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节课

2024-08-14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节课(10篇)

1.《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节课 篇一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6年9月21日 授课类别:语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有几个步骤?是哪几步?

生:1.解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师:下面我们就安这几个步骤学习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 出示诗题。师:“泊”是什么意思? 生:停船靠岸。师:那“泊船瓜洲”呢? 生: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岸上。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首诗在题目中还给我们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瓜洲。

(二)知诗人

1、出示诗人的生平简介,教师讲解。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文集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

2、出示古诗。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练习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明诗意

师:好,看来我们前两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三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

1、学生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收获,好吗?

2、全班汇报交流,学生边说边出示诗句的解释。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师:同学们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答。生1:“间”是什么意思? 生2:“间”是“隔开”的意思。生3:“数重”什么意思?

生4:是“几座、几层”的意思。„„

(四)悟诗情

师:通过讨论、交流,诗句的大意我们已经明白了,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1、出示图片,教师讲解瓜洲、京口、钟山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

2、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宋神宗时,即公元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大臣和皇太后的反对,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困难,1074年4月王安石被迫离职回到江宁,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这年春天,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此诗抒发的是他上京赴任途中的心情。

师:从地图上我们知道了诗人离家很近,而且不愿去京城,所以站在瓜洲渡口眺望长江南岸,看到江南又是春天了。

3、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课后的“资料袋”中就有介绍。

指名学生读“资料袋”。

师:诗人经过十多次的修改,最后确定了“绿”字,那么“绿”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吹绿的意思。师:“绿”字在这里做动词用,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课件演示:一片荒凉的大地,春风吹过后一片新绿,使学生感受“吹绿”带给读者的动态变化。

师:诗人站在江岸上眺望长江南岸,遥望着自己的家乡,这时是什么心情? 生1:思念家乡。生2:难过。生3:孤独。„„

师:诗人眺望着长江南岸,想到自己的家乡现在一定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是自己却不能回去,长夜难眠,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之情。

师:好,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浓浓的思乡之情再来读一遍这首诗。放背景音乐,学生配乐朗读全诗。

三、总结,练习

1、《泊船瓜洲》和《秋思》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但选择的景物和表达的方法又各不相同。

2、选择景物上:王安石将乡愁融入()之中,张籍将乡愁融入()之中。

3、表达方法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抒情,张籍的《秋思》是()抒情。

四、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者唱一唱。

教学反思:

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

2.《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二

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饶有兴趣地讲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再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后来竟然有学生提议要画出这幅美景,怎么办呢?就让他们现场画吧。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学生把我们带人古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教师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板画所画的每一步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我想:板画设计的过程也是“授生以渔”的过程。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还要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这怎能不让我欣喜?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此时,我再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3.《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篇三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 引导学生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自由填词”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古诗文学习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4.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四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同学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同学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同学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同学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并适时提示同学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同学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同学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同学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同学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身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同学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同学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同学将想象与实际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同学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同学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同学结合自身的特出息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能够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作者推敲用词的认真态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推敲诗句用词。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泊船瓜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泊船瓜洲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5.《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析题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导语:听!这是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广为流传的古诗——《泊船瓜洲》,去感悟诗人王安石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之情。(板书古诗题目,学生齐读)3.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4.解题:“泊船”是什么意思?“瓜洲”在哪里呢?

教师借助地图介绍“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5.质疑导引:诗人为什么停船瓜洲?为什么这首诗又被人们千古传诵呢?让我们到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争取流利朗读。

2.指名读,互相评价,纠正字音“间、数、重、还”。

3.教师范读,学生再反复读,和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读互评。4.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5.指名交流,教师介绍古诗的大意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情

1.整体感悟,理解诗意。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思考:诗人的家乡是哪里?前两句诗怎么解释?哪些景物让诗人开始思念家乡?

2.交流赏析,理解诗意,领悟表达方法。(1)诗人的家乡是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是钟山,从“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中知道的。教师补充:钟山就是现在的南京市紫金山。

(2)前两句古诗怎么解释?

预设:瓜洲到京口仅仅是一水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教师用课件展示瓜洲、京口、钟山的位置。

①指导朗读。

②过渡:诗人刚刚离开家不远,夜晚要住宿瓜洲,是哪些景物勾起了他的思乡情绪呢?

(3)哪些景物让诗人开始思念家乡? 预设:春天的景色和明月。

①追问:春天的景色很美好,诗人应该陶醉才是,可他为什么开始想家了呢?从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情怀?

②学生汇报,教师小结:虽是满眼的绿色,诗人却无心欣赏,一个“又”字表达出了“何时还”的惆怅!教师介绍王安石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意思。

③谈话:你有过想家的感受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④讨论:在这首诗中,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⑤指名回答,教师总结:诗人借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表达方法就叫“借景抒情”。

⑥指导朗读:是啊!虽然和家只有一水之隔,但是偏不能还,春天又一次来到了人间,我的归期却无望。让我们再读一遍古诗,来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吧!(学生齐读)3.说一说:在这首古诗中,你最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4.学生自由说后,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并指生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5.教师小结:一位颇负盛名的诗人居然为了一个“绿”字修改了十多次,这就告诉我们,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我们也要不怕麻烦,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教师总结:王安石的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推敲,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就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来结束今天的这节课吧!(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四、课堂达标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文学家________,诗中强烈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2.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泊:__________ 间:___________ 绿: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 3.从瓜洲到诗人的家乡钟山,可以说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A.因为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B.因为诗人已经回到家门口了。

4.“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什么意思?()。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五、作业布置,感情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搜集一些王安石的作品,读一读,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很想还

6.《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7.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文;

2、会默写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2、查资料,揣摩诗意,理解诗意;

3、反复读诗文领悟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思乡情怀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报国精神;

2、学习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知道学生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准确背诵诗文、默写诗文。

五、教学难点

品位诗句,感悟情感,积累语言。

六、教学预设

(一)激情导入

古人多有寄明月思乡情之作,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之《静夜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之《水调歌头》)不管是借月思乡也好,或是借月思人也罢。请同学们翻开书读读(一、大声朗读,读通顺;二、默读,查资料,初步感受。)《泊船瓜洲》这首诗,说说读后的第一感受。

(二)初读感知思乡之情

1、学生初读诗文,查资料。

2、交流:(1)抽读,正音,说诗意;(2)感受诗人思乡情。

a诗人的思乡情是通过哪个词或哪句诗文表露出来的?

词:直接——“还”;间接——“明月”,“又”。

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诗人思念家乡的什么呀?

3、思乡景

a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通过这句诗描绘的应该是江南的美景吧。美丽的江南诗人通过一个字就一览无余的透露出来。“绿”。“绿”是吹绿的意思。这个字诗人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刚开始用的并不是“绿”字,他先后改动了十多次,什么“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最后选定了“绿” 字。这一“绿”,就“绿”了江南岸,这一“绿”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描写江南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绿”,就让人浮想联翩,这“绿”就不在只是“绿”,还有花的红,水的蓝。

b你能用“ 又 江南岸。”来赞一赞江南的美景吗?

c老师把这句诗改作“春风绿了江南岸”,读一读,说感受。

一个“又”字,道出了诗人离家之久,也道出了诗人思家之久。一年年,一月月,一夜夜,斩不断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就连睡觉也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飞回了家乡。

d生读王安石之《忆江南》“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沙。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

4、思乡人

a江南美景让诗人久久驻足船头不愿离去,这不愿,更又对家乡人的思念和留恋。诗句中哪个词透露了诗人对家乡人的思念和留恋。(“明月”。诗人睹月思人,如果你是诗人驻足船头,你会对家中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感受思乡之切。

5、朗读指导略

(三)思家切,不能“还”。

1、读一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诗文意思。画一画“京口”、“瓜洲”和“钟山”地理位置。

2、诗人离家这么久,可离家又这么近,被思乡之情缠绕着的诗人却为什么不回家一趟呢?能“还”吗?为什么?

简介背景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写这首诗时,正是皇帝宋神宗第二次任宰相,推行新法的时候,而且是他上任的路上。体会诗人的迫不得已,身不由己。

这一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了。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诗人也只能独饮思念之苦了。

8.泊船瓜洲 片段教学 详案 篇八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板书:泊船瓜洲 王安石

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先理解了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再把这些重点词语融会贯通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好,那接下来我一起来体味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谁来说一说?(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赞美家乡)

1、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请同学们在来读读古诗体会体会,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我从诗的前两句体会到了。“一水”,和“只隔”表示诗人离家乡只隔着一条长江和几座大山,诗人离家很近。表现了诗人思家心切。板书:一水

只隔

老师先把你找到的词写下来。

2、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说诗人离家很近,大家想一想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当时交通不便的古代这路途真的很近吗?(不近)

3、不近,那为什么作者要用一水和之隔来写呢?为什么?

因为这是诗人内心的感觉,是诗人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乡才觉得路途很近。正是这实际距离和诗人心里距离的差距,虽然路途遥远,但是在诗人看来家乡却离他是那么的近,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好,既然诗人想家的情感这么浓烈,你们能读出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吗?自己先试着在下面读一读。

4、有没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的起来读一读的?

这位同学的感情很投入,但是读的有点儿快,要是节奏再放慢一些就好了。老师也想读一读,大家注意,我只是朗读的时候作了适当的停顿,大家听一听。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大家就像老师这样,注意适当停顿,语速放慢一点。我们来齐读一遍。泊船瓜洲,一二。

5、大家读了这首诗,那你们在朗读的时候,眼前有没有浮现出作者描绘的这种江南春天的美景呢?

6、有,那具体有什么样的景色呢?

嗷~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还有呢?哦~刚长出嫩芽的柳树,还有在天上飞着的白鹭。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

7、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奥~七个字就概括出了春天的美景。

8、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呢?

大家都在说是绿字,板书:绿。好,咱们课文后面介绍了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也来用“到”呀,“过”呀„„ 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好,大家自己在下面比较着读一读,感受感受。

9、经过我们的比较朗读,大家觉得哪一个字用的好啊?嗷~还是绿字用的最好

10、那为什么绿字好而其他的字不好呢?

到字怎么样啊?哦,大家说太直接了。嗯,那过呢?大家想一想,春风又过江南岸,是不是表现出春风一扫而过的情形,对,来了马上就走了。表现不出那种渐变的过程。大家说呢?好,入呢?春风又入江南岸,奥,显得怎么样,对,有点强势侵入的意思,太快了,有点野蛮,是不是?那满怎么不好呢?大家想一想,满,是不是快要溢出来啦?奥,春风又满江南岸,是不是有点吹过头啦?对,还有点生硬,不柔和。

11、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同学:我觉得绿能表现出春天的那种春意盎然的景象。嗯~体会到了点儿意思。

12、还有同学说一说吗?

我觉得绿在这里做动词,就把这种春天的景色写活了。嗯,你能从它的词性来体会,不错。

13好,大家想想,“到”“过”“入”“满”这么多动词,它能表现出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这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吗?(不能)

但是绿呢?对,它能给我们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能让我感到春天的这种勃勃生机。而且绿在这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

在这明月之夜,晚风徐徐,诗人站在船头眺望京口,诗人想到了自己的家乡,现在又是春天了,自己家乡又是多么的美丽,有青山、绿水、田野、江岸„„看到了这一切,这么美的江南春景图,更加激发出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念。

14、大家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能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啊?

奥~“又”和“何时”。板书:又 何时。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一个“又”字,道出了什么。对,诗人离家之久,也道出了诗人思家之久。一年年,一月月,一夜夜,斩不断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就连睡觉也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飞回了家乡。所以诗人忍不住发出了自己的感慨: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里呢?何时表现出了诗人盼望回家的急切和迫切。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另一个字,什么字?对,就是“还”。这个“还”字,是不是更直接的向我们表露出了诗人想回家,思乡的那种心情啊?其实这首诗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字眼还字,来抒发诗人的这种思乡之情的。板书:还 思乡之情

大家看,一个还字,就把诗人的这种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所以,同学们,我们今后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会像诗人这样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好,让我们一起再把这首诗读一读。泊船瓜洲,一二。

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一水

只隔

绿

思乡之情

何时

9.来自《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 篇九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01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大家结合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如何学习这首古诗?要完成哪些任务?

生:要读懂古诗。

师:你说的是理解古诗意思,对吧。这的确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任务。(板书:理解)还有哪些?

生:要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

师:对,学习古诗要懂得诗人表达的情感。不过这也是理解的一项重要任务。还有吗?

(生思考)

师:要理解诗意,需要……

生:(顿悟,连忙道)要熟读古诗。

师:对!要理解古诗必须熟读古诗不可。(板书:熟读)还有吗?

生:了解作者。

师:对,了解作者能帮助理解古诗,这也属于理解诗意的。大家想想,平时我们学完古诗都要……

生:要背诵下来!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通。(板书:背诵)

师:好,下面我们就围绕三个学习任务(指板书)来学习。

02

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师:首先,我们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熟读。同桌每人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如果有帮助纠正。读书声音不要太大,同桌听清即可。开始。

生:(读书,师巡视)

师:刚才,同桌互读时,得到同桌帮助了吗?告诉老师。

生:我把“间”读成了第一声,同桌告诉我应该读第四声。

师:这是个多音字,很多同学读错了。拿起笔在这个字上注个音,以免以后再读错。还有吗?

师:这首古诗我们很熟悉,相信大家一定读熟了,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纷纷举起手)

师:(指三生朗读)

师:大家评价一下读的好吗?

生:(评价)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朗读。(师读)

师:大家觉得好吗?好在哪儿?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有轻有重,有急有缓。

生:还有节奏。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听出了“门道”。熟读古诗就包括读正确、读出节奏。第一个任务我们完成的很好。下面,我们挑战一下自己,来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诗意。这个难度有点大,大家有信心完成吗?

生:(齐声)有!

师:很好!请大家读读古诗,看看注释,认真想一想,每一句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想这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会的,画个问号。等会儿大家交流中也许能解决你的疑问。

(生自学,师巡查了解学情)

师:谁敢第一个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第一二句讲,京口和瓜洲只相隔着一条长江,瓜洲到中山也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师:是“瓜洲”到中山隔着几座山吗?

生:(齐声)不是,是“京口”到中山隔几座山。

师:好,我们一起弄懂了第一二句的诗意,谁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生:一年又一次春风吹绿了江南,明亮的月光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啊!

师:是啊,王安石在这春天里离开家乡,想到何时才能回到家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师:对!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诗意连起来说。

(生串讲)

师:冬去春又来,诗人王安石格外思念家乡,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

03

自主探究,体会感情

师:我们再次读了诗,有没有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呢?

生:为什么离得那么近,诗人不回家呢?

师:你是说京口和瓜洲相距那么近,离王安石的家乡也只隔着几座山,为什么他不会去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师:请大家读资料,看完后也许能回答刚才的问题。(出示王安石相关资料)

(生看资料)

师:看完老师的补充的资料,知道了什么?

生: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这首诗是作者在去上任的路上写的。

生:原来王安石并不想上任,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去的。

生:他不愿去,是因为他的改革措施得不到实施,还受到打击和迫害,他不知道这次去是什么样的结果。

师:很好!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王安石离家这么近却不能回去的原因了吗?

生:知道了,因为他不知道上任后的结果如何,所以尽管离家很近,也没有心思回家。

师:说得好!当一个人对前途无望时,心里一定很忧愁,自然就会思念家乡。现在,让我们带着忧伤一起读。

(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帮助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伤感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

10.《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篇十

(3)小艇行动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点拨:这句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的灵活。

师:你们发现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小艇的样子的?

生:(比喻)

师:请问,“仿佛”是什么意思?(好像)

师:既然“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咱们把这句话改一下,改成“„„行动轻快灵活,好像田沟里的水蛇。”来和原文对比品味一下,(让学生对比读并讨论)。

师:可以对换吗?(可以)

出示课件:

⑴、„„有点像„„像„..好像 ⑵、„„有点像„„像„..仿佛

师:我们把它们各放到句子中去读,想一想哪句读起来感觉更好些呢? 师:为什么?

师:(如果都用“像”,这样感觉就死板了,用“仿佛”读起来有变化,味道更好)

师小结:对,说明作者词汇很丰富。中国的汉字词汇是非常丰富的,咱们写文章,有时候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而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味道。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不一样的味道。

指导读第三节:游客坐在小艇里观赏周围的景色,多惬意。书上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那休闲自得愉快的情致?我们也一齐把那份悠闲自得的情致读出来。

师:美丽的威尼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小艇没有人可不行,没有驾驶小艇的人,没有威尼斯的船夫,再美的小艇,再奇特的小艇,它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所以咱们更需要了解的应该是人,驾驶小艇的人。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一读描写船夫的文字。谁知道作者在描写小艇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

老师:以后你写作文时候怎么做呢?

2、交流二:作者如何精彩地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

同学们已经领略到威尼斯小艇的独特,灵活,轻快,怪不得同学说,我真想去坐一坐威尼斯的小艇,看一看,玩一玩,但是小艇是物,没有了船夫,就没有它的特色,所以,咱们去威尼斯特别不能忘的是——船夫。

(1)谁能概括地说说船夫的驾驶技术,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船夫的高超技术?

(2)威尼斯船夫的驾驶技术真是精湛,我们来欣赏。(观看录像)

(3)语言训练: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船夫最想说什么?

(4)演一演:推荐三个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要吆喝,招揽你的生意,最好能请到顾客上你的船,千方百计吆喝好。能不能用课文的词语把游客请到船上;游客是来自己各国,你听了吆喝后有什么问题要问?

(5)交流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威尼斯的船夫真是厉害,有精湛的技术,又有经商头脑,对威尼斯的风景点非常熟悉,那么威尼斯到底有什么样的美丽风景呢?[交流网上看到的资料]

师生对读第四节。

3、交流三: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作用大

威尼斯的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离不开小艇。谁来说说小艇与人们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1)想想青年妇女乘小艇干什么去?

(2)除了书上这些人用小艇做事外,再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医生、学生、邮差、病人、教师等)

(3)小结: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板书:白天

喧闹

充满活力

(动态)

师:夜晚的威尼斯是静寂的,当坐着威尼斯的小艇,拉开窗帘,你们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板书:夜晚

静寂

美丽

(静态)

出示课件: 生(朗读)水面上渐渐沉寂,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师:欣赏着这样的风景,你们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很静很静的感觉,仿佛小艇使威尼斯入睡了,在美妙的梦乡中。)师:威尼斯睡了,我们读时声调应该是怎样的?(小声,恬静)

生:(小声齐读)水面上渐渐沉寂,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师:小艇不动了,静寂笼罩着威尼斯。晚风从椴树顶上轻轻吹过,把片片花瓣洒落到水面上,天竺葵和三叶草淡淡的芳香一阵阵向你袭来。四周一片蔚蓝,宁静,水天一色。我们看到──生:(齐读)水面上渐渐沉寂,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师:陶醉了,是吗?你舍得离开这宁静的威尼斯吗?

师生共同(朗读):水面上渐渐沉寂,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小结:(动态、静态)描写

(三)总结全文: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用到习作上去。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呢?

(四)作业拓展阅读

人们习惯把我国的苏州称作东方的威尼斯,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苏州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比较一下苏州和威尼斯的相同之处

板书设计:

小艇(独特)

长、窄、深、翘

轻快灵活 威尼斯的小艇

船夫(技术好)

操纵自如

白天

喧闹

充满活力(动态)

作用(大)

夜晚

静寂

美丽

(静态

弯;拥挤的时候——能够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4、教师引读:

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师:他动作灵活──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师:他速度极快──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5、师描述:小艇时而快时而慢,快时犹如一支轻灵的燕子掠着水面,飞速向前;慢时则悠然的荡漾在碧波上,让我们尽情欣赏着异国的风光。

出图片介绍威尼斯:叹息桥、里亚托桥、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

6、语言训练: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船夫最想说什么?

三、如诗如画的夜晚

这样漂亮的小艇,技术这么娴熟的船夫,那么在威尼斯旅游肯定是一种享受,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享受威尼斯的夜晚。学生轻声读第六自然段。

夜晚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白天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威尼斯的白天和夜晚大相径庭呢?

因为小艇,白天小挺多,所以喧闹,晚上小艇停靠在岸边,不活动了,所以安静。

到了这时,人歇了,船停了,城市进入了梦乡。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行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通过写威尼斯夜的静,反衬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更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那么小艇到底和威尼斯的人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如果你就是威尼斯人,你要坐小艇干什么去呢?

学生自由回答。

人们的生活寸步也离不开小艇,这就是给威尼斯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小艇,难怪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学生和教师一起读):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四、课后小练笔

学完了这些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夸夸威尼斯的风景,赞美威尼斯?把你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感觉、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二、细品课文(2、3)自然段,体会小艇的特点(8分钟)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小艇特点的词语。

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说小艇特点。请你把这段话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小艇这一种景物的特点的?(板书:景物)

3、读后指名答(课件出示)这里分别把小艇比作了—独木舟、新月、水蛇

4、师课件出示两段话比较读,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第一段话中用上比喻,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你能用手比划比划水蛇是怎么游动的)

师:原来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写具体,如果能用上生动形象的比喻,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我们以后在写作时也能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5、(小艇的样子是这样奇特,如果你的朗读能让人觉得小艇的奇特,那么你也是奇特的。)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小艇的样子)

6、小艇的样子有没有装进你的脑袋?我们一起来画画小艇。(请一位同学上板画)

7、小艇的样子真的很奇特,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像小艇的样子,让小艇装进我们的心里。

过渡:威尼斯的小艇有很多很多,曾经有人这样说过,要是来到威尼斯没有乘坐小艇,就等于没有来到威尼斯,那我们也来现场模拟一下,体验乘坐小艇的乐趣哦!

(二)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配乐)

(1)老师当你们的导游,课桌就是小艇,走廊就是河道,注意听导游的介绍,要认真听,注意看,否则你会跟不上的。坐好了,开始出发了。(师读:“我们坐在船舱里,……打招呼”,一二小组的小艇过来了,赶快打招呼哦!三四小组的同学过来了,赶快打招呼,那些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老师来啦,赶紧问好呀!坐在小艇里,真是有说不完的情趣。)(招呼两声)

(2)谁来说说乘坐小艇的感觉怎样?

过渡:我们坐在小艇里有这样舒适的感觉,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那么船夫的驾驶技术到底如何呢?请看第4自然段。

三、品读第4自然段,感受船夫的高超技术(6分钟)

1、生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横线划出。后课件出示指名答。

2、指名读,其他思考:围绕这一句话主要从哪些方面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

3、指名答,(课件出示理解)(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船夫的这种驾驶技术,你会用哪个词?)(板书:操纵自如)

4、说说“操纵自如”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船夫都能驾驶好自己的小艇,让小艇不受阻碍地前行。)用“操纵自如”说句话。

5、船夫的驾驶技术为什么这么好?(板书:活动)

6、指导读(采用引读的方法),师读船夫遇到的情况,学生读船夫的动作。

(嗯,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7、小结过渡:这段就围绕这个中心话从三方面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具体的,让我们也来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请大家看练笔要求。

四、迁移练笔(20分钟。练笔和点评各10分钟)

1、出示练笔要求:(二选一)

(1)围绕“ 的骑车技术特别好。”这一中心句写一段话。

(2)围绕“ 特别好”这一中心句写段话。

2、学生动笔,教师巡视。

3、展示习作,全班评议。

(1)(刚才老师看了同学写的练笔,有的写妈妈的厨艺特别、有的写妈妈织毛衣的技术特别好、有的写表哥骑自行车技术特别好、有的写爸爸骑摩托车的技术特别好、有的写詹彦的学习特别好……老师选了两篇让大家一起来欣赏)

(2)认真听注意看,围绕中心话从哪些方面把内容写具体的。

上一篇:项目部安全生产检查情况通报下一篇:听妈妈的话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