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英语及其文化内涵(9篇)
1.美国英语及其文化内涵 篇一
商务英语语用失误及其文化解读
商务英语写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技能.一些作者写作时往往参照汉语商务文化及语用规则进行思维表达,造成不同程度的`语用失误,影响国际商务英语活动的正常开展.文章从中英文化视觉对部分商务英语语用失误作对比分析,认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教学不能与商务英语脱节,既要教会学生掌握英语表达技能,更要教会他们掌握商务英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规则,才能使学生胜任跨文化商务英语沟通工作.
作 者:胡国林 石本俊 HU Guo-lin SHI Ben-jun 作者单位:胡国林,HU Guo-lin(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职工培训中心,湖北,潜江,433124)
石本俊,SHI Ben-jun(广东培正学院外语系,广州,花都,510830)
刊 名: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UNIVERSITY OF STAFF AND WORKERS 年,卷(期):2008 21(1) 分类号:H085.3 关键词:商务英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文化解读
2.美国英语及其文化内涵 篇二
关键词:《百万宝贝》,体育电影,人文内涵
一、人文内涵的概念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即在人类文化中的先进价值观和规范, 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 重视与尊重人、关心与爱护人, 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内涵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尊重和维护人类尊严与价值, 珍视人类传承下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 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人文内涵始可追溯至古希腊的传统文化, 其涵义定位为人性、理性、超越性三个层次, 即对人、人的精神的关注和尊重人与精神的价值。
现代社会, 人文内涵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在关注、尊重人, 重视人道主义的基础上, 更强调人的生存与发展权力, 以人为本, 突出探索生命的价值, 追求人类关怀与生命关怀。
二、美国体育电影《百万宝贝》所展现的人文内涵
(一) 情节内容呈现的励志精神
1. 对比赛胜利的追求与坚持
拳击这项运动, 需要始终保持着一种战斗的姿势, 并且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在拳击台上, 不打倒别人, 就会被别人击倒, 人生时刻要处在一种搏击的状态。在残酷的竞争与无情的争权夺利中, 以及不得已的明争暗斗中, 要保存自己的位置, 就必须战斗----与周围的环境、与残酷的现实、和自己的人生。女主角玛吉所要刻画的人物形象, 不仅是赢得比赛, 也要赢回自己生活下去的信心、勇气和尊严, 用双拳赢取自己的人生。因为拳击已经成为了她的生命, 只有赢得比赛才能活下去。拳击台就是玛吉的人生舞台, 需要够释放最大的能量, 实现她所有的希望与梦想。
2. 超越自我挑战的信念与意志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凡只是在内者, 亦只是在外;凡只是在外者, 亦只是在内。一个物或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必须外化, 在他物或他人身上表现出来, 并且只有通过这种外化和表现才能得到确认。”而对于比赛、竞争和对抗, 特别是在强者之间的, 是一个人证明自己、获得自我肯定与自我认同的最好途径。
拳击运动残酷无情, 它极端的表现为剥夺和被剥夺。剧中有一个起到点缀和衬托作用的小角色, 是一个瘦弱的智商有些缺陷, 但却致力于登上拳击擂台的迷路男。这个人物表现出的简单快乐与目的的单纯颇有抢风头的趋势, 但也体现了影片的核心思想----为梦想、为信仰不求回报但求付出。通过体育竞技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 实现梦想、超越自我。
3. 爱与拯救
拳击教练弗兰基的执教生涯非常成功, 但是却与家人相处不和, 过分执着于事业使得他同女儿形同陌路;而只为实现目标、证明自己的玛吉也得不到家人的理解。《百万宝贝》在处理教练与选手的关系时并不是单一的方向, 一反以往电影着重教练呕心沥血, 全身心培养选手的描述方式, 而是塑造了两个都有缺憾的形象, 在电影进程中互相启迪与感化。
弗兰基给玛吉安排了一场场的比赛里, 使得她能轻松的击倒对手, 这为最后一场比赛做了不少准备与积淀, 然而到了最后却演变为一场无法预知的巨大灾难, 这给了玛吉和弗兰基突然的致命一击。也正是由于这场悲剧, 导演克林特给予了双方将感情凝聚且爆发的机会。譬如影片中的那句“你是我亲爱的, 我的血, 我的肉。”使得这些琐碎不起眼的片段----弗兰基像父亲一样守护在玛吉身边、玛吉亲人的态度、以及弗兰基每次去找牧师总会收到退回来的信等, 大胆的描叙了二人的孤独与落寞, 为影片里的爱与拯救这个中心沉淀下了可靠性的基础。
影片的旁白表述过一句话:"拳击是相反的运动"。影片在结尾对应的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感情, 更是显得相得益彰, 弗兰基亲手拔掉了氧气管, 并为执意寻死的玛吉注射了致命药物。他们最终失去了彼此, 但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在空虚的心里被注入了爱, 为彼此失落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寄托的空间。
片中几位演员的精彩表演使得影片更加具有深切的真挚, 一个令人沉默不语的故事, 延伸观众的感官, 感受故事里隐晦且真实的感动。
(二) 体育运动中包含的生存问题
如众所知, 拳击选手主要的是需要依靠擂台比赛奖金获得收入。在影片的开头, 弗兰基教带的拳击手因为奖金和比赛性质问题, 在临赛前夕替换掉了教练。主人公没能达到带领拳击手迎战最高规格比赛的愿望。这其实是在讲述一个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了赢得更多的荣誉, 拿到更多的奖金, 运动员宁可选择冒险激进的教练。片中的弗兰基在执教中非常重视一个观点: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很简单的要求, 但是在现实的竞争面前, 又显得很是苍白与无力。
弗兰基是一名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拳击事业的教练, 玛吉是一位致力成为职业拳击选手的女运动员。任何一名职业运动选手, 其运动生涯是短暂的, 参加比赛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生存。电影在表达追寻梦想、超越自我的过程中, 穿插着生活窘迫、以及家庭问题的现实, 这也是最真实的现实。对于运动员, 年龄越大越能体会什么是梦想, 年龄越大坚持梦想就越显得悲怆。在伦理与勇气的斗争中生存着, 也是这部影片所要展示的人文内涵所在。
三、美国体育电影《百万宝贝》带来的人文启示与思考
(一) 体育电影传达给受众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影响
体育电影作为好莱坞电影类型片的一种, 它涵盖了人性、政治、商业、民族、世界等诸多的社会与历史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一直在美国电影之中被展示。这些模式化与理性的归纳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性体验。正是因为这种意识而演化出文化的各种形态, 其再现方式是纷纭复杂与潜移默化, 也是迷人与震撼的。所以美国体育电影能够成功地让全球不同文化种族的观众达成一种共同的心理认同。
(二) 大众媒介产品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导向
美国电影历来以普及的大众文化来自我标榜。作为大众文化强调影片的娱乐性与商业性, 同时注重内容的叙述, 使影片能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在思想内容上始终贯串着国家、宗教及民族意识, 作为大众文化对主流社会价值观有着影响和导向作用。
通过对美国体育电影《百万宝贝》的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认识到美国体育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典范的成功。它为当代大众提供了娱乐文本, 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文化现象。使受众认清它的意识形态本质、它的文化与政治目的以及它的市场占领目标。在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环境规律下创作的电影, 为美国体育电影带来了一股世界性文化的强势影响。
参考文献
[1].闫晗.《百万宝贝》——好莱坞式的信念与温情[J].医学心理指导.2006.6.60.
[2].琳达·沃伦.百万美元宝贝[J]电影新作, 2005.2, 6.
3.浅析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 篇三
【关键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 意义及重要性 变量分析 措施方法
1加强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意义及重要性
1.1科学高质量的英语文化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准确地使用英语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方式,只有通过语言的叙述才能使得文化的底蕴与内涵表现出来,也只有语言才能让文化传承下去。同样的道理,学习英语也应该从根本的文化传承开始,这样才能体会到文化的内涵,学习到语言的精髓。因此,不能只从表面了解英语的读音及含义,这样学的英语只有框架没有内涵,进而不能从本质上理解英语这种语言的内涵及真正的意义,不能透彻地理解英语语言的精华所在。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有把语言的内涵与英美国家的历史背景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习具有高效性和透彻性,才能对英语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
1.2科学高质量的英语文化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障碍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运用自己的母语,当真正地接触新的语言的时候,不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同时,当前由于各国的文化及语言有着根本上的差异,这将成为学习外国语言的一大障碍。学习英语时,根据单词、语句揣摩其语言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方法所产生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死记硬背的方式,也使得辛辛苦苦背的单词毫无用处,更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满足生活中对语言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丝毫不注意英语使用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只是一味地背单词、学语法,但是却不能灵活地运用。因此,高校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应适当地加入英语文化的教学,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英美的文化,体会到语言的内涵,从心里接受这门语言,从而使英语真正走入课堂,走入生活,减少因为文化的差异带来的语言障碍,保证英语这门语言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2当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
当前我国众多的高校仍受传统教学理论、模式的影响,英语的教学也只是生搬硬套,毫无新意。教师上课的过程中也只是逐字逐句地对课文进行相应的翻译和解说,与学生没有丝毫的互动,语言教学中本该拥有的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毫无体现。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使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既没有实际的语言交流应用,有没有完整的理论学习,英语的学习丝毫没有头绪,更谈不上学习的效果。另外,不同国家的语言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人对待不同的语言也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这种状况决定英语的学习与运用也存在着差异。
2.2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内容过于片面、单一、毫无新意
当前英语虽然已是国际的通用语言,但对我国而言,英语也只是对外的交际语言,况且我国的文化同英美文化也相差甚远。此种情况下,教学者只对英语的文化进行表面的解说翻译,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学习外语的需求,更不用说英语在今后生活中应用。当今高校教材的选取单一,无法使语言的学习者达到融会贯通的状态。[JP2]因此,我国的高等教学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从而切实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JP]
2.3当前的教学状态割裂了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任何一门交际化的外语教学课程都是建立在母语和外语比较的基础上的,有了比较才能使学习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3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变量
3.1英语教学的主要外部因素——教学环境的变量
英语教学的环境变量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构建环境两种。自然环境是英语的学习者处在异国他乡,进行实际的交流与沟通,在实际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构建环境则是指在教室局限性的英语教学。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文化教学主要是在构建环境中进行,由于教室环境对于文化学习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和非真实性,非常不利于学习者获得广泛的目的语社会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知识。
3.2英语教学的主要实施者的影响——教师变量
教师作为英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重要源泉,是文化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形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现阶段,高校英语文化教学教师变量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过于侧重了解语言、习俗、教育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对文化和文化教学尚存偏见,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而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的作用不大。另外,当前我国众多的高校教师相对年龄较大,自身对文化教学法的了解也不多,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前进,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3.3英语教学中的可控制因素——教学法变量及教材变量
近些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忙于为学生讲解语法和词汇难点,学生则只是埋头于背诵单词,没有丝毫的创新方式,这样的状况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非常低下。同时,在这种枯燥的外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都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这样的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势必会造成学生低下的效率和大量时间的浪费,也会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英语教材的选取方向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今国际的实际要求,选取恰当的英语教材,从而使得教学的效果具有显著性的变化。
4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可采取的措施及方法
4.1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高效科学地学习英语
加强学生学习文化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灵活地使用在高校中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同时也应注意思维定式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另外,高校的英语教学机构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间文化方面存在的共性,找出各个国家文化的优势,并进行必要的互補,英语学习者在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后,对英语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英语学习的最佳效果。深入了解对方语言的文化特征,做到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习惯,保证跨文化交际中平等双向的交流,树立和倡导文化多样性、平等性和互补性的观念,就可以达到不同文化的汇通及融合,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到文化的精髓,进而更好地服务于语言的学习。
4.2改革当前高校的文化教学课程体系,做好教材的选取及教学方向的研究工作
相应的教育部门应明确高校的文化教学目标,进而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将专业的英语学习者与非专业的英语学习者分开,根据学习者今后工作中英语的不同需求,确立明确的教学方向,保证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也使得英语的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从而促进高校的英语走向国际化。另外,高校的英语教学应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应付考试,而是真正地应用于正常的沟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今我国已逐渐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英语在今后的生活中的作用也日渐凸显。因此,相关的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英语教学,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当今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提高高校的英语教学质量,进而整体提高我国国民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武东升.论情感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J].晋阳学刊,2013,(3):63—65.
4.美国选举文化与美国精神 篇四
摘要: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选举的程序与过程极为错综复杂,包括预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选举人”成立选举人团正式选举总统和当选总统就职典礼等几个阶段。
关键词:奥巴马 选举制度 选举文化 美国精神
2008 年 11 月 5 日,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选举终于落下帷幕,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正式当选为美国第 56 届总统。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的黑人总统,他的竞选 历程更能够全方位地展现出美国选举文化诸方面的特点,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对美国乃至全世 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美国选举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选举文化的历史起源
18世纪中叶,北美的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 与观念上的差别。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殖民地萌 生了独立的念头。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开始。1774 年,来自12个州的代表聚 集在费城,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寻出一条合理的途径,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 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1775年,独立战争的战火在马 萨诸塞州莱克星顿点燃。1776 年5月,在费城召
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发表了著名的《独立宣言》。1787年,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会中华盛顿被推为主席。在独立战争结束之际,军 官们曾“劝进”华盛顿,拥戴他“王袍加身”。华盛顿拒绝并加申斥,他的举动,使美国避 过了君主制和军国制。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美国总统。由此可见,美国民主选举文化的历史起源是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息息相关的。
美国选举文化的发展
在脱离英国统治的独立斗争中,美国人逐渐形成了“不自由,毋宁死” 的民主文化观念。华盛顿拒绝君主专制,除他本人高风亮节外,也是民主选举文化的发展使然:18世纪后期 的北美,君主专制在广大民众中已不得人心。美国选举文化的发展 美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公民成份的组成和政治体制的特殊性,使得美国民主选举文化的发展十分复杂和曲折。美国诞生于与英国决裂的过程中,国家机制的创建和公民群体的创建同时进行,民主选举文化的建立不仅深受英国文化的影响,而且与公民资格本身的界定也有 密切的关系。虽然美国宣示的立国原则是自由与平等,但其民主选举权力从一开始就带有鲜 明的排斥性。美国民主选举文化的再一次重要转变开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0年,第19条宪法 修正案使妇女获得了选举权。1965年,联邦政府又积极干预,通过新的宪法修正案和选举 权法,帮助南部黑人重新获得了选举权。可见,美国的民主选举文化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民主选举权力的扩大,使得美国民 主选举文化更加具有包容性。在本次美国总统选举中,奥巴马成为了美国第一
位黑人总统,更是体现了美国民主选举文化的不断进步。美国选举文化与选举制度的关系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是西方所有民主政体中,耗时最长、最为独特的一个选举制度。美国的总统大选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大选年的每年2月开始初选,然后在初选之后,要经历美国两个主要政党,民主和共和两个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党内的候选人进行正式提名,然后在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之后,才开始有两党的主要候选人,进行正式的全国大选,所以整个美国大选年的总统大选耗时10个月,远远长于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西方国家。这些国家的平均政府首脑的大选的时间大概是在四到六个星期左右,而美国却要十个月。在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奥巴马就曾经到美国各地进行了长时间的巡回演说。尽管有部分美国民众抱怨现有的总统选举制度耗时太长,过于繁琐,要求将总统选举方 式加以改进、缩短,但大部分美国人对民主自由受到损害的担忧远甚于对大选耗时过长的担 忧,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考虑清楚后做出正确的选择,维护好自己的民主自由权利才是最重要的。美国总统选举的较长耗时,是美国选举文化的一个独特体现。美国选举文化与奥巴马身份的特殊性的关系,奥巴马当选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是美国选举史上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黑人在美国社会上曾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1861 年至 1865 年南北战争之后黑奴虽然获得解放,但美国黑人在政治、经济、教育、就业、居住等方面仍然受到诸多的歧视与限制,无法做到与白人真正的平等,仍处于社会的底层。奥巴马的当选,打破美国 200 多年历史中一直存在的严重的种族偏见,反映
美国民众的思想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新局面势将对美国国内政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奥巴马获胜反映了美国选举文化的进步,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二)从美国选举文化看美国精神内涵
在美国的选举文化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美国的精神内涵。虽然选举中也有权钱交易,也有不公正的选举制度,甚至还存在种族歧视。但我们会在美国的选举中看到自由,民主的美国精神。
自由的美国精神
自由精神一直是美国的旗帜,是美国梦的核心。崇尚自由是美国精神的核心之一。美国人从建国开始就崇尚自由,正因为崇尚自由才开始了美国人民反对英国的王权统治,响起了波士顿枪声。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无处比体现崇尚自由的精神,从选举一开始到大选结束的整个选举过程中美国人民在法理上都可以自由的参加。
民主的美国精神
民主精神是美国的立国精神美国宪法中规定统治美国人的政府必须是由他们自己选举出来的政府,政府或政党要想存在就不能不依靠人民,不能不保障人民的权益。
杰斐逊在自己所写的<<独立宣言>>中,庄严地宣布了一条颠仆不破的民主原则: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他们都应该享有天赋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成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些天赋人权。
这寥寥数语,不但为美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而且也为美国奠
定了立国精神。
发展的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
美国的选举文化是和美国精神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随着美国文化的不断发展,美国的精神也是在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美国文化》孙维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
《美国政治基础》董秀丽 北京大学出版社
5.美国商务部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篇五
美国商务部设立于1913年,其主要职责是对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的运行与美国国内产业运行、市场竞争情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评估和分析,为美国其他贸易管理机构、企业和研究机构等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向美国国会、总统、国际贸易委员会等贸易管理机构提供贸易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
商务部的具体职责包括:促进美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并负责出口促进事务;负责出口管制和进口管理;防止来自国外的不公平贸易竞争,包括反补贴与反倾销调查等;负责美国贸易法律和法规的实施;负责提供相关帮助和信息以提高美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负责执行促进全球贸易、加强美国国际贸易和投资地位的政策和计划;监控和实施涉及商务的多边贸易谈判;负责国际经济政策,旨在降低阻碍美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外国政府壁垒,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协调美国政府在国际经济和贸易问题上的反应与谈判立场;为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社会和经济统计数字与分析报告;支持科学和技术成果的利用;制定技术发展政策;向总统提供有关联邦政府政策、工商业和国家经济方面的建议。
6.美国房地产销售模式及其运作 篇六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今天下午的会议由我来主持,下午的会议分两段进行,一段由四位嘉宾进行专题演讲,第二段就是茶歇以后,由三国房地产业协会的会长,还有四位演讲嘉宾对当前国内外房地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与与会代表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下面我们就请美国房地产业协会,国际委员会前主席Gail Lyons女士讲演。
Gail Lyons:公司中间人,还有交互伙伴,然后再加上一项美国的房地产怎样调控的,最主要的就是买卖双方的交易以及我们的服务,然后我会最后简单谈一下,我们美国在历史上的,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美国我们的人口大约是两亿九千万人口,但是美国的房屋持有率在68.6%,平均来说,一个家庭到美国大约要花到30到40%的收入在他们的房子上,包括税、维修,还有保险,所有的房子所需要的东西,现有房屋的价格不包括新盖的大约在十七万九百美元。17万9百美元对于一个家庭,那么再乘上606万个家庭,这样就会达到一万零三百六十五亿五千四百万这么一个销售额。那么利率在6.2%左右,那么30年的定期贷款。下面我们来看看市场本身它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大约现在有五万个房地产公司在美国,他们的大小活动都差别很大,80%的都是主要从事家用房地产,还有8%到10%的主要是从事商务房地产,剩下的主要是在建筑、开发、农场和物业管理还有评估。刚才给大家看到的现在正处于初级市场,也就是说买房的人,从开发商那儿购买,那么在美国是这样的。67%的公司大约他们的雇员,92%的经纪人是独立的承包商,一般来讲,代理人和购买人之间签定合同,他们遵循着严格的规则。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典型的一个经纪人是跟一个独立的公司,隶属于一个独立的公司,这个独立的公司不是特需的一个公司,大部分都是一间办公室,他们的年龄大约都在52岁左右,是已姻的女性,每年的总收入大约在四万七千七百美元左右,他们的工作小时每周在43个小时左右,每年大约会做11.9笔生意,一般在买的时候,也就是说有的是代表卖方,有的是代表买方。典型的一个经纪人,这个行业当中大部分已经工作了13年,他会有一个计算机,或者是租赁一台计算机。下面是更多的这方面的一些特点。90%的代理人他们大概有大学教育,45%的有学士学位,他们主要从事家用房地产的工作。59%的人他们的佣金是跟他们的公司来分的,也就是说这个费用先付给他们公司,他们公司再分一部分给经纪人,但是公司会留一部分,31%的人也有得百分之百的佣金的,也就是说这些佣金到了公司的时候,百分之百的都会付给经纪人。因为这个经纪人他定期为他的办公室交一部分钱。剩下的这个经纪人,主要是拿固定工资的,或者说拿奖金。20%的人他拥有一个个人的助手,97%的人有自己的计算机,95%的人有一个手机,75%的人有E—MAIL,50%的人有他们自己的网页。这大概就是我们美国的房产经纪人的这么一个照片。
下面我们看到的这个经纪人和销售代理的关系,经纪人他们是管理的,他们是负责任的。其他的销售代表是在他们上面工作的,这些经纪人46%的是女性,她们的平均年龄在54岁左右,然后平均个人收入在七万三千四百美元,她们比销售代表,每星期要多工作四个小时,销售代表 63%是女性在美国。也就是说我们的销售代表在美国大部分是女人。她们的平均年龄大概是54岁,平均个人收入也就是三万四千一百美元。我刚才描述的这一部分,是一个非常调控严格的这么一个行业。大部分的调控措施都是用来保护消费者的,大部分这些调控措施都是在州政府这个层面上,他们是通过委员会来执行的,在美国有50个州,也就有五十个委员会,这些调控措施大部分都跟美房协的职业道德是平行的。因为美房协的职业道德是在1914年的时候就出台了,那么那个时候美国的房地产业刚刚开始,现在在进行调控的话,也要按照那时候的一些措施,因为他们证明了很科学。还有一部分调控措施是属于习惯法,在今天这种习惯法会被州政府的成文法所代替。在将来的话,会越来越多的成文法来代替习惯法。还有一部分是许可证制度,在美国你要想从事房地产事业,你必须要有一个房产的特许证,那么你要想获得这个证明,你就必须要接受教育,必须要通过考试,我们50个州在这一方面,每一个州都有一点不同,但是大部分都是一样的。这些证件是由州政府颁发的。这些证件含概了所有的专业,但是评估除外。我是在柯罗里达州,商业也可以,家用也可以,证件都可以用。但是它唯一不包括的就是评估,评估需要单独的证件,我们很多的州都允许某些程度上的跟其他州的互换,也就是对等,也就是说比如说我在柯罗里达州的证件,也可以允许我在其它州里面从事我的专业活动。也许还会做一些登记工作,但是我的证件在其它州里面是完全可以使用的。有三个层面上的执行,第一个就是我们美房协的职业道德,我们这个职业道德是在地方一些职业标准委员会来执行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消费者或者我的一个同事,对我有某种投诉的话,他们可以把他们的投诉发到我这个地方职业标准委员会去,那么这个职业道德委员会就会进行调查,看看这个投诉是不是属实,如果属实他们就举行听政会。第二个执行层面就是州政府这个层面,因为我们由委员会举行听政会,按照一些法规、法律去看看我们的投诉是不是对。最后,第三个执行层面,就是法庭,由刑事和民事法庭,都是按照成文法和习惯法来进行的。在美国有很多很多的调控措施,管理措施,我们必须要遵守。
现在让我们看看买卖双方的关系。当英特网在90年代变得很重要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房产经纪人马上就要消失了,因为人们都可以从英特网上就可以变这些事情,交易在英特网上进行,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英特网上获得很多很多的消息,但是这也房地产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因为我们目前这些经纪人仍然处在交易的中心位置。在购房者当中,40%的人在美国要是第一次购房,有28%的人他们买的是新房,10%他们买的是第二个家,一般来讲,他们要看货币适加,然后要看八个州左右,然后才决定是否买,75%的人是通过中间人来买房,14%的是从开发商那里买,不像中国,9%是从房产所有人那里买的,44%的购房者是通过朋友的推荐来找到了中间人,42%的人经常使用英特网,93%的购房者都是通过抵押贷款来获得资金来源的。在2003年关于一些卖房子的情况是这样的,79%的人他们卖的是单门独户的单独一个家庭所住的房子,所以在美国我们这样的房子非常非常的多,和中国的情况很不一样。51%的这些家庭都是在郊区,只有20%的人是在市区。典型的一个房子,大约在五周之内就可以卖掉。83%的人是通过中间人卖房子的,40%的人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找到了中间人,62%的人认为这个中间人声誉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职业道德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人们就是靠这个来选择他们的代理人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出售房屋的过程是怎样的,我简单的来说一下,首先就是卖房的人要登记他们的房屋,也就是说他们会同意付一部分佣金给这个公司,就像我刚才说的这部分佣金是在公司和经纪人来分的,一般来讲,是一半一半。那么这个代理人就先把这个房屋登记在MMLS上,或者说通过其它方式来销售房产。那么买房的人首先要找一个买房代理,那么这个买房代理就带着这个买房的人去看房子,然后再起草一份购房合同。然后买卖双方最后敲定购房合同,当然是在中间人的帮助之下,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大概有五六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我们必须要特别注意抵押,检查,所有权,还有测量,以及评估必须要让购房者满意,当这些事情都办完了以后,就是说这个交易就结束了。在这个时候,双方都要签定协议,购房的人签协议,买房的人也签协议,那么购房的人就把他的抵押或者支票交给公司,公司就用这部分钱来付有的帐单。那么佣金只有在交易完全结束的时候,才发。但是经常我们要花很多的时间,我们花很长时间跟我们的卖主在一起,但是最后成不了交,佣金先到公司,然后公司再付给经纪人,那么这个交易大约就是相当于卖房人的产权换成了购房人的钱,那么购房人的钱有可能是现金,也有可能是抵押。
下面我就谈谈MMLS,也就是多项登记服务,我个人认为美国的房地产主要就是由MMLS来承担的,也就是说没有MMLS,美国的房地产就不可能像现在这么有活力。这个公司一般是由当地的经纪人协会所有的,这些个人的登记都是跟其它的竞争者共享的,在美国我们互相竞争,但是我们也互相合作,通过MMLS来合作,通过多项登记服务。也就是说我们有一个新词叫合作竞争,也就是由合作和竞争这两个词合在一起的,MMLS是一揽子的协议,就是向参加者提供一些优惠。这里就是来看一看有多少佣金,也节是说这个公司和代理人各会分得多少佣金,MMLS同时也是一个数据库,当我们评估一个房产的价值的时候,在今后我们就会通过这么一个系统来进行评估,然后再重新进行登记。这个 MMLS它的历史是这样的。它是起源于1880年,也就是说一帮人是随便开个会聚在一起就讨论讨论就行了,到1950年代的时候,就会有印刷的一些材料发给大家,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它就有一个不说话的终端设备,上面有各种各样这样的登记的信息。到了90年代的时候,每一年每一周都会出一本书,到现在都是在英特网上,我们就是上网就可以了。现在我们MMLS这个服务,都有一个公共网址,如果你想看看这些登记,你就可以到这个网站上一看,所有的登记都在上面了。
最后,简单说一下我们这个房地产经纪协会是怎样工作的,这还是一个理由,我们为什么这么有力量,这么强大。我们刚才说过,我们是最大的行业协会,在美国是最大的行业协会,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房地产业协会,我们有一百万个会员。那么理由就是我们有一个三方的协议,有地方,州,还有国家,还有全国,在这个三方的协议当中,大家都做的事情,就是他们这些收费都是从地方收费的。比如说这些税都是从当地的协会交到州政府,州政府再交到国家去的。所以说我们遵守美房协的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一百多万个房地产经纪人,但是还有一两百万人,他们并不是我们这个协会的会员,所以我们必须要达成协议,必须遵守我们这个协会的道德准则。这三个层面上的房协都会为经纪人提供培训,让他们符合我们的要求。还有我们这个协会,在院外活动当中也是非常活跃的,也是非常有益的。这是保护我们的私有财产,刚才我们杨先生谈到了在中国保护私人财产是多么重要,我们的房协也是努力工作来保护我们的私有财产权,在各个层面都是努力这样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当中,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这么一个行业。
如果大家有问题,我们会非常高兴回答大家的问题,而且我们还有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大家的问题。
【中介篇】
1992年初,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指引下,上海开放了房地产市场,取消了对房地产经纪活动的限制,房地产经纪活动在市场上出现。当年有12家房地产经纪企业批准成立。1994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发布《上海市房地产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对房地产经纪人实行资格培训,贯彻资格认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同年,先后有信义、太平洋、中原等台、港经纪企业进驻上海,也有部分外资企业进入,推动了上海房地产市场和经纪行业的发展。
但在当时,人们对于房屋更多看到的是其居住价值,而非房屋本身的价值。除了销售给境外人士的外销房、侨汇房之外,基本没有房屋买卖的概念:普通百姓所住的房子来自国家福利分配,个人无权买卖。对于那些极度想改变自己居住条件的市民而言,似乎只有换房一条路。那时候,复兴路和塘沽路是上海最集中的两条换房街,每到假日,想要换房的人家就会在招贴上详细写清自己的住房情况和换房意向,去那里交换房屋信息,以期换到自己满意的房子。
阶段特点:
特点一:行业处于启蒙培育阶段,规模较小;
特点二:港台和外资企业的进入推动行业发展;
特点三:企业以单门店形式为主,经营方式单一落后。
【营销篇】
几乎在上海房产中介行业萌芽培育的同时,上海销售代理行业也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大多数开发商尚未接触过“营销策划”这个概念,也不认为会有房子卖不掉,因此当时大多数发展商在公司内部自设一个销售部门,负责建成房屋的销售,外聘代理企业相当少见。这一时期,销售代理行业销售的项目所占整个上海开发项目的比重微乎其微,还没有成为房产交易服务的主体。
阶段特点:
特点一:代理业务基本以后期销售和单项策划为主;
特点二:行业规模较小,发展速度不快;
特点三:行业力量分散,领先企业以港资、台资为主,本土企业起步较晚;
特点四:运作模式以香港模式和台湾模式为主。
点评:
房地产流通服务行业尚在萌芽培育期,但从一开始,它就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市场存在价值。
1997-1999年底:发育期 二、三级市场联动理论的提出和实践的过程
【营销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上海的宏观经济在浦东大开发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保持了两位数的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902.2亿元上升至1999年的4034.96亿元。1996年12月,上海市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应运而生,标志了由房地产中介行业承接房产中介服务的新阶段的开始。这几年中,房地产中介行业的规模得到相当扩展,房地产中介企业的数量由1996年的1000余家,增加到了1999年的2000多家。二、三级市场联动理论提出的源起
房地产市场方面,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小幅回落,商品房的施工、竣工面积和交易情况也出现了一定的不协调,在1997年时,出现了近700万平方米的空置房。由于当时每年的房屋交易量有限,如此大的空置房引起房地产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如何消化这些空置房,也成为1996、1997年时上海房地产面临的最大问题。当时,包括桑荣林老局长在内的上海房地产方面的一些领导委托东方房地产学院组织了专项的课题研究。
在经过细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后,有关课题负责人提交研究报告认为,以改善老百姓住房条件为起点,让市场活起来是消化市场上存量房的最好方式。而以房屋置换为切入口,促进二、三级市场联动,推动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观点更是成为大家的共识。二、三级市场联动理论的具体实践
关于二、三级市场联动的专题研究结果出来后,桑荣林老局长提出,二、三级市场联动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而且要用到实践当中去。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997年12月31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房地集团公司等17家股东单位以5000万的注册资金共同组建的上海房屋置换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希望借此公司得以规模化地运作三级市场。与此同时,取消福利分房的政策、为二手房提供按揭的金融政策以及随后陆续出台的货币化分房及公积金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也为二、三级市场的联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背景。当时关于住房的“五个一”:旧房换一块,银行贷一块,企业货币化分一块,自己掏一块,政府财税补一块,曾一度是沪上最热门的流行语。
1998年,上海市领导在视察上海房屋置换有限公司时提出:“每一个街道开一个门店”。于是,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上海房屋置换有限公司共开出门店108家。由于利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大型的“仓储式物业流动中心”,常年储存在信息库里的各类新旧房源达4万多套,这相当于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永不落幕的房屋交易市场。仅1998年上房置换即接待换房咨询者53万人次,签订各类置换合同5502笔,交易总面积逾15万平方米,成交额达4.3亿元。
当时,在上房置换提出的“小小补贴换新家”,“梯级消费,逐级改善”,“旧换新,小换大”等口号下,“差价调房”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住宅消费形式。据上房置换1998统计,房屋置换成交总套数中,有20-30%的居民卖出旧房后购买二级市场新房,这些做法让人们看到了通过已购公房上市来盘活存量资产的曙光。
“上房置换”模式的提出
因为上海房屋置换有限公司的成功操作,“差价调房”被冠之以“上房置换模式”模式的称谓。在1998年年底、1999年初,上海房屋改革的试点工作得到了建设部的认可。在1999年建设部的工作上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二手房市场,以“上房置换模式”为推广模式。随后,350个地级以上市的相关领导参加了在沪举办的学习“上房置换模式”培训班。从而,房地产二、三级市场联动及置换模式开始走向全国。
阶段特点:
特点一:房地产中介行业规模扩大,企业数量稳定增加;
特点二:形成高、中、低档的细分服务市场;
特点三:房地产中介企业开始采取连锁经营形式,行业向规模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中介篇】
1997年至1999年,也是上海的房地产销售代理行业快速崛起并逐步成长的阶段,房地产市场的重新启动,为刚起步的代理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及空间,成为促进房地产营销策划业务全面发展的动力。
在房地产代理业的发展过程中,其行业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此前营销包装的概念尚未引起市场和发展商的普遍重视,因此房地产代理业务以单纯的销售,甚至是尾盘销售为主。但随着一些带有典型策划色彩的项目取得了一连串的成功,代理行业开始受到房地产市场和发展商的广泛关注。代理企业得到了更多更深入的参与机会,业务范围开始向项目的全程策划和代理扩展,营销策划的概念深入到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上海房地产代理行业的规模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迅速的扩张。一批香港、台湾的知名公司成功进入上海的房地产代理市场,并站稳了脚跟。有着成熟理论和丰富经验的港台公司的介入,带动了上海的房地产代理行业的发展,本土代理公司也随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上海的房地产销售代理行业已经形成了本土、港台企业并存竞争、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局面。
阶段特点:
特点一:行业功能由纯销售代理向项目的全程策划和代理扩展;
特点二:代理行业在逆境中上升、竞争中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数量逐步增加,从原本的港台企业为主转变为本土、港台企业并存竞争的格局;
特点三:组织形式呈现多样性,并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特点四:逐步发展形成全程营销代理的运作模式。
点评: 二、三级市场联动理论的提出和具体实践,对促进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上房置换模式”的提出使上海再一次走在全国房地产的前列。2000-2004年底:成长期
房地产流通服务行业稳步成长
【中介篇】 2000年至今,上海的房地产中介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5年:存量房交易量从2000年的778.52万平方米上升至2004年的2726.7万平方米,与增量房交易量的成交比例从2000年的0.5:1上升到2004年0.8:1,标志着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据统计,存量房中60%以上的交易量都是由房地产中介机构完成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存量房市场的蓬勃发展,为房地产中介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推动其不断走向成熟。
这个阶段,中介行业出现了以下几大现象:
中介企业似雨后春笋涌现 存量房市场的急剧扩展,为房地产中介行业带来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上海房地产经纪企业已占整个经纪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成为上海最大的经纪服务行业。上海房地产中介企业的数量平均每年以78%左右的速度递增,由2000年的2000多家,发展到2004年的1万多家,形成了一支相当庞大的房地产中介队伍。此外,据统计上海目前房地产经纪行业持证经纪人约2.5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幅度达到70%以上,而实际从业人员总数则可能高达10万人左右,从业人员的大幅增加充分体现并进一步促进了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张。
从“夫妻老婆店”到规模化运营
上海房地产中介行业内小规模企业数量多、比重大,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品牌、规模经营的大企业。近年来,从原来的“夫妻老婆店”向规模化企业运营扩张的企业越来越多。2004年,“金桥奖”前20强的中介企业当年共完成居间买卖502.2万平方米,占全市存量房总交易面积的18.4%,这说明中介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中介企业,在上海的存量房业务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中介行业发展过程来看,2000年9家“金桥奖”获奖企业平均每家的交易面积约为13.57万平方米,而2004年的20家获奖企业平均每家完成居间买卖25.11万平方米,说明了大企业的交易规模和交易能力明显加强。此外,2004年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共完成中介买卖215.63万平方米,占20强总交易量的42.94%;同时,这三家企业共建立了373家连锁门店,占20强企业连锁门店总数的30%以上。上海的房地产中介行业呈现出市场资源向大企业聚集,行业集中程度加强的特点。
台、港、海多种派别逐鹿上海
在上海的中介行业中,存在着台、港、海多派并存的局面。台资类中介企业以太平洋、信义、臣信为代表,80%以上的台湾中介企业在沪都开有门店。港资中介企业代表是中原物业和美联物业以及由戴德梁行分支出来的泛城租售;而声势最为浩大的当属本地企业,除了上房置换、智恒、色柯拉等大品牌外,中小型中介代理品牌不计其数。
阶段特点:
特点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特点二: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加强;
特点三:运作模式多样,大型中介机构采取品牌连锁、向一手房市场拓展业务、进行海外融资等经营方式。
【营销篇】
进入2000年以来,上海的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在其推动之下,房地产销售代理行业出现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代理公司分享销售半壁江山
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房屋的销售基本是由开发公司自设的销售部门自行负责,伴随着台、港等地的代理公司涌入、发展和带动,本地的代理公司也在短时期内迅速发展起来,对代理公司的功能定位和认识也逐渐清晰。
据相关统计显示,新建商品房中有50%以上的交易量是通过代理企业完成的,按照2004年上海新建商品房3488.75万平方米的销售面积来计算,上海全年代理销售的总面积超过了1700万平方米,房地产代理行业日益显现出促进房地产交易的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从“小策划”到“大营销”
以往的房地产代理公司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产品的销售等环节上,自2003年下半年起,上海的房地产代理行业开始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调整期。为了应对变化的市场形势,一些大型的代理企业开始实施整合营销,包含了从地块投资研究到规划方案创意、从营销到售后服务的各个方面,以资金、品牌和技术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市场上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他们中,比较知名的代理企业有上房销售、天地行、荒岛、同策、策源、新联康等。与此同时,中小代理行公司也开始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走上了更专业化、细分化的发展道路,促进了研究咨询、广告设计、媒体投放代理、销售现场管理等等专业领域的发展和独立,逐步与大型综合性代理企业在行业功能上形成专业互补、相互扶持和相互竞争的良性发展格局。
行业规模极速膨胀
代理行业在经历了最初的发展后,行业规模极速膨胀,不仅本土的专业房地产代理企业凭借“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成长壮大,拥有了如上房销售、荒岛、同策、天地行等一批品牌企业;部分原发展商的策划部或销售部也独立组建为销售代理公司;此外,一些咨询、广告企业和香港、台湾的中介代理机构开始跨行业跨领域涉足一手房的销售代理业务。阶段特点:
特点一:大型代理企业普遍实施整合营销,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细分化发展,两者形成专业互补;
特点二:行业规模快速扩张,呈现“过剩”局面; 特点三:行业集中度不断加大,“优胜劣汰”竞争加剧;
特点四:部分企业通过二三级市场服务联动、异地拓展或发展投资咨询业务等运作模式,构建复合型、全局性的营销代理网络。
点评:
7.解读英语人名及其文化内涵 篇七
1. 英语人名系统
英语人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即“赋名 (given name) +姓氏 (surname/last name/family name) ”。其排列顺序 (名前姓后) 与汉语人名恰好相反, 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个人、强调个性的传统。因此, 在英汉人名互译时也有特殊的要求, 其中汉语人名翻译成英语时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使用汉语拼音按汉语人名顺序翻译, 如毛泽东译为Mao Zedong;二是使用汉语拼音按英语人名顺序, 毛泽东译为Zedong Mao。在英语人名译成汉语时, 则按英语人名顺序采用谐音法进行翻译, 如:Tomas Johnson则译成托马斯·约翰逊。
1.1 赋名
英语赋名一般由前名 (教名) (first name/Christian name) 和中名 (middle name) 构成。英语国家的孩子在出生后, 通常要在教堂接受洗礼, 然后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名字, 故前名又称为教名。中名位于前名和姓之间, 可有一个或一个以上, 也可以没有, 中名通常只有在办理公务或签署文件时才使用。书写时前名和中名都可以用缩略形式, 如T.S.Eliot;也可用中名的缩略形式, 前名保留原样, 如George W.Bush;或前名用缩略形式, 中名保留原样, 如:J.Robert Oppenheimer。
英语民族对赋名很讲究, 有被视若“神圣”之说。因为多数英语民族国家拥有浓厚的宗教文化传统, 宗教宝典《圣经》如是说“...As his name is, so is he...” (人如其名) , 故众多父母不会给孩子取一个不被当时社会文化准则所接受的名字, 如:Judas (耶稣基督的叛徒) 。英语名字的赋名同时又具有丰富性, 主要表现为数量大, 语源广, 典故多, 蕴含寓意丰富。其词源主要有:《圣经》, 如David, John, Mary等;希腊、罗马神话, 如Helen, Irene, Diana等;历史名人或名作中人物, 如Lincoln, Byron等;或与大自然有关的物体, 如Flower, Tulip等。英语名字有其特殊的寓意, 如Linda意味着勤奋的, 仔细的, 有耐心的, 独立的;Michael指人聪明, 有责任感, 自信[1]。所以人们给孩子取名时比较在意名字的寓意, 据美国社会保障总署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统计, 2007年美国最受欢迎的新生儿名字依次为:Boys:1) Jacob 2) Michael 3) Ethan 4) Joshua 5) Daniel 6) Christopher 7) Anthony 8) William 9) Matthew 10) Andrew;Girls:1) Emily 2) Isabella 3) Emma 4) Ava 5) Madison6) Sophia7) Olivia 8) Abigail 9) Hannah 10) Elizabeth[2]。排列表明, 美国人取名习惯渐渐脱离传统, 比过去变化更大, 因为传统名字John和Mary被骤然崛起的Ethan和Emma取代, 无论怎么变化, 不变的是取名时考虑名字的寓意。
1.2 姓氏
最初大多英语姓氏来源于名, 具有多民族性、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丰富的生活色彩。起初, 人们只有名而没有姓。公元9世纪后,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人口急剧上升, 越来越多的人选用了相同的人名, 造成极大的不便。于是人们便在名字后面加一个固定的符号, 这便是姓。公元14世纪中叶, 姓开始固定下来, 到公元16世纪末姓成为全民共识[3]。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交流的需要, 姓氏得到扩展, 主要表现为: (1) 以教名的异体或昵称派生出来的词为姓, 如Johns约翰斯, Jack (杰克) , Jennings (詹宁斯) 等; (2) 以职业为姓, 如Hunter亨特 (猎人) , Smith史密斯 (工匠) , Smith一姓更是人数众多, 为英美国家最普遍的姓氏之一。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社会上曾有过各种各样的Smith, 如:goldsmith (金匠) , coppersmith (铜匠) , blacksmith (铁匠) 等, 是一支庞大的手工业者队伍, 因此, 许多工匠就以Smith为姓; (3) 以时节为姓, 如Summer (夏) , May (五月) ; (4) 以地点、方位为姓, 如:London (伦敦) , North诺思 (北) ; (5) 以自然界的自然现象为姓, 如:Snow (雪) , Frost (霜) 等; (6) 以动植物为姓, 如:Wolf沃尔夫 (狼) , Rose罗斯 (玫瑰花) 等; (7) 以家庭关系为姓, 如Johnson, Williamson, Richardson, Robinson, Jackson, Thomson等。这些带有后缀-son的姓氏, 往往表示是某某的后裔。例如, Tom Philipson就是Philips的后裔, Jack Williamson就是William的后裔; (8) 以颜色、长相特征或以绰号为姓, 如White (白色) , Short (矮的) , Strong (强壮的) , Young (年轻) , Sweet (甜的) 等。虽然姓氏为男女共有, 但按习俗英语国家女子出嫁后会改随夫姓, 只保留自己的名字, 如:Emily Franks (艾米莉·弗兰克斯) 嫁给Tom Roberts (汤姆·罗伯茨) 后, 名为Emily Roberts (艾米莉·罗伯茨) 。不过, 随着妇女地位不断提高, 以及妇女自身独立意识的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婚后会仍然保留原姓, 或者与夫姓一起组成新的复姓, 如:Emily Franks—Roberts。因此, 透过姓氏我们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2. 英语人名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英语人名系统的剖析, 不难看出, 人名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反映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信仰与追求。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2.1 人名中蕴含的神学文化
宗教和神话都是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 对人们的世界观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7世纪, 基督教传入英国, 而后成为英语国家的主流宗教。到12世纪时, 宗教势力已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16世纪时期, 罗马天主教规定, 教徒洗礼时的教名必须选自《圣经》, 以示对上帝的虔诚和尊敬。到17世纪, 《圣经》中出现的名字几乎都被选用。耶稣基督共有12个门徒, 除了叛徒Judas外, 其他人名均为常见名, 如John, Mathew, Peter, Ames等。女性圣人的名字也被人们所喜爱, 例如:Mary (马利亚) 是耶稣基督的母亲;Ann (安) 是圣母马利亚的母亲;Elizabeth是圣人John的母亲;Catherine是圣人Peter的妻子。另外, 《旧约》中圣人名字也常被人们所选, 如Adam (亚当) , 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Eve (夏娃) , 上帝创造的第一个女人;Abraham, 犹太教创始人;Sarah, Abraham的妻子等[4]。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欧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部分, 也是英语名字的来源之一。如Cindy (希腊的月亮女神) 是Cynthia的简写形式, 来源于希腊语“Kynthos”, 代表着理想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敏感、完美主义、耿直等。Diane来源于其法语形式Diana, 最初起源于古罗马神话的自然和丰产的女神。也有一些名字来源于其他民族的神话或传说, 如Bertha是德国传说中的人物, 这个名字现在代表着善良、慷慨、关爱、理想主义等。Arthur则来源于英国的传说《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 (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 与此相关的性格特征是高贵、忠诚、勇敢、荣誉感强、同情和乐于帮助妇女和弱者。以上这些人名一方面体现了父母对宗教的虔诚, 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另一方面反映了宗教和神话对家庭乃至民族的影响。
2.2 英语人名反映出的生活文化
英语人名蕴藏着丰富的生活色彩, 表明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世俗生活的无限追求及热爱。英语民族把 (哺育万物的) 大自然定义为Mother Nature, 把故土定义为Motherland, 可见他们对自然的尊敬, 这种尊崇体现在他们以自然万物为姓名。比如, London (伦敦) , Washington (华盛顿) , Hill (小山) , Lake (湖) , Pond (池塘) , Field (田地) , Tree (树) , Flower (花) , Tulip (郁金香) , Cotton (棉花) , Bush (灌木丛) , Pink (石竹花) , Reed (芦苇) , Rice (水稻) , Phyllis (绿叶) , Jewel (宝石) 等。大自然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 据说不仅能从他们姓名中看出这一点, 在他们日常行为中也有所体现。例如, 新墨西哥印第安人在春耕时会把马身上的马掌取下, 以免踩伤大地。
英语人名还体现出英语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人们在交往中喜欢根据某人的特征为其编码, 即绰号, 后来便发展成姓。诸如:Fox (老狐狸) , Doolittle (懒鬼) , Black (黑皮肤的) , Longfellow (高个子) , Young (年轻的) 等。这些姓氏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积极、豁达的心态。同时, 热爱生活还体现在他们对职业的喜爱, 故人们以职业为姓, 如:Miller米勒 (磨房主) , Cook库克 (厨师) , Weaver维弗 (织布工) , Shepherd谢发德 (牧羊人) , Mason梅森 (砖瓦匠) , Hunter亨特 (猎人) , Carter卡特 (货运汽车司机) , Turner特纳 (车工) , Barber巴伯 (理发师) , Fisher费希尔 (渔民) , Carpenter卡彭特 (木匠) 等。英语人名的形成和发展反映出人们对周围环境及其生活方式的喜爱。
2.3 英语姓名反映出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英语国家都曾深受战争创伤。如英国, 是一个岛国, 早在公元前1000年, 就受到欧洲大陆凯尔特人的入侵。公元前1世纪, 古罗马人入侵该岛, 后来盎格鲁撤克逊人的入侵, 以及后来丹麦人的入侵。公元11世纪是一次最大规模的外族入侵, 讲法语的诺曼人征服了整个英国并统一了这个国家[5]。一次次的民族危机, 不仅造就了大批驰骋沙场的民族伟人, 而且涌现出一批文学巨匠、诗人及科学家。他们用科学技术来鞭策和激励人民, 要争取自主、民主、平等、自由。后人为了记住这段历史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那些名人一样成为栋梁之材, 便用他们的姓或名为自己的子女起名。如Washington (华盛顿, 美国开国之父) , Lincoln (来自Abraham Lincoln, 1809—1865, 美国第16任总统) , Victoria (来自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1901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之一) , Byron (来自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英国著名诗人) , Thomas (Thomas Edison是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 。还有些人用历史上著名歌星、影星或体育明星的姓给孩子取名, 如Jackson (来自Michael Jackson, 美国著名摇滚歌星) , Monroe (来自Marilyn Monroe, 1926—1962, 美国著名女影星) , Owens (来自Jesse Owens, 美国著名体育明星) 等。总之, 父母用历史名人或名作中人物给孩子起名, 一方面表现了父母对子女寄寓的厚望, 另一方面表示对这些历史名人的纪念和尊敬之情, 透露出他们对国家历史的重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3. 结语
英语名字并非仅仅是一个识别人的符号、一种语言, 更是传递英语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各方面信息的载体。了解英语姓名系统及其文化内涵, 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 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促进跨文化交流, 提高认知水平。
摘要:通过对英语人名结构、来源及寓意的剖析, 能够揭示英语人名的文化内涵, 即神学文化、生活文化和历史文化。文章旨在透过英语人名了解英语文化和习俗, 促进英语学习, 提高认知水平。
关键词:英语人名,文化内涵,文化和习俗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 (教师用书Ⅱ)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82.
[2]http://www.socialsecurity.gov/OACT/babynames.
[3]张从益.从“God→Nature→Man→I”析英语民族姓名的文化内蕴[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7:20—22.
[4]刘玉珍.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J].世界文化, 1996, 3:28—29.
8.美国英语及其文化内涵 篇八
【关键词】英语 语言文化 性别歧视 规避
引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项载体,体现出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维方式、习俗以及社会文化。然而,在这个特殊的过程中,一些性别歧视也逐渐从语言中呈现了出来。在性别歧视中,往往将男性放在一个主体和中心地位,对女性则是歧视和侮辱的成分较多。
一、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
1.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文化中,女性的称谓通常是在依靠男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尊称一位男性的时候,通常说Mr,而称男子的妻子为Mrs, 所以很多时候只要通过女性的名字就可以判断她是否结婚,而男性却没有办法确定。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名称改变,很多时候女性都会遗忘掉自身最开始的姓。
2.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一些词汇也非常直接的体现出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比如有些词汇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男性,但是形容一个女性则是不可以的,如virile(刚健的)。另外,在英语语言当中,有很多词汇的词根不仅是以男性为主,同时这些词汇还可以用来代表整个男女集体,而将这些词根进行演化之后就可以用来代表女性。
3.语义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通过对英语语言的研究发现,在大量的英语词汇中,用于对男性的形容词汇通常都是褒义和积极的,而用来形容女性的词汇多数则是贬义的,即便是之前有一定的褒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对女性的用词基本上都演变为了具有一定贬义性的词汇。比如wench一词,在过去的时代里,wench一词仅仅指的是一般姑娘或者村里来的姑娘,但是进过时间的推演,现在却成了娼妓和荡妇的代名词了。
4.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下面的谚语集中反映了妇女受欺凌、歧视的社会地位。如: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稻草男儿抵得上金玉女子)。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Many women,many words; Many geese,many turds.(鹅的屎多,女人的话多)。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毛驴登梯时,女人才有才智)女人常常被拿来与动物相提并论。
二、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成因
1.宗教文化因素。在旧时代中,由于基督教的兴起,人们总以为男人才是社会的领导者,而女性则只是一个从属品。并且人们也更认为亚当是经过夏娃的诱惑才偷吃了禁果,所以女性的地位更加受到了压制。加之男性在当时社会中的价值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人们对女性的歧视也变得更为严重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比如,在英语语言中male和man经过派生边形成了female和woman等词语。
2.社会文化因素。其实不仅仅是英语语言中对妇女有一定的歧视,可以说在以往的历史社会中,整个西方都对女性有一定的偏见,通常女性不仅地位比较低下,同时很多时候还被当做是商品或者是财产进行转移。在英语语言中,人们认为男性才是经济领域中和社会政治中的主体力量,而女性则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所以这也是直接造成男女不平等的一个社会文化因素。
3.传统思想因素。在英国,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使用中便早已习惯了对女性的歧视,并且愈演愈烈。因此使得很多以往并不具有歧视女性的语言词汇却逐渐演变成了有歧视和有偏见意义的词汇了。比如之前英语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词汇Tart,它最早的意思其实是水果蛋糕,但是经过社会的发展先后又有了新的意义,首先可以用来指受人喜欢的女人,接着又表示令人心情舒畅的女人,而目前则指在道德上比较放荡的人。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便可以看到,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一些用来修饰女性的词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规避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对策
1.用中性词替代男性词汇泛化的现象。避免运用一些男性派生词演变过来的指代词语,比如用humanity、people以及person来代替mankind以及man等,另外还可以用chairperson和salesperson来代指chairman以及businessman等。
2.使用新创造的词。经过上世纪的女权运动,目前在语言词汇上已经创新出了很多新的词汇,不仅没有歧视意义,同时在使用上也很方便。所以这一方法不仅可以从语言上很好的改变歧视性,同时还能够很好的从社会文化上改变对女性的歧视。
3.适当改变两性词的传统顺序。很多时候在称呼男性和女性的时候,通常都是将男性称呼放在前面的,所以我们可以改变一下称呼顺序,比如将men and women、husband and wife以及boys and girls等换成wife and husband、girls and boys以及women and men这样的顺序。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尽管非性别歧视用语的改变并不明显,但是人们对非性别歧视语言却有了更多的重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女权主义者的推动创新,非性别歧视语言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广,性别歧视性用语也将会在英语语言中不再出现。
参考文献:
[1]戴萍.从语言学的角度浅谈性别歧视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1).
[2]刘小云.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变革[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4).
9.美国城市的棕色地块及其治理论文 篇九
一、棕色地块的由来
棕色地块可以说是美国工业留给城市的“遗产”。20世纪后半叶,美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重心和工作机会经历了由城市到郊区、由北向南、由东到西的转移。许多工厂在搬迁后留下了大量遗址,这些遗址在不同程度上被工业的废弃物所污染,成为在环境上受到损害的地块。这些地块大多数只有几英亩,处于被废弃闲置的状态,少部分仍残留着一些夕阳产业。
棕色地块多数位于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从经济上看,它们是一批可以再开发利用的财产,只是这笔财产的真正价值被一些可见的或潜在的危险和有害物质所掩盖。在这些地块被社会各界广为关注之前,各州和地方政府对其处置不力,结果使得相关区域未得到有效治理。联邦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有害废弃物的立法过程。1980年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俗称“超级基金”(Superfund)。该法对棕色地块进行了统一规范,主要意图在于清洁全国范围内的有害地块,并明确清洁费用的承担者。但是,这项法律所界定的责任过于苛刻严厉,对有害地块污染程度的评估和对清洁费用的预测也不甚清晰。由于担心纠缠于“超级基金”沉重的、看似无限的责任而陷于得不偿失的境地,无人愿意加入联邦政府的清洁和复兴计划。久而久之,开始只是轻微污染的地块,就逐渐演变为今日污染、凋弊、贫困的经济和社会的边缘地带。据美国市长同盟和其它一些组织估计,至今为止,全美大约有45万个这样的棕色地块。由于棕色地块中的有害物质危害环境和人们的健康,蚕食农田,大量城市居民从这些区域及周边地区搬走,向郊区迁移,从而使这些社区的人口和经济萎缩,市政当局的税收减少,进而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美国市长同盟对CERCLA的弊端进行了分析,认为过高的费用和过重的责任是阻碍对棕色地块成功进行再开发的首要因素。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大多数棕色地块是以前的工商业者遗弃的废址,不应由后来的开发者来承担清洁有害物质的责任和费用。除非有人愿意冒险去购买这些污染的土地,并有财力对其进行勘察和清洁,否则这些土地将永远被闲置。从70―80年代的情况来看,事实恰恰如此。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对于90年代之前对棕色地块处置不力的原因也提出了两点看法:(1)对被污染地块的污染程度认识不清;(2)对于造成污染并导致形成棕色地块的可能责任认识不清。EPA认为,正是这两个认识不清,以及担心CERCLA所规定的强制清洁责任,成为私人部门介入棕色地块治理过程的障碍。
然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清洁和再开发这些棕色地块,将为私人投资创造有利的条件,进而增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源,创造新的商业和工作机会,促进城市社区的复兴和地区经济的增长。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以推动这方面目标的实现,是90年代棕色地块治理进程的重点。
二、90年代联邦政府对棕色地块的.政策和立法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和联邦政府的财政状况的好转,各州和地方不断呼吁联邦政府采取行动,协调和资助棕色地块的治理。为了满足公众振兴棕色地块经济的需要,EPA在1995至间制定了棕色地块行动议程;5月,克林顿政府为落实这项议程,发起并推动了棕色地块全国合作行动议程(Brown fields National Partnership Action Agenda)。该议程的目标,是通过制订与过去有所不同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将经济发展和社区复兴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由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共同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当年,联邦政府在100余个棕色地块投入的资金超过4亿美元。3月,相关的联邦合作部门确立了16个棕色地块治理的示范社区,展示多方合作的成效,吸引了9亿多美元的经济开发基金涉足其中,并为以后的跨部门合作处理环境和经济问题提供了范本。
行政当局在制定新政策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国会的相关立法进程,以彻底清除私人机构投资棕色地块的障碍,鼓励社会各界参加对棕色地块的综合治理。在19全国合作行动议程的创议下,国会于年8月通过于《纳税人减税法》(Taxpayer Relief Act),以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刺激私人资本对棕色地块清洁和振兴方面的投资。该法规定,用于棕色地块环境清洁方面的开支,在治理期间,免征所得税。这项法律规定对于吸引私人资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据政府估计,在一年的税收收入中,因为税收方面的刺激措施而减少3亿美元的收入,但却能因此吸引34亿美元的私人投资用于衰落社区的治理和复兴,使得8000个棕色地块恢复生产能力。另外,该法还分清了污染的责任人和非责任人的界限,并制定了适用于该法的区域的评估标准。
联邦政府的积极介入和政策、立法方面的作为,使棕色地块的治理展现出了乐观的发展前景。据美国市长同盟版的《美国土地的循环利用》报告估计,如果全美231个相关城市的棕色地块得以再开发和利用,将增加55万个就业机会,每年给这些城市带来超过24亿美元的税收收入。
三、棕色地块的治理结构
棕色地块治理的参与者从联邦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私人组织,数量众多;其所使用的手段,从政府的政策和立法、财政支持,私人企业的投资、非赢利组织的沟通协调到个人的志愿参与等等不一而足,呈现出治理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联邦政府
在联邦一级,美国环保署是棕色地块治理的主导机构。月,作为对1995年到1997年合作行动议程的综合,EPA出台了正式的棕色地块经济振兴计划(Brown fields Economic Redevelopment lnitiative)。该项计划授权各州、社区和各类买下棕色地块的产权所有者(stakeholder)协同工作,对棕色地块进行合理的评估、清洁和可持续的再开发利用。这项计划总结了恢复棕色地块经济活力的四项关键行动。
(1)对棕色地块的评估论证给予资助。至计划出台时止,EPA以两年为期限,每个区域资助20万美元,共计资助了360多个棕色地块。这些资金被用于对棕色地块进行评估,并通过试验找到清洁和振兴不同区域的模式,在此过程中将社区小组、投资人、贷款人、发展商及其他有影响的主体联系在一起。
(2)明确责任。EPA有一整套的方法来分清治理过程中贷款机构、市政当局、棕色地块的产权所有者、发展商、地块预期的购买者的责任。例如,EPA可以同棕色地块的预期购买者达成协议,签署一份合约,不追究购买者对已存在的污染的责任。
(3)工作培训。给每个地块两年资助20万美元,用于训练被污染社区的居民从事清洁棕色地块的工作,并为将来环境领域里的就业岗位进行人员培训。
(4)给清洁工作的贷款项目。贷款基金给棕色地块的环境清洁工作提供贷款和资助,给每个地块的资助数额在五年内可达50万美元。
2.州政府
从长远来看,各州在污染地块的清洁和再利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各州发起的志愿清洁计划(Voluntary Cleanup Programs,VCPs)制定了清洁的标准,并对整个棕色地块的清洁起着监督作用。在联邦政府启动全国合作行动议程之际,全国就已有30多个州有了这样的清洁计划。州政府通过清洁计划,以特定的政策承诺鼓励私人自愿同意参与棕色地块的清洁行动。对已经由私人部门清洁的地块,由州政府颁发证明已完成清洁的证书。这些地块也因此不再适用CERCLA的规定,不会要求清洁者承担更多的义务。
在这方面,各州和EPA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早在19底,EPA就与相关各州就VCPs达成了协议,并签署备忘录。协议规定在1997财政年度由EPA筹集资金改善和增强各州启动和执行清洁计划的能力。备忘录在州与EPA之间进行了工作的分工,各州与EPA共同商定一个基本的标准,EPA将据此评估各州实施VCPs的能力;如果州政府要申请得到联邦政府在其建立和实施VCPs方面的财政资助,就必须接受EPA的评估。
3.地方政府和社区
地方政府和社区是推动联邦政府关注棕色地块问题并对此提供帮助的主要力量。各地方认为,应对由棕色地块带来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除EPA的政府行为之外,还应高度重视建立公共对话机制。这个公众的参与机制以社区讨论为基础,确保环境的清洁行动和结果应该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振兴,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已经清除污染的土地不动产必须给社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带来活力。各地方政府和社区尤其强调对于棕色地块的治理决不仅仅是联邦、州或地方政府的事务,而应该是各级政府同私人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的共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地方社区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分享治理收益的愿望。
作为地方共同利益代言人之一的美国市长同盟,更是把棕色地块问题视为国家的头号环境问题。市长同盟敦促联邦政府支持棕色地块的清洁和振兴,作为对城市未来的投资。为此,该组织还会同全美县域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unties)新成立了一个名为“社区可持续发展联合中心”(Joint Center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的组织,来支持像棕色地块振兴这样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4.非政府组织
在棕色地块治理的过程中,各种商业集团的活动一直很活跃,它们成立了许多新的公司,投资于棕色地块,期望这些投资能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回报。私人基金也在努力地支持这项改革计划,买下棕色地块的那些基金在全国各地支持和承办了各种各样的会议、现场会和研讨班。联邦政府早就认识到必须充分调动民间的力量,才能顺利推进棕色地块的治理进程。年9月,EPA联合各类贷款人、律师、宗教领袖,发起召开了棕色地块全国大会,吸引了一千多人参加。特别是在地方层次上,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已经成为提高各种项目效率的重要方式。
5.改善治理的方式
在棕色地块经济振兴过程的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合作行动议程表现出了不同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这些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合作。对于政府而言,成功的棕色地块的清洁和复兴行动必须经常与各类民间组织,尤其是棕色地块的产权人保持交流与沟通。合作的形式包括会议、现场会、协议、技术转让,以及其它进行联系和共同工作的方式。
(2)合理化。不断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是棕色地块环境清洁和经济振兴的基础。改革包括对组织机构内部的政策规定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和改善,以鼓励棕色地块的治理行动,清除经济振兴的障碍。合理化的渠道有发布指南、修订政策和规定甚至建议修改相关法律等。
(3)研究。环境的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复兴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供决策者参考。相关的研究就是要满足这方面的需要,进行技术方面的研究,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以及设计举办公共论坛,以便了解公众对棕色地块治理的需要和期望。
(4)制订以社区为基础的计划项目。这些项目是合作、合理化以及研究的成果在地方层次真正落到实处的方式。全国合作行动议程的中心环节之一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出10个示范社区,以展现棕色地块治理方面进行各方协作的成效。这些项目还包括在查清残留污染物、评估、清洁、土地开发以及培训相关工作人员方面提供贷款和奖励。实践证明,这些支持对于帮助社区与其它组织实施棕色地块治理计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美国英语及其文化内涵】推荐阅读: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08-18
英语国家概况美国篇06-22
美国的面积英语作文07-05
美国签证英语词汇11-23
美国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自己总结12-18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论文09-16
商务英语语用失误及其文化解读09-26
美国婚礼文化10-04
美国快餐文化综述11-22
美国文化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