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2024-10-21

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共12篇)

1.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一

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0.2公平竞争教案

教学用具 小黑板、图片、自身及学生资源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讲解 导入新课:

阅读P102启航与志强的故事。并思考:(1)启航这种竟争方式正当吗?

(2)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是否也曾经历过或见到过不正当竟争的事例 ?请说来听一听。(3)这些做法,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师:竞争分两种,正当竟争和不正当竞争,通过前一站我们知道公平竞争会促进个人乃至社会的成长和进步,但不正当的竞争却会使我们误入歧途。那么,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公平竞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第二站,公平竞争。在讲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来听一个故事:龟兔赛跑。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讲故事: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比赛开始了,一眨眼工夫,兔子已经跑得不见了踪影,但是他觉得自己跑得快,对比赛掉以轻心,躺在路边睡着了。乌龟慢腾腾地却持

续不停地走,当兔子一觉醒来,他看到乌龟已经快到终点线了。兔子输了比赛。

师:兔子为什么会输掉比赛?

生:(因为他骄傲、轻敌,不尊重竞争对手)

师:我们再看看乌龟,乌龟为什么能赢得比赛呢? 生:(尊重对手,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你说得很对,但是在比赛之前,乌龟应该能知道自己与兔子力量对比悬殊,可他为什么还要和兔子比赛呢?如果是你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你敢不敢去与之比试呢?为什么? 生:(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害怕失败)

师: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在乌龟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生:(敢于竞争,不怕失败和挫折)

师:其实,竞争中既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但一个人遭遇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失败。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为失败而消沉,但也有很多人在失败后奋起自强。比如英国将军威灵顿。读教材P103.在英国有威灵顿,在我国则有越王勾践。他们在竞争中都曾胜利过也曾失败过,但他们却能从胜利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便为下一 次竞争做好充分准备。那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生:也应该积极参与竞争,摆脱消极心态,树 立我能行的观念,敢于竞争。成功固然可喜,但是如果失败确实在我们尽力以后,那我们也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毕竟我们曾全力以赴过,况且参与竞争我们未必会失败。因此我们在人生的战场上要象小乌龟一样,做英勇的战士,敢于面对一切敌人或对手,敢于战胜一切困难。

师:小乌龟面对强大的对手,毫不气馁,敢于竞争并且在竞争中获胜除了他鼓足勇气,充满自信,敢于直面竞争 之外,更重要的 是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他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即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努力。这也正是公平竞争应做到的第二点。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艰难险阻,只靠有信心,还不能胜利,还需要人们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努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难沿着崎岖小道攀登的人,最终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而在学习竞争中,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

生:(坚决反对走捷径,投机取巧的思想和做法。)

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这对于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来看一下教材中关于决定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的材料P103。这些因素在你们身上体现的又有多少呢?哪些因素比较多呢? 生:讨论,交流。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一个人成功的诸因素中,除一小部分是人很难决定的因素外,更多是个人可以把握的,这其中个人的态度又占了最大比重,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树立信心,脚踏实地,执着追求。小乌龟正是靠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可是与小乌龟相比实力较强的兔子却输了,兔子的心理会是什么感受?又会怎样做呢?

生:(不服气,与乌龟再比一次。)师:请听《龟兔赛跑》第二集。

在第一次比赛中,兔子输了,兔子不服,要求进行第二回比赛,兔子

吸取第一回合的经验和教训,比赛一开始,兔子马上“一兔当先”地跑到目的地赢了比赛。

师:在第一回合比赛中,乌龟赢了,第二回合比赛中,乌龟却输了,乌龟心理又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生:乌龟心理不服,要与兔子再比一次。(预测:可能有其他情况出 现,如学生谈到乌龟认为很正常,注意引导学生)师:请听《龟兔赛跑》第三集。

乌龟和兔子约定进行第三回合比赛,为公平起,乌龟和兔子各自决定一半赛跑路线。引导学生思考:

(1)请学生说说乌龟和兔子会如何制定赛跑路线。

(2)乌龟和兔子是根据什么制定赛跑路线的?(根据自身的优势制定赛跑路线)这说明在与竞争对手竞争时,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对我们来说,要善于找准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

(3)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有《龟兔赛跑》续集?(乌龟和兔子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敢与他人竞争)

师总结:对于我们来说,有了必胜的信念和踏实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还要善于找准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与他人竞争。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竞争中,除了积极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外,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潜能。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 么长处吗?谁能帮他找一找。

生:讨论,交流。

师:人的聪明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其聪明表现不尽相同。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人数学演算能力强,有的人具有很高的交际才能,有的人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有的人具有运动特长。每个人只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努力发挥专长,就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如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当年在考清华时,数学一个得了0分,一个得了15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发展,他们在其他方面成就非凡,最终分别成为了史学泰斗和文学泰斗。因此我们不能因某一方面存在不足而否定自己,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师:让我们来看看乌龟和兔子制定了什么样的赛跑路线了呢? 乌龟说:“赛跑路线中,应当有一条河,让兔子游过不去。” 兔子说:“赛跑路线中,应当有一道坎,让乌龟爬不过去。” 师:按照龟兔制定的赛跑路线,比赛的结果是什么? 生:谁都赢不了比赛!

师:谁都赢不了比赛,也就是乌龟和兔子都是失败者,这样的结果 能让乌龟和兔子满意吗? 生:不能!

师:如果赛跑路线不变,乌龟和兔子该如何做?

生:遇到河的时候,乌龟载着兔子游过去;遇到坎的时候,兔子背 着乌龟跳过去,结果乌龟和兔子同时到达终点。

师:乌龟和兔子都赢了!乌龟和兔子同时到达终点的结果,给我们什么

启示?

生:在竞争中也需要合作!

师:因为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才是竞争合作的真谛。

师:无论是在合作中竞争,还是在竞争中合作,我们都应遵循竞争规则,不弄虚作假,不违规作弊。为什么要遵循竞争规则呢?不遵循行不行?结合周瑜事例及学生实际生活如考试、竞赛等师生谈不正当竞争的危害)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 许多不正 当竞争行为。如假冒名牌,虚假广告等。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利益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保护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鼓励人们之间的公平竞争,制 止不正当竞争,我国专门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及相应的惩罚措施。我们看一下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由此可见,在竞争中 必须遵循竞争规则。只有遵循规则,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公正。损人利已、搞阴谋诡计,必然以害人开始,以害已告终。这是因为不正当竞争虽然可以让一些人一时得志,但是这损害了整个社会环境,使社会处于一种没有规则或规则名存实亡的无序状态,在 这个状态除了最强者以外,他人都可能随时受到侵害,这样 一 种环境显然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而且不正当竞争本身也是个人素质不高的体现,如嫉妒、弄虚作假、违规作弊等。只有遵循规则,社 会才有秩序、竞争才会公平,那么我们所得益处才会最大。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公平竞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公平竞争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板书设计

2.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二

1.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通过图象和文字两种信息形式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这两种形式去求一次函数表达式.因此在素材选取时, 既关注由现实背景确定一次函数的实例,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又关注由图象特征研究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例子, 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的过程, 体会一次函数的建模思想,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2.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两个基本量———k、b, 我们根据情境需得关于k、b的两个方程, 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学生还没学, 因而本节课研究的一次函数, 某个参数 (k或b) 应较易于从所给的条件中获得.

二、学生分析

1.通过前面作一次函数的图象, 学生应该有所领悟:当k、b不同时, 所作的直线不同, 由此分析得出: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求出k、b.

2.学生还未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求k、b时会有一定难度.

3.学生识图还处于启蒙阶段,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

(2) 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表达式, 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2.能力目标

(1) 通过现实情景, 获取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必要信息,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感悟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道理

(2) 通过图象获取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信息, 利用图象来分析函数值与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变化趋势,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2) 在探究合作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感受共同合作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

学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给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与回顾, 提问:正比例函数及其一次函数表达式及其性质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课本P194页 (略)

[师]启发诱导, 让学生通过图象分析所求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如何求?

[生]同伴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的才能, 写出解答过程.

[生]总结求正比例函数表达式的几个条件

[师]引入课题, 如何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例1 (补充) 直线l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

求 (1) k与b的值

(2) 函数的表达式

(3) 当x=6时, y的值是多少?

(4) 当y=6时, x的值是多少?

[师]图象是什么函数?

[生]一次函数.

[师]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需知几个条件?

[生]需要两个条件.

[师]如何从图象中获取?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得知:交点坐标 (0, 3) (-2, 0) 把其中一个点的坐标 (0, 3) 代入表达式y=kx+b中, 求出b, 然后把 (-2, 0) 代入表达式求出k, 最终求出y与x之间的表达式.

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如果已知函数的图象, 怎样求函数的表达式.大家互相讨论之后再表述出来.

[生]第一步应根据函数的图象, 确定这个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或是一次函数;

第二步设函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根据表达式列等式, 若是正比例函数, 则找一个点的坐标即可;若是一次函数, 则需要找两个点的坐标, 把这些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所设的表达式中, 组成关于k, b的一个或两个方程.

第四步解出k, b的值.

第五步把k, b的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师]由此可知, 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

[生]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一个条件,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条件.

例2课本P194页 (略)

[师]请大家先分析一下, 这个例题和我们上面讨论的问题有何区别.

[生]没有画图象.

[师]在没有图象的情况下, 怎样确定是正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呢?""

[生]因为题中已告诉是一次函数.

[师]如何从题中获取两个条件。

[生]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cm, 得知:x=0时, y=14.5, 弹簧挂3千克物体时, 弹簧长16cm, 得知:

x=3时, y=16, 知道上述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得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师]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4.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师]通过上述三个例题, 请同学们总结, 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有:

[生] (1) 设函数表达式.

(2) 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方程.

(3) 解方程.

(4) 把求出的k, b的值代入表达式中即可.

5.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 随堂练习:P195页1、2题

(2) 达标检测:知识技能1、2题

八、感悟与收获

[师]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困惑?

3.你能总结求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吗?

九、布置作业:P197页第4题

十、教学设计的几点说明:

1.根据课标,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探究规律———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

2.通过师生互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的教法,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建立友好的师生情感, 使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3.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三

那年春天,父亲(李大钊)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dāidài)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么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燒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zhezháo)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在文中找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清楚( )严肃()

3.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4.用“ ”在文中画出这段的中心句。

5.这段主要表现了(选对的打√):

A.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

4.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四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三峡》。我制作的《三峡》课件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上,我执教的《三峡》荣获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当代文坛巨匠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借助课件,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过余秋雨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余秋雨先生回答说:“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首先,我让学生在“长江之歌”的音乐中去欣赏“三峡风光”。同时,在课件首页的下方有长江三峡的简单介绍。

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学生可以点击“作家作品”页面自己去学习。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打开“《三峡》”的页面,伴随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我首先给学生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结合本页下方的“朗读时注意句间停顿”和“生字注音”页面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第一步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

让学生打开“词语释义”页面,用鼠标点击加点的字,查看字意。然后,小组合作翻译句子。

第二步 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

首先,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其次,分析景物特点,讨论:

①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

②夏天三峡江水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③文章写了春冬之时三峡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④文章是如何描写秋景的?

然后,通过“实践探究”讨论:

(1)文章主要描写三峡中的哪一个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第三步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

结合“影视资料”,体会“两岸连山、重岩叠嶂”、“清荣峻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第四步 课文小结,情感熏陶。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美不胜收。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赞美,让学生结合“相关诗词”,去再一次领略三峡的美。

5.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五

教材分析:

本单元编排了两篇主题课文,《钓鱼的启示》和《谁说没有规则》,另有一篇自读课文《诺言》。“语文天地”安排了写读书笔记摘抄、自学生字词、体会排比句中并列和层进的关系等练习。还引导学生进行错别字的统计,帮助学生自觉低防止和纠正错别字。随同课文的“金钥匙”辅导学生阅读时把自己放进去,入情入境地阅读;单元最后的“金钥匙”辅导学生如何品味找出来的重点词语。“笔下生花”要求围绕“规则”选择作文。教学目标:

1、通过充分的、多种形式的读书,品味重点词语,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在任何时候能做到严守规则的确不易,懂得遵守规则的意义。

2、把自己放到作品中去阅读,体会任务的心理,入情入境。继续练习标画问题、分类处理问题、点画重点词句,学习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

3、理解“悲哀、诱惑、骄傲、余地、实施、教诲、规则、满不在乎“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体会排比句中”并列、层进“表达效果,抄写句子。

5、认字10个,其中2个多音字;写字12字。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统计错别字率,增强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自觉性。

6、通过为《钓鱼的启示》写规则、背诵名言警句、做传口令的游戏、自读课文《诺言》等活动,进一步体会规则的重要性,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7、“笔下生花”记叙自己对待规则的事情。课时安排:7课时。

钓鱼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2)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3)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体验感悟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3)通过质疑释疑,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四、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课中生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提醒了解钓鱼的过程,查阅鲈鱼的基本资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谁和爸爸妈妈一块钓过鱼?好钓吗?最大钓过多大的,这样的时候多吗?当你钓到大鱼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如果这时有人让你把它放了,你愿意吗?如果不愿意,你会怎么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文中的小詹姆斯就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二)整体感知,读文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以小组单位扫清字词障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自读课文,解疑:小詹姆斯是怎么做的?文中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提示:或者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4、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小结:钓鱼 放鱼

启示)

(三)初读课文,明确启示

1、这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呢,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2、学生接读课文

3、学生评价,并回答所提的问题

4、出示课件: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5、小结:得到这个启示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是怎样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回到那三十四年前的晚上,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去回味那令人激动的时刻。

(三)精读细品,深入感悟

1、学生默读课文3-11自然段,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同学们对詹姆斯的心理前后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能说一说詹姆斯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生说)

2、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请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等会儿用“读到……,我感到……”的句式和同学们交流。

3、学生认真默读思考,并在相应的地方作批注,老师巡视。

4、班上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⑴理解句子:“突然,詹姆斯的鱼竿猛地被拉弯了,他马上意识到那是个大家伙。他吸了一口气使自己镇静下来,开始慢慢地遛那个大家伙。”(出示课件)

①理解“猛地”“镇静”“遛”等。

②体会詹姆斯的紧张与镇定。(通过读句子体验)(出示课件)⑵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詹姆斯的激动之情。

⑶同桌练读6至11段中的对话描写,体会詹姆斯的不情愿、抗议。⑷理解读:“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出示课件)

抓住重点词“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捧起”“沉甸甸”“吃力地”体会他的悲哀。

⑸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鱼,爸爸是怎么想的?你觉得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你在那里,你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⑹詹姆斯后悔吗?从哪里看出来?詹姆斯是怎样的一个人?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出示重点句:

“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理解重点句(难点句):捕捉鲈鱼的时间还没有到,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实践道德,就要放掉到手的鱼,就要放弃个人利益,这样做起来不那么容易了!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针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地从内心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5、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请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想一想,说一说。

提示:

学校里,教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对于这样的与你怎么办? 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

过马路时,红灯亮了,周围没有警察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一等?

(四)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

尊。”

——毕达哥拉斯(希腊哲学家)

2、学生自读。

(五)布置作业:为湖边的木牌写一个钓鱼须知。

(六)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我”心情变化:心情得意——急切——哭出声——乞求——依依不舍

启示:

拒绝诱惑

道德实践

做一个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有道德的人

谁说没有规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抓住关键词,感情朗读诗歌,在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必要性,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仿写练习。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了解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续写诗歌。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让大家到生活中寻找规则,谁能把自己收集到的规则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原来规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生活有规则,学校生活有规则,家庭生活也有规则,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谁说没有规则》。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歌,可以大声朗读、小声地读,也可以默读,遇到生字多读两遍,用喜欢的方式学会它。

2、“开火车”检测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抓住重点字词(如“饼”“喂”“瞪”)理解字义,引导学生说说记字方法。

三、再读诗歌,领悟诗意。

1、四人小组选择喜欢的小节读一读,读后讨论:(1)这节小诗写了什么规则?(2)主人公为什么不遵守规则?

(3)要读好这小节该注意哪个词语?用怎样的语气读?

2、小组发言人汇报本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抓住“回头一笑”、“满不在乎”、“不好意思”、“瞪起眼睛”等关键词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各小节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师生感情朗读诗歌。

4、同桌结合插图说一说,假如像诗中的主人公那样不遵守规则会发生什么后果?

5、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该如何遵守规则?

四、拓展学习,发散思维。

1、四人小组说说:你发现校园里、大街上有哪些不守规则的不良现象?

2、根据观察到的不良现象,依照诗歌写一段。

3、大组活动:交流作品,推荐佳作。

4、作品展示。

五、总结延伸,培养兴趣。

1、学生谈学小诗后的感受。

2、布置活动,课后延伸。

师总结: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如果大家为了贪图方便和一时痛快而不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一片混乱,所以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把遵守规则落实到实际中,我建议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开展“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活动,人人充当监督员,争做守规则的小学生,学期结束评出班中“最守规则的小学生”。

六、布置作业。

在班中开展“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活动,通过评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课内的认知到课外的实际行动,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板书设计: 谁说没有规则

6.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六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1]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

[2]“走开走开!”。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有两种角度的赏析,其中赏析一更为生动形象:赏析一: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 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赏析二: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7.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七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是学生认识汉字的开端, 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关键。 换句话说, 在小学阶段, 语文能够不断促进学生进步, 更好地成长, 具备一定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等。 在新形势下,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并不客观, 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首先, 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 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要位置, 教师仍然是整个教学的中心, 课堂以教师讲解为基点,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其次, 没有灵活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 教师没有全面而客观地分析班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 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一味地根据教学大纲的固定模式, 安排教学内容, 讲解课文内容, 完全按照课文结构开展教学, “学生字、解释词义、读课文”等固定模式, 没有充分显现课文提问环节的重要性, 师生之间的互动极少, 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吸收所学的知识点, 无法顺利应用到实践中。 最后, 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过于注重学生课文知识的讲解, 没有突出课文内容的难重点, 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标尺, 一味传授理论知识, 导致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下, 实践应用能力低下。

二、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桥之思》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几种“意识”分析

在新课标背景下, 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教师的几种“意识”, 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笔者以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桥之思》为例, 客观探讨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几种“意识”。

1.教学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 是需要在上课前有效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和教师的“教学意识”紧密相连, 就是如何有效展开课堂教学, 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但教学意识只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主要是因为每位教师的认知结构、操作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加上教师的思维各不相同, 对教学意识的认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导致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相同。 在教学中教师会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向学生讲解对应的理论知识, 教学效果各不相同。

比如,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每个小节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在提出该问题后, 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每个小节的具体内容,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 问学生是否可以调换文章小节, 学生会说不可以, 并加以解释。 在教学意识作用下, 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通过展示不同教学环节, 准确找出问题所在, 予以解决。 从教学意识角度说,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 理解课文内容,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不要面面俱到, 要多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否则将会出现太浓的教学色彩。

2.学生意识

就语文教学而言, 学生意识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教师过于重视“教”, 没有凸显“学”的重要性, 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小学四年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开展教学。 针对此, 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灵活运用语言开展教学活动, 多关心班级学生, 及时回答、反馈学生的发言。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会逐渐质疑自己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点, 进一步延伸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写“桥”的课文, 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 比如如果让你们以桥为例, 展开写作, 那么你们想要写点什么? 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 也可以结合班级中某位学生的回答, 以“友谊”为基点, 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利用“友谊”这座无形之桥,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此外, 还要合理安排课文内容, 科学创设教学情境,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 有效开展教学。

3.课程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课程意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其体现在不同方面, 比如优化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巧妙地引出教学主题。 教师可以以文中某段落为例, 问学生:如果让你写桥, 那么你会怎样写? 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 比如友谊之桥、立交桥, 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在《桥之思》这篇课文中, 作者笔下的桥是怎样的, 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在课程意识作用下, 学生不仅能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还能模仿作者的思路进行不同的构思。 教师要层层递进, 扮演好引导者、辅助者等角色,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好课文知识。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需要充分意识到教师几种“意识”的重要性, 以具体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意识、课程意识等, 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内容, 并把所学的各种表达方法、运用技巧等灵活应用到实践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此过程中, 还能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更好地进行下阶段的学习。

摘要: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初级阶段, 而语文和其他学科紧密相连, 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首要前提。作者以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桥之思》为例, 分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几种“意识”。

关键词: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桥之思》,教师“意识”

参考文献

[1]徐晓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3, 09:360.

[2]文亚.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几种“意识”——以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桥之思》为例[J].中国教师, 2011, 07:56-58.

8.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八

1. 阅读微型语段,回答(1)—(4)题。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liàn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gài是不行的。(选自课文《端午的鸭蛋》)

(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A.东_______B.子_______

(2)按拼音写汉字。

A.liàn[ ]囊B.大gài[]

(3)请在田字格内写出两个与“囊萤映雪”词义相近的成语。

(4)请谈谈你了解了“囊萤映雪”这一典故后的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忆课文有关知识,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云南的歌会》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B.《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我们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滋味。

C.萧乾的《吆喝》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D.冯骥才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

3. 请在下面语段的“□”内填写恰当的短语,以展示歌会酬和的方式。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选自《云南的歌会》)

4. 某理发店打出了这样一则广告:“美丽从头开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请说说其中的妙处,然后根据这一职业的特点,拟写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仿照句中加横线的部分,补全句子,要求句式相似,意旨相通。

我爱读书,经常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读《西游记》,我仿佛跟随孙悟空去西天取经,领略了他斩妖除魔的高超本领;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诗句,并指出它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面四个句子中,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

A.沙场秋点兵 B.零丁洋里叹零丁

C.箫鼓追随春社近 D.闲来垂钓碧溪上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陕北民歌“信天游”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过去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过去和现在,陕北民歌“信天游”都以它那高昂的气势、悠扬的旋律和催人泪下的真情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陕北民歌“信天游”同样面临着危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艺术的时尚化追求,更使得陕北民歌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材料二: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已被确立;2005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1)阅读了上面的材料后,小明和萧军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小明认为应该保护“信天游”,保护传统文化;萧军则认为时代总是在发展的,总会出现新的艺术形式,不需要保护“信天游”。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选段,回答9—11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9.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选段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选段的场面描写在写作方面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段,回答12—18题。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2. 依次填入文中“□”内的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绕灌扔抵B.绕装丢顶

C.缠装扔顶D.缠灌丢抵

13.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端午节的哪些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与追求?

风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与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既然文题为《端午的鸭蛋》,作者为什么用大段文字来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对施放“黄烟子”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燃放的炮仗。B.用以熏除室内的害虫。

C.用来避邪。D.给小孩练习写字。

16. 这段文字写家乡风俗是从成人还是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在选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在你的家乡,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对过端午节,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外美文《坐歌堂》,回答19—24题。

坐歌堂

张喜洋

在川西北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坐歌堂”。

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众多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早早聚在女方家的院子里,摆上十几桌酒席,在四川叫做吃“十大碗”。顾名思义,“十大碗”就是每桌限定十个菜,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四川的传统菜,像扣肉、东坡肘子、墩子肉等。这些菜都是厨师用竹制蒸笼蒸出来的,空气中弥漫着四川特有的咸菜香。土制的高粱酒香在席间弥漫,混合着菜香味儿,夹杂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渗和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婚庆气氛格外热烈。孩提时代的我,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十大碗”刚一散席,只见三四张八仙桌往堂屋正中并排一放,两边都摆上长条木凳,供大家围坐。这时,出嫁女由村中两个年龄较长的姑娘陪伴着坐在八仙桌的最上方,“坐歌堂”节目就要开场。

“坐歌堂”开场时有个规矩:大家得合唱一首歌,由村中比较有威望的长者主持,随后他宣布:“‘歌堂’开始,‘东方红,太阳升……’预备起!”黑夜中的山村被悬挂的煤油灯照得通明,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因此,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不会唱《东方红》的。

虽然没有任何伴奏,但是这朴素的歌声余音绕梁,在充满浓雾而又潮湿的夜空中穿行,久久回荡在山谷中,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接下来,便开始你一首、我一首竞唱。往往这首歌的最后一个字还没有唱完,那首歌在另一个角落里已开始唱了起来。歌唱者不分男女,不分尊卑长幼,不设任何奖励,反正谁的歌唱得最多,嗓门儿最亮,谁得到的掌声就最多。歌曲类型不限,不管老歌新歌儿歌,只要你不停地唱,争着唱、抢着唱,就可以通宵达旦,乡亲们越是掌声雷动、呐喊声声,主人家就越高兴,也越觉得自己有面子。有时大家因为一首歌谁先唱、谁后唱竟然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过大家并不真正生气。那热烈的场面,绝不亚于港台明星的演唱会。

还记得当年奶奶唱的那首古老的川西北情歌:“陈妹儿生得一枝花呀,花呀,李哥儿看了很爱她呀,爱她呀,爱她就爱她呀,请到我家耍,说来就要来哟,我在家里打草鞋呀,打了三双零一只呀,伊儿呀儿哟,把草鞋打好了呀,我就接你到我家呀……”

长大成人后,我一直在南方的城市间穿梭,十余年没回家乡参加“坐歌堂”了,想必乡亲们“坐歌堂”的热情一定会不减当年吧!

19. 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坐歌堂”开始的时候,大家合唱《东方红》,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章结尾写奶奶唱情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孩提时代的我,为什么“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男女老少合唱《东方红》的时候,作者说“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这样写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本单元结束后,任课教师组织了“到民间去采风”的活动,请把你“采撷”到的“风”写下来,与同学们共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从以下文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作文(1) 题目:我家乡的__________节

写作前请先补全题目。要体现出家乡过这个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陶行知认为“健康先健心”。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请以“健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

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1)A. j€靚B. ju€鄋(2)A.练B.概(3)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写出两个即可) (4)略。2. D3. 见景生情 互嘲互赞4.这则广告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表明经过理发后人就会变得美丽,另一方面暗指重新开始。这一广告语指出了理发的作用,强调了理发的必要性,获得了形式美、意境美的效果。对联:换新颜从头开始,改旧貌以剪收场。5.略。 6.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元稹的《离思》。 7. C 8.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1)示例:①我认为应该保护。因为“信天游”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之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我认为不需要保护。因为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信天游”也有其局限性,如果它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被自然淘汰。(2)略。

二、9. 山路漫歌10. 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动人的场景,使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与山鸟的鸣唱相应和,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11.示例:场面描写要做到点面结合。12.D13.风俗有: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午饭要吃“十二红”。心理与追求:避邪祛灾,祈福吉利、美食健体、喜庆红火。14.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是为下文写咸鸭蛋作铺垫,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恋乡情结。单是故乡一个小小的鸭蛋,就让作者难以忘怀了,何况其他呢!15. B16. 从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使家乡风俗更显淳朴,使文章更生动有趣,更有人情味。17. 流露出对淳朴欢乐的童年生活、对丰富奇妙的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18. 略。19. 排比;增强语势,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写出了婚庆的热闹气氛。20.不但营造出“坐歌堂”的气氛,而且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怀念、感激之情。21. 将文章情节推向高潮,增添了文章的情味。22. 因为“坐歌堂”表现了淳朴的民俗风情。2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参加合唱的人员多,歌声高,热情饱满。24. 示例:贴春联;闹花灯;吃年夜饭。

9.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九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总共五篇文章,主读课文中,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钱学森先生的秘书涂元季写的《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当代作家李辉写的《梁思成的故事》;“比较·探究”中是邱仁宗的《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拓展阅读选了西班牙当代作家恩里克·科佩里亚斯的《我们这双手》,方敏的《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两篇主读课文,是关于科学家的纪实性文章,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科学家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适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思想熏陶和人格培养。

我们知道,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课文只是起了一个例子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本,通过每单元主读课文的教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下面,我就以本单元的主读课文《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梁思成的故事》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熏陶,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是纪实性的文章,记载了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事迹,文字朴实,却真实地表现了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

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先用多媒体投影以下内容,来介绍钱学森的生平:

1934年,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由于他的聪慧和苦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硕士方尖帽。1939年6月,他同时取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以其出众的才华震动了美国物理学界。接着,他留在该院任教,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他们合作创造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共同设计了美国的“下士”导弹,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母亲在招唤着海外游子。钱学森舍弃了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的科研环境,经过长达五年的抗争,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于1955年10月回归祖国。1956年1月,就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学生了解了钱学森的生平之后,接着为学生简介对钱学森的评价。评价是三方面的:一是国家对他的评价,二是对手对他的评价,由此转入第三个方面: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对他的评价,进而导入课文。我是这样来向学生介绍的: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给了他最高的奖赏。当钱学森要求回国时,五角大楼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放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至少也值五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说是敌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那么做为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又是怎么来评价钱学森的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纪实性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初步了解了钱学森的生平和科学成就,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之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学生就可以总结出: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不搬新房。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遍读,要求学生重点品读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互相讨论、互相补充,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这样,学生就能总结出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之后,我又进一步提出疑问:文章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来表现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为什么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这些表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和他在科学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有关吗?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从而让学生明白,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最后,教师作一小结:“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我们国家、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钱学森一样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华裔学者丁肇中的故事。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科学领域,探索科学奥秘,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兴趣;去领略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李辉的《梁思成的故事》,与前篇一样,也是关于科学家事迹的纪实性文章。文章选取了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几件事来写,表达了对梁思成的崇高敬仰和深深惋惜,以及对这位建筑大师的热情讴歌和高度赞美。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都非常熟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庄重、大气、明朗、富丽堂皇,象征着国家的神圣和庄严,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气魄和精神。大家知道它的设计者是谁吗?

梁思成就是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不仅如此,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人之一梁启超的长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始人,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李辉写的《梁思成的故事》。这篇文章,作者是运用散文笔调,来叙写梁思成的生平事迹,来表达对梁思成的景仰之情的。因此,学习本文,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然后让学生重点品读能体现梁思成正直无私品格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关键词和句子,从而更深的来了解这位建筑行业的泰斗。

这样,提出这两个学习目标之后,就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所记叙的梁思成的主要事迹:一是梁思成险攀应县木塔;二是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城。

文章思主要就写了这两件事,思路非常清晰,所以学生简要概括之后,就转入对重点词句的品读上。

这篇文章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虽然都是纪实性的文章,但第一课是用朴实的语言来叙述故事,表现钱学森高尚的精神境界;而这篇文章,却用散文化的抒情笔调,直接表达作者对梁思成的敬仰之情。因此,重点词句的品读可放在作者对梁思成的描绘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上。

如作者描绘当年梁思成险攀木塔的情景:“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接着,是作者直抒胸臆地评价:“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而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学生找到这两处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品读,思考、探究、讨论之后,就能明白梁思成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木塔,正是缘于他把古建筑视为有生命的物体,缘于他对建筑文化的痴迷,这也正是他无私品格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体现。

由此,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下文中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城这一举动所体现出的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了,“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这是作者对这位建筑大师的热情讴歌和高度赞美。

现在,北京正在准备修复当年梁思成奔走呼号未能保护的古城门楼。如果梁思成泉下有知,会做何感想哪?请就此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梁思成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精神和浓厚历史责任感的人。

10.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十

【学习目标】.1.了解学者余秋雨。

2.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3.感悟作者对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导入】.诗歌欣赏《早发白帝城》.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从四川赴被贬之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自然天成。你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今天就请你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去进行一次三峡的文化之旅吧!

【作者】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

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讲解】

文章脉络清晰,由三部分正文组成。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

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用,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寞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则相对地平静,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诗人。

有万千思绪,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不仅是凭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千感慨归结为一句平平的“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梦里,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泪轻垂的神女,盈盈浅笑的昭君,问天索地的屈原,满目的热泪,和那亘古不变的汹涌瑰丽。

小结:全文没有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线索,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

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总结】

《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也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尽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问题】

1.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道元三峡十五年的主要异同点。答: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

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

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2.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答: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11.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十一

一、周学习内容:第八单元《书的世界》

二、周学习重难点:1.生字:认字26个,写字14个。2.积累:学习1个新部首,认识一些书名,并会给书分类。3.作文: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能够看图讲故事。

三、周学科融合:本单元安排了丰富的与读书有关的活动。教材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把这些活动划分成几个版块:寻找有书的地方,查找图书报刊,看图讲故事,认识图书,其他语文活动,把学生带入“书的世界”。

四、周学情分析:本单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开展各种与读书有关的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低中年级,小学阶段乃至终身读书奠定基础。

书的世界

(一)授课时间:周﹍﹍整体设计个性设计材分析

本节课分两部分1寻找有书的地方。2查找图书报刊。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书的“世界”引发学生对书的求知愿望。另外还教学生怎样给书籍分类,从中也渗透认识一些字。(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学法教师导法指导学生图文对照识字学生学法同桌交流识字学习目标一.理解目标:使学生感受书的“世界”引发学生对书籍的向往和求知愿望。二.积累目标:读会“新华书店、图书馆…..等词语”。学会一类字8个,二类字5个。三.生字目标:指导“界,报,具”的写法和易错的地方。学习重点一.初读感知点:

观察图48页,引导学生认识图中是什么地方?说一说这些地方是干什么的?都与什么有关?二.细读感悟点:

.认读书上五个地方名称,渗透认识8个字,并给这些字组词。

2.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人怎样看书?你想象他们在看什么书?

3.观察图49页读下边的书名,认识5个生字。

4.假如你到图书馆去找一本《葫芦娃》的书,怎样找比较快?

5.学习给图书分类。

三.能力训练点:1.指导学生写生字“界、报、化、查、杂、志、具、环”几个字。

2.能够给熟悉的书分类。四.拓展延伸点:

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书,并且回家后把自己的书分类摆放。板书设计

书的世界1.寻找有书的地方2.查找图书报刊课后反思

书的世界

(二)授课时间:周﹍﹍整体设计个性设计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一些名著的书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并且学会按照不同标准给图书分类。(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学法教师导法认读书名,讲解分类学生学法联系实际,学习分类学习目标一.理解目标:知道一些世界名著的书籍,少年儿童,童话等书。二.积累目标:积累一些书名。三.生字目标:学会4个生字,认识6个字,指导书写“历、义、父、与”四个字。学习重点一.初读感知点:1.读三组书名,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二.细读感悟点:1,说一说这些书是什么内容,你了解那本书就向同学们介绍一下。2,你知道第一组的四本书属于什么类,第二组,第三组呢?3,你还读过哪些书,告诉大家好吗?4,你能给这些书分分类吗?三.能力训练点:1.读一读书上的词语,认识绿色通道中的字,并会组词。2.老师说一些书名让学生进行分类。3.分析“义、木、父、与”的字形。4.指导书写这几个字。四.拓展延伸点:1.看图讲故事。2.看一看图书的封面和目录,认识图书。3.回家后给自己家里的图书分类。板书设计

12.八年级下北师大版语文 篇十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探寻作者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2、品味本文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点。自学指导:

1、第4自然段写母亲给我讲“瞎子骗伞”的故事,是否与本文内容关系相去甚远?应怎样理解?

2、第7自然段写到打麻线的细节,又写到我可以不写大小字,四姑为伤风而苦恼,是否过于琐碎?

3、我和母亲对下雨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这些小孩子的坏心思(例如希望霉变的谷子越多越好)津津乐道地写进文章里呢?

4、品读课文9至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节选的童年三个雨中趣事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⑵文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试举一例分析说明。

⑶父亲却悄悄地溜进书房作他的“唐诗”去了。句中的“唐诗”加引号有何作用?

⑷第11段中写景的句子有何作用?试分析。

迁移训练:

往 事 依 依(节选)于漪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我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候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的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的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1、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长大后读书形象不如小时候鲜明?(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读书给作者带来的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4、文中划线句子给了你那些启示?

5、《水浒传》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好汉形象,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姓名),他(她)的故事家喻户晓。

《下雨天,真好》第二课时 自学指导

1、这段文字主要回忆雨天清晨躺在床上听母亲讲故事的幸福情景。母亲闭着眼睛给我讲故事,让我明白了为人做事的道理,也让我了解了母亲的“善良”,这些场景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是永远难忘的。我之所以能有机会躺在母亲的手臂弯里享受幸福,是因为下雨,进而表现出我对下雨天的喜欢,紧扣题目,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不琐碎。因为下雨天最适宜打麻线,此时,我就不用去念书,可以从五叔婆花眼,母亲近视眼,四姑懒惰的理由中,堂而皇之的不去学习,适合儿童好玩、调皮的性格特征。四姑的情书中埋怨雨天伤风的细节,既写出了我对四姑烦恼的辩解,又从侧面写出我对下雨天的喜爱。

3、对下雨,母亲表现得愁绪满腹,因为谷子要发霉长出绿曲,所以她上香念太阳经,盼太阳出来,她心疼那些粮食。而“我”则希望天下雨,一是可以不去念书在这儿挑拣发霉的绿曲,而且可以放心的玩耍,这样写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并不是孩子坏,只是不懂事而已。这样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4、(1)时间先后顺序,“八九月台风季节” “到了杭州念中学了”。(2)母亲宽厚仁慈,心地善良,勤俭持家。如:泪水挂满了脸颊,拉起青布围裙擦一下,又连忙盛一大碗满满的白米饭,请瞎子先生吃,再给他一大包的米。(3)否定,不是真正的唐诗。(4)渲染我思念故乡、思念母亲的心情。迁移训练

1、作者读《水浒传》《千家诗》的感受,以及从中得到的启迪。

2、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

3、生活的乐趣,美的享受,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4、示例:多读书,读好书,对增长知识、提高个人修养有积极作用。

上一篇:如何上课下一篇:应届大学生面试经常遇到的100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