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共20篇)(共20篇)
1.新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一
虽然是一节数学复习课,但她举出的一些例子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充分体现了一个道理:数学源于生活,最后必须回到生活当中,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如果脱离实际来学知识的话,其学习的意义就会大大减弱。所以在数学课上,必须让学生知道在现实中的应用。
教师灵活的教育机智很重要,在巩固练习环节,彭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错误但纠正及时,并迅速的调整自己的情绪。
而且,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采用了串点连线的方式,把三年级的知识与五年级的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构建了一个知识体系。
第二节节课是周浪芹老师讲的语文课,周老师在上课时十分的有激情,而且,感情真挚,通过自己一遍一遍富有感情的朗读来让学生感悟课文,不断升华学生的思想。
最后的英语课和体育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通过各种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构建了一个快乐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上课目标把握明确,整堂课重在文本,然又不局限于文本,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情况,合理调整教学策略。
特别是在这堂体育课上,经过老师的慢慢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学生学得认真,并且,整堂课学生从始至终注意力都保持着高度的集中。
总之,这几位老师的课基本功过硬,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很值得我学习。今后一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2.新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二
一、听新课导入, 评情境创设
片段
师:同学们, 都经常看篮球赛吗?
生齐答:是。
师:那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有关球赛的一个故事, 请大家注意听!某次球赛中有一方因队员受伤要换人, 教练要从以下三位队员中选其一:甲罚球20次进18次, 乙罚球10次进7次, 丙罚球25次进21次。请同学们帮这个教练想一想, 该选谁呢?
点评1从真实情境引出问题, 让学生身临其境, 这个方式好!
点评2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再回到生活中去探索与发现, 使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打造生活课堂, 是今日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特征, 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听课评课的着力点之一。奥苏伯尔认为,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二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 三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换而言之, 就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取决于知识间的实质性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和学习动机等三个方面。因此在新课程听课评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有效学习的条件来探讨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特征:一是实质性, 即情境的选取必须与本课所讲解的知识有实质性内在联系, 倘若无实质性内在联系, 再好的情境创设也会离题万里, 得不偿失;二是生活性, 即情境创设的真实性或生动性, 生动的例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缺乏真实性的情境则脱离学生的生活现实和他们的知识背景, 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三是趣味性, 即情境创设对学生会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引领他们去探索发现。《数学课程标准》为此做了精心设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果新课程导课的情境同时考虑到以上三个特征, 就会把学生带入生活课堂, 能真正体现陈省身先生所说的“数学好玩”的境界。
二、听师生交流, 评学习形式
片段1
教师在小黑板上书写18/20、7/10、21/25。然后问:大家看这三个数如何比较大小呢?
少数几个同学答:通分。教师立即个别提问。
生甲:支吾, 答不出。
生乙:通分, 将分母化成同一个数……
片段2
教师将准备好的食品瓶、牛奶袋以及衣服的标贴一一展现给同学, 并让同学解释标贴上的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学生解释完毕后, 教师马上问:大家将以上的例子综合起来, 看谁能解释一下“百分数”的含义?
生甲:是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比。
生乙:谁和谁的比。
师立即提示:将“量”改为“数”……
点评1将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后, 不应该忽视学生探索问题与总结发现的过程及其训练。
点评2解释“百分数”的含义之前, 没有让学生充分讨论和相互交流。
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是当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也是教师听课评课的焦点和难点。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中,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在教学操作层面上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重在师与生特别是生与生之间的交流;而探究学习则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也称研究性学习。因此, 新课程听课评课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审查以下三个问题:一查学习任务的性质, 即学习问题是否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关注, 并促使他们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去行动;二查合作学习的形式, 一般采用小组圆桌围坐方式, 一般人数为3~5人, 组成4~6组为宜, 且各组有一固定或轮值的组长;三看探究活动的过程, 即学生个体或小组积极探究、发现、交流的行动表现与过程。同时, 教师因人宜时地指导与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诚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有这些因素共同发生作用, 新课程下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才不至流于形式, 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听学生答题, 评教师设疑
片段1
师:这里有一个带数字的成语“一分为二”, 看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它?
被提问的学生基本上都按成语的汉语意义解释, 而与“百分数”不能联系起来。教师及时更改提问:请大家用百分数来表示这个成语!
学生几乎都能按要求完成。
片段2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甲:知道了什么是“百分数”。
生乙:了解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用处。
……
师追问:那么, 大家还有哪些疑惑呢?
生丙:我想知道, 是不是所有的数都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
点评两次提问, 两次不同的回答, 而后一种提问被证明更适合学生的发展。这种转变, 其实质是教师在设疑方面自我角色的定位, 这标志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转变教师角色, 是《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也是教师在新课程听课评课中颇具争议之处。课程实施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传统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即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成为自我反思者和研究者, 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种角色的顺利转变不仅会极大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而且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就问题设疑而言, 教师应树立“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疑问”的观念, 充当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是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即教师不仅充当知识传授者, 还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二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即教师不仅是“明确界定问题”的权威, 还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三是层次性和适宜性相统一, 即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全班同学的水平差异, 进行分层教学, 充当一个“组织者”, 更应该在教学过程去研究问题对学生的适宜程度, 成为一名“研究者”和“开发者”。如此, 不仅能顺利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提高教师应对新课改要求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四、听成语新解, 评学科联系
片段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成语:百发百中、十拿九稳、百里挑一、半信半疑、九死一生。然后问:请同学们用“百分数”来表示以上成语, 并作意义解说。
生踊跃抢答, 气氛热烈。
点评将成语转化为百分数, 便将语文知识渗透在数学学习中, 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设计巧妙, 效果良好。
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这在新课程听课评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基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之一, 但在数理化等学科中如何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则是中小学教师至今未竟的课题。《百分数的认识》一课的部分片段, 展示了小学数学课中拓展语文知识的设计思路及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受此启示, 在学科渗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精选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 保证所选内容与本学科知识内涵的一致性问题, 即有共同的主题, 这是学科渗透教学的前提;二要考虑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 务必保证他们理解所选知识内容, 这是学科渗透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三要兼顾学科学习的效果, 即学习不仅是对本学科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还应同时对相关学科知识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借以达到教学双赢的效果, 这是学科渗透教学的目的。
五、听教师争议, 评校本教研
片段
师甲:讲解百分数时, 教师将带“%”的数说成百分数, 没有涉及百分数的真正含义。
师乙:北师大版教材将百分数定义为“分母为100的分数是百分数”, 这与本教材的定义有差异。
师丙:还是本教材的定义更准确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点评教材间的差异, 一旦引起教师的争议, 就会引起大家进一步地深入探究, 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校本科研课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如何让教师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目前的教研活动方式, 重新建构校本教研制度, 保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从而有意识和有效地促使教师从新课程改革的宏观理念到课堂教学的微观转变。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观背景下, 首先要建立健全教师听课评课制度, 使听课评课成为新的教研体制, 即一种校本教研的新途径;其次是拓展校本教研的外延, 从学生、学习到教师、教学, 从教材、教法到课程、课题, 都可以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去探索、创新;再次是寻找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自我成长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 无论是对教材文字表述的争议, 还是对新课程课例的评论, 甚至是对科研课题的论证、审查, 都是较好的操作形式。如上述课例中众多教师对不同版本教材中“百分数”概念表述的争议, 本身就是广大一线教师自发的一种教研形式的创新, 这种探讨与研究不仅会改进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和提高教学水平, 更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校本的教师自我发展途径。
3.听课笔记:新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三
浙江省兰溪市厚仁中学潘建教师回答:
一、多维积累笔记,促进专业成长
资源要有效利用,但最重要的是积累。一般而言,刚开始,听课笔记相对贫乏,但主动听课之后,听课笔记会多起来。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新教师可以多借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听课笔记,针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查“字典”式的搜寻。借阅听课笔记成为一种习惯后,便会发现所获得的资源增多了,很多疑惑也会得到针对性的解决。同时把一些非常好的笔记中的内容积累起来,进行分类分条的记录,并有意识地归类。如教学内容的分类:按课型可分为新课、复习课;示范课、汇报课;探究课、活动课等。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的运用,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教学技能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演示试验操作,教学中对应答的处理。教师的特色,特别是对课堂所展示出来的风采以及其它方面教学情况的点评。
经验在于积累,积累在于平时。在积累教学笔记方面做个有心人,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新教师也会有更多教学方面的感悟,这些比相关专业书籍上介绍的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新教师通过听各学科的课并写笔记积累相关经验能很快融入学生的学情,为更好更快地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动学习笔记,激活教学思维
新教师有时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都去听课。难以现场观摩。这样,承载着优质课精华的听课笔记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学中经常做好自我需要分析,主动学习听课笔记中的精华内容,这样更具有针对性。不足的地方要及时避免。不管是听新课还是听专题复习课,都可以把笔记中呈现出的课堂内容中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学习笔记中关于课堂的优点(可圈点的地方)常会有较多的记录,如关于一堂示范课的“亮点”方面,笔记中记录着进行过程中有特色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引出了一个矛盾(两难的选择)的观点,两种声音(观点、镜头)来碰撞出一个疑问,促使学生思考,进行活动探究。从这个笔记中,我们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变革、知识的生成、情感的升华。学习这些精华部分,可有效激活教学思维。
又如,笔者学习了一堂省级优质课听课笔记,从中感悟到课堂的优点:教态好,能在很快的时间里与学生进行神态上的交流。课堂调控好,能够提出疑问,有思考的环节。点评这些问题不是照本宣科地搬过来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提出的问题是学生能想到的,能解决的,并可“帮助、协同”教师来完成共同面临的任务。一堂这样的课,从听课笔记中可学到很多表现特别好的地方。学习其它课的笔记也一样,取我们所需,把握其中创新的内容。
三、自我反思笔记,提升教学质量
新教师刚开始教书的时候往往感到很多困惑,教材难处理,课堂有时候难以调控,活动如何开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如何实现,如何体现教学语言、表现良好的教态等。
听课笔记是一种实录,但并不是教学各方面的典范。笔记中的优点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更应该注意,可以帮助改进。有时候可以结合自身以及笔记中记录的优缺点来反思教学。笔者曾把自己所完成的一堂课,教研员所做的听课笔记借来反思,上面介绍了一堂课后不同学校教师的点评。第一中学教师认为:“教学活动开展不恰当,没把握好时机。”(反思:平常可能没有注意交流,可能存在着为了活动而活动。)第三中学教师认为:“教学自然,但语速较快,部分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过去了。”(反思:平时教学语言可能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自我语言的控制还不够。)第五中学教师认为:“内容较好,但容量较小,可能把太多的时间用在活动方面,结果没有把握好。”(反思:做课件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方面,进行灵活机动的控制。)
4.新教师入职听课心得 篇四
一、机会难得,学习气氛浓厚。
在将近一周的时间内参加了由中心举办的教师教学竞赛,我也完成了由行政管理人员到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从专家评委到和我一起刚入职的年轻同事们都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再次坐在教室里,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二、异彩纷呈,讲课全面系统。
各位老教师的课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教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生产部的韩军老师用切身的实例引入课堂,给学生讲解变速机构的传动比,反复教学生如何去练习,最后再将理论返回到实践,告诉学生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使我们了解了机电知识在讲解的时候关键还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王爱莲老师的职场心理调适不仅仅给培训的新员工上了一堂完美的心理辅导课,也给我们这些刚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上了一课,使我对新岗位的期待、以及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认识,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调节职场压力。聆听了廖志光老师的《电气安全生产技术》,通过视频教学、实例讲解,明白了生产安全的重要性。
三、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就像评课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好的课堂一定要引其言、激起情、起其疑”。我虽然不是教育教学的专家,但我能感觉到这给我们传导了一种压力,学习的压力,从现在起就要行动起来,像学生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5.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的课堂之所以精彩,离不开他们平时的积累。我在惊讶羡慕的同时,更要学习他们的平时的不断默默付出与点滴积累。
第一,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邓颖芳老师的《早》,精心预设,一堂课都在引导学生体会“早”。听完刘义明主任的《荷花》我才认识到这篇文章原来也可以这样设计的, 那黑板上的绘画更让我佩服!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 夏俊老师在《沙漠中的绿洲》中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性很高!
第三, 注重反复朗读。好文章是用来读的, 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比如:夏俊老师在《沙漠中的绿洲》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描写环境的句子, 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 张主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天游峰高、险、老人扫路那么轻松的句子,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以及语言的描写手法, 并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了人物的性格。袁红萍老师的《放小鸟》更是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中掌握所学,并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第四,注重有效地延伸,领悟其义。在拓展延伸这一部分,张冬香老师上《海伦凯勒》时为大家出示了一些课外诗歌,并让学生自己写写诗,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让学生更加深刻透彻地体会到了海伦凯勒的不自卑不放弃、坚持不懈、乐观向上。我想课堂上只有教师的精心指导才能造就课堂深层次的延伸。
第五,就是老师课堂上个人魅力,有人曾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这些老师的语言魅力深深的折服了了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这些评价,比较温和而又传达了希望传达的信息;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都能办到的。
作为一名稍显稚嫩的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而在这一环节中,这些老师也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相应、合理的评价。
听了19位教师的课之后,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慢慢地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地充实。
6.新教师怎么写听课笔记 篇六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皋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
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一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思考对自己也会有很大帮助。
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视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可以适当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对熟悉的教师,由于对其班级情况有所了解,可着重就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2、评课
教师如何评课?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要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新老师怎么写听课笔记
1.“划步骤”,既记录全课程教学环节。
2.“抓转换”就是记录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是转换和衔接。
3.“加备注,就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以外又有记录的必要东西,用加备注(括号)的方式记载下来。
4.记录学生上课情况。
5.“记时间”。
6.“勤评点”。
7.“录板书”。
听课不能为了记录而记录,听课教师不是“摄像机”,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作一番摄录;也不可能像专业速记那样,一字不漏地记录,而应讲究听课技巧,记录时做到有所选择,要学会“去粗存精”, 让自己真正从听课中受益。
听课笔记也不能是“八股”和“教条”,其记录也未必要面面俱到,洋洋洒洒。其实,听课跟授课一样,听课者要有独特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鉴别能力、领悟能力、评判能力,要能够把听课时的所听、所看变成自己的所感、所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听课笔记呢?
记录精妙之处
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其变为自己的长处的人。我们听课就是抱着学习的目的而去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精妙之处,我们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比如,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段,教者灵活驾驭课堂教学之巧妙处,善于诱导启发思维之经典处,学生积极动脑智慧闪现之精彩处,善于探究触类旁通之关键处,或一个巧妙的引入过度承转,一段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等等,都应重点记录。至于师生那些最寻常、最直接的活动和对话可略记。如果我们在听课时能积极调动自己敏锐的眼光,善于去发现别人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之处,课后慢慢品味,细细揣摩,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记录不足之处
听课时要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准备得多么充分,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一定会有“败笔”,有不足之处,我们应当将其记录下来,课后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静下心来认真思忖: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以后在实践中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做?吸取教训,重新思考作设计,以便以后自己在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以此为鉴,也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前人失败的肩膀上去获取成功。
记录疑问之处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别人的授课,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出来,用以反思、商榷和询问。比如:这个问题有必要问吗?能否这样处理教材?还有比这更好的处理办法吗?如果执教者的这节课让我来讲应如何做?我以前怎么没这样想过呢?尤其是对于自己与执教者有不同的思考、不一样的环节设计时,更该记录。同时最好也写下自己在以前的课堂中是如何处理这个环节以及这样处理的原因。课后再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别人,看不到讲课教师的长处,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无原则地认同讲课教师的设计,看不到执教者思路、方法的不足。
记录感悟之处
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特殊场景或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激活其思维,使其产生联想和想象,但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并记录下来,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因此,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随时记下当时感想、感悟和收获,这不仅利于课后评课、交流,更有利于为进行自主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也为日后写文章积累第一手资料。当然,听课时的感悟并不能立即在听课时成文,这时我们只需要写几个关键词即可,课后可根据关键词进行相关整理。
及时撰写听课反思
7.教师听课“三忌” 篇七
一忌:听课前毫无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此,听课亦然。有教师可能会问,上课需要准备,难道听课也需要准备吗?答案是肯定的。然而现实是,教导处通常提前一天安排听课,次日,教师便带上听课本,急匆匆地走进课堂,坐在教室后面奋笔疾书课堂实录。笔者发现,这种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稀里糊涂地听,没有目的,没有问题,不熟悉教材,不了解内容,所获非常有限。至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课标对该内容的描述等,听课者更是“云深不知处”了。没有了解,也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对于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重难点是否突出,不甚明了,自然也就无法评判教学的优劣好坏,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以为,听课教师在走进他人课堂之前,一定要事先了解其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课文在整本教材,乃至整个学段中的地位、作用;看看教材、教参、名师的教学设计和实录;设想自己来上,“某个环节会怎样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预设解决策略”“自己教学的疑惑”等。这样,自己在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看看教者怎么做、如何解决,这样做高明在何处或不足在哪里,思考改进办法等。还可以把这些思考梳理形成文字,备随时查阅。这样的听课,是带着思想进课堂的,有备而来,自然满载而归。
二忌:听课时心不在焉
在一些听课现场,笔者总发现一些“风景”,坐在教室里的听课教师千姿百态,或不时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或坐立难安,急欲下课;或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大声谈笑;或时出时进,接打手机;或精力不集中,伏桌而睡;更有甚者,听到中途就“撤退”。上述种种不良现象,既让自己没有学到东西,浪费了时间,又会或多或少给上课教师带去负面心理,甚至影响情绪,不利于其开展教学。毫无疑问,这是对上课教师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听课教师没有礼貌,自身修养缺失的表现。诚然,上课教师的教学也许不精彩,味同嚼蜡。其实,换个角度而言,上课教师的教学失败,这不正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细细琢磨的问题吗?这时,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症结何在,该如何解决,如果自己上又该怎么避免等等。
笔者以为,观摩一节课,只要认真听并深入思考,借鉴亮点,不足引以为戒,就会获益良多,有不虚此行之感。在课堂上,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察视点,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对象,有效性如何;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是否凸显主体性;学习内容是否链接学生的生活,教师对素材的加工处理是否到位;评价是否做到了多元化和过程化;课堂氛围等,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试想,当你投入其中,你还会心不在焉吗?
三忌:听课后一走了之
反观日常听课活动,有的教师踩着铃声进课堂,甚至开课许久之后,才姗姗而来,而下课铃声一响,立刻起身走人,似乎听课活动就大功告成,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殊不知,这样的听课大抵流于形式,效果难尽如人意。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种甚至多种思想。”思想只有在交流中碰撞,才能迸发智慧的火花,进而激发更多的灵感、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听课之后,我们不能一走了之,而应主动跟授课教师以及其他听课教师一起交流听课感受,针对印象深刻的某个教学环节,与大家商榷探讨,切磋教法。这样的互相交流,对于教者与听者是“双赢”,互惠互利,对上课教师而言,教后的交流有助于固化自身优点,改进不足;而对观课教师来说,交流会进一步深化观课感受,甚至碰撞出更多思考火花,拓展其思维深度与广度,使之成为一种经验。此外,课后要及时回忆补充,整理分析,梳理自己零碎的思考感受,使之系统化,更具条理性,结合课例,找寻教者教学安排、活动、教学智慧等背后的理论依据、思想观念;剖析其优劣得失成败,优者得者借鉴之,劣者败者避免之,在此基础上写出观课反思,提炼出一些共性,上升到理论,与同伴分享,甚至发表到报刊上与全国同仁交流。
笔者每听一节课,都要选取某个印象深刻的环节,由此切入,结合教学实录写出自己听课感受。近年来,笔者坚持听课、课后反思,至今在省级CN刊物发表教学反思50余篇,尝到了听课的甜头,在收获了思想的同时,也收获专业成长,无形中提升了教学水平。
8.语文教师听课方略 篇八
一、听课过程
1听课必须有计划
听课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对年青教师来说,听课可以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多去听课,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到别人的长处,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更丰富起来。因此,每学期应提前定好听课计划,即听哪位教师的课,什么时候听,听课的目的是什么等。
2听课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听课之前,一是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二是简单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特点;三是简单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3以正确的心态去听课
课堂尤如舞台,演员是教师和学生,听课者是观众;观众是去欣赏的。是去享受的。只要你有了这种心态,演员就会放得开,听者就会乐开怀。听课,是讲课者、学习者和听课者共同成长的大舞台。听课时不能出现以下行为:①听课是学校安排的任务,我不愿意听课或不是我主动去听的,因此,不能有应付的心理;②听课过程中找出许多缺点或不足,让授课教师下不了台;③授课教师不如我,我没有必要听他的课等。特别是听课过程中听课人应以虚心的态度做到认真听课、认真作记录、多思考。不要影响授课教师和学生。
4所课记录
听课教师不是“摄像机”,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做事无巨细的“实况记录”。听课教师应讲究听躁技巧:大的教学程序是不可少的;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段就需要听课教师一丝不苟地用笔“录像”;课堂中出现的一些“败笔”或你自己感觉不太对“胃口”的地方,应详细记录,并及时把自己的当场思考写下来;课堂中出现令你兴奋、激动的环节。也应摘录。作笔记,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教育思考积累素材,因此,要求我们的听课教师应学会“去粗存精”,摘要而录,有了感受、触动,立刻用简洁的语言予以批注,待课后抽空再制成听课卡片,便于以后检索之用。
5及时交流,分享智慧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各自拿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听课后,一定要及时地跟同伴交流,如实分析课堂教育教学情况,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感受课堂教育教学这门“遗憾的艺术”,并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及时改进。
二、听课方法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听课方式。语文的听课方法归纳起来有五种,即听、看、记、思和论。
1听
主要是听教师授课时的起、合、转、承、导等环节是否流畅、自然、贴切;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灵活;外显在学生的言语表达上是否清新、富有创意等。
(1)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教师的以下方面:
①课堂教学应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②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
③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人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
④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
⑤设计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
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⑦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⑧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2)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作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由于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
2看
主要是看教学流程的设计、推进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明晰;教师的角色是否自觉转变;“教”是否自觉主动地向“学”转移;教师是否“心中有学生”;教师是否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高涨;学生的参与面、思维度是否“看得见,摸得着”;教师是否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点,把生成点演绎成课堂“亮点”;教师是否在走教案剧等。
3记
主要是记教学过程中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思考的问题,一是教学时间、班级、科目、授课教师、课文题目,教学方式等要记清楚是要记教学的主要过程;三是要记本节的教学思维、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完成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四是要记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和活动安排情况;五是要记本节的小结。
4思
主要是思教师的教材处理是否得当;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某一环节的教学若由你来执教,是否有更好、更妙的处理方案;执教教师是否以“课程标准”与新大纲为指导展开教学。本节有什么教学特点,教学目的是否正确。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理念是否正确,讲解是否清楚,板书规划是否合理,教学姿态是否自然大方,教学方法是否先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不高,教学过程中是否渗透道德教育与美育,比较突出的优缺点有什么等。
5论
主要是跟授课教师与学生相互讨论,首先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学生听课后的感想;其次论述自己的观点和对本节的看法;最后相互交流。
三、听课评价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而教师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就是组织好这一学习活动。因此,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好课。对教学评价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尊重授课教师的劳动成果;二是对课堂教学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对听课者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如果听课后好与差不评价。本节有什么优点和存在问题不清楚,那么这节课对听者来说是无效的。衡量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其实倒不在于执教者是否一定用了什么异乎寻常的奇方妙法,也不要只是停留在指责这也没讲,那也少说的层面上,我觉得,只要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学生真正抓住了重点,解开了难点,师生教与学都自然、充实,不管用怎样的教法,这样的课都是值得肯定的。当然,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去统摄评课也是应该遵循的原则,这样,评起课来就避免了随心漫谈或求全责备,做到客观、公允、科学。
9.小学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九
先来谈谈我对符燕飞老师所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的浅显体会。上课伊时,符老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童话这一心理特点,以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了课堂之上,让大家很快就参与到课堂中进来,正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符老师这一精彩的导入无疑为后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符老师又紧紧扣住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通过学生自读,教师引导理解读,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一步一步的使学生理解了友谊的重要,做到水到渠成。如符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心情时,她没有过多抽象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小松鼠和小熊高兴心情的句子后,再抓住“高兴”一词,让学生试着用高兴的心情去读,当学生读得不够投入时,她再次提出情感的要求,“再高兴点”“注意表情”等,再次通过个别读,男女生分角色读,让学在读中去体会,在读中去感悟,使学生真正的从情感上体会到的快乐。此外的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符老师抓住这两个同音异义的字进行了很好语文能力的训练,先用幻灯片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引导学生辨析字型的不同,来理解字的意义,“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是在空中飘,而“漂”是三点水旁,是和水有关,所以是在水里漂,这样让学生掌握了辨析形近字的方法后,就不单单只是教学生学会区分运用“飘”和“漂”这两个字的不同,今后区分其他的形近字也会做到触类旁通。
与符老师相比,黄妫萍老师呈现给我们的课堂更是精彩无限。先不说黄老师的课上得如何,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能够做到声像并茂看来,黄老师一定下了不少工夫。也正是因为黄老师的课前做了如此充足的准备,才会有后面这么精彩的课堂展示给我们,让我们得以大饱眼福。这是一节轻松而又很有实效的课,从课堂教学的实施看来黄老师是一位很有经验而且很具有亲和力的老师,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而愉快的课堂。她以导游一般亲切甜美的言语,把学生带入了如画的文本,她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灵活的教学技巧折服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10.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
近期,镇教研室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教学的思路明晰,幽默的语言,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们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讲课老师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更喜欢安老师的教学——严谨、科学。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11.年轻教师怎样听课 篇十一
第一阶段,大杂烩式。 刚进学校的时候,学校给我的教学任务较轻,闲暇时间较多。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三年成才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同时也响应学校号召,我每天不是在备课室收集、整理教案,就是在教室听课。这个时候听课的目的很简单,也很纯粹,就是记下上课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讲什么,我就记什么,典型的不假思索、全盘接受。备课时将听课记录稍加修改就当成了自己的东西,去给学生上课。同学科教师的课都听,虽然每位教师讲的内容一样,但讲法却大相径庭,我在整理备课的时候,常常是将几个教师的讲法综合一下,就这样,听也不加选择,用也不加选择,就像大杂烩,自己准备的东西非常少,讲起课来也非常吃力。
第二阶段,山寨式。 听课时间长了,内容听多了,每个教师的风格就听出来了。谁会怎么讲,课程大致怎么设计安排,我心里非常清楚。这时候,我就把听课对象选为和自己风格相近的教师,这样转化他的方法和内容也就容易得多,也不觉得吃力了。于是只要有他的课,我几乎每个课时都不落下,听完回来仔细研究,分析处理一下,自己的课就算备好了。这时自己课堂的知识内容和结构设计大部分还是别人的,自己创新思考的地方很少,属于典型的“山寨式”。
第三阶段,借鉴加自主创新式。 后来我带高三了,学校返聘了几位退休的优秀教师,不是每科都有,但其中恰好有一位和我是同一学科,于是只要我有课,我就拉着这位权威老教师来听我讲课,下课后又让他给我点评。我现在还清晰记得他第一次听完我的课后说的话:“你的课就是大杂烩,不伦不类。”当时我心中一惊,心想,权威就是权威,一下子就看透了我讲课的路子。我立刻请他分析,他说:“听课要会听,不能拼凑别人的东西。不是别人优秀的东西就都能拿来用,这样你上课也不舒服,学生也不买账,如果这样,还不如不听。你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从自己的性格入手,从你的学生入手去听课、备课。听课的目的是让自己会教学生,教会学生,而不是听了别人的内容,拿来简单改改就了事的。听课的最大作用在于你可以在听的同时和讲课教师同时分析处理课本,这样你心中就明白怎样上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了,相互比较的效率比你一个人备课的效率更高,知识更全面。”这番话,使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听课,怎样做才能发挥听课的作用。得到这番高屋建瓴的指点后,我开始自己研究上课内容,从自己学生的学情入手,下功夫备课。这时再去听课,就不再记录上课教师所讲的内容了,而是总结上课教师的精彩之处,研究他们的教法,看他们是如何处理同样的知识的,然后思索出自己的处理办法,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并体现在自己的备课本上。这时我的听课就变成了“借鉴加自主创新式”。这一转变使我受益匪浅,我的业务水平逐渐得到同事们的肯定。
教师讲课就是为了把复杂的道理拆解成简单的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一点,老教师做到了。学校让年轻教师听课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少走弯路,学习优秀的方法,但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听课是学习别人的长处,但并不是否定自己,也不是让我们偷懒;听课要在反思别人的课堂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而提高自己。
作者单位 山西省襄汾县襄汾高级中学
12.对体育新课程的听课评课的探索 篇十二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 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 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因此, 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经过以及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 就是评价一节课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
二、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听课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体育教师听课应做到:
1、听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有备无患
听课者首先要正确定位:将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 而不是旁观者。在掌握教学常规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课程标准, 尽量了解本学科的教科研状态, 熟悉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 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听课班级学生的情况, 了解教材编排体系, 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 熟知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应在头脑中设计出所教内容的课堂教学初步方案, 粗线条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 以便对比优劣, 促已深思、善辨、慎取。
2、听课中翔识记录, 积极推敲
听、看结合, 详细记录。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是评课的依据。根据现代教学理论,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因此, 听课时不仅要关注教师“教”的活动,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学”的情况。
(1) 对于教师的“教”, 听课者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制定是否明确、具体, 具有一定的可观测性,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
(2)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处理是否恰当。如新旧教材内容、知识衔接的如何、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3) 教师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首先, 教学方法是否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出发:其次, 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促进学生动体、动脑, 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活泼。
(4) 练习密度、生理负荷是否适宜:教师是否恰当设计了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认真的预设好每一项内容的练习时间和重复次数。
(5) 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能否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是否的足够的身体实践活动。教师能否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体能的关系等。
(6) 授课教师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评价。
(7) 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如何。教师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讲解的基本功;第二, 示范的基本功;第三, 教态。
(2) 对于学生“学”的情况, 听课者应该关注:
(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否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2)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 学生能否全身心的投入。
(3)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思考, 为达到目的反复练习。
(4) 学生是否乐意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5) 学生能否认真接受教师的指导等。
三、以怎样的方式来评课
评课, 即课堂教学评价、是在听课活动结束后, 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 和对其课堂教学和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 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评课的要求;
1、树立健康的评课心理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为充分发挥评课的作用, 真正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评课都应注意克服不正确的心理倾向。一要克服“老好人”思想;二要克服从众心理;三要克服附和权威心理。
2、读音课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 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 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的效的学习。因此, 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以及经过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3、评课要把重点放在“评学”上, 坚持“评教”与“评学”上, 相结合
课堂教学和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 把评价的重点转到“评学”上, 以此促进教师转变的观念, 改进教师的教师教学方法。
4、评课要提倡创新, 培养个性
正确地评价一堂课, 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 又要提倡创新, 鼓励个性化教学。
5、评课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课堂教育改革的实际, 评价的标准是期待实现的目标, 但又必须是目前条件下能够达到的, 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谭必须从实际出发, 从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情况出发, 不能想当然。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 又要揭露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6、让学生参与评课
让学生参与评课, 发表自己这一堂课的想法和要求, 这对授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都会很有启发和帮助。当然, 受年龄、阅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 学生的意见有时不够成熟、全面。教师可权做参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
总之, 听课、评课在体育课, 特别是新体育课的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课的评价能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奠定了基础。以上是本人对新体育课的听课评课的认识, 不足之处请同仁指点。
参考文献
13.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三
3月30日,我们初中部语文组一行八人,观摩了在石岛实验中学组织的“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观摩的七节语文课采用同一课题《最后一课》,但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观摩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当然收获也很多。
每一堂课都是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于我都如醍醐灌顶。我谨将自己的所得所获所悟从以下几个主要层面作汇报:
第一、浮华退去,尽显本色。
这次听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执教的观摩课都很朴实,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淡化了课件等的辅助作用。华丽惹眼的课件被几张简单的幻灯片代替;五花八门的活动被扎实的读书练习所代替,真正彰显了课堂本色。
第二、高效成为衡量标准。
教师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高效”,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尤其学生的学习效率。每节课都非常注重对预习的落实。上课直接解决字词,没有拖沓;导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深入品读文本时有同学就能够谈得深刻、全面甚至语出惊人。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切切实实把课前预习落实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抓住导学目标的好习惯,上起课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石岛实验老师执教《最后一课》时,询问学生读第25、29段的感觉,体味“语言哽咽”“欲言又止”,让同学示范,其他同学提意见,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更好的领会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很多老师会在课件上给学生出示“学习方法”,名字多样“教你一招”“阅读小锦囊”等,让学生收获一种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个别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十四中的刘彩虹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第五、注重解题即对题目的阐释分析推敲
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提到“为什么课题是《最后一课》”这个问题。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从这些老师的课上,我发现他们对题目的高度重视,在开掘题目的含义上,在建立题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上下足了功夫,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4.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四
这个老师代的也是五年级的课程,正好我也是,去了后,发现原来就听过这位老师的课,那节课讲的真好,今天有幸再次聆听。真的很高兴。
这个老师先是通过游戏引入,游戏是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让学生顺着往下说,最后让学生用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字母来表示说一说,然后引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接下让学生自学课本,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虽然自己还没有教学这节课了,听完后让自己的教学也有了一定的感触,先说一说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听了这位老师的课,让那个我恍然大悟,我们不能小看孩子的能力,有些时候孩子想的可比你全面,这位老师对课本的把握和利用和到位,一节课基本上都是由自己探究和自学课本来完成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去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孩子们不知学会了知识,而且是学会了能力,真正得到锻炼。
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想法:虽然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可是学生就是不能明白你的思路,看似简单的一节课,最后上下来后发现学生不明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使得一节课的效果没有达到。这时想起今天组内评课的时候,一个老师说:“在上次听这位老师的课,那节课讲的真好,现在再一次听,发现老师的进步不是很大,而在这几天我们组内进行的听课中发现老师们的进步很大”,是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只有我们认真备课,打磨课堂,多听课,多学习,有朝一日我们每一个人的课都会向课靠近的。加油!
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的许多知识和规则与小学生原来的认识和习惯是不同的,而这些知识和规则又是学习简易方程以及将来学习代数的主要基础。而在教学这一课时总是把我不好,这一次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茅塞顿开。王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迁移诱导到新知学习,让学生完成了认知上的一次飞跃。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我对王老师这节课的认识: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王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比如:母子年龄、儿歌等,这些的设计使原来抽象的字母变得具体与富有情趣,并且王老师还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这就切合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
二、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
这节课王老师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比如本节课中,教师提出:选用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自己的年龄,并用这个字母来表示你爸爸、妈妈等身边熟悉的人的年龄。学生先合作讨论,然后自主完成,最后再拿出来大家交流。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王老师在这一环节处理的很恰当,值得我学习。
三、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另外本节课王老师精心创设了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一个环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课堂进行到此学生已有些疲劳,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再一次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15.新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五
As a learning tool observation is often practiced in teachertraining.Being observers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classroom, trainees learn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classroom processes.Teacher observation is self-exploration——-seeing one’s own teaching differently.John F.Fanselow (1990) thinks that the observed teacher serves as a mirror and the observers can see themselves in the observed teacher and through his teaching.When they observe others, they can gain self-knowledge and self-insight of their own classroom behaviors, and generate their own alternatives based on what they see others do.Teacher observation i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observation, consult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whole experience.As a result teachers can learn more about their own teaching and make improvemen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observing, reflecting and drawing conclusions.
Richard Slimbach (1997:18) points out that“observing others as they teach provides invaluable opportunities for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ir own classroom practices.Reflecting upon what we see other teachers do in classroom settings sometimes helps us to become more aware of our classroom behaviors.”As John Fanselow (1990) puts it, “seeing you allows me to see myself differently and to explore variables we both use.”
2 Theory
Wajnryb (1992) in her book, 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 offers practical material, underlying which there i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a number of guiding principles such as a model of teacher development, the nature of help, the importance of the classroom, the“trainability”of observation skill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ask-based experience.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a model of teacher development.This mode has some key features.The teacher is actively reflecting and discovering more about himself in teaching.Observation is“learning as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 meaning” (Wajnryb, 1992:9) .The teacher not only obtains new information or knowledge about teaching but thinks about the new ideas and reevaluates the old ones.Wajnryb (1992:10) argues that new information is absorbed“in a way that is creative, dynamic and personal and that will mean something different to each person receiving the information”.As all adult learning is voluntary, “teachers are the primary initiator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Wajnryb, 1992:10) .Besides, the goal teacher observation must aim towards“teacher autonomy”.
Wajnryb (1992) se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served teacher and observer as“collaborative and consultative”.The classroom is the main source of information from which observers will develop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and teaching.The skills of observation can be learnt through a set of focused classroom tasks.She also believes that people learn most when they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 observation requires the observer to collect data or information from the actual lesson.Because there is a lot to observe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classroom, such as teaching behavior and learning behavior,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concentration spans, etc., the observer uses an observation task as a guide.An observation task is a focused activity to work on while observing a lesson in progress.It limits the scope of what one is observing and allows one to focus on one or two particular aspects.It also provides a convenient means of collecting data.The observer can improve hi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e reflective teaching through this course of teacher observations.
3 Method
3.1 Data collection
Wajnryb (1992) believes that the procedure of observation consists of three phases:before the lesson, during the lesson and after the lesson.Before the lesson some preliminary activity is done.The observer chooses a particular task each time, and read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guidance in Wajnryb’s book 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Then it’s time to make the arrangement of observations.The observer will decide on observed teachers and ask them for permission to enter the classrooms to conduct th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lesson the observation task will require the observers to collect data.Fanselow (1990) suggests the first step in observation is to try to capture as many of the specific lessons as possible by taping with recorders or videos, by taking notes, and by drawing sketches or even taking photographs as lessons are observ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topics of the task, the emphasis of noting and recording is put on different behaviors happening in the classroom.The observer should write down as many occurrences in the classrooms as possible in relation to the topics.There are such topics as a classroom ethnography, attending strategies of the learner, the language of question, giving instructions of teach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managing pair and group work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so on.
3.2 Data analysis
After the lesson is the time for discuss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Wajnryb, 1992:17) .Discussing what takes place in the class with the other group members can help the observer to get a clear note of the lesson.After the observations, he/she may consult the observed teachers, sharing the collected data with them and raising questions.The topics of observation can be discussed and different opinions can be exchanged about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 during the interaction.The consultation will give the observe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lessons.
Following the consultation is the writing of task reports.First, notes and records should be put in order, the data must be interpreted and then comes the narrative writing.In the process of observation the observer reflects on the observed teachers’teaching, using the observations as mirrors of his/her own teaching.Many strong points and weaknesses will be found, and teaching levels will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4 Conclusion
Observation has many useful applica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Fanselow (1990) suggests that the aim of observation should be self-exploration—seeing one’s own teaching differently.Observers can gain insight into their own teaching by observing others, and they construct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engage in the kind of learning.Observation consists of topic choosing, data collecting, construction, and task report (interpretation of data and reflection on data) .
Through the teacher observation experience they have gained many useful things in some ways.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 by Wajnyrb (1992) gives some knowledge of teaching skills as well as the guide of observation.The observation in the classroom helped see their own teaching from a fresh angle in the mirror of the observed teachers and explore reality.The reflection after the observations is of much help in assessing their own teaching.I think they will be improved in this experience.Fanselow (1990) concludes when observers collect and interpret data from observations and reconstruct their teaching, they are, of course, reinventing the wheel.
参考文献
[1]Fanselow J F.“Let’s see”:contrasting conversations about teaching[A].In Richards&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Gower R, Walters S.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M].Heine mann, 1988.
[3]Richards J C.The teacher as self-observer:self-monitoring in teacher development[A].In Richards J C.The Language Teach ing Matrix[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tiy Press, 1994.
[4]Richards J C, Ho B, Giblin K.Learning how to teach in the RSA Cert[A].In Freeman D, Richards J C.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Slimbach R.Observation Practicum Course Packet[M].Azusa, CA: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1997.
16.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篇十六
一、教师听课听什么?
听课一方面要听教师的教学过程,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看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实际的教学效果。包括以下几个具体内容:
(一)听教师的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包括: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亲切,运用教具是否熟练,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流畅,讲解是否清楚明白,问题设计是否得当,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课堂应变是否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是否到位……这些内容无一不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这些内容无论是好的表现,还是需要提高的地方,都是有心的听课教师研究教学基本功的好素材。尤其是听一些基本功突出的教师讲课,对听课教师帮助极大。
(二)听教学理念及教材处理能力
通过听课,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知道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重难点是否到位,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处理是否到位,了解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此外,教师的创新能力,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这些内容在评课阶段再进行相互交流,就能够很好地了解教课教师的备课思路,实质上就是在参与评课的教师之间以该课为范例进行了如何进行备课的研讨。
(三)听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是否设计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是流于形式还是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能力。而学生活动是否流畅,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指导,意外情况的处理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
(四)看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北大附中的康健校长提出听课一定要看学生的脸,就是这个道理。一堂课,学生是死记硬背还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学生的练习、板演过程,思考、讨论过程,都体现了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做对某道习题,但一种情况是学生不假思索,提笔就答,一种情况是学生需要思考,甚至查阅本节课的笔记才能答题。
二、教师听课应该怎么听?
(一)听课的准备工作
听课应该了解讲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大纲要求、教材内容等心中有数,甚至可以在心中构思出教学设计。这样,听课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都能及时反应,有助于听课记录、发现问题和及时提出教学建议。
(二)记实录
听课应该做听课记录。虽然不可能要求听课教师把整个教学内容完成记录下来,但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完整地记录下来。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应该记录得比较详细。这样,能够对整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课堂实录的内容一般包括:①时间、学科、班级、教师、课题。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内容、方法等)。③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④学生活动情况。⑤教学效果。
(三)做点评
听课要特别注意动脑筋思考,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情况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初步的分析和判断。对教师的优点、发展点(可能讲得并不好,但是体现教师的某些潜在的优点,或者经过调整完全可能成为本节课亮点的内容)、不足、改进建议以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都应该及时地记录在听课记录的相应位置,以便评课时交流。教学点评的内容一般包括:①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②教学重点、难点、关键。③课堂结构设计。④教学方法选择。⑤教学手段的运用。⑥教学基本功。⑦教学思想。⑧教师本节课教学发展点。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点评兼顾,特别是做好课堂点评往往比实录更重要。
三、怎么评课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评课的技巧
讲课教师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课做出评价,但肯定不愿意成为“批判会”的主角。因此评课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把握激励性原则,着眼于看到教师的成绩,着眼于其在教学上的改进和创新,真诚地、发自内心的赏识其课堂教学的精美之处。首先应该对课的长处充分肯定,明确指出优点,不能含含糊糊。简单的说好,并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
(二)评价要一针见血,指出、指准教师的问题
评课讲究技巧,不代表不指出讲课教师的问题。讲课教师不怕听课教师提意见,关键是指出的问题要到位,一下指出讲课教师的关键问题,讲课教师就会心服口服,听课教师后面给出的建议才容易被教师接纳,通过评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三)应该给出有效建议
17.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七
张婷老师执教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一课,这堂课以其精巧的教学设计、简约的教学风格和高效的课堂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是实实在在的数学课,她从学生的年龄、认知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课前谈话;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确定单位“1”;基本练习讲方法;根据线段图列关系式;闯三关等,枯燥的数学经过老师精妙的策划设计、施教,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学习的理想王国。课堂教学中张老师没有多余的情境设置,教学环节紧凑,练习重难点清晰;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楚、精炼;学生的学习通过自主编题、练习、讲解等形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和思维的开放性,课堂风格呈现出简洁而不简单,实用而高效的特点。
教学中教师把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教学,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式,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发现这类型的解决问题的特点和解答的规律。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另一大亮点是:老师把思考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比如在分数乘除法练习教学中:张老师一句“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编分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吗?”,接下来就是学生独立编题、自己解答、讲解、总结。老师只是在一边观察、倾听和少量的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去充分的思考问题和展示。也正是有了老师放心的放,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束缚,可以自由的驰骋。
在《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这节课上,朱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目标明确,整堂课能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解决问题教学应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梳理。朱老师出示例题后,适当点拨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完成,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然后组织反馈,重点说说解题思路,每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比较两种解法的不同,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解决问题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表述解题思路,是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解决问题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朱老师的这节课就非常重视学生“说”的训练。朱老师不仅关心学生是否会解答问题,更关注解决问题是采用了什么方法,以及方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引导学生把思考过程有条理的说出来,为了深化学生的思维,解题后要求说出算式的依据,在说中及时得到反馈,进行矫正、补充,这种“说”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协调发展。
同时充分利用好线段图。借助直观的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不仅体验数形结合的优越性,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画线段图,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解答。学生对第二种解法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再经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中体会出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拓宽了思维。
18.初中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八
上午第一堂课,由宜宾市翠屏区南广中学的李静宜老师上说明文的专题复习课,她从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说明文的考点给大家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第二节由宜宾市二中的龙进学主任给大家上文言文专题复习课,她主要从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历届中考文言文历史回眸、考点分布、复习策略和课堂练习几个部分给大家作了很好的讲解和展示。第三节课由宜宾市八中的代老师给大家上作文复习公开课,主题是细节描写让作文升格。她首先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关于游戏的作文片段描写,接着回顾了细节描写的有关知识,第三对作文中细节描写进行了方法的指导,引用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形象描写、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动作的描写、〈芦花荡〉中老头子的心理描写、〈孤独之旅〉中环境描写和〈变色龙〉中语言的描写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给予了具体的指导,第四对学生前面所写的作文片段进行了修改。第五进行了写法指导,最后进行了实战演练。下午的第一个专题是翠屏区教师进修校的张兵老师讲《现代文复习的思考》他首先分析了20xx年的中考试卷结构。其次对20xx年的中考题型作了预测。第三,分析了近几年的中考阅读题。第四对今年中考的现代文阅读作了预测。第五讲了现代文阅读复习的策略。下午的第二个专题是市教科所吴式仪老师的讲座。她主要对20xx年的中考语文试卷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尤其是中考命题的一些思想和倾向,以及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对我启发很大: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爱语文,要从语文的学习和教学中找到快乐。其次,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业务水平,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语文的强烈兴趣。第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强化记忆,增强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第四、现在正是中考前的紧张复习阶段,教师的复习必须要有一个整体安排,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第五、要增强复习的针对性,要把重点放在文言文、现代文和作文三个方面。
根据他们所讲,我预测:
1、今年中考,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极有可能成为考点。
2、仿写仍然是重要得分点。
3、古诗词鉴赏中极有可能要求学生根据一两句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写一个片段。
19.新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九
一、缺失的范读和品读,让美文缺少了美读,文本的魅力得不到彰显
遍布课堂的齐读,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用得太多,其弱点也一览无余: 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得不到体现,很容易误入唱读的泥潭; 也使扮演“南郭先生”的学生有了可乘之机。我觉得凭该老师的功底,其范读的魅力应该可以征服学生,流露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创设的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何况该文是本单元的精讲课文,不可不让老师的读成为“精讲”的“第一讲”。
还有,在学习“离别前赠墨梅图”部分的时候,老师采用的读法是“速读”,分析的写法是“语言”描写。这时,我在默默地呼唤: 如果能够让学生体味人物的心情,进行分角色品读,对语言描写的理解、对慈祥的外公那种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怀,是否可以悟得更深呢?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正所谓“言为心声”,多少伤心事,都付笑谈中。听君一席话吧,品君肺腑言吧,梅花魂———就是海内外华人的“中国 心”啊! 如果在此 处,老师再播放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我想: 就以此文的学习作为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六周年大庆的献礼,祖国妈妈一定会欣慰的!
二、关键词的不确定,让关键褪变为 “不关键”,词语的锤炼丧失了绝佳的机缘
在开始学习课文第一段的时候,教者要学生在齐读之后,找出文段中的关键词。当学生回 答“故乡”的 时候,老师没有确认,而是启发学生继续寻找与“内容”有关的词语,当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答出“外祖父”和“梅花” 的时候,老师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时候,坐在同学旁边听课的我产生了疑惑: 难道“故乡”不是关键词吗? 身在异国他乡的外祖父, “故乡”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啊! 梅花之所以成为外祖父的最爱,不正是因为它是故乡的象征吗? 还有第一段中的“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更是文段中精妙的语句,“冷艳”冷的是思乡之苦,“幽芳”更是幽幽的思乡之情啊! 如果这些词语能够荣膺“关键词”的雅称,美文的内涵,不是可以有所挖掘了吗?
还有最后一段的分析: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女生齐读完该段之后,老师要求同学继续从“内容”上找出“关键词”,当学生说出“珍藏”后,老师板书在“外祖父”和“梅花”之间的箭头下。老师随即追问: “‘珍藏’这个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深情呢?”学生答出了“喜爱”“魂”等词语,老师板书了心中预设的正确答案“喜爱”,对于其他 词语,则不置可否。
这时候,我心潮澎湃: 为什么只能是“喜爱”呢? “魂”正是全文的文眼啊! 那颗眷恋祖国的心,不就是冷艳幽芳的“梅花魂”吗? 梅花魂、语文魂,怎么就这样轻易地失魂了呢?
三、古诗文名句的忽略,是与传统文化的背离
请看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忆起外祖父常常吟得泪流满面 的唐诗宋 词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正是外祖父浓浓思乡之情的写照啊! 可惜老师就是把该段所述之事“教读古诗词”几个字之后,就放弃了对该段的精髓内容———古诗词名句的学习。
在教者进入下一段内容的概括时,我沉默了: 唐诗宋词,它们本是我国文学殿堂里最璀璨的两朵奇葩,如今有谁堪摘? 至少也该稍稍流连,哪怕走马观花也罢。
对比自己平时的教学,也存在诸多类似的问题。如何让语文的学习回归语文的本位,真是我们大家亟待解决的课题。谨借用鲁迅先生的两个颇有深度的词语,与教者及语文同行们共勉:
让我们不再“彷徨”: 语文之魂,就是赤子之心!
20.破解教师主动听课的密码 篇二十
要想让听课真正起作用,最关键的是,要扭转教师自我成长的观念,让教师从内心深处有自我发展的欲望。有了自我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就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途径来提升自我,就会主动去听课,甚至没有教研活动也会主动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或者去蹭附近名师的课。有了内心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就会深深懂得“名角一台戏、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的道理;就会明白“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的说法;就会在行动中不断通过听课打磨自己的课堂,通过研究别人的课追求专业成长,进而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华丽转身。
二、明确目的是前提
听课最忌讳的是被迫的、毫无目的的听,这样的听课,教师在心理接受上、在学习效果上都会大打折扣。我们可以看到:当其他教师为某一位教师加工课的时候,会竭尽全力地参与。学校领导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完善听课制度,让教师在听课中有所作为,让教师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要学习授课教师的优点、克服授课教师出现的不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听课前,设置观察量表,让听课教师观察一两个维度,针对性可强一些,随着听课的深入变换不同的角度,逐步推进全方位听课;或者让听课教师做草根评委,听完课后给授课教师做一个评价、划出一定的分值。目的明确了,听课教师的参与度就会得到提高,自然会提前进入教室找到有利于观察的位置,认真记录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的亮点和不足,这样就会促使听课教师不断思考,久而久之,自己的课堂操控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三、领导带头是保障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领导带头深入课堂,主动把脉课堂,学校的教研就会蔚然成风,人人不甘落后,听评课就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授课教师会认真准备,听课教师会仔细观摩、认真记录,还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表现自我,从而让课堂中教、学、研的氛围浓厚。否则,学校的教研制度再完善、再具体,或用强制的方式,或与绩效工资、与教师的千分量化挂钩,带给教师的只能是怨气,听课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到了课堂中要么三五成群闲聊、要么出出进进、要么玩弄手机,既影响授课教师的上课,还给学生带来不好影响,教师的良好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会大打折扣。
四、促进成长是根本
听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所听的课要接地气,要跟听课教师的课堂密切联系,接近自己的专业,最好是自己同学科的,不能单从数量上作硬性的规定,逼迫教师只要有人讲课就去听,那样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习了。要倡导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听课,以学习者的姿态听课。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大教师听评课的交流;教师外出听名家的课后,要回来上汇报课或说课,将学习成果介绍给别人;从物质上、荣誉上鼓励教师参与公开课、观摩课、交流课、同课异构、优质课等多种方式磨砺自我,让其在赛课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从而辐射更多的教师通过听评课提升课堂水平,进而带动专业发展。
五、课后评课是延伸
完整的听课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课前教师要了解授课内容、知晓重难点,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课中要从欣赏者的角度听课,感受授课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直观教具美等外在的美,还要去领略授课教师如何通过精巧的思维、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来充分展示科学的理性美;更要用心去体会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发现、合作与共享,生成与预设的完美结合。更要注重课后对所授之课的评价,延伸课堂听课,在评课过程中总结得与失,在听课者相互交流、智慧碰撞中,激发听课教师的思考,让一堂好课的标准彰显于众,让听课教师明白所授之课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采用的教学活动应该寓教于乐、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的起承转合要自然,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生成与预设要相得益彰、不露痕迹,课堂要具有生态美,更要富含生命,当然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发展。
【新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新教师下乡听课指导体会07-13
英语新教师听课反思09-06
城西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11-06
语文听课培训心得体会11-26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化学11-08
教师外出听课心得题目06-15
数学教师外出听课心得体会08-24
初中英语教师听课心得体会01-19
小学语文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08-16
语文优质课堂展示听课心得体会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