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保法的亮点之一

2024-09-12

新环保法的亮点之一(4篇)

1.新环保法的亮点之一 篇一

新环保法八大亮点

一、以法律形式确立“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1983年12月31日,国务院如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首次提出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199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对其再次确定:保护和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此次新环保法修订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改变了发展优先,兼顾环保的思维定势,给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从法理上画上了句号,为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法律基础。

二、首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新修订《环境保护法》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新法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新法同时也加大了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法条中涉及到地方人民政府需落实生态保护的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作为保护我国生态资源的重要方式,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概念,自被提出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年初,环保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成为我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根据规划,2014年,环保部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

三、建立公共检测预警机制,出台针对性规定治理雾霾

谈到环境保护,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对雾霾的治理。新修订《环境保护法》对雾霾等大气污染,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国家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即区域限批。环保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由政府、公民、企业共同努力。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还需要《大气污染法》等单项法来进行具体规范和防治。

四、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按日计罚无上限

多年来,国家环境立法不少,但由于违法成本低,对违规企业的经济处罚并未取得应有的震慑效果,导致法律法规并未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环境违法成本低,也是新法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新修订《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按日计罚”这一记重拳是针对企业拒不改正超标问题等比较常见的违法现象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加大违法成本。在中国现行行政法规体系里,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行政处罚规则。环保部门在决定罚款时,要考虑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违法所得等因素,来决定罚款数额。今后罚款数额会更有针对性,且会相应提高。具体的罚款额度将由专项法决定。

按日连续处罚,意味着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不设上限,可有效惩治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对于仍不纠正超标或超总量排污行为的,将面临限产、停产,情节严重的提请政府停业、关闭。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机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五、可追究刑事责任

新环保法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仅要没收违法者的非法所得,还要实施按日计罚,让污染者付出惨重的经济代价;对那些重犯、屡犯和有主观故意的违法者,要加倍甚至惩罚性处罚,并要追究企业法人和排污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两高”司法解释对入罪即刑拘门槛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有毒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物等,排放污染物的量也有明确的标准,如危险废物超过3吨,危险重金属超标3倍等,达到这些标准,就构成犯罪,可以被刑事拘留。

六、补办环评将成为历史

新修订《环境保护法》规定:凡是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报经法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批准的,建设单位都不得开工建设。否则,将被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责令其恢复原状。新环保法去除了以往限期补办环评手续的规定,只要未经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即使已建成也不能补办环评手续,将成为非法项目。这也意味着“先上车后补票”的时代将退出历史舞台。

七、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扩大诉讼主体范围

新修订《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新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相关社会组织,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同时规定,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利益。

新法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此举对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理念,及时发现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扩大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规定,是借鉴了国际惯例,国际上对诉讼主体的要求是由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和作用来决定的。由于专业性比较强,要求起诉主体对环境的问题比较熟悉,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诉讼能力以及比较好的社会公信力,或者说宗旨是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要致力于公益性的活动,不牟取经济利益的社会组织,才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国内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有300家左右。

八、设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

新修订《环境保护法》设立专章规定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其中有许多创新,如明确公众的环境权。虽然新法没有实体性公民环境权的规定,但是,程序性的公民环境权还是写进了法律,这也是原环保法没有的新内容。

一是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二是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2.新环保法的亮点之一 篇二

记者:您在参与美丽乡村国家标准起草制定过程中, 认为哪几个条款就目前来说是一种标准创新, 或者说您认为此次发布的美丽乡村国家标准最有创新意义的几条是什么?

陆军:美丽乡村,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主载体, 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 延续和完善相关的方针政策, 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 集中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年来, 全国各地均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更加关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这过程中, 何为“美丽乡村”, 如何让乡村建设得更美丽, 急需一个综合建设指南来指导, 为乡村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从整体上看, 首先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GB/T 32000-2015) 的发布实施, 响应了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部署, 顺应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 本身就是一种工作创新。其次, 美丽乡村建设既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又涉及生产、生活、生态问题, 还涉及民居、民生、民俗问题, 同时要兼顾农村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等软要求, 制定这样一个涉及面广、软硬兼备的标准确实有一定难度, 为此该标准在广泛吸收福建、浙江、贵州美丽乡村标准化工作开展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涵盖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其每个章节都可单独细化形成相关标准, 但每个章节却又不失重点, 全面展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貌, 这本身就是国家标准形式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再次, 标准技术内容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汇集了财政、环保、

住建、农业等行业部委的相关工作要求, 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在总体方向和基本要求上的“最大公约数”, 在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规定了21项量化指标, 就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目标性指导, 这是国家标准形式上的另一种创新。

从具体条款看,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GB/T 32000-2015) 立足“五个突出”, 强化内容创新: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从规划原则、规划编制要素两方面确定美丽乡村规划的基本要求, 强调规划应做到因地制宜、村民参与、合理布局和节约用地, 明确指出编制规划应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其中村民参与强化了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借鉴了台湾“富丽新农村”建设的精髓。二是突出个性营造。如在村庄建设方面, 强调可选择具有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建筑图样塑造乡村建筑风格, 体现乡土原味和地域风情。在生活设施方面, 规定了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讯等方面的要求, 并对关键控制点提出具体技术指标要求, 让人一目了然。三是突出重点把握。如在标准内容安排上, 对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进行重点规范, 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发展。四是突出文化传承。如对文化体育、乡风文明等方面内容进行规范。主要目的是让农民既能拥有现代健康生活情趣, 同时又能享受传统农村文化的熏陶, 保得住传统、记得住乡愁。五是突出生态文明。如在环境生态方面, 对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整理、村容整治等百姓关心的农村环境问题提出明确要求, 特别是强调农村大气、声、土壤和水环境质量应达到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 让老百姓共享天蓝、气优、水净的美丽乡村。

记者:您认为, 美丽乡村国家标准是怎样体现村民参与度和满意度的?

陆军:一是在规划方面, 要求深入农户实地调查, 充分征求意见, 并宣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同时村庄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规划总平面图及相关内容应在村庄显著位置公示, 经批准后公布、实施。二是在长效管理方面, 规定村民可通过村务公开栏、网络、广播、电视、手机信息等形式, 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动态、农事、村务、旅游、商务、防控、民生等信息, 参与并监督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在满意度方面, 鼓励开展第三方村民满意度调查, 及时公开调查结果, 避免自己说自己好。

记者:地方试点经验对国家标准制定非常重要, 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分别借鉴了浙江、福建、贵州等地方层面的哪些突出经验?

陆军: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借鉴了多个地方实践和探索成果。如福建, 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突出经验:在标准框架结构上, 整体吸收了福建省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DB35/T 1460-2014) 的框架内容, 并重点对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进行规范, 突出规划引领、突出个性营造、突出重点把握、突出文化传承、突出生态文明, 力求让农民看得懂、易操作, 也为美丽乡村如何规划、如何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具体内容方面, 一是吸纳了福建省在村庄规划方面的经验, 说明了规划原则、讲清了规划编制要素, 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效守住自然风貌和乡土气息, 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和规划红线, 方便生产生活;二是借鉴了福建省在村庄建设方面的经验, 强调了应用具有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建筑图样塑造乡村建筑风格, 不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不拘泥于统一模式, 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原始性。三是借鉴了福建在生态保护与治理方面的经验, 如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母亲河保护以及规范采砂、取水、取土、取石行为等方面的做法。四是借鉴了福建省在便民服务方面的经验, 提出村便民服务机构应推行标准化服务。五是借鉴了福建省在乡风文明方面的经验, “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 也体现在社会层面。“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就是美丽乡村“自然美”的真实写照, 而社会层面的美则可通过“乡风文明”来体现, 如该章还结合实际, 提出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教育引导村民摒弃婚丧嫁娶中的陋习等内容。

记者: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在生态环境领域, 提炼了哪些国家及相关部委提出的有关美丽乡村的重要量化指征指标, 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在规定中是如何体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

陆军:在生态环境领域,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 (GB/T 32000-2015) 提炼了农膜回收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林草覆盖率、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卫生公厕拥有率等11项国家及相关部委提出的有关美丽乡村的重要量化指征指标, 力求通过这些指标设定, 来引导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升华。

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在规定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是在重要量化指征指标上, 整个标准共有重要量化指征指标21项, 生态环境达11项, 占一半以上;二是在内容篇幅上, 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共有34条, 为条数最多的一章;三是在覆盖面上, 该章涉及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治理、村容整治等4大方面内容, 各方面又有许多细化方面的规定。

记者:在公共服务领域, 提炼了哪些国家及相关部委提出的有关美丽乡村的重要量化指征指标?

陆军:《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 (GB/T32000-2015) 提炼了农村卫生室建筑面积、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巩固率、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农村五保供养目标人群覆盖率、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等8项国家及相关部委提出的有关美丽乡村的重要量化指征指标。

记者:美丽乡村国家标准要求规划先行, 是一份纲领性文件, 同时要求预留个性化空间, 那么, 纲领性和个性化, 起草制定时是如何考虑和兼容的?

陆军:这个问题问得好。《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是侧重于建设前的指导和指引, 应用该标准指导美丽乡村建设, 不仅不会“千村一面”, 而且还会使美丽乡村建设保得住传统、留得住特色、记得住乡愁。首先, 该标准强调“规划先行”, 并在规划方面借鉴了台湾“富丽新农村”建设的精髓, 让广大村民参与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 强化了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其次, 在村庄建设方面, 标准在建设的基本要求方面, 强调了应用具有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建筑图样塑造乡村建筑风格, 但对具体材料、样式不做具体规定。第三, 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是以现有农村为中心, 强调农村产业、自然生态与生活环境的共同规划和建设, 以农村文化的保存与农村风貌的维护为主要精神, 并将美丽乡村推进过程中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服务与评价的体制机制等相关内容形成标准, 加以推广执行, 目的是引导如何建、如何管、如何长效维持。第四, 美丽乡村标准化并不是消除农村的个性, 而通过规定一些建设过程中都应达到的共性基本要求, 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一条正确的路径。

记者:在产业发展中, 为什么提出以农业、服务业为主的农村产业格局, 对工业是怎样考量的?

陆军:在产业发展中, 产业类型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自然优势、现有产业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标准中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提出部分基本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乡村的资源禀赋不同, 在产业选择上可以有所侧重, 并不是三大产业都要协调发展。在农业方面对除规定现代农业、渔业和生态畜牧业外, 对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及庭院经济进行鼓励;还对发展林业经济, 开发林下经济进行规定。在服务业方面, 强调要培育文化产业, 加大对手工制作、当地小吃、特色餐饮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工业方面的考量是基于农村的地理和产业性质, 如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手工制作等产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但对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是禁止的, 这主要目的是为了留住天蓝、气优、水净的美丽乡村。

记者:“建有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建筑面积≥60m2的村卫生室”的制定依据是什么, 1000人口的村庄宜建有多少面积的村卫生室, 测算标准是什么?

陆军:是依据《村卫生室管理办法 (试行) 》 (国卫基层发〔2014〕33号) 制定的。该办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村卫生室房屋建设规模不低于60平方米, 服务人口多的应当适当调增建筑面积”。这意味着, 只要设立农村卫生室, 建筑面积就要不低于60平方米, 这是基本门槛。

依据CECS 354-2013《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规定1000人口的村庄为中型村庄, 需设立卫生室 (所) , 且用地面积指标为0.12 m2/人~0.15 m2/人, 据此估算1000人口的村庄宜建有120 m2~150m2面积的村卫生室。

记者:为什么鼓励建设农村养老机构、老人日托中心、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 是否有好的经验模式借鉴?

陆军:可借鉴福建晋江建立的集老年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敬老院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如该市大埔村、嘉排村、洋宅村、围头村、萧下村和下灶村等均是“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典型示范单位, 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和支持。晋江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福建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记者:在您看来, 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有什么具体办法吗, 是基于什么情况作此要求的?

3.桑国德 打造绿色中国环保新亮点 篇三

桑国德,1957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山东省寿光蔡伦中科肥料有限责任公司和寿光蔡伦申兴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十几年来,他勇于开拓,精心经营,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举提升为利税过亿元的中国高科技绿色环保企业。注册的“蔡伦中科”牌有机肥料,其产品填补国际、国内两个空白,成为中国肥料第一品牌,不但解决了造纸行业造纸污泥处理的世界性难题,并生产出高科技绿色有机肥料,取得了环保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由于他成效卓著,先后被省、市政府授予“优秀民营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最爱员工的厂长(经理)”等称号。经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委会评议,桑国德获“2008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提名。

成功的企业家,不但应具有聪慧的天赋和睿敏的眼光,还得有科学的胸襟和全方位的企业运转魄力。桑国德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大智大勇的成功企业家。他外表朴实,无华,但性格却刚毅、沉稳,治理企业有方。直到现在,他员工的办公室里处处可见“说办就办,办就办好”的红色标牌,这也是他雷厉风行大家风范的见证。本来有害的造纸污泥,在高科技作用下蜕变成为绿色环保的有机肥料,这种绿色环保的有机肥料,可以培育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和怡人的水果、蔬菜,美丽的花卉、葱绿的园林,而且还滋润土壤进入良性的循环周期,造福子孙后代。

桑国德先生统领的这家致力于生态、环保肥料生产的大型肥料企业,也是我国第一家采用现代高科技生產生化有机物肥料系列产品的企业。2008年产值可达6亿元,利税1亿余元。这家绿色环保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级星火计划、山东省火炬计划、山东省循环经济“123”等工程项目,是一家充满活力、潜力巨大的朝阳企业。为此,夏末秋初时节,记者专程作了采访。

绿色中国:桑总,您好!请您谈谈企业发展的契机是什么。

桑国德:我们寿光蔡伦中科肥料有限责任公司和寿光蔡伦申兴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一家资产不足600万、员工仅30余人的小企业。那时候上交利税才千万。在我们寿光市有家“晨鸣集团”,是家特大型造纸生产企业。随着企业扩张,造纸会产生大量有害的造纸污泥,而处理这些造纸污泥每年要耗费千万元以上。更严重的是,造纸污泥是全球之痛,解决也是世界性难题。大家都害怕它,因为污泥富集许多污染物,处理费用很高,处理100克污泥的费用比处理1吨污水还要高,尤其在欧洲可能要花费处理污水2倍的价钱。国际、国内众多造纸厂,都会产生有害的造纸污泥。但如果能想一个办法,处理掉污泥,生产出绿色产品,就既环保又有经济效益,形成双赢新格局。为此,我们动了不少脑筋……

2005年6月,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中科博联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2亿元,在寿光市晨鸣工业园建设了造纸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项目。这是一项填补国际、国内空白的高科技项目。该项目主要采用了中科院成果和多项发明专利技术,应用高温好氧发酵工艺和自动控制系统,对造纸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料。项目一期工程于2007年2月竣工投产,已建肥料生产线两条,污泥发酵池30个,目前已具备年产肥料50000吨、处理造纸污泥150000方的生产能力。我们的产品现营销全国近30个省市,出口韩国、日本等地。现在国内、国际的缺口还很大。以后,应该是有多少造纸厂,就要有多少污水处理厂,跟随上多少肥料生产企业。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想法。

绿色中国:将造纸污泥变废为宝,成为绿色有机肥料,真乃人类一大幸事。不然依靠填埋、焚烧、投海、土地堆积四种办法处理仍会有许多后遗症的。请您谈谈有机肥料的用途和作用。

桑国德:我们这种有机肥料,采用的是国家农业行业标准,代码是NY525-2002。在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是一个普遍问题。而有机肥主要成分是有机质,可以调节增加肥力、提高土质和农产品质量。化肥虽使用方便、见效快,但每年都需追加,长时间过量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缺乏有机质,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现在国家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视。有食品专家表示,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污染。目前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就是农药、化肥的滥用。希望通过引进CTB自动控制工业化快速堆肥技术,推动造纸行业健康发展,推动造纸污泥制肥产业化发展。

有机肥广泛用于粮食、果蔬、园林、花卉,肥力大、绿色、持久,在改良土壤和改善作物品质、减轻病虫害方面作用也非常显著。目前我们已在全国各地建设了50多个示范田、试验基地和20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深受欢迎,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绿色中国:请问贵公司的注册商标是什么?吨价?绿色的有机肥如何在全国示范?

桑国德:我公司分别生产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产品两种,分别注册“蔡伦中科”和“奥格特”两种商标。我们在国内是首家,已经率先做起来了,我想会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的。2007年10月,我们成功承办了“第二届全国有机肥学术研讨暨产品交流大会”,国家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领导、专家教授及企业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就全国商品有机肥资源利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与会者对我公司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环保产业的做法给予肯定和表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大家都感到有机肥前景光明,希望争取到国家对有机肥生产、销售的优惠政策。现在国家对化肥生产有财政补贴,但对有机肥的补贴局限于少数地区。我们的有机肥吨价1000元,比同类肥料便宜50%,具有价格和竞争优势。

绿色中国:公司综合利用造纸污泥,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产业化,有效地实现了造纸污泥二次利用,变废为宝;生产有机肥料,避免了二次污染,有效地解决了造纸企业治污难题,保护了环境,服务了“三农”,堪称绿色明星企业啊!请展望一下贵公司的发展前景。

桑国德:公司发展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一是将继续依托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校,把造纸污泥综合利用这一成果不断完善,形成产业化,并逐步在全国推广;二是招商引资,共同合作开发有机肥料项目;三是想进一步扩展到市政污泥处理的项目中去,为我国的环保和节能减排做出新贡献!

4.新环保法的亮点之一 篇四

车展现场,上海大众顺势推出今年重磅车型——帕萨特Bluemotion蓝驱版,在很好的诠释参展主题同时,也实现了对经典的超越,彰显上海大众在改革创新和品牌建设中所做的努力。

主打蓝驱技术

蓝驱技术是大众汽车节能、环保、面向未来的汽车技术,它以大众汽车广泛应用的动力总成技术为基础,并进一步结合了先进的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的技术。帕萨特Bluemotion蓝驱版正是源自大众汽车的蓝驱技术,采用了符合空气流通学的外形设计,搭载了高效运作的TSI+DSG动力组合,同时配备零影响驻车起停装置,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有效地降低了能耗。

帕萨特Bluemotion蓝驱版的设计很好的融入了自然,整体显示出对环境的友好。外观的科学设计十分迎合蓝驱版的需求,尤其是前进气格栅、尾部扰流板很好的符合了空气流通学的原理,在美化车身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减少额外消耗。

帕萨特Bluemotion蓝驱版的轮胎设计采用环保低滚组,在加速前行时,可有效减少地面摩擦带来的阻力,从而减少能量消耗,进一步减少油耗。独特的Bluemotion车身颜色,配有熏黑的尾灯,以及搭配前脸、车侧、尾部的Bluemotion标识,都释放出高贵的品质,很好的诠释着对科技创新的解读。

低碳行走的标志

“TSI+DSG”的动力组合系统对于大众的粉丝来说早已成为一个习惯用语。本次上海大众所展示的帕萨特Bluemotion蓝驱版也不例外,它所搭载的是大众近来主打的1.4TSI发动机搭配DSG双离合变速器,并在1.4TSI DSG动力组合基础上,更好的秉承蓝驱环保的概念,增配驻车起停装置和具有创新科技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其中,驻车启停装置能在停车等待时自动控制发动机熄火,减少不必要的燃油消耗,在减少CO2的同时又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环境。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则是通过先进的发电机孔控制技术,在减速及带档滑行时加大充电量,以电能形式储存刹车损失的部分动能,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燃油利用率,有起到降低能耗的效果。有数据显示,帕萨特Bluemotion蓝驱版在城市工况下每百公里油耗比1.4TSI DSG其他车型节省了1.2L,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则降低了28g/100km。

在内饰方面,帕萨特Bluemotion蓝驱版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大众汽车的经典设计元素,同时注入“节能、经济、环保”这一核心理念。高科技环保材料与真皮拼接而成的Alcantara镶拼座椅带来高贵典雅的品质同时,又时刻彰显着环保清洁的气质。黑色与蓝色相互融合的内饰风格,集稳重与环保一身,加上搭配有蓝驱专属迎宾踏步饰条以及环保镀铬工艺打造的BlueMotion标识铭牌,成为商务人士低碳行走的标志。

内饰合理的线条布局和别出心裁的设计思路,在舒适、空间、私密都可以让车主随心所欲,这种内外兼修的设计风格使得帕萨特Bluemotion蓝驱版毫无疑问成为日后炙手可热的豪华车品牌。

上一篇:2024 年安徽考编小学语文真题下一篇:AMT咨询观点之:移动行业物流的中国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