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县农民党员先进性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3篇)
1.关于某县农民党员先进性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关于xx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xx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据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统计,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4.5万人以上。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去年下半年以来,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至年底止,全县返乡人员达3.5万人。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农民工返乡人数有可
能进一步增加。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本人经过调查思考,特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要切实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的领导。建议尽快成立高规格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劳动、民政、财政、工商、税务、教育、农业以及工青妇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办公室。要逐乡逐村建立返乡农民工台帐,由乡村干部、党员跟踪服务。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县内外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新做法、新经验。
第二,要广开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门路。一是发展支柱产业,消化一批。按照扩大内需的要求,大力发展粮食、烤烟、养殖、蔬菜、水果等农业支柱产业,使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进入农业生产序列。要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同拓宽返乡农民工就业渠道结合起来。二是加快项目实施,吸纳一批。对“三农”建设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其它项目等,凡属具备条件的,要想方设法尽快开工。三是利用招商成果,容纳一批。对近年来的招商引资项目,要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优先容纳返乡农民工进工业园区务工就业。四是积极挖潜,鼓励本地企业稳定一批。对经济危机期间不裁员、不减员的各类企业,政府要给予奖励和扶持。五是自主创业,扶持发展一批。县劳动部门要举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鼓励帮助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工商、税务、国土、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六是主动出击,争取输入地稳定一大批。县劳动部门要以实地走访或致务工人员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动员务工人员想方设法在劳务输入地积极寻找新的其它就业门路,尽最大努力在原工作地留下来,从源头上减少返乡大军数量。七是免费技能培训,及时提高输送一批。县劳动、农业等部门要采取培训实体(学校)培训、专业重点急需培训、企业新招工成批培训等方式,分解返乡农民工培训任务,千方百计多培训返乡农民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
第三,建立稳定的农民工信息沟通渠道。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广泛收集县内外用工信息,及时发布,方便农民工求职,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规范乡镇劳动保障站的运作,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使乡镇劳动保障站发挥作用,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登记造册,收集反映农民工在外的真实情况,县劳动部门还要在本县劳动力输入较多的沿海地区建立基地,及时了解农民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分析总结农民工工作经验、教训,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决策,积极应对,争取主动。
第四,要营造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各部门要以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为己任,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作用,主动搞好服务,讲大局,做贡献,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令)的要求,把党和政府对返乡农民工的关怀落实到他们身上;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本部门涉及农民工管理服务的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民工工作。如有只顾本部门利益,阻碍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要从严从快查处。各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要加强监督,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2.关于某县农民党员先进性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1 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采用课题组自制的《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状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涵盖普通学生对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认识和评价等;调查范围涉及一、二两个年级和医学一系、医学二系、药学系、护理系、公卫系等五个系8个专业的在校学生;此次调查通过对范围内有关班级单纯随机抽样确定抽样班级, 然后对班级实行整群抽样, 采用无记名问卷形式, 当场收回问卷,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568份, 有效回收率达94.7%。
2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2.1 对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认识
表1反映了普通大学生对学生党员先进性的看法。从表1可以看出, “有更强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所占比例较显著地高于其它选项。由此可见, 普通大学生对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认识, 最注重的是其在奉献精神上的表现, 其次是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这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 普通大学生对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认识存在着“服务奉献取向”, “道德品格取向”及“能力素质”取向。而“有更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仅排在第四位。这表明理想信念、政治素质等指标在普通学生当中没有作为党员的重要指标。间接说明了目前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着对理想信念、政治素质等软指标的重视不够, 或者宣传不够。
2.2 普通学生对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评价
理想信念和政治表现方面。对党员入党动机、思想政治表现、政治觉悟等方面的他人评价进行了调查。表2是普通学生对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的评价:
表2反映了普通学生对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状况的评价。对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的评价, 有77.5%的学生认为学生党员具备了非常端正或比较端正的入党动机, 但也应该看到有22.5%的学生认为“不太端正”或“很不端正”。可以得出, 高校党建还需继续强化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 把入党动机端正到为人民服务, 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上来。
表3中, 认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表现与入党前相比有较大提高的占32.2%, 变化不大的占64.8%, 下降的比例小, 占3.0%。有占一半以上的接受调查者反映: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重入党前教育, 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学生党员入党前抓紧, 入党后放松等问题。
党员模范作用发挥情况, 见表4, 表5。
从表4可以看出, 有25.2%的同学认为身边的学生党员模范性强, 而有64.4%的同学认为学生党员表现一般, 还有10.4%的同学认为学生党员没有模范性可言。这一数据说明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自身党性意识不够强, 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意识不够强, 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表5说明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缺乏威信。只有18.8%的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党员同学很有威信。更多的认为学生党员表现一般, 没有威信 (71.3%) , 甚至有9.9%的学生尖锐地指出身边学生党员不符合党员标准。
表4和表5反映出学生党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要进一步把好学生党员发展关。同时, 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弹性学制条件下, 学生在校时间短 (一般在校学习两年, 后期临床实习一年) , 学习时间紧, 任务重, 学生忙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 班级概念淡化, 学生个体的交际和活动范围随着课程的改变而改变, 这种因素使得学生相互间交流较少, 交流过程不够连续。因此, 学生之间相互不够了解, 学生党员也就体现不出或者很少有机会体现先进性。同时, 医学院校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阶段性不同, 也为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难度。
从表6, 表7可以看出, 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思想素质与群众相比要高, 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在良好以上。这说明, 学生党员在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方面具有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
关于党员工作和生活作风的调查结果, 普通学生对于学生党员的评价以“一般”居多, 都占一半以上, 其次是持“联系同学、积极肯干、乐于奉献”, “积极向上、不铺张浪费”的肯定态度, 评价“较差”的比例很少。可以看出, 学生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模范作用不够突出, 不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同时, 学生党员自身对树立良好作风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
党员服务奉献情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普通大学生对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认识, 最注重的是其在奉献精神上的表现。下表中有对学生党员的服务奉献情况的调查数据。
统计显示, 一半以上的普通学生认为周围的党员“能做到先人后己”, 而认为党员“坚持得到自己应得的”则占47.2%, 有极少数同学认为学生党员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会不惜“损人利己”。表11中, 只有40%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学生党员的帮助, 在关心同学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 以及对同学中存在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好说服工作方面, 学生党员也是做得远远不够的。从调查可以体会到, 普通学生还是非常希望得到来自学生党员的帮助的, 他们最希望的是结合自身校园生活接受创建优秀校园文化和学习生活指导方面的帮助, 其次是党的知识的介绍和国内时事评述。这说明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 学生党员的服务奉献和牺牲精神还远远不够。
3 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经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 可以看出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党员的理想信念要进一步坚定, 入党动机要进一步端正, 服务奉献意识和模范带头作用上, 还需要在实践中锤炼和提升。这与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党员的教育管理, 既要借鉴一般高校的经验和方法, 又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来开展工作。
结合高职高专类医学院校学制短, 学生在校时间短, 有较长时间的临床教学实践等特点,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党员先进性教育要与实际结合, 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注重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与医学生的职业教育相结合, 克服该类院校的特殊性给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系统性、时效性、延续性带来的挑战, 扩展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和先进性实践的空间。让党员教育管理为医学生的成长成才, 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1 在教育内容上, 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机结合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才能有端正的入党动机, 才能在思想上真正入党, 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只有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才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会迷失政治方向。
在这些专业思想教育中体现医务人员应具备的道德情操与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契合的, 也是与普通党员对学生党员先进性认识的“服务奉献取向”相一致。通过对先辈和榜样的学习、对医德精神的追求, 将医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机结合, 不仅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实现了两个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最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在教育的形式上力求创新
尝试建立党员导师制, 加强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延续性。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是最能让学生信服的, 要充分发挥好、利用好专业教师成为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主力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党员导师制就是指学校要利用有效资源, 聘任学校专业教师、离退休教师和临床附属医院教师, 见习、实习医院教师等综合素质高, 具备一定党建工作经验, 而且教学科研或临床业务能力强的高年资党员担任学生党员的导师。党员导师制的实施能让党建工作更加以人为本, 把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与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现隐性渗透式教育。在学生由学校的理论学习转向临床实习阶段时, 能为学生党建工作的衔接, 为实现学校和教学医院对学生党员的两重教育管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党员导师制能弥补学校党建工作主体的单一性和形式的抽象性。实施得好, 能较好地解决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存在的劣势给学生党员教育带来的困难, 实现先进性教育的长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党员受社会市场经济功利因素的影响, 更注重个人自身的发展, 缺乏对周围普通同学的关心和帮助, 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造成外界对党员的角色期望与党员的现实表现之间的差距。高素质的党员导师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 言传身教, 为学生党员树立鲜活、可亲的榜样, 为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和党性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党员导师制, 能够作为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补充, 一支专业、稳定的党员导师队伍, 将为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尝试引入支部党建导师制, 充分发挥见习、实习点学生支部作用。学生党支部是联系上级党组织和大学生党员的桥梁和纽带, 是进行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组织基础。现在很多医学院校都在见习、实习点建立党支部, 距离学校远, 不能及时地接受学校党组织的教育。同时, 这一类党支部书记往往由学生党员中的骨干分子担任, 使得支部工作的开展有很多局限性, 导致支部作用发挥不足。所以在见习、实习点学生党支部同样也可以引入导师制——支部党建导师制。支部党建导师可以邀请就近教学医院的具有一定党建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 来指导学生支部有效地开展工作。
扩展实习生党员工作载体, 扩大工作成效。在实习生党员进入临床教学实践环节时, 可运用现有的新载体、新媒介, 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便, 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如:建立党支部QQ群, 在网上建立“党员之家”等, 实习生党员可以通过网上“党员之家”了解学校学生党建情况, 和学工部党组织及党员进行思想交流, 并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情况, 缩短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学校党组织也可通过网上“党员之家”直接找党员谈话, 了解实习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 指导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这种做法有助于解决实习生党员在校外表现情况难掌握、教育管理难落实的问题, 实现了实习生党员和在校生党员组织生活同步。这些创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还扩大了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效, 从而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
结合学校培养目标, 让广大党员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深刻教育。长期以来, 强调对党员的理论灌输多, 而缺乏生动活泼的有效平台让其在实践中亲身体验, 从而导致了学生党员对教育活动缺乏热情, 收效甚微。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医药卫生类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学生党员教育要紧密结合这一培养目标, 探索党建工作与培养工作的结合点, 积极引导学生党员通过亲身体验,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带头深入社会, 深入基层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明穗, 李天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调查及其对策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 2005 (4) :49-53.
[2]刘树宏.当前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5) :49-51.
3.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调查 篇三
最近,惠州市委组织部组成调查组,对本市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 “三偏”现象。据1999年底统计,全市共有农民党员39657人,其中56岁以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11.9%;平均年龄为54岁,个别乡镇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8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五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仅占全市党员总数的32%,而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得更低了,仅为2.2%,远远低于全省3.95%的比例。“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FLG”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观看淫秽录像,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缴交公购粮、统筹款、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习惯于计划经济的老一套,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从事贩运怕上当,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某县有一个山区小村,有587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63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这些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据一个欠发达的山区镇调查,全镇有17个村党支部,1980年至1999年20年,全镇共发展农民党员110名,平均每村每年发展党员0.3名;有2个村党支部连续3年没有发展1名党员,占村党支部12%;6个支部连续2年没有1人写入党申请书,占35%;其中有2个支部,从1980年至今,尚未有人递交过入党申请书,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就全市的情况看,农民要求入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有下滑的趋势。全市1999年申请入党的农民比1998年下降6.8%。这种要求入党人数减少的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党员队伍的质量和活力。
另外发展不太平衡,分布尤显不均。党员发展普遍存在城郊农村好于边远山区,强村好于弱村,在一些“老、少、边、山、穷”的地区,几乎成了党员发展的“沼泽地”。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市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13879名,占35%,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不少农村基层领导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三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投亲靠友挂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胆小质弱和老幼妇女,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这些地方的党组织由于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相反,还动不动向农民乱摊派,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党无用”,“入党不自由”等。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特别是一些基层
党组织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工作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地方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总结“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管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从事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管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嫉贤妒能,故意压制人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置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
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修成庙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科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不知道《邓小平文选》有多少卷,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自”、“三个代表”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普遍存在,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 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严格的吐故纳新机制。严格党员进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作出严肃的处置,疏通出口将其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肌体健康。第二,提高素质,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部分农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味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民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第三,激励与约束手段并举,塑造农民党员的新形象。在激励方面,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地位,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给予老党员和贫困党员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管理约束为重点、监督约束为保障的约束机制。第四,构筑党支部坚强的堡垒,增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的原动力。一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关于某县农民党员先进性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10-23
关于我县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09-27
关于农民工状况问卷调查的心得体会11-03
某县2010年度党员冬训工作总结08-01
某县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研报告09-30
关于加强县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08-29
关于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10-19
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07-25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