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业务(精选9篇)
1.供应链金融业务 篇一
供 应 链 管 理 课 程
考 查 论 文
学
号
姓
名 系
别 年
级 专
业
供应链企业业务外包战略研究
摘要
随着企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供应链的概念范围也随之扩大到与其他企业联系,扩大到供应链的外部环境,逐渐成为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感念。供应链的管理也更加复杂多变,怎样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方式,也越来越困扰企业发展和决策。由于资金、成本、管理、技术等一系列原因,许多企业更加偏向与选择业务外包,而怎样有效选择和使用业务外包,是一个关乎企业业务成败的重大问题。
关键字 业务外包
供应链管理 企业管理
一、业务外包内涵
所谓业务外包,指的是企业基于契约,将一些非核心的、辅助性的功能或者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利用他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而自身企业仅专注于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业务。
二、合作方式
1、合同关系:通常是指用户与供应商建立起的合同关系,而且合作其限较短。企业在完全控制他们主产品生产过程的同时,将业务流程的某一个环节外包出去,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期望的结果。
2、业务剥离:企业在寻找外包供应商时,也有可能是由企业剥离出去的子公司提供。为了提高竞争优势,增加差异化,大量的企业将“控制导向”、“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分解成独立的业务部门或公司,使其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的利润中心。该方式由于供应商更为可信,并且来自企业文化、成产工艺等方面的沟通难度降低,外包风险较低。
3、战略联盟:企业采用战略联盟在保持各厂商独立性的同时,有效的组织复杂性的商业交易。在战略联盟中两个或者多个厂商在同一某项目中合作,共享信息或生产性资源,同时共担风险。
4、合作关系:依靠企业间长期的、半正式关系的复杂联合体,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是双方最为紧密的合作类型。
三、作用
1、降低和控制成本,节约资金资本;
现在的企业不像过去,过去的商人不管业务有多么广,只要努努力,一个人是完全可以应付过来的。现在的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以前是跨省,现在是跨国。有的国际大企业涉及好几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里不仅涉及面广而且还很深,所以要想在这些领域里保持领先位置,就必须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研究它。所以把一些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出去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在企业不断地壮大的过程中,管理者就可以抽出时间有针对性的去解决一些重要的事情了。
2、节约社会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
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让很专业的公司来为你服务,这就可以降低成本。像九十年代的青岛啤酒,在生产啤酒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啤酒瓶的盖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个盖子是青岛啤酒自己加工的。而国外的一些啤酒厂在这一项都是外包给专业的加工厂加工的。如果一个厂什么都要自己去做,那么除了核心竞争力以外的业务都相当时从零开始,而那些专业的公司再这方面都发展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你在这方面怎么可能竞争的过其它公司呢,这样这有一个后果,那就是以更高的成本来完成这一项工作。后来青岛啤酒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把类似于这样的业务外包出去,公司的业绩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外包出去后,原本占用的大量资金也可以投放在其它的地方,企业也就有更大的实力和精力投放在核心竞争力上,使其不断地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处于同行领先地位。
3、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你手头上的事情从繁杂变到精简,你的注意力肯定能集中在这些事上面。这样一定会好好地对公司做一个较长期的规划,能够做到运筹帷幄,你还会担心公司的竞争力问题吗!在上面已经介绍过,外包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解放,还有企业资金的解放。企业再也不必花大量的资金在自己并没有实力或不是很重要的业务上,有了剩余的资金,就可以来对企业的业务来进行资源有效地整合,使其更加有效率。
4、弥补企业某些能力的不足;
当一个企业遇到了发展方向上的抉择时,有可能就是某两个领域的抉择。每一个行业都有每一个行业的特性,可能是技术上的要求,也可能是创造方面的要求。一旦企业选择了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就会把另外一个领域里的所有的业务全都外包出去,这样一来本企业将来所需要的一些技术基本上就是可以确定的,在进行核心竞争力打造的时候也就没有了过多的烦恼了。
5、分散企业风险;
通过业务外包,将非核心或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其他专家级企业去做,就可以将风险与其他企业共同承担,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柔性。
四、常见问题
虽然业务外包有诸多优点,但如果使用不当,依旧会带来诸多问题,许多企业在使用中,也可能会造成损失。
1、对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
一些尚未成熟的企业它们需要部分业务的外包,但自己经营的业务又很繁杂。这样它们就要选择一些业务外包出去,以节省自己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中国的许多企业都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就是看到自己哪个业务获利高就从事这个业务的生产,把其他业务外包给别的公司去做。这样是不完全正确的,是经不起市场长时间的考验的。一个企业首先就应该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取得一席之地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并且是其他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能力或技能。不能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外包给别的企业做了,要不然企业就丧失了在市场中的强大的竞争力。
2、对自己的命脉业务认识不清
这里所说的命脉业务它不属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但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与死。每个企业都存在的业务,少了它又不行,外包给别的企业,这样别人就占有了主动权。别的企业就等于垄断了你的这项业务,它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样会使自己企业很为难。所以说一些非核心的命脉业务自己还是要做的。认清企业的哪些业务可以外包,哪些业务不可以外包。
3、对外包企业了解不足
既然要把自己的部分业务外包出去,那外包给谁,这也是一门学问。在众多的外包企业中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呢?
部分企业把自己的外包业务外包给一些不了解的企业,或是一些子企业,这样是不行的。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外包企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你企业的发展,甚至是生与死。若是外包给业绩低下的企业,当你需要它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时候,它不能及时的配货,这样会企业就发展不起来。所以我们就应该“择优而选之 ”。选择就应该有标准,上学期我们在供应链中学过绩效评价。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指由一系列与绩效评价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等形成的有机整体。拟定合适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等。对众多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对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选择的企业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自己企业以后的发展,所以应该慎重外包企业的选择。在选择合适的外包企业后,把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你选择的企业。和其建立良好的供应关系,以便以后的合作。
4、对外包公司的管理不够
现企业存在一个问题,它们认为把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了,就一切完事。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毕竟这个业务不是自己来做,而它做的好坏直接影响你的下一个环节。若他做的不好,这样你又费金钱又浪费人力,还不如把这项业务自己来做呢。中国人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要面子,两公司的老总在酒桌上见了一面就成了“兄弟”把业务外包给你,总认为一切OK了。碍于面子又不好意识派人去监督,这样是不对的,企业的目的是盈利,每个环节我们都要监督,这样不仅对你好,对大家都好。所以对外包公司应该加强监督、管理。企业也可以派可信任员工到外包公司去,对其进行实地考察,每月甚至是每天对你外包的公司进行绩效评价,时时对其进行监督,也可以加强两个公司之间的信息联系,彼此了解情况。在定期对外包企业进行评价,优胜劣汰。如果选择的外包企业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这样可以激励外包公司完善自己的外包业务,以达到双赢。
五、如何发挥作用
1、外包给人们带来的憧憬
外包到底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尽管我们看到了许多企业因外包而获得了成功,但是大量失败的外包案例,及其牵扯到的诉讼、反诉讼和不计其数的资金浪费等问题,不得不使商业科技领导者们开始怀疑外包是否还是企业发展之路上的有益选择…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不可能只利用自身的资源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要,“外包”作为未来企业寻找生存之道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乃至外包业务都是由人来策划和完成的,小至企业单位,大至国家民族,所以管理人才能否活用企业外包战略对企业来说是很关键的。要不然有的人怎么能很好的使用外包策略给公司带来利润,而有的人就不行呢。
2、我们对外包的理解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外包的诸多好处,以及我国大多数企业使用外包战略的情况。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从事核心业务的同时,利用外部企业的优势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已成为建立竞争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供应链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在确立了核心竞争力之后,将主要精力投在核心业务上,将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的确,外包战略的使用是企业管理上的一项突破,外包也确确实实能够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在很多种情况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使用外包尤其是跨国业务外包,并且通过将部分业务委托在海外的合作伙伴以成功地降低了成本。
一些常规性的由外包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金融、财务、资薪、人事、调查、分析、数据处理、IT等行业。外包公司通过一些必要的基础信息的采集,经过优化,与发包公司的紧密合作而最终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了客户需要。
但是决策者在考虑是否采用外包战略时,应该根据本企业运营的具体情况来做出选择。茫然的实施外包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所以我们组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来考虑
企业的成长就像婴儿一样,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我们应该给予不同的呵护。婴儿在不断地成长,我们让他穿的衣服不能大业不能小,要合适才行。企业也是一样的,不过企业的发展是由高层来决定的。高层领导在考虑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时,就应该在合适的时候舍弃那些小了的不合适的衣服。果断的放弃只会减少企业的束缚,使其更加健康的成长。
2)一定要认清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前面已经介绍过,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意识到了要加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非核心竞争力外包出去。但现实是很多企业都没有认识清楚自己哪些业务需要外包哪些业务不能外包。一个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撑起一片天地有很多的原因,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没有了它,其余的一切都是徒劳。所以认清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非常的重要的。
3)对外包商的管理
很多人认为只要选择一个好的外包商,把公司的业务给外包出去了那就没事了,其实不然。外包商对你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对外包业务各方面的技术要求等总有不是很清楚的地方,这时候你撒手不管,他也会敷衍了事的,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像美国的保洁公司再这方面就做的很好。他把在中国的所有的物流方面的业务全权外包给保供公司,并清保洁还派专业的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使之不断地壮大起来,这样一来不仅为保洁公司进军中国市场赢得了时间,还带来了成本方面的节约,可谓一举两得。所以对外包商的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4)要有良好的信息技术
没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没有业务外包的迅速普及。据一项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占所有业务外包开支的大约28%,几乎每一家实行业务外包的公司都把自己信息部门的某些职能外包出去了。美国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该国实行业务外包公司1998年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业务外包开支,比上年高出12%。外包可能性仅次于信息技术的职能是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不过这两种职能的平均外包开支还不到信息技术部门的三分之一。业务外包源于信息技术的推动,从根本上说,还因为信息技术为企业业务外包的快速运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载体。即便不搞信息技术的业务外包,其他诸如制造业务、财务、行政管理等外包,都离不开信息载体的运作,特别是营销业务中的网上商务外包,更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运载。所以企业推行业务外包,前提是必须建立好自己的信息系统,并加快推进信息工作现代化,特别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使自己的商业经营融入全球信息网络。外包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在商界的发展史上应该说是一次重大的飞跃,打破了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格局。同时呢,不仅为企业家们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利润,而且降低了高层的管理难度。陈旧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再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家称雄于整条产业链,只有通过各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才能够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资料:
《供应链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沈莹 陈小威 主编
2.供应链金融业务 篇二
摘要:供应链金融业务 (SCF) 是商业银行站在产业供应链全局的高度,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在供应链交易中,核心厂商往往利用优势地位将流动资金压力转移至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供应链全融业务就是利用商品交易中形成的预什账款、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或其组合给子企业信用支持。由于同业竟争激烈、信用基础薄弱,以传统授信标准衡量,这些企业往往被银行视为高风险客户。很难获得融资支持,但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供应链金触业务中使用,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46全国商情
3.供应链金融业务 篇三
摘 要:选择中石油控股的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指标及数据,借鉴耗散结构理论,并通过熵值法对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能有效实现产融结合的协同价值、促进产融企业及产融银行共同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性,产融集团应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建立金融管控平台;监管机构应完善相关政策。关键词: 产融结合;供应链金融;熵值法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5-0023-08一、引言在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因素影响使其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为提高获利空间、降低信贷风险,商业银行纷纷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类较新的金融业务,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没有对此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和定义,国内研究多集中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界定,即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真实的贸易信息,以企业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存货等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通过动产质押授信、应收账款融资等新型金融工具盘活产业链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为产业链企业提供融资的综合性金融服务[1]。据此,供应链金融作为近年来商业银行针对特定经济实体开展的产业金融服务,在增强银行盈利能力的同时,还能够缓解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实现多方共同发展[2-4]。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工商企业通过控股金融机构涉足金融领域,形成了“实业+金融”的产融结合模式,并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希望借此来整合产业链,带动主业发展。如昆仑银行的石油产业链贸易融资业务、龙江银行的农业供应链贷款、华润银行的供应商融资等都是具有产融结合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学术界对产融集团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其所在产业链的现象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如刘国忱(2013)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金融资本支撑产业资本,因此,构建产融联盟能带动产业升级[5];赵志龙(2013)指出产融结合型银行能为所属的产业链提供更专业的服务,进而促进实体产业的发展[6];王志明(2014)认为产融结合形成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能促使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及生产运营信息,有利于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管控,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7]。由此可见,产融结合型银行①作为产业链链内银行,与非产融结合型银行相比,与实体产业的联系更为密切,能通过与产融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获得有效的市场需求及产业链上更加真实的交易信息,来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作成本、信贷风险,更加有效地推动实体产业的发展。与实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大多数文献仅局限于对产融结合或者供应链金融单独进行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讨论的研究仍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层面。供应链金融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多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其中定性指标包括供应商绩效、供应链柔性等,定量指标包括成本、投资回报率等[8]。朱文贵等(2007)建立了金融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为评价供应链资金流的绩效提供指标参考[9];张秀萍等(2010)认为供应链金融能够通过提升供应链可靠性、反应能力、柔性、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绩效[10];房圆晨(2011)通过夹角余弦—灰关联法构建的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风险、客户满意度等进行绩效比较[11];刘可(2013)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评价供应链金融对其融资约束的缓解程度[12]。在我国企业产融结合有效性方面也有较多的研究。蔺元(2010)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发现,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层次不深,金融资本没有紧密服务于实体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经营绩效带来的正效应不大[13]。李惠彬等(2011)利用熵变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产融结合趋势显著,产融结合有利于产业稳定发展[14]。姚德权等(2011)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实证发现,由于企业和金融机构自身存在风险,产融结合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较低甚至无效[15]。王帅(2013)利用成本函数检验产融企业规模经济效应,认为企业与主业联系较大的金融机构进行产融结合能降低交易成本[16]。李维安等(2014)从投资效率的角度对企业产融结合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发现实体企业控股金融机构会造成投资过度,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率[17]。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产融结合有效性的研究中,大部分结果显示我国产融企业产融结合效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实体企业控股金融机构后,没有利用金融资本服务主业的发展,而仅仅追求金融领域丰厚的利润以及获得信贷支持。由此可见,如何提高我国企业产融结合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借鉴耗散结构理论的熵变模型,构建产融结合型银行供应链金融有效性的熵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实证检验产融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促进了产融集团的发展②[18]。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供应链金融能够提高产融资本的协同效用一方面,由于关联交易、客户集中度等管制,产融结合型银行为控股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规模有限,抑制了金融资本对实体产业的支持,供应链金融则能够突破直接融资的限制,将金融资本渗透到产业链各环节,通过向产业链企业融资,降低产融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间接对产融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产融结合型金融机构能够深入了解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状况,降低管控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成本,并通过与产融企业共用客户渠道、共享产业链资源,降低业务运作成本。同时,金融资本可以利用产业资本拥有的客户资源与品牌效应,为产业链客户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实现产业与金融交叉销售,进而扩大银行的利润来源、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盈利能力[19],实现产融协同。据此,提出假设如下:假设1a:产融结合型银行能够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降低产融企业的财务成本,进而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假设1b:产融结合型银行能够借助产融结合形成的优势降低金融业务的运营成本,进而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假设1c:产融结合型银行能够通过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进而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二)供应链金融能够提高产融集团内部资金的配置效率由于产融企业的融资成本低于市场成本,因此,易造成资金过度集中于产融企业,导致产能过剩、投资效率下降,降低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效率。产融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对整条产业链进行整合与控制,能够获得有效的市场需求以及产业链企业的生产能力、业务规模等信息,对产业链企业的信贷规模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将原本借贷给核心企业用来过度生产或投资的资金以较高的利率分配到产业链企业,提高上下游企业的供应能力和购买能力,平衡产业链各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力。再加上产融结合型银行能够深入参与实体产业的生产运营,更有效掌握产业链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和所在市场环境的变动,提供更适合产业链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从而合理配置产业链资源。同时,产业资本往往会受金融资本高额利润的影响逐渐金融化,进而导致实体产业空洞化,供应链金融则能使产融集团内部的金融资本回流到产业链生产运营环节中,重新以产业资本的形态支持产业链的运作,推动主业增长,避免实体产业空洞化。据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供应链金融能够通过扩大对产业链企业的融资规模,避免实体产业过度投资于金融领域,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三)供应链金融能够控制产融集团的内部风险产融结合型银行属于链内银行,能利用企业的产融信息平台核实产业链企业的信用状况及真实的交易信息,对资金流、物流实施有效监控,确保了资金回收的安全性;同时产融银行通过与产融企业共享信息,能够准确预测市场动向及存货质押品价格变动的方向,为未来可能遇到的存货价格下跌等风险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从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再加上供应链金融能满足产业链企业资金需求,缓解产业链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运行,产业链企业支付货款、供应物资的能力增强,从而确保了核心企业能够及时收到应收账款及预付账款下的货物,降低坏账规模。据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3a: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产融结合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进而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假设3b: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产融企业的坏账规模,进而有助于产融集团的稳定发展。三、实证方法与指标构建(一)研究样本本文选择2009~201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及其控股的昆仑银行为研究样本,考察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产融集团发展的影响③。(二)实证方法本文将中石油集团与其控股的昆仑银行组成的产融集团看作一个产融系统,通过改进耗散结构④的熵变模型,构建熵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给各指标客观赋权,综合评价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性。其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想维持有序的结构、实现稳定发展,就必须要降低系统的总熵值[20,21]。供应链金融所在的产融系统具有形成耗散结构系统的特点⑤,产融系统要想维持有序的结构,就要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或从外部引入资金、技术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要素即负熵,降低或释放系统内部由于资源不合理配置、信息不对称等不利的因素即正熵,来降低系统内部的总熵值。昆仑银行作为产融结合型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目的是使金融资本更有效地服务于主业,降低主业运营成本、提高资本运作能力,促进实体产业发展。如果供应链金融业务给产融系统输入的负熵能够抵消自身及产融系统产生的正熵,产融系统的总熵值就会下降,系统会向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即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有效的;相反,若正熵大于负熵,则二者结合对系统的负面影响高于正面影响,即供应链金融业务无效。由于昆仑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时间较短,熵值法能够有效克服数据较少时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的问题。(三)熵指标体系的构建将产融系统自身产生或由供应链金融带来的正熵定义为压力熵,即dyS;将引入供应链金融业务来减小系统熵值、促进系统发展的负熵定义为支持熵,即dzS;外部环境对系统输入的熵流定义为外部影响熵,即doS。根据耗散结构的熵变模型,供应链金融所在产融系统的熵变模型可以表示为:dS=dzS+dyS (1)其中dS表示供应链金融与产融结合共同作用引起的产融系统总熵值的变化量。若|dzS|>|dyS|,则dS<0,即银行供应链金融能降低产融系统的总熵值,促进产融系统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若|dzS|<|dyS|,则dS>0,即银行供应链金融加大了产融系统的总熵值,不利于产融系统的发展。1. 支持熵指标。支持熵指标体现产融结合下供应链金融对产融系统的正向影响,主要表现为:金融资本能够提供给产业资本发展所需的资金,满足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降低主业的财务费用等运营成本;同时提高产融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银行的营业成本。其中,X1、X2、X3作为金融资本向主业及产业链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向产融系统输入的负熵流的指标,能够衡量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支持程度[22];X4、X5是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提高昆仑银行营利能力对产融系统输入的负熵流的指标,能够反映供应链金融因促进产融协同而提高金融资本盈利能力、降低运作成本的作用[19];X5是供应链金融通过降低产融集团运营成本对产融系统输入的负熵流的指标,能够衡量供应链金融提高产融资本的协同效应、降低产业资本运作成本的效果[13]。其X1、X2、X3值越大越好,属于正向指标;X4、X5值越小越好,属于逆向指标。2. 压力熵指标。压力熵指标反映供应链金融给产融系统及其内部产生的不利影响,如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规避机制存在失灵的可能,会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需要掌控产业链企业的生产运营及信用状况,会增大核心企业对产业链企业整合管理的难度和成本;金融资本巨大的利润空间会诱使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移,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大规模;同时产业链核心企业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延迟付款、提前收款向产业链上其他企业转移财务成本,增大产业链企业的资金压力,进而导致产业链企业违约,核心企业坏账损失增加。据此,选择5个指标来衡量产融系统自身产生及供应链金融输入系统的压力熵(见表1):X6反映银行面临信贷风险的程度;X7衡量银行投资金融产业的规模,也从侧面反映出产融系统中金融资本与主业的结合程度,该指标值越大,产融结合程度越低;X8是集团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及预收账款之和,能衡量中石油对产业链企业资金的占用程度;X9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因面向产业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而使管理成本发生的变化;X10衡量企业因交易伙伴违约造成货款收不回或物资供应中断产生的损失。这5个指标值越大,负面影响越大,因此属于逆向指标。3. 外部影响熵指标。外部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变动都会对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产生影响(见表1)。其中:X11反映宏观经济周期对产融系统的影响。产融结合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效果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属于正向指标。X12反映国际油价波动对产融系统主业营利能力的影响[23]。原油价格波动幅度越大,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越差,价格风险和成本风险越大,属于逆向指标。X13反映主业生产经营成本、利润变动趋势及生产经营的压力状况[23]。购进价格指数越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越大、利润空间越小;而过低的价格指数,则会因经济紧缩,市场需求不足,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属于适度指标。X14的大小反映企业融资成本高低以及宏观经济发展的状况[23],过高或过低的利率水平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属于适度指标。X15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而影响产融系统的发展[23]。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能促进产业及经济发展;若增长速度超过经济承受能力,则可能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失衡,对产融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属于适度指标。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选取2009~2014年昆仑银行、中石油集团的相关数据及宏观经济数据作为6个评价单元。(一)实证检验1. 数据预处理。为了使不同指标同向且具有可比性,采用极值熵值法[24]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同向化处理以消除指标的不可公度性,得到X′ij,即标准化的第i年第j个指标值。为避免每项指标数据中的极值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再取对数求熵值无意义,甚至影响整体评价效果,将极值熵值法处理过的数据正向平移1个单位,得到X″ij。2. 各指标值概率的计算。将预处理的数据利用Pij=X″ij/(∑ni=1X″ij)(i=1,2,…,6;j=1,2,…,15)计算出每年的指标值对产融系统的影响。3. 熵变值的计算。将求出的概率Pij的数值代入ej=-1lnn∑ni=1PijlnPij,计算各指标的熵变值ej。其中i=1,2,…,6;j=1,2,…,15;n=6。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评价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性,需对各指标赋予熵权。4. 差异性系数的计算。根据信息熵原理可知,指标值的差异性越大,熵值越小,该指标对评价产融结合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产融系统影响所提供的信息越多、作用越大。利用gj=1-ej计算各指标的差异性系数。5. 各指标熵权的确定。根据各指标的差异性系数,通过aj=gi∑mj=1gj (m=1,2,…,5),确定各指标的权重aj。可以看出:(1)支持熵指标中,X1权重最大,X3和X4权重相对较小,说明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通过扩大银行对集团和产业链企业的资金支持规模、协同产融资本降低产业资本的财务费用,有效促进产融系统的发展;而在提高银行盈利能力、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方面,取得的效果不显著,对产融系统的促进作用较小。(2)压力熵指标中,X10所占权重最大,X6次之,说明企业坏账损失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多对产融系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为保证系统稳定地运行,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企业的坏账损失及银行的不良贷款率。X9所占权重也相对较高,说明中石油应采取有效措施管控产业链企业的整合和管理费用,提高产业链管理能力,否则相关费用的增加也会导致产融系统熵值的增大。X8、X7的熵权虽然相对较小,但中石油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金的占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融系统混乱度的增加,不利于产融集团的发展;同时,昆仑银行如果将其资产大规模投资于债券、基金、股票等与产业无关的高收益领域,也会削弱金融资本对产业的支持程度,加大产融系统的风险,对产融系统产生不利影响。(3)外部影响熵指标中,X11、X15权重较高,说明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产融系统的影响十分大,产融系统内部总熵值的增减,在很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X13、X12是对中石油生产经营有直接影响的外部影响指标,购进价格指数过高或过低及原油价格大幅度的波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中石油所在的产融系统的无序度增大。X14虽然权重小,可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较少,但也并不表明它在评价和决策中不重要,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过程中,利率的变动会从侧面反映出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对于预测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有一定参考作用。6. 计算产融结合下供应链金融有效性的综合评价值。通过Vi=∑mj=1ajPij计算各指标权重与概率的乘积和得到支持熵、压力熵和外部影响熵每年的综合评价值,结果如表2所示。(二)结果分析1.支持熵变化趋势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2009~2014年,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产融系统输入的支持熵除在2011年出现了一次小幅度下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2011年由于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协同效用降低,中石油财务费用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加大、银行运营成本上升,使得支持熵略微减小;但总体来看,昆仑银行公司贷款规模从2009年97.14亿上升到2014年962.73亿元,产业链融资余额从2010年的6.84亿元逐年上涨到2014年190.34亿元,对产业链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提高了产业链运作效率;再加上银行成本收入比从2009年28.98%逐年降低到2014年18.01%,公司类中间业务净收入占比从4.4%上升到25.85%,银行营利能力增强,都有利于产融系统的发展。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产融系统输入源源不断的负熵流,且对产融系统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假设1b、假设1c得到验证,即供应链金融能够通过促进产融协同而降低金融资本的运作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但2009~2014年中石油财务费用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增大,供应链金融没能充分发挥产融资本的协同效应来降低产业资本的运营成本,假设1a没能得到验证,即供应链金融在降低产业资本运作成本的作用方面效果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昆仑银行的体量与中石油集团庞大的业务规模不相匹配,昆仑银行无法完全满足中石油集团业务的资金需求。2009年,昆仑银行总资产为215.8亿元,仅为中石油集团资产总规模的1.4%,虽然2014年昆仑银行总资产快速增长为2782.9亿元,但也只是中石油集团资产总规模的11.5%,是其营业总额的12.19%,是其负债总额的25.5%。同时,出于业务性质的限制,供应链融资的期限较短,无法满足集团的长期融资需求。再加上近年来中石油集团不断扩展业务,融资规模不断增大,而石油行业却面临严峻的下行态势,导致财务成本逐年上升、财务费用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加大。由此可见,昆仑银行单凭供应链金融业务满足不了中石油集团业务巨大的资金需求,但这不能说明产融结合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没有降低产融企业财务成本的作用,其作用效果还需进一步检验。2. 压力熵变化趋势分析。如图1所示,压力熵在2009~2011年先升后降,2012年有小幅度上升,随后2年呈现下降趋势。这是因为2010年中石油坏账规模增大,2012年昆仑银行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率从2011年的0.03%上涨到1.80%;中石油坏账损失指标和不良贷款率指标的权重最大,二者的变动会引起压力熵较大的熵变,再加上外部影响熵呈下行趋势,共同导致压力熵上升。但总体看来,压力熵在这6年间有一定幅度的降低。这是因为供应链金融通过动产和应收账款质押、核心企业信用担保等方式有效地保证了银行的还款来源,使昆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8%左右,截至2014年末,中石油产业链不良贷款余额为1.35亿元,占产业链贷款总额的0.85%,低于全行的不良贷款率,假设3a得到验证。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扩大对产业链企业的融资规模,减小了产业链下游企业因资金短缺不能偿还货款而给核心企业造成的坏账损失,使中石油的坏账损失从2009年的12300万元逐年下降,近三年稳定在3000万元左右,坏账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假设3b得到验证。同时,供应链金融能促使金融资本服务于主业,避免昆仑银行过度投资金融产业而忽略对实体产业的支持,将近5年银行在金融产业投资规模的占比稳定在40%左右,假设2得到验证。3. 外部影响熵变化趋势分析。外部影响熵除2010年有小幅度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近两年变化趋稳。这是因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外部经济整体呈现下行趋势。GDP增长率除2010年外逐年下降,由于GDP增长率指标权重最大,它的下降对整个产融系统的稳定运营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减少、购进价格指数的下降都能反映出经济下行的现象。而支持熵在下行的经济环境中仍能稳定上升,压力熵也没有因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大幅度上升,说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支持熵与压力熵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即外部环境没有过多地抑制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目前的经济环境及宏观政策不会过度影响产融结合与供应链金融的开展与结合。4. 熵变量变化趋势分析。根据图1可以看出,支持熵与压力熵在2009~2012年呈同向变动,近两年呈反向变动,熵变值dS逐年减小。(1)2009年由于昆仑银行业务管理费用占比较高,中石油坏账规模大、管理费用高等因素的影响,压力熵远远高于支持熵,产融结合带来的负熵不能够抵消产融系统自身产生的正熵,dS>0。(2)2010年,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供应链融资规模增大、银行营利能力提高、不良贷款率下降,再加上整体经济形势向好,支持熵的增幅远远大于压力熵的增幅;但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支持熵仍低于压力熵,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3)2011年,支持熵与压力熵同呈下降趋势,但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其业务收入在昆仑银行总收入中占比上升,加上银行不良贷款及企业坏账损失下降,压力熵的降幅大于支持熵的降幅,支持熵首次高于压力熵,dS<0。(4)2012年支持熵和压力熵同呈上升状态,但由于当年中石油的坏账损失由上年的13700万下降到3000万,管理费用占比下降,所以,压力熵的增幅小于支持熵的增幅,支持熵依然高于压力熵。此后两年压力熵下降、支持熵稳定上升且一直高于压力熵,两者之差的绝对值逐年增大,即dS逐渐减小。可见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的负熵能够抵消自身及产融系统产生的正熵,实现dS<0。因此,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通过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和不良贷款率、优化银行的收入结构、促进金融资本服务于产业资本、降低产融企业的坏账规模来降低产融系统的总熵值,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促进产融集团的发展,即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有效的。五、研究结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支持熵与压力熵绝对值之差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即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的负熵能够抵消自身及产融系统产生的正熵,减小产融系统的总熵值,降低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协同效用,通过降低金融资本的运作成本、提高金融资本的盈利能力、扩大对实体产业的资金支持、降低产融集团内部风险,有效促进产融系统更加稳定地发展。因此,为巩固产融结合给昆仑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带来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性,应充分发挥产融协同、融融协同的效用。昆仑银行可以积极与中石油旗下的昆仑租赁、昆仑信托、保险、国联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将各金融板块的业务与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整合,打破信托基金等融资规模的限制,创新金融产品以拓宽产业链企业的融资渠道;汇聚产业链节点企业及社会的闲置资金,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专业规范的资金管理和增值服务,为中石油能源项目、产业链油气产业项目提供发展资金;紧紧围绕产业链客户发展对公业务,围绕中石油集团员工家属及油气销售网络终端发展零售业务。 注释:①即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通过股权渗透、人事结合等方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实体企业集团参控股的银行。②将产融结合型企业的范围界定在持股金融机构10%以上股份的企业,将受某一家实体企业控股10%以上股权的银行定义为产融结合型银行,并且认为受一家实体企业控股50%以上股权的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面向其控股企业所在产业链企业的。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是国内典型的产融结合型集团,2009年4月,增资控股克拉玛依银行,并更名为昆仑银行,持有该行92%的股权;截至2014年末,中石油集团对昆仑银行的持股比例降到77%,仍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2010年昆仑银行开始为中石油产业链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向中石油产业链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并且昆仑银行的客户绝大部分都来自中石油产业链企业。④耗散结构是指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非平衡态系统,由无序状态向动态稳定状态运动的宏观有序化结构。⑤形成耗散结构必须具备四个特征:即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系统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及存在涨落运动。⑥是昆仑银行生息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总额与银行总资产的比值[14]。⑦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主要是集团及成员企业尚未支付给供应商的往来款项,预收账款主要是集团及成员企业提前收到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销售的款项[9]。⑧数据是根据2009~2014年布伦特原油现货月平均价格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得[22]:原油价格波动幅度=近12个月油价样本标准差/近12个月平均价格。 ⑨选择以1990年为基期2009~2014年的购进价格指数。⑩根据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官方网站公布的每个期限品种的日利率,对利率计算年平均值。参考文献:[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76-82.[2]Lee C H, Byong D R. Trade credit of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1,(204):136-146.[3]Kouvelis P. Financing the newsvendor:supplier vs.bank, and the structure of optimal trade credit contracts [J]. Operations Research,2012,60(3):566-580.[4]林至颖.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及作用[J].经济纵横,2012,(6):108-109.[5]刘国忱.供应链上的产融携程[J].首席财务官,2013,(9):62-63.[6]赵志龙.产融结合的商业模式分析[J].新金融,2013,(5):26-31.[7]王志明.基于产融结合的中国钢铁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J].研究与探讨,2014,(6):44-48.[8]Beamon.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models and method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8,(10):57-66.[9]朱文贵,徐最.金融供应链关键绩效指标的建立与应用[J].物流技术,2007,26(4):73-79.[10]张秀萍,谢墩游.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5):38-40.[11]房圆晨.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模式绩效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2011,(10):25-34.[12]刘可,缪宏伟.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3,(1):36-44.[13]蔺元.我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效果分析基于参股非上市金融机构视角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5):153-160.[14]李惠彬,董琦,曹国华.基于熵理论的我国产融结合趋势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1):85-87.[15]姚德权,王帅,罗长青,黄学军.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运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3):140-148.[16]王帅.产融型企业集团规模经济效应度量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4(11):92-96.[17]李维安,马超.“实业+金融”的产融结合模式与企业投资效率[J].金融研究,2014,(11):109-126.[18]刘国银,高莹,白文周.股权结果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0,(9):177-179.[19]王曼舒,刘晓芳.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2):143-149.[20]HyeonHyo A. Speculation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as a dissipative structure [J]. 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0(3):172-183.[21]Maclntosh R, Maclean D. Conditioned emergence:a dissipative structure approach to transformat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15(4):297-312.[22]赵奎.昆仑银行产融结合探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51-79.[23]刘超.系统科学金融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03-167.[24]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2):12-15.(责任编辑:宁晓青)
4.供应链金融案例 篇四
X铜业公司是外商投资企业具有工艺先进、管理先进的技术优势且订单充足履约能力强。目前已完成基础生产线投资需投入较多流动资金扩大产能但因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企业由大型生产型渐变为来料加工型企业利润较薄同时产能不足连续三年亏损。且已将厂房、设备等有效资产抵押在其他银行申请了中长期贷款也难以找到有效担保人提供担保。
企业急需一个不同于传统担保模式的、低成本的、额度较大的流动资金贷款以扩大产能达到规模效益。深发展银行经过分析认为铜加工行业属于资源性朝阳产业产品热销铜加工企业需要资金密集、达到规模经济。而X铜业公司上游均为知名大型企业难以取得赊销信用支持但也具有下游较为分散、销售按时回款、订单充足和交易链条清晰、交易对手资信可靠的优势可利用交易环节的改善、金融产品的灵活运用和对交易对手的自行捆绑构建“封闭运行、单笔操作”的融资条件达到贸易融资的要求。
于是深发展针对X公司不同的贸易背景为其量身订做了多套融资解决方案: ①境内销售AXX信息电缆:采用国内保理模式。X铜业公司在授信额度内向银行申请应收账款转让银行受让应收账款并共同通知电缆厂电缆厂确认对应收账款后银行向X铜业公司发放融资款。应收账款到期后电缆厂直接将款项汇入银行指定账户银行扣除融资款余款划入X铜业公司账户。
②境内采购BZ化工厂:采用存货质押模式对于无法签订三方协议的上游化工厂由银行、X铜业公司与银行指定仓储机构签订《仓储监管协议》客户将存货质押给银行仓储机构24小时不间断监管。并由银行向X铜业公司提供授信款项直接支付给上游Z化工厂。在客户补交款项赎货后银行向仓储机构发出放货指令。
③境内采购AW供货商:采用商业承兑汇票保贴票据代理贴现模式。银行与上游W供货商及X铜业公司签订三方协议预先设定X铜业公司作为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代理人代理上游W供货商背书然后凭商业承兑汇票和保贴函向银行申请贴现。贴现后银行直接将贴现款转入上游公司指定账户。
④境内销售BXX漆包线厂:采用未来提货权质押模式。银行直接向铜业公司的下游漆包线厂授信款项用于向铜业公司订购裸铜线。银行、X铜业公司与银行指定仓储监管机构签订《仓储监管协议》铜业公司将产品随生产进度逐步移交监管机构24小时不间断监管漆包线厂打款分批赎货银行向监管机构发出放货指令。
5.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分析 篇五
一、供应链金融的定义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开展的金融活动,是对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通过整合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各方创造价值和降低风险的作用,实质是帮助链内成员盘活流动资产。
二、供应链金融产品业务模式分析
主要分为三类:应收类,预付类,存货类
按风险程度划分,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倾向性:预付类>应收类>存货类
预付类产品实际上是将企业间的商业信用转换为银行的信用,如果出现违约,则立刻对贷款人的征信产生影响,并对其产品经销商权有着致命的牵制,对贷款人的约束力更强。
三、供应链全链条分析
四、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五、当前可运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1、目标业务对象
A、资源型的传统行业的经销商,如冷链海鲜行业
B、国内垄断行业的经销商,如苹果手机经销商,华为手机经销商
C、行业龙头经销商,如
D、在途库存周期长的行业,如跨境贸易的海上运输类行业
E、与B2B平台进行合作,B2B模式
供应链金融,有望开启商业新未来
2、供应链金融业务推广重心为预付类的金融服务
3、模式的实现途径:进行强强合作,资源整合与共享
4、模式的实现方式:
以福建为中心,跟以上所列的目标对象进行业务方面的洽谈,实现资源整合,快速达成业务流量,实现利润。
5、业务流程图:
具体沟通!
六:风控模式
1、开发链接经销商订单系统的实时监控系统,制定货物数量的存货风险警戒预警线。
2、条件允许的话,执行物流承包,货物保理,最大程度保证资金安全。
6.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 篇六
当前,市场竞争已步入供应链竞争的时代,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基于其强势地位,整合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中,对资金流进行整合以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是供应链金融价值所在。从银行角度看供应链金融,结合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运用策略与推进思路做些许探讨,以期得到一些银行推进供应链金融运用实践的有价值的启示和经验。
首先,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以《商业银行法》为依据,以企业主体为切入点进行风险控制,在授信审批过程中侧重于企业的规模、净资产大小、盈利能力、担保方式及经营稳定性等基本情况,整个审批流程有一套既定模式,兼顾可能导致贷款偿还潜在风险的各个因素。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凭借其对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绝对把控,金融业务主体从银行转移到核心企业。其次,资金来源突破银行单一通道的限制。传统银行信贷,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担保物的不足,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而核心企业拥有规模更大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拥有更多的预收账款(对下游企业)和应付账款(对上游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金融体系融资的差异本质上是信用的差异,也是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源头,核心企业可凭借其核心地位和信用优势,引入银行和多元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通过自己获取金融牌照来实现产业链上资金的融通,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可突破银行单一通道的限制,相应的,核心企业也获得了原本属于金融机构的利差收入。不同于市场将金融业务作为核心企业辅助性业務的主流观点,笔者认为,只要供应链金融可以提供更大的利润,核心企业没有动机限制金融业务发展。再者,供应链风险控制更具优势。金融领域最核心的竞争力仍是风险定价能力,核心企业对所在行业具备更为深刻的认知,对行业周期、微观运行以及对上下游企业信息更为具备传统金融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从前端的货物/服务采购,中端的生产制造,后端的产品交付和售后服务更具把控能力,可实时掌握供应链条上的数据和资金流向从而获得超额风险溢价。
最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日趋成熟,商业银行、电商平台、支付公司、P2P平台、供应链专业化服务公司均纷纷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但这些机构主要是依托于核心企业供应链条各种数据,为核心企业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结算等服务,其数据都是过去、静态的数据,而作为掌握实时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数据的核心企业来说发展供应链金融具有天然优势,通过互联网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可构筑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一个开放的、交互的、信息共享的电子商务平台,核心企业可按需将金融、技术等服务渗透到商务活动各环节,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缩短服务响应时间,推动供应链运转方式极大提升。
核心企业做供应链金融的四大核心要素:首先,规模效应。并不是所有行业的核心企业都适合做供应链金融,在规模效应下才具备真正转型价值。规模越大的行业蕴藏巨大融资需求,意味着供应链金融所具有的潜在空间,只有存在较大的金融业务空间,核心企业续做业务的动力才更足。除了直接的规模影响之外,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越为复杂,挖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更为深入,通过建立互联网平台所具备的效率提升空间也越大,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所具有的优势也越为明显。
其次,差异化竞争,传统金融机构以不动产抵押为主,供应链金融以动产质押为主要竞争手段。一般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较少,而以应收账款和存货方式存在的动产较多,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大。核心企业基于实体业务往来所具备的信息优势,针对中小企业进行相关动产质押融资,形成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差异化竞争格局。金融牌照对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至关重要,受监管政策影响,金融许可证难以获取,核心企业可配套商业保理、融资租赁、P2P平台等非银金融牌照。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非银子板块,优势在于政策上规范与支持,以及在外资、银行资金利用上的优势,10倍杠杆倍数在非银金融牌照中也属上乘,同时优质底层资产可通过再转让或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资低成本资金。P2P平台的优势在于资金没有理论上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只要有利益,总有资金参与。相比较而言,小贷公司杠杆倍数较低,担保公司虽然杠杆倍数10倍,但业务上只提供担保,仍需接洽外部资金。
再者,产品定价能力,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已经在产业链中某些环节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竞争力大小决定其对上下游企业的话语权,话语权的强弱视核心企业经营业务的市场格局,其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话语权最强,这将在两方面提升核心企业的产品定价能力:(1)、对上下游企业把控力越强,相对信用极差越大,融资相对优势越大,融资成本也更低;(2)、更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导能力,通过将供应体系和销售体系有机结合,加快资金和数据在体系内的流动速度获得超额收益,降低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成本和沟通成本,提高效率。
最终,意识统一,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交换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其他节点企业都通过围绕核心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组织生产活动,涉及环节横跨核心企业原料采购、生产制造、成品销售、财务结算等,任一环节不支持或不配合将造成业务的迟滞。核心企业自身融资渠道丰富,有较强的付款能力和付款信用,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竞争激烈且替代性强,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核心企业利用自身强势地位长期挤占节点企业现金流的局面且形成了企业内部的利益格局,导致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在现代化的企业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供应链管理正是需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点通过共同利益所产生的凝聚力把节点企业链接起来,共享发展成果,所以核心企业必须从大局出发,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经营理念,向各环节输出供应链思维,甚至以行政命令或绩效考核形式来达到意识上的统一。
7.供应链金融业务 篇七
TPL (Third Part Logistics) 是企业内部物流外向发展的产物, Wallenburg CM提出目前80%的制造型企业将内部接近60% (以物流成本衡量) 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TPL企业[1], Jayaram J, Tan K-C提出TPL在供应链协作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强调了TPL在供应链整合中的作用[2], TPL只有深入到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之中, 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不断进行业务创新, 为供应链整合发展助力, 才不会被现代企业淘汰。市场化运作当中, 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 但如何有效地规避风险成为市场参与者必须要加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风险规避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考量的是如何识别和判断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 但是TPL作为专业的物流公司, 其缺乏专业化的风险评估手段, 甚至缺乏必要的风险规避意识, 更不用谈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价。本文在相关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 结合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发展实践, 以最常见的仓单质押模式为例, 尝试提出TPL开展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风险类型和风险评价方法, 以供TPL业务开展提供参考, 并为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1 文献综述
供应链金融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企业的运作实践当中, 理论界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也远早于我国, Alen N Berger, Gregor F.Udell最早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些新的设想及框架, 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3], Leora Mlapper就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机理及功能进行了分析[4]。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价方面, 我国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规范和实证方面的研究。站在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评价的角度, 国内学者如鲍旭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融资在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优势, 提出以核心企业参与的供应链融资中, 核心企业的信用和强有力的市场地位优势给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增加了砝码, 既有利于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业务开拓的瓶颈[5]。张伟斌, 刘可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角度出发, 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即企业受到了明显的融资约束, 而供应链金融可以缓解这一问题[6]。熊熊, 马佳等人研究了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 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比较了传统融资和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不同, 揭示了供应链金融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并在模型预测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强企业的数据库建设, 为风险预测提供数据支持[7]。
如何就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 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李莉莉, 蒋啸冰从供应链整体视角提出了建立银行主导、3PL自律、参与方监督的“三位一体”的供应链监管体系, 强调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加强制度和企业员工的素质建设, 防范风险的发生[8]。党志军则从具体的质押融资业务实务的角度, 提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生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业务记录未能及时正确交接、未能对质押物资的货权进行有效确认、质物出库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银行指令[9]。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学者们多从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入手, 关注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 多从规范的视角进行分析, 并多从供应链整体的视角去评价, 虽然熊熊运用实证分析工具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进行了论证, 但缺乏对TPL风险评价的关注。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 借鉴赵芹在论文创作过程结合企业实践提出的第三方物流面临的潜在的风险类型, 即质物风险、出质人道德及资质评价风险、银行合同和法律风险、管理及业务操作风险、环境风险[10], 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TPL风险评价模型, 并结合具体的一个仓单质押融资的案例分析了模型的运用, 在论文结尾部分提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防范的对策及建议。论文以下部分介绍研究设计过程以及研究结论。
2 研究设计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查阅文献和企业实践相关的具体情况, 本文根据指标体系构建所遵循的目的性、全面性、客观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基本原则, 构建的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2 权重的确定。
由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价指标主观性较强, 很难搜集定量的数据, 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本人通过网上邀请5名物流在职中层人员和5名研究人员共10人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判打分。其具体步骤如下: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
(2) 构造判断矩阵。在层次结构中, 对于从属于上一层的同一层次因素进行两两比较, 确定相对于上一层因素的重要程度, 构造出判断矩阵。可通过1~9比例标度法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3) 根据判断矩阵, 采用特征根法计算指标权重, 得出最大特征λmax, 并对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目的是排除由于人为判断存在的逻辑性错误, 并用CR衡量, 当CR<0.1时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算出相对权重Wi。本文利用yaahp软件计算得出各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1至表6。
(1) 目标层A—准则层B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2) 准则层B—方案层C判断矩阵如表2至表6所示。
2.3 模糊数学风险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使用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模糊事物进行定量化, 从而做出相对客观、正确、符合实际的评价, 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其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 易于理解, 在解决定性问题定量化决策中, 发挥突出作用。其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
评价因素集合其中uii=, 1, 2, …, n, 为评价因素, n是同一层次上单个因素的个数, 这一集合构成了评价框架。本模型风险程度的评语集为:V=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忽略=v1, v2, v3, v4, v5。为了便于评价, 通常为不同的风险等级赋予不同的值域, 所以设对应v1, v2, v3, v4, v5的值域为[80, 100) , [60, 80) , [40, 60) , [20, 40) , [0, 20) , 为了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 将v1, v2, v3, v4, v5的标准值设定为90, 70, 50, 30, 10。
(2) 构建模糊矩阵R
其中rij表示因素ui被评为vj的隶属程度, 矩阵R上的某一行为单个因素的评价, 它就是V上的模糊子集。
(3) 确定因素的权向量
在上文中采用AHP已经计算出各指标的权向量, 如W, W1, W2, W3, W4, W5。
(4) 计算综合评判向量和评判分数
一级综合评判向量:Di=Wi×Ri=’d1, d2, …, dn (, 二级综合评判向量D=W×’D1, D2, …, Dn) , 最后引入分数集E, 计算各指标的综合评判分数Fi和最终综合评判分数F, 其中:Fi=Di×E, F=D×E。
3 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向10名专家发放关于第三方物流公司A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案例, 并请专家就本研究设计中提出的评价指标进行评判, 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结果进行计算处理, 得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就第三方物流公司A的业务开展现状, 专家的评判结果如表7所示。
3.1 单因素评价矩阵
3.2 计算一级综合评判向量Di和二级综合评判向量D
3.3 计算风险得分
3.4 研究小结
从计算结果可知, 第三方物流企业A在仓单质押供应链金融业务中, F1质押物风险、F2融资方评价与道德风险、F3银行合同与法律风险得分分别为59.33、58.5、44.717, 都为一般风险;F4内部管理和操作风险得分为64.998, 为较高风险;最终综合风险得分57.64, 为一般风险。说明A企业在开展此项业务过程中, 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且需要引起企业高层的重视, 其中内部管理和操作风险属于较高风险, 从A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中, 发现A企业中的个别管理人员和融资企业存在较为亲密的关系, 在库存尚未满足合约要求时就向银行出具足额的仓单报告, 且在未收到银行发货指令时, 就向融资企业发放部分质押物。由于部分融资企业是A企业的老客户其信用风险相对较小, 但是也存在少量质物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且有部分质押物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A企业在对融资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面, 采取会员制度管理, 对融资企业的前期风险控制具有一套规范化标准, 如对企业财务风险情况、与本企业的业务往来情况、融资企业信息透明化程度等的考察具有一定的制度化约束, 因而相对风险不是很大, 总体处于尚可控制风险范围内。企业接下来需要加强对风险的测控, 特别注意对企业内部管理和业务操作方面的控制与完善。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风险往往很难确定且不易控制, 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多以仓储、运输等传统职能为主营业务并逐步向外延伸, 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了解以及风险意识都有待提高。因而物流企业应该加强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了解, 在准备涉足该领域前应做好相关的前期工作, 如对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具体相关政策的正确解读、对专门仓库的标准化建设、对拟融资企业的考察、对员工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企业高层领导需要统一意识, 并组织成立风险防控小组, 并加强自身自律建设, 抵制参与和融资企业的合谋欺诈行为。
4.2 对质押物监管与操作风险的防范。
要配合银行根据易储运、易交接、易变现、易流通的原则对质押物品种进行审慎选择;对质押的物权归属进行严格把关, 对物权相关单据进行勘验核实, 防止融资企业的转手倒卖行为;对于质押物的监管问题, 第三方物流公司应该加强和银行沟通, 对质押物的计量方法和验收标准问题进行交流, 由专人对质物进行出入库的计量记录, 并加强在库期间的盘查清点工作, 建立专人负责制, 防止内外串谋行为的发生;在监管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公司要严格遵守仓储协议, 不动用质押物品, 且建立严格的防范约束机制, 对于不由本企业仓库存储的质押物, 要与实际保管人签订仓储保管协议, 明细责任归属, 并加强信息沟通。
4.3 对合作各方的风险防范
4.3.1 对银行合同与法律风险的防范。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与银行就合作事宜进行洽谈时, 应该注意对自己责任风险的把握, 并由相关人员对固定样本合同进行研读, 并就相关事宜进行磋商, 积极维护自身对合同的可操作性, 避免被动接受部分不公平条款, 保证合同的完整性, 明晰责任要求。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实践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往往被动地接受过多的责任且权益不受保障, 比如在融通仓业务中, 第三方物流面临融资企业违约的风险, 但是对于融通仓的质押物品却没有优先求偿权, 在此过程中遭受风险。因此, 物流企业可以与银行就相关风险与银行商约相关联保责任, 并就意外情况进行投保, 规避意外风险。
4.3.2 对融资企业的风险防范。
对融资企业的资质进行调查, 如企业工商登记证明、税务登记证明、完税证明等进行查验, 也可以配合银行对融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对生产和销售情况就行了解。对融资企业进行会员制管理, 在供应链中了解其上下游企业的业务状况, 并结合相关情况决定是否授予融资企业会员资格, 并对合作企业的信用状况记录备案, 对不合格的企业进行剔除, 完善约束机制。
4.4 对政策环境风险的防范。
8.深发展:供应链金融 篇八
掌 门 人:法兰克·纽曼
主营业务:金融业
年度亮点:
2006年,深发展在全国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整合资源,面向产业供应链提供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的全链条金融服务。贸易融资客户和业务量均取得50%的增长,不良率继续维持在1%以下。2006年12月初,深发展“供应链金融”获得深圳市第二届金融创新奖。
核心逻辑:
供应链金融是将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提供融资服务。这样一来,供应链上相关的中小企业得到融资支持,快速成长,从而解决供应链上资金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提升整个供应链甚至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打通了这条供应链的深发展银行,也打开了自己的业务之门,甚至由此“独霸”该链条上所有相关企业的金融业务。目前,深发展已经在能源、钢材、汽车、粮食等一系列核心企业和产业链条明确的行业中成功推行了“供应链金融”。
案例调研
2007年,深发展独创的“供应链金融”获得了主流的认可和追捧。
6月,2007国际金融资本高峰论坛将“国际金融产品创新卓越表现大奖”颁给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它也因此成为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内地企业。而曾经高高在上的四大国有银行,民生、招商等知名股份制银行,甚至外资银行都纷纷迅速加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争夺战中来。
有数据显示,从2006年中正式整合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后,深发展贸易融资客户和业务量均取得50%的增长,全年累计融资近3000亿,而整体不良率仅为0.4%。
为何一个银行的模式创新会吸引如此多的关注与学习,供应链金融到底有何独特的魅力?我们从一个企业样本开始也许更有助于理解。
企业样本
“银行追着大企业跑,小企业追着银行跑”,这就是中国银行业的现状。越需要钱的越贷不到款,小企业贷款难已成了老生常谈,重庆永安配件公司就是这样一家贷不到款的小企业。
重庆永安配件厂专为本市知名摩托车企业飞翔摩托生产零配件。最近,它刚完成基础生产线的建设,产能得到提高。由于飞翔摩托车出口量大增,已经和永安签下了长单供货合同。然而,基础建设已将永安厂的流动资金消耗殆尽,该厂急需原料款,完成订单,否则就可能破产。
于是,该厂经理黄永安希望能申请到一笔中长期贷款。黄永安将所有资信材料备齐,分别向几家大银行申请贷款。
黄永安被这几家银行先后拒之门外。
银行的考虑:永安配件厂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措施,信用不足。单笔贷款金额小,笔数却多,贷款风险较大,收益较低。这类中小企业还普遍有偷漏税的行为。贷款得不偿失。
最后,朋友建议他去深圳发展银行试试。
深发展的工作人员关心另一些问题:永安厂上游是什么企业?实力是否雄厚?永安厂下游是什么企业,实力如何?永安厂的产品销售情况如何,一年订单有多少?
深发展的考虑:永安厂的困难在于它上的上下游都是强势企业——上游的丰钢要求先款后货,下游的飞翔摩托要求先货后款,挤占了永安厂有限的流动资金。但永安厂也有优势,订单充足,产能较高。其上下游企业虽然要求苛刻,却资本雄厚,信用度高。
深发展提出三种思路:
一、巧用强势企业信用,解决预付款之困。由于永安厂和丰钢有长期而良好的合作关系,永安厂、丰钢和银行可以签订三方协议,预先设定永安厂为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代理人,代理丰钢背书,然后永安厂凭商业承兑汇票和保贴函向银行申请贴现。贴现后,深发展银行将贴现款(即永安厂购买钢材原料的款项)直接转入丰钢的指定账户,丰钢接款发货,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二、盘活企业存货。如果丰钢只接受银票或贷款,不愿让永安厂代理贴现。深发展、永安厂及丰钢,可以协商后签订三方协议,先票后货。深发展直接将原料款支付给丰钢,丰钢接款后,发货到银行指定地点,由银行指定的物流监管方进行24小时监管,形成存货质押融资。永安厂每接一笔订单,交一笔钱给银行赎货,银行就指令仓储监管机构放一批原料给永安厂,从而完成这一轮的生产。
三、活用应收账款。如果飞翔摩托屡屡拖欠货款,永安厂连赎货的流动资金都没有又该怎么办?永安厂只要将应收款委托给深发展管理,深发展就可以根据这些应收账款的数额,给予永安厂一个融资额度,永安厂凭此额度可获得连续的融资安排和应收账款管理服务,无需提供其它保证或抵押担保。
深发展的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永安厂订单不断,这三种方式都可以长期执行,也就是说,永安加工厂获得了一笔长期贷款。
结果:
永安厂与深发展银行合作了三年,永安厂的销售收入从6亿元增加到25亿元。
深发展以永安厂为突破口入手,从贷款入手,将金融服务上溯下延,扩展到整个摩托车产业的每一家企业,“横到边、竖到底”,把生意做通了。之前财大气粗只跟大银行合作的飞翔摩托发现,自己上下游的供应商、销售商都跟深发展合作,接洽之后看到深发展对自己这样的进出口企业也有一整套结算理财解决方案,于是也顺理成章变成了深发展的客户。而丰钢,则成为深发展进入另一个链条——钢铁行业的突破口。
供应链金融:这种独特的融资方式,就是“供应链金融”。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由于一条产业链上80%都是中小企业,普遍缺少资金,因此,中小企业不但是供应链金融主要的支持对象,也是银行“插进”产业链的突破口。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此个案中,深发展抓住了一个核心理念——“自偿性”。永安厂资产虽少,但他能做到“借一笔、完一单、还一笔”,自贷自偿,银行的贷款就是安全的。
深发展只要将供应链上的企业“谁在做生意、做什么生意、怎么做生意、和谁做生意、过往做得如何”这些方面考察清楚,就可以判断能否放贷。当银行牢牢抓住了一个企业、甚至一条产业链上所有企业的物流和资金的动向的时候,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比做单个企业小得多。
融资三大路径:深发展给永安厂的三个思路,几乎适用于所有中小企业。不管是供应链上的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还是零售商,也不管生意在国内还是遍布全球,其融资方式都可以统合到“预付类”、“应收类”和“存货类”三大路径中去。循着这三大路径,深发展可以为各类企业量身订造个性金融产品。
从点到链之路
“供应链金融”事实上是被逼出来的!在这之前,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深发展问题不少,支持不多,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同行垄断资源。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深发展的前景一度堪忧。
这时,广州分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剖析中小企业。广东省是缺电大省,火力发电厂很多,而国内80%的燃料油都来自广东口岸,广东省成为燃料油的集散地。广东分行的工作人员发现,在为电厂采购原料的供货商和电厂之间,处于贸易优势地位的电厂一般会要求供货商先货后款,时常让他们资金吃紧。许多供货商需要小额贷款,却求贷无门。
既然国有大银行专为大型电厂、电网融资,深发展能不能包干这些供货商呢?
但是,这些供货商确实资产少、信用低,怎么贷款才能降低银行风险?看点不行,看“链”呢?他们将能源行业中的贸易活动串起来分析发现: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并不一定在企业自身,而是因为链条上的核心企业挤占了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的资金和信用。一条供应链里占绝对优势的核心企业,可以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原料供应商先货后款,对下游的经销商,又要求先款后货。竞争力越强、规模越大的核心企业,对上下游的压力越大。
他们发现,中小企业拥有的存货和应收账款价值是其不动产价值的1.5倍,这就是中小企业的优势!只要盘活了他们,中小企业贷款难迎刃而解。
“1+N”贸易融资。《巴塞尔协议》上“贸易融资”的内容,启发了广州分行,他们提出了“1+N”贸易融资的概念。所谓“1”是供应链上的中心企业,“N”则是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从“N”入手,用“N”来包围“1”!
这个“1+N”就是“供应链金融”的雏形。广州分行也成为该业务的试验田。
广州分行考察发现,能源行业的供货商一般没有固定资产,应收账款非常充足。工作人员据此定制了一套融资办法——用应收账款向银行质押融资,解决燃眉之急。这套办法让大量经销商涌向了深发展。
事实上,这些供货商不但是发电厂的“上家”,也是炼油厂的“上家”,炼油厂同样挤占了供货商的资金。已经与众多供货商建立长期信贷关系的深发展,携众多“上家”和炼油厂展开谈判,与之进行融资合作,借助炼油厂这个中心企业向外辐射,或者为其上游的原料供货商、进口企业提供贷款,或者向其下游的汽油、柴油、PVC等系列石化产品的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这一轮辐射之后,深发展开始向石化产业上溯,以千万个经销商,“包围”了国内能源巨头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达成合作关系之后,再以这些巨头为出发点,将能源融资网络撒向全国。这就是所谓的“横到底,竖到边”。
2004年7月,深发展总行与中化集团在北京签署票据业务全面合作协议,深发展的各分支行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能源产业融资平台。仅广州分行一家,每年为能源企业提供的融资额度就高达100多亿,分行的审批权限就有2亿人民币。
另一方面,随着与能源进出口商的合作增多,深发展与外资银行的票据往来也日渐密切,能源服务专业银行——法国兴业集团与深发展广州分行多次合作后,给予深发展广州分行10亿美元的信用额度,并愿与之携手开拓中国能源金融产业链。深发展在能源金融的融资领域中一家独大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内部改革。这个试点的成功让深发展上下都兴奋起来,深发展将“1+N”贸易融资作为银行发展的方向,及时在内部进行了改革,最为独特的就是撤销了公司银行部(对应国内业务)、国际业务部(对应国际业务),而成立了贸易融资部,专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拓。此外,深发展开始推行贸易金融的事业部制,将以前按地域划分业务范围,变为按行业划分,一个事业部掌握一个行业、行业内主要企业及产业链的相关信息,制定产业链整体发展规划,负责与核心企业谈判,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进行贷款审批。
2005年,深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经济板块的特点,建立起区域模块。北京、上海等为“总部经济”,广州、青岛、大连、天津等为“港口经济”,浙江地区为“块状经济”,一些集中经济较为突出的省会城市,则以传统业务为主。如今,广州分行的“能源金融”,佛山分行的“有色金融”,上海分行的“汽车金融”和大连分行的“粮食金融”,西南的重庆、昆明、成都分行的“有色金融”、“农产品金融”等已形成品牌。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整合已是水到渠成。
同年,美国新桥投资进驻,深发展整体转型;2006年,深发展正式整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并正式确立了“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建设贸易融资专业银行”的发展战略。
分析师点评 孙红伟
深发展的成功之处,并非它“心地善良”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在于它把同行认为高风险的市场,以低风险的方式占领了,并创造了弱势银行强势竞争的典范。
在通常的市场竞争中,弱势企业要获得跨越式发展,必须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否则按通常的路径成长,不但速度慢,而且原有的通路可能已经被行业领袖挖掘殆尽。所以,对于弱势企业,寻找和挖掘空白市场是快速崛起的捷径。而空白市场要么隐藏得很深,需要细分才能发现;要么困难很大,风险很高,一般企业轻易不敢碰触,这就是弱势企业崛起的难处。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无疑属于后者——高风险区域。“有困难的地方就会有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肯定是一块很大的市场,但一般银行轻易不敢尝试,因为银行并非慈善家,他们不可能为了扶持中小企业而盲目放贷。
因此,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意义在于,它通过“巧用强势企业信用,盘活企业存货,活用应收账款”三大路径将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化于无形。而其中“强势企业信用、存货、应收账款”都是一些通俗的招术,如果单独看,并没有多少新意,但是通过供应链金融的组合,却把原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三大障碍“信用弱、周转资金缺乏、应收账款回收慢”解决了,从而使这一模式具有低风险的存在基础。
对于企业来说,仅仅低风险还不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广阔的盈利前景才是促使企业开拓空白市场的原动力,毕竟探索一个新模式的成本和风险远远大于延续旧模式。
9.注重个人金融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 篇九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战略之一
近年以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蓬勃发展,我国银行业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银行业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虽然商业银行“稳中求进”,创新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金融机构调研中发现,目前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中面临七个方面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需妥善应对。第一、存款波动性加剧,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第二、贷款有效需求不足,贷款投放压力加大。第三、直接融资加速,优质客户维护压力加大。第四、利率市场化提速,定价管理压力加大。第五、不良贷款反弹,风险管控压力加大。第六、创新能力不足,业务竞争压力加大。第七、银行社会关注度高,外部经营环境压力加大。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大量资金在银行系统内循环。受传统意识以及在变革时期对未来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大额支出预期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居民储蓄额处于高速增长通道。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交易工具稀缺,参与主体少,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不丰富,限制了商业银行资金交易收益。虽然近几年推出了买断式债券回购、债券远期交易、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但交易量相对于银行掌握的巨额资金而言明显过低。
中国商业银行要成功转型必须大力发展个人金融及交易类业务。
资金交易业务是商业银行成长很快的业务,但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失衡、国内资本和货币市场结构性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存款高速增长,流动性相对过剩。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主要是对多余头寸的消化,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交易业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主要是非信贷资产的高速增长。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向看,资金交易业务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对商业银行而言,公司业务的主要任务是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维持现有盈利能力不下降,尽可能扩大优质信贷资产的比例和市场份额,尽可能维持存贷利差的利润贡献度,有效途径更多的是进行结构调整,包括尝试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个人金融业务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业务。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产生了强烈的财富效益,无论是增量还是现有客户中都已出现一大批高端客户。另一方面,个金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是可创新性,在个人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资金流动的管制较少,国外有关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很多,创新的空间很大;二是风险分散性,由于其客户众多,风险分散,更有利于经营利润的稳定;三是业务兼容性,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对原有金融业务不产生冲击,不影响现有盈利能力,更多的是提升和优化。
建设银行自2008年8月份在全行推广零售网点转型二代以来,首批成功完成转型的100家网点。零售网点转型二代项目的改进延续了一代“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促进VIP客户服务销售工作从“产品驱动”模式向“客户需求驱动”模式转变,通过实施客户分层分析、明确客户经理职责、优化销售服务流程、设计标准化工具等措施,满足VIP客户的差别化需求,实现提高客户经理服务能力和销售业绩,提升客户满意度的业务目标。以此使个人用户更了解金融业务并扩大个人金融业务范围。
通过推广VIP客户管理、服务及销售、主管指导等11个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28个业务工具,使得客户经理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有效地改善了VIP客户一致性体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在实施了二代转型“六步”销售流程及相关工具后,首批转型网点在客户经理周均总销售额、合格白金卡客户增量两项关键测量指标上实现快速增长。其中,客户经理周均总销售额(包括销售的利得盈、汇得盈、财富系列、国债、保险、新增存款、基金和黄金等产品)达到60773万元,比转型前35830万元增加24943万元,增长70%;合格白金卡客户增量则由转型前的529户增长为转型后的936户,增长77%。
二代转型更注重于“以客户需求为驱动”来提升网点对VIP客户的服务能力。因此,建行还将积极开展个人客户数据分析工作,提高基于数据的决策和管理能力。对客户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深层次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营销和差别化服务,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建设银行在银行零售网点的方面的成功转型,更说明银行业最赢利的业务是面向个人和家庭的零售银行业务,这是我国未来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刺激消费的零售银行业务已成为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将要发生重大转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更多发挥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为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必须向更多注重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转型。
商业银行今后必须不断优化操作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OCRM),通过整合二代转型的流程和工具、理财规划以及交易销售功能,打造个人客户经理专属的基础工作平台;建立事件式营销体系,挖掘客户潜在销售商机,提供对客户经理实施精准营销的支持;建立个人客户综合积分系统,为建立根据个人客户的贡献大小实施差别化的服务和产品销售的定价体系提供支持;开发个人客户风险偏好评价功能,更全面地评价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从而更好地支持产品销售。
注释:
【供应链金融业务】推荐阅读:
供应链公司金融业务11-27
供应链金融系统08-14
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模式10-20
供应链金融风控思路11-12
供应链金融具四个特点06-25
京东、阿里巴巴供应链金融发展07-02
供应链论文07-02
供应链管理11-14
供应链预测习题12-06
蒙牛供应链分析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