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2024-08-10

《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共16篇)

1.《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一

XXxkt--xxyw67

1课题名称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负责人

赵亚荣

所在单位

未央区感业寺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助攻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语文多种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2.学生的阅读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阅读习惯欠佳能力弱,缺乏读书的兴趣,过多沉迷于游戏看动画片中,主动读书的人很少或仅限于语文书,课外书籍几乎无涉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缺失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颇为担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意识,过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懒于动脑思考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他云亦云,以他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见解。教师的付出多,过于亲力亲为,费时费力却效果不佳。

3.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共同需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深切的融入文本,去探究、理解、感悟,才会有个性化的体验,才会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形成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

2.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意识和能力,学会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践行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关键词

“阅读”是搜集处理n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自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书目。自主阅读能力,它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贵在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认识。

二、课题名称解读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旨在立足语文课堂,结合课内课外阅读,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问题、自主阅读的意识能力,寻求解决之道。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了解本班学生阅读的现状,阅读兴趣缺乏的原因,寻找探索一定的方法,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

2、对于阅读的一些不良习惯行为予以纠正,加以正确引导,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方法。

3、立足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自主意识、思考习惯、提取信息的能力予以培养提高。

4、提高学生主动学、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5、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践行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研究步骤

㈠准备阶段(XX.5-XX.6)

1、确立研究课题

2、进行理论准备,制定研究计划

㈡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确立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确立研究方向。

⑴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有多少人对阅读感兴趣,有多少人对阅读缺乏兴趣。

⑵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因素有哪些?

⑶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使其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掌握一定的方法,有自己的认识。

⑷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措施。

2、第二阶段:通过调查谈话了解学生阅读现状,缺乏阅读兴趣的原因。立足课堂对自己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结合理论支持,探索解决之道。

3、第三阶段:在课堂上实践,形成一些可操作的步骤方法,改进阅读教学的无趣苍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

㈢总结阶段

结合教学实践,撰写心得体会、随笔、教学设计、论文,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总结可操作的经验方法。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结合本课题撰写有关的随笔、教学设计、论文等。

2、对学生的阅读现状有所改善,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效率有提高。

3、推荐学生阅读有益的篇目,学生阅读兴趣提高。

2.《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二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业

一、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

就业形势新常态下,符合单位需求的人才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要扎实,专业技术知识过硬,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其次,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富有创意,作品能够体现鲜明的个性风格;再次,要了解所学行业在当前市场的需求。新常态下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当前高校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机制缺乏健全性。当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制定健全的大学生实践规范,粗放型的管理往往会导致实践资源的分散,引起实践效率低下等现象。在本校的社会实践管理中,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由校团委负责、科技竞赛由校教务处负责等,可看出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不同的部门负责,这也导致实践活动无序无章。

(二)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内容简单、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针对性。一方面,高校实践活动一般以参观为主,缺乏动手的环节,无法给学生提供将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结束之后,缺乏必要的活动总结,对实践学习的成果不能形成系统认知,无法达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实践基地缺乏固定性。当前只有少数高校的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大部分高校的基地较为形式化,学生的实践活动得不到保障,将直接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缺乏主动性。大学生虽然对各种实践活动有一定了解,但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学生还在少数。大部分学生都有创新的意愿,但在日常表现中又不尽如人意。换言之,他们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但在行动上又表现出信心不足、执行力差等消极状态。

(五)课堂教学缺乏创新。调查显示,89% 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模式陈旧,设备老化;57% 的大学生反映高校没有开设创新课程,76% 的学生认为开设的创新及实践课程作用不大;73%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不具备创新实践指导能力;只有16% 的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表示满意。可见,学校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软文化氛围,也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硬件设备,一些有创新意愿的学生也有可能由于这种因素而失去其原有的兴趣。

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建立互利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1]。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用人单位的支持,校企合作可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行业领域的了解,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基础性和专业性的实践能力。

(二)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纳入培养计划。完善教学计划,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扩大实践基地,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纳入到培养计划中,以满足学生对实践的需求。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设置有针对性地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2]。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也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极大激发。

(三)丰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为学生创造将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构建更广阔的创新空间,这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逐渐完善各种科技竞赛,拓展新的项目平台,提供顶岗实习等多种社会实践,宣传并扩大科技节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创新社团的作用,它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技能的重要平台。

3.《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三

摘 要: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促进高职学生创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创建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等途径入手,来提高高职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

当今世界正朝着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制胜法宝,激烈的国际竞争核心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任何企业和单位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一、树立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高职学生存在被动就业观念、存在安逸思想,不思创新,害怕面对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困苦,倾向于毕业后找一个安稳的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解决对创业创新的认识问题,高度重视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的实现,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切工作以服务学生为宗旨。

二、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更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一是有针对性地新增一部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与创业密切有关的课程; 二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首先应通过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其今后创业创新实践奠定基础。其次,应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动手实践中激发创新潜能。将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现场生产实践中去,并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去,从生产实习、专业劳动和研究设计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组织他们深入现场、结合实际、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对社会热点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和生产实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增设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科学的“第二课堂”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良性发展,它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其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第二课堂主要包括技能竞赛、知识竞赛、知识讲座、参加教师的科研小组、企业参观考察等专业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创新能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假期开展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公益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上交实践调研报告,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建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就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具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创业创新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推动现有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创新实践。同时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着重培养本土化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加快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 重视实践活动,采取有效的、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和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进行教学模式设计时,侧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重视其他素质的培养,比如积极向上的心态,团队合作、勇于进取的精神,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等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营造虚拟仿真企业环境为条件,以任务为载体的“角色扮演、岗位仿真、任务驱动式”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赛促训,以训强技的技能训练模式; 以能力素质为导向的综合化的考核评价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教学方法,采用任务教学法、现场观摩法、角色扮演法、情境式教学法、实物展示法、直观演示法、模拟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创新思维,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片再现情境,鼓励学生表演重现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内容。善于从提问和动手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老师多提问,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反应的好习惯。学生回答问题时,尤其是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激荡,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也愿意动手实践,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制作课堂教学模型、教具和教学辅助资料,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全程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而代之以学生积极讨论设计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讨论各种教学用的情境、画面,甚至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与渗透等环节都可以有学生参与和讨论。让课堂从一个老师多个学生的模式转变成一个老师多个教师小助手的模式,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和创意的热情。

五、结语

总之,“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高职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要超越仅仅传递知识的作用,应使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课堂上能感到欢快和愉悦,并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面向新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愿更多的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叶小倩,王岩琴,刘红保.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建设专业特色独立学院——以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嵌入式系统协会为例[J].成功(教育).2013(02).

[2]胡清,易飚.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5).

4.《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四

开 题 报 告

陈述人:何建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代表课题研究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对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予以审议、指正。报告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该课题研究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切呼唤。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说”需要敏捷的思维、良好的心理和得体的态度。《语文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同时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各年段中口语交际都有不同层次的标准。

2.该课题研究是我校教学教研的迫切需要。从对本校师生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就要数“说”的能力。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至少有三分之一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存在语句含糊、词汇贫乏、词不达意的现象,话语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不注重口语交际的训练,重书面写作轻口语表达的倾向较严重,部分教师不知如何去上口语交际课,在口语交际的设计上较为随意,导致学生对口语交际失去兴趣。

3.该课题研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际交往更加频繁,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交流活动。“出口成章”“能言善辩”是现代人的工作需要、生活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须从孩子抓起。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使其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基于上述几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该课题,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校情的口语交际训练新路子,为类似学校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训练策略与方法,为口语交际教学再积点滴经验。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解决目前我校部分教师重书面写作轻口语表达的倾向。

2.如何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习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题组成员立足本班实际,紧密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习惯,创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情境,拓宽口语交际渠道,探索出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3.如何提高我校口语交际课的实效性。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提高我校语文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实效行。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口语交际的研究在我国语文学科里比较早,其最初称之为说话。在2007年11月《小学语文教师》杂志郑华福的《克服口语交际表达障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文章中提出:“目前,许多学生的口语表达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平时说起话来,大都能说会道,但在正式场合发言却语无伦次,很难做到连贯、完整、持久。究其原因,除部分学生由于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外,相当多的学生是由于缺乏自信、紧张胆怯,造成思想混乱,难以准确的表情达意。因此,要顺利的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必须想方设法克服他们口语交际表达中的心理障碍。”

综上可见,在我国基础教育战线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内,口语交际仍然是一个难题,普遍存在被忽视,或难以在有限时间内达到课标要求等问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口语交际课依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

1.关注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过程,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改变目前小学生口语表达实践机会不均等、训练渠道狭窄、训练形式单一的现状。引导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拓宽口语交际训练渠道,使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自觉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口语交际。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创设口语交际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都有说话的内容,都有说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口语交际;培养学生敢说的胆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的信心,感受口语交际的快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同时努力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可借鉴的方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学生如果在小学阶段形成了口语交际的能力,那么就为未来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科学的有效的策略将会真正树立口语交际教学其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显现其课程价值,会因此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2.本课题将在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性的教学理念,其成果一方面将对我校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方法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本研究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直接作用,为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依据,教学建议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参考。

2.儿童心理学和语言学。儿童身心有自身的特点,其心理活动形式主要是注意、感知、理解、记忆和思维,语言是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言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口语交际是一个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表达者通过一定的传递途径发出信息,并由授受者接受信息,以此达到一定交际目的、完成一定交际任务的过程。参与交际的人必须轮流充当表达者和授受者,否则无法展开交际。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的动机和目的,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二)遵循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在实验中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理论。

2.系统性原则。根据儿童身心特点,训练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分层训练与整合训练相结合。要根据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形成的特点,设计口语交际训练序列,遵循规律,科学训练。

3.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建立新型的学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得到实现。

4.开放性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广泛涉及多方面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5.发展性原则。确立以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观,不要停留在随知识传授自然而然地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传统认识水平,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语文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自身潜能充分发挥。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外部条件

1.学校领导非常注重对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努力为教师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2.聘请惠农区教研室主任吴树强、自治区特级教师姚雪晴老师对该课题进行理论指导。他们理论水平高,教研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强且课题研究水平高,直接领导课题负责人的工作,便于指导。

3.学校相关教学资源丰富,学校为教师订阅大量图书,如:《宁夏教育》《宁夏教育科研》《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教师也认真阅读学习,写读书笔记,所以课题组具备本课题研究的条件,课题组成员有充分的研究条件。

(二)内部条件

该课题负责人何建刚在学校任教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且教学经验丰富,有较强的驾驭教材能力。并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熟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与学生沟通能力强。课题组成员工龄都在十年以上,全部大学学历。都是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具有语文教育的专业素质。其中肖红霞、李翠玲、刘芳、杨君霞都是小教高级职称,其他人为小教一级职称。肖红霞、李翠玲为市级骨干教师,杨君霞、张红霞为惠农区级骨干教师。杨葆琴是主管教学副校长。她们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1.口语交际:是一个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表达者通过一定的传递途径发出信息,并由授受者接受信息,以此达到一定交际目的、完成一定交际任务的过程。

2.有关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就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书面,轻口头”的应试教育之偏颇,探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途径,为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我们的设想是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情境,激发每一个学生说话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培养学生敢说的胆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的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同时使我校一线教师有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可借鉴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

通过在学校范围内激发课堂和课外口语交际的兴趣研究,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具体目标:

(1)力求改变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理念,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水平。

(2)探索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方法及策略;培养学生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愿意同别人进行交际;学会认真倾听、勇于表达与交流的品质;使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激发小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研究,解决“想说和放胆说”的问题。创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情境,拓宽口语交际渠道,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汇总。主要有交往类、辩论类、介绍类和表演类,凭借教材,抓口语交际教材这一训练“基点”,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培养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和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提高口语交际的信心。

4.口语交际有效教学的策略,包括课内外训练的内容、步骤和组织训练的方式方法等,解决“有话说、说具体”的问题。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应对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交际素养。这是研究的重点。

5.精彩的口语表达与文明交际的整合训练策略。解决“互动、构成交际状态”的问题。这是研究的难点。

四、研究对象

2013年10月-2014年6月课题组成员及其任教班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研究周期: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 具体安排:

(一)课题准备(2013.10-2013.11)

1.课题负责人选定课题,填报申报表,申报立项。2.组建课题组,部署实施计划,建立学习、检查、指导制度。

3.对学校口语交际教学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调查,并认真分析原因;通过问卷、座谈,了解学校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态度,并作正面引导。

4.课题组成员广泛学习,组织培训,学习有关口语交际理论文章,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在了解有关课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设计研究方案,写好开题报告。5.组织召开开题座谈会。在做好开题准备之后,组织召开开题座谈会。聘请教研室教研员参加、指导、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培养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12-2014.5)

课题实施阶段近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各阶段不能完全分开,但各有侧重,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2013、11—2014、1)1.如何激发小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研究,解决“想说和放胆说”的问题。例如创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情境,我们准备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看情境表演、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音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生活的情境,指导学生带着情感走进“交际情景”。拓宽口语交际渠道,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广纳博采,积淀口语交际的素材。

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低下、词不达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储备,词汇匮乏,“无话可说”。我认为,只有多读多积累,学生的口语交际才有文化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交际的语言就会内容丰富,才能给人启迪。

3.初步探究口语交际有效教学的策略,包括课内外训练的内容、步骤和组织训练的方式方法等,解决“有话说、说具体”的问题。

第二阶段(2014、1——2014、3)

1.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平时教学中运用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鼓励课题研究人员运用。2.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培养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的信心。

3.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汇总。主要有交往类、辩论类、介绍类和表演类,凭借教材,训练口语交际的能力,抓口语交际教材这一训练“基点”。各年级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话题鲜活,形式多样,一事一训,一练一得,预留空间大,便于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然后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低年级的《介绍自己的小制作》、《看谁想得妙》;中年级的《有趣的发现》、《小小辩论会》;高年级的《童话故事》、《我喜爱的影视片》等。

4.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口语交际的不同具体要求以及各年级段学生语言表达的不同特点,课题组按高段、中段、低段不同分工进行同步研究,寻求提高口语交际的方法和途径。

5.实验教师写好教学随笔、经验文章和教学案例等,反思研究过程,及时总结成功之处,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

第三阶段(2014、3——2014、4)

1.按课题实施方案,充实研究内容,加大研究力度,运用、发展已有成果,不断总结、完善。

2.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感受口语交际的快乐,培养学生应对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交际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3.探讨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策略,在喜闻乐见的训练活动中渗透表达与交际的整合训练,解决“互动、构成交际状态”的问题。(1)注重交际过程、活动方式的设计。(2)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应对能力,才能在生活中更好的与人交往。(3)经常开展互动性、交际性强的活动。(4)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互动、交际训练。4.在探索口语交际教学有效策略的同时,总结哪些方法比较科学、有效,形成经验论文和总结,在课题组内交流。

5.教师交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好学生资源,以生助说,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学会说话、学会交际。

第四阶段(2014、4——2014、5)

1、开展研讨或观摩会等,交流平时教学中运用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鼓励课题研究人员运用,并全面进行研究,完成必要的研究内容,做好中期成果报告。

2、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对比调查,了解研究效果

3、总结研究得失,及时调整研究方法

(四)结题验收(2014.6)

1.全面总结,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揭示教育规律。

2.自审完善工作,接受市的终结性评估。汇编研究资料,编写《培养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论文、案例集。

3.实验班开展口语交际能力展示活动、实验教师进行口语交际课展示,总结研究成果

4.在成果展示的基础上,进行课题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工作报告,并向课题管理单位申请结题。

参与人员:相关领导、评估专家、研究人员 注:本安排随研究进程可作恰当调整。

六、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检索法:搜集检索国内相关研究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材料和研究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这一研究方法在课题准备阶段使用。

2.问题探究法:观察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表现出的问题,针对问题,追溯原因,分析原因,并谋求理论依据,在理论指导下,对症进行策略尝试。这一方法在课题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使用。

3.行动研究法: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理,按照课题设计和实施方案,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在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一研究方法将贯彻课题研究始终。

4.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生在口语交际参与实践前后的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一研究方法将贯彻课题研究始终。

5.个案分析法:将学生的问题收集整理,积累,抓住典型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并跟踪进行个案策略尝试,在尝试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提炼,找出规律,探索实践的有效性策略。这一研究方法将贯彻课题研究始终。

6.经验总结法:总结实验经验,探索、提炼实验成果,升华研究成果,实现理论创新,推广研究成果。这一方法在课题实施和总结阶段使用。

七、完成本课题的主要措施

(一)课题组织与管理

1、争取学校的支持,从教科研的角度制定相应的考核奖励措施,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2、课题组成员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交流体会,使优秀的研究方法、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并改进研究中的不足。

3、每学期开学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学期结束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要撰写研究论文、案例、反思,在课题组内交流,并鼓励教师投稿。

(二)主要措施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做到既分工又合作。

2、实验教师如期完成课题组分配的研究任务,收集研究素材,总结经验,上交研究成果。每位实验教师随时拿起笔来,重点写好自己的“做法”,如教学随笔、经验文章、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力争人人每学期上好2节研究课。

3、课题组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类归档,建好档案。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综合素质将有明显提高。2.将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质量提高。3.将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九、主要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郑华福.《克服口语表达障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11月

3.胡宁.《口语交际课之我见》《小学语文研究》2005年第3期

4.刘仁增.《口语交际:发展语言是硬道理》《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教育报刊社 2009年总2月

5.《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年5月

5.《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五

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经专家组评审,教研室批准,大墙小学2011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1XX24)。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研究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特指“大墙小学”这样低年级的农村寄宿学校,所研究的对象是从小学一年级——四年级这一学段的在校寄宿生。《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将侧重于“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的探讨,即:如何去培养寄宿学生的独立自理生活能力。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一)现实背景:我校现有学生 242 人,教学班 8个,教职工 13 人,是一所不完全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一年 级以上学生多数寄宿,寄宿生人数145人,学校寄宿生占在校学生人数的 60.5%,其中寄宿生中最小年龄7岁。这些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态、处理能力能否适应寄宿制教育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独立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若错过了这个时期青少年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现在的中小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寄宿时不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学习与生 活,有的不善于与人交往。如:在学校里不会自己打饭、提水、洗衣服、整理床铺,刚入校时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大人陪睡不了觉。还有人不与人交往,整天沉默寡言。四年级学生虽然生活自理能力强一些,但多数人都缺乏独立意识,良好的学习方法、安全防护意识,不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培养寄宿生的自理能力就成了我们学校的责任。

(二)研究现状评述 :《农村寄宿制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我校随着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农村布局调整后新形势下出现的寄宿制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而提出的。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一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的不多。或者研究对象群体也不尽相同,我校这个课题则是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自我保护意识和日常生活问题的处理等方面的引导与培养,通过研究活动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三)研究意义:独立生活能力是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它还包括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面临挫折时的应变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达到低年级学生能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应具较强的独立意识,妥善处理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今后的社会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通过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积累一定的经验,摸索出一套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有益于提高学校、教师教育管理水平,为同级同类寄宿制学校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时期,心理上有了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在各个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要求自治自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处理自己的各种事情,不希望家长、老师和班主任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等各项事宜。如果对他们干预过多,将会引起

他们很大的反感,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力量的不信任,从而产生与老师疏远,甚至对立的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通过研究活动,积累经验,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独立生

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提高学校教师教育管理水平,为寄宿制学校学生独

立生活能力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学生独立生

活能力怎么样?谁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 力?怎么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

力?通过哪些方式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来达到研究目的。

1、学校在校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调查,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提

高方式方法的研究。

2、学校在校寄宿生与人交往能力的现状调查,以及提高学生交往能力方

式方法的研究。

3、学校在校寄宿生活情况调查与分析。了解学生对课余生活及对寄宿

生活的满意度,分析原因,查找对策。

4、学校在校寄宿生心理状况调查及辅导的研究。

5、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的调查,找出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方式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特色是行动研究,研究方法重点是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归纳法。

1、调查法 ①访问调查法:通过访问的形式调查了解各个年级的学生生活

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生活状况、寄宿生访问调查法 生活心理状态等,大量的收集原始材料,掌握第一手资料。②谈话调查法 谈话调查法:通过家访、学生谈话、心理咨询、师生书信来往等形式展开交流,了解学生对寄宿生 谈

话调查法 活的感受、学生家庭状况、学生课余生活、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等

等,掌握第一手资料。

2、案例分析法 ①个案分析法:通过学生中特别突出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的规律。个案分析法 ②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法:利用学生的心理咨

询与心理辅导的机会,对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刻意的研究、心理咨询案例分

析法 分析、试验,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验总结归纳法: 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有效经验,提炼概括,写出论文。

(四)本课题的研究条件

(1)现有研究基础:前期工作我校自 2005 年来就就充分了解了寄宿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 有一定参考与借鉴作用。另外,学校在去年下半年开设了“好习惯伴我行”校本教研课程,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

定的原始资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研究条件:我校地处农村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 242人,在校

寄宿生 145人,学校教学设备齐全,计算机、多媒体均可供教学 与研究使用,具备进行此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3)研究力量 本课题组共有成员 6名,年龄在 30~50 岁之间,女教师

3名,其中有负责教育教学的校长与教导主任,有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有

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人员。

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 年 6 月——2011 年 8 月)⑴组成课题组,构建课题目标,选择研究方向,制订研究方案,提出申请; ⑵整理已有资料,写出开题报告; ⑶课题组成员分工培训。

2、研究阶段(2011年 9 月——2012 年 4 月):

第一阶段:(1)组织进行寄宿生寄宿生活情况调查与分析,写好调查报告。

(2)组织进行寄宿生心理状况调查,并探究辅导方法,写好调查报告。(3)组织进行寄宿生自我保护意识调查,并探究辅导方法,写好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⑴教师与学生谈话,以求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作好记录。⑵布置课题组教师确定各自的调查对象,利用各种场合,各个时机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并作好记录 汇总并进行分析。⑶布置课题成员进行案例分析。⑷布置课题组成员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授课辅导评比等方式检验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6.《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六

邢台市开发区东汪学区赵麻村学校师献革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背景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写字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

目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可是,从我校写字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据我们调查,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发现:有56%的学生认为写好字作文能得高分;有32%的学生认为写好字感觉很有成就感;有96%的学生想把字写好;56%的学生认为写不好字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练字;67%的学生认为要想练好字,老师和学生要制定详细的计划,严格要求,并持之一恒,可光靠自己很难做到;28%的学生认为写好字与做事认真、细心、肯吃苦的良好品质不可分。通过访问我们发现:写字不认真的学生都有粗心、不肯吃苦、经不起挫折等不良倾向,而且多数写不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我校虽已划归邢台市开发区,但是实际上仍是一所农村小学,从客观上来说,农村学生大多只满足于认真完成课堂和家庭作业,对自己写字的要求并不高。

这固然存在着学生、家长在写字方面认识的误区,但与我们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在我们学校,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一些学生必备的基础,如:写字。

2006年秋季,邢台市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号召区内各小学创办特色学校,我们经过深入思考,决定把提“让每一位学生写一手好字”做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把“小学生写字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字如其人。

2、同类述评

关于写字课题的研究,国内许多学校或个人都曾搞过,他们的研 15

究成果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很有帮助。

⑴苏州市某小学的研究课题为:<<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

该课题研究报告指导出在小学写字教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激趣;潜移默化的榜样激趣;恰到好处的言语激趣。除了改变单一的“手——脑——手”的训练模式外,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求感,寓教于乐,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⑵山东省临沭县石门欧疃完小《小学生写字与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

⑶ 江苏省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写字育人——新课程理念下的写字教学>>课题研究报告指出:激发审美情趣,培养爱美情感。对汉字书写美的体验不断加深,爱美的情感得到陶冶。

⑷郑州市刘庄小学<<培养小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有效方法:首先、严格训练,培养习惯,发展个性美; 其次、激励评价,鼓励进取,展开竞赛。

以上课题研究均从某一个角度对小学生写字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写字要激趣;写字要审美;写字要养成习惯。我们所进行的<<小学生写字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不仅要从小学生写字兴趣、习惯和审美上去研究,还要从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领域和小学生各年级写字目标体系的领域去研究。

3、本课题的创新点

在指导学生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整洁、美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以及乐学求美的良好素质。

4、理论意义

⑴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写字与美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修养也有密切的关系。

⑵在写字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为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在写字教学中,教师通过写字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练字的动机,培养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创造性,保证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乐学求美。

二、课题实验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⑴掌握学生写字能力状况。

⑵探讨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2、研究内容

⑴调查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写字能力状况。

⑵分析学生写字能力偏低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写字能力的对策。⑶探讨学生写字能力形成的有关规律。

⑷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家庭途径培养学生写字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个人档案、观察、测试等手段,综合分析学生的写字水平发展状况,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1、个案研究法:建立典型学生的个人档案,以学生作业、写字作品和竞赛获奖为资料,研究学生写字水平发展的轨迹,从而反映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效性。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以应用研究为主,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原则,因此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反思,以寻求培养学生写字能力的更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3、调查法:对学生的写字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从中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

4、经验总结法:筛选成功经验并总结提升,形成论文。

四、研究的对象:

赵麻村学校一至五年级全体学生(大约200人)。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07.3——2007.8)

1、撰写开题报告。

2、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编写课题研究教材。

4、撰写本阶段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实验初期(2007年9月——2009年1月)

1、撰写本阶段实施方案。

2、探讨学生写字能力形成的有关规律,初步探索培养小学生写字能力的有效途径

3、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撰写实验随笔和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2月)

1、继续完善和探索培养小学生写字能力的途径。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并申请结题。

六、预期成果

1、预期成果

⑴<<小学生写字能力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⑵论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将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⑶课题组成员自编教材<<硬笔楷书实用教程>>。

2、课题完成的保障条件

我校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师献革、常增新等教师曾担任过省级课题的研究,并圆满通过了验收,赵麻村学校被省教科所命名为“省级自主学习实验学校”。

课题研究以学校资金投入为保障,我校配置充分的课题研究材料及资金投入,同时配备一流的实验教师和指导人员主持课题研究,开展科研工作,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机制,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师献革

副组长:常增新

组员:景娜南永斋白秀平高卫红石新革史素丽谢慧欣杨军红

师献革:负责课研究全面工作(侧重于研究报告的撰写); 景娜、史素丽:负责低年级课题研究工作;

南永斋、谢慧欣:负责中年级课题研究工作;

高卫红、石新革:负责高年级课题研究工作;

常增新、白秀平、杨军红:负责总结整理归档材料。

八、参考文献

1、《小学生写字教学亟待加强》发表于2007年第3期《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作者:熊光明

2、《新课程改革下的写字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2007年3月济南出版社出版作者 孙寒松

3、《培养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探讨》2007年4月发表于小学语文专业网作者 王海琴

邢台市开发区东汪学区赵麻村学校

7.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辨误能力 篇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应让学生做到敢于怀疑, 勇于提出批判性、发展性意见,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 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体的批判意识, 这是主体创见的根本体现和灵魂所在;二是批判性人格, 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追求客观的精神品质;三是批判性思维或问题解决的技巧.在新课标理念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运用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质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师必须建立一个敢于批判和敢于反思的课堂环境, 应当平等地与学生对话, 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提问, 挑战“权威”, 从而求新求异.此外, 课堂上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讨论、辩论等, 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 使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得到诱发和补偿,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进行决策, 他们在向自己或别人的观点挑战时, 自然便发展了批判性思维技能.

有一次我讲解某省一道中考题:在Rt△ABC中, 斜边c=12, 内切圆的直径d1=6, 则△ABC的周长=____________.

学生很快根据d=a+b-c, 得a+b=18, 从而周长为30.这时一名学生突然发现由a+b=18, c=12, 可得ab=90, 而, 矛盾!说明题目肯定有问题!经过充分讨论发现题目条件自相矛盾, 分析是这样的:由于a2+b2≥2ab, d=a+b-c可得, 而题设c=12时, , 即d不可能取6.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道理, 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敢于对“中考权威”挑战的精神.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原题中的d=6应改为d=4.

当今各种课外读物、教辅资料浩如烟海, 其中不乏精品, 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若没有批判意识, 将后患无穷, 从这里也可见培养学生批判意识的重要性.在新课标理念和减负背景下, 教师更要故意安排一些错题或条件不充分的题,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去发现, 去解决,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辨误水平

1. 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中的细微差异进行分析, 发现思维中的矛盾和漏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以其精确、简练、严密而著称, 有时稍有差异含义就不尽相同.例如“三角形中任何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若忽视了“任何”就会产生如下错误:长度分别为8, 5, 2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又如在讲到“在同圆或等圆中, 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时, 如果忽视了前提是“在同圆或等圆中”, 就得到错误的结果.还有在乘法公式的学习中, 经常出现 (a+b) 2=a2+b2的错误, 其主要原因是从形式类似的 (ab) 2=a2b2那里进行类比得到的结论.

初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但往往停留在表面和经验水平上, 所以教师要经常对数学语言中的细微差异进行分析比较、质疑, 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2. 通过“致误型”典型事例, 帮助学生分析和总结发生错误的原因

俗话说:“吃一堑, 长一智”, 为了克服学生的知识“盲点”, 帮助学生走出认知的“误区”, 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的心理, 设计“陷阱”, 然后再通过错例分析, 让学生发现错误所在, 总结错误原因,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在吸取教训的同时辨误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下面是一堂练习课的片段, 由此可得一些启发.

师:△ABC的两边a=3, b=4, 求c.

生: (众多) c=5.师:为什么?

生:根据勾股定理.生:题设的三角形并不是直角三角形不能用勾股定理, 不能说c=5, 师:如果增加“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以后呢?

生: (众多) c=5.

师:我只是说△ABC是直角三角形, 并没有说∠C是直角. (学生立即省悟) .

师: (板书) a, b, c是Rt△ABC的三边, a=3, b=4求c.

生: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i) 如果∠C=90°, 则c=5, (ii) 如果∠B=90°, 则.

师:讨论完整吗? (教师又一次故布疑阵) .生:还有∠A=90°的可能 (居然还有学生“上当”) .

生:因为a

为了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趋于成熟、全面、正确, 教师应适时设计一些“致误型”事例, 诱使学生“上当受骗”, 展开争论, 其设计素材可来源于教材中学生易疑、易漏、易错的内容, 也可直接取自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这样学生就能提高辨析正误的能力, 也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发展.

3. 通过发现反例的训练, 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欲推翻一个结论, 最好的方法就是构造反例, 推翻结论、构造反例是发展批判与创造能力的大好时机.数学中的假命题, 往往通过反例就能极有说服力地解决问题.例如判断:一组对边相等, 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图, 将荀ABCD中的△ACD绕A点旋转到△AEF的位置, 则四边形ABEF符合条件, 但不是平行四边形.说明它是假命题.

8.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篇八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从质疑开始。只有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产生创新的冲动。但我们许多教师只知向学生不断发问,学生根本就没有质疑的机会,更谈不上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了。这样长期下去,学生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吗?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吧,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的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片沃土。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之所以为教,不在全盘教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在能自求得之。也就是说,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支配着创造性活动,教师发挥好了引导作用,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斯宾塞也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可见教师的“导”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的新联系,发现事物的新联系正是创造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就水到渠成。

三、热爱创造的学生,给学生轻松自由的创新空间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创造型的学生在儿童时往往顽皮、淘气,甚至“荒唐”,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在课堂上表现为不守纪,或常提些“古怪”的问题,爱迪生小时候就是因为在课堂中爱“捣蛋”,向老师提出了“2+2为什么等于4”这样的问题,而最终被赶出校门。我们教师对待这样的学生要充满爱心,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走向创新之路铺设“地毯”。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不会被轻易扼杀。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在学生的脑海中保留一块相对轻松的创新空间,创造一种热烈兴奋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在自然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还师生一片蔚蓝的天空

以一张试卷定教师的“业绩”,以一张试卷定学生的优次,这种一锤定音的教学评价方式,严重束缚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教师为了这个“业绩”,忙忙碌碌地抓题目;学生为了在考试中拿好成绩,从早到晚地背“知识”,泡在题海里。长期下来,教师哪有心思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又怎能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偶尔有,也被这种学习环境冲刷掉了。因此,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摈弃。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对学生的评估,要从态度情感和知识能力等几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自学能力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况等进行评价。不要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若能依此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我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坚实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反复锤炼,不断矫正,自我完善,才能逐渐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汤湖中学)

9.《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九

1. 课题提出背景:

众所周知,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熟练掌握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的方法。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进行英语阅读技能的训练,就是在为提高中学生英语“听”、“说”、“写”的能力作铺垫。从学生以后的发展来说,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教育氛围不浓。由于农村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加之常年在外打工家长较多,从而缺乏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监护,使多数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他们的行为习惯、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较弱。同时,部分来自外地的学生小学没有学过英语,平时又接触不到英语,这些学生来到中学以后,本来就没有一点英语底子,现在,新课程的起点对于他们来说又高了一些,因此,如果不注重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会让他们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能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顺利地接受各种信息;兴趣的衰减或丧失,将使英语教学事倍功半。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这种朗读习惯以及通过这种习惯的养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于11月开始了“初中英语教学阅读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试验研究。

2. 课题概念界定:

英语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在阅读后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猜测和评判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汲取接受信息,理解分析文章,对文章和作者做出正确的概括和评判,同时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

1. 研究目标:

我们将在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1)加强课内外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并提高阅读速度。

(2)在教学中以现有教材和与学生阅读水平相当的阅读材料为载体,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扩大词汇量,增进语感。

(3)采用科学的培养途径,通过持续性的阅读实践让学生体验贴近真实生活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内容:

(1)调查并描绘出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低下的现状并寻找出其原因。

(2)细化《新课标》有关英语阅读的要求,研制出英语阅读有效性的标准,并为达成此标准,构建提高英语课内外阅读有效性的阅读模式。

(3)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结构,编制英语课内外阅读材料目录,把最美好的世界呈现给他们,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技能、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研究措施:

(1)汇编阅读材料

阅读有关新课程理念,选择阅读材料,并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同时尽量与牛津英语的主题式教学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各班级学生的特点,结合《牛津英语》教材,汇编出系统的阅读教材。

(2)细化阅读要求

教师必须认识和掌握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应具体明晰,教师的要求越具体,学生阅读的目标就越明确,阅读的效率就越高。阅读教学的要求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循序渐进原则。

(3)丰富教学形式,优化英语教学过程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

(4)通过在不同班级之间进行指导阅读的试验,在试验中研究和创新,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从中总结提高。撰写论文,不断充实、完善研究的成果。

三、研究时间与预期研究成果

1. 研究时间:

第一步,准备阶段:(月)

(1)成立课题组,明确研究任务。

(2)教师理论学习,收集资料并制定方案。

第二步,启动课题,全面展开研究。(年12月――10月)

第三步,总结阶段(月――2010年11月)

(1)对检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完成研究报告。

(2)总结,形成经验成果,撰写论文。

2. 预期成果:

(1)材料汇编

(2)案例汇总

(3)论文撰写

10.《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十

开题报告

旬邑县逸夫小学 王会宁

一、课题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始终伴随着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过程,也是小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语言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而且同时发展了学生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已经表明,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已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重任。为此,我们五年级语文组确立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小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由此可见,口语表达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真正地使“一言堂”变成“满堂言”,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他们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情感交流目标: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2、语言发展目标: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语文课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无拘无束地交流。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把话说完整,表达清楚。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说普通话,规范日常语言,克服方言、语病。为学生日后与他人流畅地交谈和写出通顺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1、消除孩子不善言谈的心理,激发孩子的口语表达兴趣。

2、帮助孩子解决在口语表达中存在的不足,如:表达不流畅、表达不清晰等等。

3、促进孩子口语表达完整、具体、生动、形象。

4、克服孩子提笔写作文无话可说的困难。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 逸夫小学五年级全体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本班学生说话能力的现状作一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为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

2、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文献资料,了解跟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掌握有关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各种新鲜事实、观点和见解,并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3、经验总结法。指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以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

4、教学实践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各种假说,运用必要的合乎教育理念的方法,探索出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表达、运用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强调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并把平时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建立组织、制定方案(2015.3—2011.4)

2、全面实施阶段(2015.4—2015.6)。各位老师可按预定的方案在教学中去实施。

3、总结提高阶段(2015.6—2015.7)。对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提出新的整改措施,继续去实施,提高实效。

4、成果汇报阶段(2015.7—2015.8)。撰写课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向上级科研部门提交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份。

(二)发表相关课题实践研究论文。

11.《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十一

一、导入———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氛围中。

例如在教学“连加”时, 我设计了一个画面:“小猫钓鱼, 先钓上来4条鱼, 又钓了2条, 现在钓了几条鱼?”“接着又钓上来1条鱼, 一共钓上来几条鱼?”这样的故事情境自然生动,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而且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调动,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二、学知———动手动脑, 充分实践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并不是要求学生有新的发明创造, 而是让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发现, 这种发现就是创新, 就是创造。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和规律, 但是他们的发现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上的, 不仅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 而且在学习中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探索中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计算”时, 我出示一道题:53×6%=?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看看你能想出几种解题方法, 看谁最聪明, 想出的方法既简便又合理。”同学们情绪高涨, 大胆探索, 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解法。这里, 教师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 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的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主动探索,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提供创造机会, 培养创造意识。

三、练习———联系生活, 方法多样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练习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 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努力把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开发到最大程度,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联系生活

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 通过联系实际, 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 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态度和意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身边, 充满着生活情趣, 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不仅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 我们也可以开展联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 如“夺红旗”、“找朋友”、“当售货员”及户外操作实践等。使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 而且成为学生表演、展示自我的舞台。

2. 方法多样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一个问题, 所求的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 总有新想法、新设计, 表现得很独特, 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因此, 在练习题的设计时, 除基本练习外, 还应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如导向性练习、自由式练习、互助式练习、发散式练习、实践操作性练习、开放式练习等。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

四、拓展———加深内化, 鼓励创新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更要让他们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因此, 在学习每一个阶段后, 我们都安排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去银行了解利息的结算, 了解家庭的生活开支, 绘制各种统计图表, 计算班级人数的增减比例……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进一步加深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重要性。在生活的实践中,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潜力得到挖掘, 创造力得到开发。实践是创造的基础, 创造是实践的动力。教学中只有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以思维为基础, 创新为宗旨才能达到教学“知”、“识”齐抓, “会”、“学”共进的目的。

12.《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十二

靖边县第六中学

张艳郭怀成

一、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自主解题能力的定义

自主解题能力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并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新的世纪,知识、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对教育、对教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自主学习解题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建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当前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能够真正贯彻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为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3.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早在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生存需要的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把学会求知放在首要位置,而学会求知的核心就是自主学习。许许多多我们熟知的伟人、名人、成功人士,无一不是终生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他们的自觉行为,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种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手段,靠教师和学生加班加点提高质量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学质量不滑坡的重要保证。而不论课外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是课内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解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自主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下,一些课堂教学已经向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方向改变。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依然十分流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带来的实际后果是令人担忧的。研究表明,直到高中阶段,我国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各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亟待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迫在眉睫!我们小组选择了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解题能力培养的研究。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意义的论证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调查、分析,探索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有效的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输送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1)掌握学生解题能力的状况

(2)探讨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3)创建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模式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改革当前初中生学习现状的需要

1)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教育改革也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制约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许多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没有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学生的主体性仍然得不到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

2)不能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我们立意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来培养解题能力并激发创新实践的创造性人才的方法。

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1)我校科研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核心初级中学,承担着地区教育领军的重任,教科研工作一直走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前列,多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教科研单位。“科研兴教”是我们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识。

2)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全面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

4)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研究要着力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主动探究、积极创新,培养既有丰富知识又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社会接班人。

对课题实施过程设计和主要措施的论证

根据我国《新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与建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其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能力的发展的研究。力图通过学生的主动深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增强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实践、反馈与调整等环节,采取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适合初中生解题能力能力培养的方法。

三、课题的研究人员分工以及实施阶段的计划

1、课题负责人:张艳

2、课题分工:

(1)张艳:

负责班主任管理 课堂教学

调查与研究

(2)郭怀成:

负责数据统计

数据分析并总结 资料汇集和整理。

3、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组织筹备阶段(2015年2月---20015年3月)

主要工作安排:

确定选题,对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多方论证;

选定实验班级,成立课题组;

撰写方案,规划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拟定研究计划;

申请立项,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的实验研究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2月)

主要工作安排:

组织理论学习,聘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本课题进行理论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交流;

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教学策略;

检验实验成果,总结实践经验。

第三阶段:课题的总结结题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1月)

主要工作安排: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在全县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整理研究档案,撰写报告,完成结题报告

申请成果鉴定验收。

4、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教学案例集》(校本著作,完成时间:2015年4月)

2、《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策略初探》(论文,完成时间:2015年6月)

3、《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完成时间:2015年6月)

4、《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完成时间:2015年6月)

5、《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实录》(完成时间:2012年6月)

(二)最终成果

1、《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探究教学案例精编》(校本著作,完成时间:2015年7月)

2、《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教学策略》(校本著作,完成时间:2012年7月)

3、《<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论文,完成时间:2015年12月)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有效教学》,肖成全等编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3、《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作者:赵国忠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4、《有效教学方法》,【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5、《自主教学操作全手册》诸葛彪,董克发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课题简介

课题类别: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课题立项时间:2012年2月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

组长:张艳

课题组成员:张艳

郭怀成

负责人所在单位:靖边县第六中学

开题时间:2015年4月

《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六

13.《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十三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叫的质量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涵丰富的情感”。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较低。加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朗读重视不够,朗读时间较少,缺乏系统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只要求学生朗读,但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采用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文本的能力。如果我们能针对学生的朗读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对农村语文朗读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研究课题为《农村小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朗读能力: 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朗读能力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的能力。通过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策略:“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策略有:

1、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如:在读中注重语音、语气、语调和语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而培养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文本的朗读方法。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对话式教学,以朗读能力的训练为突破口,创设特色课堂。

3、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如:朗诵、演讲、小品、舞台剧等形式测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朗读训练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4、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汇编并整理好各学段朗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假设

如果通过对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调查了解,采用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将能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求得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进而服务于农村语文教学,为其他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四、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化为人的脑髓。”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语文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而这种工具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朗读和交际来体现的。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素养,影响到他日后的交际水平。

2、心理学依据

朗诵实际上是朗读者欣赏自己的声音,自我表达情感的过程,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

3、语言学的依据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并不要求儿童实际去学习语言(不要求“儿童实际做什么事情”),只要能让儿童臵身于“某种适宜的环境”就可自动获得语言能力——就像身体在适当营养条件下的自动生长、发育一样。两岁至12岁之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4、教学论的依据

《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的目标中,每个学段的首要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能加强语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并有助于培养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和良好的眼动习惯。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做到语言准确;在朗读中能正确运用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语调的高低平缓;基本做到态势语的同步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课改方向,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根据各个年段的学生特点对指定文本测读并制定以下目标:

1、第一学段(小学一、二年级)

(1)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2)发音无方言现象、漏字添字不超过15%,重复和颠倒不超过三次;

(3)朗读中有一定的流畅性,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不清晰现象不超过五次,读破句和断读现象不超过五次,标点停顿和句中停顿都比较恰当,重音不明确不超过五处;

(4)能基本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第二学段(小学三、四年级)(1)学生朗读兴趣浓厚;

(2)发音中能注重变调、儿化和轻声的读法,漏字添字不超过10%,重复和颠倒不超过两次;

(3)朗读流畅,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不清晰现象不超过两次,读破句和断读现象不超过两次,标点停顿和句中停顿都比较恰当,重音不明确不超过两处;

(4)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3、第三学段(小学五、六年级)

(1)做到发音正确,变调、轻声、儿化正确,无方言现象;

(2)朗读流畅,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清晰,无破句和断读现象,停顿都恰当,重音明确;

(3)做到语速恰当、语调适中,能准确的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研究内容:

1、分学段调查学生朗读兴趣和水平实际。(1)调查学生是否爱朗读、乐于朗读;

(2)研究出能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措施;(3)调查各学段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4)分析学生朗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5)针对问题及原因拟订各学段训练方案。

2、以朗读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对话式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3、开发朗读资源。

(1)诵读课文、诵读经典美文;(2)教师自编朗读资料;

(3)引导学生搜集、自创朗读资料。

4、举办各种活动展示。

(1)成立校园广播站,推广朗读;

(2)举办朗读展示专题艺术节,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朗诵、演讲、小品、舞台剧),展示朗读训练成果。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朗读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能力训练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朗读训练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3、个案分析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4、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

七、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2014年3月):参加总课题组培训,确定我校研究的课题内容,构思、规划、制订课题方案,部署研究内容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课题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4年3月—6月):学生朗读现状调查和朗读能力测量。了解明德小学全体学生阅读课上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所在的班级进行师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个体问题存在的成因。全体课题组成员根据成因探讨研究对策方案。实施训练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14.《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十四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精神已提上日程, 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 各高校进一步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每年都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该项目是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新, 有想法、有指导老师和有资金支持, 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和创新精神的体现。笔者就本校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中, 针对影响科研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因素进行分析,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

二、调查

随机选取我校农科、工科和理科专业的学生,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 共200人参与。请学生从有过科技创新参与的经历、有过创新的想法、相信自己能有所创新等方面进行回答, 备选答案分为不同程度差别:很强烈、一般、偶尔、从不。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和有关创新的建议, 采用书写个人原因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

三、结果分析

总体看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较弱, 有过参与创新和有信心创新的学生不到8%。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平台, 自身的创新自信心也很缺乏, 说明我们的学生还处在缺乏创新的环境中。

四、对策及建议

1. 加强人文素养的学习, 摒弃传统观念。

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死读书、读死书, 很少会提出问题。不怀疑、不分析, 也就很难会有创新的想法。有个别人产生些不一样的想法, 有时会遭到蔑视, 甚至是嘲笑, 还不能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接受。虽然创新教育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但实际对学生创新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跟上。大学生在学习期间, 自主考取各种技能证书还是主流[1,2]。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为培养创新能力而开设的课程。要改变传统的专业面狭窄现象, 做到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泛, 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当代大学生。

2. 建立创新平台, 激发学生热情。

我国的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还相对薄弱, 缺少资金支持也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学生若有创新的想法, 也只能是想法, 无实现的土壤和环境。高校应加强资金投入, 构建创新平台, 并定期举行学生竞赛, 提高学生的创新热情。

3. 更新教育评价体制。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 主要以学分制的方式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标准。学分以必修课和选修课所修分相加而得。课程中主要偏重学科知识, 对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的课程少之又少, 让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和实践的课程相对缺乏[3,4]。好学生的标准, 还是主要以考试成绩和获奖证书为主, 没有将创新精神在衡量体系中凸显出来, 结果还是没有落到实处, 致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缺少特点、缺少创新。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自主创业也是一条好路。高校就更应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并帮助学生从事科技小发明和创新竞赛, 并将创新项目的分值在学分中加重。知识课程学分是一方面, 科研创新也应在整个学分中占有一定比例, 给学生一个创新的导向。既有知识, 又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4. 加强骨干教师培训, 提高创新能力。

对学生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校教师也要具备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若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观念陈旧, 即使学生有好的想法, 也不能被认可、实现。因而, 要先培养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骨干队伍, 让教师观念新、头脑灵活、见多识广, 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要定期举行学者互访、名家讲堂、实地考察、专业培训来加强学术交流, 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

五、结语

大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提高个人的科研素养和就业能力。高校也应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到一定高度, 培养适应祖国需要和社会变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路海萍.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0) :163-164.

[2]庄龙玉.影响大学生学风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齐齐哈尔大学的调查研究[J].理论观察, 2013, 79 (1) :139-140.

[3]康贝贝, 张艳, 石宏.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客观因素及对策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11) 11:20-22.

15.《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十五

单位:礼明庄中学

时间:2008年10月

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途径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目前在校的学生群体,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比较强,但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意识比较弱,他们普遍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所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行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新基础教育和新课改的任务之一。有助于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发展的精神和与人协作的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使他们初步具有责任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实践研究,逐步建立学生发展过程的责任方面的教育和评估体系,努力提高该科研的可信度和实效度。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责任心,在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负责的良好行为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2、责任意识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本课题研究的“责任意识”指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与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自然的责任意识。

四、课题主要观点:

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而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健全的人。所以我们要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课题创新之处:

1、通过这项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使之成为21世纪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初中生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谈话记录、主题班会、学生日常心得反馈,个案分析等。研究手段:

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强化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活动教育法、课堂渗透法、日常行为训练法、创设情景法、榜样激励法、自我调控法等,及时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分类、归档的工作。

七、课题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10月)

(1)建立原始档案

(2)制定好培养目标

(3)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研究阶段(2008年10月——2010年2月)

(1)制定研究计划

(2)按计划开展教育研究

(3)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分类、归档的工作

(4)反馈、修正、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

(1)整理研究,做好数字统计工作。

(2)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阐释: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做到了老中青结合,既有3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还有工作踏实、勇于创新的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其中本科毕业9人,专科毕业3人;涉及学科比较齐全,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历史、政治等学科;有主管德育的副校长,有年级主任,还有5名班主任,其余教师都在此课题研究领域有一定经验和专长,并取得过很好的效果。

16.《学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篇十六

湖南省龙山县里耶民族中学

石维亚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突出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尤其要构建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究方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正因如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研究和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我国一些学者的论断,“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过程一切方法、手段的总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指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探究式、创造性、最优化等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媒体用计算机、多媒体、远程信息网络等。从以上论断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十分重要。从我校实际情况看,我校是“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因此率先开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的试验是十分必要。

二、课题研究目的

探索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课堂模式,即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更大的信息量。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比如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材料,学会处理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为今后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在这方面,国内一些专家教授已提出一些适合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如“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等,但目前较缺乏关于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本研究意在通过开设课题实践课,展开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意在积极尝试、归纳、总结和丰富这些策略和模式,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具体研究内容为:

(1)“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基本事实,通过声、形、色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诱发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将多媒体作为学生“学数学”的认知工具,使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个性。

(3)选择若干专题,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中,自己动手操作,展开研究性学习,解决以前困惑师生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开设若干节公开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观看课堂录相及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公开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问卷调查法:预先设计好调查问卷,课后让学生完成,教师认真加以分析,对公开课教学效果作出评判,为下一轮行动提供借鉴。

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各种类型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课题实践课的看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

(3)观察法:通过了解公开课、听课老师的观察结果,对课题实践课的教学情况作定性判断。

五、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及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应在现代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指导下进行。

1)现代学习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种建构过程主要是通过数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数学活动在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提倡发现学习,即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并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开发学习者的智慧潜力,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学习者学会探索的方法。

(3)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方面的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他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并提出新知识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来确定学习的同化模式。

(4)加涅的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连续的阶段,揭示了学习过程的内在结构模式,科学地反映了人类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对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教育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

(1)课堂教学是教育传播的基本形式,它是一个由传播者(教师)对教学信息(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加工,通过一定的信道和媒介作用于受传者(学生),再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的一个完整过程,完全符合一般传播学模式。

(2)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信息传播的信号状态,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3)教育传播媒体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中介物。媒体的重要特性是,媒体的信息表现力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而较少能相互代替。这是多媒体组合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3)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三大原理: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系统方法具有三大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具体而言,就是应当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设计。多媒体教学设计应是用较少的代价(包括时间、精力、经费等)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的质量,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六、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根据上述理论依据,我们制订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整合模式

根据教材内容,或是在知识的产生和形成阶段,或是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从而确定整合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制订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从而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由课题组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形成教学设计方案。3)设计与制作教学媒体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整合、开发、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或网络课件。几何画板——21世纪的动态几何

《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教学的软件平台,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几何画板》操作简单,只要用鼠标点取工具栏和菜单就可以开发课件,它无需编制任何程序,一切都要借助于几何关系来表现,用《几何画板》进行开发速度非常快。《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几何画板》是一个“个性化”的面向学科的工具平台,这样的平台能帮助所有愿意使用技术的老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学科的内在实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发展思维能力。4)教学设计方案实施与反馈

邀请校教研室及校评议组、校课题组、其它教研组老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对课题开展情况提出批评与建议。

七、几点认识

通过这些阶段的研究,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教学设计原理的恰当运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最佳整合的前提。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规划教学目标,策略,选择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合理组合。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系统筹划。这种筹划方法适用于国家、地方各类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它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也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否重视和实施教学设计,是否自觉地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开展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电化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方面,我们认为存在“重技术运用,轻理论学习;重课件制作,轻教学设计”的不良倾向。我们在开设课题实践课时,坚持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这样就可以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从而尽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整合。《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定义法求轨迹》课例能屡获嘉奖,应该说是和教学设计分不开的。

2、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模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选取不同的整合模式。如一些概念、公式的新授课,我们一般采用“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数学专题的复习课则较多的采用“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

3、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应遵循如下原则:(1)自主性原则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通过信息诱导而不是通过指令约束来指导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而不包办代替。(2)个性化、多样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所有儿童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发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要注意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包括多样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多样的评估标准等。

(3)探究性、实践性、过程性原则

要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索、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获得正确的结论并认识科学真理。为了保证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要强调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以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为目标。

(4)思维性原则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正确、灵活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贯彻了教学直观性原则,但不能以削弱数学思维训练为代价。

4、教学设计方面(网络课的教学实践)A)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局域网能够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有关技术来提供学习材料,吸引学生的不同感官,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B)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这培养了他们运用因特网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C)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因材施教

我们以往都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教学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了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D)增加教学容量,拓展知识层面

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

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深刻感到,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需要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与时并进,利用信息技术和理论的优势,继承和发展和发挥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利用网络资源环境,我们教师围绕以下十个方面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1)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4)激烈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5)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6)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7)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8)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9)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10)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明白了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师协作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整合多学科资源缺乏足够多的知识贮备,这对我们教师如何通过同伴互助、加强学习,从而发展自我提出了新的课题。

“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究,为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成才搭设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作为教师在新的环境下要不断反思进而改变过去不合理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由“经师”转变为“人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经常反思是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发展、让自我发展,从而逐步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努力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行为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八、研究价值的自我评价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对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但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

1、教师的教育观念。

从课堂实践看,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离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尚有差距,一些教学设计意图末能得到充分贯彻,教师讲得太多仍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师的主导作用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受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的影响,教师包办代替现象仍时有发生。

2、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较差,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脱节,从几次公开课来看,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不足已成为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3、正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的缺失。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课堂教学在扎实学生的双基方面是有效且高效的,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在这方面有它的不足之处,从上面的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连学生都不抱很大的幻想,学生的评价与教师预期相差较大,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学生层面

1、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形结合是数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从数、形两方面加以考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函数图象教学中,由坐标描点,若学生点击的位置不对,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2、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用一个平面去解正方体,得到的截面是几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随着平面的位置变化,截面的形状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截面的形状根据什么性质确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学生在猜中学,做中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听中学的单一局面,学生可以自主观察、思考,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受到学生欢迎。

3、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习能力

由接受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上的一场改革。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整合,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变得主动活跃,亲身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在自主的、积极的探索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

4、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非零向量相等,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线段的位置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非零向量位置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非零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其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研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研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研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问卷中,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很多同学认为这种课自己是有收获的。但要注意的是学生还缺乏充分、吸收及整合网上信息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薄弱。

5、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2008年中考考上线130人,上线率70.34%,创下了办学史上的新记录;2009年中考上线159人,上线率73.3%,上线人数比2002年增加了25.3个百分点,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人才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教师层面

1、培养了教师队伍

第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更新,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勇于探索和创新,并能较熟练的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能熟练掌握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知识面广,思维开阔而且灵活,这样才能设计好网页内容,为上好网络课打下基础。

第三,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较好的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应变和处理网络课上的各种信息,组织好网络课堂教学,也才能把学生的各种多元化思想认识迅速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上来。

第四,深刻体会到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抛弃传统教学的优秀思想,现代教育技术要与传统教学整合起来,优势互补,先进的技术为教学服务,创造一个活跃、高效的课堂。

2、丰富了校本培训的内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新路子,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传统的继续教育以专家授课为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厌学”情绪普遍较重的弊病。学校将教师个人课题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既研究理论,又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校本培训的内容。

3、教师角色的转换

首先是教学理念上的彻底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恰是对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挑战——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干预学生学习过程。老师不再是灌输式、单科式的纯教学,要懂得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还要学会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作。要把学生视为亲密的学习伙伴,甚至拜学生为师。其次,体现在教学实践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教师地位等都有了根本的转变。

4、教师备课的转变

各学科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教案由信息库和知识结构图组成,按搜索流程图编写。教师在办公室的计算机上,通过Internet网。校园网以及K12学科资源库等资源。根据教材内容,写出知识结构图,标明知识要点及难点,制定授课内容。同时还为学生设立了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的综合性课题,要求其他学科协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5、资源库的建立

把握信息是取得高考胜利的一个关键点。我们使用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来获取信息,自己通过各种关系查找资料。但这些方法有些费时误事。因此,我们利用Internet来搜寻信息,这大大扩展了我们的信息来源。首先,搜集各类试题: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大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买回来的现成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用起来,有时是事倍功半,这对于学生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充分利用了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上下载最新的试卷。采用最新试卷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参加高考以后的实际情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其次,把握高考动态:我们通过Internet在官方权威网站上看有关高考动态,在高考政策把握上做到快人一步,作出及时调整,为同学们争取了宝贵的复习时间。我们还参与了一系列门户网站所组织的高考专栏网上命题咨询,使我们能直接与北京方面的专家对话;通过搜狐频道(http:///)的高校网上招生咨询,我们可以与著名高校的学者探讨基础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华网的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与各地的同行畅谈对高考改革的看法,毕业班教学的经验等。我校投资购买了较多课件制作素材和英才网的高中各课试题下载使用权,同时不断收集教师自行制作的课件,不少教师在自已的电脑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学题库。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尝试,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A)专题教学模式

(1)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准备——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操作探讨——知识应用—— 研讨创新——课堂小结

即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展示基本事实,通过声、形、色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诱发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课堂准备—— 情境导入 ——操作探讨一 —— 研讨创新——操作探讨二—— 课外创新—— 课堂小结

即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的认知工具,使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个性。模式的特点:及时反馈、个性化学习

B)主要的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任务——探究数学问题——学习资源利用——分组协作讨论——实践能力提高(六大环节)。1)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

2)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类比、联想、发现、探究、协作、讨论等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主动操作实验、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和相关的学习资源,在着重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本节课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C)主要的活动形式:

自主学习设计:抛锚式 支架式 随机进入式 协作学习设计:伙伴 协同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协作讨论),教师指导,小组提交结论,归纳总结反馈。)

参考文献

[1] 骆魁敏,网络科技时代新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3月号教师版; [2] 骆魁敏,高中数学的“网上协作”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6期。

上一篇:某镇××年组织工作思路下一篇:青年教师朗诵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