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二

2024-10-25

教育理念二(精选9篇)

1.教育理念二 篇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第二阶

段小结

“>

进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第二阶段,哈院认真按照省院和分院的部署,从提高学习培训的效果入手,采取多种形式,丰富了学习培训阶段的内涵。

一、部署上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发动到位。我们专门召开了全院干警动员大会,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于俊和同志代表院党组作了动员,希望全院干警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的指示精神,把思想统一到教育活动中来,提高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圆满完成第二阶段的各

项任务。同时对开展好教育活动学习培训阶段提出具体要求。二是组织到位。为了使这次活动扎实开展,取得时效,通过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全院干警的执法理念和执法水平。院党组成立了以检察长为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组员的院学习培训领导组。检察长对全院干警的学习培训负总责;副检察长、政治处主任按分工对本系统干警的学习培训负责。三是检查到位。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质量,院政治处定期对干警的学习笔记进行抽查,并将检查结果在院局域网上公布的。同时,对学习认真,笔记工整,内容全面的干警,建议检察长在月份绩效大会上提出表扬并给与提档。5月份,我院通过检查对15名同志给与了提档。

二、方法上采用“五种形式”。一是参加分院集中辅导。积极组织干警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聆听了分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王景芳,胡秀德同志的专题辅导,并认真记笔记。为更好的消

化、理解上级院领导的讲课精神,会后,各科室还组织干警进行了讨论;二是院党组成员分别承担课题。院党组班子结合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分别为干警作了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牢固服务大局的理念、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的中心发言;三是组织观看系列讲座。院党支部利用上党课的形式,组织干警观看了由中共中央政法委录制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系列讲座》;四是进行学习交流。根据分院的具体部署,院党组要求副科职以上干部结合学习撰写处不少于3000字的理论文章,干警要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学习体会。为了深化学习效果,院党组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组织干警进行了学习体会交流;五是组织百题竞答。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中组部党建读物等十几家中央及省级新闻媒体联合举办的庆祝建党85周年“学习党章,永葆先进性知识

竞赛”发布后,院党支部立即将本院订购的人民日报、党建杂志等报纸和刊物集中起来,组织全院党员干警积极踊跃的投入的百题知识竞答活动当中。在答题过程中,通过重温党章,学习党史,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警提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永葆党员先进性的主动性。

三、实践中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与司法实践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到办案当中,用办案效果检验教育活动的成果。6月份,备受铁路及社会关注的张继珠冒充铁道部领导干部进行招摇撞骗一案由我院提起公诉。在出庭支持公诉过程中,公诉人运用雄厚的法律功底和娴熟的答辩技巧,用大量的事实和确实、充分的证据,揭露了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使被告人得到应有的惩处,维护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播出了的庭审实况录象,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二是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院党支部组织支部成

员及各党小组长到哈尔滨烈士陵园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进行参观。在烈士陵园,同志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浏览着革命先烈的事迹,瞻仰着革命先烈使用过的遗物,缅怀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陈列馆,望着馆内展出的被日军折磨的扭曲变形的遗体、怒视刽子手的眼神,以及日本侵略者手中那滴着鲜血的手术刀,大家无不义愤填膺。同志们表示,置身于展厅,觉得象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我们不但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更应牢记这段历史,把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痛恨化作强大的动力,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三是与庆祝建党85周年,开展党建活动相结合。在七一到来之际,院党支部带着院党组的重托和全院党员干警的良好祝愿,分别到干警家中和医院走访慰问了生病休养的干警佟德山、退休干警张存凤及住院的干警家属韩玉玲。在党员干警佟德山的家中,佟德山握着院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党支部

书记杨陆新同志的手激动的说,感谢党组织,感谢全院干警,我一定积极治疗,争取早日返回工作岗位。当听说院里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时,佟德山希望也能给他一套学习材料。他说,我虽然不能和大家一起参加活动,但思想不能滑坡,要通过学习首先使自己的思想意识有一个提高。四是与检察工作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相互促进。院党组提出了“大干50天,全年任务提前完”的奋斗口号,要求各科室在7月底前,认真对照省院下达的基层院分类考核标准和分院58个项点的目标要求,做到有量化指标的全年工作任务必须全部保质保量地完成,确保“六突破,全国争先”总体工作目标的实现,以教育活动推动检察工作,以检察工作效果检验教育活动的成果。

2.教育理念二 篇二

有机建筑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建筑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特别突出视觉和艺术的统一, 常以母题构图贯穿全局;2.空间的自由性、连贯性和一体性。主张“开放布局” (Open planning) ;3.材料的视觉特色和形式美;4.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主张从事物的本质出发, 提倡由内而外的设计手法。

现代绿色生活——垂直森林

不久的将来, 有“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美誉的意大利米兰将耸立起两座摩天“树塔”, 这将是世界上第一对绿色公寓。在分别高365英尺 (约111.25米) 和260英尺 (约79.28米) 的姐妹楼的外墙体, 会层层种下共730棵乔木、5000株灌木和1.1万株草本植物, 这些建筑物上的植被将相当于一公顷森林, 扮演着“生态广告牌”的角色, 这两座建筑因此又被称为“垂直森林”。

设计师希望这对姐妹楼能够降低城市交通污染, 也为当地居民遮挡地中海的炎炎烈日, 并可以随季节的变化而自然改变建筑外观——春天绿意青葱, 秋天五彩斑斓。“垂直森林”的居民将不仅仅是人类和植物, 以米兰各个广场为家的鸟类、昆虫及小动物们也将居住于此。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竹屋”, 日本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作品。对于传统建筑而言, 首先要做“叁通一平”“七通一平”, 但这座建筑是建在一条山沟上, 充分利用地形建造, 下面一层在山沟的底下, 上面一层在山沟的上面, 且建筑外表都用竹子包起来。之所以这样设计, 隈研吾解释说, 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 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 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 长城又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 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现在世界面临的问题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 东西方只有联起手恢复信任, 消除敌意, 世界才能和平, 才能向前发展。

树之屋 (House for Trees)

2014年4月在越南胡志明市启动了一个新的建筑项目“树的家” (House for Trees) , 占地面积111.7平方米, 预计花费156000美元, 这个建筑项目是为了适应越南快速城市化的措施之一。这个建筑所在的胡志明市森林覆盖率极低 (仅为0.25%) , 为了增强居民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 命名为“树的家”。项目包含五个独立的意象为花盆的混凝土盒子。得益于建筑所具有的厚厚的泥土层, 房子兼具花盆的功能, 能保持水分并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该项目位于越南首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的一个内陆郊区, 只能通过人行道出入。该项目可以被看作是单独片段的集聚, 周围全是正式的联排民居。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减少碳排放, 整个设计中的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或者利用天然材料。外墙都是由竹模的钢筋混凝土构成, 内部结构则采用了裸露的来自当地的砖块。

这五栋独立的房子在这个不规则的场地中央围合成了一个院落, 创造出几个小的相互连接的花园。首层的大玻璃门和可开闭的窗户确保了住宅充足的光照和通风, 同时还保证了安全性和隐私性。餐厅和图书馆等公共区域都位于较低层, 而较高楼层则作为私人卧室及浴室。住宅由屋顶树木模糊分隔为内外部, 而庭院与花园则成为地面层生活空间的一部分。

美国, 加州沙漠房子——坐落在沙漠中的艺术品

“加州沙漠房子”是肯德里克·班斯·凯洛格 (Kendrick Bangs kellogg) 在加利福尼亚州约书亚树 (Joshua Tree) 的惊世之作。这个作品启动于1988年, 基本工程完成与1993年, 后在设计师John Vugrin经过几年的微调后, 形成了目前的局面:混凝土、钢结构、玻璃、铜, 再经过风蚀雨淋, 这个住宅就几乎完全融入了它所在的沙漠岩石景观里。

凯洛格认为:“有机建筑的概念并非来自赖特。早在18世纪, 建筑师就起来反抗规划与建筑上的墨守成规和对功能的忽视。而赖特只是把这种思想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 强调型态与功能的一体性。从这个角度看, 那个已成为陈腔滥调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只是一个陷阱而已。而建筑以外的领域千篇一律是我们日常生活常遇到的问题, 许多形式千篇一律的物体承受所有的功能, 可是千篇一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受欢迎的, 只有把美感与实用性融为一体才是有机建筑的基本观念。”

“我强调亲身体验与自然共生的建筑, 以及使生活充满激情的建筑, 正是潮流的生态建筑也强调从自然中学习设计, 也从自然中学习建造。总之, 有机建筑应当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以为自然母亲是一种施予, 要为她工作并让她指引你一生的实践, 如果想要禁锢她, 最终倒霉的只有人类自己。”

罗比之家:这里是无数建筑学测试必考的项目之一

弗雷德里克·C·罗比之家 (Frederick C.Robie House) 是赖特在1908到1910年间设计的作品。1963年11月27日它被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这座建筑充分体现了草原式建筑的特点。

“罗比之家”是赖特草原式建筑的代表作, 赖特描述罗比之家为“现代建筑的基石”。“罗比之家”有标准草原建筑的特质:极度强调水平的结构, 视觉上的低矮, 扁平而向水平夸张延伸的屋檐, 极宽的烟囱。这栋建筑的结构完全不对称, 看起来就像用各种形状大小的积木拼出来的, 然而整体的视觉却又具有不可思议的和谐。因为结构的不对称, 从不同角度看建筑物, 会有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另外有趣的是, 虽然整个建筑几乎都是直线直角, 找不到一条弧线, 但整体却不觉尖锐刺眼。“罗比之家”的业主当时是年轻的成功商人, 很能接受新观念而不自限于传统价值观。他新婚不久, 年轻的妻子仍向往大学生活, 于是促使他们决定在芝加哥大学校园旁买下这块狭窄的土地, 并在此建立他们的家。

也许就因为土地狭窄的限制, 赖特通过设计把这个大缺点转变为这栋房屋的特点, 同时所有草原式建筑的特质完全补救了土地的限制, 并造就了这个传世杰作。

西塔里埃森

赖特往往选择远离楼宇密集的城市中心的环境, 来完美体现其独特的设计理念。西塔里埃森建筑群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设计完成的。其采用相互连接的结构, 用火山石与混凝土建造, 以美国红杉树为支架, 上面覆盖着帆布屋顶与折板。帆布屋顶与折板可向沙漠与远处的群山敞开, 既有利于建筑通风, 又让四周景观一览无余。建筑内耐人寻味地陈列了一些岩画, 这些岩画是曾在该地域生存过的古代霍荷卡姆人的残迹, 使得建筑与该地域历史之间产生了共鸣。

一如既往的是, 赖特对这个项目的设计和每个细节方面都十分注重。除了密切关注干旱沙漠的气候, 赖特使用当地建筑场地提供的材料来建造住宅和地基。该住宅使用的最重要的材料就是在建筑场地发现的沙漠石头, 这也是项目的细节所在。在使用了红木框架后, 石材平坦的一面可以朝向外侧, 石材中间的缝隙由混凝土混合物填充, 从而构成了住宅的大型石墙和结构构件。赖特还将天然红木作为屋顶结构和住宅与工作室立面的部分构件。红木丰富的红色调、混凝土和石材的淡茶色使住宅和景观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水之教堂

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位于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 设计师从一条小溪引水造成一方水面。教堂临水而筑, 它由两部分搭接的方块体组成, 大的一个边长15m, 高3m, 小的一个边长10m。小的方块体积用作教堂的入口和前室, 前室的顶上有一个玻璃阁楼。人从阁楼中的梯级往下走, 经过一道弧墙转入大的方形空间即祈祷室之中。祈祷室三面为实墙, 一面完全敞开, 面临水池, 水池中立着十字架, 以远处优美的山坡树木为背景, 信徒们就是面对这引入建筑之中的优美自然景色向上苍祈祷的。这面敞开的“虚墙”装有移动的玻璃隔断, 无论风雨昼夜, 大自然的景色都能透入室内。从这个小小的教堂中可以看到“埋伏在建筑中的精彩场景”, 这也是安藤忠雄建筑作品的特点之一。

绿色环保建筑——Swiss Re Tower

英国伦敦的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是一座精心设计的环保智能型建筑, 是一个优美而讲求高科技的杰作。

这栋大楼由英国著名建筑师佛斯特 (Norman Foster) 及其手下名将Ken Shuttleworth设计。大楼通过自然通风, 使用节能照明设备, 采用被动式太阳能供暖设备等方式来节能。这样的节能方式使大楼比普通的办公大楼要节省50%的能源损耗。同时, 它也是由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建造而成。

由于大楼采用了很多不同的高新技术和设计, 因此, 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不是它的名字和外观, 而是它较同样的建筑节能一半以上。它除了使用很多的节能招数外, 还尽可能地采用自然条件采光和通风。大楼配备有由电脑控制的百叶窗;楼外安装有天气传感系统, 可以监测气温、风速和光照强度。在必要的时候, 自动开启窗户, 引入新鲜空气。按照著名的LEED评级制度, 从场址规划的可持续性, 保护水质和节水, 能效和可再生能源, 节约材料和资源, 室内环境质量等五个方面, 对“腌黄瓜”进行评估打分, “腌黄瓜”得分可达39分的绿色“黄金”级。这种新的设计探索, 从长远来说是有重要价值的。

加拿大文化博物馆

这个文化博物馆的外形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讲述了这块大陆怎样经过风、河流和冰川而形成, 和人类是怎样出现、男人和女人是怎样随自然力一道发展的。

作为生态建筑的代表, 这座博物馆室内由旁边河流的水供暖或冷却, 并最优化使用太阳能以节能。

设计必须在几个各自不同而彼此相斥的要求间达到平衡。由此它一方面要作为各类展品的“危重病房”, 另一方面又要作为国宝展示的“节庆地点”, 像一个为原始土著神圣传统的延续而盖的庙堂。

其所有革新的想法都来自不同 (所展览) 学科交叉的“视野汇聚”, 它使得这些各自独立的主题领域在这个总汇中达到融汇统一成为可能。”

Whiting住宅

3.教育理念二 篇三

关键词:社会保障文化理念;普遍主义;社会公平

1 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作为一种共同的认识,一般把社会保障理解为国家给予国民以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其制度是社会保障与公共救助。[1]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于1950年10月16日向国会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提案”,对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了如下定义:“社会保障就是对疾病、负伤、生育、残障、死亡、失业、子女多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以至国家直接负担方面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救助,给予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与此同时,努力增进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以期全体国民都能切实享有有文化的社会成员应当享有的生活”。[2]

2 二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日本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二战以后。战后,日本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制度,1946年颁布的《日本国宪法》第25条明确宣布:“全体国民都享有最低限度的健康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国家应于生活的一切方面努力提高和增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公共卫生”。[3]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增长,日本逐渐建立起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共有63种制度组成。[1]大致可以分为医疗保险制度、年金(包括养老金、国民年金、厚生年金与共济年金等)保险制度、就业(失业)保险制度等,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保障、公共救助、社会福利、公共卫生及老年保健等几个方面。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与欧美相比较,无论是从内涵的动态变化、目的、功能,还是从保障费筹措的“三者均等负担”原则和发放原则等方面来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属于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4]

3 二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

虽然日本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较晚,但经过战后初步的形成期、经济腾飞时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少子高龄化问题凸显的改革期,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成套法规为依据,以监督、管理、执行机构为运营主体,以审查制度为约束的运营管理机制。

第一,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混合型”社会保障模式,在战后经济重建中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凸显了效率和公平并重、义务和责任对等原则。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采取“第一支柱是基础年金,第二支柱是厚生年金”的方式,将普遍主义型和社会保险模型结合起来,对公共救济部分,依据由政府保证最低生活水平、收入保障和医疗保险部分主要依据贡献原则,在法律上强制公民加入,同时不放弃政府责任,在这个过程之中政府逐步加大财税投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营。这种“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也充分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基本特征。

第二,“国民皆年金,国民皆保险”的制度保障了绝大多数国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普遍主义”的原则。在日本,所有的国民都要加入某一种的年金,这一制度被称之为“国民皆年金制度”。日本年金制度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普遍主义。“国民皆保险”一词是顺应“国民皆兵”的方针提出来的,随着1942年发起“国民皆保险运动”的展开,1943年底普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该制度在全国95%市町村得到了普及,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第一次国民皆保险时代”。[5]“国民皆保险”体制的建立,使社会各阶层均获得基本生活和医疗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第三,战后初期为了协调劳资关系颁布的一系列法律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有利于维护劳资关系的稳定。1946年日本首先颁布了《劳资关系调整法》,规定了集体劳资纠纷的解决途径。1947年又颁布了《劳动标准法》,1949年颁布《工会法》,加强了工会的谈判地位和集体行动权,并规定设立三方参与的劳动委员会以协调劳资矛盾。以上三法合称“劳动三法”,构成了战后日本劳动法律体系的基础。劳动法律体系的形成,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协调劳资关系,有益于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重视社会保障立法、管理机构多元化、管理模式分权化,使各个部门和机构职责分明,相互制约,保证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管理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约束,还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机构和审查制度,其职责主要集中于制订、实施、监督和落实社会保险的政策和计划,一般负责管理属于法定强制的社会保险;专业机构具体负责日常业务管理;社会团体协助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障事务。具体而言,参议院即国家的立法机构负责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厚生省负责具体条例、法规政策的制订和出台,是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机构,它下设10个厅局,10多个研究机构和20多个审议会。[6]

第五,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直以家庭为保障单位,政府积极倡导家庭保障功能,增强了国民的自我保障意识和理财意识,协调了国家、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矛盾,有益于社会的和谐。1979年,日本自民党编写的《日本型福利社会》其核心就是发挥企业和家庭的作用,鼓励人们自助、自立,减轻国家负担。[7]

最后,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形态,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政府也在不断调整社会保障体制,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四点意义。一是通过建立双层结构的年金保险,补贴年金,变革投保年期和支付年龄等措施,减轻了财政负担,纠正了过去各系统之间的悬殊,使全国的年金保险支付与负担趋向公平化。二是多渠道解决社会保障问题,采取把社会保障的负担从中央政府转向地方政府、个人及保险者的方式,增强了国民的自我保障意识。三是倡导社会保障事业的“社会化”,重视各社会团体和家庭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四是通过老年医疗制度改革和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缓解了社会高龄化带来的日益严重的问题。

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了国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矛盾,发挥了较为强大的经济调节功能,协调社会各项关系的稳定发展。当然,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医疗保险面临的资金问题、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的财务危机、护理保险制度的价格制定和费用问题等,[8]还需要长期、持续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建安.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67.

[2]吕学静.日本社会保障制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2-3.

[3]刘小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日本[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70.

[4]陈庄,胡令远.战后日本如何筹建社会保障体系[J].日本学刊,1994(5).

[5]广井良典.日本社会保障的经验——以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备过程为视角[J].社会保障研究,2005 (1).

[6]杨巍巍.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日本学刊,1995(2).

[7]王伟.日本家庭变迁与老年人问题[J].日本学刊,2001(1).

4.十二五小继教_“新理念”教案 篇四

星期五

09:00~17:3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

第一章

从研究的角度走进新课程(1页至34页)

第一节 新课程呼唤“研究型”教师(1页至5页)

2课时

上午09:00~11:30 问题背景:目前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围绕教材、教参、考点来进行上课。易将自己当作复印机,学生你需要吗?我复印一份给你,完事了,没有点燃学生学习欲望。比较孤独、比较保守,比较平淡、比较封闭,具有排斥心理,不喜欢领导、老师听他的课,主要怕影响自己的教育生命,长期以来走入了职业倦怠症。

十年课改,我们教师的适应性表现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穿新鞋,走新路

特点:入位、到位 第二种:穿新鞋,走偏路

特点:错位、越位 第三种:穿新鞋,走老路

特点:认同、乏力 第四种:穿旧鞋,走老路

特点:缺位、抵触

现实要求我们领悟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转变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式。

第一节

新课程呼唤

“研究型”教师

三、研究是教师实现“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必要途径

(一)通过研究形成新的教育观念

(二)通过研究科学认识新课程新课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在改革的广度,还是在改革的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如果用过去的习惯去看待新事物,教师会产生:怀疑、没有信心、用简单的办法应对,会成为课改的阻力。

(三)通过研究获得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策略

1、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一味地用过去的经验去处理,往往会陷入困境。

2、通过研究,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克服思维惯性,丢掉经验的包袱。

第二节

以研究的眼光认识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6页至17页)

2课时

下午15:00~17:30。

培训时间: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09:0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一章

从研究的角度走进新课程(1页至34页)

第三节

用研究的方法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18页至27页)

2课时

上午09:00~11:30

一、用研究的方法转变教育观念

案例:常常听到教师抱怨:这道题是课本上的例题,课上反复强调过,还 是有这么多学生不会做!某某学生太笨了,那么多学生考满分,他却考得那么糟糕!某某学生拿他没办法,我给他补课时,讲得那么详细,当时他听懂了,可这次又忘了……

分析:中国教师的敬业精神令人佩服,教师的抱怨与无奈也着实让人同情,但是,这不是学生造成的,是由于我们错误的学生观所导致的。

第一,学生不是容器,不可以由教师向其任意灌输知识,不是我们复制后粘贴他就能够获得。

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具有差异的人,用划一不二的标尺去衡量所有学生,是不科学的。

第三、学生有时确实听懂了教师的讲解,但这只能说明学生已经知道了教师按自己的方式得到了解题程序,并不代表学生一定获得了对这问题的理解,发生遗忘也是正常的事。

上述现象的存在,只能说明教师并未真正形成新的学生观,教师之友用研究的方法,把对学生

的每一次不满、意外、困惑作为研究对象,并尝试用新的学生观去分析,寻找合理解释,慢慢地就会把关于新学生观的知识,转变为对学生的新认识。

二、用研究的方法改变教学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习惯上称为备课)

(二)教学实施策略的改善(习惯上称为执行教案)

1、组织策略

2、合作策略

3、引导策略

(三)学习评价策略的改善

1、着眼发展性

2、注重过程性(注重结果是面向“过去”的评价,注重过程是注重“未来”的评价)

3、体现差异性

三、用研究的方法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通过研究,重新组织知识结构

(二)运用研究,改善教师的学习方式

1、纲目式阅读

2、追踪是阅读

3、合作与交流

第四节

以研究的态度追逐新课程的教育思想(28页至29页)

2课时

下午15:00~18:00

一、以开放的心态去反思,不断摒弃与新课程相背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案例:在新课程课堂上,教师用得最多的评价语是“很好”,“真棒”等一类恭维性评价。

分析:这种评价具有片面性,是一种畸形的评价。

第一,评价不等于表扬,表扬只是一种评价方式,有时对学生发言缺陷的客观分析、对学生回答质量的更高期待,也许更具有激励作用。

第二,这种评价缺乏公正性,对质量高低不等的学生回答,均给予高级别的褒奖,容易滋长学生虚伪的表现;

第三,这种评价不具有针对性,对差异程度不等的学生回答,一律采用雷同的等级评价,难以让学生做出积极的心里认同,势必逐渐丧失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

二、以试验的勇气去大胆面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失误

三、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实现新的超越。

第五节

以研究的理念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29页至34页)

一、教师研究意识的基本含义

是指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并能自觉地以教育科学

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追求和探索。

二、教师研究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育人的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具有研究意识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有研究意识

三、教学研究意识培养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责任意识的培养

教师的责任意识是师德的根基,是教师工作的动力。

(二)成就意识的培养

成就意识是指教师在工作中有着强烈的自觉追求成绩,追求进步的倾向。一方面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研成果奖励机制

(三)自我定位意识的培养

(四)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研究意识的核心内容,没有创新,研究也是去了价值。

(五)学习意识的培养

(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七)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

(八)协作意识的培养

(九)实践意识的培养

(十)动笔意识的培养

培训时间: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10:00~17:3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二章 新课程程教学研究问题选择与资料积累(35页至68页)

第一节

以研究的态度追逐新课程的教育思想(35页至38页)

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问题的实质

(一)问题的涵义

(二)问题的特点

1、问题通常由“给定”、“目标”和“差距”三个成分

2、问题通常不能用“是”、“否”或简单一句话解决

3、问题具有主观性

二、教学研究中问题产生的途径

(一)从教育规划部门提供的信息中发现问题

(二)从教育实际中发现问题

1、教学工作问题

2、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问题 ;

3、教学管理问题 ;

4、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 ;

5、小学教育社会环境问题;

(三)从教育理论中演绎问题或质疑出问题

(四)从过去中的研究发现问题

(五)从与专业人员交往中发现问题

第二节新课程教学研究问题的选择(39页至43页)2课时

下午15:00~17:30

一、新课程教学研究问题的选择方法

1、问题追溯法

2、经验提炼法。

3、资料寻疑法。

4、由大缩小法。

5、借题法。

二、选择教学研究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准确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培训时间: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10:0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二章 新课程程教学研究问题选择与资料积累(35页至68页)第三节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实施方案制订(44页至53页)

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教学研究课题的准确表述与论证。

二、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的制订。

三、明确探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

1、分析研究变量。

2、确定研究对象。

3、选择研究方法。

4、写出课题研究方案。

第四节 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的积累与筛选(54页至58页)

一、教学研究资料的积累。

1、搜集教育文献资料的渠道(1)、通过图书杂志搜集资料

(2)、通过个别交流,专家咨询搜集资料(3)、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搜集资料(4)、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

2、收集教学研究资料。

(I)、收集材料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2)、收集材料应多方面进行

(3)、收集材料应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

(4)、收集材料要注意确保收集材料的技术与手段的信度和效度

二、教学研究资料的筛选。

1、审核研究资料。

2、教学研究资料的分类。

3、教学研究资料的选择。

第五节

教学研究资料的处理(59页至61页)2课时

下午15:00~18:00

一、定性分析。

1、因果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归纳和演绎法。

4、分析和综合法。

二、定量分析(又称数学分析和统计分析)

第六节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随笔与研究文章的撰写(62页至68页)

一、教学研究随笔的撰写。

1、教学经验总结的撰写。

2、教学案例的撰写。

二、教学研究性论文的撰写。

1、教学研究调查报告的撰写。

2、教学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

3、教学研究学士论文的撰写。

培训时间: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16:3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

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69页至126页)第一节

个体实验法(69页至83页)

一、个体实验法介绍与范例。

二、实验法与范例。

1、什么是实验法。

2、实验法的三个因素。

3、实验法的特征。

4、实验法的分类。

5、实验法的一般操作过程。

6、实验法设计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群体比较法(84页至89页)

一、什么是群体比较法?

二、比较法有哪些种类

三、同类整体比较。

四、群体比较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主题。

2、制定比较标准。

3、搜集比较资料。

4、解释比较内容。

5、作出比较结论。

五、用群体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

1、比较的资料必须真实可信。

2、供比较的资料要有可比性。

3、衡量比较对象的标准要统一。

4、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

5、比较要注意所具备条件和范围。

6、比较研究的结论有其相对性和实践检验性。

培训时间: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16:3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

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69页至126页)第三节

行动研究法(90页至97页)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发的起源和引入。

2、行动研究法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

3、行动研究法的适用范围和优势所在。

二、新课程教学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类型和模式有哪些?

三、、新课程教学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步骤和程序。

1、步骤。(1)预珍。(2)初步研究。(3)拟定总体计划。(4)制订具体实施方案。(5)行动。

(6)研究结果的总体评价。

(7)新课程教学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程序。

四、新课程教学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的三个层次。

1、“135模式”的行动研究。

2、“螺旋模式”行动研究。

3、课题与行动研究。

五、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

培训时间: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16:3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69页至126页)第四节

个案研究法(98页至110页)

一、什么是个案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和特点。

三、个案法类型。

1、诊断性个案研究。

2、指导性个案研究。

3、探索性个案研究。

四、个案法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个案现状评定。

3、诊断与因果分析。

4、个案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5、矫正特殊行为或个案发展指导。

6、追踪研究。

7、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五、具体的个案研究方法简介。

1、追踪法。

2、追因法。

3、临床法。

4、产品分析法。

培训时间: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16:3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2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

第三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69页至126页)

第五节

简介几种新课程教学的校本研究方法和做法(111页至126页)

一、几种新课程教学的校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文献资料法。

3、统计分析法。

4、综合评价法。

二、几种新课程教学的校本研究做法。

1、教学叙事研究。

2、教学移植研究。

3、教学案例研究。

4、教研沙龙。

5、研究性备课。

培训时间: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10:0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四章 从他人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127页至159页)

第一节

走向新课程教学研究的准备(127页至128页)

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

二、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新课程试验区的经验。

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课程。

第二节

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课堂教学模式(129页至133页)

一、常用的课堂教学研究基本模式。

1、“过程——成果”式。

2、“中介过程”式。

3、“教室——生态”式。

二、课改课堂教学新模式。

1、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

2、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节

在新课程的实验中寻求高效益的互动教学方法(134页至143页)

2课时

下午16:00~18:00

一、基本理论

1、预习。

2、提问。

3、解问。

4、练习。

5、总结。

6、复习。

二、理论依据。

1、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

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三、互动教学法的研究。

1、“互动教学法的”提出。

2、“互动式”教学法的理论思考。

四、“互动教学法”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及其推广价值。

培训时间: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10:00~18:0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四章

从他人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127页至159页)

第四节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存在问题和他人研究经验总结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144页至151页)2课时

上午10:00~12:00

一、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二、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2、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3、农村学校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4、课程综合化的困难。

5、课堂教学形式化。

6、大班额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7、新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中的问题。

三、在他人研究的经验总结中寻找研究切入点。

第五节

新课程、教学与技术整合的研究(152页至159页)

2课时

下午16:00~18:00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不是“新理念”

二、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特点

1、在对数字信息高速处理基础上,利用彩色显示屏连续动态输出的优势。

2、在逻辑信息高速处理基础上的交互性和智能化优势。

3、各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对数字化信息的高速传输和整合的功能。

4、现代信息技术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观测手段整合。

三、如何进行整合。

培训时间: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09:30~17:3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五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160页至213页)

第一节

国家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60页至166页)

2课时

上午09:30~11:30

一、新课程目标的反思和设计。

二、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课程的实施。

2、课程的评价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反思。

1、对地方课程开发的反思。

2、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反思。

四、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评价。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方法。(1)、观察。(2)、访谈。(3)、问卷。(4)、利克特量表。

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第二节

各地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167页至175页)2课时

下午15:00~17:30

一、学习方式研究。

二、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得益彰。

三、关于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践。

1、预设与生成——关于备课的思考。

2、教学设计之定位:从“教案”走向“学案”。

3、教学设计改革之着力点:从“框架设定”到“构建策略库”。

4、教学设计之价值定向:从“服务一课”到“服务终生”。

四、教学案例研究。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培训时间: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10:00~17:30 辅导教师:××× 培训课时:4课时

培训地点:白沙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第五章 新课程教学研究的课题与动向(160页至213页)

第三节 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热点问题和方向(176页至190页)

2课时

上午10:00~12:00 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热点问题和方向,由于学科不同而各有不同。

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1、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的关系。

3、强化“导学”功能,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

4、增强资源意识,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与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

二、对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

1、关于设计思路。

《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描述.

2、关于课程目标。

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关于内容标准。

(2)数与代数。(3)空间与图形。

(4)统计与概率。(5)实践与综合应用。

3、关于实施建议。

三、数学教学中算法优化和算法多样化的关系。

四、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探讨。

1、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2、实施“品德与社会”课采取的教学策略(1)开放式的教学策略。(2)活动化的教学策略。(3)对话式教学策略。

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反思。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反思

2、、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反思

课程管理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以下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两个层面来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对该门课程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2)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学校对课程资源的管理;责任安全问题

3、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反思

(1)存在精英主义取向

(2)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3)学习内容出现偏颇

(4)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第四节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文章范例(191页至213页)

2课时

下午15:00~17:00 范例一:实施新课程教师缺什么? 范例二:播种个性收获丰富。范例三:表扬越多越好吗?

范例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1、把握缺点资源。

2、研究疑点资源。

3、利用错点资源。

4、挖掘亮点资源。范例五:课堂:预设还是生成。范例六: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

1、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2、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3、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范例七:课前亲自实践教材有多重要。

1、课前准备。

2、“我知道!我知道!”

3、咬了一口的西红柿。

5.教育理念二 篇五

提高课堂的效益是当前一线教师共同追求的,可是在实施操作上,却还处于“眼高手低”、“迷惑彷徨”的阶段。我在阅读教学中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的。

一、以有效的问题设计,提升思维力度

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新课程改革以后,低年级的课文与以往的教材比,在阅读的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难度也增加了。如何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成了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统领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激起学生未知探索的愿望,避免新课程最忌讳的“满堂问”、“满堂牵”。零散的问和教,会使得老师教得七零八落,学生学得糊里糊涂。所以我们要对知识和问题进行统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实现与文本的交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手棒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时,我就“国王为什么要选手棒空花盆的孩子为继承人”这一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多空间的去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会到孩子的诚实。

在回答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主体性发展。比如在《春雨的色彩》一课中,学生在思考“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的回答只是照搬原文,重复说了一遍,因此我就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思考氛围,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寻找信息,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让思维在不断碰撞中产生火花。我还努力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承认发展中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必须重视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捕捉优点。让每个学生形成特色和鲜明个性。

二、设置分段目标,提高朗读的深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

首先是加强初读时的正确性,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要求学生做到音准字熟,例如让学生做到一目双行,借助拼音,感知语言,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 1

文。

其次要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眼到口到,流利朗读,我们老师可以想方设法营造氛围,让学生放声朗读,琅琅上口;如在《春雨的色彩》一课中,我播放《美丽的春天》一曲,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仿佛来到大自然中正在欣赏美丽的春天哩!读中学会反顾,找出难读词句,反复试读,教师对于学生已努力仍读不好的地方实施点拨或范读,让学生体会,掌握方法。

再次要在精读中体会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例如我在《手棒空花盆的孩子》中,先读一读并思考从国王选手棒空花盆的孩子为继承人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不仅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而且启发学生读国王的选择不能只停留在读通上,还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的共性——即孩子的诚实,从而明白国王为什么要选手棒空花盆的孩子做继承人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主动体会孩子在种花过程中那种认真与真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孩子诚实的心;有时我还用上多形式感情朗读,或比赛读,或分角色读,或边演边读,或配乐读,或师生共读等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最后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在《春雨的色彩》一课中,课后要求摘录描写春天的句子,这与引导学生从小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内蕴的精神是相吻合的。所以我结合教材特点与要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小节中,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熟读成诵,把 “背”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在体会小鸟们的对话中,我引导学生看板书读诵,或通过表演读诵,或由老师穿插揭示读诵,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诵等。这样,学生能在教师不提 “背”中,水到渠成,在不知不觉中背诵课文,并获得背诵的方法与窍门。

三、创设语言实践,强化训练效度

“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说话训练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在《坐井观天》一课中,我抓住了教材中的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要求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可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说话缺乏条理性,要求他们把重点内容概括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主要内容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让学生沿着这条线索,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概括。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听的训练,提高学生 2 的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又如《猴子种树》一课中,我设计了通过抓住动词来复述猴子种树的情景,先划句子、再圈动词,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轻松记住猴子种树的精彩画面。

6.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篇六

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有些家长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

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的启示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

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因为,孩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父母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

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在推卸责任。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

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

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育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

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

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和品行。

7.学校“主动安全”教育理念 篇七

1.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安全意识和主动安全行为习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方面教育实践, 这是“主动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英国的小学生守则中, 我们可以看到, 内容虽然不多, 但几乎全部都是安全教育的内容, 而且非常具体, 通俗易懂, 如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不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不保守坏人的秘密等。安全教育, 可以说是英国人受到的全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开端。

2.积极运用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随着安全防范技术的进步, 技术手段既成为安全工作的重要工具, 也成为安全教育的重要辅助。法国在学校中推行了校园安全监测系统, 监测项目细致, 且系统和数据库不断升级。监测系统及其监测评估结果, 既是学校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 也是对教师、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最好教材。日本还专门开发了保护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安全防护设备, 如带GPS定位功能的安全报警器、手机、隐蔽的发射装置等, 教师和家长经常辅导学生使用这些设备的方法, 辅导的过程就是有效的安全教育过程。

3.严格制定具体可行的法规、制度、标准等, 保障安全教育及成果的落实。美国是依法保障安全教育的典型, 奥巴马政府延续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关于学校安全年度公告制度, 要求各学区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详细统计, 并公布结果。该法规定, 各州必须对“长期处于危险境地的学校”作出说明和认定, 保证学生的知情权。美国学校都严格执行门禁制度, 对来访接待和学生外出都严格审查和登记, 这对学生是很具体的安全教育, 让学生懂得, 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自己才是安全的, 服从管理也是有利于自护的良好行为习惯。

8.教育理念二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教育 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109-0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中学教育正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根据多年的高中教育经验,结合教育专家的观点,我认为,要想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就必须要科学地进行创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在创新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只有打破传统课堂的桎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独立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权利、自由和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工作主要抓住两个切入口:①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会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为了磨练顽强的生活意志,每年组织学生到市青少年素质拓展中心进行素质拓展,并每天进行跑操比赛,以此养成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②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我校有通过“爱心工程”等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为了使学生在追求中正确的把握自主,各个班级根据本班学生的思想脉搏,组织开展围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班会,年级也会根据这些主题组织争辩会,如本年级近期举行了“曹操和诸葛亮谁更适合当国足的教练”的辩论会。③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在优生培养方面。在高三一轮复习期间,我将全年级的优生组成“晚自习班”,我担任班主任。白天他们仍在自己的班级上课,晚自习老师不讲课的时间到专门教室,组成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组中每人负责一科——课代表,课代表在老师的指导下,主要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每周组织一套高层次、有价值的题目作为该组所有同学该周的补充作业,或讨论白天一轮复习内容的提升,或者自行命题等。开始时,老师的指导占主导;推行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主动性增强,逐渐自己主导。

自主性原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中体验到独立思考和成功的快乐。

二、民主性原则

民主制度代表着先进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民主自由的风气,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民主氛围,才能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知识的满足。只有师生关系十分民主平等、教学环境极为轻松活泼、学生感知到自己拥有人格和权利上的平等和自由、有很高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其在学习中的创造力。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学习的一种尊重、一种民主。

在民主性原则下形成的小组研究讨论学习是很成功的一种模式。在小组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见解和一种有力的声音,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前提下,学生带着自己从学习中或生活中的知识或经验,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他人讨论交流,最大程度地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让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序开展,也在能激发学生个人爱好、扩大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善于随机应变,善于通过心灵的撞击去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要真正把全体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一轮复习结束后的3月中旬,我在全年级推行“老师减少作业量,学生对准涨分点。”之前完成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让学生填写“学科涨分点及应对策略”分析表,各科将本学科高考考点全部罗列发给学生,对涨分点确认予以专门指导,根据其涨分点,给相关学科的教师明确具体任务;二是老师这边根据高考的题型组织了“高考题型自助餐”。具体做法是:老师在二轮复习中大量减少作业,让学生有大量的空余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涨分點,做自己选定的“高考题型自助餐”,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对症下药、完成自己需要做的题目。我在年级老师中强调自助餐三原则:专题性原则、做完替换原则、面批原则。尤其是面批原则大大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老师清晰的把握学生每天的进步并对学生进行最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深感进步的喜悦和受到尊重的自豪,师生关系十分和谐。

三、以人为本,解放学生的原则。

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众望所归。在新课改背景下,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教学观念和方式,是当前广大老师面临解决的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奉行“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机械地、单向地、纯理论性地传授知识,使课堂不断地走向孤立、封闭和枯燥、陈旧,而教学也变得死板、机械、沉闷,教师也变得没有情趣没有生命力。这一切,严重损害了教师的教学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年以前就提出了“教育即解放”的观点。这里的“解放”,首先是人性亦即人的本性的解放,特别是作为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非智力的个性的解放;其次是人人皆有的创造潜能要获得解放。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可以“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具体的措施体现在:首先,以人为本,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开放。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其次,以人为本,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这就体现在电子信息和综合实践课程方面。再次,以人为本,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不仅要多看书,而且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与事、多姿多彩的世界。我校“培养优生计划”就鲜明地体现出了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记忆规律、学习成长与智力发育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尖子生不仅仅是高三培养出来的,更应该是基础年级就开始培养的。因此,在高二年级时,我们就开始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推行作业、课堂与高考接轨,明确提出“上难度,绑沙袋”的策略,落实在平时的教学(尤其是实验班)与考试中,如在月考、期中考试等大型考试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待挖掘潜力,主动提升难度,增强学生对难题的适应性。其次,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动性,我认为优生的培养主阵地仍是课堂,主要是体现于教学中的层次性,为了使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提高,每一节课都要为他们准备一些拨高内容。以生为本,解放思想,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成长和发展,也让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接受最先进的前沿资讯,站在教育界的尖端,更使学校在成长和壮大中充满生命力和竞争力。尤其重要的是,教育因此而生机勃勃,人才在各个领域万花怒放。

四、以外部环境为辅的原则

要实施创新教育,就需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便于学生在自由活动、勇于创造的氛围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便于教师在受学校与社会尊重、认可的氛围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学;便于学校在受教育界与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中,走向良性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学风、学术气氛及管理体制等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创新教育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师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最大程度地鼓舞学生进行创新。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给学生创设环境,让学生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实践证明,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

總之,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创新教育的重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坚实的后盾。只有改变观念、全民参与、无处不在的渗透,创新教育才能更顺利、有效地展开,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创新教育,因此每一节“校园科技节”都会涌现出众多学生自主创作的富有创意的科技作品、手工作品,包括自动路障移除机器人,“一触即发”、千姿百态的晶体模型、晶胞模型、分子的立体构型模型、金属晶体的堆积方式模型;电子结构图、原理图,细胞的减数分裂图,DNA双螺旋结构图等。这是我校创新教育的结晶,它来自学生对创新的渴望、教师和家庭对创新的支持、学校对创新的重视、社会对创新教育的认可。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中流砥柱,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每个教育者应当孜孜不倦进行学习、研讨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张德伟、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 钱铁锋、姜强、程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1

3 唐苗.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J].改革与战略,2006(05)

4 王乃成.创新教育应尊重教育[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9.最新教育理念 篇九

【教 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 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 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 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

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

【教师与学生】

21、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炫耀。

22、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23、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是同样多的!

24、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有些学生而言是“锦上添花”,对有些学生而言则是“雪中送炭”。相比之下,教师应该更多一些“雪中送炭”。

25、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26、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而表扬学生时则可以适当地信口开河。

【教师的专业化】

27、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

28、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29、能使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能使自己超过教师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即具有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即具有超越教师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即具有超越教师的智慧。

30、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1、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学生行为习惯】

32、学生行为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学生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行为习惯。

33、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的时候,原先认为“学习是苦事”就会变成“学习是乐事”。

【师德】

3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35、宁可让学生说错误的真话,也不要让学生说漂亮的假话。

36、“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管 理】

37、没有最好的教师,只有用好的教师。

【创新能力】

38、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教师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学生就敢于质疑;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学生就善于质疑;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就经常质疑。

【现代教育方向】

39、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科学的基础教育观

1、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突出创新。

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阶段,它的价值不只是满足眼前的需要,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当然,这里所说的“未来”,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和个人发展的未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未来 5 社会是一个变化与发展的社会,其变化的速度、幅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时期人类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加速趋势。因此,像过去那样,把继承和掌握人类历史上积累的基础性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价值的判断,显然是不够的。对于一个变动不居的社会来说,它更要求其成员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能在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时不会惊慌失措,能够和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和

创造能力,去解决挑战性的新问题。所以,从未来而不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规定基础教育的“基础”之含义,要求中小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就是对基础教育“面向未来”的最基本的界定。

坚持“面向未来”的思想,基础教育必须时时瞄准创新打基础,打好有利于创新的基础。因为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就是知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教育肩负起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新使命。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学生从小学会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志向,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选择、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那种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专业教育的事情的观念是极端片面的,将创新仅限定为重大的发现和发明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创新能力的真正获得,首先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性格与创新习惯的养成,在于学习主体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尊重与爱护,在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2、基础教育必须全面、适度

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人的发展决不仅仅取决于其知识、智力,而是取决于其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包括人的知识、智力、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因此,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础,必须是全面的基础。过去我们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强调较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知识基础和智能基础,而对道德基础、情感基础、意志基础等都不够重视。这种片面的基础观导致我们的中小学生片面发展,有时候为了打好知识基础、记忆的基础和考试的基础,不惜牺牲更为重要的智力、情感的基础。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匡正不利于人的发展和人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片面的基础观,改变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会轻会学、重智商轻情商、重求知轻做人的做法,真正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宽厚的基础。强调基础必须全面,并不是要求什么都学都教,也不是要求学生全科发展、门门优秀。全面的基础教育观应该在学生达到一定的基础后,鼓励冒尖,允许差异,重视特长。强调基础教育必须全面,是就其广度而言,强调基础教育必须适度,则是就基础教育的深度而言的。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一定要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基础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应通过具体活动开展学习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获得继续学习的基本技能;应磨练和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情趣;应使学生保持和增强足以承受得住未来学习和生活变化所需要的强健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3、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

教师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应试教育下的学生观往往把学生看作听命于教师指挥的消极而被动的对象。而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主体意识的人,具有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动力技能,而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任意灌注的容器,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的人。学生是有血、有肉、有 思想情感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尊严、需要与愿望,尤其有发挥独特能动性的愿望。学生还是充满活力、有发展潜能的人,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善加开发。学生是完整的人,其身心各要素需要得到完善发展,教师不应人为地割裂其身心发展而孤立地培养他们,而应塑造和培养身心健全的人。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主体的发展是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4、基础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性

基础教育是社会公共事务,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人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必须满足的重要任务,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小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就忽视时代、社会的变化,甚至拒绝、抱怨社会变化。

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1、教育终身化。一般认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教育体系一体化是终身教育的中心思想。具体说有以下含义:(1)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是在正规学校结束时便结束的,它包括了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成人教育等。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存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其在走出校门以后,也能自己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需要。(2)终身教育应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总和。终身教育要 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种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全民学习的社会,构建多样化的教育结构。(3)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具有互通性。终身教育提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构想,其基本特点在于,教育在任何一点上都不中断,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但是教育结构仍然分明。

2、教育民主化。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延长;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教学的民主化。

3、教育个性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4、教育信息化。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

三、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追求:

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会学合作;学会负责。

四、主体性教育的十个基本点

1、人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说明的是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学生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学习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其次,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并接受教育。

能动性,所谓能动性,是指主体在对象征性关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是他在与外界包括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创造性,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是主体性教育和能动性教育最终达到的目的,没有主体性教育和能动性教育就不会有创造性能力。

2、主教性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1)凸显学生主体性(2)民主性(3)活动性(4)开放性

民主性。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活动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全体性方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

开放性。现代社会是开放性社会,需要开放性人才,而开放性人才则需要由开放性教育来培养。

3、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主体性教育思想首先把学生看作人,然后才看作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主体性教育思想既认为学生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同时又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育的任务。

5、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仅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一种途径或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目的。

6、现代教育中应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其主体性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态度。在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既是师长,又是参谋、朋友、顾问。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的,但目前需要强调的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7、树立多元智能观,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多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以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新的智能观要求我们建立新的学生观,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调整教育教学工作。

8、打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的学生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学校必须强调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个性的差异,就是个人的主体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其主体性。可以说没有个性,便没有独立的个人;没有个性便没有主体性。

9、建立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模式。

过去只把学生作为主体,把教师作为主导,造成了教师主体的闲置,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主体,就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没有了自己的声音和参与课程设计的权力。而理想的教育教学应是一种对话、一种互动,应是学习的主体与教育的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

10、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科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

五、阻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端有四个方面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的整体缺失。

2)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学习客体的认识活动为主。

3)学生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缺乏。

4)与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六、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六个要素:

1、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

2、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3、联系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4、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5、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6、在主体性教育中如何转换教师的角色?

(1)知识传授的中间人角色。

(2)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

(3)教练员角色。

(4)讨论参与者或主持人角色。

七、生命教育理念的具体内容

1、在价值趋向上,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是教育的核心。

2、在教育方法上,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的成长规律。

融学校、社会、家庭、个人于一体,给个体一种适时表达自我的机会并加以恰当导引,让他在承担、体验角色样式过程中,感悟生命及对生命力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以生成积极的生命意识,从而把握生命的价值,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焕发出生命活力。

3、在教育内容上,应以生命的内涵及理念为切入点,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唯一性、不可代替性、生命的具体性和生命的基础性。

4、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是学生心灵接触最微妙的地方,教育需要用心灵去工作,真正的教师应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从职业生活中得到快乐与发展。

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遵从人的生命活动的规律,自觉地积极克服教育自身的异化与缺失。

5、生命教育具有层次性。1)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基本需求。2)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3)死亡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它的目的在于介绍死亡知识,让学生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以及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使学生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八、实施创新教育的七大原则、六大要素和五个特征

1、七大原则:个性化原则;自主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2、六大要素: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探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与方法;解放学生;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开设创新课程;重视家庭的影响。

3、五个特征: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

九、生活教育理论

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与人的生活共始终。得到的启示:现实的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教育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发挥简化、净化和平衡的功能;教育是一种儿童生长理想生活的活动。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生活即教育”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是终身教育。起本质就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 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其含义一指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教学做合一”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做中学;二指教学做三者是统一的整体,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得到的启示: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

3、我国学者郭元祥的“新生活教育”基本理念:教育目的观,体验生活和存在的意义是新生活教育的直接、现实的目的;建构可能生活是新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课程观,其内涵: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中介;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学观,表现为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的融合,以及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实践等的融合。具体说,教学观应把教学看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看作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看作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

十、活动教育理论

现代活动教育的基本主张:活动教育反对“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反对灌输和被动接受,主张尊重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获得身心和谐发展。在活动教育的实施中,让儿童主动,让儿童活动,这是活动教育的主旨。

十一、尊重的教育

1、基本内容:包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尊重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尊。

2、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1)尊重教育还仅仅是一种先进的理和发展的过程,是构建念;平等是尊重的教育实现的前提;尊重不等同于放任。

十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将学习看作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协作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讨论式学习等都是建构主义认为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的是以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认知结构为基础进行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要求教师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和探索。建构主义教师观认为师生是平等的,是情感与思 想的交流关系,是朋友关系。教师是指导者、创建者和帮助者。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周密的分析判断能力,具备较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有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建构主义评价观是以自由学习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以知识与经验的建构作为评价的标准;以多样化观点作为评价的标准;以背景作为评价的标准;以真实任务作为评价的标准。

十三、多元智能理论

1、基本理念:在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人被认为有8种基本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智能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平等性。

2、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教育观:

1)学生观,学校里不存在查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2)教师观,教师应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变为观察者,观察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及行为特点;应从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的协助者,帮助鼓励 21 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以便教师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具有根据每个学生智能发展特点,为其提供有利于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能力。

3)教学观,倡导“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一是针对不同智能特点教学内容而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而“对症下药”。

上一篇:修改公司制度的通知下一篇:妈妈请你放开我600字作文