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大纲实施细则

2024-09-07

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共9篇)

1.德育大纲实施细则 篇一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2014年修订)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

一、德育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体要求如下:

1.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

3.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意识,依法办事,待人友善。

4.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

5.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人格健全,乐观向上。

6.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俭意识、廉洁意识,珍爱生命,尊重自然。

二、德育内容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科学设置教育教学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2.中国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

3.道德品行教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与训练;生命安全、艾滋病预防、毒品预防、环境保护等专题教育。

4.法治知识教育

宪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

5.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精神教育;就业创业准备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教育。

6.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方法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学校还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三、德育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3.知行统一原则。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引导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同时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

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德育途径

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课程教学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学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等课程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2.实训实习

实训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校要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中职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以及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组织开展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学生要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

3.学校管理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组织班级管理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资源,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组织、职业指导、沟通协调工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学校要加强党组织、共青团工作,举办业余党校、团校,组织学生特别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团的基本知识,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入团。充分发挥团组织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要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建立各类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学校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要发挥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团活动、校园安全、后勤服务、突发事件应急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凝练具有职教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结合开学及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以及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结合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创意创效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宣传队伍,加强正面信息的网络传播,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重点加强对校园网公告栏、留言板、贴吧等交互栏目的管理,发挥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帮助学生做到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及时发现并主动帮助网络成瘾学生。

5.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计划,要依托各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场馆等课外活动阵地,发挥学生专业技能特长,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厂矿企业等,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大力组织学生向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学习。

6.职业指导

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7.心理辅导

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

8.家庭和社会

家庭和社会在德育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和改进家庭教育,促使家长协助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充分依靠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完善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德育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由学校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

1.学校工作评价

各地教育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实际情况,科学制订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规章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德育课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情况、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工作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情况等。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其他课程德育渗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职工育人质量的考核评价,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的重要内容。

评价与创建相结合。通过创建先进学校、文明班级和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班级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2.学生品德评定

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品德评定。学校要把学生品德的评定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等的重要依据,发挥品德评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引导作用。学校要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在德育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评定办法。对实训实习学生的品德评定应由学校和实训实习单位共同完成。

六、德育实施

1.组织管理

各地教育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结合本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制定本大纲实施细则,定期对本大纲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支持和协助校长做好德育工作。校长要把德育与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要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德育工作。学校要建立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队伍建设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严格队伍选拔标准,优化队伍结构,制订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培训规划,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德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聘好班主任,每班应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可根据需要配备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工作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教师高级岗位聘任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要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和团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3.经费保障

德育经费要列入预算。学校德育经费包括德育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德育活动方面的经费。教学、管理经费包括德育课教学、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培训、社会考察与调研、有关教研室的业务条件建设和图书资料购置、德育科研经费等。日常德育活动经费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社会实践、大型德育活动以及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要把德育活动场所、基地建设和德育设施、设备购置维修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

4.德育科研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德育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加强课题研究,定期开展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德育工作调研,交流德育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研究和实际工作水平。要发挥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德育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推广机制。

2.德育大纲实施细则 篇二

随着山区悬索桥的大量修建, 以北盘江大桥为例, 北盘江大桥是一座跨径388米的山区悬索桥, 加劲梁为混凝土结构, 采用索吊法施工。

本项目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索塔底部截面应力、塔顶位移变化的监测、主缆基准索股架设位置、索鞍预偏量的预测、主缆普通索股架设控制等, 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桥梁结构的安全, 使桥梁成桥状态尽可能满足设计要求。

2 问题及主要解决方法

在施工控制过程中, 桥梁的施工过程安全以及线形控制是施工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 确定一个较好的施工控制实施大纲很重要。以该桥为例子, 简要探讨山区悬索桥施工控制实施大纲的一些具体问题。

北盘江大桥的施工, 基本程序是:先修锚锭和塔, 次架主缆, 再挂吊索, 后架设加劲梁及桥面系。其中, 主缆和加劲梁的架设是悬索桥施工的关键环节。因为在主缆和加劲梁的架设过程中, 桥塔和缆上的荷载不断变化着, 主缆的线形也随着变化, 由承受本身自重的悬链线, 逐渐变成承受全部恒载的抛物线。为使悬索桥建成后其加劲梁和主缆都能达到设计线形, 就需要在整个施工中进行严格监测和控制。施工监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a.对主缆的施工控制

主缆内各钢丝均匀受力的控制。主缆内各钢丝受力要均匀, 这是其控制工作的一个原则要求, 而对于本桥的预制索股法而言, 更需注意:首先其锚头应是在同一索股进入鞍座槽路前, 应将它稍微顶高, 使它处于自由悬挂状态, 量测其中点的矢高, 进行调股, 这样各股矢高调得相等, 各股长度就会相等, 各丝才能均匀受力。

b.调股的控制。只有将股缆主跨和边跨的矢度调到要求的位置, 并使股缆两端位置固定, 才能将其落入主鞍座。只有这样严格控制, 才能使悬索桥进入恒载状态时, 主鞍座的位置才会完全与设计位置相等。

c.架设中长度的控制。因为股缆一旦架落在主鞍座后, 其支承点的相对位置就不容许变动, 所以主缆架设中应对其从锚到主鞍顶到另一岸主鞍顶、再从主鞍顶到锚的三段主缆长度不仅要精确定位, 而且要严格控制。

d.其他控制量测。架设股缆施工中和调股中, 均应在夜间温度均匀时, 量测股缆矢高和两塔顶主鞍位置, 并应以主鞍位置值校正矢高实测值。

e.对塔上主鞍座位置的控制

对塔上主鞍座位置的控制也很重要。因为要使成桥的主鞍座位于其设计位置, 在主缆架设时, 就应该让主鞍座的空间位置具有一个靠岸的偏移量。只有这样, 在架设过程中, 随着梁段增加, 主缆拉力增大, 主缆长度增加, 主鞍座才会进入设计位置, 成桥的恒载状态才会符合设计要求。

f.对梁段架设中的施工控制

加劲梁梁段的架设是北盘江大桥施工的关键环节。因此, 在施工中应对梁段架设的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计算和分析, 并根据此架设计算作施工量测和控制。首先, 架设计算的任务就是对加劲梁架设阶段的悬索桥进行结构分析, 通过对不同架设方案的比较, 选出并确定最合理的架设方案, 以防止结构出现超限应力, 为架设梁段提供依据。施工中, 注意将实测值与设计计算值进行对比调整与控制。

根据以上主要工作内容, 我们制定以下实施大纲:

2.1 主塔施工

分别在悬索桥两岸索塔根部安装钢弦应变仪, 以供在加劲梁吊装中监测塔底应力用。

2.2 主缆架设前

a.猫道架设前, 对索塔轴线 (包括纵向、横向) 以及塔顶标高进行测量, 并作好长期观测用的标志。

b.猫道架设后对索塔轴线 (偏移) , 塔顶标高进行测量。并对猫道线形进行调整, 以使索塔轴线处于设计位置。

c.对锚杆端面索股位置进行测量。

d.对散索套支架顶面标高进行测量, 并使之符合要求。

e.对主粱混凝土容重与尺寸进行识别。f.对主缆、吊杆材料弹性模量进行识别。

g.对主缆、吊杆热胀系数进行识别。

h.对现场气温变化情况进行识别, 分析基准索线形 (标高) 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i.按控制单位分析所得最大预偏量检查索鞍预偏后的位置, 并临时固定索鞍。

2.3 主缆架设

a.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和前述参数识别, 进行桥梁施工过程控制分析, 提出主缆索股架设位置, 索鞍预偏量的施工控制数据。

b.对索塔位置, 索鞍位置进行检测。

c.在夜间温度变化较小的时段调整基准索标高, 其中计入调时温度与标准温度之差引起的影响。

d.基准索股完成后对基准索股线形 (标高) , 索塔轴线进行3天的连续观测。

观测时间为: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2:00, 4:00, 6:00。

观测部位:中跨L/4, L/2, 边跨L/2, , 散索套中心, 塔顶位移。

观测时间同时测出其温度, 以了解温度变化对基准索线形的影响, 并将其与计算之值进行比较, 必要时进行修正与再调整, 以确定标准索股最终线形 (标高) 。

e.上下游基准索股相对标高进行调整, 使之满足要求。

f.架设每一根普通索股时, 对普通索股和基准索股线形 (标高) 以及索塔轴线进行观测, 确保普通索股与基准索股以及普通索股与普通索股之间处于若即若离状态, 观测与调整时, 计入温度影响。

g.紧索前对主缆索股拉力进行测试和调整 (在散索套到锚锭之间进行) , 同时对主缆线形状态, 外径以及塔的轴线进行观测, 必要时对索鞍作调整。

h.紧索完成后, 对主缆线形状态进行观测, 并测定索股拉力 (在散索套到锚锭之间进行) 。

i.拆除散索套支架的同时, 观测索塔的偏移以及主缆的线形 (标高) 情况。

2.4 主梁预制

a.在加劲梁L/4, L/2处安装钢弦应变计, 以利后期应力监测。

b.在加劲梁预制件尺寸进行抽查, 进行其误差识别。

2.5 索夹安装和主梁吊装

a.按分析所得索夹初始位置进行放样安装, 其位置确定应计入温度影响。最终位置确定前需要对主缆进行多项不同温度下的观测和调整。

b.安装吊索后, 对吊索长度进行测量, 对主缆线形状态进行测量。

c.主梁节段调运过程中注意跟踪观测索塔塔顶偏移情况。

d.吊装主梁节段过程中跟踪观测索塔轴线, 索鞍位置, 主缆线形状态的变化情况以及塔柱内力, 保证吊索内力均匀。

e.吊装主梁过程中根据某个阶段索鞍位置, 索塔的轴线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考虑温度影响) 来确定对索鞍施顶及顶推量。

f.主梁吊装完成后, 对主缆线形状态, 索夹栓固力、索鞍位置, 索塔轴线进行测量。

g.在测量基础上, 对加劲梁标高以及全跨线形进行调整。

h.在现浇主梁接头过程中对索鞍位置, 塔的轴线进行监测。

i.在主梁预应力施工中对索鞍位置, 塔的轴线进行监测, 对主梁应力进行测试。

j.桥面系施工中对索鞍位置, 塔的轴线进行监测, 对主梁应力进行测试。

2.6 成桥后

a.成桥后对主缆线形状态 (包括索夹位置) , 塔的轴线 (偏移) , 索鞍位置, 桥面线形进行测量, 对主缆索股 (散开区) 拉力, 吊索拉力, 主梁应力进行测试。

b.成施工过程各种测试记录的整理, 完成控制总结报告。

3 结论

3.德育大纲实施细则 篇三

关键词:实施 体育 新大纲 发展

创新 素质

一、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是体育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他不仅可以通过肌肉活动克服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惰性,使机体进入正式活动时发挥较大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他们顽强的品质和毅力。以往我们的准备活动往往是“你要我做”的被动接受,这种命令性的模式往往使学生大大乏味而应付了事,大大降低了准备活动的作用。改变准备活动形式,变被动的“你要我做”为主动的“我要做,我来做”,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去编排设计适合于准备活动的伸展运动及韵律操,然后在课上以两个星期为单位进行演练观摩,并互评互议。这样每节课都有新内容、新形式,而且在创编过程中既能使学生体味和加深对体育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又能在创编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体现个人价值的满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准备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创编过程中,各个小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思考、共同商量、一起修改,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二、基本部分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教与学的互动,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进取心。如学习跳远中的“腾空步”时,教师可划出一定长度的禁区(课设想为一壕沟),由起跳结束动作姿势飞跃过禁区。在飞跃过程中体会如何能“飞”的更远,“飞”过两三次后,教师总结学生体会,得出飞跃过程中身体姿势即“腾空步”姿势。总之,教师要力求使学生每上一节课,每学习一个内容,都有新感觉、新体验。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育教学中,教师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对武术对练套路教学时,对每一攻防动作要深入研究,积极思考,力求一种进攻能用多种防守动作将之化解,而一种防守又能克制多种进攻动作,通过求异、变通和独创来组织讨论关联和辩论。从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开展启发诱导的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韵律操教学时,教师只进行单个动作教学,然后让学生分组自行将各个动作串联成套。进行分组练习后互评互议,得出结论,看如何串联最佳。这样不但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的作用主要是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度,使机体各器官逐渐恢复到课前水平。结束部分是一节课中较放松的部分,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随意创编的小舞蹈或放松小练习,从而显示个人才智,展示班级风采。

随着体育教学体制改革,终身体育已成为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又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要不断研究新大纲、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美,去创造美,去实现自身的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 试论创新教育.哲学社会科学.

[2] 自主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广东教学研究.

[3] 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北京教育.

4.德育大纲实施细则 篇四

(2014年修订)》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01-19 08:35 来源: 教育部网站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分享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

教职成[2014]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我部对2004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新修订的《大纲》在基本保持原《大纲》的框架体例、保留原《大纲》中行之有效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各地在实施《大纲》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作了必要的修改完善。新修订的《大纲》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新精神及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文件,各地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各地要组织好新修订《大纲》的实施工作,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水平。要组织教育部门有关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学校全体教职工学习新修订《大纲》,做好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符合中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发挥好党团组织、妇联、关工委、社区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要结合实际制订新修订《大纲》实施指导意见或工作计划。教育部将适时对新修订《大纲》实施情况进行督查。

各地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我部。

教育部

2014年12月22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各级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督导评估的基本标准,也是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依据。

一、德育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体要求如下:

1.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

3.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意识,依法办事,待人友善。

4.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

5.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人格健全,乐观向上。

6.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俭意识、廉洁意识,珍爱生命,尊重自然。

二、德育内容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科学设置教育教学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2.中国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

3.道德品行教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与训练;生命安全、艾滋病预防、毒品预防、环境保护等专题教育。

4.法治知识教育

宪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

5.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精神教育;就业创业准备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教育。

6.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方法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学校还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三、德育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3.知行统一原则。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引导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同时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

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德育途径

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课程教学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学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等课程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2.实训实习

实训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学校要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中职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以及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学校和企业要共同组织开展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学生要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

3.学校管理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组织班级管理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资源,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组织、职业指导、沟通协调工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学校要加强党组织、共青团工作,举办业余党校、团校,组织学生特别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团的基本知识,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入团。充分发挥团组织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要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建立各类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学校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要发挥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团活动、校园安全、后勤服务、突发事件应急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凝练具有职教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结合开学及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以及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结合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创意创效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要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宣传队伍,加强正面信息的网络传播,杜绝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重点加强对校园网公告栏、留言板、贴吧等交互栏目的管理,发挥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帮助学生做到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及时发现并主动帮助网络成瘾学生。

5.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计划,要依托各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场馆等课外活动阵地,发挥学生专业技能特长,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厂矿企业等,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大力组织学生向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学习。

6.职业指导

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7.心理辅导

学校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或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

8.家庭和社会

家庭和社会在德育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和改进家庭教育,促使家长协助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充分依靠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完善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德育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由学校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

1.学校工作评价

各地教育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实际情况,科学制订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规章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德育课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情况、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工作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情况等。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其他课程德育渗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职工育人质量的考核评价,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的重要内容。

评价与创建相结合。通过创建先进学校、文明班级和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活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班级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2.学生品德评定

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品德评定。学校要把学生品德的评定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等的重要依据,发挥品德评定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引导作用。学校要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在德育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评定办法。对实训实习学生的品德评定应由学校和实训实习单位共同完成。

六、德育实施

1.组织管理

各地教育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结合本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制定本大纲实施细则,定期对本大纲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支持和协助校长做好德育工作。校长要把德育与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要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德育工作。学校要建立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队伍建设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严格队伍选拔标准,优化队伍结构,制订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培训规划,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德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聘好班主任,每班应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可根据需要配备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工作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教师高级岗位聘任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要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和团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3.经费保障

德育经费要列入预算。学校德育经费包括德育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德育活动方面的经费。教学、管理经费包括德育课教学、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培训、社会考察与调研、有关教研室的业务条件建设和图书资料购置、德育科研经费等。日常德育活动经费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社会实践、大型德育活动以及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要把德育活动场所、基地建设和德育设施、设备购置维修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

4.德育科研

5.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大纲 篇五

为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一步提高住宅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建设部决定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以下简称“康居示范工程”)。



一、实施康居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

(一)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以住宅小区为载体,以推进住宅现代化为总体目标,通过示范工程小区引路,提高住宅建设总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

(二)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全面提高住宅质量,提供有效供给,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

(三)以科技为先导,建立住宅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住宅科技贡献率及住宅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住宅产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



(四)开发、推广应用住宅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逐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及产业化发展方向的住宅建筑体系,推进住宅产品的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商品化配套供应。



(五)在康居示范工程中,开展住宅性能认定,为全国推广实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创造经验。



(六)总结、推广小区建设试点、小康住宅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康居示范工程小区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水平,做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



(七)康居示范工程的近期目标是:



1、今后2—3年内,建设1至2个体现住宅产业化总体水平的综合、集成式示范小区。



2、在今后4—5年内,在全国建设10个左右,以住宅产品生产企业集团(企业群)为实施主体,具有主导产品且重点突出的示范小区。



3、今后4—5年内,有具有条件的地方建成数十个符合地方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方向,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并在地方起到先进示范作用的示范工程小区。



二、康居示范工程小区类型

康居示范工程小区分为部门型、企业集团型、地方型三种类型。



(一)部门型示范工程小区,由建设部组织实施,建设成为在住宅产业现代化方面具有集成技术、集成体系、集成产品、集成管理系统的综合集成式示范小区,达到国家各类科技项目指标的要求,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起到引导下世纪我国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作用。



(二)企业集团型示范工程小区,是以大中型住宅产业集团为开发主体,以系列化的新型住宅产品(部品)的生产为主导,以相应的住宅小区为载体,建立企业的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应用成套新技术,创立新品牌,以形成我国住宅产业主导产品的若干生产和产业化基地。



(三)地方型的示范工程小区,以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以先进、成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为技术支撑,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住宅产业现代化多项技术或单项成套技术的示范,以带动地区经济及住宅建设的发展。



三、康居示范工程管理



(一)康居示范工程由建设部统一指导和管理。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负责全国康居示范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工作。

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负责示范工程项目的选择确定、组织管理及协调等工作。要有相应机构负责康居示范工程的工作。要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保证康居示范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

(三)申报康居工程项目,要求计划指标落实,用地落实,资金基本落实,产业现代化目标明确。由企业集团或开发建设单位自愿申请,填写《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申报表,经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同意,报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

部门型的康居示范工程小区项目,由建设部选点确定。



(四)经批准申报的项目,应编写《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住宅产业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统一组织对申报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由建设部列入康居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计划。



(五)凡经批准实施的康居示范工程项目,由建设部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统一组织规划设计方案的评审、技术指导、建设中期检查、综合考核验收等有关工作(具体办法另行制定),以保证康居示范工程项目按要求进行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6.德育大纲实施细则 篇六

英文名称:ERP Theoryies and Implementation 课程编码:06122130

学分:3 上机学时:16

大纲执笔人:孙金凤

一、课程目标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ERP)是源自市场竞争的需求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修课程,在当今高等院校开设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对ERP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软件的功能进行综合学习,真正把握一个ERP软件系统,充分理解ERP真正的价值所在,运用ERP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二、基本要求

1.本课程是在学生有一定的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信息系统知识的基础上设立的,实行理论结合案例的教学方式。

2.随着应用ERP企业的增多和ERP应用的逐渐深入,企业往往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而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需要用到ERP的比较深入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而且,ERP的理性应用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更要借鉴扎扎实实的实践经验。要求学生全面掌握ERP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ERP实施和应用的相关知识。

3.紧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上机实验,重点掌握ERP软件的基本结构及软件功能运行情况。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

第一章 ERP概述及理论发展

本章的重点难点:ERP的定义、ERP基本思想、ERP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ERP理论发展

2.ERP的定义及组成 3.ERP与现代管理思想 4.ERP的发展趋势

5.中国企业实施ERP的现状

案例:神州数码“南方第一单”和“北方第一单” ERP应用纠纷。第二章 ERP基础数据管理

本章的重点难点:物料清单、计划展望期。1.物料主文件 2.物料清单(BOM)3.提前期与计划展望期 4.工作中心

5.工序与工艺路线

6.独立需求与相关需求

第三章 ERP软件总体结构

2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ERP软件功能模块、ERP软件总体结构—用友ERP-U8生产制造系统。1.ERP软件系统概述 2.ERP软件功能模块

3学时

参考学时:48 实验学时:16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系(教研室)主任:高学贤

2学时 3.ERP应用结构与连网

4.ERP软件总体结构—用友ERP-U8生产制造系统 案例:SAP R/3系统内部结构剖析

第四章 需求管理

本章的重点难点:销售管理系统的功能 1.企业产品的需求与销售预测 2.客户订单的录入与分析 3.预测消耗逻辑 4.销售管理系统的功能 第五章 ERP的计划原理

4学时

2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MPS、RCCP、MRP、能力需求计划。1.主生产计划MPS(2学时)2.粗能力计划RCCP(1学时)3.物料需求计划(MRP)(2学时)4.能力需求计划(1学时)案例1:主生产计划员的一个小故事 案例2:用友工业企业解决方案

第六章

生产作业管理

本章的重点难点:生产作业管理、车间作业管理、质量管理。1.生产作业管理 2.车间作业管理 3.委外管理 4.设计变更管理 5.设备管理

6.质量管理

第七章

采购与库存管理

本章的重点难点:ERP采购管理子系统分析、ERP库存管理子系统分析。1.采购管理基本业务分析 2.ERP采购管理子系统分析

3.库存管理基本业务分析 4.ERP库存管理子系统分析

第八章 会计与财务管理

本章的重点难点:ERP系统在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中的应用。1.传统手工财务处理系统分析 2.ERP系统在会计中的应用 3.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4.ERP系统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用友财务集中管理解决方案

第九章 ERP效益分析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本章的重点难点:ERP效益分析 1.ERP的效益分析 2.市场销售工作的转变 3.生产管理的转变 4.采购管理的转变 5.财务管理的转变

6.工程技术管理的转变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第十章 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及建设 1.ERP人力资源信息化现状

2.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3.中石油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第十一章 ERP软件选型

3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ERP软件选型、选型方法。1.国内外ERP软件基本情况 2.国内外常用的ERP软件选型方法 3.ERP软件选型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ERP系统实施及运行管理

3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ERP实施方法、ERP实施流程。1.ERP实施基本原则

2.ERP实施基本流程

3.国内外ERP系统实施常用方法

4.ERP系统实施注意事项

第十三章 ERP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3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ERP应用绩效评价方法、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1.ERP应用效果评价意义

2.ERP应用绩效评价方法介绍及对比分析 3.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

4.ERP常用绩效评价方法应用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ERP理论、方法与实践》,周玉清、刘伯莹、周强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ERP原理与实施》,王文铭 孙金凤等编著,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胶印,2008 3.《ERP原理与应用》,周玉清、刘伯莹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德育大纲实施细则 篇七

1 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与总体要求

1.1 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

(1)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医疗卫生服务对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人才结构、专业结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

(2) 贯彻科学发展观及促进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和有关方针政策, 坚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各专业的业务规格的要求。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以适用、实用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4) 遵循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1.2 制订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

1.2.1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制订教学计划前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市场需求分析, 了解和研究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

1.2.2 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专业个性培养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 发展学生的专业个性和能力。

1.2.3 整合课程, 方便学生学习

教学采用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 以便于学生按学分选课, 分阶段完成学业, 向弹性学习制度过渡。

1.2.4 突出针对性和应用能力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 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2.5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 实训课可单独设置, 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1.2.6 贯彻产学结合思想

产学结合是培养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基本途径,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 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

2 制订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

2.1 学习和研究专业教学计划, 尤其是培养标准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最低标准, 这个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标准确定的。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 服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

2.2 开发的新课程应先制订教学大纲

随着专业的不断调整及专业特色的不断优化, 要开发新的课程。新开发的课程, 应先制订教学大纲, 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2.3 教学大纲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充分肯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给本课程教学内容一定的机动灵活性, 给不同教师的“教”和不同学生的“学”留出一定的选择余地。

3 我校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基本做法

3.1 认真学习

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卫生工作方针, 学习教育与卫生主管部门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 学习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新一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划教材, 学习有关新计划、新大纲、新教材的辅导文章, 深刻体会培养目标的内涵, 准确把握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

3.2 开展调研

在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中开展调研。在教师中, 重点调研上一版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特点与缺陷,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新一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否符合我校教学实际,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重点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在学生中, 重点调研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教学的难易程度是否与自身的学习基础相适应, 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如何。在用人单位中, 重点调研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中等卫生职业人才需要的趋势, 专业发展的动向以及与专业相应的职业岗位对中等卫生职业人才的要求, 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是否吻合, 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是否吻合, 课程设置如何贴近社会需要, 职业岗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有哪些具体要求。通过调研, 努力使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先进性。

3.3 提出编写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指导原则、基本框架与要求

根据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新一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指导原则与基本框架, 依据调研结果, 结合学校实际, 教务科提出学校编写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指导原则、基本框架、任务分工、时间进度、体例格式、注意事项、具体要求等。

3.4 示范讲解

先确定2个专业学科, 各制订一个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各专业学科制订一门课程的实施性教学大纲, 教务科组织专业学科主任、教研组组长听取学科主任介绍制订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初稿、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特色、困难问题与建议等。

3.5 组织编写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编写主要由专业学科主任负责, 学科主任编写好初稿后, 在学科内反复讨论, 教务科组织专业学科主任、教研组组长会议讨论修订, 校长办公会议审定统稿, 发文实施。实施性教学计划编写完成后, 再编写实施性教学大纲。实施性教学大纲主要由高资历的教师编写, 教研组、专业学科反复讨论修订, 教务科组织专业学科主任、教研组组长会议审定统稿, 校长办公会议批准执行。

4 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关键点

4.1 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关键点

4.1.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从培养目标的构成内容来看, 它是由培养方向和素质规格2部分构成。培养方向是学生将来应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 而培养规格是指学生的科学文化、专业素质、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应达到的规格水平和程度。这次修订, 根据卫生行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功能与定位, 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2]。

4.1.2 培养标准

根据培养目标, 通过职业分析, 摸清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和态度的要求。强调以“胜任某岗位”为出发点, 以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合格的衡量标准。

4.1.3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一是要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要体现时代特点;三是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即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调整;四是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 正确处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选修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4.1.4 教学课程内容要求

优化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 一是对培养目标层层分解, 并据此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范围;二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学校现有教学条件, 把课程内容进一步分解;三是确定课程的类型、基本结构。

4.1.5 考核

所有课程均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3个方面。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均进行技能考试, 成绩单列。考核标准与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相接轨。毕业考试的科目尽可能与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相一致。

4.1.6 附表

包括教学时间安排表、教学计划进程表和实践教学进程表。教学时间安排表, 标明每个学期教学环节的周数;教学计划进程表与实践教学进程表, 分别标明开设课程与实践教学的名称、时数、开设学期、周数及考核方式, 从这3张表中, 可以看出该专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 这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总流程图。

4.2 制订实施性教学大纲的关键点

4.2.1 课程任务与目标

主要包括:课程名称、地位、主要内容和任务, 规定本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中所担负的任务, 规定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 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应分别达到什么程度。

4.2.2 教学时间分配

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 结合教学实际, 对各章节理论、实践、机动学时进行合理分配。

4.2.3 教学内容和要求

将三级教学内容分别用表格以章为单元按顺序排列, 章为大单元, 每章结合教学实际, 按授课学时细化为各个小单元;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 按照小单元分别提出不同的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方式或建议;列出理论、实践、机动的参考学时。

4.2.4 大纲说明

包括适用对象及参考学时、教学要求、教学建议。适用对象及参考学时规定为:本教学大纲为定西市卫生学校某专业某课程的实施性教学大纲。总学时为多少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多少学时, 实践教学多少学时, 机动多少学时, 本课程于第几学期开设, 每周多少学时;教学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包括大纲修订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 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特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方式等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目的。

5 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使用与管理

(1) 印制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发放给学校全体师生, 人手一册。

(2) 严格执行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发挥其在教学规范的制订、教学常规的管理、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方面的作用。实施性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等均不得随意改动。在使用中, 各专业学科可提出修改意见, 经主管校长同意后, 教务科可在小范围内做适当调整。

(3) 每5年或上级主管部门有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要求, 或学校教学改革有重大措施, 或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有重大变化时, 讨论修订新一轮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4) 实施性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大纲、教材、学期授课计划、课程表及教学工作计划要配合使用。学期授课计划是教师根据实施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编写的以学期为单位的授课计划, 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与编写教案的依据, 也是学校检查教学进度执行情况的依据, 新学期的课程表应在上一学期结束前确定, 经主管校长审批后通知各相关部门和教师, 开学前1周, 要检查教学准备情况。

(5) 教务科编制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 对各教学环节提出总体协调意见, 安排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任务, 各专业学科落实任课教师, 编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计划。

(6) 实施性教学大纲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在教学前的第一项教学准备工作应该是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只有吃透了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等才有充分的依据与针对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时常阅读实施性教学大纲, 对照检查已完成的教学是否达到了实施性教学大纲的要求, 还要进一步做哪些努力才能达到实施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是否进行了增减、效果如何;根据已完成教学的情况和对学生的了解, 是否还需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修改、怎样修改。最好在正式上课前与学生一起将教学大纲浏览一遍, 将一些重要的地方给学生指出来, 提醒学生注意。

(7) 实施性教学计划与实施性教学大纲是学校制订实习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确定实习基地, 引进与培训师资, 配备实验及图书设备的基本依据。

6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

由于我们的能力与水平有限, 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的认识、理解不到位, 专业调研工作粗略, 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制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果能成立省上的卫生职业集团, 组织行业人士与职业教育专家参与专业调研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写, 学习引进上海市的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确定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引导, 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确定课程内容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实施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制订将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8.“体验式”德育实施初探 篇八

一、对体验式德育的认识

体验是多种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人们从不同的视域对体验有着不同的审视。在哲学领域,体验被放到了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的高度,指个体生命对与其人生意义和价值相关的生存事件的深切领悟,以其来揭示人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在心理学领域,体验被界定为情感、情绪体验。在教育学领域,刘惊铎从教育哲学角度出发,认为“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1]简而言之,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

“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体验式道德教育就是学校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身参加实践,从而使他们把做人做事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康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学校的体验式道德教育是在学校德育机构引导下的体验,学校各级德育组织是体验式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学校各级德育.组织按照各自分工,进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2]

二、“体验式”德育的实施

(一)在学习中认知

实施体验式德育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向、有方法的进行认知探索。比如杭州某小学人文学堂的设置。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克服知识上的局限性和文化上的片面性,学校以人文学堂的形式,邀请各方名家教授等做各类主题报告。同时,“人文学堂”也成为了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三年级学生主讲“天文学知识”讲座让学生讲讲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成为主讲者,这是人文学堂的一种形式,他能够促进一种学有特长的自觉性。

人文大学堂的设立,为各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了各种人文的滋养,大讲堂连续开设了“走近孔子”、“三国演义人物谈”、“少先队文化”、“动漫文化”等,通过这一窗口的设立,我们引领学生触摸文学、艺术、音乐、美学、时事、政治、哲学、伦理、现代科技新知识等领域,在对多元文化的感知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2.在规范中养成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发展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道德行为习惯是德性质变的标志”,应从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德性”。要维护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在规范中养成德性,使之“习与性成”。

人的言谈举止,看似细小,其实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修养程度,体现出人的礼仪。我们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要求学生见面时:立定、面对、微笑、行礼、问好、道别;洗手时:开、搓、关、擦;上下楼梯时:右行、慢速、间距等。

3.在活动中发展

“人们道德认识的深化、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信念的确立都离不开个体现实的道德生活和活动”。因此,活动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自我对话的舞台,是促进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标准。

学校设立读书月、艺术周活动,尽展学生才能。三月是学校的读书月,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到读书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意义,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活动有征文、编报评比和书摘卡展示活动及故事王大比拼。学生们在活动中收获,体现自身价值。

4.在生活中体验

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根本源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现代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德育已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给学生灌输一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的思想价值观念”,“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充分挖掘当前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各种德育资源,让受教育者保持与自身外在环境的密切联系,在交往中培养稳定的道德观念”。

学校设立“迎新春,赠春联”中展露才艺活动。在春节前夕,由团队联合组织的“迎新春、颂平安、赠春联”活动,、有书法特长的队员和老师们展示书法艺术魅力,现场挥毫泼墨,即兴书写春联,为社区居民迎“春”接“福”,免费赠送。通过写春联、赠春联的形式,把浓浓的平安和祝福送进千家万户。

5.在参与中培养

学校是学生快乐的空间,发展的平台,展示的舞台。按照“学生是主人,班主任是主导,活动是中心,自育是核心,终身发展是目标”的原则,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

每学年开学不久,团委和大队部都要开展改选活动,在鼓声阵阵中,鲜艳的星星火炬旗帜映衬着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来自各团支部、中队的大队委员候选人各展风采, 从刚进入四年级的“小不点”儿,到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都踌躇满志,进行精彩的演讲。正如他们所说的:“当大队委员,我能行!”“要做就做得最好,爱拼才会赢!”全校的少先队员专注地聆听着,充分享受自己的民主权利,履行小主人的职责,最后郑重地投上了自己的一票。充分体现队组织管理的自主性,表达了队员们自己的队长自己选的自豪心情。而参与竞选的少先队小干部们,更是展现了他们积极进取,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9.德育大纲实施细则 篇九

(一)贫困地区概况。简述本省贫困地区分布概况、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基本情况,贫困地区产业经济现状、土地利用现状以及能源电力发展现状,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基本情况和其中已享受低保人口及其补贴水平,以及解决贫困主要面临的问题,填写附表1-1。

(二)光伏扶贫试点工作目标及布局。以解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为试点工作目标,根据本省光伏扶贫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的工作原则,及各县光伏扶贫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本省光伏扶贫试点县个数、光伏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二、组织实施方式

结合各试点县电网及建设实际条件,研究提出本省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方式,主要包括:

(一)明确各实施主体的主要任务。按照试点工作通知的要求,根据本省工作方案,提出各涉及主体在实施光伏扶贫试点项目建设运行工作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各级地方政府能源主管部门和扶贫部门、电网企业、贫困户、投资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在不同技术模式、商业模式下,全项目生命周期内各环节的具体责任。

(二)明确精准到户的实施方式。结合调查摸底工作成果,明确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获益来源、收益额度、获益方式及流程,明确试点项目申报、建设、运行管理程序及方式。按照本省工作方案对创新管理方式的要求,明确本省开展各类试点项目审备手续、一体化光伏扶贫项目平台工作模式,确保试点县内全部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公平、及时的获得扶贫收入。

(三)明确试点项目运行维护和质量管理方式。根据本省拟采用的各类技术开发模式的建设运行方式,研究提出逐项对应的运行维护方式,提出项目建设方式、建设质量要求、运行维护管理方法及保障措施。明确本省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运行质量管理方法和监管方式,保证光伏扶贫项目长期稳定运行。

应符合《试点工作通知》对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要求。以试点县为单位,明确1~2家具备项目长期运行管理能力的企业开展区域内各类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工作,负责试点县全部光伏扶贫项目的运行维护工作,由地方政府进行统筹组织协调或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三、建设方案

根据通知要求和本省贫困地区实际条件,对各类技术模式分别提出建设方案。结合各示范县研究成果,确定本省拟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县个数、涉及的行政村个数和全省试点总规模及其中各类技术开发模式的试点规模,汇总填写附表1-2。

(一)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

1、建设任务和布局。明确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对电网条件需求、适宜建设条件,组织指导县级政府提出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适宜的建设方式、单体建设规模,根据各试点县提出的本类建设规模和布局,汇总提出本省该类建设模式的总体建设规模和布局。

2、商业模式。组织指导县级政府部门根据户用分布光伏发电模式特点,提出拟采用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资金筹措方式、融资模式、成本和效益分配方式等。

3、明确建设进度及要求。结合各示范县进度安排,提出本省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的开发进度安排和批次建设规模,主要包括户用项目的逐户、逐村建设推进方式、涉及的户用配电网改造配套进度安排,以及具体时间节点完成的实施结果。原则上于2015年底前完成全部试点项目建设。并提出试点项目的建设、验收和运行方案。

4、资金投入需求分析。根据各示范县对户用项目造价分析成果及商业模式设计方案,测算本省户用项目开发建设省级政府拟投入的自有补助资金来源、补助方式和金额,汇总统计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拟投入的补贴方式及金额(如有),测算需要国家进行初始投资补贴及贴息的金额(如需),并根据本省脱硫燃煤标杆电价,测算本省光伏扶贫工作开展需要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总额。

5、扶贫效益分析。根据户用项目的商业模式方案,结合造价分析和资金投入分析成果,明确本类开发模式对应的贫困户获益方式以及实际可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测算本省扶贫效益总额。

(二)基于荒山荒坡的各种规模光伏电站模式

1、建设任务和布局。明确基于荒山荒坡的光伏发电模式对电网接入条件需求、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建设条件等方面的要求,组织指导县级政府因地制宜的提出基于荒山荒坡适宜的建设方式,根据各试点县提出的本类建设规模和布局,汇总提出本省该类建设模式的总体建设规模和布局。

2、商业模式。组织指导县级政府部门根据基于荒山荒坡光伏发电模式的特点,提出拟采用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资金筹措方式、融资模式、成本和效益分配方式等,鼓励探索通过土地使用权及运行维护人员参与获得收益等多种方式。

3、明确建设进度及要求。结合各示范县进度安排,提出本省基于荒山荒坡光伏发电试点项目的开发进度安排,主要包括光伏项目建设推进方式、涉及的配电网改造配套进度安排,以及具体时间节点完成的实施结果。原则上于2015年底前完成全部试点项目建设。并提出试点项目的建设、验收和运行方案。

4、资金投入需求分析。根据各示范县对基于荒山荒坡项目的造价分析成果及商业模式设计方案,测算统计本省该类项目开发建设省级及以下各级政府拟投入的自有资金补助金额和需要国家进行贴息的总额,并根据本省脱硫燃煤标杆电价,测算本省本类光伏扶贫工作开展需要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总额。

5、扶贫效益分析。根据基于荒山荒坡项目的商业模式方案,结合造价分析和资金投入分析成果,明确本类开发模式对应的贫困户获益方式以及实际可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测算本省扶贫效益总额。

(三)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模式

1、建设任务和布局。明确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模式对电网接入条件需求、农业设施在荷载和农作物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条件,组织指导县级政府提出基于农业设施模式适宜的建设方式,根据各试点县提出的本类建设规模和布局,汇总提出本省该类建设模式的总体建设规模和布局。

2、商业模式。组织指导县级政府部门根据基于农业设施光伏发电模式的特点,提出拟采用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资金筹措方式、融资模式、成本和效益分配方式等,鼓励探索通过光伏大棚等农业设施的使用权获得收益等多种方式。

3、明确建设进度及要求。结合各示范县进度安排,提出本省基于农业设施光伏发电试点项目的开发进度安排,主要包括农业设施新建或加固和光伏项目建设推进方式、涉及的户用配电网改造配套进度安排,以及具体时间节点完成的实施结果。原则上于2015年底前完成全部试点项目建设。并提出试点项目的建设、验收和运行方案。

4、资金投入需求分析。根据各示范县对基于农业设施项目的造价分析成果及商业模式设计方案,测算统计本省基于农业设施项目开发建设省级及以下各级政府拟投入的自有资金补助金额和需要国家进行贴息的总额,并根据本省脱硫燃煤标杆电价,测算本省本类光伏扶贫工作开展需要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总额。

5、扶贫效益分析。根据基于农业设施项目的商业模式方案,结合造价分析和资金投入分析成果,明确本类开发模式对应的贫困户获益方式以及实际可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测算本省扶贫效益总额。

四、政策保障措施

结合各试点县方案,提出本省地方政府拟采取的配套支持政策,主要包括本省配套的资金支持方式及支持规模、财税政策、专业化服务体系、电网配套、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统筹保障光伏扶贫项目有效落实和稳定实施。并提供各项已出台或拟出台的支持政策、方案或相关支持性文件。

其中,配套资金及财税政策可参考为:由地方政府对户用和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扶贫项目给予35%初始投资补贴、对大型地面电站给予20%初始投资补贴,国家按等比例进行初始投资补贴配置;户用和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扶贫项目还贷期5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大型地面电站还贷期10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

五、有关建议

结合本省(区)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政策与技术建议。

附件2: XX县光伏扶贫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试行)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目标

(一)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概况。本县地理位置概况。

2、贫困现状分析。本县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户规模及分布,实际贫困水平,其中已享受低保人口/户规模及享受的补贴金额。

3、社会经济状况。本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经济现状。

4、能源资源和电源结构。本县能源资源储量、土地利用现状以及能源电力发展现状。

5、交通运输条件。结合本县周边公路建设与道路规划,简述本县交通运输条件。

(二)工作目标

根据本县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规模及分布,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能源资源和电源结构、交通运输条件等基本条件,提出本县光伏扶贫总体目标与拟解决贫困水平。

二、光伏扶贫技术发展模式

按照通知对光伏扶贫试点工作的要求,根据本县贫困地区现状及对光伏扶贫的需求、建设条件,以因地制宜、统筹考虑为原则,提出本县拟采用的技术模式,及对应模式特点等。

三、基本建设条件

(一)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

1、基本资源条件。根据太阳能资源普查成果或长序列太阳能辐射量观测数据,对本县的太阳能资源基本条件进行描述,原则上地区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应不低于4500MJ/m2。

2、屋顶及其他附着物建设条件。摸清当地贫困户居住房屋结构型式(如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木结构等)、屋顶结构型式(如钢筋混凝土现浇平屋面、预制板平屋面、瓦坡屋面、夹芯板坡屋面等)和屋顶面积,明确可采取的户用系统安装方式(屋顶平铺或固定倾角安装、院内空地安装),提出依托建筑物可承载的光伏建设类型(如平铺方式、固定倾角方式、薄膜方式等),确定户用系统安装容量,并附典型户用系统拟安装现场图。

建议对于钢筋混凝土现浇平屋面,屋面活荷载不小于2.0kN/m2;钢结构压型钢板坡屋面,屋面活荷载不小于0.5kN/ m2,其他屋面型式参照;3KW系统需要的屋顶可利用面积不低于24 m2、5kW系统需要的屋顶可利用面积不低于40m2。

3、交通施工与其他条件。对本县户用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的交通运输及施工条件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条件、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安装的场地条件等;提出本区域内的适应户用并网系统建设运行的人才、装备等技术储备条件。

(二)基于荒山荒坡的各种规模光伏电站模式。

1、基本资源条件。根据太阳能资源普查成果或长序列太阳能辐射量观测数据,对本县的太阳能资源基本条件进行描述,原则上地区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应不低于4500MJ/m2。

2、电站场址基本建设条件。梳理试点县范围内地形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费用条件,重点包括平原及浅山丘陵地形面积及分布、未利用地等可开展光伏电站建设的土地类型的面积、土地利用费用有关规定等。提出可利用土地面积、地类、利用现状以及县国土及相关部门的初步确认。根据建设需求初步明确适合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场址范围、土地地类、土地使用费用政策,并附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图。

建议1万千瓦光伏电站在平原地区采用固定倾角安装方式条件下占地面积不超过30万m2(450亩)。

3、交通施工与其他条件。对本县的交通运输及施工条件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条件、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安装的场地条件等;提出本区域内的适应光伏电站建设运行的人才、装备等技术储备条件。

(三)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模式。

1、基本资源条件。根据太阳能资源普查成果或长序列太阳能辐射量观测数据,对本县的太阳能资源基本条件进行描述,原则上地区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应不低于4500MJ/m2。

2、小型光伏系统附着物基础条件。根据模式特点,针对性提出依托建筑物可承载的光伏建设类型(如平铺方式、固定倾角方式、薄膜方式等),确定系统安装容量,并附典型系统拟安装现场图。建议200千瓦小型电站采用固定倾角安装方式条件下占用面积不超过12000m2。

3、交通施工与其他条件。对本县的交通运输及施工条件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条件、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安装的场地条件等;提出本区域内的适应农业设施光伏系统建设与运维的人才、装备等技术储备条件;明确小型光伏系统附着物产权现状、使用方式及费用等。

(四)拟采用创新技术模式。

1、基本资源条件。根据太阳能资源普查成果或长序列太阳能辐射量观测数据,对本县的太阳能资源基本条件进行描述,原则上地区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应不低于4500MJ/m2。

2、场址建设条件。根据模式特点,提出依托建筑物可承载的光伏建设类型(如平铺方式、固定倾角方式、薄膜方式等)或土地占用面积等建设条件。

3、交通施工与其他条件。对本县的交通运输及施工条件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条件、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安装的场地条件等;提出本区域内的适应创新技术模式光伏系统建设运行的人才、装备、试验等技术储备条件。

四、项目接入系统初步方案

(一)网架结构及电力负荷现状。简述试点县的电网结构,电源装机,电力负荷及峰谷差,以及变电站配置和电网线路配置等。

(二)负荷预测与网架规划。结合试点县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电力发展规划,提出试点县和各初选场址区在不同水平年的负荷预测成果和网架规划成果。

(三)拟选场址区域电力接入条件。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描述县内贫困户总体电力接入条件(如可实现380V三相电400米内接入等);基于荒山荒滩的光伏电站,描述各项目就近接入的变电站名称、电压等级、接入距离及变电站容量等;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项目,描述各项目拟接入电压等级、接入距离及变电站名称(如有);拟采用的创新技术模式根据模式特点,相应描述总体电力接入条件。

建议参考接入条件包括:对户用模式,配电网电压等级220V或380V,配变容量至少达到30kVA,光伏电源总容量不超过上一级变压器供电区域内最大负荷的三分之一,光伏电站距离变压器不超过400m;对基于农业设施模式,配电网电压等级380V, 配变容量至少达到800kVA,光伏电源总容量不超过上一级变压器供电区域内最大负荷的三分之一,光伏电站距离变压器不超过400m;对大型地面电站模式,电网电压等级为10kV或35kV,光伏电源总容量不超过上一级变压器供电区域内最大负荷的三分之一,电站与并网点距离不超过2km(对于10kV等级)、25km(对于35kV等级)。

五、实施方式

以精准扶贫为原则,以使每户贫困户切实获得逐年稳定收益为目的,针对各试点县内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特点,建立精确到户的光伏扶贫实施方式。明确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获益来源、收益额度、获益方式及流程等,确保试点县内全部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公平、及时的获得扶贫收入。

(一)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明确村级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责与组织管理形式;结合户用分布式系统建设的技术需求,提出明确到户的基础资料收集、典型方案设计与安装验收进度需求;明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多户集中申报建设管理机制和长期有效的运行维护机制。明确贫困户可支配收入来源方式及可支配收入获取金额,明确扶贫资金发放模式与流程,明确各级政府、电网企业及项目单位在资金流转和支付过程中的职责。

(二)基于荒山荒坡的光伏电站。明确县级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结合荒山荒坡光伏电站建设的技术需求,提出明确到单体项目的现场勘察、方案设计与建设验收进度需求;明确以县级政府为基本单位的单体项目申报建设管理机制和长期有效的运行维护机制。明确贫困户可支配收入来源方式及可支配收入获取金额,明确扶贫资金发放模式与流程,明确各级政府、电网企业及项目单位在资金流转和支付过程中的职责。

(三)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项目。明确县级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责;结合基于农业设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技术特点,提出明确到单体项目的现场勘察、方案设计与建设验收进度需求;明确以县级政府为基本单位的单体项目申报建设管理机制和长期有效的运行维护机制。明确贫困户可支配收入来源方式及可支配收入获取金额,明确扶贫资金发放模式与流程,明确各级政府、电网企业及项目单位在资金流转和支付过程中的职责。

(四)拟采用的创新技术模式。根据技术模式特点,明确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责;结合创新技术模式建设特点,提出具体资料搜集、现场勘察、典型方案设计与建设验收进度需求;结合技术模式建设需求,明确以责任主体为基本单位的项目申报建设管理机制和长期有效的运行维护机制。

六、建设方案

(一)建设模式。综合考虑试点县太阳能资源、土地及屋顶建设条件、交通运输和施工安装条件,因地制宜的提出本县试点项目拟定技术模式与商业模式。

(二)项目规模。统筹各类建设模式特点及本地区实际条件,明确提出本县各类试点项目规划规模与布局。

(三)项目接入系统初步方案。初步提出各拟建项目的拟定接入方式,以及接入配电变电站的名称、容量、容载比等。

(四)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根据本县贫困村、贫困户规模及扶贫需求,结合光伏扶贫各类技术模式建设条件,统筹提出本县扶贫项目分批建设方案。

七、项目运行维护及管理体系

根据本县拟采用的多类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对应建立光伏扶贫项目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提出项目建设方式、运行维护管理方法及保障措施,保证地区光伏扶贫项目长期稳定运行。

应符合《试点工作通知》对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要求。以试点县为单位,明确1~2家具备项目长期运行管理能力的企业开展区域内各类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工作,负责试点县全部光伏扶贫项目的运行维护工作,由地方政府进行统筹组织协调或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八、投资估算与扶贫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根据国家、行业现行的有关文件规定、费用定额、费率标准等,以及价格水平年,提出本县拟采用的各类技术方式的典型项目总投资。

建议户用建设的项目按单体项目规模3~5kW进行(静态投资约10元/瓦)计算、农业大棚建设等小型分散式接入的光伏电站项目可按单体项目规模100~200kW(静态投资约10元/瓦)进行计算、荒山荒坡建设的大型并网项目可按单体项目规模10MW(静态投资不低于8元/瓦)进行计算。

(二)投资构成及政府初始投资补贴支持。提出本县各类技术模式的资金筹措方式及相应比例。参考的典型模式为:户用和设施农业系统政府初始投资补贴70%、其余30%由地方政府组织贫困户向银行贷款或项目企业向银行贷款;大型地面电站政府初始投资补贴40%、项目企业出资20%、其余40%由项目企业向银行贷款。其中,政府初始投资补贴金额由国家和地方按比例共同承担。

(三)财税支持政策。提出本县光伏扶贫项目拟采取的财税支持政策。参考的典型政策为:户用和设施农业设施的光伏扶贫系统还贷期5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按照3%增值税进行缴纳;大型地面电站还贷期10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按照常规光伏电站项目缴纳有关税费。

(四)其他支持政策。提出本县拟对光伏扶贫项目采取的其他支持政策。

(五)贫困户获益方式。提出各类技术模式贫困户获益方式,测算相应条件下贫困户可支配收入金额,保障贫困户可支配收入不低于3000元/户年、持续获益20年。参考的典型方式为:户用系统可按照售电收入中除还贷费用和税费外全部作为贫困户可支配收入进行测算;大型地面电站可按照售电收入中支付还本付息、运维和税费后,净利润中的50%作为贫困户可支配收入进行测算。

(六)扶贫效益分析。结合本县光伏扶贫支持政策,基于光伏扶贫方案,根据本县扶贫需求水平,鼓励探索通过土地使用权探索各类技术模式的扶贫效益指标,测算需要地方和中央支持的初始投资补贴资金金额、国家贴息资金金额,根据当地脱硫标杆电价测算需要国家可再生能源资金金额,并测算其他优惠政策所需配套资金。

九、政策保障措施

提出本县地方政府拟采取的配套支持政策,主要包括本县配套的资金支持方式及支持规模、项目办理流程、专业化服务体系、电网配套、信息管理、运行维护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统筹保障光伏扶贫项目有效落实和稳定实施。并提供各项相关支持性文件或协议等。

十、有关建议

上一篇:合同法实务培训稿下一篇:初中生物教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