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12篇)
1.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一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小学阶段对角的认识分两个层次,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是第一个层次。仅仅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为以后进一步学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说学情:
学生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说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学会比较角的大小。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思考法,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课前我们先来开动一下脑筋。我出示图片你们快速喊出他们的名字。比一比看谁的反应快好吗?(出示图片,生强答)看来你们的记性都非常好。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先认识吗?这位朋友对你们早有了解,知道咱们二(4)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所以它想和大家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有信心赢这场游戏吗?
出示图片,这几种物体中都藏着这个朋友,请大家仔细观察,看一看它藏在哪儿了?这个朋友究竟是谁? 生自由猜后公布答案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边的角吗?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折角
让学生用圆纸片折一个角,摸一摸,感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区别的。
活动三: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师示范画角,介绍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这时,我问怎么来记住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用数字1来标记,读作:角1,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同学们还可以用2、3、4等数字或用字母a、b、c来标记,再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折的角。
活动四:区分角、数角
我创设了“帮小蜜蜂区分角”的教学情境,依次出示这几个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说明原因。并抓住教学契机,解决刚才的扇子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着创设我们帮了小蜜蜂一个大忙,小蜜蜂邀请我们到它家里做客,可是却忘了家门的密码,我们帮忙找密码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让学生到白板上数出角的个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活动五:比较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生玩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小组探究,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2.师玩角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师拉长一个角的边让生判断这个叫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生说都没变。这时,我问:那角的什么变了?这个活动说明了什么?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利用活动角直观演示来突破难点,这样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3.比一比
比两个大小很难确定的角的大小,当答案有争议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叫亲自比一比。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汇报时请同学到台前直观演示比的过程。这样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可以用重合的方法来比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三)巩固拓展
1、概念、知识点填空。为让学生重温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数一数
旨在使学生明确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图中有3个角,如有学生发现有4个角,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这个外角我们以后再学,并要积极鼓励这种创造性的发现。
3、折一折、剪一剪
发给学生数张长方形白纸,要求只剪一剪刀后,数一数剩下的部分共有几个角。这一开放题的设计,融游戏、探索、创新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有无数种剪法,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导学生数角的准确性。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问题设计新颖,让学生自己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五)、联系生活,了解角的应用。
为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本课的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动,感知角、认识角、理解角,教师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利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游刃有余,大家共同感受着数学带来的快乐!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
2.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三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4.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四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正方形和长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5、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1、认长方、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2、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3、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4、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包括认识角、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欣赏与设计几个部分。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本单元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地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并利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发展空间想象力。下面对本单元教学提出几点建议。2 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认识角、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例如,拿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再摸一摸,使学生对角有整体把握。再如,通过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发现他们的特点。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精心组织,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4 组织数学活动,在运动变化中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
在组织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使用动态的学习资料。例如:把长方形彩纸在信封里推一推、拉一拉,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挪动用硬纸条做的活动角的边,比较锐角、直角和钝角;借助拉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之变成平形四边形的活动,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6 在“欣赏与设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美丽的图案,请学生欣赏,组织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但可以说一说图案像什么,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还可以说说是怎样组合的,能用在什么地方。在完成“试一试”的图案设计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与书中不同的、自己最喜欢的漂亮图案。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7-1 认识角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级和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锐角和钝角。教学重难点:
直观认识角、锐角和钝角。教 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出示64页图
1、说一说:生:1说一说图中有哪些角?
2、你在生活中在哪见过角? 折一折:
1)拿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再摸一摸。2)问:折的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一比:介绍角的名称。
顶点 记作: 4)练一练:下面图形中有哪些角?用铅笔画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二、做一做
师演示:把角的两边张口变大。问:你发现什么?
问:如果把角的两边加长呢?
三、比一比
1、说说怎么比的?
2、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四、找一找:找出图中的角。
五、比一比
1、介绍直角、锐角和钝角。
2、用纸折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3、说说生活中在哪见过这三种角。
六、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怎么量的?
七、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角
顶点 记作:
读作:角1
读作:角1
7-2 练习八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角的指示。
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 具: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问:说说关于角的知识
二 练习
1、独立完成后订正,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独立完成后订正。
3、独立完成后订正
4、独立完成后订正,说说怎么数的。
5、学生说说
6、学生说一说。
三、数学游戏:说说想法。
7-3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公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获得演剧图形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通过各种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特征。
教 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
1、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图形中的名称。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
2、做一做 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3、填一填
4、想一想
二、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先折,说说怎么想的?
3、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说发现了什么?
4、学生先自己数,再到黑板上数。
5、学生自己拼。
三、小结 四、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
7-4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难点: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教 具: 教学过程:
一、出示能拉动的长方形
1、问:这是什么图形?
2、师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介绍:这是平行四边形。
3、出示各种平行四边形。
4、小结:这些都是平行四边形。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说一说你在哪见过平行四边形?
6、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7、用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
二、欣赏与设计 出示各种漂亮的图案
1、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
三、小结:
四 板书
平行四边形
5.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五
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53-55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分数概念比较抽象,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表示“一半”。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法其实是很多的。在多种方法的对比中,体会用二分之一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和描述活动过程中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并会认、会读、会写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本节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和操作过程来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一些困难,因此,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到几分之一及其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
3、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养成主动参与、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认识、感知分数,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具学具准备:
四个苹果、长方形、正方形、圆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个有游戏,听清楚游戏的规则,我们现在回答问题不用嘴而用手,答案是几,就拍几下。
1、课件出示: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拍手表示)
2、出示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拍手表示)
3、如果是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
师:拍手无法表示“半个”,半个在数学上可以怎样表示?那半块苹果还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苹果的一半吗?学生交流讨论得出1/2教师书写在半个苹果上
师:像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关于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回答。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的产生、读、写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1)回顾刚才分苹果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你觉的哪些字词重要?为什么?强调平均分。
(2)小组活动要求:组长安排每组成员拿出不同形状的图形,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色,涂完互相小声说意义。(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同学),虽然折法与涂色不同,但他们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所以我们说,不管怎么分,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
(3)你还能找出生活中其他物体的二分之一吗?
(4)小练习。下面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为什么?
(5)小结:通过找二分之一,我们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二分之一。
2、认识几分之几
(1)认识1/
4、2/
4、3/
4、4/4 课件演示:老师先用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让学生根据图形说分数,并且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表示。空白部分怎样表示呢?
(2)小组活动要求:组长安排每组成员拿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如果涂色占两份呢?占三份呢?占四份呢?你还能找出其他分数吗?并互相小声说意义。(让学生反复说意义),使学生明白,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学生展示。
3、小结
(1)师:像1/
2、1/
4、3/4……这样的数都是利用平均分得到的,这就是分数。你能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在数学上,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表示取得份数。读分数,说出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再次强调平均分)
(2)师:欧洲使用分数的算法比我国晚了一千四五百年的时间,可见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3)你们会写分数吗?分数还有好多,想不想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来创造几个新的分数(想)请学生上黑板写出几个分数,并读给大家听。
(4)小练习。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
三、智力风帆。
1.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画“√”,错的画“×”。为什么?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说一说意义。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能用分数说说生活中的事吗? 板书设计:
分一分
6.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动手操作等活动来直观地认识角。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街景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并让学生初步认识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角、了解角,教材又设计了“折一折”“练一练”“做一做”“比一比”等几个小活动。其中,“折一折”这个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角的整体把握,在头脑中形成角的直观形象;“练一练”,让学生标出图形中的角,帮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比一比”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课堂实录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的朋友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圆、三角形、椭圆、正方形这五个图形小精灵依次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出来。课件配音:同学们,我们都藏在你们小组中的信封里,小组合作,先找到我们,再把我们分成2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一组,它们都有尖尖的角;圆和椭圆一组,它们都没有尖尖的角。
师: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摇头)同意第一小组的分法。
师:点击相应的图形,把课件中的图形小精灵分成两组。
(课件配音:同学们,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你们愿意来认识它吗?)
生:(异口同声)愿意。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二)学习探究,加深理解
1.感知角
师:同学们,从你学具袋里的图形中找到一个角,你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平平的。
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
„„
师:(边演示角,边说)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在我们上学的路上有没有角呢?(多媒体课件出示:书64页的情境图。)谁愿意来指一指?
(生纷纷上台,指主题图中的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到处存在着角,你还能从教室中找到角吗?
生:(异口同声)能。
师:谁来说一说?
生1:黑板的四周有四个角。
生2:桌子的四周都有角。
„„
师:把你们找到的角说给同桌听。
3.创造角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角。现在看桌子上的圆形纸片,它上面有角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能想办法利用这张纸片来创造一些角吗?
生:能。
师:那就快快开始吧!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的角?
(学生纷纷在实物投影机上边展示边说。)
生1:这是我折出来的角。
生2:我画了3个角。
生3:这是我剪出来的角。
„„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都能创造角了!下面,老师也要来创造角了,仔细看。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创造的?
生:画的。
4.介绍顶点和边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
5.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呀!现在让我们继续擦亮自己的慧眼,来辨一辨“真假孙悟空”。(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加相应的配音。)
师:先看这个,是真是假?(师点击其中的一个孙悟空图形,出现相应的图形。)
生:假。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个图形上没有角。
师:擦亮慧眼,看一看,这个孙悟空是谁变的呢?(师点击该图形,出现“猪八戒”。)
生:(欢呼)猪八戒!
师:再看这个,真还是假?
生: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继续看,这个是真还是假?一起说。
生:真。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接着看,是真是假?
生:假。
师:谁变的呢?请看。(师点击该图形,出现“二郎神”。)
生:(欢呼)二郎神!
师:一起看这一个。
生:真。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仔细看,真还是假?
生:假。
师:谁变的?
生:(欢呼)白骨精!
师:祝贺你们,每人都有一双慧眼!
6.角的标记
师:同学们,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各个角,我们还可以给角标上标记,怎样做呢?听智慧老人来告诉大家。(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加配音。)闪动角的相关部分,出示角的标记,智慧老人讲解:小朋友,仔细看!这是表示角的符号。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通常在这个符号的后面注明一个数字或字母。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就读作角1;如果还有一个角,我们就可以记作∠2,读作角2。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7.标出图形中的角
师:小组中的答题纸上有不同的图形,选择你喜欢的一张,用智慧老人告诉我们的方法,把这个图形中的角标出来。
(生动手做。)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做的?
生1:我选择的图形是五角星,找到了10个角。
生2:我选择的是第二个图形,找到了8个角。
生3:我在第三个图形中找到18个角。
„„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做活动角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可真出色呀!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每人从学具袋里拿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用它们来做一个角。用图钉时要小心,不要扎破手指。开始!
(学生动手做角。)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展示一下。
师:下面我们要来动脑筋了。看老师的这个角,你能调整手中的角,使它比这个角大吗?
生:能。
师:做好后举起来。
师:来,我们俩来比一比。(和一个学生合作)
师:想一想你是怎样使角变大变小的。
师:我们再来比一比。(与一个学生合作)
师:想一想你是怎样使角变大变小的。
生1:把两根纸条往外拉,角就大;往里推,角就小。
生2:把两条边向外拉,角就大:向里推,角就小。
„„
师:对,把角的两边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把角的两边合拢得越小,角就越小。
2.小实验
师:同学们,既然角有大有小,下面同桌合作,找出三角尺中最小的角。
师:你来指一指你们找到的角。
师:小组合作,把每把三角尺上这个最小的角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们会发现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每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都一样大。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上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把它们的顶点先对齐,让它们的一条边重合,我们发现另一条边也重合了。
师:小组继续合作,用放大镜看三角尺上这个最小的角,你们又会发现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这张实验记录单上。
变不变
角两边的长短□ 角两边的长短□
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
师:谁来汇报你们组的成果?
生1: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变了。
生2: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变。
师:我们都同意角两边的长短发生了变化,那角的大小到底变没变?想一想可以怎样来验证。
生1:可以折一个一样大小的角,放在放大镜上面量一量。
生2:我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直接用另一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放在放大镜上面量就可以了。
„„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验证的好方法,下面请小组再来合作,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师:我们刚才验证的结果是角的大小变没变?
生:没变。
师:下面请小组把这张实验报告单订正好。
师:同学们,再来看这张实验报告单,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原先以为用放大镜来看角,角肯定变大了,现在知道角的大小不变。
生2: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个实验,你们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1: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两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并没有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角。
生2:我会创造角了。
生3:我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
生3:我知道角两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并没有关系。
„„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时,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数学王国的朋友们来到了课堂上这一段动画,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更好地巩固和运用知识,我设计了小游戏――真假孙悟空,在进行这个环节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巩固知识既高兴又轻松。
同时,我在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做活动角这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应让他们充分比较角的大小,使每个人都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点评〗
7.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七
设计理念
角的概念比较抽象。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合作中交流,在创造中发展。本节课遵循 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尝试、探索的教学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取摸角──指角──做角──玩角──找角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7、68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认识角》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或用两根小棒摆角、或用吸管等做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特别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找角、做角、比角等过程,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角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的生活经验已初步形成了角的表象,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内容,意味着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引导学生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
3.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独立学习能力的创造意识,体会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钟面、吸管、纸、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1.认一认:你们认识这些图形朋友吗?(出示学过的图形)2.摸一摸:蒙上眼睛摸出这些图形,并说说是怎么摸出来的。3.说一说: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通过蒙眼摸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结合实物,认识角 1.联系实物,直观认识角。
(出示实物)让学生从实物中指出角。
2.课件演示,抽象出数学中的角。(课件演示从物体中抽象出角)
3.认识角的各部分组成及名称。
⑴学生摸三角尺上的角,感知角的特征,认识角的名称。⑵学习规范地指出角。
【学情预测:在指角时,可能还有很多学生只指出角的顶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先指顶点,接着从顶点开始沿射线方向指两条边,最后画弧线。】
4.巩固练习,深化感知 ⑴判断角 ⑵图形上找角
【学情预测:在五角星图中,如果发现学生标出比5个更多的角,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官的体验,大胆说出角的特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有趣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判断角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角的概念。】
三、动手实践,深化理解。
1.做角,根据老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动手做角
【学情预设:用各种材料做角时,用圆形纸片折角,有的学生折出的可能不是角,或有的学生可能会把不是角的图形也认为是角,这时可展示正确的角与错误的角,让学生通过比较,纠正对角的错误认识。】
2.展示学生做的角
【设计意图:做角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集思广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实际操作,拓展延伸
1.第一次玩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指导学生把角的两条边张开、合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
2.第二次玩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请学生做一个角比老师的角大,讨论怎么样才能说明你的角比我的角大。
强调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顶点和其中的一条边要重合,才能正确地比出角的大小。
3.第三次玩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通过演示:拉长和缩短角的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角的大小有无变化,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情预测:“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是本课的难点,如果有的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当角两边变长、变短时,角的两边位置没移动,角的两边没叉开,角的张口没发生变化,角的大小就不变。】
4.归纳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通过比活动角,让学生自主探究角的特征,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五、联系实际,辨析升华 1.寻找教室里的角
【学情预测:找教室里的角时,可能有的同学会指出桌角,由于有的桌角是弧形的,并不符合课上所学的“顶点是尖尖的”这一特征,可能会有同学反对桌角是角这一说法,这时教师可追问两人:你为什么认为是角?你为什么认为不是角?之后,教师不作出明确判断,但应进行解释:为了美观,也为了不伤到人,工人们将桌角加工成了弧形。】
2.寻找城市中的角 3.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找角,让学生体验: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在欣赏中教师与学生彼此分享美的感受,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数学理性中的感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全课总结
1.从这节课中,你对角有哪些认识?
2.布置作业:把一个正方形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亲自动手试一试,再下结论。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体会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接知如接枝。”教学时以“蒙眼摸图形,初步感知角”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满怀兴趣参与到学习新知中。
再让学生通过在实物中找角,依次观察钟面、剪刀等物体,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在学生指出实物表面的角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然后摸摸角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再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在巩固环节,第一组题目是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检验,看学生对角的知识掌握与否;第二组题目是通过数一数各种几何图形的中的角,来深化和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接着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做角,升华对角的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动手玩活动的角,通过学生的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组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然后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体验。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使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8.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数数、读数、写数的兴趣。
2、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3、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教学难点:遇九往下数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教学准备:
计数器、米粒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拨数游戏
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拨数的游戏好吗?教师说你来拨。(教师说的数应该是两位数)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
二、读法与写法
1、老师拨一个数你来说,师拨365,你能说说这是多少吗?怎么知道 的?
你会拨吗?老师说你来拨:315、973、„„
拨出二百九十八,边拨边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百零二。
1、利用计数器拔出98-102
98,99,100,(重点突出从99到100的过程)2、101,介绍读法:百位上有1个读1百,十位上没有读零,个位上是1读1,合起来是一百零一;介绍写法;百位上有一个,在百位上写1,十位上没有,写0占位,个位上有1个,写1,即101(板书)
继续数102、103、104、105„„109、110 读110,读法:一百一十,个位上没有就不读。写法:110,个位没有用0占位。继续111、112 3、558、619、706 800、940、999加一1000 1001,介绍读法,一个千,百位和十位都没有,所以读零,个位上是1合在一起就是一千零一。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1008、1009、1010一千零一
十、1020、1030、1040、1050、1060、1070、1080、109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当数有具体意义时就要以大数的方式读出来,而当数以代码方式出现时,就只读数字,没有数位。)
把这几个数写下来,先和组内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
通过讨论总结写法,百位是几就在百位上写几,十位是几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有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生试着写。注意十位上没有的时候要写0占位。
你能试着写更大的数吗?拨出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并把它们写出来。你拨我写。同桌两人进行,每人拨10组。小结:在读数与写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理解与应用
1、试一试,看图写数
写出下面人民币各有多少元,先判断有几个百,几个十,几 个一,再写数。
看图写数,独立完成,再核对答案。
拨出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七,并把 它们写出来。
2、数一数,在小组内说一说各有多少块糖。
3、数一数,拨一拨,写一写。
4、看图填数,体会数的组成。318=300+10+8 5、100里面有()个十,1000里有()个百,10000里有()个千。
6、数学游戏。表示“235”
四、课外拓展
调查商场中各种电器的价钱,并把它们记下来。
五、课后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9.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九
一、学生基本情况
从上学期测评情况看,学生基本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审题能力较差,缺乏检查习惯,理解能力较差。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习;加与减;认识图形;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第五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第四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2.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单间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 1.设计实验小学示意图。
2.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并与同伴说一说。3.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片树叶。
4.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100米大约有多少步;估一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5.用七巧板拼出长方形、正方形。6.用学过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
通过以上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学,有以下措施: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
(二)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例如:在估计一筒花生在多少粒;估计一篇文章有多少字;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在学习测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册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一、除法„„„„„„„„„„„„„„„7课时
二、方向与位置„„„„„„„„„„„„2课时
三、生活中的大数„„„„„„„„„„„9 课时
四、测量„„„„„„„„„„„„„„„2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五、加与减„„„„„„„„„„„„„„10课时
六、认识图形„„„„„„„„„„„„„7课时
七、时、分、秒„„„„„„„„„„„„5课时 数学好玩„„„„„„„„„„„„„2课时
10.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分析:
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理解平均分,除法意义基础上,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12根跳绳,15枝花,3个花瓶(可用杯子代替)。
学具: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主要活动 内容调整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二、自主探索
三、巩固运用
四、反思小结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1.教学例3
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个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
学生:12÷3。
教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
教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
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它们的商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教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
2.教学例4
(出示15枝花,3个花瓶)教师: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可能根据每瓶花大致的多少猜测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也可能把15和3结合起来,想3个几合起来是15。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
练习:
(1)教科书第80页第3,4题,第81页第5题。
(2)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
11.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十一
复习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面的旋转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第二单元变化的量
正比例
画一画
反比例
观察与探究
图形的缩放
比例尺
复习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单元
1、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指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持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填空反
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与高成()比例关系。
2、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为2.4,其中一内项是0.3,另一个内项是(8)。,3、圆的直径与周长成(正)比例。
4、在一幅地图上,用2.5厘米代表10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40000000)。
5、把一根长5米,底面半径3厘米的钢条截成4段,表面积将增加(169.56)平方厘米
填空6.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面积是(9)平方分米。7.将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是6立方分米,这个圆锥体木料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238.甲×-甲:乙﹦(9):(8)3﹦乙×-49.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10.这个比例尺叫0 50 100 150米()50)米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 : 5000)把这个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1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米。12.在比例尺是1: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2.5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判断
1、做10道题,已经做了的和没有做的成正比例()
2、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
3、一堆煤的总量不变,每天烧去的数量与烧的天数成正比例。()
4、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2厘米,高是6.28厘米,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5、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也一定相等。()判断题:
6、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7、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8、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选①成正比例①成正比例①每块砖的边长①成正比例择③不成比例③
1、三角形的底一定,面积和高(①)。②成反比例②成反比例
2、小芳的身高和体重()。③不成比例
3、铺地面积一定,(②)和用砖块数成反比例。②每块砖的面积③块砖的周长③不成比例②①)。
4、如果y =2x,那么x和y(②成反比例
5、一个数(零除外)与它的倒数(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B6、每公顷小麦产量一定,种小麦的面积和总产量()。A.不成比例B.成正比例C.成反比例C.7、会议室的面积一定,里面人数和每人所占的面积()A.不成比例B.成正比例C.成反比例
8、在等式a×b=c(a、b、c均不等于0)中,当c一定时,aB和b成()。A.正比例B.反比例C.不成比例
9、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白纸卷成一个圆柱体,卷成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ABC)。A.300平方厘米B.3平方分米C.0.03平方米
10、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B)立方厘米;A.8立方厘米B.72立方厘米C.48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习效果很好。第一单元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爱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又以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体验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动手操作更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深刻体会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明确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即v=1/3sh。从中也体会到1/3的意义。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学生可以随时质疑,教师也可以设问挑疑,达到了循序渐进、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直接出示一个表格说这是我们班某某的体重变化情况,学生比较感兴趣,然后问这个表中哪些量在变化?他十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然后让学生把答案写下来。(让学生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全体参与)得出结论:通过看图表能够看出量的变化。然后出示骆驼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骆驼会想到哪些变化的量?然后出示统计图,让学生回答问题还是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得出结论:通过看统计图也能看出变化的量。再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写一写关系式。得出结论:看关系式也能看出变化的量。
《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
1、计算出错多。本单元的计算都牵扯到圆周率,计算比较麻烦,出错率高,因此让学生背诵从1×3.14到10×3.14,提高学生计算效率。
12.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十二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回顾学过的几何图形。
1、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分类。(参考书90页1题)
2、用集合图表示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1、看书90页2题。
(1) 从“视角”的角度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如:正方体从正面看是一个( )形。
请你再举一例:
(2)从立体图形“展开图”的角度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如:圆柱体圆柱沿着高展开,侧面展开图是一个( )
请你再举一例:
(3)从“截面”的角度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如:圆锥体圆锥的截面是一个( )。
请你再举一例:
活动三:回顾“线与角”的知识。
1、直线、线段和射线。
(1) 画出下面的图形。、
直线:
射线:
线段:
(2) 比较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 你能从图中看出这两个变化的量有什么关系吗?(在组内说出你的方法。)
答:
2、垂直与平行。
(1) 按要求画出图形。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画图时,提醒同学注意:
(2)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存在哪两种关系?
答:
(3) 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答:
3、比较角的大小。
(1) 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角的大小与谁有关?与谁无关?
(2) 我们学过哪些角?画出来。
(3) 比较这几种角的大小。
判断:钝角大于90度。()
理由:
4、测量角。
(1) 完成书91页3、4题。
(2) 在组内说一说测量角的方法。
5、请你用三角板画出30度、45度、60度、90度的角。你还能画出其他角度的角吗?试一试。
二、检测与反馈。
1、书91页1题。
学生点名提问。
2、书92页2题。(写在书上。)
3、按要求作图。
(1) 画一条长3.5厘米的线段。‘
(2) 分别画出40度,90度,130度的角。
(3) 写在书上。
4、填一填。
(1)经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个交点。
(3)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是50度,按角分类这是一个()三角形。
(4)把一个30度的角,用放大镜扩大5倍,这个角是()度。
(5)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度,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度。你有什么发现?()
5、判断。
(1)画一条4米长的射线。()
理由:
(2)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理由:
(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相交,就是垂直。()
易错点:
(4)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易错点:
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关系的网络。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理解平行、相交关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应用,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4、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的角。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有关知识。教学时让学生先画一画,然后进行交流;也可让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两条直线不是相交就是平行?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示范动笔画垂线和平行线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画出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明确各种角度数范围
三检测与反馈
教学反思
课题:平面图形复习课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回顾与整理平面图形。
一由线段围成的,从“边”的角度来整理我们学过的图形。
由曲线围成的:
1、从“角”的角度来整理我们学过的图形。
2、从“轴对称”的角度来整理我们学过的图形。
提醒同学注意:
3、举例说明平面图形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完成书94页2题。
(1)请说出这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理由。
答:
(2)请说出另外两组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理由。
答:
(3)请你画出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
活动三: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
1、判断。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理由:
(2)圆的直径都相等。()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易错点:
(4)圆周率随着圆的变化而改变。()
(5)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圆的周长公式:c=或c=
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d=
已知周长,求直径:d=
已知周长,求半径:r=
二、检测与反馈
1、书93页巩固与应用1题。(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该题用到的知识点:
2、完成书94页3题。
该题用到的知识点:
3、画出书94页4题图。
(1)先分析几个圆的圆心、半径之间的关系。(在小组内说一说)
(2)画图:
(3)你认为,画出这两幅图的关键是什么?
4、完成书94页5题。
(1)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你能找出一个圆的圆心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1、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4知道三角形的各种分类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等图形拼图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对平面图形进行整理和归纳,复习的角度主要从边、角、折纸角度来进行的。
从轴对称的角度来梳理
(1)没有对称轴: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普通型)
(2)只有1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新课标第一网
(3)只有两条对称轴:长方形、菱形
(4)只有3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
(5)只有4条对称轴:正方形
(6)有无数条对称轴:圆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同一圆中(相等的圆中)d=2rr=d
三检测与反馈
教学反思
课题:立体图形复习课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回顾立体图形的特征。、
1、长方体的特点。(提示:从点、面、棱等角度刻画。)
易错点:
2、正方体的特点
3、圆柱的特点。(提示:从面和展开图的角度刻画。)
4、圆锥的特点。
5、怎样验证上面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在组内说一说)
活动二: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1、完成书95页2题。
(1)在书上连一连。、
(2)在组内说一说你用怎样的方法找到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的。
2、看书97页6题。
(1)在书上画出。
(2)说出你的方法:
活动三: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书96页2题。
(1)哪几幅图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在组内说出你的理由并验证
(2)哪几幅图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在组内说出你的理由并验证。
答
2(1)哪几幅图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在组内说出你的理由并验证。
答
(2)哪几幅图不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在组内说出你的理由并验证。
答:
二检测与反馈
1书95页巩固与应用1题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完成书96页3题、
在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3书96页4题
(1)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在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4书97页5题
(1)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在组内搭一搭,说说你的方法,然后汇报
5书97页7题
(1)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在组内搭一搭,说说你的方法,然后汇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的侧面展开图
3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顶点 棱 面
长方体 8 相对棱长相等有12条棱 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 8 12条棱棱长都相等 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一样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对于特征的验证可以结合知识的梳理过程进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整理复习
三检测与反馈
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反思
课题:图形与测量复习课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回顾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
1书98页1题
(1)图中工人们正在工作。你能说一说他们在各项工作之前,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2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
活动二回顾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1书98页2题
(1)测量时,我们用到了哪些单位?
(2)为什么要用统一的单位呢?
2学过的度量单位
(1)长度单位及其进率。
(2)面积单位及其进率。
(3)体积(容积)单位及其进率。
4完成数99页3题。写在书上
你有什么发现?
答
5借助实例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在组内说一说。
活动三理解周长
1书99页5题。
求出图中的周长
答
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答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
圆的周长公式是:
活动四复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写出我们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2在组内说一说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3利用网络图的形式把这些公式进行整理。参考书99页6题
4结合网络图,在组内说一说公式之间的联系。
5用图表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活动五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举例说一说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答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活动六立体图形的体积
1写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2各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参考书100页。
二检测与反馈
1书100页巩固与应用1题独立完成在书上
2完成书100页巩固与应用题在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3书100页3题
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在组内说一说你的方法
4书101页4题
写出计算过程
5书101页5题
(1)列式
(2)在组内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6书102页6题
(1)列式解答:
易错点:
(2)列式解答:
易错点:
7书102页7题
列式解答:
易错点:
8书102页8题
列式解答:
易错点:
9书102页96题在组内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列式解答:
易错点:
10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答案写在书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列表、画图等,对图形测量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对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能正确计算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对一些数据作出分析评价。
5、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体会研究长度、周长意义的必要性,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能够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检测与反馈
第三课时的重点内容是检测与反馈。时间来不及,可以吧个别题留家庭作业
课堂上重点反馈出现问题较多的题。
教学反思
课题:图形与变换复习课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回顾平移、旋转、轴对称。
1看书103页1题
(1)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答:
(2)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图2?
答:
(3)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图3.要得到图4呢?
2说一说平移是要注意哪几个因素?旋转呢?
3在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
活动二巩固与应用
1书103页巩固与应用1题。
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书104页巩固与应用2题
写在书上,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看法
3书104页巩固与应用3题
答
4书105页4题
答
知识点:
5书105页5题
答:对折一次,得到()个田字,对折两次,得到()个田字,对折三次,得到()个田字,对折n次,得到()个田字。
二检测与反馈
完成书105页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性。
3、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三种变换描述方式要点
折纸与轴对称有密切的联系,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上面用针扎出字,展开后,折痕就是一条对称轴。对折一次,可以得到2个“田”字,对折两次,可以得到4个“田”字。一般地,对折几次会有2n个“田”字。可以让学生做一做,找一找规律,但佣公式表述规律不要求学生掌握。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为后续初中学生奠定基础。)
1、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旋转的中心、角度和方向。
3、轴对称-对称轴
课题:图形与位置复习课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确定位置
1一支森林考察队在考察大鸣山时迷失了方向。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本营相对大鸣山的位置吗?
画出你的方法:(先独立完成,不会的再参考书106页)
(提示:要找准参照点,确定方向和距离)
活动二:巩固与应用
1看书107页巩固与应用1题
(1)(1)淘气从胜利小学的东大门进入校园,走到圆形花坛,再怎么走,才能到达活动场?
(2)排球场在圆形花坛的什么方向?羽毛球场、教学楼呢?
2书107页巩固与应用2题
写在书上,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方法
3书108页3题
答:
4书108页4题。
答:
二检测与反馈
书109页5条
写在书上,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方法
如图,点M表示小明的座位,点N表示小乐的座位,点F表示小芳的座位。
(1)小明的座位是第5组第3个,表示为M(5,3)。
(2)点C表示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的座位,表示为C(,).
(3)小乐的座位在第组第格,表示为N(,)。
(4)小芳东面相邻的座位表示为(,);小芳南面相邻的同学的座位表示为(,);小芳西面相邻的同学的座位表示为(,);小芳北面相邻的同学的座位表示为(,)。
帮一帮笑笑
笑笑在经2路与纬2路的交叉口,如果用(2,2)--(2,3)--(2.4)--(3,4)--(4,4)表示笑笑从家到学校的一条路线,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表示笑笑从家到学校的另一条路线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
2、能够在实践应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出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教学注意:
如可以将大鸣山作为原点,水平、竖直方向组成直角坐标系。如果设大鸣山为(0,0),大本营的位置表示为(4,3),也就是大鸣山向东400米,在向北300米。
可以将大鸣山作为参照点,正东方向和正北方向组成坐标系,这样可以东偏北37度,离大鸣山500米表示大本营的位置。
(学生容易忽略比例尺,教师要给予必要指导)
巩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注意分清这两个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三检测与反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01-16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7-09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8-03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12-21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简析07-30
二年级数学下册 捐书活动教案 北师大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