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歇后语

2024-06-14

三国演义诸葛亮歇后语(共13篇)

1.三国演义诸葛亮歇后语 篇一

三国人物诸葛亮歇后语

诸葛亮拜斗 —— 自知要死

诸葛亮六出祁山 —— 劳而无功

诸葛亮当伙夫;嘴吹唢呐脚打鼓 —— 能者多劳

鲁肃服孔明 —— 五体投地

鲁肃上了孔明船 —— 尽办糊涂事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 —— 暗中盘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 —— 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 —— 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 —— 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 —— 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丑妻 —— 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 —— 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 —— 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 —— 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盂获 —— 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 —— 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 —— 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次周瑜 —— 略使小计

诸葛亮三气周瑜 —— 略使小技

诸葛亮玩狗 ——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用空城计 —— 不得己

诸葛亮斩马谡(su) —— 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诸葛亮战群儒 —— 全凭一张嘴

诸葛亮征孟获 —— 收收放放

诸葛亮治蜀 —— 顺应民心

2.三国演义诸葛亮歇后语 篇二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一部长篇历史主义小说,他以宏大的结构,精妙的构思, 丰富的人物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画卷。诸葛亮无疑是这幅画卷的主要人物,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历史上对诸葛亮形象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起来无非是集雅士、贤相、智者于一身,这样的形象受到无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文人儒士的崇拜。

1.雅士的诸葛亮

其内心之优雅,保持着“我本是卧龙岗闲散人”的洒脱;其居住环境之清幽,不富丽堂皇却别有韵味;其结交之朋友,虽不为官却对天下大事有着清醒认识;其题诗咏句寓意精妙高深,为卧龙先生的诸葛亮风采于此可见一斑。刘备第一次到卧龙岗就听到有人吟诗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二顾茅庐时听到“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三十七回)。诗句一次比一次寓意深刻,意境丰富,诸葛亮居住的环境、结交的朋友尚且如此,那么诸葛亮本人是什么样子的呢?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雅士之形象。此极言其雅士之风流。

2.贤臣的诸葛亮

自比管仲、乐毅,对蜀汉事业兢兢业业,对刘氏父子一心一意。帮助刘备匡扶汉室、 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为刘备制定“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战略决策。刘备死后对刘禅也是忠贞如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呕心沥血地帮助刘禅实现一统天下。《三国演义》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诸葛亮给刘禅的遗表中一方面谆谆教导他要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进贤良、斥坚邪,言辞恳切,读来让人潸然泪下;另一方面,不使自己家里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诸葛亮为了刘氏父子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热血和青春,自己却是这样的勤俭节约,对后世儿女也是如此要求,他成为了后世贤臣形象的代表。

3.智者的诸葛亮

上通天文,火攻时利用风向,借箭时利用大雾;下识地理,作战时充分运用地形优势埋伏军队;知奇门遁甲之术,巧布八阵图;明晓阴阳之理,设七星台祭风,回祈攘之术;看阵图;明兵势;除了这些学习得来的外部条件之外, 本身也是胆大心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百万大军。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天下,水镜先生夸他“得其可安天下”, 辅助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三分天下。赤壁之战发生之前、之中、之后,无一不体现了诸葛亮超人智慧,远大谋略。从舌战群儒开始,使孙权帐下无数文人儒士哑口无言、满面羞愧,再到智激孙权周瑜,为联吴抗曹奠定了初步基础。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鲁迅评价其为 “智而近妖”。

二、性格悲剧

1.用人不当的性格悲剧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补缀乾坤之能,在知人用人方面却犯了两个大大的错误,致使决定蜀汉命运的大好机会被错过。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荆州是北伐曹魏南攻孙吴的绝佳战略要地,刘孙为了荆州长期明争暗斗,就连曹操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夺取的野心。大家都深知他的重要性,所以刘备在取西川时,诸葛亮留守荆州,关羽、张飞、赵云一并留下,荆州兵力远比取西川的众多和精良。但是,当庞统军师战死落凤坡,刘备需要军师时,便派关平给诸葛亮送信。 诸葛亮当然明白刘备的意思是要关羽把守荆州。虽然诸葛亮深知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缺乏谋略,对关羽守荆州颇为担忧但还是交给了关羽,而不是最合适的人选赵云。诸葛亮之所以听从了刘备的安排, 可能是怕伤害了刘、关的兄弟之情,碍于刘备的情面, 但是当君主的决策失误时,作为臣子是一定要劝解的, 而不能任其将错误发展下去。常言说“文死谏,武死战”,诸葛亮作为臣子没有尽到自己劝谏的责任,如果他对刘备分析了利弊那么或许刘备就会改变自己的主意。当关羽一步步违背诸葛亮临走嘱咐的八字原则“北距曹操,东和孙权”时,一步步破坏着诸葛亮一手建起来的“联吴抗曹”原则时,诸葛亮不仅不及时制止相反迎合关羽骄傲自大的脾性,称赞关羽为“美髯公”。到后来关羽怒骂诸葛瑾并且拒绝与孙权之子联姻,诸葛亮才意识到荆州危矣,但他还是没有采取果断措施调回关羽,致使荆州失陷、关羽被杀。接下来的张飞被杀以及刘备倾蜀国之力讨伐孙权,刘备病死白帝城,都是由关羽被杀而引起来的,可以说是由于诸葛亮的用人不当而造成了这一系列苦果。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司马懿父子被罢官,蜀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翼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 (陈寿《三国志》),灭魏形势一片大好。诸葛亮明明知道街亭是汉中咽喉之地,魏军也一定从这里过去,取得街亭意味着战争的胜利,失去街亭只会功亏一篑,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否守得住街亭就成为了战争成败的关键。诸葛亮再三斟酌把守街亭的人选,最终从众多良将中选择了并无实战经验的马谡,马谡失街亭,致使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失去了灭魏的大好机会。此后出祁山北伐中再也没有了这样好的机会,诸葛亮用人失误不仅葬送了蜀汉灭魏的大好前途而且使诸葛亮在以后的北伐中呕尽心血也是徒劳无益。刘备在临死之前对诸葛亮说“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臣相宜深察之”(《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但是由于诸葛亮的偏爱,对刘备的话并没有放在心中,而是“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演义》),直到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才想起了刘备的临终之言,但是悔之晚矣。诸葛亮在知人用人上可谓是一再的犯错。

2.事必躬亲的性格悲剧

诸葛亮自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做着自己分内之事。伺奉刘备时,担当着“军师将军”和外交说客,负责着后方物资保障工作,负责着外交缔结联盟,没有直接参与军事战争。尤其在赤壁之战中,只是充当了孙刘联盟的外交人士,对战争本身并没有直接参与。伺奉刘禅时,诸葛亮担当着军事指挥和相父的角色。他亲自上战场,亲自指挥作战,南征孟获, 北伐曹魏。此外在蜀国时,总揽蜀国军政大权,行使臣相一职。诸葛亮自身性格小心谨慎,刘备又把托孤之任交付于他,并对诸葛亮说刘禅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就取而代之,这使得他在刘禅身边过的每一天都如履薄冰。 在军国大政上“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军中事务上 “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阅览”;在人生信条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种事必躬亲的态度, 使他身体每况愈下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一百三回》)。抓大放小,统领全纲,才是一个将帅应有的作为,若事事都要亲力亲为,谁都不可能忙得过来。诸葛亮逝世时年仅54岁,恐怕和他事事亲为有直接关系吧。

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导致蜀国人才匮乏,出现了“军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严峻局面。在诸葛亮死后更是愈演愈烈,出现了蜀国后继无人的情况,奸臣、宦官一味蛊惑刘禅,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亡国。出现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明诸葛亮对人才的教育不够,没有让人才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没有开发出人才的潜在价值。据历史记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天赋很好,聪明伶俐、有胆有识,虽然不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但也逊色不了多少,在当时也算是小有名气。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兵分二路,由子午谷、斜谷进击, 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的大胆构想,诸葛亮没有采纳, 在以后的北伐中都没有给魏延尽情发挥才能的机会,在自己死后还要安排人除掉魏延。诸葛亮在识人知人用人上不仅不加以培养还极力地排除异己,致使蜀国人才匮乏。

三、诸葛亮悲剧原因

1.时代悲剧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道出了诸葛亮的悲剧。诸葛亮出山时,刘备无寸土之地,但三分天下乃大势所趋,诸葛亮和刘备如乘风破浪一般创下了两川二世三分鼎立的基业,这也是诸葛亮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 终日共论天下之事,相互之间亦臣亦友,言行举止少约束。以关羽败走麦城为界线,蜀汉事业走上了下坡路,关羽被杀,刘备为报一己私怨举蜀国之力讨伐孙权遭到惨败,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身份由军师转变为相父。曹魏的强盛不仅使灭“魏”成为一厢情愿,反而自身被灭的危机倒是越来越紧迫。严峻的态势发展使诸葛亮不能不时时忧患蜀汉的前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三分天下,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九十一回)。刘禅软弱昏庸,诸葛亮受托孤之重,自身为相父,独自支撑蜀汉大局。

在当时,诸葛亮能做到的就是形成三国鼎立,如果硬要违背天道发展规律形成一统天下,这不是人谋就可以办得到的,“人定胜天”的前提条件是要符合规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亮的智谋才华不在伊商吕望之下,但是终其一生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的结局,主要原因就是大汉气数已尽,孔明“愿以只手将天补”是徒劳的,只能徒费心血耳。诸葛亮筹划良久,想要在上方谷烧死司马父子,结果倾盆大雨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最后诸葛亮只能无奈地发出一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感慨。刘备集团占得是“人和”,也就是得民心,但并没有实现 “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不得人心的司马氏却三分归晋使天下统一。六出祁山,诸葛亮旧病复发,姜维建议用祈攘之法延长寿命,结果主灯被魏延扑灭。这都说明天命难违。

蜀汉偏居一隅,人才匮乏,国力空虚,东西左右都不得突围,坐等灭亡和以攻为守都是一样的结局,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 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九十七回)处于这样不尴不尬的境地中,诸葛亮唯有把希望寄之于北伐侥幸成功,但北伐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终究就是成功不了,而诸葛亮却是为北伐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夙兴夜寐,甚至为其搭上了性命。顺应天命之人生活安逸,逆天命之人注定劳累却并不能改变天意,诸葛亮不得其时至此一览无余。

结语

“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以一种“惯看秋月春风”的姿态看这世上纷纷扰扰的事情,以一种“一壶浊酒喜相逢”的心态和朋友把酒言欢,或许诸葛亮的人生也会是一种安逸和超脱,那么历史上便少了一种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的英雄气概,亦少了诸葛亮这样一位悲剧英雄,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就不再是一个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我们民族的精神魂魄也将不复存在。

3.诸葛亮 宁静致远,功分三国 篇三

草屋内,头戴纶巾,身穿鹤氅的诸葛亮端然而坐,与前来拜见的客人刘备坦诚相见,纵论天下大势,笑谈人间风物。尽管诸葛亮很年轻,刚刚27岁,尽管诸葛亮位卑,只是南阳的一位躬耕陇亩之人,但他在卧龙岗上的一番精彩言论,已经彻底释放出一个政治家的大智慧,那就是理顺治理天下的时、势、事、是,创造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

一位优秀的政治家首先要弄清天时和时机,准确地找出时间维度,把握转瞬即逝的各种时机。在和刘备的交谈中,诸葛亮明确指出了当时的天时,是适合刘备恢复汉室的最佳时机。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奄奄一息,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过十多年的战火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充、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这种割据局面的出现,恰恰说明能够形成实际统一的武装力量尚未形成,这也给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的刘备,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诸葛亮的一句话,让刘备眼前一亮,顿感机遇就在眼前。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祖籍琅琊阳都,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出生成长,诸葛亮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造成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别是诸葛亮随同叔父诸葛玄自山东南下过程中,沿途那种战火连绵不休的凄凉悲惨景象,在少年诸葛亮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为后来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据,统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他此时为刘备分析的时局,恰是他对天下大事的精确观察。

作为具有政治智慧的领导者,要懂得谋势,把握大势,引导趋势。在与刘备的交谈中,诸葛亮在分析天时后,对天下趋势进行了解析,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

当时,民心思汉是大趋势,天下思定是大形势。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东汉末年天下大势以及如何成就霸业,预言将来必是天下三分的大格局。刘备那时寄居在荆州刘表处,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家无隔夜之粮。诸葛亮告诉刘备首先要认清形势,分清敌友,曹操太强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刘备必须寻找援军孙权,作为自己的支撑。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分析完两大割据力量后,诸葛亮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刘璋暗弱,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可以取而代之为根据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逐步增强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遇到时机,再分两路大军北伐,最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

在躬耕南阳的十年中,诸葛亮立志要象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伟业。他广交各路英杰,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站在卧龙岗上的诸葛亮,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机会来临,渴望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当刘备前来拜见,他认定这位汉室之后,就是值得自己追随的明主,就把自己对天下趋势的观察娓娓道来,后来的历史,也恰如诸葛亮预测的那样精彩演绎。

伟大的梦想需要不断实践来实现,需要一件件事件来构成,需要一个个人物来执行。坐在茅庐中的诸葛亮,用最简短的言论来说明世事,并提出了内修政理的论断。

从初出茅庐开始,在辅佐刘备的征程上,诸葛亮把内修政理演绎到极致,也使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充分展现。诸葛亮出山后首战就火烧新野,使得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惇狼狈而逃;巧用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面对兵临城下的十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弹琴而退敌;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面对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而无所畏惧;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要亲自前去说服马超投降;六出歧山,屡战屡胜,始终对强大的曹魏保持了进攻的态势,使魏军中首屈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从此,“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七擒孟获”这些神话般的故事,便在历史长河里闪着永远耀眼的光芒。

诸葛亮原本只是位南阳隐士,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修行,渴望一生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出山后的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他的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为后世留下永久的楷模。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但承担了全国军政大计的决策和推动,还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事业,实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使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渐渐开创了一个“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吏不容奸,人怀自励”的有所作为的新局面。当蜀国灭亡时,仅蜀锦库存一项还有20万织锦,可见蜀国经济的发达。

为了加快蜀国的强国步伐,诸葛亮重视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改进,创制了可巧运粮草的“木牛流马”和神秘的“八阵图”,造射杀力极强的连弩,还发明了神奇的孔明灯。孔明灯的发明,使诸葛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热气球空飘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实的卧龙,称他为“智慧的化身”确实不为过。

天下三分,蜀国实力最弱,要图存,要发展,很大程度上得仰仗人谋。所以,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还体现在善于用人和制度建设上,从后来的《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诉后主刘禅要守住基业,要亲贤臣,远小人,还要严格依靠既定的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从宫里、朝堂到基层政府都要一视同仁,按规矩办事。在诸葛亮公忠体国的思想和作风影响下,蜀汉任事的官吏多能廉洁自律,从而在蜀汉军政界出现了一个廉洁群体,使得实力最弱小的蜀国得以发展和维持。

治理天下,掌管国务,还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是”即天下运行的规律,并遵从规律办事。作为政治家,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让天下长治久安的规律:民心。

在对话中,诸葛亮称赞刘备“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对刘备招揽人才和争取民心的行为予以肯定。事实上,刘备也真正做到了爱民敬才,他善待人才并用之,在入蜀之前,刘备尽管没有自己的土地,但身邊始终有相当实力的军队没有离散。刘备兵败新野,曹军大兵压境,刘备不顾安危,坚持带领自己的百姓撤退,并分兵保护百姓。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采用“仁德爱民”为其治国之本,实施“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治国之道,使自己治下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诸葛亮“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的预言最终实现。

同意跟随刘备出山,离开卧龙岗时,望着那一簇簇盛开的梅花,诸葛亮嘱咐弟弟诸葛均:“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知进知退,知得知失,知荣知隐,这岂不是人间最大智慧?

离开卧龙岗后,诸葛亮立身严谨,心系黎民,清正廉洁,俭以养德,正如他临终前给后主刘禅上表中所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身为宰相,家无外物,情牵苍生,死而后已,诸葛亮用廉洁、勤奋和智慧给后世树立了高山仰止。

茅庐相对,奠定天下三分的根基,走出书房,成就纵横江湖的伟业,诸葛亮以自己的杰出才能被后世尊称为智圣。

微斯人,谁堪称智圣?

4.诸葛亮的扇子歇后语 篇四

诸葛亮的扇子歇后语:

诸葛亮的扇子——(神妙莫测)

诸葛亮摇扇子——胸有成竹

诸葛亮的歇后语:

1)“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2)“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3)“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4)“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5)“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6)诸葛亮吊孝——假的7)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8)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9)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10)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11)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12)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13)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14)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15)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16)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17)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18)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19)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20)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21)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22)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23)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24)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25)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6)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27)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28)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29)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30)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31)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

32)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5.诸葛亮哭周瑜歇后语 篇五

如果你看过三国,就知道周瑜病中说过一句话:天下唯有孔明知我琴中寓意。

虽然,两人各为其主,但是其实英雄心相通。

虽然看起来“诸葛亮哭周瑜”好像是作假,但孔明内心却是真正地对失去盖世英豪表示痛心

虚情假意

另外还有: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

诸葛亮见魏延——见得离不得

诸葛亮用兵——虚虚实实

孔明哭周瑜----假戏真做

孔明哭周瑜----虚情假意

孔明哭周瑜----假慈悲

孔明哭周瑜----假仁假义

孔明哭周瑜是真心吊孝,并非是虚情假意,从此孔明失去了争锋相对的对手,同时,孔明也是周瑜的知己。

如果你看过三国,就知道周瑜病中说过一句话:天下唯有孔明知我琴中寓意。

虽然,两人各为其主,但是其实英雄心相通。

6.诸葛亮当军师歇后语下 篇六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头

诸葛亮住茅庐——怀才不遇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是请你这个诸葛亮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著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於貌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谩——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7.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篇七

北京地区流传有关“三国”的歇后语,我从小就经常听大人们说。幼年时,北京街道的胡同里,摆小摊的随处可见。小摊经营的对象就是小孩儿,小孩爱吃的糖、豆、大酸枣、小玩意儿等应有尽有。多数小摊还卖洋画,一大张硬纸上,分出一张张画面,画与画之间有一条韭菜叶大小的空间。孩子们用剪刀在空间处剪开,分出一张张小画片。当年不少小画片的内容就是歇后语。我每逢买到一大张这种画片就欣喜若狂,忙用剪刀剪开,一张张读。很多名著没读过,可是有关他们的俏皮话却先领教了。从这些歇后语中,也初步了解了一些事物。

今余年过古稀,忽心血来潮,欲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收集起来,—一道来,亦颇多佳趣。先从《三国演义》中的三个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说起。

有关刘备的有:“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的兄弟——红黑都对”,“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刘备卖草鞋——有货”,“刘备招亲——弄假成真”,“刘备的耳朵——扇风”(注:《三国演义》中形容刘备双耳垂肩,故有此语)。

下面是有关关羽的歇后语:

“关公进宫——单刀直入”,“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因关公面如重枣,故此),“关云长不杀张文远——念起旧情”,“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关云长走麦城——吃亏就在大意”,“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关公斩蔡阳——没跑”,“关云长卖马——周仓不肯画押”。

下面为有关张飞的歇后语: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张飞吃豆芽——小菜”,“张飞的胡子——满脸”,“张飞卖刺猬——人强货扎手”,“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张飞拿鸽子——一个不个”,“张飞睡觉——不闭眼”,“张飞讨债——声势大”,“张飞绣花——粗中有细”,“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张飞坐轿——人员不对”,“张飞坐天下——只顾眼前”,“张飞找李逵——黑对黑”。

其他有关《三国演义》人物的歇后语:

“孔明挥泪斩马谡——明正军纪”,“孔明哭周瑜——假慈悲”,“孔明弹琴还仲达——好沉着”,“孔明吊孝——假慈悲”,“黄忠叫阵——不服老”,“属黄忠的——不服老”,“黄忠交女友——人老心不老”,“庞统坐知县——大材小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东吴杀人——移祸于曹”,“东吴大将——甘宁(干拧)”,“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周仓摆手——老爷不在家”,“孔明张嘴——计上心来”,“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周瑜进当铺——穷都督(嘟嘟)”(周瑜为东吴水军都督之职。此处用谐音),“吕布戏貂蝉——上了别人的当”,“属吕布的——有勇无谋”,“董卓进京——不怀好意”,“借东风杀曹操——间接杀人”,“属司马懿的——疑心太大”,“司马懿父子行军——有的要退,有的要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以上是流传在北京等地的有关“三国”的歇后语。一部有影响的名著,它会深远地影响人民的生活……

8.诸葛亮和猪八戒歇后语 篇八

35、 猪八戒买猪肝------难得心肠

36、 猪八戒充英雄------只是嘴皮子拱得欢

37、 猪八戒招亲------黑灯黑人

38、 猪八戒卖凉粉------样数不多,滋味不少

39、 猪八戒卖炒肝------这是哪道肺

40、 猪八戒的嘴巴------自我欣赏

41、 猪八戒啃地梨一…什么仙人吃什么果

42、 猪八戒戴花…一越多越丑

43、 猪八戒吃猪啼一一自残骨肉

44、 猪八戒吃黄连一一苦了大嘴的

45、 猪八戒吃人参果一…苦了大嘴的

46、 猪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

47、 猪八戒过火焰山――倒把一耙

48、 猪八戒了天拜佛------掸心不稳

49、 猪尿泡打入…情节重

50、 猪婆吃包衣…一自吃自

51、 猪鬃刷子――又粗又硬

52、 猪大肠…一扶不起来

53、 猪嘴里挖泥鳅――死也挖不出来

54、 猪肉汤洗澡------一腻死人

55、 猪向前拱,鸡住后刨一------各有各的门道

56、 猪圈里养骆驼…一突出

57、 猪蹄子不放盐――旦(淡)角(脚)

9.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歇后语 篇九

NO11、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NO12、气死周瑜去吊孝——假仁假义;虚情假意

NO13、周瑜的脾气——一急就上阵

NO14、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NO15、周瑜暗算诸葛亮——计计落空

NO16、周瑜摆手——都督叫;嘟嘟叫

NO17、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人;气煞

NO18、周瑜赤壁烧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NO19、周瑜穿草鞋——穷都督;穷嘟嘟

NO20、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相情愿

NO21、周瑜打瞌睡——梦想荆州

NO22、周瑜打他爹——吴人不孝;无人不晓

NO23、周瑜当当——穷都督;穷嘟嘟

NO24、周瑜倒在芦花荡——气煞

NO25、周瑜的妙计——赔了夫人又折兵

NO26、周瑜归天——气死的;气死里

NO27、周瑜结婚没有床——立交桥;立交乔

NO28、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意;装模作样;自家人打自家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装样子

NO29、蒋干劝周瑜——有口难张

NO30、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NO31、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NO32、蒋干访周瑜——自找麻烦;窥察动静

NO33、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对症下药

10.《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篇十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政举措

政治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军事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诸葛亮历史评价

汉末三国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诸葛亮典故

蜀主八剑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相关发明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

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亦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在晋朝时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而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会施放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说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一种铜鼓,称为“诸葛鼓”,白天做饭,晚间可敲它作警报。而现有许多俚语,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自以为先知;也有“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三国志12的诸葛亮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桌游《三国杀》中的诸葛亮(标准版)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用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六年(2),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

三国示意图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诸葛亮的简介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北战

南征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诸葛亮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据《汉晋春秋》记载,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病逝五丈原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11.三国演义中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篇十一

2、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

3、旨寻六家,业窥五际;内学七纬,旁通三微。

4、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

5、讨贼祁山声大义,于今史册播丹忠。

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7、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

8、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

9、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10、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11、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12、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4、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15、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

16、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17、壮图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卧龙。

18、真人白水生文叙,名士青山卧武侯。

12.诸葛亮智收姜维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十二

沽源县第五小学 冯国英

话说诸葛孔明引兵攻下南安(今甘肃陇西)、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二郡,又设计派魏延去取天水郡(今甘肃天水西北)。结果被魏将姜维识破,吃了一回败仗。孔明感到惊奇,又听南安人说姜维文武双全,足智多谋。赵云又夸他枪法好。孔明亲自引军马去取天水郡。结果又遭埋伏,关兴、张苞二将保护孔明杀出重围。孔明思之良久,决定收降姜维。于是叫魏延依计去攻打冀县(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赵云引一军去攻打上邽(guī今甘肃天水)。自引军围攻天水郡。姜维母在冀县,急请命去冀县救母。孔明叫带来降将夏侯楙(mào同“茂”)附马,此人是夏侯渊之子,曹操之女清河公主丈夫,叫他去招安姜维。孔明放他出寨自去。一路遇见百姓奔走,一问便知,这些人是冀县百姓,说姜维献了城池,归降了诸葛亮,我等弃家投奔天水城。夏侯楙纵马望天水而行。又见百姓携男抱女远来,所说皆同。奔到天水城下叫门,城上人认得是附马,慌忙开门迎接。太守马遵拜问,夏侯楙具言姜维之事。正没主意,已是初更,忽听蜀兵又来攻城。火光中见姜维在城下大叫,请夏侯都督答话。此姜维乃蜀卒所扮,奔走百姓也是孔明之计。

13.与诸葛亮的歇后语故事 篇十三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三国时候,魏国与吴国、蜀国之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吴蜀两国的兵器数量远远不够。蜀国军师诸葛亮向吴军都督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内造出10万支箭来。按照常理来讲,3天造10万支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聪明的诸葛亮却自有好办法。有一天清晨,雾很大,诸葛亮让土兵们在战船上扎满稻草人,然后把战船开到曹营外,躲在船舱里擂起战鼓。因为雾太大,曹兵不知敌方虚实,只有朝着鼓声响起的`地方疯狂地射箭。结果好多箭都射在稻草人身上,让诸葛亮满载而归。这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他知道魏军要抢占街亭。马谡自告奋勇任先锋,王平是副将。临行前,诸葛亮千叮万嘱,让马谡一定要当道扎营。可马谡不顾王平反对,执意守山。结果被司马懿截断了水源,围困在山上。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为了避免有更大的损失,退回汉中。事后,诸葛亮知道是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尽管和马谡的感情很深,可为了严明军纪,他还是依法将马谡斩首。诸葛亮杀了马谡后,想起马谡与自己平时的情谊,心中十分难过,伤心地哭了。为此,他一直非常细心地照顾马谡的儿子。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上一篇:初中作文:窗外的风景下一篇:总局科研经费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