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之花在课外绽放

2024-11-16

让阅读之花在课外绽放(精选14篇)

1.让阅读之花在课外绽放 篇一

让文明之花在校园绽放

王明星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鸟儿自由飞翔,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花开的日子,我们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花开的日子,我们遨游在校园知识的海洋;花开的日子,我们用文明音符谱写和谐校园新篇章。

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造就有修养的人。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见到老师对主动问好;文明是不说脏话、粗话的表现;文明是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的举动-----

可是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跳动着:校园内、楼梯上、教室里时刻都可以看见与我们美丽协约不相符的纸屑、食品袋;有的同学在教学的走廊上追逐打闹;还有一部分同学相互讲脏话、粗话,甚至骂人打架-----这样的行为怎么能和校园文化建设和谐统一呢?

校园是我们的乐园,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成长的臂膀,是美好心灵的展现。文明美德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说文明话,做文明人。把王校长精心打造的协约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文化的殿堂,学生求知的学堂,人生起点的圣堂,教师的精神食堂,师生自我展示的礼堂。

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文明伴随我们的一言一行吧!环视美丽的校园,优美整洁的环境告诉我们:“启明是我家,文明靠大家。”让我们拥抱文明,和美德携手,与校园文化建设同行,让启明的校园从此绽放出永不凋谢的文明之花。

2.让阅读之花在课外绽放 篇二

一 、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1.《新课标》的明确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分级语言技能目标第五级中关于阅读技能的具体描述:“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2. 中考的现实要求

近几年的中考,阅读理解在试卷中占30分,完形填空15分,缺词填空10分,任务型阅读10分,计65分,占分超过总分的一半。

二、目前学生存在的阅读障碍

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与阅读技能的协调发展呢?首先看一看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

1. 知识障碍

(1)词汇障碍

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材料。因此,词汇是中学英语学习的重点。实践证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一般与阅读的速度、效度成正比关系。词汇量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就少,阅读速度就快,理解的程度就深。

(2)语法障碍

如果英语是幢摩天楼,那么词汇就是构成大楼的砖瓦,语法就是架起大楼的钢筋。在阅读中,学生遇到长难句时经常不会处理,影响理解的准确性。反之,如果对文章的句法结构比较清楚,在阅读中就会脉络分明、融会贯通,达到较理想的阅读效果。

(3)文化知识缺乏

一些学生西方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习俗等知识缺乏,造成阅读困难。目前中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量时间用于应付各种练习,很少有时间涉猎课外读物。可见,文化知识缺乏必然影响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师教学观念滞后,阅读指导不到位

Prediction、skimming、scanning能力是阅读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一些教师把阅读课上成单纯的语言学习课,对学生阅读技能训练只是蜻蜓点水,这跟授课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充分重视有很大的关系。

三、利用小组合作,创建“文学圈”,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文学圈”阅读活动产生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组织有着共同兴趣的阅读群,讨论阅读材料,在没有外界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阅读,这就是“文学圈”阅读活动。笔者认为,利用文学圈这个平台,进行阅读分工,排除英语阅读中的障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效率。

在阅读过程中,“文学圈”小组成员不仅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也能分享同伴的阅读见解。“文学圈”成员人数决定于选择同一阅读材料的人数,成员分工也具有灵活性,可一人承担一项任务,也可多人承担一项任务。“文学圈”成员的角色和任务分工具体操作列举如下:

1. 时间安排

第一周:小组成员通读阅读材料

阅读效率高的读者应该是有弹性的,会根据具体篇章的不同、阅读层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因此,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在阅读中恰当运用阅读策略,促进培养学生阅读过程的驾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Scanning的阅读策略,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体了解阅读内容的细节。

第二周:根据分工完成任务

这一阶段要求成员根据分工任务,细读材料,了解细节。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每个成员的阅读责任意识。学生通过阅读细节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三周:合作完成展示

“文学圈”阅读活动的展示,是学生整合阅读内容并对阅读内容进行提升的环节。为了在展示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获得成就感,学生会认真阅读材料中的细节内容,思考如何将自己的阅读通过展示与大家共享。同一个“文学圈”的成员会为了共同的阅读目的,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合作。通过合作、交流,他们会在一些内容的理解上进行商讨,为“文学圈”活动展示中的协调性、流畅度打下基础。即使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的氛围中,也会受到激励和帮助,努力完成阅读任务并参与展示。因此,“文学圈”阅读活动中的合作可以把信心和机会带给每一位学生,保证全体参与。

2. 分工安排

这主要是针对第二周的活动,并为第三周的合作展示做准备,也是阅读策略培养和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关键一周。

第二周的分工,根据不同的阅读题材,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组:词汇丰富者(Vocabulary enricher) 1-2人,解决成为阅读障碍的生词。

为了成功展示,阅读过程中他们会通过查字典,翻阅资料,搜索网络等各种方法,排除生词或其它理解障碍。

第二组:知识拓宽者,2人,追踪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文章所涉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习俗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组:戏剧表演者。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内容,分成更细的文学圈。如在校园读书节期间,我班学生选择阅读了《Gulliver’s Travels》,根据本书特点,同学们自主分成四组进行表演:1.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奇遇;2.格列佛遭遇海难后游历大人国;3.在航海途中遭到海盗袭击,在小岛上的经历;4.在智马国的经历。

3. 展示活动

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学生在展示中分成四个场景,讲述格列佛的四次遭遇,而负责追踪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小组则负责服装、道具及技术指导等。孩子们上演了一场英语话剧,整个过程表明,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空前地高涨。

四、创建“文学圈”,进行阅读活动的反思

1. 教师科学指导,加强调控

针对我国中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师在“文学圈”阅读活动中应该是帮助者、观察者、倾听者,更是阅读的参与者,在“文学圈”阅读活动的各个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及调控进程。

(1)在阅读准备阶段,教师要对所提供的阅读材料进行介绍、归类,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需要,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组合“文学圈”。

(2)在阅读的进程中,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活动的意义、流程、角色任务等,让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角色和任务有清晰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教师要了解每一组学生的阅读动态以及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3)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精神,引导其养成相互交流、督促的阅读习惯,尽力使每个小组的阅读都能顺利进行。让他们在合作中感悟方法,在理解中获得成就感。

2. 加强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文学圈”阅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阅读兴趣,促进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很正常的,但老师如果不认真关注,不及时给以帮助、鼓励,往往这些学生会挫伤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甚至部分学生会半途放弃。所以,笔者非常注重通过评价激励,从而让学生在“文学圈”阅读中互慧共生,培养阅读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地改变阅读态度并改进阅读方式,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益,享受“文学圈”活动中的成功体验。

3.让个性之花在阅读教学中绽放 篇三

一、良好的氛围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边想边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

3、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三、教师的主导性是正确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任。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四、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依据阅读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创设情境——自主阅读,产生问题——反复阅读,解决不了,教师价值引导——再次自主阅读,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读懂文本,掌握阅读方法。

4.让思辨之花在课堂中绽放 篇四

陶家小学 黄朝均

一、主题与背景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构建品质课堂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育者。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语文课程不仅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积累丰富的语言,更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在以下的课例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二、情境与描述

片段一:质疑让思维更广阔

师:列宁就这样跟着蜜蜂找到了养蜂人。

(一名学生把手举得很高)

生:我有问题。

师:请说。

生:列宁怎么知道蜜蜂一定是养蜂人家里养的,而不是其它地方飞到这里来采花蜜的?如果有,列宁跟着这群蜜蜂就不会找到他要找的人。

(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我身上。可以看得出,他们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其实,当时我也不能肯定。就把话题再次抛给学生。)

师:你们想过吗?请在小组里商量商量。

(几分钟过后,几双小手举起来。)

生:列宁请其他人调查过,周围只有这一个养蜂人。

生:列宁跟着一群蜜蜂,恰好找到养蜂人。

生:蜜蜂身上有记号。

生:蜜蜂采蜜飞不了多远。

……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这个答案我们下课再一起寻找。

片段二:冲破字源的枷锁

师:谁能说说怎么记住“焦”?

生:老师讲过“隹”是鸟,一只小鸟飞呀飞,飞累了流了几滴汗水就是“焦”。生:一个猎人把小鸟打伤了,流了四滴血,就是“焦”

生:“焦”是小鸟伤心时流了几滴眼泪。

生:“焦”是小鸟吃米时,掉下了几粒米。

……

师:“焦”在古代是指火把小鸟烤焦了,这“灬”指的是火。但是大家能想到这么多的办法记住这个字,真了不起。

片段三:找准兴趣点,挖掘身边的教材

最近我发现孩子们喜欢折枪、玩枪。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要拿到枪就会爱不释手。于是我决定把口语交际的内容换成“如何制作一把精美的枪”。孩子们一听到这个话题就炸开了锅。我的要求有:1.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一起设计并制作一把枪。2.分小组展示,说说枪的制作过程。3.用上顺序词,如先、然后、接

着、最后。还可以用1.2.3……

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小组先设计,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小组边讲边做,津津乐道。

到了全班交流的时间。第一位走上讲台的是陶可颐,他代表五小组发言。旁边有一位助手,手里举着一把冲锋枪。他一手指着枪,一手比划着。饶有兴趣地介绍:1.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2.另外找一张纸做枪杆 3.用一张纸手柄4.把枪杆插进手柄,用双面胶把缝隙粘好……最后他还提醒大家注意枪杆子的做法。别看他平时发言结结巴巴,今天可是口若悬河,同学们都禁不住给他鼓掌。

第二个上台的是黄颖。“女孩子也喜欢这玩意儿?”我心里想。她们小组做得是一把手枪,看起来小巧玲珑。她介绍的很简单,“先用纸折两把微型枪,再将一把枪的杆子插在另一把上面,最后做枪眼(瞄准器)。我不太明白。

接着其他小组陆续登台,有的小组还做了“新式手枪”。在原来的基础上,形状上发生了一些变化,的确也很美观。介绍的同学很是自豪,语言表达清楚。这节口语交际课,孩子们从头到尾兴奋不已,口语表达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看来课堂上找准孩子们的兴趣点,会让你的课堂更精彩。

三、反思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进行质疑的训练,有时是从题目质疑,有时是课中,有时是课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片段一中那个提问题的孩子让我震撼,《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我已经教过3次,也听过好几次,从来没有一个学生提到过这个问题。关于蜜蜂采蜜的距离,我在蜜蜂授粉学第二章第八节中找到答案“蜜蜂采集的距离蜜蜂采集的半径通常在 2~3 km,如果蜂场附近缺乏蜜源,蜜蜂能飞到6~7km

以外采集,最远飞行的距离约14 km。据观察,在1000~2000hm2的草木樨田区中央放置蜂群,蜜蜂的采集距离在0.75 km处最多,远达 3.4-4.2 km。”就这段话,也不能回答那个孩子的问题。编者在选这段文字时,应该也忽略了这个。所以我们仍然没有找到答案。虽然这篇课文重点是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找到养蜂人这件事值得怀疑,至少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孩子的提问引起我们的深思。第二个片段中孩子们的想象很丰富。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识字教学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运用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创造性地理解汉字的意思。把整个识字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的能力。

5.让文明之花在社会处处绽放 篇五

“老师,你好!”一个个清脆响亮的稚嫩童声不时地飘荡在养正中心小学的校园上空。每每听到这甜美的童声,此时此刻我就感到身为老师的一种自豪感。同时思绪就会像展开翅膀似的,浮想联翩。学生文明礼仪的行为,这无疑是给养正中心学校的校园新貌再一次锦绣添花。

在开学的第一学月里,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总辅导员黄黎燕和总副辅导员颜夏蓉两位老师,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各年级“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活动,各班在班主任、老师及科任老师的悉心辅导下,将礼仪、礼节、文明、礼貌、敬人、自律方面的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和常规训练中,要求学生学会礼貌问好,使用文明用语,课间文明休息并结合课间的经典诵读活动,将《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读物当中传承了千年的“忠、孝、仁、义、礼、志、信”的传统文明礼仪观念通过广播形式向同学进行宣传文明礼仪的宣传和教育。不但促使了同学们讲文明、懂礼仪的意识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而且还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只要你踏进养小的校园,你就会听到这么一声声的动听的语言:“老师,你好!”这美丽的语言无形中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魅力。

6.让生成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篇六

揭阳市东山区乔南中心小学

郑卫华

让生成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新课标指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叶澜教授也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课堂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应是运动变化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以学定教,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微妙表现,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新知识的“生长点”,为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演绎精彩,充满生命活力。

一、在弹性预设中,生成之花悄然开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生为本,根据学情对预设教案做弹性处理。在课堂中,最精髓的内容往往是教师预设之外的课堂生成,它是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教学敏感的结晶。课堂学情灵活多变、变化莫测,教师唯有根据学情从容应变,形成高效互动,将预设教案从“执行”走向“弹性”,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记得一天,天空布满阴霾,我正在上一节六年作文课,题材是:小学生活几个难忘的场景。在提出要求后我让学生讨论选材,教室里静得出奇——没有一人举手。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正在我无计可施之际,外面突然下起冰雹,冰雹斜打在走廊地面上,发出“叭叭”的声音。揭阳下起冰雹,这对学生来说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教室内顿时骚动。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预设,改变了作文要求,就单写此时这一个场景。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倾听冰雹、观察冰雹、触摸冰雹、感受冰雹。一名学生突然被冰雹打到了手,吃痛地叫了一声。我及时抓住这一幕,引导:“被冰雹打到很危险,要注意安全。不知,冰雹打到农作物会怎样?”很自然的,学生开始讨论起冰雹的危害。这一节课“预设”变得弹性,学生个个饶有兴味,写出了一篇篇优秀习作。学生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而是对生活的关注。无意间,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打破预设,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所以课堂教学不只是预设,更是动态的生成。有了这种师生互动的创造,教学才成为艺术,才能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绚丽景观!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教学艺术的课堂应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课堂上我们的教学预设应是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教师要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依循学生情感的波澜和认知的曲线,适时地调整或重组自己的预设,以灵动的教育机智把握课堂生成的契机,做有效的生成催发者,使学生个性张扬,让生成之花在课堂悄然开放,成为新课程理念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在思维碰撞的异点交汇处,生成之花傲然怒放。

异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或看法。语文课堂应充满人文关怀,教师要呵护、珍视并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表现。正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将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们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异点往往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百家争鸣的气象,使课堂成为思维交集的场所。

记得在上六年级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严爱和慈爱两种表现形式不同的爱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谈对这两种爱的看法。有学生结合自己学钢琴因妈妈的批评大受打击的经历而认为慈爱重要;又有学生因妈妈一味的赞扬而萌生骄傲心理导致学习退步,而认定还是严爱好;其他学生也观点各异,有认为慈爱不好的,有认为严爱不好的,也有认为两者都重要的。我趁势让学生讨论两种爱的优缺点。就在这异点交汇处,生成之花傲然怒放,学生懂得了两种爱都有其优点和缺陷,两者互补,对人的健康成长缺一不可。

学生的生活体验、个性思考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当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异点,利用这些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真理。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的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认知的生成。在张扬个性的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用心、细心,及时捕捉瞬间生成的精彩火花,要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制及时把握,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从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样,才能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三、在放飞想象的天空中,生成之花热烈绽放。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尤其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新设计、新教法中,一定要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生成之中”,(引自《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一书)教师教学中应善于架起知识原型和创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主题是隐含的,还有不少课文的内容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对文章的理解难免肤浅。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使其自主地走进文本的深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女娲造人》时,当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女娲怎样造人后,我激发学生想象:“女娲造人多辛苦啊!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对故事情节大胆改造,帮她造人,好吗?”学生兴味盎然,有的学生想象:“女娲让天空下起雨,雨点溅落地上,变成一个个小人。”有的学生想象:“女娲吹一口气,刮起大风,树上树叶、花瓣飘落,变成男人和女人。”……其中涌现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力更尽情地放飞,我进一步引导:“关于人的由来,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有很多不同说法。”在我略作介绍后,我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编一个关于人的由来的神话。在学生的回答中,涌现了许多奇思妙想。

7.让美育之花在课堂绽放 篇七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让美育的花朵在课堂绽放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作品优美的语言来进行审美教育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高尔基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 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语言的表现力是无限的, 阅读的本质就是对语言的感知。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 通篇的语言爱憎分明, 慷慨激昂。“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有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 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 一个叫法兰西, 一个叫英吉利”……句中有高度的赞美, 也有辛辣的讽刺,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读来使人热血沸腾, 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再如莫怀戚的《散步》语言平易朴实, 然而内涵丰富, 耐人寻味。句式的整齐与错杂, 寓意的对举与反衬, 似乎都是信手拈来, 无丝毫的刻意雕琢。像“他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样的句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愁绪, 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得深沉, 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了儿子”, “我母亲虽然高大, 然而很瘦, 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 毕竟幼小, 自然也轻”——此种对举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 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

教师在教学中, 应针对作品语言的不同特点, 指导学生反复品味, 反复朗读, 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之美, 并逐步提高阅读与欣赏能力。

二、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教育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人物形象, 常常以纯洁的心灵、朴实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和栩栩如生的动作情态启迪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开阔视野, 产生激情。因此,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 具有启发人, 感动人, 鼓舞人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的《背影》, 是“一篇至情的文章”,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调, 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父爱。课文通过父亲送我到车站并翻过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一幕感人至深的场面, 刻画了一个普通却又伟大的父亲形象。这一形象将永远活在每一个儿子的内心之中。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个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已任, 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的伟大政治抱负。这一崇高形象, 千百年来, 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 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炎黄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美的意蕴, 让这种美熏陶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 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 使学生从美的形象中得到启迪, 受到陶冶, 汲取美的精神内涵, 去感知美, 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 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三、通过课文的意境美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是作品引人入胜的情境所在。引导学生深入地体味作品的意境, 可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 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 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 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 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 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就散文而言, 写景类散文的境界美值得我们关注与感悟。这类散文往往意境优美, 诗情浓郁。如朱自清的《春》, 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 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 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然后推出五幅特写:草的嫩绿, 花的争相斗妍, 风的温馨, 雨的缠绵, 人的欢乐。写景状物, 形神兼备, 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描绘出花的勃勃生机的画面,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 紧扣温晴的特点勾勒出冬天的济南的可爱……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字内化为想象中的美丽景象, 与作者同享那诗意般的境界所给予的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当然, 意境的审美, “感悟”是最重要的。“感悟”的基础是“理解”, 学生不理解, 感悟也就谈不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悟放在首位。此外,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 可通过多种途径, 如图画, 音乐、幻灯、录像等, 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通过学生的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 最终目的是培养审美的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 进而使之拥有创新精神, 拥有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作文就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需要, 真实、生动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这就是创造。要使学生明白, 课文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 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 鉴别生活中的美与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 歌颂真、善、美, 抨击假、恶、丑。

在具体的作文训练过程中, 应关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要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 为语文美的创造作准备。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写随笔、周记的习惯, 使生活信息与主观感触及时落实到文字, 充分积累素材。2、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引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 把学生写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为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在主题、结构方面不要有硬性规定, 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天地。3、在评价创造成果时, 要坚持审美的标准, 重视作文在和谐性、感染力等方面的得失成败, 尊重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总之, 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 予以积极地引导。

8.让创新之花在校园绽放 篇八

【关键词】小学;创新;教育;策略

创新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它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也是如此。学校要发展,需要管理创新;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的、更好的、更有效的发展。

一、什么是学校管理创新

要了解其确切的含义,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管理创新。关于管理创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对此做了专门的论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而这种新组合就是创新,这种新组合的活动就是实现创新。

学校管理创新,是创造性的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一所学校能否进行管理创新,将足以表明这所学校是否富有朝气、充满自信、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主要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知能力。

二、传统学校管理的四大弊端

审视与检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优缺点具有重大价值。这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学校管理中合理、有益的经验,而且可以发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抱有直面而不是回避各种问题和困难的态度和意识,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找到许多有效且有益的办法。目前,我们的学校管理存在以下四大弊端:

(1)封闭性。按照现代组织学的观点,学校管理的结构应是开放的。随着人们教育观念变化和参与学校管理意识的增强,学校组织的边际不断扩大,原来狭隘封闭的学校藩篱正在打破。“破墙办学”不仅仅是推倒了物理意义上的围墙,还要推倒办学者心理上和学校管理制度上的围墙,建立一种开放办学的有效机制。

(2)单主体。学校管理只看重校长与主要行政人员的作用,忽视或无视学生、教师、家长的主体作用,造成“目中无人”的现象。这是因为许多校长只是将学校仅仅看作是自己和部分行政人员的私人领地,神圣不可侵犯。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效机制,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纳入学校管理的大框架之中。

(3)单向度。目前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管理,这有很大的弊端。学校民主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师生交往中,体现在有组织的师生活动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凡是与学生、教师有关的事情应交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在这些方面,校长要大胆放权,要充分相信教师和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负起完全责任。

(4)低效能。许多学校注重硬件的高投入,忽视软件建设,致使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教育浪费现象严重。如何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社会效益是一个重大课题。经合组织的研究结论是:一所学校是否具有高效能,取决于教学的组织性、有效的学习时间、学校氛围、评估、激励、学校领导能力、家长的参与等十多个因素,而不仅仅是学校物质特征或硬件设施。这个结论与我们日常的判断基本一致。

三、学校管理创新的策略

(1)注重学校品牌管理。一般来说,品牌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独创性是学校品牌的活力源泉;稳定性是学校品牌的信誉保证;持续性是学校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思路。

(2)订立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的宗旨,一是就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综合与协调的措施;二是为学校的长期发展设计短期的管理目标;三是可以提高教师的信心和士气;四是提高教职员工的发展质量;五是发展规划要关注教育目的,特别是所有学生的学习和成就。

(3)加强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这首先要求做好教师需求分析,建设“教育人才蓄水池”,让新教师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校长的性格、思路、办事风格,校长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新教师,使他们尽快熟悉学校各部门及相关人员,让新教师在竞争的氛围里成长。其次要做好教师资源的动态分析。第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

(4)精心打造现代化学校。作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需具备以下五个要素:第一,现代化学校具有超前全新的办学理念。第二,现代化学校具有健全灵活的管理机制。第三,现代化学校具有丰富有效的人力资源。第四,现代化学校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第五,现代化学校具有体现人文关怀的学校建筑。学校建筑要求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和教育理想相融合。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这样教师的教才能有新方法新思路,让教师从要我教到我要教进行转变。

作者简介:

汪秀玲,(1966.12~),女,汉族,江西浮梁,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校长,本科学历,小学特级教师,教育管理方向。

9.让个性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谢宁平 篇九

单位:洛阳市涧西区青岛路小学 姓名:谢宁平

电子邮箱:***@163.com 电 话:***

让个性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洛阳市 涧西区 青岛路小学

谢宁平

单位:洛阳市涧西区青岛路小学 姓名:谢宁平

电子邮箱:***@163.com 电 话:***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他们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因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个性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个性 绽放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他们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因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个性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一、鼓励质疑 张扬个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课文《小狮子爱尔莎》一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续写小狮子爱尔莎放回大自然后,它会怎样呢?我先让学生讨论,再写。有的同学说:“我认为爱尔莎放回大自然后,刻苦练本领,最后当上了狮子王。”有的则认为,它不能当狮子王,原因是它是一只母狮子。我说:“你怎么知道它是只母狮子?”那位同学说,公的小狮子出生三个月后,脖子下面会长出一小片黄色的毛,五个月就在脸的轮廓上长出一圈黄毛,从书的插图上看,它没长这些毛,所以,它是只母狮子。有的说,就算他是母狮子,那母狮子就不能当狮子王了吗?那武则天不是女王吗?我说:“由此看来,它有当狮子王的可能”。。。经过争论,最后教师总结,保护了学生多元化的思维,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使他们在课堂上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辩证思维 彰显个性

辩证思维不是让我们做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而在对立统一中寻找确切、新颖且有价值的解答。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联想,灵活性强,但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绝对化。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我问学生:“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几乎全班学生都表示喜欢小白兔,不喜欢小灰兔。可是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小灰兔。”全班愕然。他说:“小灰兔知错就改,我觉得它好”。我立即表扬了这位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同时激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小灰兔身上的优点吗?”学生又读课文,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课文开头写的“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助”这一句,认为小灰兔也是爱劳动的;有的学生认为老山羊送菜时,小灰兔说“谢谢”,说明小灰兔很有礼貌。这样,使小朋友认识到小灰兔虽然有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它和小白兔都是可爱的。由于我抓住了契机,因势利导,使学生懂得了要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

再如,《琥珀》这篇科学小品,作者写琥珀形成的过程,渗透了偶然性和必然性。个别和一般两个辩证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争论,通过学习将文中的辩证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有启发,并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他们善学乐学,让他们体味到了成功的愉悦。

三、自由表达 尊重个性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想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引导学生自由表达,首先,教师也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境界。“不拘一格”,就是包容,对学生的各种思想观点,各种风格特点,采取包容的态度,特别是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更要宽容一些,使其有一席之地,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是非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如果教师不采取包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就可能被教师“扼杀”掉,如果能对其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些偏激,我们也还是宽大为怀,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尊重和保护。

一次写《一位熟悉的人》,审题后,我要学生说出自己要写的内容,有的说要写父母、爷爷、奶奶、邻居、好朋友„„当然也有一部分说要写老师。要写老师的这部分学生大多是想写老师工作的辛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老师知识的渊博。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要写的是你,不过你别批评我”。我顿时莫名其妙,“为什么呢?”“因为我要写的是让你减肥。”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大笑起来,有的学生还瞪大眼睛望着我,好像在问,老师,你为什么不发火呢?我并没有为此生气,相反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的作文个性化实验终于有成效了,他竟能打破常规,勇敢地毫不回避地说出了我们女同志最敏感的、最不愿意听到的话。想到这里,我微笑着说:“他敢于说真话,我很高兴”,“同学

们,老师胖的很难看吗?”同学们都摇摇头,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虽然有点胖,但还是非常漂亮的。我看你不用减肥,只要健康就行”。那个让我减肥的学生说胖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并说他要以写信的形式呼吁我尽快减肥,而另一位学生说他要以日记的形式劝告我不能减肥,因为减肥对人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后来两篇各有千秋的作文出现了。由此,我感悟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作教师的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敢吐真言,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四、践行活动 凸显个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嘴巴,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不仅限于课堂。教学中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凸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能力。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便趁机鼓励学生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下来。当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时候,也就把阅读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加工,充分享受了阅读的快乐。在学习《高大的皂荚树》这篇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下自己印象中的皂荚树:有的只画了一棵皂荚树;有的画得枝繁叶茂,进一步突出了高大这一特点;有的则在这棵皂荚树下又画上了一些正在玩耍的孩子„„总之,他们都画出了心目中的皂荚树。其中有个学生在这枝繁叶茂的皂荚树干上画上了眼睛、嘴巴、鼻子,组合成一个正在微笑着的母亲头像,这位“母亲”正在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一群用皂荚树叶烘烤着小手的孩子。这个学生在阅读收获中这样写道:这棵高大的皂荚树多么像一位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妈妈呀!我也要学习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透过这一幅幅彩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有的只抓住了表面特征:又高又大;而有的却走进了课文的深处,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心灵受到了震撼。

诸如这样的活动有很多:读、唱、跳、演、赛等等,目的都是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让他们觉得课堂是快乐的,阅读是快乐的。

五、合作探究 挥洒个性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每人就是两种思想,甚至是更多种思想。”同样,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有不同的理

解。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研究“中部凿井法”时,有的同学提出了异议,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工期不就越短吗?可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这一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并不是竖井越多越好。那究竟打几口?学生情绪亢奋,各抒己见。后来有个学生说,肯定是打了两口,因为八达岭的隧道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打两口,把工作面增加到六个,而每段隧道的长度就相当于居庸关的长度。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补充说,这个想法很好。但必须保证六个工作面在一条水平直线上,否则就对不准、打不通,所以文章中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定点、勘测、计算一定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孩子们是旁征博引,争得个个面红耳赤。在这样的氛围中,沟通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看法,激发了兴趣,提高了能力。在研究其它两种打井方式时学生还画了示意图加以说明。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生的个性,挥洒学生的个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不断的丰盈,才能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新课程》小学版2010年第8期,刊号CN14—1324G4。

10.让个性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篇十

让个性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对主体思想情感的表现的统一,因而每部作品都打上了客观现实与主观个性的烙印.语文教学就是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一方面,它受教师和学生个体人知的影响,另一方面作品不能直接告诉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所以,语文教学本身也是一个个性化教学的过程.只有让个性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才能营造语文教学的碧海蓝天.

作 者:李应军 作者单位:秦安县兴丰中学,甘肃,秦安,741600刊 名:西部大开发(中旬刊)英文刊名:WEST CHINA DEVELOPMENT年,卷(期):“”(12)分类号:G427关键词:个性 绽放 语文

11.让智慧之花在指尖绽放 篇十一

一、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孩子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曾经听到一个二年级小朋友说:“我最不喜欢数学了,因为上数学课太无聊。”我想这样的认识对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如果老师不能改变教学观念,一味把知识“灌”给孩子,那么孩子的学习兴趣将被扼杀。动手操作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针对这样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建立丰富的表象,同时又可以在操作过程中积累经验,并且在操作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在操作活动中培养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如二年级上册学习除法时的“分一分”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

活动一:分桃子,让同学们帮猴妈妈把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

活动二:分小鱼,把12条鱼分给4只猫,该怎么分?

活动三:要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可以分几根?通过这三个操作活动,以及在活动中老师的追问“为什么这么分?”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平均分,认识如何进行平均分。我强调学生利用自己的策略进行实际操作,并在操作中体验除法的含义,很好地解决了生搬硬套数学概念的问题。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感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再如,教学六年级“比的应用”时,学生体会到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去分比较合理后,我给学生一些小棒,鼓励他们进行实际分配,并记录下分配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能够根据筐里剩下的橘子数,进行调整分配的数量,从而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大班占了3份,小班占了2份,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三、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无法获得的,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并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显得尤其重要。

如在“搭一搭”教学中,我安排了“搭一搭、画一画”“看一看、搭一搭”“我说你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中我让学生用5个小正方体搭一个立体图形,仔细观察,然后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第二个活动中按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搭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我先让学生完成一组判断题,多媒体出示从不同方向看到图形,然后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立体图形,并让学生说说理由,为学生独立操作积累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出示一组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放手让学生按要求搭出立体图形,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第三个活动中多媒体出示一个摆好的立体图形,一名学生要观察物体的相对位置,并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另一个学生背对多媒体,根据对方的表达,想象物体的相对位置,并摆出图形。

四、在操作活动中开发创造性思维

行胜于言。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本无法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在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如探究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方法,只要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教具变成学具,指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有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时,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后,我给学生提供一些棱长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分别记录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的相关数据;通过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测、观察、操作、歸纳、建立数学模型的发现过程,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操作活动恰恰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的、展示自我的、富有个性思维的机会,并且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操作的教师绝不要代替,让学生多操作,让智慧之花在学生的指尖绽放。

参考文献:

[1]郭亚峰.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1(9).

12.让课改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 篇十二

一.让新理念与课改同行

新课程呼唤新理念。课程课改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从根本上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程倡导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要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的中心。教育哲学早就指出:学生的最伟大之处就是他们有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需要教师去开发和促成。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相信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代替。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有效的课堂需要高效的教师

(1)教师要有准确、全面、集体备课的意识和能力。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是从备课开始的,备课首先就要转变观念,接受新的课改理念,按新课标精神备课。

(2)教师在课堂上要体现生命的价值,课堂是教师的生命,教师要让心走进教室,课堂教学才会因教师和学生心灵的相互交融,相互感染,相互碰撞中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师要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做多能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新经验、新方法。在反思中前进,在反思中提高。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教学。

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措施上下功夫。在语文课改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六个步骤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步,出示目标、点上牵动。

使教学目标公开化,这样师生在课堂上就能做到对学习内容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二步,自主探究、相互解疑。

要求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学教材后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有困难的提出疑问供小组讨论。

第三步,展示交流,畅谈看法。

要求学生把自学的结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交流评价。疑难问题全班讨论,共同解决。

第四步,教师精讲,面上引导。

针对班上大部分同学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拨、引导,指导纠错。讲关键点,讲易错点,总结答题技巧等。

第五步,巩固目标、当堂训练。

课堂上留3-5分钟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训练,特别是对学生来说掌握不太好的知识要进行重点训练。训练要有层次性,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第六步,师生评价,以待提高。

课堂上师生、生生相互从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成长智慧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反思,在评价中提高,在提高中让课堂教学达到新的境界。

13.让素质教育之花在诵读教学中绽放 篇十三

我从师范毕业走上教育岗位已经将近二十个年头了,经过我个人的努力奋斗,我从一个仅有小学教师资格的教师最后走上了高中的讲台。由于我有着特殊的工作履历,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里,我将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那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把诵读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而更重要的我还把这一环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情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全面促进了学生的素质。

很多人认为,高中语文重在分析理解,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诵读,似乎有点回归到小学初中的教学模式上去了。的确,我的这种尝试在我们学校曾引起很多同行的非议,甚至领导直接与我谈话,让我尽快摆脱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尽快适应高中的语文教学。近几年来,我观摩了很多同行的“公开课”“示范课”,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强调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疏导,让学生进行感悟探究,老师们都在遵循新课标的思想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上面了。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很美”,然而老师们忽略了引导帮助学生拥有能力所依附的载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忽视了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诵读教学方法。

诵读,是积淀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诵读教学历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三国时魏国的名师董遇就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后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的“读得熟,则不得解说,自晓其义也”等名言警句,实质都强调“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方能理解,因此可以说“意义就在诵读里”。进而推之,只有明白了意义,方能达到欣赏高度。当代语文大师庄文中说过:“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的确,诵读在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标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朗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由此可见,诵读教学不单是小学初中的专利,高中阶段更要重视诵读。因为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强调整体感悟和诵读涵咏,这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更高层次的回归。高中语文课本精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这些经典名篇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语音和谐,字字珠玑,精致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生领会平面翰墨转化建立体声音的音韵美、画面美、情绪美。能使学生充实感知语言翰墨的富厚内在,在入其境、体其味中、熏陶情性,增长知识,提高其审美的素养。

经过我多年的摸索和尝试,我觉得高中语文的诵读教学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引导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情趣和兴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勾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然后在读书中体味其中无穷无尽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仅仅为了让学生完成诵读任务而去诵读,那么学生的诵读会变得盲目且索然无味。要把学生带入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去。,教师首先要有巧妙的导课艺术。在教学《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在英国伦敦的康河边,一个身穿长衫,略带忧郁而又神采飘逸的青年站在康桥之上,面对着康河的柔波和那河畔的金柳,他流连忘返,久久徘徊,他的离情别绪化作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下面让我们用深情的语调来朗读这首诗,让我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来感受一下诗人别样的`情怀……”这样就把学生读书兴趣激发起来了,所以学生就都能够入情入境地去读,读得投入,读得忘情。

二、利用教师范读进行激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我们可以从网上轻而易举的下载名人名家的朗诵作品,大多老师也是热衷于这样一种教学手段--让名人名家代替自己进行课堂诵读。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一切教学依赖于多媒体;二是自己诵读基本功不够好,对自己的朗诵不够自信。诚然,多媒体教学自有它传统教学不能替代的优势,但多媒体教学之于传统教学缺乏的是亲和力和机动性。就拿诵读这一环节来说,尽管名家的诵读声情并茂,可是学生听后感触不够深刻,教师指导诵读时候也觉得缺乏说服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能够带动学生诵读,每篇课文我都认认真真的进行范读,然后从自己诵读的感悟中得出结论,再指导学生,学生就从教师范读过程中体味到诵读的魅力。例如,我在教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时候,很多学生感觉到很难把握,于是我就把自己扮作一个古代的学究模样,头戴方巾,身着长衫,手握书卷,一边做沉思状,一边将课文内容娓娓道来,俨然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特定的情景,学生一边被王安石孜孜好学勤于思考的精神而感动,一边也为老师绘声绘色的表演而陶醉。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诵读再也没有畏难情绪了。所以,通过自己的示范诵读教师不仅以其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指导学生的诵读;其次,教师当面示范还有体态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的传递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通过情感体验进行共鸣,充分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就是情感教学,语言文字的情感从何得来?当然首先要进行诵读才能感知文章的初步情感。有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在你心里活起来。”由此可见,诵读,对提高学生素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正确地指导学生诵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阶段选编的那些优美的课文都体现了思想和情感的统一。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悟情明理、产生共鸣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在教授那些感情丰富的散文作品时候基本上就是让学生进行比较诵读,然后说说各自的感受,找差距,找不同,一直到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了共同的感受产生了情感共鸣,学生的精神素养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四、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强化,充分完善诵读教学的优化模式

一切的教学模式最终目的让学生积累知识,学会应用,如果没有相应的强化措施,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也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如既往的实施诵读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村中学学生质量大幅度下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比如我通过配乐诵读,分角色诵读,小组诵读,比赛诵读等方法在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刚性强化,争取让学生人人在诵读中得到锻炼,个个都在诵读中得到提高,使诵读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完善。

总之,诵读教学非常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仅仅看,仅仅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在诵读时学生用自己的口替作者讲话,再现课文情景,并身心沉浸,朗朗上口以至背诵。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诵读学生的语言交际的素质能力,情感体验的素质能力,甚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加强。由此可见,诵读教学与语文素质教育,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诵读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如何有机融合到目前大力提倡的语文素质教育中来,并发挥其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不断研究、实践和总结,让诵读教学在语文素质教育园地里开出更多更璀璨的花朵。

14.让阅读之花在课外绽放 篇十四

—— 迁西进校以信息技术促进农村英语教学发展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最辉煌的“里程碑”,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性与活力。本文回顾了我县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相互促进的发展历程,论述了我县英语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历练,利用信息技术在词汇、语法、课文、作文教学以及活用教材等方面开辟的农村英语教学的新思路。同时也阐明了在信息技术与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日益突出的五大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找到的有效应对策略,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四个参照依据。

关键字: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有效整合一、我县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交互发展的艰难历程

我县地处农村山城,回顾刚踏入校门的那段时间,信息技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汇,唯一可以被称作教学设备的就是录音机了,全校只有两台左拍又拍才出声音的录音机,满身灰尘的躺在办公室的角落里,偶尔被20多名英语教师中的某一位心血来潮时拎走。

2002年初,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入迁西进校做教师培训工作,走遍了迁西县城以及农村的每一所学校,有幸亲眼目睹并参与了英语教育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时刻感受信息技术的强力跟进和各校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

十几年来,我县教育局想尽各种办法,为学校配齐办公电脑,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等信息技术设备。我校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多次利用语音实验室和微机室对全县教师做信息技术和教学课件的相关培训,把最前沿实用的信息技术传达给教师们,深入基层推进各校教师专业化发展。2010年,我们对全县513名中小学英语教师日常使用信息技术情况做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如下:

本次调研充分表明: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英语教学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春天。

二、信息技术拓宽了我县农村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信息技术为我县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的整合,弥补了很多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我们通过课程培训和《新课堂下的有效英语教学设计》等课题的步步推动,力图促使英语教师达成三方面的观念更新:一是信息技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二是信息技术要为英语学习创造地道的语言环境;三是信息技术要为英语学习导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我县教师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不是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英语

教学任务。

英语教师们把信息技术与课堂四十五分钟有效教学相结合,尝试和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多种途径和方式。

1、形声结合,词汇教学形象化

教学单词时,查寻所学单词匹配的图片, 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 ware 等软件工具加以修改,如: 教学单词apple时, 教师利用课件在大屏幕上呈现一棵结满苹果的大树, 旁白配以apple 的正确读音, 读一次, 树上的苹果就闪一下,让学生跟读。学生掌握这个单词后, 还可以复习或扩展形状和颜色等同类相关词汇。这样的词汇教学形声结合,生动有趣。

2、巧用视频,课文教学情境化

英语课堂教学中,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在讲Can I borrow a pencil的时候,有的教师视频播放一段动画片:课堂上,某同学向老师举手示意,老师明白其意图后,借给他一只铅笔。这个同学频繁举手示意,老师几次走到他跟前(片中人物诙谐、活泼。)„„,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配上不同语调的声音,视频伴音反复播放,让学生模仿跟着读,然后去掉声音,让学生为画中人物配音,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意境,从而掌握了如何借东西这一技巧,课文自然也就被掌握了。

3、影像兼容,语法教学生动化

在英语教学中, 常遇到一些概念、时态、公式等一些理性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厌恶感,有些学生无奈地感叹:“语法,语法,真的拿你没办法”。利用信息技术图像、声音、影像兼容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景,把语法规则融合到色彩丰富的图片里、美妙的音乐里和生动的故事里。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法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4、活用教材,课程资源无限化

我县传统英语教学中课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为课本,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选取,使教学信息极大扩充,课堂结构更趋开放。教师和学生随时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作为教材资源,认真筛选后师生课内外共同学习、阅读讨论。师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

5、激活背景,写作教学多彩化

以前很多教师都感觉写作是英语教学最大的难题,英语写作训练一般就是生硬的命题作文;学生东拼西凑,熬出一段错误百出的文字。而今教师利多媒体课件,展现迷人画面、关键词语、智趣故事等语言资料,激活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句型和语法项目后,观其形,闻其声,有感而发、有言可书。例如,写My Hometown一文,教师播放乡村山水、农作物、特产和风土人情的图片,并对可能用到的词汇和语法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下笔去写。此外有的教师还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写作水平。

三、我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给我县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引发了英语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1、存在问题分析

(1)有的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仅在评比课、研究课中使用信息技术,还不能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变成自己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工具。

(2)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由“人灌”变成了“机灌”,未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改变,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3)忽视了教学的实质内容,所采用的信息技术载体偏离教学主题,不能真正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4)许多教师虽然精心设计了课程资源内容,但并未多层次、多角度的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例如,教师在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语言、图片、练习。但是由于缺乏教育机智和应变能力,无法掌控教学进程和时间,开始有条不紊,之后草草收兵。

(5)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越复杂越好,用鼠标代替了粉笔。事实上,过于花哨和复杂的课件不但占用了教师研究教材、教法的时间,也分散了学生注意力,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教师不写板书,学生不记笔记,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就无据可查。

2、解决策略探索

我们通过教师培训等途径,让教师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本质上与教科书一样

是众多教学媒体的一种,不应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考察一堂课的好坏、新颖与否,主要看的并不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多少,而是看教学效果怎样,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大。因而每节课的内容不同, 各自的重点、难点不同,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大相径庭。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理解要达成以下五个目标:

(1)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不应该应用信息技术。

(2)知道怎样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3)知道怎样在备课时使用、决定和组织信息技术资源。

(4)知道怎样评价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的学生学习成果。

(5)知道信息技术怎样被用于保持最新的信息、分享最好的教学实践。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网络教研和教学研讨等形式,要求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教学相结合过程中,要参照以下四点:

一是“度”量衡。教师们要通读教材,分析教材,把握篇章主体,根据文章题材和体裁的不同选用合适的课程资源,教师分工,下载不同的信息内容,把握尺度,把握时间,课堂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

二是“合”为贵。教师切忌机械照搬、盲目模仿,要结合教学目标分析课程资源的科学性、适用环境、难易程度,并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和生活经验等,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精心设计、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三是 如其“分”。信息技术的使用可谓过犹不及,我们要求教师在深层次备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深刻含意,恰如其分地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

四是“重”过程。我们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反复利用,并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充分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向纵深层次思考问题,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如果说英语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信息技术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共同引领英语教育发生着深层次的变革,开创着英语教学的新模式,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素质多方位整体发展。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全力以赴,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更加美丽地绽放。

参考文献:

[1] 廖亚丽.《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创新》.2009

[2] 吴茂连 《信息技术课的几点经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通讯2002.8

[3] 王旭光.《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浙江现代教育技.2007

[4] 曹慧芳.《巧用媒体教学模式优化中小学英语教学》.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上一篇: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里作文下一篇:争做具有新疆特色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