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幼儿园竞争力?

2024-08-31

如何提高幼儿园竞争力?(精选8篇)

1.如何提高幼儿园竞争力? 篇一

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

我觉得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素养,他是一个人全部知识和人生阅历的总和,他所学的所想的,他的成功失败,都点点滴滴地汇入了他的素养之河.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就要去充电,扩大你的知识面,选择对工作有价值的进修,拓展你的社交关系,培养自已的一门特长,完成对自已的承诺,心有善念,惠及他人,参加公益活动等等,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未来职场当然需要这些人材资源.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随着这几年大学毕业声越来越多,中职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如何提升中职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中职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中职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用人企业发挥自己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用人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担当发展重任。那么,一个职场新人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个人竞争力呢?

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细节。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公司的发展,也是由每一处细节决定的。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刚刚毕业的中职生,“眼比天高,手比较笨”,自认为自己无所不会,但是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解决,这样就会给主管或者企业负责人一个不好的印象。这样,也影响到一个新人在公司的发展前景。

然后就是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公司其实对员工的要求很简单,安排你的任务每天按质按量完成就好,不要给领导添太多的麻烦。但是,很多职场新人对这点却视若无睹。自己的事情没有完成,还帮助别的同事做事,美其名曰“助人为乐”。殊不知,公司对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当你的任务不能完成,而做过多的解释,领导自然认为你在辩解,对你的印象分再次降低,个人在公司的竞争力荡然无存。

工作要有“眼色”。很多中职生在学校都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自我意识太强,觉得自己天下第一,什么事都要围绕着他自己转。然而,进入职场,就需要立刻把这些观念转变过来。你的上司你的老板,能做到今天这个位置上,其实很多都是从你这个位置上走过来的。所以,职场新人在工作的过程中,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们考虑一下,如果你现在在他们这样的位置,你该怎么做?一来可以培养你的管理能力,二来也能深刻了解到你的上司需要什么,然后投其所好,将你的印象分在他们面前加深,自然会取得较好的职场竞争力。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虽然不能保证100%有以上不好的习惯,但有95%会犯上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纠正,才能使你的职场之路一帆风顺。

2.如何提高幼儿园竞争力? 篇二

物流管理这一概念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输送物资装备所发展出来的储运模式和技术,即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gt)。1985年美国物流协会为物流管理下了一个权威的定义:物流管理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储存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1]其活动包括:客户服务、需求预测、运输、仓储、搬运、包装、库存控制、工厂和仓库选址、定单和分销处理、采购、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

物流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而保证这一利润源泉实现的关键是完善企业的物流系统,提高物流效率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困难。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如何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实行物流管理,通过发展和完善企业物流系统,提高企业的物流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从而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无疑成为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企业要完善自己的物流系统需要考虑物流活动的多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做具体的分析和完善;另外,还要从整个物流系统上考虑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比较关键的途径有:

1 选址策略

许多产品是原材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产物,为向特定市场的销售而产生的。因而,与产品密切相关的三个因素是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均对一个企业的选址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址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企业目标市场的定位。客户的需求、零部件和组件的位置也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因为除了出货流动、运输服务、各地的税率、劳动力供求情况、地区人口特征、安全、法律关注、当地因素(比如社区对新事业的态度)、土地成本以及公用事业的可用性等,都是企业选址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例如,英特尔公司必须为它的新的半导体制造设施决定位置。公司从许多主要城市收到投标,包括俄亥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德克萨斯州的奥斯丁和亚利桑那州的钱德勒,最终英特尔公司选择了亚利桑那的位置,因为它在附近已经有一个工厂,当地正在成为具有吸引人来的劳动力队伍,该市提供税收和其他优惠,并且因特尔和当地政府有着很好的关系。[2]

2 采购策略

采购是工商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为提供社会最终产品或业务使用而购买生产资料的活动。企业要建立好的物流系统,就必须进行采购活动分析。采购活动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间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成本分析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买家们不仅要考虑最原始的物料成本,也要考虑上游供应商的成本。

市场竞争持续不断、产品技术的差异不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是整个市场现状的真实写照。而作为采购管理与采购行为的基础,采购活动分析的重要性更是日益突出。

2.1 运作初的采购策略分析

普遍而言,生产型企业通常要用销售额的40%~70%来进行原材料采购。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3]因此,生产型企业在运作之初就必须意识到,作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采购活动分析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相当重要。采购活动分析没有做好,就意味着企业的供应链和成本没有控制好,企业的经营生存和发展就存在问题。国内许多中小型规模的企业并没有采购分析的概念,只是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意识到采购分析的重要。

2.2 供应链成本角度的采购策略分析

所谓采购活动分析,即是分析该买什么、买多少、什么时候买、花多少钱、什么时候得到以及怎样得到的问题。由此可见,采购活动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间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成本分析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买家们不仅要考虑最原始的物料成本,也要考虑上游供应商的成本。采购活动的原则就是一切从供应链的成本角度出发,因为供应商的成本也是企业总成本的一部分。因此,要求本地化的采购比例要越来越多,只有这样供应商和采购商的整体竞争力才能得到加强。采购商要从长远出发,多考虑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让供应商赚到足够的利润,才会有长远的合作关系,这也是供应商开发的重要途径。

2.3 考虑订单和供应周期两个因素

在分析采购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库存情况。如果产品一生产出来就在跌价,并且拥有大量的库存,那就相当于钱一天天在损失,厂商所担的风险就越高。[4]因此,在现代社会,零库存的概念在企业中大行其道。许多企业都开始实行本地化采购,并力求越来越多的工作流程实现JIT,一点点把库存减到最小。

究竟该买多少才算合适?什么时候下单最好呢?要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需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要考察自己所接收到的订单情况,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的幅度,把这两个值进行加权计算来得到未来的计划。二是需要考察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一定时间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的幅度,以计算出对供应商比较合适的交货周期和交货数量。这里面有两个信息值得说明。首先,竞争的加剧促使订单变化快,对“一定时间内”的界定也变得越来越短,而变化的幅度却越来越大。其次,在进行采购活动分析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订单情况,也要切身结合供应商的供应能力,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因为他们也有成本,也有供应商,这一点也是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采购活动分析的重要方向。

2.4 依据订单类别选择不同的供应商

解决了订单和供应周期两个问题之后,需要分析该向谁下单的问题。采购清单通常会被划分为三个小部分:传统的采购订单PO、JIT订单和VMI订单。这一分类的基础是供应商的类别属性,也体现出对供应商进行审查的重要性。

企业对供应商的评估有一个通用的流程。首先是审查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包括公司组织结构是否健全、财务状况是否稳定、生产的品种和产能以及有哪些客户群体等。等待供应商过了基本的审查关后,又派出由研发、采购、生产、品管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团队对其进行现场审查,做详细的认证。之后,再由供应商开始从产品送样直到供应商的产品通过批量认证。审查供应商最重要的环节在于现场验证和样品抽验阶段。

目前,国内外很多大公司已经建立了信息化系统来保证采购分析流程的准确性。例如明基在接到客户订单后,会通过ERP系统进行生产流程安排,ERP系统结合生产流程安排和库存方面的信息,计算出物料需求清单。SRM(供应商管理)系统会根据系统中预先设置的供应商属性,将物料需求清单分成传统PO、JIT和VMI三个部分,并分别排出所需物料的详细列表和具体进料时间。JIT信息可通过短信等方式通知供应商,让其登陆公司的网站查询订单信息;VMI信息则及时反馈给供应商。

然而,上述流程的基础在于稳定的市场供应。供应紧张时又当如何?供应断链的情况一定会发生,当预感供应开始紧张时,通常要做两件事:提前备料和生产周期的排整。供应紧张时还需要分析成本与货源的问题。这种折中的问题需要分析哪一种利益最多。倘若今天没有买进来,生产那一端就断掉了。但是吃进货以后,可能在成本上增加了一点,不过,虽然利润会减少一点,但总要好过不出货;因为有时候要保货,而不是要保成本。

3 供应商策略和产品策略

每一个公司都在某种程度上依靠其他企业提供的材料和服务。在大多数行业,公司将收入的40%到60%的花费在外界资源提供的材料和服务上。[5]

这个获取材料和服务以确保企业的制造和物流过程有效运行的过程,称为采购。采购的职能包括供应源的位置、决定材料的获取形式、安排购买的时机、决定价格以及质量控制。近几年,以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的大幅度变动为标志的变化的经济环境,使采购在物流过程中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组织与为数很少的几个关键供应商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做好供应商的开发和产品开发工作对企业改善自身物流系统,提高物流系统效率,从而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都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3.1 供应商策略

企业应与供应商一起制定战略计划,来支持制造流程的管理过程和新产品的开发。根据供应商对组织的贡献和重要性,可以对供应商进行战略性的分类。在那些业务遍及全世界的公司中,应该从公司总部在全球基础上寻找供货源。公司应与少数的核心供应商建立起长期的伙伴关系,如沃尔玛(Wal-mart)。理想的结果是一种双赢的关系,代表着对传统的出价-购买方法的一种改变。

让关键的供应商较早地参与到设计周期中来,能够大大地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获得供应商的早期输入,可以在设计完成之前就在工程、采购和供应商之间达成所要求的协调一致,从而缩短了时间。采购职能开发了如EDI和因特网连接等快速通讯机制,迅速地传递需求信息。这些快速通讯工具为减少花在采购交易上的时间和金钱提供了一种手段。

3.2 产品策略

企业必须将客户和供应商集成到产品开发过程中来。如果新产品是公司的生命力,那么产品开发是公司新产品的生命力,客户和供应商应该被集成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以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了使组织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在更短的时间段中开发和成功投放适当的新产品。负责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过程的经理必须做到:与客户关系管理相协调,确认明确的或含糊的客户需求;与采购部门联合选择材料和供应商;针对产品/市场组合,开发有关制造流程的生产技术;评估生产能力以及与最佳供应链流程的集成。

4 物流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越来越多的组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M)作为建立竞争优势的途径。全面质量管理专注于质量的持续的改进活动。一个组织满足顾客对质量的需求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它的与众不同就将达到什么程度,同时顾客的忠诚度就能保持到什么程度。不仅如此,持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可靠性,可以使组织的竞争优势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6]比如,产品创新对于保持竞争优势的贡献很有限,因为它们很快会被竞争对手模仿,但是不断地改进所取得的成果是组织经营的综合体现,它会形成大量积累的竞争优势。TQM是一个通用的商业原理,可以应用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制造、营销和物流。作为一种商业原理,TQM应该深入物流运作的所有方面之中。TQM要求物流管理者积极地在第一次就以正确的方法执行正确的活动,并持续改进,直到达到所需的水平。

5 物流系统实行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 QR)机制

快速反应(QR)是指物流企业面对多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需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的服务和产品。快速反应是一个零售领域的策略,它融合了许多策略,在加快库存流动的同时,改进库存管理。大多数快速反应仅限于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在得到充分实施时,QR将JIT原理应用于整个供应链,从原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该理念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和条形码技术的结合而运作。销售数据被即时获取,信息传递给制造商,后者随后通知其原材料供应商,并根据需要指定生产和发运计划,以满足补充的需要。这使库存得以降低,同时加快反应时间、降低缺货次数、减少搬运以及使过期报废最小化。虽然QR产生在纺织制衣行业,如今它在零售领域的许多行业得到应用,包装消费品领域,尤其是百货行业,实施了一种改进型的QR,称作有效客户反应(ECR)。

物流能力是提高企业长久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伴随着社会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形成的竞争力的来源,尤其是伴随着大型运输工具的出现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现实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延伸,更是使得物流管理在企业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各个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在企业运作的全过程中,切实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设和改造自己企业的物流系统,就能真正快速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摘要:21世纪是物流的世纪。近几年来,有效的物流管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和竞争绩效的关键因素。与其他竞争手段不同的是:一个企业的物流能力是其竞争对手无法在短时间内轻易或者廉价模仿的。因而,一旦企业在物流方面拥有了高效率的物流管理系统,无疑将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文中着眼于企业物流活动的全过程,说明如何在物流活动的众多关键环节上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全面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戢守峰:《物流管理新论》[M];科学出版社,2004:26-27。

[2](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M·比克斯比·库泊,李习文、王增东译:《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05。

[3]关冬石、王哲、杨勇:《关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煤炭技术》2007(5):150-151。

[4]陈雯、凌定成:《现代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41-42。

[5]翁心刚:《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05(6):14-17。

3.如何提高党报核心竞争力 篇三

--编者

要以搞好新闻报道为中心

(一)

在媒体一步步走向市场、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形势下,我们研究如何提高党报竞争力的问题,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从现实情况看,同级党委机关报的子报,即都市报、晚报和其他一些专业报,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社会生活中,在报业市场的竞争中,显示出勃勃生机。而"母报"除少数沿海几家发展势头较好外,多数显得老态龙钟、日渐委顿。据有关方面的资料统计:我国省级党委机关报1990年到1993年平均发行量保持在30万份以上;到1999年平均发行量仅为23.91万份。党委机关报的委顿与其子报的迅猛发展,形成对照,也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了解决党委机关报影响力、竞争力下降的问题,目前普遍的措施,一是发展子报,发挥子报的作用,以进一步延伸党报的影响,收"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功效。二是把"做大做强"作为努力的方向,使党委机关报形成报业集团;同时多种经营、多媒体化发展;报纸扩版,进入"厚报时代",等等。想以整体上的"强"和"大"迎接挑战,抵御各种风险。目前这种较"强"、较"大"的媒体集团在国内迅速崛起,但都是以子报的发行量和经济收入为支撑点,"小报养大报"的局面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因而,"大报"即党委机关报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有时甚至被掩盖了,被忽视了。我们切不可为其表面的"强"、表面的"大"而沾沾自喜。

因此,我们讨论提高党报竞争力,中心的议题,核心的问题,应当是如何提高党委机关报的竞争力。这是一个不容回避或掩盖的问题。

(二)

提高党报的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党委机关报的竞争力。而提高党委机关报的竞争力,在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它的公信力。而公信力要靠媒体的主要产品--新闻的质量和品位来支撑。那种围绕发行大搞"物质刺激"的行为,是非正常的竞争,偏离了媒体竞争的正常轨道;相对于晚报、都市报等报纸之间的"发行大战",党委机关报利用行政手段,"强推硬卖"的发行工作,也不是可以持久下去的办法。

党委机关报必须在"做新闻"上下工夫,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在品位、深度、时效、接近性、覆盖面上高人一筹,令同业叹为观止。如此方能与"党委机关报"的身份相符,方能靠实力、靠水平,而不是仅仅靠执政党的地位赢得"龙头老大"的地位。

这个问题,新闻界在理论上不会有太多的分歧,但处理起来却相当困难。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党委机关报担负的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报道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任务与如何按照新闻报道的规律"做新闻"之间的矛盾。

自我党党报创办以来,党的组织和机关就认为创办党报的目的就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功能是第一位的,报道新闻的功能是第二位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党委机关报没有竞争对手;经费来源、出版发行,都按计划分配,没有生计之忧。现在的党委机关报人们之所以不爱订,不爱读,报纸不能走出公费订阅的藩篱,进入个人订阅的自由天地,主要毛病在于版面上非新闻的东西太多,有些新闻事件也没有从满足受众知晓权的角度去写作。因此,很大程度上它不能算作"新闻纸",而只能称作宣传品。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报,如果理念上仍然把宣传放在第一位,把传播新闻放在第二位,势必与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不合拍。处理起稿件来,往往主观的愿望与客观效果很不一致。

因此,我认为提高党委机关报的竞争力,必须下工夫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不解开这个结儿,党委机关报就不可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就不可能找准自己的问题,就不可能对症下药,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这里需要考虑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必须在理论上承认,凡报纸,最基本的功能是传播信息,进行新闻报道。党委机关报,既然是"新闻纸",也不能例外。不能认为把传播信息的功能放在第一位,就是所谓自由化,就是背离了党的办报宗旨等。举个例子反证一下吧:美国资产阶级的报纸其鲜明的阶级性或曰政治倾向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经常指出的。他们可从来不承认自己在搞宣传,而是称自己在进行新闻报道。他们从来都把传播信息放在第一位,把"抢新闻"当作媒体的"天职",但他们的宣传却很高明。那种认为把传播信息的功能放在第一位,把宣传功能放在第二位,就会影响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而高明的宣传往往是于新闻报道的"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

二是要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必须让某些宣传事宜遵循新闻规律。凡适合运用新闻手段进行宣传、与新闻报道的规律要求并行不悖的事实,可以用新闻报道的形式来进行,即把政治观点不显山不露水地融于新闻报道之中;而与新闻报道要求不符合的事实,不能强行用新闻手段来推行,那样做,只会引起受众的反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减少宣传味,增加信息量,才能赢得读者青睐,打动读者,收到宣传之功。

(三)

如果说媒体竞争必须把新闻报道的竞争作为核心问题来对待的话,那么,作为党委机关报,必须以严肃新闻取胜。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党委机关报要站稳脚跟,不能艳羡一些小报以媚俗新闻赢得的市场份额及经济效益。中宣部新闻局刘祖禹同志在《低俗之风不可长》一文中说:"新闻媒体要发展,但发展必须走正路,绝对不能牺牲社会效益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那种片面追求'卖点'、'见利忘义'的观点和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

媚俗化可以是一些小报小刊竞争取胜的"法宝",但严肃的党委机关报绝不能染指。党委机关报传播的信息应当以严肃新闻为主。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做好"主流新闻"。它主要是指"政治新闻或称时政新闻",是读者非常关注的重要传播内容。党委机关报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媒体不可取代的传统优势和经验。有的同志在新闻业务研究中提出"必读性"的概念,提出"让读者为追求新闻而追逐我们的报纸"。这是很有见地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媒体的期望值很高,许多人都需要通过媒体了解社会、了解外部世界,为自己的行为提供参照系数。这为严肃媒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对宏观事实的权威报道、对焦点问题的权威评说、对各种信息的权威整合,都可以体现党委机关报的优势;这些报道可以对社会和公众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冲击力,成为引导舆论的权威性声音。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从整个媒体的发展来看,到了一定阶段,严肃媒体在市场竞争中会占有更有利的位置。他说:"在美国,有1500多家报纸,其中真正的主流报纸(即所谓严肃的高级报纸)只占3%左右,但是它们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回报却占总量的60%,甚至更多。"

因此,党委机关报在新闻报道的竞争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摇摆不定。喻教授批评说:一些报纸至今仍甘于扮演"非主流"领域报纸的角色,对于"硬新闻"、"大言论"领域也主动避让。因此"无论这些报纸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如何大,在社会眼中,它们仍属于拾遗补阙,远未'入流'。"

党委机关报及其刊出的各类新闻报道无论如何不能扮演这种"不入流"的角色。党委机关报在以严肃新闻取胜的新闻竞争中,必须重点做好本埠新闻。

从目前的媒体竞争态势看,竞争主要还是本地媒体与本地媒体间的竞争。本地媒体与本地媒体争什么?

即同样的零售价格,你出32版,我便出56版。以内容的丰、厚为卖点。为了解决报纸扩版后带来的稿源不足,尤其是新闻不足的矛盾,一是违背中共中央宣传部不许从网上下载新闻信息的通知,从网上下载稿件,有的还出了问题。二是靠通讯社供稿,只在标题制作、编辑剪裁上加工,这样造成本埠不同媒体有些版面上的稿件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三是靠大量转载或改头换面剪贴外地报纸、外地新闻来填充自己的版面。还有的报纸专门对外地进行所谓"舆论监督",专门以外埠的奇闻逸事,外地的凶杀、奸淫、色情、愚昧、违法事件来吸引读者,而且这种做法有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学习借鉴"之势。这些都背离了本地党委机关报的责任和宗旨。

本地媒体必须做好本埠新闻,这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报道好本地新闻比转载外地或通讯社、互联网上的稿件要困难得多。一是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准确地掌握本埠情况,了解本地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能够把握各项领域的脉搏和神经,惟其如此,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严肃的、让读者叹服的新闻来。二是必须有敢于揭露矛盾、为民请命、为党分忧、不怕黑恶势力打击的勇气。做好本埠新闻,有时会有风险。但是做不好本地新闻的媒体,绝对在本地树立不起威信来。

要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实际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增强竞争力,首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需要转变的观念之一: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占有市场从根本上说就是相互矛盾的。这是"对立"论。在党报工作者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党报严格遵循党性原则,这与参与市场竞争,两者是格格不入的。有的甚至认为,党报坚持党性原则,在市场上必定难有竞争力。其实这种认识是存在偏颇的。坚持党性原则,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最高宗旨,对于新闻传媒来说,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广大受众服务。坚持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坚持得好的新闻传媒,同时也就是为广大受众服务得好的新闻传媒,又是可以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新闻传媒。

需要转变的观念之二:党报参与市场竞争,与其他报纸相比处于很为不利的地位。这是"不利"论。对于党报在市场上的位置,确应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同样是党报,同样受到党报性质的限制,为什么《广州日报》在市场上就那么具有竞争力呢?据有关资料显示,《广州日报》目前日均发行量达到163万份。值得一提的是,它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在市内的报摊上有着一席之地,有着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广州日报集团1999年固定资产达36亿元,2000年广告总收入13亿元,连续几年位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第一位。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党报,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在市场上所面临的难题,《广州日报》也都会遇到。那么为什么惟独它创造了其他党报所未能创造的业绩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并不认为党报在市场上必定无所作为,他们并不放弃拼抢市场的努力。

党报参与市场竞争,有受到限制较多的方面,也有受到较多关照的方面。在获取党和政府的重要新闻信息方面,它享有优先权,有着相应的方便条件;在报纸发行方面,它受到"红头文件"的特别保护,它享受邮局所提供的低发行费率的最惠待遇。

需要转变的观念之三:党报与其他报纸媒体进行市场竞争,是降低自己的品位。因而从内心来说并不乐意与其他报纸媒体竞争。这是"不屑"论。党报在市场竞争中不降低自身的品位是对的;但倘若把与其他报纸媒体进行市场竞争理解成降低自己的品位,以至于不屑参与市场竞争,那就很难说是理性的认识。

其次要切实进行从资源优势向竞争力的转化

党报的报道通常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党报同时又拥有其他报纸媒体所不可能拥有的获取重要新闻的优势。但有一种认识是错误的。以为只要是党报,就必然具有权威性,就必然高出于非党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党报的权威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党报所拥有的资源,只有有意识地开发利用了才可能转化为优势。正因为如此,党报就应当抓住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或者突发的有利时机,及时地作出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的报道。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性事件,是社会公众所广泛关注的。而在此时,如果发布正道消息的渠道不畅通,各种小道消息就会大行其道。党报若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就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性事件及时地发布权威性的新闻报道,那么就会十分有利于占据受众的心灵空间,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以2002年9月14日突发的南京汤山投毒案为例。此案危及了数百人的生命,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也牵动着亿万公众的心。

不少党报对于这一恶性突发事件的报道,采用的是案件发生和事件终结时各报一次、案犯被判处死刑和被执行枪决时再各报一次的方式。案发地的党报采用的大致也是这种方式。这样做不仅所提供的信息相对不足,而且缺乏对过程的报道,缺乏对新闻背景的交代,缺乏对新闻事件的解释。而且用的都是新华社的通稿。这样做局限性显而易见:一是不足以充分报道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为排除这场意外灾难所做的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二是不足以满足关心这一事件的广大公众的正当的知情欲望;三是不足以引起受众深入的理性思考(而对此类重大新闻事件缺乏思考是可悲的);四是不足以展现党报的权威性。

关于汤山投毒案,党报在报道量上不如非党报(都市报、晚报和其他报纸)充分,在版面安排上不如非党报突出;而报纸媒体又不如网络媒体充分。据初步统计,新浪网关于汤山投毒案的报道,从9月14日13时59分开始,到10月8日前后共发报道95篇,其中既有对事件的正面报道,又有与此相关的背景材料。在报纸媒体中,《南方周末》9月19日题为《南京汤山特大投毒案告破》的报道,采用镜头回放的方式,详细报道了此案的案发和破案经过,不仅有较大的信息量,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受众的知情欲望得到较大的满足。反观江苏本地的党报,却失去了一次充分体现自身的权威性和塑造自己良好形象的极好机会。对于党报来说,还有什么比关注民生来得更重要?党报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将忠实于自己的读者推向了其他的报纸、其他的媒体。长此以往,党报的权威性何以建立?

如前所述,党报在获取重大新闻信息方面有着优先权,这就意味着党报在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同样拥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当前,客观上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其中有些社会问题还相当严重。在舆论监督方面,广大受众对于新闻传媒寄予很高的期望。凡是敢于抓住众所关心的问题,经常性地开展准确的、分寸恰当的舆论监督的新闻传媒,它们往往就比较得人心,竞争力也就比较强;相反,缺少受众所关心的舆论监督内容的新闻传媒,即使它自认为有权威性,实际上也并不具有市场竞争力。

克服重重障碍将广西南丹矿因进水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加以披露报道的人民网记者,因勇于进行有力度的舆论监督,受到广大网民的一致好评,该网站因而变得人气很旺、竞争力大增。在当今新闻舆论监督承担的任务繁重而从总体来说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党报在这一空间争取有更大的作为,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竞争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竞争力的形成,就取决于它的舆论监督有力度。但在党报上,似乎还找不出像"焦点访谈"这样的栏目或专版。

也许是党报在所有的新闻传媒中特别举足轻重,因此它进行舆论监督就必须更加审慎,它所受到的制约更多。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党报上新闻舆论监督内容稀缺的根据。

实际上,党报的权威性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它既应包括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可以信赖,同时又应包括分析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的深刻、精辟,包括舆论监督的富于力度和极为准确,还应包括报道中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新闻报道"真"才会有公信力,"深"才能显示出高人一筹,舆论监督"准"才能深得民心。三者合一,有利于形成党报的权威性。

三是以平民视角和亲和力增强党报的竞争力

一般读者并不青睐党报,主流读者群中忠实于它的人呈减少趋势。对于党报来说,增强竞争力,不仅应表现为能稳住主流读者群,而且应当表现为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这就需要党报取平民视角、体现亲和力,由此增强党报的竞争力。体现服务性,要在充当喉舌、发出领导希望发出的声音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为受众服务,说普通受众想说而没有机会说的话,说他们想说而说不出的话,说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其实,刘少奇早就提出过这样的要求:"要有老实的态度,要深入地观察问题,要甘愿做人民的代言人","如果能够真实地全面地深刻地把群众情绪反映出来,作用就很大,这是人民的呼声,人民不敢说的,不能说的,你们说出来了。如果能够经常作这样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就真正上路了。"党报不仅应当揣摩和体现领导的兴奋点,而且应当紧紧扣住普通群众的兴奋点。此外,党报的文风也还有待于继续改进。当然,党报的文风在不断改进之中,相对于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难以让人深感满意。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党报在改进文风方面没有更大的突破,就绝不可能牢牢地吸引读者,就绝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党报的竞争力。

党报权威笥树立过程中的问题

报纸的权威性,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报道真实与否、可信与否,首先取决于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权威性大小。各级党报的权威性,源于它拥有权威的新闻源头,在群众之间具有广泛的可信度和巨大的影响力。党报由于其特有的"喉舌"性质和地位,使它拥有其他类报纸不易接触或不能充分接触、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资源正是党报在信息来源上的得天独厚之处。

我们的党报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这不仅适用于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而且依然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后的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密不可分,从国内的普通百姓到外企里的老板、雇员,再到海外的公司企业和外国的政府部门,对中国的信息知情欲前所未有地增强了,这就对党报新闻透明度的要求有所提高。

目前,党报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只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不动摇,"垄断"新闻源头和有着新闻发布优先权的党报的权威性就不会动摇。权威性,不但是党报的最大特点,也是党报的最大优点。但优点并不意味着党报在报业竞争中就可以高枕无忧。党报对一些重要新闻的新闻来源的"垄断",一方面使得党报获得了很多极有新闻价值的独家新闻,或者是对一些特殊新闻的优先发布,但同时这也会成为制约党报权威性的因素。

一、对新闻来源的"垄断"造成党报权威性变形

党报作为我国主流媒体,应着重报道与广大公众利益、国家安全、公众政策法案、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等密切相关的重大政治事件并发表相关言论。但现在的问题是,越是与公众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的国内和国际新闻事件,越是只能采用个别官方指定的媒体采写的通稿。

对一些重大的国际国内问题,党报有时候来不及在第一时间向世界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于是美联社、路透社等西方新闻集纳中心提供的带有西方报道立场、报道视野、报道框架的新闻便进一步地占领国际新闻市场。而这些来自西方的报道在当下这个信息急速和大规模流动的社会里,通过互联网、图书馆馆藏和报摊零售的英文报纸、杂志等流通渠道进入中国的信息市场,影响了部分国内受众。党报如对重大事件不充分、及时地报道,便使得党报权威性因此而变形。

二、对信息公开的恐惧造成党报权威性受人怀疑

我国的党报一直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总是担心受众接受过多负面信息会影响社会安定,这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考虑。党报可以开展批评性报道,但是一定要把握分寸。同样道理,对于一些突发性事件,也不要"怕影响不好"而把一些该让受众知道的消息"雪藏"起来,或者是延缓报道,甚至是漏报。1994年3月31日的"千岛湖事件"就因为我们党报的"压",而使我们一度陷于非常被动的境地,这是教训。漏报重要新闻,历来被视为媒体之大忌,是重要失误,有损媒体之声誉。我国媒体积累声誉很不容易,可是经常因为不能报道某一重要事件,被国内外所讥讽。早在10多年前就有政协委员批评我国新闻报道中"禁区太多","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世界上是没有一个国家会不顾国家利益而把一切消息都公之于众的,但我国的情况是人民知道得太少了","大道消息比小道消息有利、健康、增加向心力,及时、客观地报道才能树立新闻的威信,相反的做法只能为'美国之音'制造听众"。现在有比过去更多的人声称不愿意看报纸,特别是党报,导致党报发行量逐年下降,党报权威性开始受人怀疑,甚至有些受众产生了极不健康的心理,即偏激地认为党报所报道的一切都是粉饰太平、掩人耳目。客观地说,受众对党报的一些误解与党报在新闻公开性和透明度上的欠缺不无关系。与其被动应战,还不如主动出击。解决问题光靠鸵鸟政策无补于事。引导舆论热点良性发展,最根本的办法莫过于直面问题、合理解决问题。

三、党报记者的职业惰性导致权威性沦为形式主义

党报既然是党的喉舌,那么党报宣传党在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重心就是天经地义的工作,但这种宣传绝对不能是不讲宣传艺术的宣传,党报也绝对不能是只见官不见事、无信息量的一张"宣传纸"。有人把党报的新闻报道方式描述为"P-F-E"模式。P: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Politics);F:具体典型的新闻事实(Facts);E:按照政策对新闻事实的解读(Explation)。而这种"P-F-E"模式很容易使记者的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被抑制,因此写出的报道难免枯燥。党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是应该的,但是我们的记者不应当在习惯的模式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政策的条条框框去套现实。

党报的权威性在于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和解释,而不在于做表面文章。新闻和宣传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关键是报道方法。我们说西方的主流媒体也是有倾向性的,但是为什么他们的新闻能写得让世人愿意看?因为他们认识到新闻有自己的规律,与宣传不同。

党报对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新的认识。在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人们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目前党报事实上的主要受众仍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他们不会听风就是雨。怎样做到既不削弱党的领导,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又让每个中国受众及时地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党报从业人员要有专业精神,切实转变报道思路和报道作风。要注重新闻技巧、宣传艺术,不能总是在办公室等上级下达新闻选题,不能总是用空洞干瘪的新闻语言敷衍受众。

树立党报的权威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牵涉到新闻政策、新闻法规、新闻观念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探讨与解决。

①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美国军方首先发表了声明,很主动地把这件事透露给媒体,让媒体来报道这件事。并且他们非常注重突出美方飞机上的尖端军事机密,给中国方面设下陷阱:扣住美军飞机是为了窥视军事机密。

4.如何提高物业公司竞争力 篇四

我国的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到目前为止,全国物业管理企业近3万家,从业人员达200余万人,物业管理面积逾20亿平方米,已经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逐步形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运行机制。在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一批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脱颖而出,为开创中国的物业管理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体系,有效推动了物业行业的发展进程。

一 当前物业管理的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物业管理自深圳成立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

1、物业管理行业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行业整体管理水平有了提高

据建设部统计,我国目前物业管理企业进3万家,从业也员达200余万人,同时,各地以开展评选优秀物业管理项目活动为载体,加强了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建设,这一后动的开展,提升了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水平。

2、物业管理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

近年来,行业主管部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入到物业管理之中,市场竞争造就了一批有实力的优秀名牌物业管理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在社会上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和赞许,在行业内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3、初步形成了行业法规的体系

自1994年以来,政府开始物业管理立法工作,以《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为标志,建设部先后制定了相关法规,各地也加快了立法步伐。这些物业管理法规的制定,使物业管理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同时,各地主管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开展物业管理市场专项治理,查处违规行为,这标志着物业管理的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4、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品牌和实力的物业管理企业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的管理规模和品牌的物业管理企业,尤其是深圳,像万科、中海等物业管理企业在深圳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企业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的管理规模,一定的社会美誉度和发展潜力,是未来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生力军。

二 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尚未真正形成规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格局,除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物业管理市场相对成熟之外,全国大部分地方物业管理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程度偏低,从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

1、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机制还未建立

政府管房、单位管房在相对多的地区还普遍存在,这种政企不分的体制,不能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去推进行业的发展。因此,建立业主自治与物业管理企业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系是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物业管理市场发展的基本条件。

2、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许多管房所改制的物业管理公司服务不到位,开发公司开发的项目大多交给属下的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单位产权的房屋大多由单位自己管理,这种封闭的自我保护式管理运作方式极不利于物业管理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服务行业进入市场,要遵循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因此,重点就是要建立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双向选择、平等协商,根据服务内容和质量确定费用,通过签定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和条件。

3业主委员会未能在市场中确定主体地位

业主是物业的所有人,也是物业管理市场的主体,业主委员会代表产权人和使用人利益,行使物业管理的选聘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因此,建立业主委员会,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是我国建立业主自治与物业管理企业专业管理相结合的新制的基础,也是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的必然要求。但在目前,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关系中的这种地位未能得到体现,应有的作用还未得到发挥。所以,业主委员会的建立,是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的重要内容,整个物业管理行业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快这项制度的建立。

4、总体而言,企业的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有将近3万家物业管理公司,这些企业良莠不齐,大部分的物业管理公司规模偏小,这些企业很难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此外,有获取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之外,同时还存着一些没有获得资质的“地下公司”,这些公司的存在,客观上影响了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正常经营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5、物业管理行业的立法滞后于行业发展。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立法,但是,现在的立法落后于行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例如,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很多法规暴露出了漏洞;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领域未能进行立法的问题。因此,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步伐,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业管理体系,已成为保障物业行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6、行业队伍素质偏低,人才短缺。

物业管理作为专业化的管理,需要各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但目前物业管理的职业化队伍尚未形成,大部分上岗人员是物业公司临时招聘的,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缺乏专业技术和服务意识,把物业管理的概念还停留在修修补补,收收费用上,缺乏一种成熟的物业管理经营理念。加之物业管理的利润比较低,其琐碎的日常工作并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投入进去,由此造成的物业管理行业、人力资源的极端匮乏,从业人员普遍低。促进职工服务技能全面提高、管理、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的任务非常急迫。

三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竞争分析

进入21世纪,物业管理行业将面临两方面的竞争;一方面大批国外同类企业的进驻给国内企业的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国内企业若不积极汲取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前瞻技术,大力加强企业在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实力,将使国内物业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和冲击;另一方面,随着行业市场发展的日趋成熟,政府及开发商在行业竞争中所充当的角色将顺应市场变化而逐渐改变,政府在行业竞争中所起的调控作用也将随着市场的规范而逐步淡化,新一轮的行业竞争将不仅局限于“项目”之争,而是业内企业围绕着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综合竞争实力开展的市场价格、市场分额的竞争。随着物业管理行业规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物业管理费价格标准寻求价值理性回归将成为必然趋势。

四 物业管理行业经营型模式的实现

在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已迅速崛起一批顺应市场变化,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的知名品牌,这些企业在突出企业品牌形象,显示竞争实力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操作性的理论依据,为中国物业行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带头作用。

1、以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为特色。根据企业自身优势,发展如清洁、绿化、消杀等基础服务项目,高层楼宇电梯、机电设备、消防设施、智能化系统的检验、维护、保养、设计、改造、施工、水处理系统、物业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制,开发等技术服务项目,使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和关键由简单维护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维护型、知识密集型转变,通过成立专业公司的方式,开展专业经营、进入市场,参于市场竞争、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2、以经营性物业的经营、管理一体化发展为特点,结合企业的发展优势,实现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发展格局。在物业管理、物业经营、配套项目开发融为一体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经营领域。积极参与、经营房地产行业相关领域的业务,如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销售、投资业务的策划;参与、经营与物业管理密切相关的行业,如物业租赁、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建材、装饰等,通过对管辖物业经营与管理的合力运行,开发物业的整体功能,提高物业的增值潜力,增强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后劲,实现企业规模效益。

3、以资本运作为细节,有效利用品牌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运用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通过输入管理模式,实施品牌运作、收购、兼并具备发展潜力的目标企业,借助关联性强,规模大的工、商业资本进行强强联合,从而快速完成物业管理企业集团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拓展企业生存空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低成本的市场扩张,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物业管理集团。

五 使物业管理健康、有活力的发展。

1、以创新精神为企业发展的后盾,在崇尚永续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成功的根本,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能力和创新规模的竞争,经营物业管理公司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是否具备生存的源动力和永续“增长动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否能激发每位员工的内在潜力,是其转化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建立完善的机构,形成实力雄厚,优势明显的创新产业,并将创新成果有效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之中。

2、以良好的经营效益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支撑。物业管理企业作为一种资源转化体,将资金、劳动力、原材料、技术、知识等资源转化为产品---综合性服务产品和精神产品供应给市场,并提供就业、税收等,给社会和国家,虽然这种资源转化过程本身不是简单的为了谋求利润,但是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创造利润来增加积累和吸引更多的发展资金,在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充分把握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变革,运用资本运作实现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从而达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3、以寻求企业良性发展为目标避免盲目发展。根据企业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坚持以管理服务为中心。以市场变化,客户需求为导向拓展新领域、新项目,并对新领域或新经营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查、分析、研究、评估,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规模避免企业经营风险,同时要敢于放弃不赢利的项目和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领域,保存企业经济实力进行有效投入。

4、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为建立物业管理竞争机制作好人才储备,建立物业管理竞争机制、培育和发展物业管理市场,智力的开发,人才的培训是关键,物业管理的竞争,人才竞争是第一位,在激烈的物业管理竞争中,企业必须面向市场,认真研究市场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物业管理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并在竞争中站稳脚,除了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做到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取信于民外,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企业如果没有一支技术精、业务好、懂专业、善管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工队伍,难以在竞争中取胜。因此,物业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加速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使之适应现代化物业管理的需要。

5、物业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以《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为基础,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以及政府主管部门规范性文件作为配套,实现物业管理竞争的规范化,法制化,有关部门必须加速物业管理的法律条文,使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竞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法律作保证,物业管理行业才能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5.浅谈如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篇五

上传: 梅文魁更新时间:2013-12-27 9:34:

32汕头市澄海汇璟中学 王培锋

【摘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着重从“师德、优师、师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能力水平,促使校风、学风、教风优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师德优师师能校风教风学风和谐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是现阶段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上述内容充分说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维护学校和谐安定是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因为教育离不开学校,学校离不开教师。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要创建和谐社会,要实现十一个五年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现结合本人的教育实践,从“师德、优师、师能、”三方面浅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学校和谐发展。

一、加强师德建设,促校风和谐发展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存在于一些教师的作为令人担忧,如工作不负责任,不安心从教,对现行的绩效工资实施存在过高的期望和存在不满情绪,有的甚至产生不理性的行为,有损教师形象。在教学中,存在倦怠的行为,在个别教师中存在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极端思想。所有这些,主要源于现实社会和教育现行的体制:如分配制度、各种选拔性考试,如来自于学校内部的评价和来自于学校以外的社会、家长的诸多舆论和企盼所产生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教师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整体不乐观。从职业、职位、职务劳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的特殊性——即周期性长、未能立竿见影,远远跟不上信息时代人们所追求的效益,而产生的投入厌倦、投入疲惫,教育者在评价收入时,难以说多少,只是不够刺激,尚缺优势。诸多问题困扰在教育者本人的身上。因而,在教育内部时而会产生违背职业道德或是职业道德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教育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首先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促校风和谐发展。

1、要提高全员的政治思想认识

在学校里要重视常规的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学习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教育动态,分析研究古今我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通过正常的学习、领会、认识,使教育者有一个健康的、有理论依据的、有楷模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通过学习,使教育者更有希望、更有信心、更有动力。

2、维护和提高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激励教育者自尊、自爱、自我修养。

人生活在社会上,有思想,有自尊和有受人尊重的需求。封建社会的师道尊严,现代社会的人格权,前者强调绝对的尊重,后者表明既要受人尊重,又要尊重他人,显示平等。教师的职业面向学生,学生来自于千家万户。教者也是人,不能把他神化,不能过份的强调为人师表,而使他人的自由人格造成缺失,但也需要社会、家长、学生的尊重,教者的自尊,促使学校教师人格魅力产生教育效应,使教育者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得到保障。否则,什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都属空谈。因此,加强师德建设,维护和提高教师的人格尊严十分重要,教师的道德品质、理想情操、为师从教、为人师表所表现出来的品格都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甚

至几代人。这显示了教师职业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健康高尚的人格,要能自觉地进行人格修养,要确立爱岗敬业、刻苦践行、身为人师学高为范,使全社会都形成尊师、重教,使教师的人格尊严得到真正的保障,并能以自身人格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对象,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为造就新一代的人才而尽职尽责。

3、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规划纲要》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要求教师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理性对待当前教育内部存在的不足和绩效工资在实施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做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

二、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促教风和谐发展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主任杨银付在谈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创新专题时指出: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城乡的差别更加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属于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的典型国家。教师队伍庞大,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诸多方面表明与现代化教育不相适应。这里,以我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师队伍现状及知识结构为例,我校创办于1996年,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在校学生2650人,设48个教学班。现有专任教师134人,其中,女教师8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在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有12人,中学一级教师职称有100人,中学二级教师有18人。未评职称的有4人。教师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在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中,25岁以下1人(女);26-30岁为11人,其中女性8人;31-35岁为42人,其中女性28人;36-40岁为37人,其中女性25人;41-45岁为28人,其中女性19人;46-50岁为8人,其中女性2人;51-55岁为3人,其中女性1人;56-60岁为4人。教师的学历结构:在134位专任教师中,本科毕业的64人,占48%;专科毕业的65人,占49%;高中阶段毕业的5人,占3%。学历达标率为96.3%。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134位专业教师中①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8人,现担任语文教师20人,8人改教其他学科。②数学专业19人,现数学教师21人,现在任教中2人专业不对口。③英语专业21人,现任教英语教师21人,均专业对口。④物理专业7人,现任教物理教师9人,2人专业不对口。⑤化学专业(含生化专业)6人,现任教化学教师6人,均专业对口。⑥生物专业(含生化专业)7人,现任教生物教师7人,均专业对口。⑦地理专业6人,现任教地理教师7人,1人非专业对口。⑧政史专业(含政治、历史、哲学)16人,现任教政治、历史科20人,4人非专业对口。⑨体育专业7人,现任教体育教师6人,均专业对口,其中2人任教科目不对口。⑩计算机专业4人,现任教信息技术教师2人,2人不专业对口。⑾美术专业5人,现任教美术教师3人,2人不专业对口。⑿音乐专业3人,现任教音乐教师3人,均专业对口。⒀工商管理1人。其他专业4人。

从以上的数据反映,我校属于中等规模学校,从教师的年龄结构说明我校的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40周岁以下教师91人,占68%。教师队伍年轻化。女性所占比例大,在农村中学的管理方面属于弱势。教师的学历达标,但作为一所完全中学,本科人数偏少。从教师专业和学科方面,教师所学专业和所教学科相对口的有语文、英语、化学、生物、体育、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学科,占所开设学科对口率67%,由此反映教师所学专业和任教学科不对口的问题在现阶段学校中较为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终上所述,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要。

1、现代化教育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仅要重视年龄、学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教书育人”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要发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树立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才能形成好的教风。我校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是难得的,这支队伍充满青春活力,开拓进取;女教师多,充分发挥女教工半边天的作用,今后多吸纳更高学历层次的教师,提高学校的教研、教学能力,着力解决教师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加强校本培训,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2、“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应当坚持既教书又育人。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学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3、在教师队伍中实行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根据地方的不同情况,定期考核教师的德、能、勤、绩、廉,并落实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从而达到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效益,促教风和谐发展。

三、提高教师能力水平,促学风和谐发展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把教育质量的重任委以教师,教师理所当然要有高的素质能力,才能承担得起这重任。《规划纲要》指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因此,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师能水平是重中之重。

1、教育者应确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因现代的社会信息万变,知识的老化、知识的滞后、知识的不对口,势必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能力,原本渊博的知识时有派不上用场,或是解释不了现代的各方面的现象。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确立终生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或是经过潜身的研究,有超前的理论和前瞻,来指导学生开拓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探究精神,使学生不拘泥于圈圈、套套,敢于异想天开,有发散思维,有敢于拚搏的劲头。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颠,诺贝尔奖才有可能再一次由中华民族之骄子领到。所以教育者要坚持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时事政策、法律法规,学习教学技术,特别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术,学习新教材、新知识、新理论,为培养“四有”新人而努力。

2、加大教师知识培训力度,培养专业型的新教师

目前的教师现状不容乐观,老、中、青结构存在不合理和断层或隔阂,或相互之间难已融入,难已沟通,甚至个别地方存在各行其道,盲目自导,用落后的已经在实践中证明是必须摒弃的教育方法方式来指导学生。这样一来,肯定教学要出乱子,难已适应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应从不同的年龄结构、不同的学历层次、不同的学科专业进行教学教育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在职的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这是加强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3、强化教师基本能力训练,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现代青少年的思想和社会意识都在随着时代的向前而不断变化,新生的事物层出不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教育的一大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材已做了改革和在逐步试验推广,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务必组织教育工作者进行基本功训练。如:动手操作能力——书写、实验、演示等包括信息技术操作等;动口分析说明能力——解说、论理、演讲、谈心、心理辅导、分析说明等。

6.保险营销员如何提高竞争力 篇六

作为保险的营销精英,如何才能在实际行动中把诚信打造成自身事业成功的第一竞争力呢?方法一:找准客户群。我们知道,不同客户群体、不同层次的客户,对人或事的看法是有差异的。尽管不少人声称客户市场潜力是无限的,但笔者认为,销售人员应该根据自身素质、职业习惯、爱好、形象、交往的社会层次等,找到与自己容易产生共鸣、有共同价值观的群体交往,在相同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好感、认同、信任感,才有好的营销基础。

方法二:精通业务,以自己的专业赢得客户的信任。如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客户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做好自己的事业,就需要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为自己做好相关服务。比如医生的专业医疗服务、律师的法律顾问服务等。倘自身专业不足,不能以自己的专业为客户节约时间,何谈信任、交往?别忘了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代理人后,有些客户比我们都专业了方法三:让客户了解保险的“不足”。这世上没有一种万有灵药包治百病,也不可能有一种保险排除所有的风险。越是理性、专业的人士,越明白这一点。在与客户交流时应让客户了解保险的不足,如免责条款、专业特点等,让客户明白保险不可能排除所有风险,但能补偿风险带来的损失。在风险无处不在的时代,保险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保险则是万万不能的。

方法四:以身作则,成为行业诚信号召人。保险业无论诚信危机的报道多少,我们身边的客户常是时时拿来与身边人做比较的。他们会从身边代理人的素质与自己的信任度出发,客观评价他该不该从你这里办保险。他们往往不怎么关心整个行业会往何处去,却会真正关心为自己办保险的这个人是否讲诚信、是否在公司有良好的声誉。而作为代理人的我们,行业的使命需要我们以身作则,成为诚信的先锋使者、实践者、维护者。

7.上海水产市场如何提高竞争力 篇七

水产品产量的提高, 加上消费观念特别是对健康、美味、安全需求的增加以及消费能力的提升, 消费者对水产品的消费量持续攀升, 原先水产品消费较少的广大北方地区, 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近几年增幅超过了习惯吃鱼的南方地区。

巨大的市 场需求 , 推动了水产流通业的发展。作为连接水产品生产和消费主渠道的水产批发市场, 近年来各地的建设方兴未艾, 一些大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 也加大了水产品批发的比重。

在传统水产批发市场发展的同时, 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强化消费者主体地位的新兴水产品流通渠道和方式不断出现, 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传统流通渠道和方式, 传统水产批发市场面临较大的现实挑战。

面对水产品流通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 上海水产市场如何利用我国以及上海的相关优势, 以变应变、以快变应慢变, 提升上海水产市场的竞争力, 是摆在上海水产流通业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 本文试图 就此作些 探索。

上海水产品流通概况

上海水产 业历史悠 久。“沪” 是上海的 简称 , 史料记载, “沪”为上海古时用于捕鱼的竹制渔具, 后演变为江名, 演变为地名, 最后演变为现在上海的简称, 可见上海是以水产捕捞“立市”, 其历史之悠久和对上海的意义可见一斑。而从水产品流通角度看, 上海的历史同样可圈可点。距今80年前的1934年, 国民政府在上海复兴岛兴建了上海鱼市场, 这是中国当时设施最完善、交易量最大的水产市场。

上海水产品交易量大。上海水产品交易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据上海水产行业协会资料, 2013年上海水产品交易量140万吨, 其中, 上海本地消费量100万吨, 集散量40万吨。

上海水产品来源丰富。国内货源, 海产品遍及中国所有沿海十个省份: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福 建、浙江 、江苏、 山东、辽宁、吉林。淡水产品以江苏、安徽为主, 湖北、江西、广东、福建、台湾、四川、新疆、黑龙江等地做些品种上的补充。进口货源, 遍及全球, 其中, 以海产品为主, 淡水产品为辅。淡水产品主要从东南亚国家进口。

上海水产 市场是水 产品流通的 主渠道。 目前8 0 % 左右由产地通过上海的批发市场交易, 20%左右通过产地直接和菜场、超市、专卖店、网店交易。总体上, 批发市场还是水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但所占比重的下降呈趋势性、加速度变化态势。

上海水产 品流通形 式。上海水产市场, 通常面向菜场、超市、专卖店、网店、大单位伙食团、大饭店宾馆, 但也面向终端消费者, 实行“批零兼营”, 不同等级的批发市场, 批发与零售的比重各不相同, 等级越高, 零售比重越低, 但总体而言, 随着水产品价格的节节攀升, 零售的比重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而菜场、超市、专卖店属零售环节, 主要面向 小单位伙 食团、小 饭店、终端消费者。水产网店, 有B2B面向单位做批发的, 但主要是B2C面向终端消费者做零售。

上海水产 市场数量 多。目前 , 上海的水 产市场数 量 , 是7 + 2 + 2 , 即七个专 业水产批 发市场、二个水产批发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个新建专业水产批发市场。七个专业水产批发市场为:杨浦区的东方国际水产中心, 普陀区的铜川市场、百川市场、利民市场, 浦东新区的恒大市场, 宝山区的江阳市场, 闸北区的沪太市场。二个水产批发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浦东新区的上农批, 松江区的浦南市场。二个新建专业水产批发市场为:浦东新区的新鲨 凌 , 崇明县的 横沙渔港。

上海各水 产市场的 经营特点。除没有正式运行的二个新建专业水产市场外, 上海九家水产市场经营各有特色:东方国际水产中心是综合性水产专业市场, 水产品类型齐全, 其中, 冻品、贝类、冰鲜有优势;铜川市场和百川市场也是综合性水产专业市场, 水产品类型齐全, 其中, 活鲜、干货有优势;利民市场规模较小, 以二手冻品为主;上农批则是农产品市场, 其冰鲜有一定优势;沪太市场主要经营八、九个淡水活鲜产品, 所经营的品种有优势;恒大市场和江阳市场也是综合性水产专业市场, 基本属于二级水产批发市场;浦南市场以农产品批发为主, 所经营水产品也基本属于二级批发。

上海的水产经销商数量多, 大多是夫妻老婆店。上海的水产经销商规模在三千家左右, 从经营方式看, 20%为公司制经营, 80%为个体家庭方式经营;从经营场所看, 98-99%在批发市场内经营, 1-2%在批发市场外经营, 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条件较好的办公楼经营, 且主要从事直接的进出口业务。

上海水产市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上海水产市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总体而言, 是内忧外患。何谓内忧?自身素质不高。何谓外患?外部要求提高, 新的流通渠道和方 法渗透挤 占。具体 而言, 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 市场数量 过多分布 不合理。上 海现有九 家水产批 发市场, 数量明显过多, 造成相互间的低端无序竞争, 市场的盈利能力不强.事实上, 上海七家专业水产市场中, 在2000年前投入运行的铜川、百川、恒大、沪太市场, 由于土地均属农村集体资产未计投资成本或投资成本很小, 同时, 市场硬件设施较为简陋, 总体建设成本较低, 故盈利能力较强。而在2007年及其之后开始运行的东方国际水产中心、江阳市场、利民市场, 或投资较大或未能成市或二者兼而有之, 均没有给投资方带来预期盈利。市场数量过多造成无序低层次的激烈竞争, 进而影响市场的相应投入, 留下许多消防、食品、治安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同时, 上海水产市场的分布又极其不合理, 南北严重失衡。如果以上海的延安路高架为上海的南北分界线, 上海现有九个水产市场, 北部有六家, 南部只有三家, 如果将东部浦东新区的二家和西部松江区的一家剔除, 六家水产市场都集中在北部, 而南部一家都没有, 这样严重不合理的布局, 加剧了上海北部 水产市场 间的无序 竞争。

2.市场内部格局不合理。上海七家专业水产市场中, 内部多呈兵营式摊大饼布局, 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商铺位置好坏明显、管理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而办公经营、仓库、住宿“三合一”的标准商铺, 加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许多违章搭建, 遗留了严重的消防、治安等安全隐患。另外, 市场主要功能缺失, 如大型冷库, 只有东方国际水产中心、江阳市场二家有;如广告位、展览展示区、加工区、餐饮、娱乐和面向市场内部商家和打工者的小超市、食堂、沐浴理发等服务性小店, 许多水产市场都没有专门的考虑。市场主要功能的缺失, 导致水产市场经营模式的简单, 除租金和停车费外, 没有其它像样的收入来源。而内部交通环流设计不当或缺乏停车场, 更造成内部交通拥堵, 影响市场形象和交易效率、交易秩序。

3.经营管理简单粗放。绝大部分水产市场, 在市场初期, 主要的工作就是招商, 而招商, 往往很少做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 很少做详细的招商方案, 不是以多赢的服务争取客户, 而仅仅以老套的租金优惠挖其它市场的客户.一些水产市场的成市, 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水产市场如果成市后, 日常工作就是收取租金、续订合同、场地清扫、维护交通及交易秩序、物业维修, 也就是说成市后水产市场的基本工作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没有多大的差别。而水产市场的收入来源也相当单一, 主要就是租金, 包括商铺、办公、仓库、住宿的租金, 还有就是停车费;装卸、保洁一般都是外包, 故也形不成收入源;许多市场, 将物业维修业务外包, 故这部分也形不成收入源。水产市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对市场 商家的经 营情况不 了解:商家货哪里来到哪里去、销售品种、销售价格、销售数量、物流如何解决、融资如何解决、广告宣传推广如何做......总而言之, 水产市场既不知, 也不问, 更不管, 组织化程度很低。殊不知, 许多增值服务业务, 就蕴含在上述信息中, 你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商机。

4.管理团队难以适应变化。水产市场, 虽然是一个传统的行业,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 水产市场不能置身事外而“倚老卖 老” , 应该和其 它所有行业一样,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变应变。但这一切, 都取决于“人”, 所谓“人不变道亦不变”。然而, 上海水产市场的中高层管理团队, 总体而言, 存在年龄普遍偏大, 与外界有实质意义的经营管理学习交流不多, 跨界交流更少, 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 由此带来观念比较保守落后, 视野较窄.因此, 对水产市场面临的危机, 要么无法洞悉, 要么无能为力, 往往拒绝信息化管理, 拒绝新的商业模式, 拒绝新的交易方式, 拒绝开展市场、客户、第三方多赢的各种增值服务, 一味固守粗放落后的“脚踢踢毛估估”经营管理方式。

5.食品安全的管理不严。多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出, 水产品也不例外, 孔雀石绿、甲醛、双氧水、氯霉素、黄粉、红粉等在水 产品养殖 、加工、 运输、流通 过程中违 法使用情 况时有发生。作为水产品流通主渠道的水产市场, 自然也是食药监等相关部门的监管重点。根据要求, 水产品追溯将作为水产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 但是, 上海水产市场目前粗放的管理方式, 势必严重阻碍水产品追溯工作的实质推进。

6 . 水产品流 通渠道落 后。我国水 产品流通 方式至今 比较传统落 后 , 近年来 , 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减低流通成本为目的的水产品流通变革向广度和深度展开, 这也是现代水产品流通发展的方向。水产品流通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销直挂。目前水产品生产 (捕捞、养殖、加工) 到终端消费者, 中间的的流通环节有3-5个, 而实现产销直接对接, 流通环节减少到1-2个。二是网上销售。一些水产生产商、进口商、批发商, 有的自建网站, 有的通过淘宝、天猫、京东、一号店等大型电商平台销售水产品, 特别是冻品和存活能力强的活鲜如大闸蟹等水产品。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开展网上销售水产品的商家有四千多家。产销直挂和网上销售等新兴流通渠道逐渐挤占水产市场流通比重, 给水产市场带来较大挑战。

上海水产市场发展的优势

上海水产市场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面临一些挑战, 但上海具有许多优势, 支持上海水产市场的升级转型。

1.水产品消费量大。水产品消费量大, 与上海的人口规模、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有关。据上海统计局的数据, 2013年底, 上海的常住人口达到2415.15万, 每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达到3809人, 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位列全国各城市之首。而上海2013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85元, 比全国平均数26955元整整高出62.8%。加上上海人饮食习惯上对水产品比较偏爱, 上海的水产品消费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据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统计, 2013年上海水产品的消费量达到100万吨, 按上海常住人口统计, 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达到41.4公斤。

2 . 地理位置 优越。上 海位于我国 东部沿海 , 从南北向 而言, 上海又居于中部。由于水产品主要产地以沿海为主、以南方为主, 上海这样的地理位置, 有利于水产品通过上海向北方、向中西部辐射, 上海的水产品集散优势, 全国没有其它城市能够超越。另外, 通过正规报关进口的水产品, 上海口岸占比较大, 即使通过边贸大量进入中国的水产品, 一部分也通过上海向北方、向中西部分流。

3.第三产业发达。近年来, 上海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大力发展第三产 业 , 上海的产 业结构发生 重大变化 , 据上海统 计局资料, 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的重要水平线。2013年, 上海第三产业 持续发展 , 第三产业增 加值达到1 3 4 4 5 . 0 7亿元 , 同比增长8 . 8 % , 占上海当 年GDP21602.12亿元的比重提高到62.2%。上海日益发达的第三产业, 如信息产业、金融业、物流仓储业、内外贸、电子商务、餐饮娱乐等业态, 为水产市场的发展升级转型, 或提供第三方服务支持, 或提供配套服务, 或共生共荣相互推动。

4.人才优势。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 商贸发达, 科技先进。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 吸引了国内及港澳台乃至于国外的各路英才, 他们都希望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系列分析资料显示, 截止2011年, 上海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21892人, 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名列 前茅 . 也就是说 , 上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 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储存……水产市场要实现转型升级所必需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IT人才、金融人才、电商人才、物流人才等各种专业各种层次的人才, 应有尽有, 他们将有力地推进上海水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上海水产市场如何提高竞争力

1.压缩水产批发市场数量。上海水产市场, 目前在运行的九个, 新建未运行的二个。在运行的九个中规模大的也就是广义的铜川市场 (含百川市场、利民市场) 和东方国际水产中心, 其余的或规模较小, 或品种较少, 辐射半径有 限。随着 产销直挂 和网上销售等流通方式的崛起, 水产市场流通比重下降将是必然趋势。根据上海目前水产品交易的实际情况, 以及冷链物流这几年的快速发展, 为水产市场扩大辐射范围提高交易量创造良好条件的背景下, 二个水产市场就可以满足上海 的水产品 流通需求 。2013年8月,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 (2013年——2020年) 》, 其中对专业水产市场, 明确规定:上海只建设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和江阳水产市场两个专业水产品批发市场。如果政府严格按照规划, 结合城市建设改造, 逐渐压缩水产市场数量, 确保上海水产市场的运行既合理竞争又规范有序。

2 . 改造水产 市场格局 。现有水产市场内部格局, 大都不尽合理, 功能也不齐, 环境更是不尽如人意。如果配合《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的实施, 对水产市场内部格局按照“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人车分流、环境整洁”的要求, 合理建设停车区、住宿区、仓储区、加工区、办公服务区、休闲区、交易区 (冻品干品、鲜活、冰鲜贝类 分类设区 ) 等各功能区, 同时, 合理设计内部交通环流, 为水产市场的升级转型创造条件。

3.调整水产市场商业模式。目前, 水产市场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建市场、招商、收租金。由于经营方 式简单 , 收入项目 很少, 水产市场的盈利能力不强, 经营风险较大。上海的水产市场中, 老市场尚能盈利, 而新市场大多亏损。如果水产市场调整经营思路, 与第三方合作, 为市场客户和外来需求者提供水产品专业推广和广告宣传, 为市场客户提供统一的物流配送和融资中介担保等增值业务, 在原有租金、交易费、停车费、物业管理费等收入项目的基础上, 增加宣传推广收入、广告收入、物流中介收入、融资中介担保收入等收入来源 , 形成多方 面增量的 收入来源, 提高水产市场的经营效益。

4 . 全面实施 信息化管 理。水产市 场 , 大多与外 界特别是跨 界跨行业 交流较少 , 管理比较粗放, 在“脚踢踢毛估估”的落后思维指导下, 很少采用社会上基本普及的相对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在规范管理和细节管理等方面着力不够, 以致形成较多管理真空。如果水产市场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 特别是在财务 管理、经 营资源管 理 (商铺、摊位、冷库、仓库、码头、场地、停车位、办公房、住宿房、展 示厅、广 告位、L E D等) 、客户管理、合同管理、存货管理、水电管理、收费管理等方面实施信息化管理, 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各种管理内容实行交叉自动比对, 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消除管理盲区, 有效堵塞管理漏洞, 最大限度防止“跑冒滴漏”, 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终极目的。

5 . 开展对外 合作和连 锁经营。上 海是一个 国际性超 大城市 , 地理位置 好 , 第三产业 发达, 各种层次各种专业的人才荟萃, 因此, 水产品的消费能力和集散能力强, 水产品的货源优势强, 上海水产市场的转型升级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强的优势。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通过管理 输出和市 场对接等 方式 , 与外地的 水产市场 开展合作;通过资产并购、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 到外地发展连锁经营, 就可以大大增强上海水产市场的竞争力。

6 . 建设水产 品电子商 务交易平台。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速度, 超过了人们的预期, 以阿里巴巴为例, 它从2009年开始, 在每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当天, 开展网上促销, 当年实现销售0.5亿元, 用了短短五年时间, 到了2014年, 狂飙到571亿元。而中国的电商规模,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 2009年为3.7万亿, 2014年预计可达到13.4万亿, 2013年, 中国的电商规模就已经超过美国, 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跨境电商, 由于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进入发展快车道。据商务部统计数据,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 2011年约为1.6万亿元, 2012年约为2万亿元, 2013年突破3.1万亿元, 2016年预计将增至6.5万亿元。

我国由于在水产品总量、养殖量、远洋捕捞量、进口、出口等指标上均位列世界第一, 因此, 发展水产品跨境电子交易, 前景很好。2014年11月2日, 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在福州开业, 这是我国首家跨境电商平台, 农业部、外交部、福建省相关部门领导和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均参加开业仪式本身, 表明政府对水产品跨境电子交易的支持。

8.关于如何提高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 篇八

[关键词]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策略

一、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含义及主要表现特征

(一)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含义

就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而言,归属企业财管管理范畴,提高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对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优势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资金、财会管理及财会相关文化知识为依托,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提供财务综合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方式。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财会资源及财会管理能力的突出表现,是有形资源同无形资源相综合的结果。其中就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而言,其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会资源。

(二)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所具备的特征分析

1.具有价值优越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创造经济效益最大化,更能降低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成本投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财务风险最小化。

2.具有独特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企业经过长期摸索及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财会管理工作特色的表现,具有独特性及适用性,不会因企业内部个别财务管理人员的主客观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具有不可转移和复制的独特特征,这样可避免企业的相关先进财会管理模式和方法被其他企业效仿。

3.具有持久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自有资源为基础,即企业建立健全的财会管理制度及在企业优良的财会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财会制度都能够被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认同。

4.具有延展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开展都同企业财会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提高,才能带动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为企业创收更多的经济效益。

5.具有动态性。虽然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长期对财会探索和总结过程中形成的,但基于市场经济变化具有动态性,相应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战略调整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而变化。

6.具有不可交易性。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无法通过市场定价来评判,具有不可交易性。

二、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从企业财会管理角度分析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1.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分析。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企业发展战略原则。作为企业应认清社会发展态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财会管理理念,重视财会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及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提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

2.从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角度分析。按照知识管理学角度分析,企业财会竞争力指的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财会管理模式或者手段;为了能够更好地凸显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应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只有财会管理及财会团队凝聚一心,精诚合作,才能确保企业财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后盾。此外,企业财会服务意识培养也不能忽视,企业应定期组织财会人员以及财会管理人员开展有关财会服务方面的专项座谈会,积极探讨财会工作中存在问题,共同研商解决措施,完善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优化调整人员结构,增强企业财会核心竞争能力。

3.从财会治理结构角度分析。企业财会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对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有着直接性影响。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其财会治理结构比较完善,各项财会制度健全,财会管理利益明确,那么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就能够永葆活力,使企业长期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如果企业财会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相关财会制度约束,财会管理利益含糊不清,那么将难以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作为企业在财会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方面,应重视财会制度的科学制定,明确财会管理利益关系。

(二)从企业财会治理结构角度分析,提高企业财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1.提升企业对财会信息管理能力。财会海量信息是企业开展财会工作的重要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财会信息是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传统的财会工作及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更新观念,改变思想,与时俱进地结合企业财会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创新财会工作方式及管理模式,充分借助现代互联网及媒体平台,动员所有财会人员及管理人员积极学习有关财会及财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扎实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2.提高企业财会管理应用水平。市场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市场变化风云莫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波澜不定。为了能够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能够永葆发展活力,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企业财会管理工作,透彻分析市场经济发展态势,科学制定财会管理措施,并成功地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运作过程中。

3.加强对企业财会系统整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也应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在财会管理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要放眼世界,突破企业财会有形界限,充分地借助外部财会资源整合成果来提升企业自身的财会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今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方向及任务。

4.提升企业财会战略实施管理能力。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财会战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财会管理,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财会管理方法其实就是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所以,企业应将加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专注和持续投入企业财会管理,保持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长期占据市场优势地位。

三、结语

总之,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优化改进提升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和手段,做好企业财会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巧.竞争财务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1—21.

[2]宋献中,罗宏.核心能力、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创造[M]∥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财务学科建设暨理论研究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4:273—276.

上一篇:十九大观后感大学生下一篇:小小足球赛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