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共9篇)
1.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篇一
现在的学生很多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自发式学习更多的是使用计算机玩游戏和聊天,并不了解计算机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为此,我们在计算机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方面的探讨核心是:如何把计算机当作日常学习中的一种工具,提高其使用效率,使其发挥作用,使其能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课程整合应立足于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 1.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课程整合要求,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是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学科任务或以真实的社会问题形式反映的学科任务,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整合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设计任务,即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研究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师生交流不能被计算机与学生的交流而取代。使用计算机于课堂是以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计算机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要避免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的现象。
3.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所需要掌握的小学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使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去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实验
为实验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组织了不同年龄的多个学习小组进行了多个自立课题的研究,包括在识字、阅读、作文等多个方面。现以一个作文的案例加以说明:
1.课前老师确定任务:以“奋斗 ”这句词展开,围绕主题分类,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和信息整理;几个人共同组织材料,合作写一篇作文。仅提示学生可以使用“百度”、“Google”搜索引擎。
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主题活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为活动课的开展作好铺垫。
2.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能紧密围绕主题开展更深入的自主学习、信息搜索活动,从而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学生对搜索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拓展学生的信息来源,为学生的后期创作活动提供素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基于这些疑问通过互联网继续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网络优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相宜地进行帮助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辅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疑或引导其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的活动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同学之间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对活动主题有更深刻的、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也得到培养。发现平时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悉的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其平时在群体中的表现。
3.老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帮助学生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形成观点或突出某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利用信息资料与伙伴合作,在电脑上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在学生创作活动过程中,老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展示、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种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新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收集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能力。协同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通过本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授课教师也获益良多,促使教师们主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
2.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篇二
采油公司经过多年的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 已经形成了以SAP系统为核心, 以海油发展EMIP平台为基础深入开发使用形成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 以MAXIMO系统为维修管理主线, 部分单位结合实际又单独开发使用信息平台的多系统的管理局面。设备管理系统使用情况如下:
1) SAP系统 (有专门的设备管理模块PM) :设备立项、采办, 固定资产、库存、设备报废、设备维修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普及中海油所有二级单位, 油服, 海工, 炼化, 石化等已经使用PM模块) ;
2) 海油发展EMIP平台:设备综合信息管理 (普及海油发展各个二级单位, 采油下属单位全面启用) ;
3) MAXIMO系统:设备资产与维修工作管理 (应用于海洋石油111, 海洋石油161正在建设) ;
4) 大型装备管理系统:维修、资产管理、设备管理 (结合设备管理实际情况, 采油公司深入开发EMIP平台, 目前还没有使用起来) ;
5) OA系统:能够提高单位内部信息交流、共享、流转处理, 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各种信息化设备和应用软件。 (现使用于环保公司) ;
6) Q4系统:PM、CM、库存管理、安全管理等 (现使用于海洋石油112) ;
7) 其他。
从以上使用情况可以看出, “相互独立系统多, 管理内容重复交叉、衔接不够和涵盖不全”是采油公司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二、采油对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需求分析
根据对公司设备管理和业务需求的分析和梳理, 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业务需求:
(1) 支持设备运行、维护、报废等管理, 对公司设备的档案、运行状态、维修计划等进行维护、查询, 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所需的设备统计、查询数据;
(2) 支持辅助编制设备维修计划功能;提供记录历次设备维修情况的输入、存储功能;提供反映维修计划、执行情况的相关数据;提供维修分析功能;
(3) 通过有效地进行设备运行状态检查以及各类定检, 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 尽最大可能减少突发性故障次数, 提高设备的运行寿命, 缩短维修周期, 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地;
(4) 提供设备完好率、利用率、设备效率、设备事故等统计数据, 以反映设备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
(5) 加强备件管理, 制定合理的备件库存管理计划, 灵活把握库存、采购、存储等多角度的管理, 动态地进行库存跟踪, 在保证维修周期和维修质量的基础上, 合理地保持库存量, 减少库存积压;
(6) 通过有效的数据采集和数据积累, 对设备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和判断、更加合理的指导生产和管理;
(7) 设备管理系统应将各个公司联系起来, 达到数据共享, 形成一个完整的设备管理体系, 实现整个采油公司的设备及设备维护业务的统一管理。
三、采油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存在问题
1、相互独立系统多
海油发展EMIP平台;SAP系统, MAXIMO系统, 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 OA系统, Q4系统等;
2、管理内容重复、交叉
1) 海油发展EMIP系统需要录入设备相关数据, 同时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也需要录入设备相关数据。
2) Maximo系统有采办业务流程, 同样SAP系统也有采办业务流程, 两套系统并存;
3、内容衔接不够或涵盖不全
1) Maximo与SAP没有集成, 造成数据同步不及时、备件没有编码或编码不一致;
2) 采油大型装备系统的数据通过手工定期从Maximo系统后台提取, 效率低。
3) OA系统、EMIP平台等功能较为单一, 且与Maximo、大型装备管理系统等功能有所重复
4、系统使用深度不够
1) 海洋石油111大部分业务需求以Maximo系统为主进行管理, 但也有一些管理内容尚未纳入系统管理, 需要逐步完善进来, 如:结构、单点的详细信息和缺陷、隐患尚未纳入系统管理;设备分类和分级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年度维修工作计划、外委维修工作过程管理尚未纳入系统管理;统计分析报表、关键性能指标KPI尚需继续建立健全。
2) 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使用只是从海洋石油111手工导入一些数据, 基本处于未使用状态。
四、针对采油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现状的建议
采油公司应该结合采油自身设备特点和管理现状, 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工具作为一种手段来辅助设备管理。在进行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使用分析时, 必须要从公司全局出发, 综合考虑公司的管理和业务需要, 结合个性单位实际情况统一部署, 实现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的统一管理平台, 对相关专业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整合。需要做到:
1、在组织上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和运维小组, 海上、陆地都要有专人管理;
2、针对目前多系统现状, 经过评估, 建议该做接口的做接口, 该取舍的取舍;
3、考虑MAXIMO系统, 在公司使用多年, 形成了较完善的关键数据, 在应用方面已成熟。建议公司以MAXIMO系统为维修管理主线, 适当考虑和SAP系统的接口。
具体建议:
4、建议做好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与EMIP平台的衔接;
5、建议设备管理以MAXIMO系统为主线, 做好与SAP系统的集成, 深化与采油大型装备管理系统的衔接;
6、建议继续使用Q4系统和OA系统, 做好相关专业系统的衔接;
建立公司设备管理信息一体化平台架构如下图所示:
摘要:为了提高效率、减少工作量, 进一步完善和整合采油公司设备管理多系统、多平台的局面, 使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更好的服务于采油的设备管理, 对公司设备设施管理需求进行归纳和梳理, 通过设备信息系统完善和整合构建公司设备管理信息一体化平台。
3.高校遗留系统信息整合研究 篇三
摘 要:本文关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遗留系统问题,首先研究了遗留系统的演进问题和演进方式,进而分析了遗留系统的信息整合方式以及其中数据集成涉及的几种模式,最后着重研究了高校遗留系统的信息整合问题,从问题表现、问题分解着手,对集成化信息资源管理和Web服务信息整合进行了探讨,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高校校园应用问题。
关键词:遗留系统 信息整合 高校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1-0014-05
随着信息化推进的持续深入,遗留系统方面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何谓遗留系统?不同的学者、不同的组织从各自领域和具体角度出发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美国国防部从系统所体现的组织职能出发,将遗留系统定义为包含的各种组织职能都是存在的、可用的,但这些职能在技术层面上又是落后的一类系统;[1] Bennet从组织需求角度出发定义遗留系统是那些对组织很重要,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对付的大型软件系统;[2] Brodie从商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定义任何难以修改和演进以满足不断产生的新的商业需求的信息系统为遗留系统;[3] Sue Kelly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出发认为遗留系统是那些组织中的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应用和网络等)和蕴涵于这些技术的具体应用中的业务模型。[4] 众说纷纭,但归纳一下可得出定义中的共性,也就是遗留系统的一些基本特性:(1)遗留系统是可用的信息系统;(2)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用户需求出发,遗留系统是落后的系统,必须通过自身的演进以适应组织和业务的变化;(3)遗留系统的演进是有难度的。
对照此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即我们的数字化校园e-Campus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遗留系统需要面对。这些遗留系统有些是纯软件系统,有些则是软硬件结合的信息系统,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存储和检索系统;再如利用485专线搭建而成的后勤售饭系统,如何将其平稳地向校园一卡通系统过渡?是修改软件扩充功能还是推倒重来建设高起点系统?我们可以认为当高校校园软件系统难以修改和演化的时候就变成了遗留系统,只是包含在遗留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构成了相当重要的资源,假设这些系统仍然能提供一定的业务价值,那么我们就必须对它们进行现代化改造或者想法替换,如何对待高校遗留系统?选择何种合适策略?怎么实施遗留系统的信息整合?这些正是本文将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一、如何对待遗留系统
1.遗留系统演进问题
遗留系统的演进是将现有系统进行系统化迁移的方式,它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进度和较低的风险为基础,进而提高系统在运营、系统能力、功能、性能及可演进能力等方面的质量。学术界和工业界对于遗留系统的演进问题有着一些共识,认为其是一个结合了逆向工程、重构和正向工程的工程过程,目标是将现存信息系统重新构造为新的系统。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逆向工程对遗留系统进行分析,获取现有系统被执行的应用、被使用的程序数据结构等关键信息,逆向工程可以分为抽取系统结构信息阶段、高层抽象阶段、系统结构表达阶段三个阶段。[5] 然后通过重构实现系统行为保持下的程序重组,这里的行为是指可观测的行为,即遗留系统在修改前后,针对任何合法输入,所产生的外部可观测行为应当是一致的。[6]最后通过正向工程来生成可替换旧软件系统的新系统及相关的详细文档,即把用户的需求转变成软件产品的过程。下文涉及的遗留系统信息整合也是在封装完成后,无论服务的整合、内容的整合,还是安全数据层的研究都是按照正向工程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
2.遗留系统演进方式
对于不同的高校遗留业务系统可以归纳出不同的演进方式。
首先是维护。其是一个增量和迭代的过程,在维护阶段,遗留系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间对遗留系统所做的变动和调整,主要目的是为了修改运行中所出现的故障,以及对系统及其微小的功能增强,这些变化和调整只是对遗留系统的微调,不涉及结构性的调整和变化。其优点是维护能以较低的成本和较低的投入,完成对遗留系统的演进。其缺点也很明显:一是面对不断增长的师生服务需求和高校自身的发展变化,当高校需要采用新技术以满足这种需求时,仅仅维护是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的;二是虽然在短期内选择维护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高校业务流程的逐渐演进,遗留系统的维护成本逐渐增加,维护难度日益提高。
其次是现代化改造。遗留系统本身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是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遗留系统进行比维护规模大得多的系统变化,与维护相比其对遗留系统的变化和调整要复杂得多,这些变化和调整包括系统重构、系统功能增强、系统之间的整合、软件系统的改善。其优点包括:(1)完全替换大量的遗留系统,其代价和成本都是十分高昂且难以想象的,现代化改造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遗留系统的演进成本,也能充分应用最新的IT技术,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组织机构适应新系统的难度;(2)现代化改造能够有效地将遗留系统中大量应用、内容、蕴涵于这些应用与内容中的知识迁移到新系统,并通过现代化改造使遗留系统发挥更大的效用。缺点是同维护相比,现代化改造实施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同替换相比,实施的复杂程度偏高。
再者就是替换。一般当遗留系统无法适应组织业务需要,且进行现代化改造已经不可能,对遗留系统的替换是组织面临的必然选择,既可以采用一次性彻底替换的方式,又可以采用增量替换的方式。优点很明显,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遗留系统替换可以使得学校迅速拥有一套全新的校务运营系统,从而结束维护和现代化改造过程。缺点是:首先成本较高;还有就是储存在遗留系统中的大量应用、信息资源,及内含于遗留系统的知识在系统替代时需要考虑进行相应的迁移,但由于平台的差异和数据结构的差异,相应的资源迁移,尤其是知识的迁移,是采用替换策略时面临的非常困难的问题;同时因遗留系统拥有大量的操作人员和业务终端,替换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培训、部署等实施成本是造成替换策略高成本的重要原因。
二、遗留系统信息整合
1.遗留系统信息整合方式
遗留系统的信息整合从整体上表现为高校信息化业务应用视角的三个层次:
(1)基于数据交互与数据共享的信息整合——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在数据库和数据源层次进行信息整合的重要方法,在此策略指导下又有多种特色解决方案,如全局模式、联邦模式、分布模式等。数据集成目标在于解决信息整合应用的数据流和数据一致性,从信息整合应用角度看,数据集成希望数据可以在应用系统、文件、数据库以及各类中间件之间流动,故数据集成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对数据库、数据源、应用系统以及接口的集成。[7]
(2)面向过程的信息整合——工作流管理(应用集成)
过程集成技术主要包括过程建模、过程分析与优化、过程集成与运行三个方面的内容。[8] 过程建模是过程集成的重要基础;实施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需要对现有的业务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过程进行优化设计;在完成过程建模和过程重组后,下一个任务就是实现业务过程的集成与运行。这一模式在高校流程性应用系统的建设和集成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与高校业务的流程固化及深层优化密不可分。[9]
(3)面向服务的信息整合——Web集成(门户集成)
随着因特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面向Web服务的信息整合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整合应用的主流。Web服务的基本特征包括完好的封装性、松散耦合、使用标准协议规范、高度可集成能力等。与前两个层次的信息整合相比,Web集成更具开放性,互联网上的各种开放架构可以极大方便我们对校园遗留系统的整合,其中的安全问题已在拙文《数字化校园中Web服务安全框架研究》中论述,本文不赘言。
2.信息整合中的数据模式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整合中的数据模式又经常被称为信息整合实施策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数据平台建设为例,就可以发现其中模式的异同。不同的高校为了实现数据的统一、数据的共享、数据的交换建设,诸如:统一数据库、共享数据中心、校情数据仓库等不同名称的系统,以数据中心为例,各家高校的策略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可以把“数据中心”这一中文名词对应于英文的“Data Center”、“Data Platform”、“Data Bus”三类建设实施模式,第一类是一种大集中式的数据中心,用统一的数据库代替各应用系统各不相同的后台数据库,唯一的数据源,数据的一致性和集中管理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二类是一种共享式的数据中心,其和各应用系统之间是一种松耦合的关系,平台只是从各个应用系统中提取可共享和需要共享的数据,单独存储和展现,实现平台与应用之间的数据上行和下行;最后一类是一种分布式的数据组织方式,各个应用系统独立存在,数据之间的交换通过数据总线或者点对点的数据接口实现。这几类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学校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不同模式而已。
我们对遗留系统信息整合中的数据模式进行归纳,可以有如下几类主要整合方式。
(1)全局模式,通过将系统内部各数据库整合为单一模式,为用户提供一致、统一的数据访问界面,用户以使用本地数据库的方式调用系统的数据库,而不必考虑系统数据库的分布及异构特性。全局模式通过牺牲本地数据自治性的方式来解决不同数据库之间语义、结构和行为的冲突,全局方式的系统构建较为机械,系统扩展能力较差。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涉及的应用和数据信息庞大,各种数据既包括结构性良好的关系型数据库,又包括各类多媒体文件、文本文件等,全局模式在信息整合中无法保证其灵活性需求。全局模式为了信息整合的方便,必要时还需要对本地数据库的数据模式加以调整以减少信息整合的难度和复杂性,不过由此会影响到校园应用系统的严格性和规范性,值得商榷。
(2)数据仓库方式,这一方式下的信息整合是全局模式的延伸与扩充,基于数据仓库的信息整合方法是从涉及组织机构管理的各个异构数据源中抽取数据,按照集中、统一的视图要求,进行预处理、转换,以符合数据仓库的模式,并存储到数据仓库中,然后提供对这个数据仓库的访问机制,当原信息源的数据发生变化时,存储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也要作相应的变动。[10]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共享数据中心基础上的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建设正是这一方式的应用,随着数据的积累,可以实现校情历史呈现和趋势发展、辅助学校战略决策等深层应用。其优点在于便于进行联机分析和数据挖掘,为高校进行全局范围的决策和趋势预测提供有效的支持,缺点是数据重复存储,实际事务处理能力有待改进。
(3)联邦模式,通过为每个本地数据库提供一个输出模式以供其它应用系统数据库共享。应用系统使用这些输出模式来定义一个输入模式,即表示能够本地访问的远程数据库信息的部分全局模式。使用联邦模式可以很容易地应对遗留系统的问题,实现新旧系统的“混搭”。
(4)基于中间件/封装器(Mediator/Wrapper)的信息整合方式则是通过一个“中间模式”(Mediated Schema),将数据和应用保存在局部数据源中,通过各种数据源的封装器,应用和数据被虚拟成中间模式,用户的查询与使用基于中间模式,而屏蔽了不同数据库的特点。这种方式适用于数据源数目多、各局部数据源的自治性很高且局部数据经常变化的遗留系统环境。
三、高校遗留系统信息整合
1.高校遗留系统信息整合问题表现
高校大量的遗留系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大多数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通病,遗留系统信息整合问题主要表现在:
(1)遗留系统的“条块共存、纵强横弱”,学校中不同部处、不同院系各自独立运行的遗留系统自成一体,封闭运营,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形成了“信息孤岛”,无法对服务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协调的管理,更无法建立有效的服务管理机制和内容管理机制。
(2)遗留系统的“信息孤岛”现象也导致不同机构组织之间无法通过统一的作业平台实现互操作和协同作业,主要体现在没有统一的公共平台协调管理的情况下无法实现服务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更无法实现不同系统的组合,以及跨部门和跨平台的服务。
(3)前述遗留系统在业务问题和平台问题的表现必然带来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很难体现和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在今天高校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改革、社会需求对接等大背景下实现IT对于高校管理的支撑很有限,对于高校师生提供的服务也很有限。
具体到高校遗留系统信息整合问题的技术层面,又可以表现为对于前述方式、模式的灵活应用,以校园一卡通为例,一卡通平台应为各种具体的校园应用提供通用的卡应用接口,在一卡通系统中,第三方的接入有紧耦合、松耦合、不耦合等几种模式,这实际上是联邦模式方法下根据用户需要的不同策略,紧密耦合集成方法建立在数据库模式的集成上,通过定义模型来实现聚合;松散耦合集成方法则将集成的任务交给用户,通过提供一套工具使用户能完成集成工作。[11]
2.高校遗留系统信息整合问题分解
因篇幅问题,本节及后文将有选择性地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遗留系统信息整合实际操作进行逐层深入探讨。一个典型的高校遗留系统由应用、内容、网络、保障系统等几部分组成。与之对应,具体到信息整合工作的操作层面,首先要实现各类应用的整合,即通过封装将各类应用封装成系统可以识别的服务,以便系统统一管理;其次,实现对内容的集中管理,即实现集成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以便对各类校园信息实行统一和规范化管理;第三,必须建立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以保障网络的安全数据交换;第四,为了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营,必须建立统一的校园遗留信息系统信息整合的保障机制,包括数据标准与数据规范、管理体制、法律法规。
遗留系统的信息整合问题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子问题:
(1)遗留系统的服务整合管理机制,这是遗留系统信息整合的基础,表现为用户如何实现遗留系统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互操作?如何实现个性化的用户服务?如何实现灵活的服务组合和服务协同方式?可以说这首先是对高校业务的理解问题。
(2)遗留系统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理,这是遗留系统信息整合的实现路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是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3)遗留系统信息整合的应用支持与系统保障,既包括门户平台的集成和数据安全交换机制,前者是Web集成(Web服务信息整合)的具体体现,可以实现一站式服务,后者是系统间信息传递的安全支撑;又包括数据标准与数据规范、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等内容,分别从技术标准、组织标准、制度建设三个方面保障了遗留系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实现。
后文将对高校中的集成化信息资源管理和Web服务信息整合分别予以分析研究。
3.高校遗留系统的集成化信息资源管理
从逻辑上划分,我们自底向上把数字化校园遗留系统的集成化信息资源管理分为四个层次:数据层、标准层、作业层、表示层,在每个层次上面对不同对象,完成不同的工作,层次与层次之间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实现共享和交互。
(1)数据层:存储遗留系统的各种原始信息资源,例如关系型数据、文件、图片、视频资料等,根据相关数据交换标准进行交换,不同的原始信息资源根据各类定义和需求,组合成为内容对象。
(2)标准层:按照相关数据标准(如教育部高等院校信息集)对数据层的原始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化工作,产生标准化的、符合规范的内容对象,其是某一项信息资源的完整组合。
(3)作业层:标准化后的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程序产生适合数据发布的信息资源,即对内容对象进行加工,转换为内容组件,内容组件是集成化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基本管理对象。
(4)表示层:根据用户的服务请求,通过不同的发布管道和发布方式,遗留系统的集成化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发布内容一般通过信息门户传递给用户。
在实际的校园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中除了涉及数据交换标准、元数据规范、内容呈现标准规范以外,还需要考虑信息资源管理(数字资源整合)平台问题,可参见拙文《高校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研究》。
4.高校遗留系统的Web服务信息整合
下面对eCampus遗留系统表示层的集成管理进行研究,基于Web服务的信息整合主要过程为:在线服务使用Web服务技术进行重新包装之后,将描述Web Services的WSDL文档载入开发环境,然后生成调用接口,并与代码集成。在运行时,Web Services的接口有可能改变。当接口改变后,Web Services调用失败,此时应用程序应该有能力再一次获取WSDL文档,重新生成调用接口,并与代码进行绑定。也就是说Web Services技术赋予了应用动态绑定的能力,而不像以前传统环境下仅仅具备静态绑定的能力。
数字化校园遗留系统得应用经过封装后成为Web服务,Web服务在服务整合中,屏蔽底层系统之间的差异,实现异构系统信息整合的基本要素。Web服务的描述从功能的角度可以有若干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五种:(1)Web服务基于TCP/IP、HTTP、XML等规范定义,功能主要包括Web上链接文档的浏览、事务的自动调用、服务的动态发现和发布;(2)从组成框架及实现目标的角度出发,Web服务是一种网络操作,能够利用标准的Web协议及接口进行应用间的交互;(3)从语义的角度出发,Web服务是语义Web的一种应用;(4)从网格计算的角度,Web服务能用于Web上的资源发现、数据管理及网格计算平台上异构系统的协同设计;(5)从信息检索的角度,Web服务是指包含了分布策略和路由信息的电子文档之上进行分布式文档检索的信息服务。[12] 为何罗列这么多的Web服务描述呢?是因为这些描述可以从校园应用的不同角度来看待信息整合问题,在最近一段时间也有大量的面向服务架构(SOA)应用于高校的研究和论文出现,着眼于网络应用、教学资源建设、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只不过这些服务现阶段都表现为Web服务。
四、结束语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的开展,语义网络的发展,大规模科学计算的应用,高校改革的深入,这一系列的变化昭示着高校信息化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此同时也有着越来越多的校园遗留系统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需要我们深入地去探究其演进规律,实现信息整合。同时,我们的高校管理者和信息化建设者也意识到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保护校园遗留系统的已有投资?如何适应校园师生只关心服务内容不关心服务内部架构的现实?如何保证高校业务和校园服务满足个性化的请求?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文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引入诸如面向服务架构(SOA)、语义网络(Semantic Web)等方面的理念进行分析和尝试解决。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P. Aiken, A. Muntz, and R. Richards, DoD Legacy Systems: Reverse Engineering Data Requirment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37, No.5, pp.26-41, May 1994.
[2]K.H.Bennett. Legacy Systems: Coping With Success[J]. IEEE Software, January 1995, Vol 12, No.1:19-23
[3]M.L.Brodie, M.Stonebraker. Migrating Legacy System[M].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1995
[4]Sue Kelly, Nicola Gibson, Christopher P.Holland, Ben Light. Focus Issue on Legacy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Business Process Change: A Business Perspective of Legacy Information System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2, Article 7, July 1999.
[5]Andre Postman, M.S. Applying relation partition algebra for reverse architecting[J]. Workshop on Software-Reenginneering, Bad Honnef, Germany, 1999.
[6]Garrido,A., and Johnson,R.. Challenges of Refactoring C Programs[J].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volution, 2002.
[7]翟晓娟,黄克雷, 许鑫.从高校业务架构到高校数据架构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7).
[8]范玉顺.企业集成系统技术[J].新技术新工艺, 2005(7).
[9]翟晓娟,黄克雷,许鑫.高校流程型应用系统的分析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1).
[10]张蒲生,苏运霖.基于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集成及关键技术[J].计算机工程, 2003(9).
[11]许鑫,苏新宁,姚瑶.数字化校园一卡通平台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7).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实施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为解决过去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创造新的途径。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汪飞燕、汤陆军
副组长:龙峰、侯全武、肖亮、刘二久、雷爱华
成员:王富强、邓娟梅、邓南荣、廖湘环、肖嗣勇、肖四红
2、工作小组:
组长:刘二久
成员:刘雪平、李迎杏、达灵芝
三、实施步骤:
1.初步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仅限于会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几个常用的软件,就这样的技术、知识基础,其措施如下:
(1)按照传统方式,先准备教案;
(2)据教案内容的层次,设置使用word、powerpoint的课件及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
(3)制作课件,保存备用
这种授课方式和传统方式已经有了明显不同,它采用了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新的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手段用于课堂教学。但这种整合的方式,基本是按传统的上课程序安排的,只是在原来的使用粉笔板书、使用收录机、投影仪、电视机等手段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电脑这个“新式武器”。不可否定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初识电脑课件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新鲜感,大大增强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2.深入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的“整合”是在第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着开拓学生的视野,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书本相关,但又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0分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为此,在初步掌握上网搜索的基本上,开始了新的尝试:从英特网、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上搜寻相关资料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在这个阶段,其做法是:
(1)先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
(2)按照前述的有关步骤制作课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
(3)上网查询和课文主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文字、数据、图片等),并将有关内容下载下来;
(4)经过比较、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再将这些资料插入已经做好的框架课件,把它们整合成一套内容丰富、充实的课件以备使用。
3.利用学校网络教学阶段
教师在熟悉学校网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网的信息资源开展教学,实现联校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资料,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交流,构建立体的知识框架。随着学生驾驭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了进一步发挥的余地。
4.运用internet网辅助教学阶段
在这个教学阶段,是由教师上网查阅、课堂讨论交流、学后置疑、再上网查阅、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等过程。
5.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篇五
景泰小学信息技术科课题组
(从以下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应该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学
科整合,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因而建议课题名称为: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通过整合的研究,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校本课程,现在已成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变革的新模式、成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成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这一段是校本课程的意义,应该摘录的是校本课程的概念)然后将整体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含义解释一遍。
二、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美国面向21世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用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
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适当机会来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
我国2003年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区也早在03年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组织了5所实验学校,其中小学两所,在研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白云教育信息网,),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很早也开展了校本课程研究。(http://61.144.246.13/xb/)
“不可否认,03年开始的新课改已取得相当成效,但伴随着改革而来的,既有 1
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目标的偏离,如国外课改理论的本土化不足,改革旧弊端出现矫枉过正等,另外,新课程体系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局部地区课改流于形式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白云区是广州市典型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行政区。区域广阔,城乡结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区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这直接导致了区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突出”。为此我区成立“新课程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正是为了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进行,此课题是白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重点课题。
根据“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指导思想,我校是公立省一级小学,位于区教育强街景泰街,地理环境优厚,(这里从等级学校的发展,学生源状况,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去谈)。在日常教学中和探讨中,我们发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少。广州市信息课的教材只有第一、二册两本,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4年,教学内容显然是不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的。因此,我们考虑,可否利用信息技术教材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发适合本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校本课程,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信息技术能力也得到提高?
2、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有相当大的变化。数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模拟、数值分析、度量与分类的能力,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的教学软件来设计课件进行演示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通过操作实验的方式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过程的内容,把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内在联系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我校曾有一节研究课:一位老师教学完六年级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后,又在信息课上执教了一节“运用excel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探讨,既丰富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又使学生用信息技术的观点重温了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能够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意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立有白云特色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开展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名称要变)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校领导重视科研工作,教师普遍较年轻,学历高,干劲足,在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校园学术环境。课题全部懂得操作计算机和电教平台,并会制作简单的课件。现有电教设备平台较先进和齐全,并已接入了市科教网。我校很早就开始制作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我校的几名数学老师也兼任信息技术课,所以数学科和信息技术科能够经常在一起教研,研究如何设计数学课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探讨课堂评价方式等。校本教研下联结成的研究共同体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开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目标是指对于此课题研究后达成的目标,包括学校的课程、教师、学生的目标)
1、构建出“ ”的校本课程体系
2、教师成长„„
3、学生„„
4、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学校„„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研究和设置
2、基于校本教材的课程实施的教师专业技术能力要求
3、基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校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的构建
5、基于校本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
„„
三、课程研究基本内容
1、现阶段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包括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标准,教材的运用等;根据学校自身明确的长期、整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中结合开发校本课程。(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具有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是研究目标,放到研究目标去
2(这是研究的操作过程,写在研究方法的实验法里)
3、采用现有网络,以web形式组建学校网站和教学资源库,包括网上收集和
本校创作的,重点是数学和信息技术学科各年级的课件、论文、案例等,满足教学基本需求,为日常教学打好基础。(这样的表述属于研究的做法,应该表述为,利用校园网设备资源,实施基于WEB形式的校园网资源库)
4、通过积累比较和学习,挖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潜力,提高教师“整合”能力。通过使用优秀的课件和借鉴优秀课例,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你这些表述全部是研究后的变化成果表述了)
5、利用现有教科研网,加强网络应用,例如bbs和blog,建成“生生”、“师生”之间、老师与家长、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平台。(应该是表述为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师生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重点及应解决问题(此部分建议整合到目标和内容中去写)
1、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教学环节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如何通过“整合”使各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在学科课程“整合”之后,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关键在哪里?如何进行评价?或者说,通过运用什么现代化手段,使学生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了,获取和掌握知识的途径、能力,下一步要怎样进行学习等。
3、在组建、运用学科资源库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对课件的进一步加工能力的培养。
4、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包括硬、软件可能出现一般问题,如何防止病毒攻击,及做好数据备份等。
五、研究阶段与步骤
2006年3月-2006年7月为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计划;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明确研究目标、方案。
2006年9月—2007年7月为实验阶段:以1学年为研究期力求完成上面提到的各项目标。
2007年9月—2007年12月为研究论证与拓展阶段。
2008年2月为课题交流、总结阶段。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实验法、比较法
七、最终成果的形式
校本课程教材、论文、案例、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库、教师和学生评价系统等。
八、参加研究人员
陈璇(组长)李志勇邱炳池林文瑶
参考文献:
6.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篇六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及意义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地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带来了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学校教学与管理革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师教学创新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校提高效益,使教学质量更加精益求精。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所以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状
过去由于多种原因,我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较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不强,教学技术落后,教育现代化的观念淡薄,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各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因此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通过合格学校建设,逐步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引导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目前学校各教室开通了“班班通”可以接收网络课堂、电脑信号等,并建成了校园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我们起步晚、底子薄,与其他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建设和教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因此,学校以教研组为龙头,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应用的探索与研究,力求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电子技术为载体的反映知识运用与规律的现象和特征;技术:指教学资源人设计、南,有目标地搜索所有人相关信息,并有计划地进行浏览、搜索、兴趣、选取、整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操作过程,有检测的试探性实践。其中包括: 的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了众多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当前主要是投体),为教育技术研究不断地提供着新方法、新理论和新内容,更为教育技术奠定了播媒体理论和视听觉教育理论为基础,把有关视听媒体的研究应用于教育,促进了究、设计学习过程。教育技术是用于指导、优化学习过程的各种实践活动的理论基学设计,是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科学地管理和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地丰富了学习资源,也为教育资源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计程和教学过程的评价和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使其准确和快捷
程标准》的思想与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
三、研究目标
1、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能较全面地推进魏家台乡中心小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落实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使全体教职工较为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电子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网络与办公系统等基础知识),并能熟练地把它应用于学科教学工作,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校的整体工作达到高效能。
3、以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努力建构现代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探索和研究我校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首先要把握明确的目标方向,以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技术和方法的改进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次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方向,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无止境的,因此不能满足原有水平,要坚持求异求新,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努力。
2、科学性原则。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准确无误地呈现科学知识,教学软件(CAI课件)的运用要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要做到正确、合理、科学,极大程度地提高办公的科学性与效率。
3、可行性原则: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简单、可行、操作方便。在教学上,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又要有助于教师的教;在管理上,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便于推广。
4、实效性原则: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但求实用与实效。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综合采用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要通过优质课、示范课、课堂技能竞赛、教学论文、教研等方式,善于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六、研究步骤
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将采取以应用求发展,以管理促教学的方式,扩大学校日常工作中计算机的使用面,全面普及计算机与网络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逐步加大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投入,分期引入各种成熟的教育教学软件,改善软硬件结构,最终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学中的全面应用,从而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努力实现魏家台乡教育跨越式发展。
1、准备阶段(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课题申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成立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小组,组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组建课题研究组,制定学校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交流与研讨、阶段成果展示评选。
①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挖掘部分教师的特长,长期、系统地对全校教师进行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2009年4-8月)。
②建设学校网站,实现常用信息的发布与查询,为全体师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个好的空间(2009年9月)。
③分期开展校内课件制作比赛,并把优秀的作品向上一级推荐,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2009年9--12月)。
④利用录像技术评价课堂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2010年1月至7月)。
⑤开展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专题研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2010年8-2011年4月)。
3、课题总结(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总结提炼与结题验收。筛选、整理、分析、加工研究资料和数据,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验收。
七、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案例光盘等有关课题研究材料。
八、课题研究组织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徐勇 成员:张少成阮英俊
王
伟
冯庭记
王
银
2、课题研究组: 组长:张少成
成员:徐
勇
阮英俊
王
伟
冯庭记
王
银
王
云
范青竹
赵金芳
吴春梅
林爱荣
魏家台乡中心小学 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电子技术为载体的反映知识运用与规律的现象和特征;技术:指教学资源人设计、南,有目标地搜索所有人相关信息,并有计划地进行浏览、搜索、兴趣、选取、整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操作过程,有检测的试探性实践。
程标准》的思想与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论,要把“人的目标”放在美术教育的首位,而我们的教育却长期背道而驰,存在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也是变“人灌”为“机灌”,其价值取向和教育内涵却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动手又动脑,而不是只个性、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实施开放式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各要素的互动,使学生在与网络情景的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网络、师生与教材的互动。而信息技术特了现代化手段,为建构主义理论提供理想的教学平台。
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基本能力。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教学信息多元化、教学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学习美术的兴趣。
生学会学习。
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下,主动---交互式和创新性与实践性教学模式”。
环境下的新型教学结构。
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优势,不摆花架子。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出发,”为前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俱进的角色转变,能够更有效地改变以往脱离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方式,归还学生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学习目标和要求,因材施教,借助信息技术的生都能学有所获。
作的师生关系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在实践中探索各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摸索、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观摩法、调节法、文献法、调研法和数据统计法。实验中坚持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实验前要对与本课题有关的初始资料,数据加以收集整理,实验中要注意观察,分析,整个实验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着手,以教育科研数理化统计法科学地检测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预告排除法(2)相对稳定法(3)分散均衡法(4)提高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操作性等从理论、实践上不断地进行调整,使课题研究按照优化组合设计)
索积累经验)
文)
每学期实验计划落实到每周。拟订实验教师的学期实施计划、课时计划、严格按计满足实验要求。教师担任。
教学班。
式”下进行,实验教师的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周课时数同平行班相同,实验周期为2选择,确定电教教材,确定实验方案,制定各项制度,印刷各种量表等。
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为二节,以后可根据实验的情况,增加课时数。实验课教案的设计依据实验目标编学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激发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填充教现代多媒体软件在虚拟环境下学习,培养各种能力。,随时检测,随时调整,使实验沿着科学的、正确的轨道发展。
学习习惯养成检测、基本能力检测。
学生为样本,在听讲,回答问题,相互讨论,实验,新创意上分为好、一般、较差,填写量表。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能力检测和分析,从横向、纵向对实验课和常规寻找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有利于指导下一阶段的实验效果。课题组统一拟订试题,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
校园网、课件制作软件、微机、实物投影仪。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各种培训。购进、自制、网上查找实验所需信息素材。
学校中学美术教研员)
修学校小学美术教研员)
修学校教研员)市第四中学)
7.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篇七
近年来,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各类信息系统不断投入使用,有效地支撑了电力安全生产和企业管理,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信息系统投入使用之后,数据不断积累,已经成为企业的宝贵资源。但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信息系统数量的不断增加,部分系统功能重复、数据冗余,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重复录入,增加了日常的工作负担。
2)信息系统大多是基于专业分工的流程管控系统,缺乏公司级的整体协调,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 跨专业数据共享比较困难。
3)信息系统操作步骤繁琐,界面风格不统一,操作易用化程度不高。
针对这些影响系统使用和数据融合的问题,企业需要转变信息化发展思路,注重统筹考虑和顶层设计,促进专业间的数据融合与共享,构建企业级的一体化信息平台。近年来,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陆续开展了信息系统数据融合与共享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主要通过数据仓库(Operation Data Storage, ODS)、公共信息模型(Common Information Model, CIM)、企业服务 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B)等方式进行数据集成。文献 [1] 基于CIM对SCADA系统进行了数据整合;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在网络化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中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实现数据共享的方法;文献 [3] 通过分析企业各种应用系统中所涉及的共享基础数据,构建基于共享基础数据资源平台的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框架;文献 [4] 研究了采用ESB进行配网自动化及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集成的方法;文献 [5] 研究了基于本体的松耦合消息模型和应用;文献 [6] 介绍了电力企业数据中心数据的管控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数据融合与共享方法, 并以电力企业流程管理系统为例进行数据融合与集成。
1信息系统数据融合与共享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信息系统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信息系统数据融合与共享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信息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在第1阶段,企业对信息化的价值认识有限,一般只部署了公文管理、邮件等办公系统; 在第2阶段,开始重视企业级信息系统的建设,注重流程管理和业务管控,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的全面支持,在这一阶段,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 但由于缺乏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和管控,系统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系统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管理上的因素往往制约了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 主要表现在:功能重叠、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冗余、 流程不闭环等;在第3阶段,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管控和数据融合,以软硬件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企业业务和发展战略的支撑,把信息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注重企业信息化与组织结构、岗位、流程、标准和制度的匹配。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数据融合与共享是一个不断演进、提升的过程,需要根据业务发展不断完善。目前,信息系统数据融合和共享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共享工作涉及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贯穿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信息系统设计、开发阶段,数据融合工作主要是识别新开发信息系统与企业原有信息系统的关系,梳理新增功能、数据和流程与企业原有信息系统的依赖关系,通过系统间数据集成和共享,消除功能冗余和数据重复录入,避免“信息孤岛”,将新建信息系统与企业原有信息系统全面融合,形成一个数据准确、唯一、按需流动的企业级信息平台;在信息系统应用阶段,数据融合工作主要为数据质量校验、数据管理和接口运行维护等。
2数据融合与共享的方法
电力企业已经建立了企业级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和ESB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如果数据量较小且不需要与其他系统共享,一般采用ESB进行数据交换;如果数据量较大或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共享,一般通过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换。
2.1基于ESB的数据共享
SOA架构能够将信息系统的不同功能单元通过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约定联系起来,ESB则是支撑SOA消息传递的关键技术。ESB是传统中间件技术与XML、Web Service等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让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协调运作,实现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从功能上看,ESB提供了事件驱动和文档导向的处理模式,以及分布式的运行管理机制,它支持基于内容的路由和过滤,具备复杂数据的传输能力, 并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标准接口。ESB的基本功能如下:
1)服务注册与管理:在总线范畴内对服务的注册命名及寻址进行管理;
2)传输服务:确保通过ESB互连的业务流程间消息的正确交互;
3)路由与定位:提供位置透明的路由和定位服务,提供多种消息传递形式,支持丰富的传输协议和接口;
4)服务和事件管理支持:调用服务的记录、测量和监控数据,提供事件检测、触发和分布功能。
ESB总线主要适合数据量小(小于2 MB)、实时性要求高的非共享类数据集成。此种技术路线的优点是实时性高,可保证数据的实时交互,缺点是对数据量较大的数据传输支持不足。ESB数据交换流程如图1所示。
2.2基于数据中心+ESB总线的数据共享
数据仓库(ODS)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 可变的、当前的细节数据集合,用于支持企业对于即时性的、操作性的、集成的信息需求。ODS既承担了数据整合所需的大批量数据获取和准实时数据同步更新功能,又承担了客户统一视图查询、营销活动监控等准实时的多维汇总分析功能。
数据中心与ESB相结合,可实现信息系统间数据的融合共享。由于共享数据必须存放到数据中心, 因此该方案适用于数据量小、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共享类数据。基于ESB的数据中心数据集成示意如图2所示。
注:1信息系统 A 将数据写入 ODS;2信息系统 A 向 ESB 总线发送数据已写 ODS 的 JMS 消息;3信息系统 B 从 ESB 总线接收信息系统 A 的 JMS 消息; 4信息系统 B 从数据中心 ODS 读取数据。
2.3基于数据中心+ETL的数据共享
数据中心ODS通过抽取、转换、装载(ExtractTransform-Load,ETL)、企业应用 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等技术实时或准实时地从各业务系统中抽取企业运营数据,进行转换、加载、映射等工作,形成ODS的核心数据。信息系统间进行数据集成时,对于数据量较大的数据传输工作,通常采用ETL的方式进行处理。另外,少数数据提供方系统因某些原因无法进行技术改造,通常也采用ETL的方式进行处理。基于ETL的数据中心数据集成示意如图3所示。
流程说明:
1)完成定制CIM模型,并在数据资源管理工具中进行部署;
2)信息系统A将共享的 数据存入 数据中心ODS;
3)信息系统B通过ETL方式定期从数据中心ODS抽取数据。
3流程管理系统数据融合实践
以电力企业流程管理系统为例探讨数据融合与共享。首先,通过问卷调研和现场访谈的方式调研流程管理系统使用情况,根据从用户收集的信息系统使用情况,进行数据及相关功能分析,找到相似的功能和重复录入的信息,明确数据统计口径和标准, 提出数据融合需求;其次,编制数据融合方案,明确共享的数据和技术方案;然后,组织数据融合共享开发和测试;最后,进行集成部署和验证测试,实现数据融合共享。
3.1数据集成需求分析
流程管理系统属于综合类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企业的全部流程、制度、表单、标准、岗位、风控、绩效等管理要素,需要将这些管理要素通过流程进行相互关联和调用,最后在系统中导出流程手册和岗位手册等管理文件,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遵循制度要求,控制相关风险等。通过分析,该系统需要与SAP HR模块、标准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财务系统集成,实现组织岗位、标准、制度、风险控制等管理工作协调运转。流程管理系统数据集成关系如图4所示。
1)与ERP HR模块集成。 通过系统 集成,将ERP HR模块中的组织及岗位变动信息自动更新至流程管理系统,实现流程管理系统中组织及岗位相关模型的动态更新。
2)与标准管理系统集成。通过系统集成,将企业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立、改、废信息从标准管理系统自动更新至流程管理系统,实现对流程管理系统中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目录的动态管理;通过接口程序实现新订(或修订)管理标准自动拆分,并在流程管理平台中自动创建管理标准模型;优化流程管理系统文档管理功能,建立从流程管理系统直接访问标准管理系统中各类文档的机制。
3)与协同办公系统集成。通过系统集成,将管理制度立、改、废信息更新至流程管理系统,实现对流程管理平台中制度目录的动态管理;建立流程管理平台和制度管理系统的文档链接,实现制度文档共享;实现新订(或修订)制度目录推送和内容自动拆分,并在流程管理平台中自动创建制度模型。
4)与财务系统集成。通过系统集成,将风险管控信息推送到财务系统,实现风险管控的财务约束; 并与财务内部的风险管控相结合,促进财务风险管控的高效运行。
3.2接口实现
以标准管理系统向流程管理系统数据集成为例,采用数据中心和ESB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集成,数据共享集成步骤如下:
1)标准管理系统每天24点按照设定的数据格式将前一天标准的变化信息存储到数据中心指定的数据表;
2)标准管理系统确认信息保存成功后,向ESB指定的主题中发送相应的JMS消息;
3)ESB获取消息后,调用流程管理系统与该主题相关的服务,该服务通知流程管理系统从数据中心提取数据;
4)流程管理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工具从数据中心获取标准的变化信息。
3.3成效分析
通过数据集成接口,流程管理系统从ERP HR模块、标准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接收和整合推送过来的岗位、标准、制度变动情况,解决数据重复录入、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实现了企业流程管理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另外将风险信息推送到财务系统,实现流程与内部风险管控的有机结合。通过数据集成共享,实现了企业“岗位、职责、流程、标准、考核”五位一体的协调运转,为企业管理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4结语
8.医疗信息系统数据整合与挖掘探讨 篇八
关键词:数据整合;数据挖掘;数据仓库;医疗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13
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蕴含在医疗信息系统的医学数据中,这些资源对于实际病例的医疗诊断以及医学方面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多数医学机构以及人员对这些数据的利用只局限于简单的数据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其并没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普遍性的规律,因此很难对实际病例的后继诊断提供有效的科学性决策辅助;针对目前的情况,在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日渐成熟[1]的背景下,将其应用于医学,进而对海量的医学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各种医治方案的疗效,可以为医院的决策管理、医疗和科研服务,将极大地帮助医生对于明确诊断、治疗病人及促进疾病的研究[2]。
1 数据整合在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数据整合指通过共用或者合并两个甚至更多的应用数据,创建具有更多功能应用的过程。传统的商业应用主要是面向对象,他们依据持续的数据结构为商业实体及过程建立模型。此时逻辑方式是通过数据共用或合并进行整合。
目前流行的数据仓库设计模型有以下三类:(1)概念模型。其指的是从客观世界到主观认识的映射,服务于特定的目标设计系统;(2)逻辑模型。其指的是数据仓库的主题的在逻辑上的实现,也就是每个主题所对应的关系表的关系模式。(3)物理模型。逻辑模型的实现依据物理模型,如数据的索引策略、数据存储结构、数据的存储策略与存储分配优化等。下面以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与中西医信息结合系统为例介绍数据整合在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1.1 医疗保险信息数据整合(Data Integration)。本文所指的数据整合技术主要指数据仓库技术。医疗保险的数据仓库技术中有三个重要概念:OLAP、ETL与数据仓库模型。
医疗保险信息数据整合的设计任务包括数据仓库设计、数据集市设计以及ETL设计三部分,下面进行详细分析:(1)数据仓库设计,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设计包含:物理模型设计与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的主要思路是增强数据仓库的性能与数据存储管理功能。逻辑模型设计的主要思路是以参保人为中心,反映参保人与账户、参保人与交易、参保人与机构、参保人与参保险种之间的关系;(2)数据集市设计,因为医保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仓库的数据量非常之大,所以加入在上面直接从事数据挖掘或OLAP处理,其效率将出现很大问题,因此就需要建立专门的数据挖掘数据集市和OLAP数据集市从而提高数据挖掘和OLAP的处理效率;(3)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目前在国内某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中,已经存在数据库使用IBM Informix Dynamic Server V9.4 For Unix,使用HP RP8420小型机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使用HPUXVII操作系统系统,使用EMC CX500网络存储系统,使用CognosOLAP作为分析工具。
1.2 中西医学数据整合。其指的是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数据整合起来必需的结构体系。在中医的传统理论体系指导F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包含着这些数据,如中医理、法、方、药,与西医病理、生化、放射、免疫、影像等诊断治疗数据。中西医学数据整合框架指的是考虑如何实现将不同的数据类型、学科数据统一到医学数据中心。
不同的医疗机构对应着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数据结构。提出这些医疗机构的数据结构并转换成为XSD的形式可获得与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映射。通过Web将医疗机构产生的XML文档提交给医学数据中心,这样也能实现和其他医学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功能。医疗机构的XSD相对统一,这样能够实现医学数据的自动提交与处理从而实现数据中心数据的自动化集中功能。
2 数据挖掘在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指的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新颖但又是潜在存在用途的高级处理过程。数据挖掘是人工智能、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
医学数据挖掘的基本过程包括:(1)认清数目,确定业务对象清晰地进行问题定义是数据挖掘的重要一步;(2)数据准备,挖掘应用的数据并搜索所有与业务对象有关的内部和外部数据信息从而建立真正适合于挖掘算法的分析模型是数据挖掘成功的关键一步;(3)数据挖掘,对准备好的数掘进行挖掘除了选择合适的挖掘算法是重要一步;(4)结果分析,一般会利用可视化技术,使用的分析方法一般应根据数据挖掘操作而定;(5)知识应用,将分析获得的知识综合到业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中去。
目前,医学数据挖掘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学信息系统处理。医院信息指的是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信息,包括设备、药械、财务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等。以初级操作为基础,对信息的数据关联性分析之后,实现对未来发生发展走向和辅助诊断资料的预测分析,其中包括药品的使用频率、某种疾病的发生以及治疗规律等;(2)医疗活动参考诊断。对历史数据的处理和挖掘之后发现出针对特定病例的典型规律。其一数据量很大,范围很广,因此这些规律具有较好的普遍适用性;其二,依据患者全面的指标信息和数据的记录等能够得到相对公正的诊断结果,去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之后,可以更加有利于医学治疗活动有效性的提高;(3)医疗质量信息管理。医疗机构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与质量效率问题日益被人重视。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可以用不同的数据指标来衡量的数据、标准与计划。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找到新的指数规律并验证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最大调整并改善质量方案。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为发现提高临床质量潜力以及服务效率证据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4)医学图像系统应用。此领域的主要应用为目组织的特性分析,也就是图像特性的自动提取与模式识别。比如在医学方面,CT,PET,SPECT这些诊断工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医学图像分析的功能将会更加强大[3];(5)生物(DNA),人类24对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已经完成,人类遗传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联分析能够帮助找出样本中在同一时间出现的基因种类,有助于准确地发现基因间的交叉关系与致病规律,路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时段的致病基因的规律并提高药物治疗的效率。
3 结束语
医疗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统计学等和现代医学信息资源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面广,难度很大。伴随着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数据挖掘工具的不断进步,关联规则等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大型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必定还会有数据量更大、格式更多的医学数据出现。以上均表明了医学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广大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结合医学信息自身具有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寻找并选定适合医学数据类型本身的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工具,攻克并掌握好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处理中的核心技术,尽可能的使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信息获取中的价值得到体现。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更多实践摸索的出现,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技术将会在医学科研与教学、医院管理以及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劲松.保险公司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探索[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4(12):109-111.
[2]周爱华,郑应平,王令群.医学数据挖掘综述[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02):126-128.
[3]Wang ML,Wai L,Leung K S.Discovery knowledge from medical database using evolutjionary algorithms[J].IEEE Eng Med Biol Mag,2000(04):45.
作者简介:范一星(1968-),男,浙江杭州人,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管理应用。
9.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篇九
1、消费品流通领域中的分销商或零售商,基本不介入生产过程(或产品 外委加工)
2、经营范围涵盖从消费品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但企业经营重点或利润主要来源在于分销过程。
在延展咨询多年的信息化咨询实践中,分销型企业的案例最多。分销行业由于其地域广、产品多、人员多的一般特点,成为信息化建设最能发挥效用的行业。另一方面,也是产生困惑最多的行业。
尤其对那些拥有上百家销售分支机构和上千个销售终端的大型分销企业,其每天都在产生和处理的信息构成了汪洋大海。如何整合这些信息,成为分销型企业拓展业务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之一。事实上,面对这些信息的海洋,很多企业往往陷入困顿:敢问路在何方?
前不久,我们在为一家分销企业提供完调研和管理诊断服务后,客户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其原因如下:
高度离散的行业背景:作为行业内最大的品牌,这家企业只占有国内10%多的市场份额。二线竞品的跟进速度和市场运作能力越来越强,在区域市场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另外,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大量杂牌存在。各路神仙都有存活的空间。行业洗牌的时代还未到来。
复杂的通路形态:和大多数大型分销企业一样,这家客户拥有遍布全国的分销资源:省公司、二三级、终端门店。在资本关系上又呈现出独资、合资和经销商多种形态。除了传统渠道,还有一些特殊通路的发展也极为迅猛。决策层需要知道每天各种渠道卖出去多少产品,与竞品相比如何,从而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
老 客户在流失:作为耐用消费品,相对快消品,更需要对老客户的持续关怀,包括售后服务、二次销售等等。而所有的客户信息散落在渠道里面。对客户的维护取决于分销商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在信息化方面先行一步,是这家企业能够甩开竞争对手、成为真正的龙头老大的关键。
意识到位了,决心也下了,但信息化建设从何起步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
★ 森林里的音乐会看图写话范文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推荐阅读: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09-13
全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07-11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09-04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现状11-15
企业信息化系统简介06-22
企业咨询信息系统平台12-03
信息追溯申报系统用户手册(企业用户)06-28
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会计的影响07-08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机构的团队精神11-21
企业信息管理方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