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观察训练(8篇)
1.作文观察训练 篇一
浅谈小学作文训练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怕写。“作文难”几乎是小学生的普遍感受。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有素材可写,有感想可发,切实提高作文观察能力呢?我从意义、兴趣、方法、等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高兴趣、能力培养、积累素材、观察、方法、特点、想象。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作文时,却往往出现无话可写,言之无物记流水账的毛病,很重要的一个根源在于他们的观察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应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饱含真情实感呢?在作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对这一个问题的回答和我们对观察能力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显然,小学生作文就是要求写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学生们正是由于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缺乏观察与积累,而又极少的参与实践活动,写起文章来无素材可用、无灵感可取,即使勉强成文也往往是内容空洞,题材陈旧贫乏,毫无创新可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叶老的话精辟的道出了作文与留心观察和生活感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做为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细致观察、静心感悟、激发灵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注意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贴切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作时才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出口成章,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习作观察能力呢?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意义
古语常说 “事事留心皆学问”其实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感
悟并加以思考,就能发现别人所不曾发现的东西,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于平凡处见惊奇。认识事物,离不开观察。鲁迅生前就重视观察,他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可见,观察、试验、亲身实践。这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取得作文材料的根本途径、因此,作文之前,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十分重要。法国作家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 :“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由此可见,观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努力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并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感悟能够正确分辨出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这样就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写出具体、生动又有较深思想内涵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不就是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吗?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入手,正是达到作文教学目的的好方法。
二、在作文中培养观察的兴趣
(一)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教师就应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将学生被动的写作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内需,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增强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定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观察就在身边。
引导学生观察他们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事物。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直观具体、色彩鲜艳、形式新颖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然而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如观察猫呀,狗呀,小蜻蜓,小蝌蚪什么的,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也就熟视无睹了。但当问起如公鸡每天叫几次,是否天天是定时的?猫走起路来为什么没有声音,为什么能很轻易的爬到树上?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最后
又变成了什么?这些问题孩子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这样逐步把小学生的观察积极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又有了新的认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得也具体细致了。因此说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学生观察得越细,对被观察的事物就越了解,了解得越深入,感受也就越深刻,产生的疑问也就越多,思维也就越活跃,理解得越透彻,写起来也就越有兴趣,越能把握事物特征,这样才能使其更生动形象的跃然于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映象。
2、积累语言文字孕育写作兴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书中善于发现名词佳句,摘抄与积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知识的“营养”为我所用,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这就要引导学生遨游书海,汲取丰富生动的语言,把优美词句,语段摘录下来,尽可能背下来,做到信手拈来即可举一仿三依葫芦画瓢,贴切的表达出内心的所感所想。为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语言积累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各项活动,持续巩固学生的兴趣,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展示积累的好词佳句好句好段,并加以及时点评,指导应用长此积累,学生在习作时想引用某些佳句好段,便得心应手了。
3、组织活动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段精彩的画面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处处留心皆文章”认真的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和景,就会有所发现,手头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如:新学期的第一天,同学们踏进校园,都会发现学校变了样,沿着校园墙角的花坛里也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尤其是花坛里开得正欢的朵朵花儿,芬芳艳丽,香气逼人,它们正昂着头在春风中翩翩起舞,迎接着我们的到来。更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面对此情此景,所有的人都感到为之清新。上课第一天我就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校园春景。观察后,再在课堂中让学生口头表达出来,篇幅不需要太长,但能深刻形象的表达出所看到的景物的特点及自己真情实感。有一个同学这样说:“我最欣赏的是旗杆两旁花坛里前一大片鲜艳的一串红,叶子并不十分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花。那鲜艳的小花,开得小巧别致,长
在翠绿的茎上,就像一串串用绿线连起来的红铃铛。仔细观看,花儿里面还藏有娇嫩的花蕊。微风拂过,花儿轻轻摇曳着,好像一个好客的小姑娘在向你微笑、点头”„„。多么形象的语言呀,正是因为同学们有了深入的观察,才有着这么深刻的语言描绘。观察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内,应随时随地的去观察,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亲自去观察,新自去体验,这样的观察所得印象会更加深刻,观察更加具体,感受更深,这样学生的习作也在观察中不断提高。
三、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学生有兴趣观察,同时也明确了观察目的,但因缺少相应观察知识经验,观察往往不可能得到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所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掌握观察的方法
观察目的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此,观察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的条理性,体现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一般的方法观察事物,还注意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及其变化进行细致观察,从中获得写作素材。如:一天下午正上课,天气异常闷热,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这时有部分同学开始蠢蠢欲动,小声的议论着,整个课堂陷入了一片混乱。这时,我灵机一动,停止正在讲授的内容,把话题一转,说:“同学们,现在老师让你们感受一下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中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的名句“黑云压城城欲催”,希望你们有新的发现。”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一下即将来临的大雨,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同学们一下冲出了教室。我继续说:“同学们,快下大雨了,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不一会儿,粗大的雨点往下落,我又说“同学们,下大雨了,远处你看到了什么?
近处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对这场大雨你有什么想法?”这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远处模模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有的说:“那粗大的雨点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那雨帘就像珠帘一样。”有的说:“操场上水汇成了一片汪洋。”有的说:“好多天都不下雨了,今天,田里的庄稼一定会喝个痛快,我们也不再缺水了。”„„大约过了二十分钟,雨慢慢地小了,空气也不再那么闷热了,接着我又说:“同学们,现在你又有什么感觉,感觉校园的树木、花草又什么变化。”观察完后,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境写下来。同学们都能抓住“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变化写出各自的特点。这样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观察要多感官运用抓住事物的特点
(1)指导学生运用耳、目、鼻等多感官去观察。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观察眼前的事物。观察不等于只是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耳、目、鼻、舌、脑并用,用“耳”听其声,用“目”看其形“色”,用“鼻”闻其气味,用“舌”尝其味道。列如观察“雨”时教师就要有目的的调动和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体会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变化。如眼前景物的变化,所能听到的风声雨声和其他声音的变化鼻腔所能感受到的气味的变化等。从而能更深层次真切体味雨景的特点为自己笔下的传神描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各种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观察人时,要重点观察其外貌、语言、行动等;观察一件事时,要注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和结果,观察景时,要抓住一年中春、夏、秋、冬景色的不同变化或者一天中的清晨、傍晚等的不同变化;而观察实物则可以从形状、颜色、用途等方面观察;观察动物时,可抓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做为重点来描写。要使学生能准确把握住事物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抓住事物特点进行重点观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例如在写一个人的肖像时,学生总喜欢用上“炯炯有神的眼睛”、“苹果似的脸蛋”、“一笑就有酒窝”等把所有的人都美化了,造成“千人一面”。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学生描写本班同学的外貌。我先请个头一样高、性格差不多的两位同学
站在讲台上黑板前,再请一位同学给他们“画像”。结果把两位同学的外貌描写得差不多,分不出是男是女,更不能准确的突出其特点。听得其他学生都笑了。我说:“大家为什么会笑呢?可能请你们说也是一样啊。现在我们把两位同学的五官进行对比,看看异同再说,好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在认真进行观察、描述,基本上抓住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当讲授到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二《当老师不在时》,我故意创作了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当无教师的课堂进行到十多分钟的时候,我悄悄的从教室后门进入教室,当同学发现我时,刚刚还喧闹异常各行其是的场面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一本正经装模作样的拿出课本正在漫无目的的翻看,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我走到讲桌前放下课本然后对大家说到:“同学们,刚才老师不到教室时,老师想知道你们在做些什么?这可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完成的作文呢。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刚才老师不在时教室里发生的事,想想老师不在场时你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你身边的同学又在做什么?有没有令你映像深刻的事情发生?„„”重点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尽可能的将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在小组中交流后再写出来。其中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到:“俗话说得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老师不再班级里顿时沸腾起来了。听啊!有聊昨晚电影晚会上看的电影的;有在讨论今天的英语课的;甚至还有的在用纸团相互打闹的„„唉,这下可忙坏了本班长了,刚刚让这边俩位写会儿作业,另两个又无法无天了,劝好了这两个,刚才那两个又叽叽喳喳地讲起话来„„实在制止不了。没办法了,我就用教鞭敲打讲桌震慑一下,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丝毫没有改变,反而说得更变本加厉了„„这个办法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
正在我束手无策的时候,语文老师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了教室门口,一脸严肃地看着那些各行其是的同学们,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唉!终于消停了。” 短短的小文章把教室里刚才的热火朝天的打闹场面描写的一览无余。也将老师没在时和老师来了之后进行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更真实的再现了这堂课中形形色色的同学们。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正是学生善于观察
并能运用恰当的词语句子将所见、所感、所想刻画出来才能写出这样一片生动形象的佳作来,可见“处处留心皆学问”有多么重要啊。
再比如让学生观察树叶时,可让学生多观察不同的树,引导学生说这些树的叶子各有各的特点,仔细看它们的形状,还要注意看它们的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这样学生也就发现树的叶子的形状千奇百怪,有掌形、披针形、针形、圆形、心形等,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有的叶子四季常绿,有的到秋季或冬季会落叶。这不仅认识了自然科学知识,更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了创作素材。
(3)观察要进行比较和联想。
比较是细致观察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因此在观察时,要进行比较,可对邻近事物进行比较,也可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时间地点中进行比较,具体采用哪种,要根据所写的具体事物而定,如习作《家乡变化》时,我要求他们把家乡不同时期进行比较,改革开放前后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快,作文很有特色。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向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对于观察能力的训练,主要靠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来安排实际的写作训练。从方法到内容,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先观察大轮廓再观察细节;先观察静止物,再观察变化现象;先观察显著特点,显著变化,再观察一般的特点和微小变化;先求观察质量,再求观察速度。对观察活动的指导,也应逐步简化、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才能化难为易,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写出高水准的作品来。
4、在生活中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勤于动笔
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就应当指导学生
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小事和周围发生的事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认为是小事。我告诉学生要从小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活跃的课余生活,创造性的少先队活动,丰富的课外阅读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鲁迅先生说得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蜜,才能酿出蜜来。”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的尽量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组织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麦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 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和积累更多的素材。
四、结语
“写”得从观察开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观察生活,题材自然不会显得单调,文章也就会更富于生活气息。相反,如果不面向生活,不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那么即使是勤恳的人也会觉得无从下笔。作文教学只有充分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改变教师难教、学生怕写,“作文难”的问题。学生学会了观察,观察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认识社会的兴趣,还使学生乐学乐写,常写常新,大大提高写作水平。当然教师还要注重鼓励学生把日常观察的事物记下来。观察笔记不受字数、格式的限制,通常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断,长期的坚持能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这样,不知不觉地激起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下笔时就会文思如泉涌。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艰难的,教师要不段地对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把培养观察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以达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主要参考文献:
1、方斐卿《新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
2、王益芬《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
3、朱伯石《写作与作文评改》高等教育出版社
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作文观察训练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38例社区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 所有患者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 且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2]。观察组男39例, 女30例, 年龄48~78岁, 平均 (60.69±5.04)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1例, 初中20例, 高中或中专11例, 大专及以上7例;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1例, 梗死性脑卒中38例;病变部位:左半球33例, 右半球36例。对照组男38例, 女31例, 年龄49~78岁, 平均 (60.73±5.17)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例, 初中18例, 高中或中专11例, 大专及以上8例;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0例, 梗死性脑卒中39例;病变部位:左半球32例, 右半球37例。排除标准: (1) 患有恶性肿瘤; (2) 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3) 脑卒中病程在1.5年以上患者; (4) 患病前有运动障碍、精神病史; (5) 聋哑人[3]。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实验, 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类型、部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成立团体康复训练团队, 将康复医师、康复护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护士等组成团体康复训练团队, 在患者家属的帮助下, 每次训练2 h, 每周2次。
1.2.1 对照组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 d, 开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并以团体康复训练为主。 (1) 心理训练:由于社区脑卒中发病率高及死亡率高,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 多数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恐惧的心理, 团体康复训练团队应主动与患者交流,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社区脑卒中, 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2) 智能训练:通过了解患者的喜好, 通过游戏、故事的方式训练患者的智能。 (3) 体能训练: (1) 肢体运动:包括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 患者家属帮助患者按摩全身肌肉, 活动关节, 防止肌肉萎缩;患者自己床上活动手脚, 从简单到难, 再进行翻身训练, 从而锻炼肌肉。 (2) 平衡训练:站立、坐位及静、动态的平衡训练。 (3) 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医务人员详细指导患者日常进食、洗漱及穿衣等操作, 反复进行, 必要时借助医疗器具。
1.2.2 观察组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 d, 开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并以团体康复训练为主, 方法同对照组, 在此基础上另外接受认知功能训练。 (1) 定向力训练:医务人员向患者提问关于当前日期、所在地点及某物品的方位等。 (2) 注意力训练:拿出卡片, 写上图案或数字, 让患者区分哪些是图案, 那些是数字, 训练多次后, 让患者找出医务人员所描述的图案或数字。 (3) 记忆力训练:将患者每天生活安排表放在床头, 使患者形成规律的生活;让患者与家属回忆前几天发生的事情, 通过照片、录像等形式勾起患者的回忆。 (4) 协调力训练:利用折纸或者简单的手、脚、眼睛动作等游戏, 训练患者的身体协调能力。 (5) 计算力训练:10以内或100以内数字的加减进行训练。 (6) 语言交流训练:采用播放视频或者播放录音的方式, 让患者看或听故事、新闻等, 激发患者的兴趣, 同时与患者交流或提问患者有关故事中的情节或新闻的大致内容[4,5]。
1.3 评价指标
1.3.1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评分
用于测量患者的认知功能, 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认知能力越好, 分数0~30分, 重测信度系数0.850-0.950, 评定者之间信度系数为0.950-1.000, 敏感度为80%~90%, 特异性70%~80%[6]。
1.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 包括进食、穿衣、洗澡等10项日常自理活动, 根据不同等级分为5级, 总共100分。分数≥60分表示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40~60分表示患者生活部分需要帮助;20~39分表示患者生活大多需要帮助;20分以下表示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7]。
1.3.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包括意识、言语及肌力等8项功能的评定, 分数0~45分, 所得分值越高, 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其中30~45分为表示重度缺损;15~30分表示中度缺损, 0~15分表示轻度缺损。重测信度系数0.900-0.970, 施测者之间的信度系数为0.980-1.000[8,9]。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MMSE、MBI、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3个月观察组MMSE、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高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低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3。
3 讨论
脑卒中是指突然昏倒, 伴发口角歪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 又叫脑中风, 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内动脉出现狭窄, 闭塞甚至破裂, 从而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有一定局限性神经症状, 同时有失语, 严重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甚至发生脑疝或死亡[9,10]。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复发率高等特点,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研究发现, 发生脑卒中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达到50%以上, 需要及时的科学化的治疗及团队康复训练, 否则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影响[11]。董丽娟等[12]研究显示, 通过早期的认知功能评估能够很好的预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因此, 认知功能训练对于社区脑卒中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认知功能是大脑关于学习、记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表现, 是人对外界所有事物的全面感知。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MMES、MBI及CSS评分很低, 基本所有患者均完全依靠家属的精心照顾, 而且患者的反应慢, 无法准确回答医务人员的问题, 由此说明脑卒中患者的认知能力功能受到严重的损害。认知能力训练是通过刺激兴奋患者机体运动的通路神经元, 加速了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利用了大脑的可塑性及大脑功能的重组性, 因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出现的损伤反应其实是大脑功能中的一种固有的重塑和修复能力[13]。而实际上出现的脑功能重组却是有限的, 因此要促进患者的大脑功能恢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康复训练便起到重要的作用。康复训练是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的过程, 为了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需要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才能改善功能障碍, 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研究发现, 认知障碍的患者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执行命令的能力降低, 而认知能力训练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这些能力, 从而整体的康复训练效果也将取得更明显的效果[14]。本研究从定向力训练、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协调力训练、计算力训练及语言交流训练6方面着手, 按照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侧重点训练。研究结果显示,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MMSE、MBI、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3个月观察组MMSE、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高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低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训练后, 患者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积极主动的参与康复训练, 并且能与家属及医务人员正常交流, 同时, 患者的不良情绪也逐渐减少, 自信心开始增加, 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综上所述, 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明显改善社区脑卒中团体康复训练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 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在社区脑卒中患者团体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38例社区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 对照组采用肢体运动、平衡及日常活动能力等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认知功能训练, 在训练前、训练第1、3个月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 (MBI) 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CSS) 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MMSE、MBI、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3个月观察组MMSE、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高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1、3个月观察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第3个月的评分明显低于第1个月,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明显改善社区脑卒中团体康复训练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 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作文观察训练 篇三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見,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写日记,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百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本班一位最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的特征来写。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有了观察的基础,也就做到了言之有物,下一步就要运用你的思维来构思文章内容,因为上面讲到文章要有真切的内容,那构思文章内容就是写成一篇好文章的首要一步。所谓“构思”,一般地说,是指从积累材料、确定主题和文体之后,包括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到安排结构,拟制提纲结束,起草之前的一阶段之中的思维活动,均属于构思范围。通俗地说,就是立意谋篇。它包括确定中心、择取材料、安排结构等。快速写作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于构思。快速写作必须学会快速构思,即学会快速立意,快速选材,快速安排结构。立意既要新,又要快。一个题目有许多角度可写,同一个材料可以表示多个中心,如果凭空去想,挖空心思,必然慢,如果在借鉴中求新,有据可依,立意就会快许多。立意要快。审题后,根据题目要求迅速选择材料,把与题目有关的材料迅速搜索出来,迅速作出决断,将选用的材料概括写在稿纸上。安排结构要快。结构安排的先后、详略,应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也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如一个班级同样参加一次拔河比赛,在比赛中每个人都都出了力流了汗。事后,大家同样写《记一次拔河比赛》,可是写出的作文差异很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每个同学构思能力存在着差异。我们构思文章内容时,范围要宽,要多角度去考虑,去展开联想。就拿写《我的老师》这样一篇文章来说吧,许多同学常常只会从眼前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中寻找,去构思,却忘记了教过自己的还有许多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地理老师、老校长,以至幼儿园的老师……这样一来,写作题材不就宽广了吗?写出好文章,构思内容还应有好习惯,要有顺序,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而是要对构思的内容有个连贯的回忆、安排。这样也做到了言之有序。当然,要写出好文章,还需要有文字功底,有动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观察让学生“言之有物”,在发挥你思维的作用让他们“言之有序”,最后再把这些都表达出来做到“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进而达到词能达意,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训练学生“言之有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如何进一步研究分析事物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过程,也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机结合的过程。要使学生“言之有理”,老师一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审题、立意、谋篇,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去认识事物并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二、是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字、词、句、篇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三、是要让学生将平时积累的词汇尽量应用于自己的作文中,并注意培养学生写完后修改的习惯,作文修改就像烹饪的翻炒。在烹饪的过程中,我们要调整火候,不断翻炒,才能使菜肴更有味。写作文同一道理,也需要不断地修改。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好作文,既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教学生写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地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删去,适当加入一些有助于突出主题的句子,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真正做到“言之有理”。
4.作文观察训练 篇四
课程简介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观察技能、学习支架技能与结束技能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从观察技能的概念、类型与观察技能的提高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分别介绍;第二部分则从学习支架的概念、功能特点与支架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了解学习支架。第三部分则重点介绍了课堂教学结束的技巧与应注意的问题,主要从结束技能的概念、作用、构成要素与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展开论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广大教师掌握课堂基本的教学技能,通过观察技能的学习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观察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与情感状况,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技能;通过学习支架技能的训练能够使广大教师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而结束技能的训练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习要求】
1.了解课堂教学观察技能的类型。2.掌握课堂教学观察技能的方法。
3.掌握课堂教学结束节能的方法与应注意的问题。
4.理解学习支架建构含义与意义,并掌握建构学习支架的方法。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王天镪
中学高级教师,北京石景山区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电教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微格教学研究会理事,曾获沈阳市优秀电教教研员,辽宁省优秀电教教研员,北京市电教系统优秀工作者,担任过北京教育学院 INET未来教育主讲教师、中央电教馆 WORD— LINKS主讲教师。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干训处信息技术主讲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微格教学、教学论。
庄志强
笔名庄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学科教学教研室主任,普通高等英语学科新课程国家级骨干培训者,漳州师范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十佳”之一,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以及剑桥少儿英语考试系统(CYLET)口试考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教育技术学以及微格教学。
林万新
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专家、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秘书长、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师培训专家组副组长。1996年、2008年获河北省优秀电教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全国优秀电教工作者称号。研究领域:信息化资源与环境建设、微格教学、教师教育、远程教学。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1-9
课程学习——专题讲座: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王天镪(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干训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庄志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林万新(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第一部分:观察技能训练
【活动一】:观察:比较两张图片有几处不同
解读观察过程:
1.看图片——眼睛感知;
2.观察对象图片——客观事物; 3.对图片进行比较——观察目的。
结论:与随便看看,随便听听不同,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
一、观察及观察能力的概念
衡量观察水平高低的概念,是观察能力。在有目的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们观察任务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每个人观察能力不一样。简称是观察力,也叫眼力。
知觉、感觉、感知: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2-9 这几个概念在认知层次上是有区别的:
感觉:反映的是外在事物的个别特点,如颜色、声音、气味、味道、硬度等; 知觉:知觉反映的是外在事物的整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形状、大小、远近等。
由于两者在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相辅形成,无法割裂区分,因此统称为感知。的认同情况。
2.需求判断的功能,需求判断刚才我们谈的是思维判断,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的思维判断则属于类知觉判断,什么叫类知觉判断?马路上一辆汽车迎面疾驰而来,在这个时候我们有一种本能的反应马上跳一边,找个安全的地方站住,这种类似本能的思维方式就是类知觉的判断。
这三个概念区别不大,三者经常互相借用。
观察技能:
由观察的定义可以引出观察技能的定义:观察技能定义:课堂观察技能是在课堂上教师感知学生学习行为,感知课堂情绪和了解自身授课效果的一类知觉活动的行为方式。能力可以通过技能训练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技能训练得以提升。
【活动2】观察镜像钟表,说出正确的时间
镜像钟表的实验告诉我们:
要填出钟表的正确时间,必须要把看到的表象在头脑里做一次空间的翻转;证明了观察活动除了有观察的目的,有感官参与,还离不开思维活动;证明了观察技能是心智技能的操作活动;证明了观察技能训练是心智技能的训练。
(一)观察技能要素
在课堂上视觉感知、听觉感知、需求判断(思维判断)、策略调整(行为反应)构成完整的观察技能;这四项就构成了观察技能的要素:视觉感知(承担90%的观察任务);听觉感知;需求判断;策略调整。
(二)观察技能的要素
每个观察要素的功能,首先是视觉感知的功能,了解学生的注意力,看行为可以了解课堂的纪律,看表情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看表情、看举手可以了解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1.听觉的观察功能,通过听复述能够了解学生的技巧。听解释、听翻译能够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听解释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把这概念重新复述一遍,这就是能够看到他的理解程度。听解答能够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如果是学生解决新问题,听他对新问题的回答和见解,能够掌握学生的知识迁移情况。听应答、解答能够了解学生有没有创新的建议。听语气、听口气,可以了解学生对老师所讲知识
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纪律来判断学生情绪对讲课满意不满意,通过学生的表情、通过学生的行为能够判断他的接受状况。如果学生接受的比较好,他会有一种满足的表情。通过回答问题的语言,可以判断学生掌握情况。通过语气判断,能够了解学生的心态,说话的语气。在课堂上有时候可以听老师讲一个问题,他明白了,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语气发出。
3.策略调整功能,策略就是方法,它是一种成套的方法,或者叫做大方法.策略调整是一种变换,变换教学方式,变换教学技能,达到有效教学,变换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有效教学。通过策略我们可以调整改变学生注意状态,改变学生纪律行为,改变学生的接受状态。当学生没听明白,我换一种讲述方式,让他听明白,可以改变他的接受状态,还可以改变课堂气氛。因为学生学习困了以后他会产生一种焦躁的情绪,这样调整以后课堂气氛可以获得改善。
(三)观察技能的类型
划分观察的类型有几个条件,一个根据观察要素以及其他教学手段、参与程度的不同,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还有一个根据我们观察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观察技能分出几个不同的类型:
根据观察要素以及其它教学手段参与程度的不同;根据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观察的目的:把观察技能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探询观察;随机观察;验证观察
1.观察技能的类型——探询观察(1)探询观察主要指课前的候课观察(2)观察什么?
(3)观察纪律、观察精神状态、观察学习用品准备。(4)参与要素:主要是视觉感知。2.观察技能的类型——随机观察
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表现是随机出现的,因此观察也是随机的,所以叫随机观察。是最主要的、最常用的观察类型。用于课上知识接受阶段。观察的内容包括:
视觉感知表情变化; 视觉感知行为动作; 视觉感知参与程度; 听觉感知心态变化;
3.观察技能的类型——验证观察
在每个新知识点讲授之后,我们都要了解学生们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状况,这时的观察属于验证观察。观察什么?——了解学生的内化程度。参与要素:视觉、听觉、+其它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提问、板演、课堂练习等+需求判断+策略调整。
二、观察技能训练
【活动三】当你跟一个人谈话时,他一边说话一边揉鼻子,这是为什么? 课堂上学生心理状态分类: 学习态度 学习风格 课堂气氛 课堂情绪
(一)学习态度的观察
什么是学习态度?态度:对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学习态度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习得:通过训练获得;内部状态: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包括两个方面:学习时的注意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态度。
1.学习态度的观察1——观察注意力
注意力状态的决定因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师授课方式的吸引力。观察注意力要区分两个方面的表现: 注意力良好的外在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的外在表现
2.学习态度的观察2——认知态度
认知态度也叫认知状态指对知识的接受状态
知识接受状态是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认同和内化时的外在表现。认同:同意、认可; 内化:同化、顺应的过程
认知态度的观察分五个维度: 1.认同的外在表现;
2.不认同——反对、拒绝的表现; 3.认同困难——知识接受不良的表现; 4.内化顺利的表现; 5.内化困难的表现;
知识的接受状态和注意力都是学习态度,都反映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倾向,而兴趣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吸引力密切相关。知识接受状态的核心是认同,影响认同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讲授是否得法。内化过程是典型的思维过程,不属于学习态度,但是在内化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学习态度密切相关。内化程度如何决定学生知识的巩固程度,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风格的观察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3-9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指不同的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感知通道不同。不同的人认知事物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在获取知识方面中小学课堂上主要感知器官是听觉、视觉、触觉;学习风格分三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触觉型也有人称为动觉型或动触型;
1.学习风格观察1——视觉型学生的观察 视觉型学生:习惯于从视觉获取知识信息。课堂表现:
对文字、图片、图形、图像接受能力比较强,他们能通过阅读,就能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上课时,一般只注意教师讲授的观点与自己理解有无出入。能够提出质疑性的问题,能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显得轻松,游刃有余。对教师重复琐碎的讲解,则显得有点不耐烦、懈怠,有时干脆做一些其它的事情。
学习风格观察2——听觉型学生的观察
听觉型学生:对语言、音响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课堂表现:
知识获得主要需要听教师耐心的讲解。全神贯注,稍稍显紧张;能积极回答问题,很少质疑;课堂上守纪律,但不太活跃。
学习风格观察3——触觉型学生的观察
触觉型学生:对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课堂表现:
坐不住,小动作多;通过做操作练习能巩固所学知识;小组活动、实验操作、文体课活跃、积极;合作学习有创意。
学习风格体现了学生对不同形态的知识信息感知的灵敏性不同——教学应该:精讲、多练、多直观。世界上不存在单一认知类型的人,一般的人只是某一项或两项认知稍占优势,两项优势强的人属于复合风格——视听型、视动型等。
(三)课堂气氛的观察
课堂气氛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教学水平的一种群体性反映,反映了多数学生的情感态度
课堂气氛特点:
学习气氛是一种群体性情感反映,能影响整个教学活动。课堂气氛存在两种状态:气氛良好;气氛沉闷;气氛可以转化,向良好转化的因素是活跃;如果处置不当,气氛可以恶化——考验老师的智慧和应答水平。多数学生的态度可以酿成某种状态的课堂气氛,所以要维持良好的气氛,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表现。
(四)课堂情绪的观察
课堂情绪是学生感受教师教学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带有一定外显特点的群体性心理反应状态
课堂情绪特点:
情绪影响对知识的接受态度;影响对教师指导的接受程度,是学生心态最直接的反映。情绪与生理反应密切相关,因此最容易引发学生的行为动作;教师要对课堂情绪保持警觉。情绪能够“传染”,教师进入教室要带着好的心情。课堂情绪有三种体现:
1.积极的课堂情绪 2.消极的课堂情绪 3.群体性焦虑
课堂气氛、课堂情绪反映的是课堂总体学习状况,都反映了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学习需求的满足程度,能影响到课堂气氛和情绪。课堂气氛对课堂情绪有化解或者激化的作用。课堂气氛能够感受,课堂情绪可以观察。
三、提高课堂观察能力的方法
【活动】判断!哪根线长?
眼见不一定为实——会产生错误判断;课堂观察有时也会产生误判。课堂观察所以会产生误判,是因为:1.观察判断是主观感受的结果;2.受到先前认识经验的干扰;3.缺乏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观察经验。
1.多与学生交流,在交流、揣摩中增长观察经验。因为心理活动与行为、表情有对应的关系。
2.掌握调查研究方法,更深刻地理解学生——问题要正面,语言要中性。“如果你喜欢老师的讲课,你又不想说出来,你怎样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了解认知良好的外显行为;“如果你觉得老师讲课很乏味,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了解认知不良的外显行为;“你觉得在课上安排几次合作学习比较合适?”——了解那哪些学生属于触觉型学生。
3.锻炼倾听能力。群体性的声音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能反映知识的接受程度、接受的态度、情绪的变化。提高耳朵的感知能力:练习闭目感知声音;练习从后面感知声音;练习从嘈杂中寻找某个声音。
观察是心灵的透镜;形成敏锐的知觉能力;准确的思维判断能力;机智的教学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4-9
应变能力。
第二部分:学习支架技能训练
一、学习支架的概念
学习支架建构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请各位老师谈谈你对学习支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认为支架对教学能够为教师带来什么帮助?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支架”,就如建房子一样,房子要往高处建,那必须搭一个脚手架。其实“支架”最早在英文中被称为“脚手架”,就是脚手架的意思。那么在建筑一栋大楼的时候,肯定要搭脚手架!不然没办法住,那搭建脚手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A的这种方式,从底下一层就开始建,第二层,第二种方式是是从半中间开始,我们现在的楼层特高,几十层楼,30、40层楼,从地面开始建,应该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请各位老师判断一下,A与B搭建脚手架的方式,哪种比较合理?
(一)学习支架
总而言之,在学习课堂教育活动中,防治所有的教师的言语行为,示范行为,老师的教学活动,只要对学生有帮助,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能够挖掘他们的潜力。所有的这些帮助,都可以叫做学习支架。
科学具体来讲,学习支架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且在他们努力增长的时候,撤取帮助。另外Enter未来教育培训模范中,也明确指出支架的含义。支架就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知识机构。它是一个系统,可以用来帮助他们支持和组织调查或者探究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学习支架建构技能
是指老师通过适时适度的提供帮助。并且在提高适时测取学习支架的这一类的教学行为,我们都可以把他叫做学习支架的建构技能,这个技能由很多种技能综合而成。
二、学习支架的功能与特点
(一)学习支架的功能
1.支架对学生学习知识储备的调节功能。
即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调节功能,学生肯定有储备的知识,学生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学习的体验来储备构建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非随时都能够用上,只有在老师提供学习支架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调节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好用,如何去提高效应,所以学习支架,第一种功能就是具备调节知识储备的功能,调整学生的知识储备。
2.引导功能。
学习支架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引导他向潜在的水平发展。从最近发展区到达他潜在的一个发展水平。这其实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3.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功能。
学习能力很重要。因为学习不是灌输一种东西。所以学习应该是自主的,独立的这种探索。此时我们提供了支架,最终要帮助学生自己去寻找支架,自己去寻求支持,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学习支架,达到自我去学习的这种目的。
(二)学习支架的特点
1.学习支架使教学情景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得到最大化的保留。
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更为有经验学习者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每个人思维的方式不一样。在经历同伴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与自己的思维形成对比。
3.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要知道学生什么时候需要。
三、学习支架建构环节与要素
(一)学习支架的建构环节 学习支架的构成,来自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支架的建构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搭建学习支架,进入情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
(二)学习支架的建构要素
作为老师要掌握的建构技能,怎么去搭建支架的技能,包括五个要素: 1.确定学生的水平。
如果没有学生水平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最近发展区在哪,所以确定学生的水平。2.适时提供支架,完成后指导学生学习。
此时强调老师给学生提供的支架应适时、适当。所谓适时的度该如何把握: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呈现出一种冥思的状态,此时教师即课为学生提供支架了。其次,当学生处先疑义的时候,此时,老师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支架。再次,观察学生的目光。如果学生的目光已经出现犹疑状态,目标转移了,此时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支架。
3.指导学生学习
即给学生一个策略,给学生一个方法。而且方法要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并适时改变决策。
4.提高层次
指引导教师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此时不仅要联系学生的学习背景,指导学生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5-9 的思维过程。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纪事成长,及时的鼓励。
5.进行强化
强化不仅要及时,而且应更加客观。
(三)支架的类型 1.情境性支架
类似与我们所提倡的情景教学,在教学里创造一定教学情景。提供情景支架要注意:依据教材的内容和难度来提供。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提供为情景支架。情境性支架包括:导入式情境支架、递进性的情景支架、创设随即的情景等。
2.问题性支架
各类各样的问题,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自立能力的问题,都可以叫问题性的之间。
3.实验性支架
实验性支架,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释放性的支架。
除此之外,还包括信息性支架、知识性支架、程序性支架、策略性支架、训练性支架、图表支架、如我们教学中运用到得教学图、概念图、思维图等。
四、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实施
(一)选择支架的依据
首先,学生与课程的要求。只有当学生与课程均有要求的时候,老师适时地设计支架才能够起到作用。其次,要确定一个共享的目标,共享目标是可以调动学生集体合作的一个纽带,可以利用共享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当老师跟学生一起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学生也可以变得更为有兴趣。
(二)学习支架实施的原则 1.适时性原则。2.动态性原则。3.个性化原则 4.多元性原则 5.逐退性原则
(三)学习支架的实施策略
1.在设计学习支架的时候应考虑用什么方式呈现,什么样方式学生才能够接受,感兴趣。
2.应具有兴趣的调控。支架的提供,要能够控制得住,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控制得回来。
3.肢体语言的调控策略。
4.媒体的策略。媒体是不是越多越好,不一定,媒体也必须要有调控,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哪一些感兴趣,哪一些需求要做一定的了解,不是把所有的资源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6-9 放上去,就叫做多媒体。
5.淡出策略。与渐退一样,是慢慢退出的一个过程。
6.情感策略。我们应要注意学生的情感,现在我们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之间上下勾连、前延后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课例】
非常有感受,就是有些时候,学生他爱不爱学习,其实跟老师非常有关系,他认为这个老师值得信任,值得信赖,那么他的这个学习态度相对来讲也会比较积极,所以这个情感策略,不仅仅是跟老师之间的关系,跟同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结束技能训练
我们将课堂教学的结尾叫作结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结束从表面上看,是课堂教学的终结,但从本质上看,他是本堂课的一个总结升华和延伸,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和准备。
一、结束技能概述
结束技能是教师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实践活动等,对所教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应用,使新知识稳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的一类教学行为。
二、结束技能的作用
1.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关键
结束时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理清纷乱的思绪,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堂课的教学,不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全部内容,把教学内容完全搞通弄懂。因此在结束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建立完整的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所学知识,对重点、关键问题进行深化和升华,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研究表明:下课前的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了发散期之后进入反弹期。教师应抓住注意力的反弹期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及时回顾所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课堂及时回忆要比6小时以后回忆的效率高出4倍。2.前后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
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是一个整体,前后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只有认识这些联系才能使知识形成系统,才能把新学的知识纳入认知的结构之中,即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对后面的课有个交待或对后续的学习有个指导,使上下课时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要点。谁先来回答下氧化还原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
[板书]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到的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规律。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四种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所学的规律回去思考一下这些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
【点评】通过布置课后思考,把本节课的知识,与先前学习的四种化学反应联系在了一起,使新知识纳入的原有知识体系之中。
结束时,要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拓展,使教学更有深度,更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要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拓展延伸,促进思维发展 【课例】
教师:今天我们的课就要介绍到这儿。关于秦始皇的功过,关于秦朝的历史,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没有解开的疑问。没有关系我们下去可以更加丰富的去查询资料。
„„
好,我们课后来做好这样几件事。搜集报刊杂志,网络中有关秦始皇评价的文章,制作一份资料档案或写一篇关于秦始皇功过评价的小论文。这两个任务可以任选其一,同学们准备的越充分,我们下一节课挑战成功的概率就越高,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
课堂是有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为突出重点往往紧扣知识点进行学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结束时把知识与现象、实践联系起来,把书本上的知识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拓展,就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会钻牛角尖走进死胡同。
好的结束,使教学更有深度,更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的真谛。
4.获得反馈,巩固学习
通过提问、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既是教师获得反馈的过程,也是巩固学生学习所学知识的过程,更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思维加工的程度,掌握学生思维的进程,通过调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个内容或一节课结束的时候,通过提问、练习或实践活动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个过程,既是教师获得反馈的过程,也是巩固学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更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思维加工的程度,掌握学生思维的进程,通过调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束技能的构成要素
结束技能的核心是对新知识的深入加工,包括对新知识的浓缩提炼和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以实现知识系统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要点、明确结论。这是结束技能关键的要素。
同时教师在进入总结阶段的时候应明确表示,以唤起学生注意力,为主动参与总结提供心理准备。
教学结束时回顾思路与方法,恰当安排练习巩固应用适当拓展延伸也是十分必要的。
【课例】中学语文《项链》
师:我们把小说的情节进行了梳理、分析和鉴赏,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了。为了加深对作品主人公思想性格和主题思想的理解,我们再做一个续写结尾的练习,要求是:一要合乎情理;二话不要多。考虑三分钟。
(三分钟后)请同学们朗读续写的结尾 同学们看,哪个结尾更好?
为什么呢?是不是一不想叫主人公死,这么美丽的女子,死了多可惜!二是不想叫主人公变坏,变坏了我们心理也不是滋味。还是改邪归正了好。再说,主人公有痛改前非的可能。谁能说出这可能的根据来?
这问题提的好,我们暂不讨论,下节课继续讨论。现在,布置两道课外练习作文题目,任选一个,写在练习本上。
1.如果项链没有丢失 2.如果项链不是赝品
(一)提供心理准备
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教学已经进入总结阶段,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生主动参与总结提供心理准备。教师往往通过语言直接向学生说明总结阶段的到来,并告知通过什么方式总结。
(二)概括要点,明确结论
概括要点就是指从新知识中筛选出对形成完整学科知识结构至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解决问题时经常应用的重要信息。用简约、强调的语言加以概括,以突出重点、便于记忆。
明确结论虽然也包含着强调重点、淡化过程的含意,但它更是指用肯定的语言揭示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给出明确的结论。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7-9
(三)回顾思路与方法
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是全面再现全部过程,而是要求对思路与方法做出学生能够理解和便于接受的简明的概括,抓住重点和关键,每次突出一两个问题,以利于掌握迁移和运用。
(四)组织练习、巩固应用
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可使学生及时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运用新知识,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巩固和深化。组织练习,使学生通过边练习、边总结的过程,巩固运用知识和归纳整理知识,促进新知识教学目标的实现。
组织练习应该目的明确、层次清晰。明确目的是指练习的内容紧密围绕重点和关键少而精的安排,教师要结合每一个问题对照新知识的重点或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加以指点,帮助学生切实实现理解知识要点和重要结论。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通过对结论条件的讨论评价,使学习拓宽、引伸和提高。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知识的价值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等,把学习内容扩展开来,学到活的知识。
四、结束技能的类型
(一)认知型结束 1.总结归纳
教学结束时,教师、学生或师生共同用准确简练、总结性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进行梳理和概括进行最后概括,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
总结归纳式结束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可以收到言简意赅、明晰爽朗的效果,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2.分析对比
分析对比是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把教学中容易混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区分和对比来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这种结束方式,实际上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比较法,它可以引导学生同中探异,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又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3.前后照应
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导入或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运用照应式结束,不仅要回答、照应前边提出的问题,而且要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升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4.巩固练习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8-9 是指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书面练习、问题讨论、口答或板演等。
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与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机会。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总结的积极性;使结束阶段成为教学全过程的高潮。
首要的功能是落实教学目标规定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可以先对所学知识的要点进行简明的概括与巩固,也可以有序地给出若干练习,结束过程与导入过程首尾呼应,前后一致,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回答,就应该在结束时讨论,使之明确。切忌乱设悬念,搅乱学生的思维。
(三)语言精练、紧扣中心
教学结束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结束的语言不可冗长,拖泥带水,要少而精,高度浓缩、概括性极强。起到画龙点睛、提炼主题、提升认识、升华情感的作用。
有针对性地使练习内容对应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边练习,边归纳小结,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二)开放型结束 1.悬念存疑
教师通过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承上启下的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运用悬念式结束要注意,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以疑促思,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下两节课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时,更适用于悬念式结束。要使设置的悬念能有机的联系新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问题激趣
问题激趣式结束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以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
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激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结束技能的应用策略
(一)水到渠成、自然妥贴
教学结束是外在客观时间与教学内容内在发展同时结束时所需要的教学行为。要根据教学时间与教学的逻辑发展而进行。做到水到渠成、自然妥贴,避免生拉硬套的结课,避免太早或太晚结课。
结束的时间与导入的时间大体相仿,一般约3—5分钟。
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合理安排每一项活动内容。
结束时,要按时下课,注意不要拖堂,否则学生失去了耐心,设计得再好的结束也不愿听。
(二)结构完整、首尾照应
结束语要和前面的教学内容保持脉络贯通,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
要注意前后联系、首尾照应。使结束好似一条金线,引领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总结归纳部分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结束的过程在一节课中所占时间较短,因此要求归纳总结简明扼要。不是简单地重复一遍黑板上的大小标题,而是对重点、要点的升华。
(四)内外沟通、立意开拓
结束时对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本身,把课内外沟通,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导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里去学习。
指导学生进行开拓,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拓宽知识面、增强各种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活动的空间。
结束既成为课堂学习的指导,也成为课外学习的指导,成为推动学生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推动力。
六、应用结束技能要注意的问题
(一)忌虎头蛇尾
要避免上课上到哪儿算哪儿,临近结束,看到时间不多了,就紧急刹车,马上结课,草率收尾。既没有梳理总结,也没有回顾练习,更不会留有余地,让人回味。因为结课仓促,致使整堂课显得虎头蛇尾。
由于课堂教学节奏过快,留给结束的时间过多,结束就信口开河、胡拉乱扯,使课堂黯然失色。
(二)忌淡而无味
平淡无奇的结课,达不到启发思维、回味无穷的境界,很容易使学生在平淡中淡忘所学的内容。结课耍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心剂而不能成为催眠剂。
教师要在有限中去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即一堂课结束时,注意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语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联想。
(三)忌前后矛盾
包括:结束与导入提出的问题相矛盾.结束与讲授内容相矛盾,教师所表达的观点与教材观点相矛盾等。
要注意所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避免在结课时出现前后矛盾。结束时前后矛盾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
河北省2013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观察•学习支架·结束》
P9-9
(四)忌延时拖堂
讲解知识,对某些重点的阐述允许必要的重复,允许不厌其烦,甚至过于追求精练
5.作文观察训练 篇五
(一)训练点:外貌描写
训练目标:本训练旨在使学生认识外貌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并能围绕这些知识进行片断外貌写作训练.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片断外貌描写的能力.训练时数:一课时 导写过程: 一,图片入题:明确本堂课学习任务及目标.二.知识梳理: 1.什么叫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容貌,衣饰、神情、姿态等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故乡》中写少年闰土是这样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二十年后的闰土是这样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件极薄的棉衣……那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这两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人物的外貌? 2.外貌描写的作用。
第一,让读者有如见其人之感,增强文章的开象性。
例: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点拨:写外貌要抓住与别人不同的土方、特殊之处。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也就是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提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可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点拨:描写人物外貌,只写外表美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外貌描写来展示人物精神世界,这样人物更丰满,更有生命力。
例:我爷爷没有魁梧的身材、渊博的知识,更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他那黑黝黝的脸上始终挂着一种宽厚的、慈祥的和愉快的微笑,让每一个靠近他的人都不由得被深深感染。
3.怎样进行外貌描写
A.采用白描手法。例:“教夜课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小英雄雨来》)
B.工笔细绘。例:“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些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C.按一定的顺序写。例:“她,十六七岁,中等身材,头发又稀又黄,蓬蓬松松像个乱草窝。脸黑黑的、圆圆的。一对小眼睛,一个鼻子特别有趣,软乎乎的一团。她身上穿一件花布罩衫,下穿一条裙子,脚上一双布鞋。”
D.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例“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亮的眼睛上。”(《小音乐家杨科》
小结:进行外貌描写,必须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须根据中心的需要,必须做到准确传神。三.仔细观察,语言表述:
1.看一看:仔细观察姚明、孟菲、刘德华、巩俐等四位明星的外貌特征有哪些?
2.说一说:仔细观察鲁迅的画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鲁迅的外貌。
四,小结:
描写人物的外貌,要仔细观察,写出个性;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在描写中体现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五,实践训练:
6.作文观察训练 篇六
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关键在于学会“想心思”,即学会思维,主张想清楚了再写,要想清楚怎么样写,做到思路顺达,语言有条理。可见得思维训练是训练作文的核心,发展思维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以下是我对发展思维提高作文能力的几点想法:
一、结合阅读发展思维。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熟悉语言吸收语言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的准确性。文质兼美的文章,是阅读习作的范文。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分段,归纳中心等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条理性,进而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懂得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材组材,怎样选段成文,转化为作文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可着重抓以下几项基本功的训练:
1、抓读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读得好,理解得正确,并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书读得好,阅读能力高的学生文章才写得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让学生多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心情,把作者的语言真正学到手;
其次,要让学生读得多。平时除了上好阅读课外,注意多给学生创造读的条件,如老师可利用自修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选出一些优秀文章读给学生听;
同学之间比一比,课外书籍谁看得多,读得好;
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使学生多读。形成读书风气,日积月累,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条件,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2、抓字、词、句的训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地写,正确地理解意义,句子写通顺。练习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词语归类,找反义词,选词填空、辨析、词语搭配,改错句,补充句子成份等,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3、抓说的训练。说话和写作两者均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训练思维方面,说话训练体现得更直接、更明显。首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的能力,要求说得清楚、明白、连贯,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及时表扬;
其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要与口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正确地说话,逐渐过渡到通顺、流利地写文章,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努力。
二、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观察是儿童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写作能力的必备条件。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儿童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但由于年龄小,缺乏观察习惯,即使一些常见的人和事,他们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起文章来也就言之无物,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没有任何确定的目标、任务,就不容易进行观察,因此,在集体活动前,我总是引导学生把观察的对象、范围要求弄清楚,把观察任务具体化。如写一次“野炊”活动,活动前,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观察范围、任务,多注意搭灶、烧菜时的情景,遇到困难和解决问题的经过。
2、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这可以训练思维的条理性。观察景物可按方位顺序、游览顺序观察物体、人物、动植物形态时可按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观察运动着的事物按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的顺序。
3、指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在观察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事物的特点。例如观察物体就引导学生从位置、形状、色彩、质地、光亮、结构等方面去找差异;
观察人物就要从各人的语言、行动、外貌、神态、个性等到方面去抓特点,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三、启发想象联想发展思维。作文写得是否丰富,有创新性,启发想象联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适当增加想象作文在整个作文中的比重。要让学生多写看图作文,多写描述性的续写、扩写、插写、改写,多写童话、寓言、故事、诗歌,还可以一题多写,大题小写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
2、加强在以真人真事为对象的写实作文中,怎样补充、生发的指导。如学写《我的课余生活》,看见题目,学生大脑中会浮现出许多活动。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分析、筛选,哪项活动认识、感受最深,根据平时的经历,把有关材料恰当地组织起来,并作必要的补充、想象,成为一篇真实新颖的文章。这样做既训练了思维的流畅性、又训练了思维的独特性。
3、丰富课外活动,开阔视野。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威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作文实践活动,寓作文于游戏或趣味活动中,如有趣的剪内贴、创造绘画、组织竞赛等。
7.作文观察训练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4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年龄63~76岁, 平均 (71.3±5.4)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第五次全国心血管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 同时均行头颅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以确诊。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排除认知障碍或智障患者, 排除其他疾病所造成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照不同康复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22例及观察组123例。
1.2 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胆碱药物治疗, 同时配合鼻饲和静脉补液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 措施如下: (1) 尽量督促患者将舌头向外伸出, 随即向左、向上、向右、向下四个方向做旋转运动, 若自己不能完成, 护理人员可用消毒纱布包裹住患者舌头协助其完成该训练, 完成后可嘱咐患者尽量缩舌, 坚持训练, 保持舌体可进行不同方向伸展及收缩运动。 (2) 要求患者进行面部肌肉训练。可轻轻微抬患者下颌做磨牙及咀嚼动作, 每次坚持5min左右;也可进行吸气后屏气, 后做鼓腮动作, 将气体缓慢释放, 每日可进行一至两次, 以便更好锻炼脸部肌肉。 (3) 使用冰冻过的棉签棒蘸取少量冷水后, 嘱咐患者张口, 将棉签棒轻轻触碰患者腭弓处、软腭处、舌后根以及咽后壁, 以达到刺激效果。有效提高吞咽刺激使患者可进行吞咽动作, 加强吞咽反射。 (4) 患者进食时选坐位或半卧位进行, 保持头偏向健侧或略屈向前, 尽量选择方便吞咽且不宜附着于黏膜类食物, 如豆腐、水蒸蛋等, 吞咽功能有所恢复后可禁食一定量奶糊、米糊类食物, 进食时需嘱咐患者反复咀嚼后进行吞咽。 (5) 康复训练时可与中医针灸取穴共同进行, 如三阴交、阳陵泉、解溪、涌泉等, 按患者恢复情况每日一次进行。
1.3 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治疗时间及总有效率等指标。其中治疗总有效率指标根据日本洼田氏饮水实验评分标准[3], 治愈:患者吞咽障碍完全消失, 该测验结果上升至Ⅰ级, 无其他不适症状;显效:吞咽障碍基本消失, 测验结果上升至Ⅰ~Ⅱ级, 无其他不适症状;有效:吞咽障碍较前显著改善, 饮水测验Ⅱ~Ⅲ级, 伴轻微不适症状;无效:吞咽障碍完全无改善甚至加重, 测验结果>Ⅲ级。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人数×1 0 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 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功能障碍为等级资料, 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1,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脑卒中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其中老年患者占绝大部分。本病发病迅速, 病势凶猛, 其致死率与致残率较高。许多患者发病后劳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一定程度丧失, 部分患者发病后甚至完全瘫痪, 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给社会及家庭造成负担, 本病有一定复发率, 因此患者及家属更应引起足够重视[4,5]。脑卒中后遗症一般见于半身偏瘫、言语不利、口眼歪斜或吞咽障碍等。其中,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遗症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机制主要与大脑皮部与脑干发生异常, 从而引起咽部及食管部位反射障碍[6]。若不及时恢复容易引发患者因不能进食导致营养不良, 或引发吸入性肺炎, 严重者可由于窒息造成死亡[7]。因此, 对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来说, 进行有效且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以及一定量刺激活动, 能够缩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时间, 加快恢复速度。
目前, 临床对于吞咽功能障碍综合康复训练一般有面部肌肉训练, 包括训练患者做微笑、皱眉、鼓腮, 使原本麻痹的肌肉得到锻炼, 恢复原有功能;口唇及舌头训练, 如嘱患者放松口腔, 发“啊”“斯”“乌”音, 将舌头伸出, 做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运动, 帮助患者恢复口唇肌肉及舌部运动功能;另外, 医护人员帮助患者进行肩部及颈部放松, 同时轻轻按摩甲状软骨至下颌处, 以促进下颌及舌部锻炼;配合针灸治疗可刺激相应穴位, 以达到舒筋活络、通窍利咽功能、帮助受损组织尽快恢复功能等[8]。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对中枢神经进行有效刺激, 加强吞咽功能, 能够帮助患者重建运动投射区, 促使与吞咽相关肌肉组织尽快恢复功能。同时, 鼓励患者尽可能独立完成进食, 这样既能够增加患者恢复吞咽功能的信心, 又能够避免其口腔相关肌肉组织发生萎缩, 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促进其早日恢复。
综上所述, 综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效果良好, 可有效缩短吞咽功能障碍恢复时间, 加快疾病恢复速度, 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婧, 王拥军.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 12 (4) :274.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5.
[3]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5.
[4]朱娟妮.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2) :80.
[5]郑金英, 范莉燕.脑卒中吞咽障碍30例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4) :71.
[6]范文双, 王海丽, 刘得江.康复训练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 2010, 25 (4) :283.
[7]陈梅君.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 :16.
8.作文观察训练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践与体会
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善于激發和调动儿童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这既能有效促进他们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同时加入、协调运行,又能因为切合他们的心理性格特征而乐于接受。总之一句话,加强儿童的操作实践锻炼,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快乐发展的一种和谐绿色通道。因此,如果把这种心智活动的培养和锻炼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对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提升教学质效,能够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际和体会,就此话题浅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营造有效氛围,激发小学生乐于观察操作的情感
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这对于尚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和难度,因为“6~12岁的儿童对新鲜而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内容”。(皮亚杰语)诚然,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时间较短,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让他们扮演“观众和听众”的话,即使再精彩的“节目和表演”也不可能对其产生长久的吸引力。有鉴于此,如果执教者能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需要,创设一种适宜的教学情境,并迎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给他们安排一些观察实践的时空,就一定能够激活课堂教学的状态。久而久之,对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情感,帮助他们有效增强数学的思维和能力都会大有裨益。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笔者没有直接教学概念知识,而是让小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常见的熟悉形体,促使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形象感知,并通过“谁能最快说出两种形体实物的名称和数量?”“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却无法看得到?”之类的提问,创设了能够煽情的热烈比赛情境。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就是想让学生安静下来都难以做到。接着介绍了“面、棱和顶点”的概念,并安排适量时间让学生进行一番认真地观察和触摸。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演示了长方体的直观图,促使学生对面、棱和顶点有一个认识过程的巩固和强化。
二、注重规范引导,发展小学生善于观察操作的能力
宋代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文认为,小学生由于学识浅薄、经历有限的因素,虽然活泼而好动,但是他们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盲动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在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之时,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科学规范、合理正确的帮助和引导,让他们能够从中准确把握数学概念及其相关知识,能够从实践操作中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从而谋取由浅入深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施以规范引导的过程中,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一曝十寒,促使他们在完整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善于发现数学学习的浅显规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实际体验中最大程度地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情感。例如对于苏教版教材“圆的认识”内容教学中,在教学其基本特征之前,笔者首先让小学生开展一些常规性的观察活动,他们在观察中发现,许多生活中常用的东西都是圆形的,如水杯盖、硬币、车轮、手表面等,对此不禁产生了疑问:这样的生活物体为什么不是其他形状?圆形物体有什么基本特征呢?通过亲自观察和实践操作,在引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又锻炼了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再如在面积计算的内容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内篮球场、活动操场以及班级空间等实际面积进行观察后的测量和计算。通过这样的指导性实践活动,善于调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实践、锤炼和培养,从而有效增强他们的学习意志和品质。
三、坚持激励评价,增强小学生勇于观察操作的信心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每一名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潜质,这种潜能的表现和增长与后天的外来刺激关系密切。有些儿童的“聪明和早熟”是在不断激励下逐步膨化起来的,而有些儿童的“愚笨和迟钝”是在常遭抑制下固有智慧难以表露的结果。因此,“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更要帮助他们逐步地认识自我、建树起各种信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始终本着“全面综合、客观公正、定量不定性”的原则,坚持实行以激励为主的学习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尤其对于小学生在加强观察和实践方面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下两点:一是对实践的操作过程或结果应本着宽容的心态,作出及时性的指导和评价,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和认真反思活动的收获、认识、体验,以帮助他们及时地纠偏改错,推促他们乘风扬帆、再接再厉。二是评价的语言和方法要力求艺术性,比如用一句激励性的语言、一次赞赏性的目光、一个肯定性的手势等,都能传递给孩子无限的暖意、兴奋和信心。即使是带有否定性的结论,或者批评性的话语,也要讲求“坏话好说、反话正说”。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操作能力较低、性格心理脆弱的小学生更要如此。总之,实施激励性评价,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信心和动力,对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能力素养,对促进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实践和创新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利而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