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10-08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共12篇)

1.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一

重庆大学城高校校园治安现状及对策研究

康 钢、洪 进、尹文专(401331 重庆科技学院保卫处)

[摘要]通过对大学城高校治安现状调研,分析形成目前治安现状的因素,针对因素提出科学、合理对策。[关键词] 高校 治安 对策 正文:

2009年6月,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大学城校园治安现状的认识,重庆科技学院保卫处成立高校治安现状研究小组,制作了《重庆市高校校园治安现状调查表》。在重庆科技学院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在比较有代表学生出入场所大学城熙街发放调查问卷300份,进行网络问卷调查10份。共收回调查问卷455份,其中有效问卷401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接近80%,整个调研科学有效,基本真实反映出大学城高校目前的治安状况。

一、大学城高校校园治安现状

在回收的401份有效调查问卷中,针对第一个问题:“你认为学校的治安现状如何?”的选择中,选择“很好”有41名,选择“较好”的有110名,选择“一般”的有216名,选择“不好”的有34名;对“你认为维护好学校治安应该有哪些人组成”的问题中,选择“保卫处”的有225名,选择“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有187名,选择“周边派出所”的有110名,选择“学生字律组织”的有176名,选择“每个同学”的有144名;第三个问题“你有发生意外被盗和其他治安事件?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时,选择“有”的学生有257名,其中“是因为自己疏忽,无防范意识”的有159名,“是因为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的有31名,“是自己运气太差”的有67名,选择“没有”的有144名,其中“是因为自己有安全防范知识和技巧”75名,“学校安全教育到位”21名,“是自己运气比较好,所以没有碰上”48名;第四个问题“你有治安方面的防范知识吗?”中,选择“很多”的有41名,选择“有一些”的有220名,选择“很少”的有34名,选择“基本没有”的有40名;第五个问题“你认为现在诈骗方式最多的是哪种?”中,选择“网络”的有180名,选择“手机短信”的有90名,选择“宿舍”的有34名,选择“骗取同情”的有72名;第六个问题“你认为学校周边治安状况如何?”中,选择“很好”的有20名,选择“较好”的有123名,选择“一般”的有229名,选择“不好”的有39名;对于“你对校园治安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问题的回答中,建议学校加强校区管理占70%以上,建议完善校园管理制度的占20%,建议加强队伍建设的占10%。

从调查问卷统计情况看,目前在学生中反映出对校园治安方面的现状有:

1、校园内治安不容乐观。仅有接近1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治安现状很好,学生对学校的治安现状感知是一般占到54%,达到较好以上的占到80%左右,充分说明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感是不足的。

2、学生对校园治安的认识不够。学生认为要维护好学校的治安最重要的部门是“保卫处”,占总数的56%以上,而“学生自律组织”和“每个学生参与”占总数的43%和36%,而认为是应该由“保卫处”、“学校领导和老师”、“周边派出所”、“学生自律组织”、“每个学生”都重视的占25.5%。对于学校治安工作的建议中没有基本没有学生提到学生应该做什么。说明学生对参与到校园治安工作中的认识很缺乏,认为这个问题肯定是学校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事情。

3、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知识匮乏。在选择“有”过发生意外被盗和其他治安事件的选择中可以看出,选择有的学生中认为“自己疏忽,无防范意识”的占到60%以上;选择“没有”的学生中认为有防范知识的占50%左右,而认为“自己运气”方面的原因比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的比例要高。55%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些”治安方面的防范知识,很好和基本没有的占到35%。说明大部分学生有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但是意识不够造成64%左右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过意外事件发生。

4、学生对诈骗手段的认识不够。学生中有45%以上选择了“网络”诈骗是目前诈骗方式最多的,对于“手机短信”和“宿舍”等诈骗方式的比例较小,对于其他的诈骗方式几乎学生举出实例。充分说明学生对诈骗手段的认识面太窄。

5、大学城校园周边治安状况堪忧。学生认为校园周边治安状况“很好”的仅占总数的5%,“较好”占30%,“一般”占56%以上,说明大学城周边的治安环境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学生对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期望值较高。

二、大学城高校校园治安现状分析

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各种国际国内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到2009年形成了多节点、多拐点、多矛盾的复杂形势。对高校的治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目前治安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重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体现在多个方面,有政府的,有学校的,也有学生个人的。在大学城这样一个新建的高校聚集区中,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对于治安的重视实际上是不够的,接近10万年轻气盛的青年聚集在方面10公里左右的区域,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一旦疏忽酿成的事件是难以预测的。

2、安全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上,高校治安事件多出现在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对于治安防范技巧掌握不够,许多学生认为只要进入学校了一切就安全了,夜间睡觉宿舍门不关,随便留宿网友等情况经常出现。从调查中就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还认为是因为自己运气不好才发生案件。

3、校园内部环境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校教职员工的利益分配问题,学校建设过程中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学校其他问题等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大的治安事件。

三、加强校园治安环境建设对策

通过对目前大学城高校校园治安现状分析,结合当前“平安重庆”建设,对高校治安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以增强安全意识为首要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增强各级领导、教职员工、每个学生的安全意识,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抓好抓实,层层落实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防安全。只有安全意识到位,校园治安和校园周边治安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积极出击,争取工作主动权。主动是一种工作态度,尤其是在和平环境下,很多潜在影响校园治安稳定的因素是存在的,作为高校的治安工作,不能等到发生事情后去处理,而是要在未发生事情前进行科学的判断和预测,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被动地思考校园治安工作只会让工作永远都落后与现实情况。主动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显性的工作状态,被动是一种隐性的工作状态,人们愿意看到的是主动的态度而非被动的状态。

3、合理布局,科学设点,形成治安网络。针对校园周边治安工作,高校要密切与主管部门协调配合,积极提出建议,在大学城各高校之间的连接点进行规划,将现有警力进行划片区包干负责,在大学城外围,校园外围,校园之间科学设立治安点,形成大学城外围治安网,高校校园外围治安网,高校之间连接治安网,将所有治安点通过布局连接起来,形成一张高效的治安保护网。

4、加强巡逻,严格检查,构筑高校周边安全网。建设治安网络后,针对大学城特殊的地位位置和环境,在属于城乡结合部的重要位置和点上加强治安巡逻,对出入大学城的人员进行设卡检查,对大学城周边乡镇和各高校的流动人口进行严格排查,从外至内构筑高校的安全网。

5、加强校级信息共享,形成联动机制。目前各高校的校园治安工作都是由各高校保卫处或派出所具体负责,各方只要保一方平安就算完成工作任务。今后要打破只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思想,各种治安信息进行共享,可依托重庆市高等教育协会保卫专业委员会平台,定期举办校级治安工作研讨会,交流先进经验,及时互通信息,形成各高校之间配合行动的联动机制,联动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各高校在处理类似突发事件方面及时知晓信息,及早发现事件,进行有效控制。

6、信息渠道畅通。高校治安信息渠道可以分为校园内搜集信息,校园之间的信息渠道,社会治安事件信息渠道等。对于高校校园内发生的治安事件,处理完成后,应及时向各高校传递。各高校之间也要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渠道畅通对于及早预防和遏制校园治安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7、“平安校园”体系建设。各高校要根据校园治安工作特点,防重于治。要有各自的校园安全工作的规划,可以依托“平安校园”建设工作,将安全制度建设,消防安全责任落实,综合治理责任落实,校园安全宣传教育,师生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教育“三进”等工作结合起来,精心谋划高校治安工作。将校园的安全稳定工作作为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充分认识到校园安全工作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工作规划,加强自身的安全体系建设。

8、加强队伍建设和素质培养。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特别需要加强队伍建设,要科学规划队伍建设问题,逐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队伍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和应用高科技侦查手段能力。

2.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正确认知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 特别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提供准确的信息, 促进社会发展”。 (1) 因此高校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普及方面应当有所作为。通过开展针对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媒介素养, 进而影响社会, 提升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本文通过研究教育本身和受教育对象的现状, 思索高校开展媒介素养的发展对策, 期望对发展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和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有所助力。

一、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现状

1.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媒介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 其中包含了电视素养、图像素养、网络素养等一系列传播媒介的素养。根据鲁宾学者的观点, 它主要从能力、知识和理解三个模式对个体的素养水平进行评价。能力模式侧重的是对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侧重信息如何传输。理解模式则最为重要, 是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 是使信息为受众所用, 并正确使用的最后阶段。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定义如下: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2) 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认知, 学会批判接触媒介信息。二是使用, 针对自己对信息的需要, 合理地运用媒介服务自我。除此之外, 媒介素养教育还应当培养学生创造媒体作品的能力, 除了被动受媒介的影响, 还要主动正确地成为构成媒介世界、图像世界的一个分子。

2. 大学生媒介素养及教育现状

从高校大学生接触媒介信息的手段上来看:根据相关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的调查, 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介是地方高校大学生最为喜爱和最经常接触的信息载体。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 所有受访者把网络作为最为主要的使用媒介, 手机媒介则位于第二位。一方面说明了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报纸、电视相比在便利性和选择性上存在的优势;另一方面证明了当代高校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驾驭现代化媒介的游刃有余。同时报纸期刊和电视作为传统媒介仍然是大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信息源。作为传统媒介, 其信息资源的审核相对新媒介较为严格和规范, 其媒介主体也是相对独立和明确的。而新媒介以网络为例, 网站、论坛中出现的媒介信息并不全部由网站本身发布, 对其他网民所发布信息只是在大概范围内进行审查, 并有可能遗漏和迟滞。从网站、论坛常常在网络文章底部所加的“以上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站立场”上, 就可以感觉到新媒介自身的危机感。同时还存在着相关不负责任的网站发布虚假新闻的行为。因此, 客观上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手段和行为本身并不安全。

从高校大学生媒介接触的动机上看:大学生媒介信息索取的动机功利性占很大成分。以利用率最高的网络、手机媒介为例, 在被调查人群中, 休闲娱乐的占到41%, 信息沟通、聊天的占到37%, 完成课业、论文等占到75%, 主动关注新闻动态的占到39%。从中可以看到学生理性消费媒介信息的态势, 同时被动接受信息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特征。同时大学生自媒体现象显著, 主要通过数字化新型媒介, 如QQ空间、微博、网络论坛、贴吧等自由发表言论和进行网络社交。

从高校大学生媒介信息批判意识上看: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尚处在自发阶段, 基于个人直觉和现有的社会经验来审视媒介信息和媒体行为。由于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缺乏以及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强势和网络、手机媒体的复杂性, 导致大学生不易察觉不良新闻媒介的影响。

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来看:一是新闻媒介素养教育是最近几年引入我国, 系统教育也仅仅存在于新闻专业学生中。高校课程资源陈旧, 相关专业老师培训不够, 导致媒介素养教学质量低下,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而流于形式。二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专业课程仅开设于新闻专业, 尚未普及到高校其他专业师生。对高校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知识, 扩展视野, 还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 不能局限于新闻院系的专业课程, 而要拓展到高校大学生媒介道德、媒介技巧的层面上加以开展。最后就是相关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不够,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直接导致, 导致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等一系列环节的不完善” (3) 。

三、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研究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应当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相关学者认为“教育部应贯彻国家制定的具体政策, 协调全国各部门关于新闻传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持和普及力度, 培养专门教师, 提高相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水平。其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当前的媒介素养还停留在现状分析阶段, 要尽快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大胆创新, 提升学校自身的教育水平, 推动全社会媒介素养提升。同时要加强对非新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提升媒介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最后, 鉴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晚, 要加强对国外主流媒体和相关新闻院校媒介思想的研究, 借鉴国外已有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 提升我们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渊.论媒介素养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12) .

[2]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 [J].国际新闻界, 2005 (2) .

3.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三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1.外因

(1)社会影响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滑坡和社会信用的缺失。由于受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容易诱使作弊行为的发生,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了激烈的人才竞争,一些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中片面重视分数、证书、学历,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察,使得分数、学历、文凭、证书成为社会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许多学生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不惜借助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个人目的。

(2)考场管理松懈

考试管理不严,给作弊者有机可乘也是最终导致考试作弊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因素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定好;二是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后者。有些教师监考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办事,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伺机作弊的学生提供了方便。一些监考教师担心作弊处分影响学生前途,或经不住学生哀求,姑息纵容了作弊行为。

(3)考试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考试法,使得学校对于考试作弊者的惩处无法可依。国家现有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过于简单,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不强。正是因为没有充分有效的法律依据。许多学校也不敢出台过于严厉的处罚规定,这无疑会助长一些试图考试作弊者的侥幸心理,并使其铤而走险。

2.内因

(1)思想道德观减弱、诚信意识的缺乏

大学生考试作弊反映出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许多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反以攫取分数为荣。一些学生认为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

(2)虚荣心理和投机取巧的思想驱使

有些大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好就可以评优.就可以为当上学生干部、入党、评奖学金等创造条件,因此高分心切,而产生了弄虚作假的念头,还有一些学生。怀有侥幸心理。尽管知道作弊是一种违纪行为。一旦被抓,后果不堪设想,但少数学生总是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自己作弊能够成功。

预防和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1.深挖思想根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要彻底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学校应通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诚实、正直、守信是大学生应遵守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的诚实品德,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在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正确地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把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自觉放弃作弊的念头。高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考试纪律和考试作弊的危害,利用各种班级活动开展考风教育,向同学们讲明利害关系和一系列严重后果。同时,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以及教育助学贷款偿还情况、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等都写进“大学生信用档案”,并放入学生档案,在毕业生找工作时学校除了向用人单位出示学生的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外,还要向用人单位出示学生个人信用的评估报告。

2.改革应试教育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以纯粹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把分数作为升学、评奖等依据,使得许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过分计较考分的高低,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因此,彻底改革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采用新教材、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更新教学内容,重视能力的培养,减少实用性差、专业面窄的课程,增加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实用性强的课程和环节,特别是增加选修课的范围。要杜绝学生作弊,必须设法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爱好、兴趣和能力灵活自主地选择课程、学习和考试时间。考试通过了就有学分,未通过虽没有学分,但可重新学,重新考,获得最低学分就可以毕业。这样,学生就不必担心考试不及格课程太多而没有学位和毕业前考试未通过不能毕业,也就没有必要铤而走险去作弊。

3.改革考试方法,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笔试轻实践,把学生推向了“应试教育”的狭窄境地,难以充分激发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家长和学校要转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观念,树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衡量观念,为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正确对待考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重真才实学”的用人机制,形成拥有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用人最重要的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进行教学改革,改变现在一张考卷定乾坤和分数是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现状。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学校考试应该从有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测试的形式、手段和方法应按照不同的专业特点灵活多样,应能调动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单一的卷面考试为多样化考试,建立完整、科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考核形式,给学生表现其能力提供多元的途径。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开卷笔试、口试,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技能。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严格监考制度

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严肃考场纪律,可以预防和打消学生的作弊企图。实践证明,一个考场的先期预防工作做得好,考试过程中要求严格,则考场秩序稳定,作弊行为也就很难得逞;反之,考场秩序混乱。就会让混水摸鱼者有机可乘。另外,对考试作弊者严格按章处理,也是杜绝考试作弊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一旦出现作弊行为。应一视同仁予以严肃处理,以教育作弊者并警示全体学生。

4.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四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领域的不断繁荣,对艺术类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类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给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艺术发展已经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层次发展。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更多以艺术的生产和消费为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大众还是艺术专业人才,都很容易将艺术的大众化理解为庸俗化,误解为迎合、迁就大众的品味。因此,在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不随波逐流且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倾向复杂,政治意识淡薄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总体状况是较好的,然而,由于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局限性以及教育引导的片面性,致使许多学生客观地存在着“实惠化、功利化、势利化、庸俗化”的倾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充斥着校园市场。艺术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政治热情,政治理论素质较为欠缺,“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学生中都不关心政治,虽然思想较为活跃,但缺乏深度;虽然热爱专业学习,但很少关心时事政治;一味的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轻视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两课”的理论学习。

2、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进取性,但理想信念相对淡薄,认识上带有片面性

艺术类高校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开始接受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其中很多学生参加过艺术比赛,获得较好的名次,故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之心很强烈,然而其往往会陷入追求名利的实用主义,对人生的理想目标十分困惑。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普遍有着较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们能够满足多种自我需要。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情况,常常理想化,但思想深度不够,理想信念相对淡薄。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甚至所学技能已经能打工挣钱,这并非坏事,但因此会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容易侵蚀一些学生,使他们表现为思想偏激,遇事不冷静,情绪化较为突出,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崇尚远大理想,缺乏理性思考;注重专业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忍受不了寂寞;认同纪律约束的必要性,但主观要求与行为放纵相矛盾,经常表现出不自觉地与纪律约束相对抗;自我意识突出,思想上依靠集体与言行上推崇个体相矛盾;文化基础薄弱,思考问题缺乏深度;思想活跃,敢说敢为,富有创造性,但过于理想化,易脱离现实;情感丰富,好恶分明,但遇事不冷静,情绪化行为突出;崇尚真知,追求个性,但在是非问题面前缺乏辨别力,易盲目模仿;社会活动能力强,参与活动机会多,但又是社会不良现象的“易感”人群,随意性和散漫现象时常在学习生活中发生。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的这些特殊现象和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所以为了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

加强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辅导员应该经常找学生谈心,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走。做好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工作,使其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施行之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对他们放任自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从而确立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提供个性舞台,增强个体信心和价值所在艺术类大学生都有很好的专业素养,他们大都多才多艺,专业优秀,但文化课成绩相比其他专业学生低很多,因此很多艺术类学生会有自卑感。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让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各类比赛或表演形式的平台,可以让艺术类学生提高自信心,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更加肯定自己。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走向成熟,帮助他们完善性格。创造更多有利于他们展现自己才艺和思想的平台,让他们在充分表现自我个性和自我创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建立规章制度,思政法并行

建立完善的校园规章体制,合理的奖惩措施,对学生的某些不合理行为进行约束,这对规范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具有很大作用。在对艺术类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除采用制度进行教育管理外,还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用心去换位思考,更好的从根本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此外,也需要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并成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工作和有效途径。加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观看、学习先进事迹影片、文章和其他资料。要将德育教育同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有保障、工作有计划、教育有成效。

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不断引导艺术类学生自我成长,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合理地运用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的知识,加强校园信息安全工作,防止网上有害信息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青年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及时有效的化解学生思想中矛盾。帮助他们加强自身约束力,转变思想观念,时刻提醒他们坚守道德准则,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让艺术类学生多听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丰富其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5.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五

摘要: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滞后。其原因包括英语语境的缺失以及口语教学的非日常化。外教和英文电影可以营造英语语境。同时教师要通过演讲,朗读,日记等手段实现口语日常化。

前言

在高校英语教学的各个科目之中,口语的发展一直都可以用滞后两个字来形容,学生口语水平也偏低。一方面,学生练习口语几乎完全脱离英语语境,而“语境教学在提高英语口语课堂质量、改善英语口语教学等方面作用明显”[1]。另一方面,口语并不像其他科目比如词汇,阅读,写作等有着明确的教学任务,考试范围和评分标准,所以口语并没有被划入日常教学的范围。“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英语口语的滞后,有些写作,阅读能力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却在用英语与人交流的时候出现了障碍”[2]。既然造成口语发展水平滞后的原因是英语语境的缺失,和口语的非日常化,教师要营造英语语境,并将英语口语教学日常化。

一、英语语境的营造

1、聘请外教

聘请外教俨然成为了高校英语教学的一股新风尚。外教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是纯正的口语,以及英美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聘请外教是营造英语语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现在外教水平良莠不齐,很多外教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在外教课程的设置中,校方,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重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外教的连读爆破等发音方式和习惯而使得自己的口语更纯正。在与外教的接触中,很多学生错误地把重点放在提升词汇量,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错误方式。外教最大的优势乃是纯正的发音方式和习惯。我们常常嘲笑外国人说汉语的时候虽然字词都对,但是听起来就不纯正。殊不知我们也在犯这样的错误。

其次,外教的授课过程需要校方,教师和学生慎重甄别。外教课程数量很有限,所以每个外教都必须保证高度的课堂效率,学生也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准备。但是现在许多外教和学生的态度并不端正,有的外教甚至领着学生做游戏,而大多数学生也把外教当成是一种放松。

2、语境模拟

聘请外教可以营造语境,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贯穿英语学习的始终,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模拟英语语境。模拟语境的方法有很多,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一门名为英美经典影视欣赏的选修课,“英文字幕的原版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改善口语的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提高口语教学效果”[3],同时,对英美的民俗文化也更了解。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模拟语境的方式,需要得到大力推广,但是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需要端正。很多学生都把这门课程当成是放松,殊不知这门课程高度浓缩了英美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在课前学生需要依照电影的内容而全面地补充知识,这样才能避免“外行看热闹”的情况出现。而现在太多学生都是看热闹。

其次,学生要充分认清这门课的意义,并将其推广到日常生活之中。相比于聘请外教,英美经典影视欣赏最大的优点是大众化,可以作为营造语境的日常手段。学生要把语境模拟的思路推广到日常生活中,时间不要局限在上课,地点不要局限在教室,而内容也不要局限在电影,所有与英美风土人情的民俗文化的文本都可以,比如美剧,走遍美国,六人行。

总之,学生练习口语的最大问题在于脱离英语语境。校方,教师和学生就要想尽办法营造语境。在营造语境的各种方式之中,聘请外教最为直接,可以让学生的口语变得原汁原味。同时语境模拟是一种间接的手段,也是营造语境的日常方式,在观看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发音,又了解了英美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

二、英语口语的日常化

英语学习是一个考验耐力长期坚持的过程,词汇,阅读和写作都是这样,为了保证学习的连续性,这些科目都有着固定的教学任务,考试范围和评分标准。但是这套标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口语,所以尽管在授课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练习口语,在评分的过程中也给予口语一定的份额比如总分的10%,但是口语依然可有可无,“大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沉默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4]。教师应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引导学生将英语口语日常化:

首先,课前演讲的设置。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安排5-10分钟给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演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练习。学生所缺乏的正是重复练习的韧劲和机会。演讲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话题,学生可以自我介绍,也可以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经过长时间的坚持练习,学生的口语水平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

其次,朗读课文的设置。在课程进行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有的学生怕朗读出现错误而不敢尝试,教师一定要纠正这种错误的想法。试想高校学生一直在学习汉语,都难免出现错误。英语出现错误实在不足为奇。教师要引导学生大声大胆地朗读,同时注意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

最后,课后作业的设置。教师应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日记,非英语专业设置周记,然后在课堂上朗读。这样可以保证英语的连续性。撰写日记和周记,既能保证英语的连续性,又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结语

6.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六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运营资金也在不断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财务问题的出现和内部控制问题的不断增多,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校内部管理经验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改善当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的对策,以此来为高校内部控制提出指导性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在高校活动中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完成规划目标,在高校活动中实现自我约束、掌握控制方法的总称。随着当前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逐渐建立,高校办学资金的来源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要使大量的高校运营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正常有序地进行,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如果高校固步自封、一成不变,这会很大程度上阻碍高校的发展。因此,根据会计法和有关的高校经济活动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

(一)有关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加大了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力度,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较多,而研究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相对较少。我国已颁布和实施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从理论上来看,没有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统一的定位,因此当前高校中还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高校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较为淡薄

高校内部控制一直没有引起高校管理人员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的活动经费一直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并且高校内部控制中对学校没有成本核算的要求,会计核算相对简单,因此高校忽视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较为薄弱,在管理上也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控制体制;很多人也没有内部控制的意识,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企业的事,和高校没有任何的关系;高校领导者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清楚,甚至存在很多的误区,认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对高校运营中成本费用的控制;更为严重的是将内部控制看作是一种形式,有章不循,无法挥发其实质性的作用。

(三)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中一般都会建立一套内部符合本校运营的控制体系,但从总体来看,控制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其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的有关项目不够全面,如很多的高校没有建立对外投资等控制制度,从而增加了对外投资的风险。目前,各大高校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高校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出现盲目投资的情况。二是高校内部控制约束的人员不够全面。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有些高校约束的主要是对财务人员,而对高校后勤等进行会计处理的人员约束较少。三是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不够广泛,如高校往往只是对财务性经费实施控制,而弱化了对预算外的二级财务收入的控制。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

对于高校内部控制来说,很多的研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从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大内部审计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水平。

(一)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

高校内部控制水平较弱是因为没有建立一个较为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高校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高校会计控制,高校应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树立高校内部控制的投资风险意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预算控制体系,其中包含了预算标准、调整和分析等内容。因此,高校除了编制较为合理的预算外,还需要应用财务综合指标来对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从而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随着高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和深入,高等教育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技术的发展等来合理地配置资源,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实用性的人才。但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特别是高校规模的无限扩大,带来了贷款等方面的风险。因此,高校应将风险意识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设立人员经费支出、招投标、施工项目发包等风险控制点,采取相应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等具体的措施。

(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为了保证高校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确保运营资金的安全、完整,必须根据具体的经营目标设立控制职能的有关办法。因此,在高校中设立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严格的遵循有关的内部控制法规,必须遵循财政部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遵循六个基本原则,即符合现有法律法规规定、高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广泛的约束性、全面性、系统性、讲究成本效益原则,从而来建立一套符合当前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加强高校内部控制队伍建设,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一是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高校应该适时增加高校内部控制人员的编制,制订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计划并加以落实,加大培训的投入力度。高校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同时还应该规定高校内部控制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必须取得有两个职业资格。高校内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内部控制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共享管理经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第二是根据高校的实际需求从社会上吸纳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来增加高校内部控制的队伍力量。通过上述措施使高校内部控制的工作人员成为既精通高校管理、财务设计,同时又具备计算机应用、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以此来满足高校内部控制工作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教育部门及高校之间共同努力,不断地更新管理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如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等,就一定可以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其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为我国高校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7.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七

我国吸烟人群逾3亿, 另有约7.4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 如对吸烟流行状况不加以控制, 至2050年每年死亡人数将突破300万, 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堪承受之重。因此, 高校控烟势在必行。

一、吸烟的危害

吸烟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吸烟可能导致肺气肿、支气管炎、肺癌、口腔癌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吸烟不仅仅是个人问题, 已经是世界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和预测, 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疾病。香烟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化学反应, 形成大量新的物质, 其化学成分很复杂, 从烟雾中分离出有害成分达3000余种, 其中主要有毒物质为尼古丁 (烟碱) 、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一系列有毒物质。在烟草中原有的蛋白质合物、维生素、氨基酸等人体需要的有益物质, 如果把它作食用那是有益的, 但是把它作为香烟, 经过燃烧而释放出烟雾灰尘等, 就都变成有害物质。烟草点燃的烟雾由两部分组成, 其中气体部分, 占据92%, 包括多量的氧和氮无害气体和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及微量的致癌、促癌、纤毛毒物质。粒相部分占8%, 主要为尼古丁和烟焦油。

吸烟的危害:

1. 对呼吸道粘膜产生炎症刺激:如醛类、氮氧化物、烯烃类。

2. 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如腈类、胺类、重金属元素。

3. 使人产生成瘾作用:如尼古丁等。

4. 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如多环芳烃的苯并芘以及镉、二甲基亚硝胺、β-萘胺等。

5. 对人体具有促癌作用:如酚类化合物。

6. 使红血球失去荷氧能力:如一氧化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因吸烟而导致死亡, 烟草已经是全世界致死率在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高血压“杀手”。如果吸烟问题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到2020年每年吸烟致死的人数会增加一倍。

二、高校大学生吸烟现状分析

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栋梁, 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的栋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青年时期, 这一时期是人生中心理行为及习惯逐渐形成且趋于稳定的时期。因此, 对高校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 帮助大学生改善身体及心理问题是势在必行的大事。

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在上了大学之后开始吸烟的, 造成大学生吸烟的因素很多, 有因为周围的同学吸烟而受到影响的, 有的是因为好奇, 扮酷, 模仿别人吸烟的, 有的是因为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 心情压抑开始吸烟的, 有的是从众心理造成跟风吸烟的。

1. 高校大学生为缓解压力选择吸烟

大学生是历经十二载寒窗苦读, 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高考的一群时代的宠儿, 是看似轻松却面临巨大压力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群体。他 (她) 们面临着离开父母的庇护独立承担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的巨大压力, 心理面临巨大考验, 这时吸烟常常被当做排解心理压力的工具。而一旦接触吸烟, 常常会沉湎其中, 在云山雾绕当中寻求解脱。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也是造成吸烟比例上升的因素。大学生谈情说爱的比例在上升的同时, 失恋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 痛苦地心绪下, 吸烟成为了最好的排解工具。

2. 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而选择吸烟

随着大学生活交往的不断增多, 吸烟已成为一种群体行为。为了联络感情, 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大学生常常聚在一起, 当有人开始吸烟, 并向周围的同学分发香烟, 不会吸烟的同学常常迫于气氛接受他人递过来的香烟, 久而久之吸烟成为一种习惯, 并将这一习惯不断地向周围环境传播。[1]聚在一起吸烟似乎更易于增强彼此的感情, 吸烟无形当中被赋予了一种社会功能。大学生常常错误地认为吸烟是成熟的表现, 这一原因导致了吸烟率的大幅上升。

3. 高校大学生的行为常常受到周围人群行为及态度的影响

大学生的行为常常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吸烟有害健康的常识大学生都懂, 但周围同学吸烟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当中都会影响到自身的行为及态度。多数的吸烟大学生开始的时候都会对吸烟行为深恶痛绝, 但在强烈反对无效的情况下, 逐渐在好友的影响下, 开始尝试吸烟行为。[2]据不完全统计, 在大学生吸烟的人群中约有58.65%的同学吸烟是受到同学及朋友的影响。

4. 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吸烟的重要因素

据抽样调查统计, 在吸烟的大学生中, 有82%的家庭中有吸烟者。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有吸烟者, 必然导致其他家庭成员被动吸烟, 父母吸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子女认为吸烟是一种正确的行为。大学生尤其是男大学生会认为吸烟是成熟的表现, 所以, 到了一定年龄段, 父母不会再限制孩子抽烟喝酒的习惯, 这也助长了大学生吸烟习惯的养成。

三、高校控烟对策研究

1. 高校应加强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

吸烟是产生自由基最快最多的方式, 自由基会损伤人体细胞。每吸一口烟至少会产生10万个自由基, 有可能导致全身性癌症、加速癌细胞生长、造成慢性疾病的形成。吸烟将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吸烟危害的不仅仅是吸烟者本人的身体健康, 对被动吸烟者同样会造成危害。据第六届国际吸烟与健康会议报告, 女性肺癌被动吸烟是不吸烟妇女的3倍。

高校应广泛利用媒体的力量加强对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吸烟造成的危害, 才能有效地抵制吸烟。应广泛地搜集吸烟有害健康的病例, 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吸烟造成的恶果, 拒绝吸烟, 净化校园。

2. 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健康教育

高校大学生处于一个身心尚未成熟的时期, 吸烟常常是在好奇心的左右下进行的。由于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并非立竿见影, 而具有一个相对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潜伏过程, 所以不少吸烟者也就不以为然, 甚至把吸烟看成是与旁人无关的生活嗜好, 是无关紧要的生活小节。[3]高校应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举办健康你我他知识竞赛, 设立健康教育课程, 使学生明白吸烟对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 自觉地加入禁烟行列, 强化戒烟意识, 提高戒烟信念达到控烟目的。[4]

为了健康, 提倡人人戒烟。戒烟的关键第一是认识, 第二是决心, 第三是恒心。因此戒烟的关键在自己。

3. 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培养需要全社会的配合

大学生的吸烟问题与家庭有吸烟者有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会体现出家长的影子, 家长应以身作则, 在家庭当中少吸烟或不吸烟, 并积极配合学校帮助孩子戒烟或不吸烟, 用身边吸烟有害的事例教育引导孩子远离香烟,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多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降低全民吸烟率, 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任何不利健康的行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加以制止, 维护一个良好的健康环境。[5]

大学生自己要在主观上拒烟, 只有自己清楚的认识到吸烟的危害, 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才能做到“无烟校园”, 将控烟教育始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引导校园烟民摒弃不良生活方式, 营造干净清新的校园环境。

4. 高校教师应起到模范的带头作用

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身教甚于言教, 试想一个叼着烟卷讲着吸烟有害的老师, 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说服力呢?学校当中应创造无烟环境, 禁止吸烟, 由学校领导带头积极参与控烟活动, 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控烟活动, 相互监督, 增强师生控烟的信心。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 必然使学生乐于效仿,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只有这样, 老师才会具有说服力。

5. 高校应建立控烟制度常抓不懈

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场所, 一项制度的建立必须言出必行, 设立奖罚制度。控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 不能搞形式主义, 不但在宣传和活动时进行, 更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开展, 使控烟工作贯穿到校园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切实达到控烟目的。控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时尚, 积极引导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高校中的控烟活动将避免同学之间因吸烟造成的矛盾, 使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校园当中的控烟活动, 将使火灾隐患降到最低, 切实保证了高校的师生安全, 避免了学校仪器设备, 文件资料因吸烟造成的烧损。

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少年强则国强, 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才会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吸烟会对身体健康留下无数的安全隐患, 同时还会污染环境, 使身边的人间接受到二手烟的危害。为了有效地控制吸烟行为, 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 控制吸烟人数的增长, 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积极配合学校和家庭进行控烟干预, 大学生应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倡导健康的价值理念, 珍惜健康, 远离香烟, 创建真正的无烟校园、无烟社会, 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摘要:我国是世界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 吸烟人数占全球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吸烟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大学生中的烟民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成为了烟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吸烟问题已严重威胁了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吸烟有害健康, 吸烟问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二十世纪的瘟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 与吸烟直接相关的疾病导致了全球10%的死亡病例和5%的艾滋病病例。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 为了保护好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国家对学生控烟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相继实行无烟学校, 并将学生控烟问题列入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吸烟危害,控烟对策

参考文献

[1]印爱平, 贺尚荣, 王博恺.男性大学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访谈结果及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8年06期.

[2]李素君, 张洁萍, 王景春.某理科大学新生吸烟现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07年04期.

[3]张鸿飞, 王杨.男大学生吸烟动机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07期.

[4]吕旺盛, 刘婷婕, 沈芳.师范大学学生控烟现状调查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08年04期.

8.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校学生 诚信教育 主要问题 对策

中国分类号:G631

[作者简介] 潘小宇(1982.9——),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南京晓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成果,

项目编号:2013SJD710023

南京晓庄学院201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2NXY83

诚信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前途发展,影响到全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是和谐社会背景下,每一位公民素质的体现。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诚信教育纳入其中,将其作为考核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许多高校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但是,有一些突出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寻求解决方案,完善高校诚信教育。

一、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的原因

1.高校对于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诚信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素质,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对于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诚信机制只做表面文章,不付诸于实际。很多领导认为,诚信教育应该是幼儿园和中小学德育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忽略了其存在的重要意义。而高校思政教育对于诚信教育的考查,局限在认识,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认为能说到,就能做到,不能真正在“行”方面体现出来,就失去了诚信教育机制最本质的作用。

2.校园不良风气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在学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但是,有的学校校园氛围不好,存在很多的“不诚信”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招生宣传,过分夸大学校优势;就业率统计造假;学术论文、课题抄袭他人成果等;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的行为也有很多“不诚信”现象,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简历作假等现象屡经不住,影响了学校整体的氛围。也充公暴露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的重大。社会提倡诚信经商,诚信做人,而还未踏上社会的青年学生就开始弄虚作假,那如何还能在社会上诚信做人呢!学校提倡诚信却重形式轻内容,表面文章做的很好,可实际却做不到。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急剧变化、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当大学生所学与所做出现严重偏离甚至相互矛盾时,本来正确的诚信观念遭到冲击,诚信的观念日渐淡泊,最终会导致行为与认知的分离。所以,只有教育工作者都阳光做人,诚信做事,才能培养出有诚信、有志向、有担当的青年学生。

3.诚信教育惩罚制度执行力不强。目前,高校诚信教育仍以“灌输”为主要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这种只重视知识的灌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育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很多高校也将诚信教育写进了培养方案,通过笔试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评分,使得诚信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激励。如《学生手册》上明明写着考试作弊留校察看处分,取消学位资格,毕业证书缓发一年。可是真正到执行时,老师抓到了作弊的学生,首先学生求情,一哭二闹三上吊,求老师不要上报,有的老师心软了,就算了。如果老师不同意,继续上报,那学生的处分率与院系的年终分配挂钩,领导为了不影响老师的年终分配,批评一下,出个通报批评就了事。就算真有上报到学校里,学校最后也不会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出个通报批评,或者记过处分吓唬吓唬学生,一年后评议通过,处分就撤销了,学生照样能正常毕业,也不会计入档案。学校诚信惩罚制度执行力不强,不诚信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助长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也败坏了大学校园的风气。

(二)社会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使得诚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特别是诚信的保障机制未能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违背正常经济运行机制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拜金主义的影响,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很多人追求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价值取向,为了最大的经济利益放弃诚信。

党的“十八大”将“诚信”写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希望我国能快速建立诚信机制,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建设成熟,不能有效的杜绝社会不诚信现象,使不诚信者有利可图,而诚信者的利益不能有效的得到保障。有些生活领域的诚信问题属于道德层面,不能用相关的法律来制约;而有些政治生活中,有些诚信问题时有发生,影响恶劣,但是难以制裁。社会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加大了诚信教育的难度。

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的法律意识还不强,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尚不成熟,社会信用基础薄弱,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缺位使得社会对于诚信的整体监管不能保证。大学生的诚信体系还没有纳入社会整体监管体系,因此,缺乏足够的社会诚信管理体系约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知行不一,责任心不强,诚信意识缺失。

(三)家庭原因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成绩第一的观念,家长衡量孩子的好坏唯一的标准是成绩,唯有成绩好,才算是好孩子。而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关注很好,家长把大把的时间用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奔波在各类兴趣班、补习班,遇到同龄孩子的家长,谈论的依然是谁的成绩好,谁的成绩不好,成绩不好的家长为此会觉得很丢脸,除了成绩之外,没有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扭曲了孩子的成长,也忽视了孩子诚信等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endprint

我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情,女儿班里有一个小男孩,长的很帅气,孩子的母亲是大学教师,从小家教很好。的确 ,在同龄的孩子中,也显得尤为聪明伶俐,老师也很喜欢。可是 ,有一次,在幼儿园着急要小便,已经到了卫生间了,可是他妈妈竟然让他把小便小在拖把上,其实旁边就是小便池了。生活老师发现了,家长和孩子都没有道歉,似乎还觉得理直气壮,说小孩来不及了。这或许是一件小事,这个孩子长大了,踏上社会,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值得所有的家长深思。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孩子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有教养的父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不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习惯,才能增强能力。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品德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

(四)自身原因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均为上世纪末出生90后,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娇宠。而二十左右的年龄,人生的阅历还很浅,对自己人生的方向难以有准确的定位,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社会环境的变化,就会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不能辨别正确的方向。其次,大学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在面对利益的诱惑,面对就业等压力时,部分学生会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企图通过捷径而获得最大的收益,以致于上当受骗的事例频频发生。最后,中国的大学生都是经过艰苦的高考“独木桥”而考上大学的,想着十多年寒窗苦读的日子终于结束了,终于可以离开父母,过上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所以在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没有了压力,享受着幸福的大学时光,很多的学生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书,可以回家向父母交差,从而错过了人生能量积聚最美好的黄金期,思想上不求上进,行动上无拘无束、为所欲为,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二、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诚信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行为,需要学生个人内在修养的提高,又需要外在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的责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有可能使得诚信教育失去意义。这要求高校的诚信教育需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实际的效果。

(一)学校方面的措施

1.教育管理者阳光做事,明白做人。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平时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自觉接受教师和学生的监督。对于高校管理者出现的不诚信现象,应该严加惩罚,作为警示。用自己的行动取信于民,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辩论、演讲、话剧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对于不诚信的事实,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杜绝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2.加强诚信教育建设。针对高校诚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要积极从教育的目标、日常管理以及新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上不断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

在高校教育培养目标上,要将诚实守信作为重要的道德目标,引导学生诚信做人, 诚信做事。在日常的管理中,杜绝不诚信行为,培养良好的人格,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诚信的内容丰富多彩,既可以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的典型事件,也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真正提高诚信建设实效。

3.完善诚信建设制度。制度建设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不断地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包括诚信学习制度、诚信考试制度、诚信学术制度、诚信档案制度等,逐步建立完整的体系。其次,要不断提高诚信制度的可操作性,一方面,在强调诚信制度原则性规定的同时,制定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奖惩制度。表彰奖励诚实守信行为,惩罚不诚信行为,使得诚信制度能有效实施,保障诚信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第三,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诚信制度的发挥需要监督机制的监督,明确监督人员,责任人,并且结合学校的奖惩制度,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从而提高诚信制度的效能。第四,不断提高诚信制度的执行力。如果执行者执行不力,诚信制度的建立也只能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最后,要完善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主要记录和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诚信表现,具体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勤状况、考试情况、作业或者论文完成情况、学费缴纳情况、就业情况、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奖惩记录等方面。通过建立大学诚信档案电子数据系统,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并将其与大学生的奖学金评比、推优入党、推荐免试读研、推荐就业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从而约束不诚信行为。

(二)社会方面的措施

1.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公民素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无声无息,潜移默化,大学生尚不能很好的把握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全民族人民的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和谐社会,改善社会诚信状况,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

2.改革和完善目前的教育体制,建立多维的学生评价体系。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是导致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学生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和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一些列相应的措施。只有真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不是为了“分数”、“学分”而學习,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大学生的素质是道德素质、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分。但是目前对于大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依据学习成绩,在各类奖学金的评定、研究生的保送、学生就业、出国进修等活动中,学习成绩占据了70%。因此 ,盲目追求学习成绩成为学生评价的一个误区,如何让诚信更好的纳入到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键。

(三)家庭方面的措施

构建学校与家庭互动的诚信教育网络。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在学生和子女面前做出诚信的表率,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做诚信的人。其次,要把诚信纳入到家庭教育的内容中,家长发现孩子的不正当的行为,要及时的加以教育并制止不正当行为的继续发展,同时,对于其诚信行为,要加以赞扬。再次,学校和家庭要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诚信情况,监督学生的诚信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

三、结语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诚信是当今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个问题,他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为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探索出一条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危机的有效途径。尽管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短时间还不能解决,比如,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诚信评估体系的建立等问题。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实施刻不容缓。加大力度抓好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可以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也可以学习借鉴国外诚信教育的经验,使得诚信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诚信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语)

参考文献:

[1] 苏茂芳.高职院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四重维度[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 顾沁麟.从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学习失信现象看高校诚信教育[J].群文天地2012(4)下.

[3] 蔡益华.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探析[J].企业家天地2012(7)。

[4] 赵果.我国大学生学术诚信认知和态度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5] 张忠哲.大学生诚信教育初探 [J].改革与开放2015(3).

9.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九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高校人数不断扩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差异性等原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的对口性、就业的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了所有学科中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了汉语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计划不相符,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急需改进与优化。实践中,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往往只重视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已构建了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对于网路技术、法律、经济等学科的知识涉猎与掌握较少,缺乏对于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使得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与机会较少。部分院校为了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增设了商务礼仪、新闻学等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形成优势学科,不能突出其专业特色。

2、教育方法与理念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人才需求标准的多元化,在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观点与现象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但是在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多元化人才需求标准不相协调,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然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充满了兴趣。注重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预测

1、就业区域的变化

以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为了众多毕业生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追求梦想的重要选择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人才的大量聚集,虽然机会较多,但是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发展而言,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在经济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西部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遇逐渐增多,同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生活成本与压力都相对较小,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政策的重要支持,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中西部以及三线城市、乡镇企业等都会成为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时的重要选择地。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选择就业区域时,愿意到基层发展的人数将会有所增加。

2、企业和基层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公务员、事业单位是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职业选则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由于近年来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也日常的激烈,尤其是大城市的公考,可谓万人同挤独木桥,最终成功的人数比例还是相对较小。更多的毕业生还是会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就业。由于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的优惠,对到基层、西部就业毕业生的奖励与支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与条件。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走向企业、走向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3、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将供不应求

在社会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而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既掌握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又懂得经济、网络技术、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敏捷的思辨能力、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与写作能力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其顺利实现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与基础。

四、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具体对策

1、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综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科学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实效性与服务育人功能的体现。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诸多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机集合。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最终会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理想而不懈奋斗。因此,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与社会企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功底,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2、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 或专业写作,或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

五、结语

10.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十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采用问卷形式,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在全面深入了解上海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强化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社团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进行探讨。认为高校社团发展在组织机构设置、社团活动定位、团委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加快改革、加深修养”的“四加”模式,以期对上海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字

高校学生社团 现状 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如今,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参加学生社团,参与学生社团的管理、建设活动,是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拓宽视野,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的重要手段。如何强化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如何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运行、管理、发展模式,进而如何引导学生社团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加强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运作便成了摆在众多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以问卷形式,对沪上21所高校中的 912名学生以及其中16所高校的团委、463家学生社团进行了调查,在受访者中45.4%为男生,54.6%为女生;就学历分布而言,本科生占68.7%,专科生26.7%,研究生2.3%。在全面深入了解上海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上海高校社团发展有所裨益。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及分析

自从本市最早的全校性学生社团——华东师范大学草木文学社(成立于1978年)成立以来,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恢复以后,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社团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这二十四年里,上海市的高校学生社团无论就其数量还是就其质量而言是在不断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的。在这样一个学生社团大发展的时期,我们有必要小结一下学生社团之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社团的普及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一些数据:

表1:

是否参加学生社团是否

所占学生比例79.80%20.20%

表2:

身份一般会员社团管理工作者其他学生干部其他

所占学生比例35.70%30.80%21.50%12%

由表1可见,有79.8%的学生参加了学生社团,大大超过了2000年5月统计时的60%。由表2可知,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同时还是社团的管理工作者,只有更多的同学积极投入到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中来,学生社团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学生及学校团委对学生社团之满意程度

表3:

评价很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很差

学生12.10%39.50%40.80%5.50%1.50%

团委6.25%68.75%25%0%0%

表4:

目前社团与想象之差距基本上无差距有一定差距差距较大差距很大

学生17.20%61.80%16.50%4.50%

由表3和表4可见,无论是学生还是团委,对于高校社团是基本满意的,但也不否认社团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么,究竟学生对于社团的那些方面不太满意呢?

表5:

在社团中未得满足之处所占比例

拓宽知识面14.80%

提高实践能力18.30%

扩大人际交往16.60%

提高发展兴趣15.60%

增强对社会认识23.40%

丰富业余生活11%

其他0.40%

由表5可见,社团在今后的活动中应多提供锻炼实践机会。

表6:

方面印象较好印象较差

社团活动质量18.60%19%

社团服务水平12.10%16%

社团对外形象17.30%10.30%

社团管理能力12.10%20.10%

社团收费情况9%14.20%

活动中的合作精神15.60%12.10%

社团工作人员素质14.60%6.10%

其他0.70%2.10%

表6中“社团管理能力”受到了学生们最大的质疑。同时,“社团活动质量”与“社团服务水平”也成为位列其后的不满意因素。

3、社团的功能与主要功能体现

表7:

学校团委对社团的定位所占比例

学生充分享有自由的松散型群众团体0%

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47.06%

学校有关部门团结、管理、引导学生群体的一级(类)学生组织35.29%

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理想志愿的学生自发组成的比较紧密的工作团体17.65%

表8:

学生对社团的定位(可多选)所占比例

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21.90%

学校有关部门团结、管理、引导学生群体的一级(类)学生组织6.70%

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理想志愿的学生自发组成的比较紧密的工作团体20.50%

学生充分享有自由的松散型群众团体5.50%

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19.60%

可有可无的学生团体2.20%

充分保障会员利益的团体组织8%

全体学生有参与权的开放组织15.70%

7、表8可见高校学生社团应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群众团体”,而非一个“松散型群众团体”。体现了学生与团委对社团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

表9:

社团存在价值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利益功能娱乐功能无价值

学生意见26.60%27.80%3.30%40.60%1.60%

团委意见44.44%50%5.56%0%0%

表10:

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可多选)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19.60%75%

提高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26.40%93.75%

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20.20%100%

拓展课堂学习的知识13.50%87.50%

使具有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19.80%62.50%

其他0.70%18.75%

在表

9、表10中所作的关于社团存在价值以及社团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调查中,学生与团委两方面有了很大分歧。就社团存在价值而言,双方对于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则是这种价值取向错位的又一具体表现。

4、对社团进一步发展方向的期望

表11:

社团进一步拓展空间的可能性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有很大发展潜力,可拓展的空间还很大85.50%100%

目前状态正合适,没有拓展必要12%0%

目前发展过快,应缩小规模2.50%0%

表12:

制约社团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可多选)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社团的管理体制不顺16.40%43.75%

社团服务意识淡薄12.20%25%

社团活动缺乏新意,质量有待提高23.20%68.75%

社团没有形成自身的风格15.40%62.50%

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经费、场地等)25.30%75%

社团干部素质不高6.60%--

其他0.90%18.75%

表13:

当前改善社团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学生意见团委意见

社团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公开化37.70%68.75%

社团收费的合理化、透明化11%0%

着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活动要经常化39.30%37.50%

社团干部素质的提高10.50%--

其他1.40%6.25%

表12中,学校团委与学生同时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经费、场地等)”作为制约社团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原因。表13可见,学校团委作为社团的管理者,更希望社团向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公开化发展,而更多地作为参与者的学生们则更注重于社团本身活动的质量。

(二)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问题

由本次调查可见,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机构不健全

学生社团的维持与发展远比创立来得复杂和艰难。调查中我们发现,众多学生社团在创立伊始就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完备的弊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弊病将成为桎梏学生社团成长的最主要因素。

2、各种外在因素的冲击

这里的外在因素包括来自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和来自社会经济利益的诱惑两方面。对于这样的种种因素我们并不能置若罔闻。一方面,这要求我们去思考如何将这种压力引向正面的方向去,同时也要求我们如何将社团培育成能缓解这种压力的场所。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经济利益的诱惑,高校学生社团首先应当摆正位置,调整状态,使自己能继续保持对广大同学的吸引力,还是应努力保持学生社团的纯洁性,不使自己成为商家在高校中的代理人。

3、共青团在学生社团运作中的作用,尤其是权威性没有体现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向团委反映社团问题的学生只占10.6%,学生对于在社团运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中缺乏对共青团组织的信任,4、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关注不够,管理方式方法不恰当

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社团控制多于引导、管理多于服务、管理上没有形成合力。

5、活动开展不理想,社团定位不明确

调研中我们发现,70%的学生每月参加社团活动次数低于3次,并且有78%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高校学生社团同理想中的有一定差距或差距比较大。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社团对会员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1、遵循“高度规范、充分自由”的原则,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对于学生社团必须有管理。这种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团登记管理机构的校团委的制度管理和宏观引导,利用自身在制度建设上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共青团组织在学生社团中的权威地位。二是培养一支政治过硬、工作干练、在学生中有威信的社团学生干部队伍。社团干部是学生社团的核心,是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投入。

调查显示,虽然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的生活空间的比重不大,但在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社团对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学生社团只是“大学生玩玩、闹闹的东西”的看法,把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作为学校整体建设的一部分来考虑,加大对大学生社团的投入和支持。尤其是在经费上和制度上,要解决学生社团的经费短缺、场地缺乏问题以及指导教师不到位的问题。

3、广泛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加强社团的整体运作。

学生社团的影响几乎渗透学校的各个方面:不仅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教学系统,而且渗透到行政和后勤系统,渗透于德、智、体、美等各项教育内容中。在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上,要形成“校院系共管、党政团一起抓”的氛围。校级部门主要抓好学生社团的管理,院系具体负责在专业上指导各学生社团;党团组织负责社团的管理和组织活动,教学行政部门则应在硬件设施、经费上予以支持。在社团干部队伍的建设方面,校团委、党委组织部和各院系之间要积极配合,以选拔出最合适、优秀的学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社团的骨干,通过学生党员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在指导教师的待遇方面,校人事部门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待遇,以激发指导教师指导社团工作的积极性。在校团委的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院系的专业指导下,使学生社团在校、院、系各级层面都能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在学校资金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学校还应广开渠道,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模式,解决学生社团经费紧缺的问题。

4、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调查显示,当前学生社团在自身建设还是存在较大问题。如,社团主要干部和工作人员组织管理水平不高,活动准备不充分、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差;通知、宣传渠道不畅通;账务不公开,管理混乱;缺乏民主,“任人唯亲”;对社团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活动低水平重复;宗旨不明确,定位不准,难以满足会员的普遍需求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学生社团要从“以会员的需要为本,为广大会员服务”的宗旨出发,在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领导和指导下,坚持自主性、突出主旋律、注重多样化、讲求高品位。在内部建设方面,要制定规范的内部管理条例,加强民主建设。通过定期召开会员大会等形式,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充分调动广大会员参与社团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会员的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接受会员监督,对那些不称职的社团干部和不适当的活动予以及时调整。在活动的组织上,各社团要根据本社团的宗旨,开拓思路,准确定位,围绕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整合广大会员的共同目标,不断丰富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社团活动的品位。同时,要注意做好每次活动的计划、宣传、组织和总结工作,保证每次活动都能按计划有序的进行;学生社团干部要以服务会员为宗旨,增强责任心,加强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学生社团还应注意社团资料的收集和本社团的形象宣传,注意本社团经验的积累,通过设计会标、会徽,制作社团网页,编印社团会刊、树立社团品牌活动等形式,加强社团的传承性、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形象。只有这样,社团才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社团才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社团才能彻底改变“玩、闹”的形象,真正成为大学生拓展素质的舞台。

文章

来源莲

11.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D267.6

新的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外国语学院因为学科特点,有部分学生党员存在不定期外出交流学习的情况,针对这部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学院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但伴随流动党员新特征的不断出现,教育管理日趋困难。

一、学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外国语学院目前有50名党员有过赴省内高校、台湾或国外交流学习的经历,这些学生党员分布区域较广,整体具有“被动性”和“临时性”,学生党员在交流学习时不可避免会受到来自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需要以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增强党性修养,勇敢地、正确地看待新事物,需要党组织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教育、引导和帮助。

二、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及影响

学生党员不在校内会导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上“脱管”现象的发生,如信息交流不畅通、党组织活动不参与、党内学习不到位、预备党员无法正常转正及党费缴纳不及时等问题,具体方面例举如下:

(一).流动党员中出现“挂名党员”及“三不党员”

挂名党员,指党组织关系依然在学院内,但出国交流后因学校党组织无法及时更新和掌握该党员的联系方式,不能与其进行及时沟通的学生党员;三不党员,则为在外出交流期间无法参加学校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不能及时向党组织上交思想汇报,不能按时上交党费的学生党员。

(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盲区”,预备党员无法按时转正

流动党员中的预备党员在外出交流期间,所在党支部对其其思想及学习生活各方面表现存在“盲区”,难以发表客观准确的意见,使得培养考察难以落实,转正程序难以与其他预备党员一样正常进行,这给流动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导致部分处于预备期的流动党员在应转正期间无法正常转正。

(三).流动党员返校后党员先进性不明显,对自身放松要求

多元化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有着给予流动学生党员更为宽广的眼界,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见闻等积极作用,同样也不乏消极影响,国家性质的不同引起的意识形态差异也会给在交流地生活半年至一年的学生带来一定影响。返回学校后,个别党员学生出现过党支部内工作技能下降或遗忘、积极性减少、党员先进性减弱的情况,部分返校的流动党员也因返校后进入校园生活最后一年而忙于自身发展,无法参加学校内党员活动。

(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形式单一

当今为信息和网络的时代,新媒体更迭频繁,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结合本校内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但由于大部分高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已存在一定习惯,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造成工作方式与时代的脱节,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三、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困境解析

(一).政策层面

《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文件》从宏观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有了明确的规定,部分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制定了流动党员管理的文件,但由同一政策具体到一线,也因具体要求不同而无法将两者完美对接,展开工作。

(二).高校管理层面

由于流动党员自身情况的差异性使得已有的管理方法不能解决所有流动学生党员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忽略了流动学生党员在学历层次、年龄、专业上的差别,使得管理方法中求同性的问题解决模式很难适应流动学生党员大跨度的差异性。

四、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

为解决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困境,需要加强党建工作中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流动党员档案、成立网络党支部等形式,以保证流动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集体凝聚力,创新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采取民主集中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支部内骨干组成支部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临时党支部各项工作与活动的展开。因外国语学院交流学生分布地域较为分散,可在学生外出交流前成立临时党支部,由各位委员负责联系。

(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

目前,外国语学院已成功建立学院党支部学生党员成长记录信息库,旨在更好地了解学生党员的发展和进步情况,为学生党员们提供相应帮助和指导。学院拟结合中央的通知,对流动党员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按规定登记,为流动学生党员建立专属档案。学院将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并指派专人统一管理流动学生党员档案,与临时党支部委员及负责成员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及时更新流动学生党员联系方式及相关信息,保证日后联系的及时性和信息的有效性。

(三).成立网络党支部

目前,学院已在学院主页、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建立沟通群以保证与学生的交流,并通过校内“学工在线”网站对学生党员进行综合型管理。学院拟在媒介平台进行进行建党专栏的建立,开设“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网上流动党员党支部”作为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窗口,及时登入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相關资料,使得流动学生党员即使不在校内也能参加网络党支部大会,完成转正等相关工作。同时,外国语学院拟在社交平台建立“流动党员之家交流群”,加强同流动学生党员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答他们在外地交流、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结语

新形势下,重视和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无疑对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创新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这对高校不断探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推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党员队伍建设时效性和实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园全. 新媒体平台在流动党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加强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J]. 前沿, 2014(z1):41-43.

[2]朱孟光, 周良书. 新世纪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J]. 探索, 2015(2):43-47.

12.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自主创业,就业能力

一、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公办院校为主体, 但民办高校的地位也不容忽视。据统计, 截至2009年底, 纳入国家统一招生、具有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高校已达334所 (不含独立学院) , 其中民办本科高校48所。而截至2011年5月, 全国民办普通高校达386所, 其中民办本科高校达79所 。这些民办本科高校的绝大多数在校学生超过了一万人, 有的多达三四万人, 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9月1日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就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 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 要依法管理和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出了多项途径与措施 。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天,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高校入学率, 特别是对推动公办学校的改革起到了“鲶鱼”效应。由此看来, 中国的民办高等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将承担重要的角色。

二、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的民生工作, 大学生就业工作更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工作是关系各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决定一所民办院校的社会影响和发展空间。做好民办院校尤其是民办本科高校学生就业工作, 对于服务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局、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 学生就业地位处于弱势。

和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民办高校在高考录取批次上靠后, 生源质量相比公办高校要差一些, 当前社会对民办高校仍存在着一些偏见, 社会认可度不高。不可否认, 对公办院校的信任在当前社会仍然是一种强势思维, 用人单位对于非政府组织办学还缺乏应有的信任, 自然就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二) 学生就业心理不乐观。

在就业心理上, 一些民办高校毕业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自信甚至是自卑心理。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的用人单位就业歧视,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另眼相看”, 以至于不够自信, 不能完全发挥自身的能力。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碰到公办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时, 就过分低估自已, 表现出明显的不自信。

(三) 就业层次和岗位质量不理想。

虽然有些民办高校因办学思路明确、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要等原因, 就业率较高, 但总体来看, 就业层次和岗位质量不够理想, 薪水不高、就业职位较低等。如反映就业质量的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薪金水平等指标不理想, 学生就业后觉得发展空间不大导致频繁跳槽等。

(四) 学生普遍缺乏择业技巧。

这也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找工作时, 很多学生缺乏正确推销自己技巧, 在招聘单位代表面前, 要么寡言少语, 要么语言结巴, 不能展示自己的真正实力, 对面试时的一些礼仪礼节也不太了解。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功能单一, 主要以就业政策信息的讲解为主, 缺少长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重理论轻实践, 缺乏联系实际和实际效果的跟踪反馈。忽视个性化指导。

三、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一) 在学校层面上,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确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明确办学定位, 办出特色, 塑造学校的办学品牌。

1.在专业设置。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既要支持本校特色优势专业的建设, 又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 重点扶持有市场、有潜力、有前景的新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民办高校要与时俱进, 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宗旨, 对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改革, 提高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度。

2.多元化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是确立民办高校特色的直接体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要从追求与社会、市场的高度契合出发, 树立新的就业理念, 竞争就业、求实择业, 创新就业模式, 如订单式教育就业、基地式就业、考察式就业、人才市场就业等多种就业方式。要主动出击, 外引内联,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广泛建立就业实习基地, 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 形成了庞大的就业网络。

3.科学定位, 树立品牌意识。民办高校品牌定位需遵循“四客观”的要求, 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民办高校应该认真地思考自己在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制, 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 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的脉搏, 创造和渲染学校的个性化特色。民办学校的优势之一在于办学自主、机制灵活, 而优势是否能充分体现、产生效益、促进发展, 又要看能否办出特色。特色教育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之一。另外, 在确立学校办学特色, 进行品牌建设的同时, 还要做好品牌宣传。只有把宣传工作做好, 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要想发展壮大, 得到社会认可, 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是最主要的。但是仅有好的教学质量是不够的。在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办学, 与国家办学不一样, 必须对外进行宣传, 搞好品牌建设,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才能获得社会的信任, 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大环境。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 在树立品牌意识, 做好品牌宣传方面, 西安翻译学院可以说是给国内各民办高校树立了一个典范。作为一所在校生几万人的民办高校, 该校抓住四个要素的建设:一是教育教学质量;二是相对优质的生源;三是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四是大胆的变革和创新, 不懈的努力终于树立了鲜明的学校品牌, 再加上大力的品牌宣传,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各种英语赛事,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该校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 。

(二) 大力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高等教育质量可以说已成为高校的生命线, 只有提高其自身的教育质量, 才会增强其竞争力, 从而使学校的信誉和社会认可度得到提高, 才会有利于其毕业生的就业, 也有利于民办高校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学生高考分数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并不意味着民办高校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也不能放松, 要加强学生管理, 狠抓学风建设, 在学校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引导和鼓励学生考研。民办高校学生考研, 既是对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成绩的肯定, 说明一个学校学风建设取得的成绩, 也是对民办本科学生的一个“正名”, 证明本三学生也有出色的学习能力。同时, 虽然学生的高考成绩不高, 但要相信学生是有求知欲望的, 一次的高考发挥失误不能断绝学生的求知之路。鼓励鼓励民办本科高校学生考研, 也能满足部分学生想升入更高学府继续深造的愿望。

(三) 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首先,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打造一支新型职业指导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树立职业指导全程化的理念。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师队伍是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必然趋势。职业指导师承担起职业指导课的改革和创新。抓好职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建设, 通过群体性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就业知识, 得到基本职业训练。在此基础上, 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性格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职业环境背景、职业发展方向的差异, 开展符合学生个体特征的职业指导。另外, 就业指导应该是全程的指导, 即学校指导学生就业实践应从一年级甚至是招生的时候开始, 而不能等到快毕业的时候, 才临时抱佛脚。在招生的时候就要给予一定的宣传和指导, 特别是对专业的认识、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在校期间进行渗透教育, 把职业指导理念渗透到各学科中, 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毕业前强化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力。最后是毕业后的跟踪教育, 这样能很好的检验成果和反馈信息, 对改善职业指导成效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其次,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由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新生事物, 民办高校应该给与足够的支持和重视, 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 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的优惠条件, 以保护毕业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开办讲座、定期咨询等方式, 让学生明白自主创业需要的能力与条件, 清楚的评判自己是否适合创业。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 给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同时, 学校还可以尝试举行各样的创业大赛, 给在校生提供一种虚拟的创业空间或创业条件, 以丰富学生的创业经验。

(四) 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就业能力。民办高校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特别是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这是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最根本的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综合”。从中可看出, 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本技能 (一般技能) 、专业技能和个性品质。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 (STD) 把就业能力构成概括为6个类别和16项技能, 大学生可从这些方面来提高:基本技能、沟通技能、适应能力、自我发展技能、群体交往技能、影响能力 。民办高校学生不应妄自菲薄, 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 或参加一些实践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依然严峻。民办高校应认清现实的严峻性, 采取积极的对策来应对挑战, 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 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5-07/28/content_17946.htm

上一篇:植物园游记日记200字下一篇:高二生物种群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