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2024-06-09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学重点

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地球上最初有没有生命?最早的生物是怎样的?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样出现呢?其实这些问题我们虽然无法通过亲眼观察或模拟实验得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前人的实验或现有的资料来了解几亿年前的地球。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生物的进化。我们先来一起探究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理解米勒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学生阅读教材51页的科学方法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推测?

2、推测需要哪些要求?

二、学生阅读教材51—52页的资料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总结出生命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3、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4、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4、米勒的实验装置几个部分各模仿了原始地球的哪些条件?

5、根据米勒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做出怎样的推测?

6、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部分有机物,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讲解

四、学生阅读教材53页的内容,了解原始地球和原始海洋以及原始生命的形成的过程。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原始的地球大气与现在的空气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大气成分主要是( )

A、水蒸气、氨、甲烷等

B、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C、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D、水蒸气、氧气、氮气等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

A、小分子有机物 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 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陆地上 D、大气层中

4、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氨基酸的科学家是( )

A、爱因斯坦 B、米勒 C、爱迪生 D、牛顿

5、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

A、氨 B、水 C、氧气 D、氢

6 、生命起源的过程是( )

A、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B、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

C、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

D、原始生命——无机物——有机物

7、米勒的实验证明了( )

A、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B、原始地球上可以形成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D、原始生命起源于外星球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绩优学案55页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二、原始地球

三、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2.《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篇二

科学家此前的研究成果显示, 彗星是启动地球上生命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 最新的研究给出了部分答案, 通过实验室的模拟实验证明, 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有机分子-氨基酸可以在彗星撞击地球的恶劣环境中保存下来。甚至猛烈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还能为氨基酸分子的“粘合”提供能量, 使得氨基酸更容易形成蛋白质分子。蛋白质分子对生命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以为所有的生物生存提供原料, 不论是微生物还是人类, 都需要蛋白质以维持生命。

彗星撞击说或可以解释生命诞生为什么如此迅速, 在38亿年前的一段时期内, 地球经历了一段被称为“迟到的猛烈撞击时期”, 在这个动荡的原始地球上, 彗星、巨型宇宙岩石、小行星等天体接二连三地“轰炸”地球, 为地球带来了生命的种子, 如今我们还可以在月球上发现这个时期所留下的陨石坑。据位于加州莫菲特场 (Moffett Field) 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科学家、本项研究的带头人珍妮弗·布兰克 (Jennifer Blank) 介绍:“我们的研究显示, 彗星携带的诸如氨基酸等构成生命的元素在剧烈的撞击过程中仍然完好无损, 或者在其他恶劣的环境中叶可以保存下来, 这些生命的拼图在彗星等天体的‘轰炸’下逐渐搭建起来。”

彗星的确具有为地球生命进程中的化学演化提供关键成分的能力, 并导致了原始生命迹象的出现。参与本项研究的科学家倾向于生命起源来自彗星的假说, 因为它们能提供包括氨基酸、水分以及能量在内的生命启动物质。珍妮弗·布兰克的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模拟了携带氨基酸等生命启动元素的彗星多次撞击地球的情景, 其中一些彗星具有10英里或者更大的直径。此外, 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使用了一支威力巨大的气体枪, 用于点燃实验容器内气体, 使之发生超音速级的爆炸。

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 篇三

大家好!

我是来自伊通二中的吕艳艳,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现在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整体构想、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几个方面说说我的设想及过程。

Ⅰ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 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介绍了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后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的过程的几种学说,虽然这节课并不是初中生物阶段的重点章节,但它有很强的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它又为整个《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很强,而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我便利用这个特点,层层设疑,问题叠出,使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动起来。

3.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 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

( 2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观察 、推测等方法的能力 ; 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 , 培养学生求新和敢于怀疑的能力 .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 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 , 实事求是 、相互尊重 , 共同提高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通过对各种论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 、归纳、推测的能力 ; 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 , 培养学生求新和敢于怀疑的能力 。

教学难点 : 学生对生命起源(化学起源学说)的过程的理解 .

5.教法分析

( 1 )启发式教学法           ( 2 )多媒体展示教学法

6.学法分析

( 1 )自主阅读分析思考法        ( 2 )观察分析法、交流讨论和归纳总结法

7.整体构想:

本节课的知识性不是很强,最主要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所以我把这节课主体放在了学生身上,让他们通过仔细阅读分析课文所给资料从中寻找论据,提炼论点,教师在里面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给出提示性问题加以点拨。然后以抒发已见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几种观点,并阐述你支持哪种观点将课堂推向高潮,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再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的掌握。最后以现在的地球环境还能否有原始生命形成作为讨论题,充分运用了本节课所运用的科学推测的探究方法,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一些神秘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我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通过提问人类的来源来引发学生思考以前学习过的有关森林古猿知识,又紧追问题森林古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导入本节课课题,引发学生根据课题你有哪些问题继续提问(比如说地球是怎么形成的?),激发他们的求知。

新课部分:在让同学们观看完地球的形成视频之后,接着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科学推测的具体方法依据(科学的推测需要有确凿的证据,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点明要求利用这种方法来探究生命的起源问题。这时重新回到本节课重点内容,让同学们思考归纳生命起源的不同说法。首先让学生说出神创论的不同说法,引导学生总结这种说法为什么不能得到支持,因为它没有科学的证据,只是凭空的想象而已。然后我让同学们看书上的.分析资料,并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提示来交流讨论答案,从而归纳出两种观点:化学起源学说和宇生说。其中,化学起源学说观点学生不好归纳总结,所以我用了问题提示的方法来化解难度,以观察原始地球想象图和阅读文字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来总结出这是利用化学实验证明的化学反应过程,所以称之为“化学起源学说”。同时也使同学们确认了科学的推测是要有确凿的证据的。这里的米勒实验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所以我在这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还补充了相关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学说的产生过程。再让学生仔细观察阅读并完成学案上的“生命起源示意图”,来加深对米勒实验的理解。对于宇生说学生通过回答学案中的提示问题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不难总结出类似的语言(生命起源于外星球或者宇宙),这里我追加了一问:人们看到了外星人了吗?那么为什么说生命起源于宇宙呢?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是联想和想象的结果。这样我们就得出了三种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了,是否还存在其他的观点呢?我让同学们思考生活实例:夏天买到家的水果如果吃不完,很快就会有小蚊蝇生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引导学生说出自然发生说,再让其分析研究书中P50技能训练部分,进一步体会运用证据和逻辑来作出推测,在这里学生都能总结出第一种推测是缺少科学正确的证据,第二种推测的不严密性和巴斯德的推测的正确性。到这里似乎是结束了本节课的探究,可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我又增加了热泉生态系统的介绍。然后找同学来总结你知道了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并以问题这些学说都是正确的吗?是否还会有其他学说的存在或者将来还会有其他的学说出现吗?引发学生理解这些都只是“假说”而已,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对生物的起源还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只不过哪些学说的论据更充分支持率就会高些.并启发学生不久的将来,有一天,你可能找到了其它更有力的证据,形成了新的起源说 ,激励学生求学的信心,培养学生求新和敢于怀疑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再以你支持哪种学说?为什么?来把课堂推向高潮。使同学们进一步感受科学的推测要有确凿的证据,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0分钟时间。

反馈检测部分:我以完成学案中练习为依据,用幻灯片集体交流来订正,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完成习题,更好的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以达到课堂实效性,因为没有巩固的过程,学生很容易走马观花的过去,记忆不会深刻,重点不会抓住。

生活连接部分:最后以课后第一题作为问题,联系生活现状来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从中总结出现在的生活环境条件是不能再形成原始生命的。因为已经没有了形成原始生命所必备的那些特殊环境条件了。

板书部分:我的板书很简单,但是一目了然。只是简单的把几种学说归纳起来,对于学生整体把握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学的推测:

确凿的证据

严密的逻辑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神创论           ×

化学起源学说     √

假说

宇生说           √

自然发生说       ×

热泉生态系统     ?

------           ?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实施过程,我的想法是以书本为基础,以视频资料为辅,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主,培养学生敢于求新和怀疑的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的,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科学态度。

4.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 篇四

单细胞生物

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而且经常会聚集成为细胞集落。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大约在距今35亿年前至41亿年前形成,原核生物是最原始的生物,如细菌和蓝绿藻且是在温暖的水中发生。单细胞生物包括所有古细菌和真细菌和很多原生生物。根据旧的`分类法有很多动物,植物和真菌多是多细胞生物。变形虫算作单细胞动物,它的一些种类却算作粘菌,带鞭毛的鞭毛虫如眼虫有时被归为单细胞藻类或者是单细胞动物。

5.《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教学设计 篇五

湖南省邵阳市一中 彭宇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教会宣称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万物创造的;细胞和细胞学说拉马克的进化论观点;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论观点。

2、理解: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思想界、科学界、宗教界和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运用:联系中国的创世说,说明神创说长期盛行的原因;通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探究科学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对比分析、史论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迷信、愚昧阻碍科学进步,社会落后滋生愚昧、迷信;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介绍东西方关于生命来源的传说:东方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上帝创世说等。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的相关内容。思考:关于生命的起源,西方很长一段时间中占主流的是什么观点?为什么这个观点长期占主流地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生产力落后,对自然界的认识非常有限;生物知识缺乏;统治阶级的需要,实行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宗教盛行,推行精神独裁。

2、神创论的影响:基督教会打击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二、进化论

1、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背景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教材,展示相关图片资料,要求学生由此归纳出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课件展示由于教会的禁锢而牺牲的科学家塞尔维特的图片;提问:达尔文的成就是不是也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最后后教师总结:

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②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开拓了人们视野,思想更开放。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细胞学说的建立和早期进化论的提出。⑤科学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2、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标志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3、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59页,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①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②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课件展示生物进化谱系树)

③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

4、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材料一185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材料二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

——列宁

材料三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教师总结: ①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②引起欧洲科学界、思想界的轩然大波; ③对处在国家危机中的中国思想界产生巨大震动。

课外延伸

材料《物种起源》一书在欧洲引起重大反响。但是,一些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却片面地发展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把动植物界生存斗争的自然选择学说硬搬到社会领域,起到了为资本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剥削压迫辩护的作用。引发出愈演愈烈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

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怎么看待“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其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否定。但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泛滥,会造成人类向兽类的退化,甚至是向比兽类更兽类的退化,绝不可能有利于人类向美好的生命形态进化。

三、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四、课后练习:学法大视野

五、板书:

一、教会的禁锢

二、达尔文进化论

1、产生背景

2、创立标志

3、主要内容

6.教学设计《地球生命的摇篮》 篇六

刘 影

教材分析:

容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她无私的养育着人类。主题文字与情景对话及活动相互配合,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地球的了解和热爱。

2、学会关注周边的环境与地球环境状况。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地球妈妈深深的爱。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什么节日呢?(母亲节!)对!你们知道对母亲的叫法还有哪些吗?

教师:说得真好!我们除了妈妈还把什么也叫做母亲呢?(祖国、大地、黄河、地球、老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地球母亲!

二、开展活动

(一)活动一 美丽的地球

1、学生观看宇宙中美丽的地球,课件呈现星光灿烂的宇宙中,悬挂着一颗蓝色星球的照片。

2、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

3、说说对地球的称呼有哪些。(生命的摇篮、妈妈、家园、地球村等)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地球妈妈的爱。(可以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等)

5、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并适时评价。

(二)活动二 神奇的地球

1、活动:比一比,谁对地球妈妈了解得多。可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年龄、地球的位置、地球的旋转、重力等方面谈谈对地球妈妈更深层次的了解。

2、地球妈妈还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认真思考、讨论)

3、组织学生开展为地球妈妈填写身体状况的活动:

空气:地球妈妈的皮肤

森林:地球妈妈的身躯 水:地球妈妈的血液 „„

4、大树的赞歌。组织学生开展下列活动:(1)到校园、公园、山里感受大树的美。(2)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棵树。

(3)写一首小诗或一篇短文赞美这棵小树。

(三)活动三 脆弱的地球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并请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2、请学生谈谈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

课件展示:存在的环境问题。

三、谈论交流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注意保护环境?

四、拓展延伸

写一份环保倡议书或与环保有关的诗歌、公约,唤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

五、板书设计:

地球,生命的摇篮

美丽的地球

神奇的地球 生命的摇篮

脆弱的地球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让优质的教学资源面向学生,服务教学,我从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所提供的三种模式中,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模式进行教学。因为我校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村,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搜集信息的能力也不太强,再加上这篇课文本身所讲的内容在一定层面上比较抽象,如果光靠教师解说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教学时,我凭借中央电教馆资源共享库中查询到的有关地球的各种资源,结合学生特点,采用远教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的办法,建构一个可观察、可体验、可参与、可互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认知平台,让学生能在多种教学媒体的情趣氛围中,去明白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她无私的养育着人类。人类的生存

只有一个地球

”的事实,并能结合影像资料,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关注周边的环境与地球环境状况,加深对地球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7.生命的起源Word 文档 篇七

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怎样形成的?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根据众多学者长期的深入的综合的研究认为,生命的起源和发展需要经过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发生在地球形成后的十多亿年之间),即由非生命物质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逐步变成原始生命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生物进化过程(发生在三十亿年以前原始生命产生到现在),即由原始生命继续演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经过漫长的过程直到发展为现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并且继续发展变化的过程。

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

根据科学的推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一个很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地球上是绝对不会有生命存在的。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里,经过四个阶段的化学进化过程,一步一步演变而成的。

1.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原料: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

能量:大自然不断产生的含有极高能量的宇宙射线、强烈的紫外线和频繁的闪电等。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米勒及其助手在实验室内首次模拟原始地球在雷呜闪电下将原始大气合成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米勒等人设计的火花放电装置如课本的图中所示。他首先把200毫升水加入到500毫升的烧瓶中,抽出空气,然后模拟原始大气成分通入甲烷、氨、氢等混合气体。将入口玻璃管熔化封闭,然后把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进入容积为5升的烧瓶中,并在其中连续进行火花放电7天,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现象,再经冷凝器冷却后,产生的物质沉积在U型管中,结果得到20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中有11种氨基酸。这11种氨基酸中,有4种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是天然蛋白质中所含有的。

继米勒的工作后,不少学者利用多种能源(如火花放电、紫外线、冲击波、丙种射线、电子束或加热)模拟原始地球大气成分,均先后合成了各种氨基酸,以及组成生物高分子的其他重要原料,如:嘌呤、嘧啶、核糖、脱氧核糖、核苷、核苷酸、脂肪酸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原始大气成分在一定能量的作用下,完全可以完成从无机物向简单有机物的转化。(需要说明的是:新近的发现已令有的人对此结论产生了一些怀疑。有的科学家认为,早期地球上的任何CH4、NH3和H2S都会迅速被紫外线辐射所分解,释放出的H2多数也会逃逸到太空中,根据目前的理论,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汽、CO2、CO、N2等气体,可能还有一些游离氢。)

由于火山爆发的同时,使地壳不断地隆起或下陷,形成了山峰或低地,后来,当地表温度下降后,散布在原始大气里的、达到饱和状态的水蒸气遇冷形成雨水而下降,流到低地就形成原始海洋。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经雨水作用最后汇集在原始海洋中,日久天长,不断积累,使原始海洋含有了丰富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有机物,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化学进化过程的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

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嘌呤、嘧啶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积累和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一些氨基酸通过缩合作用形成原始的蛋白质分子,核苷酸则通过聚合作用形成原始的核酸分子。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原始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出现意味着生命从此有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美国学者福克斯认为,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可能被冲洗到火山附近等温度高于水沸点的热地区,它们在那里蒸发、干燥和聚合,产生的类蛋白又被冲回海洋,进一步发生其他反应。他在实验室内将多种纯氨基酸混合,在无水条件下加热至160—200℃,几小时后就得到具有某些天然蛋白质性质的类蛋白。(原始的蛋白质和核酸与现代生物中的蛋白质和核酸并不一样,它们又经过若干亿年的不断演变,以至结构越来越完善,功能越来越复杂,才形成像现在的蛋白质和核酸的高分子化合物。)以后又有人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用核苷酸等小分子有机物合成类似天然核酸的物质。3.化学进化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以原始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的高分子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的积累、浓缩、凝集而形成“小滴”,这种“小滴”不溶于水,被称为团聚体或微粒体。它们漂浮在原始海洋中,与海水之间自然形成了一层最原始的界膜,与周围的原始海洋环境分隔开,从而构成具有一定形状的、独立的体系。这种独立的多分子体系能够从周围海洋中吸收物质来扩充和建造自己,同时又能把小滴里面的“废物”排出去,这样就具有了原始的物质交换作用而成为原始生命的萌芽,这是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但这时还不具备生命,因为它还没有真正的新陈代谢和繁殖等生命的基本特征。

团聚体假说

这一假说是由原苏联学者奥巴林提出的。奥巴林等人把均匀、透明的白明胶(一种动物蛋白质)的水溶液与阿拉伯胶(一种多糖)的水溶液混合在一起。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原来均匀、透明的胶体溶液变得浑浊了,继而出现了具有明显界膜的小滴,奥巴林把这种小滴称为团聚体。由于发现这种团聚体可以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等生命现象,奥巴林等人认为团聚体可能是原始生命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微球体假说

这一假说是由美国学者富克斯提出的。福克斯等人把酸性的类蛋白物质用1%的NaCl 溶液稀释经加热、溶解、冷却以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溶液中有无数的球状小体。福克斯称它为类蛋白微球体。

微球体能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具有双层的界膜,通过这个界膜,微球体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有选择性的物质交换。它们在高渗透压的溶液中收缩,在低渗透压的溶液中膨胀。福克斯认为,微球体就是最初的多分子体系。

4.化学进化过程的第四个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具有多分子体系特点的小滴漂浮在原始海洋中,经历了更加漫长的时间,不断演变,特别是由于蛋白质和核酸这两大主要成分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些多分子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地发展,终于形成了能把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统一于一体的、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并能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

这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它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发生,是一个飞跃,一个质变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演变过程是生命起源的关键,但目前仅仅是推测,如果能得到证实并能进行模拟的话,那么就意味着能人工合成生命,这将是生命科学上一个重大的突破。

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蛋白质分子,分子量约为6000,由51个氨基酸、两条肽链(分别为21肽和30肽)组成,这在当时远远超过国际水平。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这是一种RNA,是酵母菌在合成蛋白质时,专门用来运送丙氨酸到核糖体上的t-RNA。它的分子量为26000,比牛胰岛素的分子量约大4倍,结构也复杂得多。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对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第二阶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初产生的有机物的汇总场所,有机高分子的形成,多分子体系的组成,以及原始生命的诞生都是在原始海洋中进行的,而海水能阻止强烈的紫外线对原始生命的破坏杀伤作用。所以说,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1)原始生命虽然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但其结构十分简单,不可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条件,而只能以原始海洋中已经存在的各种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所以其同化方式应该是异养型。原始大气成分中没有氧气,因此其异化方式只可能是厌氧型。所以,原始生命的代谢类型最大可能为异养厌氧型。

8.15章生命的起源(导学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说出关于人力起源的几点种认识,做出相对正确的评价。

2.举例说明原始生命起源于生命物质这一有关生命起源的基本观点。

3.通过学习认识生物的两面性,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学习方法:

1、认真观察书中的图片,说明人对生物起源的认识。搜集影音资料认识生物起源。2、看图片,描述形态、细胞结构,生存环境

学习资料:

83.米勒的实验为下列哪一项事实提供了证据?

A.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和硫化氢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氨 C.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产生氨基酸 D.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84.“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柳树适于用下列哪种方式进行繁殖? A.扦插 B.芽接 C.枝接 D.杂交 85.下列诗句中的描述与生殖现象无关的是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6.将分割后具有芽眼的马铃薯块茎埋在地里繁育薯苗,该生殖方法属于 A.有性生殖 B.分裂生殖 C.出芽生殖 D.营养生殖

87.蜻蜓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与苍蝇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相比,没有的时期是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88.棉农要想多产棉,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摘除顶芽,保留侧芽 B.顶芽、侧芽都保留 C.摘除侧芽,保留顶芽 D.顶芽、侧芽都摘除 89.人类学家认为,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

A.直立行走 B.使用语言 C.使用工具 D.脑量增加 90.在XY型的性别决定中,决定后代性别的时期是 A.精子形成过程中 B.卵细胞形成过程中 C.受精作用发生时 D.受精卵分裂过程中

91.青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变化顺序是 ①蝌蚪的外鳃消失,长出内鳃 ②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③先长出外鳃 ④尾和内鳃逐渐萎缩消失,肺形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92.园艺师能将一株单色野生菊花培育出具有多种花朵的“塔菊”,采用的技术是 A.杂交 B.扦插 C.嫁接 D.压条

93.某生态县开展“养蛙治虫”试验,结果表明:放养一定数量青蛙的稻田比喷洒数次化学农药的对照田水稻增产9.2%。这个事实说明 A.农药能较好地控制农田害虫 B.青蛙对农田害虫的控制作用有限 C.青蛙能较好地控制农田害虫 D.农药影响水稻的传粉过程 94.玉米或水稻种子子叶的作用是

A.贮藏营养物质 B.进行光合作用

9.1第21章第1节生命的起源 篇九

学习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自学指导

在10分钟内,阅读课本2—6页,结合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自学思考

1、自然发生论的主要观点是。

2、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对论。

3、生生论的主要观点是。

4、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等,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

5、紫外线、闪电等随降雨汇入原始海洋长期演变

())6、1953年,机小分子合成了。

延伸训练

1、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论,确立了生生论的是谁()

A、米勒B、巴斯德C、牛顿D、雷迪

2、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

A、氨B、氢C、水蒸气D、氧气

3、原始生命诞生于()

A、原始海洋B、原始大气C、火山附近D、降雨过程

4、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②生命起源于陆地③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氨、甲烷等④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的模拟实验说明原始地球()

A、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B、不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能形成无机物D、能形成生命

6、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合成比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和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A、原始海洋、原始大气B、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原始大气D、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7、“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外星球”这一生命起源的推测得到部分人的认可,理由是()

A、米勒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推测B、原始地球环境不可能形成有机物

10.《生命起源》800字观后感 篇十

是的,无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在自然界其他的动物、植物世界里,都在演绎着这一“法则”。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与百事可乐公司这两个竞争对手在双方激烈的竞争中也正突出了这种效果。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都盯死了对方,只要对方一有新动作,另一方肯定也会有新花样。

可口可乐早在20世纪代便在古巴用飞机在空中喷出烟雾,画出“COCA-COLA”字样,可惜因为缺少经验而失败,百事可乐在1940年更是一下租了8架飞机,飞了14.5万公里,在东西两海岸城市,以机尾喷雾,写下百事可乐的广告,读后感《物种起源》读后感》。

可口可乐当然要及时反击,为强化国民第一饮料的形象,可口可乐赞助了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并请名人啜饮,将其照片刊在杂志封面。

但相比之下,百事可乐的宣传广告方式更有创意。

他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卡通片,而且还创作了一首看似极普通却风靡全美的广告歌曲。

两大巨头在竞争中可谓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来击败对手,但结果却是二者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可见,只有不断的竞争,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地克服困难,一直向前。

我们或者它们其实都在竞争,但是在想到竞争的时候我也在想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1.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意义 篇十一

世界地球日起源于美国。1969年,一位美国出版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为人类地球母亲设立一个节日,让全世界的民众在每年的这一天搁置分歧、关注我们共同的需要——宝贵的自然资源。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缅甸外交家吴丹批准了这项提议。

真正让地球日走向世界并将其固定在每年4月22日的,是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州的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他1969年在美国各大学举行演讲,选中了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作为助手。在两人和一些环保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4月22日,近万美国人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

这次活动大大推动了人类环保事业的发展:美国环境保护署随之成立,各国立法保护环境的进程加快。在一片保护环境的呼声中,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召开。

这次运动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组织环保活动成为一种惯例。发源于美国的地球日也从春分日移动到了4月22日,地球日也渐渐走出美国,走向世界。

20世纪90年代,“地球日”的发起人创立了“地球日网络”组织,将全世界环保主义者联合起来推动“地球日”活动的开展。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保护地球资源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

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世界各地举行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呼吁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肯定。

4月22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上一篇:助学慈善晚会策划书下一篇: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