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大纲(精选8篇)
1.中考化学复习大纲 篇一
中考英语语法:中考英语词汇 中考英语大纲词汇
考试大纲词汇表
词性
词意
(未学或新增)
词汇
waste
n.&vt.
浪费
watch
vt.
n.
观看,注视;当心,注意
手表,表
water
n.
水
watermelon
n.
西瓜
√
way
n.
路,路线,方式,手段
we
pron.
我们
weak
a.
差的,弱的,淡的
wealth
n.
财产,财富
√
wear(wore, worn)
v.
穿,戴
weather
n.
天气
website
n.
(互联网)网站
Wednesday
n.
星期三
week
n.
星期,周
weekday
n.
平日
weekend
n.
周末
weigh
vt.
称……的重量,重(若干)
weight
n.
重,重量
welcome
int.n.&v.
a.
欢迎
受欢迎的
[2017中考英语词汇复习大纲]
2.中考化学复习大纲 篇二
准备阶段:反复研读考试大纲
在总复习开始之前, 教师要反复研读当年的考试大纲, 明确考点、热点和重难点, 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与前一年的考试大纲比较, 找出有变化的部分, 进行重点分析, 这样才能在复习时有的放矢, 避免了盲目和混乱。
第一轮:基础复习阶段
课本内容是根本, 不管试题形式如何变化, 但最终要以课本为依据,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以这个阶段复习的目的, 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提高基本技能, 做到全面、扎实、系统的形成知识网络。
目前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 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 后面的实验探究题虽是“高于课本”, 但原型一般还是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 是课本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 所以第一轮复习必须要以课本内容为根本, 抓好单元复习, 奠定厚实的知识基础。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熟悉、熟练程度, 直接关系着中考基础分获得的多少。教师应和学生一起, 共同将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 同时要重点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千万不能把眼光放在追逐做难题、偏题上, 否则会误导学生舍本求末, 得不偿失, 浪费了时间、精力, 而收益甚微。
在熟悉掌握课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配套做一些基础性习题。通过练习, 进一步消化应掌握的内容, 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解题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解题运作能力。按单元复习, 避免了学生面对课本内容无从下手的困惑, 初步形成一个小的知识体系。学生就会对占70%的基础题有所把握, 取得复习的初步效果。
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
这个阶段的复习, 要求突出重点。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 重点在于双基训练, 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 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专题, 每一节复习课, 注意化学思想的形成和化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 复习必须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解决疑难,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狠抓重点内容, 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从中考题型来看, 近年来逐渐加强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 选择、填空、实验、计算都是考核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题目看, 知识都来自于课本, 并且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系统把握和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应开拓思路, 放宽眼界, 把历年来的中考题型分类梳理, 按题型特征, 结合当下命题的时代性、人文性、现实性、开放性等特点, 设计专题性复习, 如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生产, 环境保护, 实验探究, 信息题等, 让学生多见多练,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强化灵活运用知识解析试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的档次。这一轮复习, 目的性强, 目标具体, 要把学生个性特点及时代特点, 现实生活等方面因素纳入到题型设计的范围中来, 把课本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去, 让学生面对“题目在书外, 答案在书中”的试题时, 从容不迫, 有条不紊, 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 游刃有余地解题。这样学生才能适应新考纲下的中考题型的新面孔, 学会把所学知识与时代生活联系起来, 能有理有据, 条理清晰地解答占20%比例的中档题。
第三轮:套题强化训练阶段
套题强化训练阶段, 也叫考前指导与适应性训练, 主要目的是适应中考要求, 提高应试技巧。这一阶段的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提炼;模拟考试的讲评;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整。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基础知识的再次覆盖与重点强调;解题能力的实际检验与强化提高;考试经验的具体积累与不断丰富。
在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复习完后, 要做些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 让学生调整心态, 振作精神。模拟考试题都是教师通过收集整理和改编的题目, 有较强的针对性, 也适合学生的特点。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试卷, 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加以解决, 并加强这方面练习。
经过这轮复习, 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整体把握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在训练过程中增强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把所学知识系统地运用到具体解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进而达到对各单元知识的有机整合的目的。这有利于学生对占10%比例的较难题的解答,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四轮:回味与反思阶段
这个阶段的复习, 根据学生特点, 将基础题、易错题进行再回味练习, 抓好基础题的得分率。在考试前的一周时间, 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 主要是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查漏补缺。经过前三轮的复习, 学生对初中的化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掌握得更牢固了, 但在复习过程中和学生训练过程中, 总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 解题还没有思路, 因此要抓紧时间把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弄明白, 然后再找类似的题给学生做一做, 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为止, 决不要轻易地放弃。这一周老师不再集体上课, 而是让学生自己提问, 老师解答。在考前最后一周, 让学生再次回顾自己平时常犯的那些错误, 当初为什么会犯, 是什么知识点出了问题, 找出问题所在, 加深印象, 力争在最后的关键性考试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对自己的确没有弄懂的地方, 让老师帮助解决问题。通过这一个环节, 学生的自信心大增, 可以轻装上阵, 满怀信心参加考试, 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3.中考化学高效复习“五要” 篇三
关键词:高效 复习 参与 自主
虽说中考没有高考那样竞争激烈,却也被学子家长们所看重。在中考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复习,取得优异成绩,是每个初中毕业年级课任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所谓高效复习,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减轻学生学习课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那么在中考复习中化学科任教师如何才能达到以上目标呢?我认为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做到“五要”。
一、要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
现在,部分学生的学习是盲目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是让有准备的教学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矫正为核心的目标控制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制定合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教学目标是化学复习的重要任务,是实现高效复习非常关键的一环。
师生合作设计复习目标,首先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第二,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向未知领域挑战。第三,学生自己定目标,自己去达成,又会产生学习的亲近感与成就感,从而起到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作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二、教师要分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好学生的期望值都很高,而对于学困生的期望值却很低。其实影响我们教学成绩的就是学困生,很多教师都认为学困生什么都差,甚至对他们失去了希望。静下心来想一想,学困生为什么会差?为什么会破坏纪律?我们有必要做到三个不弃:不放弃、不抛弃、不离弃。那就要求我们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就需要我们多去关注他们,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上也要求我们分层教学,练习分层设计,这样既能使优生吃饱,又能使学困生吃好。同时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总之,“防差”强于“补差”,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我们就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要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我们要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复习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其学习的共同体,与学生平等交流和探讨,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灵能自由自在地放飞。
四、要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用
所谓“兵教兵”,就是以好带差,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
1.“兵教兵”可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学生乐于接受。避免了复习课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觉得比较轻松,没有压力,易于接受。
2.“兵教兵”可以有效避免满堂灌。在中考复习时,由于时间紧,有些教师难免着急,本该由学生做的事,为了节约时间,越俎代庖,结果事与愿违,复习效果不良、学生兴趣不高。“兵教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还可以将教师从滔滔不绝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去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3.“兵教兵”可以扩大教育面。一改过去由教师一人表演的独角戏,变为众多“教师”表演的大众戏,由过去的一对多辅导方式变为一对一辅导方式,增大了辅导面,缩小了被辅导面,充分利用了教育合力,可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4.“兵教兵”还能以差促好。通过“兵教兵”、小组合作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查阅资料,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好学生更是怕讲错了丢人,更要做好准备。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进一步促进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俗话说:“话不讲不清,理不辩不明。”好学生讲不清、道不明的知识点,也能促使好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点,便于复习时查漏补缺。
5.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学生贡献点思路,以学生的思维去教学生理解和解题,学生接受效果肯定要好些。因而,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获取新知的机会和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教师应华丽转身,成功转型,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做好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等工作即可。
五、要组织学生上好高效自习课
解决好高效复习的问题,除课堂高效外,学生自习的高效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实现高效复习的重要补充。
传统的做法是部分教师利用自习集体上课来辅导学生。这一做法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种做法是教师大撒手,完全由学生个人决定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大,缺乏学习的目的性。为了不使学生“虚度光阴”,教师为此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学生陷于题海之中,苦读日月,学习兴趣和效率都极低。为此我认为,提倡高效复习,高效教学,就必须提倡学生以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为内容的高效自习。否则只有教师高效的教,没有学生高效的学,高效复习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高效复习必然以高效自习为补充,高效自习必须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但又不能完全由学生个人决定学习内容,放任自流,更不是简单完成作业的随意行为。高效复习应该是:有具体复习目标的,全班统一的,有学生自己组织辅导的、完全自主自觉的学习形式。
总之,我们只要认真钻研课堂教学,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正确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课堂教学的高效有机统一起来,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孜孜不倦地追求,就一定会不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4.中考化学复习大纲 篇四
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
§2.1
腐蚀的基本概念
2.1.1
什么是腐蚀(corrosion)?
埃文斯:金属腐蚀是金属从元素态转变为化合态的化学变化及电化学变化。
方坦纳:金属腐蚀是金属冶金的逆过程。
尤利格:物质(或材料)的腐蚀是物质(或材料)受环境介质的化学、电化学作用而被破坏的现象。
曹楚南:金属腐蚀是金属材料由于受到介质的作用而发生状态的变化,转变成新相,从而遭受破坏(的现象)。
目前一致认可的定义是:材料腐蚀是材料受其周围环境介质的化学、电化学和物理作用下引起失效破坏的现象。
金属腐蚀是金属与周围环境(介质)之间发生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或变质。
非金属腐蚀是非金属材料由于在环境介质的化学、机械和物理作用下,出现老化、龟裂、腐烂和破坏的现象。
2.1.2
金属腐蚀的分类
1.按腐蚀过程的历程分类:
1)化学腐蚀(chemical
corrosion)
金属表面与非电解质发生纯化学反应而引起的损坏。通常在干燥气体及非电解质溶液(如石油、苯、醇等)中进行。特点:在腐蚀过程中,电子的传递在金属与氧化剂之间进行,腐蚀不产生电流。例如,化工厂里的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2)物理腐蚀(physical
corrosion)
金属由于单纯的物理溶解作用所引起的损坏。在液态金属中可发生物理腐蚀。例:用来盛放熔融锌的钢容器,由于铁被液态锌所溶解而损坏。
3)电化学腐蚀(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金属表面与电解质溶液发生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破坏,反应过程中有电流产生。
电化学腐蚀至少有一个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并有流过金属内部的电子流和介质中的离子流构成电流回路。
阳极反应:金属的氧化过程,金属失去电子而成为离子,进入溶液;
阴极反应:氧化剂的还原过程,电子在阴极被氧化剂(氧气、H+)吸收。
电化学与力学作用共同导致破坏:应力腐蚀破裂、腐蚀疲劳
2.按腐蚀的形式分类:
1)全面腐蚀(general
corrosion)
腐蚀分布在整个金属表面上,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不均匀的。例:碳钢在强酸、强碱中发生的腐蚀。
2)局部腐蚀(localized
corrosion)
腐蚀作用仅局限在金属表面的某一区域,而表面的其他部分则几乎未被破坏。
(1)无应力条件下的腐蚀形态:电偶腐蚀、小孔腐蚀(点蚀、坑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选择性腐蚀、剥蚀(层蚀)、丝状腐蚀等。
(2)有应力条件下的腐蚀形态:应力腐蚀开裂、腐蚀疲劳、磨损腐蚀、氢损伤等。
无应力条件下的腐蚀形态:
a.电偶腐蚀(galvanic
corrosion):异种金属相互接触,在电解质介质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例:普通碳钢与铜接触,共处于海水中的腐蚀。
b.小孔腐蚀(pitting
corrosion,又称点蚀、坑蚀):一种腐蚀集中于金属表面很小的范围内并深入到金属内部的腐蚀形态。
小孔腐蚀发生于易钝化的金属,如不锈钢、钛、铝合金等。
c.缝隙腐蚀(crevice
corrosion):当金属表面上存在异物或结构上存在缝隙时,由于缝内溶液中有关物质迁移困难所引起缝隙内金属腐蚀的现象。
例如,金属铆接板、螺栓连接的结合部等情况下金属与金属形成的缝隙,金属同非金属(包括塑料、橡胶、玻璃等)接触形成的缝隙,以及砂粒、灰尘、脏物及附着生物等沉积在金属表面上形成的缝隙等等。含氯溶液最易引起缝隙腐蚀----缝隙腐蚀的机理?
d.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
在金属晶粒未受到明显侵蚀情况下,在晶粒边界上发生腐蚀,并沿着晶界向纵深发展的现象。
晶间腐蚀的原因:晶界处存有杂质或合金偏析,如铝合金的铁偏析、黄铜的锌偏析、高铬不锈钢的碳化铬偏析等。
e.选择性腐蚀(selective
corrosion):
由于合金组分电化学性质的差异或合金组织的不均匀,造成金属中某组分或相优先溶蚀到电解质溶液中的现象。
实例:黄铜脱锌、灰口铸铁的“石墨化”腐蚀
有应力条件下的腐蚀形态:
a.应力腐蚀开裂(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金属在拉应力和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破坏。
三个基本条件:特定的合金成分、足够大的拉应力、特定的腐蚀介质
实例:奥氏体不锈钢--海水(Cl-)、低合金钢—海水(H2S)、铜合金—海水(NH4+)
特点:肉眼难以观察、没有预兆、突然破坏。危害最大的局部腐蚀。
b.腐蚀疲劳(corrosion
fatigue):金属在交变循环应力和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破坏。
特点:最易发生在能产生孔蚀的环境中,蚀孔引起应力集中;对环境没有选择性,氧含量、温度、pH值、溶液成分均可影响腐蚀疲劳
实例:海水中高铬钢的疲劳强度只有正常性能的30%--40%。
c.氢损伤(hydrogen
damage):由于氢的存在或氢与材料相互作用,导致材料易于开裂或脆断,并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破坏的现象。
氢损伤的三种形式:氢鼓泡、氢脆、氢蚀。
d.磨损腐蚀(erosion
corrosion):由于腐蚀介质和金属表面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金属的加速破坏或腐蚀。
磨损腐蚀的三种形式:摩振腐蚀、冲击腐蚀(湍流腐蚀)、空泡腐蚀。
摩振腐蚀:又称磨损氧化,发生在大气中。多发部件:引擎、机车、螺栓
冲击腐蚀:湍流对金属突出部位冲击。泵出口处、管路弯头
空泡腐蚀:水泡的水锤作用去除保护膜。螺旋桨叶片、内燃机活塞套
3.按腐蚀的环境分类:
1)自然环境腐蚀:大气腐蚀、海水腐蚀、土壤腐蚀、微生物腐蚀
2)工业环境介质中的腐蚀:
(1)化工介质中的腐蚀:酸碱盐溶液、有机化合物、含水的有机溶剂介质等
(2)熔融介质中的腐蚀:熔融盐、高温液体金属
4.按腐蚀的温度分类:
1)常温腐蚀:2)高温腐蚀
5.按腐蚀时是否有水存在分类:
1)湿腐蚀;2)干腐蚀
§2.1
电化学腐蚀原理
金属与环境介质发生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过程称为电化学腐蚀。主要是金属在电解质溶液、天然水、海水、土壤、熔盐及潮湿的大气中引起的腐蚀。它的特点是在腐蚀过程中,金属上有腐蚀电流产生,而且腐蚀反应的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是分区进行的。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基本上是原电池作用的结果。
2.1.1
腐蚀原电池
将锌片和铜片浸入稀硫酸水溶液中,再用导线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原电池(图2-1)。这时由于锌的电位较低,铜的电位较高,它们各自在电极/溶液界面上建立的电极过程平衡遭到破坏,并在两个电极上分别进行电极反应,这时就有电流产生。电子自负极通过外导线流向正极,即从锌片流向铜片,电流则从正极流向负极,即从铜片流向锌片。
锌电极(阳极):
Zn→Zn2++2e
(氧化反应)
铜电极(阴极):
2H++2e→H2↑
(还原反应)
整个电池反应
:
Zn+2H+→Zn2++H2↑
铜锌电池作用的结果:锌溶解了,即锌在电解质溶液中受到了腐蚀。所以,电化学腐蚀是原电池作用的结果,这种原电池称为腐蚀原电池.或称腐蚀电池。
铜锌电池中锌电极,因为它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电位较负,容易失去电子而溶解成为正离子,就遭到腐蚀;而铜的电位较正,不易失去电子,不溶解而不腐蚀。阳极锌与阴极金属电位差愈大,锌的腐蚀速度愈快。如果我们将铜和锌直接接触,并一起浸入稀硫酸水溶液中,也将发生与上述原电池同样的反应(直接接触腐蚀)。
直接接触腐蚀与原电池的区别:锌溶解后所提供的剩余电子不是通过外电路,而是流入与它直接接触的铜,并在铜表面为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吸收,氢气在铜表面形成并逸出。只要溶液中有氢离子存在,阴极反应就会继续进行,锌就会继续溶解。
上述铜锌腐蚀电池铜电极和锌电极尺寸较大,肉眼可见,属于宏观腐蚀电池。但是,通常我们见到的,即使是一块金属,浸入腐蚀介质中,如一块工业用锌放入硫酸溶液中,也会发生溶解。
原因:工业锌中含有铁杂质,杂质电位一般较锌的电位高,于是构成了锌为阳极,杂质为阴极的许许多多微小的腐蚀电池。这种腐蚀电池称为微观腐蚀电池。
2.1.2
腐蚀电池的电极过程
金属电化学腐蚀由下列三个过程组成:
(1)阳极过程,即金属溶解:
Mn+·ne→Mn+
+
ne
(2)电子从阳极区流入阴极区,(3)阴极过程,从阳极区来的电子被去极化剂(如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或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的溶解氧等)所吸收。
例如:氢离子的还原反应
H+
+
e→H
H+H
→H2
发生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金属表面上的不同区域或不同金属在腐蚀介质中存在着电极电位差,(2)具有电极电位差的两电极处于短路状态,(3)金属两极都处于电解质溶液中。
阳极:金属离子从阳极转入溶液,在阳极-溶液界面上发生氧化反应而释放电子;
阴极:在溶液-电极界面上发生接受电子的还原反应。
这两种反应除有分子、离子外,还有电子参加反应,故叫电化学反应
2.1.3
腐蚀电池的类型
1.宏观腐蚀电池
(1)异金属电池
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金属相接触,在电解质溶液中构成的腐蚀电池,又称腐蚀电偶。在实际金属结构中常常有不同金属相接触,可观察到电位较负的金属(阳极)加速腐蚀,而电位较正的金属(阴极)腐蚀减慢,甚至得到保护。构成异金属电池的两种金属电极电位相差愈大,引起的局部腐蚀愈严重。这种腐蚀破坏称为电偶腐蚀。例如,舰船推进器是用青铜制的,舰船在海洋中航行时,由于青铜的电位较高,钢制船体的电位较低,由此构成腐蚀电池,钢制船体成为阳极而遭受腐蚀。
(2)浓差电池(典型的例子是由氧浓差引起的船体水线腐蚀)
同一种金属浸入同一种电解质溶液中,若局部的浓度不同,即可形成腐蚀电池。如船舷及海洋工程结构的水线区域,在水线上面钢铁表面的水膜中含氧量较高;在水线下面氧的溶解量较少,加上扩散慢,钢铁表面处含氧量较水线上要低得多。含氧量高的区域,由于氧的还原作用而成为阴极,溶氧量低的区域成为阳极而遭到腐蚀。由于溶液电阻的影响,通常严重腐蚀的部位离开水线不远,故称水线腐蚀。
(3)温差电池
浸入电解质溶液中金属各部位由于温度不同可能形成温差电池。温差电池腐蚀常发生在热交换器、锅炉等设备中,例如碳钢热交换器,高温部位的碳钢电位低,成为腐蚀电池的阳极;低温部位碳钢电位高,成为阴极,形成了温差电池。
2.微观腐蚀电池
在同一金属表面上由于电化学不均匀性而产生许多微小电极,形成微观腐蚀电池。引起金属表面电化学不均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金属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
一般工业纯金属含有杂质,而工业用金属材料绝大部分为合金,属多相金属,如碳钢中的Fe3C,不同相的化学成分不同,电化学性质就不同,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阴极,则加速基体金属的溶解。合金成分的偏析也会引起电化学不均匀性,形成微电池。
(2)金属组织的不均匀性。
现在工业用金属绝大部分为合金,是多晶体金属,表面存在无数的晶粒边界。晶界存在成分不均的晶体缺陷,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晶格畸变,能量较高显得不稳定,因而先行溶解腐蚀,如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即属此类。
(3)金属物理状态的不均匀性。
金属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常受到局部塑性变形及应力不均匀性。一般变形较大部位成为阳极,如钢板弯曲较大部位总是首先受到腐蚀。金属构件在使用中往往受力不均。经验证明,应力集中部位通常为阳极,首先遭到破坏。
(4)金属表面防护膜的不完整性。
金属表面防护膜不均匀、不完整或有孔隙,则表面膜与孔隙下的基体金属形成微观腐蚀电池。多数憎况下基体金属电位较负,成为微电池的阳极,形成孔-膜电池,常造成点蚀(构成大阴极小阳极的不利情况)。如右图铝合金表面的小孔腐蚀。
§2.2
金属的电极电位
2.2.1
双电层理论
金属在腐蚀介质中产生电化学腐蚀的基本条件之一是金属表面不同区域存在着电极电位差而形成腐蚀原电池,有腐蚀电流产生。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机理可用双电层理论说明:
金属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其表面上的金属正离子由于受到极性水分子的吸引,发生水化作用,有进入溶液而形成离子的倾向,将电子留在金属表面。如果水化时所产生的水化能足以克服金属晶格中金属离子与电子间的引力,则金属离子脱离金属表面进入与金属表面相接触的溶液层中形成水化离子,金属晶格上的电子受水分子电子壳层同性电荷的排斥,不能进入溶液,仍然留在金属内。
类型A:金属水化离子带正电,留在金属表面的电子带负电,由于正负电荷相互吸引,于是在与溶液接触的金属表面聚集一定数量的电子,形成了负电层;在与金属接触的溶液层中聚集一定数量金属离子,形成了正电层。即在金属/溶液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
类型B:如果金属离子的键合能超过金属离子的水化能,则金属表面可能从溶液中吸附一部分正离子,结果在金属表面带正电,与金属表面相接触的液层带负电,形成了另一种双电层。(其电位的分布恰好和A类型的双电层相反)
由于双电层的形成,在金属和溶液的界面上产生了电位差
金属电极电位的大小是由金属表面双电层的电荷密度(单位面积上的电荷数)决定的。金属表面的电荷密度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它取决于金属的性质。此外,金属表面状态、温度以及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等都对金属的电极电位有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能斯特方程式来表示:
EM/Mn+—金属离子活度为α时金属的平衡电极电位;
E0M/Mn+—金属离子活度为1时金属的平衡电极电位(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F—法拉第常数,n—参与反应的电子数,αMn+—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活度
金属实际腐蚀过程中,电极上可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极过程,电极上不可能出现物质交换和电荷交换都达到平衡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的电极电位称为非平衡电极电位,或称为不可逆电极电位。这里特别指出,非平衡电极电位不服从能斯特方程式,它只能由实验来测定。在研究金属腐蚀时,非平衡电极电位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金属电极电位的绝对值,无论是平衡的还是非平衡的,都无法用实验来测定。但是它的相对值则可用比较的方法准确地测定。为此,规定标淮氢电极的电极电位为零。在测定金属电极电位时,将待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组成原电池,此原电池的电动势就是待测电极的电位值。
2.2.2
金属的标准电动序
当金属浸入含有自身离子的电解质溶液中,且离子活度等于1时所测定的电极电位称为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
金属-金属离子平衡
(单位活度)
电极电位(相对于标准氢电极25
oC,V)
金属-金属离子平衡
(单位活度)
电极电位(相对于标准氢电极25
oC,V)
钝
性
金
属
或
阴
极
Au-Au3+
+1.498
钝
性
金
属
或
阴
极
Co-Co2+
–0.277
Pt-Pt2+
+1.2
Cd-Cd2+
–0.403
Pd-Pd2+
+0.987
Fe-Fe2+
–0.440
Ag-Ag+
+0.799
Cr-Cr3+
–0.744
Hg-Hg2+
+0.788
Zn-Zn2+
–0.763
Cu-Cu2+
+0.337
Al-Al3+
–1.662
H2-2H+
0.000
Mg-Mg2+
–2.363
Pb-Pb2+
–0.126
Na-Na+
–2.714
Sn-Sn2+
–0.136
K-K+
–2.925
Ni-Ni2+
–0.250
表2-1
金属的标准电动序
氢电极实际制作和携带使用都很不方便,在实际使用中广泛使用表2-2所列的参比电极。
电极
电位(相对于标准氢电极25
oC,V)
电极
电位(相对于标准氢电极25
oC,V)
铜/硫酸铜
+0.32
甘汞(当量KCl)
+0.28
银/氯化银/饱和KCl
+0.20
甘汞(饱和KCl)
+0.25
银/氯化银/海水
+0.25
锌/海水
–0.78
表2-2
常用参比电极及其电位(25oC)
§2.3
电极的极化作用
前面介绍了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是由于形成了腐蚀原电池。而任一个腐蚀原电池的反应包活两个电极过程及一个液相传质过程。电极过程涉及电极/溶液之间电荷的传递,即在界面上必然发生电极反应。电极反应速度决定于金属溶解的快慢和腐蚀电流的大小。因而我们要弄清影响电极反应速度亦即金属电化学腐蚀速度的各种因素和变化规律,从而提出控制反应速度的有效措施。金属电化学腐蚀过程中所发生的极化作用和去极化作用是影响金属腐蚀速度的主要因素。
2.3.1
电极的极化
一块孤立的金属上同时进行两个电极反应时,能得到某一个稳定的电位。它的数值既不等于阳极反应的平衡电位,也不等于阴极反应的平衡电位,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个现象就是由于电极的极化作用引起的结果。
电池的极化--由于电流流过而引起腐蚀电池两电极间电位差减小的现象,阳极电位向正的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阳极极化,阴极电位向负的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阴极极化。腐蚀电池极化可使腐蚀电流强度减少,从而降低了金属的腐蚀速度。如果没有极化现象发生,电化学的腐蚀速度要比实际观察到的快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从电化学保护的观点看,极化作用是非常有利的,探讨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对研究金属腐蚀与防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2
产生极化的原因
腐蚀电池在未接通前,两个电极上都达到电荷平衡,没有电流流过,电路一旦接通,两个电极上的平衡即遭破坏,发生了电子从阳极向阴极转移的过程,随着电子的转移,电极电位发生相应的变化——极化。
1.阳极极化的原因
阳极过程是金属失去电子,金属离子从晶体转移到溶液中形成水化离子的过程:
只要该过程受到阻滞,就会产生阳极极化,影响上述阳极过程的因素有三:
(1)活化极化(由于溶解后金属离子从电极表面迁移出去的过程受阻所致)
在腐蚀电池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金属(或导线)可非常迅速地从阳极流到阴极,但金属离子溶解的速度却很慢,这样就引起阳极双电层上负电荷减少,过多的正电荷积累,结果使阳极电位向正的方向移动,产生阳极极化。由于这一原因引起阳极过程阻滞产生的极化称为活化极化,又称电化学极化。
(2)浓差极化(由于水合金属离子的浓度增加而阻滞金属的继续溶解所致)
阳极过程中产生的水化金属离子首先进入阳极表面附近的溶液中,若水化金属离子向外扩散得很慢,就会使阳极附近的液层中金属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加,阻碍了金属的继续溶解,引起阳极过程阻滞,必然使阳极电位往正的方向移动,产生阳极极化,由此引起的极化称为浓差极化。
(3)电阻极化(电极电阻值的增加阻碍了电子向阴极转移的过程)
某些金属在一定条件下有阳极电流流过时易在表面生成致密的保护膜,使得金属的溶解速度显著降低,电极过程受到阻滞,阳极电位剧烈地向正的方向移动。由于保护膜的形成,使电池系统的电阻也随着增加,故由此引起的极化称为电阻极化。
2.阴极极化的原因
阴极过程是溶液中吸收电子的物质D,亦即去极化剂〔如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溶解氧,又叫做阴极去极化剂),在阴极吸收电子的过程:
D
+
e→[D·e]
影响该过程的因素有两个:
(1)活化极化(接收电子的反应慢)
若由阳极来的电子过多,去极化剂吸收电子的反应慢,则在阴极积累剩余电子,电子密度增加,使阴极电位越来越负,即产生了阴极极化。这种极化亦称为电化学极化。
(2)浓差极化(接收电子的物质,即去极化剂向阴极扩散的速度慢)
溶液中的去极化剂向阴极表面扩散较慢.或阴极反应产物向外扩散较慢,都会引起阴极电位向负的方向移动,引起阴极极化。
2.3.3
极化曲线图
如图2-9所示,用控制电流的方法就可测出不同电流下的电极电位。当可变电阻很大时,外电路流过很小的电流,然后减小可变电阻,外电路电流逐渐增大,这时观察到伏特表上电压的读数减小。当外电路电阻降至最小值,接近电池短路状态时,通过的电流量大,伏特表上的电压最小,这说明通过两个电极的电流愈大,它们的极化愈严重,于是两极间的电位差愈小。
为了单独研究阴极与阳极的极化,可以在上述试验的同时,分别测定它们的电位变化,可得到阴极和阳极的电位随电流增大而变化的曲线,如图2-10所示。此图称为极化曲线图。
2.3.4
腐蚀体系的控制因素
阴极控制的腐蚀过程
金属腐蚀时,电极极化作用主要发生在阴极上,而阳极极化作用较小,如图2-13所示。金属腐蚀速度主要由阴极反应决定。所以,这种条件下可通过改变阴极极化曲线斜率来控制腐蚀速度。例如金属Fe、Cu等在中性或碱性电解液中的腐蚀都与溶解氧在阴极的还原反应有关。采取脱氧的方法,降低溶液中氧的浓度以增加阴极极化阻力,可达到明显的缓蚀效果。
阳极控制的腐蚀过程
金属腐蚀时,电极极化作用主要发生在阳极上,而阴极极化作用较小,如图2-14所示。金属腐蚀速度主要由阳极反应决定。所以任何影响阴极反应的因素都不会使金属的腐蚀速度发生明显变化,而任何能增大阳极极化率极化率的概念是…………………………………………………..待补充的因素都能使腐蚀速度减小。例如能在溶液中形成钝态的金属或合金,能急剧地降低腐蚀速度(这样可以提高阳极的电位值)。
§2.4
电极的去极化作用
凡是能消除或减少极化作用的电极过程叫做去极化显然去极化会加速腐蚀的进行,与极化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对比理解。
。阳极发生的去极化作用称为阳极去极化;阴极发生的去极化作用称为阴极去极化。能阻止极化过程进行的物质称为去极化剂海水中常见的去极化剂是O2和H+
(能够吸收电子)。
很显然,去极化的电极过程将大大加快金属的腐蚀速度。所以从防止或减少金属电化学腐蚀的角度出发,不希望有去极化的电极过程产生。为了控制这一过程的进行,需要研究产生去极化作用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4.1
产生去极化作用的原因
1.阳极去极化的原因
(1)由于阳极保护膜遭到破坏,如不锈钢在硝酸中生成一层氧化物保护膜,从而发生阳极极化。若在溶液中加入氧离子,就会破坏这层保护膜,使不锈钢的腐蚀速度大为增加。
(2)溶解的金属离子加速离开阳极表面,如铜在氨水或铵盐溶液中能生成铜铵络离子[Cu(NH3)4]2+,使阳极表面附近的液层中铜离子浓度降低,金属的腐蚀加快。
2.阴极去极化的原因
(1)去极化剂容易到达阴极表面,或阴极表面的反应产物向外扩散速度快,就会发生阴极去极化作用,如搅拌溶液可加快阴极反应的进行。
(2)所有能在阴极获得电子的过程都可以产生阴极去极化作用。其中以氢离子的去极化作用和氧去极化作用最为重要。
2.4.2
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1.析氢腐蚀
金属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因溶液中有氢离子存在,常常是氢的去极化作用引起的。氢离子在阴极进行还原反应生成氢气逸出。这时阴极表面被氢气所覆盖,可以将阴极看成是气体氢电极。金属电极与氢电极组成腐蚀电池,当金属的电极电位比氢电极的电位更负其结果是阳极金属被腐蚀,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从低电势向高电势移动。
时,两电极就存在电位差,阳极就不断溶解,阴极就不断的析出氢气。这种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氢在阴极上的去极化过程是复杂的,通常分为以下几个连续的分步骤:
(1)水化氢离子H+·nH2O扩散到阴极表面,(2)水化氢离子脱水:H+·nH2O→H+
+nH2O
(3)氢离子放电成原子态氢:H+
+
e
→H
(4)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H
+
H→H2
(5)氢分子形成气泡从阴极表面逸出。
2.吸氧腐蚀
当溶液中含有氧,在阴极上将进行氧的去极化反应:
由于阴极上氧去极化反应的进行,促使阳极金属不断腐蚀。这种现象称为氧去极化腐蚀或吸氧腐蚀(因电极反应不断消耗溶解氧)。
许多金属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如在海水pH值约等于8,属于弱碱性。、潮湿的大气和潮湿的土壤中都会产生氧去极化腐蚀。与析氢腐蚀比较,氧去极化腐蚀更为普遍更为重要根据腐蚀电化学过程,发生氧去极化腐蚀的阳极临界电位比轻去极化的电位高。这样绝大部分金属基本上都可以发生这样的腐蚀。
。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为典型的氧去极化腐蚀过程。
氧的去极化腐蚀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氧的传输过程和氧分子在阴极上的还原反应过程。
氧的传输过程包括:
(1)空气中的氧穿过溶液界面进入溶液,(2)溶解氧通过对流、扩散均匀分布于液相中,(3)由于扩散作用氧穿过紧靠阴极表面的扩散层到达电极表面,形成吸附氧。
氧还原过程,在酸性溶液和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反应机制是不一样的。海洋环境中的腐蚀是中性的海水,其还原反应为
此反应可分两步:
§2.5
金属的钝化
金属的钝化在近代金属腐蚀科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如何提高金属合金耐蚀性的实际问题,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本来是不耐蚀的材料,在特定的条件下变成耐腐蚀、稳定的金属材料,这种现象称为钝化。
2.5.1
金属钝化的因素
引起金属钝化的因素有两种:化学因素及电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引起的钝化,一般是强氧化剂引起的,如硝酸、硝酸银、氯酸、氯酸钾、重铬酸钾、高锰酸钾以及氧等,也称它们为钝化剂。铁在硝酸中的氧化作用很强,不仅使溶解的Fe2+离子和置换出来的H原子发生氧化,甚至能和铁的表面直接发生作用。
钝化还可能由电化学因素引起。金属变成钝态时出现的普通现象是金属的电极电位向贵金属的方向移动,铁的电位从-0.5-+0.2V升到+0.5-+1.0V,铬的电位从-0.6-+0.4V升到+0.8-+1.0V钝化后电位正移,几乎接近贵金属的正电位值。如果能够维持已提高的正电位,即可实现钝化,提高耐蚀性。用外加电流使金属阳极极化即可达到此目的。
2.5.2
金属的钝化理论
金属由活化状态变为钝态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目前比较能让大家所接受的是成相膜理论和吸附膜理论。
成相膜理论认为,金属在溶解过程中,表面上生成一种致密的、覆盖性良好的固体产物膜。这些反应产物可视为独立的相(成相膜),它把金属表面和溶液机械地隔离开,使金属的溶解速度降低,即转变成为不溶解的钝态。大量的事实证明,成相膜必须是电极反应形成的固体产物,不能形成固体产物的碱金属氧化物是不会导致钝化的。液相反应产生的沉淀并不具备产生钝态的可能,因为它是疏松的。在金属表面只有生成稳定而致密的固相产物膜才能导致钝化。这些固相产物大多是金属氧化物。这种保护膜的厚度在2—10nm之间。
吸附膜理论认为,要使金属钝化.并不需要形成固态产物膜,而只要在金属表面或部分表面上形成氧或含氧粒子的吸附层就可以使表面钝化,这些粒子在金属表面吸附后,改变了金属/溶液界面的结构,使金属电极反应的活化能显著升高,金属表面本身的反应能力降低,而不是膜的隔离作用。能使金属表面吸附而钝化的粒子有氧原子或OH-。
事实上金属在钝化过程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吸附膜与成相膜可以分别起主要作用。可以认为,钝化的难易主要取决于吸附膜,而钝化状态的维持主要取决于成相膜。
§2.6
金属腐蚀图(E-pH图)
大多数金属腐蚀的过程是电化学过程,其实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有关,而很多电极反应的电极电位又是随着pH值而变化的,这就存在着一种可能性,即根据腐蚀介质〔电解质溶液〕的pH值、离子浓度(严格说是活度)与电极反应的电极电位值的相互关系来判断电极反应的方向和反应的产物。
E—pH图,即以电极电位为纵坐标,以介质的pH值为横坐标,就所研究体系的各种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的平衡值而作出曲线图。E一pH图反映了在腐蚀体系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与电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的电位、pH值和离子浓度的相互关系。
§2.7
影响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因素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速度与一系列的因素有关,总的可分为两大类: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2.7.1
内在因素的影响
1.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不同金属的化学活泼性不同,腐蚀速度也不同。—般来说,化学活泼性低的金属,如贵金属Pt、Ag、Au等因化学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耐腐蚀能力。而化学活泼性高的金属,如Li、Na、K等耐腐蚀性极差。但也有一些金属,如Al,化学活泼性虽高,但因表面容易生成—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所以亦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总的说来。容易生成保护膜的金属,耐蚀性与保护膜的性质有关;不易生成保护膜的金属,耐蚀性与本身的热力学稳定性,即标准电极电位有关。
2.合金的成分和组织的影响
合金的耐蚀性受合金元素含量的直接影响。单相固溶体合金的耐蚀性与合金元素的含量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固溶体如由两种元索组成,一种组分对某种溶液稳定,另一种组分不稳定,则合金的耐蚀性随稳定组分达一定含量时有含阶式的增加,并不是随稳定金属组分的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加。
在两相或多相合金中,因不同的相有不同的电位,当合金与电解质溶液作用时,合金表面形成腐蚀电池,所以通常比单相合金容易腐蚀,各组织之间的电位差愈大,腐蚀的可能性愈大。
3.金属变形和应力的影响
金属结构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金属由于受到冷热加工而变形,伴随有内应力产生,在使用中同时承受外载荷。在应力集中处和变形处不仅腐蚀过程加速,而且在许多场合下还可能产生晶间腐蚀或应力腐蚀破坏。
4.金属表面状态的影响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表面粗加工零件的腐蚀速度比精加工的零件大,这是因为:
(1)粗糙金属表面深沟部分氧的到达比较困难,结果成为阳极,表面部位成为阴极,形成氧的浓差腐蚀电池。
(2)精加工表面的保护膜比粗加工表面的膜致密均匀,故有较大的保护作用。
2.7.2
外界因素的影响
1.电解质溶液pH值的影响
电解质溶液中的pH值对金属腐蚀的电极过程有较大影响。不管金属发生氢去极化腐蚀或氧去极化腐蚀,溶液中的pH值降低,将会使氢电极和氧电极的电位变正,这样必然会使腐蚀电池的阴极过程更容易进行,引起腐蚀的速度加快。
pH值对金属腐蚀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
a
腐蚀速度与pH值无关(如图a)
b
溶液酸性或碱性增加腐蚀速度均增大
(如图b)
c
碱性增加腐蚀速度降低(如图c,d)
2.溶液的成分及浓度的影响
在中性盐溶液中,腐蚀速度与腐蚀产物的溶解度有关。在金属表面的阳极或阴极部分如生成不溶性物质,就会大大降低腐蚀速度,如Na和K的碳酸盐、磷酸盐溶液中,铁的阳极部分能生成难溶性碳酸铁、磷酸铁薄膜,增大了阳极的极化率。硫酸锌溶液能在铁表面阴极部分生成不溶性的氢氧化锌。所以铁与这些盐溶液接触,都会大大降低腐蚀速度。
腐蚀速度还与溶液中的盐浓度有关。多数金属的腐蚀速度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当浓度进一步增加时,腐蚀速度又逐渐减小,这是因为电解质溶液中氧的溶解度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去极化作用减小,所以腐蚀速度减慢。
3.溶液温度的影响
大多数金属的腐蚀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大,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溶液中的离子迁移速度加快,加速了阴极过程的进行。但在吸氧腐蚀过程中,氧在80℃以上溶解度急剧减少,腐蚀速度可能减慢。
4.腐蚀介质流速的影响
在含有空气但不含大量活性离子的稀溶液中(如中性天然水),溶液运动速度对金属腐蚀速度的影响如图所示。起初当流速不高时,随着流速的增加,腐蚀速度显著增加,这是由于溶解氧到达阴极表面的数量增加;当流速相当大时出现了腐蚀速度的降低,这是由于有足够的氧使金属表面钝化形成了保护膜;流速很大时,强烈地冲击作用破坏了保护膜又使腐蚀速度加快。
5.外力作用对腐蚀过程的影响
许多金属结构和零部件是在遭受腐蚀介质浸蚀的情况下,同时承受外载荷的机械作用,因而使金属的腐蚀破坏行为复杂化。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物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服役的。研究应力与环境共同作用下的腐蚀破坏很有意义。在这种条件下员常见的破坏形式是“应力腐蚀开裂”和“腐蚀菠劳”。
(1)应力腐蚀开裂
金属结构在拉应力或残余应力和特定腐蚀介质联合作用下发生的脆性破坏称为应力腐蚀开裂。
(2)腐蚀疲劳
金属受到交变循环应力和腐蚀介质的联合作用时发生的脆性断裂称为腐蚀疲劳。船舶螺旋桨、尾轴、透平叶片、化工泵的泵轴等都可能发生腐蚀疲劳断裂。
§2.8
海水腐蚀电化学特征
2.8.1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海水与金属腐蚀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有盐度、氯度、电导、pH值、溶解氧、温度、流速及海生物等。
盐度: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1000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大洋的盐度一般为33
‰
-37‰。,平均为34.6‰。
氯度:每1000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标准海水的氯度为19.381‰。
盐度与氯度之间的大致关系为:
盐度=0.03+1.805×氯度
除此之外,海水的相对密度、电导率、溶解氧、海生物等都与盐度有关。
盐度受降水、蒸发、入海径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若以P代表降水量,E代表蒸发量,则可根据下列经验公式计算一地的海面盐度:
盐度=34.6+0.0175(E-P)
盐度受降水、蒸发、入海径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1)高纬区域、雨量特别充沛的区域和有大河流入的沿海区域,盐度一般低于33‰;
2)蒸发量很大的红海,盐度可达到或超过40‰。
3)深层和底层海水盐度变幅很小,一般为34.6-35‰。
海水密度约为1.022-1.028g/mL。
海水密度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温度升高时密度减小,盐度增加时,密度增大。
海水温度因地理位置、海洋深度、季节、昼夜不同在0-35oC变化。
两极、赤道变化幅度:10oC。温带变化幅度:>20oC
青岛:2.7-24.3oC,平均13.6oC。榆林:20.0-32.2oC,平均27oC
海水pH一般在7.5-8.6,呈弱碱性。表层和近表层海水的pH略高,为8.1-8.3。大洋海水的pH略高。
2.8.2
海水腐蚀电化学特征
海水是一种含有多种盐类近中性电解质溶液,并溶有一定量的氧,这就决定了大多数的金属在海水中腐蚀的电化学特征。除电极电化很负的镁及其合金外,所有金属工程材料在海水中都属氧去极化腐蚀,即氧是海水腐蚀的去极化剂。这种腐蚀称吸氧腐蚀或耗氧腐蚀。镁在海水中既有吸氧腐蚀又有析氢腐蚀。
一种金属在海水中,由于金属及合金表面层物理化学性质的微观不均匀性,如成分不均匀性、相分布的不均匀性、表面应力应变的不均匀性、以及界面处海水物理化学性质们微观不均匀性,导致金属–海水界面上电极电位分布的微观不均匀性。这就形成了无数腐蚀微电池。
海水是典型的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海水腐蚀是典型的电化学腐蚀.其主要特点有:
(1)由于海水氯离子含量很高,因此大多数金属如钢、铸铁、锌、镉等,在海水中是不能建立钝态的。海水腐蚀过程中,阳极的阻滞(阳极极化率)很小,因而腐蚀速度相当高。在海水中用提高阳极阻滞的方法提高钢的耐蚀性是很有限的。普通不锈钢,在海水中钝化膜也是不稳定的,不锈钢中添加钼,可降低氯离子对钝化膜的破坏作用。只有以钛、锆、钽、铌为基的少数合金在海水中才能建立稳定的钝态。
(2)除镁以外的绝大多数金属在海水中的腐蚀是依靠氧去极化反应进行的。尽管表层海水被氧所饱和,但氧通过扩散层到达金属表层的速度却是有限的,它小于氧还原的阴极反应速度。在静止状态或海水以不大的速度运动时,阴极过程一般受氧到达金属表面的速度所控制。所以钢、铸铁等在海水中的腐蚀几乎完全决定于阴极阻滞。由于扩散层中氧的扩散通道已经占满,通过合金化或热处理来改变钢中阴极相的数量和分布对腐蚀速度影响并不大。一切有利于供氧的条件,如海浪、飞溅、增加流速,都会促进氧的阴极去极化反应,促进钢的腐蚀。对普通碳钢、低合金钢、铸铁来说,海水环境因素对腐蚀速度的影响远大于钢本身成分和组织的影响
(3)由于海水电导率很大,海水腐蚀的电阻性阻滞很小。所以海水腐蚀中不仅腐蚀微观电池的活性大,腐蚀宏观电池的活性也很大。海水中不同金属接触时很容易发生电偶腐蚀。即使两种金属相距数十米,只要存在电位差并实现电联结,就可能发生电偶腐蚀。
金属在海水中的腐蚀行为按腐蚀速度受控制情况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金属的腐蚀速度受阴极过程控制。这类金属在海水中不发生钝化,阳极极化率很小,腐蚀速度受氧的扩散控制,增加含氧量,加速氧的扩散会增加腐蚀速度。碳钢、低合金钢、铸铁、锌和铺等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金属的腐蚀速度受表面钝化膜的控制。这类材料有钛、镍基合金、不锈钢及铝合金等。这是一些在海水中能自钝化的金属,其腐蚀速度主要决定于钝化膜的稳定性。钛及其合金的钝化膜在海水中十分稳定,因此基本不腐蚀。普通不锈钢和铝合金钝化膜在海水中不稳定,当供氧不足时,钝化膜很容易破坏而发生点蚀等局部腐蚀。
§2.9
防止海水腐蚀的措施
根据耐腐蚀性能和结构使用性能要求合理选材:合理选材的要求是既能保证结构的承载能力,又能保证在使用期内金属不发生腐蚀破坏,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效益。
阴极保护:采用阴极保护是海水全浸条件下防止金属腐蚀的有效方法。采用牺牲阳极或外加电流对金属构件实施电化学保护,投资少,保护周期长,与涂层联合保护效果更佳。
表面覆盖层保护:海洋工程结构中大量使用低碳钢和低合金钢,这类钢材在海洋环境中不
耐蚀,采用防腐有机涂层是最普遍的防蚀方法,除应用防腐涂料外,有时还采用防污剂防止生物沾污。
1)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2)微观腐蚀电池的类型?
3)双电层理论简述
4)产生电极极化的原因?
5.中考化学怎样复习 篇五
1.看考纲
在中考冲刺的阶段里,有的同学可能还忙着做新题、难题,结果发现问题越来越多。当临近中考前夕时,同学们不要盲目做卷子,要从题海中跳出来,以 《考纲》为纲,把考纲上的考点再重新看一遍,做到点点清,道道明,遇到不会的考点、考题一定要扫清障碍,逐一理清、弄懂,以防在解答中考试题时出现知识的 盲点。
2.记要点
初中化学考点多且杂。如:①工具性的知识要点需要记忆的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合价、原子序数。②规律性的知识需记忆的有:原子结 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性及电荷规律,各类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和制法,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反应规律。③技能性 的知识需要记忆的有:实验基本操作的要点,简单的实验设计,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的原则,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
如果以上知识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夯实基础,明确题意,才能在中考中运用自如,将应得到分得到手。
3.抓薄弱
对考纲上的典型例题和重点习题要再一次认真做一遍,理解其内涵,通过演练习题找出自己的薄弱点。比如,大多数考生在长春市中考题中20题的实验 组合装置设计题容易丢失,还有21题有关酸、碱、盐相互关系及废液处理的题难度较大,容易丢分,针对20题、21题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一直到各个击破。 这样在演练中不断查缺补漏,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使考生充满信心的步入中考化学的考场。
4.懂技巧
①选择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抓关键。比如选“正确”还是“错误”,选“能”还是“不能”,“一定”还是“不一定”,“含量最多”还是“含量最少”,选“是”还是“不是”一定看清楚再作答。如果遇到不好选的答案时,一般选最明显最常见最熟悉的一个来答。
②非选择题要注意审题时思维要严谨,分析要透彻,答题时语言精炼,准确全面。
a。注意题干中要求你填序号还是名称,还是化学式。
b。书写方程式时要标明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还是催化剂、还是高温,生成物状态符号不要漏掉。
c。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金属的外形、大小应相同,酸的质量分数和用量要相同才能比较。
d。回答实验现象时要与结论区别开。比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这是结论,不是现象,现象之一是生成了黑色的固体。金属与酸反应观察到现象是有“气泡”产生不是气体。磷燃烧后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
e。答气体制备题时,要注意题要求的是发生装置,还是收集装置,还是制取都包括。
f。实验设计题中,检验题一定要取样后再检验,加入的试剂是溶液还是固体,加入药品的量要根据题意是填适量、足量、过量,还是少量等等。
g。评价题考虑以下几方面,是否可靠合理,是否安全环保,是否简单方便,是否节能经济。
h。近年来,长春市对化学计算题要求不高,丢分同学主要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书写有误,没配平,相对分子质量算错,计算不准确,书写不规范造成丢失。
i。作答要全面,不要说半截话。如:回答Fe屑和稀H2SO4反应现象时,不能只答有气泡产生,要回答:一是铁屑逐渐减少;二是表面有气泡;三 是反应完全时溶液为浅绿色。再如铵态肥料不能施用在碱性土壤中,原因是二者发生反应,能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但同学们只错答为二者发生反应,生成氨气, 不说后果能降肥效,所以答案不全而丢分。
中考化学复习十大必考考点
*重要考点之一:使用仪器的使用和识别
主要包括试管、试管夹、烧杯、烧瓶、锥形瓶、集气瓶、滴瓶、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蒸发皿、水槽、量筒、胶头滴管、药匙、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玻璃棒。
*重要考点之二:化学实验简单操作
固体和液体的取用、量筒的使用、玻璃仪器的洗涤、物质的称量、酒精灯的特点和使用
*重要考点之三:气体的制备、收集和检验
(1)气体发生装置(固体混和加热型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型);(2)气体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向上排气法、向下排气法);(3)根据气体各自的性质进行检验。(4)实验装置合理连接,实验合理操作。
*重要考点之四:物质的分离
物理方法(1)溶解(2)过滤(3)蒸发(4)冷却结晶
化学方法(1)沉淀法(2)气体法
*重要考点之五:物质的鉴别
(1)盐酸、硫酸的鉴别(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鉴别(3)碳酸根的鉴别(4)酸、碱的鉴别
练一练: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B、用干冰灭火C、涂油漆防锈D、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煤气是否泄露
*重要考点之六:溶液
该重要考点分值为(2-4)分,近两年考题中该考点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思维和分析能力上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理解运用。但在该考点的计算上的要求不是很高,基本上都是简单的计算。主要掌握溶液的概念、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液的配制、氯气消毒和明矾净水。
*重要考点之七:元素及其和化合物
元素及其和化合物主要内容有空气、水、氧、氢、碳、常用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是化学学科中考的重要考点,该考点知识点多,内容广泛,分值也比较多,每年必考。它无论是在填空题、选择题,还是在实验题、计算题都可涉及到。要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学会分类归纳,做到系统掌握,合理、灵活、综合的运用。例如:单质碳、氢气和一氧化碳,系统的记忆,它们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碳、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都是使黑色粉末变红;借助化学方程式,牢记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现象等,这样有助于在该考点上获取高分。
练一练: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盐A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渣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在滤液中再加入钠盐B的溶液,又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渣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A为________B为__________。
*重要考点之八:化学计算
化学计算主要包括化学式的计算、化合价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实验计算。近两年化学计算占总分的比率不高,计算难度降低,计算题都比较容易。同学们只要掌握好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通常情况下,决不会因为计算而难倒大家的。计算是容易得分的。
*重要考点之九:物质构成微粒的计量
该考点只适用于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的考生,该考点的内容有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概念的计算,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的计算,使用新教材的同学要牢牢把握这一考点的内容,它是一定可得分的题目,也是试卷上必定出现的考点。
练一练:在我国推广使用“清洁燃料”的过程中,5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我国首台使用二甲醚为燃料的城市客车问世,这将有效地解决公交车冒黑烟的问题。
(1)已知二甲醚的化学式为C2H6O,二甲醚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g/mol,1mol二甲醚分子中含有_____________个氧原子。
6.中考化学复习资料 篇六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七、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八、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
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
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1.杂质转化法
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
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
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
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
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
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
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
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 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
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
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物质的提纯除杂质方法
提纯是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性质的差异,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除去杂质。(物理方法同前面物质的分离)
(1)化学方法选择试剂的原则是:
①选择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而不能与被提纯的物质发生反应。
②所选试剂不能带人新的杂质。
③试剂与杂质反应后的生成物与被提纯物质要容易分离。
④提纯过程要尽可能做到步骤简单、现象明显、容易分离。
(2)常用的化学方法举例如下:(括号中物质为杂质,破折号后物质为选用的试剂)①利用生成沉淀除杂质:NaCl(NaCO3)------CaCl2;②利用生成气体除杂质:NaSO4(NaCO3)-------硫酸;
③利用酸式盐与正盐的相互转化除杂质:NaHCO3(Na2CO3,)-------CO2;;④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除杂质:FeCl3(FeCl2)-----Cl2;⑤利用两性反应除杂质:Fe2O3(Al2O3)一一NaOH溶液;⑥利用其他化学性质差异除杂质:Cu(Fe)------硫酸;⑦除去气体中的杂质气体:
a.用干燥剂(注意选用原则)吸收水蒸气。
b.酸性杂质(括号中的气体为杂质)用碱液吸收:H2(HCl、CO2).c.若酸性气体中含较强的酸性杂质(括号中的气体为杂质),可用与酸性气体对应的酸式盐饱和溶液吸收:CO2(HCl);H2S(HCl)
d.碱性杂质气体(如NH3)可用酸吸收。
e.氯气中含HCl,可用水或饱和食盐水吸收。
f.杂质气体为O2时,可用加热的铜网吸收。
g.杂质气体为CO、H2时,可用加热的CuO粉除去.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 现象
碳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 产生大量白烟
硫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镁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铝
铁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石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 MnO2 2H2O + 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KClO3MnO22KCl+3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
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 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 ②都放热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
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最多的元素是 O。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 = CuSO4•5H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 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 + CuO === Cu + 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2SO4 = ZnSO4 +H2↑ Zn + 2HCl = ZnCl2 +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4、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氧化物 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
酸 HCl H2SO4 HNO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4 Na2CO3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学案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4)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b、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He、C、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 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d、分类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离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
a、写法及意义: 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2、化学式
(1)写法: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 化学式 Fe的意义:3点
(3)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 c、箭号)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
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 C + H2O高温 H2 + CO)
2)还原性: CO+CuO △ Cu+CO2(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 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第7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吸热反应:如C+CO2高温2CO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第八单元知识点
一、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钛和钛合金 形状记忆金属
生铁 钢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
合金 铜锡
合金 铅锡
合金 钛镍合金
备注 不锈钢:含铬、镍的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4)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①防止金属腐蚀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4)溶解度曲线
例:(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2)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 80g。
(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8)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酸和碱》知识点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 浓硫酸 颜色、状态 “纯净”: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 特性 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吸水性 脱水性 强氧化性 腐蚀性 用途 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金属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种离子的检验 试剂 Cl-AgNO3 及HNO3 SO42-①Ba(NO3)2及HNO3②HCl 及BaCl2 CO32-HCl 及石灰水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 CaCO3↓+2NaOH CaO +H2O== Ca(OH)2 用途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 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 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①工业:制漂白粉 ②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 ③建筑: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四、非金属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化 学 性 质(1)大多数可与水反应生成酸 CO2+H2O== H2CO3 SO2+H2O== H2SO3 SO3+H2O== H2SO4(1)少数可与水反应生成碱 Na2O +H2O== 2NaOH K2O +H2O== 2KOH 可溶 BaO +H2O== Ba(OH)2 性碱 CaO +H2O== Ca(OH)2(2)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CO2 +Ca(OH)2== CaCO3↓+H2O (不是复分解反应)(2)碱性氧化物+酸 → 盐+水 Fe2O3+6HCl== 2FeCl3+3H2O 注: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加 热CuO +H2O 2Fe(OH)3加 热Fe2O3+3H2O 五、中和反应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实质:OH-+H+== H2O 3、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2)处理工厂的废水。(3)用于医药。 4、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1)0 7 14 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 (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碱性与酸碱度关系: 指示剂 pH值 石蕊 酚酞 酸性 <7 变红色 无色 中性 =7 紫色 无色 碱性 >7 变蓝色 变红色 (4)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5.6的雨水为酸雨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知识点 一、常见的盐 定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物质 俗称 物理性质 用途 氯化钠 食盐 白色粉末,水溶液有咸味,溶解度受温度 影响不大 (1)作调味品(2)作防腐剂 (3)消除积雪(降低雪的熔点)(4)农业上用NaCl溶液来选种 (5)制生理盐水(0.9% NaCl溶液) Na+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Cl-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碳酸钠 Na2CO3 纯碱(因水溶液呈碱性)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 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 备注 1、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2、碳酸钠从溶液中析出时,会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化学式为Na2CO3•10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纯净物),俗称天然碱、石碱、口碱。 风化:常温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粉末。(化学变化) 3、2Na H CO3 △ Na2CO3+ H2O+ CO2↑ NaHCO3+HCl===NaCl+ H2O+ CO2↑ 二、精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1、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2、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实验仪器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 烧杯、玻璃棒 加速溶解 过滤 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 引流 蒸发 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三、盐的化学性质 1、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2、盐 + 酸 → 新盐 + 新酸(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盐 + 碱 → 新盐 +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 +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注: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e(OH)3↓ Mg(OH)2↓ BaCO3↓ CaCO3↓ 生成气体:H+与CO32- ; NH4+与OH- 生成水:H+与OH- ③反应实质:离子结合成H2O:H+与OH- ↑:H+与CO32-;NH4+与OH- ↓:Ag+与Cl-;CO32- Ba2+ 与CO32-;SO42- Ca2+与CO32- …… Mg2+与OH-……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3、盐:钾盐、钠盐、硝酸盐、铵盐都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 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 注:BaSO4、、AgCl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五、特殊离子鉴别: H+ 1、指示剂; 2、活泼金属; 3、金属氧化物; 4、碱; 5、某些盐:CO32-盐 OH- 1、指示剂; 2、非活泼金属; 3、碱; 4、某些盐:Fe3+、Cu2+盐 Cl- 用Ag NO3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AgCl沉淀 SO42- 用Ba(NO3)2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 BaSO4沉淀;或用HCl和BaCl2 CO32- 用HCl能产生使Ca(OH)2变浑浊的气体 Fe3+ 用OH-能生成红褐色沉淀 Cu2+ 用OH-能生成蓝色沉淀 NH4+ 用OH-能生成NH4OH,不稳定,分解出NH3;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Mg2+ 用OH- 能生成白色沉淀 Ca2+ 用CO32- 能生成白色沉淀 六、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2、化学肥料(氮肥、钾肥、磷肥) (1)氮肥 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 缺氮:叶黄a、常用氮肥: 含N量 使用注意事项 NH4HCO3 17.7% 易分解,施用时深埋 铵态氮肥防晒防潮,且均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熟石灰等)混合施用 NH4NO3 35% 易爆,结块不可用铁锤砸 (NH4)2SO4 21.2% 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NH4Cl 26.2% 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CO(NH2)2 46.7% 含氮量最高的氮肥(有机物) NH3.H2O 加水稀释后施用 不稳定,易放出NH3↑ NaNO3 b、NH4+的检验 试剂:碱(NaOH、Ca(OH)2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NH4NO3 + NaOH=NaNO3 +NH3↑+H2O c、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2)钾肥 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缺钾:叶尖发黄 KCl 常用钾肥 草木灰: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2CO3),呈碱性 K2SO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3)磷肥 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常用磷肥 磷矿粉 Ca3(PO4)2 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 过磷酸钙 Ca(H2PO4)2和CaSO4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重过磷酸钙 Ca(H2PO4)2 如草木灰、熟石灰 (4)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 KNO3 NH4H2PO4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NH4)2HPO4 3、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2)大气污染:N2O、NH3、H2S、SO2 (3)引起水体污染 :N、P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4、合理使用化肥 (1)根据土壤情况和农作物种类选择化肥 2、农家肥和化肥合理配用 五、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区别方法 氮 肥 钾 肥 磷 肥 看外观 白 色 晶 体 灰白色粉末 加 水 全 部 溶 于 水 大多数不溶于水 灼烧 可燃烧,熔化起泡冒烟 不燃烧,跳动、爆裂声 加Ca(OH)2 放出氨气 不放出氨气 七、题型讲解: 1、离子共存:即离子不能结合成H2O、↓、↑ 例:下列离子能在pH=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SO42-、Cl-、Na+、H+ B.K+、SO42-、Cu2+、N03-C.Cl-、K+、SO42-、Na+ D.Ca2+、Cl-、CO32-、Na+ 2、除杂质:(所加物质,能去除杂质成分,不能与原物质反应,也不引进新杂质,最好生成原物质。) 例:NaOH(Ba(OH)2)Na 2SO4(Na2CO3) K2SO4(CuSO4)KNO3(CuSO4) 3、区分物质:找物质间的不同点(通常用特殊离子鉴别法)。 例:NaOH与Ca(OH)2 H 2SO4与HCl NaCl、HCl与Na2CO3 NaOH与Na2CO3 找颜色;无颜色的,两两反应找现象。 例: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无法一一鉴别的是() A.NaOH HCl CuSO4 MgSO4 B.Na2CO3 K2SO4 BaCl2 HCl C.KNO3 HCl FeCl3 NaOH D.KNO3 H2SO4 NaOH BaCl2 5、制取物质: 2HCl+ =2NaCl + + ↑ Na2CO3 + = 2NaOH + ↓ CO2 + = + CaCO3↓ NaOH+ == +H2O 6、推断题: (1)叙述型:找关键词;(2)框图型:找题眼;(3)表格型:两两反应,找现象; (4)密码型:找特殊性质;(5)连线型:找反应种类,代入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无机盐和水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一、蛋白质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成人每天需60-70g 2、存在: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 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4、人体蛋白质代谢 摄入 胃肠道 尿素+CO2+H2O,放出热量 蛋白质 人体 氨基酸 水解 人体所需各种蛋白质 5、几种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2+)和蛋白质构成作用:运输O2和CO2的载体 血红蛋白+ O2 氧合血红蛋白 CO中毒机理:血红蛋白与CO结合能力比与O2结合能力强200倍,导致缺氧而死。 吸烟危害:CO、尼古丁、焦油等 (2)酶:生物催化剂 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淀粉酶 麦芽糖酶 例 :淀粉(能使碘变蓝)麦芽糖 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6、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引起变质的因素 物理:高温、紫外线等 化学:强酸、强碱、甲醛、重金属盐(Ba2+、Hg2+、Cu2+、Ag+等)等 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二、糖类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60%—70%) 1、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2、常见的糖(1)淀粉(C6H10O5)n :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 酶 (C6H10O5)n C6H12O6 血糖 淀粉(肌肉和肝脏中) 水 (2)葡萄糖C6H12O6(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呼吸作用:C6H12O6+6O2 6CO2+6H2O 15.6KJ/g 供机体活动和维持体温需要 光合作用:6CO2+6H2O C6H12O6+6O2 (3)蔗糖C12H22O11:主要存在于甘蔗、甜菜中。 生活中白糖、冰糖、红塘中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三、油脂 1、分类 植物油脂:油 动物油脂:脂肪 2、功能:提供大量能量 39.3KJ/g 每日摄入50g-60g 3、脂肪: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糖类和脂肪在人体内经氧化放出热量,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的体温提供能量。 四、维生素 多数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1、存在:水果、蔬菜、鱼类等 2、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缺VA :夜盲症 缺VC :坏血症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组成人体的元素 50多种 常量元素(11种)在人体中含量>0.01% O>C>H>N>Ca>P>K>S>Na>Cl>Mg 微量元素 在人体中含量<0.01% Fe、Zn、Se、I、F等 二、人体中的常量元素 1、钙 99%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1)成人体内约含钙1.26g,主要以C a10(PO4)6(OH)2晶体的形式存在(2)来源: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3)钙 过多:结石、骨骼变粗 过少:青少年 佝偻病、发育不良 老年人 骨质疏松 (4)补钙产品:钙中钙;葡萄糖酸钙; 2、钠和钾 (1)Na+ 存在于细胞外液 人体内含钠80g—120g K+ 存在于细胞内液 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 (2)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如血液的pH7.35-7.45) 三、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必需元素(20多种)Fe、Zn、Se、I、F等 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Hg、Cr、Pb、Ag、Ba、Al、Cu等 元素 对人体的作用 摄入量过高、过低对人体的影响 Fe 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 缺铁会引起贫血 Zn 影响人体发育 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Se 有防癌、抗癌作用 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如摄入量过高,会使人中毒 I(碘)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F(氟)能防治龋齿 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一、有机化合物 是否含有碳元素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不包括CO、CO2和Na2CO3、CaCO3等碳酸盐)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乙醇,俗名:酒精)、CH3COOH(乙酸,俗名: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2、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有机物 有机小分子 如:CH4、C2H5OH、CH3COOH、C6H12O6等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如:蛋白质、淀粉等 二、有机合成材料 1、有机高分子材料 (1)分类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塑料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涤纶(的确良)、锦纶(尼龙)、晴纶 合成橡胶 (2)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链状结构 热塑性 如:聚乙烯塑料(聚合物) 网状结构 热固性 如:电木 (3)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烯塑料。 (4)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2、“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1)危害: ①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 ②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2)解决途径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一、选择题 (本题共6个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把各题选出的答案序号填在下表相应的表格里。每小题2分, 共12分) 1.下列符号中, 既能代表一种元素, 也能代表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还能代表一种物质的是 ( ) 。 A.O; B.3Fe3+; C.Al; D.3CO. 2.镁在密闭容器内燃烧 (含有空气且过量) 的图像如下图示所, 容器内有关的量随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 ) 。 3.欲验证纸具有可燃性, 可点燃一张白纸, 这一过程属于 ( ) 。 A.猜想; B.实验; C.观察; D.作出结论.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 A.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为红色;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紫色的火焰; D.向澄清石灰水通入适量CO2, 石灰水变浑浊。 5.从简便、安全、节能、环保的角度看, 实验室制取O2的最佳方法是 ( ) 。 undefined2 + O2↑;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6.2006年我国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转变用水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下面有关水的知识, 其中正确的是 ( ) 。 ①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冲厕所; ②自来水厂可用硫酸铜给饮用水消毒; ③将工业冷却水进行循环使用; ④用喷淋节水龙头代替用水较多的旧式水龙头; ⑤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二、填空题 (本题共5个小题, 共28分) 7. (4分) 现有:①空气, ②氢气, ③甲烷, ④水银, ⑤纯净水, ⑥一氧化碳, ⑦二氧化硫。选择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 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A. 被称为“最有前途的能源”是______; B.煤气中毒______; C.“西气东输”输送的是______; D.混合物是______。 8. (6分) 周末同学们相约来到郊外野炊时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 请你用所学知识解答: ① 火燃烧不旺时, 用纸卷成一个筒向里面吹气, 或将燃烧的木柴架空, 都能使火燃烧变旺, 说明燃烧现象与______有关。 ② 野炊结束后, 要注意防火, 及时把火熄灭, 可采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 ③ 小红被草地里的蚊子咬了几个疙瘩 (蚊子叮咬人时向人体注入一种具有酸性的物质) , 瘙痒难忍, 小刚建议涂抹______ (填字母) 以减轻瘙痒。 A.食醋 (PH=3) ; B.食盐水 (PH= 7) ; C.肥皂水 (PH= 8 ) . 9. (6分) (1)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 若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 甲, 则温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之间, ② 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 (2) 有一反应A + B = C, 其中A和B如图所示的质量关系, 当有16g C生成时, 消耗A的质量最少为______g. 10. (6分) 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 ① 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属于______ (填“A”、“B”或“C”, 下同) ; ②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属于______; ③ 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______。 11. (6分) “诚信商品”调查小组的同学带回两种氮肥的标签如图所示。 (1) 从标签上看, 两种化肥具有共同的物理性质之一是______; (2) 标签上所标示氯化铵的含氮量______ ( 填“正确”或“不正确” , 下同) , 而碳酸氢铵的含氮量______; (3) 从标签中的含氮量分析______ (填化肥名称) 肯定不是“诚信商品”, 理由是______。 三、探究题及简答题 (本题共2个小题, 共14分) 12、 (6分) 化学实验室里一些简单的仪器经过组装后, 可以发挥出多种功能。如图所示的广口瓶 (带双孔橡皮塞) 和所给的一些仪器 (①—⑧) 进行组合, 可灵活应用在不同的实验中。 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1) 在玻璃导管和带孔橡皮塞可以随意取用 (导管上装有止水夹) 的情况下, 选用______进行组装, 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CO2; (2) 在玻璃导管和带孔橡皮塞可以随意取用 (导管上装有止水夹) 的情况下, 选用______进行组装, 可验证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或化学反应有气体产生的过程中压强变化现象; (3) 选用______进行组装, 可用于干燥、验证或收集某些气体。 13. (8分) 花工师傅用熟石灰来降低校园苗圃中土壤的酸性, 但效果不明显。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分析后认为是熟石灰变质。请你设计一个证明熟石灰已变质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1) 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实验现象是______; 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 [探究变质原因] (2) 熟石灰变质的原因是:______; 当把少量熟石灰溶解于水, 过滤, 将滤液滴加酚酞试液, 如果滤液颜色变为______, 说明熟石灰______ (填“全部”或“部分”) 变质。 四、计算题 (本题共1个小题, 共6分) 14. (6分) 30、某学生分别用一定质量的+2价金属M与稀盐酸反应, 所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根据以上数据, 回答: (1) 第5组实验反应完后, x值______g, 第______组金属与酸恰好完全反应; (2) 金属M是______; (3) 恰好完全反应时, 生成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标准 一、选择题 (本题共6小题, 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 2.A ; 3.B; 4.D; 5.C; 6.A. 二、填空题: (本题共5个小题, 共28分) 7. (4分) A.②; B.⑥; C.③; D.① ⑤. (每空1分, 共4分) 8. (6分) ① 氧气的浓度 (或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 (2分) ② 用水浇灭等 (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 (2分) ③ C. (2分) 9. (6分) (1) ① t1-t2, (2分) ② 降温; (蒸发溶剂或加溶质, 答对一条就可给分, 2分) (2) 8. (2分) 10. (6分) ① A; ② C; ③ B. (每空2分) 11. (6分) ①易溶解于水 (1分) ;② 不正确, 正确; (2分) ③ 氯化铵, (1分) 氯化铵的氮量为26.2%. (2分) 三、探究题及简答题 (本题共2个小题, 共14分) 12. (6分) (1) ①②③; (2分) (2) ①②③⑥; (2分) (3) ①②. (2分) 13. (8分) (1) 取少量熟石灰放入试管, 滴加稀HCl; (2分) 观察到有气泡冒出; (1分) 原理:undefined2↑; (2分) (2) 熟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反应生成碳酸钙; (2分) 红, 部分 (此题如果回答不变色, 说明是全部变质。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可根据学生的判断进行给分) (2分) 14. (6分)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 x= 0.4, (1分) 3; (1分) (2) 镁; (1分) (3) 18.2% . (3分) 关键字:中考复习;化学计算;命题角度;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9-0036-03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它从量的角度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化学计算题侧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处理和应用能力。通过学习、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河北省近几年的中考理综试题可知,化学计算题在试卷的第36题,分值为5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常与固体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联系。从考查的类型上根据获取的计算数据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直观文字叙述式、表格数据式、图像坐标分析式、标签信息式等。但归根结底,无论哪种类型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仍是根据一种已知物质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另一种物质质量。预计2015年中考还会围绕以上内容进行命题,整体难度不会增加,但试题可能会更加灵活,更加注重联系实验操作过程或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可能采用图表、图像的形式给出数据。 类型一 直观文字叙述式(2009、2010、2013年考查) 命题角度:以文字加数字的形式进行叙述,完整地描述一个实验内容或化学反应的过程,最后提出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解题策略:要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学会提炼文字信息,即抓住题中关键的物质及其量的变化。 【例1】(2010·河北) 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称取该样品11g,加入到盛有50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中的溶液质量为56.6g。请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g+50g-56.6g=4.4g。 (2)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x 4.4g x==10.6g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6.4%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 练习1(2013·河北).造纸厂会产生含氢氧化钠的废水,需经处理呈中性后排放。为测定此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 40 g 废水样品加入到锥形瓶中,逐滴加入 10%的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 49g。计算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练习2(2014·孝感).向20g锌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中加入100g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该锌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类型二 表格数据式 (2007、2011、2014年考查) 命题角度:物质转化关系及数值用表格的方式呈现,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解题策略:通过审题,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对表格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挖出隐含的信息,筛选出对计算有价值的数据。 【例2 】(2011·河北)已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沉淀和硝酸钠。为测定某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将生理盐水样品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1)反应后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2)计算该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计算出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130g +40g-167.13g=2.87g (2)设130 g生理盐水中含NaCl的质量为x。 NaCl+AgNO3═AgCl↓+NaNO3 58.5 143.5 x 2.87g x==1.17 g 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100%=0.9% 答:该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0.9%。 练习3(2014·广安).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由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混合溶液,为了测定该混合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该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该混合溶液50 g,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当加入盐酸的质量为15 g、30 g、45 g、60 g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度忽略不计)。 (1)第Ⅱ组数据n为 g。 (2)混合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至0.1%) 类型三 图像坐标分析式(2008年考查) 命题角度:物质转化关系及数值用坐标图的方式呈现,以代表反应的进展情况,再提出问题。 解题策略:首先弄清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随横坐标所表示的量的变化,认真分析图像上各点的含义,尤其是起点、终点、转折点的含义。然后根据题干所给的知识与图像结合起来,再做判断。 【例3】(2014·南充)将一定质量的金属锌投入到10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求: (1)完全反应后生成H2的质量为 g; (2)所用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1)由图中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H2的质量为0.4g。 (2)设所用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x 0.4g x=19.6 g 所用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9.6%, 答:所用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练习4(2014·江西).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盐酸,小丽为了测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烧杯中配制了8 g 10%的NaOH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滴加该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8g10%的NaOH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 ; (2)计算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当滴入4g盐酸时,烧杯内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g。 类型四 标签信息式 命题角度:物质转化关系及数值用标签的方式呈现,进行物质质量的计算。 解题策略:从标签中找到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尤其注意单位,对于某元素的含量要看清楚是每片(每袋)含量还是每多少千克(或毫升)的含量,若是药品的说明书,一定看清楚服用说明。 【例4】(2014·十堰)某同学为了测定一种补钙保健食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其包装说明如右图所示)进行了如下实验:将100片该食品研碎后放入一烧杯中,向其中慢慢滴加稀盐酸,直到不再产生气泡时,共消耗稀盐酸200g,(该保健食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并测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232.4g。请你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1)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该保健食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0g+100片×50g/片-232.4g=17.6g。 设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参与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y。 答:(1)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4.6%; (2)该保健食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80%。 练习5(2014·龙岩).尿素[CO(NH2)2]溶液可用作柴油汽车尾气处理液。 (1)若在实验室配制尿素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胶头滴管、烧杯、 和_____。 (2)右图为某公司生产的车用尿素溶液的标签,用尿素溶液处理柴油汽车尾气(含NO)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反应条件略去): 2CO(NH2)2+4NO+O2=2CO2+4N2+4H2O。 现有一瓶未开启的该车用尿素溶液: ①所含尿素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 ②若用该瓶溶液处理汽车尾气,可吸收NO的质量是多少? 类型五 实验图示题(2012、2014年考查) 命题角度:利用图示反映实验所用的药品、装置、步骤及实验的数据等,考查学生提炼有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解题策略:仔细分析反应前后数据的变化,通常会涉及利用差量法计算生成的某种气体的质量(总质量减小)或加入的某种物质的质量(总质量增多)。 【例5】(2012·河北)为测定实验室中某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明取25.0g过氧化氢溶液放入烧杯中,然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1)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g; (2)此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126.0g-122.8g=3.2g; (2)解:设25.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2%。 练习6(2014·邵阳).某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碳酸钠,未经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废水处理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试计算: (1)反应生成CO2气体的质量是 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练习1. 10% 练习2. 65% 练习3. (1)3.6;(2)21.2% 练习4.(1)7.2 g; (2)7.3%; (3)0.46 练习 5.(1)玻璃棒,量筒; (2)①3.25 kg,②3.25 kg 【中考化学复习大纲】推荐阅读: 中考化学复习策略免费11-15 河北化学中考总复习题12-01 2022年中考化学复习研讨会发言稿09-06 中考化学感悟10-30 中考化学考试说明11-05 中考化学探究实验题09-13 中考化学理论知识总结10-21 如何提高中考化学成绩11-027.中考化学复习检测题(二) 篇七
8.中考化学计算题复习河北 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