农户相结合的“专家大院”新模式;邛崃市创造的信息跟踪、质量追溯的“电脑猪”、“数字米”生产管理新方式;资阳市探索并推行的畜牧产业发展的“六方合作加保险”运行机制;广汉专家加协会家农户得模式成都市充分运用“农户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制度”等项目的实施, 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 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雅安、双流、大邑等县建立的“聘请一个专家、建设一个大院、依托一家公司、建设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新模式。

二、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川省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虽然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应该看到, 要发挥农业科技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主要表现为“二差三缺失”。

1.农业科技的产学研结合较差

四川省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等各方面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由于科研课题申报, 成果评价机制的导向不合理等体制因素, 使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导致在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农户之间的结合较差。一方面是四川省虽然有数量较多的科研院所, 但是由于实行的科研院系所分割管理, 科研课题选择、科研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申报等工作由各科研院校所自主完成, 力量分散, 且缺乏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难以形成科研综合集成能力, 不能有效推动科技资源共享, 同时同类型的科研课题, 低水平的科研重复, 造成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 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 针对性不强, 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科技成果供需严重脱节, 大量的研发成果束之高阁,相当科技成果成熟度较低, 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突破性品种少, 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少等现象同时存在。如农户急需的优质农畜产品及节水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缓慢。

2.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较差

农业科技研发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才能保证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有效供给。目前四川的农业科技投入低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 相当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使农业科研成了“吃饭”科研, 研究工作得不到正常的开展。另外, 由于涉农企业本身经济实力较弱还未能形成自主的研发体系, 再加上对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 在缺乏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导向、税收优惠等激励的情况下, 完全由企业来进行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显然也不现实。而当前由政府和涉农企业共同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长效投入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使得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3.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体系的缺失

在近几年的乡镇改革中, 大量的乡镇科技推广机构被精简, 人员流失, 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随着基层科技推广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界定和分离, 原有的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职能转换。调查显示, 现在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科技推广人员主要偏重管理, 懂市场、有技术、会应用的一线农技推广骨干严重缺乏, 基层反映强烈;同时, 知识结构老化, 市场应变能力不足, 新型技术、新兴产业、产前产后的专

业知识掌握不多, 严重影响到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专家大院、六方合作等新型的科技推广模式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还远不能替代政府主导的技术推广体系, 使得当前的农业技术体系面临缺失。同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彻底, 经营性和公益性没有彻底分开, 各地都存在同样类似的问题,推广体系的缺失, 使新技术新品种难以顺利推广, 农畜产品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4.农业科技推广对象的缺失

作为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大省,近年来, 四川劳务产业开发不断深化, 劳务输出逐渐由短期性转移方式向长期性转移方式转变, 务工人员就业岗位类型增多, 劳务输出的效益和质量都有了很大进步。2005年,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637.3 万人, 比上年增长

9.9% , 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已达40.6%;3 举家外出务工农户达到200 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比重为10% , 已经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缓解了人地矛盾, 有利于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但是,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劳力和农村中的精英分子, 留在农村经营土地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出现了较多的“空心村”。

5.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缺失

上述问题的存在, 造成了四川农村技术推广, 经营, 生产、融资四个体系的缺失, 虽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的进步,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大。但是,无论是农业龙头企业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主要还是在产品的销售上为农户提供服务, 或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和物资采购等服务, 还没有起到连接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和农户之间桥梁的作用, 其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功能还存在缺失, 更不要说自主进行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三、创新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建议

1.创新农业科技研发主体管理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为依托,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 特别是在畜种、经济类作物等技术壁垒上进行重点突破, 走农业科技集成、集约化道路。同时对全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和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 建立成都、南充、绵阳、达州、内江等5 个左右二级特色创新中心, 比如成都市以油菜蔬菜花卉为特色, 达州已苎麻为特色,分类指导, 重点投入, 构建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特色明显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新体制。

通过农业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 建成适应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体系与平台, 从而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区域中心主要在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疫预警体系, 及配套技术、生物技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全局性、关键性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 奠定农业技术跨越的基础。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则在区域中心的指导下完成本地区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配套研究。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通过政策, 资金等杠杆引导这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加大研发力度, 提高研究水平, 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优势, 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使其逐步成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一个以政府推广组织为主体, 推广队伍多元化, 技术服务社会化, 推广形式多样化, 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优化政府推广部门主导型的农业技术传导模式, 加强机制建设,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探索区域农技推广中心的模式;农业科技企业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 资金雄厚、机制灵活、市场反映迅速, 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未来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公司+ 农户”的产业化型传导模式;要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 充分发挥其培训职能作用, 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科研(教学)单位+ 农户”直接传导型模式。

3.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的经营主体

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目标, 推进经营主体和技术推广主体相结合的步伐, 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经营主体, 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一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要加强对各类科技经营主体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充分发挥其机制活、效率高、针对性强等优势,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三是提高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以企业为载体, 以项目为载体,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企业示范基地, 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 示范推广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适用和重大关键技术, 使其成为最重要的经营主体。四是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招标中, 应允许各类农业科技经营组织享有平等权力, 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竞标。

4.构建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

深化改革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投入是关键,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银行信贷为支撑, 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

(1)保障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政府要调整投入结构, 建立农业科技的投入的长效管理体制。确保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 使公益性推广机构正常履行职能。强化检查落实, 按照相关法规使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必须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以上;省财政应保证和不断增加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投入, 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应用于农业科研。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商品粮棉基地、畜牧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农业项目, 建议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 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

(2)鼓励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强化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社会资本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高科技企业要从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科技开发, 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取比例不得低于5%;企业投入农业科技开发, 可按适当比例冲抵、减免税收;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

5.建立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 深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 还必须全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1)对在编的农技人员进行梳理。调整非专业技术人员, 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制度;清理占有农技推广人员编制却没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 空出编制招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压缩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人员, 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政策鼓励和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加入研发推广队伍, 应切实解决有志于农技推广事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编制问题, 保障他们的待遇。

(2)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 培养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 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 加强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建设工作, 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我省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重要平台;培训时应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校、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等这些学校机构的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 传播农业技术信息。

(3)政府主导建立专项培训基金, 专款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加强农业科普知识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普及工作, 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观念。

戴旭宏 副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9.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 篇九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阐述了农业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农业科技问题解决的对策,提供给大家参考。关键词: 农业科技管理;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前,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①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

②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③是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

2、农业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不论从制度的安排还是投入的方向以及开发活动的微观管理方面都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中国的实际。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中国农村实用技术供给的短缺局面已持续20余年,这一局面至今未有实质性的改善。政府从80年代已认识到了实用技术不足而造成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小农户型节水、节肥等农作技术一直未有所突破。第二,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突破未能有效地引发农业生产的变革,这是由于研发的科技目标与用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相背离所致。第三,非正式(不是由国家支持的,或不是由大学、研究所所执行)研发活动开始不断涌现。这应该是对主流研究与开发效益低下的一种不满。

农业研究主要在横向两个系统和纵向二个层次来进行。大学研究机构贯穿于从中央到地方两个层次。虽然对这一系统的评价应遵循系统,科学的评估,但至少可以说这一系统的效率是值得讨论的。在我国广泛运用的杂交水稻、掖单系列的玉米均不是来自于这一系统的研发,而且在初始还受到这一系统的抵制。对研究系统低效益问题的注意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一直延续至今。主要的问题是决策的政治需要与追求经济理性之间的冲突。大学研究机构中的激励评价体系的非机构化,专业利益驱动化,严重影响学科向应用领域的接近,并进而排斥综合性、运用性的研究与开发。首先,近年来农业科研中高技术化倾向十分严重,激励导向几乎完全趋同于“高、精、尖”,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优先获得大量的资金及荣誉,从而极大地伤害了从事应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这就便得在许多国家级的大学及研究机构中已经没有多少人研究农民所需要的技术。其次,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及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指标,从而严重影响从事应用技术研究人员的个人发展。可以说,大学的研究机构这种非用户、非市场型的制度配置是造成农业应用技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家在科技奖励方面的改革正朝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袁隆平先生获奖一事将会鼓励更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调整研究方向,转向研究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应用性研究。

民间技术开发与推广的崛起是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这对农村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估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技术的创新活动都主要来源于这种民间性的开发与推广。保护地栽培技术在省际 间、县、乡间的迅速传播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适应与改良显示了我国民间科技力量的巨大潜力。同时大批科技人员通过受聘于民间从而引发了人才的良性流动。在许多地区技术人员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几倍。

3、农业科技发展问题的对策

逐步建立以诱导型制度变迁为主要手段的农业技术政策体系,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能够获得良好发育的环境。意味着农业技术政策将更趋向于制度化政策激励而非物质化的项目激励。农业研发项目的制定应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节约。农业技术变革的方向将遵循劳动力价格,土地的价格与资本价格之间的有机互动。就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对土地及资本的替代型技术将会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的技术选择方案。消除岐视性政策激励,对涉及国家未来发展实力的研发活动的重视,如生物工程等不应成为“高水平研究”的标志。研发活动的阶层化已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引发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而且诱发了研发活动在微观水平上的配置失衡。

发育并建立以用户参与为核心的农业研究优先序列选择的体系。彻底打破由专家垄断农业研究规划的局面。农业研究的规划,大中型研究项目的执行要实行公开招标的公司监督管理制,将项目的制定、执行、监测评估的利益主体分离,逐步建立以效率、效益为主要指标的农业研究管理体系。

鼓励发育基层性的研究与开发机制,包括建立地区性的,由中央、省与县共同投资的县级研究基金以及地方性的开发型与运用型的研究机构,从而适应农业地域性强的特点。同时应将地方性的研究视同于任何一项国家级的研究计划,从而使过剩的农业研究力量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上集中。这就如同把工业性的研究机构挂靠企业一样,可以促进农业研究机构的改革。

4、结束语

10.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 篇十

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要想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大力支持。

本文以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为出发点,着重探析了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应用,以及强化农业科技应用的相关策略,以求为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指导,为相关决策者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业科技;经济发展;现状;应用;策略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比起发达国家,我国农业还相对薄弱。

因此,为了彻底改革传统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实行科技兴农,依靠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依靠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不只是理论口号,更是重要的现实问题。

分析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找到问题所在,才能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各个击破,进而实现科技兴农的目标。

一、农业科技的特征分析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农业经济系统中,农业科技已成为其内生变量。

从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的测度(1980年-)结果可知: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农业科技的贡献高达33.41%,由此可知,科技已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1]。

在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了,科技是实现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长期、有效的供给的根本出路,它决定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基础性、公共性,并在农业科技投入中,强调了政府的主导地位[2]。

从文件中可以看出,社会性、基础性、公共性是农业科技的三大基本特征。

二、我国农业科技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主要包括了栽培技术、农作物品种、作物减产防止、植物生物技术、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化、畜牧业生物技术等。

与国外农业科技相比较,我国的农业科技还较为弱势,下面就着重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作物减产防止、植物生物技术、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化方面阐述了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

(一)农作物品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虽然我国的农作物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遗传资源(也称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方面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距离,比如保存遗传资源的生物技术、新种质的人工创造、抗性基因的利用和发掘等;在品种资源和资源鉴定方面,工作体系还有待完善;与发达国家的良种繁育制度、体系相比,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目前,少耕、免耕理论是全球土壤肥料研究领域中影响最为广泛的理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尚未成熟,施肥方法较为落后。

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表明,在肥料利用率方面,一些先进国家能保持在50%以上,而我国仅能保持在30%到40%之间[2]。

(二)作物减产防止科技和植物生物技术科技

在害虫-天敌的生化、生理机制,害虫-寄主的植物关系,昆虫行为机制等方面的科技研究都较为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3]。

并且在农产品保鲜、储藏、运输、加工技术、加工设施等方面也较为落后。

在植物生物技术方面,国外已实现了产业化,其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包括了:微生物农药;农用诊断试剂(如苏芸金杆菌);细胞、组织培养产业(如荔枝、草莓、花卉等的脱毒苗和试管苗);单细胞蛋白;生物技术农产品;人工种子;人工胚芽等等。

而我国在这方面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三)农田灌溉与农业机械化

在农田灌溉方面,世界很多国家(如英国、奥地利、瑞典、法国等)的喷灌面积已超过了80%(《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

而我国的农田灌溉,从性能、材料到自动化程度,都还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很大差距,其中,自动控制设备的差距更为明显。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应用率还是比较高的,在机耕、机播、机收方面都已达到了70%以上(《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

而世界发达国家则已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三、强化农业科技应用的策略

(一)强化农业科技的配套服务

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生物的相互交织组成了复杂的农业系统。

它不仅受到各种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如土壤、地貌、水、气候等)和生产条件(如役畜、劳力、人口、农机具等)的限制,还会受到种子、农机、水保、水利、农技各行业的分割[4]。

但是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都甚少来往,缺乏沟通交流,从而阻碍了配套技术、综合技术的发展。

生产实践表明,相关学科部门之间存在着依存性、制约性。

因此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强化农业科技的配套服务,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强种子、农机、水保、水利、农技各学科的`横向联合[5]。

该联合包括了部门联合和技术联合,并且应该是有机、紧密的联合,而非机械、松散的堆放。

实现专业的并轨联合,是发展综合配套的技术要求,也是农业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

(二)集中、统一使用科技成果

将农田系统的单项成果和增产措施进行集中、统一的运用。

将其应用于某一区域,依据该区域耕地的普查资料,进行合理的耕作、播种和管理,从而建立起该区域的增长模式,并以模式对区域种植进行指导、规范。

农业科技成果的集中、统一使用的组织形式和理想载体是——农田系统综合试验示范[4]。

(三)加强农业科技应用的管理

通过农田系统综合档案库的建立,加强农业科技应用的科学管理。

选择出各专业中的、优秀的增产措施和单项成果,综合考虑作物品种、地理条件、作物性状、配套可能等方面因素,在进行综合试验后,选择出协调效益高、配套性能好的增长网络,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定性地加以分析,整理形成增长模型,再将其存储到综合档案库中,从而对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四)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 首先,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研究,要尽力解决各种战略性、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尤其是严重影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其次,要搞好基础性工作,做好基础研究,奠定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再次,要尽快实现农业高新技术,如核技术、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产业化,建立起高新技术的农业企业;最后,在即将到来的16亿人口的压力下,要做好技术储备、超前研究[6]。

(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系统

农业信息系统的健全,让生产单位对农业技术信息的了解与获取更容易,也让科研单位能更方便、及时地掌握生产实践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有助于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切实实现科学研究面向生产[3]。

农业信息系统是由由信息层、处理层和应用层所构成,信息层主要包含了各种农业影响因素的统计信息,如植物信息、气象信息、播种量检测等,处理层主要包括了数据库、模型库等,农业信息系统的具体构成。

(六)大力改进农业科技体制

首先,要对专业机构进行优化,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支持,从而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生产各环节(产后、产中、产前)的科技力量;其次,要对科研机构的布局进行优化,将以行政区域设置农业科研机构的格局,逐步转变为以生态类型区域来设置的科学研究组织体系;最后,开放、扩大科研组织,引入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吸收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经验,引进先进设施、先进设备和资金。

参考文献:

[1]杨勇.农业科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39):9-11.

[2]杨传喜,张俊飚,赵可等.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1(03):113-118.

[3]柯炳生.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1(23):1-1.

[4]谭本忠.加强“农、科、教”结合 探索都市农业科技创新模式[J].世纪行,2011(09):21-21.

[5]彭建雄,梁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思路与方法——以江油市九岭镇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为例[J].重庆建筑,,9(01):24-27.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报建流程及操作指南培训下一篇:2024年春季学期教师支教交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