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共14篇)
1.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篇一
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兴起调查问卷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乡村经济、文化、卫生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而此时农村旅游业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对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活、教育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本调查问卷主要用来研究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兴起的相互影响,为新农村建设模式提供参考,您的宝贵意见仅做科学调研之用。我们需要您的帮助,请提供您的宝贵意见。谢谢您的支持!
1、您现在的居住地是
A、农村B、乡镇C、小城市
2、您目前的主要从事什么行业?
A、农业B、养殖业C、打工所得D、个体经营E、其他行业
3、您了解新农村建设吗?
A、了解B、比较了解C、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D、没听说过
4、您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A、发展现代农业B、改善农村风貌C、构建民俗文化D、提高农民素质E、其他
5、您认为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的哪些基础设施?
A、交通B、通信C、卫生D、饮水
E、其他
6、您认为提高乡风文明要从那些方面下手?
A、农民素质B、农民能力C、人才供给D、智力支持E、其他
7、您认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哪些资源可以吸引旅客?
A、农业生产B、农村生活C、农村风貌D、民俗文化E、其他
8、您认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怎样促进新农村建设?
A、农民开阔的眼界、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B、城镇居民了解国情民情
C、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D、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E、其他
9、您觉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注重那些方面?
A、政府政策B、经济C、交通D、景观E、居住F、服务
10、您认为要提高乡村旅游业的质量和水平政府的农业部门应怎样做?
A、确保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B、保证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C、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D、保证旅游中饮食消费安全
E、其他
11、您认为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条件应从那些方面着手?
A、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B、促进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特色景观的形成C、重视对广大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
D、加强乡村环境整治
E、推广先进适用的农用科技
12、您认为农村发展旅游业的最大困难在哪里?
A、政府的支持不足B、农民理解、配合不够C、村干能力、经验不足
D、资金、技术等资源不足E、缺少带头能人F、其他
13、您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哪些部门或组织的支持?
A、政府B、企业C、学校D、金融组织E、其他
14、您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村民的生活影响大吗?(0表示影响很小,10表示影响很大)
A、1B、2C、3D、4E、5F、6G、7H、8I、9J、1015、您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农村教育影响如何?(0表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10表示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A、1B、2C、3D、4E、5F、6G、7H、8I、9J、1016、您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农村自身的发展影响如何?(0表示影响了农村正常的生产,10表示促进了农村自身的发展)
A、1B、2C、3D、4E、5F、6G、7H、8I、9J、1017、您认为乡村旅游业将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如何?
(0表示破坏了生态环境,10表示改善了生态环境)
A、1B、2C、3D、4E、5F、6G、7H、8I、9J、1018、您认为旅游业将对农村的特有乡土人情和文化影响如何?
(0表示破坏了乡土人情,10表示建立了更好的人情风俗)
A、1B、2C、3D、4E、5F、6G、7H、8I、9J、101、此次金融海啸对您公司的影响大吗?
A、影响非常大
B、有一定影响
C、没有影响
2、您现在的薪资状态是?
A、增加了
B、减少了
C、没有变化
3、金融海啸后,消费者选择旅游地点与上年同期相比是否有变化?
A、有
B、没有
4、与上年同期相比,出国游或豪华团是否有减少?
A、有
B、没有
5、与去年同期相比,消费者旅游是否更乐意选择城市周边旅游或省内游?
A、是
B、不是
C、没有变化
6、与去年相比,今年五一假期旅行团的预订情况如何?
A、增加了
B、减少了
C、没什么变化
7、为促使国内旅游市场获得更大提升,广东将率先推行“国民休闲计划”,深圳可能成为试点。您认为现阶段有必要推行“国民休闲计划”吗?
A、有必要
B、没必要
C、没所谓
8、您认为国民休闲计划的操作性强吗?
A、强
B、不强
C、不知道
9、您认为国民休闲计划能拉动内需吗?
A、能
B、不能
C、不知道
10、您认为发放旅游消费券能促进旅游消费吗?
A、能
B、不能
C、不知道
2.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篇二
一、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支持
1.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全面部署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决议》明确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全国各部门都在响应党的号召, 制定扶助政策,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计献策。国家旅游局围绕主旋律, 抓住新机遇, 审时度势, 科学决策, 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 将2007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2007年3月20日, 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在京签署了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决定, 成立全国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与工作机构, 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查研究、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政策研究、规范管理、典型推广等工作。近期将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一村一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开展合作。期望通过五年的努力, 使中国乡村旅游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旅游项目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实现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在中国乡村旅游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人们对它的了解度和认同感都有所欠缺。随着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 中国的发展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向农村。这一趋势, 在人民大众的意识里被强化,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旅游。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度不断加大, 这样政府的投资力度也在加大, 资金链完整, 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由于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所以在很多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如经营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为了能够促进它的快速增长, 政府就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政策的支持将为乡村旅游提供一条“绿色通道”, 为投资者、经营者和参与者打开方便之门。
3.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新农村建设中, 中央提出:重视科学,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 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 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这一措施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及生产效率, 但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技术支持。乡村旅游的客体一部分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缓解压力而进行消费, 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进行科普教育而消费, 所以使游客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流程, 接触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也是乡村旅游的一种资源, 国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提高方面的投入也同样可以用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
国家为促进新农村又快又好的发展, 在一些试点村庄制定村庄规划, 在土地使用, 村落空间建设, 乡村景观以及产业结构方面做出具体的实施措施。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为乡村旅游提供技术的支持。
二、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1. 乡村旅游有助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的主要客源市场是针对城市居民。尽管城市居民选择乡村旅游的原因是要体验乡野风光, 对旅游地的环境持宽容态度。但是如果是旅游地除了能提高城市居民所向往的田园景观外, 没有基本的基础设施, 比如说乡村中的道路坑坑洼洼, 下雨天泥泞不堪, 供水供电设施配套不全等等, 势必给游人带来极大的不便, 久而久之, 乡村旅游将无人问津。因此, 发展乡村旅游将有助于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这不仅是满足游人的需求, 也是满足村民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要。
2. 乡村旅游有助于改善农村的景观环境
乡村旅游地一般都是由乡村环境优越、农业产业发达的地区发展起来的。但是多数乡村在改造前, 不同程度地会出现景观环境没有秩序, 乡土建筑质量不好, 村庄的整体环境脏、乱、差。而乡村旅游的开展有利于自然环境向着乡土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业能够激发居民整治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乡村旅游创造的经济效益, 能为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 乡村旅游将会推动景观美化与环境整治。
3. 乡村旅游有助于保护和延续农村的乡土文化
目前, 乡村旅游开始从粗放发展阶段进入了较高层次的竞争阶段, 低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乡村旅游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和审美活动, 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 丰富文化含量, 可以获得蓬勃生机和高附加值, 同时满足游客需求。中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 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 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 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等, 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 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等, 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 挖掘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 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 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 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 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 也是农村的发展根本所在。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 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 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 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要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 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4. 乡村旅游有助于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产业, 它的引入可以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升级, 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 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 “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 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 也就是说, 每个“黄金周”可以形成大约6 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据测算, 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 (点) 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可见乡村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 它将为农村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 与农业、手工作坊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发展乡村旅游, 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 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 经营农户都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 村民向往城市生活, 经营者往往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常常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花大力气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如把乡村小路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经营过多的卡拉OK厅等。这对于新农村建设方面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城市居民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的愿望背道而驰。因此, 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 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 禁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
四、结语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课题, 作为规划者来说, 我们应该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化解矛盾, 充分发挥它们的合力作用, 为建设新型农村作出贡献。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国家旅游局围绕主旋律, 抓住新机遇, 审时度势, 科学决策, 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 将2007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2007年3月20日, 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在京签署了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认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对于发挥二者在解决三农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技术支持,促进
参考文献
[1]吴琼莉, 郑四谓.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物价, 2007, (12) :58-60.
[2]陈海鹰, 等.浅谈如何以乡村旅游促进中国农村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学报, 2006, (4) :155-156.
[3]李坚.城乡统筹新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构想[J].企业经济, 2007, (5) :91-92.
3.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乡村旅游;费县;约束性条件
中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兴起、发展和规范经营阶段,从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以及政府主导逐渐向市场主导过渡,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及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其发展实践相对滞后,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旅游产品单一化、档次低、文化内涵浮浅等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1.山东省费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山东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农业历史源远流长,新型农业发展迅速,拥有55个农业旅游示范点,占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总数的15.32%,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居全国前列。山东费县居祊河中游、蒙山之阳,自然环境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该县通过政府的引导,将乡村旅游作为促进旅游经济、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全县形成以大田庄乡一事一议项目区、沂蒙百草园、许家崖乡村风情休闲旅游区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县有两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五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三家省级旅游特色村,八处省级精品采摘园。
2.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山东费县拥有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农业资源丰富,乡土民俗特色鲜明。
大田庄乡立足自然环境、果蔬产业、风俗民情等优势资源,引领农民发展生态观光、果园采摘、农家乐等特色项目,形成了以樱桃山庄、百丽山庄、紫藤山庄等为代表,“一户一园、一园一景”的农家乐特色,使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抗战史上大青山胜利突围战发生在沂蒙小调旅游区内大青山脚下,该旅游区集红色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是接受革命教育、接触自然的旅游地。
许家崖结合地貌特征、人文历史、民俗古建,对每个项目村进行个性化设计,凸显各村风貌,最大限度保护石房、石碾、石路、石坝以及老井古树等,确保了旅游地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二、乡村旅游业对当地产生的影响
1.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许家崖乡村风情休闲旅游区中,梨花村自2000年起便是费县有名的赏花景点,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泥泞,乡村卫生状况差,如今当地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景区内村落焕然一新,交通道路等设施改善,道路通到每家每户,乡村卫生状况改善,通过政府投资,各个村落建设起休闲广场,增加健身设备,并统一翻修装饰村民住宅。
2.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影响。除了环境改善之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乡村旅游业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返乡自主创业,如经营农家乐,或是响应村里的号召种植一些核桃树、向日葵等经济、观赏作物,同时本地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3.对农民增收的影响。随着乡村旅游的推进,大量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回乡创业,农家乐,特色餐馆等辅助设施的建设,使得当地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从业农民收入增加,拉动了该地区农村经济增长。
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多个主体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正确认识。对于游客,乡村旅游局限于游玩,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与完善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反馈;对于经营者,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对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往往忽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过度商业化,逐渐丧失客源。对于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对乡村旅游缺乏重视,旅游投资相对于其他旅游业所占份额少,缺乏相应管理和规划。
2.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新农村建设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农村的卫生、医疗、道路状况相对于城市还有差距。食宿、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水电供应系统不稳定,安全得不到保障,使市场得不到进一步拓展。
3.乡村旅游缺乏有效管理。目前,农民群众具有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明确的优惠政策,缺乏相应的乡村旅游及农家乐等管理法规,使乡村旅游发展呈放养式,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4.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匮乏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最紧迫的问题。乡村旅游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媒体宣传等需要大量的金投入,农村集体财力有限,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若政府财政及招商引资不利,不能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1.突出乡土特色。对于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态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农家小院,慢节奏的农家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农民朋友,展示本土特有民俗民风,让游客体验到其独特性。
2.保护与开发并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对此应制定针对性法律法规,规范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止人为破坏,推广环保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性,使当地村民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旅游规划、决策及环境保护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由组织承担风险,转移个体风险,完善乡村旅游管理;组织专家和村民共同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度与重视度,调动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对于当地旅游资源保护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马敬桂,韦鸿,裴必高,孙海燕.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广东农业科学.2011-02-10.
[2] 郭焕成, 刘军萍, 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经济地理.2000, 20(3): 121-123.
[3] 郭焕成, 吕明伟.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经济地理.2008, 28(4): 640-645.
[4]贾广勇.新加坡旅行商考察团来我县考察乡村旅游工作.费县人民政府官网.2015-08-04.
4.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篇四
三农工作,是我国经济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中央连续6年把三农问题列入“1号文件”,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新时期下,我们认为,应该抓住机遇,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上,充分体现旅游的价值和作用。
总结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我们认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这么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5.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6.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5.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篇五
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专业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机构。众所周知,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不可分开,却也很难找到最恰当的结合。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在做旅游规划时,为客户的利益着想,尽最大可能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配合新农村建设,打造一个三方共赢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案。
河南郏县“乡村休闲大世界”旅游区规划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三农”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和中央的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重要任务。本项目作为一个休闲农业项目,有助于解决当地“三农”问题,拉动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就业,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作为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专家,对项目进行了仔细考察,并与委托方进行了沟通交流,从而为项目做出详细的规划。河南以前旅游开发的重点是在郑州、洛阳、开封。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河南乡村旅游作出了重点研究,作出了重大决策,重点转移到农村、转移到山区。目前,河南乡村旅游正在以点带面,全面快速发展。这无疑为专家们这个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考察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本项目地虽然自然环境条件非常好,但是旅游资源贫乏,特色也不够鲜明、突出,目前仅有的资源只有农田、汝河、村庄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专家们需要做的就是为本项目提炼亮点,打造核心吸引力,打造一个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然而专家们也发现了几点项目地所具备的优势,即区位条件良好——客源市场充足;地理区位优势——是郑州市通往伏牛山的重要节点;周边资源丰富——打造区域联合发展。
6.生态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篇六
生态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初,中央提出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经济建设核心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涉及面广,难度大.下面,笔者谈几点个人看法.
作 者:周朝选 作者单位:河南省教育信息中心刊 名:河南科技英文刊名:HENAN KEJI年,卷(期):“”(21)分类号:X3关键词:
7.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篇七
大湘西, 即“湘西地区”, 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这里生态植被保持完好, 民族传统文化浓郁, 农耕文化底蕴深厚, 近几年, 大湘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农民增收了, 农村原来的木房子减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小楼, 基本家家户户通了公路, 湘西一派新农村建设的景象。
二、乡村生态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
(一) 对社会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搞好环保是手段, 社会发展和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到多方群体利益, 如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及旅游者, 这些利益关系处理不当, 给社会造成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为妥善处理以上各方关系, 中央政府在旅游政策上使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法, 进行了体制性、政策性的配套改革, 调整了社会结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不仅没有触及到各方群体的利益, 反而还增加了各方利益, 最终各方群体走到了一起, 没有发生冲突, 形成了和谐局面, 推动了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 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乡村旅游使当地村民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活动的客源主要是都市人群, 他们到乡村去就意味着要消费, 而旅游地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就得收费, 同理可知, 旅游者的一切行为都得花钱, 使货币在乡村流通速度加快, 从而就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收入, 拉动了村民的经济消费, 引起一连串的经济效应, 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旅游产业发展高增长区, 旅游目的地从最初的脱贫到繁荣发展, 推进了农村经济现代化, 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 对文化的影响
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展, 让都市人群进入平常百姓家庭, 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 一方面, 让城里人了解农村、农民、农业及传统的农耕文化, 知道老百姓的疾苦, 珍惜自己的城里生活, 让小孩子知道五谷杂粮的来龙去脉、祖先的生活方式及简单农具的使用等等;另一方面, 城里人来到乡村, 扩大了村民的视野, 传播了科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增加了对都市人的生活习惯的了解, 农民会更加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注重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总之, 乡村旅游的开展, 城里人和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 城里人到乡村后思想得到了净化和洗礼, 村民学到了城里人先进的文化理念,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 有力的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四) 对环境的影响
有人说旅游业是“无烟工业”, 不会破环生态环境, 但在现实生活中, 旅游地因游人过多对农业自然资源破环的情况是有目共睹的, 一次性饭盒、塑料口袋、啤酒瓶、香蕉皮到处乱丢, 旅客在文物古迹上面乱刻乱画, 特别是某些景区名贵树木上刻有“某某到此一游”字样, 这既毁环了自然资源, 又让景区失去了观赏价值。在社会环境方面, 客源地阴暗面如“黄、赌、毒、盗”侵入乡村, 以上这些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违背的。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保护的重点是农业生态环境、农村文化遗产。我们应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容量以及当地农业生产容量进行合理规划, 把游客人数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以内, 同时, 乡村成立联防队, 日夜巡逻, 维护治安, 抵制歪风邪气, 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出游观念、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的影响
(一) 对基础设施的影响
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解决交通问题是关键。为了使旅游者来得方便、逗留期间活动也方便以及活动结束又方便的离去, 必须解决并提高可进入性程度, 这不仅包括水路、陆路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也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的营运安排。中国共产党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要实现“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 (油) 路”和“村村通客车”的三通工程, 这为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提供了保障。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要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实现村村通电话, 乡乡能上网, 发展农村电信和邮政等, 这为旅游业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因为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转移性的特点, 所以旅游企业就要加强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直观感受, 而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要借助多媒体网络手段, 不但经济而且直观, 信息量大, 又能把事情叙述清楚, 新农村建设把农村信息网络作为一项重点的基础设施来抓, 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好的宣传渠道, 同时也为农村旅游业了解都市人群的需求动态提供了途径。
(二) 对出游观念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地理、民俗文化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 又为旅游者带来了享受, 同时也把这些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 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更加显著的效益和财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出游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的出游目标从总体上来说是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快乐健康的休闲游憩, 追求心神的宁静, 体验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等。而与此相适应的是, 旅游市场也发生了空前的转变:出游时间的个性化, 如周末出游、假日出游、过年过节出游等;出游地点的特色化, 如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著名景区、烈士陵园等;出游方式的多样化, 如徒步游、自驾游、自助游、互助游、拓展游、刺激游、团队游等等;新农村的建设, 农民生活富裕了, 他们也有走出去到外旅游的冲动, 他们的出游观念是选择就近、价廉、物美、实惠的地方, 老百姓都想旅游了, 这预示着一个全球旅游时代的到来。它为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机遇,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果。
(三) 对客源市场的影响
乡村生态旅游是社会新型服务产业, 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因为,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社会劳动日益脱离一线物质生产形态而转移到服务领域, 使人们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负担, 从设法获取基本生存条件的重压下解放出来, 转而对改善精神生活、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并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企求。尤其对女性来说, 由于生产劳动的非体能化, 其先天的劣势得以避免, 故而能够同男子一样在各种新型服务产业中发挥作用, 这使她们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将空前提高, 并推动整个社会物质文化需求向改善精神生活、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高级化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集追求新奇、陶冶情趣、康体娱乐、修身养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服务产业, 在这种物质文化需求的进程中正当其时, 发展前景无量。
笔者在吉首火车站对游玩大湘西后返回客源地的游客发放问卷共计248份, 回收了202份, 表1是旅游者对大湘西的评价抽样调查统计表, 从中可以看出, 旅游者对大湘西的评价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要求, 各级旅游部门成立了乡村生态旅游协会, 制定行业评价标准, 分工协作, 进行规范化管理,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定期培训相关人员, 充分利用节假日的机会, 组织观光旅游、农村科普活动等, 同时, 对该地区的旅游产品大力宣传, 并同周边景点及旅行社合作, 向旅游者相互宣传各自景点的优势, 共同提高景点的知名度, 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 扩大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四) 对旅游产品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使乡村生态文化意境更加浓厚, 促使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保护。在产品设计上, 大湘西注重以乡村生态文化为核心, 提升文化品位, 维护和强化乡村整体环境意象。乡村意境强调的是整体的乡村氛围, 因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客观上也必须以这种整体氛围为基调, 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都必须服从和维护乡村生态意境的要求。不搞与乡村意境不相称的旅游项目;保持和恢复传统的乡村聚落和建筑;造田园风光营造乡村农耕文化意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乡土气息;加强乡村饮食文化的开发;发掘和保护乡村手工艺文化;展现丰富多彩的乡村精神文化;注重参与性、体验性设计。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的魅力在于自然、文化和闲趣, 虽然绝大多数乡村从表面看不具备完美的旅游资源, 但要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 则应深度挖掘属于自身的生态资源, 尽力造就富有美感的乡村生态文化意境, 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四、结语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实现城乡互动, 都市人群的精神风貌、卫生习惯、现代文明、文化生活传到了农村, 村民在这种现代文明潜移默化的带动和影响下, 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经济头脑明显提高, 视野开阔了, 封建迷信思想就少些了, 打架赌博现象也没有了, 村民也开始想到抓经济, 争做好农户, 竞相比服务质量, 总之, 大湘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地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7.
[3]陈文君.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
8.拔苗运动与新农村建设 篇八
8月24日的《新京报》报道,为了整治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河南省温县在7月17日下发文件要求拔除村民屋前屋后的农作物,并动员该县公务员、医生和教师回到原籍“拔苗”,从而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拔苗运动”。
消息一出,便引起人们的猛烈抨击。人们质疑,为什么党中央“建设新农村”的宏伟战略,在基层那里屡屡被走样成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遮羞墙”所光鲜的是村里的容貌,还是政府的脸面?“拔苗”所助长的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地方官员的政绩?
拔苗岂能拔出新农村
“房前屋后,种瓜种豆。”这不仅是一句农谚,也是眼下农村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农民们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种些蔬菜,既可以满足自己的日常吃菜,又可以绿化周围环境,本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可如今,在河南温县,农户在门前、空院、空闲地种植的蔬菜、农作物却被视为“乱栽乱种”而予以强行拔除。
据报道,温县村容村貌的集中整治活动是从7月17日开始运作的。当天,县政府向下级各单位下发了《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方案》。《方案》以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倒乱流、乱种乱养、乱贴乱写”的“十乱”为任务和目标,要求铲除“包括农户在门前、空院、空闲地种植的蔬菜、农作物和滋生的杂草”。这一措施,被温县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步骤。县委副书记朱玉正说:“我们前年就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上提出了村容村貌整治的战略部署,这是一项阳光工程。”
为了这项所谓的“阳光工程”,县政府还组织县里所有公务员以及学校、医院等相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回户籍村落,拔去村民屋前栽种的蔬菜作物,1人须完成10户,否则罚款两百元。与此同时,乡镇干部和村级干部中也掀起整治比拼大赛,落后者将受到组织上的处理。
强大压力下,县里的乡村干部、教师、医生卷入其中,农民的茄子、青椒、豆角、大葱惨然夭折。
八十多岁的老太心寒:为何自己跪地相求都没能保住自家吃菜的豆角?乡村干部疑惑:为何去年似一阵风刮过的拔苗运动今年又起,难道这就是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岂是花架子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之后,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很多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然而,也有些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念歪了经,无视农民的根本利益诉求,却在盲目乐观、形式主义、长官意志作风下急躁冒进。
在近期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报道中,一些地方热衷于搞花架子、形象工程的新闻时有所闻,除了温县的“拔苗运动”,最典型的当属甘肃永靖县的“遮羞墙”。永靖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贫困面10%,个别乡镇的贫困面更是达到70%以上。但就是这个连机关干部工资都不能准时发放的贫困县,去年下半年开始化几十万元在部分公路两边新竖起9处总长度2公里多鲜亮整洁的高墙,永靖县扶贫办副主任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由于当地村民的房子比较破旧,因此用墙来挡一挡,这是“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做法。而当地农民则毫不客气地称之为“遮羞墙”!就在被“遮羞墙”遮挡的村庄中,还有部分农户家里缺粮断水,生活极其贫困。
其实,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多个层面,对此,中央曾明确要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但是,确实有一些地方政府,跟永靖县、温县一样,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新村庄建设”,理解为整顿村容村貌。他们认为,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旦上级要验收检查,要看的也是村容村貌好看不好看,而不一定到老百姓家里去看饭碗里有没有菜。把苗拔掉了,村容村貌就好看了,上级的精神就落实了,镇里也就可以向县里交卷,县里也就可以向市里交卷;能交卷上级才满意,上级满意,官员才有政绩。
而在这种虚荣政绩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视觉效果,无视农民的真正感觉。基层部门不是努力找准农村实际需要,按照农民生活习惯去规划去建设去发展,而是眼睛一味地朝上看,跟着领导个人意志去栽花树景,搞形象工程,结果自己争得了“面子”,却让老百姓活受罪。
当前农村薄弱环节多,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到底先从哪方面入手,要有个轻重缓急。要优先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而不是搞一些看起来很光鲜、但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毫无帮助的“面子工程”。如果钱都花到了“面子”上,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无能为力了。
该由农民说了算
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仅仅是让村容村貌好看一点,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新农村建设应该是以农民为主体而不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是为了改进农民的生活境遇而不是为了地方官员创造政绩。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得农民说了算,即使政府部门认为农民的观念是不正确的,那也得慢慢引导开化,切忌一刀切,搞形式主义和用行政命令强迫。
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是主人,新农村的这双“鞋”合不合“脚”,作为主人的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要从有条件的地方抓起,要在群众理解、支持和拥护的情况下来搞。如果靠入不敷出举新债,搞假政绩,那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亵渎。我们不是简单地搞农村的村庄建设,而是围绕创业和生活来构建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享受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就是要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开辟各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群众得到实惠,且不能造成农民新的负担。温县拔苗运动涉及的乡村村民生活并不富裕,还有很多低保户,生活上需要自给自足,尤其是在菜价一再上涨的情况下,村民只能指望房前屋后的种植才能吃上蔬菜。但是政府在“建设新农村”中首先考虑的是“治乱”,而不是老百姓吃菜。如果老百姓连菜都吃不上,街路“整洁”了又有多大用处呢?
建设新农村,要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确保农民受益。之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那么多损害群众利益来满足官员虚荣政绩的“面子工程”,根本原因是我们一些地方的政绩评价体系出了问题。一个地方的官员政绩如何、品行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自然是该行政区的公众,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官乐于取悦上司而罔顾下情,因为最终决定他们升迁的往往是由上面更大的官员决定。而马路这类通衢大道两旁的“面子”能影响外部舆论,从而能对决定其命运的大人物产生影响,所以他们要竖一堵高墙,把“羞”遮起来。如果这些官员的升迁由当地农民决定,相信他们也不会干“拔苗运动”这类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9.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篇九
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农村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村中主要是留守老人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农村留守老人太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对农村和农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一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青壮年外出后,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老人承担了几乎所有农业劳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却不得不在承担起繁重的体力劳动。二是留守老人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这些留守老人大多为小学文化,近三分之一为文盲,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村里的农业科技推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的合理流转,均因多数老年人的反对而搁浅,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对孩子监护不力。老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需要人照顾,现在却要重新承担照顾孩子的任务。再加上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不利,不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多小孩子出现了上网,打架等不良行为习惯。
青壮年劳动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务农收入远不及在城里务工,因此青壮年外出可以理解。可推进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也迫切需要大批青壮年农民的参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当地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兴办经济实体,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如果家乡有适合创业或打工挣钱的门路,收入有保障,青壮年劳力就不会抛下老人和孩子舍近求远去挣钱。二是要合理流转土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技术,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三是针对农村目前现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定期对留守老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组织成立劳动互助小组,找帮工、雇工,帮助留守老人减轻农业劳动负担。
10.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篇十
20**年,*镇新农村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中央、省、市、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发挥人和组织八个方面的作用,按照突出重点抓增收,立足实际抓整治,加大投入抓建设,关注民生办实事,完善制度抓管理的工作思路,在20**年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扎实推进20**年新农村建设,力争完成农业总产值13193.82万元,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力争净增500元以上。
一、突出重点抓增收
1.做强做优支柱产业。柑桔是我镇的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要抓住南方受冻害外省柑桔产量受影响的机遇,加大对果园综合改造力度,认真组织开展“三改四比”竞赛活动,打造我镇柑桔品牌,提高柑桔的产量和质量,完成中低产果园改造2300亩,引进种植名、特、优水果500亩,建立“三改四比”竞赛活动示范片4片300亩。
2.做大做活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协会作用和利用区内外农业龙头企业的优势,组织实施渔溪村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完成烟叶种植面积1100亩。落实毛豆订单3500亩,槟榔芋订单300亩,大球盖菇订单200亩。继续开展钱粮丰收竞赛活动,继续推广“豆—稻—菜,烟—稻—菜,菌—稻—菜,菜—稻—菜等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效益。
3.做精做细林竹业。发挥山地资源丰富优势,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权证动态管理,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加大力度改造低产竹林,提高林分质量,培育毛竹丰产示范基地20**亩。建立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1000亩,提高林分质量,做到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管。
4.做活做好非农产业。充分利用我镇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旅游
景点的提升改造以及本镇能人外出经商办企业的优势,大力实施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发挥镇劳动保障所作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劳动力转移招聘会,发布用工信息协调镇属企业吸纳本镇农村富余劳动力,鼓励外出经商经营小吃业等,20**年计划新增转移劳动力200人以上。
二、立足实际抓整治
1.围绕创文明村镇活动,以“创星评户”、“美德在农家”、“五好家庭”、“文化中心户”、“家园清洁活动”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三清六改”活动,继续建立“三清六改”示范点,示范户,推进村、六有建设试点村全面铺开,其它村建立1—2个示范点,10—20户的示范户,以点带面,推动“三清六改”有较大的进展。
2.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快清洁式公厕建设及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台溪、碧溪、大源、棕南、陈墩新建、修缮清洁式公厕5座。各村都要建立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所,建立和完善镇、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力争完成沼气池40口。结合市区第二水源的启动,扎实抓好碧溪河流域的治理及碧溪河第二期清水工程的实施。
3.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抓好乡村道路维护工作,保障公路畅通安全。实施通自然村道路硬化建设,今年完成大源斑竹二期、台溪双江、中山坂、棕南前坑、南岐合计约3公里道路硬化建设。
三、加大投入抓建设
1.围绕镇本点原有850亩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抓好碧玉小区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力争完成6幢342户,3.5万平方米,按照创省级优美乡镇的要求,完善和改造集镇的街道给排水系统,改造人行道和部分沿街楼房,建成五级客运站,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设碧溪河*段防洪堤的护栏及绿化工程。
11.论群众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改革;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9.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145—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和接受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载体之一。没有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
社会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正是这种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要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是空谈。所以,我们要把加强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农村群众文化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农村群众文化人才包括乡镇和村居的相关工作人员及群众文艺爱好者。目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一方面文化站和村居中从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业务人员,对农村群众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开阔,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人才非常匮乏,往往群众对某类文化活动有热情、有需求后,却找不到相关人才进行培训和指导,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二)农村群众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的经费保障
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包括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等。各级政府、组织对农村群众建设的资金投入虽逐年加大,但赶不上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的需求。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对农村群众公益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投入也缺乏积极性,无法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要。难以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农村群众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三)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意识相对薄弱,参与度不高
认同意识是凝聚农村群众人心的基础性前提。然而,由于历史以及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群众对文化事业的参与热情不高,从而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缺乏牢固的文化心理基础。同时,由于目前大部分地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即行政权力的推动所造就的,这就使得农村群众的参与仍是以动员性参与为主,农村群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还远远不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很容易演变成为一种行政行为,文化活动的政治性被大大突出,而文化性、群众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在村民的心目中,政府推动的文化活动变成了政府、干部追求政绩的过程,村民主动参与的欲望大大降低,部分村民甚至产生厌烦、抵制情绪。
二、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形成科学文明乡风,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群众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群众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水平
要缩小城乡差别,彻底改变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少、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落后的面貌,就必须提高中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强化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农村群众文化的开展,将在这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群众文化有宣传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办图书馆,文化站及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各种健康向上的文艺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化信息和思想观念,从而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引导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小农经济造成的宗法观念、自私保守观念的制约。
(二)群众文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增强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已不再单纯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而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了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三)群众文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农业生产力
市场经济确立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变革的主题是顺应市场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逐步建立健全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这些变革开拓了农民群众的生产活动领域,也给农村群众文化增添了新内容。经济的转型,要求农村群众文化开展要有一个明确导向,这就是为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提高,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鸣锣开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在文化方面,人们更多地把着力点投向与现实最为贴近的经济,农村群众文化的经济功能也就突显出来了。它深入到专业村、专业户及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深入到农业部门的分工协作及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起到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减缓矛盾、平衡心态的社会润滑剂的作用和团结凝聚民心的作用。
(四)群众文化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群众是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培育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就要从培育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入手,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广泛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尊重农民文化首创精神,增强吸引力,富有创造性,让农民群众在参与文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要加强农村文化实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农村新型民间艺人,形成一支扎根农村的文艺队伍,增加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三、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而紧迫,任务繁重而艰巨。所以,我们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持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首先,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从体制上讲,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事业的内部活力。尤其是乡镇文化站的体制,要十分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
其次,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从现阶段来讲,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层次的阵地,即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剧团;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农民图书、农民健身和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四是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变送为“种”。
最后,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创作出更多更好适合农村农民所需要的精神产品。一是要大量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二是要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银幕,立上舞台,更好地服务农民。三是大力發展民间文化艺术,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项目。四是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特别是要加大农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
12.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十二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二、乡村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实践证明, 以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有力手段,必将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从总体上来看,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促进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农村资源包括农村的土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农产品等有形资源和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通过乡村旅游的导入, 可给这些农村的无形资源赋予新的内涵, 把这些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使农民获得农业生产和旅游消费的双重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突出其资源优势,实现其资源价值。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将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打破传统种养产业的思维定势,使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带动乡村交通运输、商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乡村旅游,可为当地带来大量游客,刺激消费,游客争相购买当地有特色的土特产,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开发与深加工,延长了农副产品产业链, 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可使乡村传统农耕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 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人多地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经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限制性因素。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 以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 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完全可以在农业资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 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村旅游能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村民素质和村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际过程中,能学到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综合素质可得到显著提高。
5.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中最为核心和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村民从生态环境改善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绿色无公害产品,绿色无公害产品越多,生态环境越优美, 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越好。从而广泛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道路,走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6.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容村貌改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加大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工作力度,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
乡村旅游以农业观光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示范型、农村民俗型、乡村建筑型和乡村文化型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1.农业观光型模式。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事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融观赏考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能使旅游者暂时离开喧嚣繁杂的都市,在清新静谧的农村环境中短暂生活一段时间,从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2.农业生态型模式。以自然风光与独特地域的农业特色、乡土民情和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陶冶游客情操、发展当地经济为目的的活动, 是农业 + 生态旅游 + 休闲娱乐的一种结合体。可给人们强烈的生态感和回归自然的韵味。
3.农业示范型模式。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为目标,融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于一体,为参观者提供参观、考察、学术交流和现场会议的场所, 是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并可带动二次消费的旅游模式,是农业院校师生、农业工作者和农业专业大户接受科技培训的好课堂。
4.农村民俗型模式。具有独特民俗风情和村寨文化的村镇, 通过组织开展民俗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 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游客,是历史的再现,能令人产生进入一个新境界的感觉和获得返璞归真的感受。
5.乡村建筑型模式。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祀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景观意象很独特。建筑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乡村社会里, 古城边的塔以及古镇中的庙,都成为文化的寄所,神灵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象。在乡村中,“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 保持了居住与环境的真实接触,为寻找精神本质的城市游客提供了一种人性回归的可能。
6.乡村文化型模式。乡村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各地小吃各有特色.而游客在乡村旅游照样需要吃饭,这样,传统的农家小吃对游客来说,也是一种文化。还可挖掘“饮食与诗歌”、“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饮食习俗”等旅游资源,使“吃”这个简单的事情变的丰富,吃出文化,吃出品味。
乡村商品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浓烈地方色彩,小小纪念品如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摺扇、风筝、剪纸、竹编、泥塑等,都可让游客享受到一种传统民间文化的情趣。
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精心规划,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点, 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 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因地制宜,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点的设置、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 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水平。
2.挖掘乡村资源优势,努力营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要克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趋同倾向,推动各种模式个性化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引导和鼓励农户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开发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项目。体现“一村一品”、“一户一景”, 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在同类景区中突出个性。要不断创新,突出地方的优势特色, 营造出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
3.规范服务,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农户家庭接待的服务标准达到和保持应有的水平。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文明环境和氛围,为旅游者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4.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积极探索适应各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不同类型、特色鲜明、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游典型,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结语
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的地方特色。广阔的乡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空间结构、区位优势等条件,结合自身的地域特征、客源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乡村旅游类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建设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功能。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旅游方式,有助于提高农村资源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论文毕业论文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4.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国内外旅游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上的快、效益好。党委、政府要因势利导,寻找切入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低门槛进入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当地有文化、有素质、热爱旅游的农民青年充分利用资源,开发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景点,开设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等,想方设法把每天有成千上万过往家门口的游客留住,拉动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14.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 篇十四
对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和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的伟大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行动。县一级统一战线如何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接,是统战工作在新的时期落实统战政策的新课题。
一、引导民营经济把资金项目优势向农村转移,提升农业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我县民营经济企业中占50%的产业产品资源基地在农村,广大农村不仅
为民营经济的拓展扩张,做强做大,提供了广阔发展舞台。为企业做大做活农业产业,立足市场求生存、求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发展前景。企业要把产业做大,产品做强,在众多的农产品中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就必须做大项目,筑牢基地,扩大资金投入,人才强企,科技创新,管理增效,调动基地资源产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有稳定地、丰富地、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资源,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稳固的资源地,有产业和产品。
二、积极引导光彩事业,把扶贫开发优势向农村拓展,繁荣农村经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为主体,以开发式扶贫为主题的光彩事业最大的特点和闪亮点就是把对人的关爱和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与追求企业利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分发挥自身资金、项目、技术等优势,开发
地方资源,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近些年,光彩事业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加大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启迪和经验。光彩事业的发展内涵,扶贫的形式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是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三、引导科技战线知识分子把人才智力优势向农村辐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农村经济一翼突进,而且是农村整体文明的腾飞。引导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对农村人才需求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对农民的服务,是统一战线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统战优势的最佳时机和最便捷途径。
四、把工作手臂向农村延伸,当好五员,搞好协调与服务,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助力、凝合力,是统一战线工作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统一战线具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智力密集等优势,统一战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首先,当好新农村建设和生产发展的“调研员”。近年来,XX县委统战部围绕县委、县府工作中心和移民迁城中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和参与了有关团体、无党派人士开展了“优化发展环境,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工作、如何引导民营经济做合格建设者,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移民迁城中民营企业发展机遇,贫困群体现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等课题调研,立发展之论,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有些意见、建议被县委、政
府所采纳。xx年县委、政府,为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和民营经济合法权益保障,建立了XX县民营经济投诉中心,中心主要任务:“受理投诉、分析调查、通报反馈、督促落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合法权益保障提供服务。
其次,当好新农村发展规划和投资环境的“宣传员”。统战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失时机地做好宣传XX工作,利用统战、工商联会议、活动,请县委、政府分管经济、规划、项目建设的领导介绍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开展以做合格建设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营造了爱XX、发展XX的良好氛围。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逐个落户XX,为救助贫困儿童,吸纳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引导企业回报社会,企业合法权益保障等方面,受到了省、市统战、工商联认可和表彰。通过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各界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体现了统一
战线工作的作为,增加了统战工作知名度。
第三,当好农村发展,招商引资的“联络员”。充分发挥统战、工商联面广渠宽,位置超脱,人文亲情浓厚的优势,开展“结交朋友,内外联系,达成意向”的活动是统战、工商联责无旁贷的工作。近几年,充分依靠XX水电、茶、林、果、竹、芋、药产业优势,本县企业规模在扩大,产品质量在提升,市场份额在扩大。外来企业在增加,投资数量从几百万上亿元,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外来企业和回乡投资兴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当好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员”。统战部、县工商联在平时工作中定期与不定期到基层和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听取业主的意见、要求,不仅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办理相关手续,还多次与相关部门协调,千方
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重视乡镇商会和行业协会的建设,把对企业服务提升到行业服务上来。定期和不定期召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通报会,互通发展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心。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推荐阅读:
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07-09
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协调发展09-30
乡村旅游概述10-16
中国乡村旅游调研06-29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07-08
乡村旅游经验材料范文09-13
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方案09-24
乡镇乡村旅游工作总结08-05
乡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09-08
乡村观光旅游升级改造方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