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政治学情分析(共14篇)
1.学生学习政治学情分析 篇一
高一政治学情分析
一、学生学习态度方面:
1、初中政治为副科,开卷考试,到高中之后孩子们仍然没有从初中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对政治不能引起重视。
2、政治需要背的东西比较多,比较枯燥,学生惰性比较强,懒得背,老师管的紧就背点,老师管的适当松一些就一点也不看。
3、有些学生认为高二报文班,高一背政治也没用,所以干脆就不背。
二、试卷难易程度方面
试卷整体难度不大,因为第一次考完以后成绩一塌糊涂,所以第二次又把难度下降了一大块,第二次考的比第一次好,从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能力不容乐观,稍微难一点点就不会了。
三、考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技巧性问题:用铅笔答题;答题卡涂错位;答题卡铅笔不过关不能识别。
2、审题能力差:如31题设问:分析上述四位网友观点的合理性。可是有很多同学答,网友一观点错误、网友二观点正确、网友三观点错误;分一下子就丢了。再如:请用生产与消费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很明显此题答生产与消费的知识,但学生答什么的都有。
3、考试中暴露的最明显问题还是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到位导致特别基础的题丢分。在试卷分析过程中,我一边分析一边检查题中知识点,对于基础知识得问到很多同学才有答上来的,而这个答上来的也不排除上课找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
4、部分学生对答题方法的掌握不到位:在选择题上,不会应用比较法、排误法;在主观题上,没有掌握解题方法步骤,不会合理审题,缺少思路,而仅仅是课本知识点的简单罗列,使答案显得僵化、教条。又不会将自己的观点用理论性的观点表达出来。主观题的得分较低且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与我们平时的理论分析、基础训练不到位有关,也与我们的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关,需要花大力气纠正。
5、个别学生答卷态度不端正,大题一个字也不写,只是把选择题好歹涂涂就完成任务。
6、个别同学书写太乱,字根本不认不清。
三、对策及教学反思
1.端正学生态度。对于高一的学生,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之所以成绩差,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习政治消极,临阵磨枪。因此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引导。
2.重“双基”、提能力。新课程的教学仍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记忆、领会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巩固基础知识。试卷的命题往往遵循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学生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因此,一方面要促使学生熟记重要知识、结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和利用能力。
3.规范过程训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规范审题、规范解题、规范答题、规范表述、规范书写。在平时课堂回答、做作业、检测的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做到思路清晰,语言规范、有章可循。
4.锤炼个人内功。作为高一政治,受到课时紧、内容多、要求高、压力大的影响,指望学生能在课后花更多工夫,本身不现实。为此,作为教师,要锤炼教学内功,提升整体形象,从自身做起,为学生的不断提高提供“活动力”。同时,要科学合理制定教学和复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复习,克服平时宽松、考前仓促的不良现象,不断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
2.学生学习政治学情分析 篇二
1. 资料
进行课改实验的班级共60人, 其中男35人, 女25人, 年龄15~17周岁, 平均16.2±0.6岁, 课改前平均成绩72.5±5.6分, 进行对照的班级共60人, 其中男32人, 女28人, 年龄15~17周岁, 平均16.3±0.5岁, 课改前与实验班同一试卷平均成绩73.4±6.1分。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见表1) , 说明两班同学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课改方法
实验班采用的课改模式为“学讲方式”, 即通过教师指导, 全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进去”是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 调动学的积极性, 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是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 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 强调的是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 达成复习、强化所学知识, 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结果。对照班按原来的授课方式进行学习。
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高中政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三个问题: (1) 与其他课程相比, 喜欢高中政治的程度。 (2) 我发现学习高中政治的有趣程度。 (3) 学习高中政治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包括学习政治的方法:预习、复习、制定学习计划、课堂上做笔记、课堂上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主动问问题、独立思考、课堂外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考试后分析试卷错误、总结政治学习的方法。以上学习方法分三个选项:有, 没有, 老师给出了任务或指令才做。问卷第三部分是针对学生课外学习政治的途径:通过影视媒体看时政、阅读课外书的情况。
问卷在课改前后分发给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 进行不记名填写。回收后进行分析。
2.3 检验方法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3. 结果
3.1 课改前,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见表2) , 说明两者间具有可比性。
3.2 课改后,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情况, 除课堂做笔记一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 其余各项, 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5, 见表3)
3.3 课改后, 期末考试实验班平均成绩为85.5±7.5分, 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8.6±6.8分, 两班成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5.28, P<0.05)
4. 讨论
“学讲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 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的学习方式, 边学边讲, 调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问题探讨的深度, 着力培训学习方法, 养成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作为教学方式, “学进去”是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 调动学的积极性, 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是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 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 强调的是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 达成复习、强化所学知识, 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结果。从教学过程看, “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 “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
与原来的授课方式相比, “学讲方式”的高中政治课改模式进行后, 除了上课做笔记一项两班比较差异不明显外, 其他学习情况实验班均较对照班有所提高。学生更加喜欢政治课, 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对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在学习方法上面, 因为需要自主学习, 自己学了之后还要讲授给同学听, 所以预习、复习、制定学习计划、按时完成作业变得十分重要, 学生从老师要求才会做转变成了发自内心地我想去做, 以便在课堂中更好地将自己领悟到的内容展示出来。因为预习的时候自己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标注笔记, 所以课堂上做笔记一项没有明显变化。由于老师的适当引导,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所以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言、主动问问题、独立思考、课堂外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几项明显比课改前和对照班更加积极学生已经由老师“要我学”转化成了自主地“我要学”, 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考试后分析试卷错误、总结政治学习的方法成为学生不断自我成就感的需要, 学生对学高中政治的意义和目的更加明确了, 形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为了增加自己“讲出来”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学生能自觉地通过书籍和影视媒体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煅炼自己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时政分析水平。两班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差别明显, 说明了“学讲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有明显作用。
总之, 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 “学讲方式”课改模式对于高中政治课学生学习情况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充分发展,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对高中政治课实施“学讲方式”高效课堂课改前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方法:选取高一两个班级, 采用自制高中政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在课改一学年前后发放给学生进行调查, 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学的成绩进行比较, 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结果:采取“学讲方式”高效课堂课改后, 学生学习情况除课堂做笔记一项以外, 其他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高中政治“学讲方式”高效课堂模式的改革对学生学习状况有显著影响, 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成绩。
3.学生学习政治学情分析 篇三
“教师是一份奉献的职业,也是一份良心工作”。在这些年来,我一直遵循这句话,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地耕耘、收获。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一个前沿科目,却不是学校教学中的“主课”。下面是我学习信息技术课的体会和心得,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岗敬业,执着追求
干一行,爱一行,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你怎样善待自己的学生? 教师是凭良心上课的,尤其是对于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因此,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教学的准则。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仅这样还不够,还应努力的钻研业务。信息技术不像其它学科,它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践 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新授前,我都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探求和认知兴趣,这样一节课下来,才会有教为理想的效果。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 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 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现代课堂教学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训导、灌输,随意摆布的教学行为应彻底屏弃。要确认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会学”个体,是一个独立构建个体。我们既要重视他的情感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四、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学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 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4.七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篇四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思维简单。从小学到七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而且以好奇心去探求知识。因此,刚进入七年级,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渴求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知识,对各门功课都有一种新奇感,带着这种期望心理,带着这种求知欲望,刚开始就遇到了大量的枯燥的概念:如有理数,相反数,正数,负数,绝对值等,如果这时教师不能在教学中正确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就很可能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七年级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从旧到新的搞好教学。由浅入深,自然过渡,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和理解。另外,也可以在引入新概念前,向学生简单讲解一点数学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七年级数学以“符号”,“字母”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起小学算术以“数字运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要复杂的多,抽象的多,而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强,到了初中,思维特点有了较大发展,但能力的发展并不是突变的,仍要有一个培养过程,因此,我在讲解新知识时,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剖析。七年级数学概念教学可通过向学生提供有关实例,给学生以感性材料,从中抽象出本质属性。概念的引入尽量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如从杆秤,温度计等引入数轴的概念。借助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引导学生利用点在数轴上的不同位置去理解,概括出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这既符合七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又可以区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用以描述有理数的系统,使这些概念在学生的印象中得到强化。学完字母表示数及建立代数式后,使学生会用含字母的一般式子来表示有理数。如有理数a表示正数时,记作a>0,表示负数时,记作a<0,表示零时,记作a=0,a的相反数记作-a,a的绝对值记作∣a∣,当a>0时,∣a∣=a,当a<0时,∣a∣=-a,从而引起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三,根据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久的特点,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二年级学生学情调查及分析 篇五
在本学年第一节地理课上,我对所带班级266、267、269班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如何?大部分学生比较满意,大约1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
感兴趣。深究其原因,有的是学不进去,有的是对专业前途感到迷茫。所以,我们这些任课老师都有职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前途剖析和学习兴趣培养。
2、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学生本人都说自己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但问到别人的学习
态度怎么样时?大约有60%的人认为同学中间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人。可见,学生中有厌学情绪或者不认真学习的还是大有人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间不能光讲课内知识,一定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3、本班课堂秩序如何、同学听课认真吗?反映大多数学生比较认真,但各班都认为有
个别同学喜欢在课堂上开小差、睡觉、说话等,影响自己也影响别人的学习。看来,教师需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多动脑筋,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4、课后复习和做作业情况如何?反映复习不主动,做作业较被动,一般是老师逼着做
作业,有的同学说硬愿听课也不愿做作业。可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在知识点落实中得过且过、懒惰应付,这会极大抵消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准备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趁热打铁,加强课堂练习,随时进行作业抽查,促进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有效落实所学知识。
6.学生学习政治学情分析 篇六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此次问卷调查抽取了全国四所高校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 甘肃民族学院, 湖南邵阳学院) 的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情况调查, 共发问卷1667份, 回收问卷1662份, 有效答卷1660份, 回收率为99.7%, 问卷调查共设40个题目, 其中单选题37个, 多选题3个。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学习心理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 并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 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 学习需要上的被动性
有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意识不强, 这些学生是学校“要我学”, 而不是“我要学”, 没有真正意识到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能强化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政治素养, 改善自我的思维方式, 提升处世能力。他们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为一种外在的要求。问卷结果表明, 有30.4%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拿学分, 甚至有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25.4%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没作用, 31.6%的学生认为想政治理论课对今后的发展帮助不大。
2. 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
“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进行直至完成的内在动力”[2]。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动机较为欠缺, 大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学习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更重要的占54.5.%, 他们认为专业学习更为重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只不过是政策的要求, 它与将来的就业与发展联系不大, 即使被动地选择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也更多地把它看作获取学分和评优评先之需。
3. 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
大学生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轻视学习的态度, 甚至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问卷结果表明:有45.1%的学生认为自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有迟到的情况, 45.9%的学生认为自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有旷课的现象, 甚至4.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从来没有认真听讲过。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 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强弱体现其学习态度的积极还是消极。当问及学生是否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 有46.5%的学生表示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感觉, 兴趣不大, 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是消极的。
4. 学习动力上的不足性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应付心理, 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这表现在:上课时, 有的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 有的学生看其他书籍或者睡觉, 缺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课余时间, 更是逃避学习, 很少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书籍。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学习情感复杂, 学习动力上存在明显的不足, 43.2%的学生反映学习的最大困惑是目标模糊、动力不足。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 大学生存在“功利化的价值观”取向, 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意识淡薄。
功利化的价值观, 按郑永廷教授的观点, 认为, 其“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哲学, 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衡量的是个体利益指标, 隐藏的是浮躁的心态”[3]持这种价值取向的学生, 在学习上往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同专业课的学习对立起来, 重视专业知识、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 人文精神的培育;重视强化自身的工具意识 (如:外语, 电脑的学习和应用) , 而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类学生往往从功利主义角度认为知识管用的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因为它对自己找工作直接有用。与此相反, 那些对大学生来说主要是间接有用、潜移默化有用、终身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 就认为这些知识本身就是无用的, 或者作用不大。因而,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不如专业课及其他公共课那样有强烈的需要意识, 缺乏作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而去主动参与。这具体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有的纯粹是为了修学分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思想政治教理论课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态度,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多余的。大学生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要意识的淡薄, 导致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没有持续的动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由此而产生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表现出学习需要的被动性, 学习动机上的功利性, 学习态度上的消极性。
(2)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压力。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狂妄与自大、逆反心理、应付心理、自卑心理、厌倦心理、排斥心理”[4], 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不能客观与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学习, 一旦学习受挫, 则容易意志消沉, 自我意识易产生偏差, 对学习没有热情, 或对学习产生偏见,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就会武断地认为是非专业课可以放在一边。同时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也易受朋辈心理的影响, 缺少自己的主见, 学习情绪不稳定。
大学生在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下, 往往会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应对, 由此, 重视专业知识、眼前利益, 而没想到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确立理想信念, 激发内在精神动力转化外在压力的价值取向的方向,
2. 教师方面的因素
(1) 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偏颇。
在教学实践中, 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持教育“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而没有注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 它更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并将其内化到学生的社会行为中。教师仅把教学当成是传授知识的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及主体性, 这就在根本的意义上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也压抑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质欠缺, 对马克思主义不坚定, 不信仰, 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缺乏自豪感, 事业心不强, 因而在教学中表现为:没有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充实, 授课更生动, 更有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教师具备一些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而有些教师知识面较窄, 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甚至有些教师的人格及生理和心理素质欠缺。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表现出缺乏学习的热情, 学习动力不强。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因素
(1)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社会上存在的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 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讲功利、图实惠的实用主义学习观和就业观, 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也易产生抵触情绪。
当今社会也正处于信息网络时代, 互联网知识资源共享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各种社会思潮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也鱼龙混杂而来。网上的这些消极信息对社会阅历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一些缺乏良好的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消极负面信息的诱变, 对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持存疑甚至排斥心理。
(2) 学校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一些高校较多注重专业学科建设, 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学校的硬环境建设上, 而较少注重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软环境的建设。在教学管理机制上, 有些高校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 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这一共识。这样,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难以得到真正发挥,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就提不起来。
(3) 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 不同的家庭教育与环境产生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5], 家庭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一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家境贫寒, 有的父母离婚, 有的单亲等, 这客观上容易使一些意志脆弱的学生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 导致部分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严重, 集体主义观念薄弱;有的家长自身思想素质不够, 自身榜样力量不够, 很容易使其子女效仿, 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也不够高。所有这些使得家庭环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也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积极性的培育与发挥,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就觉得枯燥乏味。
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因素
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不紧密, 缺乏现实性、时代感, 特别是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内容较为少见, 而一些反映新时代要求和大学生精神发展需要的内容没有及时纳入教学体系, 这些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比如, 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感受时, 很多学生提及课堂设置的教学内容是理论性太强, 讲大道理, 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少, 并且回避了一些社会现实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 学生觉得理论的东西太多, 太抽象, 提不起学习兴趣, 学习动力自然就不足了。
5.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多样化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教学中“灌输”得多, 过多注重书本内容, 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导致大学生个性发展受制约、创造性思维受束缚;一些教师忽略学生知识、素养的内化过程, 以思想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宣讲取代思想政治及品性修养, 淡化了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品格上的养成教育;一些教师较少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这样与学生的交流随之减少;一些教师上完课就走, 与学生沟通较少, 缺乏亲和力。在教学评价上, 方式单一, 要么是出些提纲让学生背, 要么是开卷考试, 使得知性与德性分裂, 这样, 自然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综上分析, 我们必须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有针对性地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五个方面下工夫, 研究相应对策, 努力化解影响当今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问题, 增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从而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踏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N].人民日报, 2005-01-19, (1) .
[2]熊建圩, 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04:72.
[3]郑永廷, 曾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12) .
[4]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0) .
7.七年级学生学情分析会议发言稿 篇七
抓级主任
一、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就如同木桶内盛水的多少决定于最短的那根木条一样,如果一门课程的成绩差距太大,靠其他各门功课的成绩补救是不行的。
二、从每一天开始落实
在完美的地图也不能代替旅行者走完全程,所有的工作都必须从落实说起,都必须从脚踏实地抓起,都要从真实的行动开始。为此,充分发挥班集体内每一位成员的力量,从每一天的点滴抓起,而且必须落到实处。即全员参与,落到实处。
三、强化管理
七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差一些,自觉性还低一些。对学生进行强化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有长效。因此,我们不能怕麻烦,也不能怕花时间。
四、以提升为目标
8.信电学院学生政治学习 篇八
主题: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体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要准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机遇挑战。要准确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要准确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要求
主题: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的讲话 体会:一是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主题: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体会: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从总体小康走向全面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9.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情调查与分析 篇九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针对我校2012届护理专业全体学生进行, 发放调查量表850份, 收回850份。学生调查的对象是学生家庭或居住环境周围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
1.2 方法
笔者预先详实地对学生讲述《老年护理》教材中有关抑郁的知识内容, 强调抑郁量表在调查时应注意的事项、使用方法, 然后发放量表, 并附带收集一些老年人本人和其家庭的基本情况 (包括联系电话) 。调查结束后要分析导致该老年人发生抑郁的原因, 提出诊断, 制订护理措施, 并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 要求学生必须书写相关记录。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调查表收回后要进行严格的评分, 作为其学科成绩。
时间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端午节、五一劳动节完成调查, 6月中旬完成调查并交回量表和各项记录。
2 结果 (见表1)
调查表评分情况:圆满完成:选择调查对象准确, 电话联系证实调查确实可靠, 表中数据计算正确, 分析病因、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时, 有针对性, 应用灵活、得当。较好完成:选择调查对象准确, 电话联系证实调查确实可靠, 表中数据计算正确, 分析病因、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时有针对性, 但应用知识灵活性较差。完成较差:选择调查对象准确, 电话联系证实调查确实可靠, 表中数据计算正确, 分析病因、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有针对性, 但应用知识灵活性差, 死搬硬套教材内容。未完成:选择调查对象准确, 电话联系无法接通或没有进行调查, 表中数据计算有误, 分析病因、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较差, 相互或变相抄袭, 敷衍了事。
3 讨论
从结果统计可以看出, 能够完成这次调查的学生占52.0%, 可以较好地完成调查, 但理论和临床实际结合能力存在缺陷的学生占56.6%, 学习不认真, 缺乏求实严谨的态度, 急于完成任务的学生占19.4%。为此, 我们应在护理教学中做好以下工作。
3.1 教育学生热爱本专业, 增强献身医疗护理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
选择护理专业并非是大多数学生的初衷, 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教师的熏陶, 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有所转变, 但还没有提高到热爱的层面, 片面地以上岗就业需求作为学习的动力, 而忘记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宗旨, 学习被动、缺乏热情。因此, 教师要始终在教育教学中, 灌输热爱本专业, 牢记宗旨意识。必要时可定期聘请本地区在医疗护理岗位上, 做出突出贡献的, 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医护人员, 对学生加强教育。
3.2 创造条件, 加强护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学生在校学习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较多, 临床实践开设较少, 而接受锻炼的机会更少, 这导致学生面对患者时理论知识常常想不起来, 更谈不上很好地应用了。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56.6%的学生存在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的问题, 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当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因此, 要创造条件, 把课堂和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让临床实验室满负荷运转。同时, 走与医院、社区服务中心 (站) 联合教学之路, 使学生有机会面对患者, 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 知道所学知识对将来岗位的重要性,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本次调查有19.4%的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 理论知识缺乏, 对调查不够重视, 拖延时间, 相互或变相抄袭, 敷衍了事的现象。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思想转化, 提高其职业素质, 转变其学习态度, 教师要多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培养这部分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患者和自身负责, 工作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履行岗位职责的态度。可以应用一些医疗护理事故教育他们,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让他们建立护理知识体系的框架, 然后不断充实和积累。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加强教育。方法 采用《老年护理》教材中的“老年人抑郁量表 (GDS) ”[1]让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对自己家庭或居住环境周围的老年人进行调查,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能够圆满完成调查任务的学生占24.0%, 能较好完成的学生占28.0%, 完成较差的学生占28.6%, 未完成的学生占19.4%。结论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技能较差、工作态度不端正, 很难符合临床实习岗位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为此, 学校应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及教学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情
参考文献
10.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篇十
一、以情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是教师在上课的教学过程时,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它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教师在营造一个整体氛围,帮助学生酝酿情绪、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需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比如每个新学期第一课,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而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社会上、世界上有哪些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就会体会到小课堂讲的是大世界的事,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本学期政治课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时,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昭君出塞》,让同学们谈谈昭君出塞的历史及意义,再观看一段视频《西藏**份子的暴行》,让同学们谈谈观后感,以此激起同学们的愤慨之情,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导进入课堂教学。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对于政治课堂教学无疑是一次全新的革命。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
直观生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如在讲初中第二册《热爱祖国》这一课,当讲到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时,教师语言魅力再大也无法完整地展示出来,教学中播放了有关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录像片,并把一些对比数据制成投影片一并展示,这样这节课有说服力,真实生动,学生感兴趣,如果光讲,只依靠教材,学生会觉得枯燥。运用媒体,形象、全面深刻揭示出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从而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注重情感投入,调动学生探索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对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学生感觉到他们被理解、被关怀及被真挚相待时,他们的学习成绩便会提高,他们的行为亦会较好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在政治教学中不要单纯的传授政治知识,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比如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时,笔者尽量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理论联系实际,提示学生不做被动的接受者,敢于提出疑问。同学们对党内的腐败心存疑问,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到不可信,在教学中,笔者自己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满怀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去授课,以此感染学生;并通过大量的、感兴趣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就此产生,教材内容增加了可信度,老师充分发挥了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在学习政治生活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时,笔者以充满激情的言语来列举现实生活中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任长霞、焦裕禄、沈浩的一件件感人事迹,通过笔者的描述使他们的光辉形象再现,使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的作用、党性原则的体现、人格魅力的展现,有机地得到统一,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震撼。这样在师生情感的共鸣下,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
四、善用时事政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事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当前国内外重大、政治、科技现象,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都有重要意义。时政教育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或利用课堂进行新闻报道,或在课外举行新闻讲座,或组织时政兴趣小组等,对一些重大时事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讲解,学生豁然开朗,特别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初三《思想品德》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联系3月l4日在西藏发生暴力事件。先让学生看叛乱分子在拉萨进行的打砸等暴力行为的录像,分析分裂集团在境外与帝国主义分裂祖国的活动情况,联系解放以来西藏发生的重大变化,从而使学生看清敌对势力的反动本质,增强 历史 责任感。
11.学生学习政治学情分析 篇十一
(一)学习内容
1.温家宝《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求是》2011年第14期)
2.李慎明《紧紧抓住两大战略机遇,力争延长国际战略机遇期》(《红旗文稿》2011年第13期)
(二)选学内容
1.《奏响人才强教的时代乐章——我国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纪实》(《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5日第1版)
2.黄剑 李石凯《美国法定债务上限与美元债权的三重风险》(《光明日报》2011年8月12日)
3.《怎么看四个经济热点问题》(《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1-2012学年度第一期总第67期)
(三)思考题
1.结合我国科技工作新的发展趋势,思考如何立足本职为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2.如何正确看待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及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12.以时事政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二
(一) 政治课堂教学要“渗透时政”以“激趣”
要想让政治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使政治理论扎根实际, 发挥其作用和功能;才能使政治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让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才能使政治课有魅力、有吸引力。政治课堂教学“渗透时政”须做到几点:
1. 捕捉最新信息, 弥补教材不足。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如录像、多媒体、电视新闻等) , 及时介绍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介绍国内外重大时事, 以进一步充实教材, 更新观念, 使政治课常学常新, 活力常在。
2. 精选典型事例, 增强观点信度。
在教学中, 建议教师讲解重大理论观点时精选典型事例来说明问题。如讲到资本主义民主时, 可举美国总统选举;讲公民要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时, 可列举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时事政治的典型材料渗透于课堂教学, 有利于学生理解政治理论, 理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 增强理论观点的说服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提高兴趣。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教师可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的手段, 设置一些可感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 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 激发他们的兴趣, 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考。例如, 在讲“一国两制”时, 可用录像机播放驻澳部队进驻澳门的时事资料片断, 同时用投影仪打出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基础上, 再播放1999年12月20日零时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时政材料片断, 最后用录像机播放一曲《春天的故事》, 表达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赞美之情。这样教学形象逼真, 学生兴趣盎然,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开设专题讲座以“探趣”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理解运用中产生兴趣、培养能力。
1. 时事政治专题讲座。
时事政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活教材。把活生生的社会事件、大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和政治基本理论相结合设计一系列专题讲座, 是使“死书”变“活”的药方, 也是增强政治课魅力、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
2. 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专题讲座。
题目可大可小, 基本模式是每一个专题采取板块教学, 如“背景材料、角度分析、能力点拨、适应性训练”等板块。通常以一年度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为背景, 找准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例如, 根据我国“十一五”计划的主线, 结构调整问题结合初中政治教学可设一个专题。“背景材料”是有关“结构调整”的时政材料, “能力点拨”是教师对主要问题、能力目标、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点拨, 旨在通过教师点拨,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出能力素质要求。“适应训练”是教师把这一专题的内容精心设计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材料分析题, 让学生实际操作, 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一专题十分感兴趣。
(三) 利用第二课堂以“激趣”
开设政治第二课堂, 将时事政治与政治基本理论观点相结合。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不仅可以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使思想政治课“变活”, 使其扎根于实际的土壤中, 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政治第二课堂可采用时政论坛、时政知识竞赛等形式。
1. 时事政治论坛。
时事政治论坛属政治第二课堂的形式之一, 主要通过“论坛”这一形式, 提供学生辩论、讨论、交流的机会和场所。时事论坛在教师的指导、辅导下开展活动。一是进行时事简评。每次活动可以请一至二名学生对近期时事作一次简评, 学生轮流“坐庄”。要求轮到的同学早做准备, 讲评简明扼要, 其它同学作评委, 并对简评内容提出意见, 酌情打分, 适当鼓励。二是开展讨论。在时事论坛中, 由教师或论坛主持人就评述的重点、热点问题提出讲座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如“假如我是外交部发言人, 在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后, 将如何表明我国政府的立场?”“美军用飞机撞毁我军用飞机事件说明了什么?我国政府的立场态度体现了我国什么外交政策”等等。三是进行时事政治问题辩论比赛。可事先设置一些时政问题, 如国际问题、国内经济改革、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焦点、热点问题, 分出正反两方。在论坛主持人或教师安排下进行辩论, 评出优胜方, 最后由指导教师点评。在辩论中, 学生你一言, 我一语, 据理力争, 毫不相让, 最后又能被正确的观点、精彩的辩论折服, 既体现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又极大的激发了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学生参加辩论, 必须先熟悉教材, 收集材料, 才能有理有据, 增强说服力, 并且要注意倾听反方的观点, 以便针锋相对, 这实际上又是一个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辩论后, 虽分出了胜方, 但学生兴犹未尽, 议论纷纷, 这种“反刍”效果比教师在课堂上讲十遍作用都大。辩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增强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2. 进行社会调查。
带领学生或发动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进行社会调查 (农村、学校、商店、集市贸易市场) , 可采用个别采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 回校后要求学生把调查的内容整理成文, 写成调查报告, 这样让学生深入实际去感受生产、生活, 去感受社会, 用政治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的现象和问题, 从而更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3. 开展时政知识比赛和撰写政治小论文的活动。
学校和政治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有关部门的时政知识比赛, 或组织校内时政知识比赛, 在比赛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撰写政治小论文, 开展政治小论文比赛, 举办优秀小论文展览。实践证明, 政治小论文活动冲破了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方针, 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将课本知识迁移转化为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促进了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康发展,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习兴趣的一种好形式。
13.学生学习政治学情分析 篇十三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对于一些家长来说,把学生送来,就当是托儿所,家长没了目标,学生当然也没有动力,既使有些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学得一技之长,将来好找个合适的工作,但是学生自己可不这么认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又有什么用?因此,他们无求知、上进的愿望;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没有学习的压力;不想上课或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肯花时间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做作业应付了事,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一遇到学习困难就“缴械投降”,而不惜把时间用到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谈恋爱等上面。
2、缺乏自信,有自卑感
受传统的社会认同度影响,中职学生比普高学生比,优越性差,不被社会认同,因为从小到大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因而受到家长的埋怨、教师的指责、同学的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形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我反正不如别人,学了还有什么用?”。这些学生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情绪中,对学习丧失信心。常表现为冷漠,厌倦、缺乏兴趣。有些学生说,“我们在初中时就一直落在全班学生的后面,总感到自已不如人家,很难抬头。” 到了职高还是原来的思维定势:“学习不如人就是差”。
3、学习方法不对,事倍功半。
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虽花了不少时间,但学习效率很低;有的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中不得要领,缺乏针对性;有的学生学习与社会工作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不能处理好,常常因工作或活动冲击学习,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很好地排除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听课效果差,不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条件。
4、基础差跟不上,没有学习兴趣。有些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因种种原因造成基础差,到职高后,教学内容更抽象,课堂信息量大,跨度大,有些教师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注意高中教学与初中教学中知识链的衔接,使得学生一开始就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日积月累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上述种种因素互相影响,导致不良循环。造成少数学生综合素质不理想。认真分析上述学生的不良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觉学习的习惯、信心、耐力和能力。抓住这些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指导他们明确的学习方向,教会他们自学的方法和手段,鼓励他们发扬刻苦耐劳的精神,激发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火花。有针对性的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已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学生原有知识的分析。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这对备好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
二、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的分析。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初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状况,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教师可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便可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分析。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学生的情感分析。情感因素,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14.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篇十四
那么,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旨在新课标的视野里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环节, 并作以下总结, 以求抛砖引玉。
一、关注课堂导入
新编教科书倡导联系生活实际的、活泼生动的呈现方式。因而, 老师讲课时可选择教材中的故事导入新课。比如, 我在讲《告别依赖, 走向自己》这节内容时, 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森林里有一只小云雀出生了, 小云雀的妈妈对这个小家伙照顾得无微不至, 每天都在外面忙碌奔波, 为自己的孩子寻来它爱吃的蚯蚓。几个月后, 小云雀的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 应该自己出来找食物了。”可小云雀却说:“有妈妈去找就足够了。我还只是个孩子, 我不知道怎样找食物。”小云雀的妈妈说:“那我可以教你呀!”小云雀说:“以后再学吧, 我现在还想在树上练唱歌呢!”可是有一天, 小云雀在家左等右等也不见妈妈回来, 它已经饿得饥肠辘辘……讲完以后, 我问学生:“大家说一说, 你们对小云雀有什么看法?”经过学生热烈地讨论、分析, 学生很快就领会了本节课的主旨:过分依赖他人和社会会带来极大危害, 它不仅使人失去自我, 而且还给社会带来负担, 我们要扬起生活的风帆首先要自立。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
二、调控课堂时间
新课标指出:要结合相关内容,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长期以来, 教师把一堂课安排非常紧凑, 强调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 激情澎湃, 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的景象仍不鲜见。学生没有时间思考质疑, 也没有时间领会理解, 只能死记硬背老师讲解的结论来应付考试, 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呢?因此, 我们要留给学生多一些空间, 即在教学时遵循两条原则, 自己占用时间要少, 留给学生的时间要多, 自己讲授要少, 学生思考质疑要多。
要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应放手把“舞台”让给学生, 大胆把时间还给学生。例如, 在教学毒品危害时, 确立本课重点,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看、所听、所做的事实,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深刻体会。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图片展等, 然后开展“毒品离我们有多远”的讨论,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吸毒一日, 掉入虎口, 图一时痛快, 毁一生幸福”的道理。实践证明, 紧扣时代的教学设计既抓住了课文, 又抓住了学生, 可谓独具匠心。
三、调控课堂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 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生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人格上尊重学生个体, 深入了解, 理解学生的所思所为。如果以教师的权威迫使学生学习只能适得其反。上课时, 教师要尽量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 走到学生中去, 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这节内容时, 我画了一幅画, 画面是一棵大树, 树下面是沃土和树根, 然后让学生根据画的寓意进行讨论、分析,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 层层设疑, 环环紧扣学生的心弦, 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的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这样, 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 他们的个性得到尽情张扬, 情感得到充分展现, 课堂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重视课堂小结
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 成功的小结应使课堂教学内容升华, 帮助学生完成从表象向本质的思维转换, 使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思想也受到教育启迪, 性情受到熏陶。”因此, 我在课堂小结中总结出六种方法:1.趣味点睛法。即对全课内容画龙点睛。2.趣味总结法。此法最好安排为趣味性的练习, 采用谈话、问答和画表等方式。3.趣味设疑法。巧妙设疑,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新问题, 以造成悬念, 预示新课。4.趣味讨论法。提出一个或几个能激发学生兴趣, 深入研究教材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5.趣味呼应法。导入新课时, 设下悬念, 结局点破迷津, 做到首尾呼应, 水到渠成。6.趣味口诀法。把学过的内容编成口诀, 让学生背诵。
总之政治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只有既注重科学性, 又注重艺术性, 创设一种优美动人的教学氛围, 寓理于情, 寓教于乐, 润物无声,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审美愉悦中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学生学习政治学情分析】推荐阅读:
学生学习效果分析07-11
浅析高中政治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11-21
六年级毕业班学生思想、学习现状分析08-23
残障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现状调查与分析10-06
时事热点分析,学习方法指导 ―― 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11-07
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况分析论文07-06
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分析11-18
学生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01-19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