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变异教案

2025-03-2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生物的变异教案(7篇)

1.生物的变异教案 篇一

生物的变异 王琨 2011/10/17 16:20:31 彭阳县第二中学 20 0

题目:第21章第2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彭阳县第二中学 姓名: 董霞

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 彭阳县二中 生物组 董霞 第2节生物的变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全班同学间个体差异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对变异现象有初步认识。2)知道变异有能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3)初步了解变异的意义。

4)初步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生物变异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物变异的意义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2)通过学习“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变异的类型及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2、难点:能遗传的变异。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调查法、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讨论学习。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又叫做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引出课题,补充介绍: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新课: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师提问:

1、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

2、根据这些现象分析什么叫做变异?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总结: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教师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总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教师提问: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组织讨论、汇总结果,全班达成共识。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教师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2.遗传物质的变化:

教师: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片,进一步区别两种变异。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教师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学生: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教师: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结合自查资料,谈谈变异对进化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下一章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学生:谈自己的观点。

教师: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如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记载“马母驴父,生子曰赢”,意思就是马和驴的后代——骡子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六)转基因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改变生物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创造新的生物。如将决定人的生长激素的基因、决定人的胰岛素的基因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植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让大肠杆菌发生变异,合成人所需要的生长激素或者胰岛素,造福于人类。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变异,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生物产生的变异选育适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科学的发展可以造福于人类,但若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会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必须慎重。

五、作业:收集整理有关变异的事例且分类

六、板书设计 第2节生物的变异

一、1、变异事例分析

2、概念: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二、1、变异的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

2、变异的意义

三、转基因技术

2.生物的变异教案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VA患者共95例, 男32例、女63例;年龄发布16~19岁12例、20~29岁14例、30~39岁24例、40~49岁35例、50岁以上10例。生物节律组60例、普通组35例。治疗前病程均在1~4个月。2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而且治疗前病程也无显著差异 (χ2=1.33, P>0.05) 。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入选前1个月内未经过任何途径用过糖皮质激素 (CG) , 并做胸片或肺部CT检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诊断标准均符合钟南山等[1~2]提出的标准。

1.3 治疗方案

生物节律组于每晚10时服茶碱缓释片0.1、扑尔敏4mg, 每晨8时服茶碱缓释片0.1;普通组每天三餐后服喘定0.2和酮替芬1mg。2组患者疗程均>30d。

1.4 疗效判断标准

(1)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消失; (2) 显效:白天基本不咳嗽, 晚上偶有轻咳嗽; (3) 好转:咳嗽明显减少, 白天偶有咳嗽; (4) 无效:咳嗽明显或治疗前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2 结果

2 组疗法的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CVA是一种以EOS为主的多种炎性细胞浸润、气道高反应性 (AHR) 、末梢气道痉挛性发作为主的一种疾病。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 是典型哮喘的前期表现[3], 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临床大宗病例的前展性分析可以看出, 成人CVA的患者中, 约占1/3者最终发展成典型哮喘, 约占1/3者长期稳定在CVA状态 (1至3年内季节性、规律性发病, 病程及程度大致相同) , 还有1/3者经过短期疗程治疗后痊愈。

时间治疗学是指研究某种药物与某一疾病的生物节律性相互关联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使某一药物在治疗某一种疾病时, 以该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为依据, 达到最佳疗效, 减少副作用, 增加效价比[4]。CVA也是一种有生物节律性的疾病, 绝大多数患者表现夜间发病或/和夜间加重[4]。本实验结果表明, 根据生物节律性的规律给药治疗CVA, 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而且起效时间短暂、副作用少、相对于对照组经济, 效价比高。

CVA是哮喘的特殊类型, 相对于哮喘, 其炎症程度、发病程度等均较轻, 故治疗选择上与哮喘应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 治疗CVA应用茶碱缓释片和扑尔敏既能收到良好治疗效果, 约半数病人在1周内起效, 2周内起效的超过70%, 1个月内的总有效率达80%。停药后于本年度内的复发率<5%。因为无长期随访, 远期病情不甚了解, 此为今后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 多位学者[5~7]研究节律疗法治CVA时, 选用了凌晨6时顿服强的松加支气管扩张剂疗效显著。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CVA的治疗, 大多数非GC类、非强效支气管扩张剂类治疗仍然有较好效果, 从而避免了GC及强效支气管扩张剂类的副作用, 值得提倡。

有人[8]设对照组观察松果体素水平昼夜规律性变化与哮喘的相关性, 发现松果体素在哮喘的急性期和缓解期的基线值、峰值及振幅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或者P<0.01) 。松果体素是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 它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学功能, 但最重要的功能是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参与人的昼夜节律调节。由此推理, 若对松果体激动剂或/和松果体素替代物的研究, 有可能是治疗哮喘或/和CVA的方向之一。

摘要:目的 探索生物节律法治疗CVA的优势。方法 设立对照组, 选用非GC、非强效支气管扩张剂, 应用节律疗法治CVA。结果 将95例成人CVA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组临床控制和总有效率 (55%、23%和80%、51.4%) 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本研究发现: (1) 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起效时间短、副作用少、经济、效价比高; (2) 治疗方法 简单, 未用GC和强效支气管扩张剂, 效果仍较好。

关键词:生物节律,CVA,治疗

参考文献

[1]钟南山, 林江涛, 朱玉钰, 等.咳嗽的诊断与治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5, 28 (11) :738~744.

[2]Fuiimura M, Ogawa H, Nishizama Y, et al.Coparison of atopic cough with cough varant asthma:is atopic cough aprecursor of asthma[J].Thorax, 2003, 58:14~18.

[3]黎少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治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01, 6 (3) :43~44.

[4]黎少林.哮喘的生物节律与治疗对策[J].中华临床医药, 2001, 2 (11) :83~84.

[5]张继弘, 常青, 冯仪.生物节律疗法治CVA的初步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 2002, 20 (5) :290.

[6]吴小挺, 陈丽惠, 李花英.CVA生物节律疗法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 2004, 24 (8) :51.

3.“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与分析 篇三

基于本课题在教纲中的地位,结合二轮复习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理解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构建,提高各个知识点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认同生物的进化与生物变异的关系。

三、设计意图

由于本节课是二轮专题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变异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强对知识点之间易混淆误区的辨析,所以本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一)总—分—总

整节课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结构,先“总”:突出生物变异的知识地位,提升学生对该知识点的重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再“分”:即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进行分门别类地各个击破,对各知识点全面铺开,重点难点突破,有利于基础的进一步夯实,疑难点的进一步解惑;最后汇“总”对三类可遗传变异进行列表比较,对生物变异的专题进行高屋建瓴地把握。

(二)学生活动为主

整节课笔者贯穿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从生物变异的知识框架的构建,主干知识的梳理,典例分析,疑难点拨,模拟演练都由学生完成,让他们充分参与积极思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课件,FLash动画释疑

对某些疑难点(如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和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四分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进行课件和Flash动画展示,可帮助学生形象地释疑解惑。

四、教后反思

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 篇四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2

生物圈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对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调查了校园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无所不在,那你们知道,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个共同的家园中呢?(地球)很好(打开课件,展示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地球,那我们是生活在地球的内部还是生活在表面这一层呢?(表面)很好,外面这一圈就是我们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学对生物圈不熟悉,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学习关于生物圈的知识。

(课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义)我们科学家们早就对生物圈下了定义,哪位同学帮老师读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定义: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那我来问一下你们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还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环境)很好,那我们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来我们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却有那么多生物生存着。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层面中的,而是我们的生物圈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

那三大圈中各生活着什么生物?这三大圈是否绝对分开?(小组讨论两分钟)有的生物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例如人,还有没有别的例子?我们世界的人口将近60亿,而我们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科学家们设想能否把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为那里没有水,氧气,温度太低或太高…)那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呢?(因为生物圈有满足生物生存的各种条件)讨论书本P5~6六幅图片,看各幅图片中生物圈满足了它们的哪些条件。完成书本练习:

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

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分析图片:熊猫频临灭绝的原因?蕉树枯萎原因?

得出结论:动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做练习:

1、生物圈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有××××××××。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构成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内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动能达到的范围,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3、有人说:“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如果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布置下节课准备的内容: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下节课每小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来做实验,抓好时要把它们放在湿的土中养着,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学后记:

同学们对于一些熊猫,蕉树等接近生活的图片比较感兴趣,以后可以多举这方面的例子。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知识点相对简单,只是介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应该考虑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图片供学生思考,像讲到为什么其他星球没有生物,应该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资料告诉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意识。学生对于做练习比较感兴趣,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考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安排一至两题练习,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3

一、教材简析:

《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新课。

知识点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

1)小游戏:

①猜一猜:这分别是谁的眼睛?

(引出名词——形态特征)

②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

(引出名词——生理特性)

由以上两个小游戏引出:性状

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2)思考: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相同吗?

3)根据性状的概念说出葡萄的性状。

展示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不同的图片,从而引出:相对性状

2、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展示4组图片,判断图片中的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

2)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讨论:

①在活动最后,有没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说明了个体间性状表现是否完全相同?

②根据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3)你能行:辨别下列哪些是相对性状。(对性状和相对性状进行巩固)

知识点二:遗传和变异

1、遗传

1)小游戏:寻找亲人

2)活动: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脱落的碎片》。

讨论:

①《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②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以上两项活动的体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状有相似性,说明性状可以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从而引出: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展示4组与遗传有关的图片。

4)思考: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性状一定相似吗?展示3组有亲缘关系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从而引出:变异——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存在。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学生拿出自己完成的调查表。

师生互动:统计数据,发现规律。提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和概念。指出调查表中的各项调查内容,在生物学上属于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的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借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供了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促进亲子关系。同时为本节课的问题探讨提供了很多较好的素材。

观看录像:了解人的各种遗传性状。

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总结出性状的概念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几种生物的性状。

小组讨论: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

2、尝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小结: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提出问题:性状能否直接传给后代?它又是谁控制的?

学生活动: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

教师应较详细介绍此项生物技术的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 2-3倍,体积大一倍。

小组讨论:

1、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3、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小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师播放录像:转基因技术的运用。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加深对基因决定性状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和观看录像,以学生非常关注的话题,可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内容上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事实,确信无疑,相信科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还能利用此片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提出辩论话题: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是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素材以确保效果)。

学生活动:展开辩论(可临时组队)。

小结:转基因技术和其它许多科学技术一样,都似一把双刃剑……。

设计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应该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带来灾难的道理,科学研究的过程应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另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力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等其它各方面的综合能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保持生物学习的兴趣,养成对科学追求无止境的精神)。

课堂练习:P28(及时反馈并矫正)

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学习与评价》。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5

教学理念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关于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教材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3)并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分组实验,喜欢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的总结水平有限,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6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分裂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

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

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板书如下:

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2n 2n n n n

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

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本节课内容前后呼应。

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讲授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7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C.适应是绝对的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学器材:(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5.《染色体变异》高一生物教案 篇五

课标要求:

1.知道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典型病例。

2.重点掌握染色体组的定义,并能分析关于染色体组的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染色体结构变异四种类型的示意图,建立起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的直观认识,并从本质上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进行区分。

(2)说出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 (3)阐明染色体组的概念。

学习重点:染色体变异的基本类型。

学习难点:染色体组的概念。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堂预学: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理: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 的数目或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 的变异。

类型: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类型:

包括 和

重要概念――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 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一整套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容易混淆的概念: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1)二倍体:经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有 染色体组。

(2)多倍体:经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 的染色体组。

获得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者幼苗。

特点:(优点) ;

(缺点)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3)单倍体:体细胞中只含有本物种 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蜜蜂中的雄蜂。

获得方法:常用方法是 培养。

特点:(优点) ;(缺点) 。

4.人类有关染色体变异的`遗传病的特点:

21三体综合征:

猫叫综合征:

三.合作探究、展示

1.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相比,哪一种变异对引起的性状变化较大一些?为什么?

2.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3. 单倍体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吗?

4.人工诱导多倍体时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处理成熟的植株可以吗?

5.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配子中的染色体数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 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 属于几倍体生物

豌 豆 7 2

普通小麦 42 3

小 黑 麦 28 八倍体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测评:

1.棉花是一个四倍体植株。它的单倍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用亲本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进行杂交,对其子一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产生了多倍体,其基因型是 ( )

A.DDDD B.DDdd C.dddd D.DDDd

3.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

①六倍体的单倍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 ②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数目染色体 ③单倍体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④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在四倍体大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的染色体数是 ( )

A.7条 B.14条 C.28条 D.56条

5.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个染色体,这32个染色体有8种形态。韭菜应是 ( )

A.四倍体 B.二倍体 C.六倍体 D.八倍体

6.某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Cc,将该植物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后,共获得N株植株,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 )

A.N/4 B.N/8 C.N/16 D.0

7.用花药离体培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 )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8.一个色盲女人和一个正常男人结婚,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非正常儿子,此染色体畸变是发生在什么之中?如果父亲是色盲,母亲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假如父亲正常,母亲色盲,儿子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其中正确的是

A.精子、卵细胞、不确定 B.精子、不确定、卵细胞

C.卵细胞、精子、不确定 D.卵细胞、不确定、精子

反思与积累:

6.《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篇六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在人教版《 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生物的变异这一课中,既有探究活动,又要通过探究的结论来突破重难点,课堂时间十分紧张。为了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便于让老师捕捉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真实想法。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生物的变异》这节书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包含3部分内容: ①生物性 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②由探究花生果大小的差异 找出变异的原因; ③人类应用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2、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⑴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⑵举例子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⑶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2).能力目标

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 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⑴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⑵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2).教学难点

⑴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⑵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情感鼓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起到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策略。

⑴创设情境让学生举例说出自己身边的生物变异的事例,并结合教材,得出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⑵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明确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跟遗传 物质基础不同有关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进一步延伸到由于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⑶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教材介绍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 辐射育种的三种途径,通过身边的事例(肉鸡、蛋鸡、观赏鸡)的例证,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理解有关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了解不同选种、育种等方法的特点。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指导探究——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精析点拨——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基本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着重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并且重点掌握能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以及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1、预习导学——整体感知,了解全文。

2、任务驱动——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巩固提高。

4、当堂检测——查缺补漏,归纳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前的准备

准备两种性状相差极大 不同品种酌花生,指导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印发编好的学案。学生准备适当的测量工具,明确各自的任务,设计统计表格。(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引入:仔细观察P40四副图片并结合你周围熟悉的人以及生物,能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呢?

导入新课:世界上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既然生物性状的变异是如此的普遍。你对某一性状的变异做过较深刻的探究吗 ? 如果没有,就让我们在课堂上来探究某一性状的变异。

(二)、任务驱动,学案导学

阅读学案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对学习内容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认真阅读教材P41-P43, 参考课本的探究实验,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案学习任务一 特别提示:

1、取样要随机

2、测量果实的长度以毫米计,四舍五入。如11.5可算作12毫米

表达交流,组内同学合作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并请学生代表展示本组探究结果以及学案学习任务一的完成情况.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概括总结: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影响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阅读教材第44页至第45页内容,个人自主探究学习并完成学案学习目标二,知道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表达交流,组内同学合作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并请学生代表展示本组探究结果以及学案学习任务二的完成情况。

(三)、概括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自觉回忆所学知识,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与总结相结合,同步进行)

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变异分为

1、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

2、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环境变化引

三、生物的变异在培育新品种的应用

1、高产奶牛

2、高产抗倒伏小麦

3、太空椒(四)巩固记忆

快速学案上和黑板上板书的重点内容,同桌之间相互提问。

(五)、根据学习的情况,完成学案的能力提升

根据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堂练习,当堂检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

理化生组李海燕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这节课原本是测定花生果实的大小,但实验教师提供的是种子。因而只好用种子来做实验,当然从中也就发现果实与种子的区别还得强化。果真学生对花生果实与种子的区别还真模糊了。

前两天备《生物的变异》这节课时我还无法很好的把握对探究活动的重点应。昨天听了另一位生物老师的课后,我发现学生无法提出问题,无法正确画出曲线图。因而如何组织学生提出问题成为今天要解决的关键点之一。

我先对《生物的变异》的教材提供的材料做了分析,而后让学生围绕两个品种的花生种子大小与变异的关系提出问题。学生在讨论之后,依然把握得不好,从提出的问题来看,学生会将两个品种这个关键点给忘记了。如有的小组提出:我们为什么要测量种子的大小,我们测量种子的密度如何?当然也有同学提出:花生种子有大有小是变异的结果吗?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得到我的肯定,但如何做好计划呢?还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探究两种不同种子的脂肪含量。对此我都给予肯定。我告诉学生,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说明大家有动脑。但今天我们在测量大小要学生画曲线图。如何理解曲线图的作用,也是我们这个实验的重点。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认为问题要这样提为好:“两个品种的花生种子的大小存在变异吗?提出问题之后,大家开始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大家对量的控制基本不存在问题,我问过学生: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花生种子。学生都能回答出道理来。测量、统计之后,大家对如何画好曲线图存有疑义,不少同学举手提问。在指导之后,大家画得不错。

这个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我想应该包含不同品种之间的种子存在变异,同种品种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变异。

“生物的变异”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教材上列举的“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自然界中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学生又例举了更多的实例。这一任务很简单的就过去了。在学生自主进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主要是由学生结合课本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探究。鉴于时间关系和客观条件,只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分析讨论,然后老师让各组学生代表总结各自讨论结

论,最后由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如大、小花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说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出大花生中也有个别的长度比小花生中个别长度要小的,不能以某一长度来作为衡量大小花生的标准。再让学生得出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区分依据是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的平均值要大。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提高学生分析资料探究性学习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缺乏两个品种的大小花生供学生实际操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此实际操作。

《生物的变异》教学反思

7.心率变异性是自我调节的生物指标 篇七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自我调节;神经内脏整合模型

分类号 B845

自我调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行为现象,研究表明,自我调节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指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自我调节能力强的人会报告更少的无规律饮食和酒精滥用症状、更高的自尊、更多的安全型依恋,甚至更高的平均成绩(Tangney,2003)。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心率变异性可以作为自我调节的生物指标。本研究将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探讨心率变异性和自我调节的关系。

1 自我调节

1.1 自我调节的定义

自我调节,是指我们改变或抑制思维、情感、冲动或外显行为的能力。其对当今许多个人和社会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Baumeister,Heatherton,& Tice,1994)。无效的自我调节预示着较差的身体和情绪健康及其他生活问题(Baumeister ,Heatherton,& Tice,1994;Tangney,Baumeister,& Boone,2004)。饮食障碍、暴饮暴食、意外怀孕、成瘾、酒精或毒品滥用、冲动问题和犯罪行为都或多或少地与自我调节的失败相关。由于抑制冲动的失败会造成如此有害的影响,因此了解自我调节心理结构的生物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人们形成可靠的途径以辨别自我调节的失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理解自我的功能。

实际上,并非每种冲动都需要自我调节,通常与目标一致的冲动行为并不会导致不利的结果,如渴的时候饮水。但是在一些情境中,冲动(如吃糖果)并非和个体的目标(如减肥)一致。在这种情形中,冲动和自我控制的冲突就像是拔河赛一样,而最终力量强大的一方将取得胜利(Baumeister ,Heatherton,& Tice,1994;Mischel,1996;Muraven & Baumeister,2000)。

1.2 自我调节的力量模型

在对自我调节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自我调节的力量模型,力量模型(Muraven,Tice,& Baumeister,1998)将自我调节视作一种有限的资源,就像肌肉力量一样,一旦用尽就需要休息以备重新使用。而且自我调节能力随着实践得到提升,就像肌肉经过重复的练习会更加强壮一样。很多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设(Gailliot & Baumeister,2007),他们认为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易耗尽的,一旦自我调节肌肉因为自我控制的行为耗损,那么之后的任务表现将会大打折扣。比如节食需要大量的自我控制,一旦节食者的自我调节资源耗尽将引发其过度进食(杜捷,陈红,苏艳华,高笑,孟景,2014)。

然而,与身体疲劳和情绪压力不同的是,我们无法意识到自我调节的失败,也无从得知什么时候这种调节会失败,或是还剩下多少可用的自我调节资源。因此理解自我调节并取得客观的测量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个体清晰地知道在什么时候他们会轻易地向冲动屈服。

2 心率变异性

2.1 心率变异性的定义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是指连续心跳间瞬时心率的微小涨落或逐拍心跳间的微小差异,即心跳快慢的变化情况,受到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输入到心脏窦房结的影响,反映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平衡性。心率变异性越高,反映心血管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能使有机体更快速地做出改变以适应环境的需求(Thayer & Lane,2009)。因此,心率变异性和健康状态及身体条件密切联系。例如,超重与肥胖和低的心率变异性相关。

2.2 心率变异性的测量及分析方法

心率变异性的测量及分析方法有三种,即时域分析、频谱分析和非线性分析,其中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都属于线性分析。时域分析是指以时间为序的分析方法,其常用指标为SDNN( R-R 间期平均值标准差);rMSSD(相邻 R-R 间期差值的均方根);PNN50(相邻NN之差大于 50ms 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等。而频谱分析是将RR间期的时间序列对信号釆用数学变换的方法变换到频率上,形成频谱曲线,并对频谱曲线的形状进行分析。频谱分析常用的是5分钟短时频谱分析方法,常以高频(HF)、低频高频比(LH/HF)为指标。高频(HF)被认为是一个相对无偏的副交感心脏输入量的指标,因此常被用来当作副交感活动的主要指标。低频高频比(LH/HF)则是交感迷走神经平衡的指标(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North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1996)。频谱分析与时域分析相比,可以把心脏活动的周期性数量化,能更好地分析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各自的活动和平衡状态,尤其是更偏向心率变异性的短期改变。非线性分析指标能定量反应RR 时间间隔的结构性和复杂性,它有很多种类,但是目前被证实有效的却很少。

3 心率变异性与自我调节的关系

3.1 心率变异性是自我调节的生物指标

近来研究者指出心率变异性能作为自我调节能力的生物指标(Segerstrom & Nes,2007),而且人们在自我调节能力上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较高的静息心率变异性被认为是和大量健康的行为相联系的,比如更好的情绪调节和更具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在认知和注意任务中有更好的表现,更好的冲动控制能力。

nlc202309021441

3.2 神经内脏整合模型

心率变异性和身体条件除了有经验观察的联系外,神经内脏整合模型(the neurovisceral integration model)提供了一个心率变异性影响自我调节力量的理论框架。神经内脏整合模型认为心率变异性可以作为自我调节的指标,这个模型发现心率变异性的调节和前额叶皮质的活动性存在联系,而前额叶皮质是执行功能的关键结构(Thayer et al.,2009)。且中央自主网络的输出直接和心率变异性(尤其是高频的)、副交感神经调节的变异性及前额叶皮质有共变关系。

经验证据支持了这个模型,表明心率变异性和涉及到自我调节的过程,如情绪调节( Appelhans & Luecken,2006)、建设性地应对( Fabes & Eisenberg,1997)以及目标追寻等存在共变关系。而且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和需要执行功能的行为相联系。比如,迷走神经调节的心率变异性和工作记忆上的表现与持续的测试展示之间存在正相关( Hansen,Johnsen,& Thayer,2003),而较弱的心率变异性和忧虑的频率及持续时间成负相关(Brosschot,Van Dijk,& Thayer,2007)。

4 心率变异性的应用研究

心率变异性作为自我调节的生物指标,具有容易测量、容易操作的优势,目前对此的应用研究已延伸至心理学的不同领域,下面仅以肥胖人群、限制性饮食者和节食者、厌食症患者、网络成瘾者和焦虑症患者为例。

4.1 肥胖人群

在肥胖人群中的研究表明,肥胖的健康人与不肥胖的健康人相比,有较低的副交感神经神经调节,而且,体重的降低会导致副交感神经神经调节的增加(Laederach-Hofmann,Mussgay,& Ruddel,2000)。在肥胖儿童心率变异性的研究中发现肥胖儿童心率变异性减少,迷走神经功能降低。目前,肥胖引起的副交感神经神经功能降低是比较一致的,交感神经功能的改变却存在不同的结论(关玉明 等,2004)。

在有暴饮暴食和没有暴饮暴食的肥胖者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肥胖人群中,暴饮暴食的程度和在遭受到心理压力后的副交感神经调节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暴饮暴食的肥胖者比没有暴饮暴食的肥胖者在遭受心理压力后副交感神经的控制下降更多(Friederich et al.,2006)。

4.2 厌食症患者

对厌食症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表明厌食症患者以副交感神经神经调节为主,较少的交感神经调节。也有研究表明是交感神经调节为主,大部分研究并未发现其与对照组在自主神经上的差异(Mazurak,Enck,Muth,Teufel,& Zipfel,2010)。

4.3 限制性饮食者和节食者

Meule,Vgele 和 Kübler(2012)首次开创了对限制性饮食者心率变异性的研究,他们发现限制性饮食者和较低的迷走神经激活及交感迷走失衡相关,而和目前的身体指数无关。同时,他们也在当前的节食者中进行了心率变异性的研究,发现在节食者中,自我调节的成功性和高频呈正相关而和高频低频比呈负相关(Meule,Vgele,& Kübler,2012)。

4.4 网络成瘾者

在对网络成瘾者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网瘾组的低频心率变异性和低频高频比明显高于对照组,高频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被试组,这表明网络成瘾者存在一定心理生理水平的改变,因此心率变异性可以作为评估青少年是否网络成瘾的重要指标(王晔,高文斌,2008)。

网络成瘾者在不上网时存在负性情绪状态,而心率变异性能够准确反映其状态特征,这说明青少年人群的神经质特征在健康状态下不影响心率变异性,而在病理状态下对心率变异性有明显影响(王晔,高文斌,2008)。

4.5 焦虑症患者

在对焦虑症患者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焦虑症患者的特质焦虑分值与低频高频比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并未发现随着特质焦虑分值的增加,心率变异性频谱指标有差异性改变。这说明焦虑症患者的特质焦虑水平与自主神经的不平衡有关。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特质焦虑水平与低频高频比具有显著相关性,低频高频比可作为评价迷走-交感神经均衡性的定量指标,说明具有焦虑特质的焦虑症患者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有一定关联性的(胡华,吴爱琴,2007)。

5 研究展望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率变异性可以作为自我调节能力的生物指标,未来关于心率变异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是否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即通过心率变异性的生物反馈来使被试获得较高的心率变异性,并进而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这种因果关系能够建立的话,通过增加心率变异性,肥胖病人可以增加他们在锻炼上的时间,并减少进食高能量食物以帮助其降低体重。其他需要自我调节努力的行为障碍,如药物依赖、睡眠障碍等,都有可能通过自我调节的增加而得以改善。

实际上,已有研究表明能够利用心率变异性的生物反馈来进行研究。如心率变异性的生物反馈可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者的物质滥用(Zucker,Samuelson,Muench,Greenberg,& Gevirtz,2009)。而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试图通过心率变异性的生物反馈来降低食物成瘾者的瘾,结果表明,在生物反馈组中主观的瘾减少了,但是控制组没有变化。另外,只有生物反馈组显示出进食和体重关注的减少(Meule,Freund,Skirde,Vgele,& Küble,2012)。该研究提供了初步的证据,即心率变异性的生物反馈对于饮食失调行为是十分有效的,虽然其内在机制仍不明确,却仍给之后的研究提供了信心,如通过心率变异性的生物反馈降低限制性饮食者的去抑制性、物质滥用者的物质依赖程度等。

nlc202309021441

参考文献

杜捷,陈红,苏艳华,高笑,孟景.(2014). 自我调控资源对限制性饮食者进食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2(1),1—6.

胡华,吴爱琴.(2007).焦虑症的特质焦虑水平与心率变异性相关研究.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7(2),389—391.

关玉明,桂永浩,范文才,谢坚浩,陆颖,奚锦绒.(2004).肥胖儿童心率变异性分析. 临床儿科杂志,22(6),389—391.

王晔,高文斌. (2008). 网络成瘾者心率变异性频谱特征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3),316—323.

Baumeister,R. F.,Heatherton,T. F.,& Tice,D. M.(1994). Losing control:How and why people fail at self-regulation. 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

Brosschot,J. F.,Van Dijk,E.,& Thayer,J. F.(2007). Daily worry is related to low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g waking and the subsequent nocturnal sleep peri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63,39—47.

Fabes,R. A.,& Eisenberg,N.(1997). Regulatory control and adults’ stress-related responses to daily life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3,1107—1117.

Friederich,H. C.,Schild,S.,Schellberg,D.,Quenter,A.,Bode,C.,Herzog,W.,et al.(2006). Cardiac parasympathetic regulation in obese women with binge eating disor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30,534—542.

Gailliot,M. T.,& Baumeister,R. F.(2007). The physiology of willpower:Linking blood glucose to self-contro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1(4),303—327.

Hansen,A. L.,Johnsen,B. H.,& Thayer,J. F.(2003). Vagal influence on working memory and atten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48,263—274.

Kautzner,J.(1995). Reproducibility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measurement. In M. Malik & A. J. Camm(Eds.),Heart rate variability(pp. 165—171). Armonk,NY: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

Laederach-Hofmann K,Mussgay L,Ruddel H.(2000). Auto-nomic 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in obesity. J Endocrinol,164(1),59—66.

Lane,R. D.,Reiman,E. M.,Ahern,G. L.,& Thayer,J. F.(2001).Activity in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correlates with vagal component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g emotion. Brain and Cognition,47,97—100.

Mazurak,N.,Enck,P.,Muth,E.,Teufel,M.,& Zipfel,S.(2011)Heart rate variability as a measure of cardiac autonomic function in anorexia nervosa: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uropean Eating Disorders Review,19,87—99.

Meule,A.,Vgele,C.,& Kübler,A.(2012).Restrained eating is related to accelerated reaction to high caloric foods and cardiac autonomic dysregulation. Appetite,58,638—644.

Meule,A.,Freund,R.,Skirde,A. K.,Vgele,C.,& Küble,A.(2012).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 reduces food cravings in high food cravers. Appl Psychophysiol Biofeedback,37,241—251.

nlc202309021441

Mischel,W.(1996). From good intentions to willpower. In P. Gollwitzer & J. Bargh(Eds.),The psychology of action(pp. 249–292). New York:Guilford.

Muraven,M.,& Baumeister,R. F.(2000). Self-regulation and depletion of limited resources:does self-control resemble a muscle?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6,247—259.

Muraven,M.,Tice,D. M.,& Baumeister,R. F.(1998). Self-control as limited resource:Regulatory depletion patter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774—789.

Rottenberg,J.,Wilhelm,F. H.,Gross,J. J.,Biuckians,A.,& Gotlib,I. H.(2001). Low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as a marker of episodic major depression. Psychophysiology,38,83—183.

Salomon,K.(2005).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during stress predicts resting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3 years later in a pediatric sample. Health Psychology,24,68—76.

Segerstrom,S. C.,& Nes,L. S.(2007). Heart rate variability reflects self-regulatory strength,effort,and fatigue. Psychological Science,18,275—281.

Tangney,J. P.,Baumeister,R. F.,& Boone,A. L.(2004). 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less pathology,better grades,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72,271—324.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1996). Heart rate variability. Standards of measurement,physiological interpretation,and clinical use. European Heart Journal,17,954—981.

Thayer,J.F.,Ahs,F.,Fredrikson,M.,Sollers III,J.J.,Wager,T.D.(2012).A meta-analysi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Implications for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s a marker of stress and health.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36,747—756.

Zucker,T. L.,Samuelson,K. W.,Muench,F.,Greenberg,M. A.,& Gevirtz,R. N.(2009). The effects of respiratory sinus arrhythmia biofeedback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A pilot study.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 Biofeedback,34,135—14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功夫茶表演讲述下一篇:华东师范大学作业封面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