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2024-07-20

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18篇)

1.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篇一

很多人在演讲、写作、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感到头脑空白、思路狭窄,语言贫乏,缺乏那种文思泉涌、滔滔不绝、酣畅淋漓的感觉。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善于发散思考造成的。由于思维不善于发散,原本有一些很好的想法无法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状态,想象力和创造力出现窒息或枯竭现象。

相反,也有一种过度发散的思维现象——对此,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你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会更多”。

由于事物在结构上具有无限可分性,也具有联系上的普遍性,如果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导向性,思维进入一种无限发散的状态,这时就会出现被知识淹没的感觉。思想一旦进入无限状态,就会精力耗散、身心疲惫、如坠五里雾中,这样不但得不到思考问题的结果,而且会出现思想痛苦,创造力也会消失殆尽。这种由于无限发散而导致的迷失,也是由于不善于进行发散思维而造成的。

发散思维又称为扩散思维,是指从不同的思维视角、不同思路去想象,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发散思考的关键是“散”,这个散不是散乱,而是散开。散乱是没有秩序和逻辑的混乱,而散开则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逻辑机制和内在联系性。否则,思维漫无目的地发散会出现大量无关信息,这些信息会干扰思考活动的顺利进行,成为窒息思考活动的负担和累赘。

发散思维既可以描述已知的事实,也可以获取未知的信息——在已知和未知相辅相成、相互激荡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得到不断拓展。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将发散思考与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技术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解决思路狭窄、语言贫乏的问题,也能克服由于信息量的不断增多而出现“知道越多,不知道更多”的困窘,大大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使思考活动更具创造活力。

这种既能克服思路狭窄又能解决思路迷失的发散思维,其基本方法是:先要把握思考的某些“点”,然后由“点”向“线”延伸,进而扩展到“面”,最后形式“立体化”,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维状态。这样的思考不但完整、全面、深入、系统,而且能促使思维向丰富性、灵活性、创造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思考力训练,以下结合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概括性地介绍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其中更具体的运用技巧,建议您参加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在线学习,我们将提供一系列案例辅导,提高思维训练的效果。

(一)建立在事物结构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第一章第一节指出:“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结构,不管它的结构是否具有无限可分性还是表现为何种具体的形态,没有结构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的结构而存在……”以时空扫描为指导进行的发散思考,首先要抓住思考对象的结构,也就是事物的构成要素:

(1)将一个思考对象分析成多个构成要素,这是结构发散的第一步。

(2)假如我们将立足点和关注点分别作为思考直线中的两个点,那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将该思考对象构成的各个要素分别作为立足点,将价值导向作为关注点,只要抓住立足点和关注点,就能够形成发散思考的多条直线,并进行广度延伸。

(3)针对立足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思考,可以形成发散思考的“思维平面”。

(4)多个平面的整合,形成发散思考的立体状态。

时空扫描的第一要义是结构分析。结构分析的关键是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要诀是灵活掌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西方文化中的系统论思想对于建立在事物结构属性之上的发散思考很有借鉴意义。

(二)建立在事物矛盾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中说:“任何存在都处于矛盾运动状态之中,静止不过是运动的特定形式,没有运动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身的矛盾运动而存在……”当有了结构发散的思考基础之后,在此基础上,同样可以通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进行事物矛盾性的发散思考:

(1)把该事物的“对立统一”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2)把该事物的“质量互变”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3)把该事物“否定之否定”关系作为立足点,以价值导向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立体”的发散思考。

(4)把“利益相关者”作为立足点,以实践主体为关注点,进行“点——线——面——统一性”的发散思考。

这种发散思维不但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为“答案隐藏在问题中,方法隐藏在目标中”,只不过有些隐藏得深奥一些,有些隐藏得浅显一些。通常,只要将问题描述清楚了,答案也就隐隐约约出现了。时空扫描的第二要义是矛盾分析,矛盾分析的关键是掌握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其要诀是“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矛盾即变化,即运动,中国的《易经》对于理解“变”和“易”——对于建立在事物矛盾属性上的发散思考很有借鉴意义。

(三)建立在事物过程属性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中说:“任何存在,只要它存在,都必定具有时间上的过程性,即使存在的时间短促到只有亿万分之一秒,它同样是存在的时间属性。没有时间属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时间而存在……”时间属性即事物的过程性,所谓过程性即事物的发生、发展、转化关系,也就是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思考对象描述成一个发展过程,将过程分解成若干基本阶段,以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为立足点,结合价值导向进行发散思考:

(1)把该事物处于发生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2)把该事物处于发展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3)把该事物处于高潮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4)把该事物处于转化阶段的某个主要特征作为立足点,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5)把该事物的原因作为立足点,一个原因可能导致多种结果,由此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6)把该事物的结果作为立足点,一个结果可能来自多种原因,由此进行“点——线——面——立体”发散思考。

时空扫描的第三要义是过程分析,过程分析的关键是掌握对象化这个概念。过程并不是自我封闭系统。其要诀是灵活掌握“对象物在对象化过程中返回自身”。发散思维有可能会将原本看似简单的事物变得繁琐和复杂、丰富而具体,过多内容会导致思路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掌握一些使用技巧,例如思维导图、过程分解、结构分解、思维整合等等。

(四)建立在事物普遍联系上的发散思维

《文化诊断学思考力教程》在第一章第一节中同时指出:“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联系性,尽管这些联系具有直接和间接、纵向和横向、隐性和显性的不同,但是,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特定的联系而存在……”。世界在普遍联系状态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发散思维,不可能穷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所以在进行联系性发散思考的时候,我们只强调两点:先形成系统性的发散思考,然后进行非系统性的发散思考。只要把握了这两种方法,再结合以上结构、矛盾、过程的发散思考,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系统性发散思考:把被分割了的现象世界重新整合,将单个元素和切片放在系统中进行“新的综合”,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这种思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相互割裂的诸要素进行有机链接,从而在最佳协调机制下达到最理想的目标。

非系统性的思考: 对事物进行非系统化的分析,对旧系统进行改造。它包括移植、缩减、颠倒、求异、逆向、反向、还原、对应、离散、分解、类比、相似、全息、增加、分割、破坏、退化、无序等各种方法,以求得出新的创意。相对于原系统而言,某一元素或结构的变化可能引起系统的整体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意象或系统。非系统发散思考的精髓是反常规变异,反原态变异,使原状态有所量变,进而又能有所质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候只需要一点点变化就能引起质变。

时空扫描的第四要义是联系性分析。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与发散思维有关。其要诀是:“制约在普遍联系中构成制衡,制衡在矛盾运动中形成循环。”当通过发散思考认识到事物的制衡圈,那么,思维广度就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发散思考训练也就进入一种高级境界。时空扫描的第五要义是将时空扫描与存在根模式进行整合,也就是将事物的矛盾属性、结构属性、过程属性、联系属性进行整合,形成层次和层面、思维和存在的高度统一,进而构建思考对象的存在根模式。其要诀是“存在方式多位一体;认识方式一分为二;实践方式合二为三。”这种对发散思考的整合一方面可以让思维出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克服“知道越多,不知道更多”的尴尬。

注意:发散思考之后要进行整合思考,发散思维与整合思维互为条件,构成思维的对立统一,如果缺乏这个统一性,发散思维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具体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思维整合:一是建立存在根模型;二是进行一体化思考。

2.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篇二

1 跳远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原则

1.1 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相统一的原则

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相统一的原则是要求在训练时把“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对立起来, 注重训练强度时, 降低训练量, 增大训练量时, 显著地降低训练强度, 不利于跳远运动员体能水平产生突破性提高。现代高水平跳远比赛实践要求运动员既能承受长时间大运动量的刺激, 又要承受长时间大强度的刺激, 二者缺一不可。对此, 跳远队的教练员应有清醒的认识。“传统理论认为, 量是基础,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产生质的飞跃, 主张训练应循序渐进。”这一训练思想无疑有它正确的哲学思想, 但也是容易使教练员产生误解:训练中只能先抓“量”, 后抓“强度”, 只要有了“量”“强度”就一定能上去等错误认识, 客观上阻止了训练进程, 使训练过程变得漫长和遥远, 而且导致认识上和理论上的误区。

训练实践中, 同步提高训练量和强度, 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认识上要清楚, 确信“量”和“强度”同步提高, 这是加快训练进程、提高体能水平的唯一出路。其次, 要讲究训练方法, 由“多吃少餐” (每周增加训练次数, 可达4-5次, 目的在于保证训练量, 但每次训练课时间短, 却要保证练习强度) , 逐步过度到“少吃多餐” (减少训练次数, 每周训练2-3次, 但每次训练既要时间延长, 又要练习强度不降低) , 使运动员逐步适应大强度、长时间持续训练的方式, 创出一条高效快速的跳远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路子。另外, 在训练方法上也可以改变准备活动的任务, 提高准备活动的质量来实现“量”和“强度”的同步提高。训练量的生理基础主要是有氧和无氧供能训练。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过去传统的训练理论过分注重“量”和“强度”的制约对立关系, 没有充分认识和揭示量和强度统一的一面。所以, 导致我们的周期训练理论, 冬训是量大强度小, 夏训量小强度大, 这似乎是不可怀疑的, 永恒的定律。

1.2 以速度训练为核心的原则

跳远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类型和手段有多种多样, 例如, 以技术为主的;以弹跳力为主的;以杠铃练习为主的;以耐力跑为主的;以综合力量练习为主的;以各类辅助手段为主的;以各类手段组合的组合循环练习等等。体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速度是体能水平最直接的反映, 速度是跳远运动员的灵魂, 是胜利的前提和条件, 是创造时机实施起跳的前提与条件, 所以跳远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目的都应该为速度服务。体能训练必须提高专项速度, 必须以专项速度为核心安排和设计。

1.3 力量训练是基础和保证的原则

“肌肉力量是跳远运动的源泉, 弹跳能力是跳远运动的动力, 是完成竞技任务和实现意志目标的前提。”跳远比赛日益激烈, 也对跳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跳远运动实践证明, 如果跳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 要进行大负荷训练, 提高体能水平, 掌握和运用动作是不可能的。力量素质是跳远运动员专项对抗能力、专项速度、专项技术掌握与完善的基础和保证, 跳远竞赛中的助跑与起跳中的启动、加速、起跳与动作, 以及助跑与动作的有效性无不取决于力量素质。跳远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与力量素质紧密联系。力量训练是跳远运动员起跳、动作和体能训练的基础建设, 力量训练要贯穿训练的始终, 力量训练要有系统性, 计划性和连续性。

1.4 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体能训练是为技术的运用与发挥服务的。体能训练是手段, 实施助跑和动作的技术方案是目的。通过个人动作和整体技术, 捕捉和创造条件, 达到踏板起跳和空中动作的衔接是最终目的。”所以, 体能训练应具有鲜明的专项特点。不同的跳跃运动项目, 应有不同的体能训练特色。体能训练只有与专项技术、空中动作有机地结合, 才能真正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 加快训练进程, 实现在体能训练中完善和检验动作、空中技术训练中发展和巩固体能。要根据运动项目特点, 运动员的水平和不同训练阶段的任务, 合理安排二者的训练比重。

在访谈中, 有许多跳远教练员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跳远教练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 对于跳远运动员来说, 应以体能训练促进技术水平提高。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就要重视训练对象, 灵活安排训练内容。体能可以弥补运动技能的缺憾, 好的体能也可使运动技术得到充分发挥, 良好的体能条件是取得跳远比赛胜利的必备条件。所以, 注重以技术发展体能的教练员, 应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用以提高运动员的力量、速度和耐力, 保证机能水平不断提高。世界田径大赛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他们的运动员能够发挥出最佳的跳远技术水平, 其主要原因就是拥有非常好的体能条件。所以只有拥有良好的体能条件, 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运动水平。

2 跳远运动员体能的训练方法

2.1 训练手段科学化

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学习, 提高跳远队教练员、运动员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高度认识具有良好的体能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条件之一。正确把握跳远运动项目的竞技制胜规律, 根据跳远专项需要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进行科学训练。加强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 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建议配置专职体能教练员, 并逐渐推广, 最好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制定和实施全面、系统的体能训练, 狠抓落实, 在每次训练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后进行体能训练, 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各种运动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

2.2 力量训练方面

根据调查得知, 很多业余体校的力量训练方面的器材不足。当然首先建议多引进一些力量训练方面的器材。这里根据他们的现有器材有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一是提高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训练, 在训练中一般以运动员自身体重100%-120%的重量, 做提重、半蹲、挺举等练习, 每周进行2-3次, 要掌握好间歇时间。

二是速度力量训练, 训练中需要运动员拿出最大力量的40%-60%, 做例如快推、抓举、负重高抬腿等练习, 一般要做4-6组, 每周两次。

三是提高肌肉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训练中采用最大力量的80%做抓举、挺举、负重高抬腿、卧推等练习, 直到身体达到最大负荷。

2.3 速度训练方面

在动作速度方面的训练, 应采用与跳远完整动作相似并能高速完成的动作进行重复练习, 可采用视、听信号等外界刺激的方法来进行, 加速动作速度和简单动作的练习, 还可利用负重法做专门的动作速度练习, 同时, 结合跳远比赛的时空要求, 缩小时间和空间界限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要把快速跑动与跳远专项技术动作练习衔接协调起来, 用以确保运动员在完成空中动作的同时不降低跑动速度、速度练习中的专项技术的难度不宜过高, 应该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提高速度上。

结束语

教练员应该以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体能训练, 做到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相结合。把体能训练重视上去, 应该深刻了解到体能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在力量训练中, 注重全面和系统原则, 认真分析跳远运动专项特点, 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力量训练手段。因地制宜, 使跳跃训练、器械训练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在速度训练中突出加速跑能力训练, 淡化跑的细节技术训练;把跳跃训练作为提高速度能力的重要手段, 注重“长跳”和“短跳”相结合训练。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的运动训练经验, 对现代跳远运动的体能训练进行研究, 分析跳远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原则、方法, 对加强现代跳远运动的体能训练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跳远,体能训练,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田麦久等.田径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论运动训练过程, 2001 (3) :16.

[2]刘志成.对田径运动的体能特点及科学训练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 1998 (3) :45.

[3]田麦久等.田径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论运动训练过, 2001 (3) :36.

[4]苏品.对田径运动的体能特点及科学训练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 1998 (3) :2.

3.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篇三

一、自主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循环对话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片断训练的内容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学习活动中给予足够自主的时空,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学会自己选择精彩、重点片断,自读自悟,得到积极而丰富的体验,并能恰当地自我评价,作出自我反馈,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二、实践性原则

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而获得的,片断训练时不仅对字词句段、听说读写等进行训练,还包括那些没有明确界定要求的训练,如语言中情感的体验、意境的理解、语句的欣赏等。教学时,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的运用和实践,才有利于学生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

三、灵活性原则

语文读物体裁多样,内容更是千变万化。片断训练时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找准最佳的训练突破口。训练方法要讲求灵活多样性,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四、激励性原则

外部激励的适当运用能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坚持学习。运用激励的方法,可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和发展,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从事学习活动的同时,拥有成功的机会,体会到学习之乐。

针对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情感性、体验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按照教材、学情等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达到最优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摘取片断

片断训练在课堂内是随着原文的讲授进行的。教师要在原文讲授基础上,对片断进行指导。摘取的片断能让学生接受、喜欢和欣赏。教会学生摘取片断是片断训练的首要问题,摘取片断要注意“实、准、精”的特点。

1.实。摘取的片断要符合学生实际,符合语文教材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取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学习之乐的同时,掌握和积累语言文字。

2.准。摘取片断要准确无误。内容要言之有物,内容真实、具体、充实,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法要言之有序,一篇文章要讲究布局谋篇,好的片断也自有它的章法;语言要言之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学生会情不自禁被深深吸引,达到陶冶性灵、掌握语言之目的。

3.精。摘取的是优美的、关键的、精彩的内容——文章之精华;片断精彩又有相对独立性;摘取内容尽量少而精,又要防止断章取义。

二、学习和积累片断

“能读千赋,则能为文”。学习任何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更要注意语言的吸收和储存。储存、积累语言是发展语言的基础。读、述、背不仅可以吸收、积累语言,还可以深刻地理解、感悟、体验和学习运用语言,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语言。并且读、述、背也是吸收、记忆、储存、积累规范化语言最有效的方法。

1.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不失其实践价值。多读、熟读,以至于成诵,学生把课文读得烂熟于心,琅琅上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将如园田之菜——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把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说话、写文章就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对那些优美精彩的片断,更要引导学生熟读吟诵,在读中欣赏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

2.述。即复述,分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详细复述即原文片断复述;简要复述即用自己的话概括片断主要内容的复述;创造性复述即扩充片断情节内容,或依据课文插图配文想象复述。

3.背。即精彩片断、重点片断背诵。对小学生来说,背诵的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习,它不仅能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锻炼学生记忆力,更有助于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学习写作方法。

4.加小标题。给所摘取并读、述、背过的片断加上小标题,文题对照,加深理解。方法有中心字、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摘录或归纳等。

5.摘录。每位学生备有一本精彩片断摘录本,并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称,抄录和剪贴精妙语段,据文配画,加以美化,促进对原文的理解。教师可定期加以展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6.阅读评价。评价更关心学习过程,重视全员参与实践、感悟体验、积累提高。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自由、激励的氛围,给予学生的是尊重和鼓励。教师不仅自己要欣赏学生,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赞赏,学会倾听,善于捕捉、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创新点、发展点,形成激励性表达为主的评语;多用称赞、点头、微笑、关注,使每个学生从他人,特别是教师的眼神里、言语中、行为上获得自信,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多用纵向(个体的前后发展)比、少用横向(与他人)比;评价更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4.训练数学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篇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线段图,是帮助学生思考的一个好方法。在学习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一道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有的学生看了前边的条件,联系不上后边的条件;看了后边的条件,又忘了前边的条件。而借助于线段图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掌握应用题的全貌。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所画的线段图上找到学生思考问题的优缺点,更便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逐步地借助线段图去思考问题,我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练习看图、画图、讲图。训练学生看图后能准确流利地说明图上是怎么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关系。我还训练学生看到问题后能准确迅速地用线段图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表示出来,而且要讲清楚关系 。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我经常结合新课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动脑想,把新知识学会。例如讲分数除法应运题,当我写出例题后,学生都争着要到黑板上画图表示题意。它虽然是一节新课,但由于学生能借助线段图熟练边画边想,不仅学会了新知,而且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的过程中我非常注意“搭桥”和“铺路”。如讲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个学生用纸分别剪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上课时让学生先把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再启发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题目及方法 篇五

在一天(包括白天和黑夜)当中,钟表的三根针能够重合吗?什么时候重合?

2.概率是多少?

在一次贸易会上,有5个人进入贸易厅都要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交给保安验证,经过验证后保安再把公文包还给他们。由于保安的疏忽四个人离开时发现每个人拿的都不是自己的公文包。想一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如果是n个人呢?(n>1)

3.卖丝巾。

一家饰品店在关门之前处理货物,一条丝巾以20元的价钱卖不出去,老板决定降价到8元一条;结果没人要,无奈,老板只好再降价,降到3.2元一条,依然卖不出去,无奈,老板只好把价格降到1.28元一条。老板心想,如果这次再卖不出去,就要按成本价销售了。那么这条丝巾的成本价是多少呢?

4.买苹果。

有5个人去买苹果,他们买的苹果数分别是A,B,C,D,E,已知A是B的3倍,C的4倍,D的5倍,E的6倍,则A+B+C+D+E最小为多少?

5.逃跑的车。

6.逆向思维训练方法 篇六

No.1奇怪的时钟

游戏目的: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和判断力。

游戏准备:自制一个可以拨动时针和分针的时钟,并准备一面镜子。

游戏玩法:让孩子看着镜子,你拿着这个自制的时钟站在他的身后,并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孩子看着镜子里时钟的影像,说出是几点钟。

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知道,镜子中的景象与实景是相反的,如果他伸过左手,镜中的他则是伸出右手……

No.2藏宝图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空间知觉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准备:用比较透明的纸做几张“藏宝图”。并准备几张相同的空白图纸。

游戏玩法:你先给孩子看一张“藏宝图”,然后告诉他“这是一张透明的藏宝图,如果将它翻过来,你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呢?也可以让他在空白图纸中画出来。

No.3扑克猜数

游戏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将隐藏的数字猜出来,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游戏准备:1~9的牌两套(共18张)

7.思维方法和原则 篇七

一、思维类型及其对教育方法的启发

一般来说人们思维分为下述四种类型:接受快且深刻,接受快但肤浅,接受慢但深刻,接受慢且肤浅。当然最好的是接受快且深刻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往往自小就表现出天才模样,他们大都被称为是神童。可惜的是,他们在赞扬声中成长,很容易养成骄傲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习惯于“艰苦研究”,最后变成平庸之人。王安石的《伤仲永》写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对第一种类型的学生,我们对他们的爱护首先就是不要多表扬他们(例如各地过分吹捧高考状元是不明智的做法),其次对他们要多加督促,让他们养成艰苦学习习惯。列宁小时候聪明异常,他往往很快就完成作业,然后就嬉闹不止。他的父母很担心,怕他今后不会踏实学习,除了教育他以外,还时刻注意他。有一次列宁看到他的妹妹坐在钢琴边,不停地弹奏一首乐曲,花了许多小时,才把它弹得正确。为此列宁感悟道:做任何事情,没有坚毅品质是不行的。列宁的父母知道这件事后才放心,他们知道列宁已经懂得养成勤劳习惯的重要性。第二种类型(接受快但肤浅)的人,他们平常的表现最容易使人迷惑:许多复杂的问题他们一听就懂,可是他们自己做起来却经常出错。他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误认为这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除了告诫他们要细心以外,家长、老师(甚至他们自己)对这种现象都不在意。举一个例子,初中学生刚学习有理数时,写负数时往往会遗漏负号,当你向他指出时,他立刻就知道是自己错了。人们大都认为这是粗心的原因,殊不知是他在他的意识里还没有真正接受负数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他虽然接受了负数概念(也许很快就接受了)但是却很“肤浅”,他的潜意识里并没有它的“真正”位置。因为引导学生思想深化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所以对于接受快但肤浅的学生,我们也许更应该留心。除了教育他们不要骄傲(这是由于他们接受快而造成的错误)以外,还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养成深思的习惯。(顺便提一下,怎样培养学生养成深思习惯,如同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样,至今都尚未找到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三种类型,即接受慢而深刻,在某种意义上它才是最好的一种类型。领会深本是探索一切知识的必要因素,可是他具有这种优越品质而不觉,有时他还为自己接受慢而苦恼,这样他对学业从不掉以轻心,为了克服自己接受慢的缺点,他总是“笨鸟先飞”,这样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他养成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又是一个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三种类型的人“天然”地具备了成功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大部分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都来自于他们。据说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都很“笨”,倘若真是这样,这便是上面论述最好佐证。另外的例子是真人真事,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吉伯特(1862—1943),他接受新的思想很慢,但一经接受,在运用和进一步发展这些思想上,就没有人能和他比拟了。至于第四种类型的人,虽然他们在学业上很费力,但他们的成功机率并不比第一、二种类型的人要少,甚至还要大于第二种类型的人。这种人只要不放弃努力,那么在他艰难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养成一种深刻钻研的禀性,此是“勤能补拙”之谓也,这正是一切在学术上获得成就的人所要必备的主要品质。明末清初的一位历史学家谈迁,小时候很愚笨,记性差、反应慢,他对自己所读的书籍很难弄懂,他很苦恼,不过他锲而不舍,经常读书到深夜,由于长期的努力,他终于大彻大悟,从此他便突飞猛进,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之一。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大概就是这种类型人的最好写照。总之,无论是哪种类型都有成功希望,只不过有的开始要多费点力气而已。“聪明”并不是人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人的刻苦和坚忍,而且随着人们的成长,差的类型在不断刻苦努力下,也会迅速朝着最好类型转化,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千真万确的。

二、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学习方法

在一切学科中,数学是一门最重要而且最奇怪的学科。它研究的问题似乎虚无飘渺,并不接触现实世界,但却有莫名其妙的大功效。麦克斯韦尔认为,研究问题时首先要引入数学概念,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方程就是以这种方法推导出来的。狄拉克也认为,应该遵循数学方向前进,因为“正电子”也满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方程,所以他预言“反物质”正电子的存在,几十年后人们果然在宇宙射线里发现了它。也许最值得一提的是,陈省身的“纤维丛”几何学理论,竟然可以平行移动到杨振林的“规范场”物理理论里,对此杨振林感叹地说: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时,根本没有考虑到物理世界,而却能深刻地阐述世界,这真令人惊叹。如今关于物质粒子最新研究的“弦理论”也和数学家丘成桐的微分几何成就有密切关联。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理论的关系同样也非常密切。就连过去一向被认为是最难找到实际用途的数论也在计算机科学里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大整数质因数分解定理丰富了密码学方法:RSA公钥系统,根据大整数的分解,它采用“公钥”和“私钥”技术。[1]由此可见,在数学上花费时间是值得的。一般人并不喜欢数学,他们或者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或者认为数学深奥难懂。在人们心目中,数学里只有推理,没有猜测;只有逻辑,没有艺术;只有抽象,没有直观;只有理性,没有想象。人们感到数学的结果是一步一步推出来的,没有过人的聪慧是不行的。然而,幸亏事实并非如此,否则我们的数学就不会兴旺到如它目前所示,它早就不会吸引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其实数学是一门融合了人类一切认识世界方法的学科,只是在它整理自己的知识时,才采取了“定义”、“定理”和“证明”严格方式,这是为了保证它的结论准确无误所致。但是这并未妨碍人们用其他方式获得数学知识,其实最伟大的数学家在他们思考问题时,都是凭借直观(甚至是最粗糙的直观)前进的,特别是当他们在做划时代事业时,更依赖直觉,甚至有时连逻辑也不顾。这在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时特别明显。本段叙述直接来自于文献[2]。明白了上面道理,我们建议:要在感性上下功夫,要理解数学精神实质,即要有数学质感。对数学的学习要运用人类一切认知手段,即实验、猜测、直观推理、试错法、合情推理和正统的逻辑推理;对于基本知识要有透彻了解,基本技能要熟练掌握。对于较难或者很难的题目,应该努力解决它,真正解决不了,也不要气馁,可以暂时放下,“历史总是带着问题前进的”;对一门数学学科,如果你感到对它的任何一个习题,只要有时间你就可能会做出,即使不会做,但对别人做出的看一眼就会,那么这门学科你就基本过关了,没有必要搞题海战术,这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的观点。

三、彻底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彻底性。欧氏几何里有一条平行公理:“在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引一条直线和它平行”。但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里,很迟才引入平行公设,且叙述很啰唆,并不像上述的那样简练。后人怀疑欧几里德并不想把它作为公理,只是“证不了它”,才不得不把它作为一条公设采用。后来的数学家们跃跃欲试,用各种方法试图证明它,就这样证明了一千多年。不少人采用“反证法”,得出许多奇特结果,可惜他们认为“荒谬”,就匆忙下结论说,他们发现了矛盾从而证实了平行公设。只有高斯、鲍利埃、罗巴切夫斯基和旧观念,即认为“欧氏公理体系是唯一正确的”,彻底决裂,他们发现了非欧几何。高斯惧怕旧观念势力,鲍利埃患得患失,他们都没有发表他们的工作,只有罗巴切夫斯基勇敢地发表了他的成果。[3]同样,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都是彻底摒弃旧有观念的好例子。旧有观念根植于人的潜意识里,人们很难发现它,更难突破它。诚如一位物理学家说,他花了好几年工夫才真正弄懂相对论,不是由于他知识的缺陷,而是由于他头脑里的固有观念妨碍了他的理解。他的话有助于我们理解突破旧观念时,坚持彻底性原则的重要性。只要是创造性工作,哪怕是很小的创新,实质上都是在突破我们潜意识里某个旧有观念。希望有所创造的人,对此不可不察。

对思维类型做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而就可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并且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努力攀登科学的顶峰。

摘要:现今学者对思维类型做了大量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思维也分成不同的类型。本文从新的角度去探讨思维类型,将四种思维类型与教育方法相结合,给出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且特别指出数学思维及其数学学习方法,最后给出创造性思维的彻底性原则。

关键词:思维类型,思维方法,原则

参考文献

[1]Michael Sipser.计算理论导引[M].张立昂,黄雄,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王健吾.数学思维方法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8.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篇八

本文基于逆向思维研究的理论平台,从逆向思维概念、原则、类型、特点入手,着重研究了逆向思维方法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训练和应用的成功案例分析,论文研究具有提升艺术设计创作水平的实用价值,丰富了设计方法基础理论,在艺术设计的应用上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逆向思维 设计教学 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3-0069(2015)05-0140-02

1 什么是逆向思维

1.1 逆向思维的概念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就是改变人们常规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与人们通常习惯性的思维相对而言,是对习惯的常规性的事物或观点逆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所表现的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逆向思维可以让人的思维向着对立面的方向发展,让人们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深入探索,树立新的思维和新的思想,创立新的形象,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当人们都朝着常规性、习惯性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朝问题的相反方向去思索,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

1.2 逆向思维的原则

专业性原则。在设计各领域中,创新逆向思维方法要努力积淀专业知识,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了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有效地把握设计的尺度和原则,就能设计出符合实际的艺术创作。

目的性原则。在明确设计目的的基础上,把握设计目的进行艺术设计创作。设计中的逆向思维具有一定指向性,是设计策划和设计创意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围绕设计目标而展开的创意手法,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意想象。

适用性原则,设计师从对象的不同属性出发,进行设计创作时运用恰当的创意手法。设计师进行设计创作之前,应该深入分析设计对象的属性和内容,了解设计所适应的群体,为充分达到良好的效果去探索最具适用性的设计方案。

导向性原则。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达到设计创意的个性效果和美学效果,而放弃遵循事物的正确导向。在设计创意方案设计的初期阶段,应当及时放弃那些没有遵循正确的导向性的方案设计,从中选取合适的逆向思维法进行设计创作。

1.3 逆向思维的类型

反转型逆向思维法,指的是从常规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创意和创作的途径。设计师运用了逆向思维类型里的反转型思考的设计方法,对产品结构进行反转型改造。反转型逆向思维方法包含属性逆向、因果逆向、功能逆向、结构逆向等方面的反向思维。

转换型逆向思维法,指的是在设计创意过程中,当这个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受到阻碍,需要转换成其他的方法和手段,或者是从其他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转换型逆向思维法包含方向逆向、方式逆向、目标逆向、进退逆向。

缺点逆用思维法,指的是利用事物自身缺点,把缺点转变为可利用的事物,将原本的主动变为被动,化弊为利的思维方法,此方法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事物的缺点,而是把缺点化不利为有利,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缺点逆向思维方法主要有作用逆向、条件逆向、褒贬逆向、潮流逆向。

1.4 逆向思维的特点

逆向思维有着普遍性,有多种多样的对立统一形式,在设计的过程中有着普遍的适用性,设计作品的结构和位置上的互换包括上下互换、左右互换等,设计作品性质上对立两极转换包括软硬对立转换、高低对立转换等。

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之间一直存在着相互比较,逆向思维指的是对常规性、传统性、习惯性、常识性思维的一种批判和逆向,是对常规思维的一种挑战。

逆向思维具有独特性,常规思维方法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摆脱不掉常规性思维和传统性的思维束缚,得到习惯性的结果。逆向思维以它的独特性客服僵化的思维,可以做到出人意料,让人耳目一新。

2 逆向思维方法在设计教学实践中的训练

2.1 创新创造意识培养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只有深入研究设计对象的主题,才能激发学生产生逆向思维,才能使逆向思维的训练达到它的目的性,使设计水平得到提高。在设计创作中,引导并提倡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和新方法,激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产生新点子。

提高设计的创意水平,要挖掘学生的潜力,提炼并整合学生以往学习积累的知识。鼓励学生主动积累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督促学生多读书,鉴赏大师设计作品,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培养创新创造意识,尝试逆向思维方法。

2.2 鼓励创作与社会实践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设计教学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常规思维模式,不断创新设计理念,避免运用那些固化的传统的思维方法,尝试运用逆向思维方法进行设计创作,积极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并且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创作。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打破常规思维投入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总结经验,找寻最佳的设计方法。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逆向思维的设计方法应该运用得体,遵循原则和规律。

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实践。学生应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逆向思维方法运用的实际工程项目的社会实践当中,注意事物的整体性,抓住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原本的尺度。在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中,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从多种可能中找寻解决设计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2.3 建立创新性教学氛围

为了能够让逆向思维方法得到更好地训练与应用,无论是在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上,都应该建立创新性教学氛围,将逆向思维方法充实到教师的整个教学上。

教学氛围通常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这种常规模式的教学过程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教师是主动的,学生做不到完全的思维开拓。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方法,让学生作为教学氛围中的主角,让学生自行分组,选举组长,通过协作配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创作,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提倡学生逆向思维运用,让学生在方案设计、作品赏析等教学环节,走上讲台宣讲,建立创新性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理解知识,再到分享知识的转变。

2.4 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逆向思维方法的训练与应用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让学生彻底打破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从事物本质形态的反方向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的思路反其道而行。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设计类词汇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大家从反方向思考得出这类设计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列举反义词进行训练,让学生用反义词进行逆向思考,让学生把逆向思考的方法纳入到自己的思维范畴当中,并且能够熟练巧妙的运用的设计创作中,进行不断的设计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用逆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双向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出奇制胜的设计效果。

3 逆向思维方法在设计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成功案例分析

3.1“图底反向”逆向思维的教学案例

“图底反向”中的“图”与“底”是画面中的一对重要的概念,“图底反向”逆向思维方法让学生看到了图底的奥妙。学生巧妙的运用“图底反向”方法,设计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图形形态的设计作品,能够迅速有效的表达出作者的设计意图。图1、图2、图3是部分学生运用图底反向的逆向思维设计方法创作的平面构成作业。白色与黑色反向产生各种正在演奏乐器的音乐人,左右对立的鱼,发型各异的男人女人。

3.2“解构重组”逆向思维的教学案例

“解构重组”的图形不同于事物固有的图形,学生们运用荒诞怪异的图形把非常规的图形重新组合在一起,打破原本图形的局限,组合出全新图形的设计作品,能达到打破常规思维定势的目的。学生通过逆向思维进行设计创作,以“保护动物”为主题的作品(如图4、图5),学生将把各种贴合主题的事物重组在一起,画面下方是动物牛和鹰的头像,延伸上去是人的手臂和捕杀动物所使用的工具刀个弹弓,提醒人们保护动物的含义。学生作业图6,描绘的是在打火机中喷射出浪花,让不可能的事物解构重组在一起。图7描绘的是当剥开香蕉皮后,出现了大拇指的图形,是香蕉与拇指的解构重组。

3.3“图形悖论”逆向思维的教学案例

图形悖论可以理解为图形反向轮,或者是图形逆向论。其实质是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制造自我矛盾、自我冲突,并通过图形来显现逻辑的视觉矛盾。

学生运用图形悖论逆向思维方法,打破了事物常规逻辑,发挥了联想和想象,将真实和虚幻、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设计创作出反常、矛盾的视觉画面和形象。如图8和图9分别是学生以“同心”“轮回”为主题的标识设计,该图形运用了逆向思维中的图形悖论,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变得莫名其妙。图10,图1 1运用“图形悖论”逆向思维,产生独特的矛盾形体。

4 小结

9.训练宝宝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篇九

目的:训练宝宝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方法:父母可准备一些衣物、玩具等物品,指导宝宝将物品装入包中,可先给宝宝做示范,怎样才能将这些物品都装进包内,并且还要摆放得整齐。

父母可以准备若干形状、大小各异的物品,训练宝宝将其装在衣服的口袋里、信封里或钱包里。

2、手工制作

目的:训练宝宝的动手能力,发展宝宝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方法:父母为宝宝准备几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然后指导宝宝进行手工制作——捏一只可爱的小熊。让宝宝先捏一个大圆球,再换种颜色的橡皮泥捏5个小圆球,将这5个小球分别作头部和四肢和大球按在一起,再用一点点橡皮泥为小熊制作两个耳朵安在头上,小熊就制作成功了。

3、帮小猫走迷宫

目的:训练宝宝手部的协调性和用笔的能力,提高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

10.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方法 篇十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自学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习生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学生提问是他们深入钻研的标志。通过学生的提问,老师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程度,才能逐步地诱导他们巧妙地越过耸立他们认知道路上的高山峻岭,有效地防止学生不懂装懂,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直接获得真知灼见。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找骆驼》,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这些可以质疑的问题在不少课文里都有,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想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采用定向的`形式,使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有一定的目的,循着一定的线索,教他们究竟怎么问。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叶障目不识泰山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也往往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或幼稚可笑。首先要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并及时进行引导使之更易准确深入,必要时要进一步追问提问的过程,以使全体学生从中学习良好的提问方法。

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智慧又是高明意识的外现,而高明意识的标志是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几个思维敏捷、发言踊跃、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久而久之,在其他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几个人的回答总是对的。这样势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任何回答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在教师所创设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消除紧张感,消除戒备心态暴露思考过程,有不足的,可让教师对症下药,有创造性的可让大家效仿,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组织教学时要尽可能暴露自我思维过程。把一些语文思维活动“拉长”,通过“拉长”产生慢镜头。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思维重要性,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看得见、想得清。

11.浅谈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 篇十一

以下是我根据本县MS-EEPO有效教育改革实验实施一年多来的经验,介绍几种在初中数学课中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扩张的方法,与同行们一起切磋.

一、以任意素材扩张学生思维

具体做法是:教师出示任意一个素材,让学生以素材为发散点,经过扩张→交互→再扩张→再交互→再次扩张来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思维向度扩张得越多越好.如,以“四边形”为载体,本人通过以下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

1.由“四边形”你想到什么?用微型卡1分钟时间独立写(或画)出来.

2.4人小组交互后补充自己的学习卡.

3.1~3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

4.组建团队(8人),把本团队的成果用喜欢的方式在大卡上表达呈现并展示在恰当的地方.

5.大动,各学生自由浏览其他所有团队的成果并做好记录后补充完善本团队成果.

6.团队发言人呈现讲解本团队的成果,教师点评.

由于充分优化了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梯度形态下的交互,从个人思考直到全班交流,使得本节课学生的思维向度从5~11个扩张到了30~37个.

二、在自主命题中扩张学生思维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做法很少,而MS-EEPO有效教育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落实,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拓展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内容自主命题互相检测,不仅能使关键知识点的强化次数不断攀升,不断变换形式、题目,消除强化疲劳,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训练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如,本人在一次研讨活动中讲授《有理数的乘法》一课,在引导学生利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完成多向度平台练习后,再搭建一个倒置性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独立设计3~5道题目写在微型卡上,并在背后写上答案.根据各自思维的不同深度,学生设计出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并进行计算.第二步,同桌互相交换题目做,这时候思维向度少的达到六个,多的达到十个.第三步,组成六人组互相交换学习卡进行交流.小组推进到大组后,思维向度又得到大幅度的递增,这时候有的组向度已多达到三十多个.在其中一组进行成果汇报时,呈现的成果中包含了两数相乘的七种类型,所列举的有理数包含了正负整数、分数、小数,成果比教师想的还要全还要细,那么多的不同向度的题目教师是无法那么完整地提供给学生的.

三、在探究新知中扩张学生思维

一位教师在《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研讨课中,引导学生探索反比例函数性质这一环节时操作得较成功:

1.学生独自在学习卡上写出任意三个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2.四人小组互换学习卡进行交流,选出本组最喜欢的一个式子来画函数图像.

3.各组根据画出来的图像,思考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一一把这些结论写出来.

4.各组浏览邻近三组的成果.

5.选两三个组汇报学习成果,其他组有不同发现的最后补充.

6.师精讲点评.

四、用一题多解来扩张学生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中,有不少具有多种解法的题目,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以这些发散性题目为素材,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让学生的思维向度得以不断拓宽.

一位教师在一节练习课上成功引导学生利用单元组的力量,通过一题多解来发散他们的思维.他是这么设计的:

1.全班回答.如右图,搭1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木棒?搭2个、3个这样的正方形各需要多少根木棒?

2.独立思考.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木棒?并把解题方法写在微型卡上.

3.两人组交流讨论有几种方法.

4.快速检测学生各想到几种解法.(大部分学生想到一种方法,少部分一种都想不会)

5.四人组交流讨论有几种方法,并把本组所有方法汇总在小卡上.

6.快速检测学生各得到几种解法.(通过四人组交流后,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解法,多的有三四种)

7.邻近的两个四人组组成一个团队,交流讨论并把本团队所有的解法汇总在中卡上.

8.一团队讲台前汇报本组的所有解法后,有不同解法的团队补充.

9.教师点评、精讲.

经过个人思考→两人小组→四人小组→八人团队这样的形式推进,学生的思维向度得到不断地辐射,最终所有学生都得到八种不同的解法,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的奇思妙想甚至连教师都想不到!

12.初中数学思维训练的几种方法 篇十二

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现在不少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还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只注重教学方法, 而忽视方法的理论根据和知识的来龙去脉;重视解题过程, 而轻视解题的思路;强调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而忽略思维模式的多样性特征。具体解题时, 常常把题目归结为几种类型, 死记某种类型的一般解法, 而往往忽视对题目的深入分析, 从已知出发, 利用已有的知识, 用思维的红线把它们联系起来, 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一位数学教育家曾指出, 数学解题的过程就是把当前的未知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的过程。这句话所反映的思想应成为数学思维训练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坚持这一理念, 而且应把它传递给学生, 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种理念的价值在于它为思维活动提供了一种原动力。因为, 要解决问题, 就得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寻找方法就得开动脑筋, 调动知识储备, 展开联想, 寻找路径, 这就为培养训练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时数学教师若能适时并适当地对学生加以点拨, 并且把思维的多种形式以具体题目的形式讲授给学生, 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方法同通过让学生掌握几种类型, 学会几种解题方法相比较, 更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前者训练的学生往往思维敏捷开阔, 富有创新精神, 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后者训练出的学生则思维呆板, 封闭保守, 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学生, 即使偶尔能考出一个高分, 将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 在具体教学中应如何培养的思维能力呢?

一、坚持由具体到抽象,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一原则中适用于初中低年级阶段。较强思维能力的形式不是一朝上夕之功, 而是从最简单的对事物的判断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坚持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由于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利用概念、公理、定符号由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结论的过程, 这样就要求对概念等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而数学概念往往十分抽象, 要掌握它就得先从具体形象出发。比如, 初一新生刚学正负数时, 就难以理解, 这时教师就要引出“具体形象”的相反意义的量, 才能使学生掌握正负数的概念。在思维能力培养训练的初级阶段, 数学老师要紧密依靠并把握教材, 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并利用教材所包含的思维因素, 这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最基本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若不能很好地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培养思维能力, 而试图从课本外寻找途径, 或者干脆另搞一套, 则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坚持培养思维能力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是另一条重要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把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结合起来。丰富的想象力能使思维变得更活跃更敏捷。就数学而言, 想象力包括多个方面, 如图形想象力, 数量关系想象力, 逻辑关系想象力等, 教学中要注意全面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某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仅此一个?若改变问题的一个或多个条件, 问题的结论会发生改变吗?此问题同以前讲过的什么问题相类似, 有何异同?你能对当前问题进行扩展和引申吗?等等。

三、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 但又不拘泥于一种方法

思维是由一个个因果链条连接而成的, 而这个链条的两端就是原始的条件和最后的结论。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隐含和不明显的, 中间的部分要用思维和想象来补充。一般情况下, 我们总是从条件出发, 一步步地向下推理, 直到得出问题的最后结论, 这就是所谓的定向思维, 而且长期以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但是由于客观世界是复杂的, 事物的联系千差万别, 因此有时我们要得出结论, 还应采取别的思维模式, 如采用逆向思维, 即从结论出发, 一级一级找条件, 直到同最初的条件相吻合。还可以从中间出发指向两端。此外, 除了指向思维, 还有发散思维, 如反证、举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 就能有的放矢, 而不至于茫然而不知所措了。

四、精选题目进行练习, 从而达到全面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数学思维能力是通过练习实现的, 具体讲就是要多做题。因此教师要精选题目让学生去练习, 选题时要尽可能使题目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且又能体现思维的多样性, 还要尽可能选择那些一题多解从而从多角度训练思维的题目。所有在让学生练习以前教师要先把题目做一遍, 从而鉴别题目的优劣。在这个问题上, 要切忌为做题而做题的盲目的题海战术, 这样做是难以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不同的培养手段。本文具体分析了初中数学思维训练的几种方法。

13.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篇十三

上海市教育局有关《当前改革中学生物课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思维能力就是生物教学中应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生物会考中,我发现学生解题问题上,最主要的是在解题思路及应变能力方面表现较差。如在生物会考的考题中有一道关于细胞减数分裂的综合分析题,学生失分甚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学生解题中的思维能力作了一些探索,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关键是要教给他们解题过程中的一般思维方法;可以将比较分散的知识经过归纳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用于解题,可以将书本上所举实例提炼成带规律性的范例用于解题;可以从繁复的知识中抓住关键性的知识点运用于解题;还可以将一般有规律的知识演变为曲线图解运用于解题等。

如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教学中,从已知子代表现型及不同数量比例,推断亲代基因型的题型较多,但求解方法比较分散、零乱、缺乏系统性。这样学生在解决此类题目时感到较为困难。为此我就书中涉及这类知识的内容,通过和学生共同讨论,作了八个方面的归纳,并自编相应的训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在会考考纲中,要求学生掌握有些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这部分内容题型多变,常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实际上其突破点就是让学生能正确分辨两种分裂过程的不同细胞图象。我在教学中以图象对比入手,运用不同教学形式,让学生分请两者的异同点,再通过典型例题的练习,从易到难逐步分层次的消化难点,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学生对这类题目的解题能力。

再如,从知识的一般规律作出相应的曲线图解,并可引伸出重新组合题目,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应变能力。

14.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篇十四

从语言实践出发,在厘清意义概念与知识概念、理解概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达米特提出了理解的意义理论.理解的意义理论以显示性原则为手段,从言语者的语言能力、言语行为以及言语意向等层面显示归属给言语者的隐含知识.显示性原则是达米特意义理论的灵魂,贯穿于达米特意义理论的各个方面.

作 者:张汉生 胡泽洪 ZHANG Han-sheng HU Ze-hong  作者单位:张汉生,ZHANG Han-sheng(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胡泽洪,HU Ze-hong(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5) 分类号:B561.6 B81-05 关键词:知识   隐含知识   理解   意义   显示  

★ “质疑导读法”浅探

★ 语文活动教学浅探

★ 汉语拼音教学浅探论文

★ 论逻辑哲学的中心问题

★ 浅探配网电力工程技术可靠性论文

15.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篇十五

关键词:多角度;批注阅读;多维度;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57-1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吸收”的好坏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学中的习得。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从思维方法的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训练,为学生搭建起“吸收”与“倾吐”之间的桥梁。

一、利用求异法训练批注式阅读,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1.质疑式批注。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其次是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学会质疑,就是对文本内容、观点、表达方式的真实性、合理性产生疑问,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在教学六上《船长》这课时,有学生在文章结尾处作批注:“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逃生,可是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船一起沉入大海呢?”学生的质疑一下子触动了文章的要领:为什么说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教者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也不得其要领。此时正好到达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教师出示了自己搜集的资料:在西方,有一个古老的航海传统,即“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选择与船共存亡,正是他忠于职守的表现。学生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船长崇高形象的理解。

2.否定式批注。

否定式批注,就是允许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与文本相对立的观点并进行批注。在方法上,这就比质疑更进了一步——不只是“有疑”,而是直接否定,并提出自己相反的见解。学生敢于批注与文本相反的观点、感受,是一种创新精神和探究品质的体现,是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飞跃。

在六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中,有学生在“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旁批注道:“肖邦此时此刻离开波兰,不是爱国的表现,而是懦夫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否定性的观点后,引起了一场争论,自然有不少学生反对。教者认识到,语文教学并不是“照‘教参’宣科”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思维方向的多元化。学音乐的孩子提出《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无不包含着肖邦的爱国之情,写道:“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抗争。”这样,经过多次交流、碰撞,教学重、难点得到了圆满解决。

二、利用求同法训练批注式阅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化

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求同思维角度的批注训练实质上是让阅读主体以目标文本为契机,以所求之“同”为依据,对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进行选择、比较和归类的潜在过程。

1.引用式批注。

引用式批注训练,意在培养学生从目标文本某一方面的相似点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文本迁移到文外,由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文本,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对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并系统化。

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有学生在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旁批注道:“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欣喜若狂的心情。”这位同学一读完自己的批注,全班为之拍案叫绝。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不需要教师再去多做灌输讲解了。

2.鉴赏式批注。

鉴赏式批注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赞同的心理,品析自己喜欢的精美词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及时记录下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六上教学中,学生了解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因此,在《爱之链》的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了几处环境描写进行了批注。比如,在文章开头关于冬天的环境描写旁学生批注道:“作者写环境的寒冷与凄凉,为下文乔伊无私地帮助老太太作铺垫,突出了乔伊虽身处逆境,却仍然诚心诚意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进而,教师抓住留白让学生在文末进行批注,续写一段环境描写。学生语言感受更敏锐了,手法的理解更深刻了,运用更得心应手了。

通过思维的不同角度进行训练,将批注式阅读教学系统化,调动学生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自主地沉浸到文本所构建的意境中,个性化地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真正做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角度的对话,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立权.批注式阅读——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J].语文教学研究,2006(03).

16.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十六

姓名:朱秋梅 职称: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单位: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四则运算占很大的比例,学习时间长,进行训练的机会多,练习的份量重,而口算又是笔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通过口算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只要根据口算教学的要求,挖掘口算中的思维因素,同样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

一、理清算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口算教学,不在于单一的算速度训练,而在于算理的明确。在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加快口算的速度。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教学8+3=11时,我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入手,通过操作、思维抽象出两数相加的口算法则,让学生理解,因为8比10少2,所以把3拆成2和1,懂得8+2=10再加1等于11的道理,引导学生画出口算8+3=11的思维过程图。

8+

3在学生进一步熟悉8+3=11这一思维过程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减缩思维过程,抽象概括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有了这一思维基础,再引导学生想一想“3+8”如何算。当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方法时,便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思维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洞悉整体,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善于从整体的观察中,自觉地减缩思维过程,直觉地获得口算结果。敏捷的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学特征的整体洞察,作出简捷的判断;二是能对口算式子进行合理组合,发现诀窍,一下子抓住算式的特征,使口算简便。如口算“6×5×14×5×2”,如果不经过整体的观察,把握数字“2”与“5”的特征,一下子说出结果是比较困难的。利用2和5的积为10的特征,运用交换率和数的分解,原式变为6×7×(5×2)×(5×2).这样,思维过程就浓缩为6×7和5×2,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又如,计算78×(0.5+0.213)×(0.75+0.5-1.25)这一题,许多学生从左至右用笔算的方法计算,费时又费力,且容易出错。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全题,想一想,从这三个因数中发现了什么?能口算就口算。经点拨,学生从整体上发现了0.75+0.5-1.25=0这一特征,于是不需笔算就知道得数为0。

三、选择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口算能力包括口算的准确性、敏捷性,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而口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又是口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白口算方法的算理,这是思维灵活性的基础。而思维灵活性的核心,则表现在口算方法的最佳选择上。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求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准确,思维方法多样、方向灵活。教师在口算教学中不仅要求口算的结果准确,速度迅速,方法合理,更重要的要求口算过程灵活,口算方法的最佳化。比如口算125×96时,口算方法有以下几种选择的可能:

(1)125×96=125×8×12(2)125×96=125×100-125×4

(3)125×96=(25×4)×(5×2)×12

(4)125×96=(25×8)×(5×12)

通过比较选择(1)式的方法是最为简便,也更合理。常此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寻找联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没有一定的广度,就没有一定的深度,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口算练习题,看起来简单,但含有许多有趣的智能因素。因此,口算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从特殊的算法中寻找联系,使各个零碎的特征互相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已有125×8=1000,25×4=100等知识后,要求学生很快就说出2.5×4、0.25×4、1.25×8、12.5×8这类的口算题,在完成第一次口算后,又出示2.5×32、0.125×160等口算题与第一次的口算题发生联系,又引出15÷0.124、2.4÷2.5要求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口算。有了前面的口算题做基础,学生很快口算这两道题。这样,通过一题的引导,横向发散,学生兴趣盎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

五、变换形式,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口算是眼、脑、耳、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并用、协调的动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但单一形式的口算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口算练习也应运用多种学具设计好多种形式的习题,采用多种方法,做到口算练习的多样化,促使他们的心里始终保持着渴求与积极状态,确保思维活动的持久与流畅。例如,在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训练中,可以使用如下几种训练形式。

(1)视算训练。用各种教具出示口算题;让学生眼观,口算得数。(2)口算训练。老师口头读出口算题,让学生耳听题目,口算得数。

(3)抢答口算。可分视算抢答和听算抢答,在口算熟练之后,有时采用抽卡片或利用口算表抢答更为有趣。

(4)口算游戏。例如,教师在出示口算题,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得数卡片举起,或学生用掌声报数,也是有趣的练习。

(5)逆向口算。教师说出得数,让学生说出式子,发散他们的思维。(6)选择练习。教师提出要求,通过口算进行选择,既可选得数,也可选算式。如,选出得数是10的算式:5+4、6+4、15-

5、0+10、9+3。

(7)判断练习。设计判断题,列出算式和得数,让学生通过口算判断正误。如:指出下列口算正确与否,对的打勾,错的打叉。11-3=6()

9+4+2=15()

这样,在口算内容中加强变换练习,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确保思维信号的顺利畅通,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六、求异训练,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在口算的教学中,不仅要求有正确的结果,还有讲述口算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开拓思路、发展思维变通性的良好方法。口算时,要善于创设求异的情景,训练变通性思维。如口算“5+9”学生很快说出得数是14,教师应及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创设好求异的背景。学生受教师的启发,说出了很多种想法:

(1)因为5可以分成1和4,1+9=10,10+4=149(先拆小数再凑十)(2)因为9可以拆成5和4,5+5=10,10+4=14(先拆大数再凑十)(3)因为10+5=15,9比10少1,所以5+9=14(用推理法)(4)因为5+5=10,9比5多4,所以5+9=14(用推理法)(5)因为5可以分成1和4,所以5+9=14(压缩思维过程)

17.在作文教学中训练灵感思维的方法 篇十七

灵感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不同于逻辑思维。它是实际存在。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称其为“神理凑合”。王士祯刚称之为“兴会”,灵感来时是“兴会神到”,并具“兴会超妙”、“神韵天然”的特点。叶燮在《原诗.内篇》中称其为“触兴”,并说:“当其有所触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易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惰、为景、为事”。朱自清则清浅地把它喻为“心头一动”。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回忆《凤凰涅般》一诗创作时灵感袭来的情景--“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头上用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颤,就那样把首奇怪的诗写出来了。散文作家杨朔1961年秋秋天在北戴河海滨观潮时,望着那潮的涨落,云的飘飞,浪的翻卷与“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的景象,触发起灵感,脑门里一亮,孕育了后来的抒情散文《雪浪花》。普希金在抒情诗《秋》中用诗的语言描述自己获得灵感时的状态:“我常常忘记世界--在甜的静谧中,/幻想使我酣眠。/这时诗歌开始苏醒:/灵魂洋溢着抒情的激动,/它颤抖,响动,探索,象在梦中,/最终倾泻出自由的表现来--/…于是指忙着抓笔,笔忙着就纸,/刹那间--诗句就源源不断涌出…”这古今中外的许多写作实例,都证明着灵感思维的实际存在。对这种异科常态的思维形式,写作教学中不应忽视,相反应予重视。教师应努力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1)心理学的科学知识

不少学生不知灵感为何物。它看不见摸不到,说起来也很玄乎。因而博览群书类的学生在读到了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与柏拉图著作后,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是天才所赋有的。它是常人,尤其是普通中学生是不可能的。学生受“神秘论”,“天才论”的影响,返顾自己写作上所以差劲,就归之于父母没有给自己一种天才的心灵秉质,或老天、神灵没有给自己灵感。对这种讹见必须拨正澄清,给学生以科学的观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1980年7月在《善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指出:灵感是人类思维中的又一种形态,它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人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创造;写作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新意;科研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创造。以后,

钱学森在《关于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对灵感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探讨:“假如一个很难的答案。整个的加工过程,我们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灵感”。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须对学生就灵感作这样的科学解释。并告诉学生,这种潜意识里的“加工”过程,是人人都有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客观进行着的(只是自己不一定清醒意识到它),而并非是天才者才有,更非是什么神授的。

灵感思维的发生,不同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生。灵感思维的发生与进行很特别,它是一种奇特的突发性的心理现象。灵感的迸发,是发生在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相互撞击与沟通时。潜意识层与显意识层一旦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两都突然接通,也即“神理凑合”,就会“心头一亮”,“神理相缺,或文思泉涌,或异想天开。这“撞击”、“沟通”、“联系”,就是灵感思维的迸发,这“异想天开”或“文思泉涌”,就是灵感思维的产物与结果。学生在懂得关于灵感思维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后,会进一步破除对灵感的思维的神秘感和天才观,进而树立信心,却努力开发自己的灵感思维。

(2)启迪学生灵感思维,须让学生了解把握灵感思维的突发性、突变性、突破性、顿悟性、机遇性、偶然性的特点

显意识层里的冥若想与潜意识层里的“加工来加去”,两都何时沟爱,是不得而知的。但一当沟通,灵感随即迸发。这迸发是出其不意,倏忽而至的,不求自得的。姜夔在《诗集自叙》中说:“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如印在泥,如水在器,其苏子所谓不能不为者乎。”陆机在《文赋》中这样写到它的突然来临与突然消失:“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汤湿祖和说以他创作的灵感思维时这样描绘:“自然灵合,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悟悟奇奇,莫可名状、。古人的这些描述,道出了灵感思维的特点之一:突发性与突变性。针对灵感思维的突发性与突变性的特点,教师就须遵循思维科学的规律,开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写作中,要善于把握住这突发性,要善于疾捉住思维的产物。著名小说评点家金圣吸在评论《西厢记》时这样写道:“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感觑见,便于此一刻被灵手捉住,盖于略前一刻亦不见,略后一刻便亦不见,恰恰不何故,却于此一刻忽然觑见,若不捉诠,便更寻不出。”唐代李贺,写诗呕心沥血,常在身边置一“诗袋”,将随时桌出的灵感之火捕捉住,随时记下零碎的突性得来的诗句,存储进诗袋里。除讲这些故事外,可要求学生平时常置纸笔于身边或案头,一遇有良思、佳句、好点子冒出,应迅速写下来,避免灵感突然消失后,再也想不起来寻它不出的遗憾。

灵感思维从效果角度看,有突破性的与顿悟性的特点。它对思维主体而言,是顿悟性的;对思维结果而言,是突破性的。但一般而言,我们对灵感思维的产物与结果,期望值不能太高,而应适应它。就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希望幸运降临自己头上,能随时迸发出灵感来。但与常规思维比较而言,它的迸发毕竟较少。然而,我们可以培养它,磨砺它,而不是磨损它。要使人的灵感思维处于“火山爆发活跃期”,提高宽的迸发机率,这在写作教学中,就须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显意识层的常规思维保持高度的积极性,要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要求保持思路的清晰性。这是因为:灵感的迸发,是显意识与潜意识层的沟通的结果,是潜意识中的某个信息被显意识层所钓取,所捕获。这种钓娶捕获,就显意识层来说是有选择的,有方向性的,它所要捕捉的是自己所需的压抑的潜意识层的某个信息。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写作中,要开发自己的灵感思维,务必使自己的显意识的思维活动紧紧围绕着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积极思维,使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只有你冥思苦索,“独上高,望尽天涯路”,只有你“为伊消得人憔悴”,能才增强显意识层对潜意识层信息的选择能力,并提高这种选择的机率。也只有进行积极的思维,才会在思维中把握住要解决某个思维的思维方向,提高思维的清晰高。有了这思维的清晰度,也就提高了显意识层对潜意识层某个信息的捕获的准确度。实践证明,不肯积极思维的人,思维常常处于疲软状态或没有明确思维方向与思维清晰度的人,他往往写不好文章,写不出由灵感之火点燃起有的新意的文章来。钱学森在1981年时说到:“灵感是又一种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又一种思维,也是有规律的。”定作进行积极的思维,并保持思维的清晰性,这是激发和控制灵感的方法之一,也是掌握其迸发规律之一。

(3)开发性的灵感思维,须引导学生投入生活,重视观察,为灵感思维构建起一座庞大的信息库

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变化都离不开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前面谈到的对学生的灵感思维的开发,侧

重于思维主体方面对灵感思维的把握上,也即侧重内因方面。黑格尔在《美学》里指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应外在机缘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真正的有生命的艺术家就地从这种生命里找到无数激发活动的灵感的机缘,这些机缘临到了旁人就不发生影响,就易放过了。”这道出灵感的机缘性、偶然性的特点。要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就须让学生明白:应努力去提高这种机缘性与偶然性。学生不应该白白地让大脑这个仓库空关起来,而应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积贮在里面。为此,学生应投入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周围。社会的急遽变化或新旧事物间的较量搏斗,等等,都应关心到。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更是写作取用不竭的源洋。

18.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篇十八

【关键词】发散思维 方法 开发教材 加强点拨 延伸阅读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耳提面命的授课方式,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求得方家指正。

一、深入钻研教材,开发教材,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教材是教学的媒介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教师要深研教材,选择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之处,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时,可以选择智叟与愚公的矛盾冲突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点,也可以将辩证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和现实功效定为训练点,学生表达了许多自己的思考,有的认为愚公搬家比搬山要容易的多,而且省出精力从事其他工作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有的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比他创造的其他价值要大得多,他给了人们很多很多思想启迪,激发人们战胜很多很多困难,它的精神作用远远大于搬家的收获,因此,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送,而且还要继续被人们称颂下去,这时最大的收获。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该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引导学生多注意揣摩课文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观点阐述等重要元素,启发学生多思考对这些重要元素的理解是否可以呈现多元化,多推测其情节发展、人物行动和结局的形成是否存在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发散思维,敢于逆向思维。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思考皇帝后来会怎样?两个大臣后来会怎样?两个骗子后来会怎样?经过这三个问题的启发,学生自己设计了许多新的问题,拓展了思维空间,像说真话的孩子后来会怎样?百姓后来会怎样?甚至邻国知道了这件事情会怎样?学生的探究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

二、加强点拨引导,提高发散思维训练的成效

开展发散思维训练,尽管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毕竟由于年龄层次较低,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累,所以不少思想和观点往往不够严谨,缺乏深度和理性,甚至可能有些偏激。例如《陋室铭》训练的辩论中,在追求高尚的生活还是世俗生活时,有一位学生的观点就是“钱是最肮脏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决不该有任何一点想赚钱的念头”。此外,在辩论的高潮阶段,学生的论战过远偏离论题或者久久纠缠于某一点钻牛角尖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在《愚公移山》训练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移山很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人类的一种自私的做法”这一观点,结果引发了双方你来我往地激烈论战,致使整个辩论久久凝滞于环保话题,无法继续扩展和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做出点拨引导,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策划者和教练者,强调教师的讲解应该侧重非在场性内容的揭示和分析,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教师的讲解。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不可随意打断学生的陈述,更不能含有丝毫的批评、责怪和挖苦,要充满爱心,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一种自由感,不致产生压抑感,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性化特征。如对于《陋室铭》训练中出现的那个比较偏激的观点,教师可以引导:“钱的本质就是货币,这一张纸或一块金属本身是干净的,只是一些丑陋灵魂的贪欲把它变得肮脏了。如果我们凭借的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累再多的财富也是值得我们称赞的。”学生听了后马上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一点一点地启发、引导,不 能急功近利地越俎代庖,更不能不耐烦地中止学生的陈述。在开展发散思维训练过程中,学生表达的观点思路不够完整,构思还欠严密,有时陈述得也不流畅。对此,教师不能急于催促或干脆打断,而要耐心地启发、引导、修饰、补充。另外,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为原则,决不能以压迫学生放弃主体立场为目的。即便自己的观点受到了学生的质疑,教师也要表现出欢迎和鼓励的态度,要坚决摒弃教师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狭隘观。

三、结合课文延伸拓展,深入开展发散思维训练

上一篇:中秋节猜灯谜大全下一篇:强党性的要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