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指南社会领域目标

2024-10-02

幼儿指南社会领域目标(共9篇)(共9篇)

1.幼儿指南社会领域目标 篇一

案例:

我班中班新进了一个小朋友叫徐君杰,在暑期家访时,发现这个小朋友胆子比较大,不怕生,并且拿出自己的平板电脑,让老师说话然后听电脑中的卡通猫学说话。但老师和家长讲话,他总是打断老师,总要老师听他的,非常独霸。家长非常宠他,溺爱他,样样都以他为中心。开学进入班级,他不会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看见别人好玩的玩具就去抢,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推挤其他小朋友,而且老坐不住,喜欢在教室兜圈子奔跑,老师请他坐在位置上也不听。每天只有同一小区的一个小朋友家长来接回家时每天会和他一起玩一会儿,一次看到那个小朋友家长先来接,他妈妈还没来接他,就哭着要跟那个小朋友一起回家一起去玩。

《指南》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通过参加《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培训,让我更深一步地了解与认识了社会领域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绝不容轻视它的作用。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每个都很有个性,要么任性、要么刁蛮、要么以自我为中心。或出现孤僻,难以合群,或出现个性太强,听不进不同意见,不会尊重他人,难以与人合作完成任务。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我班的徐君杰小朋友的人际交往有些困难,所以他没有很多好朋友,有时会很孤独。对照目标1愿意与人交往,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可以看出徐君杰的表现还处于3-4岁的年龄特征,还没有达到4-5岁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们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应当要重视,我们应当给孩子们最正确的引导和关注,我们应当对孩子们进行引导教育,让他们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我们对他们的赋予,而最终变成为他自己的交际技巧。因此,我对照《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及要求,就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进行了具体指导。下面,谈谈在观察了解幼儿、与幼儿互动交流中获得的切身体会:

一、老师主动亲近和关心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享受交往的快乐。

每天我会特别关注徐君杰,看他每天玩什么区角、什么角色,和哪些小朋友一起玩,有没有和他们交往,说些什么等。有时我会和他一起玩角色游戏,我做顾客,他做老板,通过共同游戏和活动,在活动游戏中让孩子感受与成人交往的快乐,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引导徐君杰和小朋友交往,和小朋友一起玩,在活动中让他多与同伴交往。通过教师给孩子创设与成人、与小伙伴交往、锻炼的机会,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的交往和体验交往。

二、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孩子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每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徐君杰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就会去抢别人的玩具。我就对照《指南》,教他用交换玩具等简单技能加入同伴游戏;或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或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幼儿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怎样做才能成为别人的好朋友,才会有更多的好朋友等。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三、教孩子学会分享。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发现最受欢迎的孩子往往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能说会讲的,而是会拿着自己的好玩具等能够想到小朋友,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现比较“大方”的孩子。如果孩子们从小能够学会了分享,这将对他一生是受用不尽的财富。我就请家长配合,多拿一些玩具到幼儿园,让他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一起玩。还请家长配合,多邀请不同的小朋友到家里玩,不要只和同一小区同一个小朋友玩,也可带他去其他小朋友家里玩。家长要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或接受小朋友的的邀请等,这样既可以弥补独生子女缺少小伙伴的不足,也可以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四、发挥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

在社会领域解读中指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和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活动取材应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说教得多,幼儿往往被动地灌输一些社会性规则、意识或品质。因此,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如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会和徐君杰他们一起游戏主动排队,有礼貌地对话等,使幼儿懂得要排队买东西,使用礼貌用语等,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鲜活的教育。并且在家长会上,我要求家长在家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润物细无声,孩子是家长、老师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都会有所表现。

通过一个学期的培养,现在徐君杰小朋友的好朋友多了,脸上的笑容多了,没有抢玩具的现象,不再欺负小朋友,能与同伴友好交往了。

通过对《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让自己进一步明确作为教师要注重言行的榜样作用,而不是简单生硬的说教;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做一位真正关注幼儿社会发展的好老师。

[指南社会领域心得体会]

2.幼儿指南社会领域目标 篇二

一把社会学习融合在各科学习活动中, 并渗透于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

要把社会方面的学习融合在各科学习活动中, 不仅仅只有社会这一学科能向幼儿传授社会方面的知识, 而是在各科教育活动中都应该不同程度地、适时地向幼儿渗透社会各方面的知识, 包括社会认识、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如:大班教材中《小蜜蜂请客》这一教育活动, 它不仅要求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还要利用这个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和行为, 即:教育幼儿要保护益虫。其他学科也一样, 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个活动环节, 要注重向幼儿渗透社会性知识。

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应该是在与人交往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其中与同伴们的交往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幼儿每天要和老师、小伙伴们度过8~9个小时的时间, 所以, 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段时间, 合理安排各项活动内容, 设计好主题, 想方设法地激发幼儿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为幼儿对社会方面知识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以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 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 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 学会游戏和共同合作, 学会给予和接受, 学会同情、支持和友爱, 学会和睦相处等。

二要让幼儿在与真实社会环境的接触中认识社会, 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

真实的社会环境是幼儿认识社会的最好课堂, 在向幼儿传授社会知识的活动中, 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等, 并要让幼儿有亲自操作或接触物体的机会。如:认识生活用品, 教师准备的各种生活用品如实物教具, 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幼儿观察, 还要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这些生活用品到底有什么用途, 分别属于哪一类用品。

另外, 要通过教育环境感染幼儿, 这里的环境, 指的不仅仅是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活动的环境, 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环境, 而且这一点尤为重要。良好的精神环境包括教师良好的榜样示范, 师生之间亲密、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安全、宽松、自主、允许探索与失败的学习气氛, 同伴之间自由交往的空间与时间等, 让幼儿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 才会在幼儿的心中留下对社会的深刻印象和获得体验, 才会从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和掌握社会生活知识。

三社会教育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并逐渐扩大幼儿的认识范围

选择的教育内容不仅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时机, 为他们提供获得真情实感的机会和实际锻炼的机会。用他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增进幼儿关于社会的知识, 开阔幼儿的眼界, 同时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同时, 还要特别注意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即要针对幼儿身边的偶发事件, 对幼儿进行教育, 使他们随时都能接受社会性的教育和学习;这也对每位幼儿教师提出了要求, 那就是每位幼教工作者都要具备这种随机教育的能力。

四促进和强化幼儿的社会认识、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协调统一发展

在幼儿认识社会的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加深幼儿的情绪体验, 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并要使幼儿的认识见之于行动, 促进幼儿社会认识、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协调统一发展。教师可通过“移情训练”的方式, 来强化幼儿社会认识, 社会情感和社会协调的统一发展。

如要求幼儿有了玩具一起玩, 但争抢玩具的矛盾仍不断, 经过训练后, 多数小朋友知道了:谁抢了别人的玩具, 大家都不高兴。

当然这种移情训练不是一劳永逸的, 同时, 教师还要辅助运用其他教育手段, 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促进、强化幼儿自身的社会性的协调统一发展。

五幼儿的社会培养需要家长的配合, 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社会学习、社会性的认识, 情感及行为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 因为社会学习具有长期性、潜移默化的特点。也就是说, 相当一部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发生在课堂上, 不单是由教师的教学所引起的, 只有教师和家长一致要求, 共同培养,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否则会延缓良好社会行为的行为。

3.幼儿指南社会领域目标 篇三

【关键词】人际交往 ; 社会适应 ; 共同努力 ; 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78-01 《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照《指南》社会领域的具体教育目标,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1.培养幼儿交往意识,喜欢并适应集体生活。

现在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他们被家人呵护备至,无需主动与家人交往,久而久之,这部分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会缺少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更不善于用语言或身体动作表现友好、自信和平和,缺乏正确交往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退缩行为,易受到别人的忽视。这类幼儿往往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敏感且孤僻。他们常常独自玩耍,从不愿意多与人讲话,与人交往时过分拘谨,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他们往往也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我们班上的晴晴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记得刚刚入园时,大部分孩子已经适应集体生活,早上来园不再哭闹。但是晴晴哭闹的现象却持续了几个月。每天早上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晴晴的哭声,老师出去迎接她的时候,她也是死死的抱住妈妈的脖子不愿意松手,这样的拉锯战每天早上都要重复上演。面对这样的情形,晴晴的爸爸妈妈既着急又无奈。我安慰他们给孩子一些时间,不要让大人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为了尽快帮助晴晴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每天早上晴晴来园后我都要多陪她一会,有时候拉着她的小手在教室转一转,熟悉各个活动区的环境;有时候我会抱着她,跟她说说悄悄话。午睡的时候我就坐在她的床边,轻轻的拍着她……并且通过观察,我发现晴晴吃饭的时候总是喜欢和心心一起。心心是个性格开朗的小姑娘,喜欢跟老师和同伴聊天,我便鼓励心心主动和晴晴交朋友,一起游戏。有了心心的陪伴,晴晴的脸上慢慢出现了灿烂的笑容。她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关心和安全感,感受到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快乐,于是晴晴每天早上来园时由哭闹变成了腼腆的微笑,甜甜地拉着我的手一起走进教室。看到晴晴的进步,爸爸妈妈也松了一口气。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生活中,对幼儿诚实守信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他改了就好。不要打骂幼儿,以免他因害怕惩罚而撒谎。

记得我们小班的时候,就有一个这样因为害怕惩罚而不愿意承认错误的孩子。那是户外活动的时候,。每个孩子一个塑料圈,孩子们想了多种玩法,玩得不亦乐乎。忽然,宸宸哭着跑过来:“陈老师,虎子的圈碰到了我的嘴巴。”我赶快检查宸宸的嘴巴,发现牙龈微微渗出一点血丝。我一边安抚宸宸,一边询问虎子当时的情况。虎子告诉我:“我已经道歉了,我不是故意的。”听到虎子不是故意的,我说:“没关系,我请严老师和你陪宸宸去漱漱口,帮宸宸擦擦眼泪。”我的本意是想虎子能够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歉意,来弥补不小心对同伴造成的伤害。谁知,虎子立刻坐到地上,一手按住自己的太阳穴,一边痛苦地说到:“哎呦,我的头好疼!哎哟……”

虎子的反应吓了我一跳:“怎么回事?你的头怎么啦?”虎子不回答,继续按住自己的太阳穴:“我头晕,我也不知道刚刚谁碰到我,我才碰到了宸宸。”说完,眼睛还不时瞟着我。看到他这样,我心里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试探他说:“虎子,你头疼那咱们去保健室检查下好吗?检查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听到我这样说,虎子赶快把手放下来:“刚才疼,这会又好了。一点也不疼了。”现在已经确定,其实虎子是想转移我的注意力,用头疼这件事情把他做的错事掩饰住。

想到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是因为犯了错误,害怕惩罚。我温柔的告诉虎子:“你不是故意碰到宸宸的,又能马上道歉,老师是不会批评你的。”虎子明显松了口气,我接着用严厉的语气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及时改正错误老师还是一样的喜欢你。你是一个男子汉,不能为了逃避错误而去撒谎,这样你的错误会更大。”虎子点点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情绪也慢慢冷静下来。

下午接孩子的时候,我又跟虎子的妈妈说了这件事情的经过。虎子妈妈表示在家中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因为父母工作忙有时对孩子缺乏耐心,孩子犯错误了就是简单粗暴的处理,要么批评要么打一顿。正是父母这种打骂行为,使得孩子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撒谎。虎子妈妈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表示以后一定对孩子多些耐心,多注重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

4.幼儿指南社会领域目标 篇四

一、《指南》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

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指南中的目标所凸显的精神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指南》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和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

艺术领域目标:一个是感受和欣赏,另一个就是表现和创造。强调的是审美教育。以幼儿对艺术的积极态度即艺术兴趣,和幼儿艺术能力即感受能力与表现和创造能力两个方面的发展为目标。其中,感受和表现是最主要的,因为欣赏是感受的进一步深入,创造也是表现是更独特的表现,所以他的本质是感受与表现。目标中连用了三个“喜欢”词语进行表述,可以看出来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明确了对幼儿艺术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现实误区是重技能,轻感受;重技能,轻表现。

“艺术感受”:幼儿是用感官和双手来探索世界的,是通过颜色、声音和形状、动作来接触外部世界,认识事物并激发情感,这时候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他的感受,能培养感官的敏锐——觉察,心灵的敏感——移情。在幼儿时期正当用感官用双手用声音动作去感知外部世界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好的引导他感受,那是最容易培养他一双敏锐的眼睛的。

《指南》艺术领域关于引导幼儿感受与体验的要点有三个:

一是为幼儿提供审美感受与体验的机会;二是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三是支持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爱好。

“艺术表现”

感受与表现,特别强调艺术表现,表现能力中含有表现技能的要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在幼儿阶段,表现能力比表现技能更重要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艺术是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艺术的初级形式,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大量游戏化的表现机会中发展起来。他经常跳动作就灵巧了,经常画,系那条就流畅了。这些艺术行为就是一种游戏,幼儿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幼儿只有在游戏过程中感受,慢慢走向艺术化。呵护幼儿艺术表现的天性,培养艺术表现的兴趣,是早期艺术教育的重点。

《指南》艺术领域——关于支持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要点:

1.尊重幼儿自发的表达和表现,对幼儿的自由涂画和随意唱跳的行为要给予认同。

2.创设让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要提供空间、时间、材料和艺术品,让幼儿有机会自发模仿、自由涂画和随意唱跳。让幼儿表达对事物的感受,用幼儿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成人不要干预。

3.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和表现

对幼儿个性化的绘画表达方式,我们要支持、鼓励,用幼儿的眼光去感受。对幼儿的作品不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

二、范画教学对幼儿艺术表现的影响

思考:1幼儿园的范画,2你是怎么教的?怎么画树?你们是怎么教的,全国各地应该都差不多,树都是这样的,蜻蜓,蝴蝶也都差不多。

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会画?范画是要教会幼儿绘画的技能吗?思考:范画临摹之后,幼儿得到了什么?(画某一种东西的形象)失去了什么?

●范画临摹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模式化

●范画临摹使幼儿丧失信心和兴趣,说“我不会画”是丧失信心的表现 ●幼儿绘画时,尽量少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三、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与表现

理解:幼儿的画看不懂究竟意味什么?

幼儿的画看不懂,正表明他们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要理解幼儿怎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与表现,我们要了解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幼儿绘画一般分为这样的几个发展阶段:

涂鸦期1一4岁

一种手眼协调的动作练习

乱线涂鸦——手部运动的痕迹——无视觉控制的线条

有控制的涂鸦——手部运动的痕迹——出现起点和终点的线和封闭的圆

命名涂鸦——将涂鸦结果与事物联——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刚说是气球等等说是饼)

象征期3一6岁

用线条或图形的简单组合来表征物(表征是关键词,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会用替代物表征事物:如,用一木棒表征电话,通过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表征什么,在图画中他创造图形表征事物。

从罗列式——无序排列所表达的事物,到主题式——体现事物间的空间关系

所以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作品形象与事物原型相去甚远,很不像。

图式期5一7岁(写实性表达开始萌芽)

用相对固定的图形符号表示特定的事物,用线条勾画形象整体,表现日益增多的细节,这时候,作品形象开始接近事物形象。

幼儿的画看不懂,正表明他们的作品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这里的神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

著名美术家官其格评价幼儿画画——让幼儿像幼儿自己那样画画,我们应该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心理,尊重儿童自由和其自我价值。

指南——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四、如何支持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

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我们美术教学为什么要快速地把儿童训练得像成人一样画画呢?而不是去珍惜可贵的儿童本真呢?模式化的技能训练还将削弱儿童的创造力。

小班:

1、鼓励其涂鸦,并为涂鸦做好充分的准备,提供便利的条件。

2、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再玩玩做做中掌握他们的用途和用法,体会不同工具所产生的线条和形状,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尝试用点(雨点、圆点等)、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和简单形态(圆形、方形等,)表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的物体特征。中班:

1、特别注意让幼儿接触和表现各种不同的事物,多积累形象。

2、绘画中,不仅表现事物的大轮廓,还要逐步将事物各部分的形象和细节特征表现出来。(依靠形状)(概括基本型)能用各种点、线条和形状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3、多以命题画为主

4、以拼摆、粘贴活动辅助幼儿进行造型和构图练习。大班: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入,意识到事物间曲折复杂的一些关系,因此在表现事物情节上有了大大进步,能够表现除空间以外的更复杂的关系,因此,对情节的表现成为大班的特点。

绘画活动具体指导方法

幼儿的绘画活动无论是在造型、构图或设色上都要经历“观察——思考——再现”的过程

造型

1、观察、理解物体的形体结构

幼儿美术创作中的形象来自于视觉经验,因此对事物外形特征的观察是造型的必要前提。但是幼儿在观察物体时,往往是注意了整体就忽略的局部,注意了局部就忽略的整体。观察时表现为琐碎,抓不住重点。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班给予准确的指导:小班——观察物体的大致轮廓外形,形成基本的视觉印象。中班——要看到物体的基本轮廓,还要看到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大班——能够比较全面、细致的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和物体的动态与相互关系。

2、引导幼儿再现

很多时候,孩子们说的很好,但面对画纸时还是不知道如何下笔,或者直接告诉老师“我不会画”。原因是幼儿头脑中虽然有了事物的表象,但还不能将表象以图形、线条等美术的语言再现出来。所以,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感知之后不直接进入创作,而是由感知开始进入导入创作。具体方法如下:

1)边观察边抚摸。感知物体的整体形态。

2)以身体姿态模仿物体。如高高的树,宽阔的门。进一步感知物体的状态。3)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如:大熊猫的身体胖乎乎的,看上去想一个大皮球。大象有一个大大的身体,四条腿粗又粗,好像四根大柱子。大象的皮肤很粗糙,上面有一道一道的皱纹,两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

4)空书物体。空书的动作不可马虎,先从大轮廓开始,在深入细节让形象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5)拼摆图形。便于幼儿对物体结构的感知

3、通过系列活动掌握物体的造型

例如:几何图形是建筑物和交通工具造型的特点,可以让幼儿通过“建筑艺术欣赏”“我们的幼儿园”“住宅小区”“未来的家”等系列活动掌握建筑物的造型特点。

4、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积累丰富的形象素材。只有了解儿童,才会知道他们是怎样学会唱歌的、画画的。

《指南》中用了四个“不”,告诉我们如何支持幼儿自主表达和表现,那么幼儿美术教育“不”这样,“应该”怎样,这就是需要我们去探索。

我们可以提供以下五种方式支持幼儿美术表现。一是利用活动区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表达的机会;二是与其他领域教育结合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自由表达;三是通过写生提供真实的感知对象让幼儿模仿;四是提供艺术作品、绘本等方式给幼儿自发模仿的机会;五是通过陈列幼儿作品与展示听幼儿说画。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活动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有必要创设班级美工活动区;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置美术创意活动室;在各类活动区分上投放纸和笔。()案例

()各个领域的美术表达——组织集体活动或提供个别化表现的机会;科学认识活动后通过美术表达自己的发现;语言活动后通过美术进行故事再现;其他各类活动后通过美术再现印象深刻的事件案例

幼儿写生——当幼儿说某种东西不会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将这样东西拿给她看,而不是直接教她如何画。

按照幼儿美术发展的阶段特征,安排写生的内容

静物写生——如蔬菜,水果,玩具,艺品等

活体写生——虫鸟,水果,兔羊,猫狗等

景观写生——树木花草,房子等

人物写生——镜中的自己,同伴,家人等 提供艺术作品、绘本等方式给幼儿自发模仿的机会——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男孩子喜欢画警察,女孩子喜欢画公主等,这些形象一般来源于故事。绘本作为一种范例,与教师在绘画教学中使用的范例有什么不同?提供绘本不是要求所有孩子照着绘本画,而是让幼儿自发地模仿,如绘本《小狗》。

通过陈列幼儿作品与展示听幼儿说画——幼儿自己的画是形不似而神似,所以,我们要听幼儿说画。观看幼儿陈列的作品,全是选择出来的好画。如果保留有写出几句话的幼儿作品,这才是幼儿的作品,这也才是真正的涂鸦墙。

总之,提供更多感受和欣赏的机会,在感受的基础上表现。为幼儿创造更多自发表现的机会,容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必要时才给予指导。教师预设的各类美术活动,是幼儿自主的,还是被动的,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支持性态度表现为:尊重幼儿表达的意愿,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充分理解幼儿美术的表征功能和叙事功能,倾听幼儿说画。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不按成人标准选择和陈列幼儿作品。

5.幼儿园中班健康领域教育目标 篇五

情绪情感

1、喜欢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愿意遵守幼儿园生活常规和秩序。

2、能识别并觉察他人的情绪变化。

3、愿意用较恰当的方式表达并调节自己的情绪。

生活习惯

1、会穿脱衣裤、鞋袜,基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爱护生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能够整理玩具、图书,愿意为他人服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锻炼

1、喜欢参加各项锻炼身体的活动,活动中能够克服困难。

2、大胆尝试投掷、攀登等基本动作,掌握球的多种玩法;有初步的队形队列意识,会做徒手操和韵律操,动作正确有力。

3、乐意摆弄操作材料,动作较灵活,手眼协调。

4、探索多种运动器材的玩法,注意体育活动中的自我保护,乐意在活动中互相合作,遵守规则。

5、初步感受寒冷、炎热的变化,有不怕冷、不怕热的意识。安全保健

1、具有安全意识,知道交通、生活、交往等安全常识。

2、认识人体皮肤和身体的主要器官,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6.幼儿音乐领域年龄特点及发展目标 篇六

一、各年龄阶段幼儿音乐领域的年龄特点

(一)幼儿音乐欣赏的年龄特点

1、小班幼儿音乐欣赏的特点:小班幼儿能初步理解他们所熟悉歌曲的歌词内容和思想,能理解性质比较鲜明的音乐情绪等。多数小班年龄的孩子能听音乐动起来,喜欢听节奏鲜明、欢快的音乐,随音乐特点做动作。但由于经验不足,还不能随音乐性质变化相应的动作。

2、中班幼儿音乐欣赏的特点:中班幼儿听辨音的分化能力有所提高,逐渐能辨别声音的细微变化。他们一般能欣赏内容较为广泛、性质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如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对不同体裁、性质、风格乐曲的分辨能力也有很大发展;在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结构把握上,他们往往能够通过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初步感受到乐曲的结构,听出乐段、乐句之间的重复以及乐曲在情绪性质上的明显差异;能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想像、联想。

随着幼儿思维、想象的进一步发展,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这种理解能力通常表现在歌曲及有标题器乐曲的理解上,幼儿已能借助于歌词及已有的生活经验、音乐经验,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艺术表演形象,对于较为复杂的、没有标题的纯器乐曲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他们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也不断增加。

3、大班幼儿音乐欣赏的特点: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幼儿可以把握音乐中蕴含的诸多要素,包括音乐的演奏乐器和演奏场景,音乐中的运动和张力,音乐中的情感以及音乐中的形象和情节。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幼儿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有想象的能力。

(二)幼儿歌唱的年龄特点

1、小班幼儿歌唱的特点:小班孩子喜欢唱歌,尤其对那些富有喜剧色彩、情绪热烈的歌曲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时期的幼儿一般都会唱几首简单歌曲,有的甚至会即兴哼唱一些自己编的旋律和短句,然而自己编的歌曲、曲调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合适音域一般在d′—a′的范围,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大致能唱准旋律。

2、中班幼儿歌唱的特点: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了一定进步,已经能够完整的再现一些短小的歌曲,和较长歌曲中的比较完整的片段。但在歌词的理解方面还有一定困难,会出现错字、漏字和相似字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合适音域在c′—a′的范围。中班年龄幼儿在唱他们所熟悉和理解的歌曲时,可以做到用速度、力度、音色的明显变化来表现歌曲中的不同形象和情绪。

3、大班幼儿歌唱的特点:大班幼儿一般已经可以比较完整准确的再现熟悉歌曲的歌词,唱错字、发错音的情况会大大减少,音域可以从c′—c②。对歌曲中由二分、四分、八分音符构成的一般节奏已掌握较好,甚至也能较好的掌握带附点的节奏和切分节奏。到了大班末期,大多数幼儿能够比较自如的把握常见的幼儿歌曲的节奏,歌曲速度的稍快和稍慢时也不会影响他们表现节奏的准确性。

大班幼儿在音准把握能力上有了一定进步,一般都能基本唱准曲调,他们一般能够学会呼吸时自然而迅速,不耸肩不发出很响的吸气声。大班幼儿对歌曲的形象内容、情感的体验与理解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在唱歌中用声音变化来表达感情,还能积极争取使自己表现更独特和完美。一些发展好的幼儿还能够对熟悉歌曲的节拍、节奏做出变化,甚至能够独立的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三)幼儿韵律的年龄特点

1、小班幼儿韵律的特点:小班的大多数幼儿已经掌握了拍手、摇头或是晃动手臂、用手指点或拍击身体的部位、点头或摇头、小幅度慢速度地运动躯干等简单的非移动动作,但腿部力量较弱,脚掌缺乏应有的弹性、身体左右摇摆大,自控力差。

2、中班幼儿韵律的特点:中班幼儿在韵律活动中,手部动作出现频率较高,运动路线主要以直线、曲线为主,中层次空间的动作出现频率最多,移位式动作很少出现,多数幼儿在自由律动中会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动作,比较喜欢做重复动作。多数幼儿具有前奏感、节奏感,而幼儿乐段感与乐句感的发展相对滞后,幼儿很少出现与同伴合作做动作的行为,都是自己单独做动作。

3、大班幼儿韵律的特点:大班幼儿对鲜明而有特点的节奏、音响和舞蹈律动具有浓厚的兴趣,节奏性活动是幼儿阶段主要的音乐活动。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表现活动中容易添进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她们往往会加上自己的主观想象,喜欢夸张新奇的食物,幼儿乐于尝试,愿意表现。

大班幼儿能逐步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一些简单关系和联系,对于事件、情节的表现成为他们韵律活动中的突出特点。他们喜欢听和讲故事,聆听和朗读节奏鲜明、有韵律的歌谣,喜欢看情节有趣和角色色彩鲜明的动画片、木偶剧与儿童剧,喜欢在游戏中再现和表演他们感兴趣的人物表情、动作、情节和活动场面,表演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不断求新与创造。

(四)幼儿打击乐的年龄特点

1、小班幼儿打击乐的特点:小班年龄的幼儿逐步掌握了一些主要用大肌肉动作来演奏的打击乐器,最容易掌握的是铃鼓和串铃的演奏方法。他们在入园初期的随乐意识和随乐能力都很差,大多数幼儿都不能做到基本合拍地随音乐演奏,而且还会有部分幼儿只顾玩弄乐器而忘记演奏的要求。3岁末期,不仅大多数幼儿可能做到基本合拍地随音乐演奏,而且一般幼儿已具备了初步的随乐意识。

2、中班班幼儿打击乐的特点:中班年龄幼儿开展打击乐活动时可以选择节奏鲜明的乐曲,可以2∕4、3∕4拍乐曲为主。许多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如: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乐曲,节奏型都比较明显,易于中班幼儿理解把握,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由于手部动作发育的特点,可以在常见的打击乐器如:串铃、响板、撞钟、三角铁、铃鼓、木鱼、双响筒、锣、鼓中进行选择。

3、大班幼儿打击乐的特点:大班幼儿的自控能力、合作能力、愿意接受挑战、勇于探索的积极性等方面度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小、中班系统的教育和熏陶,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在节奏乐活动中,他们能够通过对音乐、乐器的直接感知以及教师合理有效的调控手段,表现出丰富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将以前在乐器敲打的兴趣上转向为操作乐趣和效果乐趣。

二、各年龄阶段幼儿音乐领域上学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幼儿音乐欣赏上学期教学目标

1、小班幼儿上学期音乐欣赏教学目标:

(1)对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兴趣,喜欢倾听优美的声音,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熟悉、喜爱的歌曲和乐曲,初步学会使用表演道具。

(2)学习感受性质鲜明单纯、结构短小明晰的歌曲和有标题的器乐曲的形象、内容和情感,在感受的同时进行多种方式的创造性表达,体验比较典型的摇篮曲、舞曲、进行曲、儿童歌曲等不同情趣。

(3)能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或观看自己喜欢的音乐和舞蹈表演。

2、中班幼儿上学期音乐欣赏教学目标:

(1)能在一定时间内注意力比较集中地倾听、观赏音乐、舞蹈作品,积极地感受音乐、舞蹈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养成安静倾听、欣赏的习惯。

(2)在有对比的情况下,学习分辨音乐中差别较明显的高低、快慢、强弱特征和音色的变化,体验这些变化所表达的情意。(3)能正确区分二拍子和三拍子的音乐,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音乐的不同情趣。(4)在掌握前奏、间奏、尾奏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乐句、乐段的开始和结束,初步了解音乐结构中的重复与变化的规律,体验倾听和观赏活动的快乐。

3、大班幼儿上学期音乐欣赏教学目标:

(1)有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情趣,能够欣赏更多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乐曲、歌曲和舞蹈,更加细致地感知和体验这些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独特风格,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美。(2)进一步学习使用其他各种非音乐的艺术手段,提高体验和表达音乐情趣的能力,能用自己的喜欢的表现方式大胆表达较复杂的乐曲是如何推进情节、表达情感的。能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恰当的用服装、道具等多种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3)就音乐形象与情节展开想像,为用音乐表演手段(如戏剧表演等)进行二度创作式的表现做准备,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把握。

(二)幼儿歌唱活动上学期教学目标

1、小班幼儿上学期歌唱活动教学目标:

(1)喜欢参加歌唱活动,用自然地声音歌唱,保持正确的唱歌姿态。(2)能听前奏整齐地开始,音域在d′—a′的范围。

(3)初步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形象和情感,边唱歌边做合乎歌曲内容的表情及简单动作。

(4)在教师的帮助下,能为自己熟悉、多重复的简单歌曲仿编新的歌词。

2、中班幼儿上学期歌唱活动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不同性质的歌曲,能够理解歌曲的歌词和曲调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体验在歌唱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

(2)基本准确地演唱c′—a′范围的歌曲,感受和表现不同节拍(如二拍子、三拍子)、不同内容的歌曲,初步尝试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和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的不同形象、内容和情感,且姿势正确,吐字清楚。

(3)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学会独立接唱并初步尝试自然地与他人接唱和对唱,正确运用身体动作和表情与他人交往。

3、大班幼儿上学期歌唱活动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歌唱活动,乐于个人独立歌唱和参与集体表演,享受唱歌的快乐,并能欣赏和评议同伴的表演。

(2)尝试学唱优美、舒缓、活泼等不同性质的歌曲,能用准确的节奏和音调表现不同歌曲的情绪、情感,能够唱八度范围内的五声音调和少量七声音调的歌曲。(3)学习使用不同咬字、吐字及气息断连方法表现歌曲不同意境。

(三)幼儿韵律活动上学期教学目标

1、小班幼儿上学期韵律活动教学目标:

(1)在日常生活中,愿意随音乐做简单律动进行自我表现,并初步体验用目光、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交往的快乐。

(2)乐于参与音乐游戏,在教师动作的提示下,能通过韵律和模仿动作表现简单的音乐节奏、跳简单的集体舞蹈,体验在音乐运动中表达、创造和交流的快乐。(3)学习按照音乐的基本拍子自然、均匀地做上肢或下肢的简单动作和模仿动作。

2、中班幼儿上学期韵律活动教学目标:(1)尝试运用有效的方法和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体验韵律活动中合作的快乐。(2)随音乐的节奏尝试按自己的想象自由地做模仿动作、律动和简单的舞蹈动作,动作协调,能表现出音乐的力度、速度和情感的变化。

(3)学习利用已经掌握的动作、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或创编新动作,初步了解一些创编韵律动作组合的规律。

3、大班幼儿上学期韵律活动教学目标:

(1)喜欢参加韵律活动,能大胆地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2)能比较准确地按音乐节奏做各种稍微复杂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进一步丰富舞蹈动作语汇,能用已经掌握的空间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3)能为不同的舞蹈表演选择不同的道具和服装,乐于和同伴一起合作表演,体验交流的乐趣。

(四)幼儿打击乐活动上学期教学目标

1、小班幼儿上学期打击乐活动教学目标:(1)乐于在集体中随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有节奏地进行打击乐演奏,按要求取放、交换和收拾打击乐器,体验操作乐器、管理乐器的快乐。(2)通过探索和尝试认识几种易于敲击的打击乐器,学习敲击方法,初步养成正确使用乐器的习惯。

(3)能独立的随熟悉的音乐有节奏地演奏,参加两至三种乐器的齐奏,学习看指挥开始和结束演奏。

2、中班幼儿上学期打击乐活动教学目标:

(1)进一步养成集中注意看指挥,并对指挥的要求作出积极反应的习惯,体验创造性参与演奏活动的快乐。养成正确使用乐器、有序收放乐器的习惯。(2)会按简单的固定节奏型为歌曲、乐曲、舞蹈等作即兴伴奏,在集体中学会保持与音乐、与他人配合,具有初步协调的能力。

(3)学习使用木鱼、铃鼓、沙球等更多种类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为歌曲或乐曲选择合适的音色而探索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

3、大班幼儿上学期打击乐活动教学目标:

(1)按简单的节奏型进行打击乐合奏练习和表演,具有初步的协调配合能力,集中注意看指挥,反应敏捷。

(2)学习使用更多种类的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为求得新颖的音色而探索熟悉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演奏的方法正确,姿势放松端正,养成乐器拿、放、管理的好习惯。

(3)尝试自己制作打击乐器,喜欢用自制乐器参与音乐活动,养成正确使用乐器的良好习惯。

三、各年龄阶段幼儿音乐领域下学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幼儿音乐欣赏下学期教学目标

1、小班幼儿下学期音乐欣赏教学目标:

(1)努力听辨音乐中差异明显的隐去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

(2)能安静地听音乐,初步感受性质鲜明,结构短小清晰地歌曲和有标题的器乐曲的形象。

(3)体验典型的歌曲,劳动音乐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4)喜欢用自己的体态、噪音和动作参与欣赏活动,进行多种方式的创造性表达。

2、中班幼儿下学期音乐欣赏教学目标:

(1)学习划分乐句,分辨乐句、乐段中的重复和变化。(2)学习两段体的曲式结构,能分辨出区别较大的两段音乐的起始句和结束句。(3)在感受音乐艺术美的同时,领悟其内涵,并初步学会用动作或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大班幼儿下学期音乐欣赏教学目标:

(1)享受艺术活动的乐趣。乐意与同伴交往,进行合作学习,有竞争意识。在艺术活动中提高艺术素养。

(2)发现和感受周围环境中的美。喜欢欣赏不同风格特点的艺术作品,在表现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是有自己较为独特的表现形式。

(3)能富有表情地较准确地感受性质鲜明、结构适中的进行曲、摇篮曲、舞曲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并产生一定的联想,能用语言、图画、节奏乐、动作、表情表现相应形象。能用嗓音、动作创造性地表达周围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二)幼儿歌唱活动下学期教学目标

1、小班幼儿下学期歌唱活动教学目标:

(1)用正确的姿势,自然地声音,一句一句地歌唱。

(2)在集体演唱时,会整齐地开始结束,能有控制地发出声音。(3)理解和表现简单儿童歌曲的形象,内容和情感。

(4)学习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换部分歌词,体验创造性地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2、中班幼儿下学期歌唱活动教学目标:

(1)会听前奏、间奏歌唱,能整齐地开始和结束。

(2)学习在乐句结束时进行换气,不中断乐句随意换气。

(3)进一步根据歌曲的不同内容、情感,运用速度、力度和音色变化。

3、大班幼儿下学期歌唱活动教学目标:(1)在集体歌唱活动中建立默契感,体验配合默契的快乐。

(2)能有表情的完整的表现歌曲内容,初步学习各种演唱形式和不同风格的歌曲,积极为歌曲和乐曲创编歌词和动作。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3)用正确的姿势、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初步学会领唱、齐唱、轮唱,能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去正确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大胆、独立地在集体面前唱歌、表演,并能这熟悉工整的歌曲续编歌词。

(三)幼儿韵律活动下学期教学目标

1、小班幼儿下学期韵律活动教学目标:

(1)喜欢参与韵律活动,能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2)基本能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随之变换动作,能用上肢、下肢等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感和内容。(3)学习用动作、表情、姿态与人沟通。

(4)能自己想出简单的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体验韵律活动中表达、创造和交流的快乐。

2、中班幼儿下学期韵律活动教学目标:

(1)能倾听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变化,节拍准确地进行原地身体动作。(2)进一步引导发现律动中的动作组合规律,尝试进行合作创编。(3)初步引导进行即兴表演,表达情感。

3、大班幼儿下学期韵律活动教学目标:

(1)乐于参加舞蹈创编活动,能按音乐的内容、风格和节奏特点做各种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组合动作,熟悉一些民族民间舞蹈。

(2)乐于使用各种工具、根据一定的主题,能根据乐曲的内容、性质、创编不同的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角色的音乐形象。

(3)乐意与同伴一起进行娱乐、表演、创作等艺术表现活动,有一定的表现技能,并乐于交流艺术表现活动的评价。

(四)幼儿打击乐活动下学期教学目标

1、小班幼儿下学期打击乐活动教学目标:(1)学习遵守演奏打击乐的基本规则。

(2)能独立的随熟悉的音乐有节奏地演奏,参加两至三种乐器的齐奏,学习看指挥开始和结束演奏。

(3)大胆的用乐器演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能尝试床走性的变化演奏方案,体验节奏活动的乐趣。

2、中班幼儿下学期打击乐活动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谱的提示准确地打击出节奏,并学习看图谱演奏打击乐器。(2)进一步练习使用已掌握的乐器进行演奏。

(3)能自主选择乐器,为一段体结构的音乐进行即兴伴奏。

3、大班幼儿下学期打击乐活动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节奏活动,继续学习三角铁、双音响筒、钹等更多种类的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用打击乐器即兴创作教师命题的音响,逐步培养按照命题进行创编的能力。

(2)学习使用为求得新颖的音色而探索熟悉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

(3)学会齐奏、合奏即兴伴奏,能按指挥的手势开始、结束和变换演奏,并在音色、音量和表情上与集体相一致,有较好的音响效果

7.幼儿园各班5大领域教学目标 篇七

1、数概念(1-20数字的正确书写、1~150顺数 倒数

数的单双数 五数 十数 认识数字 1~10并正确书写 2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 20以内数的加减

分解组成和加减的概念-一道算术里有一个“+”和一个“=”叫加法算式;混合加减、连加、连减、认识符号< > +)(数字比大小 认识“〈”小于号 ;“= ”等号;“〉” 大于号;“︿”分成号、进位加和退位减)4<3 5>0

2、量的比较(比粗细、比高矮 比长短 比多少 1和许多)

3、几何图形: 圆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梯形 半圆形 扇形 菱形 椭圆形平行四边形 心形 多边形、球体、圆柱体 圆锥体

(1)(图形分割与组合、拼图、一样大4等分、物体的等分);

(2)学习数量的等分、感知一组数量可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感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分类(按大小、性能、性别、颜色、名称、归类、形状等)

(1)学习从多个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5、排序:按规律、按左右、按上下、前后等等;

(1)探索、发现环形物体排列的规律、猜测遮挡部分是什么样的物品,并补上。

(2)尝试用不同组合形式将方块拼成9方格图案,学习多个角度思考,探索多种组合方式。

6、时间;今天 明天 后天、一周、一月、一年、认识时钟 ;空间:认识左右

前后 上下、方位;学习对称。

7、守恒定律(等值交换)

8、认识人民币

9、常识:认识春天的变化 树的变化

百科:认识牲畜(鸡 鸭 鹅 狗 猫 牛 猪 羊)+认识花类(桃花 梨花 杏花 栀子花 杜鹃花 春天 荷花 桂花 夏天 菊花 秋天 梅花 水仙花 冬天)

中班数学教学内容

1、数概念(1-20数字的正确书写、1~150顺数 倒数

数的单双数 五数 十数 认识数字 1~10

2、量的比较(比粗细、比高矮 比长短 比多少 1和许多)

3、几何图形: 圆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梯形 半圆形(图形分割与组合、拼图)

4、分类(按大小、性能、性别、颜色、名称、归类、形状等)

5、排列和排序:按规律、按左右、按上下、前后等等;

6、时间;今天 明天 后天 ;空间:认识左右

前后 上下、方位;

7、常识:认识春天的变化 树的变化

百科:认识牲畜(鸡 鸭 鹅 狗 猫 牛 猪 羊)+认识花类(桃花 梨花 杏花 栀子花 杜鹃花 春天 荷花 桂花 夏天 菊花 秋天 梅花 水仙花 冬天)

小班数学教学内容

1、数概念(1-20数字的正确书写、1~100顺数 倒数

数的单双数 五数 十数 认识数字 1~10并正确书写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 20以内数的加减

分解组成和加减的概念-一道算术里有一个“+”和一个“=”叫加法算式;混合加减、连加、连减、认识符号< > +)(数字比大小 认识“〈”小于号 ;“= ”等号;“〉” 大于号;“︿”分成号、进位加和退位减)4<3 5>0

2、量的比较(比粗细、比高矮 比长短 比多少 1和许多)

3、几何图形: 圆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梯形 半圆形 扇形 菱形 椭圆形平行四边形 心形 多边形、(图形分割与组合、拼图、一样大4等分)

4、分类(按大小、性能、性别、颜色、名称、归类、形状等)

5、排列和排序:按规律、按左右、按上下、前后等等;

6、时间;今天 明天 后天 ;空间:认识左右

前后 上下、方位;

7、常识:认识春天的变化 树的变化

百科:认识牲畜(鸡 鸭 鹅 狗 猫 牛 猪 羊)+认识花类(桃花 梨花 杏花 栀子花 杜鹃花 春天 荷花 桂花 夏天 菊花 秋天 梅花 水仙花 冬天)

托班儿童发展目标

健康

1、愿意上幼儿园,情绪比较稳定;

2、在教室的提醒下,饭前便后、手脏时能洗手。

3、能自己喝水,使用小勺进餐。

4、有大小便需求时能告诉大人。

5、在成人的要求下,能按时睡眠,能独自睡在自己的小床上,不要求成人陪伴。

6、亲近教师和小朋友,在集体活动中情绪愉快。

7、喜欢参加走、爬、跑、跳、钻等体育活动。

8、能使用简单的玩具进行活动,如踢球、骑小车、拍球、玩推车玩具等。

9、不离开成人和集体,能记住成人的提醒,不懂危险物品;不将异物放在口鼻眼中。

言语

1、能听懂成人简单的语言指令。

2、喜欢看图画书,能说出图画书中的主要人或物。

3、喜欢听成人讲故事和念儿歌。

4、在成人指导下,能说简短的儿歌,模仿故事中的简单语句。社会

1、认识班上的老师,能说出几个小朋友的名字。

2、在成人提醒下,能使用简单的礼貌语言,如××好、再见、谢谢等。

3、愿意分享好吃和好玩的东西。

4、能遵守简单的生活常规和游戏规则。

5、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脱衣服

6、知道自己的名字、性别和年龄、知道自己的幼儿园名称。

科学

1、知道早上和晚上,知道冬天和夏天的明显特征。

2、知道上下和1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

3、喜欢小动物,知道几种常见小动物的名称,能模仿它们的叫声和动作。

4、认识并说出3-4种颜色

5、认识圆形、方形

6、能区分两个物品的大小、长短等。

7、能点数2-3件物品

艺术

1、能大胆涂色,用色彩表达鲜明的艺术作品

2、能用折、撕、贴、捏等方法表现简单的事物,体验成功的快乐。

8.幼儿园社会领域模式 篇八

一、生活感知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让幼儿直接深入社会生活,扩大眼界,丰富感性经验,帮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幼儿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幼儿理解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实践有关的社会行为。

2.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

参观散步出发之前,教师要以简短的谈话启发幼儿活动的愿望,要告知幼儿参观游览、散步的地点、内容和注意事项。

第二环节:实地观察。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村子里或小街上散步,观察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看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和交往。在参观活动中,教师带幼儿到达参观地点后要重新整队,让幼儿有一个整齐、精神的面貌,再次提出有关的参观要求。引导幼儿有礼貌地向接待者问好;向幼儿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参观,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主要内容上。可先参观该单位的全貌,再有所侧重地分别观察。教师和接待人员可作简单的介绍。

要组织好这一环节,教师还应注意:(1)参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参观的内容和具体目标的要求,与参观单位联系,有必要时应指导接待人员写好讲话稿等等。(2)参观过程中,要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看看、想想;还要引导幼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所见的人和事;允许幼儿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解答或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与寻找问题的答案。(3)参观时间不宜太长,防止幼儿过度疲劳,产生厌倦情绪。

第三环节:参与实践。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向幼儿提出行为要求,指导行为方法,组织幼儿操作练习,帮助幼儿把所获得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幼儿得到更真实的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参观邮局的工作流程后,教师组织幼儿“集体寄信”,让幼儿亲自购买邮票并将邮票贴在参观前准备好的信封上面,将信投到邮筒里。这些实际操作,让幼儿真正获得寄信的初步知识,锻炼了寄信能力。

第四环节:谈话小结。

参观、游览回园后,幼儿对参观内容的印象还比较深,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幼儿进行一次谈话。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整理、加深幼儿对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们和事物的正确态度。组织这一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有:(1)谈话时,教师可以图片、谜语或生动语言等引起幼儿回忆参观的人和事,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参观的内容和感受最深的、最喜欢的事和物。(2)教师要对这次参观、游览活动作一个小结和评价。(3)提供有关材料,以供幼儿开展有关的游戏时用。

3.教学范例及评析

参观邮局(中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邮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幼儿了解寄信的过程。

2.初步培养幼儿热爱、尊敬邮递员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联系好参观的地点并确定参观路线。

2.准备好报纸、杂志、信等实物。

3.幼儿每人画好一张画作为信。

4.幼儿看操作材料“参观邮局”。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引发幼儿对邮局的兴趣。

(1)出示报纸、杂志、信等实物,启发幼儿思考:这是什么?是谁送来的?邮递员的工作单位在哪儿?

(2)提出参观的要求。要求幼儿参观时保持安静,仔细看邮局里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2.带领幼儿参观邮局。

(1)到邮局前引导幼儿观察邮局建筑物的颜色,提醒幼儿要安静地进去,小声地与工作人员打招呼。

(2)带领幼儿依次参观盖邮戳及分拣信件、卖邮票、买杂志、寄包裹、汇款的场所,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顾客在这里做些什么,邮局的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

(3)组织幼儿讨论邮局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幼儿知道邮局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许多方便。3.集体寄信。

(1)每一个小朋友手里的信要寄掉,该怎么办呢?请一个幼儿做顾客去买邮票,帮助幼儿认识邮票:邮票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有什么作用?告诉幼儿寄信必须贴邮票,邮票贴了就表示已付寄信费,邮票有多种面值。

(2)幼儿动手操作,练习寄信。告诉幼儿信封上写的是幼儿园的地址,所以信是寄给幼儿园的。教师示范将邮票贴在信封的右上角,再请一名幼儿将信投到邮筒里。

4.参观结束,组织幼儿返园后讨论,增强幼儿对邮递员的尊敬之情。

教师:邮局里有那么多信件、报刊、杂志都需要邮递员来送,他们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坚持送信、送报,他们很辛苦,他们的工作也很重要。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班.虞永平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87页。

评 析

利用现实生活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是本活动的最大特色。让幼儿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在身临其境中获得关于邮局的感性经验。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例如,鼓励幼儿主动地向大人打招呼,主动地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做一做,这既培养了幼儿大胆与成人交往的能力,又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激发起对邮局工作人员劳动的尊敬之情。这样的活动,将给幼儿留下深刻、美好的回忆。

二、情感陶冶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映、情情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作出亲社会行为。

2.程序和策略

情感陶冶教学模式包括情感激发、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和实际行动四个环节。

情感激发也叫认知提示,指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组织幼儿通过讨论、绘画、唱歌、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儿辨别他人情感、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的联系。

情感换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让幼儿分析讨论和扮演角色,从而使幼儿转换角色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

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社会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或设想他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移情。

实际行动是组织幼儿将自己移情的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再由幼儿或教师小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关心话语或将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在这一步骤中,教师是指挥,幼儿是主体。教师指挥幼儿操练,要注意操练的实效性,力求形式多样。①应用性操练:教师根据活动前的预想提供幼儿抒发感情、作出积极行为的情境,让幼儿实际做一遍。例如在“关心生病的小朋友”活动中,请幼儿按意愿选择“关心病人”的方式,参加相应的小组活动。②表演性练习:表演性练习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社会情境或事例,或通过欣赏、表演儿歌等,让幼儿分析出在该种情形下怎样做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并根据幼儿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从中体验不同的情感。教师应鼓励幼儿用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练习,使所学新知逐步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大班社会活动“他为什么哭”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扮演“哭的人”与“关心者”,幼儿在表演中抒发了关心他人的情感,体验关心他人的行为。

3.教学范例及评析

关心生病的小朋友(大班)

活动目标

体验生病的小朋友的情绪、情感,学习用各种方式关心、帮助生病的同伴。

活动准备

录音机、空白磁带、信笺、笔、制作礼品的材料等。

活动过程

1.引出情境。

(1)用“点名”的方法让幼儿意识到某个小朋友缺席。

(2)请幼儿猜测小朋友缺席的原因。

(3)此时,事先安排好的一位教师来班告知小朋友因病请假一周的消息。

2.启发提问。

(1)你生病时是怎么样的?心里会感到怎么样?会想些什么?为什么?

(2)现在小朋友生病在家,他心里会怎么样?

(3)人在生病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3.分组讨论:怎样帮助生病的小朋友?

4.请幼儿按意愿选择“关心病人”的方式,参加相应的小组活动。

(1)幼儿口述,教师代笔,共同给病人写一封问候信,送上大家的祝福。

(2)把自己想与病人说的话录音,通过录音带把问候和快乐传递给病人。

(3)为病人制作一些有趣的小礼品,祝他早日康复。

5.教师把写好的信读给幼儿听,并让幼儿听录音、看礼品,对孩子们的每一种“关心”予以表扬和鼓励。

6.活动结束,推举一名幼儿代表随有关教师把信、录音带、小礼品转送给生病的小朋友。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教育》(浙江)1996年1月第23页·刘风琴“关心生病的小朋友”

评 析

该活动改变了品德教育流于说教的方式,巧妙地运用移情训练法引导幼儿结合实际生活事件设身处地地体会生病的同伴的心情,为生病的同伴着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点名方式让幼儿知道某个同伴因生病没能到幼儿园参加活动,并用提问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生病的经历或想像生病时的心情及想做的事,促使幼儿实现情感换位,即转换角色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情;做到急生病小朋友之所急,想生病小朋友之所想,在理解生病同伴心情的基础上,纷纷表示愿意通过写信、送礼品、说安慰话等具体行动来关心生病的同伴。最后,教师运用巩固深化的方法,让幼儿把想法付诸实践,强化行为练习,使幼儿正确对待情景中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三、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学习以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沟通,从而掌握互助、合作等友好交往技能,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和想像力,使幼儿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

2.程序和策略

(1)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应力求真实、生动、有人有景,可以用电化教具配合,也可以用画板或口技代替。场景布置及道具应尽量简单,化装只要突出人物身份的主要特点,能使幼儿看懂就行。如需幼儿扮演角色,应先物色人选,组织排练。活动开始时,教师要用语言向幼儿介绍场景(什么地方)、角色和主演者,以引起幼儿观看表演的兴趣,并向幼儿交代任务,提醒他们仔细观看表演者的表情、动作,记住表演内容,以便在观看后讨论。

(2)表 演

为了使全体幼儿都看清楚表演内容,表演者要面向全体幼儿,表演速度适中;可以完整表演,也可以分段表演。

(3)讨论明理

观看表演后,教师应围绕活动目标有重点地提问,引导幼儿讨论评价表演中人物的言行,激发某种情感,提出今后行为的选择建议,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讨论时,教师要尊重幼儿,让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幼儿自己的活动,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讨论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形式,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甚至展开争论。在应得出一致意见的问题上力求取得一致,在允许有不同意见的问题上一定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幼儿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鼓励创新。

(4)学习表演

幼儿有模仿和表演的兴趣,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组织全班幼儿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从而巩固在活动中获得的行为规范。有时可让部分幼儿参与表演,其他幼儿再次观看,这要依据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教学环境来定。幼儿通过表演,进一步判断道德行为,在亲身参加表演中更好地掌握道德行为要求。

3.教学范例及评析

小记者(大班)

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2.培养幼儿与人交往时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培养幼儿乐意了解和关心自己能理解的社会新闻。

活动准备 1.事先排练“记者采访”的情景表演。

2.与全班幼儿人数配套的玩具小话筒、各种社会角色服饰。

活动过程

1.幼儿观看情景表演,初步了解记者职业及采访的基本过程,懂得与人交往时要主动并采用礼貌用语。

(1)向幼儿提出观看要求。

(2)幼儿观看情景表演“记者采访”。

(3)教师围绕表演内容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做好一名记者。

2.引发幼儿学习当小记者的兴趣,并乐意向别人了解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新闻。

(1)教师提出“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想采访哪方面的新闻”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请个别幼儿学做小记者进行采访。

(3)师生共同评价幼儿的采访表现。

3.开展“小记者团”实践活动,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1)幼儿分组扮演小记者及各种社会角色进行采访活动。老师巡视,鼓励每个幼儿都参与活动。

(2)全体幼儿扮演小记者,对现场听课老师进行采访。

4.小结活动情况。

活动延伸

1.在角色区中让幼儿玩“小小记者”游戏。

2.在语言区开展“新闻发布会”活动。

注:此范例选自汕头儿童福利会第三幼儿园大二班2000年11月22日公开课,由陈若瑾老师设计。

评 析

表演活动给了幼儿直观模仿的榜样,也给幼儿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

该活动一开始,幼儿观看情景表演,直观地初步了解记者职业及采访的基本过程,懂得与人交往时要主动并采用礼貌用语,如“你好”,“请问”„„然后,教师围绕表演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做好一名记者。交流后,教师以“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想采访哪方面的新闻”引发幼儿学习当小记者的兴趣,激发幼儿乐意向别人了解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新闻的情感,再请个别幼儿学做小记者进行采访。师生通过评议,使幼儿进一步明确如何当好小记者。让全体幼儿分组扮演小记者及各种社会角色进行采访活动,这使全班幼儿都有实践机会,提高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实现了活动目标。最后,全体幼儿扮演小记者,对现场听课老师进行采访,再次锻炼了幼儿当小记者的能力,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

四、实际练习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让幼儿在“做中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内化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2.程序和策略

(1)激发愿望

活动开始,教师可出示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并以简短的语言激发幼儿对某一问题的探讨兴趣,激起幼儿参与实践练习的愿望。例如,在《做事有条理》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堆零乱的物品,引发幼儿整理的兴趣,并问:“小朋友,你们看这张桌子上有什么东西?这些物品放得怎么样?让我们来把这些东西整理一下,好吗?”这样自然而然地激起幼儿参与练习的愿望。

(2)方法学习

在这一阶段中,一是要组织幼儿讨论、交流某一情境中的行为要求,通过概括,让幼儿知道怎样去行动。如在“我们是小主人”活动中,教师把幼儿讨论的结果进行小结,使中班幼儿懂得“当小班弟弟、妹妹来做客时,我们要当好小主人,可以先作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名字、班级,再带领客人参观我们的教室,和他们一起游戏”。二是请部分幼儿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尝试正确的做法,其他幼儿观看台上幼儿的做法后进行评价,从而学习正确的行为方法。例如,在“做事有条理”活动中,让部分幼儿尝试整理物品,其他幼儿通过观察、思考、评价而懂得整理物品的正确行为程序,即“大的物品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这样才整齐有序,便于搬动”。

(3)行为练习

获得一定方法后,即让幼儿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可将幼儿分成小组展开练习,互相观察,看行为是否合乎要求,教师针对幼儿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纠正方法,同时让行为准确无误的幼儿上台示范,使幼儿对行为要求有更明确的了解。此外,应尽可能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行为练习。

(4)小结评价

教师要对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幼儿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评价,同时,向幼儿提出活动后的练习要求,使教学延伸至课外、园外。只有这样,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3.教学范例及评析

我们是小主人(中班)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学会热情主动地招待小客人,激发幼儿做小主人的自豪感。

2.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带小”活动准备。

2.布置环境,准备好录音机、音乐磁带。

3.与几位同一个月过生日的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准备一个大蛋糕。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做小主人?

教师:今天有几位小朋友一起过生日,我们要请小X班小朋友来做客,我们应该怎么做小主人?

(1)请幼儿分组讨论,教师倾听。

(2)每组请一名幼儿代表发言。

(3)小结:当小班弟弟、妹妹来做客时,我们要当好小主人,可以先作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名字、班级,再带领客人参观我们的教室,和他们一起游戏。

2.开展“大带小”活动。

(1)全班小朋友在教室门口迎接小客人,每位小朋友带一位小客人。

(2)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由活动、游戏。(3)生日聚会开始。

教师宣布生日聚会开始,请大家说祝福语,集体唱生日歌„„

请小主人带小客人洗手,端点心,送开水。大家吃蛋糕。

(教师提醒小主人照顾好小客人。)

(4)生日聚会结束,全班幼儿欢送小客人出门。

活动建议

1.小班可同时开展“我是小客人”的活动。活动之前,小班教师也应提出有关要求。

2.利用午餐前的时间进行小结,让幼儿谈谈自己是怎样做小主人的。

3.坚持在元宵花灯会、六一游戏会以及娱乐活动中开展“大带小”活动。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班.虞记平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1页.

评 析

幼儿期教育的特点是“养成教育”。该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大部分时间幼儿亲自参与实践练习,丰富了幼儿的直接经验,使幼儿掌握了当好小主人的一些行为要求,有助于良好行为的养成。首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请小班弟弟、妹妹来我班做客”的情境,激起幼儿讨论“如何当好小主人”的兴趣,然后,教师将幼儿交流的意见进行小结,使幼儿明确当好小主人的行为要求。接着,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大带小”活动,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小主人”带“小客人”一起进行生日聚会活动,身体力行照顾小客人的行为要求,幼儿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体验到了做小主人的自豪感,顺利实现了教育目标。此外,向幼儿提出活动后的一些行为要求,有助于幼儿将当好“小主人”与当好“小客人”的礼貌行为变成良好习惯。

五、艺术感染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幼儿理解和掌握寓于艺术作品中的社会知识和行为要求。

2.程序和策略

(1)欣赏艺术作品 这里所说的艺术作品是指文学艺术作品,即诗歌、故事、散文等。教学一开始,教师给幼儿生动流畅地讲述故事或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歌,使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中受到感染。讲述故事或朗诵散文时,教师可配以挂图、幻灯、实物、图片及音乐等,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内容。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活动前教师应精心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有益的、有启迪性的作品;二是根据幼儿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适时讲解启发。对于作品中表现的主题要重点予以提示,使孩子更好地从中领悟道理。

(2)讨论小结

社会教育活动中让幼儿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目的是为了使幼儿明理、激情,进而导行。因此,欣赏艺术作品后,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提一些问题,让幼儿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明白蕴藏在作品中的某个道理,激发良好的情感并影响其以后的行为。讨论时,教师要尊重幼儿,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看法。讨论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引导幼儿得出正确的认识,对幼儿提出行为上的要求。

(3)联想深化

教师要适当地拓宽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对从作品中所学的知识(道理)从内容、形式、范围多角度进行认识、理解,达到开阔视野、发展思维、丰富知识、增强能力的目的。这一阶段可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议论,以促进道德知识进一步内化。教师列举有关事例时可以适当结合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幼儿通过联想深化认识。例如,在大班“做个守信用的孩子”活动中,教师在幼儿讨论《波波和乐乐》作品的基础上,开拓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分析另外两个事例,使幼儿能进一步领悟蕴涵在作品中的道德知识,明辨是非,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4)创作实践

幼儿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创作实践活动,让幼儿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培养良好的行为。例如,在“三只想生病的小狗”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为妈妈开个“小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让幼儿唱有关爱妈妈的歌,并且将自制的礼物布置在妈妈的照片旁。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让他们懂得爱妈妈的一些实际行动。

3.教学范例及评析

三只想生病的小狗(中班)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让他们初步懂得妈妈关心自己,自己更要关心妈妈。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活动准备

1.熟悉童话“三只想生病的小狗”。

2.幼儿操作材料“三只想生病的小狗”。

3.布置一个好妈妈照片栏。

4.自制好送给妈妈的礼物。

活动过程

1.让幼儿欣赏故事。

(1)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生病吗?可是有三只小狗却想生病,他们为什么想生病呢?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三只想生病的小狗”。

2.让幼儿看幼儿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三只小狗的行为表现:小狗为什么想生病?他们生病了,狗妈妈是怎么照顾他们的?结果狗妈妈怎么啦?他们这样做对吗?小狗妈妈病倒以后,这三只狗又是怎样想的呢?他们是怎样做的?

3.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感情地讲述自己应如何去关心妈妈。

(1)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照顾你的,为你做了哪些事?

(2)妈妈这么爱我们,我们应该怎样爱妈妈呢?如妈妈上班累了,回到了家,我们应该怎样关心妈妈?

4.为妈妈开个“小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让幼儿唱有关妈妈的歌。

5.将自制的礼物布置在妈妈的照片旁。

活动建议

活动前布置墙饰,贴上每个幼儿和家里人一起活动的照片(如为孩子过生日、陪孩子在公园玩等),从而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

1.要求幼儿回家表演节目给妈妈看。

2.在美工活动时,制作一件礼物给妈妈或其他关心过自己的人。附:

三只想生病的小狗

花花、黄黄、灰灰是三只可爱的狗宝宝,他们都是狗妈妈的好孩子,狗妈妈非常爱他们。一天,花花生病了,躺在床上。狗妈妈很着急,想尽办法让花花好起来,可是没有用。花花想吃肉骨头,妈妈连忙拿来肉骨头;花花想吃苹果,妈妈连忙买来苹果;花花想玩玩具,妈妈连忙拿来玩具。黄黄和灰灰看到了,心想:“要是我能生病该多好啊!”黄黄和灰灰想啊想,真的生病了。于是,黄黄要看图书,灰灰想吃虾条。妈妈忙呀忙呀,忙着照顾三个宝宝。狗妈妈太累了,终于病倒了。妈妈不能照顾三只小狗,连自己也无法照顾了。看着妈妈痛苦的样子,三只狗宝宝非常内疚,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过了几天,三只小狗的病好了,他们都来照顾妈妈,狗妈妈开心地笑了。从此,三只小狗再也不想生病了。

注:此范例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班.虞永平主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71页.

评 析

9.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案 篇九

1.感受不同建筑风格的美。

2.初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筑的特色。

二、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初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筑的特色。

三、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世界建筑奇观》。

2.挂图:《世界建筑奇观》。

3.教学电子资源:《世界建筑奇观》。

四、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交流见过的有特色的房子,说出这些房子的特点。

1.我们住在什么城市,这个城市里的房子有什么特色?

2.外出旅行时你还见过什么有特色的房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和挂图,欣赏不同建筑的美。

1.请幼儿分组自由讨论

你们知道这些建筑物在哪里吗,他们看上去怎么样?为什么我们称这些建筑物是奇观,你喜欢哪个建筑,为什么?

2.请每组派一名幼儿讲述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说明。

(三)展示教学电子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幼儿感受不同建筑风格的美。

1.先请幼儿尝试自主对图片进行分类。

你觉得这些图片里的房子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你要把它们分成一类?

2.教师根据不同风格将其分类,然后进行简单的讲解。

3.请幼儿尝试在幼儿用书中找到可以归入以上四类的建筑。

书中有没有一些建筑也可以归入其中,是哪幅呢,为什么不认为他们是一家,

上一篇:国史学习心得下一篇:卓越人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